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共12篇)
血细胞形态 篇1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 是常规检查的核心。除对初诊患者作为必查项目, 了解病人一般病理状态和健康体检外, 对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1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与细胞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1.1 红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各种疾病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 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导致各种类型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从染色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包括 (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结构异常)
1.2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的意义
1.2.1 推断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
1.2.2 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MM、DIC、骨髓纤维化)
1.2.3 为疟疾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1.3 白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染色后病理状态下, 白细胞除计数、分类比值发生变化外, 形态也发生改变。观察白细胞形态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包括 (左移及右移的程度、细胞浆变化、细胞核变化、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 等细微结构变化对判断疾病类型有重要意义。
1.4 白细胞形态检查意义
1.4.1 用以肯定或基本肯定诊断, 如检测出白血病细胞, 可确立白血病的诊断等。
1.4.2 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白细胞数增多更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 白细胞数正常较支持心绞痛的可能。
1.4.3 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监测治疗效果, 如可通过白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时白细胞的增高更为明显。抗感染药物有效时, 增高的白细胞数迅速下降。
1.4.4 某些遗传性疾病诊断
1.5 异型淋巴细胞
主要是鉴别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改变。
(1) 反应性改变:可见巨细胞病毒或对药物的超敏反应, 是受EB病毒刺激后, 母细胞化或正在返幼的T细胞。
(2) 肿瘤变化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时细胞形态的变化。
(3) 遗传性变性:切-希氏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奥-赖畸形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见于白化病等
2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异常问题所在
2.1 以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例:
白细胞报警系统对异型淋巴细胞及核左移的辩认不够确切;不能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 涉及到识别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 又导致较多核左移标本的漏检。对形态多变的白血病也不以解决确切的定性。
2.2 血小板少低与高:
低时
(1) 手指采血, 促使血小板聚集, 造成血小板减少;
(2) 抽血比例, 血浆中出现微血块, 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
(3) 血小板聚集, 有核红细胞未完全溶血。
(4) 假性血小板依赖性减少症。
3 提高质量及相应对策
3.1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范围35-450fi, 当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异常或出现异常细胞时, 白细胞直方图曲线峰的高低、数量出现变化异常。如果在淋巴细胞左侧可能存在聚集和巨大血小板或有核红细胞、蛋白及脂类颗粒。在单核与中性粒细胞区有异常, 可能提示未成熟的粒细胞。
3.2异常红细胞直方图:
范围50--200fi如在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化, 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或右移, RDW数值也呈相应的改变。
3.3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范围2-15fi, 如超过25-30fi, 反映标本内有小红细胞、巨大、聚集血小板。
3.4中性粒细胞减低或淋巴细胞增高:
表现峰明显变小, 淋巴细胞峰明显变大。
3.5单核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细胞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峰, 其大小与细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有关。
3.6急性各类白血病:
直方图表现细胞区域峰扩展变宽程度与原始及幼稚细胞的比例高低相关。
3.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细胞多在80~135fl区域出现一个细胞峰, 对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一旦血液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异常型细胞, 引起特异性的WBC、RBC、PTc直方图的改变, 能够直观地反映了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迄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显微镜检查是判断血细胞形态病理变化的金标准。
血细胞形态 篇2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作 者:陆宏达 张明辉 LU Hong-da ZHANG Ming-hui 作者单位:陆宏达,LU Hong-da(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90)
张明辉,ZHANG Ming-hui(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33)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控制
【中国分类号】 R57.1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57-01
血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结果准确、及时、有效的保证。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内容: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高素质检验人员的培养 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是多学科联合的要求高的技术,形态学检验专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如较高的形态学检验水平,全面的临床与血液学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知识[1]。为此,实验室应该建立或健全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充分保证人力和物力,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从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撑握血细胞形态判断标准,具备血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
