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地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长石中学:王飞
在目前客观存在的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法制教育同样不可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就不失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下面,谈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地理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地理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把握适当的尺度,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二、联系现实生活,让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地理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长江和黄河的开发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发生的水污的违法事例,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生态遭到破坏的实例等等,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地理方法研究长江黄河洪水泛滥时给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 原因。比如九八年的长江洪水给江西造成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向学生讲,一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心存侥幸,在长江河道内非法采沙以攫取高额利润,最终害人害已,锒铛入狱。进而教育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学法、知法、守法。
三、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地理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喜闻乐见。我在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地理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在学生们弄懂了其中的地理原理之后,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们进行一些适当的法制教育,如:应该从小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让这样的思想扎根学生心底,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里,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注社会,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
四、关注社会,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做到遵纪守法。“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教育学生一定要从小养成克己奉公,的良好习惯。这种关注社会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因法制教育而被学生乐于接受,让法制教育因为地理课堂的渗透而“深入人心”。可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只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渗透,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014年6月10日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缩短教学用时, 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如此一来, 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 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 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 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 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 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例如, 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 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策略
1.课内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结合乡土地理材料, 诠释地理概念、定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和定律, 这些内容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看到一个地理现象, 就很容易想起对应的地理知识, 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针对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地理材料实施教学。如江苏盐城地区,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地貌, 则有冲积平原、滩涂等等。在讲授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貌等内容时, 这些就是最好的素材。
(2) 结合课本材料, 探究乡土地理问题解决策略
在地理课堂上, 以乡土地理材料为背景提出问题, 学生肯定会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毕竟学生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到乡土地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 针对射阳地区的水污染, 师生分析原因: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 其中射阳地区的几个造纸厂是污染的首要来源。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策略。
2.课外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课外地理环境监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课本上讲得再生动形象不如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观测的方法, 利用校内仪器建立天文、地理观测小组, 对本地的经度、纬度、太阳高度角等实施观测和记录, 并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在遇到特殊天象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测,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天象讲解,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测站, 对当地的湿度、温度、降水 (雪) 量、风力、日出日落时刻等进行观测, 将每天的校园天气信息公布在学校内, 实现乡土地理的全民教学。
(2) 乡土地理环境调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学生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社会实践课程也成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对于高中学校而言, 可以在春天或秋天采用远足的形式, 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特性地貌、动植物等,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当然, 这样的调查对学校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 采取适度原则。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篇3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用时,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如此一来,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例如,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策略
1.课内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诠释地理概念、定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和定律,这些内容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地理现象,就很容易想起对应的地理知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地理材料实施教学。如江苏盐城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地貌,则有冲积平原、滩涂等等。在讲授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貌等内容时,这些就是最好的素材。
(2)结合课本材料,探究乡土地理问题解决策略
在地理课堂上,以乡土地理材料为背景提出问题,学生肯定会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毕竟学生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乡土地理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针对射阳地区的水污染,师生分析原因: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其中射阳地区的几个造纸厂是污染的首要来源。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策略。
2.课外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课外地理环境监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课本上讲得再生动形象不如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观测的方法,利用校内仪器建立天文、地理观测小组,对本地的经度、纬度、太阳高度角等实施观测和记录,并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在遇到特殊天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测,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天象讲解,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测站,对当地的湿度、温度、降水(雪)量、风力、日出日落时刻等进行观测,将每天的校园天气信息公布在学校内,实现乡土地理的全民教学。
