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精选15篇)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民间艺术 文化 传承 发扬 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2
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发展文化强国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虽然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了,但是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增多,如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对中国人民产生的影响,致使许多人出现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直接导致民族、国家缺失传统文化自信,另外还呈现出缺乏系统化的关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制度方面的规定,造成人们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认识度。甚至出现某些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过于盲目崇拜,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加大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才能够为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对这种宝贵资源的时候,应该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和革新的态度,充分挖掘、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新性地发展、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有效地整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3. 有助于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都隐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发展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不断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其中许多内容可以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如吸收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理想人格等思想,将其科学地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另外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基础是传统文化固有的特征,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也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马克思主义方法,使用广为熟知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融入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效果[1]。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为了实现生态文化社会的创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提出生态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学的方法、原理、思想等内容,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为生态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对其进行传承有助于完善生态教育。如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取物以顺时”、《周易》中讲述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男女”等。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有利于启发人们思考出有效地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
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道德问题全面地反映出来,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不能够用道德规范来简单的定义,需要内化这些规范,在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指导时使用道德规范,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促进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张扬的社会欲望,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领域,频繁出现“道德滑坡”问题。在一脉相承的“德治”“德政”下,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是非常明智的治国思想,目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正是与之呼应的举措,是发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2]。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新的时代内容赋予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驱动其世代相传。而实现人生价值、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内容,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能够将儒家的思想充分显现出来,其提出的博大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其进取精神能够完善人生理想,且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相一致。另外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相一致,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优秀的文化内容,也存在落后的文化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承时不能全部吸收,应当有所选择,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1. 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整理、开发传统文化体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同时这种来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征。持续发展中华历史的基础就是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人类从事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借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下来,不断对其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将其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人们深入地认识古代人们的智慧、生活方式等,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再创造、再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觉悟,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
2. 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文化时,革新继承方式,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统、现代之间的合理转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革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优秀的文化以电子形式保存在计算机硬件当中,然后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使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减少对外来文化的依赖,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3.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
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教育作用,在革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的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带领人们去往建筑物景观、文化遗址等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若是条件不允许,则引导人们观看相关的影片、图片等,使人们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加深教育的真实性、形象性,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建筑物中反映出的现代文化价值渗透给人们,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同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主要是将其道德文化、思想文化等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在革新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行不断挖掘、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等方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索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洁.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57-58.
[2]黄超,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阙如与现代补缺[J].学术论坛,2015(03):159-162.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3
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们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会同时涉及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这两个概念。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同一文化的内部,强调的是文化的不变。如人在儿童期通过学习进餐、穿衣等活动形成的行为模式会保留终身,并对异文化的行为模式产生抵制。
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涵化(ac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文化持续地相互接触,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涵化的结果可能有三种:(1)接受,包括自愿接受和被迫接受。(2)适应,包括单方的适应(一方被另一方同化)和双方的适应(文化融合)。(3)反抗,即一种文化拒绝接受另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有时会有益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害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斥通过涵化的过程吸纳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直至实现文化融合。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有人对待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一味采用同化的态度和方式,即盲目地将一些非主流的异文化也纳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使之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一个部分。随着对文化生态平衡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民主意识在真正意义上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去殖民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需要尊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
