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育

2024-10-26

中小学语文教育(共12篇)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1

闽南语是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 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 维护闽南语的纯洁性, 给予闽南语生存发展足够空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对于闽南语对当地中小学语文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必须提出避免这种影响的措施和办法。

我们知道, 思维必须借助语言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语言也必须依赖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闽南农村的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 就坠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闽南语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学龄前儿童花了几年时间学会了闽南语, 同时也养成了用闽南语思维的习惯。因为这些孩子闽南语语言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正是其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二者始终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用闽南语思维的习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今后学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 这种习惯立刻与必须用普通话思维和交际的现实产生了对立和冲突。这场冲突是旷日持久的, 从小学持续到中学、甚至大学。也正是如此, 当地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都受到一定的遏制;而首当其冲的是语文教育。学生在阅读文章或者听他人讲普通话时, 是用闽南语去理解、分析和记忆的;在讲普通话或者写文章时, 是先用闽南语想好再“翻译”成普通话表达出来的。总之, 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一直处于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对译”状态中, 其思维的连贯性、清晰性、严密性受到破坏;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遏制。而语文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制约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思维能力的欠发达又反过来制约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者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闽南农村语文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城市, 方言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够让农村孩子在学前、最迟到小学四五年级前, 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 (当然, 前提是不能牺牲闽南语) 那么, 当地的语文教育水平一定会获得较快的提高。

闽南语除了在思维层面影响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之外, 还通过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的干扰直接介入具体的语文活动, 产生负面影响。闽南语虽然也是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其内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与现代汉语母系统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具体来看, 二者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没有学过普通话的闽南人听不懂普通话, 没有学过闽南语的北方人听不懂闽南话就是这个原因。例如, “狼吃人”普通话读作“láng chīrén”, 而闽南话却说“long jia lang”, 差别很大。语音的差异性给当地学生造成了“听”和“说”的干扰, 当地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多听不懂或说不好普通话, 就是明证。语汇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普通话语汇以双音词为主, 单音词比较少, 而闽南语语汇中单音词占的比例要大得多;还有, 二者对同一种事物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例如, 普通话叫“口杯”、“铁锅”、“抽烟”、“下棋”、“很胖”, 闽南话分别叫“杯子”、“铜鼎”、“吃烟”、“走棋”、“真肥”等等。语法方面的差异虽然比较小, 但有时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例如, 闽南语说“小王无时无刻在读书”这句话是表扬小王的勤奋, 而在普通话里面是批评小王读书不努力。闽南话说“我们来去上海玩一次”, 普通话要说“我们去上海玩一趟”。语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性会给当地学生造成“读”和“写”的困难,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活动时闽南语语汇和语法的窜入。其结果是, 学生在阅读时经常误解、曲解文本, 在写作时遣词造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闽南语这种全方位、全天候的干扰和介入, 造成当地农村多数中小学生交流与表达的障碍, 导致语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在整个闽南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不过,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也要注意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不可否认, 闽南语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时弥足珍贵的鲜活材料, 也是凝聚港澳台乃至海外炎黄子孙的特殊的“亲和剂”。但是, 闽南语同时又制约着当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个矛盾如何调和与化解, 如何在维护闽南语的纯洁性、保证其有序传承的前提下推广、普及普通话, 这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毋庸置疑, 在闽南农村中小学, 让普通话取代闽南话成为学生思维的工具, 是提高当地语文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遇到的挑战和阻力是可以预见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闽南语是祖祖辈辈口传耳受下来的, 岂可轻言易位?二是闽南农村整体语文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二者都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障碍。要扫清障碍, 首先是要靠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同时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其次是要靠学校的担当和努力。第三是要靠学生的自觉和投入。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 世界各国之间科技、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进;这个趋势要求各国进一步统一和纯化本国语言。如果由于方言因素影响国家语言的统一和纯洁, 不但会造成本国人民之间交流的困难, 而且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往来。因此, 在整个闽南农村推广、普及普通话, 对于提高当地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对于提高当地人民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权威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2

教育加盟:中小学教育培训加盟

一、中小学教育培训行业介绍

教育培训业是 21 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来自《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 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 6800 亿元,预计到 2012 年这一数字将变成 9600 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2%。其中民办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6%,大于公办教育年均 9% 的增长率。而其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将从 2009 年的 40% 增加到 44%。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小学生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培训机构相对较多,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按区域性扩张法,高强度地向二、三级城市发展,以便形成高密度的渠道网络。北京雅思博教育中小学生个性化课外辅导也是顺延发展趋势,以独特的特许经营加盟方式逐渐遍布二、三线城市。截止目前,雅思博教育已在新疆、黑龙江、湖南、江西、重庆五省成功顺利加盟。

