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共6篇)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篇1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文革”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18日。[13]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篇2
自古以来, 道德、文章、书法密不可分。书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非发自于心, 不能抒之于笔端。书法独特的审美文化杜绝了一切描摹, 一切伪善, 必须是性情的真实流露。因此, 传世书法作品中, 才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俊秀, 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才有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沉郁, 正气凛然;才有了苏东坡《寒食帖》的孤高萧索, 不媚时俗;也才有了柳公权著名的“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人格与书法的紧密联系, 体现了书法的深厚文化内涵, 也体现了书法特有的文化魅力。
现今信息庞杂, 文化多样, 各种价值观并存, 容易使人迷失信仰。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到底有多少认知和认同?我们常感叹公民道德的滑坡, 焦虑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 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 盼望民族文化的繁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信的,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无论学校的特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有一点必须坚持, 那就是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文化愿景、价值观和理想追求, 最终,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些核心的价值观都是最高的追求。书法、经典诵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我们要利用并实施好它。
在学校教育中, 语言文字规范化被以法律形式所确定, 规范书写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写字课是小学必修的课程之一。但写字主要停留在硬笔层面, 真正意义的毛笔书法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各校大都在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中实践这样的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将之作为特色打造, 但远不能达到普及的要求。同时, 人们的观念还不能达成共识。有些人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电脑时代, 办公学习自动化, 电脑打字可取代一切, 字只要会写就够了, 过分强调书法教学是复古, 是文明的倒退。其实, 应当辩证地看待此问题, 如同汽车不能取代双腿那样, 电脑也不能取代双手。电脑是工具, 书法是追求, 一种是物质层面, 一种是精神层面, 不可等同视之。并且, 书法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对文明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应当为书法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以此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的书法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 发挥育人功能,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在实践过程中书法教育总是受制颇多, 如各校普遍的课程设置紧、专业教师缺乏、应试教育的影响等, 都为书法这些素质教育的开展增加了不小的阻力。书法如果要发挥它相应的教育功能, 我们首先应当端正态度和认识, 然后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书法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内容, 在中、高考中应得到必要的反映
现在体育、艺术 (主要是美术、音乐学科) 都属于必修课程, 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内容。书法教育若要得到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充分重视, 也必须将之纳入正规课程, 与体育、艺术课程地位相当, 在中、高考中列为必考科目。
2.语文教师书法水平的培训与提高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要教授学科, 汉字书写学习是其主要职能, 语文学科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 而不能只停留在书写规范化这一低端要求上。可现实是, 真正热爱和擅长书法艺术的语文教师太少 (主要指毛笔书法) 。如果自己对书法不能充分了解, 怎么谈得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培养和感染学生?因此, 在师范院校的教育中要充分重视毛笔书法的教育。同时,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项目中也要增加此内容, 让教师充分提高书法水平, 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推进的措施, 比如与绩效考核挂钩等。
3.写字课、书法兴趣小组的学习应当注重内容的选择
书法学习, 书写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书法这一有效的平台, 传承经典文化。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6页) 如《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 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学习、传承,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性和境界。
