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2024-05-23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精选7篇)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1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江泽民在大会上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他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变化和迅猛发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代科研人员搞“两弹一星”的精神,紧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从高起点出发,经过11年艰苦探索和努力攻关,取得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通向成功的动力。我们相信,我国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将在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围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科技的进步,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尤其是尖端高科技,以此带动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

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两弹一星”的高科技发展把我国科技事业引向了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导弹卫星研制与核武器研制是两个高新技术群,几乎涉及现代高新技术的所有领域,不仅直接依赖于从事国防尖端科技研制的部门,而且有大批地方单位参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物理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并为其指引了新的研究方向;发展航天科技对更广泛领域的科学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要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真正拥有我国自己的科技体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正确准则。

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周恩来多次强调:“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立脚点。”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跟国防有关的高科技,西方国家不会卖给我们。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经验,发扬热爱祖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来发展我国的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是十分重要的。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在经济、科技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态势下发展高科技,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中全国的力量,协同攻关。

1962年毛泽东在关于原子弹爆炸设想的报告上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周恩来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组织全国大力协同攻关。钱学森曾在1989年说过,“这是把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现代大科学工作上来了。这一整套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案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是社会主义的。它们不但在过去‘两弹一星’事业中是成功的,现在的国家高技术工作也应该采用。”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中,必然会有很多大科学技术工程需要建立和攻关,它的完成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何组织好这样大的工程,需要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决策,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合作协调攻关。因此,团队能力和献身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培养和练就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才是时家的宝贵财富,人才是创业之源、强同之本。发展科技尤其是发展尖端科技,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周恩来在1951年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巾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工作开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研制“两弹一星”、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中,通过团结原有的知识分子、想方设法把海外华裔科学家安排网国、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自己大力培养等多种途径,组织起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进行科学研究。邓小平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再次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在科研中要充分信任、依靠知识分子。他说:“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然要加强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围家”的战略决策的指引下,把我困的科技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发展之路。

我们要学习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这一伟大精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2

虽未被列入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但古彩瓷却是真正属于景德镇的艺术,其是发展成熟于景德镇、至今仍未走出景德镇的充满本土民间气息的釉上彩瓷。也正如此,从时代性来讲,古彩瓷是景德镇当代陶瓷彩绘艺术中最传统的类型,基本固守着康熙五彩以来数百年不变的程式。但是,一种艺术如果长期裹足不前,势必成为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只有传承意义而不具有艺术价值,这是关注古彩瓷艺术的有识之士普遍担忧的问题。因此,当代古彩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必须与其他传统陶瓷艺术一样,在风格与形式上不断寻求创新,以使当代古彩瓷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精神。

1 当代古彩瓷艺术体现时代精神的意义

所谓时代精神,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个性或主要特征,它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主流和艺术风貌的总体概括。如今,陶瓷艺术作品应当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已经成为艺术家普遍具有的一种理论常识。观众喜欢从“时代精神”中去欣赏和解读陶瓷艺术作品,从作品中理解时代精神,因此,包括古彩瓷艺术家在内的当代陶瓷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反映时代精神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近几年,古彩瓷之所以成为热门之一,主要得益于其极为浓郁的民族气息令当代都市人产生一种新鲜感,

“笔墨当随时代”,传统陶瓷艺术自然也不例外,鲁迅先生说:“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需国粹能保存我们。”鲁迅先生所说的“保存我们”指的便是传统艺术必须要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古彩瓷毫无疑问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国粹之一,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主要博物馆中都收藏有中国清代古彩瓷,但当代古彩瓷艺术却尚未能很好地走出国门,因此,当代古彩瓷需要紧随时代,使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由古彩瓷特殊的历史地位、艺术品位以及目前的现状所决定的。

古彩瓷又称为五彩瓷,源于宋金红绿彩,形成于明代,成熟于康熙时期,是景德镇特有的陶瓷彩绘装饰形式,其“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的艺术特色独具魅力。古彩瓷在康熙时达到顶峰,至雍正粉彩瓷兴起之时即告迅速衰微,几近失传,因而,当清末民国时期,受仿古热而兴起的仿康熙五彩瓷被为古彩瓷。当代古彩瓷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人们的忽视,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古彩瓷才呈现复苏的迹象,特别是近几年甚至成为陶瓷艺术的一大热门。

