形态实验室管理

2024-10-19

形态实验室管理(通用7篇)

形态实验室管理 篇1

摘要:针对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为提高医学形态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从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实施教学切片管理新模式, 并总结新模式下实验教学取得的显著性效果。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医学形态学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正常和疾病状态下人体结构及机能代谢变化的医学学科, 其微观教学方式是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正常或异常组织形态结构的观察[1]。医学形态学的微观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传统的学生在显微镜下看片教师答疑, 到多媒体, 再到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式教学, 最终构成了师生间的网络互动和双向沟通。虽然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 但是最终都离不开通过观察切片这一途径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切片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切片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强、细致、琐碎的工作[2], 笔者从实验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管理教学切片的经验, 希冀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帮助和参考。

1 教学切片的传统管理模式分析

1.1 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管理模式

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是由实验技术人员把所有的教学切片按组织学、病理学各系统编号, 按照切片盒里对应的顺序全部放入切片盒中, 每个盒里再贴上一张各系统编号与之对应切片名称的目录, 上课时按每生1盒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观察完切片后按原序放好, 在观察过程中如有破损要及时报告, 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切片破损程度要求赔偿。课后实验技术人员逐一清点切片盒, 及时补充新片, 以保证下一次课能够正常使用, 期末不再单独开放实验室, 随堂学随堂复习, 实验课一结束就进行实验考试。每班按32人计算, 组织学、病理学一般同时各开3~4个班的课, 每位教师1盒, 共计260盒, 对教学切片的管理, 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

1.2 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够强, 在观察教学切片的过程中切片破损了也不报告, 更有甚者将其扔掉, 逃避赔偿。学生之间的教学切片互相交换, 观察完后不及时放回原盒原位, 显微镜上、桌子上有时都会遗留教学切片。即使放回后, 也不按序放好, 有的切片盒里的教学切片甚至胡乱堆放在一起。260盒切片每次课后逐一整理, 工作量很大, 有时根本来不及整理, 接着就进行下一次实验课, 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生也对教学切片的混乱状况意见很大。每次课后, 自觉性强的学生能主动找到实验技术人员对破损的教学切片赔偿登记, 但是有的破损教学切片根本找不到学生, 破损和丢失的数目也很难掌握。

搬到新校区后,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实验室有所增加, 有时组织学、病理学各有7~8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同时上课, 再加上切片标本来源短缺, 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得不到及时补充, 根本保证不了每生1个切片盒, 有时甚至2~3人1个切片盒, 学生观察起来极不方便, 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很多, 课后更不便管理, 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数量逐渐上升,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针对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结合新校区实验室增多后, 开课层次多、班级多等实际情况, 对教学切片实施新的管理模式。

2.1 实行教学切片分类存放, 登记建卡

病理学和组织学教学切片入库前分别按系统分类, 每个系统里的教学切片按序编号, 统计教学切片的数量, 然后分别把病理学和组织学同一编号的教学切片放在一个切片柜里, 每一个编号的教学切片再进行登记建卡, 写上切片名称、编号、数量、使用情况并存入电脑。

2.2 教学切片由实验技术人员设定专人保管

教学切片由实验技术人员选择专人保管, 随时掌握组织学和病理学教学切片的使用情况, 教学切片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要及时反映及时补充, 同时保管人员还要及时听取和搜集学生对教学切片的反馈意见,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课前按实验内容发放教学切片

针对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弊端, 为避免不同层次的组织学、病理学班级同时上课的冲突, 造成切片盒不够用的情况, 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懒散的现象, 实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具体做法如下:每次实验课前实验技术人员根据组织学、病理学不同层次不同内容所需发放教学切片, 按照标准班32人计算, 教学切片要能够保证每名学生1张, 提前从分好类的切片柜里拿出数好, 每个班级的教学切片放入一个切片盒内, 课前由上课教师安排班长到实验准备室以班级为单位领取, 当面数好并签字;课后由班长负责把教学切片数好送还, 实验技术人员复查后放入原编号柜中, 如有丢失或破损按价赔偿登记。

