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形态结构

2024-07-02

细胞形态结构(共9篇)

细胞形态结构 篇1

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分支状的三维实体结构, 肺脏主要由导气部 (或传导气道) 和呼吸部组成。从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角度来分, 气道又可分为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等不同区段[1,2]。在不同的区段里, 其上皮细胞的类型和组成也不尽相同, 主要的气道上皮细胞类型包括基底细胞、克拉拉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肺泡Ⅰ型细胞和肺泡Ⅱ型细胞等[3]。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同动物中, 其气道不同区段上皮细胞的类型和比例也不尽相同。目前, 人们已对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如小鼠、豚鼠、大鼠、灵长类、羊、兔子、牛、狗和猫) 气道上皮细胞[4,5,6,7,8], 以及猪的远端肺脏上皮细胞 (肺泡细胞) [9]的形态组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报道, 但对于猪的大气道上皮细胞形态组成研究还未见报道。

猪肺脏与人类肺脏在大小、生理学特征、形态解剖学、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及上皮细胞先天免疫机制等方面非常相近, 这些特征使得猪成为潜在的人类异体移植物的最佳供体之一[10,11,12]。为了深入研究猪大气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组成, 本研究拟采用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精-伊红 (H.E.) 、高碘酸-希夫 (PAS)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IHC) 染色等方法对猪肺脏大气道上皮细胞的类型和组成进行细胞生物学特征观察, 并对其组成比例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以揭示猪气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组成。同时, 通过进一步比较它们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以期为猪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三元猪, 购自宁夏银川市某养猪场。

1.2 主要试剂

4%多聚甲醛 (批号为Cat.P1110) , Solarbio公司生产;樱花冷冻切片包埋剂 (批号为Lot.2696) , Sakura公司生产;马血清 (批号为Lot.AWE14980) , 购自Hy Clone公司;免疫组织化学黏附载玻片 (批号为REF.158105) , 世泰公司生产;Elite-ABC试剂盒 (批号为Lot.PK-6200) 、苏木素 (批号为CA94010) 、DAB显色液 (批号为SK-4100) , Vector公司生产;石蜡 (批号为Lot.7353) 、盖玻片 (批号为24×50#1) , Leica公司生产;包埋盒 (批号为BXGG-140) 、湿盒 (批号为MYZH902) 、切片架 (批号为RSJ-501) 等, 均购自凯秀贸易有限公司;封片剂 (批号为Lot.241189) 、Super Block (PBS) Blocking Buffer (批号为37515) , Thermo公司生产。试验用抗体见表1。

注:封闭液为5%标准马血清, 二抗为马源生物素标抗兔或鼠Ig G。

2 方法

2.1 猪气道组织的处理与切片的制作

将2月龄健康猪麻醉处死后, 取出完整肺脏, 将气道分为3段 (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 每段按其上、中、下3个不同部位横向剪取适当大小气管组织, 分两组垂直包埋组织, 以便获得气管环状横切面切片。一组样用OCT包埋组织块, 冰冻切片 (厚度为6~8μm) ,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3];另一组样放入10%福尔马林/PBS固定液中固定12~48 h后取出组织, 经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后, 制成石蜡包埋块, 石蜡切片 (厚度为6μm) 用于H.E.和PAS等染色。H.E.和PAS染色参照参考文献[14-15]进行。

2.2 猪气道上皮细胞类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步骤如下:取出气管组织冰冻切片, 在室温干片1 h;加4%多聚甲醛固定20 min;用PBS (p H值为7.2) 洗2次, 加0.2%Triton X-100通透组织20 min;用PBS洗2次, 0.3%H2O2/PBS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0 min;用PBS洗2次, 加5%马血清封闭液封片2~3 h;移去封闭液, 每片分别加入100~200μL特异性抗体 (每种一抗提前都按所需浓度稀释好, 一抗来源及稀释度见表1) 室温反应30~60 min;放入4℃冰箱过夜;取出片盒, 室温平衡1 h;移去一抗, 用PBS洗5次, 每次5 min;加入生物素标二抗, 室温反应2~3 h;PBS洗片5次, 每片加入Elite-ABC反应液, 室温反应30 min;PBS洗片, 加DAB显色液显色, 肉眼观察组织变为棕褐色后立即用清水漂洗终止反应;用VECTOR复染苏木素染色1~5 min;流水冲洗至水清澈无颜色, 用酸性洗涤液洗10 s;用流水冲洗10 s;然后入返蓝液中1 min;再用流水冲洗10 s;用封片胶封片, 指甲油封边, 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13]。

2.3 猪气道主要上皮细胞组成比例的统计分析

根据免疫染色呈阳性的某一类型上皮细胞的数量与所有观察的总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数比值计算出某一类型细胞在某一区段上皮细胞中的组成比例。每头猪选取气道每个区段的3张片子进行细胞计数, 每张切片至少计数1 000个细胞, 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以P<0.05为统计学显著差异[5]。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肺脏上皮组织染色观察

H.E.染色可以将组织的细胞核染为深蓝色, 胞浆及纤维组织呈深浅不等的红色。H.E.染色结果表明, 肺脏上皮位于气管壁的最外层, 由一层排列比较紧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在气道管腔面可见清晰的纤毛结构, 黏膜下层分布着大量的黏膜下腺结构 (见189页彩图1 A、B) 。肺脏PAS染色能将组织中糖原染成紫红色, 主要用于鉴定黏液的分泌与沉积, PAS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为分泌细胞, 在气道上皮中, 可作为杯状细胞的标记。PAS染色结果表明, 大量的黏液分泌物沉积在黏膜下腺, 在上皮中也有大量的PAS阳性细胞存在 (见189页彩图1C、D) , 提示有具有黏液分泌功能的杯状细胞存在。

