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育

2024-08-08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 篇1

我们可以把教育过程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认知教育, 另一部分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寓情于理, 使学生在认知教育中, 情感教育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主渠道, 下面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课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提高。

一、精备课文, 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课文, 语言表达一般都很简单易懂, 通过语言的表达, 蕴含着动人的情感。简短的故事情节, 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和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是不能准确无误地整体把握, 不能透过表层进行深刻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 精备教材, 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理清情感因素后,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将情感因素贯穿于课文的始终, 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 还是在课文分析环节, 或是课文的小结环节, 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有意识地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 下着雪, 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光”是指没有帽子戴,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 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 没有人关心疼爱她, 小女孩很可怜。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理解重点词句,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 对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再通过课上的精讲,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 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从而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于人物描写的课文,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剖析, 从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抓起, 剖析人物形象;对于风景的文章, 就要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用词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意义, 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在情感体验上形成共鸣, 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直观反映很强、模仿意识很强, 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 被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所需的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笔者下载了电影《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堂上放映, 渲染气氛, 看完之后,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被一种怀念之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 带着对周总理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 有的人还流下了眼泪, 表现出了他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无比的怀念之情。最后, 再次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 笔者用自己写的词句, 带领学生再次向我们伟大的总理致敬:凄风苦雨, 天地同悲!只为一生坦荡, 只为昂首无愧天与地, 星月两肩披半世的奔波不停息, 百姓祸福心中系———向周总理致敬!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安排学生进行表演,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唱独角戏的做法,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的做法就是, 文章中的重点情节让学生去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 学生在表演中亲自感受、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不仅对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 更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切身体验。小学生的表演欲很强, 多数人都善于模仿, 都试图表现自己,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身体力行, “触”景生情, 满足孩子们表演的冲动, 并将这种情感外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通过动的过程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难以忘记的。

比如笔者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 这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 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盲童, 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笔者在讲授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分组, 到讲台上来进行片段的表演。

课文中重点语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 设身处地感受一下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捉住了的那种神奇。让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 慢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在花香的指引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那朵花上, 正停着一只蝴蝶, 安静的手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你的手指间扑腾。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学生表演后体会到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让学生在表演中去体会生命的美好, 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更加懂得热爱生活,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人生路途坎坷, 不可能风调雨顺,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 像这位盲女孩那样的坚强乐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精彩的奇迹, 在不幸降临时, 不要气馁, 可以坚强地对自己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通过表演很容易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作为教师, 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 并使之升华。要深入钻研教材, 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多媒体,情境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 篇2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地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本学科的自信心。本人决心在岗一日,奋斗不止,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半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结束了,回顾这半学期以来,我们五年级全体学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课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这半学期语文的教学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多媒体设施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某种角度来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了自信,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地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本学科的自信心。我不会轻意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总是以激励、引导、鼓舞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认真去学习,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哪怕是小到读书、写字的姿势等习惯的养成我们也是天天不放松;上课怎样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更是常抓不懈。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在第一单元的辩论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辩论的习惯,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有意促使学生形成辩论。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在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懂得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并开放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狠抓“双基”教学,坚持以读为本。

我班学生的基础很差,所以就坚持了从基础抓起,听、说、读、写训练多管齐下。针对书写差的状况,坚持练写钢笔字,严禁使用油笔、中性笔等难以控制的笔写字。坚持认真朗读课文,认真指导学生做好每一课的作业习题。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做到天天有任务,节节课有目标,扎扎实实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

知识贵在积累,特别是语文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是不算学好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教给学生的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多留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坚持的是以读为本,让学生从读中去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从读中去学习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材料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注意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生活处处皆语文。美国的一位教育家也曾经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历来主张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做一个爱学习的“读书人”。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五、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加重学生负担,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既不感到负担过重,又觉得学有所获,这是本人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但坚持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作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坚持了向课堂要质量。而且在评价学生不唯分数是论,发现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并注重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心,使他们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其次,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这半学期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学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虽然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工作中的不足甚至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掌握不牢,语言积累还不丰富,还缺乏语言的组织能力;二是一些学生还缺少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写字潦草,卷面不整洁;三是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审题能力较差,且又不去认真思考,只管粗心大意的胡乱应付,而做完后又不认真检查,甚至还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四是学困生的比例仍然不是令人乐观。最重要的是学生整体习惯差,不单表现在学习上,其它方面也令班主任和代课老师头疼,但我相信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在下学期一定会有所改善。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激励

