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

2024-06-06

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精选6篇)

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 篇1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特殊交际场所, 有着相对稳定的交际模式, 使用文明得体的课堂礼貌有助于营造高尚、优雅、和谐的教学环境, 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的渗透和熏陶。

礼貌存在于语言、社会交往和认知过程之中, 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评价结果。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国度, 对“礼”的重视可谓源远流长。《礼记·哀公问》称:“孔子曰:‘丘闻之, 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老师们经常说起自己在课堂上碰到学生的不礼貌言行。诸如上课铃响了黑板未擦, 上课迟到、早退, 课堂上大声喧哗, 课桌下用手机偷发短信等等, 以致于一些教育家说该是重申课堂礼貌的时候了。但是, 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不礼貌言行, 如果只是加以简单的批评非但不起作用, 反而无意间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错失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机会。我认为课堂礼貌德育渗透可以应用以下几个策略。

1. 宽容信任, 动之以情

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真诚关心学生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但是, 严格要求也要合情合理, 给予学生宽容与信任。

某天下午上课, 我刚走上讲台调好电脑放下投影仪, 突然前排有位学生以我听得见的声音说:“老师, 关门!” (门开着有点反光, 会影响观看效果) 我愣了一两秒钟, 微笑着边去关门边对他说:“以后要说‘老师, 请关门’!”他脸红了一下, 低声说“好”……

后来偶然和同事聊天说起此事, 原来大家几乎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如学生让老师做某事没有礼貌的感谢的话语等。我认为作为老师, 应该引导他们, 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相信学生的善意, 理解他们的羞涩, 帮助他们改正某些不好的做法, 而不是不予理睬, 却在心里为他们的不礼貌生气。因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也是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2. 理解尊重, 晓之以理

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写道:“如果教师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谈得上如何尊重学生。

一次, 我走进课堂却发现黑板写满了上堂课历史老师讲义的尴尬。是亲自擦掉还是让当天的值日生来擦掉?或者干脆听之任之, 作为本节课板书的“背景”?其实三种做法都不妥。当全班学生都在教室里正襟危坐时, 擦黑板所扬起的灰尘会令所有人觉得在“吸毒 (粉) ”。如果上节课的板书不擦, 学生难免受到“前摄抑制”, 分散注意力。

我站在讲台上沉默了一两分钟。当时这节课是讲“中国政区”一节, 我顺手把巨幅《中国地图》挂在了黑板的右侧, 在另一侧我又挂上了一块干净的小黑板。这时我回头对学生说:“看看,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下面有位同学小声说:“可是掩盖了历史。”我趁机说道:“不, 我们已经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在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顿时, 颇显紧张的课堂气氛渐趋平静。课后, 当天的值日生来办公室向我道歉, 一脸惴惴不安之情。我轻松地说:“是历史老师拖堂, 还是你忘了?既往不咎吧。”该生的沉默不答已经说明他知错了, 后来我上课时, 情况好转了很多。可见,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作为教师理应率先垂范, 充分尊重全班学生。

3.明辨是非, 导之以义

《礼记·中庸》说:“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着力培养的品格。

比如有次上课, 突然有个学生的手机响了, 全班一阵哗然。我让那位同学站起来, 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什么?是进取。在正确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是什么?是浪费。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什么?是无效。在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是什么?是犯罪。同学们, 在课堂上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随后我对他说:“你的手机老师暂时帮你保管, 期末考试后我再还给你, 可以吗?”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他默默地把手机交给了我。

4. 幽默机智, 付之以笑

幽默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幽默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而这又是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和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条件。适当地制造幽默,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的时候, 总会有个别学生在老师提问时, 不等老师把话说完, 就不假思索地回答, 因此, 答案经常离题, 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对此, 如果回答不是很出格的话, 我总是善意地笑笑, 然后把他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如果我觉得他只是哗众取宠, 那就要借机不留痕迹地批评一下。