但是,在我们欣喜于古彩瓷的当代振兴时,不得不认真思考古彩瓷的未来生存问题。如何使古彩这一独特和古老的传统陶瓷彩绘艺术在我们这一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手中延续和光大,以对历史有所交代,对先辈有所慰藉,对未来有所建树,这确实是一件紧迫而很有意义的事情,增强其时代精神,焕发其艺术青春和活力。

2 当代古彩瓷艺术在艺术风格上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2.1 写实风格与写意风格相结合

绘画中的写实风格是指所描绘的对象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反映,绘画中的写意风格则是指在绘画对象应有样式的基础上,艺术家按理想化的原则去塑造绘画对象,产生一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眼里无”的艺术形象。当代古彩瓷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就在于既不囿于写实,也不疏于“理想化的塑造”。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艺术流派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汇聚、碰撞,使陶瓷艺术家再也不满足于现有的艺术模式,而是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以寻求创新。古彩瓷艺术如果顺应现代陶瓷艺术这一创新潮流,把写实风格与写意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一种高于生活的意境之美,二者结合得越完美、越巧妙、越新奇,这种美感就越强烈,就越能赢得人们的青睐。

写实风格和写意风格相结合,需要技艺的深厚积淀,更需要加强艺术涵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不断汲取西方的各种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艺术风格为我所用,才能达到新颖完美的境界。

2.2 中国传统民间风格与现代艺术风格相融合

古彩瓷是以浓郁的传统民间气息为其鲜明特色的,其主要参照的是传统版画艺术风格。古彩瓷主要效仿的明清时期传统版画艺术,具有热烈奔放的民间特色,而这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显然格格不入,这即是古彩瓷在当代曾长期受到忽视和冷漠的关键因素。近几年虽然在收藏市场上一时出现热潮,但公众审美基础的缺乏却不得不令人担忧其收藏热能持续多久。因此,要使古彩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艺术风格加以融入,形成传统民间与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的新形式。

将现代艺术风格融入到当代古彩瓷的创作当中,能够使当代古彩瓷更好地迎合当代都市民众的审美需求,当然,传统民间气息也要在最大程度上加以保持,这就给当代古彩瓷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当代古彩瓷艺术家既要具备扎实的传统功底,同时也要积极学习现代艺术理念与技法,不固步自封,在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艺术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古彩瓷的发展前景和更美好的未来。

3 当代古彩瓷艺术在形式语言上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3.1 线条与色彩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与其他釉上彩装饰相比较,传统古彩瓷更为重视对线条的突出运用,其深得中国画线条之精髓,灵活运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形象,并作为传统古彩最重要的技能,如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刚劲雄健是其最大的用线特色,在用线上具有程式化规律。当代古彩瓷艺术在线的处理上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超乎象外,脱有形似”,也可以运用一些柔淡的或更写意的线条,甚至可以采用没骨之法来加以处理,以使古彩瓷的线条在传统的基础上渐进变革,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更具包容性的线条美学体系。

传统古彩瓷的色彩较为单纯,主要由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组成,主要采取的是平涂的方式在线条勾勒的形象轮廓内进行洗染,色彩厚重鲜艳,缺乏层次感和纵深感。当代古彩瓷在色彩运用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在色料洗染时要注重渐变,以产生明暗层次之感,有不少古彩瓷艺术家将粉彩技法和色料大量融入到古彩瓷创作当中,形成粉古彩艺术,而近两年古彩瓷艺术家邹庆水将墨彩融入到古彩创作中,墨彩沉静的黑色调与古彩色彩的鲜艳夺目形成鲜明对比,是古彩在色彩上的重要创新。

3.2 构图与题材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传统古彩瓷在构图方式上也遵循着一些重要的程式,其图案形式由边角、地皮、斗方和底心四大部分构成,主要依据自古相传的审美程式进行组合,而当代古彩瓷艺术在构图形式上则要自由地多,依据各自的审美喜好而自由选择构图形式。许多古彩瓷艺术家已经不再运用边角、地皮等这些图案,而是越来越贴近于绘画,与中国画的构图形式颇为相近,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代古彩瓷艺术家还应继续努力探寻更加自由灵活并能符合时代精神的构图形式。

