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29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趋势。因此,社会往往容易对人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小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多,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在这一阶段接受的社会信息会对他们以后的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契合起来,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造成小学生的扭曲心理,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改良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班主任把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并没有认真思考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后多采用说服式的教育方法,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要怎么做,或者把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告诉犯错误的学生要向他们学习等等。这种事后教育的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树立是非观,但是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来讲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理上认可并接受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体现基础性的渗透原则。在课堂教学时,小学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对自己心理品质的教育。

(二)营造民主平等,师生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在班集体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也因此遭到了班主任的忽视,然而这种做法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关心与爱护,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会到和谐的班级氛围。其次,班主任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赞扬,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也会带给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要积极通过这种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愉快学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地心理环境,从而健康成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其目的是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并且能够发展成为我国的高素质、全方面的人才。因此,小学班主任不能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做一门简单的说教学科。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远离来自各方面的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以上两方面讲,小学班主任只有把心理教育深入生活实践,才能解决问题,使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多组织一些实践训练,给小学生机会,让小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深知自己的重任,要用爱心、真心、责任心去教育学生,并且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帮助学生防御心理问题的产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深刻理解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积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积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进而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小学班主任,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有义务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学生能够正常学习。而在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首先要了解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下面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家庭因素

盼子成龙, 望女成凤一直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许多家长在重视孩子智力成长的同时经常会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另一方面, 家长有时候对孩子会过分溺爱, 而有时候对孩子又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这两种极端的行为就会使孩子不知所措, 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要求整齐划一, 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具有思维灵活、个性张扬的特点, 这和学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因此, 学校在这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变,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天性, 适当改良自己的要求, 坚决反对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 避免对小学生的身心造成摧残。另外, 作为教育的开端, 小学教育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小学学校要格外注意塑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积极避免学校环境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三) 社会因素

社会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趋势。因此, 社会往往容易对人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小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多, 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在这一阶段接受的社会信息会对他们以后的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契合起来, 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 造成小学生的扭曲心理, 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 改良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小学班主任把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 并没有认真思考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后多采用说服式的教育方法, 告诉学生错在哪里, 要怎么做, 或者把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作为榜样, 告诉犯错误的学生要向他们学习等等。这种事后教育的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树立是非观, 但是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来讲是远远不足的。因此, 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理上认可并接受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体现基础性的渗透原则。在课堂教学时, 小学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对自己心理品质的教育。

(二) 营造民主平等, 师生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在班集体中,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 大多数学生也因此遭到了班主任的忽视, 然而这种做法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 要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 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关心与爱护, 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体会到和谐的班级氛围。其次, 班主任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赞扬,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也会带给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要积极通过这种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愉快学习, 感悟生活, 热爱生活, 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地心理环境, 从而健康成长。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 其目的是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并且能够发展成为我国的高素质、全方面的人才。因此, 小学班主任不能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做一门简单的说教学科。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只有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 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远离来自各方面的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以上两方面讲, 小学班主任只有把心理教育深入生活实践, 才能解决问题, 使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实践, 多组织一些实践训练, 给小学生机会, 让小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我国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深知自己的重任, 要用爱心、真心、责任心去教育学生, 并且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帮助学生防御心理问题的产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深刻理解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积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

摘要: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德育教育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配合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 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要把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 更要积极寻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班主任们解决这一难题。渗透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心理教育潜移默化地与平时的教课相结合, 让同学们在自然的课堂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对小学心里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

[2]周爱军.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的来临,同时也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需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渗透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学习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师积极研究,充分利用,以提升教育效果。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将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会出现过于严格或是过于溺爱的情况。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尤为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智力成长,而经常忽略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使孩子在成长中极易滋生心理问题。再加上一些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等因素导致家庭破裂,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而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上的第二个家。但是同时,学校的一些约束性规章制度,也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校里,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十分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挖苦、讽刺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引发学生厌学、冷漠,甚至是敌对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

社会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趋势。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社会经验有限,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十分不利于他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养成。若不能很好地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容易导致小学生心理扭曲,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在学生犯错后,经常采用事后教育的方法,利用说服式教育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以班级里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学习。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但是在心理教育上,作用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班主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通过暗示、濡染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教师对其心理品质的培养,实现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气氛

