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4-07-25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共8篇)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1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一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 B.55m

C.60m

D.65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为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65m

D.90m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测影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现①城市一年有两次立杆无影,一次是2月5日,则另一次的日期大致是()。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A.5月5日 B.8月6日

C.11月7日

D.12月8日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月份,①②两地河流都进入汛期 B.7月份,①地盛行东南风,②地盛行西北风 C.①地为常绿阔叶林,②地为落叶阔叶林 D.①②两地沿岸气候都受寒流影响

下图为沿某大陆34°纬线所做的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①表示1月均温,②表示11~4月降水量,③表示7月均温,④表示5~10月降水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大陆是()。A.非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亚欧大陆

7.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9.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A.①② B.③④

②断层破碎带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C.①④

D.②③

B.乙山为断块山 D.地形主要为山地

读地中海周边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10.②植被是()。A.热带草原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硬叶林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水分的影响 B.③-④-⑤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影响 C.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体现了地方性差异 D.⑤处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

“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从原材料进去,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黑灯工厂”最适宜用于()。A.原料指向型工业 C.劳力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D.市场指向型工业

13.“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A.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 C.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

B.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 D.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14.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下图是我国甲、乙、丙、丁四省(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图。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胎”政策的省(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某快运公司推出“快件动态轨迹,看得见的快件旅程”服务项目,只需输入订单号,就可直观地看到快件的最新状态。这是某消费者利用网店的货物追踪查寻功能,得到表中的结果。实现该项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是()。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A.RS B.GPS、RS

C.GPS、GIS

D.RS、GPS、GIS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6.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7.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约为2423.5万(2015年数据),国土面积为590750平方千米,主要生产稻谷、木薯、玉米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盛产驼峰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18.图示国家①地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热带迁移农业

19.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哪个国家的水稻种植经验更值得②地借鉴()。A.中国 B.美国

C.印度尼西亚

D.泰国

20.图示国家发展高效农业急需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农药使用量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2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城市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3.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蔬菜、花卉等农业应分布在()。A.林业带 C.自由农作带

B.畜牧带 D.三圃农作带

24.下列黄土地貌的外动力中,()。的影响居首位。A.风蚀 B.潜蚀

C.重力作用

D.流水作用

25.影响土壤成土母质厚度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生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级)》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12分)

27.请围绕《大洲和大洋》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方案。(12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28题16分,29题16分,30题20分,共52分)

28.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图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电子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导因素。(2分)

(2)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中自来水厂合理的选址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3)若在图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8分)

29.下面是李老师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断。1.学生观察天气符号,再读天气预报图。

2.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并同桌比较所画的天气符号的准确性。

3.教师指导边讲解含义学生边画天气符号,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

4.学生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5.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优秀天气预报员的选秀活动。问题:

(1)“天气与气候”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有哪些?(8分)

(2)李老师采用播报员的形式对本课进行知识巩固,请再列举一种巩固方式,并说明其优点。(8分)

30.下面是李老师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1)合作活动“话”区域

①让学生填写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和地址、打长途电话拨区号,感受区域的存在,并了解其概念。②展示东北林海雪原、海南岛热带风光、新疆高山牧区、内蒙古草原和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等景观图,感受区域的差异。

(2)合作探究“划”区域

①请大家回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想一想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差异,我国可以划分出哪些类型的区域?(行政区划、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区、季风和非季风区、农业区等)

②根据区域的类型,找出区域划分的要素

③按照划分情况,思考同一区域内的共性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

④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自己的划分与课本“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进行对比,然后讲解自己的划分依据。

问题1: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12分)

问题2:在本课结尾时,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结课方式:“请学生在‘我爱你中国’的钢琴曲中,欣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请评述这种结课方式的优缺点。(8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

(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8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2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 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 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 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 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在学习中国河流时, 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 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 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 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解决新问题。

2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 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 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 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 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 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 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 更有自信心。

2.2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 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 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 教师利用世界地图, 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 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 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 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 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 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 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 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 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 明晰概念、原理,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 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 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 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 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 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 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 应用比较, 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 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 找准分化点, 有利于排除干扰, 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 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 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 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 思维是不断转换, 完善旧知识的同时, 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强化特征, 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 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 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 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 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 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设置相应学习梯度, 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 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联想和联系将知识串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层次、全面地进行学习和巩固。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到多种气候特点和各个地区地形等方面的知识点,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忆,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记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知识就会变得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高效,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也会很灵活。

一、合理安排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结合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时候就是要求学生要对知识有整体的了解,懂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只有对知识从整体到内部都有了解才能做到对知识灵活的应用和迁移。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课程顺序,将有联系或是有差别的知识放在一起,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比学习,这样才能慢慢引导着学生有整体的思想,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迁移。例如,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地势和地形》《世界的气候》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气候的不同和地形有着关系,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地形的知识,然后讲一部分气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地形的不同分析这个地方的气候,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将知识联系在一起,然后学会做类似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日本、东南亚、印度这些都是我们邻近的地区,在某些方面都存在着相似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分析其他地区的特点,学会知识的迁移。初中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的工作,安排好教学结构和课堂流程,引导着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培养积极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到高效率,所以在學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延伸,激发学生下一步对知识的迁移。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只有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感兴趣,在学习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这样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做到高效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或是进行梯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很积极,在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候就会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根本就很失望,怎么可能还想着如何将知识联系在一起,怎样做好知识之间的迁移。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只有确立良好的态度才能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看法,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根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迁移能力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效果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学习道路变得轻松、高效。同时知识迁移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启发、督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嵇光.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4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