传统古彩瓷在题材上虽然也比较丰富,但类型相对单一,以各种富有吉祥意味的祥瑞题材和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题材为主流。而在当代都市人看来,这些祥瑞题材和历史题材都过于陈旧,与现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开发和拓展新的题材领域亦成为当代古彩瓷努力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山水题材一直是古彩瓷的弱项,其往往作为配景而出现,而当代古彩瓷中,山水题材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饶晓晴近年来即致力于古彩瓷山水题材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代古彩瓷艺术家还可以广泛地吸取当代各种绘画及图案流行题材,以使古彩瓷焕发出更多的时代气息。

3.3 器型选择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器型是古彩瓷艺术的载体,其同样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在器型的选择上,传统古彩瓷往往选择造型古朴稳重、四平八稳的器物,如棒槌瓶、将军罐、凤尾尊以及镶器、圆盘等等,总体而言要求平稳、挺拔、浑厚、宏大。而当代古彩瓷艺术完全不必拘泥于这几种传统器型,而是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器型作为载体,近年来,古彩瓷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将各种现代陶艺造型作为古彩瓷艺术载体就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使古朴与现代交织在一起,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4 结语

当代古彩瓷艺术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古彩瓷艺术的精髓,不少古彩瓷艺术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风格与形式上都进行着新的探索,使古彩瓷开始呈现出时代精神,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代,古彩瓷仍是各类彩绘装饰中创新最为薄弱的类型,与现时代艺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民众的审美倾向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割裂。停止创新就等于是艺术的死亡,只有秉承创新和勇于探索,赋予作品更多的时代精神,古彩瓷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方复.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叶佩兰.五彩名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韩军.古彩瓷装饰审美规律[J].中国陶瓷,2012(02)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3

【关键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教育基地;红色资源

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设背景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内的五个主展厅都采用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样形式的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馆内的展陈,也为我们了解“两弹一星”的艰难研制历程提供了又一平台;同时也为我们那些追忆缅怀在这场伟大的“草原会战”中甘为“孺子牛”的无数革命前辈的感人至深的事迹提供了又一载体。

在纪念馆历时两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时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他十分关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后的情况,听说要把221基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曾致信给曾庆红副主席,详细阐述了在基地旧址新建纪念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非常赞成把青海221厂旧址建成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她的教育作用……事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这份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教育和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其实,在纪念馆建设过程当中,有很多像朱光亚这样的爱国科学家为纪念馆的建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不少单位和个人捐献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使纪念馆的馆藏文物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充实。

二、多元手段打造红色基地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馆,为基地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五个展厅中,约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最直观的方式重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茫茫戈壁滩上集智攻关、自力更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除了这一件件实物外,原子城纪念馆还成立了阵地教育与阵地外教育相结合的宣讲团,随着主持人的主持引领,五位宣讲人员依次轮换上场,以演讲、音诗画、现场讲解等方式,以主持串词介绍青海省、原子城的基本情况,渲染突出青海、海北元素。一次宣讲一堂课,一个故事一面旗。“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我们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别人,这就是感动的力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宣讲人员吐露了亲历宣讲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体会。

三、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建议

1.加快发掘整理,建立原子城纪念馆与周边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库。原子城是世界第一个主动退役,被地方和平利用,并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具有的特殊性、神秘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1995年全面退役时受世人的关注。在221基地建成到退役的三十多个春秋,共建成18个厂区、三个生活区,这些厂区到目前大部分都保存的较为完好,除了这些实物外,留在金银滩草原上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221的动人故事,新落成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我们应该在维护、发挥好展馆作用之外,不断挖掘其他厂区、人物故事,逐步完善展陈内容,加强史料研究、深化和延伸主题教育,最大限度保存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

2.深入研究阐释,以红色精神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以纪念馆为主阵地,同时应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协会、学会、研究会作用,着力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将”两弹一星“精神由我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建好阵地网络,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原子城纪念馆是传播“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跳出纪念馆,扩大“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直接还原草原革命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场景,融入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置身其中,力求增加“两弹”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极大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也为挑战,提升纪念馆的管理利用水平,让其具有的教育示范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力争把基地打造成提升思想,洗涤灵魂,升华品格,鼓舞斗志的精神家园,真正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原子城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鹰翔.两弹一艇那些事.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李成君,杜文林,王致玲,张寿川.走进原子城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3]李成君,杜文林.金银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共) 篇4

