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2024-10-01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共8篇)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篇1

计算机发展与应用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信息技术上》第三课,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本课的内容较多,经过我的分析,我这节课的内容为:1,计算机的产生2,计算机的发展历史3,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课知识为了解性知识,学生学完本课可以了解到今生今世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并且理解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实验中学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同学们平时都有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却非常的陌生。所以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老师应当多搜集资料对知识加以补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有:1,学生对计算机的产生背景和用途有一

定了解

2,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学生能够了解和预测计算机的未来发

展方向

重难点分析

因为同学们对与计算机的发展普遍比较陌生,所以本课的本课重点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本课难点为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倾势,要让这些小孩子理解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必须要给学生理清线索和主线,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讲讲授发和思考驱动法为主,情景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为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认真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环境

普通带黑板教室 教学环境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愤怒的小鸟出发,引出二战时候炮弹打击对方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于是美国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第二环节:我用讲授法讲授计算机产生时代的知识和特点 第三环节:计算机产生之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不断的改进,于是就有了我们的计算机发展史。教授计算机历史的时候,我会以计算机的主要原件为主线,来展示计算机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代计算机的一同和进步。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思考驱动法,也就是在这一环节,老师不断的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才会在内心有较深刻的记忆。我会提的问题有 1,16000个电子管的计算机体积会怎么样啊?2,要改进这一代计算机有什么办法吗?3,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么做啊?

第四环节: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了,然而我们的计算机的发展是不是会发展到今天就不发展了,当然不是。其实我们可根据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推断出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会给同学们介绍计算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革命和科技发展方向。第五环节:总结知识形成体系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写出自己希望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明天交给老师。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篇2

关键词:职务作品,教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

著作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 是体现著作权人 (单位) 保护自己知识价值的权利。职务作品作为一种著作权形式, 区别于由自然人创作的作品, 它有诸多的限制条件。《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 著作权由作者享有, 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根据此款第一条:通过作者创作时利用或者没有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这一条件, 可将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与特殊职务作品。本文拟通过两个著作权案例, 深入讨论特殊职务作品与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及如何进行有效界定。

一、职务作品的构成要件

第一, 职务作品的作者是单位的员工, 也即作者与单位之间形成劳动关系或者雇佣关系。在我国现有的单位用工关系中, 包括正式职工、劳务派遣用工、临时劳务人员等多种形式, 只要用工人员为单位服务且取得报酬, 并且员工与单位存在人身隶属关系, 受单位规章制度、工作制度的约束, 就认为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第二, 职务作品应该是为了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而创作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中都有关于“工作任务”这一职务作品构成要件的规定, 这里所指的“工作任务”, 是指作者创作作品的活动在其本职工作范围内, 既可以是日常工作, 也可以是突然指派的任务, 其核心意义是公民在法人或者组织中合法履行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 职务作品的内容属性与作者单位的工作性质一致, 即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就是作者单位日常的业务范围。比如, 图书编辑利用本单位的电脑写了多篇书评, 发表在报纸上, 由于书评和本单位业务范围一致, 应当属于职务作品;但是如果他用单位的电脑完成的是与工作内容不相关的作品,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就不能认定为职务作品。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单位交给的任务, 虽然其写作主旨与单位的工作性质、业务属性有相关性, 但同样不能认定为职务作品。

第四, 在职务作品的写作工程中, 单位职工必须根据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创作作品。如果在职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既使用了单位的设备, 又同时体现单位意志,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该作品应视为单位作品。

二、教案的权属确定

为准确确定教案的知识产权权属问题, 先举一例说明。

案件基本情况:2006年4月6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学语文教师刘某某因为工作教案的归属问题将工作单位推上法庭。原告诉称:根据被告石家庄市某某小学要求, 原告将自己工作10年间的全部语文同步教案共36本分批次交给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学教务处, 教务处工作人员在核实教案内容后未通知刘某领取教案。在2年多的时间里原告向被告多次提出退还教案要求后, 被告仅退还了其中的10本语文同步教案, 其余26本语文同步教案不知去向。原告认为, 教案是教师个人因为工作的要求而完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工作成果, 被告学校应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退还给教师教案材料, 但是被告并未做到, 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原告的权益, 根据《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返还26本语文同步教案;赔偿相关损失及诉讼费用。被告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学应诉称, 教案的创作是教师的工作的内容之一, 同时教案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工具之一, 学校有权检查、管理、处置教案, 对教案的灭失不承担责任。