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诗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

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依据】 答题要点:

(1)从教材分析:略(2)从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示例一:(1)导入新课。(2)作者与作品简介。(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学生集体朗读。提示读音。

④疏通字句。要求: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8)布置作业:(略)示例二:

(1)导入:激趣。(2)课堂教学设计:

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初读→精读

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

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

(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课堂导入的作用】(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20分)

答题要点:(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2)夸优点

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0、错别字、病句修改。(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15分)

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所体现的美术的社会价值是()A.审美价值 B.愉悦价值 C.认识价值 D.教育价值

1.D【解析】“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了绘画的社会教育意义。张彦远提出此言论,他认为绘画的教化作用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美术视觉元素的是()A.面 B.体 C.材质 D.节奏

2.D【解析】节奏是变化起伏的规律,是一种感知的内容。3.下列所给作品,属于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是()A.《女史箴图》 B.《秋风纨扇图》 C.《捣练图》 D.《游春图》

3.A【解析】《秋风纨扇图》是明代唐伯虎的代表作品,《捣练图》是唐代张萱的作品,《游春图》是隋代展子虔的作品。顾恺之的代表性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4.以画墨竹闻名的北宋名家是()A.米友仁 B.王希孟 C.文同 D.苏轼

4.C【解析】米友仁、王希孟以山水画擅长,苏轼是著名的文人山水画家,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竹名家。5.下图的题材属于()A.风俗画 B.历史故事画 C.山水画 D.人物画

5.A【解析】此图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的风俗画作品。

6.下列山水画家中,主张“黑、密、厚、重”用墨特点的是()A.齐白石 B.徐悲鸿 C.董希文 D.黄宾虹

6.D【解析】黄宾虹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主张在山水画创作用墨中追求“黑、密、厚、重”。7.著名的“沙燕风筝”属于()A.北京 B.山东 C.天津 D.南京

7.A【解析】“沙燕”是典型的北京风筝,取材于春天的小燕子形象。8.左下图属于()A.漆器 B.珐琅 C.料器 D.彩陶

8.B【解析】略。9.右上图《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出土于()A.德国 B.美国 C.西班牙 D.奥地利

9.D【解析】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些小型的雕塑作品,最典型的作品有发现于奥地利威伦道夫的数尊“威伦道夫的维纳斯”。10.世界著名的油画作品《夜巡》是()的作品。A.伦勃朗 B.鲁本斯 C.哈尔斯 D.维米尔

10.A【解析】《夜巡》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品。11.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转移到()A.伦敦 B.纽约 C.维也纳 D.柏林

11.B【解析】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转到了美国的纽约。12.著名的美国设计师莱特设计的下图建筑是()A.凡尔赛镜宫 B.MOMA现代艺术馆 C.流水别墅 D.泰特美术馆

12.C【解析】著名的美国设计师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将自然地势、山石流水有机地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得整个建筑格调充满着自然情结和浪漫色彩。13.在黄色光源的照射下,事物暗面为紫色,体现的是()A.补色关系 B.同类色关系 C.光源色 D.色彩透视

13.A【解析】黄色与紫色是互补色,当黄色的光线照射物体的时候,物体的受光面受光的照射会呈现出与光源色一致的色彩倾向,但在物体的暗面会出现光源色的补色。

14.书法握笔中,通常要求“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腕肘悬起”,其中“指实”指()A.五指虚握笔杆呈圆弧状 B.执笔要将气力止于笔杆 C.指尖要牢而稳地贴在笔杆上 D.执笔时五指紧握成拳状

14.C【解析】指实是执笔时五个指头一起用力,要实而不死,均平地握住笔管;掌虚是说掌心一定要空虚,掌空而力在纸上;腕平是指腕侧面与纸面平行;竖掌即掌要斜竖起来,笔杆垂直;腕肘悬起是说写大字的时候,肘部悬起,以便挥毫。1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A.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B.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C.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 D.全员性、基本性、生成性

15.B【解析】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模块是()A.3个内容,5个模块 B.4个内容,6个模块 C.5个内容,9个模块 D.6个内容,10个模块

16.C【解析】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个学习系列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这五个内容系列又分为九大模块。17.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修习1学分所用的课时量是()A.16课时 B.18课时 C.20课时 D.22课时

17.B【解析】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九个模块中,选修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

18.《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1+2”的选课策略,这里的“1”是指()A.绘画 B.美术鉴赏 C.现代媒体艺术 D.书法·篆刻

18.B【解析】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课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学分,再在其他系列内容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19.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系列模块中,剪纸所属模块是()A.绘画 B.设计 C.工艺 D.手工

19.C【解析】根据不同模块学习内容的划分,剪纸属于工艺模块的学习内容。20.适合作为《国画山水临摹》教学难点的是()A.掌握山水画构图技巧 B.了解山水人文意趣 C.习得国画技巧与操作程序

D.掌握中国山水画中干、湿、浓、淡笔墨技巧

20.D【解析】在国画山水临摹课中,对于学生来讲,难点应该是笔墨方面的问题,中国山水画中干、湿、浓、淡的笔墨技巧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难点。21.对于美术教案描述不确切的是()A.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B.设计教学过程环节 C.预设师生对话细节 D.明确教学策略与方法

