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2024-09-15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精选10篇)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篇1

摘要:儿童书籍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主要工具, 并且儿童书籍设计是书籍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门类, 一个优秀的儿童书籍设计作品可以更好的帮助儿童理解和感知书籍内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现代儿童书籍设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开始流行立体书籍设计。本文结合儿童书籍的设计特点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分析立体设计在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功能和形式美。

关键词:儿童,立体书籍,表现形式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少儿图书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据调查表明教育支出已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最大部分, 家长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抱有极大的热情。怎么样才可以使儿童对书籍产生兴趣, 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市场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儿童类书籍多是以二维平面的图案为主, 内容比较单一, 忽视对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而立体书籍的设计的发展, 改变了这一现实, 把游戏带入到书籍中, 极大的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满足儿童在游戏中探索, 动手操做的游戏心理。

一、立体书籍的概念

立体书其实就是立体图书的一个简称。早期的立体图书被狭义的定义为可以再书页里面跳出来的三维立体空间造型的书籍设计形式。但是并不包括运用翻页式, 折叠式, 洞洞式等表现形式。而今天的立体书是指在书页中间加入一些可动机关或者透过剪裁技巧的形式在阅读书籍时会产生不同变化的书籍形式。

二、儿童立体书籍设计的形式

(一) 洞洞立体设计形式

是指通过洞洞的形式, 增加儿童的阅读是互动性。儿童在翻阅的过程会注意到页面上洞洞的存在, 激起儿童的好奇心里, 猜测洞洞里的内容, 从而用手去触摸洞洞, 激发儿童的主动性。例如《猜猜我是谁》充分发挥图画书的创意优势, 用开小洞洞的形式展现出七种动物身体的颜色和局部外形特征, 并以第一人称介绍动物的其他主要特征, 启发小读者根据这些信息猜出动物, 视觉冲击力强。既是简单有趣的游戏益智书, 也是画面精良的科普认知读物。洞洞立体形式增加儿童阅读的兴趣, 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二) 惊奇立体设计形式

是指跳立类型, 这种形式书籍以纸板与纸板间的结构关联在一起的设计形式。给读者造成书籍一开一合之间的立体视觉效果。使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手指的翻动或者拉开, 而是由书籍在翻页的同时产生拉力, 自动跳出来的立体效果。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的特征, 惊奇式的立体设计满足孩子探索的心里, 例如在《找朋友》系列神奇立体图书中《水獭奥斯卡》就充分的利用惊奇式设计形式, 随着小读者翻阅的过程, 跳出很多小金鱼和水獭在一起的场景, 制造惊喜, 使原本生硬的画面一下子活跃起来, 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增加儿童的意识感和主动性, 同时满足好奇的童心是。

(三) 造型立体设计形式

是指包括观景、立体结构、拉力、布景等, 书籍可以组合成3D造型的立体设计形式。书本合起来跟普通的书籍一样, 但是打开书籍则会变成一个个不同的小舞台, 小玩具店等等视觉效果。这样使游戏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强。特别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 游戏更是生活的主导。造型立体的设计形式极大的满足儿童的游戏心里特征。充分的利用立体场景的设计使小读者更加直观的看到故事发展的情景, 通过眼睛观看, 手指的触碰产生真实感。

(四) 综合形式立体形式

是指这类书籍采用特殊的印刷技术, 综合了惊奇立体书籍的形式又有造型立体书籍的形式组合。综合了多种的立体结构的形式。综合形式的立体设计在书籍设计中间的每一个页面的设计都不同, 每一个立体结构的形式也有区别。把拉、拽、翻、扭等等多种关联设计在一起, 大大增加了儿童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单调乏味的二维画面瞬间变得活起来了。例如一本国内原创第一本立体书籍《会动的ABC》, 本书就是充分利用综合形式的立体设计, 把拉, 推, 旋转, 延伸等等设计手法融合在一起, 可互动, 可操作, 可翻、拉、推、旋转、展开、关闭、延伸、摊开等移动的位置设计, 使阅读的空间在平面图文外得以延伸和加强, 更为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添加了趣味的效果及惊奇的震撼这样以互动的方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立体形态在儿童书籍里的寓教于乐

现代的儿童书籍设计不仅是注重颜色, 文字, 图像和形态的视觉元素之外, 还注重给小读者带来的触觉感受。单纯的图案配文字的传统儿童书籍设计会逐渐被现代立体儿童设计形式所取代。立体形态在儿童书籍的运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立体空间结构使读者更急直观的体 会到故事情节所带来的震撼和美感。不但在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上更有趣味行, 而且摆脱了传统图书的形式化。使得现代的儿童书籍不在只是一本单纯的儿童图书, 更是一个有意思的玩具。

参考文献

[1]文闻, 郑晓丹, 王亮.儿童立体书中立体形态语言解读[D].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2012.

[2]朱婷.浅谈儿童立体书籍发展趋势[J].学术展台, 2012.

[3]肖巍, 杨姗姗.书籍装帧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书籍整体设计中自然形态的研究 篇2

一、我国书籍发展现状分析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电子书以及网络服务的不断升级,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免费阅读想要看到的一切信息,不用再为了抢购一本新书而跑遍大街小巷,甚至在没有灯的夜晚也能轻松阅读……这几乎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不免引起很多人的担忧,传统书籍是否还有广阔的市场,它的未来是否会在这样一种新旧交替中逐渐消失?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传统书籍市场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在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传统书籍本身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的大小,体积,重量,颜色,触感以及阅读时书与人情感的互动都是电子产品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国书籍设计存在多种问题,这不免影响到传统书籍与现代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以自然形态为主要设计元素的书籍整体设计理所当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人口。

二、自然形态在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发生与发展

(一)何谓“自然形态”

所谓“自然形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形态,不是人工所制造的形态,其中主要包括有生物和无生物所具有的各種形态,运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都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是大自然所创造的,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认真地观察自然,研究各种形态的特点,能够激发出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设计灵感。自然形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都为设计师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自然形态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设计中模仿自然形态,自然形态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与精神感受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影响人们的生活,为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现代书籍设计中自然形态的应用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很多设计作品都取材于自然形态,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在其创作中,使用过大量的植物图案。他在为乔梭的《坎特伯雷故事》设计的插图和版面,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风格,还是以植物藤蔓为主要的设计元素。

在当今众多领域里,人们在潜意识里往往摆脱不了对自然的追求。在各大设计展览里,随处可见设计师将设计想法与自然形态相结合,提倡设计与自然的结合。自然界精巧的造型能力,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与思考。对于平面设计行业与其外沿来说,无论从意念到表现,都会给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设计元素同样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加以高度概括,精简提炼后再创造的图形符号。

三、自然形态在书籍整体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我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书籍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发展。在当今社会,书籍仅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的。

(一)书籍整体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结合

我们习惯将书籍整体设计称为书籍装帧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版式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书籍整体设计,往往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书籍的面积,形态,大小,触感都密切影响着人们的感官系统。例如,正方形的书籍,给我们带来稳定的感觉,我们在直观上也会下意识的认为书的内容也相对偏向工具书的类型,或者有教育倾向的书籍类型。细长型的书籍,我们对这种形态会认为它在表达一种浪漫,同时我们会感受到书里的内容包含的浪漫情感,这类形态的书籍内容一般为诗歌或散文。书籍的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就要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了。

现阶段我国书籍整体设计形式单一,多用盒式、袋式包装,在结构造型形态上缺乏趣味性,单一的结构难以满足消费者好奇的消费心理。除了书籍整体形状的丰富外,书籍的包装也是自然形态运用的很好的平台。大多数人认为,书籍的包装设计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值得考究的书才会适用的,在普通书籍设计中有些华而不实,特别是考虑到成本问题,但是却忽视了消费者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外心理上的满足。植物的根,茎,叶都可以是很好的设计元素。但是,目前书籍市场,出于商业目的,往往不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形式过于单一。

(二)书籍封面设计中自然形态的运用

1.书籍封面图形与自然形态的结合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我们首先会被书籍封面吸引,然后才会看到书的扉页和内容。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自然形态有其独特的视觉魅力,有很直观的视觉体验,我们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将自然形态与书籍主题表达相融合,将主题融入自然形态中,以自然形态独特的造型,直观传递书籍主题内容。

