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2024-10-01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精选9篇)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1

XXXXX学院

毕业论文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级:

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评定成绩:

XXXX 系

2016年11月11日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责任 目录

1、引言......................................................4

2、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4

2.1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4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4 2.3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5 2.4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5

3、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6

3.1忠..............................................................6 3.2义..............................................................6 3.3礼..............................................................6 3.4孝..............................................................7 3.5廉..............................................................7 3.6耻..............................................................7

4、弘扬传统文化..............................................7

5、当代青年人的责任..........................................8

6、总结......................................................8 参考文献.....................................................8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2、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

2.1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2.3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儒家的思想家们的社会理想的描绘。这种社会理想,正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因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但写出了千古绝唱的《离骚》,倾诉其忧伤国事,眷念祖国和人民之情,而且最后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自投汩罗江。自此之后,屈原的壮烈事迹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屈原之后,历代的爱国志士仁人名垂千古的不胜枚举,至于广大普通民众为国捐躯者更数以千万计。可见,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就已普遍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名句之所以使世代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正是因为表达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爱国主义是一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加强社会的使命感,增强当代青年人做事情的责任感。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国家浓厚的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而且也可以形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名族使命感。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青年人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2.4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3、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忠、义、礼、孝、廉、耻,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的基础。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现代教育更是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当代的人物中关于忠、义、礼、孝、廉、耻的优秀故事编成教材,融入中、小学课本中,系统地推行教育,强化与渗透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理念。

3.1忠

上至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抗倭英雄戚继光,下至中国近代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无不体现了“忠”对中国人的影响。

3.2义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对“义”的最好诠释,而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也正是证明了“义”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3.3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更是对现代人影响巨大,“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等等。

3.4孝

“孝”也是现代中国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之一,古语有曰“百事孝为先”,现在“孝”存在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孝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因素之一。

3.5廉

“廉”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廉”是为官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与“贪”、相对,治“贪”就是倡“廉”。总书记上台后大力治“贪”,收到国民的用户,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贪”的憎恶

3.6耻

“耻”即羞耻、耻辱,中国传统文化教人要懂得羞耻,要有羞耻心,中国人以“不忠不义”为耻、以“不孝、不让”为耻,以“贪”为耻,懂得羞耻,有羞耻心是其它传统文化流传的根本,有羞耻心能激励人上进,现代中国人以别人对自己的羞耻作为动力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屡见不鲜。

4、弘扬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新近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国家也重视自己国家传统文化和民族软实力的开发。因此,在中华民族儿女内展开弘扬中华文化的普及和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5、当代青年人的责任

青年人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人的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决定着民族的兴衰,青年人应该在引领全社会进入全民道德风尚新阶段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青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青年人除了努力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自身修养的打造和提高。

6、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之一,当代青年人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培养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商聚得、刘荣兴.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2]杨亚莉.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经济师,2011(5).[3]流年.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c370f01017fnf.html [4]刘正刚.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3da2a70102v8en.html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2

一、青年文化的概念

青年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T.Parsons) 提出。它是一个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隶属文化系统, 经常被称为青年亚文化。社会学把亚文化定义为“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 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 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1】因此, 所谓的青年文化也就是社会中青年这个年龄群体所普遍认同、拥有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也可以说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研究领域来看, 青年文化是该领域中一个新兴的概念, 认为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为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是青年社会地位的边缘性而衍生的一种“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文化系统”。【2】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性决定了青年并非是参与社会活动的群体, 而是接受社会的衍化。而这种被边缘化的地位, 经常会使青年产生一种社会地位无保障的不安全感, 伴随着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 更会使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这也促成了青年文化环境的产生。有西方学者认为新一代青年正在出现, 他们要求文化上的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然而这样的权益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由此转向亚文化环境中宣泄自己的不满, 提出主张并试图影响社会主流文化。

二、青年文化的特征

青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主流文化一样, 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其产生首先要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 即在某一互动群体中形成一定得文化特质。二是表现在其特质的不断稳定化, 并越来越对主导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而青年文化的产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青年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在大众传媒的驱动下使青年引起了共鸣, 进而升程互动, 形成了青年群体, 并产生了青年文化。