北京雅思博中小学生课外辅导成立以来,专门致力于中小学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能力开发和培养及自主学习的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了全国性连锁个性化教育机构。总部设在北京,在山东、湖南、黑龙江、广东、深圳、重庆、新疆等多个省市设立分公司。

二、北京中小学教育培训加盟优势

1、品牌优势

教育的品牌优势非常重要,有品牌,有口碑,实力会几何式的增长。雅思博教育是北京最具个性化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国内最权威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在北京位于教育十强之列

2、师资优势

机构聚集了教育界的精英,核心团队成员在教育培训行业都有超过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雅思博教育机构采取名校一线教师与自行培养的教师结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合作模式。

3、企划与广告优势

雅思博教育凭借多年的营销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方法,成功的应于二线三级城市,帮助加盟商更快的更准确的开展招生工作。

4、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势

公司主营的中小学一对一个性化教育培训,与传统的课外辅导有本质的不同。个性化辅导再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它超出了目前市场上纯粹的一对一家教、培训班的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专业一对一家教加盟

5、培训优势

雅思博教育总部为每个分校提供个性化一对一专业培训,包括开业培训、在岗培训、提升培训、专业教学培训以保障整个连锁体系的专业性与行业高度。

技术支持、品牌支持

品牌授权

雅思博教育将授权加盟校为指定区域的唯一品牌合作单位,以保证加盟校的利益。

品牌宣传

雅思博教育在教育连锁加盟行业广告宣传投放量大,每年都进行大量广告投入,大大提高了“雅思博教育”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师资培训支持

雅思博教育的团队是精英的团队,万余人的优秀教师和大批具有国际化教育新理念、高水平、高层次、专精深的大学教授、研究员、留学教育专家等资深人士组成了我们强大而权威的教学阵容。我们将为加盟校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

◇总校管理人员直接分派分校,培训分校区教师

◇全国教师集中培训

◇ 基础课程培训

◇ 升级课程培训

◇ 教师资格认证考核体系

◇师资输出及委培、市场招生支持

办学之初,招生为王。雅思博教育有 10 年办学经验,全国 5 家加盟学校的招生经验将给加盟校提供全方位、最直接的支持:

◇总校咨询主管分派分校,带队培训分校咨询团队

◇总部提供 不定时电话、邮件、QQ等多种渠道沟通支持

◇总部人员招生指导服务

◇全国办学经验的搜集与分享

◇全国创意活动策划,直接支持加盟校招生、学校运营管理培训支持

学校的成败校长是关键,管理是基础。雅思博教育的品牌加盟有一套完整的运营和管理培训体系,5、教学支持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雅思博教育为加盟学校提供最有力的教学服务支持:

◇教案的提供与更新

◇ 教务托管培训

◇ 听、评课服务

◇ 教案评比

专业一对一家教加盟

◇ 学生作品比赛与展示

◇教师作品评比与展示、综合服务与资源共享支持

◇ 协助加盟商做当地市场调研报告 ◇ 提供办学选址的方法和技巧

◇ 提供统一的装修方案和 VI 识别系统 ◇ 协助制定年度经营计划书

◇ 提供电子版的宣传单页、海报的设计方案 ◇ 提供运营手册,并定期更新

◇ 每年度召开加盟商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发展方向 7、政策支持

◇已有项目优先续约权

◇同等条件下新增项目的优先合作权

◇合作经营(收购或者股份合作)的优先选择 ◇区域合作唯一性 加盟条件

理 念: 关注热爱教育事业,认可雅思博教育的经营理念。

心 态: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以投资而不是投机的心态看待教育产业,并且愿意接受雅思博教育管理规范。

财 力 20-50 万

场 地 200平米以上的场地

能 力: 一定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有 5 年以上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执行力:能够完整执行学校的各项经营决策。加盟流程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3

浅谈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培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进一步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综合了近年以来教育界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并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实行文学教育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一、文学素养的定义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越练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说到底,它与人的其他素养一样,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培养起来。

二、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目前,研究者对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阐述。首先,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其次,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文学教育,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失败。再次,语文特别适合承担审美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作为重要学科,贯彻整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而且,就艺术类型来说,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把文学教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德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无疑值得继承、发扬。

2、现代研究者指出: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3、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4、随着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被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涉及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直接促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对培养文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培养文学素养的实践经验

1、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2、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

3、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要实现这样的文学教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是先决条件,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4、阅读是培养文学素养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中国的语文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阅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能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

四、因材施教,培养文学素养

1、基于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广大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学实践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2、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3、在教学中强化说写实践,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进行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有用,用需好学。李正宣在《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提到: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而这样的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4、太原市东山煤矿中学的课题研究成果《活化教材思想创新读写思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式构建》介绍了三种实践方案:1、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单元整合基础上的读写结合;2、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3、以教材为辐射点,设计专题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这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对更快、更好的培养文学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

