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1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马 丽
地图是基于特定数学法则的对一定 时空尺度内客观世界的具体而微的直观表达,其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空间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必不可少工具,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色所在。地图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时 “ 以 图辅学”,将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在一定的平台上予以形象展示,便于学生更好 地将文字表达与地图呈现结合起来,进 而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拓展思维,以 适应地理的时空跳跃性、空间关联性的 知识特征,培养过硬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现,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 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 ; 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 以教人成人为核 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 1 世纪,8 0 % 的信 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 地图教 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 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 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 构建起文 字理论 与地学现象之 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 “ 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 . 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 图、析图,使 之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 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 学生在地 图册 中标注各大洲排名 前 5的大河的流域、找 到世界 面积
排名前 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 ; 也可安排 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 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 能体验 :还可让学生制作 自己最感 兴趣 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 的旅游路线 图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球表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 ; 于是我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 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 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 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 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 西岛、希腊半 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 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
一个视角、方面提取 出来 的部分地图,学生在读图时往往 “ 不知其所云”,这时 应该针对地图的特点,发挥联想,找到自己的思维与图中实证的契合点。如:昏线图、太阳高度角图等,各个地图的投影中心不同,地图呈现也有巨大差异,而考试中的题目往往会截取全球展昏线图或全球 太阳高度 角图 等各系列 地图 中 的一部分,由于图示不完整和信息缺乏,这就更增加 了读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思维联想,即凭借个人 经验将 “ 不完整”图补充完整,寻找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点(极点、晨昏线与经 纬线交汇点等)和线(极圈、赤道、晨昏线等),以确定地图的中心点,进而展开分析。如此有序的进行解图,可以使学生从这一个“ 部分” 而认识到图的全貌,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深刻领悟到此类知识点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图表中的信息,揭示地理要素特征及其相 关联系,是地理教学须直面 的话题。长期以来高中地理学科被定位为文科性质,教学也偏向教师教材讲解、学生被动识记,其教学效能不高、效果不明显。在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崇的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当从 自然科学点出发,有意识地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发展智力、个性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地图的特征
根据不同的分类, 地图可以分为:世界地图、国家地图;自然区域图、经济区域图;平面地图、立体地图、数字地图等等。不论是怎样的地图, 都有一定的数学法则, 经过高度概括, 利用一系列的符号系统表现大量的地理信息。因为地图的直观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比如注意力和观察力;因为地图的概括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判断力、思考力、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形象思维培养与抽象思维培养相结合、图文相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地理地图的制图过程, 从而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从简单的识记, 上升到领会、运用。
二、高中生读图能力现状分析
一是畏难心理严重。高中地理学习更加深入, 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看到图例繁多、内容较陌生的地图, 或者新图、变图时, 感觉到需识记的概念、符号太多, 就觉得太难, 耐不住性子仔细观察、寻找规律、理清头绪,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个人性格的影响。男生一般比女生更容易找到信心, 建立兴趣, 爱好旅游、向往异域风情, 日常生活中有过读图经验的学生更加容易对读图产生兴趣。
三是学习能力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有区别,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 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差别也直接对读图能力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在复杂的地图中找到读图方法, 有的则只能看懂老师教过的地图, 稍加变化就无从下手了。
四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每个地理老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知识的不同强调, 对于地图的利用和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图能力。平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班级, 学生会对读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遇到较复杂的图表时, 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
三、高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 增进学生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地理书上的图像种类很多, 主要有地理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其中的地图不同于统一图、景观图等, 要让学生理解它严格法则、高度概括、符号表现、承载信息的特征, 从而建立起基本的地图概念, 通过对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的阅读, 树立起感性认识, 从而为基本读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是加强基本名词、典型概念、符号系统的识记和理解。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基本名词和典型概念, 虽然离现实生活很近, 但是比较抽象, 容易遗忘、混淆, 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加强识记和理解。比如气候和天气、高气压和低气压、地方时、北京时间、区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震级和烈度等等名词, 内陆气候、海洋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基本概念, 是读图的基础, 需要学生识记、领会。地图中的符号系统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 对于这些符号的掌握, 是读图的基本要求。比如等高线图形、设色地形图中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植被分布、人口密度等表现方式。
再次是从易到难, 从典型到变化, 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根据学习的规律, 人对于知识、能力的掌握总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读图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先从简单、直观、典型、涵括内容较少的地图开始, 让学生掌握后, 再过渡到复杂、非典型、涵括内容较多的地图。老师教学的方法, 也从详细讲解、具体指导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最后是运用归纳,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识记、领会到归纳,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读新图、填图、画图的方式, 进行读图能力的巩固;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总结, 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将所有的地理信息囊括在结构体系里, 并以此为索引, 进行全面复习、加强。
四、结语
总之,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应充分掌握并了解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水平,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为培养更多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浅谈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9)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3
