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精选14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1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大方五小杨晋
法制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到未来的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目标之一。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径无可比拟的。其一,具有地位优势。在目前客观存在的职业中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重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二,具有数量优势。学科课程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要能在教学中顺畅的渗透法律知识我感到首先就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法制 1 素养,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其次就是从网络中了解数学教学中可渗透法律知识的点和可渗透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打有准备的仗;再次是要精心备教,舍得花时间、精力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真正的做到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教师要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2012年1月2日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2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音乐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09-0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我们中学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
中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光靠在思想品德课上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凭借学科特点,深挖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教材渗透法制教育
音乐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乐曲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音乐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在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选听了4段音乐《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乌龟》、《大象》、《天鹅》学生对各种动物形象很感兴趣,在充分听赏了4段音乐后,我引导学生关注,现在有的餐馆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做成菜肴,送上餐桌,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行为是违法的。我顺水推舟,为学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捕猎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過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教材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例如,我在上音乐欣赏课《保卫黄河》时,从音乐情景入手,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几个声部按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个旋律,这部分音乐似此起彼伏的黄河波浪,汹涌澎湃,反映了抗日浪潮此起彼伏前仆后继的英雄壮举.让学生感受到抗日军民万众一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爱国热情,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爱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教育的渗透点。歌词中写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过去人们用鲜血保卫了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家乡,现在我们更应珍惜,要爱护我们的母亲河,趁机呼吁学生珍惜水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每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意识。
就这样我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刻研读教材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音乐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音乐教学中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特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1.充分利用学校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校园内歌声如潮,激情飞扬。老师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一些戏曲、话剧等舞台表演活动
学生进行各种角色扮演,感受戏曲冲突的同时,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情,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比如在学习戏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我们组织了一次表演实践活动,让学生来扮演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角色,模拟古代衙门审案,再现京剧中的情境,增强了学生会对传统社会中的法律认识,了解包龙图能够给秦香莲的是“公道”而不是“幸福”,只有把“公道”看的更重要,把国法看的更重要,秦香莲才有活路,因此,法律与其说是统治者的工具,不如说是普通百姓的护身符。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生活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不能允许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将音乐课的课堂活动与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为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熊卫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6).
[2]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学生民主法制的教育.辽海出版社[M].2011(05).
[3]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EB/OL].
[6]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2).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4
王佳美
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小女孩因为青春期叛逆与家人发生冲突。于是决定离家出走,可是正准备出门时舅舅来了。她的出走计划被舅舅撞破,并被舅舅威胁如果这样做了就告诉她奶奶。小女孩一气之下把舅舅打晕绑在了椅子上。并残忍的隔开了舅舅的喉咙,将其杀害。最后小女孩站在审判席上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做时,回答令人震惊。她没想到会这样,也没想杀死舅舅,只是想吓吓他罢了。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无知凋谢。法盲酿成了许多悲剧,普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小学时期是一
个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尝试结合小学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七月上天山》时渗透环保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在讲授《中华星》时,一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激发爱国情怀,一边渗透《宪法》规定“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热爱国家,保护国家荣誉的义务。”在讲授《烂漫的点地梅》是讲述青藏铁路穿过了两个自然保护区,相机渗透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就算是建设青藏铁路这样的国家大型工程也不行。
在学科中进行法制渗透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
理解。
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阅读文章《秦兵马俑》,主要讲的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我在带领学生体会中国“世界遗产”,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有的文化古迹遭到破坏。提问学生:“兵马俑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是不能破环它的。但是现在有些人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破坏文化遗产?”让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了破坏文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让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在练笔中我准备的是看图写一篇习作。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
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班会开展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活动、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大山中学
贾朝兴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但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把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脱离人生正常轨道。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挖掘课程资源,培养法律素养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法律。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说教,而是设计了许多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识,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当然要想把法律知识讲透,需要很多案例材料,而教材中就有许多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课本资源是可以拿来就直接用的,且每位学生手中都有,很好把握,这样既方便、快捷、直观,学生也易接受。
例如,在讲人民版九年级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 “齐某受教育权和姓名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齐某,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姓名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拿起《宪法》加以维护。所以,作为老师应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二、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法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一堂有效的法制教育知识课,从内容到形式选择与预设,从教学方式到学习方式的确定,从教师主导地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等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为有效课堂服务的。而现在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夯实课堂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每学期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收看 “今日说法”或者新闻频道“法治在线”,“中国法治报道”、“天网”、“大家看法”、“法制讲堂”、“庭审现场”等法制类的节目。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对身边案例的搜集,进一步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保护,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懂得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学习了《宪法》后,学生已知道宪法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懂得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好公民的道理。
