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浅析

2024-07-19

德育渗透浅析(共12篇)

德育渗透浅析 篇1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 “理”、含 “情”、示 “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人教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课本上有《清明上河图》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朋友的地位,而不是领导者的地位。教师应该使学生尽可能的发现道德智慧风景的美丽,从而慢慢地去接受它,同化它。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浅析 篇2

1、在体育课堂中要发挥体育教师表率作用

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言行举止, 为人师表, 注重身教的作用, 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语言、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潜移默化影响和感染学生, 事实证明, 没有比教育者用自己的不良品行来否定自己的教育要求更灵验的东西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以教师为主导, 发挥教师表率作用。教学中, 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成为一种感性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因势利导,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学生上体育课, 大都在室外进行, 师生要经历四季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因势利导,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 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3、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的长期性和丰富多彩性决定的体育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教材的内容丰富、项目繁多,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侧重不同的德育教育。如:球类运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游戏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争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武术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粗犷、豪放等个性和民族自豪感;跳跃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自信等心理品质;体操、韵律操、体育舞蹈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的情操。二是教材内容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学生特点, 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兼容性, 确保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4、用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和竞争意识

体育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 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宜选用对抗竞争性运动, 如球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和竞争意识。比赛, 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 竞争意识更强, 同时应变力也得以提高。一场激烈的比赛, 学生会一心一意地考虑如何利用战术制胜对手, 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球场上, 平时被意识控制着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思想意志品质的真实性极易表露出来, 有的自尊心强, 勇敢又顽强, 有的不求上进知难而退, 有的个人主义占上风, 基于求胜的这一点,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 注意全局, 要互相配合, 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给全队带来荣耀, 当比分落后时不要气馁, 不要相互指责, 领先时不能松动, 更不能应为外界的影响 (如裁判误判, 环境干扰等) 影响了水平的发挥。这样, 等于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总之:德育教育关系到千秋万代, 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能否发扬的关键。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努力提高学生科技文化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只有学先做人, 才能做好学问, 只有做好人, 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才能圆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之梦, 所以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和体育自身的优势, 大胆创新, 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有的放失的使德育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其中。

摘要: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升学率似乎成了学校追逐的主流, 素质教育也许成了纸上谈兵, 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 掌握一些体育技能, 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兴趣。但是, 在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学生不配合教师, 在日常生活习惯中, 学生言行、举止粗鲁, 行为怪异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体育课,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1]周延军.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风, 2010.

[2]韩惠.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 2010.

[3]魏剑波.德育理念寓于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分析与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浅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将学生课堂演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天我都让学生准备一份演讲材料,第二天上课之前,让某个学生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讲述。他们讲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成语典故、新闻报道、社会见闻等。学生讲完之后,我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先让该同学讲述自己的心得,然后启发其他学生,让他们总结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比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故事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素材。学生在讲述和总结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持之以恒、诚信等做人的道理,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情景再现,动人以情

小学教材当中的很多课文尤其是记叙文都含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文中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切身感受,在课堂上要努力模拟、营造出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生活态度,也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多媒体设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语文课本中无法描述的场面,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比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通过搜集整理网络资料,制作课件,再现了当时人们臂带黑纱,悲痛地哀悼一代伟人的场景,画面中的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人们的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挖掘和领会教材的深层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内涵,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识字、写字、阅读等练习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底;通过写作、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道德素质修养也是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所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楷模,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任务之坚,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基础,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丰富的知识去教书,以良好的行为去育人。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还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存在的文化难题和道德倾向,及时解决学生所遇的困难,引领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做到传道与解惑的高度统一,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五、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文如其人”“文为心声”“先学做人”“后学作文”都是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阐述。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过程中所含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写作还是学生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外在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比如,在作文技巧的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心思想反映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对假恶丑的唾弃;作文的修改过程蕴含了精益求精、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的道理。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德育构建的过程,教师理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德育渗透到作文教学过程当中。

