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引导设计

2024-07-06

书籍中的引导设计(通用10篇)

书籍中的引导设计 篇1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书籍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 往往需要承载大量的图文信息。设计师在设计书籍的时候, 往往为了追求自己的个性, 突显自己的先锋性, 而开始对书进行大规模的变新, 于是书开始变得越来越厚, 信息越来越繁琐。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阅读者产生某种障碍, 很难从相关的书籍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大量有用的没用的信息相互交织着, 产生了一种眼花缭乱的结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强化书籍中的引导设计变得更为重要。

引导设计在于书籍之中等同于盲人手中的拉布拉多犬, 优秀的引导设计能很快的让人找到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 它的存在避免了我们在黑夜之中去寻找黑色的目标, 引导设计就像在黑夜中的竖起的灯塔一般, 引导读者注意到自己的目标所在地。

就书籍来说, 引导设计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书籍中目录的引导以及书籍整体结构的引导。

一、目录的引导设计

目录的设计是最常见的引导设计, 也是最传统的引导形式。越是传统的越难去颠覆, 因为它带来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有利有弊。传统的目录主要以章节名称、页码以及两者之间的虚线为主, 基本以文字为主。读者通过寻找相应章节和页码去到达相应的页面, 这使得读者需要从相对繁琐的文字中去寻找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一些弊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良设计, 才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解决:增加图像, 强化其引导作用;改变传统页码的字体;改变引导线的形式;增加立体的引导形式等。

(1) 图像的引导设计

图像的范围包括照片、图形等。我们设计时可以根据相映的章节内容来选择恰当照片或者自己手绘的图形, 图像的存在使得目录的设计变得更加符合“读图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图像和文字并列时, 瞳孔收到光线和面积的大小影响, 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图像,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增加图像的目的。而且图像的存在, 同样能让文字阅读有障碍的人士看懂自己需要寻找的章节在什么位置。图像的出现必然需要设计师做更多的工作, 首先需要去选择恰当的图像, 图像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某个具备代表性的局部;然后确定图像的手法, 是照片还是手绘?二者各有千秋, 照片具有真实性, 手绘图形的优势则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同时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根据书籍开本的大小来调整图像的大小、色调等方面。

(2) 页码的引导设计

页码是一种功能性的符号, 没有页码的目录就不能称之为目录, 所以页码是目录的本源。传统的目录少有设计, 它的存在只是满足其简单的引导功能。现在的书籍设计追求整体感, 这需要设计师在运用页码的时候, 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和确定字符的大小, 优雅的书籍内容必然需要选择纤细飘扬的字体, 反之亦然。此外, 我们还需要重点考虑页码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页码仅仅利用油墨来实在的, 而现在的技术已经到达比较高的阶段, 各种各样的手段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发现有的页码是镂空, 有的是植绒, 还有的通过立体的形式来形成的等等。多样性的页码在满足最基本功能的条件下, 被最大限度的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 强化了页码的引导作用。

(3) 引导线的设计

引导线的连接章节和页码之间的一种线, 传统目录中最常见的引导线是虚线和直线。传统的引导线存在着过于单调的问题。抛开线功能不谈, 单单从形式上来说, 曲线、螺线、射线等等;从材料上来看就更丰富了棉质的线、金属线、塑料线等等。这些线有的是有规律的, 有的是没有规律的, 有的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 总的来说是比较丰富的。有这样的存在, 使得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去改变传统的引导线设计的方式, 在一些超前的书籍设计中, 我们可以发现有的设计师在做引导线的时候是直接采用了后期缝纫的方式, 将红色的棉线缝制到纸张上面, 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

(4) 立体层次的引导

立体引导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设计师将目录所在的页面想象成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 然后通过虚拟的手法将图像、页码、引导线在特点的三维空间进行编排。其实就是对传统版面编排的一种改良, 这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在新兴设计师的眼中, 编排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平面排版, 应该在纸平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对阅读者的视觉经验进行颠覆, 通过模拟手段, 达到三维或者更多维的传达, 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传统的目录在设计时, 缺乏必要的层次感或者说层次感不够丰富, 为了更好的追求立体层次的效果, 设计师需要利用块面、色彩、线条的变化, 通过对图形的变形、文字的大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 最终使得目录画面中的纵深感得到加强。

二、结构的引导设计

结构的引导是指设计师对书的整体进行一种规划, 良好的规划能更好的让读者能更快的达到自己所要到达的页面, 同时能在页面中很快的发现需要被发现的信息。

整体结构的引导主要依靠纸张的颜色、材质、大小、形状来实现。每一种页面的变化都会使得书籍本身产生一些变化, 变化引起了视觉关注、感官的诧异。然后恰恰是这样的变化使得阅读者能产生思考, 能更好的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遇》这本书描叙了男女之间的故事。书籍在阅读时是需要正反来阅读的, 从前面看是男人的成长史, 采用了蓝色的纸张;从书背后往前看则是女人的成长史, 采用了红色的纸张;中间则是二者在一起的成长史, 采用了红蓝相溶的纸张。按照设计师的理解, 书籍被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男人在没有遇到女人之前, 页面完全用蓝色来表现;而女人在没有遇到男人之前则采用红色纸张来表现;而当二者相遇之后的页面则采用了红蓝相溶的颜色来表现。

这样书籍, 可以让读者很明确的通过页面的色彩来判断自己翻阅内容的位置, 确定自己的所处的方位, 达到引导的作用。同样的道理, 通过纸张材质、大小、形状的不同, 使我们很容易区分出书籍中不同的内容, 就像在街道行走一样, 根据不同的街道不同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向, 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总之, 优秀的书籍需要良好的引导设计, 设计者需要不断的引导读者去探索作者的内心思想。引导的手段有很多, 我们可以目录设计的时候, 充分利用图像的特点、页码的字体变化, 字号的大小变化, 通过对引导线进行重新设计以及强化目录画面层次的设计。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整本书在结构上进行设计, 通过对书籍的纸张的颜色、材质、页面的大小、形状的改变来达到引导的作用。当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为引导而去引导, 不能画蛇添足, 不能因小失大。所有的引导设计一定是建立在设计师对于书籍自身的理解之上的, 要符合书籍自身的风格和文章的风格的, 好的引导设计是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的,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高明的, 才是符合当下书籍设计的发展要求的。

书籍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2

关键词:书籍设计;版面设计;留白;运用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读者与书籍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而翻阅是读书的一种阅读形式,21世纪的书籍已不仅仅局限传统概念的翻动启合,而更关注书籍这一载体信息传达语言的多元表现。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说过,“一本理想的书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好的书籍设计就是要从视觉上给人意境美,听觉上让人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错觉,嗅觉上则给人神旷心怡的快感,味觉上更如美食一般呈现在眼前,让人有一种品尝的冲动感。

书籍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是视觉、印刷、平面、编辑、工业及排版设计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自身便具备秩序美感。书籍不仅是阅读物,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读者通过阅读、接触书籍,从文字、语句、内容或是插图接收信息并自我消化的过程中,也会沉浸在书籍设计所营造的阅读氛围中,设计者将设计构思与书刊相融合,通过深思熟虑的书籍装帧设计,将内容与形式做到完美统一,塑造出具有“形而上”的深邃文化精神内涵,赋予了书籍丰富的形态美。

书籍的设计应该是在宏观视角下总分总来看待的,既是通过对整个书籍的内容进行结构的规划、形式美感的择取,也是对文稿至成刊后所包含的书籍封皮、插图文字、字体字号、油墨纸张、装订印刷等基本要素进行详细设计处理,同时由表及里形成一个搭配合理、整体协调一致的设计风格表现出来。书籍设计应搭建出能够自由独立的表达视觉艺术的精神,发挥创意性思维,综合性、多样性的表现手法合理并用,丰富书籍设计的艺术语言。书籍设计切忌使用过于繁复的修饰,如大量重复的配图和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会使得版面过于花哨。