21.C【解析】教案的设定不是为了设置师生间的对话细节,这样的教案会显得繁琐而不具有价值。

22.“美术鉴赏”包含的两部分内容是()A.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 B.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 C.中国与外国美术作品 D.鉴赏原理与鉴赏实践

22.A【解析】“美术鉴赏”模块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鉴赏基础”,另一部分为“鉴赏内容”。“鉴赏内容”可以按照中外美术简史的方式编排,也可以按照专题的方式编排,还可以按照地域、文化的方式以及美术门类等其他方式编排。2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传统工艺美术教学学习要点的是()A.关注工艺与生活的关系 B.关注技术意识的形成 C.大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D.关注自身耐心、专注和计划性品质的养成

23.D【解析】自身耐心、专注和计划性品质的养成,可以作为学习成就,但不适合作为学习要点。

24.《中国陶瓷艺术》鉴赏教学中,不恰当的做法是()A.参观陶艺馆 B.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C.介绍陶艺的发展 D.组织陶艺设计比赛

24.D【解析】在《中国陶瓷艺术》鉴赏教学中组织陶艺设计比赛是不恰当的做法,设计比赛不适合在鉴赏教学中运用。25.现代媒体艺术鉴赏教学中,不恰当的做法是()A.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形式与技术手段 B.共同讨论作品深层文化意蕴 C.学生学习运用动画制作的技术和程序 D.自主讨论分析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5.C【解析】略。

2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不恰当的做法是()A.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B.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C.与学生一起协调、设计教学评价 D.凭专业眼光对学生作品质量进行评价

26.D【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能以专业的眼光来衡量学生学业的优劣与好坏。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

27.理解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与流派中的“野兽派”。

27.野兽派是20世纪最初10年首先在法国兴起的,代表人物有马蒂斯。野兽派画家从高更、凡·高的艺术经验出发,以强化的色彩来作为表现自我意象的工具。野兽派绘画有着鲜明的风格特点:色彩单纯明亮,用尽可能接近原色的颜料作画,不画阴影,对抗透视,用笔放达率真,感情强烈。这些绘画虽然也直接面对客观对象作画,却并不写实,而是追求迸发性的视觉冲击力。

28.简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美术课程系列与模块的具体内容。28.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学习系列,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这五个内容系列又分为九大模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九个模块。29.简述常规说课的主要内容。

29.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1)说课标包括说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的本课题的学习目标;(2)说教材,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等;(3)说学生,主要是分析学情;(4)说教法,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5)说训练,主要说明训练的目的、训练方式和训练题目的设计;(6)说程序,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即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

3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30.(1)提倡多主体评价;(2)注重表现性评价;(3)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5)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6)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三、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31.《抽象艺术》鉴赏教学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别样的教法。先是让学生观看“猩猩作抽象画”,然后讲解人人都可以成为抽象艺术大师,最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抽象画创作。这时有的学生将纸贴在墙上,将装满颜色的瓶子砸在纸上;有的学生将空鸡蛋壳里灌满颜色,然后将鸡蛋摔在放在地上的纸上;还有些学生直接将颜色甩在铺在桌子上的纸上„„ 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与分析。

31.老师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别致的教法,老师最初目的是好的。但抽象绘画不是任意涂抹的艺术,而是经过了画家长期思考、构思的结果,作品中凝聚着画家的思想或情感。即使看似随意的作品也是经过画家无数次试验、思考的结果,其内涵绝对是画家可以掌控的,并非失控、偶然的效果。老师传授给学生对于抽象画的理解信息存在一定的问题。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虽然对不同模块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对于具体技法课的学习允许给学生一定的想象与发挥的空间,但老师要能适度地对课堂秩序进行合理化的调控,并且在练习中要爱惜公共财物。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老师还应该在学生发挥自己想象进行抽象画创作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大师的绘画作品及相应的过程或老师进行示范,让学生对抽象画的概念有个准确的认识,能正确区分抽象艺术、写实艺术、意象艺术。32.《静物色彩》课中,徐老师提供了写实大师的范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涉及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等。有学生问:“按照马蒂斯的方式创作行不行?”徐老师转念一想:“都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不可以呢?”因此,引出了多元的色彩评价标准。学生讨论、选择各自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老师要求学生按作品借鉴的风格展开评价。但其他教师认为徐老师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设置。

谈谈对徐老师改变评价标准这一做法的理解。(12分)有些教师认为徐老师打破了原有教学进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较欠妥,你是怎么认为的?(8分)32.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徐老师的这种做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以及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徐老师能运用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临时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排,这是符合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的。

徐老师打破了原有教学进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这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也许不是一节优秀的美术课,但现代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的结合,从材料中看,很明显,学生们选择各自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因而徐老师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随意不加原则地改变原有教学进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

四、教学设计题(参考答案)

33.根据对《中国画之写意画》知识的掌握,选择一个角度作为一节课的课题,编写一份教案。

要求:(1)写一篇规范完整的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整个教案或部分环节作出设计说明。33.中国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熟悉写意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方法,掌握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的技巧,并能基本运用到临摹或创作中去。

(2)通过对中国写意画的学习,认识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在审美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能够多层次、多方向地获得有关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表达,提高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写意画的特点及用笔、用墨的技巧。

