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2024-05-09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精选12篇)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1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 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装帧”的概念。“书籍装帧设计”已经变成书籍整体设计的一个部分。无论是从书籍的形态、版式、色彩, 还是从材质、工艺上, 读图时代的到来都给现代书籍设计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但是, 新的设计观念给书籍设计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 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 并由此影响了书籍设计。随着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载体也发生了改变。在国际出版发展的带动下, 我国的书籍设计发生了飞速的改变。但是, 新的观念给书籍形态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 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比如书籍形态单一, 千书一面, 缺乏个性, 缺乏趣味性等等。

书籍是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载体。随着社会消费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书籍不仅仅只限于传达信息这一功能, 它更是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然而, 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 这一变化来得太快, 许多设计与解读都流于表面, 出现了许多一味强调形式、模仿西方、脱离内容的书籍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在一味取悦眼球的同时, 书籍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读图时代背景下的书籍设计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如果说“读文时代”是以传播者为主导的话, 那么, “读图时代”则以受众为主导。在消费社会的文化、经济背景下, 对书籍而言, 更是要把消费者的需求和接受放在第一位。书籍是给人看的, 如果少了信息的接收者, 那么, 书籍只能变成一堆废纸。

今天, 人们已经步入“读图时代”, 处于现代社会忙碌生活的人们没有时间去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地阅读。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使人们心理过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选择简单直观的信息。如今, 我们的读书热情已经消退了,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围, 我们只能选择性地去关注更能吸引我们的信息。所以, 无论报纸、杂志、网页还是书籍都变得绚烂多彩。

应该说, 这使我们的信息吸收变得更加丰富, 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高节奏的生活中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所以, 浅阅读取代深阅读成了现代社会新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阅读方式也在改变, 从图书馆阅读变成网络阅读, 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性阅读;阅读则变成了浏览, 文字仅仅变成了符号, 不代表任何意义。我们通过文字知道了一件事情却不是真的记住了, 缺乏对深层次内容的思考、理解。那种在看书时会在书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随时可以拿出来回味的阅读方式已飘然远去。所以, “读图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 也让我们丢掉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我们知道书籍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那么, 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 书籍设计又有哪些特点呢?它的现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读图时代书籍设计的现状

(一) 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增强

以前, 当人们谈起书籍装帧设计时, 潜意识里会用封面设计取代, 当时也确实很少结合图书内容去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现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 许多读者在满足了接受知识的需求下, 开始追求更多美的东西。许多书籍设计师不仅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 还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对书籍进行全方位的设计, 使书籍设计正在从表面的装帧向整体设计的观念过渡。

图1《用镜头亲吻西藏》是作家刘元举西行的笔记。翻开书, 随着镜头的延伸, 你将会和作家一起走进藏北高原、布达拉宫。书籍设计师吴勇根据其内容对书籍进行了模切, 他挖了4个大小不一的圆, 一直到78页, 想以此来表达不同景深的镜头, 整体设计切合书籍内容。他除了对书籍的各个要素进行设计之外, 还着重从技术和工艺上来进行设计, 给书籍设计理念的革新带来了许多可能性。

(二) 注重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这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虽然国际化的设计给人们的传达、交流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但是, 我们不得不说缺乏民族文化性的设计是千篇一律的、乏味的。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应当以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为范本, 吸取不同地域的表达方法和观念, 不断追求进步, 这样既能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特点又能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原“世界最美的书”评委斯蒂芬女士在评论中国书籍设计时曾说:“我认为你们国家有很好的书籍设计师, 并且我希望他们不要受太多的西方国家书籍影响, 而要注意你们有自己的文化的书籍设计。”

《绘图金莲传》即《三寸金莲》, 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三寸金莲”展示了近代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和华夏民族的苦难心灵史, 着力挖掘民族文化心理的弊端。吕敬人先生在充分研读书稿内容之后, 设计了一个像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化妆盒样式的盒子来盛放书籍, 书籍完全由线装装订, 并且还内置了一只从琉璃厂买来的小鞋, 外面再用长长的裹脚布包裹, 盒子外包装是布纹的。《绘图金莲传》的装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传统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熟练运用。

图3这本书采取了中国古代线装书的装帧形式。线装的书籍使人们产生一种古典、优雅的视觉感受, 有一种厚重的历史古韵, 同时, 又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这种装帧方式对于表现传统艺术、民俗艺术、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书籍是非常合适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为两册, 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 都非常让人喜爱。整本书安静温婉, 充满古韵, 其函盒为玄色丝织压印戏曲人物脸谱, 上下朱印方章点缀其间, 背面是中国红, 书皮选择了米色略带光泽的纸, 给人一种全然淡雅的感觉。书本的版式编排非常有中国神韵, 材质温润柔和。设计与工艺极为精细, 像一个紧紧相连的整体。这种设计美感就是抓住了中国的民族特色、风格, 并且又糅合了具有现代特色的设计来表现书籍内容的。

(三) 开始重视材料与工艺

在书籍设计的全部环节中, 如果说设计是重点, 那么, 难点却是材料与工艺。我们有了好创意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能将作品变成现实的印刷装订工艺, 如若不然, 想法始终是想法, 没有一点意义。所以, 现代设计者在注重书籍设计的同时, 也开始注重印装的材料与工艺。

吕敬人设计的《朱熹千字文》书夹采用的是一种轻型的木头, 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 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连接部分则用了牛皮带, 扣子使用的是如意扣和楠木。这是中国古代经常用的材料, 竹帛和木简都使用皮质材料;如意扣则是佛教经典经常使用的, 更好地表达了一种充满古韵的感觉。

图5一书的封面采用模切技术把中间的小红人模切出来, 达到形与意的有机统一, 带给读者一种阅读的享受。

三、读图时代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书籍设计迅猛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形:书籍设计虽越来越华丽, 但却越来越脱离书籍的内容。中国书籍设计近年来发展得很快, 纷纷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这些书籍无论是在设计水平上还是材料工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 在书籍外表形式越来越“有意味”的同时, 也有大量的书片面强调视觉艺术效果, 缺乏对读者接受的深入认识和研究, 对书籍内容的深刻了解, 从而导致书籍的形设计式与内容脱离。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书籍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读图时代”背景下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对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理解需要深入

人们已经认可了书籍整体设计这一概念, 但是对设计理念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现在, 还有很多人觉得书籍设计只是一个装饰的形式。其实, 书籍设计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 一本书字里行间的信息都是设计, 都透着设计者的情绪和感受。图书是一种精密的文化产品。人的眼睛一分钟读多少字, 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段与段之间的距离都很有讲究, 并且书籍材料、工艺的选择都属于书籍整体设计的范畴。现代书籍设计不只注重书籍本身, 它更是一项由作者、读者、设计师、编辑、印刷等共同来完成的一个系统作业。一本好书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二) 缺乏对书籍内容深层次的理解

一本书的精髓仍然存在于文字而非设计当中。我们读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好的形式和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使我们接收信息的过程变得更加有效、愉快。我们不可以本末倒置, 混淆了书籍的内容和形式。

(三) 形式的过度表现

几年前, 我们曾经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雀跃, 认为这是内地图书装帧水平大大提升的体现。但是, 绚烂的图片把书籍撑的越来越厚, 书籍的价格逐渐提升, 华丽新颖的设计慢慢取代了书籍里的文字, 各种材料、工艺轮番上阵, 过度的形式表现充斥着整个图书市场;与之相反的是“极简主义”, 这种书籍设计风格标榜设计者的情绪和感受, 一张没有文字、单纯的纸都能让他们联想到有意义的事物。这两种设计风格都是形式泛滥的极端表现。书籍不是设计的越华丽花哨越好, 也不是空白一片就好, 如何适当地设计要取决于书籍的读者和书籍的内容, 只有在把握好这两点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做出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设计。

四、结语

书籍设计是以消费者需求和接受为根本目的, 同时结合书籍的内容呈现出来的文化产品。如今, 丰富的书籍类别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而消费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例如年龄、职业等, 这就说明他们在选择书籍时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促使书籍设计也慢慢呈现多元化。

在我们全面认识了“读图时代”背景下书籍设计存在哪些缺陷的情况后, 设计师应充分理解书籍的内容, 全面了解读者的审美需求。给抽象的文字赋予饱满的形象, 对书籍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设计, 使之达到艺术感与信息传达的完美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秉南.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

[2]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2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杨晶, 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5]周婕.思考“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 2008 (06)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2

作为贺淑曼老师多年思考、求证的结晶,本书从99个孩子上网最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对自身心理咨询实践中遇见的真实、典型案例逐一再现,以“一案一评”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呈现给读者。通篇紧紧抓住网瘾严重危害孩子成长这一紧迫问题,提出了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变“网瘾少年”为“网络人才”的具体方案。

本书用心理学的理念和案例,提供一把打开网络时代的金钥匙。从99个孩子上网最常见的问题切入,比如:孩子为什么会迷恋虚拟的社会?“网盲”家长遭遇“鸟语”怎么办?如何识别网络陷阱?怎么知识孩子陷入了“网瘾”?哪类孩子容易染上“网瘾”,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怎样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网络神童”?等等。透过心理分析,揭示背后深层原因,予人以警酷醒:通过案例阐述,提出解决之道,给人以启示。最终帮助家长和老师提高自岙素质,真正打开孩子的心门,不仅找到各种“网病”的正确防治之道、趋利避害的方法,更能让大人们带领孩子走出迷失的网络和迷惘的青春,并借助网络把孩子培养成才,最终成为网络时代的“赢家”!