1.2患者准备:充分撑握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严格患者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标本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1.3标本的制备 :(1)血涂片的制备 取全血(或末梢血)10ul左右制成长短、厚薄适宜的血涂片,且头、体、尾要分明,如血滴过大或过小将影响涂片制作的质量,给检验过程中细胞形态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影响。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可将血涂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血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形态质量。(2)骨髓涂片的制备 由临床医生抽取骨髓液0.2~1.0ml(约0.5ml)之间,不宜少于0.2ml,因为抽取量少除难于撑握外,还不易抽取到骨髓小粒和巨核细胞,而达不到细胞学检验的要求;相反,抽取量较大时也易造成骨髓液的稀释而不符合检验要求[2]。将骨髓液置于清洁玻片的一端,使玻片倾斜15度角,让骨髓较稀的部份向下流动,取沉渣的部分制作标准涂片6张备用。如骨髓被外周血稀释,则应重新穿剌,否则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分类比例将会改变,达不到骨髓细胞分析的目的。如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同样可将骨髓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骨髓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也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质量。(3)因在18~22℃的环境下,粒细胞形态会有变化,故制作涂片一定要及时。(4)严格标本管理 待血片或骨髓片充分干燥后,及时用铅笔在血膜或骨髓的头部注明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B(血片)或M(骨髓)字样,严防患者之间的标本出现差错,产生严重的医疗差错,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必要的前提条件。(5)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因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易着色,标本久置后染色效果欠佳,充分保证标本的染色质量,便于细胞形态的辩认。
1.4、统一标本染色方法 标准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瑞氏或瑞-姬氏标准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此染色过程可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边观察边染色,染色结果以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核为酒红色,胞浆鲜艳为准,保证标本的染色为最佳状态。这样既可充分保证标本染色的质量,又不至于因染色而造成标本的浪费。
1.5 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SOP) 包括采取(骨髓、血液) 样本、制作涂片,瑞-姬染色、各种组化染色,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标准,给初学者及经验较差者学习上的帮助。在检验过程中要杜绝不合格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产生,做到制片、染色液配制和染色方法的标准化,逐步做到细胞形态辨认上的标准统一。
1.6制定规范的血细胞各系、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标准)和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标准,应严格按照血(骨髓)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请参照以下细胞识别方法和要点[3]:
识别细胞要细心,按其结构定类型;核浆兼顾核为主,从外向里细区分。
原始浆纯核细致,成熟质粗无核仁;幼稚细胞难识别,多从成熟找特征。
病理形态多畸变,结合组化再定型,全面综合和分析,切忌片面下结论。
边学边看多实践,全心全意为病人;以上方法与重点,供君参考和遵循。
2.分析中质量控制
2.1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具有细胞形态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按照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遇到疑难病例,要多人相互讨论、结合组织化学染色和优势成熟细胞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实践和临床知识,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2.2首先浏览全片,了解血片或骨髓片的大致情况,然后选择血片或骨髓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镜检、分类,注意完整规范的检查顺序、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2.3特殊病例应该由多人阅片,充分探讨,必要时提请会诊。
2.4在分析出具检验报告时,应全面了解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切莫盲目性的出具检验报告。
2.5在发出报告前应当有专人复核,严格把关,以提高报告质量。
3.分析后质量控制
3.1积极参加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积极参与省临床中心、卫生部及其他权威机构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目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室间质量控制多采用质控标本彩色图片指定细胞识别的方式。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有利于参加室间质评的各实验室了解血液病知识和提高检查技术,促进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彩图上指认各种细胞,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仅靠识别单个细胞容易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因概念不清、"细胞名称编码"不确切、答案不标准等直接关系到质评的结果。通过参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骨髓片室间质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收获:经过质评工作,可以收集到各型病例资料齐全的骨髓涂片,特别是一些少见病种的标本,给检验人员及进修、实习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通过质控结果及时得到反馈的结果,重新进行镜下阅片,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開展细胞形态学质评工作,能提高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的识别和诊断水平;结合细胞化学、免疫学、遗传学技术和临床病史体征,作出合理的诊断,这就补充了形态学的不足,全面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的室间质评,比单一的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形态质控更为合适[4]。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可以加强和健全诊断报告审核制度,通过专业进修、讲习班、读片研讨会等解决细胞形态识别问题。
3.2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随时阅片,提高细胞学形态识别能力,了解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担高检验技能。
3.3建立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抽查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定期对工作中平时检验的血片或骨髓片检查结果进行抽查,查看平时的检验结果是否存质量问题,监管大家平时的检验工作,督促大家不断学习,共同提高。
3.4建立骨髓细胞形态复核和标本保存制度:(1)骨髓检验申请单和标本应妥善保存,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检验后都应贴上标签,最好在登记结论的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完善病案内容,编号保存备案,以备查证和外送会诊。以便查阅患者资料以及在温习旧片中反复观察和推敲,这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最好途径。(2)严格骨髓细胞形态复核,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如脾功能亢进、淋巴结肿大,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均很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并了解疾病可能引起的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4)建立回访制度 加强临床回访,了解检验结果与临床的符合性,以便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要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分析前、中、后各个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减少分析误差,积极参与省临检中心、卫生部及其他权威机构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此外,要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确保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伟,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J]. 临床检验杂志,2008, 26(1):1
[2] 唐兴洲,朱廷韬,李早荣.骨髓标本质量与骨髓抽取量相关性实验报告[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6,21(5):45-47.
[3] 罗军辉.血细胞概论中的口诀歌.2011.10.30.
[4] 张亚飞,张云生.骨髓细胞形态学质控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70-71.