总之,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懂礼貌、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8).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德育渗透浅析 篇4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支柱和桥梁,教师在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笔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是一个数学老师,更加深刻感受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活动.一、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教材是教学行为开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科学合理的贯彻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价值,还引导教师如何巧妙合理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达成就地取材,顺势而导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无意的感受到相应精神、态度、价值观的存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我们就可以取材于教材,例如在“正数和负数”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对于建立负数概念的重要贡献,他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而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这要比国外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荷兰人日拉尔要早一千多年.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如勾股定理中,我国古人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提供了比较著名的“赵爽弦图”和其它的一些证法.素材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我们的教材,并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通过教学行为的开展渗透到课堂之中.二、提升数学价值,提炼德育元素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一工具性学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去努力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并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去磨练坚定的意志和人格品质.比如学生在遇到实际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使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和再学习.而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累相应的应用技能,而这种技能并是不是教师引导以后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的思考、应用、分析、归纳、总结、再应用、再提升来实现的.学生在整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在当下社会情况下,很多东西都在干扰和诱惑着学生,而学生则需要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努力用自己的意志力与外界因素做斗争.而教师则是需要不断的鼓励、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三、规范学生习惯,灌输德育价值

数学学科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在解答和应用的过程中是非常严谨规范的,俗话说,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在初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到了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形成和完善,严谨的数学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应用,这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到规范的解题、计算过程,标准的运算符号、规范的作图等等,大到正确的数学思想应用和变通.这些特点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和灌输的,并努力通过平时教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发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而教师则以身作则,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学会沉着冷静,将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习惯的养成,逐渐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注重榜样引领,达成德育垂范

音乐德育渗透总结-德育 篇5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发展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所以,我自从教小学的音乐教育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的正确审美取向入手,提高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渗透。

(一)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教育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二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妙事物的挚爱之情,如校园情、家乡情战争易近族情。

(二)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建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康复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三)陶冶高尚情操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经由进程引导学生感想感染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基本美与辅助美。

(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经由进程《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二是从形式入手,经由进程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理解多元文化

德育渗透论文(范文) 篇6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倡“文以载道”,重视文与道的相统一。这说的是,文章是语言文字和它所传达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鉴赏一篇文章不仅可以从修辞表达等形式上出发,在主题思想及其蕴含的寓意上也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诸多的名篇,他们如一座巨大的宝藏,不仅外表美丽,其内在价值更是无法估量。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格是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超过其他学科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语文的学科的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使学生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可塑性强,有崇拜英雄,善于模仿的特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在笔者经历了一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后,对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有了浅显的认知,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年级阶段,有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识字写字教学等等,每种类型的教学都有其独特的德育渗透内容,而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其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一、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一年级学习的整个过程。但是汉语拼音的教学大多较为枯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发音的技巧外,要重视其中的德育,这么一来能够使得拼音教学富有一定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jqx和 “ü”相拼,“ü”上面的两点要省略的规则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小ü要到jqx家里做客,但是一开始jqx都不让它进家门,它很苦恼,问了j才知道,原来它戴上了帽子,很不礼貌,大家都不想和它玩耍。于是它就脱掉了帽子拜访他们,jqx就很开心的和它认识了,他们手牵手成为了好朋友。接着大家一起归纳了一个口诀:“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摘帽”。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有礼貌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编造儿歌等方式,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点,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吴延德提到:“语文德育方法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与作文教学中。”这强调了阅读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篇精美文章,他们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等,这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挖掘,适时适地的利用恰当手段,给予渗透,使学生获得精神的启迪。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选择好进行渗透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

1、反复咀嚼文本,挖掘德育点

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钻研教材,确定每一课的教育内容。因为德育的范围非常

广泛,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把握,找出渗透的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确保渗透方向的正确性。比如《自己去吧》一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强思想;《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渗透契机。

2、重视朗读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

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理解,体现在他们的朗读中。一旦朗读得到位,说明他们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掌握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从而使其受到情感的渲染,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主题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使其精神得到了升华。如在教《两只鸟蛋》中,可以通过提问“当你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来使学生走入情境,挖掘出学生的善良本性,让学生通过朗读指导这一环节,感受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

