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形态设计(共10篇)
结构形态设计 篇1
摘要:文章以建筑形态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从基本要素、概念结构到形态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设计转换过程,说明形态结构对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作用。对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以功能结构、材料结构、环境结构、形式结构和有机结构为代表的建筑形态结构为框架,对新时代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形态学,结构主义,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就要求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在设计中更加重视形态学原理,结合新技术和材料,设计出满足新功能新要求,并在造型上打破传统建筑模式的现代建筑。
建筑形态学把对建筑的研究分为结构和形式两个方面,认为结构是形式的内含,是形式背后的形式;形式是结构的外显,是结构化的具体表现。在结构主义看来, 建筑形态是各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形成的一个结构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构成形态的要素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意义只在结构关系中显现,关系重于结构内的独立成份。可以看出,结构逻辑对建筑形态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是产生形式的决定因素[1]。
古罗马御用工程师、建筑师马可·维持鲁威提出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1],我国曾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的基本建设方针,都是对建筑基本要素的表述。基本要素是建筑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建筑的概念,但还不足以形成建筑与其他事物在本质上相区别的概念结构。从广义上讲,基本要素是对一切实用艺术品评判的共同原则。
建筑的深层结构(概念结构)是使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的规定性原则,在综合考虑了各种人类本能要求和建造因素后,英国著名建筑师G·勃罗德彭特把建筑的深层结构归纳为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是文化的象征,是资源的利用者[1]。
在确定整个建筑形态的同时,建筑要求的基本要素和深层结构是相对的,但是不同的建筑,在设计形态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功能,施工技术难度,建设成本、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由概念化的形态、结构与诸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设计出满足人类社会要求的丰富的建筑形态的关键基础。
1 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结合的发展趋势
建筑形态与它的结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联系紧密,结构和材料是构成建筑形态的物质基础,施工技术是实现建筑形态的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建筑形态的需要,这就促使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并且引起新的空间建筑结构,最终达到建筑所要表达的全新的艺术效果。结构主义与建筑形态学的结合是思想与实践手段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断推动着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向前迈进。
1.1 从传统建筑形态到现代建筑形态发展
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人类学建筑强调历史的不连续性,认为各时各地的人都是其所处社会的构成元素。建筑人类学倡导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文化加以创新,使之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这种观点在建筑结构主义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多的结构主义者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形态学的科学手段,解决越来越多的功能要求和现代审美观念带来的城市规划、形式多样化和空间可变性和灵活性等一些问题,使得大批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型建筑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
2.2 从现实主义建筑向未来有机建筑形态转变
复杂的功能要求与现实建筑规范渐渐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师创作过程中的阻碍,大多结构主义者认为未来的建筑将是像生物般有机的、像结晶生成那样,在一定的法则下可以自由生成组合和繁殖的。在实际创作中力求摆脱现实束缚,构想出许多超越时代的、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提出了具有可发展性、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及灵活性、建筑和结构构件的标准化和多功能性以及高技术的采用等特点的未来有机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2 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结合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法国社会学家查理斯·罗拉提出工业产品的个别结构是由功能结构、材料结构、有机结构、形式结构、环境结构5部分构成的整体;各个结构在工业产品中分别起着自己的价值作用,它们之间协调融合成了工业美的系统结构——超结构。罗拉所说的个别结构也就是对表层结构(形态结构)的另一种命名。建筑也是一种人工设计产品,工业产品的表层结构分类总体上也适用于建筑。下面就借助罗拉提供的框架讨论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的结合对建筑设计的启示[3]。
2.1 具有仿生特点的自然形式有机结构越来越多
目前,诸多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使用越来越多,但这种“自然”不是说把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是从仿生学的角度,设计出类似某种自然生物形态的建筑。而且,人们在这些建筑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建筑设计者们的神奇,体验到“天人合一”的力量。具有仿生特点的现代建筑起源很早,起源于高迪的那些自然塑性的作品。在我们现代建筑中作为代表的就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巢穴的形式,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的相融在一起,由巨型马鞍形钢桁架编织而成。与“鸟巢”相映衬的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与“鸟巢”相比,更多的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其设计模仿水的纹理,由一个个冰晶状的“水分子”和“水泡泡”构成。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仿生的自然形态建筑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越来越受到青睐,这些建筑不仅在形态上把大自然中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拉得更近,而且在深层结构中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2.2 “高技”派建筑应运而生
随着新技术与新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用他们的作品向人们传达技术性审美价值的信息, 人们通常把这一类作品归为“高技”派建筑。诺曼·福斯特是著名的高技派建筑师, 他的设计作品多采用玻璃和金属材料, 从采用高技术、高度金属化的外观形态来看, 具有科幻色彩的作品占多数,以他设计的伦敦新地铁加纳利·沃夫地铁站为典型代表。地铁站是在旧船坞中用混凝土建造的,并采用了切断与覆盖结构,地面上设3个用钢和玻璃构成的三维曲面形篷顶作为入口,该形式既防雨又保证了自然光线可以照射到车站深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是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学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外表采用膜结构——ETFE材料,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展现了设计师梦幻般的想象,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浪漫空间。
2.3 地域性建筑设计卓见成效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越来越少,西方化、欧式化的建筑形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起来,城市建筑出现了特色单一的危机,设计出展现地域特色的建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现代建筑中,河南博物馆就是典型代表,其整体建筑设计呈金字塔形,分为9座,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心对称布置,寓意九鼎中原,将中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风格应用得淋漓尽致。与之相媲美的还有三星堆博物馆,其主体建筑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为一体。一展馆建筑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张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二展馆建筑为三部一体的变形螺旋式建筑,其整体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馆外还有气势灰宏的仿古祭祀台和供现代文体活动的大型表演场与展馆建筑遥相呼应,表达了三星堆文化苍古雄浑、博大精深的历史意蕴。
3 结 语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建筑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新的设计理念—新技术和高品位的建筑设计已经深入人心,建筑师们在建筑形态创造领域所做的各种大胆尝试反映了未来建筑形态转变的取向,人们要不断的学习形态和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摆脱物象化思维的纠缠,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齐康.建筑.空间.形态[J].东南大学学报,2000(1):2-4.
[2]王丹.谈形态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J].艺术与设计,2008(8):47-54.
[3]陈瑶,王顺勇,高林.论形态学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36):36-37.
[4]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彤.真实的设计[J].建筑学报,2004(9):74-75.
