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能力(精选12篇)
地理能力 篇1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很多是对原有知识的迁移、重组, 图像的分析、判读是在原形基础上的变换。试题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依据教材, 但不拘泥于教材”, 把地理学科的内容、原理和方法广泛联系起来, 从宏观上突出考查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数据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高考考试模式的变革, 地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已成为地理综合试题中最主要的命题资料和依据。地理数据可直接作为试题的背景资料, 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出现, 或者用图表来表达题目所给的或计算得出的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体现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特征, 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呈现给学生大量的数据资料, 地理数据是地理学科的血脉和骨肉, 离开地理数据, 地理学科将无法存在。对那些能够表述地理特征的基本数据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的度数、主要气候类型划分的指标等, 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不能含糊。
对策:1.总结记忆规律,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 如秦岭淮河一线, 若把北纬35度、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起来, 则学生就能掌握该线南北的干湿状况、农业生产类型
2. 通过数据对比, 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区域和事物的属性。若将南京、开普敦的气温、降水资料放在一起, 学生可从中知道两者均位于亚热带, 高温不同期, 多雨同期。
3. 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方法, 使静的数据动起来。若将天山、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雪线高度自然带的分布的数据进行对比, 学生就能自我消化雪线随季节的移动, 自然带南北坡的高度上的差异, 山地牧场随季节的变换。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
首先, 要求学生尝试掌握概念和原理, 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表述简明扼要、科学、严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传统教法中, 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 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通过投影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 深化地理概念, 并形成空间观念。
其次, 在应用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但一旦与实践结合, 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时, 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穿越180°经线航行, 在两侧各得一子, 谁大谁小有几种情况;一人如何连续过两次生日等。多切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课本上有例子的要求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没有例子的老师补充一些典型的例子, 或要求学生自己举出例子。
再次, 多角度、多视点地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增加灵活性。复习不能采用简单重复, 千篇一律方式进行, 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大脑易于疲劳, 效率不高, 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变式处理。虽形变, 但其核心内容和解题方法不同, 我们要把握其实质和内涵。
三、基本地图
地图是高考题中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读图与析图能力是高考检测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训练读图、析图, 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基本方法有:
1. 图文有机结合。
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基本图形上, 以图作为载体, 图文结合。课本上基本地图下面有的设置了问题, 但还可以提取有用信息, 多设置几个问题。有的图下面没有设置问题, 我们可以把隐含的基本信息挖掘出来,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 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 构建心灵地图。
多读多看, 特别是在识记一些图表的时候, 不要孤立地记, 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 如物产图和交通图在记忆时要与农业、工业区位因素条件相结合。第二, 在识图的时候每天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 巩固记忆。每天十分钟读图识图填图, 注意对前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进行保温。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方法, 在看区域图的时候, 要把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评价, 因为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比较密切。
3. 活用应变。
在熟练掌握基本地图的基础上, 学会一图多用的基本变式。进行图图转换, 可把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 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表格转换成曲线图, 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
4. 举一反三。
读图时第一步看什么, 第二步看什么, 基本过程不要省略。读图先看什么, 先看“图例、注记和比例尺”, 这是地理课入门知识, 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但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再如判读气候类型, 第一步, 先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所在月份判断所属半球 (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第二步, 再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温度带;第三步, 据各月降水状况断定所属气候类型;第四步, 再据其他地理特征判断所属的大洲、地区或国家等。但很多同学往往忽略第一步, 自然认定为北半球, 下面的问题就很难说了。举—反三, 打牢基础, 才能将基础的知识, 内化为能力, 才能将基本技能升华为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地理能力 篇2
总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文综地理试题及近几届的复习备考经验,高三地理三轮复习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全面复习;突出主干;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关注热点。懂题意、想原理、找联系;地理语、有条理、要严密,在做题时可以用到。
不适宜再做新题
考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目前已经不可能再学到多少新的知识,能够做到的是要确立自信、平和心态,通过复习和做题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力求准确掌握知识。实际上,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所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热点区域和热点问题等,都已涉及,关键是如何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鲜”。“考前的地理复习应是一种回顾性的复习,不宜再做新题。”
课本和考试说明依然是复习的依据
回归基础、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回顾,是临考前地理复习的关键。
赵丽霞老师建议考生应该静下心来,一方面回顾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理顺历次考试中出现的概念不清、记忆模糊的问题,力求准确无误;另一方面通过浏览教材,使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加准确、清晰。可以通读课本目录,从整体上调整知识结构,进一步清晰知识脉络。回顾复习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的选材强调学科主干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进行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回顾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稳”是基调,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注意在联系中学习和复习,要在探讨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看历年高考试题
最后一段时间,学校会组织不同方式的模拟演练,考生一方面要通过模拟考试积累应考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把有限时间集中在查出的问题上,把以前做过的类似问题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考前。
另外,要认真研读模拟试卷及高考真题,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答题人的思路与方法,归类整理答题模式。还要把平时老师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看一看,理一理思路,找一找感觉,熟练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读图训练是地理学科的复习特点
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区域地图往往是答题的门槛,对于顺利答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应该重新看、画、记一些重点区域的地图,结合具体的区域回忆该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及其因果关系,把知识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
地理能力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幼师改革;地理教学;地理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知识全面的,想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应从幼儿教育开始。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迫切需要尽快地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幼师是培养幼儿教育教师的摇篮,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应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幼师教育的每门学科教学中。笔者从事幼师地理学科教学多年,认为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幼师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幼师改革的要求,我们应当重点推进地理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学生的特征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本文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针对中职教育中幼师改革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的学习一般是建立图形与文字信息共同交叉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条件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其准备充分足够的相关的地理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让学生产生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地球自转、流星雨、石灰岩等地理现象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