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一位因跌倒后昏迷的65岁女性患者的血样本, 制成1010M1血片。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调查样本按照WTO室间质评标准取样。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和条形码生成器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所生产的。
1.2 方法
连续扫描组:将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DM96进行开机预热, 时间为15min。条形码生成器产生条形码。把条形码黏贴于玻片血膜的头端, 并记录条形码号, 其应对照WHO调查的血片号。根据要求设置扫描程序和扫描区域, 或根据细胞总数选择扫描细胞数为100~150个, 也可根据距片尾区域多少毫米, 实施城垛式的连续扫描及摄像。设置完成后进行扫描摄像, 仪器扫描与软件配带的细胞库进行对比, 得出初步细胞分类的结果。导出摄像图片, 处理后制成文件并刻录光盘。对人工镜检后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的结果比较分析[2]。显微镜摄影:制作清晰的标本, 适度的组织切片, 注意染色片不要有多余染料, 制成载玻片。选择用高性能物镜及聚光器。用Kohler照明法, 选取合适拍摄胶片进行拍片。拍摄时应注意准确聚焦及合理曝光的时间。然后冲印出来[3]。
2 结果
通过试验结果对比, 连续扫描的摄像细胞照片与较显微镜摄像的细胞照片更利于细胞的辨认及识别。在相同大小尺寸的情况下, 其细胞核染色质的特征比较明确, 例如呈块状聚集的中性粒细胞核, 连续扫描的摄像照片显示核仁更加清晰, 胞质颗粒的特征更为明显, 差异性明显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用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对WHO的1010M1血片的体尾交界实施连续扫描摄影, 将其原始结果及人工复核结果和显微镜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见附表。
3 讨论
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指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进行验证。组织者能够利用室间质评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总体水平或某一具体参与人员的水平进行详细了解, 以便不断改善室间质评计划及继续教育的计划。参与者则可通过室间质评了解自己在所有参与者中能力情况, 并且可以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 有针对性的参与继续教育计划, 并且持续改进。
现阶段, 我国各省市组织起来的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 大部分采取15~20幅单一细胞照片进行刻录光盘, 然后发放给参与者, 参与者实行单一细胞的识别方法。英国形态学处于领先地位, 仍采用传统玻片的阅片法, 而美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幅单一细胞形态的照片进行识别。我国采用油镜下, 瑞吉染色血片, 20张显微镜摄影单一细胞的照片刻录光盘的方法发给参与者。此种方法能够克服人工制片染色及阅片区域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为参与者提供统一的细胞照片, 并且照片能够永久保存, 有利于传输。此法还具备改变阅片方式的优点, 使显微镜阅片变成为屏幕阅片, 很大程度上使检验者劳动的强度得到减轻。同时也便于大家一起阅片, 互相学习和讨论[4]。但是照片和照片之间的联系不够, 和细胞形态学的实际检验工作相距甚远, 无法使用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欧美做好的好处在于细胞形态的室间质评和细胞形态的实际检验工作相一致, 并且能够采取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其缺点在于人工制片和染色不能确保全部的血片都能够完全一致, 即使是全部的血片都来自同一位制片、染色训练有素的专家之手。近些年, 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 使血细胞自动、分析、推片以及染色形成一条流水线, 逐步走向市场。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了使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过程中存在差异得到减少, 一些先进技术的国家均采取自动制片, 并染色的血片。但是, 尽管参与者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再用血片的体尾交界处进行城垛式阅片, 但是不同的阅片者对同一个血片的阅片区域及阅片细胞的数量多少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异。
为了兼顾光盘法和玻片法的优点, 使提供给参与者的检查内容相一致, 且与实际工作一致, 同时便于保存及传输, 我们选取了连续扫描摄像法。通过附表结果显示, 连续扫描后经过软件分析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但经过人工复核后分类结果和人工镜检与WHO预期结果较为一致。其扫描的细胞数适用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在没有软件分析的情况下, 连续扫描摄像的细胞照片能够代替血片的细胞识别及白细胞分类的计数。若被应用在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中, 与玻片法比较, 可提供较为一致的质评, 且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原则[5]。
总之, 血片采用连续扫描摄像的方法与显微镜摄像法比较, 更加适用在细胞识别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上面。同时, 还能推动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早荣, 孙关忠, 丰炳亮, 等.血液病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实用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16 (2) :109-110.
[2]丁芳, 钟兰君, 李芳文.甘肃省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兰州医学学报, 2010, 6 (30) :34-36.
[3]王青, 胡晓波, 宋颖, 等.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方法的探索[J].检验医学, 2011, 4 (26) :266-268.
[4]李早荣, 武国玲, 孙关忠.网织红细胞计数质控物在室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10, 13 (3) :158-160.
血细胞形态 篇5
黄瓜毛状根的诱导及细胞分裂素6-BA对其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含农杆碱型Ri质粒pRiA4b的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TCC15834感染黄瓜子叶外植体5 d后产生毛状根,毛状根可直接从叶片外植体叶脉处产生.感染10d后,约90%的子叶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毛状根能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和rolC基因已在黄瓜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挑选一无菌黄瓜毛状根系置于含不同浓度6-BA的MS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来探讨细胞分裂素6-BA对黄瓜毛状根生长及其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能促进黄瓜毛状根的生长及改变其生长形态.随着培养基中6-BA浓度的.升高,黄瓜毛状根变得越来越短而粗,更少分枝.与对照相比,培养基中添加0.1~3.0 mg/L 6-BA能推迟毛状根最大生长峰的出现,降低其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酶活性;而黄瓜毛状根的乙烯释放高峰比其最大生长峰和SOD和POD酶活性高峰提前5天,但6-BA处理能降低毛状根的内源乙烯释放量.该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可能通过对乙烯生成和释放的调节来影响黄瓜毛状根的生长和形态并延缓毛状根的衰老.