[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先觉.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尹青.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9]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2版.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徐恒醇.技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M].林尹星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结构形态设计 篇2
【中文摘要】铁路客运站由于时代变迁与功能需求的日益增长,其大跨度空间的模式也在转变,大跨度空间结构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和技术研究、应用于发展。从美学上考证即结构的形态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巧妙的融合起来,这是一种结构美学表现力。单纯的结构表现已不再流行,结构与时空连接的手法已充分实现,结构与时空的连接是我们当代建筑的语言。本文以结构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研究铁路客运站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时,有针对性地探讨其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经典火车站设计的调研与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实践,总结了一些结构形态塑造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英文摘要】Railway passenger due to age change and growing of function requirement, the mode of long-span space in shift,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 is often measure a countr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level of important standard,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 theory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development.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aesthetic ideology with architecture is the space art clever fusion up, this is a kind of structure aesthet...【关键词】铁路客运站设计 结构形态 美学
【英文关键词】railway station design structure form aesthetics
【目录】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中文摘要6-7究背景10-11况1010-11状分析121
2ABSTRACT7
致谢5-6
1.1 研绪论10-1
41.1.1 西方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状
1.1.2 我国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与变迁1.2 研究意义11-121.3.1 国外现状12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1.3.2 国内现状
1.4 铁路客运站结构的艺术性表达写作目标、论文内容和
1.4.1 写作目标12
1.4.2 论文内容
研究方法12-1412-13
1.4.3 研究方法13-142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
2.1 结构形态学
2.1.2 结构形2.2.1 建筑火车的艺术性表达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14-1814-16
2.1.1 结构形态学的内容14-15
态的生成方法15-16审美意识16-17
2.2 建筑美学16-182.2.2 当代建筑美学观17-18
站的建筑特性以及当代火车站结构形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8-23
3.1 影响火车站结构形态的因素18-20
3.1.2 地域性19
3.1.1
使用功能18-193.1.3 中国特色下铁3.1.4 与城市空间的衔
道部的一些条框性的设计要求19-20接性20
3.2 我国铁路客运站面临的问题对于结构形态设计提
3.2.1 站房结构形态存在问题
3.2.3 中国特色的其他问
出的要求20-2321
3.2.2 面临的难题21-22
题22-23原则23-34定23-2424-282526-2727-28铁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结构形态的艺术性表达的4.1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的概念诠释以及范围界4.2 选取合理的铁路客运站结构形式4.2.1 网架结构24-25
4.2.2 网壳结构4.2.4 膜结构4.2.6 异型结构
4.3.1 结构的4.2.3 悬索结构25-264.2.5 薄壳结构27
4.3 符合结构美学的规律28-34
4.3.2 结构的主从与重点
形式感与量感2828-29美29-3030-3132
4.3.3 结构的均衡与稳定294.3.4 结构的韵律
4.3.5 结构的渐变与连续,对比与微差4.3.6 比例与尺度31-32
4.3.7 合理的构图4.3.9 虚实结合建筑5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
4.3.8 形态与意向的统一32
艺术的空间美和实虚空间的关系32-34态的艺术性表达方法探究34-5234-38
5.1 结构形态塑造建筑形态
5.1.2 建筑结
5.1.1 建筑结构的真实性34-35
构内部空间与外部形态的统一性35形态的艺术性35-3838-43
5.1.3 建筑结构塑造建筑
5.2 结构形态塑造空间
5.2.2
5.2.1.空间界面被结构形态塑造38-40
5.2.3 形成空间的韵律美
增加空间动态感40-4141
5.2.4 用结构网络组织空间41-43
5.3.1 节能材料44-455.3.3 结构材料46
5.3 结构形态与5.3.2 装饰材料
材料43-4645-46
5.4 结构形态与结构构件
46-5048-49
5.4.1 屋顶的艺术性表达46-485.4.3 雨棚49-50
5.4.2 柱子
5.5 铁路客运站结构形态设
5.5.2
计的艺术性误区50-51繁琐的结构50-5151-5255-56
5.5.1 不真实的结构50
5.6.结构形态设计中的优化与模拟
参考文献53-55
索引结论52-53作者简历56-58
黄虎威钢琴作品和声结构形态探究 篇3
关键词:黄虎威 钢琴作品 和声结构
黄虎威创作的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气息和民族特性,他将自己的音乐深深地扎根于民间音乐土壤,从而使他的作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比如以四川民间音调为基础创作的《巴蜀之画》、《嘉陵江幻想曲》;采用云南民歌《跳花灯》素材创作的《乡村的节日》;采用新疆哈萨克民歌素材创作的《欢乐的牧童》;采用四川民歌音调改编的《四川民歌十二首》等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犹如山间一股清泉,清新、优雅。也正因为此,黄虎威的钢琴曲得到钢琴演奏家以及同行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本文旨在探究作品中和弦结构形态,特别是五度和声结构、二度和声结构、五声性纵合化和声、复合和声、线性和声等对形成作品和声民族风格和音响特色的重要成因以及作用。
一、五度和声结构
三度叠置和弦是建立在大小调七声音阶基础上的。强调和弦之间的功能性连接与声部倾向性。而这种和声共性规则有时是与五声音调在风格上有一定矛盾性的。因此,为了使五声性的民间音调与和声协调统一,作曲家除了使用传统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外,还使用五度和声结构。这里的五度和声结构,包括了单一的五度音程结构和五度叠置和弦结构,突出和声的民族色彩与地域特色。
例1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2《空谷回声》
例1的和声由单一的五度和声音程结构于作品的下方。同时作曲家采用连续五度和声音程平行的写法,和声进行服从于线性逻辑的需要。在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2《花鼓调》中,整首作品伴奏部分也是由平行五度单一和声音程结构而成。
例2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2旋律是五声性风格的,这种调式特点必然要求和声结构有所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种调式色彩。作曲家在它的左手伴奏部分,采用分解织体写法,用五度叠置的五度结构四音和弦表现空旷、清淡而纯净的和声色彩,起到很好的和声风格协调作用。在《嘉陵江幻想曲》的第1、第4、第6、第9、第10、第11小节等处也有这种和弦结构运用。另外在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1《山歌》中,整首作品左手伴奏部分全由五度叠置的五度结构四音和弦构成。
例1、例2都是单层次的五度和声结构表达。下面例3是作曲家分上、下两层对不同五度和声结构采用不同的表现织体。上层是纵向五度音程与三度音程的交替进行,在空灵、飘逸的和声背景下有三度饱满音响的衬托,下层是五度和声音程的分解进行。
例3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
五度的平行写法还可以作为固定音型织体形态用于左手伴奏声部层次,起到背景衬托的作用。如例4的写法,在极富跳跃性的顿音演奏下,通过平行五度和声音程表达欢快、热情的气氛。
例4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6《阿坝夜会》
五度和声音程结构还常在其上方五度音上加四度音,形成五度加四度的混合结构和弦,具有空旷的音响特点。例5左手伴奏部分三个连续的五度加四度的混合结构和弦表达出清新、空逸的特点。这种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在黄虎威钢琴作品中还有很多。
例5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
在一个八度范围内,由两个纯五度音程交叉叠合(或者理解为两个纯四度音程叠加)构成的“琵琶和弦”也属五度和声结构范畴。这种“琵琶和弦”常常作为整体性运用于作品中。
例6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6的两个纯五度音程的交叉叠合构成两组不同的“琵琶和弦”交替演奏,然后上纯四度模进一次,在下一小节整体提高八度重复。上下两层“琵琶和弦”营造了江水激越澎湃的特点。这类五度交叉叠合和弦在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二、二度和声结构
二度和声结构是以大、小二度音程构成。可以分为单一的二度和声音程结构和由二度叠置构成的二度和弦结构形态两种。由于五声调式中大二度是其基本音程,因此二度和声结构主要以大二度为主。
例7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
例7在上声部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分解下,下方声部作大二度和声音程节奏性填充。这个片段音程关系都在五声调式音程关系范围内,调式色彩鲜明。
大二度有时会由一倚音与旋律音来构成,装饰主旋律,形成二度的色彩性碰撞。例8在快板速度与中弱力度下,通过顿音演奏,同时通过倚音与旋律音构成的大二度和声音程,表达出童趣、俏皮、欢快的音响感受。
例8 黄虎威《简易变奏曲》
例9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
例9是作品开始第三小节。上方声部五声音阶级进下行,下方声部由小二度断奏构成,表现了嘉陵江水波涤荡的场景,富有鲜明色彩。很明显,这个小二度和声音程属于独立的和声层,是衬托上方主旋律的。但由于小二度音响尖锐,不协和强烈,作为五声性音调衬托使用本来是不大协调的,作曲家运用于此却表现出江水激流荡漾的“喧嚣”之声,很好的模拟出这种音响意境。
例10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缩略谱)
例10为作品中出现的二度叠置构成的二度和弦结构。这些二度和弦结构都由大二度叠置构成,分别出现在作品中的高声部或者低声部作节奏性和声填充使用,同时也迎合了五声性风格统一的需要。这种二度和弦结构在二重变奏曲《我爱雪莲花》中也有。
三、五声性纵合化和声结构
以五声调式中的各种音程纵合而形成的和弦结构即五声纵合化和声。这种和声是为了保持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而采用的一种和声方法。但在创作中并不会完全拘泥于这样的和声结合。
例11 黄虎威《复调小奏鸣曲》
例11是五声性纵合化的三音和弦与四音和弦结构。三音和弦在这里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由小三度加大二度构成;另一种是由大二度加小三度构成。而谱例中的最后一个四音和弦则由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构成。这些音程构成的和弦与五声调式风格是一致的。
例12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9《哭调》
例12的三音和弦是在五度音程内,第一个三音和弦由增四度和小二度构成;第二个三音和弦是由纯四度和大二度构成。这种五度内的三音和弦也可以理解为是替代音和弦。特别是第一个三音和弦很有特色,作曲家在此是为了表达一种游离于五声之外的悲凄、痛哭的声调而故意设计的。
