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精选9篇)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 篇1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对数字以及计算方式的运用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数学惯性思考力。小学数学的不断学习,则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逐渐过渡阶段,是由具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具备自主思索能力以适应这一变化。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思索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进行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数学学习是一种长期行为,如果从一开始没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很难在数学中投入,好成绩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可以将课堂氛围营造得轻松有趣味,通过教学方式的变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今日我当家”这节课为例,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以下相关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学生打造与现实相一致的生活场景,比如,买菜、买日用品等日常现象, 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况下运用学到的加减法知识来买东西,算价钱,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达到生活与数学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其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之后数学教学的开展。
二、锻炼创新思维
创新,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理解力,举一隅以三隅反,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创新集兴趣与能力于一身,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规律,这也正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以“一分钟能干什么”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罗列几件事情,让其在一分钟内做更多的事,比如,烤面包需要三十秒钟,扫地需要三十秒钟,洗衣机甩干衣服需要五十秒钟,倒水需要十秒钟,拿书需要十秒钟,开窗通风需要三十秒钟,然后让学生随意将这些事情组合,使其在一分钟内做的事情最多。由于教师所提供的事情是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 学生方便着手,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而且由于事情的组合有很多种,运用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锻炼思维深刻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掌握数学原理的过程。数学的表现方式各种各样,但其运用的原理往往是不变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让学生看到数学问题的实质,在做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对于此阶段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较重”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顺向思维中思考题目,还要适当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以锻炼其思维的深刻性。一般的“较重”题目多改变重量的单位或者数字大小,而较重对象不变,这种模式已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较重对象而重量单位和数字都不变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较重问题的掌握情况,由于固定思维的禁锢,学生很可能在一开始无法反应过来,这时候教师不要忙着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和检验找出自己回答的错误之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还有助于其养成检查自己给出答案的好习惯,这也会在其日后的数学学习中给予其有利的帮助。
四、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在任何领域都不可或缺,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数学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期间会有挫折,学生难免会有懈怠,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教导和引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快乐学习数学。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在钻研数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数学难题的故事,让他们知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连大数学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不放弃,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许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学生也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通过讲述数学家的经历,可以和数学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接纳,也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的数学学习与数学家相互影射,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也是有重大影响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能力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今天,教师是一道桥梁,是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教师所应注重的不再是手把手教学,而应注重引导,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告知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找到乐趣,得到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这是广大教师应倾力做到的。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要着重注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固有思维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索能力,从而建立严密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思索能力,自主学习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 篇2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地理思维能力的的形成和发展,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作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使思维不断活跃和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并为思维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通过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问题化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 篇3
一、职业高中和自主学习的概念
1. 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是新型的中等职业技能院校. 职业高中主要在于文化课的教学上, 在职业技能教学上侧重理论. 职业高中几个重要特点: ( 1) 实践性,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2) 职业性, 职业高中主要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方向为导向, 和用人单位有一定的关联性, 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 ( 3) 区域性, 职高学生大部分是本地或者附近区域的, 学期满后也是在当地或者就近就业工作[1].
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的自我独立开展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活动前有一定的自我安排和选择; 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进行修正, 反馈, 评价; 在学习活动完成后, 有自觉性的进行深入关联的学习和补充. 自主学习有着很强的自我调节性、能动性, 有效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的选择和调节控制, 是具有自主性的. 教师培养的自学能力就是如此从教师的角度看, 是在教育的目标指导下, 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根据教和学的两个主体, 按照不同的情况, 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职高学生物理的自学的教学方法
1. 实现学生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 知识水平等方面考虑, 提供有趣丰富的课题材料, 设置直观鲜明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 开动学生的物理思维, 从而让其发现问题并指出和解决问题[2]. 如, 物理学中的惯性现象,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水杯上面放置一模板, 木板上面放一粉笔, 让学生迅速的弹出木板, 而粉笔则原位的掉入杯中, 而没有随木板一起弹走.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究欲望, 而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教学指导和理论的分析, 同时对学生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物理课堂应该是个自主、宽松、规则、有趣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放和学习主动性.
