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2024-09-18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共16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1

纳雍县第一中学

2011-2012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数学组王昊

本学我校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从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的角度以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法制教育的中心,坚持让学生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努力使学校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较好地保证普及法律常识在中学期间初步完成。

一、建立健全学法制度

本期开始举办法制讲座,规定党员干部学法时间不得少于10学时。为了加强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意识,学校还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3次,学法时间不少于5学时。

三、全面普法

这学期我校规定,法制教育课与思想品德课一起合并开设,每学期要举行一次以学法、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班会课。

四、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学正常有序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学生法制教育模式。

1、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制教育培训共同商讨、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2、开展大型德育活动。请副校长主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讲座,使家长和学生同时受教育。利用家长学校,聘请专家到我校作普法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3、坚持每周一规范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学英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保护生态环境等进行教育。从纪律、卫生、两操对各班进行量化考核。

4、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教育,培养学习优

良、品德高尚的新一代。每学年按德育实施细则进行评估量化,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文明班级,颁发奖励,荣誉证书等。

5、为了搞好普法工作,让学生知法、守法,学校还举行了“四五”普法知识试卷问答,并开展“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图片展”活动。学校本学年还召开两次非住校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为了贯彻“依法治校”的教育方针,我校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合法、规范、完善,使学校行政、教学、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的观念和方法,校园内无歧视、侮辱、体罚、伤害学生现象发生。

通过开展创建中学生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加强中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加强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了学校周围无滋扰、勒索、抢劫事件发生,使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2012.1.20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2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数学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3

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北安市是一个仅有42万人口的县级市,2007年审结刑事案件121件13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24件3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5.7%;2008年审结案件119件124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27件3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9%。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了解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比例,从而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再如“王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15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6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在解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产品质量法》的有关知识。对六年级的学生讲《认识百分数》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在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集中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如:父母虐待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附近非法开办的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在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一节“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有意讲有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利狸猫换太子,用“替换”的方法,让自己的子女替换别人上大学,自己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教育学生要把学到的内容用到正道上,用到歪门邪道上就会犯罪。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在进行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创造不同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再如:学习《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56克水,1小时要浪费掉多少水?”时,针对我国云南、贵州等省的严重干旱,我教育学生浪费就是犯罪。通过教育,学生明白了:涓涓细流汇成河,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滴水,节约是美德,是责任,更是社会公德的体现,我们要行动起来,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效果才会变得显著。为此,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入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这样法制渗透不局限在课堂,而是课内外结合,学玩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后,我上了一节“有关概率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实践课,在讲了“概率的加法定律”和“概率的乘法定律”后,引导学生通过抽扑克牌来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论是赌博,还是买彩票,赢的概率是很小很小的,上隐就有可能走向极端,就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我教育学生应远离博彩,同时希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教育身边的人也要注意。

总之,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法制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教师们秉承矢志不渝的信念。■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4

(一)斗古中学 七年级(6)班 张学政

我认为只有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抓住契机让适量的法律知识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中,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解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产品质量法》的有关知识。对七年级的学生讲《认识百万数》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在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集中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如:父母虐待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附近非法开办的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二、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在七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一节“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有意讲有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利狸猫换太子,用“替换”的方法,让自己的子女替换别人上大学,自己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教育学生要把学到的内容用到正道上,用到歪门邪道上就会犯罪。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在进行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创造不同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四、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效果才会变得显着。为此,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人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这样法制渗透不局限在课堂,而是课内外结合,1 / 2

学玩结合。

总之,法制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教师们秉承矢志不渝的信念。

2012年6月28日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5

(一)斗古中学 七年级(6)班 张学政

一、学科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危害程度 严峻。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 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在学科中寻找法制教育的契机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学生进行法 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 育任务。我们都知道在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中,存在许 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事件、人物、也有乏凶杀、抢劫、复仇等情节。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各个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 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体育课、信息技术课、科学实验课、美术课,其实也存在很多的契机。有时喾珠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 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必贴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即是法制行为养成。所以这类课程其实有许多优 势。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 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法律知识 的能力。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实践活 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 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有智慧。当然也不要走极端。处处和法 制问题挂钩,三名话不离法律,招致学生反感。

四、法制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 人,有能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法制教育也 必需因材施教,必须掌握好度。更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提高教学 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 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 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五、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 老师要提高思想,不断的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 素养。知道身边更多的法律事例,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 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6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测量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四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三十四条 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