3、有效利用电教手段,强化情境渲染

电教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若使用得好,能够突破语言的限制,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的内容,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景色,让学生获得直接的观感,感受江南之美。这时候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识字写字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识字写字环节中,可以渗透美学以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而这在目前电脑普及,打字代替写字的年代里,是很有必要给予重视的。

小学生记忆力强,认字速度快。结合这一点,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生活中识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通过加一加变魔术(如,日加一笔变成目,目加一笔变成自)等游戏,培养学生对祖国神奇的汉字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范写或者书写作业的反馈时,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之美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写字指导时,将字形和做人的道理等联系起来。如在教“林”字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一个“木”字的撇变成点。同时通过书写,让孩子知道,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有一部分它们顾全大局,有谦让的精神,互相协作,自己主动的发生了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字。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四、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讲到“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仅可以从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而且在修改作文的时候,也能够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或者思想。同时,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是对作文主题内容的积极性的一次强调。因此,在作文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看图写话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1、重视观图、说图环节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领悟图意是非常关键的。在指导看图的过程中,学生将图片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就是学生对图片所表达的寓意的一种强调哦。比如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看图说话中受到“知错就改”的教育。

2、做好图片选材工作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图片的选材上用心。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的出现,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教育,是健全其人格的好方法。在平时训练中,出现“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图意,不知不觉渗透乐于助人的精神。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与唯物辩证法有密切关系, 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中学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

1. 在“有理数的运算”的教学中,

通过加法与减法, 乘法与除法, 乘方与开方的对立与统一, 揭示数学知识对立统一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

2. 在“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

程”的教学中, 通过分式转化为整式, 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等转化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的, 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转化,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

系”的教学中, 通过从运动变化的状态来观察研究问题, 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 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再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讲清由特殊到一般, 又由一般到特殊;讲清由局部到整体, 又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 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利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我国是初等数学最古老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在数学研究方面始终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浩瀚的数学史海中, 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比如, 在讲到正负数时, 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中记载我国古代数学家有关“正负数”的论述, 证明了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在我国古代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的近似值, 其发展过程约有一千多年, 虽然很缓慢, 但在世界数学史上还是最先进的;《九章算术》“少广”章里, 记载有开平方与开立方的方法, 它们与现代数学中的方法基本相同, 这些计算方法要比西方早约六百年;还有像祖冲之的“圆周率”, 杨辉的“杨辉三角”, 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等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 使学生了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逐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句打动人心的名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包括简洁美、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和谐美等内容.如, 圆绕圆心旋转任一角度, 圆都重合, 所以圆具有更广泛的对称美;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关系中的和谐美, 它不仅在数学中, 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生物、医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等等.

把数学美穿插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美的, 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美、鉴赏数学美、表现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促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移, 并成为学习活动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 数学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又引导学生把审美情绪与道德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美与丑, 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 乐观开朗的性格, 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四、示范导行, 言传身教,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 都不可能代替的.”教学活动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人格精神,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使自己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 上课时, 作为老师, 着装打扮要朴素大方, 讲普通话, 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要整齐, 书写要规范, 辅导“学困生”要耐心, 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等等, 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材中的内容比较深奥难懂,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远,他们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了。对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法,如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觉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与体验,这样的德育教育才会有效果。如笔者在《木兰从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父母亲对木兰不舍之情,笔者设置了母子告别的场景,笔者扮演母亲,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即将远行的木兰,与母亲告别。许多学生听着“母亲”的叮咛,想着国难当头,要以国家大事为重,表现得从容不迫,充满豪迈之情,深深地体会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勇气,被她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不会很好,教师如果找到了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德育教育就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二、阅读文本,弘扬传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在语文书里就有许多这样优秀的文章,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必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道德的精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家庭环境与家长的思想行为、生活作风、兴趣爱好、政治态度等,随年龄的增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子女,孩子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懂得感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陈毅探母》一课时,笔者就抓住陈毅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母亲谈家常这个细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陈毅为什么要帮母亲洗衣服?为什么要和母亲谈家常?从这两件事情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毅?经过朗读,学生体味到陈毅对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一片孝心。