赏识教育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只赏识而不批评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能使学生充满骄傲感、满足感。但是中国的教育环境不能够很好地去实现赏识教育,因为每个班的学生太多,一个班将近七八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有时我也想去赏识更多的学生,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允许,学生太多,成为我的困惑。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在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顽皮,上课从不认真听讲,我差点也想放弃他,但是我想到了那句话: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于是我就想用什么方法来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开始观察他,注意他。有一次,我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故意叫他回答,他回答对了,可能对于其他同学回答出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他回答出这个问题后,我对他加以肯定,刻意表扬他,他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从那节课后,我发现他上课认真了许多,对我提出的问题总是积极去思考,家长也向我表示感谢,说孩子现在对学习语文很有兴趣。所以,在我看来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给你的语言一点趣味,让大家喜欢听你说话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工具,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小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在学生的口语练习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交际网络,他们都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我现在所带的这班学生,那可算是个个“胆大妄为”。只要在课堂上给他们一点点空间讨论,不把你吵个“天翻地覆”他们是不会罢休的。可见他们太喜欢讨论了。学生有讨论的自由,我们可不能随便抹杀。但是,最令人头痛的是:为什么他们就不按照你的规矩来呢?我想大家的心里都闪现过这样的问题吧?更可怕的还是他们这么一番“撕杀”却得不到老师所渴望的结局。

我也见过许多的文章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有一番详细的解释。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落到了一点上面:讨论要有针对性,带着重要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这个结论确实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不是给学生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么?更麻烦的问题来了,到底这里的针对性又是什么?难道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针对性问题么?一个针对性可不能从开始讨论一直持续到讨论的结束的,学生们很容易厌倦一堂课抓住一个问题一直讲。

人是灵活的,随机应变可是人类的特权。当然,我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没忘记紧紧抓住学生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逐步延伸与拓展知识,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老师都知道他们的想法。这样不仅在课堂上灵活地解决了一个个重难点,而且也为学生提供和开拓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二、运用鼓励性语言激活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而教师批改作业时的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可和评价。教师在作业本上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下简短的具有鼓励性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儿的职业,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持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赞美的,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来传递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儿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学生把不喜欢语文学习的原因归咎于不喜欢语文老师。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比例不小,究其原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教师要用多鼓励性话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必然充满活力,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习,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注意事项

评价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对老师能力的一种考验。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说:“读得很好,真棒”。而另一位老师评价说:“你读得很流畅,很好。如果能在重点词句上加强语气,把感情读出来就会更好!”她让学生再试读一遍,果然,这次学生读得更加完美。这种评价针对性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健康成长。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如:对胆小好学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要求,规范其行为,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教学中,由于进行赏识教育,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健康的个性得到张扬。赏识的方法千千万,赏识的结果万万千。希望我们每个教师都能赏识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让我们继续努力,坚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多多。老师们,给孩子一份赏识,一份真爱吧,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霖,用教师爱的心雨,浇灌孩子们,使之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

2.刘京海.《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 篇4

一、增强教师的情感修养,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 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小学阶段, 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间, 小学生除了平时在家接触父母, 大多数时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 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 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文学素质, 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1. 培养情感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的关键, 不是在与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读法, 也不是在让学生背诵唐诗宋词, 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当然, 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基于全面的考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对其它方面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 培养巧妙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 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教学技巧也是教育好小学生的关键, 如果方法运用得当, 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一,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 把我好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二, 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 运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 增强学生学习效率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近年来, 在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下, 教师开始用情感化教学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 情感对人的追求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效果。

1. 重塑教学理念, 培养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 教师以往都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学生只能够在学习中充当容器的角色, 所以为了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在日常学生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这样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合。如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沉闷的, 中学生又怎么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呢?兴趣, 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无论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 提高教学技巧, 学生也不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打造课堂流程,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重视鼓励教学。

人的情感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学生消极的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一旦学生遇到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就会产生回避、退缩和烦躁的心理。长久以此下去, 学生会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 也会丧失自信。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十分注重学生情感中的积极一面, 必要时要善加利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打造情感教育课堂,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 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掌握需要的知识, 才会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例如,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 打造情感教育课堂, 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学习, 培养学生感知和认知的能力, 情感和学习得到全面锻炼,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 也营造了一个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求知欲上升, 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上升。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点, 积极发挥自身的推动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既有利于使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 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新的教学要求是在进行语文文字教育的同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回报社会的理念, 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意志, 品格和爱美的情趣, 本文旨在论述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希望能在论述中提供可行性建议, 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综合能力,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0 (14) .

