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2024-05-08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共12篇)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1

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 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 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作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儿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 对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严重的依赖性,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从家庭教育视角看,一些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观念影响下,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没正事,据有关调查: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有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正是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1、一些孩子不珍爱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我们理应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某中学校的儿名学生下课后在走廊里边走边嗑瓜子,当清洁工上前劝阻时,一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就是扫地的嘛,我们不扔点垃圾,你没活干,不就下岗了吗?”。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毫不吝惜地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2、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劳动是付出汗水,与人合作的过程,热爱劳动的人才会有奉献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对长春市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学生打饭时不给老师让先,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还饿着呢,顾不得别人”。

据我们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却不懂得关心父母,有20%多的孩子从没照顾过生病的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都不曾关心过。不少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一位家长对我们说:“我有病倒在床上,让孩子倒杯水,孩子都觉得厌烦。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缺乏家庭责任感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3、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中国城镇的青少年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较少。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

笔者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由于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而自杀。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自杀意念,1.71%的孩子有过自杀行为。

从以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到,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己成为“长不大的一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结果。

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走出劳动教育误区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 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在美国即使富有的家庭也让孩子分担家里的活计或外出打杂,替人推割草机、帮人扫落叶、铲雪等;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有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我们的家长要相信孩子劳动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要鼓励他们参加劳动实践。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参加生产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 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任何家务劳动,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千万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3、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不听话就罚你劳动”,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学生鄙视、厌恶劳动。青少年教育不是靠学校或家庭单方面能解决的,要依靠全社会力量的参与。笔者认为,要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的大环境,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建立以学校为 主体,有教育专家和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参与的家教工作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家庭教育行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建立家校合作共管机制,家校互相配合,家长要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三是创建家—校—社区劳动教育环境,学校要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劳动,社区要积极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为了更好地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尤其是社会的公益劳动,笔者建议建立学生劳动记分考评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规定应参加的家务劳动和社区公益劳动的时间和应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制定评分标准,由家长、学校和社区同考核,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三好学生、保送升学的条件之一。总之,我们应树立以“勤劳”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创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孩子们自觉地参加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自我生存能力,能为家庭和社会服务,有责任感的公民。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2

从当前家庭教育整体看, 还存在自发随意教育倾向:家长的教育思想欠端正, 教育内容不丰富不系统, 不讲究教育方法, 有的甚至放弃了对子女的细节教育, 有的只是三分钟热血,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大体情况, 我总结有如下几种:

(1) 溺爱。当今社会,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子, 长辈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 甚至护短、纵容。这些做法纯属溺爱, 长此以往, 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2) 认为不打不成才。对子女简单粗暴, 态度生硬, 孩子犯了错误就会严厉惩罚, 没有爱心。这种做法只能使子女变得越来越粗野, 一代传承一代, 恶性循环。

(3) 固执己见, 使子女产生错觉。家庭、学校之间的教育不统一, 长辈们对孩子的要求口径不一致, 导致孩子举棋不定, 无所适从。

(4) 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存在, 忘记自己应尽的义务。他们错误地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 不必操心。让孩子自生自长, 总存有侥幸心理, 什么树大自然成, 自欺欺人。有的对孩子教育失去信心, 使孩子走上邪路, 滑下坡。

(5) 受传统教育方式———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味追求升学率, 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结果使孩子书生气十足, 不涉足社会, 缺乏实践本领, 高分低能。

以上家教的弊端, 为我们家长敲响了教育的警钟。21世纪, 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四有新人, 是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无旁贷。因此, 要努力做到:

(1)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马克思说:“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 对子女的耳濡目染,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和家长朝夕相处, 润物细无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对子女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要统一。 (1)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要统一。家长要协助和服从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捕捉教育时机,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体,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 紧随时代的步伐, 抓子女的大节教育, 为他们成长为四有新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3) 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由于年龄的差距, 不同家庭成员的组合, 难免会出现教育的代沟。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意见一致, 要求统一, 有意识为子女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3) 克服走入极端的教育方法。即:娇生惯养, 过于宠爱;随意打骂, 简单粗暴;失掉信心, 放任自流;只重视学习成绩, 忽视思想品质教育。