3.2 猪肺脏上皮细胞类型表面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利用抗肺脏黏膜上皮细胞类型特异性抗体对猪气道上皮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表明, 纤毛细胞表面标记TuberlinⅣ (见189页彩图2A、A') 、克拉拉细胞表面标记CCSP (见189页彩图2B、B') 、基底细胞表面标记Keratin14 (见页彩图2C、C') 、杯状细胞表面标记Mucin 5AC (见189页彩图2D、D') 和肺泡Ⅱ型细胞特异细胞表面标记Pro SP-C (见189页彩图2E、E') 都在不同区段的猪大气道上皮细胞中特异表达, 表明与其他试验动物肺脏类似, 猪肺脏大气道上皮也主要由上述细胞类群组成, 尽管不同区段的这些气道上皮细胞类型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性。其中, 矮小、呈锥形的基底细胞位于上皮细胞的基部;上皮的顶端主要由胞体呈柱状的纤毛细胞组成, 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杯状细胞和克拉拉细胞呈圆锥状分布在上皮的中间层 (见189页彩图2) 。

3.3 猪肺脏大气道主要上皮细胞组成比例的统计

在猪大气道的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三段不同区段的上皮细胞组成中, 基底细胞、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的组成比例相似, 杯状细胞 (黏液分泌细胞) 从气道的近端 (喉部) 到远端 (肺泡) 呈逐渐减少趋势;其中, 具有多能性的基底细胞占30%左右, 与人气管比例相近, 见表2。

%

注:与气管及支气管相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呼吸道上皮由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组成, 它们能够提供一个物理屏障及产生黏液等分泌物来抵抗外来异物的侵蚀, 在维系肺脏正常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6]。虽然脊椎动物肺脏基本的形态学和功能相似, 但由于机体在生理功能和对抗微生物入侵上的需求, 肺脏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组成和比例在不同物种乃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区段均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动物肺脏上皮细胞的主要类型也有所不同, 如基底细胞、克拉拉细胞和纤毛细胞是小鼠支气管的主要细胞类型, 而无纤毛细胞、柱状细胞和克拉拉细胞则是大鼠终末细支气管的主要细胞类型[11]。本试验研究了猪肺脏不同区段组织中细胞类型及各个类型细胞数量, 发现猪和人的气道上皮细胞类型及组成有很大相似性, 如具有干细胞潜能的基底细胞在人气道上皮中的含量在30%左右, 其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中都有所分布, 这与猪气道上皮基底细胞的含量与分布极为相近, 与以前报道的研究结果[9,17,18,19]一致。

从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可以看出:猪气管上皮表面都被纤毛细胞所覆盖, 这一特征与人和其他大动物的气管一致, 而与小鼠不同。小鼠气管表面有大量的无纤毛细胞暴露在表面[11]。人和小鼠肺脏上皮中基底细胞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异, 基底细胞主要分布在小鼠肺脏的气管和支气管区域, 而在人体肺脏中, 基底细胞在气管、叶内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均有所分布[20]。从本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看出, 猪气道基底细胞的分布与人类极为相似, 而与小鼠差别较大 (小鼠大气道中克拉拉细胞为主要上皮细胞类型[2]) 。

但是, 猪与人的肺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在肺脏远端的细小支气管处, 人肺脏主要的分泌细胞是杯状细胞[21], 而与呼吸道近端大气道相比, 猪肺脏在远端细小气管上皮中杯状细胞组成含量显著减少, 这与小鼠的较为接近[11], 这种种属差异性是否会导致生物学或生理功能的不同目前尚未见报道。另外, 笔者推测, 基底细胞、克拉拉细胞、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可能是猪肺脏大气道上皮主要的细胞类型;而试验中对猪不同区段上皮细胞类型的鉴定及组成学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呼吸道不同区段类型各异的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也为猪肺脏上皮先天免疫机制及肺脏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综上所述, 猪气道上皮细胞与人类气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组成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这为猪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其作为人肺脏疾病模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A, B图为猪细支气管上皮组织H.E.染色;C, D图为猪细支气管PAS染色 (Bar=50μm) 。

注:A'、B'、C'、D'和E'图分别为A、B、C、D和E图中的部分视野放大照片 (Bar=50μm) 。

细胞形态结构 篇2

锯缘青蟹血细胞的形态及分类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细胞染色的抗凝剂、染色方法进行筛选.蟹样品体质量约250 g.采用亚甲基蓝、瑞氏法染色后,在Olympus油镜下观察、记数、测量,再结合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对锯缘青蟹血细胞进行分类.根据血细胞质中颗粒的有无、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细胞的大小、核质比等,将锯缘青蟹血细胞分为4种:(1)无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无颗粒;(2)小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有深蓝色小颗粒;(3)中间型细胞,细胞质中既有深蓝色小颗粒,又有折光性红色大颗粒;(4)大颗粒细胞,细胞质中充满了具有折光性的红色大颗粒.4种血细胞的大小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中间型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核质比则相反,分别为54.01%、37.13%、25.37%、17.49%;其数量百分比分别占20.92%、40.30%、19.39%、19.39%.根据伪足的`多少,对4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作 者:周凯 房文红 乔振国 ZHOU Kai FANG Wen-hong QIAO Zhen-guo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刊 名:中国水产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年,卷(期):200613(2)分类号:Q959.223关键词:锯缘青蟹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分类

细胞形态结构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样品处理

1日龄青海大通牦牛5头, 购于青海省大通牛场。牦牛经颈动脉放血处死后, 迅速取出十二指肠中段、空肠中段及回肠中段各1~2 cm, 用新配制的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 每段再分成3份, 分别浸入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 (0.1 mol/L, p H值为7.4) 、85%乙醇及卡诺固定液中固定, 用于制作石蜡切片。

1.2 切片的制作及染色

取4%多聚甲醛固定的肠管, 用石蜡包埋后切片 (切片厚度为4μm) , 将切片黏附于载玻片上, 用37℃烘箱烘干, H.E.染色, 用于显示小肠黏膜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