作 者:贺淑曼 出 版: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简介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3

关键词:书籍设计 纸质书 电子书 五感

正是由于20世纪40年代,科幻小说里对电子书的设想,让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受益。数字科技让人们渐渐熟悉并习惯购买及阅读数字出版物。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科技的大力普及,电子阅读、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等,使得电子书的呼声日渐升高。甚至有相关方面的专家预言:电子书将取代传统纸质书籍的地位,并致使纸质书的消失。

虽然作为个人对这样的言论并不能完全认同,但无可厚非的是,电子书确实存在着许多属于这个数字时代的优势。如: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对纸张的环保,出色的快速检索及查询,以及成本低廉、便于编辑、易于储存等诸多非常有利的特点。因此,对于购买书籍的大众而言,他们会认为电子文本不仅方便阅读,还省力省钱、节约空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存在形式,—直在纸张的环保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受到许多争议和限制。再加上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近年来对外在设计的过度包装,让纸质书籍设计本身,脱离了文本的内容,一味选用高级昂贵的装帧材质和精细复杂的工艺。这样不仅加剧了对纸质材料的过度浪费,破坏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还致使整个书籍的“设计”没有了主题和阅读功能,从而使纸质书失去了书籍存在的本质意义,反倒为电子书带去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新时代数字出版占据极大优势的背景下,为纸质书籍设计的前进和发展探索出可行的道路是势在必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电子书也不会例外。

一、电子书的不利因素及影响

网络和科技的普及,让阅读不再仅限于对纸质的阅读。拥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除了通过电脑能够在网络中阅读到大量的在线即时的电子文本以外,手机、平板电脑及许多带有阅读功能的电子设备均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阅读需要。因为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其实除了传播媒介不同以外,其传播目的还是相同的。但究其众多的有利因素,我们同样能看到电子文本的一些缺陷,分析如下:

1.阅读内容不精致

电子书与纸质书籍一样,都是为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并且都会有文字、图像、色彩、版式这四种基本元素的运用。虽然,现代阅读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但并不代表适应时代的电子书就占有绝对的优势。电子书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所以拥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快速。但正是因为快速,反而会导致在内容选择上的粗略。

这就容易致使电子文本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没有办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阅读的不精会造成社会文化消极下沉,审美标准也会不断降低。长此以往,对读者求知意趣的阅读初衷产生不良的影响。

2.使用人群的限制

电子书的成本虽低廉,但针对的使用人群有限,它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滞后的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电子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根本消费不起,所以也很难享受到电子书带来的便利。相对而言,纸质书的成本更低,获得的渠道和方式也更为容易。

3.长期阅读对身体的危害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和阅读不只是发生在校园里的行为,伴随着漫长的人生路,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需要去了解和学习,这就需要自己通过各类书籍去获得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电子书籍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诞生是必然的趋势。阅读是一个长时间的体验过程,但电子产品的辐射危害甚大,会给眼睛及身体带来伤害。所以,如果长时间依赖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虽看似便捷,却得不偿失。

二、纸质书籍的优势与新契机

纸质书较电子书而言,在内容选择上,由于印刷出版的审核机制更为严格,因此对于内容的把关也较为细致;在使用人群的范围上也更加宽泛;虽然长时间的阅读同样会影响眼睛和身体,但危害并不大。

目前,书籍设计处在一个出版方式变革的时代。正因如此,为传统的纸质书籍寻找新形势下的设计策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现代纸质书籍设计的的发展方向,朱赢椿先生在他《谈谈数字时代的纸质书籍设计》—文中,分析了大概两种:“一是朝更具特色、彰显个性,设计感强并有更强保存价值的方向发展;一是把书做给那些热爱纸质图书、对纸质图书有传统情结的读者,弱化花哨鲜亮的外在形式,重视书籍本身的精神内涵。”

1.文本内容与设计风格的契合

通常美的纸质书籍设计,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多的是因为设计作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把设计理念与纸质文本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合到一体,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契合,使得纸质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阐述。这也就是为什么朱赢椿先生会说“设计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外在打扮,更是一种内在传达”。

要把书籍设计做好,当然需要充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同上述提到的,对文本内容的充分认识是做好设计的前提,深入了解和消化文本内容的文化氛围后,选择合适的设计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对纸质书籍文本的诠释能使设计更有说服力。同时,也避免了纸质的浪费,起到环保的作用。

2.书籍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过程

书籍设计之所以与装帧区别开来,就是因为“书籍设计”的概念更为宽泛: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籍的文稿到编排出版的整个过程,也是完成从书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

虽说纸质书籍设计被归入到平面设计一类,但大家都清楚的认识到,纸质书实际上是立体的形态。如果单纯的把书籍设计的思维想法停留在封面或版式上,就会忽视掉纸质书本身能带给设计作者的一些美妙特别的细节。同样的,纸质书籍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整体的设计过程,包括:开本大小、装帧形式、封面设计、板式编排、内页设计、纸张选择等。

3.运用纸的“表情”为现代书籍设计寻找新契机

纸质书籍设计所使用的主体材料一一纸,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纸质拥有不同的肌理效果,而我们可以把所有这种纸介质所独有的不同肌理当做是它的“表情”,这种“表情”也可以称作是“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

纸张的“五感”表现在:一触便知是平滑、是粗糙;眼睛一视便能判断是雅致,或有特质;有些特殊的纸质中除了纸张特有的书香气息,还可能带有特制的气味;翻阅纸张时,更是能听到它独有的音效和韵律。这样具有丰富“表情”的纸张正是因为契合了人类的身体机能,通过“五感”的表达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

例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的“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册设计”,运用松软的纸张,以压凹和烫透的手法,使文字呈现冰一般的半透明状,唤起人们对踏雪的记忆。同时对红色圣火进行烫金,这触觉上的对比,深深的驻扎在了观众的美好记忆里。所以,能将纸的各种“表情”灵活的运用到现代书籍设计里,相信会是一个新的契机。正如张国棵先生在他的文章《境界/方法——设计断想》中所说的:“重视体验设计即五感设计会大大强化书的特质,从而激发出纸质图书的无穷魅力。”

总结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4

一、书籍设计理念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除了在经济上受益之外, 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方式也逐渐改变, 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图像和影音并非文字。数字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包括传统传播媒介的书籍受到了多方的挑战, 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等电子读物的出现对传统书籍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从如今纸质书籍发展的趋势来看, 纸质书籍并没有消亡的趋势。从书籍本身出发, 纸质书籍特有的“质感”是数码产品无法取代的。纸质书籍的客观存在感、触摸的体验都可以影响读者的心理反应。翻阅书籍, 理解内容, 对书中的所描述的事物产生体验感, 将书籍所要传达的思想以一种主观的心理认识代入读者, 形成观念上和思想上的认同。加之结合适当的纸张、材料、工艺等, 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纸质书籍的这种质感与电子读物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 纸质书籍是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消亡的。

从我国书籍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来看, 纸质书籍经历了从长期的装潢、对外表装饰的设计理念到新世纪后的整体设计理念再到当下数字时代的背景下, 突出整体、互动、概念等核心, 并不断的扩展到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这样一个多元的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可以说纸质书籍设计经历了“以资源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当今仍需要朝着更高的“非实用”层次发展——“以服务为中心”的阶段, 强调书籍阅读的愉悦性和享受性。让书籍的装帧精美化、在吸引读者的同时能够赋予更深厚的时代及文化内涵, 最重要的是在相应使用情境下针对不同时间、场所时所具有的功能和读者的主观满意。可以说现代书籍设计体现时代美感是蕴含于书籍的形态之内、形体之上, 具有艺术性、收藏性。