我国学者陆玉林认为“青年文化有其自身的物质形式、组织形式、知识系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行为方式。在物质形式方面, 服装、实物消费品等都具有一类特色;组织体制方面, 具有非正式组织的帮派性特点;知识系统方面, 以世俗性、流行性的知识为基础;价值取向方面, 具有挑战主流价值观念的特点;审美取向方面, 基本特征是重视个性与新潮;行为方式方面, 则有独异性和非规范性的特点。”【3】德国学者林德内尔将青年文化视为一种“风格化的反抗”, 其认为, 青年文化有着特有的时尚、手段、风格与舞台, 它的目的就是炫耀自己并作为情感的宣泄。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 青年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代际性。青年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是逐渐实现社会化并走向成熟的过渡性阶段。出于这一阶段的青年, 正值人生迅速变化的阶段, 其心理还处于混沌不安的状态, 面对未来深感迷茫, 对成人社会充满恐惧与压力。随着青年智力和阅历的发展, 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 青年人很难在成人身上找到理想的文化范式, 对成人社会深感失望, 并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 从而产生距离感, 甚至认为青年与成人社会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因而称之为“代沟”。

2.创造性。青年因为面对即将到来的崭新未来, 因此被赋予了创造性的使命。青年人具有思维敏捷、善于观察、求新图变得特质。在新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驱使下, 挣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他们敢于去创新、去创造, 同时未来也等待他们去挑战, 等待他们去迎接, 伟大的构想等待他们去实施。因而他们被称为“未来的缔造者”。

3.独立性。树立自我是青年文化中一个显著特征, 是形成自己独特的、为青年人所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和自我取向。“做自己”、“不要在乎任何人、任何事”等话语被广泛传播, 这也显示出青年人将要采取的行为方式。个人主义或许已经成为青年的一种风尚, 成为青年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

4.叛逆性。随着个体的日渐成熟和自我价值观的确立, 青年往往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如在青年群体热捧的电子音乐中—“浩室舞曲” (house) 、“油渍” (grunge) 、朋克 (punk) 都表达着一种愤怒、消沉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也充斥着酗酒、嗑药等负面影响。

5.后现代性。“后现代”均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体系用以概况现实社会, 确定新一代人社会化的现代背景。【4】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今的青年一代可被认为是一个以后现代为主要标志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然而, 他们依然要面对诸多的不可预见:新的生存方式、自由选择、可能性的增多、弹性和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的增强, 等等。

三、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参与

1995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 (WPAY) 确定了10个针对青年发展的先行领域, 其中青年参与决策就是其中之一 (教育、就业、饥饿与贫困、健康、环境、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少女和少妇、青年参与决策) 【5】。世界各国对青年参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青年文化因其特有的社会变革影响力亦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文化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以1976年的四五运动为标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中国的青年文化参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一元主导向呈现多元选择倾向。在当代中国, 青年文化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青年个体的异质性也愈发突出, 同一现象中的不同价值取向更加明显。

(一) 现代化教育

教育是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也是青年文化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每个青年的受教育权利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 也是消除贫困、维护青年权益、促进社会民主与进步的首要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应当归因于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力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鼓励政策。青年人可利用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 这是前所未有过的。然而, 在机会和青年需求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距离, 中国青年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很低。

在中国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 九年义务教育依然尚未普及。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方案中, 政府决定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末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具体目标是把全国文盲率降低到10%以下, 到2000年末, 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在高等教育方面, 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阶段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国家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至50%, 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性教育。在1990年, 中国的毛入学率仅仅达到3.4%, 2000年即在高校扩招第二年, 这一指标为11%, 而在2005年这一指标才达到了15%, 从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在中国, 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仍未摆脱高度集中和统一计划的前苏联模式。然而民众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却已经迅速转化, 进入到了视听的、大众媒体的、通讯和网络的E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平台—留学

改革开放使中国敞开了大门,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原本广阔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将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与中国的年轻学子们的距离一再缩短。随着70年代末期我国留学政策的转变, 对于中国的莘莘学子们, 只要有求知欲, 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留学梦。

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留学浪潮将国内的大学教育延伸到了国外, 从东京到纽约, 从伦敦到巴黎, 从悉尼到惠灵顿, 世界第一次见到如此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来看, 从1978年到2005年底,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93.34万人。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

中国青年大规模的出国留学, 引发了空前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如果说, 一个世纪前中国留学运动是知识文化的单向交流, 即中国向欧美国家学习科学文化技能, “师夷长技以制夷”, 那么现今的留学生们的大举出国则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文化关系, 即留学生们在引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将西方青年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带入了中国;而西方世界也通过留学生的身体力行, 见到了一个日新月异、迅速崛起的中国。