二、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
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都是配备一定的地图出现地理知识。对于幼师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以及相关的地理图形出现的频率较高,地图册的简图和示意图以及内容齐全的综合图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读懂看懂,因此,幼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给学生“查图、看图、识图”的三步骤:查图就是认真查看这个图形是什么性质的,是示意图还是综合图;看图就是清楚明白地掌握地图给出的具体信息;识图就是通过地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正确认识地图。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外抓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学习除了在课上之外,课外的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外之余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大自然中寻找自然的奥秘,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到自然现象,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太阳的位置”来设计一次地理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去户外大自然中从早上到晚上来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且要求学生做记录,通过实践进行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主地区解决疑问,进而学习到地球自转的一些相关地理科学的知识。这样的地理活动课,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思考地理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地理能力的一大重点。
四、创新地理教学策略,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学习法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和探讨地理知识,学生在互助与探究过程中,分析地理理论和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地理规律,同时,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地理学习的疑惑和看法,每位同学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除了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之外,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传授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识记地理名词和地理知识的能力
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更加可靠,这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最为重要的经验所得。在幼师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和强调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比如识图法、地名串联记忆法等方法,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地理学习的方法,带给学生自己的经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每一位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都是因为教师担当着传递方法的使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总之,不仅要组织学生学习地理,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爱上地理。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教学策略的创新,中职院校在开展这方面的幼师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遵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地盲目地给学生教授太难的地理知识。当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绝非一日两日,必须需要长期地努力和总结,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职教师们对于幼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理教学的相关问题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邓九洲.浅析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
[2]刘涌.2006 幼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地理能力 篇4
一、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领悟抽象的地理原理,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形成开阔而严谨的地理思维,综合分析某一地理现象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作为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仪器、示意图、多媒体图片、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和原理演示,让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比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内容,仅靠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突破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制热力环流简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理解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结合课本上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造成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总结其移动的规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并具有动感的画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方法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仔细讲、学生认真听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做到针对学情有的放矢。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问题为推力促使学生与课本充分“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整理、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提倡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各自获得的知识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思维与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被淘汰,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加工和巩固。通过生生合作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学生将其整理出来,作为师生合作、交流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不断突破。由于这些高难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学习效果能够得以保证。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出示几个能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的问题:1.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2.假如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的补给关系。3.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4.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5.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环节?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既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有针对性地讨论,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与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促进学习的飞跃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者的最大动力。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比如,2012年第36题、第37题的第二和第三问、第42题、第43题、第44题都是这类题目。因此,地理课堂学习切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要以社会生活、生产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其成因、特点,以及预防的措施、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增加学生思维的综合性,提高学生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切入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发生质的飞跃。比如,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本地工农业用水现状是否合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学校所处地区有哪些自然灾害?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考地理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篇5
答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地理高考中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
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地理能力 篇6
一、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思路
