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教育

2024-10-29

中国青少年教育(通用12篇)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1

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 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有格局的大与小, 人生观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先进崇高的理想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为了形成适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信念, 积极的理想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想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对不符合社会主体理想趋势的理想信念进行矫正、引导、改进, 进而形成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想。应积极引导青少年认可、追求“中国梦”, 使崇高的信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当代青少年的理想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多数人拥有比较明确、积极、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人生目标。但也有少数人过分关注个人奋斗目标而忽视社会发展需要, 理想带有一些个人主义和功利性色彩。就理想可以分为很多种类:长远理想、短期理想, 个人理想、群体理想等。查阅相关资料后, 我们将理想从内容上分为四个维度: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自我理想, 并对青少年的理想情况进行调查。

对编制的开放式问卷的反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生活理想这一维度:想要拥有稳定的工作占55%;高收入占22.5%;外出旅游占17.5%;孝敬父母占17.5%;生活幸福占32.5%。道德理想这一维度:遵守法律法规占17.5%;爱护环境占15%, 尊老爱幼占22.5%;基本道德占15%;人际交往占12.5%。自我理想这一维度:身体健康占35%;坚强意志占30%;身材苗条强壮占25%;心理健康占37.5%;阳光占12.5%;开朗占10%。根据开放式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们对青少年理想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编制五点计分式预测问卷, 以每个维度下有15个项目的问卷形式进行施测。发放400份预测问卷, 有效数据300份。获得的数据经过SPSS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分析可得结果如下:

比较300名学生在理想教育调查各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 可得被试在理想总分的平均值为42.445, 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依次为职业理想 (M=37.86, SD=4.195) 、生活理想 (M=43.54, SD=5.675) 、自我理想 (M=59.71, SD=6.556) 、道德理想 (M=28.67, SD=3.696) 。皮尔逊相关系数如下。职业与道德:0.450;职业与自我:0.513;职业与生活:0.446。道德与自我:0.440;道德与生活:0.449。自我与生活:0.6469 (p<0.01) 。

以上数据是预测问卷获得的结果, 预期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理想发展问卷的编制及应用; (2) 青少年理想发展特点分析; (3) 青少年理想教育的特点; (4) 青少年的理想发展的现状调查。

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是继承与弘扬, 远大理想就是以国家、社会、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为目标的理想。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 并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实现理想的广阔空间, 使青少年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努力进取, 成为有理想的新一代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宏伟大志联系起来。实现中国经济的繁荣, 生态环境的友好, 与多国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重点加强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学校、家庭有义务、有必要提供环境与技术、资源的支持, 促进青少年在思想、境界、觉悟上得到质的提升。

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是促进“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可以从多方面提升青少年的个人素质与修养, 努力从实践做起, 在学习、生活中一点点向理想靠近。高尚的理想, 不仅应当是概括的, 也是具体的, 并且可以从职业、道德、生活、自我四个方面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投身到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的奋斗中。

参考文献

[1]于欧.当代青少年理想状况分析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5)

[2]卢艳媚、秦素琼.我国青少年理想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小学校长, 2011 (5)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以人文为中心,又涵摄宇宙万物。抬头看,犹如千层宝塔,非登高不能望其远;闭目思,好似万丈深渊,非临渊不能探其究。从古老的《易经》到诸子百家,从正统的儒家经典到儒释道的三足鼎立,无一不注重人格的完美、理想的追求和以修身为本。正是这种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朽的灵魂,酿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血液,更成就了世界的历史,为世界创造了无数不朽的第一。“1986年,英国著名学者坦普尔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是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导下写成的。他在书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是源于中国。他介绍了古代中国的100件发明创造,称之为100个‘世界第一’”。[1]考察这一百个第一,都出自于中国的元代以前。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可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世界级发明创造的人才来的。又如德国教育家卡尔?伯克博士所说:“中国人民勤劳、聪明,为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德国人总说,当我们的祖先还穴居在树林之时,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倘若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2]卡尔?伯克博士的这段话不仅是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评价,更揭示了一种关系:我们中国的教育不能脱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本质所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被荡涤着,变革中的教育也几乎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归宿,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我们的教师上课是为了传达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要求;我们的学生埋头苦干,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即使是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大多数时间也是用在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上,而剩下的少部分时间才是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近期,我在校文教书店做的一次“课外阅读”调查显示:78%的同学在“最喜欢的书”一栏选择了《红楼梦》、《论语》等,然而在“看得最多的书”中选择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书籍的却达到了72%。有同学说:“现在课程紧,又忙着过级,哪有时间读那些‘闲书’啊?这些书又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追逐的只是一个世俗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功利、成功似乎成为人生的全部意义。我们的评判标准也逐渐由过去注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转向注重人的功利取向和社会实用性。我们的很多同学,早已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浪漫,浮躁地追求着个性与自我的貌合神离,趋之若骛地扑向了功利性,高效性的纯工具理性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正迅猛地吞噬着一切高品味文化。也就是说,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迷惘的境地,导致了我们教育丧失了最为本质的人文性。为此,笔者提供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仅作参考。

一、提倡人文性教育

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是以人为本,德法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当前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与此方针相结合,提倡人文教育,建立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性”的教育,使教育人道化和人性化,其手段是要加强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坚持科学性与倡导“人文精神”相结合。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求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当然,我们的“人文教育”不需要口号、呼声,而是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站稳脚跟,使他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良性格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二、充分挖掘文化宝藏

我们要充分挖掘文化宝藏的可利用性,注重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利用。我们的文化,多是以历史典籍、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客观形式流传下来并呈现出来的,它是世代人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坚韧性和创造精神的结晶。我们的教育应该创造这样的条件,让青少年有机会去触摸、去了解、去关注这些蕴含了数千年文化的客观事物,让青少年领略它的璀璨,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它们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图书馆里的线装书,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并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让青少年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让他们不只是算计事物对于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与寄托。