4.树立信心, 以书教化, 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高雅的文风和学风, 可扭转社会的不良和低俗风气。我们现在努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提倡全民学习, 终生学习。书法教育针对的是某个孩子, 但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 乃至整个社会。从少年阶段起, 培养其高雅爱好, 占领其精神阵地, 乃是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定会在某日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枝繁叶茂。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更加文明和进步。
传承中国书法文化的大学教授 篇3
毛全周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已40余载。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擅金石,通律吕。他自幼承得家传,半生倾心于魏晋之风度、汉唐之雄风、宋元之雅致,苦功临摹二王、颜、柳、赵等诸家,取名家之法,集众家之长,其行、楷、篆、隶等书法既结构严谨,又妙趣横生,在数十年的书法研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豪放、豁达、厚重饱满的独特艺术风格,字里行间蕴含着湖南人的刚健与豪迈。观其书如高山流水、挺拔险峻,大气磅礴如江河浩荡,他的凝重、率真、洒脱之风跃然纸上。他曾说,中国书法讲求字法、章法、墨法。其中,字法须主次得宜,疏密适度;章法宜笔势连绵,行气贯通;墨法要燥润相杂,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只有将此三法牢牢掌握,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作品方能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光是会写会创造不行,我在高校工作,理应担负起书法文化传承的重任。”不仅临池不辍,毛全周还笔耕不辍,走上创新当代书法研究的路子。“传媒时代,网络技术很发达,我们当代书法家为什么不加强对网络的研究,让书法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呢?”在上海松江举行的“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上,毛全周的教研论文《网络对当代书法创作与传播的影响研究》成功入选,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此次论坛的参赛者;在台北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暨世界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上,毛全周凭借论文《书法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一等奖。
同样,凭借着对书法艺术的执著,毛全周还完成了《中国书法概论》和《中国书法鉴赏与创作》等三本专著的创作。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看了毛全周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后,甚是赞赏,欣然为毛全周教授泼墨挥毫,亲笔书写赠送“德艺双馨”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并为毛全周题写书名《中国书法概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加强交流,不仅能对他人产生良好影响,同样能使得对书法创造产生新的灵感。”多年来,其书法文化作品不仅多次在省内外各类大型书画进行展览;毛全周还漂洋过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应邀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以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教授为团长的“中国书画家代表团”赴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交流展览。毛全周在日臻成熟的创作教研过程中,取法古人,兼收并蓄,反复研磨,细心体味,不断地加以创新,从而运笔如心灵跳跃,心手合一,其字体势恢宏,峻逸气贯,浑然天成,匠气尽除,透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隽永无穷。毛全周以独特的湖湘气韵,表达了超凡的书法意境,他的书法作品定位在业内趋于节节攀升之势。
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的关系 篇4
一、被妖魔化的王安石
由于党同伐异的缘故,有关王安石最原始的资料或有意“遗失”,或极尽扭曲,但把这些零散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并将主观色彩尽可能地删除,之后我们会发现,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文化上多有成就和贡献,而且隐约还可以感知这是一位人情、人性均很正常的智慧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王安石愈演愈烈的妖魔丑化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涉及到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姑论及一二。
容貌猥亵:古人讲表里如一,即言身体、服饰的整洁预示着身心的健康。朝廷百官面前的王安石不事清洁,衣服垢污,囚首丧面,虮虱毕现,如何率领朝纲、为人表率?如“不喜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2]154。如“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3]230-231。再如朝见时“虱自介甫襦领而上,直缘其须”[4]489。真若如此,不知王安石怎样步入朝纲、君臣共处、指点江山?个人修饰虽属于一己私事,但作为社会公共交往,得体是最基本的要求。诸多记述皆言王安石生活简率、不拘小节,言语之间多有贬损,皆可视为政敌之间的妖魔化攻击,绝非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大可不予理会。
行为草率:《避暑录话》云:“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5]2583《道山清话》云:“黄庭坚尝言:‘人心动则目动。’王介甫终日目不停转。”[6]2946此二记亦言荆公浮躁,心神不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显露奸臣模样。行为如此,文章亦然:“王荆公作文,落笔便古;王荆公论诗,开口便错。何也?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执,故琢字选词,迥不犹人。”[7]167因“天性拗执”,故遣词造句都“迥不犹人”,故“落笔便古”、“开口便错”。再以下棋为例,棋品之低劣,似印证了其人品的不健全。
