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2024-08-27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精选11篇)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1

XXX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领导小组

为了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为落实依法治国推进法制教育政策,根据XX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以及XXX镇中心校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小组职责

1、组长负责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全面工作。

2、各成员配合组长把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3、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及奖惩制度,规范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体系。

4、通个学科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XX小学

2013年9月4日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2

一、充分利用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 大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 小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新教材中选取了包括生活中、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以及面对各种考验时我们应如何去做等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例如, 演情景剧、辩论、演讲比赛、军训、爬山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缩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才干, 教育也变得更加自然, 学生接受得也更加主动。因此, 一定要从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喜爱的活动入手, 适时、有效地运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大力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思想品德课作为思想品德德教育的“主阵地”, 发挥了它应有的理论导向作用, 而要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一定要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应用。此时, 其他学科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例如, 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无处不在, 课文中的人物优秀品质就是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而且这种教育不空洞, 有血有肉, 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再如, 在数学教学中,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三、正确认识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社会、家庭

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 有时候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面的教育, 在家庭中或社会中却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相互矛盾, 学生不知所措。因此, 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 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教育的巨大作用。

总之, 我们不仅要把以上几项工作做好, 更要从点滴小事抓起, 为搞好品德教育工作而共同努力!

摘要:今天的小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要成为高素质的接班人, 品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使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3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4

——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你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儿童的茁壮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把握小学教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制素质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现在的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介绍法律知识的多为班主任,其中很多的可能出来都没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列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是法律课成了纯粹的只是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与老师的接触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收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思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

二、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是没玩没了,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三、巧设数学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好奇心和探究意思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数学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和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我们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这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宁。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适合于我们的社会。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法制意识。

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课堂的教学规律,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成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向学生讲授“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才能一次将机器运走?”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货车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授加法时,联系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统计表,讲动物保护的知识、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到“王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供能检测多少个零件?”一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产品质量法》的有关知识;在讲授函数知识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自然融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向学生们渗透了税收的教育。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师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一个知识面,而学生在书面上接触的知识面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污染情况,青少年犯罪率,河南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即掌握绘制统计的方法,又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吐,长江水越来越浑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即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祈祷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结束部分的处理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的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队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5

二00八年九月

一、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增强善待环境的意识,提高环境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认真贯彻学校绿色学校创建计划和绿色学校工作制度,落实学校上面发展规划中关于绿色学校创建的目标,明确学科教育教学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与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工作机构

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德育副校长 教学副校长)德育办、大队部

教导处、教科室

三、工作原则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3、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白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4、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

四、工作要点

1、对语文学科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对数学学科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对科学学科的要求

常识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常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生物和环境教学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4、对思想品德的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对音乐学科的要求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一般采用如下形式:讨论、游戏、表演,同时注意营造气氛。

6、对体育学科的要求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7、对美术学科的要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五、工作方式

1、看

通过检查教案,了解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否适宜地进行环保教育,教研组长把检查结果报教导处,学校表扬优秀督促落后;

2、听

教导处、教科室干部不定期进入课堂听课,掌握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贯彻宣传环保教育情况;

3、谈

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学生对学校环保工作的关心程度,师生的环保素质、环境道德水准状况。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4、比

教导处、大队部联合举行环保主题活动并评奖;

5、评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6

【摘要】当前,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语文课堂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文章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安全教育 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进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渐凸显出学校教育的弊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下面,列举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营造学生讨论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通过教者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 ”的故事,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既让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认识。

二、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一年级教学生识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 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生产与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而小马自己又无法判断,它就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上当受骗。平时对于防火、防电等等方面,都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在语文教学中以点带面,拓展安全认识。

《司马光》一课文具有很好的安全教育契机,这就要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能将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学本文时,在本课的导入就创设情境,列举了学生也许会遇到的问题——小明一个人在家里玩耍,闲得无聊时,玩起了火,玩着玩着不小心把窗帘烧着了,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他们都纷纷举起小手,想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办法。有的说,赶快用水把火泼灭;有的说用扫把把火打灭;有的说赶快打电话给爸爸„„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异常活跃,我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小结,告诉学生在危险面前,千万不能慌张,要保持镇静,想出最佳的方法,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最后总结全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化险为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列举了身边的许多事例,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要带你去哪里玩,自己应该婉言拒绝;课间游戏摔倒受伤,鲜血不止,应该马上报告老师或自己用红领巾等方便包扎的物品进行伤口包扎„„这样既完成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使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将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得以发挥,满足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五、在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丰富安全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安全教育文化。除了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孩子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队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篇7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8

在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它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这是我们学校及教师的责任,是落实依法法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前几年,学科教学渗透了安全法治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今年,我县把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各科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大不一样,现在是有目的地、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知识的熏陶。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就会懂得许多丰富的法治知识,促进他们向着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结合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秉承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谈一谈在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一、钻研教材,抓住各学科法治教育渗透点

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如果能恰当掌握法治教育的方法、时机,并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数学63页《解决问题》中向学生渗透交通法规中的不得超载的条款;六年级语文《索溪谷的“野”》中渗透《森林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四年级音乐《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中渗透《反分裂国家法》的有关条款;美术《家乡的古建筑》中渗透《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法律条款,等等。