2. 打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的各方面是参差不齐的, 从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得合理科学的分配. 主要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而不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 应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实验. 从学生出发, 进行互动式的讨论, 达到学生和学生, 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方式, 课堂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 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从教师出发, 应该分层次的进行教学, 因为学生的智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 教师在“教”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 安排其学习目标和内容. 教师应侧重学生的学习性、思维性、主动性, 对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并不一定要有刚性要求,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
3. 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自主学习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提升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因为, 物理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 对于在多媒体的显示, 可以有更直观, 更具体的情景, 并且具有不同知识的汇总对比,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兴趣和乐趣, 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3]. 教师应该运用网络资源做好: ( 1) 物理教学的资源汇总,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把发现的问题可以去找相关的内容. 可以汇集物理知识点相关的图形、影像、有趣的现象视频. ( 2) 实现网络学习交流, 在此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 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讨论交流, 可以有力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
总之,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学习和终生学习的重要能力所在, 职高的物理教学就是实现教书和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有机互动. 课堂上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试验、谈论、分析、讲解一体的模式, 进行多媒体等网络形式教学的开展, 联系学生的实际,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性, 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动机; 课后积极与学生探讨、交流、评价, 提高学生课后的预习和复习的自主性.
摘要:新时期和新形势下, 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和新课改的深入, 职业高中教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应该有所转变, 着重在于学生的“学”在方式上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论文对目前职业高中的物理科目教学来探讨, 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关键词: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些方法[J].物理学习.2009 (5) :55-57.
[2]于秀丽.高职物理自主学习策略探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6) :105-106.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 篇4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 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见图1)。
(附图 {图})
图1 信息传递与学生思维阶段示意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 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 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下列模式教学(见图2)。
(附图 {图})
图2 地理信息转化模式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 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 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 点都不同。另外,在图1中还应解释清楚两个地方:一是箭头⑤所代表的含义是,一旦被识记的信息发生了遗忘 ,则可以进行再学习;二是箭头④指的是,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 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1] [2]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一、绘制简易地图、示意图, 强化空间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 (挂图、课文插图、地图册等) 外, 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板图来进行教学, 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可将内容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空间具体化
人的一生与漫长的地质时代相比, 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许多地质构造的形成无法直接观测。在讲解地质构造时, 可用一些粗浅的演示。如讲褶皱时, 用书本代表水平岩层, 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 发生波状弯曲变形, 向上拱起的部分叫做背斜, 向下弯曲的部分叫做向斜。再如:讲断层时, 用一粉笔代表岩层, 当岩层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会发生破裂, 这叫断裂;再沿断裂面把二截粉笔上下或左右错开, 这叫断层, 学生自然得出:断层等于断裂加位移的结论。
三、用启发式开拓空间思维
在学习“黄河”时, 可以设计以黄河为主线, 将地形、气候、植被及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方案, 层层追问, 步步启发;黄河流向怎样?这种流向怎样受地形的制约?黄河特有的凌汛现象及多泥沙与纬度、位置、流向、地形、土质结构、气候和植被有什么联系?最后问黄河沿岸资源和开发情况, 并运用填图的方式让学生绘简略地图进行总结。
这样, 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固。
四、以逆向思维加深对空间的理解
在常规题目中, 以逆向思维形式提出新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训练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五带的原因之一, 若黄赤交角变大 (小) , 五带范围如何变化?在讲“太阳日与恒星日”长短时, 可有意识地提出: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实相反, 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 西亚是否存在相对多雨区?这些地区分布在何处?相对多雨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些假设式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会激发他们对这些地理现象的深入思考, 并加深对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
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 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 可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 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 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 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 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 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 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记图的目的是积累地图表象,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能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 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 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 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 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
综上, 进行图像教学, 能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分析宏大的地理环境中的复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地图的特征
根据不同的分类, 地图可以分为:世界地图、国家地图;自然区域图、经济区域图;平面地图、立体地图、数字地图等等。不论是怎样的地图, 都有一定的数学法则, 经过高度概括, 利用一系列的符号系统表现大量的地理信息。因为地图的直观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比如注意力和观察力;因为地图的概括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判断力、思考力、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形象思维培养与抽象思维培养相结合、图文相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地理地图的制图过程, 从而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从简单的识记, 上升到领会、运用。