王安石诗有句云:“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8]李壁注引《遁斋闲览》的攻击言辞如下:“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与叶致远敌手,尝赠叶诗,有‘垂成’、‘中断’之句。是知公棋不高。诗又云‘韩输’、‘误悔’,是又未能忘情于一时之得丧也。”敌者断章取义,仍套弄王安石遇事浮躁的谣传,所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皆此也。
王安石诗集中有多首咏棋的诗,从诗句中看得出,他不但精通棋艺,还常将棋理喻人生。若“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亦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卷四十八《对棋呈道原》),特定的气候下,“清坐”、“投局”、忘我,模糊了时间界限,连饮酒赋诗都遗忘在脑后。卷四十一《棋》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李壁注云:舒王在钟山与道士棋。道士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公笑曰:“此特棋迷也。”怎么看也看不出他不爱棋、不懂棋①。
王安石不但爱棋、懂棋,还能从容自如,潇洒笑对输赢。卷四十二有《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壁的注形象地再现了诗中的故事:荆公在钟山下棋时,薛门下与焉,赌梅花诗一首。薛败而不善诗,荆公为代作。今集中所谓薛秀才者是也。薛既宦达,出知金陵,或者嘲之曰:“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坐上赌梅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赌梅诗输罚松声诗》亦记:“王文公居钟山,尝与薛处士棋,赌梅诗,输一首。”知棋亦荆公平常之消遣。
政敌视变法为祸国殃民,变法的祸端是王安石的躁进,而王安石躁进的根源是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其阴险、晦暗的心理。前者可由书法、下棋等这些生活的细节末端相印证,而后者在王安石的衣饰方面暴露无遗,外表是内在的端现。从这两个层面攻击的依据其实是一个,即人的品质会体现在所有的细枝末节,所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棋品如人品,以貌取人等,皆此之谓也。
郑行巽《王安石生活》述贡父因和安石论新法,不便,有一次曾出判泰州,有《题馆中壁》一首诗道:“壁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井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气望蓬莱。”这首诗分明是对于在朝之人,似有不满的意思。安石见了,却夷然不以为意,并讽咏之,又写在扇子上面[9]68。从中可见其大度,其从善如流。
管成学《宋代的科技与改革初探》[10]389曾列举荆公同时代人的评语:刘世安:“其人素有德行,而天下人素尊之。”“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元城语录》卷上)。黄庭坚:“予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王严叟:“天下盛推王安石,以为必可致太平。”(《安阳集》《忠献韩魏王别录》)司马光:“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尽觉中肯可信。
二、较为客观的书法评价
王安石的书法也常被政敌拿来说事,用来影射他政治上的一些躁急措施。若逆向思维,不妨做如是理解:凡光彩照人的一面都被尽可能涂黑、遮掩,正如所有政绩都被攻击为罪行一样,作为书法家的一面也被无情地贬斥、丑化了。《九九销夏录》有一则“字如其人”的评述:
《黄文献公集》云:“温公《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书。”乌呼!此所以为司马温公也。蔡绦《铁围山丛谈》云:“王元泽奉诏为《三经义》,王丞相介甫为提举。《周礼新义》亲为笔削,政和中,吾得见之,笔迹如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乌呼!此所以为王荆公也。[11]130
司马温公“作字方整”,王介甫“笔迹如斜风细雨”,“方整”即言规整,而“斜风细雨”不好理解,但“斜”、“细”云云,不外是讥讽其不够端庄、规整。
朱熹《题荆公帖》云:“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识于此。”[12]朱熹生活的年代,世上便少有王安石真迹流传,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没有流传的价值,正如内山精也所论,更多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消除影响的极致是扫除一切痕迹。“临写本”虽非真迹,但王安石书法的风貌尚可感知,此外,从王安石同时代人的评议中也可约略感知一二。
苏轼以之喻蔡君谟、杨风子,并感觉有佛经《法华经》的意趣:“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13]2179而黄庭坚在《跋王介甫帖》中则以为王安石书法超过苏轼:“余尝评东坡文字、言语,历劫赞扬有不能尽,所谓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论刘敞侍读晚年文字,非东坡所及。螂蛆甘带,鸱鸦嗜鼠,端不虚语。”秦观在《论书帖》中虽评价不高,但却指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惟王荆公书有故人气,而不甚端遒。”[14]554难以理解何为“故人气”,是否是指缺少时代气息?若然,则仍是指责王安石不能与时人为伍,而“不甚端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人性、品德方面的喻指。张邦基《墨庄漫录》对王安石的书法做了较为专业的评点:“王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黄鲁直谓学王濛,米元章谓学杨凝式,以余观之,乃天然如此。”[15]34所云“横风疾雨”与“斜风细雨”是何等关系?盖当时品评荆公书法类如此。这里的“天然如此”与苏轼的“无法之法”是一个意思。无论黄庭坚的奖誉,还是秦观的以人论书,总之还都在正常的学术评议范围,稍后则不免给人以政治攻击的感觉。
三、“忙”不能成为王安石书法的特点
关于王安石书法的特点,史上最常见的评议是一个“忙”字。杨慎《升庵外集》云:“王安石字本无所解,评者谓其作字似忙,世间那得许多忙事,而山谷阿私所好,谓荆公字法出于杨虚白。又谓金陵定林寺有荆公书数百字,惜未见赏音者。何荆公字在当时无一人赏者,而山谷独称之邪?……山谷献谀于王安石乎?”[16]后世对王安石书法的观点,多本于杨慎的这段评述。
如梁章巨《退庵随笔》卷二十二《学字》:“(朱子)《又跋韩魏公与欧阳公书》云:‘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余作书多潦草,读此辄如芒刺背。”如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书法云: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许忙。嗟乎,可怜!忙忙作字岂惟字丑,人品亦从此分矣,可不勉乎!”