作 者:施和平齐莹 张悦 梁山 SHI He-Ping QI Ying ZHANG Yue LIANG Sha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 刊 名:生物工程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年,卷(期): 22(3) 分类号:Q813 关键词:发根农杆菌 黄瓜 毛状根 6-BA 乙烯 过氧化物酶 SOD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学及其诊断意义 篇6
关键词:双核粒细胞;血液病;阳性率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20-02
双核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常认为是病态造血的一种现象,过去被认为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有细胞。工作中发现,一些一般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反应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可见,现将血液病患者中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及阳性率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共观察血液病患者398例,均为本院诊断明确的初诊病例。男207例,女191例。正常对照20名,为血象和骨髓象大致正常并无血液病体征及器质性病变者,男14名、女6名。
1.2方法
每例均取自初次确诊的骨髓涂片,用瑞氏一吉姆萨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非红系细胞,计数双核粒细胞阳性率,并描述其形态和发育阶段。
1.3统计
卡方检验。
2结果
2.1双核粒细胞的阳性率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MDS和反应性粒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较高(表1),急性和慢性的淋巴细胞白血症及正常对照组均未观察到双核粒细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一般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阳性率均低。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MDS与ITP和一般贫血组比较,x2分别为7253和24.137,P<0.01。
在疾病亚型组中,观察AML的m2 44例、M4 47例和M6 13例,双核粒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8.2%、72.3%和61.5%,明显高于M1 8例(阳性率1 2.5%)、M5a 32例(阳性率9.4%)。m2、M4和M6分别与M1+M5a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意义(x2为12.742、13.683和7.085,P均<0.001);观察MD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18例、转化中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7例和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4例,阳性率分别为61.1%、71.4%和75.0%,而43例难治性贫血(RA)的阳性率为20.9%,4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的阳性率为25.0%,阳性率高组(RAEB—t+CMML,RAEB)与低组(RA+SA)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x2分别为4.352和5.319,P均<0.05)。
2.2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学
双核粒细胞的胞体比同期的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大或略大,双核,大多呈对称分布,酷似镜形,上下或左右排列。其阶段从早幼至杆状核均可出现。杆状核粒细胞的双核也以对称形排列为主。部分胞核大小、形状、核染质及其染色性有明显变化,也可见两个胞核出现明显的分化成熟不一致,以及胞浆缺乏颗粒和染浅红色一片的异常。累计138例阳性病例双核粒细胞的阶段性(表2),双核粒细胞在早幼至杆状核阶段均可观察到,但以中晚幼阶段居多。
3讨论
血细胞形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7月住院部、门急诊患者标本共1000例, 所有标本均为EDTA-K2抗凝血。仪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Beckman原装进口试剂, BASO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1.2 方法
仪器每天按要求进行保养和维护, 性能稳定, 室内质控良好。按照本室制定的血细胞复检规则, 对375例标本进行显微镜复检, 血涂片镜检条件为: (1) 白细胞计数>30.0×109/L或<3.0×109/L;白细胞分类异常, 中性粒细胞>0.85, 淋巴细胞>0.60 (儿童>0.70) , 单核细胞>0.20, 嗜酸性粒细胞>0.15, 嗜碱性粒细胞>0.03。 (2) 红细胞计数>6.0×1012/L或<2.0×1012/L;血红蛋白<70 g/L或>参考值上限20;平均红细胞体积>105 fl或<75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上限20或<300;RDW-CV (%) >22。 (3) 血小板计数>1000×109/L或<80×109/L。
1.3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涂片制备:血涂片制作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血膜边缘整齐, 整个血膜占玻片的2/3左右;染色:按照BASO瑞氏-吉姆萨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
1.4 血涂片的观察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形态学检验技师分别计数分类, 油镜视野下分类计数至少100个白细胞, 并低倍镜全片观察以防漏检细胞。观察内容: (1) 白细胞: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瘤细胞等异常细胞存在; (2) 红细胞: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分布情况、细胞内成分, 注意有无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等; (3) 血小板: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分布、形态、大小、颗粒等特点, 注意有无大/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巨核细胞等; (4) 其他: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肿瘤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
2 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1000例, 根据复检规则, 375例标本进行了显微镜复检, 经过骨髓穿刺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病例, 其中急性白血病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 粒细胞核左移15例, 缺铁性贫血1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疟原虫感染1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3例, 血小板增多症2例。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 男, 47岁, 发热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36.0×109/L, 红细胞3.78×1012/L, 血红蛋白114 g/L, 血小板69×109/L;仪器分类:粒细胞8.0%, 单核细胞4.0%, 淋巴细胞88.0%, 未出现异常报警。外周血复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4.0%, 骨髓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5.0%,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例2:患者, 男, 82岁, 发热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30.5×109/L, 红细胞2.71×1012/L, 血红蛋白69 g/L, 血小板570×109/L;仪器分类:粒细胞94.0%, 单核细胞1.0%, 淋巴细胞5.0%, 报警示:未成熟粒细胞。外周血复片:粒系核左移, 原始细胞占4.0%, 骨髓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象 (MDS) 。
4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当机体出现各种疾病、造血系统功能紊乱时, 外周血细胞的质和量都会发生改变, 或出现原始细胞、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2]。因此, 形态学检查通过直接观察细胞特征性改变可为许多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线索[3]。
异常白细胞形态包括成熟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空泡变, 如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 (NE) 比例明显升高, 或出现幼粒细胞, 则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如淋巴细胞 (LY) 比例异常增高, 儿科患者需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则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如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同时淋巴细胞比例高, 老年患者需考虑有无淋巴增殖性疾病, 而儿科患者若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贫血等需注意急性白血病的可能;自动分析仪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 (MO) 或者嗜碱性粒细胞 (BA) 比例明显升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或减低, 需考虑病毒感染性疾病所导致异型淋巴细胞升高, 或是急慢性白血病导致的原始细胞增多, 另外需要留意肿瘤细胞及其他异常细胞的检出;如自动分析仪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 (EO) 比例升高, 首先应涂片排除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导致仪器错误分类, 即假性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如血涂片检查与仪器结果一致, 需注意寄生虫感染、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病例1患者, 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 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对518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三系变化的统计显示, 40.9%的患者有这种“一高二低”现象[4]。全自动分析仪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增高, 无异常报警, 而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原幼淋巴细胞占84.0%, 骨髓涂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5.0%,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仪器无报警的可能原因为此例患者原幼淋巴细胞体积较小, 仪器只凭细胞的物理性状无法识别出原始细胞, 如果不复片很容易漏诊。