(三) 快餐文化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 越来越多的青年正“享受”着快餐文化的冲击, 动漫艺术、商业电影、通俗文学、明星崇拜等打量涌入青年人的生活当中。也有人将之称为“麦当劳化”现象。快餐文化之所以被青年人所接受并喜欢, 是因为它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方式, 休闲娱乐的学习方式向青年人展示了开放的世界, 让青年人在学习经典文化和主流知识的同时, 愉悦自己的身心, 与丰富的大千世界融为一体。

快餐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包含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内涵、意识形态, 它给于青年人以大众意识和平民观念, 是青年人在消费快餐文化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成为文化的主体。快餐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的表现包括了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具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其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快餐文化拒绝严肃教育, 缺少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它与经典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隐去了文化的内在精神, 调侃于流行与时尚, 不关心文化背后的灵魂、思想、哲学和生命的价值。快餐文化现象的浮躁和浅薄, 会导致人的快餐化, 使人失去对崇高的追求, 放弃精神生活得理想, 漠视人类命运和社会责任。

四、展望

纵观我国青年文化的发展, 我们认为, 中国青年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青年的同向性价值取向, 追求青年群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养, 因为青年的文化修养的高低决定着青年文化的价值指向与表现形态。而同向性价值观念的养成是一个漫长与艰巨的过程, 需要社会主流文化的宏观调控与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 李强等译.社会学 (第十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8

[2]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年参与研究[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3-7

[3]钱永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3

[4]【法】让-查尔斯·拉格雷, 陈玉生, 冯跃译.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7

浅析当代图像传播的视觉文化意义 篇3

如果说传统的图像需要经过手的描绘与制作,并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来传播的话,那么当今利用尖端科学技术产生的图像,却是通过符号信息来进行传递的。在视觉设计中,一旦某个物体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就很容易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信息。因此,传统的图像更具有物质性,而当代的图像更具有符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社会的图像应更准确地称为影像,这是当今图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次,由于图像的媒介物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代图像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跨越时空性,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电视、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图像,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迎合大众的需要,往往越来越强化其娱乐功能、消闲功能、商业功能,而弱化了以往传统图像中所强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

然而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图像语言准确又清晰的描述设计的主题,蕴含着设计师心灵世界和精神向往的全部情感,但凡那些真正称得上是有艺术价值的图像,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而那些一味强调娱乐性、消闲性、游戏性的图像,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的兴起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我们身处“文化的社会”,任何生活经验都会转换成一种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就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一词的提出与电子数码时代大量涌现的、触目皆是的图像有关,而图像的符号意义使之成为当今人类传播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试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当代审美文化正在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充当着大众传播媒介,视觉文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视觉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三、图像传播的实质及视觉文化意义

图像在表现一个事物时,把这个事物直观地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知觉和思维之间没有任何回转余地,看到什么,人们就会思考什么,而这无关于事物是美的还是丑的。图像传播以自觉的或是无意识的方式影响这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遣娱乐化。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其次,视觉欲望的满足感。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最后,高技术媒介下的视觉文化。一个传媒技术的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如期到来,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眼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面是对视觉文化的过分依赖,我们通过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获取知识;一方面是视觉刺激的负重,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图像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总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文化富裕的时代。

从传播学基本意义上看,它的主要研究是在“传者——信息——受者”这一链条上进行的。大众媒介要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图像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选择,传播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弘扬高尚的文化,努力剔除人类文化的糟粕。重视媒介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味,构建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从而引导社会文化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作用下,现代文化正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2]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

[3]胡知凡.《关于视觉文化艺术及其教育的评述》.《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什么意义 篇4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发扬 正文: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年代传统中形成的,体现出本国家或民族根据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主要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乾隆年间,远离故土多年的土尔扈特蒙古部落,由于备受当地俄罗斯人凌辱以及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情结,经历万里跋涉,千辛万苦,时隔一百四十多年重返祖国。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有利于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优良传统,如诚信、自强、节俭、勤劳等,但在今天,这些优良传统却有着将要淡化消逝的趋势:从多年前的孙志刚事件到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无不印证着这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错位,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要重塑中华民族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必将要汲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洗涤中华民族的心灵,净化中华民族的灵魂。这不仅对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有利于构建中华和谐社会,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社会的良性循环。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常紧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抚慰民众焦虑浮躁的心态。不仅如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因材施教”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并保存至今的文化,其在数千年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作用,正确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那么再创中华民族的新辉煌就一定指日可待!那我們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很多人似乎只是学一些皮毛,甚至是学了糟粕。要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爱与自身的行动统一起来。