五、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界对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在主流地位,社会甚至部分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

主要表现是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4、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淡化和失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5、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因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做了专门的阐述。指出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故此,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六、结语

谈新课程教育中小学语文的“教” 篇4

有着作家、编辑、教育家头衔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小学语文中的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也就是读和写,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助优秀的教材, 教会我们的学生说话, 教会我们的学生写文章。”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辛勤的耕耘, 就是慢慢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我们是语文老师, 是教我们孩子学母语的, 那么我们的孩子语文程度怎么样呢, 或者说我们国民语文素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查阅到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借用于永正老师的话, 他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 第二个例子是抗非英雄钟南山, 他是个医学家, 他是个院士, 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做报告的时候说:“一个科学家, 首先要掌握好的基本功是语文, 学好了语文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 但现在我们的孩子语文程度很差, 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很多。”第三个例子就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城市, 举行了一次翻译大赛, 由于缺少最好的译文, 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的第一名不是中国人, 而是外国人, 真是具有讽刺意义, 用汉语来写文章, 写自己的见解, 得到二等奖第一名的居然是个新加坡人。这些例子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艰巨、很迫切,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说会道, 那就要求我们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 教好每一篇课文开始, 要做上好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以至整个的小学阶段课文课的准备, 要扎扎实实的上好课, 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要做到教无定法, 不要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框住它。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好:“不管是白猫黑猫, 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么我们要用很多有用的东西来补充、改变、充实自己的语文教学。语文的特性, 那就是“读”, 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 读是所有能力形成的前提, 读的越多, 领会就越深, 运用到写作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华东师大教育系李伯棠教授说过:“课堂上要少一点繁琐分析和无效提问, 要多一些书声琅琅和议论纷纷, 现在的学生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 学生一读就懂, 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做出了理论的支持, 验证了多读是个行之有效的传统, 如李白之所以能“日赋万言, 出口成诗”, 是由于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杜甫之所以“七岁思而壮, 开口咏《凤凰》”, 也是由于他“群书万卷常暗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授课文时一定要以“读”为基础, 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我们要明白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 读到滚瓜烂熟才能真正其义自见, 才能下笔如有神, 才能完成学习语文的真谛, 但是读书不是死读, 不是闭着眼睛唱戏、念经, 要有质量保证, 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要让学生每读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每读一次要提高一步。

那么, 我们怎样用新课程教育中小学语文的新教法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呢?举个自己的例子, 去年我上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公开课,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朗朗上口的韵文, 学生喜欢读。我在教授的过程中, 注意了新课程强调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 我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像、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体验的程度, 再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图像生动起来, 以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注重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朗读中, 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而新课程又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于是我把教学目的定为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尽管后面的结果很要紧, 但“朗读、讨论”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 源远流长, 是世界上最好、最生动的语言, 需要我们认真去教。比如说东和西是表示方位的, 东西放在一起就是物件, 往书包里掏掏看, 书包里的书、本子、文具是东西, 再往讲台上看, 粉笔、教本、尺子是东西, 再可以问学生那么老师是不是东西啊, 学生摸摸脑袋想想说, 老师应该不是东西, 怎么又变成骂人的话了呢, 太有趣了, 这样的引导,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更好的展开语文的教授。

语文教学要发展、要进步, 要抓住新课程的目标, 教会学生运用语言,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语文教学发扬光大。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 直接语文, 本文从老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 分析在新课程教育中, 如何“教”对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影响, 如何引导学生“读”与培养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达到新课程教育要求, 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语文教学发扬光大。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5

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骑车安全的基本常识,分析骑车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预防骑车事故的发生。

2.增强学生骑车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有关骑自行车导致事故及预防措施方面的案例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制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课件以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报刊,搜集有关骑自行车导致事故的案例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小组同学合作,调查班内同学骑自行车时有哪些不安全的做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警示台”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后谈感受。

教师小结:同学们,自行车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许多同学每天都在使用自行车,它在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各类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事故占总事故的一半以上。那么,应如何确保自身的骑车安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确保骑车安全》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真是真实再现,警钟长鸣

师:首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真实再现”部分,了解几个与我们中学生有关的骑车安全事故案例。

1.学生自主阅读“真实再现”,思考:(出示课件)

(1)这几个案例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2)你还从课外或身边搜集了解到哪些骑车安全事故案例?

(3)通过这些案例,你有什么格式和体会?

2.学生阅读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小结:同学们,这一桩桩的血案,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骑车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看来,如何确保骑车安全应是本节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行动在线,真情传递

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远离危险,确保自身的骑车安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行动在线”吧!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问题:

(1)骑自行车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你还了解到哪些骑车事故的原因?