在数字时代下, 书籍的设计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对纸质书籍设计发展影响甚多, 特别是在书籍的形态、质感上尤为突出。纸质书籍制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装帧, 从书籍所要传达的信息入手, 选择贴切的书籍形态。结合适合的载体, 搭配完美的工艺技术, 通过这样的整体设计更容易让读者对纸质书籍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并由此营造一个整体和谐的多维空间, 符合当下书籍设计理念中多元化、跨领域的体现。

二、设计理念对书籍形态的影响

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听、嗅、味觉拓展, 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是对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的迎合, 让书籍的质感从平面变成立体, 从理性的变成感性的, 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从书籍的形态直接呈现。多元的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使得纸质书籍形态的多元将会是一般书籍、概念书籍、互动性书籍、绿色书籍等多种形态共存的局面。

在当代, 人们希望简便、快捷地从书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 消费主义驱使着人们追求书籍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 (如玻璃、木头、金属) 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 是一种强调观念性、突破性与创造性的视觉艺术, 是一种跨领域的实验研究, 它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去更好地表现书稿的思想内涵, 同时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具体说“概念书”设计就是表达某种概念, 保留住传统书籍的本质特征, 要求书籍设计更为人性化, 创造出形意完美融合、新形态的书籍。如图1, 这是一本由可食的材质—粉皮、海带、饼干、意大利面、茯苓饼、巧克力等做出一本出人意料的书, 并根据每种材质, 组织相关食用方法和营养成分的文字叙述, 让读者通过五官的视、触、听、嗅、味直接感受该书的主要内容, 也许未来发明可食用的印墨, 那时, 书真的可以吃了!

吕敬人先生在《书籍设计教程》中说“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 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 他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 书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得到的整体的感受。”这是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是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互动, 亦是当代的在互动媒体爆发下的人们对纸质书籍提出的新要求, 是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应用。书籍和读者之间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的互动, 经常是在书籍里设置一系列操作, 如拉、撕、推、折等动作, 读者为了看到那些被隐藏的信息, 都很愿意参与这样的互动。如图2《Motion Silhouette》是一本用光和影讲故事的小书。这本小书的每一页都被插入剪纸, 读者可以用手电筒操纵剪影的长度, 让树长得更高、火车越来越近、蝴蝶翩翩起舞、鬼魂阴森可怕……这是一本适合在黑暗中阅读的书籍, 在互动性的设计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绿色设计是对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反思的产物, 传统的纸质书籍的主要材料是树木, 绿色设计的理念势必会对传统纸质书籍带来影响。因而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书籍上, 对现代纸质书籍的而发展亦是有利的趋势。绿色书籍首当其冲的即是对纸张材料的选择上, 如再生纸的出现, 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的书籍, 减少环境污染, 依靠科技减少时间和成本。如图3朱迎椿的《不哭》, 这本书的纸张选用的是对废旧报纸重新倒浆, 二次利用, 节约成本, 也实现的绿色设计。同时对二次利用的纸张形成的新形状的有效利用, 运用到恰好。运用环保材质设计的书籍, 也是当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新方向。绿色设计, 满足读者受众的精神、艺术需求, 这也符合当代纸质书籍“以服务为中心”阶段。在满足视觉舒适度的基础上, 改变书籍常用材料, 增加人文关怀, 增加纸质书籍的环保和人性化。

三、设计理念对工艺材料的影响

合适的材料能够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工艺不仅是对产品的完整体现, 更是能够让普通的材料焕发生机, 为创意增添色彩, 是促进设计发展进步的物质手段。在纸质书籍设计领域中材料与工艺是无疑是必备要素, 两者对纸质书籍有重要的意义。纸质书籍是一种静态的载体, 更是一种动态的传媒。读者在翻阅书籍时手、眼、耳等各种感觉器官发生联系, 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随之而来, 这亦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在书籍“五感”中视觉是触觉的先导, 视觉的质感是触觉体验的积累, 通过触觉经验积累的视觉印象判断材料的质感, 形成视觉的质感。通过不同工艺制造出不同的肌理、纹样和质感的材料不仅能直观的传达书籍的内容和精神, 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突出整体、互动、概念等核心, 扩展到多个领域, 并与其相互融合。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会促使在书籍设计时不断的寻求新的材料工艺有效契合, 对书籍设计中需求的新型材料工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纸张是传统的印刷材料, 随着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 纸张的种类更加多样。多元化、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 使得更甚有设计师为达到特殊效果参与到纸张的设计中, 创造新的样式。多元发展的时代任何材质只要符合设计意图, 都可以是书籍的承载物。因此我们看到柔软的布料、挺实的皮料、坚硬的塑料、木板、质感的化学纤维在书籍内页中穿插出现。如图4《GDC——平面设计在中国》, 这本书选用了透明的材料印刷而成, 展现了书籍内容中不同笔画叠加的艺术效果, 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给人视觉一亮的感觉。

印刷术改变了古代书籍的艰辛的书写方式, 并逐渐走向成熟。为了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要求, 多种新型印刷工艺和制作方式的开发、引进和引用逐渐普及。除纸张外、特种印刷的材料也可以是塑料、木板、布料、化学纤维等各种类型的材料上进行印刷。立体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烫印工艺等特种印刷或工艺所产生的感受同时也是将人的五感注入书籍, 在加强书籍的表现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设计的附加价值。如图5《形意》此书在书名出特意将文字笔画在印刷工艺上进行区分, 对书籍的部分做了异形的切割, 并采用中式的装订方式, 生动的将书籍五感注入书籍内部, 促使读者乐于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

工艺材料的多元发展促进了印刷的方便快捷, 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语言, 呈现了多元的设计风格和装饰风格, 视觉效果奇异。在独特的个性设计和社会审美趣味中找到平衡和连接点, 需要设计师们不断的革新设计理念、变换设计材料。

纸质书籍有着良好的质感, 它是在具体的带给人们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数字时代下的审美意识是不断的变化, 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 带来的是书籍设计多元化的发展, 更有利于纸质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设计理念的变化使得纸质书籍设计的形式、功能、材料将会更加丰富, 更加多样, 融书籍、娱乐、甚至与手工制作为一体, 不变的是书籍的形式, 具有时代特征。与此同时, 书籍材料、工艺的变化也会对书籍设计理念的革新有促进作用。在设计领域, 书籍设计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虽然现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 把握正确的设计理念, 大胆更新, 就能给传统纸质书籍发展塑造一个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蓉.解构碎片化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物化观[J].2012.5.

[2]王佳琦.论数字时代背景下书籍形态的多样性[D].中央民族大学, 2012.5.

[3]迟茜.多元化的书籍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 2011.6.

[4]常红岩.数字时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趋势[J].2014.8.

文化的传播——书籍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书籍装桢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一般性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绘画方法进行装桢设计。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书,熟悉字体与排版、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书籍装桢设计的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出体现书籍内容和个性的书籍封面作品。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类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封面设计作品等。

2、学具:铅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一段幻灯片(书籍封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封面设计的有趣之处。

提问:书籍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封面)

引入课题“书籍设计”。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意义的封面,封面设计的意义主要是为书籍内容本身服务的。一本书籍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本书能否受到读者的欢迎,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2、新课教学

2.1、提问什么是书籍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书籍设计是对开本、字体、护封、内页、纸张、纸板等元素进行编辑,组织并体现书籍的思想特点,风格内涵的设计活动。2.2、书籍的各部分组成。

教师让学生欣赏自己所带的书籍。提问并讨论:你知道各个组成部分叫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出示图片讲解组成。2.3、书籍设计的审美特点

讨论:(展示图片)运用比较的方法说出各类书籍的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形式与内涵的统一。2.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艺术的民族特点:

①美国——明快、强烈、广告味较重 ②法国——活泼、华丽 ③英国——简洁、庄重、醒目 ④日本——精致、新颖、含蓄

3、讲解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步骤

3.1、构思:考虑几种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或将几个方案中的优点加以综合。

3.2、画草图:将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铅笔化出草图。

3.3、画色彩小稿:在草图基础上,绘制成色彩小稿,以观察总体效果,并进一步修改设计方案。3.4、制作完稿:完稿就是最后完成的正式设计稿。

五、巩固提高

用手绘的方式为我们的美术书设计一张封面。(学生练习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评价 主题:我是小小设计师 方式:

1、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明设计理念、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互评:相互评价彼此作品,根据设计师存在的问题由大家出谋划策,帮助解决。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6

关键词:传统书籍;当代书籍;书籍设计;书籍形制

0 引言

书籍发展和文化、文字、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传播技术科学、保存文明的重要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建设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书籍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书籍的功能性、审美性越来越重视。当代书籍设计多以西方设计元素为主,虽然西方设计理念给当代图书设计带来了新活力,但中国当代图书设计不应完全照搬全抄,应有属于自己的意蕴美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中国文化,在设计中应积极融入传统书籍形制元素。