2.书籍封面字体设计与自然形态的结合

书籍的文字,是书籍整体内容的最直观传导者。我们在看到一本书时,会首先注意到书籍的名称,以便直接确定书籍内容。当然,也有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不过,有不少书籍设计者将一些字体随意地堆砌于画面上,仅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传达信息的目的。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与自然形态结合有多种方式,在字体的轮廓特别是主题字体内,填充自然形态,什么主题的内容填充什么主题的自然形态,当然,为了纯粹的装饰也是可以的,我们将不再局限于看到统一的纯色没有改变的字体了,无疑增加了趣味性。在文字的排列上,也可以将自然形态融入其中,特别是那些以自然形态为形状,文本绕排的方式,将图和字结合起来,不但减少乏味枯燥的阅读感,还会使主题信息看起来更加明确。

(三)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然形态运用

读者先会被整体书籍设计的巧妙吸引,然后再通过书籍封面才开始进行对书籍内容的阅读,但这并不代表书籍的内页版式不重要,阅读还是书籍存在的最终目的。很多人认为书籍就是传授知识,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工整罗列就可以了。其实,我们真正体会到的并非如此,人们对书籍的用途不仅仅停留在传送知识的阶段,更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的体验。一本好书,除了在内容上能传达信息外,还要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达到交流。书籍的排版不一定非要工整排列,根据不同的内容,通过自然形态的图形展示文字,会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美好体验。结语

书籍装帧设计新形态 篇3

大多数精心设计装帧过的书、杂志和产品宣传册出版数量相对比较少, 因为它们往往都需要手工制作。这也使得每一本书的售价都很昂贵, 限制了出版数量。人们把每一本都视为珍藏本, 这也是他们具有价值的主要原因。

印刷品在未来的发展中, 依然会保持着传统所推崇的精神———重视结构、外形、材料和功能。它们会给每一页纸张以独特的魅力。

在今天, 大多数设计工作是用电脑完成的, 人们感到设计者与印刷品之间已经很少有联系。设计独特的书、杂志和产品宣传册, 也不像以前那样讲究手工工艺制作。设计者在印刷品设计到出版的整个流程中的作用被减弱了。

印刷出版物经常被认为只追求视觉效果, 但其实它们也包括油墨、胶水的气味, 纸张的沙沙响声等嗅觉和听觉的效果。印刷品最显著的物理特性, 有重量、厚度和手感, 且书籍、杂志和产品宣传册显然是要被设计成易握在手中的形式。我们认为书籍是收藏了文字和图片, 并使得这些内容合理组合的不同寻常的“载体”, 这正是由于书籍具备除了内容以外更丰富的含义, 使得它更加受到人们的珍爱。

威廉·莫里斯 (Willian Morris) 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完美图书”的概念, 他认为书籍的理想版式形式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构成原理基础上的。字距和行距应当小, 字形应当精致, 正文应当安排在页面适当的位置, 页边适当留出空白, 理想的书本应是用手工制作的纸张。但是如果当时的造纸水平有限, 纸的类型应当强调实用性, 而不提倡“华而不实”。关于装帧, 他认为优秀的版面设计应当与整体统一, 而不是一本书里某个插图带来的效果。当然, 有许多带插图的书如果版面设计的恰到好处, 那就可能成为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品, 就像一座装饰适当的优秀建筑物, 或一部措辞优美的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 威廉·莫里斯的书籍装帧观点十分保守, 而在19世纪末, 他的观点却很有新意。他强调形式感, 为现代装帧设计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提出的“完美图书”的说法, 是理想化的, 甚至不能实现, 而只是对“完美”的接近。莫里斯对理想书籍的憧憬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对理想书籍的概念却是模糊的空想理论。

在21世纪, 装帧别致的各类书籍已经变得十分普遍。然而直到15年前, 书籍装帧还以本色为美, 无须专门设计, 类似纯天然食品。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从古登堡开始几乎就一成不变, 设备和材料也许改变许多, 但是书由页面装订却不曾改变过, 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几乎固定。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的阅读习惯要改变, 我们对于固有读物的处理方式将重新设定, 我们看图片的方式也被改变。在装帧设计中, 一度曾经被认为是反常和难以理解的某些想法, 不再被认为是异端, 并在心的科技指引下重新焕发光彩。

书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信息是被传递的方式从根本影响了书的内涵。设计者的工作就是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 什么信息是作者希望传达的;从作者的角度考虑, 什么信息是读者希望接受的, 这个过程一定要清晰明了。尽管今天的设计者把很多精力投向开辟网站这一新领域, 但仍然有不少读者习惯于纸介质读物。装帧设计者在创新设计的同时, 必须更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

今天的人们或者会有这种想法, 印刷出版物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者奢侈品, 而数字媒体化将会占据主流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 这完全可能发生, 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者有着独特装帧的出版物感兴趣。然而,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常规的书、杂志和宣传册仍然会占据我们阅读的绝大部分。因此在中国首次使用木活字印刷后的一千年的今天, 人们发现印刷品依然无处不在, 虽然式样相对单一, 但这也是印刷品普及所带来的必然代价。

我们应当注意到, 每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都带给人们新的流行话语, 这些流行话语反过来促使科技发展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新科技产生了新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理念。虽然, 我们的概念里出现了“唯物主义”, 但是, 时代发展的特征是非物质化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新的网络用语。新媒体的发展, 带来新的概念, 要求新的流行用语。例如“互动”、或者“参与性”、“交互作用”被广泛而强有力地宣传。那么到底“交互作用”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 “交互作用”意味着动态的关系。书籍在现代正在与非物质化的, 即精神的东西较量, 如今电子阅读器正在互联网上通用, 打电话时候也可以看见对方, 那么书籍也必须全副武装, 能“歌”善“舞”的出来接受挑战了。

这里的“交互作用”主张书与其使用者有着互动的关系。他们是“使用者”, 而不只是“读者”, 书中蕴藏着一种使用性, 是一部机器。

在这样一种“交互作用”下, 书籍不再教条死板的让读者接受已经完全指定的视觉流程、阅读顺序以及内容,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阅读, 而不必拘泥于以往任何阅读习惯。我们可以参与到书籍的再设计之中, 动手去完成设计者留下的未完成的部分, 或者发挥创造力, 使得手中的书籍成为自己再创造之后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一过程将饶有趣味。

各种关联设计在联合设计室的书《橘色书》中有所体现。这是一本设计咨询手册, 内容展示产品和公司的设计理念。书没有标题, 只有一个橘红色的封面, 浏览此书, 会看到按字母顺序排列一系列设计概念, 从“特性”到“精神”。这些设计概念实际上是当代商品经济环境下的原则。《橘色书》解释了消费者和新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

设计应当是符合逻辑和直观的, 更愉快的, 互交的。读者也许会对一本介绍产品设计原理的书不感兴趣, 但《橘色书》同时列出了在设计原理的指导下作品, 读者会很有兴趣的从后翻到前, 产生这样想过的原因在于阅读顺序的排列方式完全不同, 作者分别将介绍原理和作品案例的页码交替排列, 前者比后者断3mm, 这有效的3mm完全改变了这本书的样貌, 读者从一个方向翻书时候会看见设计理念内容, 从相反方向翻阅, 则看见设计作品。

《橘色书》中, 一个简单的介绍互交关系的方式是通过“后期效果”。如果你认为书只是书, 在看过这本书之后, 这个感觉会立刻改变, 它给人强烈的悬念感。这种后期效果在悬念小说及电影作品中经常使用, 将谜底留到最后揭晓, 这对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电子读物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当人们不再在意阅读的旧有规则时候, 这些新的装饰规则也就显得不再奇怪或不习惯。过去从物理和心理方式来规范装帧, 而现在的装帧设计, 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威廉·莫里斯成为了现代图书设计理念的先驱, 他的关于“完美图书”的理想, 从时间和空间上时间的距离都已经不再遥远。

在注意版式和书籍外观的同时, 书籍的材质、印刷工艺、结构以及装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书的变化没有定数, 只要需要, 书将永远存在。我们不可能预测出书未来发展的走势, 也许书籍将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被重新创造。然而, 在这个时代, 如果未来的书具有“关联性”的特点, 书籍将再次获得不同寻常的活力。或者我们可以从对儿童书籍的设计中得到启发, 通过阅读, 孩子获得语言能力, 同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在空间、形状、颜色等方面与周围世界建立了不同的关系, 他们将来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图书。类似用“登陆”代替“阅读”, 也许我们将亲眼验证并参与这种书的发展演化。