有天上课正在讲解马达加斯加岛, 有位学生当我刚把鼠标放到此岛还未开口提问的时候, 就脱口而出说是“台湾岛”, 全班同学笑得趴在桌上……

后来, 当讲到索马里半岛的时候, 我想借机使同学们联想到近段时间新闻里提到的索马里海盗, 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于是, 我问:“近段时间有个地方的海盗比较猖獗, 大家知道是哪里吗?”还没等我把话说完, 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加勒比海盗”, 结果其他学生又一次笑得东倒西歪……

我没有简单地说“不对”或者生气地说“不要胡闹, 别瞎说”。而是等他们平静下来之后, 我以轻松的表情和语气说:“我们大家都知道,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会说话的人会‘想着说’, 不会说话的人会‘抢着说’。”然后, 我没再说什么, 继续讲课。在接下来的课堂里, 学生表现得格外认真。

总之, 巧妙地运用课堂礼貌策略, 有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言语行为, 营造最佳课堂学习气氛, 成功地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 篇2

——山东省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课例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朝阳学校

邵华

2017年11月1日到3日,山东省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课例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举行。刘丙军校长带领我和刘茂菊老师,以及明珠学校的李靖主任和宋丽红老师前去学习。

日照因“日出东方而先照”得名,虽然这是个热门的旅游城市,但金秋时节的日照天高云淡,并不显得拥挤和繁忙,反而觉得悠闲、温馨与浪漫。小语德育教研活动选择在这座城市召开,更觉为海滨之城锦上添花!

这几天的学习活动安排得紧凑充实,首先由山东省教学委员理事长、山东省教研带头人李家栋主任作报告,之后观摩了九节语文课,听取了三个教学论坛的执教老师和专家的分析讲座。不管是专家报告还是观摩课,整个活动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专家的高屋建瓴,执教老师的课堂,赏心悦目,精彩纷呈,如同赶赴了一场盛宴,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收获了新方法,打开了新思路。真是受益匪浅!

李家栋主任在报告中讲述了课堂教学观摩课研讨的重点,他分两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语文如何实施德育。

作为语文学科实施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符合语文学科性质。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 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重视学生读书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培养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养成热爱读书的情趣,诵读吟咏,静声默读,充分感受汉语的形意之美,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态度和积极探求作品的思想价值,自觉汲取作品的文化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让读书成为终身的精神需求。

李主任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的同时,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使其成长为具有传统人文底蕴语现代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做法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其中三个方面——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国际认同。

3、彰显语文德育特性。

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负责任地表达。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热爱 生活,科学理性地分析社会现象,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真实客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敢于担当,传递社会正能量,唱响社会时代主旋律。语文的德育特性又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另一个方面——责任和担当。

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真正发生。佐藤学是日本教育专家,被认为是全球“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李主任引用了他的理论: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 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谨慎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 子,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回答。”

魏书生老先生在前几天的一次“班主任带班策略研修班”的报 告中也强调了“生命需求,关注个体”,教育专家的观点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教师要用耳、眼、心去倾听,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地学习、热衷学习。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教学的效果、成果、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协同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学情研究,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与趣点。

2、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学习过程,珍视学习的需求与精彩。

3、要设计有价值的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激情,发挥所有学生的聪明才智。

李主任的报告紧紧围绕新时期的核心素养教育下,语文教学如 何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既有理论研究指导,也有问题解决方向,并强调语文学科实践教学中,不能空洞说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接下来是小学语文德育优秀课例观摩,共安排了九节课。这九节课分别代表了小学低、中、高年级段的课例,有诗(《七律.长征》)、词(《清平乐.村居》)、儿童诗(《假如》)、状物(《翠鸟》)、小说(《景阳冈》)、事理说明文(《圆明园的毁灭》)、回忆性散文(《姥姥的剪纸》)、叙事性散文(《给予树》)。下面我分别说说这九节课是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翠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状物课文。讲课的是淄博市高新区华侨城小学的陈锦秀老师。这节课围绕李主任提出的“言语呈现和思维提升”,陈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和巧妙,并且运用课文连用比喻的方法写丹顶鹤。情境创设,与语言实践作了进一步的结合,丰富了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形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陈老师这节课体现了四个美:观其色,初识外形之美;扣其名,感受汉字之美;传奇神,品味语言之美;明其理,浸润心灵之美。这堂课拓展补充的“点翠”,让这堂课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升华。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与状物散文的美丽邂逅!