二、高中生读图能力现状分析
一是畏难心理严重。高中地理学习更加深入, 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看到图例繁多、内容较陌生的地图, 或者新图、变图时, 感觉到需识记的概念、符号太多, 就觉得太难, 耐不住性子仔细观察、寻找规律、理清头绪,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个人性格的影响。男生一般比女生更容易找到信心, 建立兴趣, 爱好旅游、向往异域风情, 日常生活中有过读图经验的学生更加容易对读图产生兴趣。
三是学习能力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有区别,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 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差别也直接对读图能力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在复杂的地图中找到读图方法, 有的则只能看懂老师教过的地图, 稍加变化就无从下手了。
四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每个地理老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知识的不同强调, 对于地图的利用和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图能力。平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班级, 学生会对读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遇到较复杂的图表时, 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
三、高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 增进学生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地理书上的图像种类很多, 主要有地理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其中的地图不同于统一图、景观图等, 要让学生理解它严格法则、高度概括、符号表现、承载信息的特征, 从而建立起基本的地图概念, 通过对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的阅读, 树立起感性认识, 从而为基本读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是加强基本名词、典型概念、符号系统的识记和理解。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基本名词和典型概念, 虽然离现实生活很近, 但是比较抽象, 容易遗忘、混淆, 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加强识记和理解。比如气候和天气、高气压和低气压、地方时、北京时间、区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震级和烈度等等名词, 内陆气候、海洋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基本概念, 是读图的基础, 需要学生识记、领会。地图中的符号系统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 对于这些符号的掌握, 是读图的基本要求。比如等高线图形、设色地形图中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植被分布、人口密度等表现方式。
再次是从易到难, 从典型到变化, 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根据学习的规律, 人对于知识、能力的掌握总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读图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先从简单、直观、典型、涵括内容较少的地图开始, 让学生掌握后, 再过渡到复杂、非典型、涵括内容较多的地图。老师教学的方法, 也从详细讲解、具体指导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最后是运用归纳,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识记、领会到归纳,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读新图、填图、画图的方式, 进行读图能力的巩固;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总结, 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将所有的地理信息囊括在结构体系里, 并以此为索引, 进行全面复习、加强。
四、结语
总之,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应充分掌握并了解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水平,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为培养更多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浅谈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9)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篇7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喜马拉雅山和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可以在较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演示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示意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它却能轻易突破,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见,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例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让学生确定中国各省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位置关系;要把不同类型的图对比读,培养学生空间联系能力,例如,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把现实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与抽象图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把山地景观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分析,把台风云图与北半球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把地理事物与相应的地理示图之间产生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学生绘图可使地理图像在大脑中留下更深的记忆痕,所以要在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关键的图让学生绘制,例如,二分二至的日照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模式图等关键图最好要求学生绘制。
四、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
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五、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是板书或版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性,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理事物特点时(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形象思维较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如:在讲述“背斜”和“向斜”这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来演示,并注意观察橡皮弯处的紧密度,从而推导出,背斜顶部易受外力侵蚀,而最终成为谷地,向斜不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向斜山的原因。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郑银虎
(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
摘要:本文从地图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地图的特点,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好好运用地图,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简单论述通过培养学生读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画地图能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感知地图能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等三方面内容来进一步让地图的作用得到体现。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作用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最实用的教具,如果在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地理也轻松,知识更容易长久地掌握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遇到的就是相对较难的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学习难度大。地图是文字的载体,表示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事物用地图去说明,通过地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
在学习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游览我国的风光,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大,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教师可找一副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和学生熟悉的泰山、华山等,让学生比较。如果再配合山脉的具体数据,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以后学习就有了原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地图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延续到生命源头。初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湖北又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天门又在湖北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三峡工程的位置,青藏铁路的线路位置,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以引起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会读图的学生,地理肯定学得好,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地理课程兴趣比较浓的学生。学生怕的是什么,是看不懂地图,地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下面就是我对地图在教学中的第二认识。