但关于文化的共生、共存问题,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原本,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后来,某些文化,特别是伴随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西方文化被一些人盲目地信奉为“先进”文化,并被用于同化、“融合”甚至“替代”其他种种文化,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的做法事实上是有害于文化生态平衡的。
现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又开始关注起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理解和尊重每种文化是必要的,于是,开始运用“去殖民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括教育在内的多元文化发展问题,以促使各种文化都能在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状态下得以共存、发扬和发展。
“教育被用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由来已久。殖民者往往会向被殖民者引入整套的教育模式,这在殖民者看来是他们的慈善之举,而在被殖民者眼里则是权力丧失的象征。教育成为了殖民者灌输其价值观的一种策略。近年来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研究清楚地揭示出,当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殖民主义的全球霸权势力介绍给弱势国家时,弱势国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并确保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他们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采纳外来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国家的学者和官员们已经认同了中心国家的世界观,倾向于将这些改革举措视为对其人民和政府施加的有益的压力。”①
事实上,真正的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尽管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仍然主要是与其所在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应传承
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传承和弘扬。换言之,中国人更有资格、也更有底气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历来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中国人,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和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信用、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要求延伸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尊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正因如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有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现代化。在建设现代化、市场化的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道德悖论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激活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将其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之中。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过去没有、现在也不会简单地把中国人带进现代化,但是,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新芽,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来源。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重铸。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儿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我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可从小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初步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初步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打下基础。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这次研讨会上,习近平还主张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他针对一些西方人的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4
姓名:陈帅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同大家熟知的艺术:绘画,书法,剪纸艺术,皮影„„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是我们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们要铭记历史一样,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南无民间文化艺术对公民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的文化和艺术。在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功能时,就要既重视他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单一注重他的精神领域,也不应拘泥于艺术作品的用途,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功能展开分析。【1】 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但价值方面也方向一致,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下乡为乡村送文化的同时,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以前一直被用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正在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2)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描述,从中产生油画,素描„„绘画艺术。而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不论西方东方艺术流传千年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我们今天研究传统艺术,重视传统艺术,不光是获得创造新的艺术的能力,也不仅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辉煌,更不能从商业方面去理解其“文化产业价值”。它是一潭幽深澄澈的灵泉,可以浇灌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生命更有风采,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它的人文价值,给我们的生存以力量。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虽然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偏远地区的文化艺术也阻止不了新时代的冲击。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希望各地的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抢救和发展乡村民间文化。比如组织相关人员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利用摄影、摄像、录音、出版等现代手段尽可能整理保存民间艺术;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积极扶植民间艺术的开掘和发展等等。唯有如此,我们才前不负古人,后不愧对来者。林宝晓先生对民间艺术的保存与传承曾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与措施。他指出,根据民间艺术的“属地主义”,即地域性特征,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与各地文化中心相结合,共同实施保护,建立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所,“广结善缘”,国家,社会,全民都来关心民间艺术,而不仅限于文教机构;积极培养新生力量,编辑出版民间艺术教材,促使民间艺术传习进入教育体系,朝向高等研究体系群的整合研究开发,如此等等,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全健的生存并传习下去。【2】
总之,无论是国际社会对各国,各民族文化一擦海南的抢救和保护,还是大陆及台湾地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实践,既为我们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也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3】
(三)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民间文艺极其丰富,二十年前,陇原大地上的人们都会为精致的窗花和剪纸而惊叹,但今天,你只能看到满墙的明星贴画。每年端午前后山间田埂漫来的花儿声、村头动听的二胡音乐已经悄然逝去,被电子产品所代替,这也引起无数人的反思。如何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促进陇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本次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热点。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艺术是否魅力仍在?近日,记者走访我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发现,文化部门虽然不遗余力地抢救,但因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难如所愿,大量的民间艺术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危险。【4】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是正在改革开放中急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乡
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危机我们不得不承担起应该担承的责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有千万年历史传承,可以与经史子集、经典遗址遗迹相提并论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的、民间的、活态的另一半。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中最严峻的问题。
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注重旅游业经济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修建以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或景点也是传承的一个好办法。位于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之意境,并完全按照画中原始布局建造,集中展现了开封城由虹桥至上善门一段的风物景观。园中现可轮流展演100多个以宋代文化为主的活动项目。在这里,游客每天可以轮流欣赏到包公迎宾、大宋科举、皇帝祭祀大礼、民间绝活等节目表演,宋代杂耍、气功、鞠球、舞狮等文艺表演,织杼、年画、官瓷、汴绣等宋代技艺展示,还有糖人、剪纸、风筝、泥人等民间工艺表演穿插其间。景区内再现了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开封城歌舞升平、繁华富庶的景象。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又如目前一些公园内增设了手工作坊、民俗表演,让人们在休闲之余感受民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在无形之中让其溶入现代生活,起到传承作用。【5】
结论