心理健康受无形环境支配,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习气氛的营造,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班主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充分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爱护,学会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班主任应经常鼓励、赞扬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集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班级活动的热情高,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按照活动的要求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积极的班级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觉性,营造愉快、轻松的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并使学生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可以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利用先进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讲解心理学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学会避免消极心理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4.日记交流

现今很多小学作业中都包含了日记这一项,学生日记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加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日记当成倾吐心声的重要载体,将日常生活中不愿倾诉的苦恼都写出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需要班主任加强对其心理上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心理教育融入教学中、活动中,甚至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是现阶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教师积极研究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景岩.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2013,12(24):247-248.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4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

2.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成长中学生的需要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关心爱护下长大的。当进入中学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面临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也是学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后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反映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难进行桥正。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赌博等等不良现象。中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如引言所述那位学生,其实就是受家庭暴力影响而导致的心灵问题。因此,和谐的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与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

三、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优化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能起到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优化班级的种种环境,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优化班级人际环境。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难以有成效,更不用说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在工作中针对某些学生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开展合作性活动,多组织集体性活动,特别关照性格孤僻的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同时通过让学生当“小助手”、“小班主任”、“我向老师提意见”、“我对同学发牢骚”、“找知心朋友”等师生、学生之间开诚布公的活动,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

第二,优化班级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我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通过做“特色班长(文艺、棋类等)”、“每周一星”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

病。

第三,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学校培养人,不仅是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对处在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在班级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比如,针对学生没有上进心、无目标的问题,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人对集体冷漠的问题,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帮助别人,让学生体验社会的温暖,从而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2、调动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育活动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比如,有一段时间,班级里发生好几起因小事而发生口角,既而恶言相向的吵架事例,严重影响到整个班级。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然后,我以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情绪高涨,竞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接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几个吵架的同学彼此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次班会后,同学们更体会到“包容”的涵义了,班级里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

3、成功激励,诱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

第一、悦纳自我,培养成功品质。中学生最易因学习或生理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引发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工作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学习状况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逐渐形成正视自己优缺点的品质,走出困饶自身的误区。比如班里有一个偏胖的女生,不敢参加抛头露面的活动,对她就进行了多次的个别辅导,使她最终慢慢地敢于到前面去演讲了。

第二、抓住亮点,提供成功舞台。根据学生的能力、擅长、喜爱、性格特点等情况,抓住学生的亮点,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中化解自己的心理症结。比如利用出学校黑板报,让学生各得其所:喜爱交际、口才较好的当“小记者”,速记较好的当“记录员”,书法较好的“抄写员”,爱读报当“收集员”,全班倾巢出动,让每位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让他觉得班中有没有他都一样,尽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以强促弱,创设成功机会。作为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智力、思维、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应避免班级活动只是教师和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复表演。通过“一帮一”小组、找“知心朋友”等活动,让各方面的强者带起了相对弱者,为弱者创设成功的机会,全方位、多层面地调动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辟渠道,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之中,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多种心理冲突不善于处理,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因此,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辟教育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他们心理保健能力。比如建好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好心理辅导,构建好“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5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结合小学生乱花零钱、乱投纸片的现象,可针对学生中的浪费开展“变废为宝”活动,使学生知道聚少成多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举办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如果人们只讲求生理卫生,是根本不够的。必须既注意生理卫生,又注意心理卫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不仅指躯体的正常,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心理健康与否对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一方面会对躯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疾病;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一旦失常,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正常的生活,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给社会造成危害。而如今,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再加上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孩子,就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问题,如:过分溺爱导致任性、脾气暴躁、自卑、自私自立、没有责任感„„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无可推卸地摆在了每一位教师面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力求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寻找挑战,树立自信,满足学生需求