教育叙述小学语文 篇5

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我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就感到十分失望。特别是当看到有的学生麻木的表情,任你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动,真是又气又急,恨铁不成钢。我试图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总找不到感觉。 一天,刚上完第四课《留住今天的太阳》一课,我走出教室,学习委员王诗杰同学从后面追上来说:“老师,我发现你今天心情挺好,从上课一直面带微笑到下课,老师,您笑得真好看。同学们都说,您每节课都这样该多好。”我一听,不由的停下脚步,问她:“难道我平时上课不笑吗?”她歪着脑袋,慢慢地说:“老师,您要不生气,我就给您说。”这鬼丫头!我摸摸她的头,说:“你今天实话实说,老师不怪你。我也感觉最近有些不大对劲,请你帮老师指点迷津,我会诚心接受你的意见的。”她马上说:“我们发现您上课经常板着脸,看着您严肃的表情,同学们都大气不敢出,偶尔起来回答问题,您还不太满意,所以我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完她说的话,我一回想:这节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思维活跃„„

哦,原来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我找到感觉了!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放学后,清新如流的空气洗涤着我的大脑,使我思绪万千:学生在课堂上分神是他们的错吗?他们是无辜的。那么长的时间,我竟然很少带着微笑和他们一起上课,再加上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僵硬的面孔,苍白的语言,怎么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是冰凉的,书本是生硬的,教师是无情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学生人虽小,却用心的观察着老师的情绪变化,看来,老师的脸的确是一张晴雨表啊!心理学上也分析,如果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就会被“过滤”掉。相反,当人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

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每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批的作业给绊住了,有时候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乐滋滋地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论小学语文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沟通;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点,小学教育有着其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现状,教师更要真诚地去和学生交流,体罚和责罚都只会让学生更加远离教师,远离教学任务。虽然身为教师,但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经常出现教师虐童事件,这就在一方面表现出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教师有时往往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犯错、认识错误的学生,允许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胆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阴影。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讨厌我的,是不愿意亲近我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和学生一道隔膜,这样也不利于进行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和我的学生们积极交流,并告诉自己要积极相待,人与人的交流是靠心去感受的。教师要认可学生,态度要亲切,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教师对话,说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教师也要和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踊跃。

我认为好的语文教育不是学校给教师安排语文课,而是学生期待上语文课,只要学生有了积极性,学好语文就不再是难事。

论小学语文教育 篇7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

三、与其说教不如让学生动手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的过程会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效果会更好。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四、不要轻视游戏的作用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对游戏比较敏感。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表示: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因此,学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当然,利用游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权衡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意向。

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现状,教师更要真诚地去和学生交流,体罚和责罚都只会让学生更加远离教师,远离教学任务。虽然身为教师,但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经常出现教师虐童事件,这就在一方面表现出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教师有时往往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犯错、认识错误的学生,允许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胆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阴影。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讨厌我的,是不愿意亲近我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和学生一道隔膜,这样也不利于进行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和我的学生们积极交流,并告诉自己要积极相待,人与人的交流是靠心去感受的。教师要认可学生,态度要亲切,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教师对话,说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教师也要和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踊跃。

我认为好的语文教育不是学校给教师安排语文课,而是学生期待上语文课,只要学生有了积极性,学好语文就不再是难事。

五、抛弃简单粗暴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的回答,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2]陈惠珍,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04).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 篇8

一、创设良好的思想教育情境

情境是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有机结合, 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在语文教学中, 思想教育的渗透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又要注意有意识地创造思想教育的环境。

1. 精心设计提问, 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 科学得体的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课堂提问达到预期目的,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提问时, 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交待的事件都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展开的, 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 必须明确所提问的目的, 体现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一环紧扣一环, 环环有所侧重。二是课堂提问要体现启发性。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隐藏在课文内容之中, 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得当, 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启发出来。同时, 教师提问的口气要热情, 态度要和蔼, 取消师生间的界限, 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 为激发学生情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气氛。三是注意提问效果。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思想感情,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 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 要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 通过分析对比, 得出正确的思想认识。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1) 看一看邱少云在山沟里是怎样潜伏的?周围情况怎样? (2) 想一想邱少云为什么能隐蔽的那么好? (3) 看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多长时间? (4) 想一想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能一动不动? (5) 谈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提出问题之后, 同学们各抒己见, 决心学习邱少云不惜牺牲, 严守纪律的精神。

