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2024-12-09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精选9篇)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1

1. 引言

情态作为一个语义范畴, 它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 也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做某事的态度如允许、义务等, 牵涉到人的复杂情感世界和主观活动。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 情态具有调节、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特殊作用。因此本文将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对情态意义进行研究, 以达到正确使用情态动词的目的。

2. 情态动词情态的意义与分类

情态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范畴, 英语的情态表达成分主要有情态动词 (modality) 、情态副词、情态形容词, 但是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 因此本文论及的情态成分主要限于情态动词。情态动词不是独立的动词, 所以属于助动词。在英语中, 情态是由含有情态意义的词主要是情态助动词来表述的。由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情态助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蕴涵的语义也是不同的 (Lyons, 1977) , 语言学界称之为情态助动词语义的多义性———严格说来, 是多个义位共享同一形式。众多语言学家如Lyons, Palmer (1990) , Coats (1983) 等对情态意义作出了不同的划分。如Lyons认为情态分为三种: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存在情态, Palmer和Coates则认为情态意义包括三种: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 (dynamic) 情态。

语言学家一般往往认同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这三种情态类型。认识情态是指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道义情态是指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 涉及许可与必要等概念;动力情态是指人或事物使句子表达的事件成真的致能条件, 它涉及能力、意愿、勇气等概念。其中, 道义情态与动力情态在语法表现上呈现许多共同特征, 所以也有把它们合称为根情态 (root modality) , 因此, 英语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主要包括根情态和认识情态 (epistemic modality) 。情态动词must能实现这两种情态意义。

3. 情态动词must的情态意义研究

3.1 情态动词must的使用现状

国内学者对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习得进行了广泛研究, 目前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主要以大学层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 (纪小凌、陆晓, 2008;梁茂成, 2008;马刚、吕晓娟, 2007) 。研究发现:在情态意义表达上, 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存在严重的过多使用与过少使用并存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为过多使用根情态 (如must, should) 和过少使用认识情态 (如could, would) 。

3.2 情态动词must的情态意义解释

Sweetser的多义说认为情态动词的两大类情态意义并不是毫无关联的, 而是由一种更为基本的根情态向认识情态的隐喻扩张 (Sweetser, 1990) 。因此我们将从根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角度共同解释must的情态意义。

传统语法上, 语言学家们根据语感, 总结出must几个不依赖于语境的词义 (sense) , 即狭义语义学上的意义。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版) 》中收录了must作为情态动词的三个词义, 即, (1) (表示必要和很重要) 必须 (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necessary or very important) ; (2) (表示很可能或符合逻辑) 一定 (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likely or logical) ; (3) (提出建议) 应该、得 (used to recommend that somebody does something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其中, (1) 和 (3) 可视为义务情态或是根情态, 它们处于真实世界域 (real-word domain) , 受社会或道德力量驱动, 如果事件为句子主语的外部环境所控制, 即为动力情态, 表示说话者的义务、责任 (obligation) ;如果控制来自主语内部, 则为道义情态, 表示说话者的意愿和倾向 (inclination) 。 (2) 可视为认识情态, 处于认知域, 说话者受认知动力 (premises) 和障碍驱动, 对命题的真值作出推论。

由于must是助动词, 必须与动态实义动词才能构成谓语部分, 而实义动词又有时态和体的语法范畴, 所以must与不同的时体搭配会出现不同的情态意义。一般而言, must多是用于现在时态和完成体中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同时情态动词具有一定的语义内容, 所以在一定的语境下能用来表示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

3.2.1 在现在时态下must可以表达多种情态意义

(1) 施加“义务 (Obligation) ”行为

1) All citizens must pay taxes.所有公民都必须纳税。

2) The soldiers must do as he is told in the army.在军队, 士兵必须按照吩咐去做。

公民遵守法律、士兵服从命令这些都是分别赋予公民和士兵的义务。这种义务关系是受外部环境所控制, 即法律和军人使命的要求, 是一种根情态意义。在正式的法律法规文件中, 常常利用must来表示这种义务关系。这里的must相当于beobliged to或者be strongly required的意思。

(2) “命令 (Order) ”行为

如老师对学生说:

3) You must come to school on time.你必须按时来学校。

用于命令时, must一般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地位较高,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如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 且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在这里, 学生受到老师权威性的外在因素的控制, 必须按时到学校。同样是根情态意义的表现。

(3) “推测 (Assumption) ”行为

用于“推测”意义时, must是指说话者根据外在的一些现象加上主观推理判断, 作出自认为正确的推测, 是逻辑上的必然, 相当于“very probable”、“very likely”甚至“certain”的意思。如:

4) (look at the name tag) You must be Tina’s sister.