具有可行性的挑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而强烈的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敢于接受挑战,而自信心的树立又往往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抛开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让我们尝到收获的喜悦。这样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满足的喜悦,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更让孩子觉得教师和他们距离的很近,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我曾经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先让三个同学在我指定的不同的轨道上比赛跑步,给最快的同学颁奖。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我说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跑的路线不同,长度不同。”从而引出这节课的知识。学生喜欢探究这个问题了,接下来再让他们自己利用自己的办法去测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并且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办法,学生自由主动地探索,比我们老师去推导强多了,效果真的不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固然不错,但有时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时,新课开始,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自己写出得10的加法题吗?结果有的同学冥思苦想,才写出两三道题;有的同学不慌不忙地按顺序写出了:0+10=10,1+9=10,2+8=10,3+7=10„„10+0=10,11道题。面对极具差异的个体,我给予不同的评价和鼓励:“你真聪明,老师还没有讲,可你已经自己学会两道题啦!”“你更了不起,写出了这么多题,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好方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勇敢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教师的赞扬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坚定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观念逐渐形成。

(二)合作学习,与人为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老师总是远远的站在讲台上,手里也总是神气的拿着一根教鞭;在孩子心里,老师总是那么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而在现代的教学中,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友善的。而一个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或善于与人交往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交往中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人合作的机会,为培养他们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四个人合作,把小筐中的人民币分类。学生们讨论好分类标准后,由组长分配谁来拿哪一类的人民币,一会儿就出现了以下几种分法:(1)按硬币、纸币来分成两类。(2)按几百元、几十元、几元、几角、几分来分,分成五类。(3)按元、角、分来分成三类;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们小组讨论11-9怎么算?比比哪个组的办法又多又好。他们有的摆小棒,从11根小棒中拿出9根,有的画圆圈,11个圆中划去9个;有的数数,从11往前数9个;有的用10-9=1,1+1=2;还有的想:9+2=11,所以11-9=2„„

同学们从小组合作交流中看到: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同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多个问题时,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在数学问题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由学习合作、学会合作,到乐于合作,善于与人相处,大大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精心营造学习氛围,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

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许多孩子计算正确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大量的错例分析可知,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其一,缺少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写字潦草,结果0、6不分,1、7互变,4、9混合等。

其二,缺少计算后必须检查的内控心理素质,其中一些学生过于自信,从不检查,而一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作业,根本不想检查,更有一些学生只想依赖家长代为检查,有错再改。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而学生浮躁的心态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主要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因此为学生精心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对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四)扭转后进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后进生是教学中最令我们老师头疼的,老师给与他们的往往是更多的关爱,而效果却与预计相差甚远。但我们要知道,后进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经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从小就怕数学,因为整天面对着那几个阿拉伯数字不停地加减乘除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对他提问:“数学从哪来的?我们的生活没有数学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吗?”我让这几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找数学。如: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买东西怎样付钱、怎样预算每月家庭的开支或收入„„ 并且写写心得体会,同学们的兴趣很高。有的同学说:“到现在我才知道售货员也不容易当,要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收款准确快捷。”还有的同学说:“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学会怎样理财。”„„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煅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再讨厌数学了。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就端正了。少了心理压力,自然就多了动力。行动起来吧,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第一个学期, 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 产生了极强的自卑心理,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使其先成人, 再成才。在第一个学期我们开展了2次的前途理想教育:如何面对挫折, 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信心等心理辅导内容的主题班会,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种种困难, 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来规劝、激励自己。应试教育将他们作为差生“刷”进职高, 学生的许多禀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成功的欲望较低,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较高的追求目标。于是我根据学生喜欢动手实践, 有创新精神的长处, 在本班开展本专业的快速制作蛋糕、拼盘比赛,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重塑自我;再以专业课带动学生学好文化课,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从而重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个学期, 学生适应了职业学校的学习, 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个性”, 教会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合作。

第三个学期,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渴望和异性交往, 出现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生理、心理上的正常特点。面对中学生敏感的恋爱问题, 禁止并非良策, 默认是种失职, 教会学生正确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本学期工作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方式, 面对学生出现青春期的感情萌动, 为了解决面对面交谈带来的尴尬, 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通过主题班会共同讨论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2005年我们在全校上了一节“青春同行异性交往”的主题班会。师生共同讨论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 学生反响挺大。有恋爱倾向的同学至少理解了爱情是带有责任感的一种感情;性格内向不愿与异性交往的同学, 也理解到学会与异性交往的方式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第四个学期, 结合高二年级即将进入毕业实习, 学生对实习有许多想法, 心理辅导的重点是“走出实习前的困扰”。当职业和兴趣不相吻合的时候, 不能以“爱一行, 干一行”作为心理安慰的借口, 而是调整好心理状态, 学会适应环境, 把“干一行, 爱一行”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再寻找适当的机会, 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在择业时, 避免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如果过于“理想化”、就业目标太高, 那就不切实际了。因此, 每个人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 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定。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理解做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走进社会。