2.4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课后、期末考试复习时,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 把本学期发过的组织学、病理学切片分别按序装盒, 以班级为单位, 按每生1盒, 由班长到实验准备室统一领取签字, 发给学生复习, 责任落实到个人, 复习完后由班长统一收回检查合格后, 交到实验技术人员手中逐一检查切片的数量、排序, 合格后方可离去。

2.5 建立严格的教学切片赔偿登记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学切片的管理, 形态学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切片赔偿登记制度。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打碎或丢失教学切片的情况, 根据教学切片标本的来源、制作的难易程度进行赔偿。在登记本上写下时间、年级、专业、班级、姓名、打碎或丢失教学切片的名称及赔偿金额。我们建立这种赔偿登记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爱护教学切片, 减少教学切片的损失。

2.6 实验课上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要爱护教学切片

每次实验课实验桌上的教学切片都很多,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爱护教学切片, 不许随便将其带出实验室。观察教学切片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具体的指导, 告诉学生拿切片时要小心轻放, 放好后先从低倍镜开始, 然后再依次移至高倍镜, 观察完切片后, 移开镜头, 再取下切片, 使学生尽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以减少教学切片的损坏[3]。

3 规范教学切片管理的必要性

形态学微观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学切片、显微镜等教具, 正常实验教学中形态学实验室应当教学切片、显微镜数量充足, 坏境整洁[4], 这样实验课才能顺利实施。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切片应外观清洁、组织结构完整、染色清晰、标记准确, 学生镜下观察起来才一目了然。教学切片经过几年的使用, 有的已经褪色、破损、模糊不清、标签脱落, 镜下观察起来很困难, 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理解和判断。实验技术人员每次在实验课前发放教学切片时, 要详细检查教学切片的数量和质量, 及时补充更换, 为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保障。

4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取得的显著效果

4.1 为形态学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保证了组织学、病理学不同层次不同实验内容教学切片的数量和质量, 切片每生1张, 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上教学切片数量不足或质量问题而引起学生和带教教师不满意的状况, 为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为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规范和经验。

4.2 教学切片数量不足时可及时补充

教学切片由专人管理, 能随时掌握组织学、病理学教学切片的使用情况, 教学切片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 及时反映, 及时制作补充, 保证了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4.3 学生的责任心增强, 破损和丢失教学切片的情况减少

学生的责任心增强, 都能自觉爱护教学切片, 破损和丢失教学切片后能主动进行赔偿登记。以往学期结束时, 组织学、病理学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近300张;在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下, 每学期组织学、病理学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近150张, 减少了一半。

4.4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课后复习及实验考试提供了保障

课后、期末实验考试前实行实验室开放制, 给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复习的机会, 比以往随堂学随堂复习, 实验课一结束就进行实验考试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及格人数也在减少, 学生和带教教师反映很好。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经过我们5年的探索和实践, 实验技术人员付出了很大的艰辛,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增强了形态学教学切片管理的认识, 为形态学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为实验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规范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马晓凯, 付元山, 唐炜, 等.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6) :51-52.

[2]颜亚晖, 周庆, 朱文兵.病理学教学切片的制作及管理[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0.

[3]马晓凯, 赵薇.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课前准备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5) :784-786.

[4]孟凡洁.加强解剖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59.

形态实验室管理 篇2

1 制定形态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1 实验室实行责任制管理

每间实验室安排1名责任人, 在无课期间负责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维护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等, 并做好水、电、门、窗等安全检查。考虑到病理标本制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 因此, 病理标本室需由病理学科的实验人员负责, 其他人员给予协助。

1.2 实验人员承担教学的工作职责

实验人员要辅助教师顺利完成实验教学, 承担教学的实验人员在课前需准备教学切片和标本, 上课前10~15 min打开教室门、检查显微镜、调试多媒体教学系统、填写《实验教学日志》。第1次上课时实验人员需向学生讲解《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学生守则》, 帮助授课教师和学生尽快熟悉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操作, 并让学生逐一填写显微镜使用登记本;辅助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巡视学生使用显微镜情况, 有问题及时维修, 并填写《显微镜维修登记本》;对于破损的切片及时予以更换。辅助授课教师在课后清点教学切片, 填写《切片检查记录本》, 并安排值日学生清扫卫生, 关闭水源、电源, 关好门窗。