“世间那得许多忙事”、“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不知此公有如许忙”云云,用语如出一辙。“忙”起于心而显现于行为,神乱进而手忙脚乱。心之忙,则浮,急切而生乱;身之忙,则躁,失之稳重;而书之忙,则草,不免“字丑”。将性情之“忙”与书法之“潦草”相联系,并以之评说:人如此,书如此,事如此。叶梦得《石林燕语》的记载便使人感觉极尽丑化、诋毁王安石:“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书《杨蟠差遣敕》,作圈复不圆,乃以浓墨涂去,旁别作一圈,盖欲矫言者。杨氏至今藏此敕。”[17]57-58
主管签名表明态度,类今之圈阅。按《石林燕语》所记,宋时习惯有签全名者,也有像王安石一样只签一个字者。但由于王安石“性急”,往往将“石”字写成“歹”字,成为下属嘲讽的笑柄。当然这条记载无非有意丑化,未必当真。但是,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恐亦应有性格和书写习惯的关联。为使诋毁具有说服力,一般要选择能代表其人特征的习惯或故事而加以强调,但我们也可从侧面感知王安石对待书写的认真态度,虽或因性急而出现差误,但是很在意这些差误,并尽力完善改过。
邵博记载“王荆公平生只用小竹纸一种”[18]218,此记当专指书法用纸,而未必公文用纸。据此则王安石在书写时能感觉纸笔等书写工具的细微差别。按现代理论,专业人士对待工具的挑剔,实际是心、手的感觉过分敏感所致,预示其书法已臻成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不是像邵博所嘲讽的性格执骜,摆谱浪费。袁文《甕牖闲评》卷六对此颇不以为然:“《闻见后录》载王荆公平生用一种小竹纸,甚不然也。余家中所藏数幅,却是小竹纸。然在他处见者不一,往往中上纸杂用,初不曾少有拣择。荆公文词藻丽,学术该明,为世所重。故虽细事,人未尝不记录之,至于用纸亦然。虽未详审,亦可见其爱之之笃也。”可见王安石书写时并不刻意挑剔用具,而是随意择取。还是一个“忙”字。
针对杨用修关于王安石书法的言论,清人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对其逐条进行了批驳:“荆公一生以学术经济自命,虽善书亦不欲以此见长。予尝阅其全书,无一字稍及于前人书法,即自谓学王漾书亦只见之山谷纪载耳。山谷亲见荆公书,而以杨少师拟之,用修生数百年后,固未尝见其书者,何得而遽断之曰荆公于字本无所解又曰当时无一人赏音而山谷独道之,夫米元章、张邦基,非与荆公同时者乎?朱晦庵、张南轩,非皆亲见荆公遗墨而称道其善书者乎?用修非醉非梦非病狂,曷为于诸贤所评皆不录,而曰无一人赏音,即南轩称王丞相书佳处甚详,用修亦舍去勿录,而独记作字甚忙一语,何也?”[19]362
蔡上翔不解,从未见过王安石真迹的人,怎么能遽下断论?王安石的为人,可从不妄言评判他人约略感知②,基于这点,杨用修似尚不及荆公。杨慎所言:“何荆公字在当时无一人赏者,而山谷独称之邪?……山谷献谀于王安石乎?”蔡上翔之考略,对内山精也的灵感多有启迪,他认为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这种特殊偏爱,甚至胜过了苏轼的书法。如《跋王介甫帖》言:“余尝评东坡文字、言语,历劫赞扬有不能尽,所谓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论刘敞侍读晚年文字,非东坡所及。”据内山统计,黄庭坚文集中有关于王安石书法的文字共6篇:《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五》);《跋王介甫帖》(《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五》);《题王荆公书后》(《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六》);《题绛本法帖》(《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八》);《论书》(《黄庭坚全集》外集卷二十四);《与俞清老书二首》(《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十五)。
内山对黄庭坚关于王安石书法的6篇文字的关注仍来源于蔡上翔的考略,蔡尝罗列王安石同时代人或曾经目睹过其真迹者的记载,以支持自己的见解,其中黄庭坚的几篇文字成为重要的论点支撑:
黄鲁直《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曰:熙宁中,金陵丹阳之间,有盗发冢,得隐起砖于冢中。识者买得之,读其书,盖山中宰相陶隐居墓也。其文尤高妙,王荆公尝诵之,因书于金陵天庆观斋房壁间,黄冠遂以入石。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此固多闻广见者所欲得也。
