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语

2024-09-02

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语(共3篇)

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语 篇1

一、引言

在日常交流或语篇构建过程中, 说话者不可能在所有时候都表达纯粹的客观事实, 有时需要在命题中掺入自己的观点或主观判断。这就涉及到了情态 (modality) 这一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1994:356) 把情态看作肯定和否定两个语义极之间的意义空间。在人际功能基础上, 他进一步提出命题 (proposition) 和提议 (proposal) 两个基本言语功能, 前者涉及话语交流的信息 (information) , 后者涉及“物品和服务” (goods&services) (ibid:88) ;相比较而言, 前者处在“说的层面”, 而后者处在“做的层面”。在信息交流的时候, 说话者需要对信息的有效性程度进行说明, Halliday从可能性 (probability) 和通常性 (usuality) 两个方面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描写, 并把它们统称为“情态化” (modalization) 。在提议中, 说话者需要说明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要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义务 (obligation) 、在多大程度上愿意 (willingness) 或倾向 (inclination) 实行某一行动, 义务和倾向统称为“意态” (modulation) 。此外, Halliday还从“取向” (orientation) 、“量值” (value) 和“归一性” (polarity) 三个维度对英语的情态系统进行了更细致的描写 (详见Halliday 1994:355-360) 。Halliday (ibid:359) 指出, 情态系统可包含144种具体的情态意义表达手段。可见, 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系统的分类和描写是较为精密的。以上只是从理论层面对情态系统进行了分类, 但情态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理论构建, 尽管情态这一概念本身有其自明性, 但是该概念本身并没有可操作性。严格来讲, 具有自明性而没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属于哲学领域研究的内容。在语言学领域, 为了具体研究情态这一概念, 需要研究情态具体的实现形式 (realizations of modality) , 即Halliday所说的“情态表达语” (expressions of modality) (ibid:354) 。

二、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语

情态表达语是指实现情态意义的具体的语言学手段。在传统语法中, 情态表达语主要指can、could、shall、should、will、would、may等情态动词 (modal verbs)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 情态表达语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 不仅包括传统语法中所说的情态动词, 也包括情态附加语 (modal adjunct) (情态附加语又分为语气附加语 (mood adjunct) 和评论附加语 (comment adjunct) 两类) 、谓语的扩展式 (expansion of the Predicator) 、情态小句 (modal clause) 、动词词组 (verbal group) 及抽象名词 (abstract noun) 等, 下面逐一介绍。

(一) 限定性情态操作词 (finite modal operator)

限定性情态操作词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情态动词, 是表达情态意义最常见的手段。例如:

(1) John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 (表责任)

(2) “I love you, always will, always have.” (Gossip Girl) (表倾向性)

鉴于此种情态表达语是我们最熟知的情态意义表达手段, 这里不过多举例说明。

(二) 情态附加语 (modal adjunct)

情态附加语是指承载情态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 具体分为语气附加语 (mood adjunct) 和评论附加语 (comment adjunct) (Halliday 1994;Thompson 2004) 。语气附加语表达可能性 (probability) 、通常性 (usuality) 、责任 (obligation) 、意愿 (willingness/inclination) 、时间性 (temporality) 和语气 (mood) 等意义。评论附加语表达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态度, “评论附加语通常是对整个小句的评论……评论附加语经常通过逗号与小句的其他部分隔开” (Thompson 2004:64) , 如obviously、inevitably和fortunately等。Quirk et al.把这种情态表达语称作“外加状语” (disjunct) 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和讨论 (详见Quirk et al.1985:612-631) 。例如:

(2) She didn’t come possibly because of her illness. (语气附加语;表可能性)

(3) Jack usually goes to bed at 21:30. (语气附加语;表通常性)

(4) John has already finished his assignment. (语气附加语;表时间)

(5) Children shouldn’t neglect their filial duties because filial piety is the most basic moral quality of a person. (语气附加语:表责任)

(6) He did absolutely no work. (语气附加语;表加强语气)

(7) Unfortunately, he wasn’t admitted into the club although he had tried. (评论附加语)

(8) Surprisingly, what human beings ever thought impossible becomes reality nowadays. (评论附加语)

(9) Personally, of the thirty girls in the class, Cindy is the most beautiful. (评论附加语)

(10) To our surprise, she came to the party. (评论附加语)

(三) 限定性情态操作词与情态附加语的组合体

限定性情态操作词与情态附加语有时会同时出现, 二者共同作用来表达情态意义, Thompson (2004:25) 把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共生” (functional symbiosis) 。在日常交流中, 说话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限定性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情况有很多, 例如:

(6) They must surely have realize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7) I should probably get going.