1.3 互动实验室、普通实验室根据教学需要实行资源共享

坚持大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 避免出现条块分割和仪器闲置现象, 将原来3个学科的实验室资源共享, 做到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在上课期间, 由承担教学的实验教师负责当次课的室内卫生、显微镜维护及水电门窗的安全检查。所有的实验教师需严格执行课程安排, 不得随意调课。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实验室负责人, 由实验室统一调整。

2 加强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形态学实验室是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加强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 制定了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计划。 (1) 对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能方面进行培训, 使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与实验室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重点培养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学习并掌握形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成为能够进行多学科授课的综合型人才。 (2) 组织担任实验教学的青年教师随班听课, 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听课制度。担任教学的青年教师在教研室的配合和指导下, 经审查讲稿、教案, 组织试听, 评议合格后方能担任教学任务。备课、讲课、批改实验报告等各教学环节均按教学标准严格要求。积极参与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及青年教师试讲等教学活动。 (3) 发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定期组织他们讲授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保养、一般故障的维修及组织切片制作经验等, 使每个人均能正确、熟练掌握实验技术, 提高业务水平。 (4) 定期与显微镜厂家联系, 请技术人员对互动实验室的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 同时对本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3 充分利用形态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革

3.1 开放互动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1]。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自形态学实验室组建以来, 我们一直坚持为学习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具有如下几点优势: (1) 学生可随时到实验室观察教学切片、标本、模型, 对于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 (2) 实验室配备相关教师, 可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此时, 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 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权, 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目前实验室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等条件, 我们开放实验室的时间仅限于本科生实验考试复习阶段, 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需求, 因此, 尚需进一步加大形态学实验室建设, 完善形态学实验设施, 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 努力构建系统完整、资源丰富的开放实验室, 为培养新型人才搭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3.2 改革实验考试方法

实验考试是评价实验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评价学生观察组织切片效果水平的标准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传统的实验课切片考试越来越显现出弊端, 如考核内容局限、考题容易泄露以及考试切片供不应求等, 显然已不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为此, 利用先进的数码显微互动教室进行实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2]。为了克服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我们充分利用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 采用Motic考试系统, 配合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实验室负责人积极配合Motic显微镜厂家的技术人员, 在每个教室的电脑主机中都安装了数码显微互动考试系统软件, 并帮助维护Motic考试系统以及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显微镜、计算机系统、投影仪等设备, 协助教师建立组织学图库、编辑实验考试题库、录入学生名单等。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是传统显微镜技术和IT技术、数码摄像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充分利用互动考试系统进行组织学实验考试, 不仅能够使考核内容更具全面性和特征性, 而且还使考试形式更具时代性, 如电子点名、自动评分和统计、自动档案保存等,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使考试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提高,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4 夯实实验室建设

形态学实验室组建后, 虽然整合了3个学科的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 但由于制作组织切片的仪器设备较为落后、陈旧, 制作切片费时费力且效果较差, 难以满足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教学需求。在基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 申请购置了徕卡切片机、自动脱水机、自动包埋机, 明显改善了组织切片的制作条件, 满足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教学需求, 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还可为我院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技术支撑。

为了建立涵盖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形态学实验课程, 建立显微数字切片和标本图片数据库, 实现实验室网络化, 以求最终建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立体性教学空间的新型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 2013年形态学实验室申报建设形态学显微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和形态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包括1套形态学显微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4套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通过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与组织学、病理学、寄生虫学数字切片以及病理学大体标本数据库、胚胎学模型的应用, 整合跨学科、综合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信息, 在网络虚拟空间真正做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不仅可以完善形态学教学资源, 提升形态学教学档次, 还可以促进形态学课程建设和发展。

5 展望

形态学实验室服务于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要根据高校教学的发展, 对各个教学环节上的重点和要点进行不断地调整,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体制建设, 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高度综合、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3]。整合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形态学实验室统一开设形态学实验课程, 新的教学内容在整合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是我们今后实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尚宏伟, 张立欣, 路欣, 等.开放形态学实验室的改革与管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S2) :102-103.

[2]张东泽, 王金锋, 郝兴霞.基于Web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2, 21 (2) :201-206.

