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共8篇)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 篇1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背景跟以前比较有了很多变化。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生免试升入初级中学学习,学生间的素质差异扩大了;独生子女多了;还出现“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学生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也跟以往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新形势下,学校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初中数学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学生的素质养成等方面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服务。”许多教师期待学生将数学应用于未来的、与技术有关的工作上,如木工、测量等等,而对数学在初级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素养的近期作用重视不足。为此,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了6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所教学生的素质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有65%后进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有明显转变,向良性发展。
一、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堂上最生动的德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应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出发,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处于半依赖、半自立状态,对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个适应期。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结合学校开展“溺爱有害”的教育,在讲七年级人教版数学“角”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比较“33.15度”和“33度15分”的大小,学生凭感觉说“33.15度大”,经理智的思考发现:“单位不同需化为同单位。33.15度等于33度9分,比较小。”此时,教师发现一名在家庭溺爱中长大的学生靠在同桌的肩膀上听课,继续引导学生:感觉和智慧不一样,比如在同学身上获得溺爱,感觉真的很好,但那是错的;只有智慧才能破除烦恼。那名坐姿不好的同学悄悄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不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带动了一部分同学进步。
教师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产生深入学习愿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向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素养的育人目标。
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数学课堂上最重要的德育
教师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走进数学课堂那“胸有成竹”的举止、清晰的言语、美观的板书以及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都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美。从教师的言行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生往往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一面镜子,了解学生,用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语言帮助学生成长。不能欺骗或糊弄学生,教师的言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德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与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三、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数学课堂上最常抓的德育
小事情孕育大道理。我校教师从课堂教学开始,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幸福感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了解学习新知识,会出现一个对所学知识认识比较朦胧、了解不全面的时期,此时解答问题出差错,不要紧,改过来就好。课堂上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会对全班同学有很大启发,是有功的表现。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快乐中质疑,在微笑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这种课堂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持久,有力地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的前提下学习,意识到个人目标和他人目标是互相依赖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作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书写整洁,计算或推理过程不能出现一点瑕疵,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通过做数学作业,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数学课堂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在七年级人教版数学的手机计费问题中,创设情境:帮助过自己的退休老教师拿着移动公司的两种手机计费方式来求助――哪种计费方式划算?爱学数学的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启发、交流信息、成功解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守望相助的精神。
学生管理教室内物品,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和谐班级的保障。在讲七年级人教版数学“同类项”的有关内容时,从“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以类聚”讲起,把混乱物品摆放整齐,体验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带来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明显的、有效的素质养成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德育教育应渗透于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统一,预设并生成丰富的德育内容,让数学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犹如春雨润物般,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 篇2
一、立足科学教材, 提炼教材德育切入点
1. 利用科学知识的现实载体功能, 对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
科学课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环保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 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让环境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 在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时, 不仅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且引申植物的其他作用 (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 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太阳和月球》时, 介绍紫外光、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时, 展示被酸雨伤害的树木图片和盐碱地图片, 渗透环保教育。虽然在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 但是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通过平时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2. 挖掘科学知识的积累继承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教育
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的继承。科学家们在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 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 以及敢于坚持真理, 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等, 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例如牛顿虽然对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 不过,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 有幸拾到美丽的贝壳, 而真理的大海, 我还没有发现。”又如, 伽利略利用理想的斜面实验, 证实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还用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坠落得快”这一错误观点。再如, 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的阅读材料:2008年9月25日,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举世瞩目的盛举, 表明中国正在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启迪与教育。因此, 在科学教育中, 在以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 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 而是教学教育工作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3. 运用科学知识的延伸内涵, 对学生进行敬业立志教育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穿插于课文间,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要求深入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阅读材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知识, 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更会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以及其中所蕴藏着的科学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带给学生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 留给了学生立志于科学探索研究的广阔空间, 培养学生为国为科学而努力工作的态度。
例如, 在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中的两个阅读材料———《哥白尼和日心说》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以科学家哥白尼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 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 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 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例, 说明了立志目标和个人信仰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立志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第二个阅读材料还说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永无止境, 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借助实践活动, 关注活动德育细节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 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教一个人的道德习惯, 一个人有没有成就, 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科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科学实践习惯, 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中, 使学生感受活动的每个道德细节, 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 领悟细节德育。
1. 凸现小组活动, 感悟合作德育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 孑然一身, 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 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 也不能表现罪恶。”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在科学课堂创设更多更切合学生生活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 改变原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以个人为中心, 忽略集体主义, 忽略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改善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学生在一起学习时,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在科学课中设计探究、合作的实践活动, 以活动实践为载体, 将德育与课堂的活动实践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关注实践过程, 落实生活德育