版式的排布是设计中语言表现的基本载体,就单篇的形态处理来看,对于文字空间的整合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与设计灵感的契合,才能使得文字的空间关系、图书艺术形态、标题设置等恰到好处。设计时利用版面结构的布局凸显出书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适当的安排版面中的各个部位,对于各部位的联系与区别的合理把握,既要能够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又能借此显示出整个版面设计的面貌内容,才不会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误解或增加阅读的障碍,版面有区别,才能显示版面内容的轻重,增加阅读时的新鲜感体验,才能突出并会引起读者的充分注意。

留白在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如国画、诗词、歌赋、影视剧、雕塑、陶瓷艺术等范围有着大量使用,它通过对作品形式内容上留下部分空白,通过留白展现简单美,追求意境化,有着去繁入简的设计追求,可以说,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的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哲思的体现。书籍装帧发展至今,已逐渐走向成熟,其对创意要求之高的同时,也开始呼唤其对现实生活的适应。随着装帧艺术的不断完善,留白艺术开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广泛运用,书籍设计虽然不同于国画诗词等,但是取其艺术精髓,在书籍设计运用中使用留白升华意境,使受众产生丰富审美联想的作用却与之有着相似之处,将留白所蕴含的浪漫韵味寓于书籍设计中,同样的追求其不可言喻的意境之美。

书籍在设计编排时所控制的实质内容可以理解为之于留白的“黑”,即实象的存在,留白在版式的设计中表现为不安排任何的插图文字,或在视觉第一印象中属于盲点(即非常细弱的文字或色彩),留白作为书籍版式设计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的形状比例、方向框架都对整个书籍的版面起着制约的作用,决定了书籍形式美感的质量。留白具体运用在书籍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对各种视觉要素的组合有着全局的把握,使用各种要素组合联系产生视觉上的跨度感与间隔感,书籍设计者通过对版式与内容的虚实结合,“无中生有”的艺术性含蓄表达,使得书籍设计中的留白展现出灵动虚无的氛围,这种凝练而出的“虚无”促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体味到“形而上”的魅力,为其打开书籍内容上的空间,引发其联想,产生出环绕着读者的感官体验,使其乐享其中。

留白作用于设计中,最显著的作用是为了营造实象之外的空间带动人们产生联想,在书籍版面结构的安排组织中,讲究“虚无”的营造构建出版面的结构感,巧妙的留白安排也可以更好的烘托书目的主题,对视线有着引导性的作用。例如 “上空下满”的版面设计安排,可以形成太极一般“一阴一阳”对立均衡的虚实关系;若是采取对角线式的布局安排,两块面积在形成虚实对比的同时,还具有灵活而不散乱的美感;或是将留白控制在三分之二的范围内,这样的安排设计可以使得实体更具视觉吸引力,此时留白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能够引导读者聚焦视点找寻阅读内容。

当今很多书籍设计的从业者,常常采取模式化的设计或一味的追求艺术样式的新颖,在书籍的版面布局及文字间距中,随意的加大行距、字距,使得行间或字距间隙过大而丧失了文字衔接的美感,同时给读者的阅读增加了阻碍,虽然留白的使用在书籍设计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表现效果,但是也需注意不能为了过分的追求艺术形式美而无所不为的“摆弄留白”,使得书籍的版面布局出现了失衡的留白空间。因为书籍需要满足的第一原则是阅读,由此书籍设计也因尽量满足阅读的需要,所以若是盲目的将留白搁置在书籍版式中为阅读增加困难,不符合书籍设计所提倡的“实用性”要求。

在一些情况下,超大的行间与字距出现在书籍的个别文字或面化构成的文字排列中,这些文字以纯粹的修饰性目的出现,仅表达一种形式上的排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书籍内容文字,就应适可而止。此外需要考虑书籍版式如果出现大面的留白导致书籍印刷厚度的增加,必然与成本形成正比,会增加读者的购买压力。因此,在书籍设计使用留白时,从多角度出发把握适度原则,即对于受众的阅读体验来说是否有益。

留白不仅是书籍装帧的设计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表现魔力,书籍中的留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让人驻足凝视,从中有所感,有所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读者的主动参与。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邓中和.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书籍设计中的拙涩之美 篇3

一、赏拙之意蕴

《说文解字》中说道:“不巧谓之拙”。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拙是笨拙、粗劣之意, 是相对于巧而言的。若从生活层面上理解, 则大多指人们技艺不够灵活、水平有所限制。如不在行、外行被称为“拙行”;生性愚笨被称为“性拙”。然而, 在许多场合, “拙”也有谦虚之意, 如苏州的“拙政园”, 谦称自己拙于为政;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拙妻”, 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或者“拙笔”。老子《道德经》中提到“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老子认为最巧妙的东西莫过于笨拙。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拙并非不巧, 而是蕴含着微妙之境界与大巧之精华。

在书籍设计中, “拙”也表现得尤为重要。如朱赢椿先生设计的书籍作品《不裁》, 获得了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书中的文字大多是作者曾经在网络或者博客中发表过的, 所以不足为奇, 朱赢椿先生此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书中之“拙”。此书颇具朴实之意, 需要人们边裁边看, 一页一页地载开, 使整本书变成了古朴的毛边书。朱赢椿先生选用了普通的纸张和简单的印刷, 可见作者乃性格温和、做事低调、朴实无华之人。此书设计看似朴拙, 却不显单调。朱赢椿先生用一本看似“笨拙”却巧妙至极的毛边书反映了他反璞归真的朴实思想。如此看来书籍设计中的“拙”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的古雅、朴素, 一种讲求黯淡、低调之美的意象。

二、品涩之清韵

“涩”是一种日本传统美学之美, 对于涩之美的诠释, 《日本手感设计》里表达得尤为充分。柳宗悦认为, 在手感的工艺创作之中, 倘若把十分表现到十分那并不是涩, 把十分表现为十二分也更不是涩, 只有把十二分表现出十分时, 才是涩的意义之所在, 剩下的两分是含蓄, 是传统, 是幽静, 是具有东方美的特质。在书籍设计中也是一样的, 涩之所以没有失去清幽淡雅之韵, 原因有三, 正如柳宗悦所说的涩之三部曲, 第一是“余”, 第二是“厚”, 第三是充分的“浓”。其子柳宗理是日本知名的民艺家, 他认为“涩”是日本所特有的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的特性, 因而书籍设计中的涩并非喧哗而是静默的姿态。

书籍中的“涩”分为视觉上的和触觉上的, 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朱熹千字文》即具有这样的特质。此书引人注目之处除了封面上的书法字帖, 莫过于作者对材质的选择了。书籍的封套采用了桐木质感的包装, 封套自然的木质纹理加上内页带有做旧纹理的蒙肯纸, 达到了材质与内涵、视觉与触觉上的完美结合。此书的材料在视觉、材料的密度与弹性上都传达出了微妙独特的涩之美的韵律。一本纸质书之所以会出现“涩”, 最脱离不了干系的就是人们五感中的触觉产生的反应。而电子书籍满足的是人们的视觉, 人们是体会不到书籍中纸质感的“涩之美”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试想人们在一天快节奏的忙碌之后, 在静谧的黄昏, 依偎在窗边, 手中捧着一本质地朴实的书籍, 闻着书中散发出的阵阵墨香, 在翻阅每一页时, 手触摸书页的真实感与阅读时的整体氛围, 都可以使人忘记生活的烦恼与忧愁, 安静地体会书与心灵之间的微妙对话, 使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理想世界。书籍中的涩给人们所带来的多元化的认识和缜密、柔软细腻的心理感受, 是对视觉感受的极大补充, 这样整体的书籍设计使阅读者脑海里产生极具合理的立体空间, 让读者在书的海洋里畅游的同时体验着设计者的细腻心思。