三、拓展教育渠道,提高用法能力 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不是一件易事,仅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为此,在校领导支持下,我还通过学生出黑板报、学习园地、主题班会、学生手抄报、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来抓课外法制教育,搞高学生用法能力。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接触时,向他们讲解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对违纪学生,我作为班主任在进行批评教育时,就有意识地借助法律知识对其进行疏导教育。这些常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进行法制教育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篇7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 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 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翻开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诸如《人生的境界》《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而文学即人学, 是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理性思索的产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关怀、张扬人的个性, 使学习者得到共鸣或震撼。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用便罢, 只要一用, 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 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 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 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 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 因为形式的好坏, 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所以, 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
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 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 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 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写景文章中的自然美, 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陶冶。要切实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参与, 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 即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并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这些都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这三者以情感为基础, 都和情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 或是一种情感内容, 或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把握文中的情感。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 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 作者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 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 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教师备课时, 除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外, 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所见所闻, 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作者的情思变成自己的情思。对所教课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读, 如出我口;讲, 如出我心。”要把课文讲深刻, 讲生动, 就必须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储备充足的感情, 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教师要从“情”字入手, 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利用教材调动学生, 把学生的感情迁移到教材中, 又把文章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中, 达到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约有70%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具有独特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 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荷塘月色》, 它是一幅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画。学习这篇文章, 就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发现美, 体验美, 从而体会这美的背后所蕴含着的理性思考,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广博。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含语言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一般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语言文学知识还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 现当代文学知识、古代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可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如高中第一册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涉及到美术知识;在历史地理知识方面, 语文学科可以说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 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 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课文,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历史背景, 而要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同历史时期作家的顺序就要求教师、学生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 如诗歌的发展、小说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社会紧密相连;再如, 要把一些游记性课文讲得更精彩、生动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语文教学内容自然也就更多地涉及到了科学知识。如课文中的大量的科普作品、带有科学性的说明文等。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强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其语言优美, 形象丰满, 哲理深邃, 妙趣横生, 可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 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论学科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8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制教育
小学各学科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最能体现出法制教育的优越条件。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深刻挖掘适用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奏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实例分析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罗列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同学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待时机成熟时,教师简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这样,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制教育得以实施,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的有趣、可爱、美丽、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颜学友.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浅议小学语文科法制教育的渗透.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7)
[2]杨秀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贵州教育,2012,(16)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9
平山乡第二小学:陶妨
法制纪律教育向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而小学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去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用审视批判的眼光解读传统观念。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都很熟悉,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打死夜叉,使龙王三太子现出原形,最后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暴制暴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哪吒是小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对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小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故事,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哪吒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强调指出,东海龙王是神,老百姓没有地方告状,没人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哪吒为民除害,是一个正义的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哪吒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在故事的后续中,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也要惩罚哪吒的父亲,哪吒为此保护父亲,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在如今,如果在大街上你看到有人偷东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悄悄的告诉身边的人,请求大人的帮忙,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
二、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我班有一个小男孩小时候由于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大脑受损,现在四肢行动不便,写字时手一直发抖,笔画写得弯弯曲曲,走路跟不上其他同学,每次放学路队他总是自觉地站在最后,做完课间操之后同学们排队回教室,他后面的同学有时候踢他的屁股,嫌他走的慢。平时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也很少,他跟不上同学们的运动步伐。课堂上提问他,其他同学总是不愿意听,因为他回答问题的语速慢,而且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一直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中等。在学习这片课文时,我提问了这个小男孩,他回答问题完整,准确。这一次全班没有一个人在他回答问题时发出声音,在他回答完问题时同学们自觉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学习课文中,不知不觉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我们不应该侮辱欺负残疾人,更应该关心,帮助他们。