取卡诺固定液固定的肠管, 用石蜡包埋后切片 (切片厚度为4μm) , 将切片黏附于载玻片上, 用37℃烘箱烘干, 改良甲苯胺蓝 (MTB) 染色, 用于显示肥大细胞。

取乙醇固定的肠管, 用石蜡包埋后切片 (切片厚度为4μm) , 将切片黏附于载玻片上, 用37℃烘箱烘干, 经糖原及多糖高碘酸-Schiff试剂显示法 (PAS法) 染色, 用于显示杯状细胞。

1.3 检测指标和方法

1.3.1 1日龄牦牛小肠壁结构

每头牦牛各段小肠取5张切片, 每张切片选的5个视野, 用数码相机拍照, 应用Image-Pro Plus 5.1 Chinese图像处理软件在每张照片中测量5根最长的绒毛的长度、最深的隐窝的深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 (V/C值) 和最厚的黏膜的厚度以及肌层的厚度。

1.3.2 上皮内淋巴细胞形态分布

每头牦牛各段小肠取5张不连续切片, 每张切片中选取5根柱状细胞排列整齐且最长的肠绒毛, 拍照后统计每100个细胞中分布的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

1.3.3 上皮内杯状细胞的形态分布

每头牦牛各段小肠取5张不连续切片, 每张切片中选取5根柱状细胞排列整齐且最长的肠绒毛, 拍照后统计每100个细胞中分布的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

1.3.4 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

统计切片横切面全层的肥大细胞数, 用Image-Pro Plus 5.1 Chinese软件测量切片面积, 计算单位面积内肥大细胞的数量。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V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1日龄犊牦牛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特点

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 发现新生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 黏膜层又由绒毛、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构成。肠绒毛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分布较密, 到回肠则逐渐减少而变稀, 见258页彩图1。

由258页彩图1可见:1日龄犊牦牛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 较空肠和回肠粗短;空肠绒毛呈叶状;回肠段绒毛呈指状细而稀疏。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黏膜固有层内均分布有大量的肠腺。十二指肠黏膜下层可见十二指肠腺;空肠内偶尔可见孤立淋巴小结散在分布于黏膜下层中;回肠黏膜下层中可见大量淋巴集结, 淋巴集结着色较浅, 呈圆形或椭圆形。

2.1.1 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值

见表1。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1可见:1日龄犊牦牛小肠不同肠段肠绒毛的长度以空肠最高, 达到816.56μm, 经计算约为回肠绒毛长度 (480.40μm) 的2倍;十二指肠的肠绒毛长度最短 (398.33μm) ;三者之间长度差异均显著 (P<0.05) 。

不同肠段隐窝深度与肠绒毛的变化特征相似, 空肠最深, 达到145.95μm, 回肠次之 (144.94μm) , 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P>0.05) ;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最小 (118.64μm) 。

1日龄犊牦牛空肠的V/C值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 空肠的V/C值为6.34, 经计算分别比十二指肠和回肠高72.75% (P<0.05) 和74.66% (P<0.05) 。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值差异不显著。

2.1.2 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

见表1。

由表1可见:1日龄犊牦牛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厚度以空肠最厚, 达到730.00μm;回肠黏膜厚度次之;十二指肠最薄, 经计算仅为空肠黏膜厚度的7/10;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 (P<0.05) 。

不同肠段肌层厚度与黏膜厚度的变化特征不同, 十二指肠最厚 (441.86μm) ;回肠次之;空肠最薄, 为233.47μm, 约为十二指肠的1/2;三者之间差异均显著 (P<0.05) 。

2.21日龄犊牦牛小肠黏膜相关免疫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

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 可见上皮内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之间, 多数位于上皮细胞基膜附近, 上皮游离面有少量存在, 胞核大而圆, 深染, 胞浆较少, 见258页彩图2。

杯状细胞经PAS染色后呈紫红色, 散在分布于上皮和肠腺的柱状细胞之间, 呈高脚杯状, 其顶部胞质充满着大量的糖原颗粒, 底部纤细, 见258页彩图3。

肥大细胞经甲苯胺蓝MTB染色后, 呈紫红色, 形态呈圆形、椭圆形。肠道的肥大细胞多位于肠腺周围, 且常见于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 同时在小肠绒毛、肌层及浆膜层也有少量肥大细胞分布, 见258页彩图4。

2.2.1 1日龄犊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见表2。

注:共检测100个上皮细胞。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见:1日龄犊牦牛各段肠管中, 由十二指肠到回肠, 各肠段的淋巴细胞数量相对稳定, 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2.2.2 1日龄犊牦牛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见表3。

注:共检测100个上皮细胞。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3可见:1日龄犊牦牛各段肠管中, 十二指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最多, 经计算约为空肠和回肠的1.33倍和1.15倍;空肠和回肠差异不显著 (P>0.05) 。

2.2.3 1日龄犊牦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

见表4。

个·mm-2

由表4可见, 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其肥大细胞的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回肠最高, 经计算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的2.99倍和1.42倍;各肠段之间差异均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新生犊牛小肠黏膜的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

良好的小肠黏膜结构是养分消化、吸收和动物正常生长的生理学基础[7]。小肠的正常结构是营养物质被充分消化与吸收的基本保证, 特别是小肠的绒毛长度、V/C值、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是衡量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7,8]。

研究表明, 绒毛长度下降[9]或形状发生变化[10]时, 就会影响绒毛的消化吸收面积和单位面积的细胞数, 降低消化吸收的功能, 使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V/C值则综合反映小肠的功能状态, 比值下降, 表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比值上升, 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生长发育加快[7]。