1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形式,是一种包括艺术思想、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的设计行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和工艺水平高度,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扉页、正文、注释、目录、版权页、插图、版式、封面等众多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书籍设计思维和形式会存在较大差异,作品会散发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魅力。[1]书籍设计要素中,文字、色彩、图形设计最为重要,科学设计才能有效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书籍设计中,任何设计元素的运用与变动都可能对书籍的形式美感及审美特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视觉元素的运用上,这一影响最为明显。书籍设计要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艺术性和空间感。当代书籍设计中运用和传承传统书籍形制元素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促进文化传承,更能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心理,使图书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体现文化魅力。

2 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特点

书籍是文字信息、精神思想的承载物,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书籍形制是承载信息的书籍在流通时的外部形式。中国传统书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人智慧的象征。唐代之前的中国传统书籍以卷轴装为主,但随着文化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增多,卷轴装书籍的弊端暴露出来,不再适应文化发展,传统书籍逐渐走向经折装。[2]明代书籍版面、版式设计上与唐宋时期有明显区别,粗放洒脱尽显。而清代书籍设计精细富丽,对艺术性更讲究,尤其是线装锁眼设计上更加严格。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大多简约、古朴、静雅,版面错落有致,崇尚雅、洁,讲求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体现着民族性,与西方图书设计有很大不同,排版形式注重思想传达,显示着中国人的审美特性与阅读习惯,没有过多花哨设计,平面感较强。这些传统书籍形制元素非常值得在中国当代图书设计中运用。

3 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在当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图书设计以中国传统书籍形制为美,更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更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弘扬,使文化价值在不同时代得到了体现。当代书籍设计应学习中国传统书籍形制中的美学理念与文化内容,将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书籍设计风格,体现中国文化魅力。下面,笔者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在当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3.1 封面视觉要素的应用

封面印有出版者名称、书名、作者或编者信息,起美化与保护书籍的作用。读者首先看到的就是封面,某种意义上来说,封面是书籍的形象,是书籍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图书销量有直接影响。相关实践研究表明,不好的封面会影响书籍零售量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个好的封面可感动读者,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顺利表达出作品意蕴。因此,图书设计中,封面设计非常重要。将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元素融入封面设计中,能传达出一种传统美感,引起人们心理与思维上的变化。中国传统书籍封面对文字的运用非常重视。因此,现代图书封面设计中完全可采用文字图形化设计手法,将文字与图形联系起来,在笔画之外添加图形,使笔画与图形相接,传达一种新的文化意境,营造独特的视觉造型,更好地展现文化信息,使书籍内在与外在协调统一,展现一种抽象形态的艺术美感。例如,书籍《意匠文字》封面设计便是通过文体与图形的结合,将笔画与龙凤结合,以触发读者想象,引发作品神韵,展现汉字的艺术魅力。当代书籍封面设计应多运用这种传统图书封面视觉要素,注重语言含蓄表达,呈现一种别样的艺术风格,形成特征画面,使文化与书籍联系得更紧密。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若想设计出更贴切的封面,必须要对书籍内容有一定了解,正确把握书籍的内容精髓和文化内涵,注重设计的协调性,恰当选择视觉元素。这样的封面才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书籍内容。此外,设计重点设定上,要结合书籍属性,不同性质的书籍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例如,《山静居画论》封面设计中,就充分对书籍属性进行了考虑,采用不同于纯文字书籍的设计思维,将传统现状文化融入封面设计中,更融入了中国画的视觉元素,使中国画追求意境的特点得到了展现。

3.2 传统纹样的设计应用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传统书籍形制元素在当代书籍设计中有重要意义。而纹样是传统书籍形制的重要元素,对书籍整体的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设计者应根据书籍内容、书籍属性、目标读者心理,将这些传统纹样运用到当代书籍纹样设计中。传统书籍纹样形式看似随意简单,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纹样多经过精心细致的设计,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不论颜色把握还是形态传达上,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很多书籍都在采用这种设计思维,把传统纹样融入现代书籍中。例如,书籍《十二生肖》的纹样设计,将剪纸艺术与封面图形进行了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不仅美化了书籍外观,也体现了书籍的民俗特点,强化了书籍属性,使书籍特点更明显。此外,《中国书籍简史》设计采用了传统鱼尾纹样,色彩上则运用了黄色,使书籍的历史感大大增强,书籍意境得到了体现。读者在看到这种古典设计后,对于书籍的属性印象会更深刻,会产生更大的购买欲望。

4 结语

书籍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相关信息的物质载体,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人们对知识越来越渴望,书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书籍形制元素在当代书籍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心理需求,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当代书籍设计中,应积极运用传统书籍形制元素,营造出独特的中国特殊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朱春玲.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回归重构视野下的现代书籍形态创意设计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书籍的美学设计 篇7

引言

现代书籍从装帧到设计上的转变, 促进了中国书籍设计的进步和发展。书籍设计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一样, 同属造型艺术的范畴。书籍的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 从封面到内文的版式, 从外在造型到信息传达, 从材质构建到工艺兑现, 从阅读到审美再到实用功能等, 是一系列整体设计的创造性运作。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段能完美地展现出书籍的整体之美。简单来说, 书籍之美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构成直观造型的静态之美, 二是内在构成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 而这两者的完美融合, 就组成了形神兼备的书籍整体之美。本文将从书籍的形态、语言和内在之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书籍的美学设计。

一、书籍的形态之美

这是书籍的形态, 更确切地来说, 应该是书籍的神态, 即书籍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融合, 以及由此产生出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对于书籍形态的塑造, 是需要除设计者外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从功能到美感的设计, 构成了书籍的整体形态之美。

书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其形态在不同时代发生着不同的演变。从最早作为信息传递符号载体的甲骨, 到周代至秦汉的竹简, 产生了用帛做为袋子把竹简类型的书放在里面的装饰。东汉时期由于造纸术的发明而形成的卷轴装、隋唐时期的贝叶装、唐代早期常用于佛教经典的经折装、唐末五代的蝴蝶装、元代的包贝装、多用木板或纸板做书函的线装, 直至晚清, 中国书籍的形态可谓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已经跟上世界的步伐, 从做书的模式到印刷装订的技术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虽然时间在变化, 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书籍美感和功能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不变的。传统的造书者们将书籍进行整体精致的设计, 构成人们当今所熟知的书籍形态, 使书籍以一种精致的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现代书籍的美学价值, 体现在传统书籍形态与现代书籍形态相融合的探索过程中, 设计者创造出具有能调动人主观能动性的设计产物, 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书籍的外在造型之美和内在流动之美。例如《拥有力量的海洋巨人——鲸鱼》这本书, 是用三维立体的手法介绍海洋巨人——鲸鱼的书, 书里描绘了鲸鱼在海底、海面的生活习性, 它的外部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此书在设计上以三度空间的视角去描绘, 图像和色彩生动活泼, 设计编排严谨, 具有较强的阅读趣味性, 是一本形神兼备并具备较强的可读性, 集书籍艺术和工艺艺术为一体的拥有完美形态的书籍。另一本《立体看星星》是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用了六年的时间与天文学家共同创造的一本形态出神入化的书, 此书是一本四维书, 通过红蓝双色眼睛观察, 能看到富有空间立体感的宇宙空间, 如同置身在天际间, 感受并触摸到宇宙间不可言说的丰富的美。

二、书籍设计的语言之美

构成书籍形态的五要素分别是文字、图像、素材、色彩和时间, 通过这五个要素有机的富有层次节奏的结合, 而达到内外造型和神态的完美融合统一, 最终形成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书籍整体。

(一) 文字

汉字多元化的面貌拥有众多的审美功能。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 本身就拥有形象信息, 通过视觉向我们传递力量与声音。在对汉字的版面设计中, 通过不同的组合编排, 能给读者带来时间、空间、大小、疏密、节奏的不同感受, 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而不同字体在书籍上的应用也有不同之处, 如宋体的美观自然, 仿宋体的挺拔舒展等, 在设计中能够根据设计书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附中50年作品经典》一书, 运用汉字的多样性变化, 用汉字的笔画趋向性重新构成了一种新的字体, 从而产生了书籍汉字设计的美感。

(二) 图像

书籍设计中, 图像是二维的平面的, 是辅助文字内容传达信息的设计要素, 其对文字内容进行图像说明的同时, 也对书籍的装饰起到美化的作用。相比抽象的文字符号, 图像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感性等优越的特点, 在理性之外又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 借助图像的强化可以加深读者对书籍内容的印象和感受。例如《向大师学绘画》一书即是如此。该书运用了以图像为主体的设计, 由对图像的大小和远近所产生出的视觉距离组合设计而成, 在丰富了主体信息传递的同时, 又增加了阅读的逻辑性和趣味性。