2010年刘晓翔先生设计的书籍《诗经》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一听到《诗经》, 人们脑海里仿佛就飘出那句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去了。为了使读者更真切地融入到书籍之中去, 刘晓翔先生选用特殊的材质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书籍的意境之美:涩涩的半透明硫酸纸背面印上若隐若现的宋人山水画与文字, 隔着肌理优雅的纸张, 人们仿佛瞬间就回到了那个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这些细节无一不反映着“涩”的重要之处。正如著名的设计师吴勇先生所说的:“一本书从拿到手的轻重分量到一页页去阅读内容, 触摸其气味和纸质以及翻动的沙响, 都可以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波动。”

三、因素而雅自然之必然

“当代设计有时使用自然素材本身达到质感, 有时即使是工业制品也能唤起、想象起对自然的感觉, 这是很重要的。”伊藤节和伊藤志信如是说。所以世界上最美的设计都是自然的产物, 书籍也不例外。自然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元素。无论是自然的形式之美还是自然的内涵之所在, 都是使设计者们产生灵感的灵丹妙药, 其为设计者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之遨游其中。书籍中的“涩”, 当然离不开材料的选择, 而材料之源也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于是大自然中最原始的材料——纸便当仁不让了, 它给人以亲和、柔美、生态的自然感受。它的肌理感会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扩展阅读者的想象空间。例如日本的“无印良品”, 提倡简约、自然并且富有质感的生活品质, 一直坚持注重纯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所谓“大道至简, 返璞归真”。

著名的设计师隈研吾先生, 强调“与自然同行”的理念, 提倡人们要多选用纸、木头这样的自然素材。如今, 书籍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形式和表面上的东西, 以往那种通过与自然、与内容同行而幻化出的素雅之美, 已经很少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

四、余韵之美

“韵”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淳朴的感受。书籍设计之中的“韵”无疑是通过书籍设计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无尽韵味。而“余韵”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无尽韵味的绵延不绝和文化内涵的留存。“余韵”之美是一种委婉之美, 一种挽歌式的美。“韵”强调对书籍内容与精神内涵的挖掘, “余韵”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强调内涵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通过对“涩”之品味, 而达到对书籍设计未来前景的启示。“涩”就像回音在人们脑海里不断回响, 使人们体验着这种未完成的空白之美、余韵之美。虽然“涩”呈现的是一种微弱的视觉之美, 它在书籍中的作用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展现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五、非自由的自由

“涩”的这种含蓄性也受到了人为的限制。人们若创作时不去强求、自由发挥, 反而会产生更加奔放豪迈、游刃有余的创作面貌。台湾著名工业设计师李佩玲说:“这种含蓄、自然的面貌与‘非自由的自由’的创作态度和人生哲学, 更呼应了自然的脉动与韵律。”“涩”具有一些不自由性, 它受到了工具材料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无法如画面一样栩栩如生。如书籍中出现的手工纸、画画用的手工宣纸, 这些被人们随性创作出来的物品, 一般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痕迹, 它无法用机器制作从而达到绝对的工整, 因而人们应该懂得欣赏这些在非自由的条件下产生出的自由创作。

参考文献

[1]李佩玲, 黄亚纪.日本の手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朱锷.消解设计的界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解析书籍装帧中的插图设计 篇4

关键词:书籍装帧;插图设计;趣味性

书籍是承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遷和社会的进步,书籍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新媒介和新技术的挑战,书籍装帧在版式设计和插图设计中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插图设计则是书籍装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插图设计的定义

“插图”在某种程度上,定义是不一样的。插图在词典上的解释是;1、插画、图解;2、例证、实例。《辞海》中对插图的解释有:“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设计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插图的定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概念,“插图”就是现在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面,在文字间所插入的图画,统称为“插图”。而“插图”在拉丁文的词义里,原来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呈现的一种趣味性,使部分文字内容能更加生动、更加具象地活跃在读者心中。而现今各种出版物中,插图的重要性早已经远远地超过这个“照亮文字”的陪衬作用。插图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二、插图设计的时代特点

一幅优秀的现代插图设计作品,有着出色的画面、构图,色彩搭配和其它各种方式更为开创性的设计表现手法。现代插图就是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使得画家与欣赏者进行思想传达与情感沟通的一种媒介。在现实社会中插图设计又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特点,信息社会时代读者对插图类的设计更为青睐,各类时尚的杂志和报纸都是现代人所对信息的了解渠道,而且插图设计的发展不但把当代人的品味提高了一个层次,还把插图设计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各类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学习。关于插图设计也从简单的插画升华到种类繁多的形式,包括诙谐性插图、讽刺性的插图、夸张性插图和新型插图等。现在创作型的平面设计师也把各类型的插图和所相应的文字内容相融合统一起来,使得插画设计的时代特点更加突出和很好的应用,人们也更好的吸收相关知识。

三、书籍装帧中的插图设计

书籍是由封面、封底、扉页、目录、内页、封面设计和插图设计等方面所组成的,而且每一部分的设计都是有学问的,插图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书籍中的插图设计既具有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价值,又具有客观性、直观性、证言性、写实性和易明性等特点。书籍装帧中插图设计的作用分为三方面:一是增强书籍的形式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二是对文字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三是美化单纯的文字版面,创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如下图所示,图一是一个儿童读物封面和封底的设计,它将封面和封底运用一张手绘的卡通插图作为主体图形,不但迎合了书籍的内容,而且还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一举两得。图二则是一个书籍内页的设计,将插图和文字融为一体,插图不但起到一定的辅助阅读的作用,而且还为整个书籍内容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插图在书籍中是一种知识的媒介,在书籍内容宣传中也是一种另类的传达。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的沉淀,还是插图延续生命的母体。现在可以说我们所翻看的每一本书籍都离不开插图的衬托,更可以说的是插图不但能突出书籍的主要思想,还能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的进步,插图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艺术载体。插图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它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有直观的形象感,真实的生活性和美的感染力,因此它被广泛运用在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包括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文化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书籍中的插图绘画风格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有比较受欢迎的日本动漫和插画、韩国游戏插画和台湾言情小说封面插画等。书籍中的插图在时代的变迁中使得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插图设计在当代书籍设计中更具有实用性。

四、书籍装帧中插图设计的创作

书籍的插图设计在中国古时就已经存在,从汉代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帛等丝织品到纸张发明再到雕版印刷现代技术,书籍插图设计历经产生到发展,这在中国书籍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书籍插图设计的创作,主要是设计师根据他对书籍整体内容的了解进行定位,然后确定插图的风格。书籍的插图设计一定要贴近文学,好的插图不只是简单的图文结合的文字图解,要充分的运用绘画的语言,一本书籍的设计要注重把握书籍整体风格的统一。文字中的插图又分为半页、遇栏、四角、越空、出血、双页等,书籍内页的插图设计中文字和插图在形式上要注重均衡感与律动感,在版式上要配合的富有节奏感,这样书籍的插图创作就更加的规范、更加具有艺术创新性。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书籍装帧中插图的设计也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和实践,然后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当中。在此,以我曾经创作的一套书籍装帧设计为例。这套书的书名为《河南文化史》,分为四本书。整套书的内页设计是运用了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的结合,根据每本书的主题,选择相对应的摄影插图作为书籍的封面,并与其它的文字部分相结合,尤其是摄影插图为整套书增添了些许的真实感。插图的灵活运用既表达了书籍想呈现的知识,又和文字相结合调节了封面的气氛,使得书籍不再那么生硬和单调。在我的书籍创作中,每本书的内页设计都有各自的排版和创意,插图都是根据每本书的主题为框架而精心设计的,并且注重插图和文字的对比和统一,使得内页设计的整体感觉更加生动活跃。插图的设计不但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会增强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插图设计的运用使得整套书籍的设计感更强,也让整个创作过程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余秉楠.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徐海鸥.插画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4]曹吴.插图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武海丹.插画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J].上海工艺美术,2014(03)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 篇5