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

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欧美文化太强大了?它们有那么优秀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一百年里急剧消亡,不能只怪侵略和商业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没有保持住自己的固有文化,应该反省。与韩国、越南、印度相比,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鉴邻国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工作会更有成效。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5

一大堆古代的思想文化也能得到集成,我个人比较喜欢老庄的思想,无为,不过我的看法很多人可能错误理解了无为的思想,觉得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我个人的观点无为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就像汉初的无为,那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去干,而是休养生息,抹平战乱的伤痛,顺其自然,反而能收到好的效果,主流的当然是儒家思想,我个人看法,觉得虽然孔子被抬的很高,但是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变味了,孔子是个全才,他个人也是择主而事的典型例子,后来成了忠君思想家了,形象颠覆有点大啊,他是主张为官的,不过在官位上要能贯彻自己的思想,教化百姓,为百姓谋福利,现在的官员显然继承的不是很好啊,孔子最心底还是很喜欢简单的清净的生活的,但是好像这一点被忽略了,觉得孔子身上很多好的闪光点被继承了,但是更多的是被统治者用来传播忠君思想了,多少有点可惜,如果说影响大的话,应该说的更明确点,应该说是董仲舒重新定义后的论语对现在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不然是有歧义的,不过乱解读也错不到哪去,毕竟论语的书已经写好了,只是各人的看法不一样而已,觉得现代的社会还是应该去学那骨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去钻那外面的牛角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观点我个人看法是觉得不科学的,什么叫糟粕呢?糟粕怎么定义呢?又是什么指精华呢?这个是很难说清楚的,至少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至少对精华和糟粕的分类不是很清楚,红楼梦是精华,金瓶梅那就是糟粕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觉得是那种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才能真正定义为糟粕,比如裹小脚,早就不和历史潮流了,给糟粕定义的应该是时间。更好的继承古代优秀文化肯定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好的发展。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6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农民工文化问题的内容。所以我的题目叫做“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

一、时代背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与城镇化指标

我们第一个问题是看一看打工文化它的时代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我们先看什么是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国家正式的一种说法,一个定义叫做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镇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四化”战略,城镇化是其中之一。中央政府在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很系统的,非常完整的大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这个城镇化当中是有各种指标的,什么指标呢。首先就是城镇化的水平。我们所说的城镇化率,其实城镇化率指的是人口,就是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口的比例。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比例。这两个比例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等一会我们会讲到。第二个指标就是城镇化要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是流动人口受教育、职业培训、整个的社会服务、医疗、养老、住房体系这样一种建设。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基础设施,比如机动车、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宽带建设、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等等。第四个指标我就是资源环境,包括这样几项,就是人均用地、再生资源的利用、绿化程度、空气质量是不是达标。这是城镇化的指标基本上这四个。

(二)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刚才我说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城镇化率具体指什么,指的是城市化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其实一开始是很低的,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我们的城镇化虽然起点很低,但是发展很快。到了2006年达到43.9%。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46.6%。到了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约7.3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3.7%。去年2014年,国家土地局又公布一个数字,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4.74%,这个数字真的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个数字当中我们看,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常住人口地还有一个数字其实是户籍人口。通过这样两个数字的对比,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已经达到了,这是2012年的数字,我们看到城镇化常住人口达到52.6%,可是还有一个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其实没有那么多,户籍人口比例35.3%。也就是说,我们有17.3个百分比在这个当中不是户籍人口,他们是什么人口呢,叫流动人口。所以这个当中我们看到,流动人口的问题就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很严肃的问题。所以这样对很多志向远大、渴望成功的农村青年来说,城市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按照推拉理论,就是农村还有一个巨大的推力,这个巨大的推力何在呢,就是一个很严肃的现实。种粮食不挣钱,不仅在中国种粮食不挣钱,而且对全世界来说农业都不是一个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业。所以问到很多农民,你种地、种果树,一年收入多少呢,农民说十亩地万把块钱,种水果的也说,也就一两万块钱吧。如果去打工呢,打工就挣钱多了。现在农民动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多少呢,70%左右。这样一个收入,其实就是说在农村不挣钱,在城市又很有吸引力,所以城市形成了强烈的集聚效应。可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做好,政治权利没有做到,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就是从80年代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现在都已经年龄超过50岁了,因为没有太多的劳动技能,或者说没有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现在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并没有在城市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城市里安乡晚年,他们面临一个处境就是必须回家。而他们已经好长时间不种地了,现在回家就是守着,在农村还有没有发展呢,很多农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能力,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为在这几年长时间,把农村当成抽水机,从农村抽取劳动力、抽取土地、抽取粮食这样的过程,农村现在已经处于衰败的过程。所以农民工普遍感到我回不去农村。但是城市又留不下,处在这样一个两难的状态中。所以他们在城市里,我们看到回不去农村的话,在城市里生活的好不好呢。