(8) She will come as soon as she possibly can.

(9) I tried everything I possibly coul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10) They will probably come for dinner tomorrow.

英国著名语义学家Lyons (1977:807) 曾指出, 当不同的情态表达语在同一个句子内共现时, 要注意它们的协调问题。比如:must和surely都是高量值的情态表达手段, 故二者共现较为协调。但may和surely在一起使用就不合适, 因为其前者情态量值较低, 而后者情态量值较高;当然, 有特殊的语用意图的情况除外。我们认为, 可以把情态表达语搭配是否协调的问题称为“情态韵” (modal prosody) 问题。显然, 情态韵也是语义韵的一种。

(四) 谓语的扩展式 (expansion of the Predicator)

在结构“be+Adj.+to+Verb”中, 其划线部分“be+Adj.+to”就是Halliday (1994:89) 所说的“谓语的扩展式”。从结构角度来看, 诸如“be willing to…”和“be supposed to…”等谓语的扩展式是形容词性结构;但从功能 (或意义) 角度来讲, 它们却是状语成分, 因为它们在句子中修饰后面紧挨着的动词, 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判断或态度。

(7) You are supposed to finish your assignment within 15 days. (表义务)

(8) Jack is willing to marry Cindy. (表意愿)

(五) 情态小句 (modal clause)

有时, 说话者为了凸显情态意义, 会把诸如“I think…”“It’s likely…”这类的小句放在句首位置, Thompson (2004:71) 称之为“情态小句” (modal clause) 。情态小句所承载情态意义的情态取向都是显性的, 要么是显性主观 (explicit subjective) , 要么是显性客观 (explicit objective) 。

(9) I think he has came back. (表可能性;显性主观)

(10) It’s likely that he has came back. (表可能性;显性客观)

(六) 动词词组 (verbal group)

情态意义也可以由动词词组来表达。例如:

(11) I tend to sleep early. (表习惯性)

(12) She declined to comment on this event. (表意愿)

(13) Jack wants to apologize to Cindy. (表意愿)

(七) 抽象名词 (abstract noun)

情态意义也可以由诸如possibility、certainty和willingness等抽象名词表达, 由此实现情态意义的名物化。名物化的情态意义体现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相对来说, 由名词来表达的情态意义不容易被人质疑, 因为名词因其“名物性” (thingness) 而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名词将情态意义“包装”成不容置疑的“事物”, 因此情态来源就被掩盖了。此种抽象名词在学术语篇研究领域通常被称为“外壳名词”。

(13)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returning to our happy childhood.

(14) Our students have shown their willingness to listen and learn.

(15) This can raise the likelihood of you getting the job.

(八) 据素 (evidential)

美国人类学家Franz Boas 1911年发现美印第安语中有一种语法形式可表明信息来源及肯定程度, 后来研究者把这种语言学现象称为言据性 (evidentiality) , 把体现信息来源的具体手段叫做“据素” (evidential) 。在言据情态句中, 命题由说话者之外的人投射, 表面很客观, 但援引谁的话也是由说话者选择的, 选择就有意义;也就是说, 说话者相当于引用别人的话来构建自己的观点。例如:

(15) Vivian Tan said:“The actions China has taken are quite effective”. (China Daily)

(16) According to Book of Changes, what is changeless are changes per se.

(17) It is said that the strikers will the manger for breach of the labor contract.