(4) 全面培养, 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要贯穿党的教育方针, 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成为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5) 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对新鲜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各个领域的各种活动都可能产生兴趣。家长要注意观察, 发现苗头, 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 创造条件, 让其脱颖而出。支持其子女发展特长, 对正常的发展要表扬、鼓励, 加强子女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其不正常的发展, 要注意引导, 使子女进入正常的轨道, 一定不能草率行事。

(6) 家庭教育要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对子女的教育要举例子, 摆事实, 讲道理, 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要因人而异, 根据生活条件、环境, 个人能力而定, 对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分析其危害, 树立子女的自信心。有的放矢, 发扬成绩, 纠正错误, 以利再战。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3

家庭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0-0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拓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内容上不但探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影响,而且还探讨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策略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功能等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发育成熟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的正确诱导下培育起来的;父母教给孩子最初的语言,传授最初的生活本领,在家里养成最初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模仿最初的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先天素质使孩子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发展的关键在于后天。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期,而其大部分体验来自于家庭。

第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权威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而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

第三,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会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有限,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便会毫无过滤地吸收各种信息。而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提高辨别、抗拒不良影响的能力。今天的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有着特别亲情的家庭,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相互感染、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方面

观念是隐含于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假定和信仰,对人的行为起最直接的作用。家庭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看法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不同的亲子观决定不同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家教的效果及质量。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依附型”儿童观会剥夺孩子成长的主体性;“民主型”儿童观使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教育的作用和自身能力、角色与职能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青少年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均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专制型的家庭教养强调服从,限制了自主性的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溺爱的家庭,父母给予过多的自由,青少年在获得自主方面很有效,但过多的自主权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定位的方式指导子女行为,在发展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因为允许在做决定时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设立规则,而规则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其形成影响学业成就,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自我评价。父母温暖少,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较多易形成青少年的悲观归因,而温暖和理解可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易形成积极的归因。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矛盾冲突就会多,易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在同情、支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心理正常,遭受挫折、专制、矛盾冲突以及其它来自父母与环境诸多压力的孩子一般会产生心理压力。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娱乐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精神质个性;矛盾性突出的家庭,易形成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良好的家庭气氛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不单是知识教育,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都应是家教的内容。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孩子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纠正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缺位。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各自充任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二是教育观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二是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道路,使之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好高务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另外,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学会倾听,既要听“说”了什么,更要听语言中包含的“感觉”和没声音的“话语”。不但听还要告知怎样做、怎样想。家长良好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尊重他。

(三)要有科学的教子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四)做孩子的朋友,引导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出现叛逆心理,追求独立、自尊。父母要了解成长特点,合理、合时地实施教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而且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一份信任。人的发展不能缺乏支持、批评和引导。父母是孩子迈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导师,永远是支持者。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职能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孩子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成长危机时。父母应把孩子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合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修正品德缺陷,发展生存的能力。

不要过于夸大青少年道德缺失和问题的矫正难度,要信任他们自身的人格和能力,要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促使其自觉地修正过错、独立成长,不要把人生道理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必须自己或在其他人帮助下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摆脱事事依赖家人的人性弱点,学会独立谋生的热情、技能和本领。因此,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否则将使其丧失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机智地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使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54-57.

与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心得) 篇4

——家庭教育心得

开化一中2018(2)班黄雨舟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也不能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剩下的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只有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也是老师,可能比别的家长更能体会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下面,我把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做法,与各位家长做个交流,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借鉴,更希望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改进方法,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也要学着多看书和杂志,那怕看的是些杂书、闲书,也能影响和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去年元宵节前后,图书馆举行了猜灯谜活动,有各色的奖品,我和女儿选择的都是图书。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对话,也是很重要的。初中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到了叛逆期,其实,这是缺少平等的沟通,孩子不愿意把心里话对家长说。当孩子犯错误时,我可以批评他;父母错了,向孩子认错。这并不倒霉,尊重孩子,向孩子认个错,其实我们收获的更多,这样孩子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遇到烦心事,他会想到向我倾述,我再竭尽所能的帮助她,正确引导,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同样重要。从小学一年开始,孩子学习的时候,我和妻子两人至少要保证有一个人在家陪着她,让她感觉到“父母关心我的学习”,其实真正的“陪”,连一个学期的时间都没有,因为那时孩子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就在傍边做着自己的事情。现在读初中了,我们依然在“陪”,目的是避免孩子产生父母可以休闲,而他还需学习的心里落差。虽然“瑞园外国语学校”没能继续办下去,但写在校门口的三句话:“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天赋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我依然牢记,并经常用来教育女儿和自己的学生,家长们与孩子闲聊的时候也可以渗透这样的思想。平时多与任课老师联系,因为教师工作很烦琐,不一定每一天都能和每个家长联系。这需要我们主动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