传统的地理作业一般都比较重视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这种作业只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死的印象,而不能帮助他们培养出活的方法。这种传统的课堂作业设计思路也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记忆者而不是主动获取者。在作业完成后,学生也无法总结出作业中的各种解决方法。所以,在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要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认知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对于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知识,学生也能够迅速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欧洲地理”这一章节中,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欧洲各名山大川的所处位置和主要国家的所处位置以及经纬度位置,使学生对于欧洲地理能够形成初步的认知,并能够在脑中有一个大致的模型,然后通过其他作业强化学生的这个模型,最终让这个空间模型能够深入学生的心中,强化学生对于该章节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在其中也培养了这种空间想象的能力和方法,能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很好地运用,取得良好效果。
二、加强直观教学基础上的作业设计
直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的使用直观图像,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认知,把知识变抽象化为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对知识形成图片认识,当学生进行作业时便能不断的强化这种认识。伴随着我国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进步,直观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大学校的重视和使用,而显影技术的提升就很好的为直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观教学主要分为模像教学和实物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而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上也可以与直观教学的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直观教学形成地理空间的第一层印象,再通过课堂作业形成第二层印象,最后通过复习完成印象的强化,这样就能使学习效果逐渐提高。
例如:在《地球仪》这一章节的课堂作业布置当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一个地球仪,而作业的内容就是写一篇关于地球仪的小作文。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仪的形状、经纬分布、半球分布、温度带分布、大洲大洋分布等等,学生在对地球仪在脑海中形成一层印象后,再联想到地球,使学生对于整个地球的空间分布有了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该章节的认识理解,也简化了地球分布知识的记忆,提升了学生对于地球的探索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记忆的方法,在未来其他章节的教学上也减少了难度。
三、以学生想象力为基础的作业设计
地理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学科,在地理的学习上单纯的认真记忆和刻苦复习并不是那么的有效果,其原因是地理的记忆内容众多,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方法和认知方法,就是再刻苦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良好的记忆方法便是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特别要注意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不是短期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巩固和锻炼,所以,在日常作业的布置上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地理想象就是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客观反映,一般分为再造地理想象和创造性地理想象两种。再造地理想象就是通过地理模型和图像的记忆,然后在脑海中形成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地理现象的发展;创造地理想象就是根据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地理形象,在脑海中虚构出不真实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分布形象。在实际地理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指出异同,引起联想而形成一种新的地理形象。运用分析的方法。就是在过去已有的某种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指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形成各个部分的形象。运用综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重视已有的若干单独的地理对象的形象,然后把这些单独形象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象。
例如在“中国主要河流”的课堂作业中就可以应用这一方法。在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绘制出中国主要河流的形象和地理分布,通过对于中国各省图像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绘制出中国水文地质全貌,通过这种作业布置能够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河流的形态、跨省、经纬度等的分布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地理模型和图像,然后通过对图像的回忆在脑海中形成中国主要河流的地理分布和现象,实现这一章节的彻底把握。
总的来说,地理课堂作业的布置是学生巩固地理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方法。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单纯强化学生知识记忆的旧思路,加强对于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使其对所学内容都能有很好的脑中印象,对于新内容也能及时地吸收和记忆,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能力 篇7
一国内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我国应试教育的理念导致学校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 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上, 老师们多采用的是直接教学方式, 很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用具, 包括地理模型。
近几年, 新课改在教学策略上重视地理空间能力的研究, 侧重学生对地理空间能力的认知过程, 注重直观上的教学, 侧重对学生空间转换的培养, 强调空间转换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文字描述和表格让学生绘制相关图像, 老师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推理,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说明地理特征以及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观念。在设计课堂作业上, 开始逐步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发展,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作业的有效性和综合性方面来设计学生作业。地理作业的设计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性走向多向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二国外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介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 国外学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自我成长与表现, 体现“real-life”的作业模式。在美国, 在对中小学空间能力的教学中, 学校采取将空间素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教学相结合, 制定空间能力培养标准, 通过对教师的素质培训来提升整个教学水平。国外非常重视课外作业, 以家庭作业设计为研究重点, 重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全面参与。国外的作业设计往往更重视反应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并获得知识, 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改进
传统的地理老师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题目作为地理作业, 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但由于仅仅是一道单一的题目, 学生很容易互相抄袭。因此在布置作业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通过不同的作业设计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地理作业, 丰富地理作业内容与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与实践来完成作业, 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并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以及空间意识。
此外, 教师布置作业时, 也可有针对性地从期刊或报纸杂志上选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使学生自主阅读,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业的设计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可增加问题,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能自主进行探究, 增加与同学讨论学习, 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互相启发, 增加其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在对中学地理老师的调查中, 虽然地理老师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全面, 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欠缺。在课堂作业设计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地理作业内容和形式, 加强学生的地理操作与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
摘要:地理学是高中课堂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地理学科的核心在于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正是培养空间能力的重要时期, 容易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 善于运用空间思维与想象。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水平, 而忽视对高中生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文对国内外地理教学情况进行了对比,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增强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关键词:空间能力培养,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常珊珊.基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白絮飞.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地理能力 篇8