三、营造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

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可用“文”、“雅”两个字来概括。“文”体现知识,不仅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而且在整个校园环境都应该体现文化的气氛。学校的历史文物、名胜景观和花草树木该有标牌说明;道路房舍、实用设施和工作规范等有明文指南。“雅”是高雅、雅致。学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熏陶。总之,校园的环境该使任何人一进入校园便能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人文的气息。校园处处传达的是一种崇高广博、自然深邃的文化气息。

四、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适时邀请校内外学者、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以及各界名流登台讲演。集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知识和思想精粹,聚时事和人物焦点,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开办一系列面向全校师生的人文讲座。另外,积极倡导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性和科学素质。带动全校各种读书会、沙龙、学生社团等多元文化的文化活动,形成浓郁典雅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少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是通常所说的拥有某种职业或某种学历,而是意味着能够运用理性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客观真理、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脑力劳动者。对于当代青少年,他们应该不只算计事物对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他们该不是无条件地顺应时尚与潮流,不是盲目顺从于规范的体制,而是有自己独立的体验能力、独立的人格;他们不该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而是有一种博爱的胸怀,对于他人、社会及自然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追求中获得生命的提升、找寻精神的归宿。

总之,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着眼于青少年思想精神的传承与拓展,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精神的充实、人文的追求;应该毫不怠慢地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子们终身牵系的灵魂故乡、文化家园;应该理直气壮地树立传统文化的权威,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心驰神往的学术殿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注解:

[1]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济南画报出版社2003年P214。

[2]1998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参考文献:

⑴董广杰,龙的传人与龙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⑵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⑶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⑷云慧霞,北大问学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3

中国 新加坡 青少年法制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1]在此重大战略任务的部署中,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2]。

一、中国借鉴新加坡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对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借鉴他国的经验则是推动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加坡是个法律关系渗透到国家、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法治国家,法律已成为新加坡立国、治国、强国的重要支柱。[3]其成功的法治化进程作为经典的范例样本,给我们借鉴新加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了必要性,而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的相近,又使得我们借鉴新加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了可能性。相对来说,中国与新加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各有特色。从体系的严谨性与完整性方面来说,中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从教育的灵活性与实效性方面来说,新加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则优于其他国家。比较二者的目的在于针对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理念与成熟的做法,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提供学理依据与实践经验。

二、中国与新加坡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

1.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弊病:附属性、静态、同质化

(1)教育目标的虚空化与理想化

在中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分强调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知识功能,强调中国青少年法制知识传授与学习的单一目标,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坚定信念、修身养性的多维度目标,人为地割裂了法制教育中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2)教育空间的封闭性与狭隘性

中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往往停留于狭隘的课堂教育层面和封闭的课堂情境之中,使得青少年法制教育有效传播的预期难以实现。即使有些教师将视野投向社会,也往往只是针对社会问题的某个具体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认识与解读,而不是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现实,着重于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参与、感悟和体验,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教师从知与行的角度,深化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发掘其心底蕴藏的责任意识。

(3)教育内容的附属性与表层化

中国的大中小学以及其他各类学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法制教育的内容。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却附属于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同时,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我国的法制教育体系很完整,在实践的操作中却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具体知识的讲授,从表层的概念、原理、观点和判断出发,对法律知识体系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解读,以至于把逻辑缜密、结构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而位于核心的观念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却被排除在青少年的视野之外。

(4)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与机械性

中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基于教材进行课程教学,这虽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如果只是机械地依附于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和认识就容易被束缚于教材的框架之中,缺少对时代发展的关注。教师也容易将自身视为教导者,把学生工具化或物化,对学生进行控制性灌输而非理性的引导。“这种成人化的、简单化的、陈旧化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们无条件地、被动地、单向化地接受教师的权威式驯化,难以将守法内化为一种主动意识。”[4]

2.新加坡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优势:动态、层次性、开放性

(1)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

新加坡相关的法律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基本素质作了具体而细化的规定,小到公共场所的个人行为规范,大到经济、政治领域的运作规则,为青少年遵守法律提供了确切的标准和依据。[5]同时,新加坡学校法制教育目标的实施也很到位,既然法律对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践行这一要求。既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法律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明晰个人的尊严、权利和义务,更要认识到法律是人们相互尊重和共同生活的规则。

(2)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与优化

新加坡在借助社会团体、居民社区与政府力量建构青少年法制教育平台这方面具有完善的机制。新加坡在全国设置了许多警察与少年俱乐部,每个俱乐部大多由当地的警察署长与警员定期为青少年组织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既培养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又有效减少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而社区在设立工作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时也注意把强化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效果的因素考虑进去,充分整合社区法制教育资源,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清除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教育内容的灵活性与多向化

在新加坡,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和教材,只有在大学才开始开展专门的和系统的法制教育。在中小学,除了会采用各种法律条款作为教材外,更多的则是采用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并行开展。[6]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是新加坡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新加坡教育部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即个性塑造、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家庭的联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7]这五大主题逐级递进,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身心健全应具备的自尊、诚实、自我责任感等方面开始,再由个人扩展到家庭、学校,最后延伸到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认识。此外,在新加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多与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联系在一起,它们与守法、重秩序、尊重他人权益、社会公德等方面构成了内容多元的法制教育体系。[8]

(4)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与实效性

新加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方式方面,一是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学校鼓励教师组织法制征文、模拟法庭、法制绘画等活动,倡导教师把时尚、情感、艺术等元素引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当中。[9]二是注重教育的效果,令行禁止。新加坡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他们尽力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威慑力。

三、借鉴新加坡青少年法制教育,建构先进的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

1.教育目标由一维向多维的转换

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核心是其体认机制,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形成是通过其自主内化与自主构建来完成的,它要求接受主体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法制的基本内涵,更需要对其形成高度的共识与自觉的认同。正是因为青少年主体认同与践行法制的主动性来源于其信服与意愿,所以学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提高学生理性认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其情感认识的认同。对此,教师要应时而动,改变单一的教育目标,给青少年更多主动探究、积极体验的平台与空间,在教学中注意增加一些体现学生个人特殊性的心理冲突、情感困惑与思想矛盾等相关的内容,“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10]。