(三) 色彩

色彩是传达情感的多面体, 不同的民族和风俗习惯, 对色彩的感受和领悟也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和研究这些潜在的民族性, 从而设计出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设计作品。色彩是一种表达语言, 不能因为设计者的喜好任意选择, 而应该根据设计作品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塑造书籍个性和创造情感方面, 色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同的色彩给读者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 在阅读中恰当的色彩运用, 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敦煌全集》, 该书的色彩取材于敦煌艺术中最为典型的色彩象征, 即敦煌红的地域特色和敦煌壁画中石青色彩的运用, 使得该书的色调具有浓厚的地域性, 恰当的色彩表现出敦煌之美中的独特魅力。

(四) 材质

书籍材质的质感可以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平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坚硬的等各种材质, 对于书籍设计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提供给人们精神的享受的同时也提供给人触觉上的新鲜感。不同的书籍运用不同的材质, 能给书籍之美增加重要的因素。例如《食物本草》一书, 以线装轻型棉质纸印刷, 外面的函套用民间常用的藤制食盒为设计材质, 体现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

三、书籍内在之美

书籍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思维活动是属于感性范畴的, 但是设计单凭艺术感受还不够, 还要相应地运用人类工学原理去完善和补充, 体现出条理的秩序之美。在内在版面设计上, 通过文字的组合、取舍以及对造型哲学的运用, 从而产生出各具特色的版面世界。其中, 表现语言的纸通过不同的质地和肌理等来烘托出一种氛围, 以切合原著的精神内涵。尽管设计师要依靠文字和图案等对版面进行设计, 但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一种能传递信息的气场。简单的来说, 即使没有文字只有图案, 也能以精准的意图去表达著作中的内容含义, 重新合理地配置各种元素在版面上的关系, 这其中所包含的是精心的理性设计。例如《梅兰芳全传》一书, 通过对书侧面的切口进行设计, 在翻阅的过程中往左右压分别是梅兰芳的剧照和生活照。这样的设计为读者和书籍之间搭建了一个精神的桥梁, 从中如同穿越时空亲自与梅兰芳对话, 因而产生了亲切的生命感受力。

版面设计中还蕴含着时空的表达过程, 随着书的翻阅吸纳着流动的时间。在书籍构成的秩序之美中, 文字、色彩、图像和材质等要素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游走融合成为一体。书籍的构成过程是以感性和理性的相互融合为依托, 产生出书籍的秩序之美, 从而使得各元素之间构成完美周密的视觉媒介, 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书中的形态和概念甚至细化到结构排列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全方位地思考。例如《烟斗随笔》一书是一本日本已故作家的随笔, 在设计中设计者运用图案和文字的布局跟余白来表现空间的节奏感, 淡雅的色彩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幽静和舒适之感, 使人不仅能获得纸面上的信息, 还能从版面中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情感。

四、结语

书籍的美学设计在整体构成中形成了一种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抽象和具体等一系列的对比, 形成一种“和而不同”之美。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 西方严密的理性思路与善于驾驭的能力, 东方宏观的思维方式以及天地人自然融合观之间的互补互动, 都是书籍设计的助推器。在书籍设计中, 我们需要求知问道, 从中寻求对书籍美学设计的新灵感, 使得书籍设计之美更为缜密和优雅。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07

[2]张黔.设计艺术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吕敬人.书艺问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5]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北京:三联书店, 2006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8

一、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

时光荏苒, 书籍设计在我国走过了漫漫长路。从最初丰子恺引入“装帧”一词, 一直发展到现在提倡的书籍整体设计;从最初触碰书籍装帧, 开始用二维的思考方式来美化书籍的外部形式, 直至它发展成为独立完整的学科, 开始进行平面之外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网络、影视、数码等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 单一的平面化书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追求, 传统的书籍装帧也满足不了书籍整体视觉传达的需要, 于是书籍设计取代了书籍装帧。书籍设计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设计, 这是整个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如视觉传达设计取代平面设计, 由此给予我们更宽广的视界。

基于此, 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来探索书籍设计的新方法, 或是从形式, 或是从文化, 或是从书的材质等等, 像“概念书”这种以形表意的新型书籍也开始频繁出现。对于书, 我们的体会随着观念与技术的发展, 越发的轻松与活泼, 而生硬死板的书籍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书籍的样式颇多, 其中不乏吸引人眼球的另类书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风头正盛的电子书, 不知在人们的心目中, 这种书是否也被纳入书籍的范围中。电子书既无翻阅时的触感, 又无阅读时的油墨味, 处处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谈“和”

“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论语》

关于“和”的解释, 在数学领域就是两个或若干个数相加在一起的一个数值, 从语法上分析则是连词。在中文中有“和气生财”、“鸾凤和鸣”、“和衷共济”等成语, 《孟子》中也有我们熟知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之类彰显“和”的古训, 而《论语》中的“礼之用, 和为贵”则体现出“太和”的观念。我们也可以通过“和”来对设计进行诠释, 把“太和”观念或者是“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在设计之中, 就是把所有应用在实践中的各个元素聚集在一起, 把它们“和”起来。这意味着贯穿设计的各种元素必须在各种对立中寻找统一, 尽可能地让设计更完整。这说来好似简单, 做起来却非常不易。

如何才能在书籍设计中做到“和”?在当代书籍设计中, 我们尤为重视书籍的整体设计。六年一度的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的获奖书籍的四条标准为: (1) 书籍装帧的各部分如护封、封面、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和字体等, 要达到美学上的和谐一致。 (2) 装帧形式与书籍内容统一。 (3) 最高艺术质量。 (4) 最高技术质量。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 设计书籍不只是之前简单地做一下“表面文章”, 而要从书的内容、结构、框架开始剖析, 了解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 继而根据时代背景或其倾向, 来做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不单单是形式上的, 而是由内而外、形神兼备的。

受后现代美学的影响, 极简主义的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包豪斯再度受到追捧, 黑白两色在设计中的运用越发频繁。而在这方面, 日本的设计更加出彩, 这个有些极端的民族运用黑和白这两个亘古的元素所设计出的书籍更显庄重, 赋予传统文化设计以理性之美。日本自古就有“和”之说, 日本设计师更是在设计中追寻着“和风”而前进,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创意、东方与西方、绚烂与雅致被杂糅到了一起, 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审美规范。

但对于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而言, 借鉴日本的设计经验, 即把这个原是指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和”应用于设计实非易事。首先, 做书籍设计最重要的是通过有的放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 把书籍中要传达的信息以最准确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这要求设计者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 能在书籍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将其结构、色彩、文字及版式做一个最好的融合。以文字为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即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读者也是通过文字来接受书籍所传达的信息, 如何编辑文字以及文字在书籍中的表现方式, 就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书籍设计者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而是更注重奢华的外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先生说:“好书, 有趣, 有益”。对于这样一个要求——“有趣”, 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本书中最有趣最精彩的地方, 其目的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其形式。读者在购买书的时候, 不仅仅是购买这本书的内在价值或信息资料, 还有书籍背后的创意理念及经过设计之后书籍所带给人的美的启示和愉悦感。读者和设计者产生互动和交流也是可以通过书籍来实现的。

其次, 做书籍设计要考虑到有形有势, 形与势虽皆为表, 世人重表轻里确实为常见。从大方向来说, 形与势适用于任何设计对象,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为它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个工业发达的社会, 功能性已经不是决定消费者进行选择的唯一条件, 符合心意的外表有时才是触发消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类的设计师, 他们专门投消费者所好, 为商业而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我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和”在这样的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化解矛盾、创造平衡。而回归到书籍设计中, 它就要符合时代主题, 充分发挥商业因素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书籍不仅仅是文化, 也是一种商品, 作为消费者的读者, 也在挑选具有最大价值的消费品, 这个商品包含着书籍的内容与形式。书籍的价值有一部分是由设计师决定的, 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与理念, 此为人、我之和;书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意蕴与电脑影像技术的结合, 此为中、西互融, 古今之和;在书籍设计中, 设计者应该把握各个元素形与势的和谐、结构与色彩的和谐、商业与观念甚至读者的心理与书籍内容等各种微妙的和谐。

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 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正, 方为第一。”