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二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必须执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必须执行消防安全规定。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储存可燃物资仓库的管理,必须执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第十五章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四十二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五十六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五章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渗透法制内容:《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 被许可人进网作业未随身携带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许可机关应当责令改

正,给予警告,并处1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或者安排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或者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未注册的人员从事进网作业,或者不按照规定配合许可机关监督检查的,许可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章 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 渗透法制内容:《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禁止下列行为:......(二)加油站不使用加油机等计量器具加油或不按照规定使用税控装置;

(三)使用未经检定或超过检定周期或不符合防爆要求的加油机,擅自改动加油机或利用其他手段克扣油量;......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电压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第十八条:电力生产与电网运行应当遵循安全、优质、经济的原则。电网运行应当连续、稳定,保证供电可靠性。

第十七章 第二节 欧姆定律 渗透法制内容:《防震减灾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十八章 第四节 焦耳定律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第二十七条: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产品标准,应当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篇7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 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 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翻开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诸如《人生的境界》《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而文学即人学, 是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理性思索的产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关怀、张扬人的个性, 使学习者得到共鸣或震撼。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用便罢, 只要一用, 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 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 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 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 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 因为形式的好坏, 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所以, 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

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 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 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 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写景文章中的自然美, 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陶冶。要切实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参与, 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 即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并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这些都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这三者以情感为基础, 都和情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 或是一种情感内容, 或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把握文中的情感。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 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 作者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 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 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教师备课时, 除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外, 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所见所闻, 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作者的情思变成自己的情思。对所教课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读, 如出我口;讲, 如出我心。”要把课文讲深刻, 讲生动, 就必须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储备充足的感情, 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教师要从“情”字入手, 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利用教材调动学生, 把学生的感情迁移到教材中, 又把文章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中, 达到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约有70%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具有独特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 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荷塘月色》, 它是一幅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画。学习这篇文章, 就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发现美, 体验美, 从而体会这美的背后所蕴含着的理性思考,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广博。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含语言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一般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语言文学知识还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 现当代文学知识、古代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可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如高中第一册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涉及到美术知识;在历史地理知识方面, 语文学科可以说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 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 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课文,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历史背景, 而要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同历史时期作家的顺序就要求教师、学生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 如诗歌的发展、小说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社会紧密相连;再如, 要把一些游记性课文讲得更精彩、生动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语文教学内容自然也就更多地涉及到了科学知识。如课文中的大量的科普作品、带有科学性的说明文等。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强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其语言优美, 形象丰满, 哲理深邃, 妙趣横生, 可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 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8

关键词: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來。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七、挖掘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教师从教材中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进而拓展教育范围。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 篇9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六寨小学教师:李祥对小学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长期工程,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知道,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从2011年月起在在上级的安排指导下,认真执行上级的各总文件指示工作总结如下:

一、这一年的法制工作中我做到区分层次,上好法制课,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这一年中所上科目很杂,五年级语文、一年级数学、二年级语文、品德等多个科目。都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结合思想品德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在社会品德及其他等学科教学,渗透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我充分利用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等,对学

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

班级比懂法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法兴趣。三是依靠社会、学校和

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

工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

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

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上课时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

学生法制观念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

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父母双方或一方

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

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老师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

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国家的强大都寄于广大的少年儿童。我们不只是上文化课,还要进一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10

三塘中学:冉光强

在我们身边,一些学生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步步走上不轨之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做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对法律不应该感到陌生。我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要“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用道德、纪律、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同学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习法律知识。

从80年至今,我国教育立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六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十六项教育行政法规。另外,青少年保护和预防犯罪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倍姊妹法可依。这就充分说明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我们应积极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并加以实践遵守,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11

关键词:审美品味 渗透法制 潜移默化

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21世纪的国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吗?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當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21世纪的国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

现代社会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也不再是成人的专属。每个人对儿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很多童年的体验是成人后无法再遇的。由此看来从小进行法制的熏陶,印象会更深刻。美术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涵养、懂法律的好学生。由此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什么课程,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几分钟甚至于几句话的点拨就能使学生明白:生活无小事,小矛盾不正确化解就会变成大麻烦,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依法而行。只要切入点把握准确,内容选择对路,驾驭引导得当,利用课堂上极少的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复制与创造,真、善、美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制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在教学上贯彻艺术性特质外,眼光还应该放得更远一点,用艺术的元素诠释法制的概念。美术课堂有着直观、有趣、轻松、给力的独特魅力,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轻松地就能了解法律常识,连成人都觉得乏味的法律知识一下子就能变得生动有趣。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研读《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用书》(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做的基础功课),融会贯通,全面了解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的本质要领,不但普及教师的法律知识,而又不会让教师去查找又厚又多的法律典籍,变成一个法律学究。