形态实验室管理 篇3

1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独立的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广义的医学形态学包括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学、寄生虫等学科。病理学的学习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为基础,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一直依附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解剖学这三门课程, 从未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此外, 相对于理论课教学, 实验课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旧的传统观念过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成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 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始终处于陪衬辅助的地位, 严重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再者, 目前开设的实验内容以传统的形态学实验为主。主要是示教和验证性实验, 其作用只是证实某一观点或再现某一现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 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 如解剖学实验揭示人体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组织胚胎学是实验观察正常组织的结构, 而病理学实验观察组织病理结构, 正常与异常的内在联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被割裂;在时间上也被分割 (课程衔接不合理) , 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笔者对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部分做整合组建为医学形态实验学, 尝试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旨在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达到从基础经桥梁再过渡到临床的目的

1.2 实验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和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以及实验内容的改革, 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目的、实验形式和实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改革, 逐步使形态学实验教学向着综合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网络化教学的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国内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思想的影响, 实验室教学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职称较低, 队伍年轻, 专业局限等现象, 很难开展跨专业、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此外, 实验教学老师多年来存在的岗位职称晋升困难、待遇偏低的现实,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人员发展、提高的积极性, 因此, 实验室师资队伍历年来一直是限制实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方法, 即“实验指导书”加“老师讲解”加“学生看标本、切片”。这种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实验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理论的, 对于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较少, 学生自然缺乏热情, 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在所难免。

1.4 现行实验室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系统化管理

目前, 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仍依附于原来的教研室, 形态学相关实验室相对分散、封闭、“各自为政”, 客观上限制了其服务教学的职能, 同时也造成实验设备、场所、实验人员的资源浪费。虽然有些医学院校将形态学各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场所,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 但由于实验教学人员仍属各自教研室编制, 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交叉管理, 造成学科间协调性差等弊病。

1.5 医学形态学实验室硬件设施简陋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形态学实验室仍划归于各自的教研室, 没有真正意义上组建融合性的形态学实验室。教学设备简陋、仪器不匹配。教学工具仅限于大体标本、尸体、挂图、切片等。长期以来得不到补充、更新, 无法满足高素质教育的需要, 更无法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原因一方面由于领导的不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困难。

2构建学科融合的医学形态实验学

2.1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须重新诠释现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 打破传统意义上实验教学只隶属于某一学科理论的观念。设计了形成“分离整合、协调一致”的改革思路。“分离整合”是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及实验内容按“系统为框架, 器官为中心”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医学形态实验学”这门课程。整合原则遵循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协调一致”是指保持“医学形态学”各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 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医学形态实验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形态学基本理论框架、部分重要器官的正常结构、各系统、重要脏器在肉眼及镜下的正常、异常 (病理) 形态学特点以及常规病理学技术、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及部分创新性实验等内容。“医学形态实验学”各科目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新开设的“医学形态实验学”要在训练目标上与国家21 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要保持一致, 要与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整体工作保持一致。

2.2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及目标

将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教学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为主体, 涉及部分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要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使用、HE染色方法、组织化学技术、四大基本组织、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总论各章等, 主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尽量覆盖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出观察能力和形态学常用实验方法的训练。综合实验按照“正常、异常”并附带部分相关“致病因素”内容的设计思路,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各系统正常形态结构和常见病理改变, 一些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形态学观察等。科技创新实验为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小课题。科技创新实验阶段, 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材料, 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通过实验内容应达到如下目标: (1) 掌握系统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知识; (2) 掌握形态实验学的基本技能, 如显微镜的使用、制备组织切片、常规染色方法等; (3) 了解形态学实验技术的前沿知识, 如细胞和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 (4) 镜下鉴别正常和异常的细胞与组织的能力; (5) 初步具备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及实验论文撰写的技能。

2.3 实施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3.1 教学机构的调整。

“医学形态实验学”这门课程建立后, 首先应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人员的彻底分离, “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则由形态学实验教师完成。形态学实验室化归于基础医学院及其下属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

2.3.2 医学形态实验教学的组织措施。

“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一学期或学年进行, 教学内容衔接所致的排课问题由教务处协调处理。