《藏书纪要》·明

当今社会, 什么都讲究“以人为本”, 书籍设计同样如此, 从书本的大小、重量, 纸张的质感、颜色、触感, 到文字的排版、留白及页码的设计, 都需要处处留意, 以符合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了书籍的“五感”问题, 意在说明书籍带给了人除书籍内容以外的感受, 这就是人与书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科技发展至今, 大多数人依然否定多媒体、电子书、互联网将要取代传统书籍的重要原因。虽然书籍本身的不便携性和信息量小成为了它的致命弱点, 因而制约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书本在手中翻阅的感觉。读书读得舒服, 品书品的尽兴, 读书是在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是一种情感的交融, 一种生活的感悟。

书籍设计追求审美和功能之间的和谐。在书店我们常常看到过于形式化的书籍, 外表华丽而内容泛泛, 这是现在书籍市场上比较严重的问题。世间精神永存, 而非形式, 若无思想, 一切设计皆为空谈, 这样的书迟早也会湮埋在时间的沙漠里。设计作为一种思想, 在书籍中尤为突出, 在“五感”的基础之上, 我们发现了书籍设计的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一本好书, 要内外兼修。但是设计过度有时也是存在的, 就如过度包装一样, 书籍的设计也要恰到好处才好。书本清高之物, 无需俗物来饰, 这也应该是“书卷气”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 设计师完全可以用简练的元素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特种纸的应用必然会给书籍增色不少, 亦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但是过于依赖这种特殊的载体而忽视设计本身的意义, 就会使设计流于空泛。之前谈到做书籍设计要符合时代主题, 在这个力求环保的社会, 设计师是否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来做设计呢?事实上, 环保意识应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的头脑中, 这种公共道德理念是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这种理念会跟随其作品传递给受众, 因此环保意识和设计理念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和谐的共鸣。而特种纸的应用首先便带来了纸张浪费的问题, 继而就是特种纸应用后所带来的书籍成本的增加, 接下来还会让一些不成熟的设计者投机取巧地以特种纸来带替设计, 造成三重浪费, 这就是环保理念与特种纸应用在书籍设计中的不和。虽然书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我们并不是要把特种纸全盘否定, 因为特种纸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甚至是嗅觉感受和听觉感受, 是单纯设计所做不到的。对于优秀的设计者来说, 特种纸的应用是使书籍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一种手段。

令人扼腕的是, 社会的不良风气确实带动了奢侈图书这个行业, 更加夸张的书籍包装, 真金白银的书签, 似乎使得送礼送书既风雅又不落俗套, 真可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了。

让我们记住古人说的话,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庄, 方为第一。”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我们需要让书籍设计多一分纯粹, 让书籍返璞归真, 让书籍回归其最本真的质朴。

艺术引发设计, 缺陷引发设计, 虽然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设计师们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正如上文所说, 未来的书籍设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孔繁敏.文化的多元交融与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S1期

[2]李丛芹.吕敬人教授访谈录[J].装饰, 2005 (08)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书籍色彩的设计研究 篇9

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性理念

要让书籍完全、充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贯穿始终的指导性理念, 而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它有着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 但它的指导地位却始终不会动摇。

1.1 社会角度

书籍的创作源泉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作用于生活, 是指导社会审美和大众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文化是一种动态的革命性力量, 它会摧毁一切价值观。大众文化能打破一切阶级、传统的界限, 消解独特的品格。把一切都融合在一起, 产生所谓同质的文化。艺术就像是一种粘合剂一样团结、协调、教育民众, 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也是对社会民族文化的再现。书籍色彩艺术设计的全面发展是需要载体的, 人们进行消费的同时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色彩属于书籍设计艺术中最大众的一项, 形式最为流行。它的创作不单是商品广告的附属, 还是与现实对应的窗口, 它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1.2 大众角度

大众的消费文化和人类的精神追求互相冲突, 世俗性会极度阻碍人文精神向前发展。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 也是艺术创作是否成功的社会检验, 书籍的好与不好最终决定于消费者。所以, 色彩的表现要以人为本为中心。色彩设计对大众审美的培养, 对大众消费的指导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不论创作的形式和手段如何改变“了解读者的定位与阅读的对象”, 成为一种视觉艺术。色彩一直是人类的艺术, 表现的也是人类的情感, 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色彩与大众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1.3 时代角度

以人为本的色彩表现, 要考虑时代因素, 现代色彩的艺术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发展让色彩表现出许多可能性, 艺术与人性更使色彩展现美感打动读者, 满足精神需求。色彩创作以人为主, 色彩服务以满足人为需求。人类主导了书籍设计色彩的创作尺度, 这包括了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心理尺度的满足通过人类对色彩的关注, 是对精神世界的表达而实现的。正因为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人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色彩就更要符合不同时代人类的具体心理需求。

1.4 消费趋势

1.4.1 个性鲜明的品牌。

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统一体的时尚期刊,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 注重产品的个性和风格放在首位, 已成为时尚期刊的文化符号, 是竞争实力的象征和最佳通行证壮大的进一步发展。

1.4.2 强烈视觉冲击力。

确切地说是一种直觉能力是指对被看对象和对应的画面形象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杂志在醒目位置配大版面的宣传海报并且价格不菲的被细心地包装和摆放, 走近路边的报摊, 发现时尚期刊是最抢眼的。埃柯从符号学的角度所指出, 这种现象就是语言和色彩之间的区别, 是视觉符号与现实图像上表达出来的, 并不必追求很多相似处。

1.4.3 时尚杂志以其本身高质量的消费者群体得到国内广告主和国际品牌广告主的青睐。

主要读者群均受过高等教育, 有稳定工作, 收入能在平均水平以上, 有很大的购买冲动, 具备购买力和时尚嗅觉, 成为广告最佳促销对象。

1.4.4 时尚期刊满足休闲需求, 把读者定义为消费主体, 它传递了这样的理念:

“生活不是某种严肃理性的象征, 而是自身欲望确立的价值体现, 追求时尚生活需要时尚期刊。”时尚期刊为市场经济迎来休闲文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人们穿衣打扮、打理生活空间、修养心灵, 都能从时尚期刊中捕捉到灵感。

2. 发展色彩的时代性

2.1 艺术性与商业性

人们始终认为艺术性与商业性不能并存, 形式美是艺术史的积淀。对于特定的作品, 观点是正确的, 但对于商业类的设计色彩来说, 就有可能偏激了。商业性与艺术性并不一定对立。审美价值也是客观的, 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 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的这些现象同人类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又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在书籍设计色彩创作里, 要避免这种对立问题的出现, 而且要使商业性和艺术性达到统一。

2.2“时代感”与书籍设计色彩的文化内涵

书籍设计色彩的文化内涵很大程度来自于“时代感”, 正如前面提到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设计师在一个特定时代, 他的设计思想、设计风格, 一定会受到他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宗教信仰、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在艺术欣赏时, 人们总是喜欢推陈出新的作品, 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趋向。

综上所述, 从书籍设计色彩的创作设计指导理论出发, 应该以人为本, 从社会角度、大众角度、时代角度三方面进行色彩设计, 色彩创作应该体现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胡守文.书籍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2]柳林, 赵全宜, 明兰.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 篇10

纸质书籍设计, 简单说就是将书籍的艺术性, 工艺性, 外表设计装帧和内页版式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的全面设计。它的主要目的, 是使纸质书籍以最佳的视觉感受呈现在阅读者面前, 使阅读者感受到最佳的阅读体验。近些年电子书籍作为新一代媒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打破了大众对书籍一元化的感受, 电子书籍的设计形式更加去向于视、听、触觉的整体化设计。电子书籍依存于移动终端, 如平板电脑、书籍、移动电子书籍中, 它的主要目的是以用户阅读体验为主, 设计更新快, 既满足用户的艺术性要求, 又满足便捷性的要求。

一、3-6岁儿童纸质书籍设计特点

儿童书籍要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儿童喜爱的书籍。3-6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 骨骼肌肉柔软, 缺乏力量和耐力, 特别是用于翻书的手指小肌肉尚不发达, 注意力上易疲劳等儿童本子特点决定了儿童纸质书籍设计应具有重量轻、尺寸小、容易翻动、柔软、外形圆滑、不易破损等特点。下面仔细分析纸质书籍在设计儿童书籍时所拥有的基本特点。

首先, 在材料方面。设计者在设计纸质书籍时所要采用的材料应为同种材料中最为安全且健康值度最高最为严格的产品。书籍设计要为儿童提供最为全面的最为周到的保护, 要在最大限度上地防止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其次, 体现在书籍视觉语言上。简约明了的图形, 赏心悦目的色彩, 具有美感的形式, 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 使儿童能够比较容易准确得获得关于书籍的信息, 这样的设计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引起孩子的注意, 最后, 体现在选择设计开本形态方面。在选择设计开本的形态时, 要考虑到儿童书籍所有的种类, 领悟其书籍内容, 寻找最为合适, 最终充分体现书籍魅力的开本。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 才能使书籍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3-6岁儿童电子书籍设计特点