例13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2《空谷回声》
例13先通过横向的五声和弦运动,最后转化为纵向的五声性四音和弦。这个四音和弦实际上是通过替代音和附加音的方式改变的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结构,以达到作曲家所要追求的缥缈、空旷的“回声”效果。
四、复合和声结构
由于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需要以及多层次的声部运动,在纵向结构上作复合性的处理而构成的复合和声结构。这种结构包括复合音程结构和复合和弦结构两种。它们的特点在于,复合结构层次清晰,音响具有立体感和不协和性。复合的和弦结构可以是三和弦的复合或七和弦以及非三度结构音程与和弦的复合。可以是不同音级或同音级,也可以是同结构或不同结构的复合。
例14 黄虎威《巴蜀之画》之4《弦子舞》(缩略谱)
例14为作品中第10小节和第20小节出现的复合和弦结构。上层是五声性纵合化三音结构和弦,替代了和弦的三音。下层是省略了三音的四音七和弦,两个和弦都是五声性的小小七和弦。上下两层属于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
例15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缩略谱)
例15的复合和弦结构出现在作品第125小节至137小节。上下两层和弦以节奏错位的形式出现。上层分别为小三和弦、小三和弦、五声性纵合化四音和弦结构,下层七和弦分别为增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大大七和弦结构。前两组都是根音相差半音的三和弦和七和弦的交错复合,最后一组是同根音的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而在《儿童小奏鸣曲》之Ⅲ最后结束处倒数第四小节,上层#G、#B、#D大三和弦和下层bB、D、F大三和弦则是两个根音相距二度且和弦结构相同的复合和弦结构。
例16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缩略谱)
例16为该作品中不同小节处出现的不同结构的复合和声,上层是五声性和弦结构,下层是纯四度音程结构以及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这种五声性和弦结构加音程结构的复合,音响独特而新颖,和声具有丰富的色彩。
例17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6《苦麻叶儿苦茵茵》(缩略谱)
例17是作品中第一至第三小节、第八至第十小节、第十五小节的复合和声运用缩影。缩略谱中第一小节是五度、四度和弦与减小七和弦复合,属于两层的复合和声结构;第二小节是五度、四度和弦与减三和弦、小三和弦复合,属于三层次的复合和声结构;第三小节是八度和声、小三四六和弦、五声性纵合化和声复合,也是三层次的复合和声结构。缩略谱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复合和声的旋律基本是一样的,作曲家只是作了和声的变奏处理,使和弦结构多样化组合,伴奏和声声部层次增加,音响多样化而复杂多变。
五、线性和声结构
在和声的纵横向运动中,以强调横向声部运动线条为逻辑依据出发点,形成有别于传统功能和声的和声思维方法即线性和声的结构方法。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依然可以运用线性和声的方法来组织音乐的横向结构联系,体现音乐的线条结构,力度变化以及色调变化等。在近现代音乐中,这种和声结构方法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不受大小调和声逻辑限制,在和声材料、调式基础、织体层次等方面使用更加广泛和复杂。
例18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5《薅草山歌》
例18上方为五声性旋律,总体走向是往下进行的;下方声部是连续一系列省略三音的往下平行进行的七和弦,这些七和弦结构主要由小小七和大小七构成。而小小七本身是具有五声性的,这与旋律的五声性风格相吻合。大小七和弦省略三音后也可以理解为五声性纵合化和弦。这个片段上、下声部的平行进行线性和声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农村繁忙季节“薅草”这一劳动场面。
例19 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之11《石工号子》
例19是在号子型节奏的重复下,上下两层声部呈反向的线性和声运动,通过横向的反向张力运动,同时兼顾和声调式色彩来获得五声性和声结构。上层为五声性纵合化和弦,下层为五度、四度混合结构和弦。
除了以上所讲的和声结构外,黄虎威钢琴作品中还有四度和声结构、附加音和弦结构、多音聚集和弦结构等等五声性和声结构运用。这些和声结构通过不同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时值、织体、音区组织,在多声部的纵横向运动中,通过不同的和声组织手段与方法,展现出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与和声形态设计上的严谨和智慧。
以上是对黄虎威钢琴作品中的和声语言与风格特点进行的一些探讨。他的钢琴作品风格鲜明而独特,带给人新颖、清新的感受。究其原因,除了以鲜活的民间五声性旋律作为基本素材外,作曲家在和声语言及和声结构上的思考运用,可以说是其作品呈现“民族风格”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作为立足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扎根民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黄虎威,非常赞赏巴托克把农民的音乐语汇作为自己的母语来创作的音乐观点。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一直很强调音乐的“中国风格“元素,同时并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写作目的和兴趣爱好去创作。
参考文献:
[1]童道锦,王秦雁.黄虎威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结构形态设计 篇4
1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教学情境的主角, 是学习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融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实现教学目标。所谓“任务驱动”, 即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 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综合与运用的新型学习模式[2]。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 然后通过学习达成最终目标。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的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欲望, 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
2.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节为例。用多媒体展示手上细菌的图片和细菌战的相关图片。设疑导入新课: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和历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讲授新课
2.2.1 学习任务一: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多媒体展示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大小和形态, 启发式提出问题: (1) 通常以什么作为细菌的测量单位? (2)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小单位是多少?那么我们要观察到细菌至少需要放大多少倍? (3)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4) 观察图片, 你能说出这些都是什么形态和排列方式的细菌吗?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认识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2.2学习任务二:细菌的结构
(1) 概述。启发式提出问题: (1)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什么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什么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 知道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包含范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2) 自主学习。提出自学导引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细菌各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大胆提问。
小结自主学习效果。对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3) 研究性学习。针对细菌的结构提出深层次问题: (1) 为什么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而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 (2) 链霉素和红霉素是如何发挥杀菌作用的?为何不影响人类细胞的功能? (3) 细菌缺失细胞壁能存活吗?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对细菌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2.3 学习任务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设计意图:由于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为实验内容, 理论课仅作简单介绍。
2.3 小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1)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 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3)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
2.4 作业及思考题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业:查资料, 了解常用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 围绕学习目标而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 通过反思等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解决问题即是学习的过程, 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 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灵活运用, 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线索, 从而防止偏离学习方向。
3.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及方法。在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中, 可以运用鼓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和小组协作学习。 (1) 鼓励性教学策略。通过优化导入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 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 自主性教学策略。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最优化, 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活动化, 组织各种课堂讨论、交流、竞赛等活动, 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3) 创造性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3.3 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完成当前任务情况及完成过程的评价, 即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可以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设计遵循3个基本原则, 即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评价[3]。评价的焦点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 使学生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 同时也借助各种反馈方式促进其反思, 使学生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志强.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互联网研究, 2013 (6) :15-16.