2.教育空间由封闭性向外围性的转换

法制教育具有的社会性和青少年法律意识自主建构的特点,说明法制教育不应仅仅通过封闭的课堂教育完成,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虽然课堂教育有助于知识讲授的深刻性和系统性,但它只是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平台。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应当遵循的规范要求外,还要进一步构筑与法制教育相承接的其他合力。学校要积极探索与家庭、社区等社会力量联动进行法制教育的机制,探索更符合规律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新模式。新加坡的家长学校即是很好的范例之一,家长学校是家长们交流信息与经验的平台,在这个学校里校方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学习活动,安排老师向家长普及法律知识、组织家长参与各种法制教育活动,还经常请政法干警或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帮助家长了解法制教育方面的最新动向和政策。家长学校还推选出一些做法特别好的家庭列为模范家庭以供其他家庭效仿,通过扬长避短,提高家庭法制教育的整体水平。

3.教育内容由表层向内核的转换

对于青少年而言,法制教育的目标已然不是单纯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是在全面把握法治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自觉地用法、守法与护法。对此,我们既要借鉴新加坡法制教育力求知行合一、契合法治精神的精髓,又要继续保持中国法制教育体系严谨性与完整性的优势。一是独立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在体系的完整性中把握法治精神的内核。如同我国在中小学陆续独立设置心理学课程一样,我们可考虑改变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的现状,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招聘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高校毕业生与高素质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向学生清晰而准确地讲解相关概念、范畴、原理,揭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完整展现法制体系本身的逻辑运动规律,帮助青少年理解法制体系的学理完整性,奠定学生的理论逻辑基础。二是实现法制教育的知行合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内容的整合,引导青少年建构有韧性的知识体系。改变以往教育内容浅、散、乱的弊病,注重课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充分考虑法制教育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同时,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有助于知识理解的正确性,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素材和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取舍有度,加强体系内容的整合和优化,并引导青少年突破从书本到书本、从条条到条条的学习定式,鼓励青少年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参与、感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理解法制的必要性,深入领略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

4.教育方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

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之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学校行政、后勤以及校园文化等其他教化力量,把法制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营造处处有引导、时时有教育的校园舆论环境,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法制教育的日常化、生动化和生活化。

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的借鉴不是简单地、线性地用别国的模式否定我国教育模式的静态过程,而是抛弃原有法制教育模式中不合乎时代发展的方面,汲取他国合理部分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14-10-23(1).

[2] 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3]12号[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28440,2013-6-13/2014-10-26.

[3] 杨建学.新加坡法治模式初探[J].东南亚纵横,2009(6).

[4] 夏旭明.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新探——以权利意识培养为中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5] 刘安琪.我国与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6] 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7] 姚静.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探析及借鉴[J].教学研究,2011(3).

[8] 喻军,张泽强.中国和新加坡高校法制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9] 樊泽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0] 孙凯.理论自觉与行为实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探[J].学理论,2011(29).

[作者:常素芳(1972-),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4

一、学识和创造力, 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出生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县城, 在那里没有北京上海的快节奏, 大压力。慢节奏的生活让我觉得那个小县城同样充满了魅力。我从小踩着黄土地长大, 质朴的人民教会我坦诚, 正直, 热情。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很多年后的我会是怎样, 但直到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然不明了。也许, 就像操盘手没法儿准确预测股市的行情一样, 身处发展如此之快的中国, 我们又怎能预测明天?人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喜怒哀乐发展, 对于挑战, 对于逆境, 我们要做的就是迎接它, 战胜它。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生像心电图一样一帆风顺, 那么就代表你挂了。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有些滑稽, 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没有挑战的人生, 枯燥, 乏味, 干瘪。有时候, 看到现在的小孩, 他们走着父母为他们规划好的理想之路, 心里就会有几分心酸。

在我们的周围, 许多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各种特长班。对于家长来说, 即使觉得孩子辛苦, 他们也不得不做。因为大家都在做, 你不做就等于落后他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思维的影响下, “特长班”的腰包“鼓了”, 小孩的大脑“充实”了, 父母“安心”了。但是, 我想问:“然后呢?”——孩子的天真少了, 创造力被“禁锢”了。

也许, 作为一名90后, 我无法体会家长们这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情, 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 我对这种“中国式教育”感到无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天真, 快乐, 自由是他们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从小学到大学, 他们将在“中国式教育”的模式下, 坐进教室, 规规矩矩的上课, 上晚自习。这就意味着, 这中间的十二年他们是缺乏自由的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既然有十二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为什么要把他们仅有的几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也剥夺了呢?“怕孩子差人一步”和“适度引导启迪”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为什么不能用“适度”来代替铺天盖地的学习呢?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 民族的希望,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家长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引导他们成长呢?写着这些的时候, 我的内心感到一阵心酸, 为那些像花儿一样的少年们惋惜。坦白说, 我曾经也上过特长班, 但不是五花八门都学。学一种特长, 从小陶冶情操;学一种本领, 它在你生活中绝对有用。中国文化知识门类太多太广, 我们是学不完的。我认为, 我们只要精通一两样, 其他的有所涉略就好。我的童年, 学了两样东西——一是音乐, 二是写作。我觉得这两样东西在我现在的生活中仍然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了我的艺术感受力, 通过学习写作让我知道如何写出好文章, 怎样说话更得体。我学的门类很少, 但这两样东西我现在依然受用。事实上, 有选择性地学习比盲目学习更有意义, 不是么?在大力推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 中国梦要靠有学识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来实现。在我们的社会中, 有学识的人很多, 有创造力的人却不见得有多少。如果小孩从小就被固定模式套牢, 那么,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固化的思维模式, 真正有能力从这个模式里跳出的, 能有几个?所以说, 千万不要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二、别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孤独患者

在我们周围, 有许多90后, 00后, 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是因为这样, 他们从小被宠爱着长大。现实点儿说, 有些孩子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他们有的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有的则利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寻求内心的“自由”。这应该也是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的导火线吧。