(2)为了不留下安全隐患,我们在上路前应对自行车进行哪些方面的安全检查?

(3)我们在路上骑车时,怎样才能确保骑车安全呢?如果突然遇到天气异常,我们应该怎样注意骑车安全?

2.小组代表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实际,汇报交流以上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3.“真情传递”:我们班的学生在骑自行车时,有哪些不安全的做法?请将课前调查到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告知当事人,并向他(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生下座位与当事人交流骑车时不安全的做法,然后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我们在使用自行车时遇到过哪些问题?上学路上,骑自行车还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在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提醒。

2.比一比,看谁选择的正确的多(课件出示练习题,通过小组竞赛练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骑车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骑车安全自护能力)

3.辨析。(教师课件出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辨析导行)

(1)放学路上,小刚和几个同学为了说话方便,骑车时并排骑行。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2)星期天,李路在路上骑车时玩绝技——练习撒把。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3)王强在去乡下奶奶家时为了骑车省力,攀附机动车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五、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

(2)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3)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拨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4)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1)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2)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横向上,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内容互为一体,语文教育实践诸环节之间有效贯通。四是创建协同机制,搭建语文交流平台。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协,提升协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3)注重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让语文教材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出发,系统安排语文教育的内容,使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体化;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读”为中心,以“写”为出发点,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一是关于选文。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首要环节,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其次,选文形式要丰富多样,兼顾各类文体,涉猎古今中外。再其次,选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二是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中小学语文教材要科学安排语文知识的学习。

(4)着力于语文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增强其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选拨、培养培训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增强语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语文教育,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师范院校要突出“师范”特色,增强对语文教师培养的力度,让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培训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主阵地。二是语文教师职后培训。培育一批集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一体的高水平培训基地,系统承担各学段语文教师的培训任务,使语文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7

1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教育模式较为简单。大多数学校只是将创业教育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在课堂教学上没有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而且相关课程课时较少、教学方法落后、途径单一,很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鲜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上,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建立系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体系,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创业教育走向大众化将成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也将使我国从就业型人才教育转变成创业型人才教育的一个突破点。

1. 1新经济时代需要创业教育

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人文和科学素质,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更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以外,更应突出强调对创业活动所需的创新意识、战略眼光、自信心、意志力、勇敢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个民族的创新、创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未来竞争力。学生是下一代的经济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对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素质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实现

1. 2. 1创业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指创办企业,把 “创业者”称为 “企业家”,把 “创业”视为 “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广义的创业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 “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本文中提出的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资金、 提供创业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1. 2. 2创业政策扶持是创业教育的保证

在国家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开创事业的精神和能力,即 “创业素质”。

1. 2. 3创业教育是对现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创业素质与以往素质教育中常讲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及创新素质等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较高层次的素质,其构成除了一般素质教育中共同部分外,还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等方面。创业教育是对现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1. 2. 4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它使素质教育更具时代精神。

1. 2. 5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基本素质,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主要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1. 3创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持续数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规模大大增加,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人才招聘市场的火爆到公务员考试的惨烈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还是创业的话题再次引发争论。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现状;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实现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观念转变; 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精神,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创业教育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截至2005年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从学校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证明创业教育需要从小灌输

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担忧。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创业便成热门话题。然而有关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广东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约占当年高校毕业生的1% ~ 2% 。以2008年为例,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 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这个数字为20% ~ 30% 。而在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成功的人又是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成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几乎能创业成功的人不管能力还是口才思维都比平常人更胜一筹,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创业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创业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所以创业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在笔者看来创业教育需要经历3个阶段: 小学是启蒙,中学是发展,大学是成熟。

4将创业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方法

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是一种注重知识型的课程,而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能力型的课程。两者是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和能力方面一起培养适应了当今经济发展要求,也是教育要倡导的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中小学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小学阶段讲授创业者的经历,使小学生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 中学阶段讲授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二是普及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知识教育,大学阶段以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为主,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三是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高科技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研究型人才。四是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实践教育,以促进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目的。

5结论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经验。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实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实现 “创业型经济” “创业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创业教育全民化。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却很少,成功率也很低。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教育过程,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本文就创业教育应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作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李晓东.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2]叶远帆.创业教育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毛杰,李翅.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8

过去十年,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标准, 在兼容中国经典与西方现代精神的过程中,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质性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文本的“时代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全面体现了21世纪初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重视通过母语教育,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反映先进文化, 反映时代进步和时代精神;同时, 注重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新教材大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文化构成。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 改变了以往教材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倾向。重视具有时代特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特别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材编排的“守律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遵循汉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的规律, 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经验, 努力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积累、诵读、语感, 重视熏陶感染, 重视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尝试创新单元设计。好多教材都改变以知识点组织单元的方式, 探索以生活主题等方式组织单元。尝试创新练习设计。好多教材都努力探索创新练习设计, 使练习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同时还努力改变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形式, 着力设计儿童化、活动化和互动性的练习。