二、《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执教者是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聂庄小学的张奎老师。张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趣味,感悟词句的境界,让读书声滋养孩子的心灵。这节课以诵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以德育为另一条线,双线进行诗词教学,扎实地在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

(一)梯度诵读为主

1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老师的泛读、学生的想象、老师的简笔勾勒,呈现出词的画面,感知整首诗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诗的意境美。

4拓展延伸,阅读辛弃疾的其他几首词,从这词的人物内心走到了诗人的内心,由爱小家到爱大国,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二)德育教育

梯度诵读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律美、画面美、意境美,让学科德育立德树人贯彻始终。预习中搜集资料初步感知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第一梯度韵律美中,欣赏到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美,第二梯度读中再现生活中的美景,发挥想象,感受画面之美,真正领略中华诗词独特的魅力—诗情画意。第三梯度体现的意境美,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锄”“喜”“无赖”“相媚好”等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和谐。学生在理解这些关键词中受到了“孝”“悌”的责任担当的教育,让学生从词中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

(三)核心素养 1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2发挥想象,感受意境美当中,通过文体的梳理绘画,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

3梳理景物、人物、关键词的探究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性地得到了提升。在拓展延伸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了中国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张奎老师的语文教学,体现了小语德育的无痕,让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三、《七律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由临沂市兰山区第四实验小学的李传杰老师执教。这堂课有三大特点:

(一)、设计预习单,初悟伟人情、长征义。

查找资料当中,师生共同筛选,设计查询目标,让学生预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李传杰老师的团队先后经过10次预习单的修改,这节精彩的好课,千磨万炼,如同凤凰涅槃后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团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们敬佩!

(二)关注表达方法,再悟伟人情、长征义。

诗句中的夸张方法的处理中,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老师课件展示李白的诗,与这首诗中的夸张对比找到了两种夸张的不同,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主席这样夸张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样就撬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大无畏精神。这种感受就融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中。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诗词表达方法的体会也是有温度的。

(三)反复诵读诗句,深悟伟人情、长征义。

在朗读中领悟,又在领悟中诵读,入情入味。德育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整个课堂的朗读分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出情感,激情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今天长征的意义。李老师的这堂课引导学生走进主席的作品,引领孩子体会主席的诗人气质,感受主席作为诗人高尚的情怀。走进主席的作品,主席在我们面前更加温暖,更加可亲。在课文拓展延伸中,让学生阅读《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为人民服务》。德育教育在整堂课落到了实处。

四、《假如》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由烟台市芝罘区养正小学的张韶宏老师执教。张老师介绍,在接过这篇课文后,她首。去读。读懂作者、读懂背景、读懂课文,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灵魂之作,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才能心生敬畏,才能充满人文情怀的去备课,去教课。这堂课体现了三个爱:

(一)爱在汉字的意蕴中。

张老师的汉字教学活泼灵动。“粮食”的教学中,“良”在不同的汉字中书写不一样,“粮食”的“粮”中,最后一笔是捺,而“粮食”中“食”最后一笔变成长点。因为汉字书写中一字不准出现两条长捺。“健康”一词,张老师解释,迈开长腿走起来人才会健康,化繁为简,对于二年的学生来说,就能轻轻松松地记住了这两个词的写法。

(二)爱在动人的画面里。

课堂中,张老师设计了多媒体视频和简笔画。马良的故事是用视频出现的,动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了马良的故事和这只神笔。讲解课文中,张老师画简笔画,情感叠加地为学而画,先画小树,小鸟,西西;画因爱而生,画太阳,好腿,谷粒。画面的叠加,润物无声,为山村的孩子画学校、花书包、画书本,为非洲的孩子画食物……画的魅力充满情趣的美,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符合低年级的特点。