在这个精神食粮高于物质食粮的时代, 我认为家长更应该注重的是与孩子内心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所想, 适当尊重他们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你是在教会他们自己做选择, 自己承担。虽然有时候孩子的选择可能有偏差, 但总有一天, 他们会比那些完全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敢于担当。在这里, 我可以毫不掩饰地告诉各位读者, 我的初中时代很疯狂。在我读初中的时候, 我认识了几个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他们在学习上不优秀, 但是他们对我个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们把我从怯懦中带出, 让我有胆量在许多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教会我“朋友义气”, 这是一种女生很少有的人格魅力。他们让我比同龄人更早地学会了待人接物。他们让我明白, 青春应该是疯狂的, 这种疯狂不是来自学习上的成功, 不是你坐在教室读者别人的疯狂内心泛着涟漪自己却无能为力, 而是一种从小养成的大气, 沉稳, 理智的待人处事的品格。

三、既然没有退路, 就义无反顾的前进

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 正值2013级新生入学的第二天。35度高温的赣州, 家长么拖着笨重的行李走在校园, 一脸的疲惫, 后背湿了一大片, 但他们却毫无怨言。在这个校园, 有很多人正在为梦想努力着, 新的“追梦少年”又来到了。在中国大力倡导中国梦的今天, 大学生的中国梦似乎更贴近我们。我曾经经常在想:五年后, 十年后的我会在哪里, 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过的好不好……而如今, 我大三了。我忽然不愿意再想了。我看着图书馆里那么多埋头于考研, 考公务员的同学, 看着各种媒介关于就业情况的分析报道, 我有了一种紧迫感。终于, 我们很少再讨论那些无聊的八卦, 大家的话题开始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出路担心。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我终于要硬着头皮面对残酷的现实了。中国梦, 美丽的中国梦, 需要我们去拼, 去闯。我们只有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 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不管是少年还是青年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 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5

悠悠华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以祖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引以为豪。而如今21世纪到来的今天,我们要生存,我们要发展,我们要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积淀和宝藏,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而如今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青少年们却一味地追赶潮流,把老祖宗的优秀遗产一点一点遗失。能够接受新东西固然好,但是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在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应该继承与发扬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针对此项问题,本人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为几个高校在校高中生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在校生发放问卷,经数据统计,30%的学生热衷于国外游戏、电影、电视剧等。21%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文明现象。19%的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了解较少。25%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流传下来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中的科学精神、崇德尚义,独特的审美品格对青少年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涵了各个方面,对人们生存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其经过历史洗礼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有素质有能力的接班人才能使中国长存!

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到底包涵哪些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做得好,家长文化水平高,对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家长可以以老一辈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文明礼貌的习惯,尊老爱幼的思想,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都可以对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有帮助。正所谓耳濡目染,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无形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是个好“学校”,青少年虽然未走进社会,但难免会与社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校虽然是传递文化的场所,但是一堵围墙无法将校园与社会隔离,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得好,对青少年教育也有帮助。比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社会的普及与宣传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素质都会有广泛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社会需要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去接触,去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一步一步的培养、诱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珍视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青少年有直接影响。我国普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广大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有古老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响彻世界的四大发明,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以德育人,以德醒世,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思想,还有流传下来的古典书籍等,这些东西在书本的呈现,对青少年教育有着最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青少年教育有意义,教育是根本。

外国文化和思想的传入,新思潮的影响对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思想程度的影响。学贯东西固然好,但我们青少年们不能一味地全盘接收外国文化与思想,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项调查中出现的有少部分青少年一味追求外国游戏,外国电影电视剧,我认为是有必要引导一下。中国古老的精粹文化,比如京剧、昆剧等,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等都应该是青少年们学习的典范。外国文化的确有其值得学习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偏安于一隅,对外国文化盲从!外国的游戏对学习为重的青少年是一种毒害,外国偶像剧更是让有些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这些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与外国文化与思想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价值判断,批判地吸收借鉴,从而学以致用,但应该牢记,中华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青少年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它就好比是祖国这项伟大建设事业的根基,必须稳固牢靠,打好根基才能使中国这座大厦屹立不倒!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弘扬,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了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可以让祖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继而加入WTO组织,国门打开,外国文化潮涌,我们也可以让外国人开开眼界,认识下中国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主人翁的青少年只有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才能更好地使中国文化熠熠发光。如今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外国人纷纷来华学习工作,世界各地人们学习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着无限的自豪,更体现了我们将国家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文化需要传承,做接班人的青少年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做个称职的接班人!同时也对外显示我们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今天我们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青少年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看到文化传统的历史局限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如今有一些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就很有必要在古老和现代中寻找能相互碰撞、产生火花的东西。比如我们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先从古老艺术中去发掘富有时代感、易于被青少年接受,能激发其兴趣的东西,先培养青少年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然后再循序渐进,将古老与现代进行创造性的结合。我们应该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着手,不能强迫他们接受一些东西,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可以从兴趣入手,培养青少年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青少年进行体验、学习,更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优秀传统,激扬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大胆进行创新,积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汲取养分,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领会其内涵,把握其本质,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青少年教育中大放异彩。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我们不仅能发现文化传统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更能从中领悟到对青少年的教育的出发点和措施。

优秀文化传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青少年们如果能从小受到这样的文化传统,那么必定这样的青少年能比其他没有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青少年少走弯路,必定能更早的走向成功。

从本次报告的结果和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国家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针对青少年的教育,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课本、阅读等方面,想广大青少年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让他们从小在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下成长。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代表着国家以后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只有青少年培养教育好了,国家的将来才有希望。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教育密不可分,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宣传和推广、大力加强青少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才能是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强大!

中文系0902班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6

在许吉如看来,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安全感“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的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一定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这段演讲也让大脸兔瞬间充满了力量。

在演讲中,许吉如提到了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期待。她觉得:“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如今,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无数个为国家的安全感不断努力的人们。“今日中国固然强,但是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骄傲地回应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

“造粉”辣评

田园779:这段演讲把我看哭了。我们可以毫无畏惧地踏上旅途,可以理直气壮地声明我是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永远站着伟大的祖国!