何谓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即是传递设计信息的一切载体和形式, 是为了达到诉求目的, 运用受众审美心理活动规律, 来达成设计元素与传达意念的审美实现, 从而使人的感知行为获得视觉化的审美体验。同样, 在书籍设计中, 视觉语言是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和材料等基本要素进行的创造与设计, 使读者能快速、高效地把握书籍的主旨, 实现书籍文本内容的有效传达, 并在阅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 现代书籍设计不再是以往纯粹的装帧设计, 而是以书籍形态为载体, 从书籍内容到形式, 从结构到形态, 从平面到立体成型, 全方位的整体构成设计。因此, 书籍设计人员要善于把设计新理念灌入到编辑思维的全程, 正确掌握书籍设计视觉语言的运用, 注重书籍设计的形式语言的视觉表现, 如文字语言、图像语言、色彩语言、空间语言和材质语言等等。同时, 运用设计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通过诸要素有机融合, 达到书籍外部构造与内部编排、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一、书籍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语言表达

书籍艺术与图形元素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可以说是最早的书籍形态, 它以图形元素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所以, 图形元素与书的关系十分紧密。当今, 书籍设计更离不开图形元素, 图形元素已成为读图时代重要的信息单元和视觉要素。

图形元素包括:插图、图表、照片、装饰图、符号、记号、饰纹、点、线、面、空白的合理运用。

(一) 图形图像的运用

在书籍版面设计中, 图形图像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素之一, 是文本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具有很强的感化力和表现力, 并对书籍设计起到调节、美化的作用。设计中恰当运用图形图像, 能丰富版面层次, 增强节奏韵律, 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 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常用的图形图像有摄影照片、美术作品、插图、表格等。如《图解京剧艺术》一书, 以图示解读的方式进行设、计, 图文并茂, 直观、明了。设计师运用京剧脸谱等传统图案独具匠心, 大胆设计, 就连小小的书眉都设计得十分精彩。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 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图形图像编排得到位, 可以加强文本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弥补文字叙述功能的不足。因此, 在编排设计时, 图形图像常常会穿插在文字之中, 编排的版面就会非常的具有变化, 形式多种多样, 视觉效果强。图形图像跳跃率强, 设计时可以利用图形图像的大小、深浅、冷暖等对比关系设计出跨页、出血、满版、聚散、收放的版式效果, 制造出人们难以预料的视觉亮点, 创造出疏密有序的节奏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图形图像的位置、面积、数量、外形、间隔、色彩等方面进行调整变化, 使图形图像在编排设计中富有主次秩序、节奏韵律、关联平衡、变化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 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艺术的根基。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 有云纹、水纹、火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这些传统纹样质朴神秘、典雅秀丽, 其装饰效果出神入化, 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 在当代书籍设计中, 运用纹饰装饰、符号的手法十分普遍, 巧妙、合理的运用中国传统纹饰、符号, 能有效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 表达主题思想, 增强书籍的书卷气;同时也对弘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 开创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新天地有着极大的意义。

中国古代书书脊是开放的, 书籍版面边、栏、界、行线在书口上自然形成装饰图案, 美观自然。象鼻、鱼尾纹就是为在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 既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趣, 同时又符合装帧美学要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 并把它融入现代书籍设计理念中去, 现代书籍设计中不少采用传统的版式设计理念来体现书口的变化。《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 封面护封的设计简约明快, 图案符号传达的主题信息精准, 有新意。内文的页码设计借鉴了传统书籍“鱼尾”“象鼻”等符号样式, 并植入现代设计理念, 既传统, 又不失现代感。

二、书籍设计中的色彩语言表达

在书籍中,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 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每一个点、线、面、体甚至一些抽象的符号, 都要用到一些设计思想把色彩运用上去, 即要体现出丰富的内容, 又能体现层次美感, 给人一种美观的享受。大自然赐予人们一个多彩的世界, 使得我们的生活如阳光一样灿烂, 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不可想象的。书籍设计也一样, 如果离开了色彩, 书籍将变得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色彩就像人一样性格, 有情感、有生命, 它们有的温和儒雅, 有的激情如火, 有的柔情似水。设计师要把色彩当作一种表达语言来传递书籍的内涵和情感, 不能光凭个人的好恶和习惯来使用色彩, 必须根据设计对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配色。色彩语言又是文字要素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黑色字体能使读者具有阅读的稳定感, 非常符合人们的阅读需要, 但是, 如果一本书的都是黑色的文字, 就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缺少温情, 缺少生机, 这时就需要色彩来陪衬。有时, 我们可以把文字颜色设置成低纯度色彩甚是至灰色, 来体现丰富的层次感;有时还可以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充实版面, 渲染文本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用色彩来控制轻、重、缓、急的主题情态。同时, 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传达出时强时弱的节奏韵律, 强化阅读感观的视觉空间。色彩运用要与内容相辅相成, 用不同的色彩表达出不一样的内容和思想。书名的色彩要与其他色彩统一协调, 这样能产生夺目的效果。如《百年复兴忆辛亥》一书, 是一部回顾辛亥革命历史, 缅怀辛亥革命志士, 感受辛亥革命故地今昔发展, 继承弘扬辛亥精神的大型征文采访录。整本书的外封主色为土红色, 寓意革命、真理、伟大的精神。封面书名烫银工艺, 突出了书籍的主题。封面采用破封包页的形式手法, 直观传达并强化了文本的信息主题和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读物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区分设计用色, 设计用色不仅要与书籍内容相吻合, 而且要抓住读者群的视觉审美心理。比如少年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单纯等特点;女性书刊, 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高贵典雅、风趣时尚为主的特点;体育杂志这类书籍色彩要强调视觉冲击力的效果;艺术类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时尚书刊可以采用新潮时尚的色彩等等。在书籍设计时过程中, 不仅要把握色彩本质规律, 还必须站在书籍所赋予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风格性的角度去思考书籍色彩表现。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色彩的象征意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 白色在西方是结婚时喜气的颜色, 表示代表着爱情的纯洁与坚贞, 但是在东方却把白色做为丧色。

书籍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书籍实物本质, 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 设计师在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成品书的最终效果。这就是要考虑到色彩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质地以及相同的色彩印刷在不同材料上所产生的变化等因素。总之, 现代书籍设计色彩的运用手法不断在丰富, 设计师要善于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注入时代观念, 创造出新的视觉亮点, 给现代书籍设计增添勃勃生机。

三、书籍设计中文字元素的语言表达

书籍是用来传播知识, 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籍, 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 离开了文本主体, 也就丧失了书籍的功能价值。在书籍设计中, 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出现, 在运用中, 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风格, 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字体可分为印刷体和书法体, 印刷体在书籍设计中是主体, 起主导作用;书法体, 在书籍设计中虽用得不多, 但其美学原理在书籍设计中确应用广泛。

(一) 文字的编排语言。

中国汉字历经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到今天的印刷字体的演变, 其表现形态已十分丰富, 审美功能更具多元, 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 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 常用字体黑体笔划粗直, 现代气息浓, 给读者以力量感;美观自然的宋体字, 是图书内文的常用字体;清秀大方的仿宋体, 常用于诗文和小标题;灵秀端庄的楷体字常用于小标题或短文。设计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大胆运用独特的文字编排手法, 借以拓展版面的视觉风格。如《十二美人》一书, 书名字体清秀素雅、静谧而舒展, 书名字体与封面格调协调统一, 美人娴静的形貌与品性得到充分表现。《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 开篇和内文页码采用中文数字不同书写形式, 书卷气浓厚, 开篇章节、提要等文字采用竖排行文方式设计成表格书鉴的样式, 满版使用深蓝灰色, 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留痕和岁月的沧桑。