几年来, 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行为规范比新生入学时大有进步,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表演活动。烹饪6班, 在专业技能等级考证成绩中, 是我校开办烹饪专业6年以来成绩最好的班级。综合高中5班荣获2004年度南宁市先进班集体, 旅游39班荣获2005年南宁三职校文明班集体。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在国内外已经逐渐广泛地运用开来,我国也在教学创新的节奏下不断地改善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巧妙地将其与渗透式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的原则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思考的关键时期,然而社会的突飞猛进也使得多重的诱惑因素扰乱了学生的心智,若未能及时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重创,从而影响学生的性格以及处事能力。小学生因年龄尚小,不具备完整的判断力,只有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给学生,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具备更好的理解力和传达力。

2.针对性原则

心理教育工作若仅限于书本的教育,会显得太过空洞,教师若没有目的性地展开教育工作,会使其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在进行渗透教育的同时还应把握好关键时机,利用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3.以身作则原则

作为刚步入学堂的小学生来说,模仿是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受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多重影响。教师是学生模仿以及学习的最主要对象,要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由老师以身作则进行教育。通过这种模范效应,使学生将其作为学习的标准,这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可以巧妙地解决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工作。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班主任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学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指导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的个人形象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班主任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处事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2.树立现代教育观

现代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必须要抛弃传统的说教教学观,班主任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要将爱心和真情灌输在教育工作中,平等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3.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随着小学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教育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随时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具备综合的眼光去评估和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论成败,对于举止不正常或者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辅导教育。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氛围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若出现不当的行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学生的性格和家庭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其心理成熟能力也比较脆弱,教师要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不偏袒、不歧视。若发现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时应用亲和、关切、宽容以及信任的态度来规范学生。例如,2012年3月《南京日报》报道的浦口实小打造的“交往课堂”,此项教学模式的创举成功地营造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交往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莫过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能够挖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种教学课堂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智慧挑战,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证心灵的健康成长。

2.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才能规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除了保证学生的课堂成绩外,还要适时根据学生在成长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例如,2015年1月连江县上山小学展开的一项以“呵护学子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工作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分享心理漫画,以趣味型的方式激发学生踊跃答问,从漫画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同时带领学生观看心理健康影片、开展心理健康小游戏、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处理并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通过一堂《自信是成功的阶梯》的课程,保障学生充满自信地健康成长。

3.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班主任反馈给学生的态度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尚未成熟,班主任又对学生在校的各种情况全权掌握,在小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就是他们心中的“天”,一些调皮的学生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绝对不敢不听班主任的话。如果教师经常以负面的态度反馈给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2014年10月,3名小学生在被教师批评后结伴翻栅栏出走,在出走前留下了“爸爸妈妈,我们就要走了,你们不要伤心,我们对不起你们。再见!”的字条,后来在网吧中找到了他们。这起出走事件充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的影响。

(二)利用轻松、和谐的集体氛围渗透

在小学课堂中,除了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及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娱乐游戏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局限于室内的教学活动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走出课堂,让学生暂时卸下学习的紧张感和心理包袱,通过团队的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集体能力。

(三)提高班主任的综合水平,以社会模范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在教育工作中展现出健康的人格和形象,筛选合适的社会热议话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例如,2010年新华网报道的一位全国模范的教师,她是贵阳市聋哑学校的教师,最初不会手语,严重阻碍了自己作为生活老师应负的职责,然而她不断地向学生请教,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包容担起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用自己坚定的信念证明了“身体残疾了,心灵却可以很强大”。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学生的未来以及学生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一定要注意开展小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从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冬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心理游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4):38-38.

[2]李会军.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3]程梅.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中旬,2014(05).

[4]任丽.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5).