时间停止之前:我们的国家有不完美的一面,可她却可以带给我们无需任何付出的安全感。

小小小棋子89: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舒服,那是因为很多人为你默默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因为有很多人为你承担风险。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7

1 中国茶道来源

中国的茶道最早在唐代之前就提出了茶可以修身养性,到了唐代和宋代,修身养性这一观念得到了推崇,并针对饮茶的礼仪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宋徽宗认为茶乃是“韵高致静”之灵物,后有日本僧人将中国茶叶传至日本,南宋末期的日本禅师本南浦昭明将中国的茶道引入日本,日本的茶道亦是源于中国。

中国作为茶道的先驱者,十分注重茶道精神,对茶道的表面形式较为忽略。正是因为注重精神,在茶道方面,更多探讨的是其能够为人类带来的益处,如茶的功效,保健,药用等等。通过茶道精神的追求,进一步提升茶的价值,使茶与茶文化成为长久不衰的存在。

茶道源于唐代,因此关于唐代的茶道亦有其一段悠久的历史。唐代人饮茶时习惯将茶末与其他的调料共同搅拌,由此产生的怪味道也颇具提神的功效。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时至今日,使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茶道,对于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茶道精神包含着返璞归真的真谛。中国的茶道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茶本身亦是源于自然,因此与道家主张十分契合。并且,中国茶道注重养生,即修身养性。在道家主张中,饮茶并不是一件繁冗而循规蹈矩的事情,而是通过品茶享受生活,纵享逍遥世界。同样,通过茶道实现“无我”之境界,达到心神合一的目的,也是茶道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总之,中国茶道崇尚自然,亲近自然,通过饮茶实现个性的释放,使内心真正得到安静。

在中国的茶道中没有固定的内容,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所以,中国的茶道不存在严格的规矩和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爱好对茶道进行归类,甚至加以创造。归根结底,现代中国的茶道总会与茶德有关。在现代,有人主张茶德应是“廉、美、和、敬”,也有人主张“理、敬、清、融”。尽管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包含着礼仪,美德,廉洁等内容。中国的茶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在众多场合中展现其丰富的内涵,饮茶所赋予的传统美德,将伴随着茶文化共同发展。

2 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对于中国的茶道往往知之甚少,因此并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传承茶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形成完善的人格。

2.1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由于茶道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将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茶道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样,在茶道的继承和发扬中,结合青少年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传播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国茶道,可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继承的使命感。茶道中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多面视角,了解社会,思维更加开阔。总之,将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既是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2.2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茶道精神所包含的礼仪,以及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礼多人不怪”,中国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青少年通过茶道精神中的礼仪,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就可以成为知礼仪、懂廉耻的好学生。茶道中的修身养性,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是做人的至高境界,青少年通过对其学习,可以逐渐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因茶的生长环境纯天然,无污染,深得日月之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因此,在种植茶叶时,必须要尊重茶性,由此才能得到纯天然、无污染的上等茶叶,这恰好符合道教的“净土”说。而人性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从最初的“性本善”而逐渐变得藏污纳垢,为了寻求一方净土,人们在饮茶中参悟到修身养性的学问,并力求将其延续下去。

茶道这种蕴含哲理的教学方式,首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茶道的领悟,改正不正确的思想,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即:茶道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在教育中,德排在第一位,茶道恰恰以德为主,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茶道中的精神还有无私奉献之意,这与茶的生长环境有关,但正是基于此,才更能体现出茶道的内涵,以及再教育的功效性。再次,茶道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的心态,以平静、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2.3 有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茶道亦是如此。品茶讲究环境,并且在茶具方面拥有严格的要求。这就好比人对自己的仪容十分看重,衣着干净、神态俱佳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茶亦是如此。比如,中国的茶楼和茶馆都十分注重装修,其根本在于能够为品茶之人提供一个优美、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而一套精致的茶具不仅代表了茶的档次,也彰显了茶的气质。从外在可以窥之内涵,这是关于美的升华。茶道之美亦因品茶而更加多元化,如果说品茶的环境和茶具之美是外在的优雅,那么茶道的艺术和境界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拥有这种气质,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对于青少年而言,茶道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对茶道和茶文化的热爱,由此可以上升至对生活的热爱。

3 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

3.1 开设茶道课程

中国茶道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普及茶道,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使青少年了解中国的茶道起源和发展,掌握茶道的基本理论,领略茶道中包含的引申含义。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茶道和茶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3.2 开设茶文化讲座等课外活动

茶道需要结合茶文化进行讲解,才更具有生命力。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茶道,还有茶艺等,因此,可通过聘请茶叶业界知名专家开设茶文化讲座,在青少年中普及茶道和茶文化知识。通过专家的权威讲解,学生可以对茶道有更深的了解。除了讲座,还可以以专题节目的形式展现茶道和茶文化的魅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将茶道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起到广泛宣传和推广的效果。

3.3 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茶文化知识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茶道的了解。如通过道家思想了解茶道,茶道与修身养性的关系,或者根据茶的生长环境、功效等方面开展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平和,对于茶道文化和精神拥有更深层的领悟,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均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普及势在必行。一方面,茶道可以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修养和境界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人生的感悟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茶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而青少年教育中融入茶道恰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中国茶道,学生不仅可以对传统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摘要:茶道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涵之深,涉及之广,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创造空间。茶道既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够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文化营养,丰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因此,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本文首先介绍了茶道的来源,接着提出了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然后探讨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国茶道,文化,传承,青少年,教育

参考文献

[1]游翠英.中日茶道的文化传承方式之比较[J].武夷学院学报,2013(4):10-13.

[2]刘方冉,梶野诗织,蔡碧凡等.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2-97.

[3]王治理,蓝莉蓉.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5):112-116.

[4]吴婷.中国传统节日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淡化原因探究及应对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3-116.

[5]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9):73-75+108.

[6]方慧.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对青少年的影响——以上海为例[J].青年探索,2010(5):60-65.