小肠的黏膜和肌层厚度与小肠的节律性收缩运动和食糜的机械消化效率密切相关[11], 肠黏膜的厚薄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过程[12], 肠黏膜萎缩, 可使小肠吸收功能受损[13]。由此可见, 肠黏膜屏障的健全良好是营养物质充分吸收和动物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本试验结果表明, 1日龄犊牦牛小肠各肠段中, 以空肠的肠绒毛长度最长, V/C值最大以及各段肠段的肌层厚度关系与陈付菊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十二指肠与回肠的肠绒毛长度、V/C值的比较关系, 各肠段的隐窝深度、黏膜厚度的比较关系与陈付菊等[5]的报道相反。出现上述不同结果, 可能与试验牛的种属差异有关。

3.2 新生犊牛黏膜免疫相关细胞与小肠的免疫屏障功能

肠道的免疫学屏障主要由肠相关淋巴组织和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构成, 而后者包括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研究发现,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御屏障, 对抗感染、调节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及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化道的局部免疫状况[14]。

1)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作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组分, 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与外来抗原以及微生物最先接触的免疫细胞, 同时也是最先发生免疫反应的细胞[15,16]。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小肠局部黏膜免疫屏障的完整及免疫防御功能的完善程度。

本次研究发现, 1日龄犊牦牛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各肠段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相对稳定, 差异均不显著, 与陈付菊等[4]报道的新生犊牛十二指肠上皮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其他肠段不同。

2) 小肠黏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是一种典型的糖蛋白分泌细胞, 其分泌的黏蛋白释入管腔内成为润滑性黏液附着在上皮表面, 对上皮具有保护作用[17]。J.J.Cebra[18]认为, 杯状细胞在尚未建立被动免疫的新生动物的肠道免疫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1日龄犊牦牛十二指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最多, 约为空肠和回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的1.33倍和1.15倍, 回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较空肠增加不显著, 与陈付菊等[4]报道的新生犊牛小肠从十二指肠到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表现增多趋势有所差异, 可能与试验动物的种属差异和遗传特性有关。1日龄犊牦牛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 可能是因为回肠位于小肠和大肠的交界, 极易受微生物的侵袭, 其免疫屏障相对较薄弱;因此, 回肠中有更多的杯状细胞分布, 使得具有分泌功能的杯状细胞主要分布在回肠以弥补免疫屏障的不足。

3) 肥大细胞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第一线细胞, 不仅对天然免疫有重要作用, 而且参与获得性免疫[19]。肠道中的肥大细胞对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肠道黏膜上皮首先对入侵的细菌发生反应, 从而激活邻近的肥大细胞产生放大效应[20]。

本次研究发现, 1日龄犊牦牛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其肥大细胞的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回肠达到最高, 各肠段之间差异均显著。据报道, 肉犊牛小肠肥大细胞的密度从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3];0.5月龄和2月龄山羊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从十二指肠至回肠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 到12月龄肥大细胞数量表现出从十二指肠至回肠依次显著递减的趋势[4]。3月龄和12月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至空肠、回肠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21]。

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不同, 可能的原因是上述研究选取的动物非1日龄动物, 试验动物在摄取母乳后, 其肠道受到不同程度外界抗原的刺激, 使其免疫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因而其肥大细胞数量也随之变化。犊牦牛摄取母乳, 进而采食青草等食物后, 其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将发生何种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特点, 试验采用常规H.E.染色、改良甲苯胺蓝 (MTB) 染色和糖原及多糖高碘酸-Schiff试剂染色技术对1日龄大通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对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以及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的小肠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最高, 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空肠的V/C值分别比十二指肠和回肠高72.75%和74.66%;空肠的黏膜厚度最厚, 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 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十二指肠的肌层厚度最厚, 回肠和空肠依次降低, 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1日龄犊牦牛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相对稳定 (P>0.05) ;十二指肠的杯状细胞数量最多, 空肠和回肠差异不显著;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其肥大细胞的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各肠段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消化吸收能力较强, 各肠段免疫能力差异较大。

聚合氯化铝的形态结构 篇4

研究表明, 聚合铝不是单一的形态组成, 而是包含了单体、聚合体在内的各种形态,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聚合铝实际上是在一定条件下铝盐在水解-聚合-沉淀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中间产物, 其化学形态属于多核羟基络合物或无机高分子化合物。一般认为,聚十三铝

[Al12AlO4(OH)247 + ,Al13 ]是聚合铝中的最佳凝聚絮凝成分, 其含量可以反映制品的有效

性, 因而Al13成为聚合铝制造工艺追求的目标。许多研究者运用27A1-NMR 研究不同浓度范围内铝的形态分布,都发现存在一些铝的聚合体。通常认为0.0 ppm 处的共振峰是铝的单体络合物, 如Al(H2O)63 +、Al(OH)(H2O)52-、Al(OH)(H2O)4+ ;4.5 ppm处的共振峰是

Al2(OH)2(H2O)24 +;63.0 ±0.5 ppm处的共振峰是Al12AlO4(OH)247 +。

聚合铝的聚合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其形成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即单铝多羟基络合物间的氢键集合体;集合体中氢键羟基的桥联反应;桥联反应后多铝多羟基离子的立体构型。这3 个阶段均受pH 值制约,也受阴离子影响。氢键形成是关键阶段,它是导致聚合氯化铝形成的起点,控制氢键数和方向常能控制有效成分的形成,从而控制其絮凝性能。

近年来,人们对Al13的生成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有人提出Al13的生成需要有Al(OH)4-作为前驱物。作为前驱物的Al(OH)4-据认为是在聚合铝的制备过程中碱的加入点生成的。在加入的强碱与酸性铝溶液的界面上将有局部较高的pH 值出现,有可能产生Al(OH)4-,并随后生成聚十三铝。而当铝盐直接投入水中时,由于不具备生成Al(OH)4-的pH 值条件,故而聚十三铝难以形成。这样,Al(Ⅲ)在溶液中的形态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铝盐投加到水中的溶解及自发水解过程;另一种是向铝盐溶液中加入强碱导致局部pH 值的突然升高而强烈水解的过程,可称为强制水解过程。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34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8.5±13.2) 岁;其中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存在典型的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临床表现, 1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存在典型的呕吐、恶心、发热、头晕等临床症状, 24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存在典型的皮肤黄染色、贫血等临床表现, 25例双相性贫血患者, 存在典型贫血症状。