一、授之以渔, 整合知识
因为区域地理复习面广量大, 加上课时有限,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是: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探究区域发展方向。
首先,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等。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区域地理考查的第一能力, 也是目前学生的薄弱环节, 因此空间定位变成了地理考试的“门槛”, 树立空间意识, 准确空间定位是读图解题的关键。在区域定位中, 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纬线定位法、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和形状定位法 (如我国重要行政区的轮廓、重要河流的轮) 、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法等。虽然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 高考中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准确定位可以增加对该区域的认知, 从而为探究区域特征打下基础, 所以最基本的空间定位方法一定要掌握。
其次,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区域人文环境特征。在复习区域地理前学生要先掌握区域特征的描述方法, 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其成因时, 要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以推断某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结合气候和地形可以分析该区域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类型等;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 可以推断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最后, 探究区域发展方向, 是分析区域特征的最终目的。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扬长避短, 制定区域优势的开发方向和问题的治理措施, 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路如下图:
该复习思路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尤其在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这个思路在课前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并找出主要的问题和疑惑在课上探究。
二、以点带面, 深入探究
虽然区域地理复习课知识覆盖面广, 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载体, 复习的关键是要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 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点”在课堂上重点探究, 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学习“南亚—印度”一课时, 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查, 我精选两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探究。
1.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 读图甲说出南亚冬夏季季风的风向, 解释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2) 读图甲思考印度半岛东西两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何差异,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印度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 5月份是印度最热的月份, 请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
(4) 印度半岛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高, 试分析原因。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围绕南亚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展开的, 后两个问题是关于南亚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冬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比较, 全面考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掌握。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分析主要涉及必修一的内容, 分析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气候成因分析的知识网络, 并归纳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得出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图:
2.印度的工农业
(1) 读印度的农业分布图, 说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分布原因。
(2)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 找出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并分析其区位条件。
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必修二农业区位分析和工业区位分析, 通过探究能看出农业的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工业的分布则与矿产资源、技术等密切相关, 而且要强调在进行区位分析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区位因素, 不能面面俱到。
三、潜移默化, 提升能力
2016年山东高考文综将使用全国新课标Ⅰ卷, 全国卷的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即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也是全国卷的一大亮点, 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年第36题围绕“美国大盐湖的卤虫产业发展”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前三个小题的设计从卤虫的生长环境到卤虫产业发展的条件再到卤虫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要求考生从题干和文字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 调动运用影响产业发展变化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层层递进式深入考查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很巧妙地渗透了地理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 落脚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考查学生对学科问题的判断表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新课改,“能力”应先行 篇9
那么,已进入新课改实施阶段的学子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从而在以后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题设计多,“地理1”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地理2”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地理3”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几乎贯穿在每节课中。这类活动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与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如《地球运动》一节,设计如下“活动”:
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在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墨水的轨迹,然后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墨水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
通过演示、观察、读图分析等师生双边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脑积极思维,理解地转偏向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动手、动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教材中的“阅读”多,是对知识的必要扩展。“地理1”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1篇,“地理2”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地理3”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如:“地理3”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中的阅读材料:“伏尔加河的综合开发”起到对课题进一步拓展说明和例证的作用,体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通过阅读这种活动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利用“案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地理规律,迁移知识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地理新课改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在新教材中比例也很大:仅高中必修地理提供的案例就有35篇之多。案例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力量。
四、利用“读图思考”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新课改地理教材图片多,直观性强。据粗略统计:“地理1”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文新颖,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读图思考是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图像内容的进一步探究,注重开放性和拓展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
五、利用“问题研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激活创新能力
1. 问题研究与知识迁移是高中地理的一种突出教学法。
问题研究是本套新课改地理教材的创新点,形式多种多样,它安排在每章之后,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表述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别的同学的观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让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如:为配合教材“生态环境的建设”,章节后设置了“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研究,旨在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为配合“洋流、水资源”教材内容,章节后设置了“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的缺水问题”的研究,旨在让学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尝试解决一些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问题,如:南水北调工程如何调水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可以“家乡河流污染及对策”为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写成调查报告,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教材“活动”的充分利用外,还要关注其他能力的培养:
首先,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透析社会焦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地理教材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是地理新课改的永恒追求。教材编写应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均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出现在身边的一些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重大地理事实的关注和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配合教材“人口迁移”内容,该章后还设置了“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问题研究,让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另外,诸如WTO对我国三大产业的影响、中东局势和能源问题、三农问题等热点、焦点问题,应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加以阐述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科书在讲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地学景观照片来说明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如冰雪山峰、陡崖、沙滩、沙丘等,这些既是地表形态变化的有力佐证,又是欣赏自然美景的天然素材,从中可以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异力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
再次,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地理课程、地理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运用三维动画模拟“地球运动的意义和大气运动”,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等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最后,培养反思和批判能力。在新课改地理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独立地去思考一些世界、国家和社会性问题。如:对“雨林的开发、湿地的保护、河流大坝的修建”等,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地理能力 篇10
一、改变观念转变模式的必要
高中教育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生认真记记背背就行, 其实, 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 都有较多的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题目。
1.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 我们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满足上课听听, 练习做做, 而是要对地理知识、地理结论进行深入思考。如《地方时》这一考试常考的学习点, 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识性的地理知识, 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准确计算出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在学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 教师给出一个地方时后, 让学生自主思考其他地方的地方时, 在教学中积极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 提升学生思维宽度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片面的, 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一种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进而影响整体景观的变化。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在高中鲁教版地理教材中学到《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和整体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 加强生活认识体验
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中涉及各个领域,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 各个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 结合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点, 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城乡建设与生活》,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城乡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对城市和农村的人文地理、交通通讯、文化理念等有全面的了解, 在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 获得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 要想学好地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和学生通过强化、整理、总结等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主动提升思维的效果。
1.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从而在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他们互动热情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是个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图表和数据较多,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产生视觉疲劳, 降低学习兴趣。为了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 将板书无法表达的理论知识, 用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立体化地了解地理知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这一学习内容主要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将图片、数据、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寒潮、干旱、风暴潮。
教师在教学中可查阅资料, 将各种自然灾害以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能够将自然现象与造成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提升地理思维的能力。
2. 注重有效引导, 推进深入思考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提升当前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增加以提问为引导的活动课, 扩展学生视野。
如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中, 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会发现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我们结合本地地域特点, 设计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说说本地旅游业开展的情况, 谈谈如何推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主动问教师, 及时解决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重视合作探究, 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现在的地理考试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后的能力考查。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获得地理学习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的教学视角, 充分发挥思维效能,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人口与自然环境》, 主要说明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及人在改变与利用自然时要注意的一些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展开讨论, 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内外部因素。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分工合作,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在讨论中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认识到我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深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如何比较好地协调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等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好奇心, 才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如此, 我们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对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得更准确, 而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较成熟的思考和看法, 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 地理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地理原理掌握和地理原理应用的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而琐碎的, 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 获得方法与规律的掌握, 形成一定的规律提炼、原理剖析和方法总结的思维习惯。如大气热力作用与热力环流等原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趋利避害地加以运用?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从而在形式多样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地理学习与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 地理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地理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思维模式, 提高地理思维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课改深入, 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思维品质与自主提升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学习思维能力成为我们地理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就高中生地理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学) , 2012 (10) .