[5]许达卡.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11).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经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如手。

第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就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群鸟学艺》《一定要争气》《爱迪生》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会摇尾巴的狼》《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可以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以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往往有几个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有所侧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时是潜在的,它深深地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像思想品德教材那样直述。因此,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里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例如《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做人要认准目标、坚忍不拔的哲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以邱少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邱少云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总之,只要教师能选用心理健康原理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就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第二、探索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挖掘出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还应该探索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平时的语文实践中,我主要用了以下方法:

1、咬文嚼字。这是指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理解,弄清词句的含义,让学生受到心理上的感染。如《三味书屋》一课,让学生找到描写鲁迅由于为父亲抓药而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后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然后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思考从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什么。交流讨论后,学生可以体会到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的文章甚至可以抓住标点符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如《黄继光》一文中写道“啊!黄继光突然

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了起来!”这句话中的三个惊叹号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对黄继光英雄壮举的赞叹和钢铁般意志的称颂。

2、启发提问。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让学生积极地、逐步深入地体会,从而受到心理上的启迪。如《中彩那天》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受到诚信教育。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家生活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而当他意外中彩得到一辆奔驰汽车时,为什么却神情严肃,一点也不高兴?(2)当父亲打电话让库伯把汽车开走以后,父亲为什么显得特别高兴?为什么说这时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怎样理解财富?学生在一步一步思考时,必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上的教育。

3、反复诵读。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接受信息,并可产生联想,受到深层次的熏陶。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读者体验到的情感,即由入境(悦耳阅目)→ 动情(阅心阅意)→ 明理(阅志阅神),其间不可缺少的就是诵读。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可抓住描写环境越来越恶劣,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句子和白求恩争分夺秒做手术的句子,指导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个别读、齐读、默读、诵读,让学生被白求恩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所折服,进而内化为遇事沉着冷静,毫不慌张的心理品质。

4、作业练习。作业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学《李时珍》一课,为了让学生学习李时珍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忘我精神,就可设计以下练习:(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先想象,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下来:假如你和李时珍一起上山去采药,在山上会发生些什么?你从中受到些什么启发?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心理教育。

5、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景,可以真实的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得到发展。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恐怕任何讲解都远远比不上录像片那么真切动人,扣人心弦。通过看课件,学生面对白求恩大夫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和心理素质,极易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6、角色表演。小学生十分乐意参加角色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更真切地受到感染,可不知不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群鸟学艺》《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演出中他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且能初步接受不怕困难,锤炼意志和人际关系的教育。

7、创造性复述。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以改变人称、处所、体裁,或以补充、删改情节等方

式,对课文进行复述,可使学生受到深层次启发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守株待兔》一课可采用多种方法复述,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能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一定要争气》一课通过创造性复述,学生对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体验会更深,更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8、习作。习作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了《七色花》一课,学生知道了珍妮用来帮助残疾小男孩的那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从而知道应该学习珍妮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美好品质。于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小练笔《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学生在想象一个个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比简单化的让学生谈感想,更容易收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塑造美好人格的效果。

9、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语文活动,可进一步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如学习了和时间赛跑一课,就可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我也和时间赛跑》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先在课外实践或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这样的活动来于教材,高于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建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能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一直在尝试着寻找英语教学与心育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以能实现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双重教育目标。

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指师爱能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较好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因此,依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展示自已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个性品质,以人格影响人格,以个性养成个性,以学识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交往中,应用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师德、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大度地对待学生,常常面带微笑,生气勃勃,全力以赴。只有这样,学生的热爱之情,崇拜之心才会油然而生,教师的威信才能树立。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拴住”学生的目的,让其“甘心情愿”地投入教师的“世界”当中--达到一种“虽苦尤乐”的境界。此外,教师在人格上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好学生不偏爱、对差生更应付出多倍的关爱,促膝谈心,虚寒问暖,具体指导学习方法。英语老师要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习。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得好:“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二、激发兴趣,积极调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成正比。参与度越高,成绩越好,反之则越差。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学科的课堂参与度是最高的,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心理实验也证明,当学生处于快乐──兴趣最佳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英语教学是属英语学习启萌阶段,应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和语言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注意设置有利于差生参与的情景与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组合。如复习26个字母时可以设计一个接龙游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说出英语字母。这种游戏要求学生全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激励那些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我们知道如果在某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停留太久,学生就会厌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和直观多于抽象的认知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变的实情,教师要不断更换教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机、简笔画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