参考文献

[1]姚鹤鸣著.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张杰.网络社会崛起下艺术设计的若干特点[J].装饰, 2006, 159:32—35.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艺术创新 篇4

【关键词】艺术语言;现代书籍;版式设计

【作者单位】孙心乙,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即在规定范围内,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将书籍所呈现的内容信息,按照主次分明、主题明确的方式,通过艺术语言来更好的表现。客观而言,一本好书除了要考虑优质的内容,还要在版式设计上多花心思。图书新颖的设计使内容与版式相得益彰,不仅能快速吸引读者,而且还能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艺术语言视域下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形式

1.文字版式

作为象形文字,汉字的艺术性与内涵远远超过其他语言、语系的文字语义,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点。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中,设计者常常会采用现代化的艺术软件工具对汉字进行再设计,并以形象化的汉字为基础,将汉字打造成现代书籍内的视觉化符号,力求打造和谐统一的编排版式效果。从专业性的角度而言,现代书籍的文字版式设计要保持书籍整体的内外融合性,不能因过度突出华丽的文字效果,而缺乏内容的底蕴支撑,这样会导致读者在视觉审美上的疲劳,甚至会出现文字信息表达不明确、不顺畅等问题,影响书籍的整体艺术效果。

2.视图版式

视图版式的设计要避免内容简单的罗列,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说,现代书籍的版式需要文字与图形在表现形式中具备识别性、视觉形式美感以及文化性几个基本特征。所谓视觉形式美感,即要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要求,要有独特性,通过简约的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所谓识别性,即能让读者在大量的书籍面前快速识别有效信息,简单了解书籍的整体结构与文化内涵;所谓文化性,即现代书籍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载体的重要属性。

二、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手法

1.目录设计手法

在现代书籍的版式中,目录的设计多采用一目了然的理念。作为全书的线索与大纲,目录具备浓缩全书内容的功能,不宜过多渲染,需要使用有层次性的设计手法,强化目录的功能性。特别是历史性的现代书籍,更要注意目录的设计。

2.摘要与题眉的设计手法

作为现代书籍的内容指南,题眉的价值在于修饰与说明书籍的简单内容,因此,不管题眉是图形还是文字,都要选择简练的设计,色彩也要与整本书保持一致。而在摘要、署名和题名的设计上,也要保持与之一致的设计理

念。

3.字体设计手法

书籍的核心内容就是文字,文字的字体设计,将直观地反映书籍内容的个性与艺术效果。例如黑体庄重、幼黑雅致、宋体端庄,雅墨古色古香。不同的字体代表不同的性格,独特的字体设计往往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4.图形设计手法

设计者需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选择突破常规、别出心裁的插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提高书籍的阅读体验。当然,除了插图的选择,还要在排版过程中兼顾整体的布局效果。过于对称的图形位置,会导致版面缺乏生气;而不平衡、比例失调的版面安排,则会导致书籍的内容过于杂乱。因此,在插图的排版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秉承图文相对、图随文走的原则和理念,打造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5.留白的设计手法

“虚”空间所体现的意境,并不像实体那样直观,其“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形态隐藏在实体中,既可以通过形体表达意境,也能借助无形传达感情。 “虚”空间能够满足现代人重视细节和追求简约的审美诉求,发挥其稳定版面的作用。在传统书籍的版式设计中,留白的设计手法十分常见,并且延续到了现代书籍版式设计手法当中。留白的设计理念与虚实结合的理念类似,强调创造性、合理性的强化留白与虚的艺术特色与艺术形式。留白不能太过刻意,也不能太过随意,要保持与整体的协调,才有助于强化现代书籍的设计艺术魅力,彰显其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艺术语言视域下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原则

1.一致性与思想性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审美效果,而是将其作为传播书籍基本信息的方式。在艺术语言视域下,很多设计师往往过度沉醉于个人的设计风格,导致版式设计的主题与书籍的内涵并不相符,最终影响了书籍的有效传播。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首要原则,即要保持书籍内外的一致性,艺术语言的思想性,也要强化内容的主题思想。唯有鲜明的主题特色,才更容易吸引读者。

2.装饰性与艺术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版面内容,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视觉语言修饰非常重要。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构思立意。在明确主题之后,选择适当的布局、构图与表现形式,争取达到最佳的形美、意新、和谐统一的效果。所谓装饰性,就是将诸多艺术语言装饰要素,包括文字、图形、色彩等,以点、线、面的组合,采取象征、夸张或比喻等手法美化版面,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强化书籍的识别性与传达性。

3.个性化与趣味化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个性化,就是彰显书籍的鲜明个性,让书籍整体的版式设计具有灵魂。而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趣味化,就是要保持书籍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以现代视觉语言来设计版面,制造趣味性的话题,让书籍传播的信息更能够打动人。

4.整体性与协调性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需要设计者兼顾版式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选择整体协调的色彩、结构和图文,让版面具有现代美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同时,设计者须统一书籍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彰显现代书籍版式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艺术语言表达

1.文字语言

作为现代书籍的核心,文字语言无疑是版式设计的关键环节。没有图片与色彩,文字依旧能够传播知识与文化。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中,文字语言艺术的表达最为关键,文字不仅需要正确传递书籍的内容信息,还要借助现代的艺术形式,表现书籍内容的自然性、流动性。

2.图像语言

图像语言的使用,直接关系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效果。书籍中的图像语言,能够彰显其内容的客观性与具象性。在现代书籍中,很多书籍的图像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与文字的匹配度极高,而且图像凭借表达力强、形式简洁与直观等特征,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光。图像不仅有静态感,在特殊的情况下,图像还能呈现动态感,这种特性与优越性,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3.色彩语言

在现代化的彩印技术下,色彩语言的呈现,也成为设计的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结合书籍的实际内容,选择不同的色彩。设计内容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彰显个性,和谐统一的版面色彩,有助于书籍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客观而言,彩色现代书籍由于其现代性、时尚感等特性,对读者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传统书籍。在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色彩选择上,不仅需要保持色彩的韵律感与节奏感,還要兼顾文字、图形和色彩的三者协调统一,三者存在相互配合与依存的关系。色彩的对比和反差,也有助于强化色彩的艺术效果,现代书籍以色彩来表达情感,可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核心目的,既要保持内部与外部的整体协调性,又要具备独特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的审美效果。我们唯有不断地实践创新和艺术革新,才能让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更具有现代特色,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1]李湘媛. 我国传统古籍印本版式对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影响[J]. 包装工程,2014(18).

[2]周明明. 构成在书籍版式创新思路中的应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15(01).

[3]陶海峰,孙屹,毕慧娟. 新媒体语境下的版式设计研究[J]. 艺术教育,2015(03).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篇5

关键词:20世纪前叶,书籍,设计,审美形态

中国古典书籍设计的形式多样, 其演变过程丰富而绵长, 从简册装的古拙到旋风装的飘逸, 从经折装的典雅到线装书的简便, 无一不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力。20世纪初期,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书籍的审美特征也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的风格样式。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使我国书籍设计受到了全新的文化理念影响, 继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其中涌现出以鲁迅、庞薰琹、闻一多、 丰子恺等为代表的大批艺术家亲自参与书籍的设计, 创作了大量极具个性又尊重传统文化特点的优秀作品, 从而形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书籍设计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书籍装帧概念的引入

几十年来, 对于书籍的设计停留在“装帧”一词上。“装帧”一词原由丰子恺先生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装”为“装订”“, 帧”指的是装订单位数量的页面。“装帧”一词的本意是纸张折叠成一帧, 由线将帧装订起来, 附上书皮, 贴上书签并具有保护功能的装饰设计[1]80。邱陵先生在他的著作《书籍装帧设计简史》中, 明确了书籍装帧作为艺术名词的运用, 也是把书籍装帧和书籍艺术两者进行了区分。近年来, 一些艺术家更丰富了对于书籍设计的理解, 这其中以吕敬人先生为代表。他认为从书籍设计这个名词出发, 带来的是全新设计理念的变化。不单纯以封面设计或开本设计为主, 而是把一本书当做一个生命体, 从丰富的视角观察书籍, 表现多元化的设计形态[2]3。时代不断发展, 促使“装帧”的含义变得更为丰富, 内涵也升华为书籍的整体设计, 即由表及里、从设计形态到内容塑造, 使这一词汇多样化起来[3]5。