根据本案事实, 结合上述法律规定, 笔者认为教案属于一项知识产品, 应享有著作权, 且属于职务作品。事实和理由如下。

(一) 教案的知识产品属性和著作权属性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 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 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字作品等”。本案例中, 对教案的著作权认定是关键, 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倾注了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认识和理解、倾注了教师的智力劳动, 是智力成果的一次展示, 应当定性为知识产品。

教案的著作权属性也是本案的争论焦点。我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独创性, 即著作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别人的著作, 而是经过积累、提升的创作结果。教案是教师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独自选择、提炼、取舍、综合的结果。因此, 笔者认为:教案具备《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提出的独创性与可复制性的特征要素, 享有著作权应无异议。

(二) 如何确定教案是职务作品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 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可见, 界定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 主要是看作品在创作初始是否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本案中教案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一开始就是由学校组织的为教师编写的知识产品, 所以应该认定为职务作品。

职务作品的权属界定。教案作为教师为达到教学任务经过独立构思完成的体现自己教学历年的独创性著作, 显然不体现单位或者组织的意志, 不能称之为单位作品。

(三) 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 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

通过本案可以分析得出:首先教案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实施的行为成果, 教师付出了智力支持, 学校则为教案的合理合法负责, 这样的作品应当确定为职务作品;其次, 根据《教师法》第八条之二的规定, 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可见, 教师完成教案写作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 所以教案应当确定为职务作品。但是由于教师在写作教案的过程中没有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以可确定为一般职务作品。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一般职务作品作者享有著作权, 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三、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属确定

为准确确定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权属问题, 先举一例说明。

案件基本情况:2001年4月26日, 原告齐某应聘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 并签订了劳动合同, 岗位为该公司微机管理员, 合同期限为十年。在工作期间原告从第三人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处每月领取工资, 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根据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要求原告设计快递业务系统应用程序和物流进出货业务应用程序, 齐某于6个月内研发成功, 并由第三人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使用。

原告齐某与2004年4月11日突然提出辞职, 同月16日, 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发现由齐某设计的应用软件已不能使用, 即向哈尔滨公安局河西分局报案, 办案理由是原告设计的程序不能破译, 并有自毁功能, 对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04年8月21日哈尔滨市公安局河西分局于对原告予以刑事立案侦查, 并从原告齐某家中查出载自毁功能指令软盘, 又到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处撤销了自毁功能指令, 哈尔滨市公安局河西分局于同年9月13日撤销了对齐某的刑事立案。2005年2月21日, 原告齐某向法院起诉哈尔滨市公安局河西分局, 要求判令, 哈尔滨市公安局河西分局赔还齐某的光盘并赔偿其他损失。

根据本案事实, 结合上述法律规定, 笔者认为计算机软件属于一项知识产品, 应享有著作权, 且属于职务作品。事实和理由如下:

(一) 本案中计算机程序具有著作权

计算机行业所称的数据库, 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算机管理程序。按照《实施著作权国际公约的规定》第八条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十一、第十二项的规定可以将其视为编辑作品, 而且编辑计算机软件具有著作权的独立性和可复制性两大特征属性。

(二) 该计算机软件是特殊职务作品, 著作权归公司享有, 作者有署名权

在本案中, 根据相关证人的证言可以确定:一是齐某所设计的软件是根据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自身运营实际需要制定开发的;二是齐某在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工作期间担任微机管理员, 并按时领取工资;三是齐某利用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的业务数据、办公电脑设计程序, 并自愿让公司使用程序。综上所述可以界定该计算机软件是特殊职务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 某快递物流运营公司作为软件开发的组织实施者享有著作权。齐某享有署名权。

笔者认为, 计算机管理程序作为编辑作品, 本案中涉及的软件是原告在以前编辑程序的基础上为第三人的业务需要而重新编辑的, 并且自愿让单位使用。不论是从作者与第三人公司的劳务关系, 作者在第三人公司从事的岗位、编辑软件与第三人公司的业务一致性来分析, 还是第三人公司承担软件使用的责任与后果来分析, 都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一致, 原告设计的软件都可以认定为特殊职务作品。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 结合我国《著作权法》及围绕《著作权法》的相关解释, 可以清晰地判断出特殊职务作品与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和界定界限。一般职务作品, 作品的著作权人就是作者本人, 但作者只享有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特殊职务作品, 由于代表了单位的意识、使用了单位的设备所以单位享有除署名权外的其他权利, 而作者只有署名权;作为职务作品中的单位作品, 单位既是著作权人又是作者。因此, 单位在出版图书前应该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在签订出版合同时, 明确权利义务关系, 明确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以免造成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少冗.教案的所有权到底归谁[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3-07-31 (2) .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篇3