归纳各类图表,掌握判读解析方法
(一)地理图表的考查分为图和表两大类。
地图分为:
1、分布图: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用以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
3、剖面图:如地形、地质、土壤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如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的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6、景观图 :用以反映自然景观和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
读图应从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
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大面积的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应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
(一)强化基础练习,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分值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系统地理的背景、基础,区域地理的定位成为解题的第一步,区域地理的教学应把定位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强化基础训练。
(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变“怕做”为“会做”。
学生怕做读图题,一方面是因为读图能力不强,基础不好,更大的原因是他们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从基础做起让他掌握解题的步骤就显得十分必要。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在头脑在保持清晰图像,这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解题的开端和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审题引起的。理清解题思路,通过读图联想,将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再现和条理化。
启发式引导读图,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读图的训练
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关键在课堂。教师通过理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及其课堂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读图用图这个地理教学的关键和特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晨昏线时,就可以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读图。准备好手电筒和地球仪。1、手电从地球仪侧面照射,直射在赤道上,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晨昏线与地球的关系的侧视图、极地俯视图。2、手电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晨昏线与地球的关系的侧视图、极地俯视图。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两个图,让学生说出此时太阳分别直射在哪里?
通过教具演示,层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各类晨昏线的画法,给学生一段时间做练习巩固。事实证明,这种在课堂上启发式层层引导学生读图、画图、练习巩固强化的方法,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挥联想,培养学生读图过程中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個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地理读图过程中,常常需要发散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就需要培养发散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泰宁县第一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篇4
一、本课题实施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本人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二、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将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会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还将并结合《敦化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会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三、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会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敦化。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将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会很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将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七、实验策略或方法
(一)主要措施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篇5
因此,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原因在于初中阶段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按照老师划出的重点像背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再加上地理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多数同学的地理基础不扎实。为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对课本上的各种图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看和指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好一堂课上需自始至终展示的主图和随教学进程需不断更换展示的辅图。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指图要迅速准确,和语言能协调一致。不同类型的图,看和指的要求也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通过对地图的看和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建立丰富的地图表象,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广泛的地理想象,加强学生有意义的理解记忆。如学习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的有关内容时,如果仅仅看文字,就不可能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但如果结合阅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弄清丰富区、贫乏区的分布及相对位置,就能找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的规律:东南部较为贫乏,西北部较为丰富。
2、对于地理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或图例)――看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面积或坐标点的位置,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来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如看“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明确温度曲线、盐度曲线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南纬60ο附近比北纬60ο附近的海域的盐度高,原因是南纬60ο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ο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以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和指。如:看一组天体的照片(土星、蟹状星云、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等)了解土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尖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和中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从而证实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别。
(二)读和写
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如看“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将六大板块的名称反复诵读,然后在填图册上填写,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和说
想和说实际上是一个分析过程。分析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动脑筋想,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它主要解决“为什么”。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纬30ο---40ο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不同。
西岸――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夏季
东岸――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西岸――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冬季
东岸――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
因此,西岸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东岸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上,分析最冷月均温热带在15度以上,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度以上,温带在0度以下,寒带最热月在10度以下。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如对“城市化的进程图”分析其扩散过程,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数目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5 、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大多数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就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