二、中国20世纪前叶书籍设计审美形态

虽然中国书籍设计有着近几千年的历史, 但其书籍设计形态及设计手法发展却十分缓慢, 书籍的表现手段也比较单一。由于受到战争等事务的影响, 中国的书籍装帧到了近代才开始有了明晰的变革。 尤其是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把中国的文化发展引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前叶的书籍设计正是受到了本国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 审美形态也呈现出多种特点。

1.百花齐放、作品丰富。由五四运动开始, 我国书籍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大批留学归国学者的推动, 使当时的书籍设计出现了百花齐放特点。这其中鲁迅成为重要的推动者, 他虽然是文学家, 却对书籍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积极介绍西方书籍装帧艺术, 也自己动手设计封面, 如作品《桃色的云》、《华盖集续编》、《呐喊》、 《国学季刊》等, 在其设计形式上既体现了新的书籍装帧形式又融入了鲜明的民族元素, 成为我们今天看来也是优秀的设计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也积极参与到书籍设计当中, 陶元庆、庞薰琹、司徒乔、钱君匋、林风眠等人也创作了大量作品, 这其中陶元庆的作品以简洁、生动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赞许。1926年陶元庆为许钦文的《故乡》设计了“大红袍”封面, 甚至推动了这本书的销售, 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再版的时候, 仍采用了这个“大红袍”作为封面, 它色彩浓郁、构图精妙, 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历史上的经典。

陶元庆另一个作品《苦闷的象征》被许钦文评价为“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还有《彷徨》一书的封面, 被鲁迅赞誉有加, 称其让人感动。从创作内容上来说, 《彷徨》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 作品略带伤感, 也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彷徨, 其书籍的设计难度较大。而陶元庆先生在封面中运用了三个人, 形象十分概括, 旁边有太阳意为追赶太阳的含义, 深刻地反映了这本书的内涵。

2.强调民族性特征。20世纪前叶的中国, 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压, 激发了人民强烈的民族情绪, 所以在书籍刊物的设计方面, 艺术家大量运用传统文化特征的元素, 如鲁迅的作品《桃色的云》中, 使用大红色的背景、云纹、汉画人物, 形成了既相辅相成又有极强民族色彩的作品。这个特点也始终体现在当时的书籍设计上。1927年陶元庆为鲁迅作品《朝花夕拾》所作的封面, 采用大量黄色调作为背景, 并用毛笔绘制了一个女性形象, 简洁生动、用笔洗练。鲁迅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 有些就直接用在了书籍设计中间。《孽海花》这本书封面选择了国画当中线描的表现方法, 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海面, 与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契合。

钱君匋的作品受鲁迅和陶元庆影响, 作品也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1927年的一天, 他与陶元庆一起拜访鲁迅, 看到很多鲁迅收藏的画像石拓片, 后来的作品表明这些精美的拓片给他带来很深的影响[4]300。 《东方杂志》等书籍的设计就沿用了画像石的构图和技法。陈之佛的 《英雄的故事》也是借用了古典的构图原则与形式。

3.注重装饰美感。20世纪前期我国书籍种类繁多, 部分文学家、 艺术家对于书籍设计的参与, 使得当时的书籍设计呈现出优秀的艺术特征。其中书名字体的设计就非常有特点, 其排列和字体选择十分讲究, 有的使用反白, 有的使用与装饰图形结合的方法, 提升了书籍整体的设计水平。另外, 在书中增加插图的数量也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鲁迅先生自己就提倡书籍增加插画, 他说“:书籍的插画, 原意是在装饰书籍, 增加读者的兴趣, 但那力量, 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他还曾自己为《朝花夕拾》这本书绘制了大量的插图, 而且他收集整理了一些绣像和画本, 为书籍带来了极强的装饰美感。

陶元庆的作品中, 《彷徨》、《故乡》等封面的设计也使用了装饰形态。还有林风眠、丰子恺、钱君匋等艺术家, 也在作品中使用了装饰性的植物纹样、叙事性的装饰图形等, 体现了这一时期书籍的艺术特点。钱君匋为《雪人》设计的封面, 借用了国画中写意的手法, 巧妙地借用变形的雪花, 折射出多变的色彩, 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图案。 在巴金的作品《新生》中, 封面绘制了冲出黑暗迎向日光的小草, 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4.文字的形式美感。这一时期书籍装帧开始出现简洁明晰的设计风格。封面及正文当中的字体形态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黑体就是在2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而逐渐兴起的[5]62。封面当中的字体主要以老宋、宋体、黑体、手写字体为主, 其中艺术家自己手写的很多字体非常有特色, 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古朴厚重, 极好地衬托了整本书的内容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阅读的意境。这一点与现在书籍设计领域中, 有些书籍盲目追求豪华版本有极强的对比性。“简装”不简, 虽然设计用材简单, 但书卷气浓厚, 反而成为经典的范本。如陶元庆设计的《语丝》第五卷、《赵先生的烦恼》, 都是手写字体, 既不像宋体那么死板也不如传统书法字体那么难以识别。这些手写字体, 遵循了设计规律, 特点鲜明, 充满形式美感[6]91。

有些作品封面字体还采用了装饰字体和创造字体, 如郑慎斋的 《冬天的微笑》就是创造性地完成了字体的创作, 字体的转角, 间距的把握及装饰笔画的使用都非常有特点。

在正文中的字体, 很多书仍然大量使用便于长时间阅读的宋体这种形势一直延续至今。宋体, 因为有明确的装饰角, 不同字号的字体阅读起来都比较轻松, 因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另外, 仿宋、楷体、行书等也在很多作品中能够见到。虽然不同作者的设计喜好有所不同但这一时期普遍选择字体比较慎重, 字体大方、新颖, 使作品中字体的设计成为书籍的一个亮眼点。

5.材料与工艺的革新。印刷技术条件的改变, 使当时的书籍发生了细致的变化, 开始出现双面印刷。虽然线装书的形式仍然存在, 但由于纸张的改变, 使双面印刷成为可能。以鲁迅为首的艺术家开始仔细斟酌印刷的效果和制版、纸张等。鲁迅在《南腔北调集》里谈到翻印外国版画, 他反对把大画缩得很小, 认为翻木刻小品, 大小相去不远, 可以存真[7]37。他说“:倘为艺术学徒设想, 锌版的翻印, 也还不够。太细的线, 锌版上是容易消失的, 即使是粗线, 也能因强水浸蚀的久暂而不同, 少浸太粗, 久浸就太细, 中国还很少制版适得其他的名工。”

另外双面印刷的结果, 使得装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线装书, 切口是与订口同在右边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转移到了左边。但有些书籍仍延续以前右边装订的方法, 所以, 这个时期的书籍, 有从右向左翻的, 也有从左向右翻的。

20世纪前叶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期, 也带来多种文化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书籍设计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艺术家们带着极大热情参与到创作中, 打破了若干年传统的束缚, 把书籍形态作为了自由表现的平台, 成为创作的独立视觉语言形式。20世纪的百年出版了大量书籍, 总共出版的书籍比过去两千年累加起来还多。中国20世纪前叶的书籍艺术是现代中国书籍设计的先锋, 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并成为中国设计史上难得的创作高峰。直至今日, 很多作品仍让人震撼和激动, 其朴素、精准的设计语言, 流畅的设计手法, 清新典雅的设计风格, 慷慨激昂的设计状态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它们对于今天的书籍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成为中国设计中难得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丘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2]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3]吴勇.吴勇平面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

[4]阮荣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5]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6]邓中和.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篇6

书籍形态设计的第一语言就是感官传达。在阅读书籍之前, 五官就会给读者传达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感官喜好。一本平常内容的书, 被书籍设计师理解成一座雕塑, 是一种立体思维的体现。阅读心理需求还包括不同审美要求, 不同文化、层次对审美的习惯。这种审美需求主要满足于人们的精神、情绪以及感知上的需求, 以及对书籍的“把玩”心理。

二、封面、函套

封面、函套起初用途是对书籍表面进行保护的。而现代的封面和环衬在对立体结构的开启方面功不可没。封面作为视觉的第一印象, 可以是形象的实物的巧妙联系。10世纪欧洲用象牙雕刻的封面和珍珠镶嵌的圣经, 是中世纪手抄本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我们现在可用的材质和技术丰富了许多, 这是材质运用上的封面设计特点。在整体构造上, 新型的概念书对封面的讲究已经升级到一种整体境界。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建筑, 可以把封面、扉页比喻成为建筑的入口和玄关的摆设, 书的内容则可以比作是建筑内部所包容的种种实物及其代表的气质, 而翻阅就是一个人进入该座建筑的过程。