三、服从学生心理特点,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由于学生对刚接触的学科有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刚开设英语课时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随着时间的迁移,知识难度的增大,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差生。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差生普遍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上述四类皆属学生心理健康有障碍的问题,也就是由于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学生成绩差。因此,对差生要对症下药,褒贬兼备,关心他们。用心理健康教育去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差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应积极、及时、慎重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1.情感投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感情的投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 2 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谈心,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用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和同情心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他们,不歧视、不讨厌、不排斥他们,注意避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时就会产生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理,从而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自觉、认真、刻苦地学习。2.满腔期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主体尊重有机结合起来,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并在日常交谈、课堂用语中有意暗示差生也有发展前途。如:Good.You can do it.Very well.Ithink you can.等。当学生接到这些信息后,就会激励他们为实现教师的期待加倍努力,迎头赶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对其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分组、强化、优先、提问等途径影响被期待的学生,加强他们的自重意识,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3.表扬激励

常言道:“越夸越灵”。教师对学生要有尊重、民主、肯定的表扬,不能讽刺、指责、排斥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对学生表扬越及时作用就越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对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表扬,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更充满自信。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

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做一个有心人,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材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以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有些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考验,面对挫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不怕困难。我就根据学生情况不断适时地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希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课堂提问时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又略有侧重,本着巩固优等生,提高中等生,3 转化差等生的宗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分层辅导,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发挥他们的潜能,避免差生充当优秀生“陪读”的现象,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所收益。

在练习布置上别出心裁,对优秀生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完成每日的常规作业,还另开“小灶”,出一些有深度、难度的习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对差生不仅要加强感情投入,还要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立场上适当降低问题、作业和测试的难度及要求,并对他们多提问,优先让他们练习,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争取学习进步。

班主任工作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班级工作中,将原来无意识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的教育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因一些小事而导致打架、斗殴,继而又因哥们义气引发群殴而致人死亡;有的青少年因心理压力过大走上自杀之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社会、学校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既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才能对症下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根据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三多一帮”。

一、多与学生谈心沟通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正处在心理发展中的中学生渴望有一个好的环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与人沟通,一句“理解万岁”喊出了多少青少年的心声。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最渴望得到班主任的理解。也最喜欢与班主任沟通。所以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心里才没有恐惧感,才愿意与你亲近,把心里话告诉你。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有利。浙江金华一位中学生因不堪家庭的心理压力,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该学生没有很好地与母亲和班主任老师沟通,没能得到母亲的理解和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导致惨案的发生。因此,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谈心、沟通,理解学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二、多聆听学生的倾诉、发泄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应顺其自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但面对升学就业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特别大,他们的心理肯定会出现反常。虽说压力是人生成长的动力,可以促使人成长,但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超负荷的压力就不是什么动力,反而是影响他一生成长的阻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积压于心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心理压力,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发泄出来,以减缓其心理压力。这时班主任就是学生诉说内心痛苦、发泄心理愤闷的对象。同时,班主任也应鼓励学生在班会中倾诉自己的不满,鼓励学生以书信、日记的方式发泄心中愤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秘密,以减缓压力。如果那个杀害自己母亲的学生有机会倾诉自己的痛苦、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么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三、多表扬学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

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得到别人表扬的,中学生更有此心理。在学校现实中有这么不争的事实:差生总是不太愿意亲近老师,原因就是由于在学校得到的肯定、表扬太少了。所以,班主任应多寻找他们的优点,多表扬他们,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健康成长。平时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要表扬,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应表扬,使他们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表扬”?班主任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来表扬他们。如:组织篮球赛,让他们在球场上一展风采;组织书法比赛,让他们妙笔生花、行云流水……通过开展活动,使他们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有了成功的体验,心理就会健康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还有一些学校非常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一个劲地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提高分数,而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学生对单调的学习心理感到厌卷,觉得学习生活没有多大意思。电视里播放了两个放牛娃的对场白,也可以说是放牛娃的理想:放牛娃的一生就是放牛,等长大结婚生孩子,孩子接着做放牛娃。一个中学生看后,就这样推测:拼命学习,考大学,然后结婚生孩子,孩子又接着拼命学习,考大学,就这么简单,生活有什么意思?遂自杀了。还有那些大学生的自杀,其中大部分心理不健康者。他们没有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因此,班主任应召开有关人生理想的主题班会,聆听学生的看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理想,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早在半世纪前的鲁迅就喊出:“救救孩子”。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多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想想,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拯救学生,让学生有理可说,有冤可伸,有气可泄;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欢乐、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让他们忧虑,不让他们沉默,否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后果不堪设想。