2、备课时找准法制渗透的关键点,并不是每一课都渗透,而是渗透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法制渗透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渗透要找准契机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是最好的,这样不会喧宾夺主,不会把美术课上跑调。在课堂上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美术学科可多元地渗透法制,让其具有较强的伸展性。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设计课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手工、欣赏等。每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可渗透法制的内容,例如:画人物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权法》;画风景可以渗透有关国家领土的法律常识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法制教育(比如黄岩岛事件);画动物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手工制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同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渗透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欣赏中国艺术经典,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

教师除了从教材中挖掘渗透点,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适合的事例,毕竟法律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比如:引导孩子画街景时,就可以从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可结合禁毒、学生打架、交通事故现场等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从文字宣讲上升到视觉冲击,激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建立自身自省机制;还可以把法制教育内容利用漫画的形式给予强化,加强视觉冲击力,引发学生兴趣,这也体现了法制渗透的多样性。

学科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12

一、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言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为了使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学科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 教师对小 学生思想道 德的认识 和个性倾 向的发展变 化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 学精神为 学生作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二、重视“五爱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所谓“五爱”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教育”更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更是其核心。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小学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更应该将“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贯穿这一主线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引领和熏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崇敬之情;通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文章让学生在感受童话魅力的同时,感受真、善、美。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 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生唱《国歌》《五星红旗》这些歌曲时,引导学生用自豪、优美的歌声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多为祖国作贡献;在学习《红蜻蜓爱花竹帽》《侗家儿童真快乐》《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时,让学生体会各民族的团结之情。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命题画创作,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也可通过介绍我国历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 要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13

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李贵武

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状况不是很好,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是很好,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不认真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浸透法制教育的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的《正数和负数》,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产品质量法》和《计量法》;

第一章第5节的《科学计数法》,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土地管理法》;

第四章第2节的《线段的比较与计算》,可以渗透法制教育《计量法》;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一 篇14

(2013-2014第二学期)

甘寨中心学校:张兴芸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法制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法制德育渗透。例如,在上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泉水》一课,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教学《丑小鸭》这课则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法制教育的渗透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三、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5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要有理性认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内涵有所了解。这样, 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 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 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 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 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 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 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 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 要更好地教书育人,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中, 才能自主地选择, 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 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 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 才会因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因此, 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 要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关注点。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关键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 爱学生, 善于激励学生。当学生能够在每天、每节课的学习中获得的是尊重、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实现等诸如此类的良好情感体验时, 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 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也会有所促进。

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 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 并把这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文科教材中, 对人类各种情感的体验、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关系的认识、人物自身的情商因素对他们生活、工作、事业的影响等, 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理科教材中, 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创新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品质、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等,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对于一些确实不含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教材内容, 教师通过学习活动,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及公平竞争的心理品质。

五、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化教学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 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的调查、测试, 全面把握学生的特征, 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比如对于性格内向, 总喜欢一个人行动, 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 教师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 多鼓励他, 肯定他, 以锻炼他的胆量, 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 教师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以培养其耐心, 磨炼其毅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 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 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 至少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运用,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篇16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自我心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重视用历史人物生动的言行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历史涉及人物900余人,世界历史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如以身殉国的邓世昌,舍身变法的谭嗣同,百折不挠的爱迪生,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黄道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择优秀代表人物,引领学生充分挖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人。中国历史有无数志士仁人,他们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以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启迪,情感上的感染。

二、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常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深刻教育。有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长城时,引述了一则新闻报道,说明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看到在地球上有一条很长的带子连绵起伏,按经纬度计算,这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然后他满腔激情地说道:“这是从月球上能够看到地球上的唯一建筑物,难怪这位宇航员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的,长城不仅闻名于人间,也驰名于天上!”有位历史教师在讲述圆明园遭劫的历史时无限感慨地说道:“圆明园盛衰与荣辱的历史令人感怀,但是它不应该只是缅怀悲叹的对象,而应该是强国富民的历史参照。从圆明园被焚烧至今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奋斗历史、胜利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三、教师要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还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仿佛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在讲抗日战争时,我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令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要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历史教学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上一篇:招商引资项目框架协议书下一篇:体育节开幕式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