在这个句子中, 说话者并不是因为某些真实世界中所带给的事件的相关信息, 比如说姓相同或住在一个地方等, 就认定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而是因为现有的信息让他推理得出那样的结论, 是认识情态的典型表现。用于“推测”意义时, must一般只出现在肯定句中, 推测程度比其他情态动词要高, 这种推测只是说话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测, 所以推测结果未必正确。

(4) 较强硬“建议 (Advice) ”行为

用于“建议”行为时, must一般是用于交际双方都比较熟悉的语境, 且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是一种“强烈建议”, 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如:同学A发现同学B咳嗽得很厉害, 对他说:

5) You must go to see the doctor soon.你必须尽快去看医生。

因为同学A、同学B社会地位相当, 所以这里不可能是一种“命令”行为。用must让人感觉到“去看医生的必要性、紧急性”。这是根情态的意义表现, 表达了A说话人对B同学去看医生的必要性。

3.2.2 完成时态下must表达的情态意义

若是要推测过去的事情, 可以用must have+ed分词结构, 这个结构是must的认识情态意义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

6) You must have driven too fast.你一定是开得太快了。

The evidence forces my conclusion that you drove too fast.比如说听话者被处罚了或出了交通事故等, 说话者根据这个信息推断出他开车太快了。

又如:

(7) You must have been home last night.你昨晚一定是在家吧。

Cause (x) (Bind (Believe (speaker) (You be home) )

(Antinucci and Parisi, 1971)

说话者可能根据昨晚听话者的家里的灯开着这一事实再加上自己的推断, 得出听话者在家的结论, 体现了must的情态意义。

3.2.3 情态动词must与情态意义的对应关系

区分英语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并非易事。不过, 研究也发现情态意义是有规律的。情态动词常与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结合, 构成“主语+情态动词+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的结构, 又称情态序列 (Hunston, 2004) 。情态序列与情态语义类型存在强烈的对应关系, 如must的情态序列与情态意义间的典型对应关系如下 (梁茂成, 2008) 。

注:VM表示情态动词。另外, 这些情态序列和情态意义的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义务情态与根情态表达的情态意义是相同的, 因此这个对应关系同样适用于根情态。

4. 结语

情态动词的研究过去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进行的, 由于情态动词中存在着许多一次多义现象, 仅从语义角度分析往往会有一些模糊和重叠, 本文以must为例尝试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出发, 对must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进行了阐释, 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拓宽了对情态动词研究的视野, 深化了人们对情态动词情态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Antinucci, Francesco and Domenico Parisi.On English Modal Verbs[M].CLS7, 1971:28-39.

[2]Coates, Jennier.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M].London:Croom Helm Lt, 1983.

[3]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Sixth edition) [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4]Lyons, J.Semantics (2volum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Palmer, 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M].Lonon:Longman Group Limite, 1990.

[6]Sweetser, 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纪小凌, 陆晓.中美大学生情态动词使用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 2008, 1 (3) :18-26.

[8]梁茂成.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中的情态动词序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40 (1) :51-58.

[9]马刚, 吕晓娟.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5 (6) :17-21.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2

dare(普通动词),dare(情态动词)

Dare的意思是敢于、冒险,它既可用作普通动词,又可作情态动词用(modal verb/auxiliary verb)。

作普通动词用时,有各种时态形式的.变化,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要加s,可以和带to或不带to的不定式连用。例如:

He dares to go to Africa alone.

他敢独自去非洲。

Does he dare to tell her?

他敢告诉她吗?

He doesnt dare(to)tell her.

他不敢告诉她。

He dared to go there.

他敢去那儿。

He didnt dare(to) take the risk.

他不敢冒这个险。

作为普通动词,dare也能表示挑战的意思。例如:

He dared me to my face.

他当面向我挑战。

作情态动词用时,一般只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不加s,无各种时态形式变化。例:

Dare he tell you the truth?

他敢不敢对你说出事实来?

He dare not tell me that sort of thing.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3

补助动词不表达词汇意义而是表达语法意义。补助动词的语法意义一般分为体意义和情态意义。体和情态是叙述法表现的一种, “体”和时间或空间密切相连, 表现动作变化面貌。“情态”作为话者的一种意志, 表现话者对命题的主观心理态度。但补助动词“”只表达情态意义而不表达体意义。所以本论文从补助动词“”的情态意出发对其含义进行研究。希望本论文给韩语学习和研究者带来帮助。为了例句的准确和便于读者理解, 本论文例句均取自电视剧《浪漫满屋》、《冤家爱人》及《巴黎恋人》《我叫金三顺》, 文中简称“浪漫”、“冤家”、“金三顺”和“巴黎”) 。