【关键词】教材研究 探究 理解规律 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上学期我校教师李洪新要上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镇级公开课,内容是两位数除法简便计算,课本内容是:复习⑴240÷20 360÷40 450÷30 35=()×() 54=()×();⑵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例3:390÷5÷6 例4: 420÷35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设计讨论:

1. 教材研究

开始大家就复习⑵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有教师认为删去复习⑵的解决实际问题,用有关的计算式题,如60÷2÷3和60÷(2×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规律,这样设计,一可以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二由于以前的教学还没有强调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此问题上过多用时,对后面教学重点内容的展开不利。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她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删去复习⑵改为由算式探究不利于学生结合其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复习⑵的生活情境——植树是发生在春天的事,现在正本清源处于秋天。于是根据我校秋季运动会发奖的情境,将复习⑵改为:“学校买来3盒钢笔给运动会发奖,每盒有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学生从生活问题中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答身边的问题并为发现规律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学习会更有趣味性。至于学生是否全面能列出综合算式,我们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吃”的情境中去解答。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种解法的关系。有以下优点: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活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二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三是对实际问题解答的两种思路与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2. 探究、理解规律

在学生解答例题后,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⑴两个算式有何异同?⑵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⑶谁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⑷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好?

这样的设计虽然也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讨论,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可以改为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也可以改为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的每一个因数”的规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规律?大家又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争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发现规律,理解算理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删去问题(4),因为从此问题的两种解法的算式来说哪种方法简便,对例题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负迁移,同时这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规律的发现上而不是对解法优劣的比较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每一个因数”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为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给出了以下三个题目,让学生逐个讨论:⑴240÷12=240÷6÷()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⑵240÷12= 240÷[()×()];⑶240÷12=240÷()÷()

(2)理解强化,为应用作准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210÷35=210÷()÷ ();②240÷()=240÷(8×2);③240÷(8×2)=240÷()÷();④360÷6÷6=360÷();⑤4700÷25÷4=4700÷[()×()];⑥3740÷5÷2=3740÷[()×()]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种规律,设计了这一组题目,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A、每题怎样填?有几种填法?B、你认为哪种填法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计算?C、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层次的强化训练,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⑴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⑵不同填法的比较、探讨,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⑶不同方法的比较,为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打好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基础,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运用新知,进行简算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这一规律,学生是否会在具体计算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合理、灵活呢?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例题:390÷5÷6,420÷35的教学设计为:⑴同时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⑵反馈时让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出来;⑶引导学生分别说各自的解法理由。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判断方法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既重视了知识的运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习运用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探索、比较的过程中学到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使自己融入了教学之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高潮。

4、如何组织练习

练习设计有三个层次:⑴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转化练习。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合适的数;1250÷4÷5=1250÷[()×()];409÷(7×5)=490÷()÷();480÷(24×4)=480÷()÷(); 360÷3÷4=360÷[()×()];

应用新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用练习:216÷27 280÷35 480÷5÷2。

⑶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综合性练习(略)。

它的优点是: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的敏捷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以及集体备课进行了评议、讨论,认为:⑴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绝大数同学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有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如:280÷35=280÷ 70×2就是一例。⑵精心设计教案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动脑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练习上多下功夫,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做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⑶关于集体备课,大家认为: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011.

计算机教案 篇4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计算机教案 篇1

单元价值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对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WIN98操作系统的桌面组成,窗口,文件夹和文件有关操作。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的软件”、“视窗WINDOWS”、“文件资料的管理”、“文件夹的使用”、“文件的操作”。

单元教学过程:

理论部分,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先高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问题,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 “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我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化。上机部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或来创设情境,以电脑为意义建构工具,通过动手理论、合作探索、交流反馈、总结规范等环节,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教学中,我还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单元评价:

采用自我评价、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评价项目中行为习惯占40%,随堂练习占60%,随堂练习中又分为“你能行”“你完成了会更棒”“我们边玩边学”。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人物对话形式引出文件操作与文件夹操作一样,可以有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本课进一步熟练菜单及按钮操作。文件选定及复制是本课教学重点。本课能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学情分析:小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是:直观感知——理论操作——形成表象——构建新知。学习本课时,其中复制文件,移动文件,文件重命名等操作与第六课中文件夹的相应操作类同,学生已具备了必定的操作能力,但对文件建立及复制还是第一次接触。教学中,我注重给予学生发明性发展的天地,采用“知识迁移”与“任务驱动”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下,以“知识迁移”方式进行,由学生交流、总结操作方法,教师进行归纳,规范操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会文件基本操作,掌握选定一个和多个文件的方法;掌握删除、复制和移动文件的操作方法;能够理解移动与复制的区别。