中文的横排和竖排方式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在编排设计时, 要善于运用这种编排方式为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服务。只有深刻理解汉字的阅读方式和审美意韵, 才能把握文字编排的合理性和可读性, 增强文字的视觉传达美感。在版面构成中, 要注意控制字体应用的种类, 不是字体越多就越好, 选择两到时三种字体为最佳视觉效果, 字体多了, 容易造成版面花、乱, 关键是要把握简约合理的原则。不同内容区域要使用不同的字体外观来区分主次, 在选用好字体后, 可变化字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或调整行距、字距的大小来创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文字在版式设计中要有一个总的设计基调, 除了我们对文字特性进行统一外, 也可以从空间关系上达到统一基调的效果, 即注意字体组合产生的黑、白、灰, 明度上的版面视觉空间, 它是视觉空间上的拓展, 同时又使版面的二维空间通过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编排变化来获得版面的三维空间效果。

(二) 文字的图形化语言。

字体在书籍设计中若运用得好就能充分展示字体形象符号的魅力。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设计, 设计师都要在文字形象的视觉语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相关的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进行创意融合。字体形象可通过艺术手法, 在确保认读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编排设计的应用规则强化文字的形象化、图形化设计语言。文字与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两大要素, 虽然文字可以直接传达出字义, 但是在书籍设计中还可以将文字当作一种视觉造型要素来看待的, 这就是在保持文字可读性的同时, 强调文字在造型方面的视觉效果。在文字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字体的造型、大小、粗细、间距和编排组合等因素。不同的字体造型元素, 要根据整个画面的表现形式, 做适当的设计处理, 特别是文字标题, 由于字体较大, 占据主要的视觉位置, 对画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 对文字进行个性化的造型处理。意象字体就是一种特定的个性化字体, 能轻松地展现文字内容, 使人回味无穷。除了基本的字体运用以外, 还要注意字体与图形的适度运用关系, 在编排设计过程中, 文与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 文字与图形的主次关系要分清, 注意图与文的和谐关系, 以不要破坏整体性为原则, 突出主题文字的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

(三) 书法字体的视觉表达。

中国书法字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现代书籍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设计元素之一。

首先是书法字体个性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书法中包含篆、隶、楷、行、草等字体, 无论从笔画、结构, 还是从墨韵、章法等方面看,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书法的运笔气势和留白空间,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其收、放、藏、露等用笔更是精美绝伦。其次是书法字体的形式美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 形式美法则在书法中到处都有体现。如疏密关系、大小关系、浓淡关系、轻重关系、收放关系等, 这些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了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诗的韵律美, 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情怀。如《靖江方言词典》一书, 把书名做成了别具一格的洪武体, 那是靖江开埠设治时的官方文体, 整个书籍典雅、大气, 散发着浓郁的吴文化气息。再次是书法字体的自然美。中国书法字体大都是以水墨的形式出现, 说到书法, 就必须了解构成书法作品的中国水墨文化。水墨, 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介质之一, 有很强的视觉穿透力和美感, 它包含有水墨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浓淡、干湿、疏密等笔墨表现语言。它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 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的交融物化以及和谐之美的人文精神。

四、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语言表达

书籍的形态构造离不开材料作支撑, 材料属于书籍形体结构的一部分, 是体现书籍内在文化思想的载体。材料在书籍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 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且要在外观形态上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现代书籍设计远不是以往单纯的书籍装帧设计,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印刷水平的提高, 书籍形态设计也在不断的更新。对于书籍而言, 材料是一种聚触、嗅、味、听等感官为一体的设计语言, 它是传达书籍信息内容最直接, 最有效的物质元素。材料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材质构造;二是不同的外貌特征, 即各种材料表现出的不同质感, 也可称为肌理。材料肌理本身包含丰富的感观语言, 不同肌理的对比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如粗糙的材料和光洁的材料的对比、精美的材料和素雅材料的对比, 硬面材料和软面材料的对比, 都给设计师以无限的创作灵感。材料作为书籍设计的构成基础, 不只是为表达书籍内容和书籍整体美而服务, 同时还体现出材料语言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书籍材料的质感能引起读者身体感观反应, 从而体验到一种超越一般阅读行为的快感。当读者手捧书籍进行阅读时, 不仅能体会到书籍材料带来各种文字以外的特殊感受和联想, 还能体会到种种人性的美, 生活的美, 精神的美, 材料因美的状态更具生命力。如《十二美人》一书, 书函及内文材质细腻轻盈, 娴静的美人品性得到充分体现, 两函而一匣的安排既阐释古典的主题, 又代表了前卫的设计潮流。

设计师要了解书籍设计中的材料语言, 把材料、形态化为我们所能感知的阅读享受, 从而使能够体现材料语言的文化魅力达到精神审美的归宿。好的书籍设计作品是内容和材料的完美结合, 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要视内容来定材料, 要做到精准选材, 精致使用;在加工制作中要充分发挥材料语言的功能作用, 减少过多的人为加工, 尽量不要破坏材料原有的自然魅力。

当今, 新材料、新工艺促使材料的多样性,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表现空间, 丰富了书籍的审美内涵, 为读者带来了更多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所以, 设计师在书籍设计过程中, 在追求书籍整体美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材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扩展了书籍材料的表现范围, 将书籍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对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图像、文字、色彩、材料等设计元素的视觉语言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结合案例阐释了视觉语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运用规律和表现手法, 强调了传统设计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价值与作用, 为书籍设计的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深入的认知和清晰的思路。

浅谈书籍设计中的阅读体验 篇6

关键词:减法,阅读体验,书籍设计

一、我们所处的设计时代

现如今, 得益于网络的快速传播, 媒介的快速更迭, 使我们处于资讯爆发, 信息消费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设计消费市场对设计行业的发展已起到了巨大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而设计对社会又有着必然的介入和干预, 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有目共睹。谈及书籍设计, 就不能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来思考分析, 设计师所处于当时的环境, 是面对当下的社会生活的, 作品反映出的自然也是当下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众的审美需求更加迫切, 并将随着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愈加强烈。在书籍设计领域, 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 更具人文化、艺术化, 强烈视觉意识的设计作品不断出现, 读者对书籍的整体美感和设计创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审美功能的进一步关注, 也是对日渐富足的社会生活的回复, 也必将成为影响设计效果和读者阅读品味的重要因素。

二、书籍设计中减法定义

设计师永远脱离不了社会, 其实设计并不难理解, 它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样, 设计的多元化, 更多的时候是由生活创造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大众文化生活状态等因素的制约, 书籍形态似乎更加注重其外在的构造形成, 而忽视对书籍作为人与信息与文化交流的工具, 这一人文背景下的产物进行设计。正是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越来越多元形式的书籍设计作品出现在图书市场之后, 而大多数书籍设计良莠不齐, 对合理化、适宜化的设计界定不足, 过分注意外在形式的书籍也在大量出现。

时代的变革和读者阅读需求的改变也使我们对书籍形态有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提出了保留书籍中的空间, 以读者阅读为主导的新型书籍设计观念出现。也正是基于这种现象提出了书籍设计中“减法”理论, 即要求我们在设计时, 以读者需求出发, 以阅读出发, 以少为多, 适当的书籍外在形式下对读者阅读体验进行重点设计。对于书籍设计中的“减法”这一种全新的概念, 是对传统书籍设计概念的一个重新界定。书籍设计并不是私人行为, 它的受众是最广大的读者, 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时, 应该保持一种立场意识, 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意识, 一种对社会生活文化观察的意识。“减法”实际是包含了对读者阅读需求价值体现重构的态度, 既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反应, 又是对人文情怀的表达。