民俗民间艺术,就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造就了民族性格。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其中蕴含了民族独特的精神,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如何保护民俗民间艺术,取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对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认识的自觉程度。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是承自上辈的文化,这种文化养成了民族的国民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社会向前发展时,它极容易消失。所以应该倍加重视,自觉地加以扶持、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2】林宝晓著《民间艺术传习保存计划》
【3】《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4】《路在何方?》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个故事说起,十个视角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介绍用“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的技巧与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传承与持续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他谈到:“易〃像—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用图〃像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由此,人们可以在物质、心灵与理性等多个层面沟通和交融。回顾过去几十年,我有幸透过殷墟的甲骨文字,感受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子仰观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与博大;在修读《易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日日夜夜,东方先知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的悟性;华夏大地浑厚奇绝、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涵养孕育心物交融、凝炼积淀聚合升华,进而生成108个图〃像。图〃像可使过去、现在、将来融会,可将心灵与历史、文化贯通,把宇宙与心聚合在同一个时空下,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
简而言之,易者,变化也;易学者,变化及其规律之学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对“易”的研究,就象“易”本身一样,生生不息,随研究层次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者境界不同、心量不同而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易学之一吧。事实上,就像仓颉造字一样,图〃像思维不过是把存形于天地之间的万有,回归到肇始一念间。在今天看来,图〃像思维既是思维的觉醒,又是思维的回归。以图〃像思维看,中国传统造字思维的本质特征,乃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由此,知识时代“图〃像思维”学汉字,必然会融会贯通,势如破竹。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王东星 李文孝 Wang Dongxing Li Wenxiao 作者单位:王东星,Wang Dongxing(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李文孝,Li Wenxiao(齐齐哈尔第四十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G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经典美文
★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作文
★ 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文
★ 母亲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7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 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或继承, 不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而且使之获得世代相传的驱动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历来就很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人”, 这种实现人生价值、完善人生理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正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要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科学发展, 和谐理念, 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道德教育.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德教育的重点也不是简单地理解道德规范, 而是将这些规范内化, 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欲望的张扬和释放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和迷惘, 所有这些对社会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古代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治”一脉相承,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认为“仁政”是英明之治。所以国家强调“以德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正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观念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3.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的塑造, 依赖于生态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周易》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到儒家的“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和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都可以启迪我们从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来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来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传统思想的冲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中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其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积极的。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宗法制度影响和制约, 带有较重的宗教人情色彩。
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仁道礼义”做出的种种规定和限制, 使传统文化的宗法色彩愈加浓烈。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就有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
民间生活更把纲常伦理、祖宗遗训, 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绝对主义的观念带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同时也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教条主义态度。
3.《增广贤文》的一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
圣贤书”, 古人用来告诫读书人要少管是非, 多钻研学问。的确, 很多时候做学问, 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 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能让人去适应当今全球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善于因势利导, 积极更新观念, 超越民族的狭隘界限,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历史高度和哲理深度的反思, 以适应时代潮流。
三、穷则思变, 革故鼎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因此, 我们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单纯的以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也不是对儒学的复兴, 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 在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亦即老子所言:“执古之道, 可御今之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始终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 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 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邓小平也指出, “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 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但是“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文化。
四、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民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因此,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 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 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 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因为越是国际化, 越要民族化。”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确当代中国的文化诉求, 在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 取其精华, 消解渊源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却又延续至今的糟粕, 在当今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社会里, 承担文化启蒙的重任, 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包容和体谅中挖掘“仁义礼智”的本性,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使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生成的基础, 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以此为依托, 并肩在现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相互扶持、共同修整,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革故鼎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伟利, 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 2010, (2) :210-212.
[3]崔寅.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冲突[J].商场现代化, 2010, (1) :71-72.
[4]高武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9) :150-152.
[5]王春英.突破传统文化惰性因素的束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6]李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4) :10-11.
[7]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 2011, (6) :61-63.