【教学工具材料的准备】多媒体教具、生宣纸、墨汁、调色盘、中国画颜料、勾线笔2支、不同型号羊毫笔各1支。【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画之写意画》共用5课时来完成教学,第1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讨、研究、了解写意画的特点、用笔、用墨的技巧,激发学生对中国写意画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绘画表现技能,为后面3课时临习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打下基础,最后1课时帮助学生综合已学知识,通过练习,选择恰当的绘画表现题材,用写意的形式创作完成一张能表达主观情感,富有个性的作品,并完成本课的学习反思。【教学基本思路】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6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实物材料和设备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生物课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设置足够的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配备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或生物温室),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图书馆或资料室、生物园、生物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探究性实验。

社会课程资源:积极利用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农村学校具有独特的优势,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上述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也可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座谈等。

媒体课程资源: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可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课程资源: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如:生物方面的书刊、盆栽植物、饲养的小动物等。都会使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生物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其中,信息技术方面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计算机技术等。五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六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七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本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二、教学语言技能。

三、提问技能。

四、讲解技能。

五、变化技能。

六、强化技能。

七、演示技能。

八、板书技能。

九、结束技能。

十、课程组织技能。第一节、导入技能

导入方法的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原有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倒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新课标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导入要能引人注目充满趣味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炙热的感情。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巧 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一、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的传达教学信息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语言技能要有助与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三、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语言的构成: 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交际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其结构由3个要素组成:

一、引入。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包括:

(1)界限标志:指明一个新话题或者新要求的开始。(2)点题集中:明确话题或者新要求的目的。(3)点名指定学生作答。

二、介入。教师用不同方法鼓励诱发和歧视学生给出答案或正确执行教师的要求。

包括:

(1)提示,为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提供,背景知识体系,是行为的依据。

(2)重复,对学生回答的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作出判断。

(3)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三、评核:教师以不同方法处理学生的回答。包括:

(1)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加以评价。(2)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引起重视。

(3)更正,学生的答案依旧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答案。

(4)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继续提出问题,你引起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5)拓展、延伸,在已有的正确答案上的基础,联系其他资料作出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教学语言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你用词准确表达主要观点无误,讲一段话必须合乎逻辑。学科性是指,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拥有本门学科的专业术语。

二、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1)教育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始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的是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种种鼓励还会流露在师生交流的言语中,这对于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教学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一致。

(2)针对性:教师课堂口语的针对性应统内容和表达方面来讨论。必须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老师的口语应当是深入简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和生动活泼。防止故弄玄虚重复啰嗦平铺乱序。

三、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1)简明性:简明,即话不多,一听就能明白这样的语言就表达的内容来说,一定是经过提炼和认真组织的,选词用语一定经过认真推敲,甚至是句式也是经过严格选择。简明的语言,是有留有余地的意思。留有余地,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

(2)启发性原则:即激发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想象、对比、归纳和演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情绪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怎么难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

一、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态度,要包含丰富的感情,以情激情。

二、教学语言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简单化,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者联想到其直接经验,或者联想到其间接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逻辑性强。教师要善于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锻炼。为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室常常把教学内容做问题化的处理。

第三节、提问技能

提问的类型:

一、回忆提问,二、理解提问,三、运用提问,四、分析提问,五、综合题问,六、评价提问。提问的要点:

一、清晰与连贯:问题的表达要清晰,意义连贯,事先必须精心设计。在涉及问题对所提问题要经过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表达措辞是否恰当,表达概念是否准确,也会影响提问的清晰与连贯。

二、停顿与语速:在进行提问时,除了掌握好适当的时机外,还要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提问的语速是有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回忆提问、理解提问与应用提问相对来说可以用较快的语速,分析提问、综合提问与评价提问,除了提问后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的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

三、指派和分配: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照顾到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同学,这些区域经常被教师忽略。同时,也不要让坐在这些位置的学生感到“安全”而不参加思考与讨论问题。

四、提示: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回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回答完整,需要一些提示。教师的提示可能根据问题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1)回忆。使学生回忆起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经验。(2)理解。使其理解已经学过的知识。

(3)分析思考。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4)应用。使其应用理解与学过的知识解答问题。

(5)结合。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根据学生予以回答的事实和条件提示进一步思考,并进行推断和判断。

(6)评价。使其进行评价和判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提示已学过的原则、概念、规则等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并评价其价值。

第四节、讲解技能

讲解的优点: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由于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而有较高的信息传送速率。

讲解的缺点:

1、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极少的师生交流和反馈信息,会影响学生创造个性品格的发展。

2、学生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

3、只靠听信息与信息的保值率不高。尽管在课堂上输送信息效率较高,但从长时间的跨度来衡量学习的成果,这种方法的效率并不突出。

讲解的目的:

一、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志趣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讲解技能的类型:

一、解释式。

二、描述式。

三、原理中心式。

四、问题中心式。

讲解应用原则:

一、目标要具体明确。

二、准备要充分,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关键搞清问题的结构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

三、证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和贴切。

四、讲解的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五、增强针对性,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以往知识掌握状况等,都是针对的内容。

讲解技能要点:

(1)注意语言技能的运用,语速适当语音清晰语义准确,精炼和有趣,语调亲切抑扬动听,音量适中,并富于变化等。

(2)注意讲解的阶段性,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一次讲解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以10分钟以下最好长的讲解可分几段进行。

(3)注意突出主题或者是重点,在讲解中要对难点和关键加以提示和停顿。

(4)注意变化技能的运用,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5)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6)注意讲解与其他技能的合理配合。

第五节、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的目的:

一、创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二、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

三、利用多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

四、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五、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

变化技能类型:

一、教态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停顿、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和手势,身体的移动。