2.3.3 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

编写符合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的教材是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医学形态实验学由相互独立的组织学、病理学、解剖学3门课程整合而成, 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提高学生全面地、动态地、连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独立的教材《医学形态实验学》, 重新确定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 着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

2.3.4 改进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配套是实施实验教学的保证。组建的形态学实验室应具备如人体大体形态学展室、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室、镜下切片陈列室、解剖互动实验室、多媒体示教室 (其数量以在校学生多少而设定) 。实物投影、幻灯机、投影机、数码照相机等教学辅助设备。此外一些视频资料、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网站 (中国病理技术网、中国远程病理中心、中国病理学网等) 也是必需的。有的院校还配有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数字切片[1]。有的还建立了医学影像数字仿真实验室[2]。

2.4 建立新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但现行的考核方法主要通过标本、切片测试和实验报告测评,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高, 极易造成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学习兴趣下降。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之后, 形态实验学将独立行课, 新的实验考核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考核基本实验理论、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形态结构描述能力和综合病例分析能力等, 另外, 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可获实验成绩加分或相应学分, 从而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形态实验室组织的开放实验教学, 提高自身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5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构建新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实行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学分制, 并逐渐引入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角色转换,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综合运用现行的数码互动系统和网上虚拟实验室 (可实现无显微镜阅片) 、形态实验学图库、视频资源, 实现临床常见疾病的病例讨论会现场模拟, 此外, PBL教学法、提问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医学模拟教学法[3]等。尽量减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2.6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独立的形态学实验教学实体形成后, 形态学实验教学人员与原教研室的脱离, 可集中整合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提高人、财、物、场地利用率,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 降低教学成本, 提高教学效率, 形成实验教学和实验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 从而解决学时紧而实践效率低的矛盾。引入开放实验教学项目后, 将对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档案和仪器设备管理, 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 利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开放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试剂等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 是实验教学改革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2.7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态学实验室师资队伍是医学形态学实验体系改革顺利施行的关键。课程整合后的《医学形态实验学》由于任课教师需要掌握2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这无疑对实验室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培训或外出进修, 逐渐实现实验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合理化等措施后, 相信问题必将得以解决。此外, 实验室主任通过竞聘上岗, 明确实验室实验技术、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能, 定编定岗, 从而实现实验室教学队伍的科学、协调发展。

2.8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是实验教学改革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结合近年来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标准下总结的办学经验, 逐步完善和形成对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以及实验教学督导制度等。组织教学督导小组, 旁听教师授课, 召开学生座谈会, 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不断完善由院系、教师、学生形成的三级质量保障机制, 逐步建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改革的成功与否, 对于整个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由于牵涉面较广,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其中学校领导重视是前提, 科学、规范的实验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是保障。相信通过不断摸索、认真分析,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 必将得到解决和克服。

参考文献

[1]危晓莉, 姚根有, 周韧, 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 (8) :889-891.

[2]席芳.医学影像数字仿真实验室的开发与利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8) :130-131.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4

1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二者难以有机结合

以往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按照理论课要求进行设置, 机械地让学生按大纲要求来验证理论, 如人体解剖学只让学生被动观察标本、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病理学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各门课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验教学显然割裂了教学的内在联系, 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更没有运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1.2重教轻练

实验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观察为辅, 老师讲的多,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设计操作少。

1.3专职实验教师缺乏

实验课由理论教师兼任, 没有专门从事实验方法、内容、手段研究的实验教师, 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1.4实验室建设不足

实验室面积小、而且分散、硬件投入严重不足。

2改进措施和效果

2.1确立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做到教师一体化要改革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必须建立一支集形态学知识于一身的高水平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实验教师应该精通或者熟悉形态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实验。对科研的要求放低;使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内容的创新上。重点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 统一规划。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只隶属于某一学科理论的观念, 打破为验证理论而开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把"教"为重点转到"学"为重点上[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能把人体构造、组织结构、病理组织变化与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以后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确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问题、疾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2.1编写统一的实验指导:在综合分析了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科的基础上, 探索各门学科的内在联系, 采取精减、优化组合的方式。由组织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教授、高级实验师为主, 相关学科多位专家参与组成的实验教材编写小组, 组织编写了《组织-病理学实验教程》、《手术局部解剖学实验实习指导》。新教程在强化基础实验的同时, 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 更好地体现了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逐步形成新的实验课程。