[2]祁云嵩, 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119-121.
中国鲎复眼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篇5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 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透光部分由透光锥体和透光孔径组成;感光部分包括小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分R-区和A-区,R-区是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A-区是没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但A-区的表面覆盖着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分布于A-区和R-区的交界处.8个小网膜细胞排列成的桔瓣状结构组成1个小眼的感光部分.
作 者:霍淑芳 刘润中 许华曦 洪水根 HUO Shu-fang LIU Run-zhong XU Hua-xi HONG Shui-gen 作者单位:霍淑芳,HUO Shu-fang(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刘润中,洪水根,LIU Run-zhong,HONG Shui-gen(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许华曦,XU Hua-xi(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Center for Neurosciences and Aging,The Burnham Institute,CA 92037,USA)
论建筑结构形态的美学表现 篇6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 很难用一种条条框框、绝对权威的理论来指导它的设计。不同的艺术思潮, 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 又会产生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一直以来, 建筑师们都在对建筑形式美学理论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众多的构成规律也不断地被总结出来。但是这些理论多是从视觉形象角度出发的, 偏重于对建筑外在的考察。而事实上, 作为一种空间受力的实体, 建筑的形式美是通过建筑的物质实体来表达的, 所以结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更重要的是, 结构的表现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巧妙地运用会令建筑形象的变化更为自由和丰富。结构形态为建筑之美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索。
一、结构形态影响建筑形式美规则
现有的建筑形式美的经典规律一般可以归纳为:比例、尺度、均衡、韵律、稳定等原则。至于这些美的规律的成因,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西·汤普森将其解释为“形是力的图解”, 即许多形态的产生是由内在的力学关系决定的。凡符合力学规律的结构, 自身必然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结构反映在外部形式上必然符合均衡、稳定的原则。
历史上一些早期的著名建筑物, 其结构技术和视觉艺术都非常吻合。这是因为从事这些建筑物营造的工匠, 本身又是建筑师、工程师。他们在开始创作时就已将结构、功能和美观三方面的矛盾进行了综合的考虑并且加以调和了。如罗马古迹的拱形结构, 当时缺乏能够抗拉的结构材料, 所以, 人们用砖石材料或火山灰、石灰拌合碎石, 凝结成穹顶结构, 并且将拱顶放在很厚的高墙顶上以抵抗结构的侧向推力, 在穹顶上方开设圆窗以采光。整个建筑造型完美, 内部空间庄严肃穆。建筑形态的产生是由内在的力决定的, 受力是明确的、肯定的, 所以, 它们是美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法规《营造法式》中有“侧脚”一词, 其含义是将柱头微向建筑内侧倾斜, 柱脚微出向外。从结构力学的几何稳定性分析, 如果所有柱子都垂直于地面,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 柱与水平梁联接后组成的结构体系, 在发生微小移动时, 这种运动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是几何可变体系, 这在结构上是不安全的。由于侧脚作用, 使得各柱之间不再平行而形成虚铰, 有利于整个建筑物的几何稳定, 同时由于视觉经验的透视效果, 建筑给人一种沉稳挺拔的美感。
由此可见, 建筑结构及其格网、空间、轮廓、韵律等与建筑之美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美的形式必然含有合理的技术内容, 这自然而然地会在人们内心形成相应的实用性审美心理效应, 从而影响建筑形式美规则。
二、结构形态与建筑美有机结合
结构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对建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为建筑师进行新的尝试带来了无数的可能, 使得建筑形象有了巨大的改变。同时, 结构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技术美学和技术价值观得到了普遍的接受。结构技术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 深刻地影响着建筑形象的创作。一些结构技术运用非常成功的建筑, 就是既满足了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 又发挥了建筑艺术巨大感染力的佳作。它们将结构形态与建筑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意大利工程师、钢筋混凝土诗人奈尔维创造了许多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建于1957年的罗马小体育馆堪称是他熟练运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经典之作。罗马小体育馆呈圆形, 其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穹顶, 穹顶由1600多块菱形预制槽板组成, 由现浇梁联系在一起, 这些精致的拱肋条条交错, 构成两组旋转辐射而成的图案, 像一朵凹凸相间的葵花 (图一) , 具有强烈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结构形态的几何特性进行结构形态的优化, 从而实现了结构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契合与利用, 取得了功能、美学与结构形态的有机结合。
三、以结构形态为主体表现建筑的形式美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 先进的建筑技术带来的新的结构形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根据建筑形式美的规律直接将支承方法、力学分析原理加以形象化, 以明确、清晰的结构作为建筑形式, 这成为了重要的美学评价和判断标准。如果说罗马小体育馆还只是将结构自身的美蕴含在建筑形象之中的话, 那么在下面所要探讨的优秀建筑作品中, 技术因素特别是结构因素则是优先考虑的建筑因素, 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建筑的美学规则。因为结构本身几乎完全暴露, 是从结构直接产生的建筑形式。或者说, 在这里是将建筑物作为一种技术加以欣赏的。这是区别于前者的显著特点。
德国结构大师、建筑师奥托最著名的作品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建筑群的屋顶 (图二) 。他用一个巨大的帐篷将主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全部连续覆盖在一起, 异形空间钢结构体系、坚如射束的根根钢索、富于艺术表现充满张力的透明屋顶, 都显示出理性技术的逻辑之美。这些变化起伏、曲线优美的屋面体系与建筑师仅凭个人好恶、在方案设计时喜欢玩弄的曲线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它蕴含了力的传递的内在规律。在这里, 结构不单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 结构还是为了创造出美的建筑形态。并且结构本身成为一种无需隐蔽的表现力量, 整个建筑具有强烈的技术美表现倾向。
四、结构构件作为建筑美的符号语言
柱、梁、桁架等结构构件, 可以构成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系统。在建筑物中, 将某种结构构件或构件节点作为符号或语言来利用, 可以起到传递美学信息的作用。这不但会加深人们对建筑物的视觉印象, 而且还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建筑师所追求的某种建筑风格。但是与前面不同的是, 它的结构设计几乎完全是由视觉因素决定的, 这些结构构件的形态可能与建筑的实际应用毫无关联。甚至它们的力学性能在按技术标准判断时往往并不理想, 这种将某种结构构件作为纯可视性符号的定位, 张扬着结构形态的另一种美学表现力。
在法国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大楼中, 主结构框架是由跨在中央空间的桁架大梁组成的, 它通过悬臂牛腿与周边柱相连。精心制作的牛腿是这座建筑物外部的主要可视构件, 每一条牛腿的细部都做得无比精美, 交待得非常清楚。它与古建筑的斗拱一样, 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成为赞美技术的视觉词汇。它们绕着与柱相连的铰链旋转 (图三) 。楼板被支撑在悬臂牛腿的内侧, 楼板重量通过牛腿外端向下作用的反力平衡, 向下作用的力是由与基础相连的垂直系杆所提供的。这种布置使得每一次传递到柱上的力比支撑楼板所需要的力要多25%。因此, 楼板梁与柱通过悬臂牛腿相连的思路没有很大的结构意义, 但是毫无疑问, 这些特有的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可识别性构件, 起到了传递美学信息的作用,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
五、结语
在分析了结构形态在构筑建筑形象之美的种种表现后, 我们发现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恰当地运用结构的语言来表现建筑, 能赋予建筑形象合理的内涵、使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结构作为一种表现手段, 而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关注建筑结构的应用, 认识每种结构, 探讨其逻辑, 发掘其性格特征, 充分运用结构本身的美学表现力, 将会使建筑作品更具魅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美]林同炎.S·D斯多台斯伯利著, 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译.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技巧与设计技巧[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3
[3]姚亚雄.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J].建筑创作, 2002
浅谈当前中国保险市场形态结构 篇7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 目前, 国内的保险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 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他们有自己长期的客户, 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代理点。相比较而言, 国外的保险公司在地域和内容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这些限制被逐渐取消, 国内保险公司具有的地域优势也渐渐消失了。例如:中美世贸双边协议规定, “外国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可立即在中国全国进行高风险项目的保险业务, 并在五年内在未来的营业牌照上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中国将在五年内逐步扩大外国保险商的业务范围, 使之包括占保险费总额85%的集体、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所以,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 国内保险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渐下降。