(四)变和画
地理事物的产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姿态。要求同学通过辨认同一地理事物各种变换的图像,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地理事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引导学生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6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作者/ 石 杰
摘 要:通过读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通过有序的图片描述,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将图片吃透读懂,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图能力;课堂教学
正常来讲,学生们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和图画有过多的接触,对于读图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认知了。而到了上学的阶段,许多的数学信息都是通过一幅完整的图画来展现出来的。如“数一数”中就通过简单的图片来表现校园,图中有国旗、单杠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资源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文中内涵的时候,要多发掘图画中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他们热爱数学,走进数学的海洋。
一、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接受的基本能力之一。由于儿童阶段的学生观察力不通透,随意性较强,没有任何目的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诱发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清晰地表达。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图片,然后说出每组图片的意思,最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几幅单杠?(直到完整回答:图中共有2副单杠)有几只小鸟?几条板凳?几棵树?……引导学生们对自然数感知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数数以及感知事物的能力,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儿童天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模仿自己,再用导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先说出图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教学生“9的加法”时,我让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读图:右面有4只蜻蜓,左面有5只蜻蜓,它们聚到一起一共有几只蜻蜓?或者有5只蜻蜓落在一片草丛中,过会儿又飞来了4只,这片草丛现在共有几只蜻蜓?同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他们讲清楚大括号的作用。在教导学生连加和连减时,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和“有……去掉……再去
掉……还剩……”诸如此类的语句来进行读图。在表达解题思路时,我们要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数学教学论文 )左边也有……右边也有……总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语句表达。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地养成属于自己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课本中有很多是和数学没有关系的信息,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进每一个学习场景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关小兔子要建房子的图片,在孩子们眼中这些都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要表达的信息,因此我提出了质疑,向孩子们问:(1)小兔盖房子来了多少兔子朋友呀?(2)小兔子们一共抱着多少砖头?砖头与小兔子的`数量一样多吗?经过引导,让学生们通过图片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接着,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共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一共抬了几根木头?(3)是木头多还是小猪多?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猪和木头的图片,这样,学生们就理解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引导,也能感受到“比较事物多少”的关键就是“谁和谁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读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图文并茂的题目也相应地增加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了字忽略了图,意识到了图忽略了字。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大树旁边又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4人被大树遮挡)”……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目。这道题中,有的小朋友就没有注意到文字,光数着图画本身的人数,完全忽略了图文中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看图,并与文字相结合,根据已知的图片信息,再结合文字信息,发现其中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们将图文结合悟透。学生只有认真读图并理解图的意思,明确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变得轻松了。
综上所述,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他们只有将图片吃透读懂,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有很好的读图能力,在解题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田茂全,杨吉成。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典型 运用[N].黔西南日报, 2012-4-10.
[2]吴志英。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N].抚州日报,2011-10-27.
高中地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策略 篇7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刺激,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的认知和记忆。传统教学可以通过经常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边讲边画、学生动手、读图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目标,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加了生动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并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新课导入时,笔者播放了“冰岛火山喷发影响欧洲航空业”新闻视频:当地时间2011年5月21日位于冰岛南部的格里姆火山喷发火山灰,从冰岛蔓延到波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上空,导致欧洲航空运输再次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看完视频后,对此火山喷发现象很感兴趣,笔者顺势提出问题:“火山灰为何会从冰岛扩散,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在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难点时,笔者播放了“三圈环流形成”Flash动画,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形成原理。过去同样是讲解这个知识点,没有利用多媒体,反复讲三到四遍学生还是不理解。可见,多媒体具有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使地理课堂“活”起来。
二、教会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先看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明确地图所示的主题内容。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还注明了时间是北半球冬季。
2.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等有助于获取地图中的准确信息。
3.精读地图,综合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往往有体现,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例如,对比分析“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时,读出鞍山本地有丰富的铁矿和周边省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供应,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大型钢铁基地;而宝钢及其附近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炭资源,相对于鞍钢来说,它的煤炭来自内地省份,而铁矿需要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等国运入,原料和燃料的运输距离较远,但在上海宝山同样也能形成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其原因则与上海的消费市场、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4.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5.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必修一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其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通过对比分析主图和辅图,可以得出规律: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故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由此可见,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切不可忽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多用图引导学生,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逐渐熟悉起来。