能力和方法——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和良好的兴趣。

计算机教案 篇2

一、复习

1、文件的创建

2、文件夹的创建

二、引入

文件夹中文件的来源除了创建外,也可以通过复制、移动等操作来实现

三、新授

1、文件复制

①菜单法

②快捷法

③工具栏法

④左键拖动法

⑤右键拖动法

四、综合练习

五、发现与创新

除了使用“我的电脑”程序管理计算机资源外,还可以用哪个应用程序来管理计算机资源?试比较这两个应用程序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

1、在C盘中创建一个名为“练习”的文件夹,然后把C盘“Windows”文件夹中名为backgrnd.gif复制到该文件夹中。

2、将C盘上的文件MS.WBM复制到“练习”文件夹中。

3、将C盘“三维图”文件夹中的任意3个文件复制到“练习”文件夹中。

4、查找C盘名称为readme.txt的文件。

5、把C盘“Windows”文件夹中的5个扩展名为TXT的文件复制到“练习”文件夹中。

6、查找C盘中文件名以“wh”开头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计算机教案 篇3

一、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1、计算机的五大部件 2、计算机系统 三、讲授新课

(一)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

1.进位计数制(计数制)

将数字符号按序排列成数位,并遵照某种低位到高位的进位方式计数来表示数值的方法。2.十进制

十进制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计数制,规则是“逢十进一”

基数:每个数位所能使用的符号个数,称为基数。基数为10的计数制称为进进制。位权:每个数位上1代表的确定数值称为位权。十进制中数字1在个位上表示1(100),在十位上表示10(101),在百位上则表示100(102)一个十进制数表示:

如:1234可展开为:1*103+2*102+3*101+4*100

254.87可展开为:2*102+5*101+4*100+8*10-1+7*10-2 3.二进制

基数为2的计数制就称为二进制 基数:2 位权:2n

(二)数制间的转换

1.二进制的优点 技术实现简单 简化运算规则 适合逻辑运算 易于进行转换 2.各种进制的后缀

B:二进制 D:十进制 H:十六进制 O:八进制 3.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对应的十进制数

1101B=1*23+1*22+0*21+1*20=8+4+1=13D1011.01B=1*23+1*21+1*20+1*2-2=8+2+1+0.25=11.25D 4.将十进制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 例:将11D转换为二进制

11/2=5余1最低位 5/2=2 余1 2/2=1 余0

1/2=0 余1最高位 11D=1011B

对整数部分用“除2取余”法,即将整数部分反复用2除,直到商为0,再将余数依次排列,先得出的在低位,后得出的在高位。

例:求0.625的二进制数

0.625*2=1.25 取整1 最高位 0.25*2=0.5取整0

0.5*2=1.0 取整1 最低位 小数为0,转换结束

先取整数在高位排列,则0.625D=0.101B例:将58.5D转换为二进制数①先求整数部分:“除2取余” 58/2=29 余0 最低位 29/2=14 余1 14/2=7 余0 7/2=3余1 3/2=1余1

计算机教案 篇4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

WINXP桌面简介

鼠标的操作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引入新知:

从这一节课起,我们开始上机操作,而上机操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学会怎样正确的开机和关机。

讲授新知:

板书:一、启动计算机系统

讲解:

学校机房是一个无盘局域网,学生使用的是无盘工作站,它必须依托服务器才能工作,因此,工作站加电启动前需要确认服务器已经开机并就绪。

开机操作如下:①、首先打开市电电源的开关,如接线板上的开关;②、再打开显示器的电源开关;③、最后打开主机上的电源开关。这种直接开电源开关的启动方法称为“冷启动”。

工作站开机后要经过三个步骤才可完成它的启动过程,一是自检过程,用以检查自身是否处在正常状态;二是登录服务器,下载WINXP启动文件;三是导入WINXP系统。

当我们在操作中遇到了异常现象而不能正常退出,出现所谓“死机”状态时,键盘、鼠标、桌面长时间无法操作,就需要重新启动,这种启动称为“热启动”,方法之一是同时按住Ctrl键、Alt键和Del键,这种方法适用于WINXP系统尚未完全崩溃、“一息尚存”的情况;方法之二是按一下主机前面板上的Reset键,这种方法适用于WINXP系统完全崩溃的情况,一般先用方法一,如不起作用即可用方法二。