2. 合理渲染课堂气氛, 把学生的情感引入意境

渲染课堂气氛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人人制作一朵小白花, 上课时佩戴在胸前, 并在教室正面墙上挂上周围镶绕黑纱的周总理遗像, 造成一个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幻灯片投影出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画面, 并配有低沉的哀乐, 进而形成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气氛。当讲到“一群泪流满面的红领巾, 相互扶着肩, 踮着脚望着望着……”一段时, 学生们已是泪流满面, 泣不成声。我在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 有几个同学眼含热泪激动地站起, 手举小白花, 高声喊道:“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适宜的课堂气氛,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缅怀周总理, 学习周总理模范事迹和伟大革命精神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激发。

3. 指导学生观察画面, 让其感情自然流露

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彩色画图 (看图学文) 和插图, 教师可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这些画图, 并加上表情描绘,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画面之中。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仔细观察了由水构成的美丽、清新的画面, 并配以表情朗读, 使学生萌发出桂林山水美不胜收之感, 热爱大自然之心油然而生。有一位同学不禁发出“啊, 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感叹, 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得以自然流露。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

语文教材中有反映自然事物与自然美景的内容;有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现实;有令人崇敬、赞叹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等等。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激发学生的情感。

1. 正序教学, 发展感情

对于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课文,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运用正序式教学, 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或游览顺序, 让学生随作者的所见新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 由于作者是亲眼看到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 所以全文围绕兴安岭展开叙述, 即写了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里的花, 又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的建设的作用。我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层次, 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景物时,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作者看到千山碧、万古长青的林海, 联想到广厦良材, 甚至桌椅, 越看越爱大兴安岭, 觉得它美得并不空洞, 从内心感到“亲切、舒服”。进而作者看到林场人们在劳动、科研、歌唱, 看到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深远意义, 所以更加感到“亲切、舒服”。然后, 我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 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2. 变序教学, 深化感情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叙述的比较直观、平淡, 表面看来没有跌宕动人的情节, 但在平淡之中隐藏着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课文时, 教师采用变式教学, 能变平淡为曲折有味,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并能深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如《一夜的工作》在文字上是浅显易懂的, 但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 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辛勤工作的伟大革命精神。如果教师按平直叙述的顺序去分析, 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就比较困难。若有安排、有计划地改变文中的叙述, 从导读中心句入手, 扣住题目, 抓住“劳苦”和“简朴”两个中心词, 有选择地阅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作者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方面, 即审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 在审阅时“他一句一句审阅, 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哪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想”;彻夜工作后, 只喝了一杯茶, 吃了“可能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这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而且会感受到周总理鞠躬尽瘁的崇高形象, 为国为民竭尽全力的伟大品格, 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敬仰之情。

3. 运用对比, 领会感情

对一些相对或相关的场面、人物进行对比, 可使事物更加清晰,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学生也在对比中获取了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的感人力量, 从中领会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可进行三个对比: (1) 将富人的阔绰和小女孩的穷苦进行一系列的对比; (2) 将小女孩悲惨处境的现实与她在火光中产生的美丽幻觉对比; (3) 将小女孩所幻想得到的东西与现在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比。由这些强烈的对比, 使学生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进而使他们感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学习的安逸, 增强了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浅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篇9

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从三方面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

一、抓住美的意境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意义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由于作者明白要实现远大理想,就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攀登更高的山巅,其意义远在诗外。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地区分美和丑,明确:(1)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鼠目寸光思想是人类的丑。(2)高尚的友谊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其丑无比。(3)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自暴自弃的颓废的精神境界,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更是丑陋的行为。

二、抓住美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对这样的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1)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2)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

三、抓住美的内涵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结构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的主题思想。事件按照因果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着重考虑内容结构的安排。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10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从最基础的方面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首要的。语文素质首先是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最基础的方面。其次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社会选择,即通过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喜好以及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培育、陶冶与净化,帮助他们从书本上对生活和社会进行理解与探索,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一、小学语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教师反映现在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整体水平都在逐渐下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汉字写的不规范,作文丝毫没有新意,也没有读书的好习惯,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差。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上睡觉、打游戏、写别的作业,完全不把这门学科当作重要的科目,也不在乎自己的语言水平。