1.2 方法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诊断依据为:连续2次或以上检测结果证实, 血小板计数<100.0×109/L, 白细胞计数<4.0×109/L, 血细蛋白<100 g/L。全部观察对象均通过瑞氏染色法进行检测, 收集其不抗凝外周血实施制作血液涂片, 由血液细胞形态学专业检测人员, 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疾病加以判断, 统计分析患者的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确诊、漏诊和误诊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均经生化检查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得以确诊, 总误诊和漏诊率为55.4%, 其中1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 7例确诊, 4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36.4%;14 例患者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恶心、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例确诊, 7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0.0%;24 例患者诊断为肝细胞性黄疸,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呈现黄染色、贫血貌等, 最终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0例确诊, 11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8.3%;25 例患者诊断为双相性贫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等, 最终确诊为冷凝集综合征, 9例确诊, 16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64.0%。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骨髓检查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两个主要部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的优劣是多种血液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 尤其是各类血液疾病的预后判断、鉴别诊断和预防[1]。加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应用统一的检验条件和方法, 然而, 现阶段实验室检查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间存在较大差异, 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会较多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而存在片面性, 这就会对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2]。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检查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便是流行性出血这种疾病也无法仅仅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进行判断, 这一检查技术对于细胞形态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 因此,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下述几点问题: (1) 组织集体性的细胞形态学网上会诊活动, 从而促进疑难血液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2) 避免不具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领域进行工作; (3) 建立实施相关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系统的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标准; (4)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的培养工作,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 (5)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重要性宣传工作, 关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的培养[4]。

综上所述, 通过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 能够为多种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对于疑似疾病患者, 则需要配合实验室和人工显微镜检查, 从而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漏诊和误诊率,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方法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通过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接受其他相关检查, 能够准确检出和诊断疾病, 误诊率为55.4%。结论 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实施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有助于血象异常患者的筛选, 对于疑似患者, 则可通过显微镜及其他检查, 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宋国良, 薛静, 李月霞, 等.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25-26.

[2]刘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75-177.

[3]路静.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0) :99-100.

细胞形态结构 篇6

关键词:胸腹水,良性,恶性,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胸腹水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在常规检验中,胸腹水为常见的体液检验,对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来,实验室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取得了良好进展,逐渐向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技术、细胞因子等检查发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胸腹水细胞体积较大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21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9例男性,91例女性,年龄34~78岁;其中胸水132例,腹水78例。所有患者均因胸腹腔积液原因不明首次抽取胸腹水,恶性胸腹水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

1.2 方法

采集210例胸腹水患者标本后,取约50 ml胸腹水标本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先对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如颜色、透明度、细胞计数与有核细胞计数等[2]。将在有核细胞计数检查中发现的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样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取5~10 ml样本,用1500 r/min将标本离心5 min,以8 cm为离心半径,之后弃除上清液,并留下沉渣,接着取0.1 ml沉渣用于制作3张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染色,染色后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

1.3 判断指标

以阴性、可疑、阳性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判断指标,阴性:涂片上的间皮细胞与炎症细胞正常或变性;可疑:涂片上有异形细胞,或者有少量不典型的恶性细胞;阳性:涂片上有恶性瘤细胞[2]。

1.4 鉴别标准

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的“金标准”。

2 结果

2.1 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在210例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过程中,发现74例标本细胞体积较大,其中23例(31.08%)为血性积液标本,51例(68.92%)为非血性积液标本。血性积液标本中检出17例恶性细胞,占73.91%;非血性积液标本检出34例恶性细胞,占66.67%。2.2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56例最终诊断为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出51例恶性细胞,符合率达91.07%(51/56)。最终确诊的56例恶性细胞中,50例为真阳性,占89.29%,6例为假阴性,占10.71%。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均能引起胸腹水,因不同疾病引起胸腹水的患者,真阳性恶性胸腹水细胞原发灶分布各有差异。见表1。2.3良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20例最终诊断为良性细胞,其中19例为真阴性,占95%,1例为假阳性,占5%。

3 讨论

3.1 胸腹水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胸腹水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该症状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患者一旦出现胸腹水,病情会急剧加重,而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胸腹水量少时,患者通常无法察觉到该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胸腹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胸腹会明显膨隆,并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饱胀感、腹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2 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结果

近年来,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及时准确的鉴别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价值已为临床高度重视,该检查也是确诊恶性胸腹水的“金标准”,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胸腹水患者进行检查鉴别,有核细胞计数检查采集的标本时,发现这些细胞的体积是白细胞的2~4倍,而且大小各异,呈散或堆分布。标本经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可见恶性细胞具有包体大、包浆丰富、分布不规则、胞核不规则等特点,恶性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颜色偏蓝,染色质细胞为粗颗粒状,而且胞核有双核或多核[4]。此外,本文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同时进行胸腹水常规检查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89.29%。从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恶性胸腹水细胞为转移性,只有少数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虽然单一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恶性胸腹水细胞来源部位,但结合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体征,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胸腹水原发灶,也可诊断出胸腹水是否因原发灶转移导致。

3.3 胸腹水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对策

本研究只对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存在异常细胞的胸腹水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这也许是出现6例假阴性的原因之一。胸腹水出现假阴性还可能与送检时间、送检次数等具有相关性,适当增加送检次数,可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形态学检查胸腹水的必要条件包括:(1)30 min内送检标本;(2)60 min内处理与固定标本。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每一例胸腹水,并结合异常细胞形态、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可有效提高检出率。由于细胞形态学检查为手工操作,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类细胞的形态与特点,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细胞形态学知识,切实保证检验鉴别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为了提高良恶性胸腹水细胞临床诊断准确率,检验人员必须提高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并深入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对不明原因导致的胸腹水,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提高鉴别胸腹水性质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利.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0,38(06):763-765.