病例2患者, 仪器只出现“未成熟粒细胞”报警, 提示感染性血象, 而外周血涂片镜检:中性晚幼粒细胞占1.0%, 原始细胞占4.0%, 预示该患者不仅仅是粒系核左移, 进一步骨髓涂片结果为原始细胞占7.0%, 三系可见病态造血,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 此种疾病有高风险进展成白血病的危害,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例患者血常规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复片原始细胞的比例较低, 很容易造成漏诊从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异常红细胞包括细胞大小、形态、血红蛋白的量的改变, 如缺铁性贫血出现的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巨幼细胞性贫血产生的大细胞性红细胞;细胞内异常结构包括嗜碱点彩、carbot环等;增生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红系细胞代偿增生, 常常导致有核红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疟疾患者常可在红细胞内看到疟原虫。
异常血小板主要是大小、数量的改变。如果自动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涂片镜检应注意是否易见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体积太大常导致仪器无法识别, 计数结果偏低;另外需警惕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5]。而抽血不顺造成的微小凝块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如仪器计数血小板结果偏高, 需注意有无红细胞碎片, 使仪器错认成血小板导致结果假性升高[6]。此外需排除冷球蛋白血症所导致的血小板的假性增高[7]。
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变化, 异常细胞识别率高, 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特别是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血涂片检查是一条重要线索[8]。因此, 由于仪器自身检测的缺陷性, 使得血涂片镜检必不可少, 医院检验科需高度重视血涂片的检查[9,10]。如何规范这项检查, 是保证血常规结果准确的关键一环, 所以制定笔者所在科室的复检规则并认真执行至关重要, 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认为5.0%的复检率是保证患者检测结果安全最大可接受限,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复检规则, 保证一定的复检率, 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 有效减少疾病诊断的漏诊率[11,12]。
综上所述, 血细胞形态检查对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异常的血常规结果, 或者患者有发热、感染、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等症状, 体查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必须要进行血涂片镜检, 否则易导致临床疾病的漏诊, 从而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异常血细胞形态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1000例血液标本,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制定的复检规则, 选取其中375例标本行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1000例, 375例标本进行了显微镜复检, 其中急性白血病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 粒细胞核左移15例, 缺铁性贫血1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疟原虫感染1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3例, 血小板增多症2例。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液学检查初筛异常者, 无论仪器有无异常报警, 皆有必要进行血细胞涂片镜检。
血细胞形态 篇8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内容, 它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及某些寄生虫如黑热病、疟疾等, 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对增生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等仅有辅助诊断意义。近年来, 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在我国不断普及, 有些单位也就忽略了细胞形态学的检查。虽然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但在形态学上区分和鉴别异常细胞是它无法提供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
现在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和滥用以及病菌菌株的变异, 当人的身体发生病变时, 细胞在数量没有变化, 但在形态学上却有了明显的变化情况。
1 中性粒细胞形态的改变
1.1 核左移
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超过正常参考值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等。
1.2 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如5叶核粒细胞超过3%。主要见于尿毒症、感染等。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及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减少, 易发生核右移现象。
1.3 粒细胞中毒及改变
见于机体严重感染、理化因素损伤等。主要表现有中毒颗粒, 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深染的大小不等颗粒, 多少不一。胞质可出现空泡、环形包涵体等。
1.4 细胞退行性改变
在白血病、严重感染时易见, 也可见于衰老细胞。
2 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2.1 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和慢性感染常使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脑膜炎等。细菌感染见于结核。原虫感染见于弓形虫、疟疾等。
2.2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严重化脓性感染时, 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2.3 异型淋巴的出现, 是由于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 (1) 小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扩大, 多见于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 直径>10μ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 PLT形态学的改变
异型血小板包括小型血小板 (直径在2μm以下) 和巨型血小板 (直径超过7.5μm) 。
3.1 病例1
患者男性, 28岁。因腿痛3个月, 皮肤瘀斑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 贫血貌, 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瘀斑, 以四肢为主, 胸骨下段压痛, 肝脾肋下未及, 胫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 46.2×109/L, RBC 2.85×1012/L, PLT 55×109/L, 外周血涂片中小原细胞>90%, 其形态类似淋巴细胞, 染色偏蓝。POX3%阳性,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此患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1。
3.2 病例2
患者女性, 35岁。因皮肤瘀斑半月, 头痛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贫血貌, 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瘀斑, 以四肢为主, 胸骨下端压痛明显, 肝脾肋下未及, 实验室检查:骨髓增生活跃, 其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60%, 其余各阶段粒细胞占30%, 单核细胞占8%, 红系增生明显见减少。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
3.3 病例3
患儿男, 发热1周, 并有咽喉痛, 近2d出现皮疹。体检:T 38.8℃, 颈部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肋下1cm。入院时血常规结果为:Hb122g/L, WBC 15××1012/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18%、淋巴细胞77%、单核细胞4%, 未见原始细胞, 血小板189×109/L。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4 病例4
患儿女, 15岁, 因乏力, 面色苍白前来就诊, 平时挑食, 血液分析结果RBC为3.14×1012/L, Hb为62g/L, Hct为0.21, 血涂片检查,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中心淡染明显, 细胞形态学检查初步为缺铁性贫血。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34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8.5±13.2) 岁;其中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存在典型的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临床表现, 1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存在典型的呕吐、恶心、发热、头晕等临床症状, 24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存在典型的皮肤黄染色、贫血等临床表现, 25例双相性贫血患者, 存在典型贫血症状。
1.2 方法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诊断依据为:连续2次或以上检测结果证实, 血小板计数<100.0×109/L, 白细胞计数<4.0×109/L, 血细蛋白<100 g/L。全部观察对象均通过瑞氏染色法进行检测, 收集其不抗凝外周血实施制作血液涂片, 由血液细胞形态学专业检测人员, 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疾病加以判断, 统计分析患者的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确诊、漏诊和误诊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均经生化检查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得以确诊, 总误诊和漏诊率为55.4%, 其中1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 7例确诊, 4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36.4%;14 例患者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恶心、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例确诊, 7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0.0%;24 例患者诊断为肝细胞性黄疸,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呈现黄染色、贫血貌等, 最终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0例确诊, 11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8.3%;25 例患者诊断为双相性贫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等, 最终确诊为冷凝集综合征, 9例确诊, 16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64.0%。