我在这里引用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就是中国农民工生存感调查报告,在2013的时候做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我们看到,2013年和其他年份相比较,农民工总体上他的幸福感指数还是增加了,比如生活水平、健康状况、成就感、安全感、对未来的希望、家庭关系、工作学习、整体幸福感的时候还都是逐渐增加的,这两个数字,2011年和2012年的比较,这两年之间有不同的指数。第一个是农民工幸福感总体提升,第二个他的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低层次的满足。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状况提高了,成就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安全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对未来的希望也都有增加,家庭关系改善都有了提高。但是幸福感却来源于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幸福感,高层次有关的幸福感指数数据同比是下降的。比如说人际关系,农民工感觉到对于融入城市,对在城市里生活的渴望是在逐步降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参与方面的需求,幸福感也是比较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地位,我们看到社会地位这一条时候,发现其实农民工对于社会地位的感觉,感觉自己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所以从这个表格中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得以改善,但是农民工的社交,社会各界的差距拉大,农民工普遍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感到失望。这是2013年时候中国人民大学作的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其实在这两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没有改变吧,这个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度非常高的,在2013年的时候,网络上大家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据说建筑工人的工资大幅度提高,连搬砖的小工每个能赚七千块钱,据我所知现在七千还不是多的,小工每天其实能挣比这个还要多一些。这样让我们有一些社会其他人士感到不公平,说搬砖能挣钱七月千我一个硕士毕业生现在挣四千,让我情何以堪啊。这个社会上已经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了,出现了一些改变了。

另外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停事件,这个关停事件大家不作这样的研究,或者不接触这样群体的话,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这样一个关停事件从2011年开始,比如说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关停事件,每关停一所学校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说,这些学校应该关停,因为他们都是黑校,缺德学校。有一些人说不行,不能关停,因为关停了以后,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就没地方上学了。对这个问题真的是要分两方面看,确实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一些黑校,但是我们也看到,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孩子在学校里读书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沦为留守儿童。据我自己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调查,我认为如果一旦这些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可以说这个孩子基本废掉了。而我们国家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字分别是多少呢,我们的留守儿童数字是6102万,流动儿童就是跟着父母在城市里漂泊的孩子数量是3580万,合起来将近一亿人。这一亿人的文化教育如果我们不做好的话,可以说我们这个社会就等于给自己埋下了炸弹。也可以说今天少盖一所学校,明天等于要多盖一所监狱,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先生说的。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事件每次都成为社会的焦点。

我们看这张图片更有意思,这是绍兴某家企业在春节以后工人回到厂子里上班时候,工厂的高管列队在厂门口欢迎这些普通的工人回厂上班。这些高管甚至在鞠躬说欢迎你,感谢你还来到我们厂上班。为什么呢,我们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因为这几年连续对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我们农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向城市输出了。十年前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3岁,去年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平均38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一些年纪大的人在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放弃他在农村安享晚年的机会,到城市里务工。这个国家人口红利已经用光,用工荒不是大家吹的,是一个夸张的问题,而是确实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这些工人在回厂子上班的时候,高管们都怀着一种很感激的心情,不管是处于什么心态,还是非常感激的心情来欢迎这些工人回厂上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问题解决的了呢,其实还真的不是这样。