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课堂上带好地图册,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即图例、注记、符号)、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查看并进行记忆。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读图的过程中就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总之,地理图像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成绩。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近年的高考中,地理考试“无图不成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及时对读图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读图 绘图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我国教育出现了全方位的改变。这也为我国教师的教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并提高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把教学质量放在教学计划的第一顺位。而对于完成高中地理教学转变来说就意味着要将提高学生读图水平作为实现学生素质进步的关键。
一、我国高中地理读图教育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师中,有三成以上教师将文字知识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超过一半的教师则从未重视过学生抽象思维的构建。因此,在我国读图教育俨然成为教育盲点。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
(一)对地图欠缺正确认识
很多教师都单纯地将地图的认知当做一种感性意识,认为它只可以形成一种直观的感觉,不能促进理性客观意识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地图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正是地图的直观促使人们抽象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感性意识。
(二)忽视读图能力的锻炼
地理图像知识、思维逻辑、感知力和读图方法是组成读图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而读图能力又可以分为深层信息获取力与表层信息获取力两个层次。当对表层信息的认知到达某一程度时就会自动上升到深层信息的认知。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多采取文字取代地图简单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表层认知,教师们在学生的认知中提取有效知识点组织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只能获得表层认识,不能有效地锻炼思维逻辑,从而导致其读图水平的固步不前。
二、提高读图能力的方式
(一)学会看图
只有学会看图才能真正认识地图了解地图。而最佳的看图方式就是秉着整体的思维意识从全局角度多方位并遵循一定顺序一步步地进行分析。
一方面,看图时不要把每个点独立出来研究,而应该放在图中,从一个面的立场上综合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每个点的作用。一根骨头单独拿出来谁也猜不出它的作用,而如果放置在人体的特定位置上我们就可以轻松明白它存在的意义。就拿我国铁路路线图来说,我们不应去单独观察它途经的某一地点,而应广泛了解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地形、人口、经济状况等都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将地图看为一个区域,系统地进行观察分析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在考试中,整体思考可以避免由于某一关键点错误或缺漏导致的扣分。
另一方面,看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步骤地分析观察,并且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思考。比如观察稀土资源分布图时,首先要指出分布均匀与否,再观察哪几个国家占据主要地位,还要分析其进出口情况,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维逻辑的加强,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辨别地图认识地图,提高分析能力。
(二)学会分析
地理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科,它更偏向于理科性质,需要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并深刻理解地理原理的背景下主动进行分析,探索一切会发生的状况。这才是提高学生识图水平的重点难点。
很多学生就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地理知识只会生搬硬套,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同一个知识点仅仅是变换了题型就不会解答。为了改善这个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逻辑,实现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关联。由于这些关联点间的不尽相同,学生必须秉着辩证的思维从全局着眼进行分析。比如在分析中国的气候时,就要把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其所受季风环流结合起来,而并不是所有北半球受这一洋流影响的地区都会形成这一气候,因此要采取辩证的方法具体有区别地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其对知识的全方位应用,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学会画图
画图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画图才能更好地识图。为了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我们要做到四点:1.选取适合的素材,让学生不再被动,有目地地进行画图;2.把握画图的难易程度,有步骤地从简单而笼统的绘画提升到复杂而精细的更高层次;3.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绘图,激发其画图的积极性;4.积极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运用一切辅助用图来实现对学生的锻炼。
(四)提高综合读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实现地图传递,使学生能认识到更多的地图。另外,教师们还可以适当加多课外活动来配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学习趣味,从而提高其综合读图能力。
地图对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识图能力的锻炼,使他们了解到认识地图的巨大作用。只有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并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地图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我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涛.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2]王海军.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如何做到“教”与“不教”[J].地理教育,2011(3).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9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文/于庆君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最突出的一部分,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综合能力,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的一门实验教学课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当前该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下面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探讨。
一、高中生物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学生一旦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将会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进行自我探索,并产生浓厚的创新欲望,对于该门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1)生物科学和现实生活中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进去。例如,在讲解渗透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入,比如萝卜放入盐水中就会变软等等,采用这些真实而生动的例子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应该多注重生物学科与当前社会关注问题的联系。比如,近几年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对当前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热点问题逐一引出,引发学生关注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利用好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部分