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骨髓检查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两个主要部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的优劣是多种血液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 尤其是各类血液疾病的预后判断、鉴别诊断和预防[1]。加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应用统一的检验条件和方法, 然而, 现阶段实验室检查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间存在较大差异, 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会较多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而存在片面性, 这就会对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2]。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检查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便是流行性出血这种疾病也无法仅仅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进行判断, 这一检查技术对于细胞形态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 因此,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下述几点问题: (1) 组织集体性的细胞形态学网上会诊活动, 从而促进疑难血液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2) 避免不具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领域进行工作; (3) 建立实施相关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系统的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标准; (4)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的培养工作,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 (5)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重要性宣传工作, 关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的培养[4]。
综上所述, 通过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 能够为多种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对于疑似疾病患者, 则需要配合实验室和人工显微镜检查, 从而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漏诊和误诊率,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方法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通过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接受其他相关检查, 能够准确检出和诊断疾病, 误诊率为55.4%。结论 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实施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有助于血象异常患者的筛选, 对于疑似患者, 则可通过显微镜及其他检查, 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宋国良, 薛静, 李月霞, 等.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25-26.
[2]刘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75-177.
[3]路静.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0) :99-100.
血细胞形态 篇10
关键词:胸腹水,良性,恶性,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胸腹水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在常规检验中,胸腹水为常见的体液检验,对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来,实验室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取得了良好进展,逐渐向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技术、细胞因子等检查发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胸腹水细胞体积较大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21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9例男性,91例女性,年龄34~78岁;其中胸水132例,腹水78例。所有患者均因胸腹腔积液原因不明首次抽取胸腹水,恶性胸腹水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
1.2 方法
采集210例胸腹水患者标本后,取约50 ml胸腹水标本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先对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如颜色、透明度、细胞计数与有核细胞计数等[2]。将在有核细胞计数检查中发现的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样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取5~10 ml样本,用1500 r/min将标本离心5 min,以8 cm为离心半径,之后弃除上清液,并留下沉渣,接着取0.1 ml沉渣用于制作3张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染色,染色后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
1.3 判断指标
以阴性、可疑、阳性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判断指标,阴性:涂片上的间皮细胞与炎症细胞正常或变性;可疑:涂片上有异形细胞,或者有少量不典型的恶性细胞;阳性:涂片上有恶性瘤细胞[2]。
1.4 鉴别标准
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的“金标准”。
2 结果
2.1 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在210例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过程中,发现74例标本细胞体积较大,其中23例(31.08%)为血性积液标本,51例(68.92%)为非血性积液标本。血性积液标本中检出17例恶性细胞,占73.91%;非血性积液标本检出34例恶性细胞,占66.67%。2.2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56例最终诊断为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出51例恶性细胞,符合率达91.07%(51/56)。最终确诊的56例恶性细胞中,50例为真阳性,占89.29%,6例为假阴性,占10.71%。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均能引起胸腹水,因不同疾病引起胸腹水的患者,真阳性恶性胸腹水细胞原发灶分布各有差异。见表1。2.3良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20例最终诊断为良性细胞,其中19例为真阴性,占95%,1例为假阳性,占5%。
3 讨论
3.1 胸腹水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胸腹水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该症状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患者一旦出现胸腹水,病情会急剧加重,而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胸腹水量少时,患者通常无法察觉到该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胸腹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胸腹会明显膨隆,并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饱胀感、腹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2 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结果
近年来,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及时准确的鉴别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价值已为临床高度重视,该检查也是确诊恶性胸腹水的“金标准”,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胸腹水患者进行检查鉴别,有核细胞计数检查采集的标本时,发现这些细胞的体积是白细胞的2~4倍,而且大小各异,呈散或堆分布。标本经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可见恶性细胞具有包体大、包浆丰富、分布不规则、胞核不规则等特点,恶性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颜色偏蓝,染色质细胞为粗颗粒状,而且胞核有双核或多核[4]。此外,本文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同时进行胸腹水常规检查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89.29%。从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恶性胸腹水细胞为转移性,只有少数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虽然单一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恶性胸腹水细胞来源部位,但结合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体征,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胸腹水原发灶,也可诊断出胸腹水是否因原发灶转移导致。
3.3 胸腹水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对策
本研究只对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存在异常细胞的胸腹水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这也许是出现6例假阴性的原因之一。胸腹水出现假阴性还可能与送检时间、送检次数等具有相关性,适当增加送检次数,可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形态学检查胸腹水的必要条件包括:(1)30 min内送检标本;(2)60 min内处理与固定标本。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每一例胸腹水,并结合异常细胞形态、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可有效提高检出率。由于细胞形态学检查为手工操作,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类细胞的形态与特点,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细胞形态学知识,切实保证检验鉴别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为了提高良恶性胸腹水细胞临床诊断准确率,检验人员必须提高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并深入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对不明原因导致的胸腹水,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提高鉴别胸腹水性质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利.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0,38(06):763-765.