三、护封和环衬

护封和环衬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已经巧妙变身, 不再是以前的书封保护者。通常与封面和函套搭配形成一种历史的、人文的气质体现。在吕敬人书籍设计的《赵氏孤儿》中函套设计是纯东方的式的布面帖签的形式, 书做成双封面, 两面均可阅读。中式封面篆刻的是明版本的文字, 西式封面雕刻的是法文译文。装饰纹一个是如意纹一个是几何曲线纹。这种是典型的依照设计者的主题创意引发的设计。设计师讲个人对书籍的内容寄予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 一边是明版本的中式字一边又是法文的西式字, 中西结合恰到好处, 相互驾驭, 完美至极。

四、书脊

书脊是书籍装订形成的立面, 是书籍翻阅运动的轴。书脊更多的是书籍封面的延伸和补充, 在书架众多书目中准确定位的主要线索。现代书籍的书脊甚至还作为书籍保存的一种凭证, 同一系列的书籍出版了5本, 这5本书的书脊能够构成一幅连贯的图画。这也是现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古代的卷轴书籍中没有书脊这一概念, 到了纸质书籍之后, 装订方式也体现着当时时代的文明和进步。现代书籍设计很注重书脊部分, 也吸收了许多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精髓。古代的线装书脊现在被广泛运用和发展。在现代立体书籍设计中书脊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为书脊是唯一在书籍中能够借助手翻动产生力的支撑的一个固定的轴, 他能够把读者打开书的力转换成立体结构实现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书脊轴或者书籍轴设计的不够大, 都不足以支撑立体结构站立的实现。拿一本10*10的方形书为例, 在书脊在书的中间, 正常的情况下, 用75克铜版纸做底图时, 在它之上平均分布纸结构 (75克铜板) 的重量为10g, 伸展力 (75克铜板本身的承受力) 为6g, 多于此数据则不能构成上层的立体结构。而书脊向两边移动1厘米, 这个承重量就会减少0.84g。但当书脊位于整本书的黄金分割点时, 这个数据又会发生变化, 又会承载力变得与中间一样甚至更大。根据立体结构支撑的需要, 纸张的重量及书脊的位置就显得相对重要很多。

五、切口

书籍立体设计元素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切口设计。切口的设计被当代设计师越来越关注。

切口是读者对书籍产生印象的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口能直接体现书籍纸质的质感、书籍结构和书籍章节。现有的切口工艺有直切、模切、圆切、斜切。另外在印刷上通过预留出血, 也可以随意增加切口的变化, 给切口呈现图像感。在印刷技术和工艺实现上, 吕敬人教授设计的《梅兰芳全集》就巧妙的采用了切口这一元素进行大胆的设计。在同一平面切口, 梅兰芳一生中两个重要的舞台均在翻阅中得以充分的展示。经过精确地计算, 将图像按页数做了均匀分割并且计算出每一帖纸的厚度的切口数值补差, 加上准确和毫厘不差的印刷、折页、装订、切割, 才能将人生时空的转换在瞬间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工艺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通过对书籍形态设计主要的立体设计元素的分析, 体现了设计师设计的主要课题。这些设计元素并不是书籍设计的全部因素, 只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书籍元素。而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在书籍形态思想改革大潮之后又将面临新的创造。这才是设计因素的真实存在, 不是因素的改变使得书籍形态设计发展了, 而是人们的设计思维理念有了变化才带动产生了新的创作模式。在新的技术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新的设计元素还将不断出现。成功的书籍立体设计往往不会面面俱到的运用上述元素, 抓住最贴合书籍内容的一个元素进行夸张大胆的创造, 形成成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交流, 让阅读使读者达到一种需求满足的快感。

摘要:从习惯的设计模式跨进新的设计思路, 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换, 是书籍设计概念需要过渡的转型期。书籍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的阅读载体, 立体设计在书籍形态设计中出现, 也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精髓的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书籍形态设计的立体设计的设计因素与传统书籍装帧设计因素基本相同, 只是一种思维理念的转换。

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探析 篇7

书籍封面又称“书衣”、“书皮”、“书面”, 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封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封面是指除内文外的书籍外部整体, 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各个部分, 是对书籍包封 (又称护封) 的总称。而狭义的封面只是特指书籍外面、书皮前面的部分, 不包括封底、书脊、勒口。本文所指的“封面”, 属于狭义的封面范畴。

书籍作为文字的载体, 实际是通过纸质等媒介, 将文化纳入到书本之中, 并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多维一体地将书中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一本书, 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视觉流程, 封面因此成为书籍内容展示的第一个窗口, 承载了以一方平面空间向读者展示书籍信息内容的重要功能作用,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中的重要环节。

文学书籍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种类。此类书籍区别于画册图集等类型的图书, 是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描述一定的社会生活以及内心情感的文字艺术。与图像可直观展示的特点不同, 这类书籍具有一定抽象性, 需要通过阅读将文字提炼转化为书中所指的特定场景以及情感内容。例如:诗歌中有所谓的意境;戏剧小说中有发展的故事情节;散文杂文表达一定的内心情感, 这些层次丰富的内容是通过内文中的文字描述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文字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文学书籍中, 封面设计就因其属性特点, 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

1. 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源起

明清以来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采用的是线装形式, 多是黄色、蓝色封皮上配以注以书名的签条。这样的封面设计朴素大方, 但仅凭签条文字变化区别书籍的封面设计在突出书本主题、引导读者阅读等方面稍显不足。自清末以来, 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 中国的书籍装帧观念也发生了转换, 在传统线装书的基础上吸收欧洲的书籍样式, 逐渐产生了中国现代书籍的基本形态, 书籍的封面设计由此正式形成。

自“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的书籍装帧逐渐开始结合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特色, 形成了新的设计特点。这期间, 封面设计也经历了从最初模仿西方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走向成熟的历程。与中国文化息息相的文学书籍更是在其装帧设计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作家、画家以及书籍装帧者参与设计制作。如鲁迅、沈从文、巴金、艾青等作家都曾参与到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而画家丁聪、丰子恺、黄胄, 装帧家陶元庆、司徒乔、钱君匋等都是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代表人物。设计者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修养等整体素质的保证, 使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出现了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形式内容上都精良的封面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发展史的有力见证之一。

2. 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特色

2.1注重文字设计

封面上的文字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内容, 是组成封面的重要信息元素。注重封面文字设计, 通过字体变化、文字排列组合等方法使文字达到衍生信息、解读书本内容的作用, 是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一个特点, 同时, 传统书法的使用, 也使这类书籍封面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通过对封面上的文字加入创意的符号化、视觉化的设计, 使文字具有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变化, 在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抒情、状物等特点之上又增加了标识、审美、情感意义等新内容。以文字为封面设计主体元素的手法是将文字赋予了形式意味的新内容, 承载了信息符号、装饰纹样等功能。

如郭沫若先生设计的《少年时代》一书, 就是以文字为封面设计主要元素的作品。书籍在素白封面上题书名、作者名, 并附一枚红印, 此外并未有其他的更多的视觉元素陈列其中, 但利用书法之中已有字型变化、字体大小、疏密布局等对比, 加上红色印章所增加的色彩对比, 使整个封面简单之中富有层次感, 主体突出, 带有秀雅的文学意味。以书法为封面设计主体的设计手法, 因其易于表达一定的学术气息以及凸显文化内涵等特点, 广为文学书籍封面设计采用。

又如1929年现代书局出版的《南国周刊》一书, 通过对书名的字体设计, 使“南国周刊”几个字呈现出了图案化的特点:文字排列高低起伏、字号大小变化产生节奏韵律感, 笔画粗细、方圆结合产生点、线、面对比效果, 文字在传达书面信息的同时成为封面之上的点缀装饰图案。将文字图形化、艺术化, 以文字装饰文本封面紧扣文学作品以文叙事的属性特点, 注重封面文字的可读性以及对文字形态的艺术性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传播书籍信息的作用, 达到字“形”表书“意”的效果。