高中生物是一门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步骤,并且仔细体会自己做实验的每个步骤。通过整个实验,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制订观察方案,明确自己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自我思考方法。作为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用具,并且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要通过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然而,当前课本中的大部分实验都只是相对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方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为了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验的`性质,适当地将实验条件以及实验形式进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设计实验。生物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实验,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实验。这种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将知识牢牢地记住,并且发展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引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前,“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案导学”是指通过学案的形式,利用导学的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辅导,并非为学生提供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引,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学案导学”的施行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得到提高。此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寻找答案,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广泛施行,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
成,正确自学方法的摸索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运用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避免总是出现教师在单方面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课堂的教学氛围枯燥。只有将教与学互相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知识,并且便于理解书面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听懂,生物教师要把经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对自己有效的、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总之,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艳立。浅谈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科学,(1):17.
[2]张清华。浅谈高中生物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10):146-147.
[3]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2):154.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篇10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观对待学生实际情况,因才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才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以及学生间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及问题的兴趣。教师不应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或高考考纲的要求范围,便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
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
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模式的不断改变,高考物理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
3、注重实验,提升整体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
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目前有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4、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了。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先有地图,之后才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地图能够了解与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地理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地图的作用,很多地理试题中都有地图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读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而提高地理成绩。
一、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记住“常用图例”。记住常用图例就能够知道每个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地理事物,同时掌握表示地理事物的方法与一些专门的地图概念,比如,分布图、统计图、景观图和地理联系图表等,让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学习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很好地落实到地图上,使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通过阅读地图可以达到了解地理知识的目的,只有读懂地图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在学习地理中先要看地图的名称,通过名称来确认地图内容,再根据地图上所显示的经纬网来判断需要了解事物的位置、范围与方向,通过地图上面标注的符号进一步确定各类地理事物,比如,平原、高原、山脉、海洋、城市、交通线、矿产、自然保护区等。每个地图的比例都会有所区别,要掌握地图比例,学会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以及山脉走向等。教师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图文结合原则。把地图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形成一种互补关系,通过地图让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学生在读图中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以及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这一课时,在课本上所介绍的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与省会,只是简单的概念名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大幅中国政区图,把每个地理对象的特征在展示中引导学生观看,使概念进一步直观、形象、具体,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其次,精减原则。地图中所显示出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教师要在读图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读图主题,帮助学生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也就是在学习某个地理知识时需要在地图上获取哪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读图目标。第三,联系原则。在读图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多向联系,学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激发对未知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增强地图的记忆力、联想力与概括能力。
二、培养学生析图技能
在读图的基础上提高析图能力能够掌握地图上更多的地理信息,尤其是隐性信息。析图就是对读图时所获取的相关地理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取舍、重组地理信息,进而总结出相关的地理成因、要素、特征与规律之间的具体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图的技能,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读图,把问题作为导向,固定学生的读图范围,培养学生对读图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的能力。教师归纳、综合地理知识后,引导学生掌握一图多用、一图多思。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与思考同一幅地图,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与分析图中的四个方框,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观察,可以分析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部分;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观察,可以分析出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地理特征;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则表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通过多角度分析问题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分析能力时,可以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同时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比如,可以把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从地图的变化中掌握城市的地域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这个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人口迁移、河道变迁等方面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地图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一图多用、多图并用,进一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三、培养学生绘图技能
在学习高中地理中的动手操作阶段就是填绘地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图和绘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并且把学到的书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可以通过描摹、填绘、仿绘、绘制地理图表、漫画等方法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练习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填充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把热带雨林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域分别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在填绘时要突出重点,明确填绘目的,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进行详细的区别填绘,为了节省大面积的涂绘时间,可以用打点或者画斜线、浪线等进行涂绘,可以达到同样的绘图效果。学生在绘图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教学的工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图要领,能够准确地记忆和获取有效的地理知识信息,提高学生思维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像来解决教学中的具体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提升图表解题技能
