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

2025-01-22

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共3篇)

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 篇1

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

中文民事判决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非规范性文件,具有特定的人际功能.本文将主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情态系统为理论框架,以中文二审民事判决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在二审民事判决书各组成部分中情态意义的言语实现方式,比如贬义色彩的词语、意态能愿动词、表归一度的附加语、主观隐喻性小句.通过本研究,作者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中文民事判决书所揭示的人际功能,并寻求其法律上的相关解释和依据.

作 者:李诗芳 Li Shifa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8(3)分类号:H0-06关键词:中文民事判决书 情态意义 人际功能

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 篇2

关键词:情态动词,情态意义,语料库

一、引言

英语情态动词具有复杂的情态意义, 多半一词多义;在肯定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往往意义不尽相同, 按其意义可分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行动情态三类。因其多义性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受中文母语和文化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情态动词则成了一大难点。Biber和Leech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对情态动词做了研究, 描述了几个主要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域的使用频率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语料库COCA, 从历时性及共时性两个方面延续二者的研究, 分析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域的使用情况, 帮助学习者从另一个有别于传统学习的角度认识情态动词的用法。

二、数据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COCA) , 该语料库的优点在于其囊括了从1990年开始的近175, 000个文本, 容量为4.5亿词次, 并且使用者可以从五个不同的语域进行检索 (口语SPOK, 小说FIC, 杂志MAGZ, 报纸NEWS, 学术论文ACAD) 。其贡献在于该语料库可以反映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 分别对5个常见的情态动词can、could、may、should和must, 在四个语域SPKO、FIC、NEWS和ACDA进行情态动词意义的分析。

三、分析

根据Biber和Leech之前的研究, 情态动词在上个世纪所有语域中使用的频次显著下降, 并且在今后也仍然呈现这种趋势。根据COCA语料库所反映的数据, would、will、can和could依次为最常用的4个情态动词, 而may、might、must、should和shall的使用频次相对较低。除了can和might, 其他情态动词从1990年至2009年频次趋势符合Biber和Leech之前的研究, 而且will和would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其他情态动词虽有下降但不是太显著。

图1主要反映在不同语域情态动词的频次, 分别为口语、小说、新闻和文学, 其中在口语中情态动词使用最为频繁, 而情态动词使用频次最低的为新闻。

图2 主要反映五个常用情态动词在四个语域中的使用频次。其中can在除了FIC的其他三个语域中使用频次最高, 这是因为can可表示所有三种情态意义 (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行动情态) ;could则在FIC中的使用频次最高, 这是因为小说大多采用过去时, could一方面作为情态动词使用, 另一方面是作为can的过去式出现在文章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情态动词may在ACAD中的使用频次较高, 仅次于can, 这是因为may常表示事实上的“可能”, 因而常用与正式的书面语中。

为了进一步通过语料库来分析情态动词的意义, 接下来将从COCA语料库中的四个语域SPKO、FIC、NEWS和ACDA, 每个情态动词 (can、could、may、should和must) 任选25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即每个情态动词100个例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 (1) can最常见的意义是行动情态中表示“能力”, 且出现频次最高的语域为FIC, 因为can常用于表示人具有做某桩事的能力;而can的认识情态意义常出现在ACAD中, 因为can常用于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 (2) could多用于表示可能性, 在口气上较can来说更为婉转;但更多地, could在“could + 不定式完成体”表示本来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 或者本来可能完成却没有完成的动作。 (3) 情态动词may主要的情态意义为认识情态, 表示可能性与委婉的陈述, 值得注意的是当may体现其委婉的意义时, 常以“may + butclause”的结构出现;may还体现出在道义情态中表示“许可”, 但是并不常见。 (4) should可表示“义务”以及惋惜、忧虑、欢欣、惊讶等感情色彩;而当说话人或作者对将来发生事件的“可能性”没有把握时, 则会使用should来代替will。 (5) must最常见的情态意义为认识情态表示逻辑推理, 但在学术写作中避免这种过于肯定的语气出现,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规避机制, 所以must在ACAD中的使用频次并不高。

四、结论

本文基于COCA语料库,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对于五个常见情态动词在四个语域中进行了其意义的分析。英语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较为复杂, 往往一词多义, 一义多词, 对于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ESL学习者来说, 情态动词意义的掌握是一大难题。因此, 通过本文希望帮助学习者从语料库, 这个有别于传统语言学习的角度认识和了解情态动词的用法, 并且启发教师能采取新的方法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Biber, D. (2004) .Modal use across registers and time[J].In Anne Curzan and Kimberly Emmons (E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Ⅱ (pp:189-216)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基准时分析 篇3