(九) 语调 (intonation)

语调是指通过音高变化来区分话语意义 (utterance meaning) 的超音段特征 (suprasegmental feature) , 语调包括升调 (rise) 、降调 (fall) 和升—降调 (fallrise) (杨忠等2012:33-34) 。在口语中, 语调也能表达情态意义。例如: (病人在看牙医, 牙医建议病人拔牙)

(17) Dentist:It won’t hurt.↘ (降调表示医生较肯定的陈述)

Patient:It won’t hurt?↗ (升调表明病人对拔牙是否会疼持怀疑或不确定的态度)

三、结语

情态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 本文总结的9种情态表达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这并没能充分体现情态表达手段的丰富性:不仅语言学手段 (linguistic means) 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副语言手段 (paralinguistic means) (如眼神、手势、叹气等) 也可以承载情态意义, 而多模态语篇中包含大量的副语言特征。因此, 未来在“多模态语篇中情态意义的实现方式”方面的相关研究, 不仅会丰富现有的情态表达语研究, 还可以拓宽人们的情态视野, 加深人们对情态概念的理解。

摘要:情态表达语, 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语法中主要指情态动词。通过阅读文献, 发现情态表达方式并不阈限于情态动词, 情态意义的表现方式具有多样性。本文总结了9种情态表达语, 以期加深人们对情态这一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情态,情态表达语,多样性,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London:Arnold, 1994:354-360.

[2]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5:612-631.

[3]Lyons, J.Semantics (Volume 2)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London:Arnold, 2004:25.

[5]Yang Zhong, Yang Yu-chen, Di Yan-hua, Lin Zhengjun, Yu Xiu-cheng.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 [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2:33-34.

从情态隐喻视角浅析英语委婉语 篇2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即”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为”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可能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正如语言学家Enright所言,“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恨。”本文从情态隐喻视角,分别从情态隐喻在委婉语中的四种体现形式来解读这种社会语言现象,探讨情态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

2. 情态隐喻

语言学家理查德(Richard,1936:98)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因此对于这样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语言现象,对其本质和在委婉语中的运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语言的第一要务是充当人们的交流工具,只有充分了解其表现形式,人们才能灵活运用委婉语达到交际目的。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最后一章提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这便是语法隐喻术语的由来(朱永生,严世清,2001:118)。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韩礼德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即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自然关系;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即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关系,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语言的人际功能在英语中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因此人际隐喻又被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文主要从情态隐喻视角探讨英语委婉语。

韩礼德认为,情态隐喻是由情态系统中的情态从一致式(congruence)向非一致式(incongruence)表达的转移形成的,如:

(1)a.He might come.

b.It is likely that he will come.

上述例子中两句话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在一致式(1a)中,情态动词”might”体现了句子的情态意义,而在非一致式即隐喻式(1b)中,由小句”It is likely”来体现情态意义。即(1b)是(1a)的变体,在语法层上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这种一致式转换为非一致式的情态表达被称为情态隐喻。

3. 情态隐喻在委婉语中的表现形式

情态的隐喻式通过心理投射结构或关系过程将情态体现在小句中。作为意义表达的形式,情态隐喻具有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表达礼貌意义和体现对话性的功能。情态隐喻中的情态意义除了可由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来表达以外,还可由小句、情态物化结构以及情态量值等其他形式来表达。情态隐喻在委婉语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3.1 小句

韩礼德指出,对于情态意义的体现情况可以通过情态的取向(orientation)系统来分析。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有主观和客观取向之分,也就是说,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讲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示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另外主客观取向又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之分,这就形成了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和隐性客观。如果情态取向不同,那情态的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可能性为例,情态的四种表达方式如下:

(2)a.I think John wins.(显性主观)

b.John’ll win.(隐性主观)

c.It’s likely that John wins.(显性客观)

d.John probably wins.(隐性客观)

以上四个句子中,句子(2b)和(2d)是语言的一致式表达,用情态副词来体现情态意义;而句子(2a)和(2c)使用了小句,属于情态隐喻。

韩礼德指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都是隐喻性的,因为这两种情态取向都是由小句来表达的。上述例子中,像(2a)那样体现情态的小句”I think”或”I believe”等,是说话人观点的一种委婉表达,向受话人表明这仅仅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不一定相符,这样既给自己说话留有余地,又委婉地回答对方的问题。在表达不同意见时,这种显性主观的隐喻形式可以表示礼貌和敬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像(2c)中的”it’s likely”小句目的在于弱化说话人的观点,可达到推卸责任、掩盖事实、挽回面子的交际意图,这种显性客观的隐喻形式消除了说话人的介入性,给对方留有面子。

又例如:

(3)A:I changed my hairstyle.