浅析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中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依赖于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员,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矫正,形式以“心理咨询”为主,少数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是出现问题后补救,高校没能主动积极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形式,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有效地解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够适应高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需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多种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渗透在大学体育教学之中,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有效的形式。

本研究以大学体育选修教学为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大学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通过一学年的实证研究,验证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和效果。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今后完善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控制

以宿迁学院2011级A、B两个大学体育选项班为研究对象,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为女生,各30人。教学实验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按照教学周历进行,同一任课教师,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相同。采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为本研究的测试工具,身体素质以50m、1000m、立定跳远、原地掷实心球四个项目为标准。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心理指标进行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视为同一群体。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统计法

对A、B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进行测试,心理指标发放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在2011年9月和2012年6月两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2 教学实验法

采用教学实验法,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运用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之中。积极利用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等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都尽可能选择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3 实证研究教学模式构建

进行实证研究必须构建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见图1)。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特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再通过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环境氛围以及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的个人魅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过程渗透从优化教学方法,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出发,通过体育专项教学比赛、各种游戏法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方法。主体渗透、氛围渗透以实现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为目标。最后在整个教学模式构建中科学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能准确地体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为主要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分清主次目标,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体育教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3]。

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要注意,第一,体育教师构建好整个教学情景,如何对待学生,怎么样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熟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器材、场地等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学过程中还要区别对待以及重点关注有内向、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活跃、乐观、阳光的日常体育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 结果分析

4.1 身体素质变化比较分析

由表1可见,实验班1000m成绩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班4个项目和实验班其他3个项目体质测试成绩在实验前后虽然有所提高,但P>0.05,未见显著性差异。

4.2 专项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实验后实验班专项考试成绩比较发现,A、B两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意义(表2)。

4.3 心理健康指标变化分析

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利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集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按照填表要求统一测试。共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最后对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如下。

(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心理素质各项均有提高,总分也较实验前降低(见表2),心理素质测评分数与心理健康水平成反比,说明实验后实验班总体心理水平高于对照班。

(2)实验组、对照组2011级新生与全国常模人群的比较分析

2011年9月,2011级新生在上大学体育课第一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检测。从表4、5、6中分析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有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上,经过与全国常模比较T检验,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同龄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存在着显著差异。

经过两个学期的大学体育教学后,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健康水平测试。表5中,学生2012年测试总分及因子各项平均得分比2011年测试分数降低,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提高了。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度,从2011年和2012年与全国常模配对T检验结果看出(见表6),P值从0.02升到0.48,P值从P<0.05到P>0.05的转变,说明到2012年研究对象人际关系敏感度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达到了全国同龄人的同一水平。

5 结论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考核及心理素质对比分析得出,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成绩没有出现下降,个别项目成绩反而出现提升,证明渗透式健康教育不会影响大学体育正常内容的教学。经过一年的大学体育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改革强调其趣味性和学生爱好,忽视基础素质训练,也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一个原因。实验班在实验后心理健康指标优于对照班,得益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学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大多体现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等心理问题上。2011级新生完成一年的体育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全国常模的对比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也进一步证明体育教学本身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体育在突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融为一体[4]。

摘要:主要运用教学实验法和测量统计法,以宿迁学院2011级两个大学体育选修班为研究对象,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教学模式,再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证教学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今后完善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学,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谢伦立,李沐珍.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高文豹.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完善大学生心理品质[J].教育与职业,2007(3).

[3]熊亚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上一篇:勤俭节约的公益用语下一篇:厂长风险评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