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相比, 无需要考虑纸质书籍纸张材质、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因素。电子书籍的设计是按照图形、图像表现方式分为平装, 软装和硬装, 这三种表现方式的出现, 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纸质书籍所拥有的特点。儿童电子书籍在设计是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上, 电子屏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利于保护儿童的视力健康, 屏幕的调节装置可以根据儿童自身喜好进行调节。其次, 在设计上, 色彩搭配要恰当、和谐、适度, 避免复杂纷繁的色彩模式, 同时要准确把握适合版面内容的文字跳跃率和适合图像和文字呈现的最佳视域, 达到让孩子长时间观看的目的。

三、3-6岁儿童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特色设计

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抛开所承载的媒介书本和电子设备, 回到最初书籍所含有的意义, 就是通过文字, 图案, 色彩, 等元素进行传递信息的过程, 这个信息传递过程需要设计者和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喜好。其次, 要从自身积累的设计经验中提炼精华进行独特设计。最后, 视觉方面进行有吸引力的色彩进行搭配。因此, 抛开书籍媒介的3-6岁儿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特色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情感共鸣, 独特表达, 配色和谐。

1. 情感共鸣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 书籍的版式是都是设计者所精心营造的视觉感受之一, 封面及插图中的形象, 版式的处理都能烘托出书本特有的文化意境。3-6岁儿童书籍设计的难处在于3-6岁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 他们知识掌握量少之成人, 无法完整的阅读一篇文章或者故事, 大多数依靠图形, 图画进行辅助阅读才能明了含义。在针对3-6岁儿童的书籍进行设计时, 设计者是要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通过版式、图案、文字、色彩等一系列元素传递给儿童, 使儿童在阅读时可以沉浸于设计师所创造的世界里, 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儿童书籍页面设计时设计者想要设计出引起儿童情感共鸣的特色设计的书籍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保持一颗童心, 融入儿童之中, 与他们进行情感接触, 了解他们如何体验自己的喜, 怒, 哀, 乐, 以及如何表达这些情绪。在进行版式设计, 色彩对比, 插图选择, 根据儿童的情感层次进行设计, 每个特定的设计对应特定的儿童心理更加让孩童理解书籍内容, 体验快乐或悲伤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 深入理解本书的内容。书籍设计是设计师对其内容阅读的解释和表达, 设计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本书的内容进行理解, 其后进行自我创造和设计, 这里的创造是设计师对书籍的理解也是绑定的书籍内在情感的基础。这种情感是感觉和设计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使作者和读者可以产生共鸣, 主要取决于读者能否理解设计者的意图。

2. 独特表达

设计师在设计儿童图书时要用儿童喜欢的形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书籍的页面插入大量生动可爱的形象, 充分发挥儿童的视觉和想象力, 将儿童的视觉, 触觉都吸引在书本所要表达的故事之中, 透过角色的层层深入带领儿童进入故事的世界, 这样的吸引都是透过设计者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进行的。

3-6岁儿童的感官视觉体验已经到了一个高潮。一些儿童教育书籍的设计, 设计引导儿童阅读都是通过一个生动和可爱的形象, 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不觉得无聊, 如使用儿童熟悉的动画片的卡通形象, 将里面的角色塑造成引导角色, 透过这样的角色和儿童进行知识之间的对话, 通过儿童愉快的与角色进行互动学习知识。例如, 如果在书中设置合理的儿童形象, 将他定位为好朋友的角色, 儿童在和“好朋友”在书中共同阅读和交流, 让他们的认知活动从平面到立体, 从难以接受到主动地自我学习。这样生动角色使儿童在进行阅读活动不再是一个人, 他和一个小兔子, 游戏中的外星人, 一起翱翔在书本中, 使阅读变得有趣, 在这样的过程中, 书籍自然也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爱不释手。孩子们相信直觉不喜欢世界直白的描述, 他们希望依靠强烈的主观感受来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世界的想象力再加工, 这决定了儿童读物的设计必须突破的具象的艺术形象, 设计师必须试图摆脱打破常规, 接受一些看似不缴纳逻辑视觉感觉。尽可能接近孩子们自身的设计, 设计师创造的艺术形象来源在日常生活和温和的想象中, 他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心, 在孩子们的世界寻找灵感。

3. 配色和谐

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观察他们的审美能力, 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性格让他们明亮的颜色非常敏感, 颜色的偏好与儿童的活力爱自然的心理特征相一致。孩子们喜欢明亮、自信和美丽的颜色, 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因为这些颜色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大多数设计者都大胆的使用这些丰富多彩强烈的对比关系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 一些儿童书籍封面常用的绿草, 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对比可以产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刺激, 对孩子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孩子们喜欢的颜色不容易协调, 难以掌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设计这些对比色介入一些相对较暗的颜色, 使用统一的图片, 比如在中间的红色和绿色的位置两个红色和绿色的各种同系色进行使用, 如橙色和灰色、黄色和灰色的中和。这个灰色可以扮演一个角色的转变, 调和视觉, 使儿童在阅读书籍时视觉可以得到休息。儿童非常喜欢鲜艳的颜色, 但他们很短的注意力, 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在视觉设计中的颜色的使用, 这个灰色中性颜色儿童书籍可以中和色彩对比, 但除了这样的对比色的使用, 设计者更要考虑如何使在颜色不冲突的情况下形成互补的和谐美, 这些都是在书籍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设计师之间在进行比较在书的封面设计的同时必须能够掌握颜色搭配, 颜色完美调和, 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阅读体验。

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语言, 儿童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的依赖电子媒介, 书籍设计是一种数字信息传输媒体的设计, 儿童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虽然有着载体上的不同, 但儿童书籍的信息传递的精神是永不改变的。

摘要:现今信息时代正在悄然的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变化, 依靠传统传播媒介的纸质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客户需求, 在新媒体应运而生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出现了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共存的现象, 在这多元化共存的时代中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都是无法被另一方所完全代替的。儿童书籍的市场也跟随主流进入了共存时代, 作为儿童书籍的设计者在进行书籍设计必定要考虑到电子书和纸质书共存因素, 将两者相互结合, 相互借鉴, 这样才能真正的设计出迎合市场需求, 推动儿童书籍设计的发展。除此之外设计儿童书籍要有创新具有特色的设计才能更好勾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生理,特色设计,电子书籍,纸质书籍

参考文献

[1]胡燕.当代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宋晶晶.当代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的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篇11

[关键词]书籍设计;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美,它是最直观的美感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形象构成的内容美,它也是直观的。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品中显现的意蕴美,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书籍的形态美,同样也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形式意味的美,形象内容的美,设计意蕴的美。

艺术作品美的三个层次,并不是机械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为一体。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

书籍的形态创意,设计情感的表达需要激发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而创作的思维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意味美感创意

在书籍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书籍的整体形态包括开本设计的形式感、精装平装的形式感、书籍函套的形式感等等。“形式美”是艺术历史的积淀物。在中国古代书籍的经折装、线装等等,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美。书籍设计首先就是书籍外在的整体形态的设计,书籍设计艺术独特的形式意味,首先是在塑造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意味。书籍装帧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书籍外在形态上酿造“形式意味”的美感。

书籍的形式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平面上,更表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上。从根本上讲,书籍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艺术门类;书籍与读者的审美关系是动态的关系。所以,书籍的形式美,应该在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式意味既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书籍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上的平面视觉图象,其相对独立的平面设计要具有自身的形式意味,与外在的书籍立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书籍设计艺术的整体魅力。

在书籍的设计中,封面的“形式结构”往往是设计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有的封面采用了“竖线”的形式结构,以挺拔的“力”追求崇高,有的封面采用了“横线”的形式结构,以宽阔的“张力”追求稳定;有的采取“竖线与横线交叉”的形式结构,以交错的“力”寻求动荡的感觉;有的采用“圆形”的形式结构,以弧线追求柔美;有的采用“斜线”的形式结构,以不稳定的“物力”寻求“心力”的提升;有的采用“方形”的形式结构,以最常见的四边形状的“力”寻求“心力”的规矩;有的则采用了“斜的方形”的形式结构,构成“力”的动感等等。众多的形式结构关系,使得书籍设计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在书籍的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书籍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人至小、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黑白的节奏、色彩的节奏、符号的节奏,形状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总之,无论“形式结构”变化酿造的“同质异构”的审美体验,还是形式中的点、线、面、色彩、形体酿造的形式意味无论是形式造就的谐调的柔和之美,还是激烈的动荡之美,形式意味几乎渗透到书籍创作的一切空间之中。“有意味的形式”还包括材料肌理的“形式意味”。因为书籍与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是一种美丽的节奏。