B:It looks nice.I suppose you would look better if it is a little longer.

这组对话中,受话人使用了显性主观的情态隐喻明确表达其观点。该受话人明显不太欣赏说话人的新发型,但考虑到直言可能会伤害说话人的情绪,不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通过情态隐喻的方式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新发型有点短,不太适合说话人。这种隐喻式的委婉表达不伤害他人感情,既礼貌又易于被对方接受。

3.2 情态物化结构

情态物化结构将情态意义伪装成了命题,从而掩盖了情态的真实来源,使其具有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在语法层上形成了隐喻结构。情态物化结构的表现形式为There is a possibility/certainty/likelihood that…例如:

(4)a.He will accept the job offer.

b.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he will accept the job offer.

(4a)与其隐喻变体(4b)意义一致,但采用(4b)这样的情态隐喻表达消除了说话人明显的“介入性”,使受话人感到说话人是依赖客观事实作出的可能性判断。以情态物化结构表现的情态隐喻是说话人对谈话中事实的一种非确信评估,它是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在人际交往中减淡了说话人的立场,使说话人独立于命题之外,达到了推卸责任的交际意图。

3.3 谓语的扩展

使用谓语的扩展形式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客观情态意义。在对话交流中,使用直接的命令方式会使受话人感受到压力且交际意图难以实现,使用谓语的扩展就巧妙地伪装了命题,使受话人感到压力有其它来源而不是直接来源于说话人,从而表现出客观性。例如:

(5)a.You must take care of your younger brother.

b.You are supposed to take care of your younger brother.

c.It is obligatory for you to take care of younger brother.

上述例子中,(5b)和(5c)是(5a)的隐喻变体,所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5b)和(5c)中,说话人以隐喻的方式委婉的向受话人传达,模糊了命令的真实来源,说话人的个人态度被“非个人化”,使其避免了承担发出命令的责任,从而使受话人意识到照顾弟弟是受话人的责任,使其更乐于接受并承担起这份责任。

3.4 情态量值

不同的情态词具有不同的量值(value),因此所表达的意义也会有差异。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很可能会用或高或低程度的可能性词表示话题的正确性程度,或者对受话人使用或高或低压力的词来传达命令。根据韩礼德(Halliday 2004:620)的观点,情态量值分为高、中、低三级,如下所示:

一般而言,地位高者趋向于使用高量值情态,以示其判断的果断性。地位低者趋向于使用低量值和中量值情态,以示其对命题的试探性或不确定性,同时也给对方以尊重,为对方留有发表意见的空间。日常交际中常见的隐喻性表达,I believe的情态量值最高,I think的情态量值居中,I guess的情态量值最低。例如:

(6)a.I believe you are right.

b.I think you are right.

c.I guess you are right.

由上述例子看出,(6a)中说话人语气最肯定,不给受话人以反驳的余地;而(6c)中说话人语气最为礼貌,仅仅表达说话人的一种猜想,给受话人以交流不同意见的空间。情态的多量值使英语具有了一个十分丰富而复杂的情态系统,在情态系统中进行选择时,要明确交际情景以及交际意图,选择合适的情态量值,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运用英语委婉语的沟通交流中,既展现了语言的禁忌性,又实现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上文中介绍了情态隐喻的一些相关信息,着重体现了情态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作用。情态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让人们的言语交际更加委婉得体。人们可以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情态隐喻类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不会伤害或影响他人的情绪。而且,情态隐喻在各种类型文章中均有一定的体现,能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rinter Publishers,1994.