一、既判力基准时确定的一般原则

大陆法系通说认为,既判力的基准时原则上应为言词辩论终结之时。德国民事诉讼法 296 条之一规定,发生既判力的判决建立在双方当事人的至迟至最后一次言词辩论结束前还可以变更和补充的事实陈述基础上。《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 16 条第 3 款第 15 项规定,如果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证据,法官可以拒绝审理或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可见,两大法系在既判力基准时的界定上采用一致的标准。以言词辩论终结时为既判力的基准点,意味着对言词辩论终结后所发生的事由产生的争执不受既判力的拘束。

值得注意的是,言词辩论终结之时指的是事实审言词辩论终结之时,因为在法律审的诉讼中,法官审理的范围仅限于法律问题,事实问题不属于争议范围,因此当事人已无权提出新的事实和证据。

以言词辩论终结之时为既判力基准时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共同要求。首先,既判力基准时的确定标准与举证时限有密切的联系。其次,民事诉讼判决是以当事人所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的,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的提出利己的事实和证据,言词辩论终结后,法院据此作出裁判。最后,从程序保障的角度出发,保障当事人主张和举证的权利是判决既判力正当化的前提。在言词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有权提出证据和主张,则以此作为既判力基准时显然侵害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在言词辩论终结之时,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实现,以此为基准点确定既判力范围符合程序保障。

美国宪法规定,事实认定作为陪审团专有的权力受到宪法保障,上诉法官不得推翻原审陪审团所做出的事实认定。由此,异议上诉中的内容始终仅指法律问题,其实质是针对法律问题的上诉。

二、既判力基准时的效力及其例外

既判力基准时具有遮断效力,也称失权效果。当事人就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在基准时前所存在之事由(攻击防御方法),不问在该诉讼之言词辩论曾否主张,亦不问其未主张是否有过失,均因既判力而被遮断。确定判决有使在前诉未主张之事实(攻击防御方法)在后诉即不得主张之效力,亦即当事人在该诉讼得提出而未提出之诉讼资料,以后即丧失提出之权利。此等效果称为既判力之失权效、排除效、遮断效。

日本学者三月章认为,既判力的时间基准无论当事人知或不知、善意或恶意、有无故意或过失,一概不允许对该基准点之前的事由,在下一次诉讼中再为主张。换言之,只要是与前诉相关的主张、请求、证据材料或者攻击防御手段, 当事人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没有提出,在后诉中就将一律被排除。

可见,既判力基准时产生失权效果具有机械性,这种机械性在保证当事人实体权利和程序利益的前提下,遏制了重复诉讼。然而,在当事人对于前诉中的主张不具有可预测性的情况下,这种机械性受到了质疑。日本学者认为,当一方当事人在前诉中对于其可主张之事项不具有可预料性时,也即未获得程序保障时,既判力的遮断效就不能及于这种主张。此类情况的典型案例包括侵权案件中的后发性损害赔偿请求和离婚案件中的后发性抚养费增加的请求。在人身伤害造成后遗症的案件中,判决生效后,原告因为侵权行为引发大的并发症或病情加重,若原告在前诉中未发现也无法发现该情形,而相关医疗机构甚至现有科学技术也无法对此进行预测时,因既判力的遮断而致使原告不能提起赔偿之诉,对其而言就显失公平。日本民事诉讼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立场一致,均认为当事人在此情况下提起损害赔偿请求不受前诉既判力的遮断。

三、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基准时

我国民事诉讼法典并未对既判力的基准时进行规定,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判决效力制度的一大缺憾。司法实践中对于既判力基准时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在法庭审理终结之时,与我国目前的举证时效相对应。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27 条规定,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意见。第128 条规定,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42 条规定,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的新的证据,应当在二审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关于既判力基准时的例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于人身伤害后遗症、离婚案件子女抚养的问题均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9 条第 2 款规定: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我国《婚姻法》第 37 条第 2 款规定,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根据上述规定,我国民事诉讼对于人身伤害后遗症和离婚案件子女抚养两类诉讼中存在既判力遮断效力的例外情形持肯定态度,与大陆法系各国做法基本一致。

上一篇:第四周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下一篇:学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