又《题王荆公书后》曰: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虚白自书诗云:“浮世百年今过半,校他蘧瑗十年迟。”荆公此二帖近之。往时李西台喜学书,题少师大字壁后云:“枯衫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真能赏音。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
又云: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
又云:不着绳尺,而有魏晋风气。
又题法帖王濛书云:王荆公尝言学濛书。
黄庭坚总结了王安石书法的几个特点:一则“奇古”,二则不循法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是荆公书法的赏音者。李之仪(1048—1128)《姑溪题跋》卷一有三则关涉黄庭坚与王安石书法关系的议论:
《跋苏黄陈书》:“鲁直晚喜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赝。”
《跋山谷书摩诘诗》:“鲁直此字,又云比他所作为胜。盖尝自赞以谓得王荆公笔法,自是行笔既尔,故自为成特之语。至荆公飘逸纵横,略无凝滞,脱去前人一律而讫能传世,恐鲁直未易也。”
《跋荆国公书》:“鲁直尝谓,学颜鲁公者,务其行笔持重,开拓位置取其似是而已。独荆公书得其骨,君谟书得其肉。君谟喜书多学,意尝规摹,而荆公则固未尝学也。然其运笔如插两翼,凌轹于霜空鵰鶚之后。”
黄庭坚摹拟王安石书法,达到乱真的程度;自谓得之于王安石;王安石得颜真卿真谛,但却以无意得之,其天分如此,从李之仪的评议中可以领会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赞赏态度。
蔡上翔引用张敬夫的观点似也可成为黄庭坚观点的注脚:“王丞相书初若不经意,细观其间,乃有晋宋间人用笔佳处。”“余喜藏王丞相字画,丞相于天下事,多凿以己意,顾于字画独能行其所无事。晚年所书,尤觉精到”。“荆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如高人胜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车驷马之间,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看似率意,实则高人一等,因其行事的有主见,故其书法也显露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是无法模拟的。
朱熹在认可张敬夫关于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的言论后,发起了议论:“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预,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虽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惊焉。”该议论仍未脱“书如其人”的窠臼,荆公的德性与其书法难道真如所言“躁扰急迫”吗?在《题荆公帖》(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中,朱熹不免感咽再三:“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雒,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今观此书,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又言“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识于此”。“先君子”的酷爱与所言之“躁扰急迫”似乎难以理解,还是蔡上翔的考略言辞来得痛快:
新安尝言先君子好学荆公书,至于再,至于三,且跋其帖曰:恨不令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是其因论书宜甚爱荆公矣。及观于《跋韩魏公帖》,窃又怪其不可解。有数端焉:张敬夫言载于荆公书董史书录者,曰能行其所无事;又曰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今而曰皆如大忙中写,与前言何其戾也!夫昔人评书工拙,未有及于忙与暇者,即使斯言果出于敬夫之口,则亦为不知书甚矣。乃新安既以敬夫为戏言,而又以躁扰急迫以形其太忙之实,不知向言先君子学荆公书为何等书?抑将并学其太忙而不免同入于躁扰急迫乎?且又推及有关于人之德性,而己即因以自警,其与向时恨先君不及见,又何如其戾耶?夫写字太忙,本非可以论书法也。自敬夫倡之,新安和之,至用修遂以荆公书昔时见赏于人者一概抹杀,惟以敬夫此一言为诮,其可解乎?荆公固不以书法能否为轻重,尤不必以书法较能否,乃新安因跋魏公书,而及于荆公之躁扰急迫;用修因不直山谷论范文正公书,而及于荆公之本不解书,是皆不可以已乎?