[4]Martin,J.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n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05-116.

[6]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11]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语 篇3

1. 话语的情态系统

英国著名语言学者Palmer (2003)认为在英语中主要有认知情态(epistemic)、道义情态(deontic)、动力情态(dynamic)和实据情态(evidential)这四种情态。就实据情态而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谈论是非的方法,都有谈及信息来源的词汇语法手段。Aihenvald (2004:3)认为英语有一些表示证据的词汇语法手段,如I think, they say, I hear, reportedly, allege, it seems to me等。而这类表达常在各类新闻语篇中出现。

系系统统功功能能语语言言学学对对于于情情态态的的描描写写显显然然更更具具有有系系统统性性及及精精密性。首先,韩礼德(1994, 2004)在语言人际元功能的基础上区别了“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这两种基本的语言功能,并分别定义为“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不同的情态表达还具备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量值。最后,韩礼德区分了情态的两种向度(orientations):主观(subjective)与客观(objective),而其主观性与客观性又可通过情态操作细化为显性与隐性。

为了对新闻语篇展开有效的分析,还应着重提出以下两点,第一即实据性。Halliday (2004)也注意到了实据性的存在。在实据情态句中,命题由说话人以外的其他人投射,以显示该命题的客观性。这也是新闻语篇,尤其是事实报道型新闻语篇作者所要追求的表达效果。这种实据情态可以通过表示命题实据情况的投射句、介词短语、情态附加语来体现,而在新闻语篇中常以直接/间接引语的形式来体现。

第二正是上文提及的情态责任。Thompson (1996:60)把情态责任定义为“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公开接受对所表达的态度的责任”。他认为(1996:62/63)作者和说话人会出于各种原因用各种手段来掩饰他对话语所需承担的责任,以便使他们的观点尽量显得客观。情态责任的承担者一般都是句子中的主语部分,说话人在所构建的话语中,由谁去承担这个责任往往是有选择的,如:“I will...”,承担者为I;“He says that I will...”则承担者为He;而在“It is supposed that I will...”中,为一个虚拟的责任承担者it,仿佛天生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因而表示了高值的客观性。在新闻语类中,对情态责任的追究颇有意义。因为新闻报道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记者只是对事实进行客观陈述,如文中出现任何评论都应明确注明出处。在Kress看来(1977)情态的责任除可由主语的选择及上文提到的高中低值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及附加语外,时态也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因素。他认为过去时应为高值,现在时为中值,而将来时为低值。因此通过对新闻语篇中的时态的分析也可看到作者对话语的态度。

由此可见,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外,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辛斌(2005:74)认为,考察情态系统在语篇的人际功能的作用之一,即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所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作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接受话语感受的预期,了解说话人的话语目的,从而为话语类型的区分提供话语功能方面的佐证。在本文中,作者将主要对所选语料展开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方面分析,以探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个次语类的在情态选择及人际功能上的差异。

2. 语类

李美霞、庞建荣(2006)认为话语类型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类型的具体体现。根据韩礼德的思想,任何一种话语类型都能表达对外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体验,所以它首先具有达意的功能,其次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人际功能(意义)。

新闻报道(news report, news story)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语篇,要求能够客观地叙述事实,严格地用事实说话,应当和评论严格区分,新闻中不能有记者议论或出现评述性意见,这种表现手法使新闻成为一种“无形的意见”,看上去完全是“透明体”一样的事实(周胜林,1994:130)。为了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使自己的新闻为更多不同的读者所关心和接受,报道者必须采用客观报道的方法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起来,寓观点于客观的叙述之中。从情态的角度上看,几乎被人称作是一种被铲平的话语类型。但在新闻中,记者不可能做到无我,因为客观事实要经过记者头脑的思考再被反映出来,也即作者的观点会在作者一系列情态选择操作后,貌似客观地加诸于读者。

另一常见新闻语篇是新闻评论,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选举的结果、政府的更迭、战乱的爆发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做出的解释,发表评议的一种论说文体,是新闻与议论文的结合体,其特点是有思想性、批判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王蕾,2003:136)。具体可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等。社论(editorial)是英美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报社就当前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就语类特征而言,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代表。