三是教材呈现的“新颖指数”得到提升。体验性、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设计, 成为这一时期教材的鲜明特色。各套教材积极探索创新, 革新呈现方式, 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各套教材除了在单元设计、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之外, 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很多教材都重视编排、装帧的设计, 配有精美的插图, 真正做到图文一体、图文并茂,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力求更加儿童化, 更具有现代感。很多教材还努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软件等电子光盘, 建设教材专门网站, 这也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

当然, 新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教材, 有成功的探索, 也有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味”还不够浓。既然是小学语文教材,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童年养护等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小学语文”指数偏低。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游戏”指数过低, 需要增强童心的力度, 增添侦探故事的元素

小学教材在编辑的过程中, 成人立场仍然占主流位置。我们的教材, 无论是课文的编排, 还是习题的呈现;无论是单元练习的编制, 还是习作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排布, 还是能力的培养, 都过于严肃、古板, 缺少活泼的童趣。也就是说, 现行的小语教材存在着与儿童文学化思维不合拍, 与儿童的兴奋点不吻合的现象。能维持一个人对学习与研究持久兴趣的正是他的好奇心。再好的东西, 只有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使他们能接受。因此小语教材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儿童游戏”指数。

(一) 语文教材要体现“故事教育学”原理, 增添“侦探故事元素”

儿童喜欢听故事, 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充满故事的元素, 教师借助于教材能够经常给儿童“喂故事”, 这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以说, 一套好的小语教材, 一定有好的故事。那么, 我们的小语教材如何来增强故事性, 激发儿童的故事感呢?不妨去看看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它在美国的使用率达到30%至47%, 为美国目前高中的主流教材。原美国科学老师协会主席帕迪里亚认为:“从某种角度说, 科学家就像侦探一样, 把各种线索收集、拼凑起来,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科学发现者》的编写者正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再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介绍科学家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想与方法。这使得阅读科学知识犹如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 由浅入深, 引人入胜。

有鉴于此,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材来说, 也可以尝试着借用侦探故事的模式, 甚至采用交互式写作的方式来结构各个主题单元。在单元和单元之间, 在课文与课文之间,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悬念与猜想的评书例话或文本勾连———来几个“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借助于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魅力、侦探元素的引力, 学生自然会学得趣味盎然。

(二) 语文教材要多开发匹配的“游戏化学习软件”

语言是具有游戏功能的。小学语文学习应当激荡着浓烈的游戏精神。如果我们能组织网络游戏专家、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形成一个语文游戏开发团队, 分年级、分学期开发高质量、可选择、有交互的游戏型配套学习光盘, 让匹配教材的语文游戏化学习真正地进入学生的视野, 快速地进入实然的学生生活, 一定会广受欢迎, 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这个方面, 已有一些教育出版社作了很好的尝试, 有的甚至为小学语文的各套教材开发了配套光盘。如已开发的学习光盘设有“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以及“生字卡”等项目。“做一做”采用“宝贝小汽车”“机器人大战”“女娲补天”“小猪过河”“修理工扬扬”“快乐小青蛙”“左右开弓”等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复习了语文知识, 发展了语文能力。这些语文学习光盘, 由于交互性和游戏性较强, 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颇受学生欢迎。

(三) 语文教材要导入生态型的嬉游活动

儿童拥有玩的权利。如果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考虑, 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 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导入到教材中来。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 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 享受树趣;走进村野, 享受农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 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 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 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小学语文教材“童诗化”比例偏低, 需要增加童诗容量, 加强第一学段童诗化改编力度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童诗化程度低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语文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实施定位不准、应试性评价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等多种原因缠绕纠结的后果。通过统计, 笔者发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课文中, 童诗所占的平均比例仅为14.56%;两个版本的练习或语文园地中, 童诗的平均出现率仅为15%。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决童诗学段的非童诗化问题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 经过选择, 对其进行适度的童诗化改编。

(一) 关联式识字, 串词拟境“网”童诗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 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 贯彻的是“字在词中, 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 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 且多有隐含的联系。由于编辑多选用奇趣自然类或儿童生活类的词语, 儿童喜爱和亲近指数高, 童诗的可生成性强。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 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 并发酵出比较浓郁的童趣, 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场境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 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 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二) 整列式填空, 分行延展“补”童诗