鲁迅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年来,有关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的争议不绝于耳,一部分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读起来过于刺耳,已经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必定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也正因为此,鲁迅的文章正在悄悄的淡出我们的教科书,似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应该被彻底清除。我认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鲁迅,理解了鲁迅精神,那么我们一定会坚信,鲁迅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认为,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警醒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出生在十九世纪后期,那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形态统治民众二千多年, 长期淤积下来的毒素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形成一种历史的惰力和社会改革发展的阻力。鲁迅曾经说过 “凡是愚弱的国民, 无论身体怎样的强壮, 都只是示众的材料和无聊的看客。” 正因如此, 鲁迅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愿望, 改学文学, 认为对于 “愚弱的国民我们的第一要着, 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看出,鲁迅是怀着深厚的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从他的众多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他对当时中国人身上存在的种种劣根性的详实的刻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最犀利的嘲讽。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 既有农民式的质朴、愚念, 又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在主子面前是奴才, 在奴才面前是暴君, 挨别人打, 说成“终于被儿子打了”; 失掉了土地, 却还常常夸耀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通过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特征, 烙上了鲜明的民族耻辱的烙印。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可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必须得到保留并发扬。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人民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性格。比如,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同学,生活颓废,其表现形式基本是胡吃海喝、上网游戏、凌晨睡觉,上课补觉等。他们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辜负了父母,老师,社会对他的期望,更辜负了自己。我们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来到大学,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明确做人的根本。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由我们的理想给出。想当年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多少热血青年的人生追求,而现在,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大学生何以扛得起建设祖国的大任呢?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中国少年,就没有少年中国,如果想要中国像少年一样蓬勃发展下去,我们的年轻人就必须朝气四溢,蓬勃向上。我们必须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鲁迅精神的一部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 不惧强权的批判精神

鲁迅说过,他所写的文字遵奉的是革命前驱者的将令,而不是权势和金钱的指挥刀。在我看来,鲁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身上这种不畏权势,不受政治浪潮的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勇于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下面谈一谈鲁迅不畏强权的精神以及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对鲁迅一直有着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种种这些事实给我们一种误解,认为鲁迅是拥护共产党的,是一个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创作的战士。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从他的作品里也没有一点歌颂共产党的文字,他只是单纯的在批判当时军阀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而与他的政治立场毫无关系。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这些事例表明,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的写手,事实上,鲁迅从不支持或否定某个政党,或者说某个流派,无论是新文化运动, 还是左翼文学、文化运动, 他都是既支持、参加, 又投以怀疑的眼光。可以说,鲁迅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坏公民”,因为他总是在不断的怀疑,不停的给当权者找麻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定程度上说,对鲁迅这类文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的繁荣程度,因为只有繁荣的社会,自信的政府才能容忍鲁迅们的存在。批判对于落后封闭的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

反观当今社会,敢于批判社会黑暗面的作家越来越少,或者说,这些反对声音被主流的媒体,主流的价值观所埋没,使我们普通民众听不到这些批判的声音,可以说,这个社会越来越容不下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只有歌颂和赞扬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声音统一的背后,是声音被压制的愤怒,我们需要一个敢说真话,敢于批判的领袖,带领我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只有批判,只有争论,才能帮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三.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

深切关注现实, 求真务实, 客观全面反映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是贯穿鲁迅作品以及鲁迅一生的又一精神特征。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到, “为什么做小说吧, 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鲁迅的作品里, 无论是鞭挞还是鼓励, 是唾弃还是赞扬, 他的笔墨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他一贯主张“ 写出实情”,“因为真实, 所以有力”。他所捕捉和描写的生活细节总是真实的、常见的、客观的。比如《故乡》里少年闰土的纯朴、健康, 老年闰土的木呐、守旧“豆腐西施”贪小便宜拿了东西“ 飞也似跑了”的可笑;孔乙己落魄后仍舍不得脱下长袍, 及拿出茴香豆请小孩吃的迂腐善良等等。鲁迅一生都在用他那深切敏锐的眼光来关注现实生活, 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深刻的时代主题。可能正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太犀利,太真实,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是一个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人,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是一个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而我认为,这是鲁迅能正视一切, 无所畏惧, 慷慨大义的体现, 他不愿陶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不思进取,而是直面现实,发现问题。这种敢于批判自己的勇气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5

有些学生觉得,杨善洲是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但离我们大学生有点远,宣传学习杨善洲的事迹,跟我们这些学生关系不大。真的是这样吗?