(2)乡土地理环境调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社会实践课程也成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可以在春天或秋天采用远足的形式,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特性地貌、动植物等,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当然,这样的调查对学校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采取适度原则。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高效的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4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创设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多次的重复,而是兴趣、理解,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 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得到 满意地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 标来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 进,真正的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 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会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初步掌握分析 地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如何 调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 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 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 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 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 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 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 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 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 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 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 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 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2、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 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 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 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 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 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 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二)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 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 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 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 一提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 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 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 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思考:
1、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6
王 华
教育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制造风景的是给学生灌输法的教师。通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学习,让我深深知道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更让我深知责任的重大。现行的教育教学我该如何导向,这成了我大脑中迷茫的一道弧线,曲直不分。现将我自己的一点感悟述说如下:
一、教师提高对法制的认识和掌握
教师提高了对法制的认识和掌握,自从要求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开展法制教育渗透工作,我就加强了对所教教材的研究,特别是对有关渗透点的研究。这样一来,更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有用、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问题。
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师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吧,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加强,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更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增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必须对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生命作出回应。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使命,也是任务的亮点。
三、随课潜入心,法制润无声 熟话说,助人者,不得功劳也有苦劳。只要教师方法掌握得当,抓住尊师教学和有机适度相结合,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我们义无反顾。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法制意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自己的法定职责;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教师法》赋予我们教师的义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法律理论的学习,最后达到用法的目的。还增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要敢于去实践,始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萌芽学生法律意识,开启学生用法的心门。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都是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为理想的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自己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视法律,皆一毁终身。
五、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育了学生,利了学校。
以前学校里打架的、偷盗的、收保护费的,上网吧的……无奇不有,对于年轻教师的我,如何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到迷茫,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自从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之后,我感到学生们像变了个人似的,安全事故少了,违规违纪的事也少了。还有的同学时常来邀请我和他们做警察与小偷的游戏,借此机会我也向他们灌输了一些法律知道,让他们对法律开始有了尊重和信仰。
教育真的很美,它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教育是一部法,它值得我们每个人为此付出激情与爱心。让我们共同沐浴在法的海洋里,去倾听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精彩。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灾害教育 篇7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灾害教育素材
以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灾害教育素材。如板块构造中讲到板块交接地带是地震频发地区, 就可以就此展开教学而非一笔带过。观看地震到来前生物的异常变化, 做好防震准备, 模拟演练地震到来时的自救与互救以及震后的处理工作。
二、广泛收集防灾教辅资料及音像资料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 其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真正提升中学生的防灾能力, 教师必须收集大量的防灾资料, 尤其是图文并茂的资料, 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 加深学生的印象, 音像资料能够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使学生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灾害进行实际演习
我国国土辽阔, 自然灾害种类多, 发生频率高, 但各个地区的灾害有很大差异, 所以灾害演习注意要有一定选择性, 要根据地区实际, 选择其中一两种本地易发或频发的灾种, 组织师生进行灾害中逃生、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 使学生基本掌握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 普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常识, 增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技能。同时, 灾害教育尤其需要实践, 就是模拟训练。模拟灾害发生时的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果接受过模拟训练, 有了风险的感受, 人就会有相关的知识, 减少情境的不确定性, 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四、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小组活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知识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寓教于乐。小组活动完成某个灾害中各环节的内容搜索。学生分组后再主动学习找寻所需的知识, 并进行小组知识的整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知识展示, 墙报、知识角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这样学生被带入主动学习的过程, 对知识收集提取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会增进。还可以请灾害的亲身经历者讲述在灾害中的感受, 进一步加强灾害意识的渗透。
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 准确反映地理学习的结果和过程, 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灾害教育中, 平时的实际演习、知识竞赛、小组活动的完成情况都应该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中, 而并非唯一的笔试考试成绩。
中学是普及灾害教育的有利时机, 中学地理学科是灾害教育的良好载体,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负起责任来, 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为灾害教育尽绵薄之力。
摘要:地理学科是灾害教育的主学科, 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广泛收集资料, 进行灾害实际演习, 小组活动,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来有效实施灾害教育, 提升中学生的防灾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灾害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四法” 篇8
一、抓“近”法