这是我引的《人民日报》在2011年写的社论,这个社论当中谈到我们中国很严重的问题,它谈到就是户籍制度的门槛、用工制度的壁垒、利益呼声的沉没、讨薪历程的艰难、社会歧视的冷眼,有形无形地把“异乡人”推向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造成了“社会拒人、权利亏人、心理贬人、文化伤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尽管我们很多制度正在改革之中,但是社会排斥这样一个现象到现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二)农民工的代际变化与诉求变化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农民工有这样诉求,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过去说,第一代农民工指的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到城市里来务工的这些人。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挣几个钱养活一家老小,然后要回到自己家乡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些农民工进50岁以后,开始逐渐返乡。还有他们的子女,就是我们所说的80后、85后甚至90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管他叫做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跟自己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哪里,首先是他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过去他们是普工,不需要太多的劳动技能。现在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现在从普工到技工。另外就是他们还有不仅仅想挣钱,他们还想在城市里有更多的发展,所以过去他们讨薪是讨工资,现在不一样,说讨身份。因为要融入城市,这是他的主观愿望,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过去要吃饱饭,现在要尊严。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内心焦虑,焦虑回不了农村,留不下城市,现在说了,不仅仅是焦虑,而且还要参与行动、参与集体行动。所以2010年时候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所发布一个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这个报告里调查了一个数字,当问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你的劳动权利被侵犯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有55%的人说会选择和大家一起集体行动,来讨回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看到农民工代际变化了,代际变化了,他的诉求也变化了。所以我们在当中做了很多调研,就会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己的中国梦,他的梦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这是我通过调研得到的结论。那么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包括什么呢,包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处、心有所属。这个也是写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内容,心有所属这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所以要求就是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劳动,要有交往有生活,受尊重被关注,向上发展渠道畅通。这是他们的具体诉求。

另外我在这里谈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我的核心观点实际就是城镇化说的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市民化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而是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权利,城镇化不是铺大城市摊子,而是人口质量与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农民工的将来,决定着中国的将来,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仅享受社会权利,而是让农民工在文化上融入城市,八成是当做自己的家,这才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其实我们国家对农民工的问题从很早就开始重视起来了。我们国家对于农民工的政策也一直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对于农民工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政策和行动我们早就开始有了具体一步一步的说法。

(三)我国政府关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的政策和行动

下面我们就从国家政策和行动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党和政府,党和国家到底是怎么样来具体的 倡导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说:要把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我用红笔标出来了,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的文化怎么解决。国家提出的是: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这是国务院的通知。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7

1 当代大学生青年的思想现状分析

当今, “90后”大学生青年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 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的特殊时代, 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70后”和“80后”的人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所面临的感官冲击会越来越纷繁多样, 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语言表达方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上。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部分大学生青年将拜金享乐作为人生信仰。他们愿意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 但同时更关心自己从中有无实惠。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现代延续

要对大学生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实现正确引导,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了解其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思想精髓在现代大学生青年中的实际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通过对天人、群己、诚信等关系的规定, 展示了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其间包含的多元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冲突互补, 其主流核心其实就是讲如何做人, 体现了人生价值取向的思想内核。那么如何做人, 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 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这三组关系是: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2.1 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塑造大学生青年的国家责任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古代强调的“忠”和“公忠”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至上性, 强调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 忧国忧民, 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 表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

当代大学生青年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浓郁的报效祖国情感。他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渴望“中国的深化改革能够成功”。这种价值观的取向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是对大学生青年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2 以传统文化中“修己以安人”的精神, 塑造大学生青年正确的群己观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强调个人“内省”和“慎独”, 注重启发个人道德自觉。子曰:“君子修己以敬”。“修己”即自我的涵养, “敬”是起点, 目标在于道德关系上的自我完善, 从而实现广义的社会价值。这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青年很好的道德启示, 意在警示当代青年要修身养性、不自卑且尊人, 平衡个人利益和高尚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要求人人有敬畏之心, 互相尊敬、同心同德、协力合作的人际关系。如何“修己”?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给出了丰富的答案:一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这些思想精华蕴含着人之为人的道理, 无不激励着大学生青年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3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 塑造大学生青年正确的诚信观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中提及的“信”, 就是诚实、信用, 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同时将“信”纳入孔门四教中。许慎所编《说文解字》中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二者相通互训, 有诚为本, 信为表;诚为根, 信为叶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交往之道, 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来源, 更是立国之基。