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项长期工作, 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 从小处着手, 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 设想活动的结果;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对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理性的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和公德意识。
例如, 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实践中, 学生为了找到蜗牛, 就把学校厨房旁泥地上的石头翻了个遍, 为了找到蚯蚓又把土翻个底朝天。活动中学生把蚯蚓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 把蚯蚓折成两段、三段, 看还能不能活;还有的学生用石头把蜗牛的壳敲碎, 看看里面究竟是怎样的……实验结束后, 有学生把实验用过的蚯蚓和蜗牛随便乱丢。当然学生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 但这些行为与“爱护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是相违背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从小做起”。在活动的细节中, 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 全面兼顾, 灵活选择,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不良的倾向时, 恰到好处地选择时机渗透德育, 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 在学生完成《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之后, 我看到废料桶里有过多的实验材料——棉花、猪肉汁、面包, 说明做实验时学生浪费了很多实验材料。平时的班会课上, 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 但在科学课上, 学生却丝毫没有节约实验材料的习惯, 如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盐、米等实验用品都看成“废物”, 扔进废料桶。针对这种现象, 我教导学生实验时要“经济”一点, 不要用太多的实验材料, 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并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做《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节约实验材料, 并在以后的实验中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3. 拓展实践功能, 内化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根据课本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例如, 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 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 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 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 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观察, 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通过利用桂花叶制作树叶书签、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 认识家乡, 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利用废旧品制作学具, 增强学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把德育和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紧扣学生认知, 找寻德育智育结合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随着诗的因素。”真正的德育和真正的科学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在科学的教学中, 让严谨的科学知识、抽象的概念用诗意的语言, 形象、巧妙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知识提取中, 留给学生一个亮丽的启迪, 一个海阔天空的遐想。在知识的理解中, 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找到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切入点。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有效的结合, 把握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 并捕捉它, 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资源。
1. 联系科学课本, 设计德育教育情境
我们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 传递某种道理, 寄寓某种思想, 渗透某种观念。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抓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 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 在上《时间的测量》时, 我用《匆匆》这篇文章作为导言, 让学生感受时间, 在优美的朗诵中体验时间的宝贵, 体现生命的价值, 珍惜生命的意义。在讲到时间的时刻和时间间隔时, 安排学生说出自己每天大约几时起床, 穿衣、刷牙、吃早餐、到校大约是几点, 计算它们的间隔有多长, 养成不浪费宝贵时间的良好习惯。我就是这样见缝插针, 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头脑, 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
2. 依托科学课本, 设计德育教育问题
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 个体经验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具普遍性的。只有把科学的知识融入个体经验, 才真正能对个人的德性生成发生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我依托科学课本知识设计教育问题,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科学知识进入个体经验的结构, 启迪学生的德育构建。
例如, 学习《植物》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我们用的纸张是用木材制造的, 谁知道一棵十米高的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纸?谁能够告诉我长成十米高的树要多少年?你一天要用多少张纸?全校一天要用多少纸?一棵这样的树能用多长时间?你看到这些数据有什么感想?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各种价值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点燃了内心深处美丽的思想火花, 唤醒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知, 并自发地投入到思考和行动中。
3. 延伸科学课本、设计德育教育作业
科学课本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科化的知识, 完整和全面的道德生活经验蕴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 我们延伸科学知识, 努力重构符合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景, 让学生从多种形态、较为完整的生活经验中去真正领悟生活, 体验生活中的道德。因此, 布置以科学知识为载体, 富含道德素养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对道德的自我建构。
例如, 在学习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之后, 针对课文的知识内容, 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 (珍稀动物或植物) , 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个性, 提出自己对人类活动等的看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学了《地球》之后, 布置学生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 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并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 德育教育是学生自我的教育, 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 并不是靠教师传授和灌输完成的, 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 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 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 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在依托课本, 挖掘课本内涵, 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德育情境的同时, 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 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生活得到充实,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3]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编写组.科学 (7~9年级) 教学资源 (上)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1.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服务。”许多教师期待学生将数学应用于未来的、与技术有关的工作上,如木工、测量等等,而对数学在初级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素养的近期作用重视不足。为此,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了6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所教学生的素质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有65%后进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有明显转变,向良性发展。
一、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堂上最生动的德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应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出发,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处于半依赖、半自立状态,对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个适应期。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结合学校开展“溺爱有害”的教育,在讲七年级人教版数学“角”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比较“33.15度”和“33度15分”的大小,学生凭感觉说“33.15度大”,经理智的思考发现:“单位不同需化为同单位。33.15度等于33度9分,比较小。”此时,教师发现一名在家庭溺爱中长大的学生靠在同桌的肩膀上听课,继续引导学生:感觉和智慧不一样,比如在同学身上获得溺爱,感觉真的很好,但那是错的;只有智慧才能破除烦恼。那名坐姿不好的同学悄悄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不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带动了一部分同学进步。
教师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产生深入学习愿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向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素养的育人目标。
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数学课堂上最重要的德育
教师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走进数学课堂那“胸有成竹”的举止、清晰的言语、美观的板书以及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都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美。从教师的言行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生往往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一面镜子,了解学生,用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语言帮助学生成长。不能欺骗或糊弄学生,教师的言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德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与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三、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数学课堂上最常抓的德育