低年级语文教材里面, 文后习题或者练习当中那种非常整齐的填空是比较常见的, 排比的形式比较接近童诗的行款。如果单句比较长, 我们可以重新排版, 适当断句分行, 从而在形式上进一步接近童诗, 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当然, 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体现一种儿童化倾向, 引导学生回归儿童的想象世界, 运用儿童的智慧从童话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 恢复自然世界的童话色彩和情趣。如果能够适当补充拟人角色的鲜明特点, 并对句式作些微调, 使诗歌整齐而又灵动就更好了。

(三) 童话类课文, 凸显主节“洗”童诗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 其中, 童话故事是“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 在“富含童趣”“拟人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说童话蕴涵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教材“实时更新”速度偏慢, 需要整合式“编辑”语文教材, 提升教材的即时应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是适时的教育, 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要展开这种适时教育, 语文教材的编辑就必须有一种实时观照的意识。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 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为适时重组教材、补充资料, 调整教学预存资源。如此, 语文教育才是流动的、鲜活的, 才是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2008年, 汶川大地震;今年, 甬温7.23动车相撞事故……大量的相关信息冲击着学生的心扉, 抗震救灾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这种时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特别想了解各种灾难, 也在思索着人类该如何面对困境, 走出困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预留了灾难类的文本, 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的编辑, 生成“直面灾难”的主题教学。

(一) 重组文本, 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当我们的语文课程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气候相吻合时, 语文教育才是最有效、最人文、最本真的。这是保证语文学习是有生命的学习的重要前提。目前, 和学生的身心最匹配的教材就是“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文本。地震来得突然, 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另外, 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 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重组文本的第一种策略就是实现现行版本的内部重组, 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 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 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临时的主题单元形成之后, 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 适时地插入生命主题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常式, 着重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不可偏离“生命的保全、关怀、尊严”这一主旋律。

重组文本的第二种策略就是实现多种版本的优化组合。目前, 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有关“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课文, 大多不重复。可以说, 多个版本优势互补, 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 提供了更多维的生命视角。对于少数处于同一层面的课文, 我们可择优选用。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就可以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

(二) 实时编辑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而稳定就必定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语文教材的鲜活度, 让文本和现实贴得更近, 更具现实的直播感, 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凝固文本”, 因为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的教材编写组可以从中精心选择反映实时生活的优质文本, 编辑成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发布到公共的网络平台上, 为教材注入新鲜的元素和强大的活力。另外, 还可以在活页文选中安排一些自己创写的实时类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具有强烈的儿童幻想情趣, 对儿童的吸引指数较高。

四、小学语文教材“大地阅读”含量较低, 需要打开小学语文的生命气口, 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

综观我们的小语教材, 不难发现, 大地阅读的文本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 不足以抵制童年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大自然的经验、田野的经验, 孩子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作品。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地阅读和阅读大地对于童年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大地阅读”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一) 大量导入绿色生态文本, 让儿童懂得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阅读, 就是以大地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整本书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以生态化经典作品为主。包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梭罗的《瓦尔登湖》, 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篇章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精选那些描述自然, 表现大自然的奇闻异趣、细节变化、生命启示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形式的, 我们可以从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主流版本的小语教材中, 也可以从港台或日、美、英、法、德等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教材中, 挑选和大地主题相关的文章, 加以重组, 形成最优化的大地阅读单元系列。然后在四季的天空下, 带领孩子去阅读这些大地系列的书籍与文章。由此引发儿童阅读大地的兴趣, 像徐霞客那样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拍摄大地、用心感悟大地。

(二) 按时序编排大地阅读文本, 为“找课文、读大地”提供便利

(1) 顺查无字词典 (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所谓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就是根据有“土质”的词句去找对应的“大地景物”。在理解和大地有关的词语的过程中, 紧密联系词语所反映的大地景物, 并建立起一一对应的真实联系。这种找课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在大地阅读的同时去阅读大地。尽量找到所有有土质的词句段落的所指, 还原“大地语言”的“大地信息”, 从而将阅读课文转化为“阅读大地”。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9

现状: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近年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外,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 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 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 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劳动多教育少, 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只要学习好, 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措施:有条件学校可开展养殖

意见指出, 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在课程方面, 意见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 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校内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 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 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校外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此外, 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10

1. 教师期盼办学条件均衡配置。

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是以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学校升级,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作用, 采取资源共享等方式, 为中小学艺术教学提供基础条件。从现实情况看, 农村中心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钢琴、电子琴等基本能满足教师使用, 但民乐、西洋、舞蹈器材无法满足;有的小学仅有架漏风长鸣脚踏风琴;必备的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教具十分匮乏;配发的教学光盘等不能充分应用, 没达到预期目标。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有一两个多媒体教室, 但因数量有限, 无法保证每节课都用。有的村连VCD、录音机也没有, 即使有, 也是常坏, 无法使用。