此外,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孩子自主实施。前段时间,在微信上传播者一张照片,一个孩子背着书稿步行上学,父亲为他撑着伞,结果父亲身上都湿透了。有不少种对照片的解说,我很欣赏这种说法:“孩子,爸爸可以为你遮风挡雨,但是路,必须你自己走。”哪怕孩子会受伤、会哭泣,这些都是成长的路上必须经历的,他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女儿也有没考好的时候,我就不去问名次、分数这些让她敏感的问题,而是对她说:“娃,把试卷带回来,我们一起找找原因在什么地方。”找出问题,鼓励她下次争取进步。在周末,我们带孩子爬爬花山、打羽毛球,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让孩子过得更充实一些。适当表扬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告诉他不比别人差,激励他充满自信心,充满希望。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5

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话题和想法,孩子的成长我们注入了太多的心血和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时光和难忘的回忆。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从学语言、学走路,到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和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课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

一、孩子小学新变化

孩子入小学以后,与我们幼儿园比,生活的习惯、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孩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读一年级以后才发现,原有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每天为接送孩子次数的增加而忙碌,为孩子的一日三餐的安排而苦恼,为如何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得大伤脑筋,同时,家长还得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琐事,可以说苦不堪言。然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以此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们既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套路,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和方法。要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眼光和要求,重视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总结和改进,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和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健康而快乐成长,最离不开温暖祥和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非常重要。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条件,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游戏、谈心。文化知识仍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中充分找到快乐。让孩子感觉得到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满足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三、大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作为家长,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也要做好正确地引导。儿子很喜欢画画,我就把他送到美术兴趣班,她喜欢玩电脑游戏,我就适度的让她玩益智健康游戏,同时还教他装扮自己的QQ空间、上传各类照片、种种游戏农场、写写日志、说说等等,让他玩变得有新意。儿子更喜欢学习语文,为了积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给他买了一套有趣的数学学习软件,让他循序渐进的跟着平板电脑边学边玩。但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方面,我从不盲目跟风,也不强加给孩子没有乐趣的学习,我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四、维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记得叶斯力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得了数学和语文得了满分,孩子回来异常的兴奋,全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孩子心里非常难过,都不敢告诉我成绩,怕我责骂他。面对儿子那不安的表情,我当然知道,在这个时候,鼓励和关爱是最为重要的,我和爱人没有批评他,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带他逛街、出去旅游,几天后和他好好的分析了考试的得失,鼓励她好好地学习,争取下次考好。看到孩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在人生前进的漫长路上,谁都会有挫折的时候,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又何必让孩子早早的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呢?做父母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身子”,和孩子做贴心朋友,遇到不快乐的事,家长要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五、努力做孩子真心的好朋友。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更是孩子“终身陪伴的老师”,我们要做好孩子的精神后盾,更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父母总不能整天在孩子面前以长辈脸孔出现,要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不管有多忙,都要抽些时间来与孩子沟通,互相交流,做好孩子的忠实听众。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最喜欢听孩子说学校里发生的趣闻趣事,比如“王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今天叶德力同学迟到了”等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琐事,通过不断的交流,感觉他的情绪的变化。在聊天时,拉拉孩子的小手,抱一抱,亲一亲,会心地笑一笑,或者点点头等,用一些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认真与重视他的程度。等孩子说完了,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用平和、积极的态度,合理地答复孩子话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我不知道,问妈妈,明天再回答等等。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无论如何都不过多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比,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夸奖,并且用赞赏的眼光、用鼓励的语气表扬他,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有很多优点的。孩子做错了事受了批评或者被老师、同学、朋友误解,家长应该切忌与孩子“同仇敌忾”或妄加指责,要合理引导孩子,既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带孩子走出阴影,健康成长。父母赞许的眼神是孩子进步的助推器,父母真诚的夸奖是增添孩子自信的砖石,父母如朋友般的坦诚帮助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

六、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七、让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张西望望一会儿摸摸这玩玩那,还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当然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不要做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孩子的书桌上也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在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去打扰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受老师表扬”,“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心”,“做几道了?还有几道?”