二、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包括:视觉通道和媒体,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确立不同的变化技能。

二、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三、各种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连接要流畅,有连续性。

四、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后就进入教学过程。

五、变化技能应用要有分寸。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于戏剧表演,如果变化技能使用得过多,幅度太大就会喧宾夺主。

第六节、强化技能

强化技能目的:

一、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四、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的。

强化技能的类型:

一、语言强化。

二、标志强化。

三、动作强化。

四、活动强化。

五、变化方式进行强化。强化技能原则与要点:

一、明确目的,应用强化技能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上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并以表扬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

二、注意多样化,要注意应用的灵活,并适合班级年龄和学生的能力,个别的强化要是和个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求一律,努力在有目的的同时采取多样强化。

三、要努力做到恰当、可靠。使用强化技能要恰到好处,恰当、可靠。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四、情感真诚。应用强化技能时,教师的教学情感要真诚。

第七节、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目的:

一、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物质及其运动形式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并巩固知识。

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具体问题,学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全面的认识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的方法,研讨问题。

三、使学生可以学到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环节之一。

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凝聚注意力。

五、通过控制实验条件,使学生有序地观察变化过程,了解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验的关键点,收到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

六、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时,考查学生的概念及推理和判断能力。

七、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

八、能开阔视野,展现真实情境。

演示技能的类型:

一、分析法。

二、归纳法。

三、质疑法。

四、展示法。

五、声像法。

演示技能的应用原则:

一、针对性和目的性。选择的演示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选择的实验能微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服务。

二、适用性和鲜明性,选用仪器要大小适当,实验装备和操作简单易行,装置要高低适宜和美观。演示所用时间较短。演示的实验现象鲜明,富有直观性,便于观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和有序地观察现象。

三、示范性和可靠性。教师能给学生做规范的、正确的实验操作。

四、演示与讲授的一致性。演示与讲授,密切结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

第八节、板书技能 板书的类型:

提纲式:系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的反应在板书里。表格式:化繁为简对照鲜明的特点。图示式,用文字数字线条和关系框图等来表达。综合式:将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简约化的知识网络。

计算式和方程式:以数字公式来表达

板书的目的:

一、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思路。

二、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三、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第九节、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的目的:

一、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的要点。

二、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规律和关键。

三、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和评价等活动,使学生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四、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五、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

六、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结束部分一般以自主练习阶段,单个的下属技能逐步结合成总括技能,能独立地作出整套动作,并通过活动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以互相交流,观摩。

七、布置不知思考题和练习题,对学生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结束技能的类型:

一、系统归纳。

二、比较异同。

三、集中小结。

四、领悟主题。

五、巩固练习。

六、悬念启下法。

七、拓展延伸法。

八、汇报法。

原则与要点:

一、在讲授新知识接近尾声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更应及时小结,复习巩固。

二、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小结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应用。

三、授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知识概念和规律。

四、要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练习、口头回答和实验等。通过思维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五、课的结束,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的结束,结论明确;开放型的结束,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拥有发散思维,培养丰富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适当,使每位同学都记录下来。

七、结束的时间要紧凑。

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的目的

一、引导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二、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组织的类型

一、管理型组织

组织管理型组织是指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在管理中要不断有发起导游不断纠正某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时保障课堂顺利进行。

(1)课堂秩序的管理,处理班课堂秩序可以用暗示的方法,拍肩膀,非语言的提示,减少对他人影响

(2)个别学生的管理。对个别学生可以采用作出安排,不能让他们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奖励与行为替换,为了达到效果对替换行为的奖赏;教育与惩罚结合。

二、指导性组织

1、阅读、观察和实验等指导性组织。通常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是同学的指导任务加重。

2、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使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讨论题要求应该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并没有简单现成的答案。讨论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他们所学的背景,但又不十分了解的问题。为了使探讨能够顺利进行,要给学生适当的事前准备,在讨论中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人参与讨论。最后要制定规则,防止乱吵或把争论变为个人冲突。过程中要照顾到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把握讨论的方向、时间和进度,不要因为一两个同学的观点而偏离主题。讨论时,要巡视各小组的情况,倾听学生发言,注意学生参与情况。不能使一个同学主导,而其他同学不能插话的局面。如有,必要加以指导。

3、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充满激情、感情热烈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维积极,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章教学策略

第一节、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应用各种直接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形成生动形象的认知。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教学原则是一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统一的表现。其基本要求有:

(1)树立正确学生观。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思考。(4)发扬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三、实践性原则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确保并讲清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强调实验操作并正确示范,引导学生由模仿向创造过渡。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生物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在实际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真正实现理解并掌握知识,切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思想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教育性。

第二节 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的含义:

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联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上的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特征:

一、概念图中的概念通常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二、概念图中包含的交叉连接三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

四、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一、概念图中每个概念是有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二、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时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任何两个概念和连接这两个概念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三、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连接默认的指向是由上向下,当由下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

四、概念名词要用方括号或圆圈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为教的工具。用于组织课堂内容概念图能以简单的形式展示所要交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原则它的层次结构式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组织。

二、作为学的工具。可以用课堂笔记或者用来整理笔记和组织学习过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贯通整个课程内容以及整合跨学科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作为评价工具,既可以评价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范围的变化,也可以为教师或学生自己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在使用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时,要注意学生的概念图的水平不只是和他的认知结构有关,还和他绘制概念图的熟悉程度有关。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一、从定义的角度: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述,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工具,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