2.2简练概括的色彩搭配

用色单纯、概括不超过四色是这时期文化书籍封面设计的另一个特色。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 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也追求精练写意的艺术效果, 因此表现出注重画面留白讲求“气韵生动”的艺术特色。文学类封面设计通过不多的色彩, 营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视觉效果;此外灵活运用“色度”、“色量”的对比, 注重封面中的黑、白、灰色调搭配, 通过简洁的色彩搭配设计出的视觉层次丰富、视觉形象突出的封面作品, 封面设计的色彩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 烘托出书籍中耐人寻味的内涵意义。

由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徐志摩诗集《猛虎集》的封面就是简练色彩营造深远意义的代表作品。此书封面仅用黑、黄两色勾勒出一张写意虎皮, 主题简单明确, 设计简洁含蓄却又变化丰富紧扣书本内容, 用有限的视觉语言引发无限的思索。话剧《赛金花》的封面设计, 以厚重的黑色描绘气势汹汹的大炮、以及历史久远的城门, 以淡雅的浅蓝色烘托出古城内波澜不惊的世界, 色彩深浅产生的强烈对比增加了封面的视觉冲击, 而两种各有所指的色彩也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 与书本内容、作品属性紧密吻合。

2.3以图解意地引导读者

根据书本内容提炼、概括出能够表达文字内容、书本主题意义的图形元素, 并通过运用这些元素的封面设计引导读者对全书内容进行总括全文的形象解读。文学类书籍依其自身属性特点, 有表达情感以及再现具体场的要求, 而以图解意的设计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书内所写场景或是展示书本内容,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最终起到填补文字表象不足、引导读者阅读书本的作用。

例如《红日》一书的封面设计, 以版画场景再现了书中故事背景, 具体的场景画面引导读者在正式阅读以前已经对故事内容有所想象, 以封面说明书本内容的方式简单且一目了然。又如小说《黄昏》的封面设计, 根据书中的情节线索, 封面再现了黄昏时分灯火初放的故事场景, 画面中出现的景物人物或虚或实易于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引导读者阅读。

三、小结

近年来, 随着书籍装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新兴材料的设计使用, 使书籍装帧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好的书籍装帧始终是体现一定功能要求、展现一定审美情趣的作品这一要求始终未变。

作为书籍装帧中的重要环节——书籍封面设计, 其中的设计手法以及艺术形式是值得我们去总结归纳的, 对于时下出现的书籍装帧一味地追求材料奢华高档等问题, 我们更应该总结在一页平面之上所产生的精彩的封面设计取得的成功经验, 探索书籍装帧中真正提升审美价值的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德明.书衣百影: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6-194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2]邓中和.书籍装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3]成朝晖.汉字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 篇8

何谓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即是传递设计信息的一切载体和形式, 是为了达到诉求目的, 运用受众审美心理活动规律, 来达成设计元素与传达意念的审美实现, 从而使人的感知行为获得视觉化的审美体验。同样, 在书籍设计中, 视觉语言是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和材料等基本要素进行的创造与设计, 使读者能快速、高效地把握书籍的主旨, 实现书籍文本内容的有效传达, 并在阅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 现代书籍设计不再是以往纯粹的装帧设计, 而是以书籍形态为载体, 从书籍内容到形式, 从结构到形态, 从平面到立体成型, 全方位的整体构成设计。因此, 书籍设计人员要善于把设计新理念灌入到编辑思维的全程, 正确掌握书籍设计视觉语言的运用, 注重书籍设计的形式语言的视觉表现, 如文字语言、图像语言、色彩语言、空间语言和材质语言等等。同时, 运用设计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通过诸要素有机融合, 达到书籍外部构造与内部编排、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一、书籍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语言表达

书籍艺术与图形元素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可以说是最早的书籍形态, 它以图形元素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所以, 图形元素与书的关系十分紧密。当今, 书籍设计更离不开图形元素, 图形元素已成为读图时代重要的信息单元和视觉要素。

图形元素包括:插图、图表、照片、装饰图、符号、记号、饰纹、点、线、面、空白的合理运用。

(一) 图形图像的运用

在书籍版面设计中, 图形图像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素之一, 是文本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具有很强的感化力和表现力, 并对书籍设计起到调节、美化的作用。设计中恰当运用图形图像, 能丰富版面层次, 增强节奏韵律, 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 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常用的图形图像有摄影照片、美术作品、插图、表格等。如《图解京剧艺术》一书, 以图示解读的方式进行设、计, 图文并茂, 直观、明了。设计师运用京剧脸谱等传统图案独具匠心, 大胆设计, 就连小小的书眉都设计得十分精彩。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 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图形图像编排得到位, 可以加强文本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弥补文字叙述功能的不足。因此, 在编排设计时, 图形图像常常会穿插在文字之中, 编排的版面就会非常的具有变化, 形式多种多样, 视觉效果强。图形图像跳跃率强, 设计时可以利用图形图像的大小、深浅、冷暖等对比关系设计出跨页、出血、满版、聚散、收放的版式效果, 制造出人们难以预料的视觉亮点, 创造出疏密有序的节奏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图形图像的位置、面积、数量、外形、间隔、色彩等方面进行调整变化, 使图形图像在编排设计中富有主次秩序、节奏韵律、关联平衡、变化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 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艺术的根基。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 有云纹、水纹、火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这些传统纹样质朴神秘、典雅秀丽, 其装饰效果出神入化, 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 在当代书籍设计中, 运用纹饰装饰、符号的手法十分普遍, 巧妙、合理的运用中国传统纹饰、符号, 能有效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 表达主题思想, 增强书籍的书卷气;同时也对弘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 开创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新天地有着极大的意义。

中国古代书书脊是开放的, 书籍版面边、栏、界、行线在书口上自然形成装饰图案, 美观自然。象鼻、鱼尾纹就是为在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 既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趣, 同时又符合装帧美学要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 并把它融入现代书籍设计理念中去, 现代书籍设计中不少采用传统的版式设计理念来体现书口的变化。《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 封面护封的设计简约明快, 图案符号传达的主题信息精准, 有新意。内文的页码设计借鉴了传统书籍“鱼尾”“象鼻”等符号样式, 并植入现代设计理念, 既传统, 又不失现代感。

二、书籍设计中的色彩语言表达

在书籍中,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 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每一个点、线、面、体甚至一些抽象的符号, 都要用到一些设计思想把色彩运用上去, 即要体现出丰富的内容, 又能体现层次美感, 给人一种美观的享受。大自然赐予人们一个多彩的世界, 使得我们的生活如阳光一样灿烂, 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不可想象的。书籍设计也一样, 如果离开了色彩, 书籍将变得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色彩就像人一样性格, 有情感、有生命, 它们有的温和儒雅, 有的激情如火, 有的柔情似水。设计师要把色彩当作一种表达语言来传递书籍的内涵和情感, 不能光凭个人的好恶和习惯来使用色彩, 必须根据设计对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配色。色彩语言又是文字要素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黑色字体能使读者具有阅读的稳定感, 非常符合人们的阅读需要, 但是, 如果一本书的都是黑色的文字, 就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缺少温情, 缺少生机, 这时就需要色彩来陪衬。有时, 我们可以把文字颜色设置成低纯度色彩甚是至灰色, 来体现丰富的层次感;有时还可以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充实版面, 渲染文本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用色彩来控制轻、重、缓、急的主题情态。同时, 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传达出时强时弱的节奏韵律, 强化阅读感观的视觉空间。色彩运用要与内容相辅相成, 用不同的色彩表达出不一样的内容和思想。书名的色彩要与其他色彩统一协调, 这样能产生夺目的效果。如《百年复兴忆辛亥》一书, 是一部回顾辛亥革命历史, 缅怀辛亥革命志士, 感受辛亥革命故地今昔发展, 继承弘扬辛亥精神的大型征文采访录。整本书的外封主色为土红色, 寓意革命、真理、伟大的精神。封面书名烫银工艺, 突出了书籍的主题。封面采用破封包页的形式手法, 直观传达并强化了文本的信息主题和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读物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区分设计用色, 设计用色不仅要与书籍内容相吻合, 而且要抓住读者群的视觉审美心理。比如少年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单纯等特点;女性书刊, 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高贵典雅、风趣时尚为主的特点;体育杂志这类书籍色彩要强调视觉冲击力的效果;艺术类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时尚书刊可以采用新潮时尚的色彩等等。在书籍设计时过程中, 不仅要把握色彩本质规律, 还必须站在书籍所赋予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风格性的角度去思考书籍色彩表现。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色彩的象征意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 白色在西方是结婚时喜气的颜色, 表示代表着爱情的纯洁与坚贞, 但是在东方却把白色做为丧色。