八、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我的想法是让孩子能够干她喜欢的事就够了。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用的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回头看看自己的工作之旅,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但我明白,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任何工作都可以变动,而父母这个“职业”,却是我不可以也不能变动的,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也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最不容忽视的“职业”。希望与更多的家长一样,把这个职业进行到底,而且力争做得更好。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6

经验交流材料

*****学校

交流人:****

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经验交流材料

谈到农村家庭教育,许多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仍然堪忧。

一、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经济富裕的家庭,他们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良好的教育方法。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家庭,家长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忙碌,他们抱着一种能够满足孩子的温饱就行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不会为孩子的教育作过多的考虑,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极不关心,放任自流。

二、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发展的认识极不平衡。根据我的调查,一个班级45位学生,有60%的农村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30%的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些了解,只有10%的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

三、农村家庭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农村家长教育孩子通常以“苦口婆心的说教”、“粗暴教育”、“金钱刺激”等

方法最为常见,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曾经和一个家长交流时,家长说,老师,你就给我揍他,他要是不听,我就打折他的腿。听起来和老师很亲近,也很想教育好孩子,可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四、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较低,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家长素质较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家长说话不注重形象,更有甚者当着孩子面讲粗话。这样的家长很难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而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根据上述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农村家庭更新教育观念。当前农村,一些家长由于受陈腐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往往用错误的思想、态度、方法教育子女,以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培养目的上,要从“光宗耀祖”转变为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多层次的四化建设人才,改变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是成才的观念;在教育模式上,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支持孩子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接受知识,扩大视野,成为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才能的人;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转为自觉地、系统地、正确地教育孩子;在教育方法上,要从娇惯溺爱或粗暴、包办代替转变为严爱结合、耐心疏导,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等。

二、指导家长树立教育的榜样,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模仿成人,首先是模仿家长,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强调说:“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确如此,家长的言语、思想、作风,对孩子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的思想也往往就高尚;反之,家长言行不正,孩子也必然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做家长的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学习、道德行为、锻炼身体等方面,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言教身教一致,才可能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在童年时期接触最多,也是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影响他们的一生。家长应从自身做起,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从方方面面对孩子施以细心的呵护和关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引领家长掌握教养子女的规律、方法。当前,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缺少一定的文化、道德修养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不讲究科学育人。鲁迅先生说得好:“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育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高尔基也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先学会如何做父母,自觉地走进家长学校,听家庭教育讲座,看家庭教育相关报刊,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家长教育子女的工作更有成效。

四、要组织教师学习农村家庭教育知识。教师对农村家庭缺乏有力的指导。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提高教师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才会有所改变。

五、学校在指导农村家庭教育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在教育孩子方面,学校与家庭是天然的合作者,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作出统一的规划与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有些农村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家长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向前发展,单一的以家长为主,收不到

良好效果。

六、为农村家长提供针对性强、实用的家庭教育读物。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相对落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家长读的家庭教育书太少。当家长能够意识到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农村家庭教育才能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仍然是个任重道远的工作,这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组织和实施,我们不能因为家长的素质低下而归罪于家长,更不能因为家长而影射到孩子,否则就会以失败而告终。当农村家庭教育走出低谷时,人民必然会给农村教师一个满意的回报。

*****学校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7

“老师, 我不想上学了, 学习对我来讲可能是这一辈子最痛苦的事情……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活泼可爱, 英俊机灵的男孩小辉, 前些日子因小辉“逃学”让父母犯起了大难, 情急之下, 请求我给小辉“做做工作”, 由于职业的敏感, 我欣然应允并且十分自信地和小辉交流了起来, 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小辉重返校园。但当我听到“学习对我来讲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痛苦的事情”听到这句话时, 我顿时惊讶了起来……