二、从对知识的表达能力上:

概念图在表达逻辑关系和推理能力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思维导图则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拥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观念。

三、从形式上:

概念图可以有多个主要概念,而且是先罗列所有概念,然后绘制成网状结构。

思维导图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概念,中心点只有一个。

1、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有关键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教学的优点

第三节、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在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

一、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起学习。

二、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四、学生不仅要自己会学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一、积极主动相互依赖,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伴之间互利互助,小组中成员资源共享同伴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三、成员负起责任来。合作小组不宜过大,对每个学生做一次个人能力测试随时随机口头检查。

四、适当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五、过程监控和评价。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时需注意,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必须经过训练及练习才能有效地进行。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可以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进行,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的主要内容是,预估教学困难,帮助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进行。对学生帮助,鼓励学生想法,提高学习兴趣,综合分析表现。

优点,促进学生间的感情加强人际关系通过讨论更能了解彼此的见解,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挥个人的专长,使工作效率提高。

缺点,可能会因为分歧意见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小组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实现,影响团体成绩。在小组合作中,有人会被忽视,有人占的分量又会太重。小组之间的竞争往往会产生摩擦。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学习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和交流。探究学习的特征,一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探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知识,二,为了研究自然而不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三有效的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是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学习的目标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报纸学生好奇心,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探究学习的形式分为1发现式探究以学生本身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学习情境中自己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第一阶段老师将预先准备的教具教给学生第二阶段让各组学生开发他们的操作方式和他们的发现。2推理性探究是没有自己动手做而应用研究方法的探索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过程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的步骤。3实验式探究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探究技能分为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数量关系的识别,时空关系的识别,构建假设,辨别控制变量,确定可操作性定义,解释数据,实验。探究技能包括1观察2分类3测量4腿动推论5预测6交流(图标,统计图方程式语言文字,图画,符号,模型。)7数量关系的事别8时空关系的识别9构建假设10辨别控制变量11确定可操作性定义12解释数据13实验。[14]直观教学策略,直观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呈现直观教具,如食物模型的和演示实验使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直观教学的突出作用1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一般要从感知开始,越丰富越有利于形成理性认识,经过简化形象化模型化的直观教,距可以生动形象逼真的显示生物学的事实和生命活动过程揭示生物体内部结构功能,和各种联系形象表达,抽象概念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身为钱,调动各种,协调各活动产生正确感知,建立,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和原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与学生的感知感觉的速度有关,也与有无积极自觉和主动学习动机和探究,知识的愿望有关,依赖直观教学的表现力只直观教学呈现信息的逼真度可观性精确性动态性,食物关系呈现你重点特征只是例行相互便利以及空,剪位移能力,表现李强,明显提高,学生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3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空间手段常常可以不受时间控制限制直接迅速表达生物界的各种生命和现象,在空间上化远为近时间上化长为短过程上化静为动在认识上化抽象为具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态度认知上的反应。学习欲望大大增加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求学会观察还有动手操作之,观的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去懂去独立思考也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直观原则就是指,教学中直观手段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特点:

一、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二、在内容构成上更倾向综合化。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探究与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上,强调在认识和处理科技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在概念领域、过程、技能、创造力、态度、应用与连接方面有明显的不同.[16]生物科学概念的教学一讲述于演示结合1直观演示感性材料2引发思考理性认识3互助合作总结概括4巩固提高加深理解5联系实际具体应用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生物实验的类型:

一、验证性实验教学,验证试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自己动手,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

模仿是实验。实验步骤分好并提出要求,示范演示跟昙花内容或讲解内容相结合。制定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操作的评价和检查。只提出要求,让他们做到规范而不是速度求快。魔方是实验室学生处于被动主动思维较少不能停留在这种训练方法。分段试验做好教学程序研究如何分段每段的操作要点观察那种,思考题目大致的时间分配,上课要,先,烟是没断实验的操作要领提出事项,让同学独立完成每段内容,加强巡视,帮助有困难学生完成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3分段实验教学中隔段时间分配以及实验连结果都,以大多数进度为依据,安排每段时间总体把握要求处理好割断实验间的关系。学生独立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一般,在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适应习惯后采用。1实验前,教师把编写的实验提纲及讲义发给学生预习是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用具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2实验室教师要求学生按试验情况进行独立操作并按完成,提纲中的时间,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旁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实验3实验完毕,进行实验小结和讲评指出。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盲目,得按照教师讲的话提纲上的步骤机械进行操作。伴随讲授实验在实验中老师一边讲,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赢,到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所讲内容要跟实践紧密结合是全部教学活动紧密合理,要考虑,分几段哪些内容教什么做什么观察什么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等等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做好筹备和准备工作。

知识性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理解水平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收集。应用水平,分析得出设计引用评价撰写。技能性目标动词模仿水平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运用使用。操作进行测定。情感性目标动词。经历感受水平。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参观观察。反应热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领悟水平,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学生特征。

一、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评价一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参照体系。

二、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既是课堂教学设计计划和安排的主要内容。

三、对学生特征的分析,为教学设计中的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依据。学生特征的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的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的各种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包括:

一、前期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和学生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起点。)

二、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尽可能的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三、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四、选择教学媒体和资源:包括教学媒体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合设计。

五、设计教学评价:指在解决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

学情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

四、班级整体个性。

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

一、经验分析法。

二、观察法。

三、资料分析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访谈法。

六、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确定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二、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四、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五、确定课程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一、教材内容的主次。