二、形象内容美感创意

书籍设计美感的第二个层次是形象内容的美。“形象内容是以视觉形象来反映现实,在视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往往能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效果。”艺术品的“形象美”包括:听觉形象美、视觉形象美、文学形象美。书籍设计艺术需要通过人的眼睛获得事物的形象,因此,在“形象美”中,向人们展现的主要是“视觉形象”的美。

所谓“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而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另外,这里所说的“形象感,是指对被看对象的感觉和对应的画面形象的感觉,确切地说是直觉能力”。视觉的艺术形象都要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所以视觉形象美要特别富于直观性和生动性。由于上述特征,因此决定了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必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不限于封面,还包括书籍的整体形态;整体形态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赋予了设计者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书籍的视觉现象可以千变万化,书籍设计艺术正是在“形象内容”的千变万化中承载了设计者无比丰富的浪漫感情。

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二是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形象内容”。书籍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包括开本设计、材料设计、精装平装设计、函套设计等内容;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主要指封面、包封、环衬、扉页,版式设计等“画面”内容。

以下将从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展开讨论,书籍的封面“画面”的“形象内容”设计,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再现”创意构思和“表现”创意构思。

“再现”的方法。这种方法源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摹仿论”。“摹仿论”认为:“艺术摹仿的真实可能要比历史学的摹仿更为真实”。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摹仿论”极大地影响着西方的书藉设计的“形象内容”。在西方书籍封面设计中,大量用写实的绘画和逼真的照片“再现”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成为其书籍设计的鲜明特色。中国特种材料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图片为“形象内容”的设计也被广泛采用。可见“再现”的方法是书籍设计“形象内容”的重要设计手段。

“再现”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式。许多书籍的封面设计,都喜欢使用“抽象”的“纯形式”,来表达设计师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因为“纯形式”的设计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抽象”的形式美,体现了“具象”难以表达的语言。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封面“形象内容”的表现方法,强调表达设计者的内心情感,它往往是靠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形象内容”来表达设计创意。

当然,“再现”与“表现”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设计师在创意中往往在使用“再现”的方法的同时,也使用“表现”的方法;在用“表现”手法设计的书籍作品中,往往也离不开“再现”的手段。

“表现”的设计方法,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上,同样可以有“抽象”与“具象”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抽象”的“表现”创意。纯“抽象”的表现形式,使“形式”本身成为设计的“内容”,设计者以“纯形式”表现自己的创意,成为书籍的形象内容。例如,哲学、政治读物、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往往只能采用“纯形式”的表现方法。

其次,“具象”的“表现”创意。虽然“纯形式”是“表现”方法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多数书籍的封面,是由“具象”内容,即以人物、风景、器物等“具象”的景或物与书名字共同构成书藉封画的视觉内容。在特种材料书籍的设计中,直接用人物、风景、器物的图片作封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多。也许是由于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封面使用“具象”的方法,更倾向于寓意的方式。希望最好能通过封面的“具象”内容,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诱发某种寓意,某种浪漫或某种象征。

三、设计意蕴美感创意

艺术作品的意蕴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而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是书籍设计艺术作品的“形而上”的神韵之美。所谓“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体验,它徜徉在人的心间,是一种“超形独存”的艺术精神,而书籍设计的意蕴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书籍设计的意蕴之美是“无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愉悦。但是,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又是建立在形与色“有形”的基础之上,是设计者在客观媒质中注入的主观感情,是设计者凭借艺术技巧酿造出来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黑格尔还举例说:“意蕴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至于整个形体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魂灵、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品的意蕴”。特种材料书籍的意蕴美,同样显现在书籍的形式意味上,显现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中,显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里。它具体显现在从封面到内文版式,从书脊到封底的所有的环节之中,它所荡漾出的超越形与色的精神,就是书籍设计的意蕴。

书籍的设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个层次,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只是一些有所侧重,有的突出了形式美,有的突出了内容美,有的则突出了意蕴美。但是,一本完美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应该将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吕敬人.书脊——书在表示空间中的主角[M].书屋, 1997, (1).

[4]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审委员会.中国最美的书(2003-2005)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论书籍装帧设计的“加法” 篇12

1 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加法”作用

书籍的装帧设计具体是指巧妙地利用各种图形、语言及文字与色彩, 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排列组合, 使他们可以富于美感的传达一定思想。我们知道,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封面的设计最能体现装帧设计的思路与精神, 是装帧设计中最为主要的方面, 因此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 我们应将封面的版式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在封面设计过程中, 要突出作者签名与相关信息的表达, 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图案与色彩, 并对他们进行巧妙的组合, 使其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只有这样才会很好的吸引读者的目光。但是对于书籍的版式、所选材料、封底等的选择也要尽量注意与书籍内容想呼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也呈现出不断扩大、不断丰富的趋势。书籍装帧设计的此种变化, 对于书籍来说有很大作用, 使得书籍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色不少。下面本文将分条论述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积极作用。

1.1 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功能

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者要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有造境的功能, 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力来完成一些相关要素的排列组合, 使他们可以很好的表达某种意境。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者可以通过关联想象来实现装帧设计的增值作用, 关联性想象是指在人们原有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 比如看到红色想到火光的温暖, 而看到绿色则想到春天的绿意盎然, 当看到白色则会想到冬天冰雪的寒冷等, 通过这种关联想象设计者可以很好的表达某种意境并可以使读者感受的到、体验的到。同时要想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有造境的功能, 设计者自身还要具有相应的素质, 比如生活阅历丰富, 想象能力较强能。书籍装帧设计在造境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要尽量造一些可以实际观赏到的景物, 造一些贴近读者实际生活的景物, 造一些传达上进思想的景物, 造一些平时易懂的景物等, 只有这样, 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从而达到造境增值的作用。

总之, 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 如果能合适恰当, 就可以营造出一种立体的美感, 使读者感觉到景物就在眼前, 而且还会很好的勾起读者内心的某种愉悦感, 使他们感到韵味无穷, 从而激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1.2 书籍的装帧设计可以很好的营造一种书卷气息

第一, 要注意所选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注意书籍装帧设计所选用的材料。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所选材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整体质感, 同时也是影响读者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材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手感、有质感、让人比较舒服的材料, 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调动起自己全方位的感官, 从而达到与书籍交融的境界。

第二, 注意具体的装帧设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进步, 书籍的装帧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封面的设计了, 书籍的版式、封底、书脊等也逐渐纳入到了书籍装帧设计的范围之中。因此, 在书籍的装帧设计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意封面的设计之外, 对于封底等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有很好的注意上述两点, 才能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营造出一种书卷气息, 从而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2 书籍装帧设计可以使信息的传达具有个性化, 从而提高读者的关注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读者对于阅读书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了, 设计者们渐渐意识到, 传统的、单一的装帧设计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 因此, 书籍装帧设计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渐趋向了多元化, 其中, 很多设计者特别注意利用书籍的装帧设计来营造一种个性化的信息传达机制。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注意了文字的繁与简、前与后、详与略的排列, 使书籍的装帧设计可以引导读者在阅读时循序渐进, 逐渐领略书籍内涵与书籍设计的完美结合。要想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够个性化的传达信息, 设计者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 还要注意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将封面、纸张、书脊、封底结合起来的立体效果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立体动态的效果。同时, 设计者还要意识到, 只有好的封面是很难营造立体氛围的, 要想有立体的效果, 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要做到很好的结合, 有关符号的变化也要彼此呼应协调, 甚至内封与环衬之间也要有美感, 只有这样, 立体动态效果才会更明显, 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才能很好的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通过个性化信息的传递, 可以使书籍作者的思想更好的为读者所了解, 从而使读者在选择书籍时, 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这样既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 又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便利。

3 结语

俗话说的好:“人靠衣服, 马靠鞍”, 书籍的装帧设计就好比人的衣服, 马匹的鞍具, 可以起到美化书籍的作用。一本书籍如果有好的、精致的装帧设计, 就可以很好的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即使其本来并不打算阅读此书, 相反, 粗制滥造的装帧设计, 则会使读者产生反感, 进而使其打消阅读此书籍的欲望。因此, 我们可以说书籍的装帧设计如果适当, 则会对书籍内容起到“加法”作用, 相反, 则是“减法”作用, 因此, 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注意审美、立体、书卷气息等的传达, 并注意相关数据、图形、色彩等的组合, 使装帧设计能对书籍内容起到很好的增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 姜百强.书籍装帧设计个性化信息的传达[M].北京:北京服装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8.

[2]袁静, 李丽.书籍装帧设计书卷气息的营造[M].济南:济南大学艺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8.

上一篇:心脏复苏下一篇:中国经济进入复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