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菊作文600字

2024-07-17

品菊作文600字(精选2篇)

品菊作文600字 篇1

一.引导活, 激发写作兴趣

1.导语激励在作文前, 老师不要干巴巴地说各项写作要求及选材、立意等理论, 而要想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达到心理亢奋, 产生写作欲望, 让学生愿意写、想写, 思维之花必然绽放。

2.不要定太多规矩, 要少要求、多鼓励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水平、同一个思想、同一种经历、同一等智力, 因此作文指导时也要实行因材施教, 特别是要遵循少要求、多鼓励的原则。魏书生先生认为:“中小学生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 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 反倒不会写文章了。”他在教学中尽量打消学生作文的顾虑, 低起点, 少要求, 多鼓励, 让学生放开胆子。我想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放开手脚, 让学生去尽情表达, 而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僵死在条条框框中。

3.立意、选材等要鼓励出新, 巧于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积极思维, 不囿于“成规”, 不满足于“共识”;要对事物作深层次的审视, 反向思考, 言人所未言。比如立意,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们常用此话来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但是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设想:假如每个人都当将军, 谁来当兵?因此我们应该当好兵, 站好自己的岗位,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我们还可根据思维的流畅性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同一个命题前, 可以从多方面引导, 尽量多设几个论点, 尽可能挖掘事物的多义性, 以扩大选择余地, 这样学生便可以选取最有现实意义并有话可说的论点来进行论述。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写出风格文, 毕竟中学生已经对人生和社会有了独立的认识和思考了。

二.命题活, 发展写作兴趣

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作文没有主动权。传统的作文教学, 往往是教师命题, 学生写作, 而教师命题又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他们或凭主观想象, 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 我们应该改变这一传统做法, 教师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 对写作内容也不应作硬性规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酝酿题目, 就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材可取, 容易引起兴趣。叶圣陶先生也说, “教者命题, 题目所含, 要学生心所能思”,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撰作”。本来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那么, 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写一样内容, 抒一样情, 论一样理呢?当然, 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 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 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抓自己或感受深刻, 或影响深远, 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写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因此, 除了教师灵活命题外, 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题目来写, 经常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写写自己生活中实有的感触和体会。因为生活中的题材俯拾即是, 自由命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又极其广阔, 学生不必担心写作源泉的枯竭。平时读了一本书, 看了一场电影, 可以介绍介绍, 评论评论;对同学中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可以谈谈看法, 说说意见;甚至对社会变化、社会现象也可以写写感想, 提提建议。为此, 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 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而课外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写随笔。写随笔, 能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学生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 可抒情, 可记叙, 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 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 不嫌少: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学生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视野不断扩大, 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 家庭的欢乐与忧愁, 社会见闻等等, 真是大到宇宙, 小到自我, 尽入笔底。有个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对我们的校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从景到人, 从人到事, 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 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感受到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几学期下来,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 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 无论在家里、在车上、在学校里, 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学生写作的兴趣就在这主动而愉快的练笔中得到了发展。

三.评改活, 鼓舞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 大都是学生写, 教师评改。这种做法弊病甚多, 既提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又没有多大的实效。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叶老的这段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那就是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评改学生的作文, 而且最好把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

评改包括作文打分、批改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 写了五六年的作文, 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 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 基本分为85分, 比较好的就得90分, 高的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 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 对基础差一些的, 降低标准, 鼓励, 鼓励, 再鼓励。至于评语, 避免俗套, 追求个性, 注重赏识学生, 赏其取材新, 赏其立意深, 赏其见解独到, 赏其构思巧妙, 赏其态度认真, 即使是对写作能力特差的学生, 也要抓住其文章中一个闪光点予以鼓励,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并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习作中常可见我写的这样的评语, 如“此文立意深刻, 于平凡中见精神, 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刻”、“构思巧妙, 善于从课文中吸取营养, 借鉴引申发挥……”、“用此一字, 以一目尽传精神”等。当然这种赏识性的赞语亦不能言过其实。有时候, 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 使其既得到鼓励, 又不自我陶醉。赏识性的评语能够产生奇妙的心理效应, 请听一个学生的心声吧:“老师, 虽然你的评语只有‘可喜’二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每每暗下决心, 不让这‘可喜’两字被劣作冲淡。”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我以为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交叉进行, 如全批、抽批、轮批、自批、互批。特别是自批和互批, 学生兴趣甚浓, 效果很不错。再说讲评, 我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 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 我会安排1节课来交流周记、讲评作文。交流时, 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 既指出优点, 也指出不足;既有“面”上的总结, 又有“点”上的突破。讲评期间, 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讲评, 不仅输出知识信息, 还输出情感信息, 在讲评过程中,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 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 获得写作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 促进了竞争, 提高了写作积极性。

品菊作文600字 篇2

这篇文章名为“父母之教”,余晗睿在开头便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为重。”“伴,人之情也。读书,明理也。习惯,所以修身养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余晗睿说,五岁那年起,爸爸每晚都会给他讲解三字经小故事,他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接触国学和古诗词。 目前,他正在读《古文观止》。他表示,通过熟读古文,自己明白了许多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道理,今后还会读更多的国学和古诗词书籍。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受益终生

这是一个盛产网红的时代,从草根明星到时尚宠物,从一封写满情怀的辞职信到一首怪诞的另类歌曲,意想不到的走红,却往往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上。这篇文言文的意外走红,让这个叫余晗睿的“00后”,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当我们对他津津乐道时,真的只是欣赏一个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的文言文高手吗?从教育科学来说,在文字方面有所擅长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在这个文言文高手背后,所隐藏的教育本质所在。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许多家庭为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让人艳羡的“高手”,显然是一个技术活。正如余晗睿所在学校的校长所言,小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的不多,靠内容或家长强制去吸引很难,家长从兴趣上去引导,再靠孩子自身去领悟,会越学越有味。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愿意有耐心地去引导孩子的兴趣呢?有多少家长愿意如余晗睿的家长那样去悉心陪伴呢?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呢?从余晗睿的经历来看,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手,其实并不遥远,或许只是需要为人父母者,祛除功利心,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做朋友。于此而言,当一个11岁的孩子因为一篇作文成为网红,与其说我们是在欣赏一个文言文高手,不如说我们读懂了所谓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真正内涵。

国学依然很重要

古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学经典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正因为我们千百年来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着一种崇尚和敬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传统经典其实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神明”。因此,学习国学,于当今国人实在是不可或缺。11岁小学生文言文的走红,其实凸显出了国学在国人心中依然置于至上的位置。

而近年来,国学也确实已经成为一大时髦,但于不少人而言,国学其实只是学一点皮毛用于装点门面。相反,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许多人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之心已日渐淡薄。随着以消费、商业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戏说历史、颠覆传统、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成为时尚,传统经典的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才是国学真正令人尴尬的处境。

上一篇: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下一篇: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