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

三、学生的知识背景。

分析教材内容,研读内容标准后,教师还要依据标准的描述和本人的理解,梳理出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并绘制一张流程图和框图。二研读教科书。利用教科书备课时教师要对已有的课程框架和教学进程设计做进一步的调整和补充。分析教材内容可以从:

一、研读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二、利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三、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难重点。

利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

一、分析并建立反映单元重点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总概念图。包括:(1)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基本单元内容的特点,(2)梳理由术语所指代的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框架图。判断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编排布局内容的教学范围和顺序

三、初步构想局部内容的教学思路及其知识框架

四、依据概念图形成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一、指向性。

二、准确性。

三、可测量性。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

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教学策略的类型:

一、学生自主式教学策略。

二、教师主导式教学策略。

三、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

直观简易教具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实用性原则。

四、简易化原则。

五、艺术性原则。六安全原则。

教学评价目的:

一、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

二、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

三、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

四、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教学评价的种类以从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来分可分为纸笔测验如传统的考试,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实作评价如检核表档案袋社交测量或投射测验。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为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教学目标

二、兼顾多重目标

三、采用多元方法

四、进行多次评价

五、重视反应过程

六、善于评价结果。

构建主义理论为生物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哪些启示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二,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三教材的编写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积是把生物学,教师的培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物生物学,教育改革要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的。

生物学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入设计、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思考和盈利的基本要素。

案例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二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而使用求购模型演示脱水缩合太链形成,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三能够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三、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的文章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3导入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根据设计课时导入翻译到教案之中。

4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构建知识。根据科学教育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原理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框架才是教学的重点。

5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设计要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如观察记录寻找规律获取实验数据的以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7

一、梳理知识, 注重联系迁移与拓展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可以体现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原则, 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导向, 因此在高考试卷中, 基础的主干知识往往占到65%~70%。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仍然要依据课本, 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要注意这个阶段不能简单地重复课本知识, 要根据考纲对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 进行归类和整合。

1.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理基础知识的网络, 重视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链。如气候知识, 在《考试说明》“考试范围”的第一部分中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六部分中有“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对这两个知识条目, 复习时可以串联在一起, 形成如下知识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影响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使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 (气候特征) →形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普遍性)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特殊性) →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 (特殊性) →除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 洋流、地形对局部地区气候也有影响等等。按照以上这条知识链把有关气候的知识从普遍到特殊梳理清楚, 尤其要注意几个特殊气候区的位置、成因, 因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常常会落在特殊性的地方。

2.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主干知识, 但很少出现与课本上同样的案例, 所以梳理课本知识时, 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如在复习荒漠化内容时, 应该把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地区的红漠化、云贵高原的石漠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成因的异同、形成的危害、治理的措施三方面探究。要对同类的地理问题进行归类, 并做好知识的迁移、拓展、运用, 使之融会贯通, 才能适应“稳中有变, 变中创新”的高考试题。

3.把课本中的地理原理与生活、时事联系起来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导向, 纵观每年各省区的高考地理卷, 都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征, 选材从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入手, 这类试题在难度上不是很大, 但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如2013年福建卷第9~10这组选择题, 考到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 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过的人都看到过, 试题让学生判断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 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意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对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进行鉴定。再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第36题:“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 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请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这是从当前我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选取题材, 试题用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设问, 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充分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 要对近年比较热门的且和地理有关的现象和事件, 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讨论, 因为这些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 学生要能用课本中的地理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和事件。

二、提升能力, 重点是读图析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知识载体, 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考试形式于一体, 因此地图始终是历年地理高考的考查重点。浙江省2013年文综试卷地理部分11道选择题, 有6幅图, 充分凸现了地理的学科特点, 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试卷考查的形式和要求来看, 高考对地图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正确地图信息的基本技能;二是利用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利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学生必须掌握和提高的基本技能。二轮复习 中, 下面四类图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1.经纬网图

这是记忆性的知识, 所以要学生反复练习, 要做到世界和中国任何一个小区域, 给你经纬网图, 都能熟练判断出具体位置。虽然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经纬网读图的要求逐渐降低, 但在复习中, 这部分的训练还是应该落实的。如在中国地理复习中, 可利用小区域经纬网图, 进行区域主要特征的综合复习, 列出一些地区的经纬度, (132°E~135°E, 48°N~49°N) 、 (104°E~107°E, 29°N~31°N) 、 (85°E~95°E, 28.5°N~29.5°N) , 要求学生首先判断出具体位置, 然后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主要地形区名称;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类型、特征、年降水量;④主要资源; ⑤主要农作物;⑥发展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这六方面的分析, 可以把一些主要区域特征概括起来, 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个区域作为高考试题“载体”的基础条件。

2.等值线图

这类图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灵活性很大, 试题设计时通过一幅等值线图可以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复习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读图技巧, 对各种情境的等值线图进行正确判断, 并解决其中的地理问题, 特别是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如修路, 沿等高线修工程量小, 投资少, 比较安全;引水自然是从高处往低处引;泥石流、滑坡与地形地势及降水有着密切关系等等, 要培养学生把生活实践知识用于读图分析之中。