图表解题能力是地图能力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地理高考中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基本功,配合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获取正确的解题方法。提升图表解题技能需要以图析题,灵活转换图像信息、数据信息与文字信息,再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展开分析和推理。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表现在: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剖面图转换成平面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图与文字之间的转换,是理解与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重点需要与各类图形相结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图文转换。比如,可以通过窗户光线、地球经纬网、旗杆影子、变化曲线坐标等多种不同的题型来了解与掌握太阳高度角。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重点。解题时要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学生在思考中掌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挑选与设计读图题,重视学生图文之间转换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已经掌握课本与地图册上的原图后,教师可以变换图形或者增加多角度提问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图表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增加学生仔细观察地图的训练,养成看图的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能够把课本知识与地图相融合,提高读图、用图、解题能力,为全面掌握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银萍.学法迁移成为地理学习的新动力:对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提高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12
地理图象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而设计的地理图和画组成的系统。地理图象包括插图、附图、教学挂图、地图册、填充图册、自制教学挂图等, 也包括幻灯、投影和录像等。地图技能指阅读地图、使用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地图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抓住高考试题所具有的“有图析图, 无图考图”等特点, 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地理成绩。地理学习当然离不开地图, 但是, 学生对地理读图学习有较强的畏难心理, 学生的读图能力不强, 因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地图学习, 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 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 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 形成“意境地图”, 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 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 更为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 实现高效学习。
一、注重方法, 提升读图能力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 注重读图方法的讲解, 做到“授人以渔”, 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识记和积累“常用图例”并认识并记住图中的图例、文字说明等相应信息, 这样才能了解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以及其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教师要教授学生在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分布图、统计图以及地理联系图表等专门地图的概念。同时, 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将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转移”到地图上,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 理解相应的概念。为了能够阅读地图并读懂地图, 要能够让学生先看地图的名称, 确认地图的内容, 之后根据经纬网确定所研究事物的相对位置、方向和范围, 再根据地图符号、确认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和湖泊、城镇、村屯、交通线、资源、物产、工业、自然保护区、污染源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遵循图文结合、精减以及联系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新旧衔接, 实现知识的立体结构化, 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 提升学生的地图学习的效果和读图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良好习惯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地理图象导学的教学方式, 通过图象来设计相应的问题, 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图象来实现积极思考和自觉讨论、探索, 最终获取地理知识, 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 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城市化”时,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 再分步骤进行教学。我先是创设问题情境, 为提出问题做好准备和铺垫, 通过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展示图象 (中国政区图、无锡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等, 让学生观察;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展示的图象提出问题, 并指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象, 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最终对问题进行解答;之后是探索问题和总结问题, 找小组成员来指图作补充、修改, 我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 让学生用简图、示意图、逻辑图、迁移图等图象画好。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 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 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 教师定期进行检查, 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 引导和约束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地图制作活动, 开设地图制作课外活动小组, 联系生活布置绘制本校地理平面图等, 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此外,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提升图表解题技能。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基础,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活用图表”, 以图析题, 锻炼学生的图、文双向转化, 提升图表解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精心挑选和设计读图题,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图文变换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 可通过变换图形, 叠加图形或改变提问角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总之,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地图以及读图等方面的学习, 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 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是学好地理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地图和阅读地图, 能够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 实现图文双向转换, 掌握学好地理的良好方法, 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
关键词:地图,高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高效
参考文献
[1]张世温.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江苏教育, 2001, 11
[2]吴培娇.在地理课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广东教育, 2006, 8
[3]陈智宏.地理教学中图像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3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10-18
高中生读图能力培养08-15
高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08-14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09-05
地理读图能力09-20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的培养(杨周)10-15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10-17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05-28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