书籍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书籍实物本质, 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 设计师在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成品书的最终效果。这就是要考虑到色彩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质地以及相同的色彩印刷在不同材料上所产生的变化等因素。总之, 现代书籍设计色彩的运用手法不断在丰富, 设计师要善于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注入时代观念, 创造出新的视觉亮点, 给现代书籍设计增添勃勃生机。

三、书籍设计中文字元素的语言表达

书籍是用来传播知识, 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籍, 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 离开了文本主体, 也就丧失了书籍的功能价值。在书籍设计中, 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出现, 在运用中, 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风格, 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字体可分为印刷体和书法体, 印刷体在书籍设计中是主体, 起主导作用;书法体, 在书籍设计中虽用得不多, 但其美学原理在书籍设计中确应用广泛。

(一) 文字的编排语言。

中国汉字历经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到今天的印刷字体的演变, 其表现形态已十分丰富, 审美功能更具多元, 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 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 常用字体黑体笔划粗直, 现代气息浓, 给读者以力量感;美观自然的宋体字, 是图书内文的常用字体;清秀大方的仿宋体, 常用于诗文和小标题;灵秀端庄的楷体字常用于小标题或短文。设计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大胆运用独特的文字编排手法, 借以拓展版面的视觉风格。如《十二美人》一书, 书名字体清秀素雅、静谧而舒展, 书名字体与封面格调协调统一, 美人娴静的形貌与品性得到充分表现。《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 开篇和内文页码采用中文数字不同书写形式, 书卷气浓厚, 开篇章节、提要等文字采用竖排行文方式设计成表格书鉴的样式, 满版使用深蓝灰色, 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留痕和岁月的沧桑。

中文的横排和竖排方式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在编排设计时, 要善于运用这种编排方式为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服务。只有深刻理解汉字的阅读方式和审美意韵, 才能把握文字编排的合理性和可读性, 增强文字的视觉传达美感。在版面构成中, 要注意控制字体应用的种类, 不是字体越多就越好, 选择两到时三种字体为最佳视觉效果, 字体多了, 容易造成版面花、乱, 关键是要把握简约合理的原则。不同内容区域要使用不同的字体外观来区分主次, 在选用好字体后, 可变化字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或调整行距、字距的大小来创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文字在版式设计中要有一个总的设计基调, 除了我们对文字特性进行统一外, 也可以从空间关系上达到统一基调的效果, 即注意字体组合产生的黑、白、灰, 明度上的版面视觉空间, 它是视觉空间上的拓展, 同时又使版面的二维空间通过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编排变化来获得版面的三维空间效果。

(二) 文字的图形化语言。

字体在书籍设计中若运用得好就能充分展示字体形象符号的魅力。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设计, 设计师都要在文字形象的视觉语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相关的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进行创意融合。字体形象可通过艺术手法, 在确保认读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编排设计的应用规则强化文字的形象化、图形化设计语言。文字与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两大要素, 虽然文字可以直接传达出字义, 但是在书籍设计中还可以将文字当作一种视觉造型要素来看待的, 这就是在保持文字可读性的同时, 强调文字在造型方面的视觉效果。在文字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字体的造型、大小、粗细、间距和编排组合等因素。不同的字体造型元素, 要根据整个画面的表现形式, 做适当的设计处理, 特别是文字标题, 由于字体较大, 占据主要的视觉位置, 对画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 对文字进行个性化的造型处理。意象字体就是一种特定的个性化字体, 能轻松地展现文字内容, 使人回味无穷。除了基本的字体运用以外, 还要注意字体与图形的适度运用关系, 在编排设计过程中, 文与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 文字与图形的主次关系要分清, 注意图与文的和谐关系, 以不要破坏整体性为原则, 突出主题文字的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

(三) 书法字体的视觉表达。

中国书法字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现代书籍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设计元素之一。

首先是书法字体个性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书法中包含篆、隶、楷、行、草等字体, 无论从笔画、结构, 还是从墨韵、章法等方面看,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书法的运笔气势和留白空间,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其收、放、藏、露等用笔更是精美绝伦。其次是书法字体的形式美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 形式美法则在书法中到处都有体现。如疏密关系、大小关系、浓淡关系、轻重关系、收放关系等, 这些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了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诗的韵律美, 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情怀。如《靖江方言词典》一书, 把书名做成了别具一格的洪武体, 那是靖江开埠设治时的官方文体, 整个书籍典雅、大气, 散发着浓郁的吴文化气息。再次是书法字体的自然美。中国书法字体大都是以水墨的形式出现, 说到书法, 就必须了解构成书法作品的中国水墨文化。水墨, 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介质之一, 有很强的视觉穿透力和美感, 它包含有水墨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浓淡、干湿、疏密等笔墨表现语言。它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 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的交融物化以及和谐之美的人文精神。

四、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语言表达

书籍的形态构造离不开材料作支撑, 材料属于书籍形体结构的一部分, 是体现书籍内在文化思想的载体。材料在书籍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 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且要在外观形态上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现代书籍设计远不是以往单纯的书籍装帧设计,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印刷水平的提高, 书籍形态设计也在不断的更新。对于书籍而言, 材料是一种聚触、嗅、味、听等感官为一体的设计语言, 它是传达书籍信息内容最直接, 最有效的物质元素。材料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材质构造;二是不同的外貌特征, 即各种材料表现出的不同质感, 也可称为肌理。材料肌理本身包含丰富的感观语言, 不同肌理的对比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如粗糙的材料和光洁的材料的对比、精美的材料和素雅材料的对比, 硬面材料和软面材料的对比, 都给设计师以无限的创作灵感。材料作为书籍设计的构成基础, 不只是为表达书籍内容和书籍整体美而服务, 同时还体现出材料语言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书籍材料的质感能引起读者身体感观反应, 从而体验到一种超越一般阅读行为的快感。当读者手捧书籍进行阅读时, 不仅能体会到书籍材料带来各种文字以外的特殊感受和联想, 还能体会到种种人性的美, 生活的美, 精神的美, 材料因美的状态更具生命力。如《十二美人》一书, 书函及内文材质细腻轻盈, 娴静的美人品性得到充分体现, 两函而一匣的安排既阐释古典的主题, 又代表了前卫的设计潮流。

设计师要了解书籍设计中的材料语言, 把材料、形态化为我们所能感知的阅读享受, 从而使能够体现材料语言的文化魅力达到精神审美的归宿。好的书籍设计作品是内容和材料的完美结合, 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要视内容来定材料, 要做到精准选材, 精致使用;在加工制作中要充分发挥材料语言的功能作用, 减少过多的人为加工, 尽量不要破坏材料原有的自然魅力。

当今, 新材料、新工艺促使材料的多样性,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表现空间, 丰富了书籍的审美内涵, 为读者带来了更多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所以, 设计师在书籍设计过程中, 在追求书籍整体美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材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扩展了书籍材料的表现范围, 将书籍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对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图像、文字、色彩、材料等设计元素的视觉语言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结合案例阐释了视觉语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运用规律和表现手法, 强调了传统设计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价值与作用, 为书籍设计的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深入的认知和清晰的思路。

民族文化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篇9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书籍设计;体现;研究

艺术领域中的文化差异性,恰恰说明了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与个性,而书籍的设计正是将民族文化传播开来的一种有效途径。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却不能一味地追求原汁原味的民族风而摒弃了现代感,更不能因追求现代感而放弃民族性,二者若能相辅相成,方为最佳。

1民族文化与现代书籍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民族文化与现代书籍设计之间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现代书籍设计应当根植于民族文化

正如吴山明先生所言,本土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本源所在,但本土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一般具有传统性、历史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但其精华却共同铸就了民族文化的辉煌。对于艺术上的民族性而言,其不仅仅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简单叠加和组装,更重要的是各种艺术精华的有机融合和相互借鉴。就拿现代书籍设计来说,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设计的本质在于使民族文化精华能够自然地流露;现代书籍设计的关键在于魂归,而非形似,因此现代书籍设计应当根植于民族文化。

1.2现代与民族的有机融合

实践中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致研究,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正确的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传统理念与现代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非用谁来装饰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应当发生一些变化,应当与时俱进,尤其在价值系统与传统符号上应当有所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是民族文化与现代书籍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民族文化与现代书籍设计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

