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4-11-04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精选8篇)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文本,德育渗透,龙头凤尾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是生命之声, 是文化之根。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 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它们都是感情的产物, 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初中新课标下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指导分析, 其感染力就更强。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说明了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作为语文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时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人之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 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 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沁园春雪》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邓稼先》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白杨礼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不少中学生道德滑坡, 人格残缺, 情感缺乏, 心灵空虚。我们希望通过结合教材, 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从古至今, 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因此, 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 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感受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生浩气谱写动人之歌的文天祥;在异族统治、故国沉沦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 那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星辰都在这里汇聚, 他们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洋溢着永恒的魅力, 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接受品德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 与作者对话交流, 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三、着眼教材, 解读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作者宋濂现身说法, 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 求师之艰, 刻苦攻读, 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 勉励马生珍惜良时, 刻苦力学, 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 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 宋濂尊师重道, 不畏艰苦,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老师以此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进行《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时, 我们可着重教育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让生命坚韧”, 结合我们身边少数人的愚蠢做法, 教育学生“生命本来就很脆弱, 哪里还经得起我们人为的践踏和蹂躏。我们要关爱生命, 要选择坚强, 要活得更精彩”。

在进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时, 我们既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脊梁;又可以树立学生顽强的自信心, 把握时机, 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九年级上册教材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致女儿的信》,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 回答了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6日第一版.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初探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探讨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数学课本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因此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中学数学内容,加与减、正与负、直与曲、已知与未知、平行与相交、函数与反函数、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具体形式,如正数与负数的对立统一于实数,直线与曲线对立统一于点的轨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对立统一于函数之中等。在教学中给学生揭示出它们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它们相互排斥的方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依赖的方面。如果说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数式的值则可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如在讲授轨迹时指出“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在数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这样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这样,在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二、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树立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将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穿插进行讲述。如:分数除法法则、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负数的定义和加法法则是我国公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的,他的《九章算术注》堪称我国传统数学理论的精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最早算出圆周率“π”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最早发现并得出“二项式”展开系数表,人们称之为“杨辉三角形”等。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时,穿插讲讲杨辉“三角”及二项式展开系数表;在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重要著作《九章算术》及《周髀算经》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讲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时,不仅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还要了解到我国现在建设的黄浦大桥、南浦大桥是当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这可使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学生胸中油然而生,激发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再如讲“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还可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方法源于自然法则。

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数学家及他们的辉煌成就,也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家对人类的突出贡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无论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上,都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他依据“黄金分割”研究推广的“优选法”在许多生产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更明确地概括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取得突破性成就,震惊了世界。这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世界科技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契机,与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祖国建设的新成就相联系,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渗透美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抓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爱美心理尤其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的特点——形象性和可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启迪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课堂上,教师的衣着整洁,语言严谨,举止大方,板书工整,安排合理,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美,通过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题目的和谐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数学解题的方法美进行教学,既可以诱发学生非智力品质情感的作用,又可以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如杨辉“三角形”,构形完美,体现了对称美,描述了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联想。再如“黄金分割”——最完美的比例,环境的美、人形体的美、建筑的荑、摄影的美等等无一离不开它。我国古代的建筑杰作“赵州桥”及当今的黄浦大桥、南浦太桥也都渗透着数学美。

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 篇4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在百废待兴之时,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高度重视学历的社会,学士已不值得骄傲,硕士遍地开花,博士也 不再稀奇,考入大学已成为迈入理想人生的“入场券”。在此情形下,高考俨然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 挥并左右着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为了高考,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不知要参加多少次考试 ,每次考试之后的分数排队都是对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为维护自己的自尊 ,他们往往逐层折磨他们所能指责的对象,最终的承受者就是学生。最弱小、最不成熟的孩子要去承受最后的 压力,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面对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创造精神,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个 性,缺乏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把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劳动都 视为负担。据调查,某校六年级有个班44名学生中,平时能自己洗衣服的只有9人,能做妈妈的小帮手,主动做 家务的不过4人。问其原因,说是功课紧没有时间,或是家长不让做。这样的学生能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 会吗?他们读书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名次,但是考试本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而设定的手 段,并非求学的最终目的。某些学生只适于在别人设定的体系内生活,而没有自己的内驱力和创造欲。如果我 们培养的“好子女”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了 中国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向应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人们正以骄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类命运、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它既担负着 继承传统、传递信息的功能,又挑起创造新知识的重任。因此,如果说要为21世纪准备的话,那么首先应当研 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 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 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 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化小学语文教 学的改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 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 能,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