当前大学生青年的诚信状况与信用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存着距离。出现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还助学贷款、毕业求职伪造证书、恶意违约, 甚至在情感生活中出现异性交往动机不纯等等一系列现象。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青年进行诚信教育, 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 求真务实, 对于大学生青年的自主人格的健康形成、培养诚信品格, 提高责任能力和敬业、守则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说, 培养大学生青年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

关于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中国古代哲学有不同的提法, 《周易·泰卦》提出“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的原则, 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通。“天人合一”的观念给当代大学生青年以深刻启示, 人作为万物之灵, 既要顺应自然之道, 与天地万物和谐, 又要加强人性修养, 摒除当时的名利、欲望蒙蔽, 追求自我人格完善和人生价值升华, 最终达到自我内心和谐、人际和谐、天地和谐的至美至善境界。

当代大学生青年虽能从社会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积极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等热门问题, 但常常将环保理念置于个人价值实现之后。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废物、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破坏公物等现象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仍然屡见不鲜。可见,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处世之道培养当代大学生青年节约环保的价值观念, 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取向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 构成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语

正确对待自己是正确对待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基础, 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 又是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 这也就是说,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是统一的。在现今时代, 大学生青年作为中国宝贵的人才资源, 担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责任,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构建当代大学生青年的爱国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诚信观, 以及自觉的环保意识, 进而促进大学生青年成长成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大学生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角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延续。从当代大学生青年的思想现状着手, 以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国家意识、群己观、诚信观、天人关系的人生价值取向为支撑, 使其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青年,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邓启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 1994 (02) :36-40.

[4]狄奥.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01) :29-30.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品牌战略 标志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一些固步自封的企业受“有需求即有市场”的传统思想禁锢,缺乏品牌意识,随着日益加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没落。与此同时,部分着眼未来的民族品牌异军突起,国际化的品牌战略思路逐渐成为一些猛醒的国内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共识。而设计雅俗共赏、跨越地域与国界的视觉标志则是创建企业品牌形象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当代标志基于服务企业品牌战略的需要,其视觉表现应做到特色鲜明、易识易记,能夠充分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特征。这就对标志造型的取材和视觉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标志设计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创新思路广泛应用于品牌战略之中。

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标志设计的意义

璀璨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历经五千载风雨,蕴育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标志设计而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将其应用于标志设计之中,可以在凸显当代视觉审美个性的同时,赋予标志显著的品牌特征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让企业品牌获得独树一帜的市场认知,更好地达到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可视化的标志设计便于凝练与传递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帮助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创造经济价值,更能让传统文化在与当代文明的交融中老树发新芽,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进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体材

中国传统文化体材多样、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宜用于标志设计的元素常取材于:图腾、瓦当、剪纸、兵器、乐器、印章、书法汉字、吉祥纹样、戏曲脸谱、生活器皿、园林建筑、生产及交通工具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的造型及色彩。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图1)用初现于战国时期的“肖形印”元素代表了中国人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用汉代竹简风格的书法字体舞动的“京”字体现了体育运动的神韵和国人喜迎各方来宾的热情;以喜庆的“中国红”进一步强调了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地等主题信息。标志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既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同时也传递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充分体现了国人积淀多年的奥运情结。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创意与选材原则

在准确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寓意的基础上,选择与品牌核心理念一致,并且符合行业特征的元素进行视觉加工。这就要求设计者有广博的见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联想思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蕴意和标志的品牌诉求有准确的理解,以使其二者达到意境上的完美统一。倘若没有准确理解相应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而将其妄加运用于标志设计之中,就极可能造成张冠李戴的笑话,通过视觉标志树立品牌形象的努力也会白费。记得自己曾应一位客户邀约,为其设计品牌标志。由于该品牌名称中含有“龙”字,企业文化也以龙为中心,寄寓了类似腾跃发展的美好愿景。因此,客户特别强调利用传统的“中国龙”造型进行视觉设计。在与其交流过程中,客户尤其谈到了用玉器造型中声名斐然的“玉猪龙”(图2)形象进行视觉变形的构想。当时,我认为客户的提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严谨的设计本能驱使我在设计前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有关玉猪龙的图片及文献资料。从中猛然发现,原来玉猪龙的本体并非龙,而是猪。试想用猪的造型代表龙的腾跃理念,会是多么地可笑。我庆幸自己的严谨,才没有让客户和企业蒙羞,没有让企业品牌沦为笑柄。由此可见,准确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蕴意对于将其应用于标志设计是何等地重要。