中国传统装饰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篇8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升,对自己身边环境的要求有了大程度提升,装修和装饰开始被人们关注,虽然装修和装饰大部分都在追求现代色彩,但是我国古代相应思想或者是方法,对如今都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于酒店和旅馆,因为在房间中体现传统的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加舒服,具体的内容将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传统层面装饰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
我国古代对房屋进行装饰的时候,讲究三个原则,一是要求每一个物件都要有实用性,而且要保证人民的安全,所以多用园拱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各个拱形、方形的部分,添加窗户、门、护栏等,外观看上去更加有美的感觉,二是体现我国的文化,包括花纹、图像等,其中最喜欢圆形和方形,这是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思想,也是注重圆满的美好愿望,在颜色方面,只有皇宫和王府可以使用金色、黄色,三是注重于与周围形成和谐的状态,在装饰物件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用艾草、兰草等制作香包,对房间加以装点,文人一般会在自己的房间内挂上梅兰竹菊的图画或者雕刻,强调洁身自好,而且也与房间外部的花草互相衬托。那么将这些内容应用在现代酒店的装饰方面,可以让房间内的环境更加“正规”,而且全部应用现代色彩的物件和思想,房间内部给人的刺激性过强,人们不能良好休息,但是在借鉴我国传统装修相关元素的时候,也不能全部照抄,或者房间内部全部体现古代的色彩,需要遵循下面两点准则:一方面,注重吸取其中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圆形、暗红色、黄色的装饰,可以使房间简洁大方,而多用花草的图案也可以给人们自然的感觉,会更加放松;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装饰文化进行在创作,结合现代层面的思想或方法,进行在创作,比如运用古代的房间构造结合现代的物件可以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用古代装饰中常用的花纹,比如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八宝,或是选用古代装饰的材料,比如木质、竹等,通过编织、塑造,形状各异,给个人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我国传统装饰文化在酒店室内如何应用的几点思考
1.设计过程继承和革新
第一,酒店房间内部设计的过程中,负责人员要注意确定酒店的主题,比如商务酒店要注意简洁性和便捷性,如果是主要休息和供旅游人员居住,则要注意舒适性,通过确定主题之后,设计人员浏览古代建筑的装饰,阅读相关书籍,开始进行设计,体现我国的特点,比如房间内设立屏风、悬挂植物图片,或者粘贴的壁纸上是古代的图腾,比较古典,而且又非常简约;第二,在造型方面,酒店房间内部个设置的形状都要注意以圆形为主,这样避免棱角带给人的“视觉刺激”,而且也避免发生意外,比如房间内厕所的洗手台,如果设置成方形,那么人们如果摔倒碰撞到棱角处,容易受伤,将其设置成圆形,然后刻上兰花、荷花等图案,整体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对于居住的区域,运用传统装饰中的区分,比如设置屏风,而且在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体现;第三,在装饰物品方面,要注意颜色和材料,与周围互相衬托。
2.将古代与现代予以结合
做好上一点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革新这个准则,在对房间进行装饰的时候,不能过度追求古代的风格,这样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因为古代房间的颜色比较单一,而且也不能体现出酒店的规模和能力,一是要对房间的门和玄关进行设计,体现现代色彩,然后房间面积大的可以设置屏风或电视背景墙,安排体现吉祥、祝福的图案,比如三阳开泰、万马奔腾、荷花、鲤鱼等,二是将古代与现代予以结合,比如悬挂的画,用古代意义的边框配上油画,古朴又不失时尚,给居住的人不一样的感觉,三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自然植物,比如在电视旁边搭配兰花。
结论
总之,现代装饰过程结合我国传统装饰文化,可以起到理想结果,尤其是对于酒店,而且装饰文化属于民族文化,合理运用可以保证其继续保留和发展,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设立装饰相关专业的学校要在教学之中加入传统装饰的内容,并且注重革新。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9
如,在学习~ておく的时候要结合以前的语法,不要一句话お客さんが来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く、变成お客さんがく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いて就不知道后面的~ておいて是什么了,其实就是~てください和~ておく结合的形式,此外,像如一句日本语を勉强し続けていこうと思う也要看出是:~を动词、~し続ける、~ていく、~ようと思う这几个小语法组合形成的,能够看出这种语法组合方式,那么一些稍复杂的组合语法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不过也需要你零碎语法的积累才可以。另外,日语的语法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很多语法在句中翻译不出意思来,这就需要学习者很好的去体会,去运用,这样才能学好日语的语法,使自己灵活运用
英语和汉语的五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传承中国文化作文 篇10
汉字是中国人的五大发明之一。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汉语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事项,记录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朝朝代代的大小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图像演变成一撇一捺的汉字体,这中间的蕴含着多少历代文人留下的精髓的美丽。汉字虽然和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图文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他却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那些古文字在演变过程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到了今天,并一定会在数千年以后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然而,在古诗词中。更能感受到汉字的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会想到清高的人将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能感受到他的思想之情和淡淡忧伤;读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会想到梅花的坚韧性格;读《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的精神。字字句句间都流露着中国文化的特色之处。是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当然也是汉字文化成就的代表。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11
关键词:山东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传承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各个地区又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区民间文化观念和舞蹈形式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集山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囊括汉族山东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体性,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相融而呈现的共性特征。