小事情孕育大道理。我校教师从课堂教学开始,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幸福感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了解学习新知识,会出现一个对所学知识认识比较朦胧、了解不全面的时期,此时解答问题出差错,不要紧,改过来就好。课堂上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会对全班同学有很大启发,是有功的表现。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快乐中质疑,在微笑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这种课堂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持久,有力地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的前提下学习,意识到个人目标和他人目标是互相依赖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作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书写整洁,计算或推理过程不能出现一点瑕疵,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通过做数学作业,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数学课堂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在七年级人教版数学的手机计费问题中,创设情境:帮助过自己的退休老教师拿着移动公司的两种手机计费方式来求助——哪种计费方式划算?爱学数学的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启发、交流信息、成功解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守望相助的精神。
学生管理教室内物品,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和谐班级的保障。在讲七年级人教版数学“同类项”的有关内容时,从“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以类聚”讲起,把混乱物品摆放整齐,体验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带来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明显的、有效的素质养成的过程。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 篇4
王明生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开放性、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孩子们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再加上现在广大农村,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二、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结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三、德育渗透措施方法:
1、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本册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据此可渗透如下教育:正确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名人精神,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珍视生活,关爱动物。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机进行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单元 成长主题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问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第二单元 祖国主题 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 名人题材 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单元 文化艺术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第五单元 探险主题 激起探险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单元 动物美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2、深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思想素材,富有质朴的美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新教材主要体现在: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集体主义和爱国思想,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有为人处事、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有理想信念的指导,等等,如《黄河颂》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最后一刻》让学生感受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登上地球之巅》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等。我们只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这些思想内涵就不难被发掘出来。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进行无痕教育。
语文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了解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自觉的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思想观点、道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中播撒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讲课要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要善引入,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用壮美的祖国山河陶冶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用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在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很多,如,在导语中渗透,在朗读中,在字词教学中,在讲授课文中,在人物分析中,在主题归纳中,在作文教学中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收获。
语文活动是思想升华的殿堂,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领悟活动的主题,体验思想的精华,从而得到情操、道德的升华。几年来,我们在实验班级开展了许多项目的活动,如,故事会,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编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课外阅读比赛,办校报、手抄报,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的思想其到了教育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求知、成长的动力。老教育家徐特立说得非常确切:“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摆正德育的地位,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是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害所在。”
八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5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 一、抓住“三性”
针对性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的新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规范性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贯彻,克服随意性,不搞运动式,使德育内容规范、完整。
计划性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哪些内容能有机结合,要求数学教师要订出整体计划,形成相应序列,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
二、把握渗透的“点”、“时”、“度”
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是重点。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周率”、“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则更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找准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点,数学课堂中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捕捉其情思的变化信息。调整思想渗透的“点”与“时机”,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要做到“眼明、耳灵、腿勤”:眼明则不失察;耳灵则信息准;腿勤则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时机”就不难把握了。
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处理好二者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黑板上面的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七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 篇6
课题: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大数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首先从实例入手来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即必要性,然后讲了把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让学生通过例子自己归纳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地方予以补充说明,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掌握这节课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科学记数法
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我国人口大约是1300000000人。
人口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一章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课后练习P104页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理解,本班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练习。另外,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学生知道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渗透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规定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以上数,读、写都不方便,考虑到10的乘方有如下特点: 34102 =100,10=1000,10=10000,…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100000000=6.1×1 000000000=6.1×10.象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也就是把一个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0≤a<10的数,n的值等于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二、例题
例1 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1)1000000;(2)57 000000(3)123000000000 解:(1)1000000=1×106.(2)57000000=5.7×107
(3)123000000000=1.23×101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再确定10的指数。
注意:一个数的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数,同样也有非常小的数。本节课强调的是大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实际上非常小的数也同样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有1纳米=109米,意思是1米是1纳米的10亿倍,也就是说1纳米是1米
919的十亿分一。用表达式表示为1米=109纳米,或者1纳米=10米=109米
例2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108(2)3.15×106
解:(1)2×108=200000000(2)3.15×106=3150000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8,12,-;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25,8,-3,6,-4,9651,-0,1.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六条
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2.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教材第54页图6.2-1.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二、师生互动,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再向东走50米.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有时,由于地点比较集中,坐标平面又较小,各地点的名称在图上可以用代号标出,在图外另附名称.(举例)活动3: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展示问题:(教材第62页,公园平面图)春天到了,初一(13)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