[2]武湘云,曾婉怡,孙桂兰,等.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临床荟萃,2010,25(22):1995-1996.

[3]吴玉梅,艾春富.三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对胸腹水定性分析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20-121.

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一位因跌倒后昏迷的65岁女性患者的血样本, 制成1010M1血片。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调查样本按照WTO室间质评标准取样。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和条形码生成器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所生产的。

1.2 方法

连续扫描组:将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DM96进行开机预热, 时间为15min。条形码生成器产生条形码。把条形码黏贴于玻片血膜的头端, 并记录条形码号, 其应对照WHO调查的血片号。根据要求设置扫描程序和扫描区域, 或根据细胞总数选择扫描细胞数为100~150个, 也可根据距片尾区域多少毫米, 实施城垛式的连续扫描及摄像。设置完成后进行扫描摄像, 仪器扫描与软件配带的细胞库进行对比, 得出初步细胞分类的结果。导出摄像图片, 处理后制成文件并刻录光盘。对人工镜检后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的结果比较分析[2]。显微镜摄影:制作清晰的标本, 适度的组织切片, 注意染色片不要有多余染料, 制成载玻片。选择用高性能物镜及聚光器。用Kohler照明法, 选取合适拍摄胶片进行拍片。拍摄时应注意准确聚焦及合理曝光的时间。然后冲印出来[3]。

2 结果

通过试验结果对比, 连续扫描的摄像细胞照片与较显微镜摄像的细胞照片更利于细胞的辨认及识别。在相同大小尺寸的情况下, 其细胞核染色质的特征比较明确, 例如呈块状聚集的中性粒细胞核, 连续扫描的摄像照片显示核仁更加清晰, 胞质颗粒的特征更为明显, 差异性明显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用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对WHO的1010M1血片的体尾交界实施连续扫描摄影, 将其原始结果及人工复核结果和显微镜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见附表。

3 讨论

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指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进行验证。组织者能够利用室间质评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总体水平或某一具体参与人员的水平进行详细了解, 以便不断改善室间质评计划及继续教育的计划。参与者则可通过室间质评了解自己在所有参与者中能力情况, 并且可以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 有针对性的参与继续教育计划, 并且持续改进。

现阶段, 我国各省市组织起来的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 大部分采取15~20幅单一细胞照片进行刻录光盘, 然后发放给参与者, 参与者实行单一细胞的识别方法。英国形态学处于领先地位, 仍采用传统玻片的阅片法, 而美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幅单一细胞形态的照片进行识别。我国采用油镜下, 瑞吉染色血片, 20张显微镜摄影单一细胞的照片刻录光盘的方法发给参与者。此种方法能够克服人工制片染色及阅片区域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为参与者提供统一的细胞照片, 并且照片能够永久保存, 有利于传输。此法还具备改变阅片方式的优点, 使显微镜阅片变成为屏幕阅片, 很大程度上使检验者劳动的强度得到减轻。同时也便于大家一起阅片, 互相学习和讨论[4]。但是照片和照片之间的联系不够, 和细胞形态学的实际检验工作相距甚远, 无法使用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欧美做好的好处在于细胞形态的室间质评和细胞形态的实际检验工作相一致, 并且能够采取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其缺点在于人工制片和染色不能确保全部的血片都能够完全一致, 即使是全部的血片都来自同一位制片、染色训练有素的专家之手。近些年, 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 使血细胞自动、分析、推片以及染色形成一条流水线, 逐步走向市场。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了使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过程中存在差异得到减少, 一些先进技术的国家均采取自动制片, 并染色的血片。但是, 尽管参与者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再用血片的体尾交界处进行城垛式阅片, 但是不同的阅片者对同一个血片的阅片区域及阅片细胞的数量多少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异。

为了兼顾光盘法和玻片法的优点, 使提供给参与者的检查内容相一致, 且与实际工作一致, 同时便于保存及传输, 我们选取了连续扫描摄像法。通过附表结果显示, 连续扫描后经过软件分析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但经过人工复核后分类结果和人工镜检与WHO预期结果较为一致。其扫描的细胞数适用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在没有软件分析的情况下, 连续扫描摄像的细胞照片能够代替血片的细胞识别及白细胞分类的计数。若被应用在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中, 与玻片法比较, 可提供较为一致的质评, 且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原则[5]。

总之, 血片采用连续扫描摄像的方法与显微镜摄像法比较, 更加适用在细胞识别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上面。同时, 还能推动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早荣, 孙关忠, 丰炳亮, 等.血液病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实用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16 (2) :109-110.

[2]丁芳, 钟兰君, 李芳文.甘肃省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兰州医学学报, 2010, 6 (30) :34-36.

[3]王青, 胡晓波, 宋颖, 等.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方法的探索[J].检验医学, 2011, 4 (26) :266-268.

[4]李早荣, 武国玲, 孙关忠.网织红细胞计数质控物在室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10, 13 (3) :158-160.

细胞形态结构 篇8

1 要求学生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某些异常变化

血液系统疾病常具有非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可因神经系统症状而就诊于神经科, 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于消化科;血友病因关节症状可能首次就诊于骨科;多发性骨髓瘤可因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白血病可有多种皮肤表现等。而许多非血液疾病也可以出现血液系统的变化。例如: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某些肿瘤等;贫血可见与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另外, 非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同时合并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 要求学生掌握学习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方法

2.1 了解血液病的整体过程, 把握造血细胞各阶段的特征

血液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细胞不同系列和不同阶段的异常变化而发生的。因此, 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发生、发育过程是认识细胞的基础。骨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从造血干细胞经过若干阶段, 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细胞, 不同系列的细胞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的分化均经过了原始阶段、早幼阶段、中幼阶段、晚幼阶段到成熟阶段共五个阶段;而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和浆细胞系仅分化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熟悉了以上的细胞发育整体过程, 就基本把握了细胞分类的方法。另外, 还要把握各个系统的各阶段细胞的正常和异常形态学特点。