做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杨善洲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所缺少的。经过阅读了他的事迹和上网的查询,我有了如下的一些认识。

杨善洲同志是云南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典范、植树造林的英雄标兵,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同志精神,就要:

一、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有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乘机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讲的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求我们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练意志。

二、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仅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还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和优秀品德。杨善洲同志无论什么时候都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在任期间,为了贫困山区通电通路、早日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他对群众真情付出、不计回报,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先后为灾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数十万元。退休后,植树造林5万多亩,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达3亿多元,他将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却不要一分钱。我们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四、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社会风尚。

五、学习他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精神境界

杨善洲同志穷其一生绿化荒山、建设生态的伟大壮举,是云南省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活教材。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他这种倾力生态建设、改善自然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传播生态文化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6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在天安门主席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这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使中国摆脱了战火的困扰,人民开始有更加稳定,和谐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伟人,他就是毛泽东,一个传奇人物,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走向建国的同时,他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思想,就是我们熟知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特性经验作了概括而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20世纪中叶时,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使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

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在随着历史的逝去、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使毛泽东思想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更好地为新世纪的中国服务。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和创造地回答和解决了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继续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向前进,在1936年之后,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伟大代表产物,他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了马列主义,丰富并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条件,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伟大功绩,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那一代人民抗争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是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兴起的,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的历史经验充分显示出: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陷入恐怖的紧要关头,正是

在毛泽东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引下,才开辟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开始了土地革命,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才有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保卫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执行了“左”倾路线,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军事战略战术,使党的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正是由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领导集体,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全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随着抗日战争的兴起,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和斗争原则,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武装才能在抗战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持久战方针和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把它上升到战略地位,开辟了大面积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才能发展壮大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成为团结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民主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有人说,在现代毛泽东思想己经过时了,对新中国的建设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指导方针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将长期指引和激励我们前进。第一点,毛泽东思想对现代青年们有指导意义,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共产党的培养,养成了时时处处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的理念,但是我们处在的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和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却没多大进展,有多少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丢失了,比如:义务劳动,党中央提出要以德建国的伟大号召,这令我们感到异常欣慰,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在是文化传播迅速的时代,要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就要求我们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和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弊端的笼罩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造成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脑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为了追求物质文明而忘记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优秀品质,不断地去改正现实中的不良作风。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篇7

一、现代设计呼唤“匠人精神”的回归——感念匠人

当人们在使用工业化产品中获得巨大满足的时候, 很多人开始怀念传统的那种与手工艺的专注和精湛的制造技术, 他们用手艺将材料的灵魂释放出来, 令人过目不忘。其实这就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也是当代设计需要传承的精神。现代社会, “匠人精神”相对于过去正在流失。很多老一代的工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工厂里, 老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 对很多细节问题作深入讨论与研究。但是后来, 因为各种原因, 这种匠人精神过时了, 更多的是机械化的制造, 以及按部就班的工作。机械时代人们的观念随着手工艺品的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那些陪伴人们淌过历史长河的传统手工艺渐渐退出人类的文明进程, 取而代之的机械化生产创造了劳动效率的奇迹, 然而这对人性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漠视——人被机器所劫持。相对于充满神奇力量的机器而言, 手的能力极其有限, 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因为机器的高效而淡忘传统手工艺的神奇魅力。在我们充分利用便利与快捷的工业产品之时, 也会对它的冷峻与粗粝感到厌恶, 怀念手工艺品的温情和精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 不仅只有归根双手是社会人的情感需求, 手工艺人身上不厌其烦、不惜代价的“匠人精神”在沸反盈天的当今社会也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二、现代设计融而合之——感悟匠心