2. 教师期盼新课程培训及评价系统支持。

在新课程逐步推进的形势下,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 抓好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农村艺术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身份复杂。15年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 均为兼任教师。即使是专任教师, 也仅是“爱好型”教师, 或是从幼儿教师中抽调的。还有的是因教“主科”不令人满意被硬性安排的, 名为艺术课, 实为自习课。他们没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 知识结构、技能技法、教学理念等先天不足, 期盼培训。近10年来大多数中学分配了专科毕业的艺术教师, 注入了新鲜血液, 师资有了明显好转, 但小学艺术师资较薄弱。滕州市审时度势, 2005年启动“音美等短缺学科教师培训机制”, 每年在教师进修学校举办脱产一年的艺术教师培训班。学员通过学习胜任了艺术教学, 缓解了师资压力。“教师公平”是人际关系协调、教师心理和谐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有些学校一直回避、忽略该问题。教师本来就承受来自家长、学生、量化等方面的精神压力, 当遭遇同校教师不公平时, 容易失去工作热情形成“职业倦怠”, 导致效率低, 凝聚力差。艺术教师因量化考核倒数, “改学科”时有发生, 其劳动得不到客观评价, 教其他科量化成绩大幅攀升。此现象值得反思, 它严重影响艺术教师队伍稳定, 因此, 期盼管理者直面不公平问题, 探究成因, 健全、重构评价体系, 给予艺术教育系统支持。

3. 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期盼师资均衡配置。

多年来, “优秀生留城”, 农村“明星”、“骨干”等教师往城市调, 使城乡师资差距愈来愈大, 造成一些家长高价择校。实现师资均衡配置、缩小师资差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艺术及其他学科骨干教师流动授课, 城镇教师农村支教等制度势在必行。

4. 在教育公平不能令人满意时, 建议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艺术教育投入是基础, 领导重视是关键。艺术教师应利用节庆日开展活动, 参与筹备“歌咏比赛”、“书画展览”、“手工制作展”等, 体现自身价值, 展示教育成果, 激发学校对艺术教学的投入。

(2) 加强修养做合格艺术教师。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首先得提升自身修养。应踏实学习艺术理论, 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时间艺术;欣赏绘画、雕塑、建筑及民间工艺等空间艺术;欣赏舞蹈等时空艺术, 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 丰富经验, 提升欣赏力、再现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争做“一专多能”型教师。

(3) 走出艺术课不艺术、普通教育不普通的误区。中国的艺术教育存在“异化现象”。中小学艺术教育因指导思想不明确, 失去本质特征, 生成两大误区:一是艺术教育不艺术, 重智、重德、不重艺。二是普通教育不普通, 有“专业”和“职业”化倾向。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性的, 是独立存在的、审美的、愉悦化的。

(4) 做学生的欣赏者。艺术的生命是创造;艺术的灵魂是个性。农村学生有不同的知识架构、艺术体验及个性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参与性”、“愉悦性”和“融合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及交流合作, 热情欣赏个性发展, 不做“冷面判官”, 要做热情欣赏者。

(5) 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利用艺术资源, 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艺术教师的神圣职责。本乡本土的传说、歌谣、古今名人;民间舞蹈、儿歌、器乐;礼仪、婚丧嫁娶;手工工艺等, 均可作为课程资源研发。官桥镇得天独厚,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7300余年北辛文化发祥地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斧、陶鼎等, 显示了当时工艺的发展, 有一件器皿底部有鸟足刻画符号, 被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遗址;前掌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工艺精湛;汉墓群图腾雕刻;人类造车鼻祖奚仲、招贤纳士的孟尝君、汉代儒宗叔孙通、脱颖而出的毛遂等彪炳千秋。民间大鼓、瞎腔、绘画、书法、雕刻等都是绝好的教育资源。

(6) 师生配合, 整合教学具资源。开放的教材给师生带来无限发挥创造的空间, 更给学生带来探索、动手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标、学生审美情趣, 灵活运用课本课程和乡土课程, 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 让其充分展开想象, 发挥潜能, 配合教师做好教学具的筹备, 有效整合社会闲散器材, 改善教学具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中小学语文教育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呼唤 创新

有位名人说过:“凡人创造力是伟人创造力的基础,国民人人去创造必有旷世之成果出现”。确实,面对21世纪的新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创新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是新世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战略目标,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迫切需求。明确这些重点,笔者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握创新教育的方向