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的武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导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
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
现今的教育通常都在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有的教师忽略了自身绘图的技能,以至于学生也丧失了对图的感觉,娴熟的版图技能在教学上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代替的,边教边绘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比的。教师功底深厚只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从而影响学生动手去画图,即使不画也能让教师在现场所描绘的地图深深地映在脑海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地图的感知,为地理知识点的教学的便捷打开了第一扇门。学生对地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于他们来说,地图不再是陌生的事物,而是可以接近的、有生命的图。
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死背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片面、枯燥的,往往过几天就将它忘记。在老师的带领下画地图,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在画图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山脉、河流等在地图上是用什么来形象表示的,学生在有形象的情感体验和掌握了一定所要画的地图知识基础上,画出简单的地图,将抽象记忆和形象记忆合二为一,其功效就不言而喻。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形”这一节时,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难点,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如何让学生体验得到,只有让学生绘出山脉分布图,主要是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师作适当的完善。将主要山脉一一画出,核对无误后在学生画的地图上填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这样在结束后学生自然就能明了山脉是骨架,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地形最基本的特点。绘制略图还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的枯燥带给学生的厌烦,相反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记忆自然变得长久。
在教学中除了画图外,教师还可以将大量图片带进课堂,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如中国的四大高原各自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画图除了可以起到上述目的外,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刚才是在纸上画,现转化为在脑海里画,去想象地图。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应重视学生想象地图的形成和积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较清晰准确的地图形象时,对空间的感受就逐渐地增强。大家想必都为讲解经线和纬线一节所苦恼过,因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一节的确是个不小的难点。如何化解这个难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想象、感受地球仪,将地球仪的空间感掌握,闭上眼睛就能在脑海里描绘地球仪。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感觉,到地球仪上指出赤道,发散地讲其它的经线和纬线,应该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效果。训练多了,地图看多了,对于地图的感知强烈了,空间感就不知不觉地增强,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增大,不再是局限一个面,而是多面、全面地观察思考问题。长远点讲,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和空间几何便变得简单。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篇8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 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 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 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 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在学习中国河流时, 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 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 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 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解决新问题。
2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 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 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 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 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 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 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 更有自信心。
2.2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 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 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 教师利用世界地图, 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 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 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 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 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 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 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 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 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 明晰概念、原理,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 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 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 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 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 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 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 应用比较, 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 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 找准分化点, 有利于排除干扰, 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 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 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 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 思维是不断转换, 完善旧知识的同时, 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强化特征, 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 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 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 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 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 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设置相应学习梯度, 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 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浅析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的判读, 绘制, 分析, 以及从所供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图表的“读析填绘”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学生要学会从图表中提炼出有用的地理信息, 这也是利用图表进行教学的关键, 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比例尺, 方向,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必不可少的地理要素, 往往蕴含着解题的思路。等值线地图中, 要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 弯曲方向, 数值大小等要素来判读。坐标图首先要了解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含义, 最后根据所提问题提炼出地理信息。而地理图表中区域地图也是很常见的, 对于区域地图来说, 要掌握好局部地区轮廓, 地形河流的特征, 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等。区域地图也在高考卷中频频出现, 如2007年全国卷Ⅱ37题, 通过经纬度位置, 国家轮廓特征来确定所考察国家是孟加拉国, 再通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河流的流向, 水系特征来推断孟加拉国地形地势特点。2008年全国卷Ⅰ36题, 考查刚果盆地就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和水系状况来判断的。2009年全国卷Ⅰ36题, 考查非洲尼罗河流域。2010年全国卷Ⅰ36题,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图示区域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 为地中海气候。