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准内化目标要求。

深圳市较早实施把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八个一”: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的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 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分析观察问题),一种认识(了解国情市情),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教学和社 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机地选择内化的目标。如教《周总理的睡衣》、《雷锋日记》、《劳动最有滋味》等 课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教材确立不同的内化目标要求。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 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 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强化情感渲染,营造内化氛围。

内化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 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放活动幻灯片的方 式进行。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从 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 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 致有三种情况: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周 总理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周 总理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 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 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2、写同一类事例。其思想教 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 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 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 更有利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3、写相近的人和事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基本一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都是写外国穷苦孩子悲惨遭遇的事,都是激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 罪恶、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幸福美好生活的课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应比单独一课课渗透更为 有效。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生动地发展的教育;就是 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 努力为人类,为国家作出最大贡献,并幸福美满度过一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 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更应该是一个行动 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 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 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切实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zhé@①著《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朱正勤《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点的选择》,《江苏教育》1997年第5期;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要求》,《江苏教育》1997年第9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动的和有意义的。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数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了环保意识和爱国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及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又如,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既是一种科普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先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二、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介绍一则“爱心捐款”故事;《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呈现关于珍稀鸟类丹顶鹤的音像资料等,把数学知识和德育渗透巧妙结合起来。在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对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的培养。

三、通过教师示范进行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我国汉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注解。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净化自己的灵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课堂上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标,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断扩充和开拓思想教育材料。

三、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许多数学问题是需要学生以小组讨论、团结协作等方式来完成的。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探索、发现总结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要贯穿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们讲了有关节约用水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生活用水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使用水的数量。通过这样的统计整理,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我们应该意识到,德育是一项长期渗透的工作,教师要善于把自觉的潜在德育渗透转化为不自觉的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不断扩充和开拓思想教育材料,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渗透; 道德;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4-00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那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这种渗透呢?

一、通过教师亲身示范来渗透德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形象、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以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及工作、生活的细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力争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二、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来渗透德育

其一,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古代中国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学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有关知识点背后的历史素材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应该介绍赵爽的精巧证明;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应该介绍刘徽和祖冲之。这些辉煌的数学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起学生发奋图强、为国争光的愿望。

其二,通过紧密联系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数学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积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

其三,揭示数学中所蕴涵的美。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美观的板书设计,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

其四,通过揭示数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数学是一门讲究方法论的学科,数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或辩正唯物主义思想。例如,正数和负数、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等,它们都互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意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理性精神。

三、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

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或方法对学习结果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好教学方式的育人功能。

四、通过提出严格要求或加强管理来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又要在学习和纪律方面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

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由于课外活动在许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课外活动现在也被纳入了教学计划。具体地说,课外活动具有方式灵活、实践性强、学生自主程度高、学生交流充分等特点,所以,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就数学学科而言,活动形式也很多。

六、通过采用积极的学习评价来渗透德育

在某种程度上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教学本身。所以,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都能创造性地利用评价的教育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一些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

七、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避免单纯的说教。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本意是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将数学课演变为政治课,尤其不能脱离数学教学专门去搞思想教育。否则,就会犯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的错误。

第二,要注意以情动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要注意不要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德育素材、德育活动“自然”地融入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第四,要注意持之以恒。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千万不能搞一阵风,千万不可寄希望于通过某节课、某个内容的教学或通过开展某项活动就能达到目的。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持之以恒的渗透落实,才能收到成效。

总之,数学教师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抱着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2]刘学文.关于素质教育的焦点对话[J].教育探索,2001,(5)

[3]曾大洋,张白翎.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8

[4]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N],数学教育学报[J],1996年第2期

[5]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N].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8年第6期

[6]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育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聂东林.素质教育与教育随想[J].教育探索,2000,(3)

[8]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9]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0]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上一篇:养殖收购合同下一篇:托业听力精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