2.2.2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部分科研内容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按论文的要求,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问题、疾病为主线进行选题、立题、查阅文献、开题论证, 教师进行评定、完成实验来设计实验课[2]。如上局部解剖学腹部层次解剖时, 以急性兰尾炎为例, 要求学生设计。内容包括正常的形态结构、组织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途径等。使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查阅资料, 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然后按手术操作要求仔细解剖学习, 课堂上可选1~2名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进行讲解, 学生提问、展开讨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老师批改[3]。病案教学法的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开放实验室

每天下午、晚上、周末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有人体解剖标本、寄生虫标本、组织胚胎、病理标本及切片、电子图谱及试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观察标本、切片等来复习所学的知识, 弥补在实验课上的不足。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如制作小标本、切片等的全过程, 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性思维素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室的开放,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4改革考试比重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任何改革没有考试学生都不会重视。降低理论考试比重, 增加实验考试比重。实验考试采取口试、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认出人体器官的结构外, 还要说明各器官之间的区别、相互联系、基本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平时测验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5教学方式一体化

要使医学形态学教学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加强软件建设外, 还要加大力度按照优化重组的原则, 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形态学实验室使教学方式做到统一, 实现资源共享。我院近年来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形态学实验室。购置了国内一流的数码显微系统、多通道图像实时传输和分析系统、师生语音问答交流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系统[4]。局解室按照手术操作的要求配置多功能的操作台、无影灯、多媒体教学等。大大满足了形态学教学的要求。

通过以上改革。我院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形成了老师愿教、学生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激发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求知欲, 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动手创新能力大有提高。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实验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总之, 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 学院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必须按社会新的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分步实施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地实施改革,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松, 王霞, 刘馨莲, 孙静, 等。医学形态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15 (3) :67.

[2]马济宏, 倪衡健, 韩新华, 等。医学形态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医学动物防制, 2008.24. (11) :858.

[3]李红军.医学院形态学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 2007, 2:181.

血液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新摸式 篇5

1、材料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长虹背投彩电 (HB4388) ;新科DVD (WJP) ;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课件。

2、方法

形态学实验是以观察标本为主要手段的教学,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即教师先利用挂图、模型、板图等教具演示实验中所要观察的内容, 强调重点, 讲解难点, 学生再按照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内容进行观察, 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在学生观察标本过程中, 教师则巡回于学生间, 。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不得不一对一地为学生在镜下寻找并一一解答。而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老师却来不及回答。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 学生能够看到的骨髓片有限, 所学到的血细胞形态学知识就比较片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费时又费力, 已不能适应当今现代教育的需要。

2.1 课堂演示:

应用显微—电视演示系统开展实验课堂教学。该系统由计算机, 示教显微镜, JVC摄像头, 电视机组成。用显微镜选择骨髓片上适合形态教学的视野, 用摄像头采集图像, 显示到电视屏幕上。然后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讲解细胞形态学特征;也可以按系统阶段寻找每种细胞的方法, 给学生对比讲解各种细胞在染色质、颗粒、胞质颜色、核型、细胞大小等各方面的特征;也可通过示教显微镜向学生示教学生难以辨认的结构;让学生辨认细胞, 说出依据, 并让学生讨论对错;结合病例, 课堂集体分析骨髓象;最后再让学生使用生物显微镜看骨髓片并分析骨髓象, 教师略作指导即可。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逐个为学生在镜下寻找的现象, 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和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由于使用了显微镜现场下逼真的图像进行讲解, 直观性强, 学生易于理解, 由此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2.2 显微镜下标本图片的应用:

传统形态学科的教师摆放显微示教标本都要自己动手绘图, 而我们应用带摄像头的显微镜摄取玻片标本的静态图像, 经计算机软件处理, 再加上标示和文字说明, 经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成彩色图片用于示教, 其图像逼真, 取得很好的效果。