2

的情态意义

补助动词“”不表示任何体意义, 主要表达“试行”, “经历”, “委婉表达”等情态意义。其中“试行”和“经历”有时分界线很模糊, 有学者认为“经历”就是“试行”的结果而否认“经历”的情态意义 (:1999:167) , 但是用“试行”解释不了, 而只能用“经历”的意思来理解的例句很多。所以本论文中认为“经历”和“试行”有区别。 (1999:78) 认为“委婉表达”也和“试行”有一些关联。为了能把“”的意义更明确化, 更细致化, 本论文中也将“委婉表达”作为“”的一个情态意义考察。首先看补助动词“”的”试行“情态意义。

2.1试行

补助动词“”能够表达“试行”的情态意义, 看下面例句:

(1) 中的四个句子中, “”都表达“试行”的情态意义。所谓的“试行”就是“试着去做某种行为动作”。 (1a) 中“”这件事是去试着去做。其中“试着去做”即试行的意思。 (1b) 中“”如果单独出现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一种是“上去看看”, 这时“”做本动词。一种是“试行”, 即“打算上去, 试着上去”的意思, 这时“”做补助动词。本句中, 根据“”可知话者想试着上去休息, 所以“”做补助动词, 表达“试行”的情态意义。 (1c) 中“”是试着去做的意思。在这里“”同样不能理解成本动词, 否则去看“范围”, 不符合本句意思。所以在这里“”表示一种“试行”的情态意义, 是补助动词。“ (1d) 中, “”也是表达“试行”, 把眼镜摘下来的意思, 而不是把眼

镜摘下来看看什么东西。

2.2经验

补助动词“”表示“经历”的情态意义。看下面例句:

(2) 中四个例句中补助动词“”表示“经历”的意思, 这种经历不仅是生理上的经历同时也包括精神上的经历。首先看 (2a) ”中, 一次都没有哭过。“”在这里是“经历”的意思。如果“”作为本动词“看”的意思说不通。如果用“试行”的补助动词的意思也解释不通, 因为人不会这句话不可能解释成“试着去哭”。在这里“”表示“经历”, 整个句子表示“一次都没哭过”的意思。 (2b) 中“”表示“经历”的样态意思。意思是“你有过观赏人们这样的经历吗?”的意思。 (2c) 中“”的“”同样表示经历的意思。你没有过“被拒绝的经历吧”。这里”不可能理解为“试行”, 否则这句话的意思变为“你没有试图拒绝别人吧?”这不符合句意。 (2d) 中“”中补助动词“”和后面的“”相结合使用, 更突出体现出“”的“经历”情态意义。

从以上四个例句可以看出, 补助动词“”的“经历”这层情态意义不是用“试行的结果”可以解释的。“试行”和“经历”是“”的不同的两种情态意义。

2.3委婉表达

补助动词“”可以表达一种“委婉表达”的情态意义。下面看例句:

(3) 中, 补助动词“”出现在表达自己意图或命令句中表达“委婉表达”的情态意义。首先看 (3a) 和 (3b) 都是陈述句表达作者的意图。“”用在本动词后事说话者的语气更柔和, 更委婉。如果不用补助动词“”语气会很生硬。“”和“”这两个句子中没有补助动词“”, 语气显得很生硬, 很直接。 (3c) , (3d) 是命令句。在命令句中补助动词“”

的使用为句子增添了一种柔和的语气。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如果把补助动词“”去掉, 句子变成“”从去掉“”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没有“”, 句子的语气生硬。所以 (3c) 和 (3d) 中“”同样表达“委婉表达”的情态意义

英语情态动词的用法与探讨 篇4

英语情态动词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以had或may为情态动词的“建议”和以would为情态动词的.“愿望”类.这是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的难点,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解决了这一难点,就可以正确的使用英语的情态动词.

作 者:杨军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 关键词:情态动词   学习过程   用法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5

在传统语法中, 情态动词被置于助动词的范畴, 表达相应的情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情态动词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 而从语料库角度对二语学习者情态动词分布的研究还尚为少见。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语料库方法, 对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 (SWECCL) 中的情态动词的分布与国外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具有不同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的特点, 着重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现状和使用规律。

2. 情态动词的定义

Quirk编写的《英语语法大全》对情态动词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 情态动词的主要功能被概括为“说话者对命题真实程度的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Quirk, 1985:219) 进而把情态动词的功能意义分成两大部分, 一为情态动词的内在意义, 涉及某种内在的人对于事件的控制功能。二是它们的外在意义, 即人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判断。情态动词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主要情态动词, 包括can, could, shall, should, may, might, will, would, must, 第二类为一些次情态动词, 包括dare, need to, ought to, used to等。 (Bussmann, 2000:307) 本研究使用的情态动词包括这两大类情态动词的肯定形式、否定形式和缩略形式, 共计18个:must, may, might, will, would, can, could, shall, should, can’t, won’t, shan’t, ought to, need to, dare, used to, ’ll, ’d, 基本涵盖了语料库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态动词的主要形式。