[7]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农业考古,2009(2):240-248.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8

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美国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而且与传统心理学大不相同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这一理论是奠定了青少年积极发展论的理论基础之一。积极心理学是重点研究、强调与心理生活相关的积极因素, 如人的幸福感、人的美德、人们对积极态度的情感体会、积极的人格特征、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制度等, 和通常研究心理的消极因素如抑郁、恐惧等的心理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美国一位名叫赛里格曼的心理学专家提出, 研究消极心理的传统心理学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事实上, 人类不能仅仅依靠修补心理上的不足和问题来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需要转变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人类心理中积极的品质来造福社会, 从而创建了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这些积极内容的条件下, 积极发展的理论很好地利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从而发展壮大了起来。另外, 对于青少年认识的两种取向的研究也对积极发展理论的产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培养以及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等观念是进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关键。由彼得·贝森总结出的两种青少年发展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是将青少年当做“不完善”的人, 这和预防科学发展有紧密联系, 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学习困难、情感受挫、有破坏性行为等作为研究重点, 而且主要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以及方式, 许多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认同这一观点和做法。总而言之, 这种观点是用消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另外一种观点叫做PYD, 它不是用来解决青少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它主要研究的是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以及潜质等, 并且注重开发青少年的这些积极方面, 如鼓励青少年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 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另外一个对于积极发展理论的诞生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国家对青少年发展过程的忧虑。其实在美国, 有很多的青少年由于各自的特殊家庭状况受着不同程度的伤害, 影响其健康成长及发展。相比较生活在稳定、和谐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而言, 生活在已经破碎或是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 在智力水平、情感表达、性情稳定性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不如前者, 而且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视及网络的普及, 现在的青少年受到色情、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多, 由于他们面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处理能力有限, 再加上没有受到家庭或是社会的正确指引,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是不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家庭或是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 更多的家长以及教育人士提出加强研究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在社会各界教育和心理学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重点发展青少年潜力的PYD在以社区为活动单位建立起来。

二什么是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是由利特首次提出, 后经埃克勒、罗斯与勒纳等学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一理论。美国百科全书总结各位学者的结论, 总结出“PYD是一种用来描述家长、社区、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为促进青少年在兴趣与能力等方面健康地发展而共同努力的新方式。PYD的目的在于通过给所有的青少年创造一种支持积极发展的社区氛围, 通过公益性组织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 并鼓励青少年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梯姆·戴维斯提出, PYD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 PYD的创造和产生是建立在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积极的公众观点, 来替代消极地对待青少年发展的观念, PYD的目标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为一名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合格的社区成员。有专家提出, PYD既是一套积极发展的方案, 还是一种积极的观念, 以社区作为活动中心, 提供参与机会, 激励青少年充分展示和发展自身潜质。勒纳等学者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提出了现今最有成效的目标5C方案, 分别是5个C开头的单词缩写:Competence (能力) 。青少年在社会、认知、学术以及职业的具体的不同环境里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社会能力是人际交往技能, 认知能力是决策制定技能, 学习能力是知识模仿和理解技能, 职业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技能。Confidence (自信) 。青少年内部在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效能的一种整体感受。Connection (链接) 。青少年和伙伴、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交往和关系, 反映青少年同其他人和规章制度的链接。Character (品格) 。青少年尊重社会以及文化发展, 能够具有正确衡量道德的善恶和正直等的标准。Caring and Compassion (关爱与同情) 。拥有关爱他人、怜悯他人的情感体会。我们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是要塑造青少年积极的个体, 这个个体需要具有社会能力、学术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职业能力, 这个个体要能够和伙伴、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保持相互联系, 要懂得尊重文化和社会, 具有正确的行为准则, 能够判断道德的正确与否, 是一个正直的青少年, 能够积极评价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效能, 富有爱心, 充满同情心的青少年个体。勒纳补充说, 如果上述的5个C能够同时体现在一个青少年身上时, 它们会合并产生第6个C, 就是Contribution (贡献) 。换句话说, 如果青少年能够积极地贡献于家庭、社区、学校以及自己, 就能够很好的表现5个C。这5个C组成并完善了评价积极发展理论的系统, 有力地推动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且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具有开放式结构的特点, 以融合多种教育理论为基础, 包括预防科学 (Prevention Science) 、社交与情感学习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学与应用发展科学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尽管,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所融合的多种教育理论各不相同的研究重点和描述语言, 不过对于青少年积极发展是具有很多的一致性。

三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启示

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正面意义在于鼓励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评价青少年的发展, 比起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而言, 注重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效果更好;在逐步让青少年积极贡献家庭以及社会的同时完成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者提出青少年贡献更多更有利于其发展而不是得到更多。比如彼得·贝森学者就认为, 每个社区的青少年都应该给自己居住的社区每周做一次一小时的志愿服务, 这样既能够以社区为开展、进行青少年积极教育模式的单位, 有些较成熟的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课程有效地加强了青少年互动性的参与其居住社区的活动, 还可以把青少年健康发展心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相结合, 构建成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研究结构和框架。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现状的条件下, 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现阶段, 中国进行的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其心理发展具有哪些特征。这个系列的研究对于发现和解决青少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作用, 不过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根据生物学个体研究模式进行的, 基本不涉及和联系家庭变故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而且, 传统的研究模式忽视分析现象形成的原因在现象表现, 缺少事实证明多用思辨方法, 更倾向研究青少年行为极少研究其心理状况, 不综合多因素多角度考虑多数使用单因素分析, 导致中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研究无法适应其发展。所以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为改善中国差生多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也为丰富中国青少年的社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范式。积极发展理论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培养, 加强行为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中国青少年教育的现状, 因为过于模式化导致创造力低下, 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是低于同龄发达国家水平, 因此对这一目标的深入理解和贯彻, 将其整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面, 这将对中国青少年能力的培养发挥更大的理论支持作用。