当然, 在对图表的考查中, 不仅仅是识记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 更重要的是分析, 推理, 归纳等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对地图的联系和组合, 例如:由我国的海陆位置图联系到亚洲季风环流图, 精确到我国季风区的范围, 我国季风区是指夏季风的影响范围, 夏季风影响了我国的降水范围和强度, 再联系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图, 来了解我国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 结束晚;北方地区雨季开始晚, 结束早。4月份, 雨带到达华南地区, 5月中旬雨带移到东南沿海, 6月中旬, 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 9月份雨带南移, 10月份离开大陆。
有时为了理解几个地理事项之间的联系, 可以把几个地理图像按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新的地图, 例如把气候类型图和大气环流图, 季风环流图以及洋流分布图组合, 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多看图, 多绘图, 最终达到心中有图, 也就是构建心理地图。有些地区处于特殊的经纬线, 可以以点定区, 或者看主要的经纬线穿处于哪些地区, 特殊经纬线要多注意, 比如赤道, 南北回归线, 0°经线, 20°W经线, 160°E经线, 180°经线等。通过综合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利用心理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二、培养学生结合实例阐述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 同学们应该理解案例所诠释的原理, 能够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 从知识性学习转向素质培养。
例如:在学习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以后, 同学们理解了澳大利亚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由于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 牧草或休耕, 使麦田充分保持了肥力, 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 羊粪又可以作为麦田的肥料。课下我让同学们总结我国新型的混合农业类型:基塘农业, 准备了基塘农业的图片、珠江三角洲的地形资料、气候资料、农业生产情况等。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易洪患处挖成“塘”饲养鱼类, 挖出的泥堆于周围, 称为“基”, 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等, 既防洪, 又增加收入, 而农作物又可以作为饲料, 塘泥可回地肥田。通过分析以及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比较, 同学们总结出基塘农业利用了珠江三角洲的低洼易涝地, 利用当地充沛的水、热资源、种养结合、减少水土流失, 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工业区位的选择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本以鞍钢和宝钢的区位为案例, 分析其燃料、原料来源, 周围的工业基地, 交通运输条件等, 学生考虑为什么能在资源缺少的上海布局大型钢铁企业, 总结出从鞍钢到宝钢反映出的钢铁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随后补充了案例“首钢迁址曹妃甸”, 简析了曹妃甸的海域情况、陆域情况, 曹妃甸具有建设深水港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前有深海, 后有浅滩”。在曹妃甸工业区的整体规划中, 以钢铁工业为核心, 工业生产实现减量化, 再循环和再利用。首钢迁出后, 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 首钢原址将建成研发中心, 文化展览区及配套商务区。
三、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 所以人类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要能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关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其基本特征。我们只有认识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和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 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如我国西北地区, 因距海遥远, 深居内陆, 加上高原山地对水汽的阻隔, 干旱成为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由于气候干旱少雨, 西北地区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水贫乏, 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河流一般稀疏短小, 流水作用微弱, 而风化风蚀作用显著, 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有些地区呈现出“岩漠”、“砾漠”景观。土壤发育程度差, 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地貌, 水文, 植被, 土壤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量少, 该区的植被盖度低, 生态环境脆弱, 往往由于某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或异常, 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加剧荒漠化的进程。由于气候变暖, 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而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有时候人类活动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 近几年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在草原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等。“搂发菜”大军使内蒙古地区草原负担过重, 加速了荒漠化的扩展, 大面积草场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或已经完全沙化。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学生过多地依赖课本, 依赖老师。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差。在新课标活动建议中,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做试验, 可以在动手、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大盆水, 电吹风, 几片花瓣等教具。让学生模拟演示海洋上的风海流和补偿流。一大盆水表示海洋, 用电吹风持续向水面上吹风, 相当于海面上的盛行风, 让学生观察, 这时风吹水动, 上层水带动下层水, 轻轻放上花瓣, 花瓣随水漂动, 花瓣的漂动方向显示了水流的运动方向。而在没有吹动的水盆的另一边, 花瓣也顺着一定方向漂动, 学生会有疑问, 这时可以引入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定义。
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 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热力环流的形成, 我们共同完成了以下实验, 在一个长方形玻璃缸里, 一端放上冰袋, 一端放上加热过的沙子, 用保鲜膜封口, 在中间上方的保鲜膜上开一小口, 将点燃的香垂直从小孔插入玻璃箱内, 观察烟的运动情况。可明显看到, 烟在上端由沙子一方流向冰块一方, 然后在冰块一方下沉再流向沙子一方后上升。通过实验证明,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
通过实验,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地理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知识, 感到乐趣。
新课程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学生机械, 被动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08-14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09-09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07-06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06-15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10-18
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05-12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07-02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8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09-05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