3. 相关问题讨论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 对情态动词的研究从细致的语义分析转换到量化分析———揭示什么是典型的用法及语体内部或语体之间语言发生变化的程度。人们对语言的记忆并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的堆积, 而是同时储存了这些词汇、语法项目在语言中出现的概率 (雷秀云, 2000:118) 。Biber (1999:486) 运用语料库调查发现核心情态动词使用频率高于半情态动词, 其中can, will, would极为常见, 而且在对话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新闻和学术文本。同时情态动词在不同的文体中语义分布也大不相同, 例如在学术英语中can表“能力”、“可能性”、“许可”的分布频率是由高到低的。

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大都从理论上分析其语义、语用功能, 较少涉及学习者语料库间的对比研究。随着学习者语料库的日益成熟, 利用它与本族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也方兴未艾。如Bertus van Rooy (2005) 通过对比研究了The Tswana Learner English Corpus (TLE) 与LOCNESS的情态动词。国内也出现了此类研究 (刘华, 2004:121—125) , 但只局限于使用频率的对比, 而未从词丛等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Leech认为用学习者语料库与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语料库进行比较, 研究二者的异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中的子库ST6 (简称CLEC ST6) 和英国国家语料库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中的书面语部分 (简称BNC Written) 。前者收集了英语专业3、4年级学生的自由作文 (包括日记、读书笔记和不限定题目的作文) 。由于没有时间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校核改正失误, 因此用词较为规范。后者是1990年后的英语语料, 用词时间较接近CLEC ST6。本研究通过对比这两个语料库, 着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方面, 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和英语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 (2) 如果存在差异, 那么在词丛方面, 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 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为SWECCL, SWECCL, 由两个子语料库构成, 一个是《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简称SECCL) , 另一个是《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简称WECCL) 。该语料库对于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1) 本族语语料与非本族语语料进行比较; (2) 多个不同非本族语语料之间进行比较; (3) 同一非本族语语料中不同水平之间进行比较; (4) 口语语料与笔语语料之间进行比较。笔者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对SWECCL、BNC等语料库中的情态动词进行了分类检索, 并且分别对口语和笔语中出现的情态动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5. 结果与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 第一栏的数据说明了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中情态动词出现的比率。can, will, should, must出现的频率最高, 占据了整个情态动词出现频率的74.9%。在口语语料中, 中国学生每千字出现情态动词的频率是21.6%。与之相对照的是第三栏中BNC口语库中英语本族语者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情态动词分别为can, would, ’ll, could, 仅占据整个情态动词数量的57.1%, 每千字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为21.5%。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1) 英语本族语者更习惯于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表达命题的情态意义, 包括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 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则局限于仅用一般现在时表达现在的概念。笔者以would为关键词, 以today为共现词, 左右间距各为8个单词, 在SECCL中检索仅发现一例, 而在BNC口语语料库中却有91例。

(2) 英语本族语者在口语中较多地使用will的缩略形式’ll, 占到BNC口语语料库中14.8%, 而在中国英语学习语料库中’ll仅占所有情态动词数量的3.3%, 这说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口语使用方面的地道程度还有待提高。

(3) 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情态动词占到了整个情态动词出现频率的74.9%, 而BNC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情态动词仅占57.1%。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运用情态动词时并不只是局限于几个常用词, 他们在口语中能够兼及其他情态动词, 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还不是十分熟练。

6. 结语

情态动词的使用非常复杂, 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问题领域”。在英语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情态动词的语义范畴,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态动词的多层含义, 既重视其语法形式的准确性, 又强调其语用意义的恰当性,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本研究未能深层挖掘情态动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差异, 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inclair, John.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桂诗春, 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雷秀云.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语法的频率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1) .

[4]刘华.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情态动词用法[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5) .

[5]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当代语言学, 2002, (2) :101-114.15.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6

最近几年, 情态成了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情态动词作为一种表达情态意义的方式, 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Halliday (2008) , Leech (2003) , Quirk (1985) , Coates (1983) , Biber (1999) , Palmer (2002) 等人, 从语用学角度、语义学角度、认知语言学角度、心理语言学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 分别对英语情态动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实证语言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英语学习者对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Holmes, Kennedy, Aijmer, Neff, Hinkle等人利用语料库, 研究了二语习得者对英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然而, 大多数研究关注的只是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利用来自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口语分库 (SECCL) 和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分库 (ICE-GB) 的真实语料进行对比研究, 揭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语义分布和搭配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过研究, 且对情态动词进行了不同的分类。Coates (1983) 研究了兰卡斯特奥斯路卑尔根语料库 (LOB) 和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 (SEU) 中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 并且把情态动词归类为:根情态动词和认识情态动词。Palmer (2002) 把英语情态动词分为认识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动词和动态情态动词。认识情态动词与信念、知识和真理有关, 而义务情态动词与其他人或说话者的行为有关, 动态情态动词与个人的能力和意愿有关。Halliday (2008)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了情态动词, 将情态动词分为三类:高值情态动词must;中值情态动词will, would, shall和should;低值情态动词may, might, can和could。Neff等研究了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在书面语中表达立场时对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和must的使用, Neff等人发现, 与本族语者相比, 二语习得者或过多使用了某些情态动词, 或过少使用了某些情态动词。