山东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和典型。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山东的民间三大秧歌,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山东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该地区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的传承,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教学是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直接方式
舞蹈教学通常选择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是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舞蹈教学也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山東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特有的儒学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支撑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内涵,让使学生整体掌握山东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东民间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也就是通常我们要求的动作富有了灵性。
我们现在的舞蹈教学内容应注重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齐鲁文化在舞蹈中的差异,可以通过“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来标示。“鼓子秧歌”是流传于鲁北平原的汉族民俗舞蹈,其表演风格,东西部各有特色。东部以惠民县为代表,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风格柔韧。西部以商河县为代表,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鲜明,风格刚健。其共性特征是:神、韧、稳、倾、粗犷雄浑、气势豪迈。“胶州秧歌”是流传于鲁东半岛近胶州湾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在传统表演中,女角的表演占有主导地位。如:翠花扮演的是中年妇女,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是少妇形象,动作温柔淑静,小鳗儿扮演的则是幼年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不同角色在动作上的共性特点是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综观“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刚劲,或坚忍、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因此,我们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重点训练此种动态、动势及走势特征。在“胶州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鳗儿三步扭、抱推扇等特色动作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动作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韵律美以及对该民间舞蹈内在审美心理特征的把握。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讲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民间舞蹈教学,才能达到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加工、走进学院舞蹈课堂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高度重视能够充分体现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传承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既有保留山东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有在充分尊重本地区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的必要,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三、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好像只有山东地区民间所传承的“齐鲁原生态”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否则便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己参与或者达到自娱效果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例如山东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讲,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地区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山东的演艺性或者教学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一时期,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山东的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山东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就像山东地区最著名的三大秧歌,看到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以及具有地方民间小戏雏形的胶州秧歌,你可以联想到清代《柳边记略》中所记述的秧歌形式之源流的关系。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汉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可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态”的民间舞属于土著文化的范畴,我们山东地区的民间舞不能永远停留在向大众展示最原始的土著形态,像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我们不会花整小时的时间来表演一段情节。而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山东地区的民间舞。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山东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山东地区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其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承。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同时还在时代特性的影响下,扮演着不同阶段、不同表达对象的多元化角色,因此,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植根于汉族,昌盛于时代。
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山东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而新的内容也时时刻刻在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满运喜.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12
关键词:中国,书画,文化传承,审美价值
一、中国书画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虽然真正的书画是从东汉后期才发展起来的,但这时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的书画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字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六国,汉字的发展总体是由繁到简, 这种变化在书画方面有着最为真切的体现。先秦时期书画确定了其基础,秦代统一了汉字,汉代隶书的传播十分广泛,魏晋时期大家王羲之涌现,南北朝时期民间书画得到了较快发展,唐代书画艺术发展鼎盛,五代大多是唐代的延续,宋代书画也是大师辈出、名家荟萃,元代及清代都是多元化发展,此时也是近代书画的开端。 纵观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中国书画的笔墨渗透了儒道哲学的精神, 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讲究“以书入画, 画中有书,书画契合,相辅相成”,展示出了含蓄蕴藉、回旋曲折、秀润苍浑的独特魅力。中国书画的笔墨除具有自身的美学意蕴外,它还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在对中国书画的美学意蕴进行探讨时, 要充分认识传统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寻找一条真正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成功之路。