[2]武湘云,曾婉怡,孙桂兰,等.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临床荟萃,2010,25(22):1995-1996.
[3]吴玉梅,艾春富.三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对胸腹水定性分析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20-121.
血细胞形态 篇11
摘要:血液学检查在临床检验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观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但过分依赖血细胞分析仪而忽略显微镜检查,易导致漏报、漏诊。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形态学检验;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5-01 血细胞分析仪因为操作简单、检测快捷、工作效率高而被各医院的实验室运用于日常检验工作中,导致了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这一基本技能逐渐被忽视[1],因为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尚不具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对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因此,在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同时,辅助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能弥补自动化分析仪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对于提高医院检验科血常规工作质量是非常有价值的。
1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相对单一
目前国内所使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基本上都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而分类,只能将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百分率,中间细胞群百分率,粒细胞百分率三个群,对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则不能很好地区分与识别,更不能辨认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但是也只能提供正常血液标本中各种白细胞数目的大致分布情况,仍不能准确辨别各类原始细胞、幼稚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结构,如核的形态、染色质的粗细、有无核仁、胞浆着色性、浆内颗粒性质有无内含物等,而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血细胞涂片镜检虽然操作繁琐,但是它可以直观的区分和鉴定各类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有效的弥补了上述两种血细胞分析仪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血细胞参数。
2血细胞分析仪难以识别异常血细胞形态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性疾病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2],然而在这些疾病中,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变化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往往难以体现,如急性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出现明显的核左移或核右移[3],血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中毒颗料、空泡、杜勒体及核变性等,某些原因引起的大淋巴细胞或大片成簇血小板,红细胞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不仅表现在数量改变,也会出现异常的形态学变化,如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病毒感染、过敏状态等会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上述疾病中所导致的血细胞形态学改变,仅仅依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将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临床参数,因此,通过传统的血细胞涂片染色镜检,获取更为直观的血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4]。
3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异常血小板
对于某些疾病,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临床表现有出血体征,那么通过血细胞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变化来辅以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血细胞涂片上,血小板有无大小不均,形态有无改变,胞质的染色性质,颗粒的有无、多少、粗细以及血小板的分布情况等,这些特别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形态学变化,更有利于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筛查,不能完全代替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检查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重要部分,是对血细胞分析仪缺陷与不足的重要补充,因此,在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时与显微镜检查有效结合,这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临床价值检验[J].医学与临床2012,4.
[2]刘志平.从Kx-21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结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2817-2818.
[3]孙燕,王雷,杨红英.骨髓涂片常规检验的经验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l9(5):87.
[4]李子胜,孙梅,刘宇平,张静.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09,10,(16):64
血细胞形态 篇12
1 要求学生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某些异常变化
血液系统疾病常具有非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可因神经系统症状而就诊于神经科, 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于消化科;血友病因关节症状可能首次就诊于骨科;多发性骨髓瘤可因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白血病可有多种皮肤表现等。而许多非血液疾病也可以出现血液系统的变化。例如: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某些肿瘤等;贫血可见与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另外, 非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同时合并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 要求学生掌握学习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方法
2.1 了解血液病的整体过程, 把握造血细胞各阶段的特征
血液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细胞不同系列和不同阶段的异常变化而发生的。因此, 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发生、发育过程是认识细胞的基础。骨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从造血干细胞经过若干阶段, 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细胞, 不同系列的细胞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的分化均经过了原始阶段、早幼阶段、中幼阶段、晚幼阶段到成熟阶段共五个阶段;而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和浆细胞系仅分化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熟悉了以上的细胞发育整体过程, 就基本把握了细胞分类的方法。另外, 还要把握各个系统的各阶段细胞的正常和异常形态学特点。
2.2 培养学生注重联系临床
骨髓细胞形态学与临床密不可分, 掌握较全面的血液病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检查改变的意义, 才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价。我们要求学生注重联系临床,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 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 如脾亢、淋巴结肿大, 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职业病与细胞形态学异常也有一些相关关系, 通过检查和分析患者的阳性体征, 还可从复杂的病情或实验资料中找出问题所在或明确检验的目的, 对于鉴别什么做到心中明晰。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审查和积极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 并了解哪些疾病可引起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的可能性和概率。因此, 要求学生联系临床对建立良好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诊疗思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掌握骨髓细胞分类原则和阅片的几个基本要求