板书:正常情况下:冷启动―――按Power键

死机状态下:热启动―――按Ctrl+Alt+Del键或Reset键

板书:二、关闭计算机系统

讲解:

关闭计算机,必须是先退出WINXP,然后再关显示器电源,不可直接关闭主机电源。

退出WINXP的方法是:①、用鼠标点击一下“开始”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用鼠标点击一下“关闭系统”,出现一个“关闭Windows”对话框;②、选择“关闭计算机”,并按“是”按钮,电脑自动关闭。

应当注意,不可关闭计算机后立刻又启动,至少应该等待一分钟,以免因等待时间太短,烧坏主机。

板书:三、WINXP桌面简介

讲解:

启动WINXP后,屏幕上显示的图形叫做Windows桌面,学校工作站所使用的是网吧管理系统模拟Windows桌面。

桌面主要由图标和任务栏两大部分组成。

板书:1、图标

讲解:

当我们使用某一个应用程序或WINXP自带程序时,桌面上就有一个矩形区域作为我们的工作区,我们称之为“窗口”,当不使用时,有的窗口消失,有的窗口收缩并放在桌面上,这些收缩后用来表示该窗口的小图像称为“图标”,包括“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回收站”等系统图标和应用程序图标,后者是应用程序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左下角有一个小箭头)。

板书:2、任务栏

讲解:

任务栏位于桌面最下面的一行,由开始按钮、工具按钮、窗口按钮和状态设置按钮等组成。

通过“开始”按钮可以打开“开始”菜单,从而可以完成启动应用程序、打开文档、修改桌面和进行系统设置、寻求帮助等操作。

工具按钮是些经常使用的功能操作,学校工作站桌面已屏蔽。

窗口按钮用来表示已经打开的窗口,包括被最小化或隐藏在其他窗口下的窗口,通过窗口按钮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窗口之间进行切换。每打开一个应用程序,即有一个相应的窗口在桌面,并有一个相应的窗口按钮,因此,在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时,可以通过观察窗口按钮来看是否关闭了某个应用程序。

状态设置按钮有输入法状态、时钟等,可以在此选择需要的输入法。

板书:四、鼠标的操作

讲解:

鼠标的基本握法是:右手手掌压在桌子面上并稍微接触到鼠标的`后半部,右手拇指在左、无名指和小指在右,轻握住鼠标,食指和中指分别轻放在左右两键上,以自感舒适为宜。移动鼠标时,手腕摆动,手掌在桌子面上保持不动。

鼠标的基本操作有:移动、单击、双击、右击、拖动。

板书:1、基本操作:移动、单击、双击、右击、拖动。

讲解:

“移动”是指握住鼠标在鼠标垫上来回移动,屏幕上的鼠标指针随之移动;

“单击”是指按一下鼠标左键;(注意:“按”是指手指轻按键后立即松开的过程)

“双击”是指连续快速地按两下鼠标左键;

“右击”是指按一下鼠标右键;

“拖动”是指按住鼠标左键不松手,并同时移动鼠标。

板书:2、指针形状

讲解:

WINXP桌面上的鼠标指针用来标识鼠标的位置及其移动。不同的操作状态下指针形状不同,常见的有:

①、箭头指针,表明处于预备状态,等待任何操作;

②、沙漏指针,表明正在执行任务,任何操作无效;

③、插入指针,表明处于输入状态,等待输入文字;

课程小结:(略)

课后小计:

组长意见:

计算机教案 篇5

指导思想:

本课以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运用计算机表现创作的愿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计算机绘画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与探究实践等活动中,学习计算机绘画的技巧,提高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依据: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理论为依据,通过欣赏和分析他人的计算机绘画作品和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计算机绘画的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创作。通过计算机绘画创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画图”的入门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初步掌握画图中各种工具的基本使用;建立文件夹并保存图片文件。

学生情况:

本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

认知特点

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稳定性较弱,三年级学生一般长时间地关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时间约为20分钟。因此,设计绘画教学活动,应注意学生的劳逸结合,以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能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知识技能

有利因素: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如一般程序的启动方法;Windows中一般常用命令及工具栏中常用工具的选择、使用方法;文件的一般保存方法等。另外他们已经上了三年的美术课,已掌握了很多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这将有助于其对本课的学习。

不利因素:

我校自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尽管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齐,所以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就会有快又慢。

教学方式:

1、按照“观察——激情、操作——概括、归纳——巩固识记、实践——探究”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2、选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

教学手段:

直观视觉刺激手段

亲自动手实践手段

技术准备:

1、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2、网上下载的电脑画作品和以前学生创作的电脑画作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

2、初步认识“画图”的窗口;

3、了解工具箱内各种画图工具的名称与作用;

4、初步掌握刷子、铅笔、像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5、学会选择绘图工具及前景色、背景色;

6、建立文件夹学会保存图片文件。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他人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展示作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并用指导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画图软件窗口的左丞,使用画图工具画图。

难点:掌握选择画图工具及前景色、背景色的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

导入激情

启动、关闭画图程序

认识画图窗口

讲授新课认识画图板认识画图工具箱

设置前景色、背景色

教学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各种

工具及颜色的使用

实践操作练习问题解决及经验交流

完善作品

作品展示

保存新作品

巩固练习用“刷子”画个弯弯的月亮。

综合利用各种工具,画一张自画像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计算机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计算机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艺术字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现实生活绚丽多彩,我们可以用小报将它们准确生动地把反映出来。电脑小报挟着高科技的灵气和霸气,以优美整洁的文字排版、华丽鲜艳的图象色彩,令人赏心悦目,使以往的手抄小报黯然失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校园自制电脑小报取代手抄小报已是必然的趋势。

2.出示小报样本,提出学习小报制作任务,并分解任务,指出本节课学习插入艺术字。

二、艺术字教学

1.要求全体学生按照书本步骤通过自主学习插入艺术字“数学园地”,可自由讨论,取长补短,活跃气氛。具体做法可视机房条件而定:如机房条件较好,配备有电子教室系统,可在全体学生练习的基础之上,挑选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并向全班广播,配以点评讲解;若机房条件较差,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之,对照书本、机器,口头讲述的传统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2.分组分配学习任务:将“艺术字库”对话框、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艺术字控制点及其功能、艺术字工具栏功能的学习任务分别分配给各小组,各自完成任务。可以电子教室分组,也可以口头分组。

3.各组代表汇报交流,可用电子教室广播交流,也可以口头交流,相互评比,评比结果作为各组学生一次平时成绩,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制作不同的“中国—江苏”艺术字比赛,以数量多少取胜。

计算机教案 篇5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篇6

第十五章 安装操作系统一、教学目标:

1.了解操作系统的几种常用的安装方式。2.熟练掌握Windows 98基本安装方法。3.掌握Windows XP基本安装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Windows基本安装方法

三、技能培训重点、难点

Windows基本安装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思考、记忆;分析法和问题讨论法,教与学对应的全链式教学法

五、教具使用

计算机一台、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计算机安装、配置完毕后,我们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操作系统替我们管理硬件、并为软件的使用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平台,操作系统的选择和安装将直接决定计算机系统工作的性能和稳定。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提问:大家安装过操作系统吗?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系统安装的?安装过程步骤主要有哪些?

一、基础知识:系统的安装方式和步骤

介绍操作系统的常见安装方式和安装步骤。

二、实战:安装Windows98操作系统 1.Windows 98的全新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分析实际计算机设备是否满足系统的配置要求,准备好系统启动盘,设置系统启动顺序为软磁盘驱动器优先以方便系统安装,并将软盘放入软驱。2.安装Windows 98操作系统

实例演示讲解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及注意要点。

三、实战: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 1.Windows XP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分析实际计算机设备是否满足系统的配置要求,准备好系统盘,设置系统启动顺序为光盘驱动器优先以方便系统安装,并将系统光盘放入光驱。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

实例演示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及注意要点。

小结:

1.系统的安装方式和步骤

2.安装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注意事项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

3.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注意事项

作业:

1.复习本章 2.预习下一章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7

1 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理论应用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在计算机产生之后,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形成的一门较为边缘性的学科。一般情况下,将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领域与非数值应用领域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2 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

我国计算机技术最早应用于数值领域,其技术主要应用于国防武器与研发中,在后期计算机技术向非数值领域的应用过程中,我国计算机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与工商管理之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渐得到普及,计算机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服务、农业、文化等行业中。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也加快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总体而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展较为快速,这种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2.2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通过计算机技术中数据快速的处理技能,我国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也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提供了帮助。其次,计算机技术在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也是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有着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准的特点。因此,在计算机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数值计算功能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发展。再次,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过程检测与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化的仪器系统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水平与进程,为企业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帮助。最后,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在计算机模拟人活动与行为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计算机技术的社会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作用,总体来说其社会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增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在计算机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时,人们通过书信进行远距离交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传达信息,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在加强人际交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数据信息存储到电脑网络之中,在增加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促进世界发展的主要技术力量,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对而言较低,我国人口较多的现状决定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我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研发投入并不大,研发力度的缺失也使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无法满足在软件及硬件上的需求,因此,研发力度的缺失也阻碍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两个问题都阻碍了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3 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