二、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治教育。如我校周老师在教学《索溪谷的“野”》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文字及描写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图片和视频之后,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美景色的同时,提醒学生不忘记作为一个旅游者的责任;要想永远拥有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周老师趁机为学生介绍了《森林保护法》中有关保护森林不受破坏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对保护优美景色不受破坏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让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对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形成自觉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各册的教材中有许多都能渗透法治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潜移默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三、利用数学课本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利用数学教学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要充分发掘数学课本中的法治教育渗透点,做到恰当渗透。如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彭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利用“组织旅游租车时,剩余的人不够坐一车,按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也不能收尾的情况下,该这么办?”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辆不得超载的规定和九十二条对机动车辆超载的处罚的规定,不但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而且解决了收尾法应用的实际需要。

实践证明,法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在其他学科中有所体现,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同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来渗透法治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渗透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追求人生真理,学会真诚、诚实、正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9

双流镇中心小学:唐子斌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叫学生用“赡 ”字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在此,老师实时地渗透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例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始终立足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士,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 “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连续报道建筑大桥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遗憾的并且都是国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关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不合格,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责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侥幸的心理免于灾难。偷税漏税,结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学生一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避免悲剧重演,一定要务实求真,真抓实干,从而保证国家建设的质量性和技术性。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学科 篇10

您好,感谢您抽空填写我们的问卷,以下问题请按实际情况,在横线上填写您的选项。(注:本问卷不记名,请您按照您真实的情况和想法做答问卷

班级:

1你知道多少法律知识?()

A很多B一般C很少

2学习法律知识对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

3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A开展B没开展C不知道

4你所在的班级是否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A开展B没开展C不知道

5你对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感兴趣吗?()

A感兴趣B不感兴趣

6你认为有没有必要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A有B没有

7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一科,()A语文B数学C英语D思品E物理F化学G生物H地理I音乐 J体育

8你认为在教学中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活动中会影响教学吗?()

A会B不会

9平时你是通过那些方式了解法律知识,()

A电视B广播C报刊D网络

10你对学校法制教学工作的评价是,()

A很好B一般C较差

11你认为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A惩治犯罪分子B保护活法权益C规范人得行为D限制人得自由

12你当前希望了解哪些法律知识?(可多选)()

A法律到底有什么用B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篇11

随着我国大专院校的扩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将中学学生群作为主要招工对象,中学生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由于中学学生群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很多中学生都出现了人格缺失现象。如部分中学生盲从,以丑为美,情趣低俗,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与意识,情感冷漠,自私,玩世不恭,自信心不足,而且在信念理想等方面比较模糊,禁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往往选择逃避,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学生未来的成长。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积累,一旦量变达到质变时,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养成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渗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身教示范,以情育人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身教示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是心灵发展的塑造者,是社会行为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格的修养,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坚持正确的师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感化、包容、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等。其次,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创新想法,鼓励、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才会得心应手,有助于学生视野拓展和技能训练。

二、课堂渗透,潜移默化

语文课堂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很多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较差,这大都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无法辨别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讲述一些典型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自身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圣贤的言行进行辨别。即让学生对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进行思考,教师趁势做出引导:对于自己的言行圣贤每天都要自省,希望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活得更加有意义。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应该这样,学习圣贤的自省精神,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能力。通过这样的启发,把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与先贤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平时行为的不当之处,同时激发学生向先贤思想靠拢,学习先贤的高尚行为与情操,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自律性强的人。

三、利用阅读资源,拓宽人格教育领域

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中含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以及刚正不阿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对人格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人文经典,如《中国上下五千年》《离骚》《孟子》《论语》等,激发学生与读者、作品人物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从阅读中受到教育,有效升华学生的人格。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发学生的大丈夫气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产生强烈的爱国精神等。

通过阅读科普读物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普读物凝聚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科技文明方面的内容,例如牛顿的“地球引力”、居里夫人发现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茅以升在桥梁建设方面的文章、袁隆平的植物杂交理论等,都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在阅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此作品,对文章中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母亲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母亲身上展现的宽厚仁慈、勤劳俭朴、意志坚强等良好品格,以及这些品格对朱德一生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努力学习回报母亲的关爱。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可以算得上是半壁江山,因为作文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素养。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中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状况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分学生一遇到写作课,就心生厌烦,做假、抄袭现象经常发生,这都反映出中学生人格的严重缺陷。

因此,在语文作文训练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灵去感知一切,让学生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颂扬自己绚丽多彩的梦想,抒发对英雄人物的赞扬之情,尽情释放自己的心灵,吐露真实的情感,在写作中真正学会做人。

五、利用实践活动培养良好人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排演课本剧、语文课外活动课等,能够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在活动中健全人格,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热爱生活与生命,增强团队意识,形成善于思考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学校要多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以及朗诵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不仅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作为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中学生人格缺失的现状,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员工培训班开班领导讲话稿下一篇:陈列实习报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