2.审美与设计原则

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标志设计,应以打造具有典型代表性和鲜明识别性的品牌为首要目的,让传统元素与当代审美价值规律紧密结合,注重对传统元素形、色、质的合理表达,从而体现出标志独特的视觉神韵。对于传统元素的变形与加工,应符合当代主流审美情趣,让融入了传统元素的标志蕴含略微超前的视觉美感。这样,既可以通过标志新颖的视觉感观吸引市场的关注,体现企业品牌高远的发展目标;又能让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改良的视觉符号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从而体现出企业品牌独树一帜的视觉形象。如靳埭强先生于1980年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图3),其中用到了汉字“中”、铜钱、天圆地方、中国红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国际化、简约化的时尚方式变形重组,使其具有真的形象、真的本质、完善的理念和超前的视觉美感,充分体现了“真善美”的设计主题,是我国品牌标志设计走向国际化的标杆。

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不一定强求大而全,有时“一招鲜”也能表达出良好视觉效果和品牌理念。为突出品牌特征,充分利用形式美法则,选用传统元素中极具代表性的局部元素变形归纳,不失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长城汽车的新版标志(图4)采用与其名称一致的中国古代长城元素进行视觉归纳与创新。标志没有将万里长城的所有元素逐一摘下,而仅仅选取了其中极具代表性和串联作用的烽火台进行造型提炼,并配以象征重工业的金属质感进行艺术加工。整个标志视觉语言简练、气势雄伟、整体感强、极具形式美,成就了长城汽车全新的视觉形象,体现了其屹立全球、牢不可破的企业目标,此案将传统元素局部造型应用与品牌标志设计,是“一招鲜”的应用典范。

四、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应用中的误区

受各种历史因素影响,我国设计行业从业门槛较低,从业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有人以“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句口号为由,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假思索、简单粗暴地进行套用与照搬,而后滥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标志设计之中,致使传统文化元素沦落为一个简单的、毫无意义的,有时甚至是丑陋的图形或图案。这种不顾视觉比例与造型内涵,不考虑传统元素应用于标志设计适与不适、美与不美的做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以低俗的视觉形式传达给世人,让原本内涵丰富的传统元素变得单调乏味,让本应具有实在亲和力的品牌标志变得飘渺疏离,根本不可能形成视觉感召,更别指望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结语

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使命 篇9

今天听了王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报告,深有体会。

当“中国梦”三个字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个高度概括的名词后,人们也慢慢失焦,忽略了它背后的深刻含义。中国梦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更不是外界所说的简单的理论建树或政治宣讲的产物。如王书记所说,中国梦这三个字虽然高度凝练却也含义丰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在五四精神的召唤下,深入学习中国梦的深刻含义,明确自己的使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王书记的报告十分精彩,深入浅出,层层递进。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讲起,中国梦绝非美国梦的复制或模仿,二者有着价值观上的本质区别。美国梦奉行个人价值观,倡导的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中国梦奉行集体主义,追求的是集体的整体利益,价值观不同自然道也不同。我认为,人们总说中国人缺乏信仰,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中国人活得很现实,不关注信仰只关注生活柴米油盐,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时候去大胆追梦了,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梦想,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中国。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从外延来说,中国梦的追求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靠的是人民,靠的是实干。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提出,警示我们应总结过去教训,凝聚当下力量,彰显未来实力。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是人民梦,也是青年梦。个人的梦组建成国家梦,个人梦与国家梦是密不可分的。

正因为中国梦也是青年梦,我们当代青年更应找准定位,明确责任。人活在社会,总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身上必然也背负着责任与义务,而且把个人的梦和中国梦割裂开来就会违背了最初的出发点。从身边出发,从自身出发,做一个追梦者。

而目前的我,很认真地问我自己,梦是什么。有点难回答,不过我现在想做的是做一名向上的新传人,无愧自己的专业。选择了新闻专业,就不要只是混混而已,记者手中的笔应该揭示真相,提供受众不知道的信息,记者手中的话筒应该让每个人都平等发声。职业当然不仅仅是正义感,所以实现我的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雨载途,也要快乐前行,我的梦,中国梦,不会只是梦而已!

上一篇:计算机发展史教案下一篇:挖掘潜力 加强学习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