三、在课文资料拓展中,延伸法制教育。
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素材进行全新的解读、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四、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四年级下册习作六中提供了4个话题,其中有三个话题都渗透了法律知识。第一个话题:农民种的玉米被野猪吃了,怎么对待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猪;第二个话题:魏学明同学不认为乱扔电池有多大危害;第三个话题:王仁同学认为武松打死老虎不能成为英雄,因为他没有保护野生动物。这次习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还看报纸、杂志、电视、其他书籍来谈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习作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比如我们在讨论武松打虎时,大家认为武松打虎有一定的历史性,但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为重要。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
1、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班会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防末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组织语文活动。例如在学完《雪儿》一课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谁伤害了它?的语文活动。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
3、积极开展以演讲、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性。比如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渗透森林法的意识。大量砍伐森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屏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课后开展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课题收集了大量材料,较全面地讲述了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在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们班编排了课本剧,同学们积极性高,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更深刻体会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格。在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达到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目的。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10
六枝一中 赵婧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
在学习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时,特别强调点燃之前一定要进行验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结合案例2009年11月21日黑龙江鹤岗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事发时井下作业人员528人,共造成108人遇难。爆炸事故暴露通风系统复杂、抗灾能力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是一起责任事故。
学习乙醇、甲醇的性质与用途时,适时列举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制造劣质假酒,发生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严禁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饮用后能使人视力降低、失明,严重的可使人中毒致死。类似的案例有酒店的地沟油食用问题、霉变的过期大米加工消售、吊白块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明矾粉丝问题,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消费者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通过图片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同时,在乙醇的教学中,指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如果过度酗酒,会引起神经麻痹,反应迟钝,自制力下降,无故寻滋闹事,导致违法犯罪。尤其不能酒后驾车。适时介绍2009年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至5死4伤惨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联系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遵守《道路交通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11
一、吃透教材,把握课文最佳契合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语文教育有“文道统一”“文以明道”的功能,语文教学则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使命,而法制教育又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内容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体现人物品质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课文内容,抓住闪光点,精心设计,合理施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威尼斯商人》,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
三、紧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塑造了优秀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把握人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但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如果今天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必须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富有正义感;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同时,教导初中学生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并结合实际,就能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学科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12
一、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言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为了使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学科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 教师对小 学生思想道 德的认识 和个性倾 向的发展变 化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 学精神为 学生作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二、重视“五爱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所谓“五爱”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教育”更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更是其核心。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小学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更应该将“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贯穿这一主线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引领和熏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崇敬之情;通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文章让学生在感受童话魅力的同时,感受真、善、美。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 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生唱《国歌》《五星红旗》这些歌曲时,引导学生用自豪、优美的歌声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多为祖国作贡献;在学习《红蜻蜓爱花竹帽》《侗家儿童真快乐》《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时,让学生体会各民族的团结之情。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命题画创作,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也可通过介绍我国历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 要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13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学习培训。此次培训虽短,但再通过自学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我通过这认真聆听了学校领导的培训自己的自学,学习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不但增强了自我的法律应用能力,更为有效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
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三、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让全社会一起共同努力,从学校做起,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创建成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中小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习心得
教师:吴清福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 篇14
心 得 体 会
曙光中学黄靖
2014年3月25日,曙光中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二级培训在在我校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培训会由余兴海校长主持,曙光乡教管中心主任王云同志作具体培训。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知道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要求,现就一些培训的感悟说出来,以贻笑方家。
我们共同学习了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现状 分析,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要求,正确把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做好我乡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路。
通过培训,使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通过培训,我还感悟到如何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就是要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还有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等等;再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推荐阅读:
关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7-07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07-30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06-09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10-22
多学科渗透法制教育06-14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计划07-24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08-27
法制渗透学科教学设计 《 长城》06-16
关于语文学科计划中法制教育渗透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