发扬和传承传统美德,对学生个体来说,有助于高尚品格的养成;对整个民族来说,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三、朗读感悟,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抵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小说、散文、喜剧、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方法不一样,所达到的德育效果也有差别。

诗歌的意境优美,格式整齐有序,内容丰富多彩,表达了真善美的情感,是德育的最佳媒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在吟诵里熏陶。“情动于中,必然发之于外”。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视野。

叙事性文章人物形象鲜明,内容贴近生活,也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发挥它的优势,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再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到洪教头的鲁莽与蛮横、林冲的冷静与机智。朗读《牛郎织女》、《将相和》等文章之后,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读来津津有味,增添了阅读古代名著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实践体验,形成自觉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践行理想,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树立更崇高的人生理想。鼓励他们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学习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用心中最好的语言赞美他们,成为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一举多得。

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同时还要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因此,只要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语文是德育的最好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e]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篇9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的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通过小蚂蚁的行动和语言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由小蚂蚁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入新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观察和倾听也很主动积极,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已备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播放赛车绕跑道跑一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话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规则泳池,逐步完善周长的含义。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2、亲身参与,体会周长的含义。

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找一找每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周长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想自己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1、出示:长方形。

你打算怎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1)、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每种图形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特别是在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出示:圆形

问:那象这样的图形还能象刚才那样量吗?怎样才能量出圆形的周长呢?你打算怎样做?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1)、同桌合作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及时辅导帮助。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

3、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什么图形不能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生活中的周长。

1)学生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2)课件:

A、树桩面一周的长。B、小朋友的胸围、腰围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腰围、胸围、头围……)

2、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课件)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篇10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方格纸、剪刀等。【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策略】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设计意图: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找一找。

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3.议一议。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剪四边形。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学生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

2.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

3.围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延伸拓展,结束新课

德育渗透浅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德育

“少年强则国强”,良好的品行习惯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必备品格,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德育工作应是小学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坚持将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学到知识外,还能够关注社会、他人的发展,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人。只有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班级管理中,学生才能够在集体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发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为社会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认识到了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找寻到了以下几种实施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身教,促进家校共育

德育重在“行”,德育的成效也由学生的行为体现出来,不论是学校德育还是校外教育的延续,都应注重身教。作为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榜样。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看到教师随地扔垃圾,自己也会这样做;他们看到教师爱护花草树木,也会不自觉地这样做……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用自身的优良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此外,德育的场所绝不仅仅是在学校,家庭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场所,德育应让学生从学校习得,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实践,实现家校共育。如,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会、家长会都是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为学生布置德育作业,让学生帮父母洗脚,放学路上做一件好事等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评价孩子的行为,与孩子共同进步。这样的德育才能落实,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理解学生,包容全体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十二三岁,他们心理发育不成熟,同时又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又想独立,有些固执己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纠正他们的不当言行,灌输德育教育,就要了解、尊重、理解学生,用一颗宽大的心包容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的生活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在大人看来十分幼稚的问题在学生眼里是十分重要且难以解决的。作为班主任,就要从多层次关心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做学生的知心大朋友,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将学生引入正途。这就要求教师用“热爱”“宽容”“理解”获得学生的认可,进而使学生听从教师的劝导,消除烦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还应一视同仁,不论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班主任都不应区别对待,否则会让部分学生心理产生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或自暴自弃。班主任应用博大胸怀包容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如,对于顽皮的学生,班主任要耐心地引导、鼓励,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对其进行转化教育。

三、耐心引导,正面强化为主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好胜心较强,他们争相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教师的夸赞。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可以恰当地利用表扬,促使学生心中积极因素的迸发,使学生在其作用下受到引导,产生连锁的正面反应。鼓励、表扬都是正面强化管理方式中的有效手段,在班级管理中收效较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表扬能够使学生学会感激,讽刺只能让学生更加自卑;认可让学生学会自爱,恐吓让学生忧虑。因此,班主任要多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相处。例如,有的学生就是不遵守纪律,打闹、扰乱课堂秩序,班主任仅仅靠批评,恐怕学生会充耳不闻,假如通过耐心引导和鼓励,会感化学生,使学生自我纠正自身行为,当学生有进步后,班主任再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的正确思想行为才会得到强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從学生实际出发,讲究一定的方法策略,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学生,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邱岷,黄杰.浅谈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8).