小辉是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早些年母亲下岗, 5年前父母离异, 也正是这些一连串的“遭遇”, 把小辉一步步推向了今天的境地。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 妈妈开了个小书店, 每天看着店内书架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 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由于书店效益不好, 妈妈转行开了一家餐馆, 从此, 我的一日三餐都在餐馆, 久而久之, 我开始厌倦餐馆的饭菜, 从此以后, 我经常就偷偷地拿上餐馆的营业款买自已喜欢吃的东西, 钱开始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店里的生意总是不好, 妈妈又转行了, 这次, 她没有再开店, 她迷恋上了打麻将, 说打麻将也可以挣钱……

“生意上的屡次失败, 妈妈不停地瞎折腾, 原本就不太平静的家庭秩序开始被打破, 爸妈感情上的裂痕也越来越深, 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 从此, 我就成了一个失去了家庭温暖的“野孩子”……

“家里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 父母对我的关爱也越来越淡, 课堂上我经常走神,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 学习成绩也天天下降, 厌学情绪也就一天天加重。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 我迷恋上网吧, 选择了辍学……

听了小辉的一番倾诉,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心灵纯真、前途无量的花季少年竟然被一个“问题家庭”所摧残。

二、误入歧途, 少年丧志

经过一番苦口波心的劝说, 小辉答应去上学。我心中暗自为小辉的转变而高兴。可好景不长, 半个月之后, 小辉因参与了一起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被公安机带走。介于小辉尚未满18周岁, 经公安部门批评教育后交给了小辉的父母进行管教, 这次小辉“铁了心”不再去原来的学校上学。

小辉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尤如一只离群的孤雁, 整天魂不守舍, 寡言少语, 情绪低落。小辉的父母亲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为了孩子, 一家人绞尽脑汁, 小辉父母最后协商:为了不让孩子继续坠落, 他们选择了“恢复家庭关系”来弥合小辉心理上的伤疤, 使小辉的情绪能够变得正常起来。小辉对父母亲这样的决定感到高兴。从此之后, 崩裂多年的家又开始有了欢声笑语, 小辉的情绪也一天地好起来了。但小辉没学可上的现实还是弄得一家人寝食不安。

“我要上体校!”小辉对父母说。其实, 小辉那些日子也在思考着自已的出路和未来。经过商量, 父母联系了嘉峪关市体校, 让小辉重新走进了课堂。

小辉在体校训练很努力, 高强度的训练磨砺似乎让他懂事了许多, 再加上他再次感受到了多年没有的家庭温暖, 他也在有意识的改变着自已, 他变得比以往乖顺多了, 烦燥不安的情绪也渐渐平稳起来, 父母从心眼里为儿子的变化感到高兴。

但好景不长, 依然是家庭的不和谐协再次将小辉推向了歧途。

小辉的母亲是个见钱眼开的人。她经营着一家化妆品直销店, 在她眼里钱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儿子。为了生意, 她经常早出晚归, 甚至时常夜不归家, 小辉最需要得到的母爱不能得到满足, 家的温暖也渐渐地少了起来, 他的情绪又悄无声息声息地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加上初中一年多时间的学业荒废, 在体校学习文化课也没有作任何的动力和心思, 回到家里一片冷寂, 于是悲剧又发生了。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快, 小辉上网吧的次数与日俱增。没有钱上网, 他就偷他爸爸的钱。还把他爸爸珍藏了多年的名酒、金币等贵重物品也偷出去低价卖给了街上的摊贩, 还伙同他人变买了家里地下室的一些物品……

小辉行为的再次变化让这个家庭风波再起。他爸爸心中“恨铁不成钢”的怒火再也不能抑制, 无奈之下将小辉狠狠地揍了一顿, 从那天开始, 小辉决定再不去上学。

三、心理解惑, 警示父母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小辉的悲剧是由“厌学症”引起的。

“厌学症”, 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 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产生“厌学症”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家庭教育失误是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会使孩子心舒畅、精神振奋, 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 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环境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氛围, 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每天都会被焦虑不安的情绪所困扰, 他怎么能去安心的学习呢?所以小辉“厌学”情绪的产生不完全是小辉个人的过错, 由于小辉父母的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家庭环境不良”, 最终“逼”出了小辉的“厌学症”。