[2]赖汉林.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3 (09) .
激活地理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11
一、地理教师素质要高,做一个节目主持人式的地理教师
大凡成功的节目,主持人无不以其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风格走进千家万户,叩开观众的心扉。我常陶醉于此,并这样想,地理教师如何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学生岂有不学、厌学之理?但怎样才能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呢?
(一)、要有广博的知识。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非专业知识。例如:日本大地震、北非利比亚战争、拉登之死等社会热点。学生对此会有很多疑问,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将失信于学生。因此地理教师唯有勤奋好学,不断从知识的海洋中吸取新鲜养料,才能自由地驰骋在教师活动的广阔天地。
(二)、要具有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好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有艺术性。或甜蜜柔和,或淳厚持重,或清纯洒脱,或幽默风趣。这样,学生上起课来会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3.要有驾驭整个课堂的能力、技巧。教学是一个双边性的活动,尤其是我校推广的“10+30”的教学模式。一堂40分钟的课,要求教师只占10分钟,学生占30分钟。这30分钟学生怎么参与、参与多少、参与的效果如何,这些都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技巧。现在我校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讲台让给学生,教具让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一题多解、谈感受、说体会、学生都愿意到讲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组织能力,没有一定的组织技巧,一个问题争论十天也无结果。那教学效果如何谈起?所以地理教师作为每课的节目主持人和导演,要巧妙点拨、启发和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握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全面调动,做好预习,使学生主动参与
近几年的教改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要学生主动参与,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备课时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备当前形势、备社会热点,做好预习指导。我校要求不预习不准上课、预习不好不能上课。我在预习课上,先把预习提纲印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依据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我们的课堂是对预习课的检查、验收。一般先检查基础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后,把组内找出的、有代表性或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抛向全班,全体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观点,说自己的感受。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有预习的课,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三、让感情融入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人是有情感的,新时代的中学生更是富有情感的,情感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以情导学这一环节,通过以情诱导、以情感化、以情启迪、以情鼓舞,将学生引入一个浓浓的学习气氛中,从而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要进行情感教学,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爱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满腔热情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我班刘旭恒同学刚转来时,地理成绩只有8分,后来我就耐心地辅导他。教给他学习方法,不断询问他的生活,关心爱护他。这位学生备受感动,在课堂上劲头十足,成绩迅速上升,中考时得到满分20分。
(二)、教师要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要以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只有师生之间创立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学生才会感到自尊、自信,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自由讨论、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让漫画走进课堂
漫画以简单而又直观、浅显而又深奥、冷峻而不乏艺术欣赏趣味的独特文化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更由于其既可反映生活,又集生动性、讽刺性、启发性等于一身的特点,颇得学生好感。从表面上看,一幅小小的漫画,很不起眼,但其蕴含深刻的哲理。在教学中,通过漫画可以改变地理课上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喝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受到熏陶、感染、启迪,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判断、分析能力。
(一)、借画析理,增强教育效果。漫画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漫画的寓意和实质,以幽默形象的方式提出原理,这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了地理课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相对紧缺时,8年级4班的赖志强同学到黑板上画了一幅“打水”的漫画:地球上站着一个人,左手拿一个放大镜,右手提一个水桶,水桶伸到地理外,看能否找到水。这幅漫画夸张地描绘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水资源。
(二)、以画引思,提高分析能力。由于漫画往往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其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漫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或写小短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时,我出示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跷跷板,已出现不平衡状态,在上面的是资源,在下面的是众多的人口。学生看一眼漫画就会清楚我国目前人口过多,导致了资源相对短缺。人人写一篇有关的小短文,进而认识到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在这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分析、思考问题。
(三)、以画激情趣,调节学生情趣。当学生注意力处于分散阶段时,教师需要组织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兴奋、消除疲劳。此时,教师可根据漫画的生动、诙谐、幽默、有趣的特点,依照教材和课堂的需要,恰当地选择与教材吻合的漫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到环境问题时,可充分利用“长江与黄河的对话”“小鸟的悲哀”“鱼儿的哀求”等漫画。在教学小结中,我鼓励学生自绘漫画,8年级3班李星绘制的《我的家乡》:画面上一群小白鸽穿过浓浓的黑烟之后变成了小黑鸽,这可以使同学通过漫画的夸张手法,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着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让他们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为阐述治理环境的危害性做铺垫。
五、地理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幽默风度
幽默用在地理课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兴趣、消除疲劳,还可以活跃气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