(二) 另外, 国内保险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较薄弱的阶段, 在风险管理、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设计创新和人才素质等方面都与国际保险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 外资公司的加入,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在已经存在的保险市场中, 外资公司由于其资金雄厚, 以其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比较先进且快捷的手段以及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迅速在竞争中露出头角, 占领市场, 迅速获取了较大的利益。另一方面, 在未开发的保险市场, 外国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新客户, 在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大。而且, 目前各国都在向金融、保险、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于我国来说, 对国内保险企业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 还有外国银行和其它金融公司。
(三) 最后, 由于中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规范, 从而使客户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大, 尤其存在许多兼职机构与个人的短期操作行为中, 使得骗保费、擅自扩大承保范围、撕毁保险单以及埋单等现象层出不穷, 在理赔时由于缺乏独立的公估机构, 引起保险市场的混乱。所以, 要制定出有效的规范, 来培育专业的保险中介市场, 从而树立国内保险业诚信的好形象, 才能增加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力, 使其能够与外资保险业相抗衡。
二、中国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目前来看, 国内许多的保险公司一味乐观、盲目经营, 甚至忽略企业的风险控制与企业的财务方面的管理, 从而使企业对业务的控制管理能力下降以及偿付能力的降低;一直以来由于过分的依赖于投资带来的收益来支持保险业务的增加, 所以, 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 保险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致使保险业务在扩张时较为困难;还有一些资历较大的保险公司, 由于他们的体制比较老, 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和引进一些新鲜血液, 所以没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 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中, 常常违背保险业市场发展规律, 从而如下的一系列问题总会出现:只注重业务的扩张, 而忽略公司文化的内涵发展;盲目的跨大规模, 不能做好预算, 致使承保利润下降程度很大;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发展模式, 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 忽略其自身承受能力;公司内部体系不够健全, 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度不够, 时有发生重大的经济案件。
(三) 另外, 银行、证券等金融业的主体企业也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保险业竞争, 争夺客户。从而将普通大众产生的风险保障意识与需求又转变为对其他有关的金融产品的需求,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资金融控股公司一定会引进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工具, 提倡金融服务一体化。所以, 其他对于保险市场来说, 其他金融替代产品会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力。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的当前整个保险行业形成了集约化经营趋势。特别是人保、国寿、平安等特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在海外上市以后, 形成行业的“标杆效应”, 这些企业的规模与效益成为了整个保险行业关注的焦点。
三、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形态分析
在当前的的中国保险市场中, 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渐增多, 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 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另外, 国内的大集团和民营资本在利益的推动下, 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 开始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保险公司加快了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保险主体的大量增加导致将来竞争各方在市场、客源、人才以及资本的投入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 各个保险公司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
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格局有以下特点:
(一) 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充分认识到,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 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束缚, 所以要通过海外上市等方式着手实施体制改革, 并且集中公司的优势来争夺优质市场, 推行在大中城市的大力发展。其会对市场造成如下威胁:体制改革成功后, 其依靠扎实的业务水平与新的经营体制, 一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从以往的例子来看, 在改革中依然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会造成业务以及人才的流失, 从而为对手创造了机会;在它集中优势开发大中城市时, 竞争对手可以采取较好的策略进攻其防守薄弱的方面。
(二) 大型股份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逐渐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同时还在资金、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一直保持着优势。以市场为主导, 重点发展中心城市, 从而使其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来确保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大型股份制有限公司对市场竞争存在的威胁:大型股份制有限公司相对来说是国内保险市场中较早的系统引入差异化营销理念与实践的公司群体;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多即人力资源丰富, 特别是在国内保险业的经理人阶层;由于其已经基本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雏形, 在某些方面起跑较早, 例如:多元化、资本营运等方面, 所以相对来说经验丰富;同时其也为市场带来了机会:由于之前盲目追求扩张, 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少的隐患, 所以在海外上市后整个行业对经营效益的关注最终会对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
(三) 一些经营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保险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时, 往往结成战略联盟, 他们以资源共享为联盟的基础, 结成战略联盟是为了克服这些小公司在各方面的局限性, 从而来增加他们自身的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才能与大公司和外资公司进行抗衡。另外, 具有区域性特点的保险公司以及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加速了扩张的步伐, 竞争区域也不在只是局部区域, 而是向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扩张, 这些小规模的保险公司的雄心也不可小视。
(四) 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市场重点当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及中部一些重要城市。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 优质的产品, 便捷的服务为先导;他们的竞争优势也主要依靠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和国内股东在业务上的大力支持。
对于外资保险公司选择国内大型优良企业为合作伙伴的说明:
首先, 外资保险公司会首选能够进一步扩充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 一方面说明了它有进一步扩张的愿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外资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其次, 外资选择具有网络点密集且具有广泛客户基础的国内机构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说明外资保险公司考虑成本与利润因素较多, 另外也说明了外资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愿望。
最后, 外资保险会选择中国在某一行业处于龙头地位的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在某一地区或是某一险种的垄断局面。
(五) 外资保险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预测
1、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分析, 欧美国家中的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大部分都在20%以下, 其中寿险公司对市场的占有率就更低了。所以, 外资要想全面占领国内保险市场难度非常之大。
2、从亚洲范围来分析, 欧美外资保险公司在整个亚洲市场的地位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国内保险公司日益关注盈利能力及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从而确保业务和财务状况的长期可持续性。标准普尔曾经发布名为“尽管面临挑战, 但多种因素推动中国保险业向前发展”的报告称, 中资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日益与国际惯例接轨, 且专业化程度不断上升。
3、从入市最早的上海市场来分析, 十几年来, 国内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外资企业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综合以上的的分析, 总结出在短时间内, 外资保险在国内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结语
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对保险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有利于保险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要逐渐健全有关保险的法治,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再就是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渐增多, 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 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 要从中心城市入手, 带动周边的城镇发展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以及市场内部竞争力量的多元化和竞争策略的多样化, 种种都预示了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金融服务的一体化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卓志著.人寿保险的经济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2.