在认识学上有“就近”效应,即对事物的认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孩子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有亲切感,易感知,从这个意义讲,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乡土地理涉及家乡自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乡土性、真实性和时代性。通过对发生在家乡的地理事件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环保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中国河流》讲完后,我以本地被污染的护城河为课题资源,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学习任务:来自护城河的报告(护城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果,来自学生调查的护城河内容之丰富、对护城河未来之关切、所提意见所献计策之多大出我所料,作为该活动组织者的我也获益良多。
抓“近”法结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进行,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一个问题,即太熟悉的东西往往易熟视无睹、漠然置之。所以,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需要地理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多花些心思,精心挑选,细心布局,善于将“平常”化为“腐朽”。
例如气侯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学生也已感同身受,但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及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甚至认为多装几台空调就能解决问题。对此,我以海门莲花峰的地貌变化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我先问学生:海门莲花峰自然地貌有何变化?莲花峰是距学校10公里处的3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他们经常去游玩,非常熟悉。我这一问他们都愣住了,都说没什么变化。我对他们说,周末跟家长去观察后再告诉我。下节课他们情绪激动纷纷畅谈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景区变小了、海滩变窄了!甚至有学生说海变大了!我见时机成熟,及时丢下一块“石头”:为什么海滩会变窄了?这“石头”在他们中间瞬间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然后齐声告诉我: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我再告诉他们最新的一组数据:气候继续变暖,50年后喜玛拉雅山上的冰雪将全部消失。接着,我又及时创设情景:50年后,我们这里将变成什么,想象一下。学生个个面露惧色。气候变暖会带来的后果不点自明。我再顺势启发:我们应该为防止气候继续变暖做些什么?这个过程不仅仅巧妙渗透了环保教育,更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身边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观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惯于用创新思维,有针对性又艺术化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一直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变化,亲眼目睹人地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对环境现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由近及远对目前中国的、世界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抓“热”法
环境问题日益世界化,而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无论报刊、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对环境新闻越来越重视,诸如“三废”污染、城市噪声、资源问题、农药污染、自然灾害、森林消失等热点报道日益频繁。身处网络时代,资讯的传递也越发便捷,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例如把“08雪灾”“汶川地震”引入地理课堂,对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很佳的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我指导学生以“尊重生命善待地球”为主题设计广告词;植树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和森林有个约会”诗歌朗诵;世界水日我组织学生自制宣传画;世界环境日我结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等,这些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三、比教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比较法应用简便,有很强的逻辑性,适应于一切问题的探究。是优是劣,有多优有多劣,只有放在比较的环境中才能放大凸现。对于环保教育,我贯用中外比较法。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远早于中国,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治理,各国人民在深受其害之后环保意识尤为强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美人氏普遍有较好的环境人文素养,积极追求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经常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作案例引入课堂。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列举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存在的种种非环保行为,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可是由于找不到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两只旧电池带在身上,随他上新疆下云南,跑了大半个中国都没找到旧电池回收箱。最后,他把这两只旧电池怎么处理呢?(稍微停顿,给学生思索的空间)他把这两只旧电池重新带回德国!再如,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比尔·盖茨家常菜三碟宴请胡锦涛主席”和“一广东商人一桌36万请客”两则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中一外,一俭一奢,对比鲜明。通过比较,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关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努力为改造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树立起环境道德。通过比较,学生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不断得以修正。
四、因“图”施教法
这里的“图”指各种环境图片,包括环境漫画、公益广告图、摄影。没有比图片更形象、更直观、更震撼人心和更有说服力。一张图片远胜过千万理论说教。对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图”有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的认识当前的环境状况。地理教师应重视环境图片的收集,精心挑选,善于用图片第一时间去直击学生的视觉,唤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自觉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思索、反思,学会正确评价身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积极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因“图”施教法有助于更好渗透环境教育。
讲授《中国水资源》,我先展示了一组“北非人民缺水图”和“中国西北缺水图”,待他们都深深被震撼后,我及时创设情景:假如让你们生活在这些地方,你会怎样?然后,我讲了为争夺水资源而发起战争的典型事例,一步步把他们的思路引入我预设的问题连环套:水资源的重要性?如何节约水资源?我们应该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再如,为让学生更深认识到工业污染及核污染带来的恐怖后果,我向学生展示“水俣病人”“广岛蜻蜓人”“死鱼潮”等鲜活图片。各类公益广告图和新闻图片则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是地球最珍贵的财富!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破坏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实践证明,这”四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热心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师既要充分把握好有关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要大胆尝试、积累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新教法,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努力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地理环保教育渗透教案 篇9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政治组: 吴洋
经过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法制教育,不断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一、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
渗透”的观念老闹地扎根在心理,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用心、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游泳、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
三、用心实践和探索。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
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
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心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简单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问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弦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傳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
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
胆幺J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教育 篇12
关键词:节能减排教育,地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在生态环境日益下降的今天, 关注环境, 爱护地球, 节能减排, 人人有责,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尤为重要, 地理学科在许多方面涉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为我们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 我国的节能减排教育相对较为滞后, 而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决定了高中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 培养学生树立节能减排意识的主渠道, 向学生传授有关节能减排的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具备节能减排的环境意识。笔者认为,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渗透节能减排教育。