一些专家也指出,小学生目前这种对待语文的态度,其实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因为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在逼迫学生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习惯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渐产生了厌恶感。同样的,现在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也是罪魁祸首,让学生一步一步偏离了原先正确的轨道。[3]

(二)小学语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现如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芒。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这“训练”二字过分计较,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已成为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是针对当今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罢了,是纯功利性、纯工具化的。[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5]。这就是语文,很显然,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平时交流中语言是常用的工具,它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的文字也是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二者是要同等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2. 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训练。

现在的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学生们课外阅读的量是很少的,或许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一直在告诫孩子们要多读书,但是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量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学生不爱读书,对阅读毫无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将可以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获得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这样堵住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系统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除了有阅读,还有写作这一重要的板块,然而目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严格按照作文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创新,大同小异。在调查教师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采用教师自己命题,然后对学生稍加指导后就让学生写作,之后进行批改和讲评的这样一种流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6]。

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讲评工作,即使是作文讲评,也只不过是老师挑选几篇写的较好的作文读一读罢了,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7]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对作文有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越加严格要求,就会越导致孩子写不好作文,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四)学生缺乏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小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在他们所处的这个阶段,正是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对周围人的有意和无意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教师和家长。这就很难保证他们会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些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例如上课爱说话,坐不端正,不爱写作业等等。如果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一种很好的示范,那么这些行为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进而影响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提倡综合性学习

倡导综合性学习,冲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很适合的。[8]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的学习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给学生能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二)针对学生开展语言、阅读、写作等专项训练

1. 语言训练。

语言的训练离不开丰富的积累,除了有语言本身的积累之外还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文化方面的积累。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状态,能对其进行概括化又能进行具体化。[9]让学生明白语言的用法,使他们可以在生活中也能自然而然表现出自己对语言的喜爱。

2. 阅读训练。

在阅读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的一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能提高他们自身兴趣的书籍;还要选择与课文相似的一些经典佳作。其次要给学生做好阅读的计划,带领他们按照计划慢慢实现预定的目标。

3. 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内心,解放他们的天性。如果学生按照原来老师的教法去写作,加上一些束缚的条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适度放宽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表达,毫无保留的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模仿,但是要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抄袭一篇。

(三)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尽早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毛病以及问题。但是不能用体罚等偏激的形式,谁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孩子,家长和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帮助他们。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榜样。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文化的环境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完善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的开发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问题,它会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文学习既不是一概抛弃和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只在乎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更好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平台。课程与教学一直是相互结合的,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是传授课程的手段。只有将两个内容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总结

在课程改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是他们在当前这一学习阶段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通过文章分析目前在小学语文素质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认识到语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分析原因后,找到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就能使当前出现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最先应该认清自己,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提高自身的思维、实践、审美、创新等能力,帮助自己为培养语文素质提供途径。这些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在逐渐发展中,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成长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一定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文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许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谈小学语文的教学[D].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6]柴甫政.浅谈提高语文素质的途径《学周刊》[J].2011.

[7]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语言表达学[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8]倪文锦.关于写作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语文教學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學习语文服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据心理学分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从创设一个合理贴切,感情浓郁的情境人手。

如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哀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运用语言描绘,以言育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或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作用的事件,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导读,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等营造一定的情景和氛围。

如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对大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特别是在读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用真心激发情感

脸面是心灵之镜。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之前,不管我们是在为纠正了几次的错别字依然错误、修改了几次的作文还是不通而恼火,还是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不顺而烦躁,我们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整个身心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进入角色,以情感人,以情动情。

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带着赞叹自豪的冲情,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人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脸上却没有微笑,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呢?所以,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去上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观察联想,升华情感

观察是儿童的智力源泉,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图使语言文字更加具体、形象,有的图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课文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文中的插图,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壮烈情景。教学时,我们通过媒体展示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等方面细致观察,体会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从而把握英雄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继而启发学生联想:此时此刻的邱少云的内心想些什么?是什么情感使英雄一动也不动?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样通过观察联想,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促进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思维教育的思考 篇12

人的思维素质不论是在方法论上, 或是学习工作能力上, 都能对人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对人的思想品质、学习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 都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所谓的知识教育和教学的一般性认知所难以实现的。思维素质是由思维意识、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一、小学生思维意识训练的思考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通过实践, 让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 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 给小学生创设一个思维的平台。