[2]裴光著.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 0 0 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4]郭红珍, 李莹.保险市场总量的国际比较[J].中国统计, 2002, (3) :29-30.
[5]邹平刘虹著.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8.
结构形态设计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结构形态,行为规范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们为了创造、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活动, 并要努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系统包含着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别是内容体系、认识体系、方法论体系。我们只有在了解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结构形态的基础上, 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
1.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观
众所周知,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使人类能够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生态关系, 最终使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今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基本的生态文明标志有三个: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生态和经济的双重目标转变、从天人相分向天人合一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确立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念, 即自然与人平等, 二者要互惠互利。这种生态文明观念要求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 要求人们要保护自然, 并要学会热爱自然, 不能破坏自然的发展规律, 要将遵循自然规律放置在自身利益之上。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结构形态
从内涵上看, 生态意识、行为和法制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结构形态。所谓“生态意识文明”, 就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态问题, 并就这些生态问题想出积极的处理办法, 另外还能够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变成自己人生的价值观, 这就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行为文明是人们能够运用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来做出一系列推动生态发展的行为活动, 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做出培养行为。生态法制文明是人们通过生态意识和行为促使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外延上看,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需要人们能够有正确、积极的意识, 还需要将生态文明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说意识形态要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态文明指向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活动要以生态利益为前提, 并且形成生态经济学, 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 全面实行清洁生产;生态文明指向文化领域要求人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文化领域加强生态教育, 并加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生态文明指向政治领域要求形成生态政治学, 另外,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 以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指向社会领域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消费出发, 抑制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2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选择生态文明的路径不但要考虑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 而且还要使选择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效地结合起来。
2.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能否成功转化成人们的意识, 并付诸社会实践, 关键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能够提高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并将生态文明的意识深入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心中, 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2.2 加强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是每个社会进行行为管理的方式, 道德约束相对于法律约束来说是一种软约束, 是一种自我控制和约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道德约束始终都有着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都需要依赖于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 它能够自觉解决生态文明与科技、消费之间发展的矛盾。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用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切行为和活动。法律约束相对于道德约束来说是一种硬约束, 它的强制性要求人们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人们不能使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时候, 法律约束就要求人们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否则必然会为自己不当的行为付出代价。法律是任何道德规范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我们需要将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相结合, 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 才能从根本上制止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2.3 推动社会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因素和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 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 但是吸引社会群众普遍参与、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才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都必须要反映出人们对理想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向往, 所以, 只要我们能够将开展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具体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精神、物质文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就能够使生态文明建设贴近社会基层和社会群众, 才能在社会群众的努力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
3 结束语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社会的发展只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人们只有与自然共进退, 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只有更好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和路径选择, 推动社会各个层面协同发展, 才能创造出一个光辉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扭曲形态下的结构应变 篇9