在小辉的成长经历中, 他更多看到的是父母为挖空心思心思挣钱的情境, 看到的是父母无休止的唇枪舌剑。冷若冰霜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心灵上划下无数受伤的痕迹, 使孩子心理受损, 意志消沉, 个性扭曲, 从而产生冷漠亲情, 愤恨家庭, 失去学习兴趣, 丧失自我信心, 滋生自我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 最后他选择了“辍学”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父母长期无休止的“冷战”对小辉造成的心理伤害, 父母离异致使小辉“流浪”而形成的不良行为, 不仅使小辉产生了“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以至辍学, 更为严重的是它一步步摧毁了小辉的精神世界, 让小辉失去了自尊与自信而误入歧途。当小辉的行为有所转变的时候, 作为父母, 他们没有因势利导, 失去了绝佳的教育机会, 最终酿成了一场教育的悲剧。

愿所有的父母亲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少一份自私, 多一份责任, 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小辉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但由于其母亲终日为生意奔波, 父亲在教育小辉的方法上不当, 再因父母离异, 致使小辉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小辉因“厌学”导致“辍学”, 最终误入歧途。家庭教育的残缺, 厌学情绪的滋生, 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悲剧

参考文献

[1]蔡岳建.家庭教育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 12.

谈美感教育与青少年的成长 篇8

青少年是国家的脊梁,是国家未来。因此,培育好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理性的思维,他们很可能走上歧途,那将是教育者的失败。对青少年进行美感教育,就是要青少年明辨善恶丑,用正确的思维引导自己,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做出更多贡献。那么,怎样对青少年进行美感教育呢?

家庭美感教育:家庭对一个人的品质性格的影响是非常之大。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他从私塾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教过他的老师有一百多个,有的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了我,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给的是生命教育。家庭的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成为识大体、讲文明、有思想的人。父母的言行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家庭美感教育,不是提倡讲排场,摆阔气。而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是家庭内,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贴,亲密无间。使人一进门就有一种整洁温暖、舒适、富有生活朝气的感觉。

学校美感教育:青少年美感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学校。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表现在课堂内。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堂外。学校里的教育,尤其是在音乐、美术、体育、语文等直接与美育有关的科目,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上得生动活泼,就是其他各种科目中,也尽可能结合美育进行,如讲地理,就可以结合讲解国家的大好山河,优美的自然条件;如讲历史课,也可以结合我国的优良美学传统;数学这里面也有美学的知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提出的“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当中就有美学问题的讨论;语文都以艺术来感化人的心灵,文学担负着是青少年儿童了解美学的重要任务,有表情的朗读、分析艺术作品的形象语言、直观充满氛围的教学视频,都是实施美育的好形式;一些有意义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如社会公益活动、校本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从事创造的可能性,而且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美育的良好平台,但是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并采取措施支持学生的创新实践。

事实也说明,对于一个具有美学修养的教师来说,无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美育结合起来,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美学方法思考问题。

社会美感教育:社会美感教育也是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国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影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动植物园,以及保护和开辟更好的名胜古迹和游览区,供人们娱乐、学习、参观和休息,使大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与教育。不可低估这些设施的作用,事实上,它将对每一个人的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人性情得到很大陶冶,感觉生活的可爱,增加工作学习的动力。另外,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对广大民众进行美感教育的活动。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9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现状及反思

石 军

2013-2-24 5:05:59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4日 07 版)石军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2期撰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方式、家校合作、立法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文章指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尚存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父母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过度强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对青少年本身的关注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未来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育人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并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规定,以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讲座报道 篇10

新湖中心小学举行“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讲座

为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家长素质,注重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1月13日,我校开展“争当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特邀泉州晋光小学黄加贤校长为我校一年级350多名家长做了《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专题报讲座。

讲座中,黄校长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几个成功和失败的教育案例,并分析其原因,然后从“学习、示范、陪伴、等待、沟通”五个方面,号召家长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并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新思维和新途径。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家长们神情专注,积极参与互动,整个会场井然有序。在场家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合格家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家教氛围,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和孩子共同成长。