许多国内学者也对英语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程晓棠, 裘晶 (2007)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 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 (LOCNESS) 作了对比, 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多使用了情态动词can, should, must, shall, will;而过少使用了could, might, 和would。梁茂成 (2008) 研究了情态动词的情态序列, 研究表明,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过多使用了在教材中较早涉及的情态动词, 并且学习者在书面语中过多地使用了义务情态动词, 而对认识情态动词的使用过少。何燕, 张继东 (2011) 对比了科技英语语料库 (JDEST) 和布朗英语料库 (BROWN) , 他们发现在科技英语中, 情态动词较多用肯定形式、事实和理论意义, 而较少使用假设意义, 并且较少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和礼貌形式。夏玲玲 (2014) 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中情态动词can的使用情况, 解释了情态动词can的使用差异。

综上所诉, 大部分国内外学者对情态动词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核心情态动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而较少研究语义和搭配上的差异。另外, 国内外研究多关注情态动词在书面语方面使用的差异。根据Quirk (1985) 和Biber (1999) 等人的研究, 情态动词在英语口语中使用偏多。本文研究了9个情态动词在两个口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并详细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频率差异最大的情态动词would在英语口语中的语义和词语搭配。

三、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在口语中,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使用的总频率方面有何差异。二是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would的语义分布、搭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三是产生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母语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研究选取SECCL2.0中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对话部分作为语料SECCLS, 选取ICE-GB中的私人对话部分作为参照语料库ICE-GBS, 两个语料库的字符数比较接近 (170292:183408) 。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首先, 用Monoconc pro2.2软件计算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对情态动词使用的频数。通过比较两组真实的数据, 查看是否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使用情况方面有差异。其次, 在两个语料库中对比情态动词would的语义特征, 每个情态动词的语义被手工赋码。本研究主要调查了情态动词的认识意义和根意义, 认识意义将被赋码为, 根意义将被赋码为, 口语语篇中由于口误重复出现的词被赋码为, 由于缺乏语境难以决定的词被赋码为。在分析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语义时, 如果情态动词的词频超过100, 为了方便研究, 仅随机选取100个例子。如果出现重复的例子或难以确定的例子, 就用新的例子替换以保证样本的完整性。此外, 还利用Monoconc pro.2.2软件研究了情态动词would的搭配, 通过找出经常与情态动词would一起出现的词语, 从而发现情态动词would的搭配特点。

四、结果与讨论

利用Monoconc pro2.2,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SECCL) 和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英语分库 (ICE-GB) 中的情态动词频数进行统计, 并将频数换算成相对频数 (按百万词计算) , 得到表1所示结果。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利用SPSS.13.0软件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频数进行计算, 得出两个语料库中的频数具有统计学上的明显的差异 (P值0.000<0.05) 。结果表明, 英语专业学习者过多使用了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will, should, 表能力、可能和可许的can使用的频率最多, 另外, 表义务、推测的must和should的使用频率是本族语者使用的两倍。与本族语者相比, 英语专业的学生过少使用了可以表达委婉语气和虚拟语气的could, might, would和表达意愿、预测的shall。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情态动词would, would在本族语中使用的频率最高, 比英语专业学生的六倍还多。英语专业学生倾向过多使用情态动词的现在时, 如can, may, will, 而过少使用既能表达过去时又能表达假设含义的情态动词, 如could, might和would。这或许是因为can, may, will这些情态动词相对较早地在教材中涉及。情态动词can的过多使用或许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 而且这个情态动词相对简单, 使用时不易犯错。

在对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进行研究时, 笔者主要分析了would, 其被本族语者使用的频数最高, 也是在两个语料库中频数差异最大的情态动词。Would既是will的过去时, 又是一种表示假设的标记。下面研究了would的四个语义在SECCLS和ICE-GBS中的使用情况, 表2显示了would的四个语义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 假设的含义明显多于过去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 表示根意义的would在SECCLS中出现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它在ICE-GBS中出现的频率, 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二语习得者过多地使用了根情态动词, 而过少使用了认识情态动词。下面是情态动词would表达过去含义时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实例:

(1) and<, >I think Allied Dunbar thought it would be as Mike Heafy was interested in sport<, >it would be uhm<, >a great thing to put his name to (ICE-GBS)

(2) and<, >I was nervous about that whether it would be safer to take a train. (SECCLS)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would作为will的过去式, 常用于主句为过去时的从句中。

下面是情态动词would表达假设含义时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实例:

(1) I think maybe I’d better choose a train, though it would be a little crowded and a little inconvenient with so many people around you. (SECCLS)

(1) I think maybe I’d better choose a train, though it would be a little crowded and a little inconvenient with so many people around you. (SECCLS)

(2) so you know just that it would be healthier for me to be doing something. (ICE-GBS)

在两个语料库中, 大部分含有would的例子都表达的是假设的含义。上述例子中, would表达的是认识的语义。在would的左边, 是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 这样的例子经常在ICE-GBS语料库中出现, 且引导词主语 (it) +VM的情态序列表达意义。这与ICE-GBS中would的认识意义多于根意义研究结果一致。在分析了would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分布后, 接下来笔者研究了would的搭配, 就是would的左边一个词和右边的一个词, 通过利用Monoconc pro2.2软件对would的搭配进行检索, 得出表3所示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I”经常出现在两个语料库中, 两个语料库中would的搭配词有相似性。I, you, it, that是经常出现在would左边的词, 而be是经常出现在would右边的词, 但也有差异。在SECCLS中, would右边接下来出现比较多的词是like, prefer, say,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常用“would like to”这样的结构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在SECCLS中, would的根意义多于认识意义, 这可能是由于说话者频繁使用一些表达意愿的短语。如“I would prefer”, “I would like to”, “I would love to”, “I would rather”, “I would say”, 这或许与所选样本的话题有关, 因为所选的话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 如“旅行工具的选择问题”、“谁应该交学费的问题”。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9个情态动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SECCL) 和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英语分库 (ICE-GB) 中的使用情况, 并对比了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频率、语义和词语搭配上的异同。研究发现, 本族语者最常用的情态动词是用来表达意愿和预测的情态动词would, 而英语专业学习者最常用的是表达可能的情态动词can, 这也许是因为汉语中有与英语词can相对应的“可能”这个词。另外,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过多使用了must, should等与集体责任感有关的词, 而像could, might这样的词, 中国学者主要把它们用于过去时而较少用它们的推测意义。对于表达意愿和预测的情态动词would, 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SECCL) 中, 表达根意义的用法超过了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英语分库 (ICE-GB) 中对这一用法的使用, 这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往往过多使用情态动词的根意义, 而本族语者更善于使用情态动词的认识意义。在词语搭配中, would常和“I”, “be”等词搭配, 但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偏多使用“I would prefer”, “I would like to”, “I would love to”, “I would rather”, “I would say”这些结构, 这或许与所选样本的话题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对英语口语中情态动词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Monoconc pro2.2, SPSS.13.0, CLAWS5等软件,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SECCL) 和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英语分库 (ICE-GB) 中的情态动词进行了研究, 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方面的特点。结果显示,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数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最多的情态动词是can, 而本族语者使用最多的情态动词是would。其中影响英语专业学习者词频差异的因素有母语迁移、习得顺序、话题等。

关键词:语料库,英语情态动词,中介语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Finegan, 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99.

[2]Coates, J.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M].London:Croom Helm, 1983.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Leech, G.Modality on the move:the English modal auxiliaries 1961-1992.In R.Facchinetti, M.G.Krug&F.R.Palmer (Eds.) , Modali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pp.223-240)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2003.

[5]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G., &Svartvik, J.A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85.

[6]Palmer, F.R.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7.

[7]程晓棠, 裘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8) :9-15.

[8]何燕, 张继东.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情态动词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2011 (1) :73-77.

[9]梁茂成.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中的情态序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 :51-58.

[10]夏玲玲.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体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探索—以“can”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4 (25) :62-65.

[11]杨慧中, 桂诗春, 杨达复.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中考情态动词的六大考点 篇7

( 一) may,might表示“也许、或许、可能”,might的可能性比may小,多用于肯定句中; may not,might not表示“可能不”,might not语气较may not委婉,可能性也小一些;

( 二) must表示推测意为“一定、必定”,其可能性很大,只用于肯定句中;

( 三) can表示推测意为“或许、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can’t表示“不可能”。

【中考传真】

1. — Look at the boy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ground. Is it George?

—It be him. He told me he would play basketball afterclass,but he’s not sure. ( 2013年兰州市)

A. mustn’t B. must C. can’t D. may

2. — Who’s singing in the bathroom?

—It be Mr. Brown. Nobody sings like that except him.( 2013年杭州市)

A. will B. must C. could D. should

考点二: can / could的用法

( 一) can / could表示能力时意为“能、会”,有能力去做某事。can用于现在时,could用于过去时;

( 二) can / could表示请求和许可时,意为“可以”。这一用法中,can和could均表示现在,但在语气上could比can委婉、客气。句式Can( Could) I / We. . . ? 常用来表示要求或允许; 句式Can ( Could )you. . . ? 常用来表示请求。对Could I . . . ? 句式作肯定回答时要用can。

【中考传真】

3. — Paulina has lost her phone.