三、籍设计中的阅读体验

读者的阅读体验指的是设计师通过特殊的设计形式, 使读者参与到与书籍的交流互动行为之中的体验方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对阅读的体验行为而形成的超越简单表面流通的体验活动, 从而讲原本单一的阅读方式变得丰富有趣。书籍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是因为其作为服务于人文传播的特性所决定的, 书籍也是满足人文传承的重要知识载体。现代书籍设计的概念正是为了服务于人们新的审美能力和社会生活需要而提出, 阅读作为读者与书籍之间互动式的行为, 主要表现得还是一种“看”的行为模式。现如今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书籍形态也由其主要的记录和传达信息的功能, 逐步发展为满足人类愉悦阅读的审美需求和自由生活的阅读需求上。不管书籍设计行业如何发展, 作为设计师的我们, 都要关注当代社会下, 人的心灵和心理状态, 关注所处的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状况, 让设计为读者服务, 为设计的终端--- 读者的阅读体验服务。

目前我国书籍设计对形态美的追求, 其实是书籍整体性设计理念在审美功能上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拓展, 读者通过这些多样化得书籍形态, 得到的是更加多元的审美感受。在这样的设计背景下, 多元的设计形态, 强调的是让每一个人体验到书籍所传达的真实性感受, 通过阅读来使读者获得心灵以及精神上的自由感, 寻求最为真实的自我感受。也是在这种人为化的、以阅读体验、读者需求为主的设计体验中, 读者能充分享受到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所极为缺乏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感受, 在高压的社会生活外的精神栖息地。

随着这种“设计人性化”观念发展和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下, 作为书籍设计的根本, 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主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目前市场上的五感体验式书籍设计, 在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五感刺激着阅读者的阅读时, 增加读者与图书交流互动, 是体验式图书赋予大众的一种书籍阅读方式的全新体验。体验式书籍设计是对传统书籍的传承与创新, 也可以说是是现代书籍设计的重要变革。通过设计师的特殊设计, 丰富的书籍空间和整体美感给读者带来的是特有的阅读体验, 在设计师所构建的愉悦、放松的阅读空间中, 获得全新的感官享受, 是体验式书籍的目的所在。

但在把握这种特有书籍形态特点时, 要认识到读者阅读的最终需求, 即设计要让读者做到一目了然。设计师需要对视觉要素进行关键点涉及, 使读者能快速掌握书籍内容信息, 并做到便捷阅读, 再通过对信息的编辑和整合, 以及感官体验的刺激, 从而做到读者在高效快速的接受信息同时, 达到心灵和精神上的愉悦, 这就是现代书籍设计运用阅读体验研究理论后产生的书籍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吕敬人《书简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3]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4]靳埭强.设计心法100+1[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手工元素探究 篇7

关键词:手工元素装帧设计,艺术性,设计探究

书籍的种类越来越细化, 越来越专业化, 手工元素在现在的装帧设计形式中显得更加珍贵。完美的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两个具备两个功能, 一个是功能性, 一个是艺术性, 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脱离功能性, 而一味的去追求艺术性, 是不可取的;如果只看重功能性, 而忽略艺术性的设计, 这就让书籍装帧设计失去了灵魂。现在手工元素所流行的是它特有的质朴、灵动、自然, 手工元素从它的独特性、装饰性以及它的审美价值, 展现了书籍装帧的独特魅力!现今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国使用的手工元素有, 手绘, 剪裁, 折叠, 拼图等方式。书籍装帧形态要具备字体、图形、材料、色彩来进行表现, 有效的展现了书籍装帧起到的诱导阅读作用。并且手工元素要遵循自然随意的特点, 增加它的美学价值, 对于装帧设计师来说, 手工元素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设计语言, 这不仅是线条、色彩、笔触的合理安排, 而是对创意设计的探究, 对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展现, 随着设计的创作而不断深入, 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沉淀。

1 装帧设计的意义

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书籍融合了人类无数的智慧和创造成果, 在书籍形式的演变中, 一本书的制作不仅仅是将文字写在书本上, 而是要经过对外观的修饰, 对于颜色的设计, 还有字体的选择, 使其让阅读者产生兴趣。现今的人们认为给书做一个封面就认为是书籍装帧设计, 有些设计师把思维仅仅停留在平面的模式中, 让图片和文字在平面的版面中进行拼贴, 使这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产生局限性, 往往这些作品不能很好的表现出真正的设计美感, 所以考虑一本书籍设计, 不仅要考虑它的形态, 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看完这本书之后能真正得到启发。一本好的设计书必须把内容与形式, 艺术和功能完美的结合起来, 突出它的和谐与对比之美。

书籍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工具, 也要随着时代变化, 展示书籍全新的阅读理念, 不能用以前的旧思想进行设计书籍, 风格不能太单一, 丰富书籍的版面风格, 排版形式多样化, 这就需要设计师要有丰富的经验, 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去看书籍, 让读者喜欢上读书。

2 手工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体现

手工元素是设计师展现他自己设计思维的方式, 手工元素所表现的符号标志富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更加贴近笔者的思维方式。

现今社会在发展的同时, 科技也在进步,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纯手工元素的书籍装帧设计几乎不存在了。很多的书籍通过设计制作完成的过程中都需要电脑和工业化的印刷, 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手工效果越来越多的是运用电脑软件和模切技术来完成的。通过这样的技术产生了手工独特的效果, 达到了书籍美学与阅读信息功能的完美结合。

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手工元素的表现形式, 有手绘、拼贴、刺绣等,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来修饰书籍, 提高书籍内容的可阅读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手工绘制主要是通过鼠标或手写板对矢量图进行合理的设计, 使其与设计师的灵感相结合。通过手绘的方式寻找创意灵感和对整个书籍装帧的构思。

剪裁也是对书籍造型和书籍内容的设计形式, 目前为了添加书籍的艺术性, 通过剪切、镂空、手撕的方式来表现出特殊的视觉趣味, 增加了书籍视觉的冲击力。

折叠元素在书籍设计中有着很长的历史, 现在从经折装, 蝴蝶装、包背装都能感受到这个元素的存在。为了更好的展现书籍的美感形式, 通常设计师就会运用折叠元素对封面或内页进行设计, 以增加读者对书籍的阅读新鲜感。

3 手工元素分析

手工元素具有主题性和艺术性这两个独特性。

所谓主题性就是对书稿内容的构思创作, 主要体现“立意”的创新, 因此设计者要通过反复阅读书稿的内容根据内容来设计整个书籍的风格, 展现出独特的意境。

手工元素在艺术性方面是对整个艺术学的综合体现, 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 通过考虑文字、颜色、材质等方面体现出它的本体美, 让书籍的思想内容与设计的完美表现形式有机的结合。通过设计的艺术性让书籍装帧增添异彩。

除了这两个特性以外, 还要注重它的个性, 个性是通过艺术气质和品格来表现的, 书籍装帧的设计在于创意, 创意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设计就缺乏生命力, 就不能更好的展现设计师对审美的理解。

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 色彩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 并且跟人们情感有密切联系, 不同题材的书籍运用不同颜色, 通过手工元素对颜色进行组合, 使其伴随字体、图形、材料进行相互融合。

设计图形是书籍装帧最灵活的设计方法, 图形一般不具有规则性,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呈现出稳定、静止、秩序、规律的画面感, 在设计页面时, 可以让排版显得更灵活性, 生动性、有趣性, 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手工元素调节书籍整体的活跃度。

任何设计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展示出来, 让别人看到设计的成品, 像书籍最好的方式媒介就是纸张材料, 纸张的种类各有不同, 通畅用木材, 竹材和塑料来制作, 不同的阅读人群选择的载体也就不一样。

4 结论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科学技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改变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 工业化的产品也不断的增多。手工元素的书籍作为回归自然和创意创新的综合形式出现, 是人们不断感受到更多美的信息, 并且让人的各种智慧得以传播。

设计和审美意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设计总是引领者时代不断发展, 改变着大众的生活, 所以书籍装帧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中运用了大量新视觉样式, 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手法展现书籍装帧的独特性, 有效的延伸了设计者在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和审美观念!让其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管佳莺, 邵余晓.书籍装帧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4.