对于空间结构,建筑可以凭借变化灵活的结构体系来获得形态的扭曲。混凝土薄壳盛行的年代,墨西哥工程师坎德拉所创造的扭壳以及相关组合构架,很好地演绎了建筑与结构的共生关系,但是高层建筑从来就不推崇或者说极少愿意鼓励结构的扭曲,通常的情形下,适度变异的高层建筑造型对应于规整有序的高层结构体系才是最易被建筑师和工程师认可的交集,这种所谓“非常的建筑却理性的结构”正是日本首例扭曲高层Mode学园螺旋塔的结构工程师在项目中所竭力标榜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技术史的角度看,相对于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进程比较平缓。自从SOM的法兹勒汗(Fazlur Khan)设计出汉考克大厦和西尔斯束筒建筑以来,新诞生的高层结构体系数量不多,典型建筑包括:香港汇丰银行(悬拉体系)、中银大厦(立体桁架)、法兰克福(巨型结构)、伦敦瑞士再保险大厦和中央电视台CCTV(网格斜撑)等等。一般来说,瑞士再保险大厦和CCTV的网格斜撑结构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体系创新,而汇丰银行和中银大厦的影响虽大但其结构体系却明显小众化,因此,潜力较大的似乎只有与生态建筑有较强适配能力的巨型框架结构以及非百分百创新但却可以与动态造型建筑较好配合的网格外撑结构。
理论上,网格外撑结构可以加速驱动高层建筑对自由形态的设计探索意愿,但目前相关实践项目中这类结构却并未被广泛应用,除了施工建造难度偏大的因素以外,也侧面说明目前所实践的扭曲高层并未复杂到必须借助具有卓越抗力性能的网格外筒结构,多数情形下它们所依赖的结构体系并不需要脱离传统的构架去挑战全新的技术标杆。
2. 扭曲高层的结构应变
在空间结构中鞍形双曲面可以利用直纹网壳生成,高层建筑的扭曲也存在类似概念。奥地利建筑师“蓝天组”为欧洲央行大楼设计的建筑具有扭曲的立面(图1),其扭曲面的结构就是利用不同角度倾斜的直柱形成的,可以视为常规梁柱承力结构的一种小幅度变异;这是一个继承坎德拉现代主义传统的结构选型,虽然“蓝天组”的建筑通常以解构风格展现于世,但这个项目的结构演绎却是富于理性特征的。
图2是SOM公司设计完成的一个200米高扭曲高层——迪拜无限塔。作为创造了汉考克和西尔斯大厦新结构体系的设计公司,SOM很自然的比其他建筑公司更关注结构的独创性,即使被卷入迪拜的疯狂建筑浪潮,也依然宣称无限塔的设计目标是塑造成一座具有结构表现主义风格的建筑;然而,结构表现可能展示了建筑结构逻辑的内涵,但它不等同于结构的效率:无限塔设计中为适应建筑的扭曲所有梁柱节点采用了偏交方式,即各楼层上下相邻垂直柱之间相互错位,这是在传统高层建筑外框系统中比较罕见的作法,是一种为适配建筑外立面扭转而创造的结构表达新方式,其不足之处则是结构效率被以大量偏交形式构造的梁柱节点所导致的传力路径转折所拖累。
蓝天组和SOM公司所设计扭曲高层的基本结构体系均是常规的内筒加外框,而哈迪德尝试的扭曲高层Milan Fair Tower也不例外(图3)。该项目位于丹尼尔·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规划的意大利米兰商业区,结构设计者是当今炙手可热的AKT公司,结构方案前后做过较大幅度的修改,开始时结构考虑的是内筒加错位柱框架系统,每层柱上下垂直但不对齐,类似SOM无限塔的结构方案,经过反复计算权衡和评估,AKT最终另外选择了上下传力更直接、节点设计更简洁也更方便建造的钢管混凝土斜柱方案;新的设计思想下,结构工程师的关注重点转为分析如何控制斜柱内力以避免结构扭转超限。
当前实际项目中网格斜撑结构的扭曲高层并不多见,日本Mode学园螺旋塔的外网格并非承力结构,仅是表皮的玻璃幕墙龙骨,真正的结构支撑体系仍然是横梁斜柱,但与“蓝天组”欧洲央行建筑不同的是其梁柱构成的曲面并不具有负高斯双曲曲率,扭转是通过结构体表的螺旋状内凹天井来体现的,象征的手法很简洁,然而躯体扭曲的意味并不强烈。该项目的梁柱结构构件都是直杆,通过拼接实现弧线状的曲面形式,除了同样继承了传统的核心筒+外部框架模式外,结构布置上并未解读出比AKT所设计的Milan Fair Tower更深刻的理性,不同之处是Mode学园螺旋塔对抗震设计的风险考虑的更加周到,设计人员在建筑部分斜柱上设置了减震阻尼器,显示了日本工程师对地震风险威胁下非常形态建筑的探索风格:在谨慎的目标下系统的试验各种新技术,对每个技术应用的得失进行详细的“使用后评估”从而获得宝贵的专业经验积累。
图5所示的扭曲高层也同样没有采用菱形网格作为整个建筑的承力结构,与在CCTV中的做法不同,结构设计者ARUP公司将这个为迪拜所设计的高层扭曲建筑确定为网格表皮下的常规梁柱+核心筒结构体系,唯一神秘的是其结构布置运用了Benteley基于关联式参数化建模技术计算生成的设计软件(GC),这确实是个非常奇妙的设计模式,结构的逻辑规则如何通过GC软件的生成计算映射到结构的扭转模态,对结构工程师而言是新鲜有趣的挑战,虽然利用GC工具可引导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结合,但GC自身并不能给出方案的结构效率评估,具体的分析仍然要输出并应用有限元计算程序进行,图5显示GC允许使用者设定不同的初始控制参数以生成不同的扭曲结构模型,最后工程师可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选择内力最优的结构方案。
3. 扭曲高层结构的简单实现策略
明星建筑师固然有条件获得最有实力的结构咨询公司如ARUP,AKT,Klaus Bollinger+Manfred Grohmann等超乎寻常的技术支持,但针对扭曲建筑依然存在一些简单和实用的结构应对策略,如楼板悬挑就是一个很经典的被建筑师所熟知的结构技巧,它在相当多的扭曲高层设计中成功的协调了形体和结构之间的矛盾。
图6中展示了三个扭曲高层(巴黎斯宁柯双子楼、波黑阿瓦兹扭转塔、科威特贸易中心)的扭转形体以及对应结构,每个建筑都充分利用了楼板的悬挑,但造型却变化丰富,巴黎斯宁柯双子楼展示了优雅的弧面扭曲,用于悬挑的柱子可通过透明的表皮被透视,波黑阿瓦兹扭转塔立面未完全封闭,腰部特意被暴露以呈现柱上楼层的悬挑特征,而科威特贸易中心的扭转姿态非常刻意,造成相应梁板布置的结构悬挑比较突兀,外皮不透光的反射玻璃正好起到了遮掩作用。
尽管楼板悬挑作为扭曲高层的结构构思手法被屡试不爽,但不适度的悬挑依然会存在技术实现问题,例如荷兰建筑师VOLLER的悬挑扭转方案(图7),直接从主体结构悬挑而无外柱支撑,技术难度很大,始终未能建成,但它对卡拉特拉瓦的Turing Torso最终建成有启发作用,在Turing Torso中工程师大胆的应用了从内筒直接悬挑楼板的结构做法,但有意识地限定了悬挑体块层数和悬挑体块的范围,悬挑体块局限在建筑的前部,每个体块仅控制5个楼层,体块最底层是真正的悬挑楼板,采用变厚度方式,接近内筒的根部板厚为0.9米,出挑的端部楼板厚0.4米;在图7中可以看出,Torso的后侧则并无悬挑体块,墙体和混凝土柱(包括与钢外脊柱相对的混凝土角柱)贯穿建筑整个高度,设计师仔细权衡了结构布局,而特意加强的钢外脊柱也同样正是这种权衡努力的一部分,使得Torso既实现了楼板从内筒悬挑,又尽量降低了潜在的结构风险,显示了设计师对技术现实的把握能力。
4. 扭转高层的盘旋极限
上述各高层建筑的扭转尚属有所节制,像Turing Torso所模仿的仅是人类一个身躯的动作尺度,但是让高层建筑以扭麻花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则属于更高的境界,芝加哥螺旋塔就是向这个境界推进进程中的一个实践实例。在大多数“扭麻花”形态的建筑仍停留在概念方案阶段时,这个实例再一次显示卡拉特拉瓦具有工程师般的现实洞察力。
对自然界的仿生,是建筑设计师愿意考察和关注的一个方向;藤萝植物以螺旋线代替垂直路线攀援宿主树茎,几乎无法从主树茎上拉扯开,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外围结构和核心筒之间共同工作的整体性上而言,螺旋结构有一定的仿生价值;因此某种程度可以说图8中的迪拜眼镜蛇塔的疯狂扭曲有一定道理,然而就高层建筑而言,现有技术能否有效支持对这种极限姿态的挑战是有疑问的,因为其力学逻辑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螺旋线”并不完全相同。
从专业角度来看,自然界动植物常见的扭转螺旋线与高层建筑的结构支撑逻辑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位关系,除非未来新材料完全颠覆了今天的建造方式,否则扭麻花式高层建筑不会带来结构效率的突破。以迪拜眼镜蛇塔而言,方案弱化了传统垂直核心筒的角色,外围的多股螺旋结构成为高层的主体,从仿生的角度看与藤萝植物围绕中间主枝攀援而上的情形并不相同;而天津滨海海蛇大厦的螺旋结构取消了中间垂直核心筒,三个螺旋筒体作为承力主体结构盘旋而上,扭转受到限制,因此其扭麻花的夸张程度要比迪拜收敛许多。
如果将海蛇大厦的多筒螺旋结构简化为单筒时,结构问题将变得非常突出,事实上此时单筒螺旋体会形成一个类似弹簧的模型,垂直方向刚度太软,不能满足结构要求,除非类似图8中单筒结构的迪拜盘旋塔方案将螺旋尽量拉直,但这实际上又接近于常规的垂直核心筒模式,而卡拉特拉瓦设计的芝加哥螺旋塔则进一步回归传统,无论其早期还是最终实施方案,结构的基本体系都是核心筒+外柱模式,所谓的螺旋已不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体而只是通过结构技巧完成的建筑表达,它们更像是镂刻在圆柱体上的螺旋纹路或者螺丝钉,基本上是在楼板“悬”“转”“收”“进“等布置方式上作文章,这种镂空模式在日本Mode学园塔和福斯特的瑞士再保险大厦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不过瑞士再保险大厦的菱形网格外筒是完整而均衡对称的承力结构,镂空的螺旋光井并未破坏外筒结构的规整,故相较而言,瑞士再保险大厦的建筑结构最富效率而风险最小。
5. 结语
高层建筑中不断涌现的扭曲形态反映了今天建筑设计领域的新思维,与单调的方盒子相比,这类形态奇特甚至怪异的建筑极大拓展了人们对摩天大厦的固有想象力,其中有些还停留在方案阶段,结构实现上尚有困难,最终的突破或许有赖于未来跨时代的结构体系创新,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体系横空出世以前,建筑师也不用完全被动地等待;对多数的扭曲高层而言,经典的结构体系未必不能胜任。从本文所分析的相关案例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建筑的结构构思堪称神来之笔以外,大多数则是常规结构设计手法的衍变;然而,在大胆尝试扭曲高层建筑的同时,建筑师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无视结构选型的可适配条件而无限逼近结构极限,往往会为此付出惊人的经济代价;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筑师应当和工程师携手共同探讨扭曲高层的结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Karel J.Vollers High-rise Buildings with Twisted Facades.CTBUH20057th World Congress
[2]David Scott,David Farnsworth The effects of complex geometry on tall towers.Struct.Design Tall Spec.Build.2007(16),441–455
[3]Design engineering AKT
结构形态设计 篇10
一.校园体育文化时间形态的层次结构
从体育文化演变的时间过程上看, 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两个层次。