—No. It’s in her bag. I hear it. ( 2013年杭州市)

A. must B. can C. may D. shall

4. Lat year I drive. I used to take the bus. ( 2013年南昌市)

A. could B. couldn’t C. should D. shouldn’t

考点三: must的用法

( 一) 回答由must提问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回答仍用must,否定回答常用needn’t或don’t have to,表示较为委婉的语气,意为“不必、不需要”;

( 二) 在否定句中,mustn’t表示禁止,意为“不允许”;

( 三) must意为“应该、必须”,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认为有必要、有义务做某事; have( has) to意为“不得不、必须”,但主要强调由于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那样做。

【中考传真】

5. If you go,at least wait until the rain stops. ( 2013年苏州市)

A. can B. may C. must D. will

6. — Must I go to medical school and be a doctor like you,Dad?

—No,you ,son. You’re free to make your own decision.( 2013年上海市)

A. can’t B. mustn’t C. shouldn’t D. needn’t

7. — Can we run across the road now?—No,we . We have to wait until the light turns green. ( 2013年西安市)

A. needn’t B. mustn’t C. couldn’t D. shouldn’t

考点四: will / would的用法

will和would用作情态动词时,表示意愿、建议和意志,意为“要、愿”,其否定式won’t意为“不愿”。用于第二人称表示询问、请求,此时用would语气比用will更礼貌些。

【中考传真】

8. — Tim and I will visit the exhibition this weekend. Would you liketo join us?

— . ( 2013年上海市)

A. Well done.

B. That’s right.

C. You’re welcome

D. I’d love to.

考点五: used to的用法

used to意为“过去常常”,后接动词原形,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表示过去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注意: be used to意为“习惯于……”,其中的to为介词,后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的 - ing形式。

【中考传真】

9. — Peter has changed a lot,hasn’t he?

—Yes. He used to the guitar,but now he is more inplaying soccer. ( 2013年四川省达州市)

A. plays; interested

B. play; interested

C. play; interesting

D. playing; interest

考点六: 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由“情态动词 + be +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其中“can / must / should + be + 过去分词”最为常见。

【中考传真】

10. Thanks to the Internet,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in ashort time. ( 2013年南京市)

A. can be learned

B. has been learned

C. can learn

D. has learned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篇8

先看下面的例句

1. Many trees should be planted in the mountains.

应该在山上种许多树。

2. You can take this book home. (改为被动语态)

→ This book can be taken home (by you) .

3 . This problem can ’t be worked out very easily.

这道题轻易算不出来。

4. Must the work be done at once?

这项工作必须立即完成吗?

我们得到的结论

A.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的结构为:情态动词+_____+ 及物动词的__________ 。

B. 含有情态动词的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时, 要把主动语态的_____ 变成被动语态的主语。

C. 变为否定句时只需要在情态动词后加________。

D. 变为一般疑问句时只需把________ 提到句首。

Key: A. be, 过去分词B. 宾语C. not D. 情态动词

操练

Ⅰ . 选择最佳答案。

( ) Young trees should ________every year. A. be planted B. planted C. plant

Ⅱ .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句, 每空一词 (含缩写) 。

1.We must do the work right now. (改为被动语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ight now.

2.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go out with their friends on school nights. (改为否定句)

Teenagers _________________to go out with their friends on school nights.

3. A book should be read each month. (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ach month?

参考答案

Ⅰ.A

Ⅱ . 1. The work must be done 2. shouldn’t be allowed

英语情态动词的认知解读 篇9

情态意义是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及逻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之一。现代语言学强调从语言本身出发来探讨语言运用的规律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情态是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可见, 情态含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主观性, 指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观点或态度;二是所表达命题是否为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二、情态的类型及表达

1. 情态的类型分析

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功能外, 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体、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 即语言的“人际功能”。发话人在陈述和疑问中对自己提出的命题 (proposition) 的有效性所作的判断, 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和在提供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 这样的社会角色关系一般都由情态系统来体现。在命题中, 情态意义的归向极 (polarity) 表现为肯定和否定。情态所表达的是在归向极之间存在的不同等级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之间, 存在许多“中间”类型的句子, 这些句子具有非绝对性。它们便是“情态化句子”, 或情态句 (sentences with modality)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采用上述两种类型中的四种方式来使句子情态化:概率 (probability) 、频率 (usuality) 、义务 (obligation) 、意愿 (willingness)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如果言语交流涉及的是“信息”, 那么同信息效度有关的情态就是“概率” (有多大可能是真实的) , 或者“频率” (什么情况下是真实的) 。在“概率”层级 (scale) 有这些基本内容:possible/probable/certain;在“频率”层级 (scale) 有:sometimes/usually/always内容。另外, 如交流的是“物品与服务” (goods&services) , “情态”涉及发话人对交际成功有多大信心。在命令句中, 涉及他人对命令的执行的“义务”程度, 包括:permissible/advisable/obligatory;而在表示发话人愿意提供“物品与服务”时, 就涉及到“意愿”范畴层级:ability/willingness/determination等内容。Halliday等人把第一种涉及发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的情态类型叫作“情态” (modalisation或modal proper) , 把第二种涉及发话人对命题的合意性作出判断的情态类型叫做“意态” (modulation) 。