“素质”从字义上讲就是“本来的性质”。特指人的本性,这种本性的形成过程除了天生具有遗传因素外,还来自特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自身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复杂而缓慢的心理和生理完善的过程。人的素质高低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教育的内容越丰富,范围越大,高素质的人才就越多。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遵循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就是要使人明白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建立起“使命——创造——发展”的人生观。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同样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人自身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实现人的发展,展示人的价值,获得人的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只有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人,才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创新教育的使命教育和动力教育是对社会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是永无穷尽的。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确立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智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21世纪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生活能力,勇于创造,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今天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而是能解决某一领域的新问题,创建一个新领域,开拓一片事业新天地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从人的爱心志向直到语气神态的全面性教育,把一个普通的人培养成具有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使他们不论在哪一个角落、哪一个时间都能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力拼搏。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不算是现代教育的成品,只有具有“创造愿望+知识技能+拼搏精神”的人才才是现代教育的合格产品。

三、体现素质教育整体性要素的特点,重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要重视教育过程,即渗透教育。重视素质教育过程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重视教育结果。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教学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尤为重要。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就是兴趣,它是获取新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的原动力。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新教材版面新颖,增加了许多生动逼真的图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新教材运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很强的题目,特别是低年级的一些游戏,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大胆创新。

2.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的人才的素质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协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的播种;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特长;具有掌握交往工作,进行国际交流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教材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主动提问,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素质群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社会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模式,体现“活动化”教学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实践;走进大自然,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者要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对学生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及越轨要宽容对待,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敢想、敢说、勇于创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可塑的时期,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美好、向善、崇高和勤奋的精神力量感招和鞭策下更加完善。这种精神财富积淀得越丰富、越厚,将来迸发的创造能力越是无法估量的。素质教育的原则就是育人为本,将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做洗礼和升华。树立高尚的人格,要摒弃世俗和丑恶,不慕虚华,脚踏实地地做人,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的行为和创造中表现出优良的品德和心态。所以育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使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提高质量,保证效果,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时代需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呼唤中小学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第2版.

[2]《中小学教师课堂机能的新修炼》.

[3]《素质教育纵横谈》.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7.

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篇12

舞蹈是人的一种天性。从远古时期作为一种生存需求到现在成为高雅艺术,舞蹈一直都给人们带来了身心愉悦、强身健体、四肢协调、积极向上等正能量。舞蹈课上,老师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情绪、感情,学生聆听旋律的起起落落也能陶冶情操,还能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欣赏美、追求美,让学生从小在舞蹈课堂中认识真善美,在生活中发扬真善美, 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其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舞蹈优美的动作、造型、表情能激起孩子们的好感与向往, 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舞蹈老师的感染与熏陶,因此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舞蹈可以强身健体,改善体态

学生每天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不正确的体姿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些不良的身体形态。通过舞蹈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度、核心肌群力量、身形美感、四肢协调性, 很好地调动了身体各个部分,带来了综合性的优良效果,塑形、正姿自然水到渠成,克服弯腰驼背等不良体态的同时又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舞蹈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的开发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对老师舞蹈动作的模仿、音乐节奏感的学习,能增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节奏和情感表达贯穿于舞蹈课堂之中,能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身体放松,同时观察模仿等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精神高度集中。

(三)舞蹈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个人修养和内在气质

美是舞蹈追求的方向,舞蹈带给我们的美是由内而外, 发自内心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相由心生”,延伸到舞蹈上也是同样的“舞由心生”。学习与欣赏舞蹈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带领我们感受身体的柔美与力量,领略人生百态,品味生活苦甜。每一堂好的舞蹈课,都是一场美的熏陶,心灵的远行。在群舞中磨砺集体整齐划一的动作更是对团结协作这种时代精神的培养。通过舞台表演和集体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克服胆小自卑等不利心理。艰苦的训练更是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二、舞蹈教育在中小学中的现状

舞蹈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和学生们又不得不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至今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中,舞蹈都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生们只能在音乐课上以视频的方式观看歌舞类的表演,在学校重要活动或联欢上临时排练,这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的种种好处。

(一)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的应试教育虽然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孩子们真的能在这种环境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据了解,现在的学生军训晕倒,参加校运会八百米运动致死等新闻层出不穷,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兴旺的的出发点。国民这样的体魄如何去振兴中华? 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舞蹈专业人才的缺乏与非专业舞蹈人士混杂其中

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以音乐课为主,音乐老师担任着音乐课和涉及到音乐与舞蹈节目编排等任务,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是一大问题。据了解,2015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 再创历史新高,在这一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很小的特殊群体——舞蹈毕业生。他们毕业后不一定选择本专业方向就业,这使得这一特殊的群体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舞蹈专业的人才只是这庞大数字背后的九牛一毛。

(三)舞蹈硬件设施条件的缺乏

完善的舞蹈教学设施是开设舞蹈课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学校不够重视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大多数中小学中很难看到设施齐全的舞蹈教室。没有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们只能通过简陋的放录设备来让学生学习,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因为舞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训练,形成固定肢体语言与舞蹈思维,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舞蹈的自然美。

三、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的对策

上一篇:正确评价作用下一篇:导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