(三)爱在美丽的语言里。

这篇儿童诗浅显易懂,诗句中词组“遥远的地方”“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老师指导读“的”时轻一点,让诗句读起来有跳跃感,诗句就有了节奏感,美好的心愿就有了色彩。

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张老师将文中语言、叙事情感进行再创造,爱在学生的表达中生成,情在学生的感动中建立。张老师对母语的热爱和敬畏,将神奇的语言文字和浓浓的情感播撒到了孩子的心中。

五、《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由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甫田小学的崔霞老师指教。崔老师别出新格,以创设“爱的魔方”节目贯穿始终,让学生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温暖与美好;抓重点词语,通过动作、外貌描写的分析深入人物内心,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爱的传递;学生参与角色,身临其境,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轨迹;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情动而辞发。

崔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说中明理: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体情。

通过朗读训练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细细地品,入情地读,把文章的内蕴读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节目传情,情真意切。以《爱的魔方》电视节目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与学习兴趣。学生入情入境,心中渐渐同情之意,继而将关爱、尊重等德育种子根植于心。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夯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德育升华。

教师和学生一起转动爱的魔方,共同交流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奉献关爱,学文明理。最终通过感受名人笔下关于爱的故事,使情感在人间大爱中得到升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必牵强附会,刻意安排,而是要适时引导学生因文悟道,使德育在无声胜有声中生根发芽,在体味语言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六、《景阳冈》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由威海市长征小学的陈波老师执教。《景阳冈》是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陈波老师的这堂课有三条线索同时进行:抓住语言、动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让武松的形象真实;利用武松吃酒赤手空拳打虎的过程推动情节发展,体会小说的曲折跌宕;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利用景物联想故事情节。三条线索并同进行,化繁为简,长文短教,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陈波老师的这堂课是中国古典小说教学的典范,有两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扎根文字,才能读懂文字。

陈波老师的课紧紧围绕文本,让语言文字接地气,学习词,概括主要内容,品读文章中环境、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说出生活中的真人---真实的武松——倔强、好面子、敏捷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理。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当中喜欢上了武松,喜欢上了《水浒传》。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次次地升华。学生不仅学习故事,更是进行思维的训练,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触碰心灵,才会传承文化。

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的语言表达有些不同,拗口,带点地方方言。但是陈波老师大胆地带领学生走进文字中,诵读、模仿、表演,学生在诵读模仿表演中读出经典的精髓,学生在读经典中就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植在心里。

七、《姥姥的剪纸》是一片回忆性散文,由青岛市太平路小学的王东宇老师执教。《给予树》是叙事性散文,由济宁市邹城市城镇中心小学的张学恵执教。两位老师的执教各有千秋。

王东宇老师设计预习单。她让学生读了三遍课文后做预习单,她对学生的预习单做了深刻的分析,每一题都有数据显示,细致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无可挑剔”的“剔”的处理就是特别有针对性。学生有创建性的问题,王老师特意作了提炼讲解,并激励表扬有创建思维的学生。王老师读的指导、内外迁移的用法等都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发散思维的开发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说为快。这是一节常态语文课,但上得丰富多彩,姹紫嫣红!这是与老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分不开的。

张学恵老师的《给予树》是一节富有浓浓爱意的人文情怀的

课。张老师围绕“爱”展开: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

金吉娅一家充满了爱。母亲爱孩子,兄弟们互相关爱,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角度、多元地、多维地感悟文本,感受文本背后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之心,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注重读说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字词的教学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围绕“我什么都没有”和“沉默不语”探究金吉娅的内心,发掘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读说训练的结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后回信的拓展训练,既让学生懂得给予爱,也要懂得感恩。

张学恵老师的这堂课就是一课给予树,树上结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的乐趣,树上结满了爱的教育,也结满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硕果。