2. 情态的表达

在传统语法中, 情态就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所表达的意义。Halliday等人认为情态一般是由下列方式来表达:情态助动词 (finite modal operator) 、语气附加成分 (Mood Adjunct) 、形容词性谓语 (adjectival predicator) 、名物化 (nominal equivalent) 等。

(1) 情态助动词

由于情态涉及讲话者对自己讲话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 在命令中要求承担的义务, 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 情态助动词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表达情态意义的一种主要方式。英语的词汇非常丰富, 但能用来表示情态意义的动词也就不外乎十多个 (may, can, must, shall, will, could, might, should, would, need, dare, ought to, used to) 。在言语交流中, 大凡涉及到可能发生的事、必然发生的事、应该发生的事等, 我们就必然会用到情态动词, 如下所示:Tom might go to school on Saturday. (可能性) , Tom should go to school because he's 15. (义务) , Tom would go to school rather than work. (意愿) 。

(2) 人际语法隐语

发话人有时采用一个小句来表示对另一个小句中的命题的看法或观点, 这便是人际语法隐语, 或隐语化情态 (metaphorized modality) 。如:I think就有probably之意;I believe有almost certainly之意。正如概念语法隐语使用语法的概念资源来转变意义, 人际语法隐语使意义从一个单独的思维过程 (mental process) 小句转变为表示情态的投射小句。如:I think he's coming to the party.我们当然有理由把I think看成一个具有投射性质的句子, 而把he's coming to the party看成是被投射的成分。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把上一句换成:“Probably he's coming to the party”。

三、评价系统中的介入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并提出及物、语气和主位三个系统来实现三大元功能。评价系统就是关于言语展开过程中意义和言语事件参与者之间互动的理论。评价系统是人际语义资源, 用来确立在语篇中的主观存在, 同时传递对语篇内容及语篇受众的“姿态”, 比如说话者表示赞同或批评、喜欢或讨厌, 期盼与听者共有的情感、品位、价值、标准等, 识解语篇中的身份或角色, 构建语篇的期盼或理想读者等。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分级 (graduation) 。态度指说话者就人、事、物作出判断和传递情感反映, 包含情感 (affect) 、判断 (judg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 三个子系统。

1. 作为介入的情态

根据Halliday的定义, “情态就是是与否之间的意义区域, 即肯定与否定两极间的中间地带。”因此, 情态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高值的还是低值的, 与不含情态的直白陈述相比, 相关命题的真实性降低了。“是”或“不是”是事实, 而“可能”、“也许”、“一定”则是揣测。从对话的角度看, 情态是很具包容性的。情态表示作、说者的观点只是多个可能出现的观点之一,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的可能性留下余地。e.g.You might need to come back quickly.

2. 表达对语篇的评价意义

Halliday把语篇表述为具有“功能”的语言。所谓具有功能的语言, 就是语言在一定语境范围内做事情, 或者说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完整的意义。语篇分析是研究和理解语篇的必要手段。在广义上讲, 语篇分析已成为研究语言运用的通称。在这些研究中, 语篇或被视为认知事物, 或被视为社会事物。语篇不仅反映而且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的构成。评价是语篇意义的核心部分, 任何对语篇人际意义的分析都不能忽视它。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语义载体或实现手段。

四、结语

英语情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在语言学界, 情态意义的各类划分从来就没有一致过。Halliday等人把涉及发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叫做“情态”, 把涉及发话人对命题的合意性的判断叫做“意态”, 并把情态系统的范围从单一的情态助动词延伸到“情态附加成分”, “情态隐语”以及名物化等概念, 拓宽了情态研究的范围。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表意、人际、语篇等三大元功能。评价理论把情态纳入介入体系和对话环境, 使情态的内涵和功能得到了丰富和延伸。因此, 了解英语情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掌握好情态的用法, 便能更准确、更礼貌、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言语, 也能更好地探索和理解语篇的情态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

摘要:Halliday认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涉及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对话。人们在对话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说话者的判断和评价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可见, 情态在人类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近年来, 情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情态动词,认知,评价作用,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COATES J.The Semantics of Modal Auxiliaries[M].London&Canberra:Croom Helm, 1983.

[2]HALLIDAY M A K.Functional diversity in language as seen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English[J].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0, (6) .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4]MARTIN J&P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Macmillan, 2005.

上一篇:劳动竞赛的创新与发展下一篇:非线性效应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