[3]郭丽.书卷气自华——探寻书籍装帧设计的神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2) .

[4]王军平.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J].大众文艺, 2010 (10) .

交互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篇8

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 书籍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书籍的造型设计即书籍装帧也经过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 书籍装帧形式以“简装”和“精装”为主, 发展延续至今且有停滞不前的趋势。近十年, 电子科技发展迅猛, 网络兴起, 电子书、阅读器等新媒体、新平台的数字化发展使得传统书籍行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甚至有人预测电子书将取代传统书籍。但是, 新时代的发展既是利器也是契机。书籍行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结合现在的新媒体特点、在精进书籍内容的同时改善书籍装帧的设计。在设计中加重书带给人的体验以及人与书之间的交流, 用交互设计的方法, 给书籍装帧以新的生命力。

一、从二维平面艺术到三维立体呈现

在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中, 所有的设计元素例如文字、图片等都是通过平面设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也就是说, 书籍本身的设计使属于二维的。而我们所想要利用的交互设计, 更加注重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它致力于将设计元素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由平面像立体空间转变, 用二维的方式来呈现三维的动态。书籍设计的三维呈现方式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方式是在书页间使用立体纸雕的方式, 在读者打开或闭合的时候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图形转变。这是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 来完成读者与书的互动。利用手指快速连续的翻动书页使书本上原本定格的图画的动起来, 也是从二维到三维立体化的好的设计范例。

二、突破传统阅读方式, 注重读者参与

千百年来, 书籍都是作为知识、信息的授予者而存在的, 而读者的角色是接受者。大部分书籍只是单方面的把知识通过文字或图型传递给读者。这样的传播过程单调而乏味, 读者始终被动接受书籍所给予的内容。使用交互设计的思路,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使用新的设计思维, 注重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书籍与读者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 转变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的读者身份, 成为阅读书籍中的参与者, 即成为书籍的一部分。在书籍的带领下, 成为书中的一个角色或者与书中的道具相结合成为书籍传递信息的助手, 从而变成书籍的参与者、探索者。这样能够提升读者对书籍的关注度, 融入其中。

在读者与书籍的互动参与方面, 无疑儿童图书是最好的范例。为了增加儿童对于图书的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 儿童图书经常使用辅助物件来增强书籍的互动能力。例如在美国动画电影《卑鄙的我》 (图1) 中, 主人公格鲁给自己的女儿讲睡前故事时使用的书本。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只猫咪的故事, 而读者要把三根手指插入书上自带的三个小猫布偶里, 使之变成书中猫咪的形象。书本巧妙的完成了与读者的互动, 也恰如其分的吸引到了儿童读者的目光。

除了这本书, 还有一本实际存在的青少年读物——《冒险小虎队》 (图2) , 它更加直观明了的体现了读者的参与性。《冒险小虎队》是一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充满神秘色彩、曲折情节、惊险场景的冒险 (侦探) 小说。在这套书中, 每一本是一个完整案件, 而读者将化身探案者跟随三个主人公进行解密。每本书中都有一张解密卡, 当书中的主人公获得某些线索时, 书本并不会直接告诉读者是什么线索, 只有读者自己动手使用解密卡在每章节的最后进行解密, 才能获取线索从书中某页, 或某幅图片里得到答案。获得答案后, 才能继续了解下章节的故事内容。这样, 读者直接参与了探案故事的进程, 更大的参与性也激发了对书籍内容的兴趣。这样不同以往枯燥的故事情节叙述使书籍本身更加立体, 这样互动形式的设计使读者真正变身为书籍的参与者, 故事衔接的桥梁。

三、五官感受的获取

一本具有交互性的书籍在完成阅读这个使用功能的同时, 更要让读者与书籍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而情感的产生是通过身体外部器官接触到外部事务时发生的反应。所以关注五官感受也就是关注读者对书籍情感的产生。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是最早把五感与书籍设计联系起来的。他认为“完美的书籍形态, 应具有诱导读者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功能。”书籍设计不是单一的视觉表现, 而是将五感都作为整体思考的对象, 希望通过视觉效果贯通其他四感使之成为一体。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很多东西都成为可能。交互设计也能赋予五感学说新的意义。

1.视觉

视觉, 是书籍的形象, 是读者对于书籍最直观的感受, 它伴随着读者从阅读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每一秒。图形、文字、色彩、纸张材质、排版风格等的都是直观的给予视觉感受, 从视觉上得到的是最多的、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感受。所以无论是做特殊结构的设计还是呈现三维立体效果都是要为视觉服务的, 首先由它引起情感的波澜。做好书籍的视觉效果对提升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受都有很大帮助。

2.听觉

听觉, 传统上说书籍的听觉感受是不同材质、不同厚薄的纸张打开、闭合、翻动时所带来的听觉享受。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美好感受, 不过在现今的科技条件下或许可以有新的突破。二维码是近几年相当流行的记录符号信息的图形, 可以再书本的封面或封底上印上一段音频的二维码。这段音频可以是书籍的简介, 可以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独白, 以此来帮助读者进行选择和够买书籍;也可以是一段配合书本内容的轻音乐, 让我们在阅读时, 扫下二维码, 伴随着柔和的轻音乐, 在温馨的氛围里进入阅读的世界。这样配合书本的听觉感受, 使读者能够很快的进入到书本内容中, 更能激发读者对书本的情感。

3.触觉

触觉, 是读者肌肤触碰纸张的感受。书本纸张的不同纹理、不同的表面处理、不同材质带给读者的感受都不相同。触觉的感受是视觉上的图片和文字不能给予的。在设计中根据书籍的设计理念和整体风格来选择不同纹理的封面封底或插页, 在给予视觉感受的同时以触觉奠定读者与书籍互动的真实触感。

利用香味印刷油墨可以使纸张上带有淡淡的味道, 味觉品味的是书籍的整体风格。嗅觉和味觉的提升是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视觉效果来改变的。

书籍五感的设计使为了全方位的展现书籍的美好品质。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感统一的体会来满足读者对书籍全面的感受。这样的体验性设计与交互设计的法则不谋而合。所以对深化对书籍五感的设计, 也就是对书籍与读者的交互行为进行全面的深化。

传统的纸质书籍与电子时代的电子书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与人更加贴近。以交互设计的形式深化与人贴近这个优势, 以人为本, 给了书籍行业一个新的着力点。关注读者与书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将会成为未来纸质书籍发展进步的一个大趋势, 也会使传统的书籍行业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吕艳.浅谈书籍装帧艺术中的交互设计[J].中国经贸, 2010 (24) :148-149.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汉字艺术 篇9