蔡上翔的考略起码说明了一个道理:书法不能以“忙闲”来评判,基于此,关涉王安石书法“忙”的评价似难以成立。
四、王安石书法的传承
苏轼、张邦基等人均以为王安石书法得之杨凝式,让我们看看杨凝式的书法特点:
杨凝式,这位生活于五代时期的大书法家,可称得上题壁书法的大师。王安石学习他的书法,应该对其行为处世以及书写习性也多有偏爱。杨凝式有题壁之嗜好,而王安石也对题壁情有独钟。《旧五代史》杨凝式本传仅36字,所强调者即是题壁的特点:“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焉。”[20]1172中华书局本案语用大量文字记述了杨凝式与题壁的关系,如“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真迹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胜果院东壁,字画尚完。……又广爱寺西律院有壁题云‘后岁六十九’,亦当是此年所题。此书凡两壁,行草大小甚多,真迹今存,但多漫暗,故无石刻”,“洛阳诸佛宫书迹至多,本朝兴国中,三川大寺刹,率多颓圮,翰墨所存无几,今有数壁存焉”,并辑录了杨凝式35岁、37岁、69岁、70岁、72岁、73岁、75岁直至81岁不同时期的题壁行为,可见其痴迷题壁是贯穿一生的,也正是由于一生持续不断的作为,才留下数量巨大的题壁作品,虽经历沧桑**,到宋代初年,仍能保存部分作品。
《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寺院为能吸引杨凝式光顾,往往会投其所好,预先粉饰墙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凝式自亦不负众望,“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书其壁尽方罢”(《洛阳缙绅旧闻记》)。《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冯吉“尝于龙门僧院,故杨凝式少师题壁处,书诗一绝云:‘少师真迹满僧居,直恐钟王亦不知。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其笔札遒丽,自成一家书”[21]846。以步少师之后尘为荣,冯吉当也是杨凝式题壁书法的推重者。
这则记载提出一个关联性问题:一、少师题壁真迹很多;二、“钟王”知否?给人的联想是“钟王”必定欲知、寻找杨凝式的书法真迹;而“钟王”的这种偏好必定是时人皆知的事。“钟王”者,王安石也。蔡上翔引襄阳米芾元章《书史》曰:
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王安石少尝学之,人不知也。元丰六年,予始识荆公于钟山,语及此,公大赏叹曰:“无人知之。”其后与予书简,皆此等字。又海岳名言曰:“半山庄台上故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予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王安石少尝学”杨凝式书,按米芾讲是鲜为人知的事。米芾与王安石在钟山谈话时曾经点破了这一点,王安石对此是认可的,并叹曰:“无人知之。”话由书法家米芾口中道出,应该是可信的。考略云:据此则米元章谓文公学杨凝式书,与山谷同。岂元章亦阿私所好耶?又谓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亦为文公薨后之言,岂元章亦献谀于地下之人耶?另一部宋人吴聿《观林诗话》也有记述:
涪翁跋半山书云:“今世唯王荆公字得古人法,自杨虚白以来,一人而已。”杨虚白自云“浮世百年今过半,校他蘧瑗十年迟”者。荆公此二帖近之。往时李西台喜学书,题《杨少师题大字院壁后》云:“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真能赏音者,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22]122
“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这与米芾“无人知之”的说法很接近,但定林寺壁有王安石的题壁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
不妨比较一下发生在王安石和杨凝式身上的两则小故事。先看王安石,郑行巽的《王安石生活》追忆道:
有一回,王巩去谒他,既退,见他骑驴出门,一卒牵之而行。巩问卒道:“你带相公往何处去呢?”卒道:“如其我在前,就听我走;如其我在后,就听驴走;或者相公要停,就停下了。停下以后,相公就或坐于松石之下,或休息于田野之家,或入寺。但是行时,总带着书去的。或骑在驴背上读,或在修习的时候读。至于食,则预先以囊盛饼十几块,相公食罢,就把剩下的给我;我食罢,就把剩下的喂驴。田野间人持饭饮献者,相公也为之食尽。所以相公骑驴出门,是无一定所在的。并且是很随意的。”[9]118
再看杨凝式,这位题壁大师级的人物,每天清晨起来外出,仆从问去处,杨凝式说:“向东去广爱寺。”仆从不赞成,说:“不如向西游览石壁寺。”杨凝式坚持己见:“还是去广爱寺。”仆从坚持游石壁寺,杨凝式无奈道:“那就游石壁寺。”竞屈从、迁就仆从的意见,信马由缰、随遇而安。仆从坚持必定有仆从的道理,这个道理料杨凝式心知肚明,难就难在杨凝式不点破、不忤逆,而是顺从了仆从的意愿。原因应与杨凝式的题壁癖好相关。抑或寺院熟知杨凝式这种性情和习惯,以他落笔挥墨、留下手迹为荣,特意将墙壁粉刷一新,为了能争取到杨凝式的来临,寺院未必做不出收买其仆从的勾当,分析仆从强迫主人的行为,不如此不能理解其用意。
王安石的牵驴卒也罢,杨凝式的仆从也罢,都是方向去从的决定性人物。二人的性情和行为多有相近,看来,王安石对杨凝式不仅喜爱、模拟其书法,连其行为亦加模仿。
王安石书出杨凝式,并且与杨凝式一样有题壁的热情。敢于题写在公开、正式场所,彰显于世,展览于世,自信、勇气固然很重要,从书法的角度看,一则技艺高超,再则其书法也应适宜题壁。坦坦荡荡乃君子所为,敢于将内心观点、感受公诸于世,也按照古代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传统理念,王安石题诗于公开,不正是坦荡君子的表里如一吗?