3.1 计算机微型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现阶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微型化的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家用电器等设备中,微型化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微型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设备有了更高的性价比,因此,计算机微型化的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例如,平板电脑、I-watch等终端设备的研发就是计算机微型化发展的表现。

3.2 计算机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计算机应用中较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在现代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化的计算机能够对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感官加以模拟,在计算机系统的编写过程中,智能化的系统设计能够使人们利用计算机完成人所不能为之事,在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学习及推理能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电脑、网络冰箱、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出现也是体现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主要表现,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研发也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3.3 计算机巨型化发展

计算机的巨型化发展与微型化发展处在统一的状态之下,巨型化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运算速度加快、运算准确的基础上,计算机有了更强的储备功能,计算机微型化的发展是基于计算机外观之上的,而计算机巨型化的发展是针对计算机内部的性能而言,在计算机巨型化的发展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能将更加广泛。例如,在我国巨型化计算机用语系统的研发中,计算机的应用速度能够达到每秒几百亿次,在提升计算机应用速度的基础上推动了计算机巨型化发展。

3.4 计算机网络化发展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更加紧密,在网络发展的基础上,网络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家庭化、网络社会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加快了社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例如,无线网络、蓝牙技术都是在基于计算机网络化应用之上的。

3.5 计算机集成化发展

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初是以较大的形态出现,随着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开始趋向于集成化发展,在人们生活中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传统的信息处理、数据计算与存储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对计算机的需求,在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计算机集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

4 结论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也在社会中发挥了高效的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方式,信息化的交流也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国际应用水平存在许多差距,因此,我国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应用投入及普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本文以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探究主旨,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现状分析,对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能够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激光全息防伪[J].电子测试,2009,24(2):61-63.

[2]李晓宇.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6(32).

[3]刘妍.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理论性突破[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6):106-107.

计算机总线技术发展浅析 篇8

关键词:计算机 总线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94-02

1 计算机结构丰富发展

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快速更新、广泛应用,综合价值优势的显现,令其结构系统实现了丰富发展。基于程序储存原理进行结构的布设,为一类经典的计算机结构设计思想。主体令程序指令以及数据存储单元有效的集成构建,形成计算机存储系统。目前,该结构系统在较多处理器体系中仍旧服务应用。例如,英特尔处理器等。该类指令以及数据集成于相同总线的体系结构,令信息流传递对计算机整体应用功能、处理速率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人们研究令数据以及计算机应用程序实现分离,在不同存储器内运行,进而可在机器周期内,同步获取指令以及操作数字,优化处理效率,令数据信息承载水平上升了四倍。该系统模式称为哈佛结构,应用于较多处理器与控制单元中,发挥了优势作用。例如,微软芯片等。该结构特征在于借助不同总线,令程序以及数据体现各自不同线宽,进而可扩充存储器带宽,令其承载大量的数据应用传输,优化提升了处理操作数字信号的实践效率。

就当前较多应用算法来讲,一些时候要应对较多操作数。例如卷积运算,其指令的传输要明确两个操作数,倘若应用传统哈佛结构系统,则仅能应对取指令以及取数存在的矛盾问题,无法良好的实现既定目标。为此应进行哈佛结构的优化更新,通过良好的改进,令单独存储器内部模块承担各自任务,即分担存储指令以及数据的工作,并预防两任务在相同时间开展,进而便于哈佛结构实现并行处理运行。再者,就独立不同的数据以及地址总线,可应用公用地址,实现两存储模块的运行访问。针对其相互数据的运行传输工作,可由公用总线承担。进而可实现数据以及程序存储不同时段共享两总线的目标。

目前,较多公司倾向于应用改良哈佛结构体系,其优势为,数据以及程序总线可完成部分交叉相连,进而令数据可直接服务运行指令,增大了芯片运行灵敏性。为此,仅需要确保独立总线之间的良好调配,便可令哈佛结构系统的运行处理功能最大化发挥,确保程序的高效应用。另外,改良哈佛结构可位于高速缓存之中实现指令的储存,进而可良好的节约读取时间,优化结构系统整体服务运行速率。