四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丹尼尔等学者在认同PYD模式具有的积极作用后, 也提出一些这种方法的两点不足之处: (1) 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定义还不准确, 自1997年学者彼得·贝森倡议使用40个青少年成长性特征, 到学者勒纳在2004年提出了5个C目标, 还有后续的学者奥博瑞恩总结的五个核心能力 (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处理关系的技能和负责任的行动) , 这三种概念经常混淆使用; (2) 跨不同文化基础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研究太少, 无法肯定在西方国家适用的PYD模式到其他国家有同样或者其他效果, 由政府从上至下地推动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家长、学校以及社区进行配合, 往往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所以,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思潮这一思想。纵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有着很多的优点和重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我们还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中国一直以来教育传统的适应甚至是中国教师的教育特点, 我们要依据这些因素来对青少年积极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及完善, 创新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教育特点的积极发展理论。可见, 对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良好利用将会为中国以后的青少年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9

一、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自谦自责,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 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要善待他人, 对人有仁爱之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 要讲谦让, 替他人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 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 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 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 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 我们仍然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爱国之情, 立报国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表现在公私关系问题上, 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 要求人们“大公无私”;表现在义利关系上, 强调“义”, 要求人们“以义为上”。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相通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重视个人利益和欲望, 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 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自尊自爱, 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10

一、选好平台, 通过易于亲近学生的载体让“中国梦”走近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受众发自内心地接受, 而刻板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因此, 针对当代中学生个性独立、张扬自我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选择网络、课件、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易为中学生接受和亲近的宣传载体, 寓教于乐, 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融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之中,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感受到“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 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的高度融合, 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 寄托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 昭示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目标理想和美好的未来。

二、走近历史, 充分利用嘉峪关历史资源探寻“中国梦”

嘉峪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遍地都有文物遗迹, 有着浩繁的典籍文献, 如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等。而且,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 组织学生登雄关关城、参观博物馆,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悟追思。

登临关城让他们感悟筑城者那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的边塞风光的恢宏壮阔;参观博物馆内“醉卧沙场”雕塑, 让学生体会在金戈铁马中的带钩男儿视死如归的豁达乐观;参观林则徐、左宗棠雕塑, 让学生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和抬棺出征的左宗棠等人那抚危济难, 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愫和如履如临、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中国的历史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追逐梦想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健有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感知今天, 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诠释“中国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不断创造着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推动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大步迈向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跃居全球第二, 有二亿三千五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神九飞天, 从此浩瀚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辽宁号”入列服役, 从此中国第一次有能力保卫拥有无尽宝藏的蔚蓝色国土;诺贝尔奖花落中国, 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非凡魅力。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 包含着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和热切期盼, 铺就了伟大“中国梦”宏伟大厦的基石, 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聪明智慧, 也必将在学生的心里引发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和决心。

四、责任担当, 以青年学子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其以“理想梦”圆“中国梦”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毛泽东同志也曾说:“你们青年人好比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 少年心怀梦想则国才有希望, 民族才有希望, “中国梦”的实现仰赖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不懈奋斗。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 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 其中不乏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 让少数青少年混淆价值、迷失自我, 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这种现象, 其根源都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对自身所承担历史责任的清醒认识。因此, 教师必须要将青少年从迷茫和混沌中解救出来, 使其认识到, 90后, 00后的青少年并不是温室中的一代、襁褓中的一代, 而是担当历史责任的一代, 是肩负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的一代, 是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一代。伟大的“中国梦”就是千千万万个“理想梦”的集合, 当亿万青少年的“理想梦”圆的时候也一定就是伟大“中国梦”圆的时候。

五、立足当下, 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付出、自我超越中助力“中国梦”

“中国梦”包含亿万中国青少年的“理想梦”。每一名学生, 为了实现理想梦, 圆伟大的“中国梦”, 就要从现在做起, 找到自我、确立人生目标,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中努力前行。在日常生活中要把伟大目标与平凡小事相联系。因为, 所有大事都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 因此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定要从身边平凡的小事做起。“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 必须从小事做起。”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曾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 他说:“现实是此岸, 理想是彼岸, 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 行动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11

(4)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经常吃油炸的零食易导致儿童肥胖:含糖过多的零食容易引起龋齿;常吃含盐高的零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应注意引导他们少吃此类零食。

(5)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含有较多的能量,经常饮用容易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可腐蚀牙齿。应引导学龄前儿童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

(6)吃零食前要洗手,吃完零食要漱口

吃零食时应注意卫生,养成吃零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吃完零食后要漱口或刷牙,以防发生龋齿。

(7)注意零食的食用安全,避免豆类、坚果类等零食呛入气管

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零食的性状,其大小、硬度和形状等应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食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由于食物呛入呼吸道引起的危险。如吃烤豆、花生米、瓜子和核桃等零食,应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进食,切忌一边玩耍一边吃,或在孩子哭闹时给予零食。

2. 6岁~12岁儿童

6岁~12岁的儿童体格与智力发育快速,运动能力、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可接受和理解食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由于他们更多时间是在学校,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教导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正餐是儿童青少年营养的主要来源,当正餐未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时,可以选择适量零食作为补充。要重视零食的营养价值,不要仅按口味和喜好来选择零食。

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类、蔬菜类和坚果类的食物。

奶类零食富含丰富优质蛋白质和钙,水果、蔬菜、坚果类零食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儿童的正常的生长发育。

学习、了解不同零食的营养特点,

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

家长和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和指导儿童认识各种零食的营养特点,培养儿童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还应教育儿童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减少某些不良食品广告的负面影响。

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太近,每天吃零食一般不超过3次

儿童吃零食应和正餐间隔1.5至2小时。睡前半小时不宜吃零食。吃零食的次数不宜过多,每天最好不超过3次。

每次吃零食应适量,避免在玩耍时吃零食

儿童吃零食不宜太多,可以在学习间歇、运动后吃少量零食来缓解饥饿感。儿童在玩耍时吃零食往往不注意卫生和安全,同时会在不经意间吃得过多,从而影响正餐的进食量。

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儿童对于零食的喜好往往偏重于口感和味道,油炸、甜腻、咸味重的零食对于孩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油炸食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多吃会增加能量的摄入,从而增加超重、肥胖的危险;含糖过多的零食残留口中会增加患龋齿的危险;吃咸味重的零食会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危险。

养成多喝白开水的习惯,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含有较多的能量,经常饮用容易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可腐蚀牙齿。应引导儿童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