王安石书法师承杨凝式,而杨凝式书法是很适宜题壁的一种,故王安石一生的诸多题壁活动似有所解。题壁具有公开展示的特性,必定对书写者的才气、书法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若采信历史传流下来的躁进说,则很多现象均无法解释。叶梦得《避暑录话》:“士大夫作小说,杂记所闻见,本以为游戏,而或者暴人之短,私为喜怒。此何理哉!”[5]2613结党营私、文人相轻,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但中国历史留下最多的曲解似乎都堆在了王安石身上,诋毁之、丑化之,极尽鞭笞之能事,并销毁可能遗存的一切真实痕迹,进行之彻底,持续之长久,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事件。
当历史心平气和的时期,一切曾经的激动都将平息,一切人为的改动都将还原,因为,还原是历史责任。曾经发生过的终究难以抹杀,更何况是震撼世界、改变进程的重大事件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中国历史中有他的一席之地,因为他导演过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注释:
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棋隐语》,第32~33页亦记:舒王在钟山,有道士来谒,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舒王笑曰:“此特棋隐语也。”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篇5
我国最早的字是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品。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刻在兽骨上、龟甲上。发现的时候,人们还以为是药材,就送去药店,把他们煮熟了,用来吃。过了很多年,专家来检查的时候,发现甲骨文上,才明白这是甲骨文。
甲骨文演变下来的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书法讲究笔法,如,楷书的横的起笔:顿,转笔:行笔:用中锋行笔,稍微快点;收笔:慢慢向回转,顿,收笔。
书法必须具备的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四样东西。纸,有熟宣、生宣,笔,有硬笔、软笔(毛笔),硬笔,有圆珠笔、铅笔、钢笔,毛笔,有狼毛、羊毛……;墨,有中华墨,一得国墨、珠江墨;砚,有木砚、陶砚……,这些砚不但可以装墨,而且美观,有的刻着龙,有的刻着凤……
我们的作品有很多种章法,比如,龙门对、对联、团扇、折扇、斗方、横幅、条幅中堂、屏风……。
书法可以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当你生病的时候,如果你写书法,就会忘记你的病痛。书法也讲究抑扬顿挫,有的仓劲有力,有的轻快跳跃,所以人们称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好的书法作品可以使你开阔眼界、赏心悦目。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篇6
为了培养丰富的美育观, 书法课程应该进入校园,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以课堂为载体, 让翰墨飘进校园成为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让学生接受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培养其成为有文化感受力的中国人, 让中学书法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通向中国文化的入口” (1) 。
一、书法文化走进课堂的内容要求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除了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书法课堂以外, 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相继得到教育领导们的极大关注。2011年8月26日, 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味着国家已认识到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对书法教育的普及性和迫切性的要求。校园作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对落实书法教学、传承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意见》明确要求, 在小学高年级三至六年级的课时中, 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的书法教学。2012年初, 国家在修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件中对书法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的解答说明。2013年1月, 国家教育部再次正式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编写的, 这部具有指导作用的纲要更明确地阐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及实施要求, 并且对书法课上的范例法书都做了细致详细的规定, 对于书法走进课堂的基本要求要符合纲要精神。
首先,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强化书法的汉字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么说?人们常说, 软笔便是书法, 它以汉字为作为载体,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与现代用钢笔书写汉字是完全有差别的。诸如繁体字简体字转化就很有代表性, 书法创作中古文字的传统就保留得很好;另外笔顺的问题也值得研讨。现在公布的汉字笔顺基本规则都是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等, 而书法创作尤其到连贯性的行草书情况就很复杂。基于这些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强调汉字规范书写的同时, 还要兼顾书法的艺术性。
其次,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学生关注汉字书写的共性美和个性美。《指导纲要》提出:“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同时推荐了30件历代经典书法欣赏作品和13件供学生临摹的经典范本, 目的很明确, 欣赏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书法个性美的体验, 临摹经典范本是为学生提供书法共性美的重难点学习。有了这样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掌握理解汉字书写的美感, 能够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再次,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学生体验书法魅力。让学生动起来, 拿起笔, 真正感受其书法之魅力。在生动演绎课堂讲解之后, 鼓舞学生用毛笔与纸在笔纸间的触碰下学习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墨法。既要“求工于一笔之内” (2) , 又要寄情于点画当中, 法度严谨变化多端, 感受如此一种翰墨氛围, 让学生爱上书法课堂, 书法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可谓迈出成功的一步。
二、书法课堂可行性方法实施
就初中的书法课为例, 书法其实是属于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它不是直接地描摹和呈现自然物象本身, 而是深入自然, ‘囊括万殊, 载成一相’, 要在书法意象的构象中, 删繁就简, 把书法家关照自然动象的微妙体验表达出来, 表现为一些变化的线条” (3) 。它与具体的事物的关联并不是很密切, 中学生的思考方式还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逻辑为主要形式” (4) 。故绝大多数的同学其实还是比较难以理解书法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裕的筹备, 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有应变的本领。