2.2 培养学生注重联系临床

骨髓细胞形态学与临床密不可分, 掌握较全面的血液病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检查改变的意义, 才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价。我们要求学生注重联系临床,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 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 如脾亢、淋巴结肿大, 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职业病与细胞形态学异常也有一些相关关系, 通过检查和分析患者的阳性体征, 还可从复杂的病情或实验资料中找出问题所在或明确检验的目的, 对于鉴别什么做到心中明晰。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审查和积极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 并了解哪些疾病可引起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的可能性和概率。因此, 要求学生联系临床对建立良好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诊疗思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掌握骨髓细胞分类原则和阅片的几个基本要求

细胞发生学显示不同系列的细胞, 各阶段细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各细胞系列之间在相关的疾病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同阶段的细胞, 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核和细胞质动态的变化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一变化规律才能真正认识不同阶段的细胞特征。在细胞总体分化中包括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和浆细胞等不同系列, 各系列的变化在不同疾病中表现是不同的, 有的呈现单一的变化特征, 有的疾病则表现为不同系列同时出现异常。除了了解不同疾病的细胞形态特征外, 还要了解疾病的发生与所涉及的细胞系列的关系, 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某一阶段细胞分类识别过程中, 如果该类细胞既有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又有下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由于细胞是向着成熟方向发育, 故一般将这类细胞归入下一阶段;而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难于判断时, 可采用多数归类法 (即将此类难于辨认的细胞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 。只有把握不同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 才能正确对骨髓细胞进行分类, 从而结合临床作出准确诊断[2] 。

在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阅片时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强调细胞分类和形态观察应在细胞不重叠、不固缩、结构清晰可辩的涂片区域, 达到这一要求往往是片尾和体尾交界处;②强调巡视和观察两边界区域的重要性, 是集异常细胞之处, 故认真巡视此区域是发现问题的关键之处;③灵活应用低倍镜调换油镜, 熟悉油镜下的形态, 可以说低倍镜是发现异常细胞的重要手段, 油镜是辨别判定异常性质的工具;④要注意细胞多与少之间的关系, 避免顾此失彼, 在鉴别诊断困难的疾病中, 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些少见细胞常会引起柳岸花明的作用;⑤注意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两者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 在诊断上有的以数量改变为主, 有的以质变为主;⑥在光镜下, 辨认某一个或某一类不典型细胞时, 要理解单纯的形态学是有一定欠缺的, 应多观察视野和涂片, 并参考其他资料, 经反复识别和分析确定之。在光镜下骨髓细胞分类规定至少200个, 必要时分类500个, 细胞分类区域是以细胞充分展开的区域为准的, 同时注意整个涂片背景, 而不拘泥于一般所述厚薄均匀处。形态学检查的重点是发现问题。就单个细胞而言, 在识别某一原始细胞时, 凭镜下的几个细胞就下结论为原始粒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 这从单纯的形态学或对照书本描述的形态来说是对的, 可是把它拿到整体上去看, 则未必是正确的。因此在阅片过程中或辨认细胞时还应注意涂片中的细胞和染色的背景, 多观察几张涂片并寻找相关细胞之间的关系, 密切结合临床和血象资料等, 反复去认识和推理或印证来决定或排除某一类细胞的性质。

3 认识细胞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在血液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血液学检验飞速发展的时代,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均大量应用与血液病检验。2001年3月里昂国际会议上血液学及病理学专家提出了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方案, 即形态学分型 (Morphological) 、免疫学分型 (Immunological) 、细胞遗传学分型 (Cytogenetical) 、分子生物学分型 (Molecular biology) , 使急性白血病判断符合率达99%。从形态学本身而言, 当检验中发现的细胞量与质的异常对疾病临床期具有独特的意义 (判断达100%) 时便作出肯定的诊断, 而当所见的异常不具有决定意义时, 或用百分比表示某一异常细胞的数量不足以说明患者的主要问题时, 便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补充与印证, 例如:组化染色是形态学检验中必不可少的, 对白血病、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很大。有资料显示:单纯形态学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判断符合率仅有64%-77%, 形态学分类结合化学染色可以使判断符合率达86%[3], 如ALL及ANLL的鉴别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的鉴别诊断, 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MA) 的鉴别诊断, CML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等, 都离不开组化检查。目前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 (ICSH) 确定急性白血病分型以形态学、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相结合为依据, 细胞化学不能提示者, 再以免疫表型补充, 这种方法使95%的急性白血病获得诊断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因此, 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及其进展, 并且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将识别细胞形态特征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延伸和拓展。

4 正确认识血液病实验诊断标准

严格按照骨髓 (血) 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特征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目前应用的血细胞形态学标准有三种类型:全国血液学工作者座谈会1960年4月颁布的《统一血细胞名称的规定》, 它对我国血细胞名称的规范化、统一化和细胞形态的标准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80年起我国血液学工作者就对血液学新成果及FAB协作组白血病分类法不断地研究、讨论和修改、制定了《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 其中也包括血液学细胞形态学 (诊断) 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和发行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所载的骨髓象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4]。血液病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甚至前沿研究的新成果而制定的, 此外还应结合临床特点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特征综合考虑[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报告应规范化, 要分清确定性诊断、符合性诊断、疑似性诊断和排除性诊断的内涵, 提不出具体意见但又有形态学异常的可做形态学描述。发报告时, 一定要结合临床及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综合判断, 切忌片面、武断, 因为骨髓涂片或血涂片的细胞形态观察具有形态多变的复杂性。

总之,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习带教, 不仅要求学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和加强细胞形态辨认的基本功训练, 更要结合以上几点, 扩展思路, 了解学科进展, 熟知和了解血液病的有关临床知识,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学习外界的先进经验, 更好地掌握细胞分析技能。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一环, 也是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临床实习,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 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证实、巩固和提高。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工作。本文以骨髓细胞形态学临床实习带教的体会阐述了做好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实习,带教体会,骨髓细胞形态学

参考文献

[1]陈方平.临床检验血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

[2]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

[3]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第3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4-75.