2现代书籍设计中民族化的体现

民族文化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中国画元素、民间艺术元素、书法艺术、传统图像以及民族色彩的应用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2.1中国画元素

在设计艺术发展当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最为关注的将是地域性上的差异,当前的绝大多数国际获奖作品无不洋溢着独特的民族性。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们总是潜移默化地在将中国的水墨元素,渐渐地融入到设计作品之中,使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与现代的书籍设计实现了理性的有机融合。比如,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就将中国画元素融入到了书籍的设计之中,使书籍设计更具民族文化内涵。作品洋溢着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失现代气息,可谓浑然天成。中国画将气韵生动放在了绘画六法之首,而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又将中国画元素中的起承转合、虚实疏密以及谋篇布局之规律,运用的出神入化。举例分析:《子夜手迹本》的设计构想,就是将现代的与传统的意识和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传统的古香古色,又有现代的先进雕琢技术,内页飘口,设计上依然保留着中国画原汁原味的感觉。

2.2民间艺术元素

据调查显示,现代很多书籍设计都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其中以中国的剪纸、民间泥塑、京剧脸谱以及古代的装饰居多。其中,民间剪纸艺术主要源自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是普及范围最广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形式。如果在书籍设计中有效地融入剪纸艺术,则会使书籍中的内容更富有美感,并且还能赋予书籍一种空间上的美感。在一些民族性比较强的书籍设计过程中,比如《寓言十佳》等书籍设计中,就用到了民间的剪纸艺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性,通过设计和装帧,使书籍更具中国味。举例分析:《小红人的故事》一书,其封面就采用了剪纸的形式,在剪纸的颜色选择上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单色调色彩语系,简约而不是大气。设计者直接将一个小红人剪纸和书本的红色封面连在了一起,而且扉页也是红色的,色泽上的统一和层次上的空间美感,顿时给人一种想看这本书的欲望和冲动。而小红人这本书中主要记载的是作者多年来在民间的采风,以及考察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再加上朴素但包含着浓郁气息的红色设计形式,使这本书更加淳朴和丰满。

2.3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挖掘潜力,这不仅表现为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而且还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国汉字艺术的最高形式,书法艺术不仅是已有文化的沉淀,而且表现出来民族的审美理念。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书籍设计与装帧过程中表现出了特殊魅力。一般而言,书法艺术所能赋予现代书籍设计的不仅仅是固定的内容和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取向和气质;书法艺术的融入,使书籍设计更添异彩,书籍可借助书法艺术来表达一种价值追求或者文化理念。举例分析:《梅兰芳全传》一书,将书法与水墨花相互融合,封面以梅兰芳先生的舞台上的某个造型为底衬,将梅兰芳三个毛笔字压在其上,通过前实后虚的处理,创造出了一种比较优雅的意境和氛围;该本书以浅灰蓝为主色调,整体上看去像是一幅水墨画一样。书本的切口处采用的是从右向左按压的形式,这样就能出现梅兰芳先生的舞台形象。

2.4传统图像

从实践来看,中国传统的图像所追求的是节约、朴素以及和谐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相一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生活的生动诠释。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传统图像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才得以广泛的应用。举例分析:《涴纱王后》一书,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配置了大量的古代纹样。该种设计,不仅符合书中的内容要求,而且还体现了一种文情意趣的意境,使人一看到这本书就会产生一种心境与意境有机融合的感觉;《猛虎集》一书,封面设计传承了民族文化中的“大美”思想,采用飞扬流动的图像画面,使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老虎的形象,与本书的内容相得益彰。

2.5民族色彩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族色彩带有很浓的装饰意味,如果将其与现代书籍设计相结合,则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举例分析:《中华文明史》一书,封面是暗红色的主颜色,加上周边的黄色轮廓,寓意中国的黄河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孕育出了几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暗红的底衬使人们联想到了安静、温暖的舒适感;《中国三峡百景图》一书的封面,采用了大红、金色和青色。其中,大红是中传统色彩,中国红象征着喜庆;金色为古代帝王色,象征着权贵;三种颜色相互搭配,华贵而不失气质。当看到这本书时,就会感到一股浓浓的中国风,而这正是民族文化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形式。

3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将成为今后设计领域探寻的主要目标,而对于书籍设计和装帧而言,加强二者的有效融合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崔晓华.试论书籍设计中的文化意蕴[J].文学与艺术,2011(05).

[2]高源,熊显林.中国民族文化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体现[J].编辑之友,2011(11).

[3]李冰.书籍设计中的民族风格[J].青年文学家,2010(05).

[4]徐伟.浅谈书籍设计在书籍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1).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篇10

一、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 如果设计合理的话, 还会成为一种城市艺术品。在设计建筑顶部形态时, 需要将整体性原则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群体建筑顶部具有高度的优势, 如果进行恰当的设计, 就可以让其成为城市天际线秩序的领导者。如果将建筑的顶部和体型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造型, 还会促使新城市天际线的形成。

2. 多样性原则

任何事物中包括的组成部分都会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这些部分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从各个部分的差异来看, 存在着多样化。从彼此之间的联系来看, 可以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城市环境的角度上来讲, 如果建筑的功能和性质是不同的, 在造型形式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建筑的造型类似或者处于同一个地段, 也需要在顶部形态设计上选择有差异化的造型, 这样可以更加的美观。

3. 层次性原则

建筑位于城市空间的地段不同, 就会属于不同的层次。比如, 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和位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建筑就不属于一个层次。另外, 还可以以地形的高度来划分层次。那么在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就需要将层次性原则牢牢的落实下去, 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对建筑景观进行有机的组织。还需要将观赏点的流动特征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 从而让建筑群体形成一个美好的城市景观。

二、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的新特点

1. 在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越来越重视城市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建筑物依托于城市空间环境而存在, 那么就需要依据城市空间环境来有效的展示出建筑物的形态特点。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街道或者空旷的广场,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在街道方面, 建筑就属于街景的范畴, 并且对于街道空间的比例和特征都会产生影响。城市建筑又属于城市环境的范畴, 高层建筑的顶部作为街道的重要要素, 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2. 将城市文化元素加入到建筑顶部形态设计中

随着人们越来越了解文化艺术, 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中将城市文化元素加入了进来。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城市文化分为这些元素:一是, 宗教文化。可以说, 在城市文化中, 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就是宗教信仰, 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感。因此, 在进行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就需要将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充分的纳入到考虑范围。二是, 政治和经济。很多城市都需要依据本市的经济发展方向来确定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方案, 并且还需要将政治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比如, 一个城市如果经济发展重点是旅游业, 那么在设计城市建筑顶部形态时, 就需要将本地的旅游特点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这样可以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 一些其他城市文化元素。在以往, 人们对于建筑顶部都怀着一种崇尚的心情, 并且也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慢慢的变成了征服控制的欲望。建筑说到底是人建造起来的, 那么必然会受到本地区精神人文的影响。它不仅会与本地区的隐性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如民族精神、审美观、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 还与城市的显性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如所在地域的地形和地貌、周边环境等。在设计的时候, 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3. 要与城市景观的发展更加的贴切

建筑顶部形态可以将城市轮廓线的重要性给有机的体现出来, 这也是对外部空间的最显著影响。轮廓线既可以体现出城市的生命, 又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而存在, 它的构成方式决定着它的视觉感染力。而轮廓线构成要素中, 十分关键的就是建筑顶部。并且, 建筑顶部也可以作为观景台而存在。人们站在建筑顶部, 可以完全的领略整个城市的风光。因此, 要依据城市景观的发展需求来设计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

三、结语

以往建筑的顶部形态都比较的单调,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城市建筑顶部形态越来越多样, 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的新特点, 但只是非常片面的几个方面,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此外, 还有很多的特点, 如为了切合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在进行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又可以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建筑设计师应该不断的学习, 积累经验, 努力创作出更好的建筑顶部。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新特点, 并且介绍了在顶部形态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摘要:目前, 建筑外观的顶部形态设计越来越多样, 并且朝着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新特点, 并且介绍了在顶部形态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耿松涛, 滕礼栎.现代商业建筑的新发展趋势及设计综述[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2]李琦.建筑顶部设计初探[J].建筑知识, 2002.

上一篇:运输要点下一篇:异位妊娠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