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200,300)”.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三、小结
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60页第5题、第8题.五、备选练习
1.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2.教材第65页第4题.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第二十四条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内容,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自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就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数学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 给学生讲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圆周率π的计算, 首先由三世纪时的刘徽发现π≈3.14, 接着由五世纪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测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π<3.1415927, 这个记录保持了一千多年, 现在还将π≈3.14称为徽率, 将π≈355/113称为祖率。比西方奥托取得相同成果早一千多年, 莫斯科大学中还建有祖冲之的塑像, 以示纪念。《立体几何》中的祖恒原理, 祖恒发现这个定理比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早一千二百年。还有勾股定理, 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还有杨辉三角等, 都可结合教材, 介绍我们祖先在数学上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另外还可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 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
二、远大理想、顽强意志的培养
理想, 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 是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理想, 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 才可能为这一事业而奋斗。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 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 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 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 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德育主要通过严格要求学生,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总结经验、自觉读书等方面表现出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刻苦、顽强、谦逊、自信的心理品质, 养成积极进取、惜时守信、竟争创新的时代意识。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章及平时学习数式的计算, 方程不等式运算时, 教师可以从歌德巴赫猜想提出讲到陈景润是怎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智能证明方法, 使其证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陈景润在极其严劣的社会环境及艰苦工作,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难, 做出巨大贡献, 教育学生要学习陈景润不怕苦勇力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的精神,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 对照检查自己, 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格。
三、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明确指出,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数学教师理所当然要承担这一光荣重任, 而通过数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例如:“存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际需要的结果, 而不是象唯心主义所认为的数学是任意思维创造的产物。数学教学中可利用数学史中的史料使学生正确理解存在决定意识的关系。例如在平面几何导言课的教学中, 应向学生介绍几何学产生的历史:古埃及的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 经常冲出两岸地界, 这样就必须设法测量, 重新勘定用地的界线, 在这种实际的需要中, 测量土地的方法就产生了, 几何学就产生于“测地术”的意思, 在几何的图形的教学中, 要向学生说明几何图形主要产生于人类仿形造器的实践活动中。“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代数课中, 要向学生说明数的概念的每一次扩充, 都说明了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数域的扩展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而逐步完善。在高中教学中求数列极限, 也是利用了这个观点进行思考和求值的。
四、勤俭节约, 绿色环保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 良好行为习惯, 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数学课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一粒米并不是一件小事, 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人人都节约, 全国就是不小的数目。每人每天丢一个塑料方便袋, 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污染。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譬如, 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 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 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针对初中数学 加强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 德育渗透民族情感唯物教育
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不能定位于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作为唯一目标。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使数学课堂显示出明显的道德渗透和道德影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经过几年的不断学习、探索,我也总结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记录下来与同行共勉。
一、精心设计教学,适时渗透德育
学习内容不仅体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数学学习内容中的公理、原理、公式、法则、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等诸方面都包含着理性、严谨、细致、坚韧、审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数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其对学生思想、充分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在情境引入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我充分利用“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哪个福娃最受欢迎的两个相关报道”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进而引入第一节课“统计调查”。
在例题讲解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给出例题:一块长8米,宽6米的草坪,被踩出一条路。(1)同学们分析一下,走斜路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分别是什么?(2)走斜路比走远路近了多少?当完成题目的解答以后,追问了一句:“通过数学计算,我们知道,走斜路可以少走4米节省了时间,但踩坏了草坪,是否值得?”简单的一句话,使平时有类似行为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课堂小结中渗透德育。如在讲授原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教学小结如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最后,我送给同学们4个字母构成的式子: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老师与大家共勉!这样的小结既呼应课题,又指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学习需不断求索,可谓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也正是因为德育的渗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上不断前行。
二、结合文史介绍,培养民族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数学发展的介绍以及数学家、数学成就等相关资料的介绍,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文史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如在八年级讲解《勾股定理》时,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有理数加减法时,告诉学生加减法则的历史很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加减法则进行计算了,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告诉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揭开,鼓励他们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三、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唯物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和变化,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正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反复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正关系。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如在七年级讲解“正数与负数”这一节时,通过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讲解,使学生认识“对立”的观点;在有理数分类时又体现“统一”的观点;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转化、普遍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远不止以上这些方面,教师工整的书写,优美的教学体态,分析数学题的丝丝入扣,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磊落的处事态度……都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路途上的指示牌、风向标,而这种受益,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生的影响将更为深刻久远。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学要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有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进行,不可牵强附会。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在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在把握教材精神的同时,也要把握渗透德育的良机,通过教学内容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数学课堂成为德育、智育双赢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把下一代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计划06-15
一年级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10-29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08-05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案例08-29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05-18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案07-11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论文07-30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案例10-21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07-03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讨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