八、《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高的分量。执教者是日照市金海岸小学的于雯老师,她以不忘国耻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她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她的这堂课有三个环节:1走近圆明园,整体感知;2走进圆明园,精读精讲;3走出圆明园,引发思考。这堂课的主要环节是走进圆明园,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激发情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解“玲珑剔透”、“雷峰夕照”等词语,直观的看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让语文教学化繁为简。圆明园复原的课件展示,让学生惊叹于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朗读中体会圆明园的瑰丽,读出真情实感。(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思,读中悟)通过对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把握,把由圆明园引起的惋惜之情、痛恨之情表达出来。而拓展处中国日益强大的画面展示,让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爱国情得到升华。以读促思,以读促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对话,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研活动在11月3日中午结束,满满的收获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和消化。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李主任的理论指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执教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们深刻感悟到:语文课可以上得如此绚丽多彩!同时也反思到我们的差距,今后要做的功课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以这次学习为契机,让我们语文教学的路走得更远一些!

渗透德育教育的地理课堂 篇3

【关键词】渗透 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 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考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地理修养和人文修养。因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理品德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细致的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很强的品德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意识,将这一教育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以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地理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且都在积极探索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考虑地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在开学的第一堂地理课,我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向学生生动、具体地介绍我国地理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爱国感情。又如,在教学时,再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比较,充分展现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包括纬度位置优越、海陆位置优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地理学科是所有课程中对德育教育最为感性的一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对德育枯燥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有层次、有轮廓、有形象的感性认识。 老师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景观、文化古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电教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通过老师对我国政治、经济、区域、人口、资源、文化等现状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祖国、深刻地认识祖国;其次,要让学生爱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境,通过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课堂教学中,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老师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摒弃那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蓬勃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群众观念。

三、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

让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时,我们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地理课可以通过国情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目的。从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情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和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民族状况以及我国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际背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进行国情教育,最终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感。

四、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做,有些学生经常会写谐音的错别字,教师要严格指出,从而培养学生一点一滴都要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如在地理综合题中,要培养学生不认输地精神,勇于挑战自我,考验自己。

五、在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保护自然能力的同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的一种科学的长远的道路,是对急功近利的,对未来不负责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在地理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可以从人口、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编写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获得同人类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观点。我对学生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任何一个角落污染都危害整个地球以及我们的后代。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便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所带来的灾难。我们的母亲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连年断流。有人说:我们的母亲河存在这些忧患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受到的惩罚。从长远的角度看,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自觉珍惜每一份资源,对合理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 篇4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职校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5

一.见缝插针,在课堂上注入德育教育

记得是我的一堂幼儿文学课,学到一篇诗歌《妈妈》,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勤劳、乐观的伟大母亲。我便问学生:你们的妈妈是不是这样的呢?静静说:“我爸妈离婚了有好多年了。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她了,但以前妈妈来看我的时候,总是给我买这个那个,还问我缺什么好下次带过来。现在她不常来了,但我还是很想她。”

在这个班级里,有近十个的孩子父母都早已离异,她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平时嘻嘻哈哈,但提起自己的父母,很多活跃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便适时地进行引导:“平时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感受着妈妈对我们的每一份关爱,直到某一天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它的弥足珍贵。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的妈妈,可以写她的某个神态,或者她的某个部位,然后运用你学到的关于幼儿诗的知识写一首诗送给妈妈,好吗?”

过了一个礼拜,作业收上来了。很多同学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亲的诚挚谢意,笔法还不够成熟,表达还不够老到,但只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写,能仔细感受并能试着去回报这份母爱,便已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了。

二.自然延伸,拓展学生思路

对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来说,对他们更有说服力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时,合理使用课外材料能更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经常在讲课堂内容时“悄悄地”把文章的思路引向生活中的实事,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古代许多名人大家的作品都饱含哲理,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记得在学到《鱼我所欲也》时,孟子主张人生而具有“羞耻之心”。我问学生:“人要有羞耻之心,所以即使饿死,也不能接受‘嗟来之食。那作为一名现代人,这份‘羞耻之心的必要性在生活中如何体现?”