很多教师因受职业道德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 认为不把课讲好、讲深、讲透, 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加上学校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核和考察、考试”等, 都有一定的管理规定。诸此种种, 都可能会把教师的想法和手脚给捆起来。正因为如此,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仍是教师在积极主动地讲, 而学生也只有被动地听、被动地学。充其量, 教师所有的行为, 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其实让学生“会学”才是教育的真实价值和意义。比如说,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或是经过讨论能够达到的, 尽量让学生自己干。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整个实践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参加, 自主设计活动方案, 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让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要勇于让学生在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自主学习, 从而有所体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的平台。

2. 给小学生创设一个思维的机会。

例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 充分发挥拼音的工具作用, 利用拼音帮助识字, 进一步达到拼音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如在学“g%k%h”三个生母的同时, 老师在这三个生母下面分别出示“哥、颗、喝”三个字, 教学生认读这三个字。这样学生既学了三个声母, 又认了与这三个声母读音一样的字。在拼音与汉字的广泛交流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实用中掌握拼音。这样的训练方式,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个环节都给“让学生去思考”这个机会。

二、小学生思维方式训练的思考

在教学习惯的作用力下, 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推进, 等课讲完了, 接着布置作业, 试想, 是否每位学生都能完整、全面、正确地完成作业呢?为何不换一种方式, 让学生听课时, 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呢?

例如在“阅读”训练中,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 开启思维闸门, 深化思维过程, 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如对于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课文的教学:在学《学奕》时, 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 (1) 抓关键问题解题。 (2) 读议词句促理解。 (3) 联系实际知理, 运用三步法, 知识迁移。这样,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 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 揣摩词句, 适时反馈, 展示思维过程, 从而“求大同, 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文言文。课后, 帮助学生以此类推, 举一反三, 总结其他文言文的学法, 使学生学会迁移。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 让学生带着疑问或问题去阅读、思考、感悟。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方式去不断地, 连续地“想一想”, 这是很有实效的思维训练方式。其实, 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需要”“需求”“用得着”。教师不断地, 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需求, 这才是思维方式训练的最基本立意点。

三、小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思考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 思维习惯的养成是困难的, 需要人终生的艰苦劳动去积累。思维习惯的形成, 对人的是非观念、道德品质、个性完善、学习品质等, 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呢?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不是由教师个体或某一定训练或培训能完成得了的, 但教师在这方面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是不容忽视的。其间要把握协调的原则。

首先, 小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协调原则指的是各个教师之间针对小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断从面上、从深度、从细微处交流、沟通和研究, 以最大限度对小学生或个体学生的培养问题达成共识, 最好能纳入教育内容的计划。

其次, 协调是指教师与学生个体的沟通。每遇事, 必让学生想一想, 不断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活力, 力避“一言堂”, 给学生或启发学生说话的余地和机会。把“我讲过了你咋还不会”变为“你哪儿不会”, 把“不该做”变为“为什么做”。遇到事, 让学生想;遇到问题, 让学生想;该怎么做, 还是让学生想。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全方位, 都能让学上想一想, 思维的习惯是能够养成的。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人生以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 协调还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能够明白:具体的一点知识远比小学生思维习惯形成差得远, 后者才是人发展的最大根本。这样的协调, 目的性强, 影响力也大。

四、小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 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在小学语文学习方面, 逐步达到由教材的“说明”发展到内分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几篇文章, 有几篇重点课文。随着立意全局的思维, 进而知道每篇文章有多少知识点, 整本教材有多少个知识点, 有多少基础知识点, 有多少知识重点, 哪些是知识学习的难点。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反复的训练、实践, 牢固建立全局观念, 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经过多次思维后, 能够有效的把握教材所含的知识体系, 是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效益。

其次, 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例如, 体育课所运动的频率, 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激发内在的知识潜能, 能联想到以前从没想到的问题, 或浮现出语文课本中描述的的画面;音乐的情感魅力, 对作文的欣赏也能起到潜移的作用。人在运动的状态下, 内在的知识和情感会被激发出来;在静态状况下, 外在的知识能够牢固的印在大脑中。孔子曾说:“始于学, 成于乐。”所谓“成于乐”真正的涵义是通过思维, 了解事物的特征, 了解事物间内在的关系, 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再次, 知识的继承性、社会性、联系性, 只有在学生广泛接触后, 通过到生活中、社会活动中和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反复实践, 经过思维,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此时, 所有的思维能力, 都能转化为自己终生享受不完的思想财富。无论以后学生到社会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都有可能做出骄人的业绩。

上一篇:钻削加工下一篇:电缆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