例如:我在8年级3班学到环境问题时,林帅说,假如我是河源环保局局长,我一定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随后一声尖叫,面對这种场景,我很幽默地说了一句“她这么快就有粉丝啊,这就是名人效应吧!”那位尖叫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7年来的教学生涯,我一直追求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尽力营造自己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氛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提高学生排除疑问的能力;消除学生在知识中畏难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地理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 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关知识以外, 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
一、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 更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 其综合性强, 时代性突出, 涉及人文、自然、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知识跨度相对较大, 既有利于学生探究、质疑、创造和想象等意识的激发, 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改革与发展, 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渗透, 各个学科均已经投入到改革的队伍当中, 因此, 高中地理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地图运用能力
地理教学中, 对于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任务。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对于地图的运用, 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若是没有地图, 那么地图学习和研究也都将无法进行下去。同时, 地图还是地理学科学习的一种重要语言, 其不仅具体形象, 而且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针对地图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并与实际知识相互联系、综合分析, 从中推理出其他的知识, 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地图运用能力的培养。
2. 记忆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 记忆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同样,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也不例外。为此, 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加上地理学科本身知识面广、跨度大、地理数据多、地理分布复杂等特点, 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更是提出较高要求。为此, 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 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形地图、地理数据以及地形分布, 不断的强化记忆力, 让学生印象深刻, 保证牢固的记忆力。
其次, 要将学生的记忆力进行转化, 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的地理内容连接起来, 使得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 并在长期的学习中, 不断地升化为记忆能力。
另外, 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对比法、谐音法、理解法以及图片法等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 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巩固学生的记忆, 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 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高中地理中, 许多内容必须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才能深入理解的地理事实。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为此, 必须要重视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板图、仪器演示, 或者说插图、板画的阅读等, 与课外生活中的植被、气象、天气、土壤等人文地理现象和自然地理现象联系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因此, 当下的教育必须要以创新为指导,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创造者和接班人, 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为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核心。为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充分利用地图,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学习中, 地图作为地理事物研究的主要载体, 可以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大量的信息, 为此, 在教学中, 要高度重视地图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和作用, 并且作为教学最为直观的道具,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活跃和带动学生的思维的深入发展。
2. 采用分析法, 强化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培养中, 比较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关键途径。因为比较法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活跃性, 在进行事物或者是现象比较时, 人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运动状态。为此, 需要教师加强比较分析法的运用, 以此来培养思维能力, 比如对比分析地中海沿岸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区域特征, 通过对两个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 既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运用比较分析法, 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 运用综合法, 发展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此, 要充分利用综合法, 来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比如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从一个知识点发掘相关的地理规律, 包括相关知识的相关性, 并且作出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进而地理思维也就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地理科学是一门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科, 其具有高度综合性, 为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心观察, 激发学生从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耿金贵.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上) , 2013, 04:145.
【地理能力】推荐阅读:
地理读图能力09-20
地理感知能力10-30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07-06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10-18
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05-12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07-02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8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10-27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07-25
高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