二、中国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生态的文化性格与和谐的形态特征。古代社会没有像当代社会的科技技术、数字化的记录仪器,来记录日常生活及一些社会现象,要想保留这些关于文化、历史、思想、情感,只有书画可以完成此项任务。而且因为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通过对他们的书画作品研究,可以看到他们当时的思想情怀,这也是书画艺术的独特文化价值所在。毫无疑问,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画境中丰富体现着书画家们的思想情趣及美好愿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和观察到书画作品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中国书画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将“气韵律动”作为其艺术精神的核心和最高审美追求。中国书画的“气韵律动”指的是作品整体上要蕴含强大的精神之气,要呈现出民族和艺术家个人特殊的艺术形态,充分运用中国独特的墨色符号的变化表现其内在神韵。
三、中国书画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同的审美眼光与视角,不仅提供了对待书画一样的思想、情景、精神等要求,还表达出了古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说,都表明书画的实际与社会文化生活及审美价值结合得较为充分的汉代。两汉三百余年间,我国书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书画自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以来,随着书画大家的才情和思想的发展,日益成熟。社会大环境的倡导, 日渐彰显着其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与美学地位,所以, 中国古代书画的迷人之处就是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之美。 在中国,有着书画相辅相成同源的思想。确实,“书画同源”实为中国所特有的书画理念。其具有的独到建树, 使得中国书法与绘画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人们不妨将中国古代汉字中以图形为基础来表达文字的情况看作是 “字画同根”的开始,因此,以汉字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古代书法艺术,在那个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就已经不可磨灭地与绘画结下了深深的艺术情缘。在此后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书法和绘画的实际内涵和审美文化,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古代书画的象形文字中就能很清楚地显现出它所具有的影像画面,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体现及对美的一种诠释和创造。当书画遇到了绘画,并与之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表达形式时,就是书画与绘画的最美结合,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及它的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四、结束语
中国书画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更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要更好地结合书画文化,创新当代中国书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认识传统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寻找一条真正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成功之路,将我们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13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品味中国成语,传承中华文化
从小到大,逡巡在书本、报纸、信息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词语,它们一点儿也不要冗长,有着古典的音韵——将中华浩荡灿烂的几千年文化,一一拨弄,奏响„„
它叫成语,我从未重视过它。
原先我一直认为,像成语一类的中华文化都是晦涩难懂而不愿展卷一读的。
单拿成语而言,我自小就计不喜欢成语,总觉得那四个字四个字都读着生硬又别扭。孩提时,我常常问父母:“这些词明明可以当作一个句子来读,为啥要把它‘压缩’成四个字呢?很不好记诶!”妈妈就会告诉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就会沉醉其中;爸爸则陪我一起“学”成语,告诉我成语的绮丽。但幼小的我从不领情,爸爸一说成语是,我就不干了,大声哭闹着不要听不要看,任凭父母如何哄都无济于事,他们只好作罢。
然而,当我长大了,随着学习的需要而翻起《新华成语词典》时,我却对成语产生了热爱——它们,是有其魅力所在。成语在我身旁留着古韵,衣香鬓影地应和千年曲调。
特别是在XX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中国成语大会》的节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每到周末,节目播出前,我一定早已将笔和本子拿出,等待节目开播。在节目里,选手们比拼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常常令我折服;听着导师们博古通今的讲解,手中的笔运动地更快了。一眨眼的功夫,本子的一页已记得密密麻麻,我越发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
蒙曼教授说过:“成语是前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但它不是死文物,而是活文化,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用成语来表达的。”
是的,于成语相伴很快乐。成语背后蕴含的每一个如青花瓷般盛开着清浅釉彩的故事,都在充翼着我的阅历,助我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晚上,进入梦乡,我常梦到喷薄欲出的朝阳,坐在江南的渔船上,听着游鱼的呢喃„„
成语,内含的精华太多太多,它们常常为我喃着那些天籁般的纯真,吟着天籁般的曲调,诉着前辈们的经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对照前人来反躬自省,这样才无愧于人生旅程。
狼烟烽火里,成语开成笔墨丹青,明日黄花,酣畅淋漓地挥洒着红瓦绿墙里的一笔一画。即便这成语再美也不能“望文生义”哟!举个例子,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出自于《礼记•檀弓下》,我们后人用它来形容房室高大华美而众多。但是,现在却又不少人用它来形容风景,这么做可就叫人笑话了。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这种低级错误不可去犯;而我们处在豆蔻年华中,这样的青春时光不可浪费,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传承这中华文化。因为这是——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14
但是,就在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过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纪念前人所留下的伟大功绩,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灵。但并不少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在公墓前,玩手机,高声谈笑,甚至奔跑打闹的年轻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的“扫墓”真的能达到“纪念”“怀念”的效果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清明节上坟的习俗,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连清明节去挂社、扫墓,都像是完成一项一年一次的任务,而非真正怀有崇高的敬意去缅怀逝者,那么在这么多年的传承后,清明节的扫墓是否已经变了味儿,成为当代人表达敬意的一种“作秀”方式呢?