2 计算机总线技术发展应用

计算机总线技术类别丰富多样,依据总线层次方位可将其划分成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讯以及芯片总线等。而依据通信传输手段则可将计算机总线技术分为并行以及串行两类。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呈现出独特的时钟属性,按其分类则包括同步以及异步技术。信号性质的不同,令总线传输技术手段呈现出不同方式,例如地址、数据与控制总线等。

2.1 片内总线与内部总线技术

片内总线技术设置在微处理器系统芯片之中,因而也可称为芯片内技术。一般来讲该总线承担寄存器以及微处理器之间的相连与传输信息数据任务。由于芯片脚数以及面积的限定,因此,该类总线方式通常基于单总线模式进行布设,可提升芯片集成性以及成品率。倘若形势所需,则可应用双线结构,并将内部传输数据效率进行优化。

内部总线技术令计算机系统各项功能器件的连接总线视作板级线,是整体计算机之中的最小线路,而其重要性则不容小觑。内部总线承载着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与数据传输服务,为总线核心。计算机PCI、APG均属于内部总线。

2.2 片总线技术

计算机主板、插件板等自身形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的子系统。位于该类板卡中,不仅包括存储器、处理器等芯片,同时中间相连需要总线技术的有效支持,进而可令整体结构系统相对简单,节约线路用量,并对强化系统安全性极为有利,便于信息管控以及应用传输。为契合CPU运行特征,EISA总线技术诞生,体现了一定的兼容性,可对ISA实现有效支持,并为后续技术的应用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平台。主体应用八兆赫时钟频率,输出输入总线以及微处理实现了相互分开,可确保在较低的时钟速率状态发挥支持功能,微处理器则基于高速实现操作服务。该技术可面向较多用户实现高效率的磁盘输出,连接器为两层槽模式,体现了良好的兼容性。基于突发数据输送手段,可通过高于ISA总线的速度进行数据的传输应用,因此大规模网络系统中配设服务器通常应用EISA总线技术。

还有一类PCI总线技术,其在计算机中实现了普遍应用,各类主板设计均包含了该类插槽,其成为主板配备数量最多的类别。AGP总线技术为加速图像处理接口,其操作速度为PCI总线技术的四倍。伴随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三维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对三维数据进行应用处理,不但需要较高的数据承载量,同时需要适宜的数据带宽。而PCI总线技术在多媒体数据传输过程中,则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AGP技术逐步诞生,并发展成为显卡专项的总线技术。借助点对点模式,同主存实现直接对接,并将其视为帧缓冲设施,进而可完成高效、高速的缓冲。数据传输可达到PCI总线技术的两倍。同时AGP技术还开创了双激励模式,即实现双向的信息数据传递,进而令处理效率显著提升。

2.3 外部总线技术

外部总线技术即通信总线,令计算机之间实现了高效互联,并可同远程终端相连接,完成计算机同测量设施、外部仪器通信传输任务。该总线技术借助电子工业以及他类领域标准实现应用功能。具体包括串行以及并行技术两类。IEEE 488技术较为经典,其借助统一标准创建了基于计算机系统管控的测试体系,无需庞大复杂的运行连接电路,而是借助计价层叠模式,利用智能设施工具完成了开放的应用与管理。就好比搭积木一样,更为便利高效,因此该类总线技术在工业建设领域实现了全面应用。RS总线技术的应用令计算机串行通信更为便利,当然也包含一定缺陷。即仅能实现单对单的通信,一旦距离延长,信号段会形成电位差,进而导致共模影响。需要借助提升信号电平方式确保传输信息数据的安全优质性。为弥补该类不足,USB等总线形式逐步发展,并实现了广泛应用。

该类总线技术的普及应用,令其成为计算机一类通用的标准结构,计算机对其全面支持。同时外设应用连接,采用USB接口总线技术成为一类必然的趋势,例如,各类数码产品、移动设备、娱乐工具均配设了USB接口总线,体现了集成、全面、综合、统一的应用优势。

3 结语

总之,计算机总线技术经历了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进程,其功能更加人性化、便捷化,提升了计算机系统传输数据、处理运行的综合效率,并逐步向着统一、集成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只有基于计算机总线技术特点,明确其应用发展内涵,总结缺陷与不足,全面优化更新、良好补充,方能激发计算机总线技术核心优势,令其发挥人性化应用功能,实现可靠、优质、持续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揭志熹,张和生,贾利民,等.CAN总线技术在交通状态获取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10).

[2] 王晓红,徐立芳,李琳.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2010(1):90-92.

[3] 李明启,王龙,宋晓珍.PROFIBUS总线接口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策略[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5-47.

上一篇:中秋活动设计方案下一篇: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