[2]邓仕玲.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6(8).

[3]罗雪婷.道亦有道 德者居之:试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教研版),2012(2).

浅析高校德育渗透教育的必要性 篇12

1 应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

第一,我国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等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并产生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使高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我们的政治、文化体制也相对集中,所以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般通过开会、座谈等方式进行理论灌输,但现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在汲取传统理论说教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引入多渠道、多方位、间接、隐蔽、长效的渗透教育。

第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政权的颠覆和演变,他们凭借自己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散布有害言论,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这使我国一些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是否能够实现产生怀疑,并盲目追随西方国家言称的所谓“自由、平等、民主”。因此我们应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利用德育渗透教育隐蔽、长久、易接受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感知人生的真谛,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网络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新型媒体发展迅速,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由于它的不可控,也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微博和微信等新型媒体广受青年学生的宠爱,但由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互现、鱼龙混杂,使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使很多自制力不强的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等,导致性格孤僻、冷漠,这些都成为全社会关注和令德育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对网络新生代的德育教育不但应该进行说服教育,而且要通过人性化、平等化的渗透教育,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在享受网络新型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各种方便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自控力。

2 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需要

第一,社会理想淡化,政治信仰不坚定。当代青少年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由于一些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些都使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不足,对党和政府灰心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只靠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德育渗透式教育,能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实践活动等载体所特有的渗透力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目前我国所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自觉担负起党和国家给予的重任,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渗透。

第二,崇尚自我,集体观念减弱。当代的大部分青少年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在父母、祖辈的蜜罐中长大,他们崇尚自我,过于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他人、对集体的理解,团结意识、互助意识较弱。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不喜欢传统的灌输教育,他们独立批判的思维增强,对于简单的说服教育有时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服从塑造的意识减弱。而德育渗透性教育既能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同时又能对自主性加以适当引导和渗入,不让其过分膨胀和蔓延,把教育、关怀、尊重、理解融为一体,借助各种载体让受教(下转第134页)(上接第80页)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净化灵魂、升华自我的教育效果。

第三,道德上采取双重标准,知行不一。当代大学生大部人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严重脱节,很多人只是口头上头头是道,行动上并不一致。而道德评价标准是在与人相处和交往的时候慢慢体会形成的,德育渗透性教育正是充分重视与人相处中对个体的渗透和影响,通过与人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对道德标准的认知和判断,将其渐渐形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力量,最终培养成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真正统一。

第四,自我封闭,自我调控能力差。在如今复杂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困惑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代的青少年,他们喜欢网络,不喜欢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他们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结交更多的朋友,喜欢被认可,不喜欢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不习惯自己动脑解决,习惯用谩骂、自暴自弃等不正确的方式去发泄,因此很多人感到生活枯燥、紧张、空虚、苦恼和压抑。德育渗透性教育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它不是简单地将理想化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点点滴滴中、逐渐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自身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用合理的方式发泄和调节自我行为,乐观面对人生。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作为和谐文化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些内容正是德育教育工作涉及的内容,但在新形势下不能单纯靠传统的灌输教育来进行,而是需要以学生为本,要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识,让老师从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亲和朋友的身份出现,通过坦诚平等的交流,了解学生需求,借助各种载体,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新形势下,渗透式教育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它已是高校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渗透式教育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在现有的实施形式与途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与灌输式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扬长避短,可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体系,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德育教育真正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上一篇:立法法是规章制度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避免课堂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