笔者认为“匠人精神”是“匠人”对“无愧于自己手艺”的那份坚持, 他们真诚的热爱生活, 热爱自己的事业, 珍惜他们手艺, 对于作品的各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为了做到“无愧”, 毕生都是修行的过程。这种精神曾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人生意识与工作态度, 而现在也逐渐离人们远去, 人们一味的追求效率, 越来越适应“快餐式”生活, 专心、专业的专注于事业的人越来越少。匠人精神在中国制造业中的缺失, 导致难以产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 而极富民族情感的传统手工艺也在经济大浪潮的涤荡中退却了“流光溢彩”的光华。云南贵州雷龙山的集市上出售的苗族刺绣失去了原有的生动多样的样式与面貌, 刺绣能手的创意被统一印发的刺绣纸样规定、约束, 变身为批量生产的产品, 虽出自手工却已与手工的灵动多变相聚甚远。如此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当然, 在浮躁的大环境下, 也有一些艺术家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国, 为了守住心灵的净土免于侵扰, 希望通过作品致敬匠心、坚守匠魂。杭州余杭当代设计中心的融设计工作室, 就是一次对传统的深入挖掘, 将正在消失的手工艺重新进行现代思考, 将它融入当代设计, 通过手工艺和众多现代生活用品跨界, 让更多的手工艺回到现代人的生活,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 并从中从中找到城市文化创新的未来。设计团体由一众年轻设计师组成, 取名为“融”, 意为融化和融合, 正体现了中国式的思维哲学, 他们期望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通过“rong”的方式“溶”而化之, “溶”而解之, 继而“融”而合之, 最终“熔”而铸之。它的设计师致力于“传统的未来”这一个发掘传统记忆的项目, 花费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余杭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村落, 与传统工匠一起工作, 研究传统手工艺和其制作材料。传统手工艺的随性温暖与现代设计冷静的思考方式发生碰撞, 让“融”的系列作品显得可亲。其中, 设计师张雷最有代表性, 为了探索余杭纸伞的未来, 纸椅作品《飘》应运而生, 它是改良了制伞的传统手工艺后的衍生产品。“飘”是用安徽泾县手工制作的宣纸糊的一把纸椅, 利用了宣纸细腻的质感和韧性, 使其提供了实木同样的支持力。糊纸由设计师和余杭糊伞师傅一起完成, 他们把皮宣纸糊上天然胶水, 一层层叠加糊在椅子上, 椅背边缘露出的每一张宣纸边都自然地卷曲, 这样的小细节让每一张椅子都变得独一无二, 体现每件手工艺品的无可复制。在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上, 张雷走得很踏实, 他研究自然材质, 研究手工艺, 衍生出新的材料, 再被应用到当代设计中去, 这一系列的方式, 称之为“基础创新”。张雷设计的产生, 不是参考国内外的设计资料, 而是源于他本身的生活方式。张雷他所追求真实的设计是:“设计的起点是你如何活着, 设计的重点还是你如何活着。”这正是匠人精神的当代映射——尊重传统, 但颠覆传统。

寻溯融团队所做的一切, 皆出于“不忍”:不忍看到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被所谓的现代化浪潮毁于一旦, 不忍看到乡村分崩离析、人去地荒……昔日堆满杂物的余杭宅居因为手艺人的入驻而再现生机, 扶起了被暴风吹倒的金黄稻穗, 收获了一次饱满充盈的历史, 于砺砺尘路创建自己的乌托邦。

三、“继承与发展”在传承中的平衡——致敬匠魂

对于现代设计来说, 充分认识匠人精神对造物的影响, 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审视当下的设计教育的现状, 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 有利于我们总结传统思想与造物的关系, 加速外来设计思想的本土化、民族化进程, 完成传统造物思想的现代化, 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设计创想。总之, 有目的的研究、借鉴匠人精神中对当代设计有益的元素, 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前设计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拓展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丰富我们应对困难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只有在不断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 借鉴各种先进的经验, 才能使中国当代设计走得更快, 飞得更高, 更有风格、更具特色。笔者认为, 坚守匠心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方式, 希望手工艺不会因机器时代的冲击而消失, 也不会夺回工业生产本身已得到的地位, 因为在当下它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实用艺术”变成了如今有治愈作用的“心灵艺术”, 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与认识手工艺, 感动于手工艺所带来的愉悦和欣喜。而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更应该从真实的生活体会中走来, 不夸大其词、好高骛远, 而是踏实的让艺术来源于生活, 通过真诚的雕琢, 创作出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 张鲁译.日本手工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3]李超德.中国设计呼唤匠人精神[J].美术观察, 2013 (2) .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推荐阅读:

两弹一星06-03

每月一星实施方案05-16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07-22

上一篇:3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环保局工作汇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