一、认清我国现状, 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现状1: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 每年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低, 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节能减排意识差, 而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又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
现状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 资源利用率低, 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例如,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 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现状3: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一方面,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 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 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 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程度在加剧。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酸雨危害加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日益严重;工业废弃物数量增加, 城市区域噪声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明显增加;生态破坏现象加剧。
现状4: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浪费严重。
针对以上的现状, 我国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政府已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号召全国人民从自身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的习惯,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二、理论联系实际, 渗透节能减排教育
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而言,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减少废弃物环境有害物 (包括三废和噪声) 排放, 狭义而言,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质排放。如果想让学生养成节能减排的低碳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有关节能减排的理论知识, 而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中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例如, 在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就涉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 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0世纪以来, 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短缺的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 而生态破坏的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节能”, 即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形成环境污染, 从这个角度讲就是“减排”, 即减少废弃物环境有害物 (包括三废和噪声) 排放。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进行节能减排教育的主阵地, 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 善于利用教材的理论知识, 就能把节能减排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合衣食住行, 体验节能减排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的“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有关“节能减排”地理现象, 善于发现身边的节能减排行为, 用所学的相关节能减排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受到地理环境的很大影响, 同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也会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用、行五方面去发现身边的节能减排行为。例如, 有关“衣”的节能减排行为:要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减少住宿宾馆时的床单换洗次数, 每月手洗衣服一次, 每年少用1千克的洗衣粉, 选用节能洗衣机等;有关“食”的节能减排行为: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畜产品浪费;有关“住”的节能减排行为:节能装修、农村住宅使用节能砖、夏季空调温度在国家提倡的基础上上调1摄氏度、出门提前几分钟关空调、合理使用电风扇、合理采暖、农村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增加公共场所的自然采光、公共照明采用半导体灯等;有关“行”的节能减排行为:每月少开一天车、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千米、选购小排量汽车、选购混合动力汽车、科学用车, 注意保养等;有关“用”的节能减排行为: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 尽量少用电梯, 使用冰箱注意节能, 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电视机, 适时将电器断电, 合理用水, 用太阳能烧水, 采用节能方式做饭, 合理利用纸张等。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强化节能减排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也有与别人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而这些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以“节能减排”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接受节能减排教育。
活动1:可利用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活动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或手抄报比赛。
活动2:开展以“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主题或以“节约用电,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活动3: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讲怎样节能, 节能有何现实意义,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活动4:可通过学校德育处要求每班开展一次关于“节能减排”的主题班会, 并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期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黑板报。学科教研组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普画廊, 组织学生出一期以“节能减排”为题的宣传画。
活动5:结合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节活动, 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或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组织“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环境保护小组, 并积极开展课外的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节能减排意识, 真正体会能源连着你我他, 节约能源靠大家, 同时还要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践各自的节能行为, 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习惯, 营造节能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威宁三小
张海萍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 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 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历史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尚光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中学时期是一个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尝试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
法制教育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较多,对于中学生来讲会显得较为陌生和枯燥,主要原因是:抽象难理解;因为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本身的生理尤其是心理成长不成熟。针对这些特点和现象,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接受法制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这个国家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法律法制学习,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课内渗透法
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课内外结合法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能力。
四、活动课法
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疯狂的向中国倾销鸦片,许多人成了烟民,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创造了禁绝毒品的奇迹。近些年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祸国殃民的毒品重新在我国泛滥,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能把这一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未上课之前,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去查找资料,先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印象,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鸦片战争的一些片段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吸毒人员的片段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感受到吸毒的危害,并自觉地去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校园文化08-10
地理学科短期培训心得体会08-28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07-22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07-30
关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7-07
地理学科优势07-20
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10-19
初中地理学科特点07-06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07-06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