2.3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我校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一次4学时, 学生一次观察标本2~4张, 除去教师提示及教师小结的时间, 留给学生观察标本的时间很不充分,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观察多张标本是难以完成的。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 标本示教直观性强, 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其实验内容, 节约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结果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提高很快, 细胞学辨认准确, 综合分析骨髓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与以往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教学模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3.1 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强。

课堂气氛活跃, 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在听讲、观察, 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到血液细胞形态学

3.2 使学生不过多依赖显微镜。

使学生觉得血液形态学不是单调乏味而是具体生动, 学生学习时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 跟上教师节奏, 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

3.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骨髓象, 同时结合了临床病例, 使形态学不但生动, 而且具有针对性。

这可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形态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病例, 感到学有所用, 并认识到血液细胞形态学并不是纯理论知识, 分析骨髓象应该和具体的临床病例结合, 综合运用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知识, 经过观察、分析和比较,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3.4 学习血液细胞形态学还必须注意取材、制片、染色、骨

髓片存放时间、化疗药物、疗程、个体差异等因素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按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不易掌握这些问题, 而通过我们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 经老师对照讲解, 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形,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4、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课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与临床床联系也较为紧密, 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最适合于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 能从教学手段上明显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为适应21世纪人才要求, 探索医学检验专业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改革渗透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结果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编制了体现“精、广、新”的实验教材、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等设施,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结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及创新教学模式,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形态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招权, 潘静.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 17 (4) :232

[2]郭素红, 王晓玉, 朱辛为.关于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形态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5 (3) :298

形态实验室管理 篇6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主导下,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愈来愈大, 学习负担的加重, 导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课余时间大幅度下降, 与此同时, 青少年学生长时间将头埋在书的海洋里, 导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脊柱发生明显弯曲, 造成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出现不良的发育趋势。[2,3,4]特别是近20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2]

本研究运用普拉提运动对青少年进行运动干预训练, 研究普拉提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发育的影响, 为普拉提运动在青少年人群的开展以及更好的发挥普拉提运动改善青少年不良身体形态的作用提供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参加健身俱乐部的青少年学生20人为研究对象, 男生12人, 女生8人。年龄在14~16岁之间,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普拉提课程训练班的男女共20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形体矫正训练与指导。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 整理有关与普拉提训练对身体形态影响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7.0对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非参数性等方法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分析。

2.2.3 实验法

采用对比实验, 对20名学生作相关指标的测试与数据检验。实验前后, 对实验对象进行了两次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姿势指标进行了测试, 并进行对比分析, 用这些指标的发展来检验普拉提运动对身体形态和神态姿势的影响。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后身高、体重指标的变化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前后男生和女生身高出现很明显的差异, 男生身高增长了0.92厘米, 女生身高增长了0.51厘米。P值均小于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训练前后身高存在一定的变化。训练前后身高有显著性变化。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骨骼增长迅速, 身高也在不断增长, 其次是因为普拉提训练加强了练习者的背部力量, 使练习者躯干变得挺拔, 身高出现小幅度变化。

3.2 实验前、后三围指标的变化分析

优美的体型, 标准的身体形态与三围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围的变化效果是由其动作特点和练习内容所决定的, 通过对20名学生为期6个月的普拉提训练结果进行研究。

1) 胸围。男生训练前后的胸围增加了0.94厘米, P<0.05, 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胸围增加了1.98厘米, P=0.010<0.05,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普拉提训练中的扩胸运动等可以增加背肌力量, 使练习者上身挺直, 挺胸抬头, 通过胸部肌肉练习, 促进了胸肌的增大, 增加了练习者的胸围。

2) 腰围。男生训练前后的腰围减少了3.68厘米, P<0.05, 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腰围减少了2.89厘米, P=0.016<0.05,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普拉提训练通过大量的腰腹力量训练, 可减少腹部堆积的脂肪, 减小练习者腰围。

3) 臀围。男生训练前后的臀围减少了2.51厘米,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由于男生中肥胖练习者臀部肌肉练习效果显著, 导致其臀部脂肪减少, 臀围下降;而女生的臀围增加了1.04厘米, P=0.007<0.05,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普拉提训练通过大量臀部肌肉训练可以刺激臀大肌、骼腰肌等臀部肌肉发生良好的变化, 使练习者的臀部肌肉比例得到良好改善, 使练习者臀部肌肉上收, 防止臀部下垂, 臀部曲线更加优美。