注意饮食卫生及口腔清洁,少吃街头食品

6岁~12岁儿童比较好动,活动玩耍较多,往往不注意卫生。应适当帮助他们养成吃东西前先洗手的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吃完零食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预防龋齿、街头食品往往卫生状况较差、没有质量保证,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胃肠道传染病。因此应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

3. 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

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青少年由于生长速度加快,活动量大,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增加,应给予充分关注。此时儿童青少年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家长和教师应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使其掌握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合理选择零食。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零食可以是日常膳食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代替正餐。只有保持每日膳食合理、平衡,才可以满足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并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另外,选择零食不能只凭儿童青少年的个人口味和喜好,营养价值和是否有利于健康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2)多选奶类、水果类、蔬菜类、坚果类等新鲜事物

奶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水果类、蔬菜类食物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坚果还含有较多的能量、蛋白质,适当选择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3)认识零食的营养特点,学会选择和购买有益健康的零食

可以作为零食的食物很多,不同的零食有不同的营养优势,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营养需求和膳食情况选择适宜的零食。应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零食;购买有包装的食品时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购有食品质量安全“QS”标示的食品。

(4)根据运动或学习需要,在正餐之间吃适量零食,但每天食用不要太频繁

在两次正餐之间可吃一些零食,作为饥饿时的补充。儿童青少年可根据运动量适当补充一些零食。但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不应超过3次,每次吃零食的量不宜过多,不以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为原则。

(5)在休闲聚会、看电视等情况下,警惕无意识地过量食入零食

儿童青少年在休息闲暇、聚会聊天、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时,往往会不经意间摄入过量零食,影响正餐的食用。建议食用零食要有计划,预先准备少量或者小包装的零食,避免无意识间食用过量。

(6)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油炸零食会提供较高能量,长期食用可增加脂肪的摄入;含糖过多零食容易引起龋齿;若零食中食盐和味精的含量较高,易引发高血压。因此建议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7)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饮料

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味饮料等含糖分,有较高能量,长期或过量饮用会增加患龋齿、超重与肥胖等危险。含酒精饮料对儿童青少年的心、脑、肺、肾等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还会影响记忆力和学习成绩,因此儿童青少年不应喝含酒精饮料。

(8)不要以吃零食的方式来减肥

一些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往往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不吃或少吃正餐,饿时就吃零食充饥,长期如此会引起营养不平衡、新陈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发育。

(9)注意食品卫生和口腔卫生,少吃街头食品

吃零食要讲究食品卫生,不吃变质腐坏食物。多数街头食品的卫生和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应尽量少吃。吃完零食要漱口或者刷牙,晚上睡觉前半小时不宜吃零食。

编后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已连载完。

编辑/陈致文

中国青少年教育 篇12

一、榜样的力量

榜样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典型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典型教育法也叫示范教育, 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它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1) 榜样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青少年所处的特殊阶段和其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 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从众性。青年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普遍的从众倾向, 因此正面的社会导向有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而“感动中国”所评选的榜样人物对于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感染力。例如当选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黄舸, 因为在轮椅上和父亲一起行走82个城市, 向三十多位曾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士当面致谢的执着事迹感动了所有人。黄舸为所有青少年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坚强、执着、感恩, 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其次, 青少年的心理开始呈现自主性。一方面其自主意识增强, 倾向于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 青年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感, 渴望得到关注和引导。榜样教育法则恰好适应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点。它既尊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自由, 又有所引导, 使青年自主地选择有学习价值的偶像。例如获得“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成龙。有人会因成龙在电影上的成就视其为偶像, 但当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感动中国时, 这位“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人物则发挥了更具有意义的偶像价值。当青年可以从自己选择的偶像身上发现社会所倡导的可贵品质并学习偶像身上可贵的精神时, 榜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榜样的塑造

“感动中国”作为典型教育法的成功实例, 为我们榜样塑造提供了典型的范例。首先, 要注重材料来源的可靠性, 即榜样具有真实感。“感动中国”评选人物的事迹均来自于人民的真实生活, 获奖人物要历经公正评选过程, 因此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如2010十大感动中国人物:11年资助37名贫困生的洗脚妹刘丽、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大山中的邮递员王顺友……这些在人们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简单而又真实的故事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受众的心。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 这样真实而有故事的榜样显然是最理想的教育素材。

其次, 榜样人物的刻画要有血有肉, 即榜样要具有立体感。对于榜样的人物素材, 不仅仅要介绍榜样人物的感动之处, 要对人物有全方位的介绍, 体现人物的亲切感、立体感而非片面的“高、大、全”形象。与此同时, 立体感还体现在不仅要树立统一的大家都要学习的榜样, 还要针对一部分人组成的群体设立有特殊学习意义的榜样。

再次就是树立的榜样要顺应时代潮流, 反应时代特点, 反应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 即榜样具有时代感。用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典型有助于人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榜样、学习榜样。2008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将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 这不能不说是榜样树立的一个创新。一方面, 这个典型树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因为在多灾多难的一年中是全体中国人在制造着无数的感动与奇迹, 应情应景中国人应得此项殊荣。另一方面, 它也告诉我们, 一定条件下被教育者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 对被教育者的正确行为给予鼓励和表彰, 把被教育者设立为某方面的榜样也可以看作是榜样教育法的一种特殊应用。

三、榜样的呼唤

如今我们并不缺少英雄, 缺少的是发现英雄的眼睛。因此利用多种途径寻找合适的青少年学习榜样、英雄。人民的英雄自然应当出自人民, 由人民自主推选、自觉学习。作为深受网络、电视传媒影响的青年一代, 从中寻找合适的榜样理所当然, 而以何种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怎样的榜样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感动中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但绝不是终点。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来呼唤榜样、发现英雄、推广英雄,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榜样、崇尚英雄的时代。

摘要:“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圆满落幕, 再次向人们展现了平凡人物所带来的巨大感动力量。事实上, “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对社会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品牌节目,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重要借鉴意义, 有利于榜样教育法内容的丰富和方法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有强烈“偶像崇拜”心理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着积极的启发。

关键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硝酸盐污染地下水论文下一篇:临床和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