李战子认为(2002:85)各种情态手段可在语篇中形成数量上或质量上突出,这种突出是理解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关键之一。所以,从情态使用情况来考察新闻次语类之间的人际功能差异应是可行的。以上两类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不同,笔者假设其实现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也应有异,但具体来说,区别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

3. 语料分析与讨论

本文所处理的语料均来自美国新闻媒体ABC及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的网上新闻。语料分别为同一周内的四篇社论及四篇报道,选取时除语类外,对语篇主题并未刻意,为随机抽选,总字数约为2000字。作者之所以不特意选取同一主题的语篇是为了排除文章主题对情态表达的干扰。分析侧重点为语篇中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情态手段的使用。作者首先在每个句子前面加上标号,然后把句子中的情态手段标出。第二步作者将所标出的情态手段加以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

比率1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单词总数之比,比率2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类语篇在情态手段的选择和分布上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第一,无论是从情态手段总数还是比率上来看,评论语篇都要大大高于报道型语篇。评论语篇中的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为1.52:1,而报道类语篇所得相应数据仅为0.97:1。若与单词总数相比,两种语类所得数据分别为0.067:1和0.048:1。由此可见,在新闻评论中,作者会更多地采用情态手段来达到它的人际功能。

第二,我们可以发现,在评论型语篇中,作者相对来说更多地使用了各类情态词,而这种情况在报道中就比较少。相对应的变化是,在新闻报道中,较多使用的是直接/间接引语。这是因为,在这类语篇中作者的目的是告知,方式是叙述,要达到的效果是客观,大量使用引语,既能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又能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可从文本6、7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在这两个文本中,也有情态词的使用,但通过阅读文本,笔者发现,出现的情态词都是位于引语中的。如文本6中的“I didn’t get here as part of a deal.So Ican’t be pushed aside as part of a deal.It is my people who have chosen me.It will be up to Parliament to decide, ”he said.

另外,在文本1中及文本4中还出现了显性客观的形式。如:It should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decades of secret trials and summary verdicts are giving way to a new era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rule of law.作者可以用显性的客观的形式来淡化他自己的观点, 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 (李战子, 2002:75) , 同时避免承担情态责任。在报道中, 出现的主要是事件的陈述, 因而无需用这种形式。

第三,通过分析,两类文章中都没有出现显性主观的情态,但评论型文章中出现了隐性主观的情态类型。这也是由它的话语类型决定的,我们知道,新闻评论的特点就是夹叙夹议,要议论,难免要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尽管采用了情态手段,其主观性还难以完全铲平。

第四,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两类语篇中,时态一般都是现在时,其次是过去时,最少的是将来时。上文笔者已谈到,过去时为情态责任的高值,现在时为中值,将来时为低值。对前两者的倾向性选用说明作者力图表明自己对话语负责。如果考察得再细一点,就会发现,在报道中较多出现现在进行时,这也和报道属于动态新闻有关。而社论等往往是先要把事件静态化,然后就事论事。

4. 总结

本文以情态系统在新闻语篇的人际意义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比较了两类新闻语篇中的情态手段应用差异,以此为两个新闻次语类的区分提供证据。研究同时又对系统功能语法情态系统理论在分析实际语篇中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另外,本文对新闻语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所选语篇较少,可能存在覆盖面小、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问题,另外情态系统本身很庞杂,在分析时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做到全面。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A.Y.Evidentiality: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P.Van Sterkenburg (ed.) Linguistics Today---Facing a Greater Challen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4/2004.

[3]Kress, G.Tense as Modality.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East Anglia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77, (5) :40-52.

[4]Palmer, F.Modality in English:Theoretical, Descriptive&Typological Issues.In R.Facinetti, M.Krug and F.Palmer (eds.) Modali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3.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6.

[6]李美霞, 庞建荣.话语类型概念探疑.外语教学, 2006, (1) :1-5.

[7]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王蕾.新闻英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9]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生活保障制度下一篇:中职院校健美操的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