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些年轻人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见到老人也不让座,面对大家的指责,有人竟然义正词严地说:‘大家都付两块钱,凭什么让给他坐。我觉得这种人毫无羞耻之心。”这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经历,一下子底下就讨论开了。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前阵子班级里老是少这个那个小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这种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的行为也是毫无羞耻之心的体现。”这番话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发言十分热烈。最后,我不忘适时进行教育:“的确,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毫不懂得自尊、自爱,毫无羞耻之心,这些人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既不利于别人,也最终贬低了自己的人格。作为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我们更应以此为戒,要学会尊重自己,怀着一颗羞耻之心,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适当地拓展一些课外的内容,只要用得及时,用得恰当,用得合理,精心设计,即使是抽象难懂的教学,在德育教育上一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顺理成章,充分利用作文材料

作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材料作文、情景作文、话题作文,其给出的材料常常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给学生以丰富的启迪。在进行材料作文教学前,我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筛选、补充,既保证与教材同步,又能使学生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当代中学生面对着太多的诱惑,对于学习任务不太繁重的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最近,我选择了一则以“诱惑”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让同学们完成,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对“诱惑”的体会。在写作指导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是否受过诱惑而做了有背自己良心的事,很多同学都回答有过。有的是因为嫉妒成绩好的同学而偷偷藏起了他的作业本;有的是受不了漂亮衣服的诱惑而偷拿了父亲口袋里的钱……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我适时进行归纳:“看来每位同学都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诱惑,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贬到人间。现在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可能还是小事,但谁也不敢保证以后在面对重要抉择时这些同学能够抵住这些诱惑而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些诱惑呢?请你们在作文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次作文练习中,很多同学都写出了颇有见地的文章。有的主张要多听听老师和家长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毕竟懂得比我们多;有的主张遇事要多多思考,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冲昏头脑;等等。在总结评讲时,通过范文朗读、课外补充,师生达成了几点共识:首先要明辨是非,对不良诱惑要敢于说“不”;其次,时时要提醒自己,给自己敲警钟;另外,看到身边的同学走进诱惑要及时给予阻止。这样,通过一次作文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把握了话题作文这种文体形式的写作手法,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教育,让他们面对这花花世界多了一份清醒与理智。

当然,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它可以是一次讨论、一次练习,或是一次辩论,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而成,在学生无意中输入他们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一、将德育摆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重要位置

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也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开始,因此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段入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这样的文章。从低年级的《锄禾》《蜗牛的奖杯》……到高年级的《师恩难忘》《我们爱你啊,中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强的人文性,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或教育学生热爱老师,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或教育学生自强不息……

重视语文课上的德育,才能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活力,才能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活生生的例子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准确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

1.准确挖掘作者思想。每篇文章,都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在进行德育前,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课文最后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话表面是教育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时如果不能正面抗争,可以适当屈服和退让。对此,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面对所有压力时都要屈服呢?并非如此,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触及底线的时候,才可以适当屈服。

2.教材中人文性的侧重点要抓准。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德育的重点都不一样。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师恩难忘》,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滴水穿石的启示》,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课一德,一课一育,学生更容易接受。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展开,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接受德育。例如学习《船长》一文时,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和乘客一起坐救生筏逃离呢?”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着重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忠于职守和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从而受到再教育,切不可模棱两可,让学生心中产生疑团或排斥。

三、要紧紧抓住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阶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阶段,孩子更能够接受有趣的童话故事,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年龄逐渐增大,他们更能接受从事实中感悟道理的方式,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实施德育。如:我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学生扮演骆驼、羊和老牛,让学生从中明白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在讲解课文《最后的姿势》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了“5·12”地震时的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那场灾难给汶川带来的灾难,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在灾难面前,一心想着学生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谭千秋老师,培养学生在困难时帮助他人,热爱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要联系生活,生活更要贯穿德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德育还应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后,我让学生每天也给自己提提问题,看看一天有没有收获;学习了《爱如茉莉》,让学生养成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学习了《负荆请罪》后,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错就改,在和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宽容大度……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人文性强大的一面。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思想,认真用好教材、不唯教材,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只有真正认清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和真正的“才”。■

上一篇: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下一篇:课外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