如果连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传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极了一个笑话,它们又还存在什么意义呢?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来的只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吗?这样已经近乎于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坚持下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无非是人们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扫这一回墓,便会落得他人口舌,落下个不孝子的名声。在我看来,不抱感情的扫墓,与不去,根本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孝与不孝也根本就不该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上去判断,真正的孝该落在实处,而不是在逝者已去过后来惺惺作态。
退一万步讲,逝去的人们就真的希望看到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孙不抱任何伤感、任何怅惘的过这么一个过场,做这么一次秀,真的会高兴、会感到慰藉吗?恐怕未必吧?不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过知道清明来历的又不过只有寥寥几人。
除了清明节,变味的传统节日比比皆是——缅怀屈原的端午节,沦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尽;阖家团圆的新年,年轻人却纷纷抱着个手机在手机上抢“红包”,把本该陪伴的亲人冷落在一旁。
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是中国人想要传承下来的吗?历史感的厚重,就这养被岁月的锉刀一点点磨平,锉去了。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繁杂的礼节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这些礼节的同时,却也失落了许多本该被保留下来的美好情感。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篇15
1 中国茶道来源
中国的茶道最早在唐代之前就提出了茶可以修身养性,到了唐代和宋代,修身养性这一观念得到了推崇,并针对饮茶的礼仪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宋徽宗认为茶乃是“韵高致静”之灵物,后有日本僧人将中国茶叶传至日本,南宋末期的日本禅师本南浦昭明将中国的茶道引入日本,日本的茶道亦是源于中国。
中国作为茶道的先驱者,十分注重茶道精神,对茶道的表面形式较为忽略。正是因为注重精神,在茶道方面,更多探讨的是其能够为人类带来的益处,如茶的功效,保健,药用等等。通过茶道精神的追求,进一步提升茶的价值,使茶与茶文化成为长久不衰的存在。
茶道源于唐代,因此关于唐代的茶道亦有其一段悠久的历史。唐代人饮茶时习惯将茶末与其他的调料共同搅拌,由此产生的怪味道也颇具提神的功效。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时至今日,使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茶道,对于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茶道精神包含着返璞归真的真谛。中国的茶道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茶本身亦是源于自然,因此与道家主张十分契合。并且,中国茶道注重养生,即修身养性。在道家主张中,饮茶并不是一件繁冗而循规蹈矩的事情,而是通过品茶享受生活,纵享逍遥世界。同样,通过茶道实现“无我”之境界,达到心神合一的目的,也是茶道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总之,中国茶道崇尚自然,亲近自然,通过饮茶实现个性的释放,使内心真正得到安静。
在中国的茶道中没有固定的内容,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所以,中国的茶道不存在严格的规矩和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爱好对茶道进行归类,甚至加以创造。归根结底,现代中国的茶道总会与茶德有关。在现代,有人主张茶德应是“廉、美、和、敬”,也有人主张“理、敬、清、融”。尽管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包含着礼仪,美德,廉洁等内容。中国的茶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在众多场合中展现其丰富的内涵,饮茶所赋予的传统美德,将伴随着茶文化共同发展。
2 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对于中国的茶道往往知之甚少,因此并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传承茶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形成完善的人格。
2.1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由于茶道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将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茶道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样,在茶道的继承和发扬中,结合青少年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传播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国茶道,可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继承的使命感。茶道中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多面视角,了解社会,思维更加开阔。总之,将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既是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2.2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茶道精神所包含的礼仪,以及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礼多人不怪”,中国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青少年通过茶道精神中的礼仪,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就可以成为知礼仪、懂廉耻的好学生。茶道中的修身养性,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是做人的至高境界,青少年通过对其学习,可以逐渐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因茶的生长环境纯天然,无污染,深得日月之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因此,在种植茶叶时,必须要尊重茶性,由此才能得到纯天然、无污染的上等茶叶,这恰好符合道教的“净土”说。而人性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从最初的“性本善”而逐渐变得藏污纳垢,为了寻求一方净土,人们在饮茶中参悟到修身养性的学问,并力求将其延续下去。