3.地球运动图

这是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图, 浙江省近两年对这类题考查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还是有一道4分的选择题。近两年地球运动试题的形式较前几年有些变化, 试题题干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 没有示意图, 这给文科学生其实是增加了难度, 如果有示意图, 学生可以把读取的信息在图上分析一下, 或进行图形转换, 但无示意图的情况下, 因为文科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 通过题干文字信息无法自己画出正确的示意图, 从而给答题带来障碍。因此, 在二轮复习时, 教师要反复让学生练习地球运动不同的题型, 笔者曾采用每天一题的方式让学生多练、多画、多思考, 熟能生巧, 慢慢地学生对这类试题就不怕了, 读图析图能力、图形转换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渐渐得到提升。

4.坐标图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地理试卷选择题的6幅图中4幅是坐标图, 对于坐标图学生不会感觉难, 但容易错。一是横纵坐标单位不一致时学生易错; 二是当学生习惯的横纵坐标变换时易错;三是坐标图变形为三角坐标、四方形坐标时, 学生分析判断过程中会出现思考不周而出错;四是坐标图的题型, 通常在图和题干信息中隐含着已知条件, 学生往往会因信息获取不全而导致做错试题。因此, 二轮复习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各类坐标图仔细阅读,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各种不同图形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三、注重方法, 掌握答题技巧和规律

二轮复习, 在梳理好知识的同时, 还是要做一些模拟试题, 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答题技能不断巩固和提高。但不要片面追求题量, 重要的是练习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从中总结归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1.选择题

按照往年的情况, 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只有11道选择题, 每题4分, 分值较大, 要取得高分, 选择题的正答率高是关键。一般地理单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 有两个选项是明显错误的, 还有一个选项则具有迷惑性, 它和正确选项之间往往让学生难以抉择, 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迷惑性”选项的一般呈现形式: ①有的选项作为一句独立表达的话语是正确的, 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合;②有的选项虽然是题干提出问题的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③有的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因果关系倒置了;④有的选项前半句话是正确的, 而后半句就不对了;等等。

2.非选择题

文综试卷地理的非选择题虽然只有两道, 但分值有56分, 所以学生答好非选择题很重要。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提高得分率, 首先要从审题开始, 要从试题中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理解试题的考查要求。其次, 调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知识, 书写答案。第三, 阐述问题时用词要规范, 思路要清晰, 回答要全面。对一些是似而非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理清楚, 如很多学生对热量、光照两个概念分不清, 错误地认为热量丰富的地方光照时间一定长, 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纬度肯定低等等;还有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沿海地区都有湿润气流带来充沛的降水;有的学生在回答人文地理试题时, 用词不够贴切, 如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这三个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但很多学生往往通用, 主要是对产业不了解, 所以对三个词真正的意思不明白。第四, 要掌握不同问题的解题思路, 如交通运输中选线路的问题, 要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应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3.平时练习严格要求

教师应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 且字不要过大, 过大考试时容易超出答题区域;也不要过小, 过小阅卷老师看不清楚;字迹颜色过分浅也不好, 因为考生的答题卷是扫描到电脑上让阅卷老师批阅的, 因此字迹颜色过分浅容易不清楚。这些规范都要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练习, 考试时才能正常发挥水平。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8

关键词:掌握知识;因果关系;作用

一、运用地理知识,板书方位,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历史地图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它是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具体体现,它是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教学中,学生对地图的方位往往模糊不清,通过方位的板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1)教给学生记住基本概念,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结合地理方位,板书历史事件的方位图。如,讲隋朝大运河画一张《大运河示意图》,结合地图,便能把运河的基本情况“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讲清,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深刻理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二、运用地理知识,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因果关系

三国时期,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隆冬十一月,把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为孙刘联军战胜北方强大的曹操的军队创造了条件。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诸葛亮为何能在隆冬季节借东风呢?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会出现偶发性东南风。诸葛亮掌握了规律,把握了时机算定好日子,迎来了东南风,以假降曹军为名,放火烧掉了曹军营寨。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战略家,而且还有丰富的天文、地理及气象知识。

又如,194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反攻,首攻方向选在大别山区,就是因为这一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之地,北临淮河,有重要铁路陇海线经过,南临长江,东面是南京,西面是武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国统区心脏边沿,南扼长江,东面威胁南京、西面威逼武汉。此时,国民党主力集中在山东和陕北,形成哑铃分布,挺进大别山,势必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迫使其进攻山东和陕北的部队回援,为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和把战场转移到国统区打下基础。

可见,历史事件如果运用地理知识,加以考查,就能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地理知识,事件、名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区别相关知识

15~16世纪,葡萄牙人迪牙士、达·伽马、麦哲伦和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哥伦布,为新航路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有的却混淆了他们所走的路线,为了使学生区别相关的线路,在教学中,可把各条线路形象化。如:哥伦布的线路视为“V”字航行,迪亚士和哥伦布的线路视为“入”字航行,麦哲伦的路线是“O”字航行(即环球航行)。

四、运用地理知识,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问题时,除了仔细研读其经济、政治原因外,还要分析地理因素与之的联系。譬如,世界近代史上,俄、奥、德、土、英、法等都插手巴尔干,意大利再三角逐埃塞俄比亚、英法争夺埃及水火不容等等,无非是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又如,二战莫斯科战役中,苏军除占有人和因素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天气、地势有利的地理因素,苏联的严寒使德军极不适应,加上后方补给不足,大量的德国士兵被冻死,战车无法开动,战斗力严重下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正好有利于苏联红军积蓄力量并进行反攻最终打败德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树立时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立体、动态地分析的意识,这种把历史事件“身临其境”化的把整个历史现象活灵活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它有助于学生从空间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

上一篇:教师好人事迹材料下一篇: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