细胞发生学显示不同系列的细胞, 各阶段细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各细胞系列之间在相关的疾病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同阶段的细胞, 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核和细胞质动态的变化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一变化规律才能真正认识不同阶段的细胞特征。在细胞总体分化中包括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和浆细胞等不同系列, 各系列的变化在不同疾病中表现是不同的, 有的呈现单一的变化特征, 有的疾病则表现为不同系列同时出现异常。除了了解不同疾病的细胞形态特征外, 还要了解疾病的发生与所涉及的细胞系列的关系, 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某一阶段细胞分类识别过程中, 如果该类细胞既有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又有下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由于细胞是向着成熟方向发育, 故一般将这类细胞归入下一阶段;而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难于判断时, 可采用多数归类法 (即将此类难于辨认的细胞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 。只有把握不同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 才能正确对骨髓细胞进行分类, 从而结合临床作出准确诊断[2] 。
在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阅片时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强调细胞分类和形态观察应在细胞不重叠、不固缩、结构清晰可辩的涂片区域, 达到这一要求往往是片尾和体尾交界处;②强调巡视和观察两边界区域的重要性, 是集异常细胞之处, 故认真巡视此区域是发现问题的关键之处;③灵活应用低倍镜调换油镜, 熟悉油镜下的形态, 可以说低倍镜是发现异常细胞的重要手段, 油镜是辨别判定异常性质的工具;④要注意细胞多与少之间的关系, 避免顾此失彼, 在鉴别诊断困难的疾病中, 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些少见细胞常会引起柳岸花明的作用;⑤注意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两者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 在诊断上有的以数量改变为主, 有的以质变为主;⑥在光镜下, 辨认某一个或某一类不典型细胞时, 要理解单纯的形态学是有一定欠缺的, 应多观察视野和涂片, 并参考其他资料, 经反复识别和分析确定之。在光镜下骨髓细胞分类规定至少200个, 必要时分类500个, 细胞分类区域是以细胞充分展开的区域为准的, 同时注意整个涂片背景, 而不拘泥于一般所述厚薄均匀处。形态学检查的重点是发现问题。就单个细胞而言, 在识别某一原始细胞时, 凭镜下的几个细胞就下结论为原始粒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 这从单纯的形态学或对照书本描述的形态来说是对的, 可是把它拿到整体上去看, 则未必是正确的。因此在阅片过程中或辨认细胞时还应注意涂片中的细胞和染色的背景, 多观察几张涂片并寻找相关细胞之间的关系, 密切结合临床和血象资料等, 反复去认识和推理或印证来决定或排除某一类细胞的性质。
3 认识细胞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在血液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血液学检验飞速发展的时代,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均大量应用与血液病检验。2001年3月里昂国际会议上血液学及病理学专家提出了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方案, 即形态学分型 (Morphological) 、免疫学分型 (Immunological) 、细胞遗传学分型 (Cytogenetical) 、分子生物学分型 (Molecular biology) , 使急性白血病判断符合率达99%。从形态学本身而言, 当检验中发现的细胞量与质的异常对疾病临床期具有独特的意义 (判断达100%) 时便作出肯定的诊断, 而当所见的异常不具有决定意义时, 或用百分比表示某一异常细胞的数量不足以说明患者的主要问题时, 便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补充与印证, 例如:组化染色是形态学检验中必不可少的, 对白血病、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很大。有资料显示:单纯形态学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判断符合率仅有64%-77%, 形态学分类结合化学染色可以使判断符合率达86%[3], 如ALL及ANLL的鉴别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的鉴别诊断, 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MA) 的鉴别诊断, CML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等, 都离不开组化检查。目前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 (ICSH) 确定急性白血病分型以形态学、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相结合为依据, 细胞化学不能提示者, 再以免疫表型补充, 这种方法使95%的急性白血病获得诊断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因此, 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及其进展, 并且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将识别细胞形态特征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延伸和拓展。
4 正确认识血液病实验诊断标准
严格按照骨髓 (血) 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特征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目前应用的血细胞形态学标准有三种类型:全国血液学工作者座谈会1960年4月颁布的《统一血细胞名称的规定》, 它对我国血细胞名称的规范化、统一化和细胞形态的标准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80年起我国血液学工作者就对血液学新成果及FAB协作组白血病分类法不断地研究、讨论和修改、制定了《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 其中也包括血液学细胞形态学 (诊断) 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和发行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所载的骨髓象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4]。血液病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甚至前沿研究的新成果而制定的, 此外还应结合临床特点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特征综合考虑[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报告应规范化, 要分清确定性诊断、符合性诊断、疑似性诊断和排除性诊断的内涵, 提不出具体意见但又有形态学异常的可做形态学描述。发报告时, 一定要结合临床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综合判断, 切忌片面、武断, 因为骨髓涂片或血涂片的细胞形态观察具有形态多变的复杂性。
总之,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习带教, 不仅要求学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和加强细胞形态辨认的基本功训练, 更要结合以上几点, 扩展思路, 了解学科进展, 熟知和了解血液病的有关临床知识,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学习外界的先进经验, 更好地掌握细胞分析技能。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一环, 也是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临床实习,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 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证实、巩固和提高。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工作。本文以骨髓细胞形态学临床实习带教的体会阐述了做好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实习,带教体会,骨髓细胞形态学
参考文献
[1]陈方平.临床检验血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
[2]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
[3]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第3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4-75.
[4]刘思忠, 刘文海.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3, 18 (2) :117-118.
【血细胞形态】推荐阅读: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08-22
血细胞形态学的讨论11-11
细胞形态结构07-02
细胞形态学07-26
尿红细胞形态09-06
白血病细胞形态09-13
细胞学形态特征06-29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05-15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11-11
形态指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