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发展过程形成的习惯、历史记录、传统的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体育文化传播中的思维定势、体育文化环境和体育文化心理等, 它是学校体育发展史上被广大师生认同并传承着的东西。一所学校中一直延续的办学方式与教学方式、专家学者治学育人的事迹、教学科研中的成就、师生员工健身的优良传统、运动员刻苦训练比赛的感人精神、运动成绩的历史记录、运动项目的历史记录、档案资料, 甚至于办学的条件、环境、就业学生对本校体育文化的传播等等, 它们积累着学校广大师生的体育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校风、教风、学风、考风、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体育文化的内涵。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对现实发挥基础性的影响和作用。现实的校园体育文化总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呈现出来, 学校体育精神往往浓缩在其传统体育文化中, 并在不断吸收现代体育文化中更加丰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 它可能是有形的, 学校历史上的知识学者和他们的名著, 如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马约翰的《体育的迁移价值》、袁敦礼的《谈谈体育一词如何解释的问题》、张廷华《观女子体操学校学生试演技击纯熟为赋七古一章赠校长徐一冰》, 牛津剑桥赛艇比赛,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大学的赛艇比赛等等;它也可能是无形的, 只是习惯和风气。一个大学不会因为一两位学者的离开受到太大的影响, 不过, 先辈学人走过的足迹, 却无形地留在了学校的传统中。一流大学值得羡慕既是读“书”又是读“人”, 既学知识又健身。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 即学校集体通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它是学校体育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力量, 它对生活在校内的每一个人的道德教育、感情陶冶和精神塑造, 耳濡目染, 如春风化雨, 滋润人们的心田。学风是指一个学校有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 它体现了学校贯彻教育方针,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风气。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需要通过学校师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 不可一蹴而就。
校园现代体育文化是指具有时代特色的、在体育文化交流中出现和形成的体育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制及物质设施和新变化等, 如校园网及网络体育文化的发展、精英体育教育向人人健康教育转变后的观念方式变化与体制机制变化、远程体育教育和多媒体体育教育建设的重视与体育观念的变化、对校园教学环境、生态环境和建设的重视与环境观念的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和言行、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节奏与人体健康观念的变化、现代尖端科技在体育中的出现及年轻专家学者的大量涌现等等。校园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在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融合中走向体育文化的新领域, 形成新的体育文化精神, 使广大师生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即“能级”的跃迁。
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共同构成现实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现代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 校园体育文化在它们的相互融合中继承,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它们的相互冲突中发展。比如e-sports文化、网络体育文化、远程体育教育和多媒体体育教育是一种开放的超越学校与社会界限, 甚至于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体育文化, 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象征, 它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带来大量有益的东西, 丰富了知识、运动技能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手段方式, 同时又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体育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校园体育文化空间形态的层次结构
1993年夏,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 后又有系列论文面世, 并于1996年结集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2003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第一期刊发了国内学者编译的塞缪尔·亨廷顿的《再论文明的冲突》一文, 由此,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中国体育界的关注。
人类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同时, 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价值判断、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在文化空间形态上, 我们可以从大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 据此, 在小的方面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西方校园体育文化和东方校园体育文化两个层次。西方体育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 这是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 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以竞技运动项目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二战后, 由于新国际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西方体育文化分成两大流派。一派以前苏联、东欧为代表, 这派体育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统一计划的规范下、由行政指令统一指挥下, 实行举国制的体育文化模式;另一派以西欧北美为代表, 这派体育文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发体育市场, 不依靠政府拨款, 实行全民体制的体育文化模式。[1]西方从开放性的海洋地理环境, 发达的商品经济, 宽泛的民主传统等方面演绎出了代表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自我超越等特征。而中国从封闭的农业基础, 自给自足, 缺乏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稳健、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等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家庭为背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2]今天我们所接受的体育文化, 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文明成果。它既有受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固化而彰显的东方体育理念及色彩, 又具有经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碰撞而相融所显现的时代特征。新中国50年来, 中国体育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宝贵遗产的基础上, 又融合了西方两派体育文化的精华, 促使一种新型的、复合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形成, 即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苏联与东欧派体育文化和西欧派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模式唯中国所有, 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如今, 这种体育文化模式在中国发挥着作用。[3]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来源于国外,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从教会学校传入, 直到1903年在清朝政府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中, 才正式规定了中国各级学堂都开设体操科, 由此正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校园体育文化也具有西方校园体育文化与东方校园体育文化两个层次。这一点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如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广播操、健美操、健身街舞与少数民族舞蹈共存的场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