1. 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课堂导入吸眼球。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书法文化进入校园课堂的重要性, 在学生了解书法文化的具体内容之后, 从理论方面研究书法厘清书法在各历史时代遗迹中的特色元素,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选材, 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之前, 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书法文化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留下印象, 并在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书法文化的发展的讲解, 提升学生浓厚的课堂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启发学生书法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抽象的艺术提供一种直观的形象载体, 在讲授书法文字起源的时候, 教师可以PPT动态地展示一段汉字演变史。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学生汉字从图形文字到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 告知学生篆、隶、行、楷书不同的书写变化和艺术形态,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汉字之美的变化, 并注意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在课程教授过程中, 教师是主讲人, 而新课程要求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 从而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人际关系。教师还可以采取直观式方法、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 一起互动解决课堂上碰到的相关问题。
3. 综合课程方法引入书法课堂, 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综合课程是指冲破古板的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范畴, 合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科形成的课程。书法既有它的独特个性, 又与诸如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一样的共性, 故在书法课堂中可以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 书法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唐宋诗词、格言、警句, 这其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辨道理。书法课书写时受到语句的熏陶, 在临摹中烂熟在心, 在作文课写作中自然得心应手地运用。书法课程的设置, 直接可以促进中学学生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 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地发展。在书法的行草书写中, 动静之美的对比, 节奏感缓急的对比, 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陶冶审美情操。
4. 课堂之外的拓展延伸, 开阔眼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外实地考察, 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外去”, 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同时激勉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真切热爱, 开阔视野, 获取知识, 发展学生的才智, 培育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书法走进课堂的实践意义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留存在灿烂的文化遗产中。书法艺术从形成到逐渐成熟, 其具备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双重作用。从学校的美育角度看, 书法包含着深厚的美学价值,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体现。
1. 学生作为主体感受和参与传统书法艺术和文化教育。
书法教育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在古代, 汉字的学习与书写教育一样都是学子们的必修课程。在《周礼》、《论语》、《说文解字》中, 都有相关的内容记载。学生在书法教育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徜徉在书法美之中探索美、领悟美。书法艺术作品中书法家展现出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 以及书法家运用笔墨寄情于当时的历史情节, 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榜样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渴望,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2. 提高授业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书法走入课堂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开设书法课程学校应高度重视在师资队伍, 在2016年五四青年座谈会上, 习近平主席提出学生的建设“文、武、艺”多方面发展的培养方针,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艺术的发展, 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提高自我修养,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3.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既以书法艺术为主要教育内容, 就必须更重视, 中国式的翰墨飘香的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 在瀚墨飘香的校园内, 充分体现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校园注入新活力。
四、结语
在笔者看来, 书法走进中学课堂意义深远。在实际操作中, 以书法来推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以书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以书法打造优质的教育资源, 是一种可行性强的路径构想, 以此为全面实现中国复兴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摘要:书法文化走进校园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不仅能够增强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 而且能使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学校蔓延继而产生社会影响力。本文从书法走进课堂的内容要求、实施方法及带的意义三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书法课堂内容要求,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树强.习书有法.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4.
[2]刘建平.中小学书法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策略.黄河出版社, 2007.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推荐阅读:
中国青少年教育10-29
青少年与中国梦07-02
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10-18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10-10
科学无神论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国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在京隆重召开10-22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研报告11-17
传统美德与青少年教育07-03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09-29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05-08
去少年宫学练书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