[4]刘思忠, 刘文海.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3, 18 (2) :117-118.

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及形态学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实验室确诊的大细胞性贫血患者70例, 其中, 男40例, 女30例;年龄17~84岁, 平均43.5岁。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分别做了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叶酸和维生素B12、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学等检测。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已成为我院大细胞性贫血的第一位, 且与其他大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改变有一定的重叠性。MDS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疾病, 部分患者可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 其多见于老年人, 男、女均可发病, 约80%的患者年龄>60岁, 国内报道偏低, 平均年龄>40岁[2]。我院MDS平均年龄为43.5岁,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但是仍存在年龄年轻化趋势, 可能与环境污染、外出务工人员接触有关化学物质有关, 其形态学表现, (1) 红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大小不均, 可见到巨大红细胞 (直径>2个红细胞) 、异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 可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幼红细胞可有多核、核畸形、HowellJolly小体, 铁染色可出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2) 粒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 可见假性Pelger-Huet样核异常[3], 或核分叶多;骨髓中出现异型原粒细胞, 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行, 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幼粒细胞常见巨型变, 可见环形核幼粒细胞。 (3) 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可见巨大血小板。骨髓中出现小巨核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样小巨核细胞、小圆核样小巨核细胞, 或有多个小核的大巨核细胞。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MA) 是因维生素和 (或) 叶酸缺乏导致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而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4], 其外周血形态学表现是:成熟红细胞多呈卵圆形, 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5叶者>5%或6叶者>1%) ;骨髓增生明显, 红系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 巨幼红细胞>10%, 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变, 特别是晚幼粒细胞改变明显, 核染色质疏松、肿胀, 巨核细胞有核分叶过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

溶血性贫血 (HA) 为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所致的贫血[4], 其血液学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明显的代偿性增生。其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 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等。反复发作的慢性HA (如自身免疫性HA) 可有明显的类巨幼变晚幼红细胞。另外, 在不同原因所致的HA中, 有时出现特殊的异形红细胞增多, 如球形细胞、靶形细胞、裂细胞等, 对病因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细胞全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和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和 (或) 骨髓中原始及早期细胞明显增高。≥30%ANC (all nucleated cell, 所有有核细胞) , 红系可见病态造血。另外M6型红细胞病态造血明显易见。成熟红细胞多呈大细胞性改变, 与文献所报道的白血病其成熟红细胞形态多无明显异常, 少数病例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有所不同[4]。

化疗药物所致的大细胞贫血是由于化疗药物干扰红细胞正常发育, 影响细胞的DNA及RNA合成而出现的大细胞性贫血。其成熟红细胞常表现为明显大小不一, 以大红细胞及巨大红细胞为主, 易见嗜多色性、嗜碱性红细胞及病态造血幼红细胞。外周血亦可见幼稚粒细胞, 是由于骨髓造血在化疗药物刺激下, 较多的不成熟细胞提前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 随着化疗的深入,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增多, 化疗结束后, 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进入恢复期[5]。粒系可见类巨幼样变, 分叶明显增多, 中毒颗粒, 空泡及畸形核。巨核细胞亦可表现为巨幼样变, 核分叶增多, 核分叶之间无核丝相连。血小板可见巨大血小板及巨幼样改变血小板。

恶性贫血是由于内因子缺乏所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维生素B12水平降低的程度低于一般维生素B12缺乏者;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类似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鉴别点依赖对内因子的检测[6]。

从上文可看出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关键。但是病态造血又并非MDS所特有, 骨髓中红系增生容易和HA相混淆, 一部分HA患者, 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HA患者 (如自身免疫性HA) 可有明显的类巨幼变晚幼红细胞, 易与MDS中的RA混淆。检查血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溶血性项目并密切结合临床分析, 通常可作出鉴别诊断。另外, 如有条件的医院, 可做染色体核型检查, MDS可见异常, 而溶血性贫血为正常[7]。

另外红系的巨幼样变又易和MA相混淆, MDS与MA有相似的和部分重叠的形态学特点, 但两者细胞学异常的重心不一。MA多具有形态典型和数量显著的巨幼变细胞, 而MDS则无, 检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 两者又明显不同。若难以鉴别诊断时, 则首先疑似MA, 可采取试验性治疗[6]。如MDS治疗效果差, 而MA经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 可使巨幼红细胞较快发生改善, 用药6 h后骨髓开始变化, 24~72 h后巨幼红细胞逐渐消失, 粒系和巨系在2个月内恢复, 贫血得到改善[8]。

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又容易和白血病相混淆。故在诊断MDS时, 既要仔细观察血象、骨髓象中各系统有无病态造血, 还要排除上述各种疾病, 同时进行其他检查和临床治疗追踪观察, 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 这样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大细胞性贫血 (macrocytosis, MCV≥100fl, 男性成人Hb<125g/L, 女性成人Hb<105g/L) 的病因及形态学观察分析。方法:利用SYS-1800I血常规分析仪对2007年1月~2008年6月503例贫血患者进行筛查, 共发现大细胞性贫血70例, 收集70例大细胞性贫血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 同时进行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学、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本组70例大细胞性贫血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成为第一位, 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大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方面改变有一定的重叠性。结论:MDS形态学改变复杂、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在诊断过程中, 应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其他检查, 并密切结合临床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

参考文献

[1]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4.

[2]张伟华, 范星火, 李殿青, 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2) :110.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57-158.

[4]陈文彬.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9-290.

[5]李艳华, 韩素贵.放疗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 2004, 3 (4) :243.

[6]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

[7]卢兴国.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761-762.

上一篇:结合写作下一篇:物流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