茶道这种蕴含哲理的教学方式,首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茶道的领悟,改正不正确的思想,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即:茶道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在教育中,德排在第一位,茶道恰恰以德为主,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茶道中的精神还有无私奉献之意,这与茶的生长环境有关,但正是基于此,才更能体现出茶道的内涵,以及再教育的功效性。再次,茶道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的心态,以平静、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2.3 有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茶道亦是如此。品茶讲究环境,并且在茶具方面拥有严格的要求。这就好比人对自己的仪容十分看重,衣着干净、神态俱佳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茶亦是如此。比如,中国的茶楼和茶馆都十分注重装修,其根本在于能够为品茶之人提供一个优美、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而一套精致的茶具不仅代表了茶的档次,也彰显了茶的气质。从外在可以窥之内涵,这是关于美的升华。茶道之美亦因品茶而更加多元化,如果说品茶的环境和茶具之美是外在的优雅,那么茶道的艺术和境界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拥有这种气质,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对于青少年而言,茶道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对茶道和茶文化的热爱,由此可以上升至对生活的热爱。
3 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
3.1 开设茶道课程
中国茶道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普及茶道,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使青少年了解中国的茶道起源和发展,掌握茶道的基本理论,领略茶道中包含的引申含义。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茶道和茶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3.2 开设茶文化讲座等课外活动
茶道需要结合茶文化进行讲解,才更具有生命力。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茶道,还有茶艺等,因此,可通过聘请茶叶业界知名专家开设茶文化讲座,在青少年中普及茶道和茶文化知识。通过专家的权威讲解,学生可以对茶道有更深的了解。除了讲座,还可以以专题节目的形式展现茶道和茶文化的魅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将茶道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起到广泛宣传和推广的效果。
3.3 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茶文化知识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茶道的了解。如通过道家思想了解茶道,茶道与修身养性的关系,或者根据茶的生长环境、功效等方面开展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平和,对于茶道文化和精神拥有更深层的领悟,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均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普及势在必行。一方面,茶道可以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修养和境界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人生的感悟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茶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而青少年教育中融入茶道恰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中国茶道,学生不仅可以对传统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摘要:茶道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涵之深,涉及之广,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创造空间。茶道既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够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文化营养,丰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因此,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本文首先介绍了茶道的来源,接着提出了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然后探讨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国茶道,文化,传承,青少年,教育
参考文献
[1]游翠英.中日茶道的文化传承方式之比较[J].武夷学院学报,2013(4):10-13.
[2]刘方冉,梶野诗织,蔡碧凡等.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2-97.
[3]王治理,蓝莉蓉.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5):112-116.
[4]吴婷.中国传统节日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淡化原因探究及应对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3-116.
[5]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9):73-75+108.
[6]方慧.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对青少年的影响——以上海为例[J].青年探索,2010(5):60-65.
[7]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农业考古,2009(2):240-248.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论文08-17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10-01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07-17
浅析咨询工程师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06-13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07-07
浅析重阳节与道教文化的关系07-10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07-30
浅析企业文化的构建08-24
浅析中国的人口政策08-01
浅析青岛地域文化的核心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