7教育材料--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篇11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这三十多年的生活与实践,陆续把点滴感悟写下来,一则如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则希望与家长们交流,共同提高。“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工作再忙不能忘孩子。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只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影响最大。家庭是青少年的启蒙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青少年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感染力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生命中另一类导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家长应树立乐观、自信、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形象,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应处事不惊、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家长的爱好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不健全家庭包括夫妻不和家庭、父母离异、及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遭受疏远、冷漠或怨恨,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形成病态性格,往往会使子女产生会不良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犯罪行为。案例:小星,从小父母离异,家境并不宽裕,但是在吃喝花销上,家里尽可能地满足他,可以说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的。上中学期间,因盗窃被判处缓刑。糊涂的母亲并没有反省自己教育上的失误,反而让他辍学在家,依旧宠爱有加。结果,小星又因盗窃走上犯罪之路。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中,使家庭教育的特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几乎有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孩子认识世界是从家长那里开始的,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政治观点、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化的影响,家长举止言行、都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影响着子女。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的家长合理地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习惯形成很有益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处。

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最初、最基本的教育,是起点和基石。人在长大以后所受到的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每个社会的人一定具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潜在才能库,这种潜在才能或能得到发家庭是孩展,或被人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家庭环境良好与否,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是由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决定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环境在心理发展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和每一年龄的感知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就说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就成为了家庭的重心。家长要加强学习,学会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浅谈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交流, 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也不乏好学生, 但是更多的单亲学生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情绪、性格、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与普通家庭的学生相比, 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现象, 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表现和缺陷, 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种:

1.自卑:单亲青少年由于家庭不健全常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且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能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 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在受到自认为不公正的待遇时, 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 单亲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敏感、脆弱, 防御心理更强, 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让他们受到伤害。

3.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 少言寡语, 害怕或者不愿与人交往, 比同年龄的青少年显得忧郁。

4.憎恨:表现为不能正视并怨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似乎他的“不如意”都是因为别人的优越造成的。

5.社会性发展不良:表现为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 对自己表示亲密, 而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亲近。

归纳起来说,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表现:一是任性、自私、冷漠, 讲狠斗恶;二是性格孤僻, 不太与人交往, 多以自我为中心;三是不讲文明礼貌, 缺乏上进心;四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导致成绩低下。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成因

1.父母之爱的缺失。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 孩子经常见到的是父母的争吵、打骂。遇事互相推诿、扯皮, 对孩子放任不管, 有时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对他们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压力, 整天担惊受怕, 既怕这样的“家丑”外扬更不敢把这与人交流, 释放压力, 因而让自己变得孤僻、忧郁。久而久之, 就会变得意志薄弱, 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不良同伴的诱惑。由于家庭的影响, 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 更容易接纳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加上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影响, 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他们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抵触学校的正面教育。

3.学业成绩的压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既没有精力, 也没有耐心去关心帮助他们, 从而使他们身上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 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还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 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简单从事, 让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 造成恶性循环。

4.自身辨别力低下。由于受家庭影响, 单亲家庭子女一般意志力薄弱, 害怕困难, 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尽管他们中有很多人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 但由于意志力薄弱, 往往会怎么方便怎么做, 怎样舒适怎样做, 把正确的观念抛诸脑后。抄作业、旷课、偷东西等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而这些行为一旦多次重复, 便会养成习惯, 难以自拔。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教育对策

1.加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有关的调查研究充分说明,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远高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 他们的很多问题行为和学习障碍, 基本上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学校要正视单亲家庭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 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特别要以温和的语言、激励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行为,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排解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逐步减轻或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各种痛苦情绪和行为。

2.悉心了解, 因材施教。要通过正面观察、侧面了解他们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及个性特点, 以“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或像对待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去走近、关心他们, 真正了解到真实情况,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让“理解”“尊重”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 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 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单亲家庭子女更渴望无私的爱。如果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温暖心灵的家, 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理解尊重的集体里, 每个人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4.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成功, 给予诚恳的激励和表扬。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有时,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爱抚的动作, 一次诚恳的表扬,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会在学生心里激起不小的浪花, 更何况一个缺少表扬与鼓励的单亲家庭孩子。只是在表扬鼓励时, 要十分注意不能过度, 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诚恳, 否则会因为触动了他们那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使努力适得其反。同时, 要创造必要的活动氛围, 鼓励他们担任一定的角色, 有意识地让他们负责重要的任务, 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增进和同学的友谊。

5.尽可能地获得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即使是单亲家庭, 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 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要注意方式和策略, 让家长多为孩子着想, 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同徽公司工作简报(第四期)下一篇:知名律所历年笔试题目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