3.3 实验前、后脊柱曲度指标的变化分析

脊柱弯曲度包括颈部 (纵向) 、腰部 (纵向) 、脊柱 (横向) 三个部位的弯曲度。实验结果表明, 男生普拉提训练前后颈曲减少了0.61厘米, P=0.001<0.05;女生颈曲减少了0.41厘米, P=0.008<0.05;变化显著。男生普拉提训练前后腰部前后曲度减少了0.23厘米, P=0.001<0.05;女生颈腰部前后曲度减少了0.14厘米, P=0.007<0.05;变化显著。说明通过普拉提训练中的背肌力量练习, 增加练习者背部力量, 使练习者上身挺直, 挺胸抬头, 颈部弯曲和腰部前后弯曲得到了良好改善。说明普拉提训练对脊柱左右曲度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通过普拉提训练, 男女生实验前后身高有显著性变化, 身高均有所增长。

2) 试验后, 男女生的胸围均有所增加, 男女生腰围均有所下降, 男生臀围指标下降而女生臀围指标上升。

3) 实验结果表明, 男女生颈腰部前后曲度得到改善, 曲度有所减少。

4.2 建议

1) 在社会方面, 大力发展普拉提俱乐部, 为广大青少年人群提供运动场所、技术指导和健身服务。2) 在学校方面, 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普拉提培训班, 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掌握普拉提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为中小学开展普拉提运动提供保障。3) 在家庭角度,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进行课外体育运动锻炼, 少玩儿电脑和手机, 杜绝长时间伏案学习, 适当参与一些普拉提运动训练, 增强身体协调比例, 发展躯干力量, 增强身体良好姿势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迪, 孙贺, 于海亮.普拉提运动对改善男大学生O型腿的效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01) :143-144.

[2]杨曦, 宋跃明.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10) :935-939.

[3]徐敏咪.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对艺术体操专选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2.

形态实验室管理 篇7

组合系列创造技法是以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的组合为主导的创造技法系列。这一系列技法的特点是把表面看来似乎不相关的事物有机结合在一起, 合二而一, 顿生新奇。组合系列技法中的经典技法是“形态分析法”。它是通过对对象相关形态要素的分解排列和重新组合, 全面寻找解决问题各种方案的方法。

例如在制订“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个实验方案时, 第一步可以通过对这个科学探究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 通过的电流越大, 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猜想与假设;第二步针对这个猜想与假设, 通过逻辑思维, 分析出这个实验方案需解决三个问题:如何测量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如何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的线圈的电流?如何改变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常用方法:

1.如何判断电磁铁的磁性的有无、强弱?

生A:比较它能吸起小铁钉或大头针数目。

生B:比较它能吸起铁屑质量。

生C:比较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大小。

2.怎样测量和改变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

生D:可以用电流表来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的大小, 用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来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

生E:可以用观察与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大小, 用增减串联电池组的个数来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

3.如何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生F:可以使用中间有抽头, 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的电磁铁产品。

生G:可以使用自己制作的线圈匝数分别为50匝、100匝的电磁铁。

引导学生兼顾考虑该科学探究实验是否精确、实验器材是否普及、实验操作是否简便等影响因素, 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综合分析, 得出可采用C、D、F或者用A、D、G等组合的探究方案。

从“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设计中可知“形态分析法”实施要点如下:

(1)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寻找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

(2) 筛选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所有独立变项, 给出每个独立变项尽可能多的选择值。

(3) 对各独立变项值进行交叉组合, 绘制形态图, 形成图解。

(4) 对这些组合进行可行性分析, 从中选出认为有希望的组合。

(5) 最后, 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在“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设计中应用“形态分析法”, 能较好的完成科学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环节所要求的以下实验能力目标:1.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和已知的实验条件, 经历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实验器材。3.尝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通过不断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组合系列创造技法中的经典技法, 即“形态分析法”。通过对对象相关形态要素的分解排列和重新组合, 全面寻找解决问题各种方案的方法。

上一篇:教育技术课程下一篇:网络协议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