杉浦康平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他将音乐、建筑和绘画艺术相融合,形成自有的设计理念,以其独特的设计学说和方法论,揭示了书籍设计的灵魂,他使意识领域的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设计师影响甚大。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杉浦康平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之间关于设计的对话(见图1)。杉浦康平对话的这六位大师,分别是致力于书籍插图设计创作和中国书籍装帧文化研究的中国大师吕敬人,致力于传统民间文化系统发掘、保存、整理和传承的台湾民间文化学者黄永松,“前卫夸张”的韩国书籍设计家郑丙圭、安尚秀,“唤醒关注印度硬笔书与编排设计之学术研究的艺术家”——R.K.乔希(R.K.Joshi),以及平面工业设计师柯蒂·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他们就东西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以及亚洲文字、书籍、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谈,不仅包含了各自对本国文化与文字的思考,而且还精选了六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不仅为读者的实践活动树立了典范,而且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艺术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印同处亚洲,有着近似的文化大背景,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地缘和文化都十分相近,不同国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因此有着相似的内核,但由于不同视角和不同经历,各国设计师又具有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风格。他们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对本国的文化、文字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都做出了很多思考,对于同行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杉浦康平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日本,在德国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青年时期已名满于设计界。32岁起他成为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的客座教授,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设计思路。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腾飞助力了文化及文化传播的发展,杉浦跨越性的经历使得他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表达亚洲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实际上,杉浦的设计哲学,几乎就是日本的设计哲学。他痴迷于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宗教文化顿有心得,对汉字书法及东方各国的民族音乐都心存热爱和仰慕。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以隐含而核心的方式展现出来。西方设计的多元层次,东方文化的灵动自然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流派。70年代他回到高速发展的日本,开始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工作。他信奉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设计活动体现在作品经由读者翻阅并传达到内心的过程中,设计的功能也于此完成。杉浦早前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特见解可以归纳为“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他认为,书籍拿到手上,从第一眼所见、第一次触摸、第一缕吸入鼻腔的油墨香,到每一次都能浸入神经的气息,甚至翻动书页所发出的“嘶嘶”声,都是它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综合这些细腻的感官体验,便能够触动读者内心对于书籍内容的期盼和渴望。

东亚的文字包括日文、韩文、蒙文等,其中漢字为首,日文与汉字的关系最近。前溯百年而已,日文与汉字几近相同。杉浦曾经说过:“在向西方一边倒的日本现代设计中,汉字成为我与之抗衡的重要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全亚洲传统文化,成为我的创意思维之母。”书籍装帧是整本书的审美所在,而其中的汉字则决定了读者的审美倾向,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它通过不同的风貌记载历史,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样,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亦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汉字独特的魅力也赋予了书籍装帧设计深刻的内涵,它使书籍装帧设计不仅让人停留在视觉层面的享受上,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杉浦有句名言:“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的有生气的元素。”“见其表而知其里”是杉浦设计哲学中的重要内核,装帧设计中的汉字既可粗壮而威风凛凛地表现主题,又能虚实相衬而充满活力地渲染背景、陪衬主题,汉字时而雄厚、时而俊秀,从不拘泥程式。尤其是象形的汉字、书法,点横竖撇捺,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内力。杉浦的设计哲学从不拘泥于一种纸面传达,他将音乐的声响、诵读的抑扬顿挫、纸面的触感、甚至建筑学中的立体结构都融入设计之中,他将他所热爱的汉字文化,连带汉语中的诗词意境,都带动和植入到书籍装帧作品中。

真正的设计之美,是和时空联系的。现代图书装帧设计的主要趋势是注重书籍设计的整体性、易读性、民族性以及独特性,而汉字在保持和促进这“四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于汉字特征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整体性的感知,无论是其基本形体结构,还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都是基于其形体结构的整体性而言的,而将这种整体性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使书籍装帧设计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次,汉字的易读性可以使书籍装帧设计更加简练,不需要烦琐的文字便可轻松传达思想,节省了排版空间、优化了书籍内容。民族性则让书籍装帧设计更具特色,这一优势也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汉字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它的独特性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书籍装帧设计的魅力。

视觉冲击力对于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杉浦也不只一次谈到视觉冲击力的问题,笔者在他的设计作品《遊》中深刻体会到了此理念。《遊》是一本关于整体视觉的杂志,内容跨越了音乐、艺术、建筑、文学、民俗、话剧、现代思想等诸多领域,1971年创刊,1982年停刊,由松同正削主编,杉浦康平主持。该杂志连续出版十一年,影响了一代日本人,甚至可以说,它引领和帮助日本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到西方的主流设计界。翻开40年前的《遊》,任意一期,其视觉冲击、设计感受和装帧的精致程度,依然能够与现代最优秀的一批设计杂志相提并论。比如《遊》1978年第1001期,是为了探讨事物问的相似性的一个特集。其中以“遊”字为例,做了34种不同的字体设计(见图2),当设计师将它们排在一个页面中时,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的异同及变化规律,以及书法特有的笔触和厚重感所造就的自在变幻的形态,形神兼备。乍看繁杂、喧嚣、纷乱,细看乱中有序,这种混沌与秩序正是靠具备独特结构的汉字联结起来的,就像杉浦说的那样:往前推可以回到汉字的起源,往后推汉字又陷入了喧嚣。

在《遊》创刊的同一年,黄永松和美籍华人吴美云创办的《汉声》英文版ECHO也开始了它的环球旅程。ECHO关注民间传统文化,致力于记录中国完整的民间艺术,秉承“只做传统,不做现代;只做东方,不做西方”的原则,将东方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ECHO采用调查研究的主题式报道方式,为每一期作品都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不仅在文字内容上对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同时对许多工艺制作过程及其所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于装帧风格之上的不拘一格是这本杂志的主体样貌,出版的原则要求杂志的封面风格要与每期设计内容相呼应,以便于让读者更加轻松地辨认杂志。ECHO杂志在201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期的“亚洲之最”评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在黄永松等一批艺术家的保护和传承之下,中国国内大批的艺术设计家也逐渐投入世界潮流,同时更加回归到民族本源。如果可以在大时代的视觉快餐文化之下,思考和发掘出汉字艺术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合到时代的更迭之中,也许可以找到使汉字艺术通过设计得以再生乃至永生的价值。

书籍中的引导设计 篇10

一、激发阅读兴趣

高尔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黑塞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 不要迷信任何模式, 必须走一条爱之路, 而非义务之路。”因此, 在推荐学生阅读时, 我就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首先, 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 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 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 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

其次, 结合课文学习的内容, 引导学生对名著产生阅读的欲望。比如说, 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引导学生去阅读《水浒传》;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学习《三顾茅庐》时, 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还有, 用电视节目指引学生阅读经典。比如说, 要求学生读《水浒》时正好是电视剧《水浒》热播的时候, 可以经常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谈论《水浒》, 很快, 学生就迷上了《水浒》。学校附近有的小卖店都有关于《水浒》的人物卡, 学生集了好多, 没多长时间他们就搞清楚了《水浒》复杂的人物关系。好多的情节社会背景, 也都感兴趣了, 可以说学生读《水浒》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

很多好的课外书籍营养丰富, 读一遍往往吸收不来或吸收得很少, 因而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受益。

第一步, 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的内容并对内容作一个简单的讲解, 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步, 整体感知阅读。学生初读作品, 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查阅工具书, 记在阅读笔记上, 以备交流、检查。

第三步, 咀嚼阅读, 主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这一遍阅读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 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 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

在学生有层次的阅读中, 教师要和学生一样, 一遍一遍地阅读, 并在书中作评点, 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 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经典阅读, 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每天在学校给学生规定固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给学生推荐好的课外书籍, 规定必读的书籍, 并定时上交读书笔记, 使学生在读后有思考、有总结, 这样效果会更好。

教师要重视家校联系, 构建校内校外沟通、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开放校园图书馆, 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 家里要有报刊、书籍。当学生有时间时, 随时可以拿到一张报、一本书来读,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经过较长时间的引导、阅读之后, 有部分喜欢语文、精力充沛的学生往往不满足教师指定的作品, 往往提前阅读或者让老师推荐其他名著。因为他们体验到了静静读书的乐趣, 尝到了激烈争论的甜头, 而这类现象的出现, 可以在班内或校内逐步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热力学计算应用下一篇:政府专职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