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

2024-06-02

中小学语文教学(精选12篇)

中小学语文教学 篇1

2010年11月15-17日, 青海油田教育中心、实验中学和油田一小联手开展了中小衔接交流研讨会。正如王主任所说, 学生的学习就像一列奔驰的火车, 火车要持续向前行进, 站与站的交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交接好, 学生才有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联系到初中的语文教学, 思考整理一下,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有下面几点思考。

首先,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 知识点少, 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 思维难度不大。因此, 小学教学应强调基础, 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 重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认真书写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格、品质乃至素质。现在许多单位, 特别是外企, 接受应聘者时要求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 就是想通过来审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的学生写字缺胳膊少腿, 错字连篇;有的学生写字不管笔顺, 随手乱写乱画。学生执笔、坐姿、放作业本、保持适当距离等都要有良好的习惯, 认真一笔一画, 书写工整规范, 注意间架结构。学生练字可抄名言警句, 学习的同时, 也培养了严谨求实、耐心细致的优良作风。

二、使用工具书与推敲文字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工具书, 用得好就事半功倍。不少同学进进中学后就买了好多工具书和学习资料, 但不积极使用, 甚至丢弃一旁, 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 从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 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本身也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通过查阅、推敲处理, 不仅能丰富知识, 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为学习打好文字基础。

三、培养诵读文章的习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读与理解文章的关系。朗读是分析的基础, 古私塾先生教书, 就靠学生反复诵读后硬背下来, 但其中不乏大文豪, 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读有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 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 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小学教材, 美文比比皆是, 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就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 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 潜移默化, 这些东西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了。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只要做好这一点, 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 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 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人、事、景、物等等都用随笔记下来, 思考整理, 写成周记或日记,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日积月累, 写作的素材就多了, 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课余练笔, 源于生活这股活水, 学生随心而至, 多写真情实感, 入情入理, 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练笔生花”。因此, 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 优秀作文是练出来的。

第二, 相对来说,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 知识点增多 (每单元有训练要点, 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 , 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知识点除有大量须记忆外, 更侧重分析与理解, 思维难度增大。初一的学生, 面对如此语文学习如此大的变化, 不好适应, 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 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 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 适当降低要求, 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 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总之,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 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 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继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1) 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语文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 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等等。其中, 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 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习惯, 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 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 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 语文成绩进步大, 而且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温故而知新”, 课后复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 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 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 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 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新课标就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 阅读量达80万字, 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 (3) 动手多练的习惯多读多练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坚持练笔, 长期不懈, 形成习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 要求坚持写日记, 写所见所闻所感, 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 言之有物, 抒发真情实感。

当前,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以及新课程的实施, 无疑为我们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课标,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定格好习惯, 让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学生思维, 让学生走好学习的每个阶段。

中小学语文教学 篇2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比分析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甚至每一位未来国民,而应试教育将着眼点放在少数成绩较好、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最后,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者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只要对学生有利的教育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随考试转,一切以考试重点为教学重点。

2.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小学语文学科对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有着天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素养,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语文字词句篇的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包括审美情趣、知識视野、人格完善、文化品位、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

总结起来,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习惯、品格、情感三大要素。

所谓习惯,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写字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受用一生;所谓品格,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语言文字的修养,

小学教育正是促使小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应加强小学生的诚实、守信、真诚、礼貌、守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良好品格的强化培养,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所谓情感,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法

3.1文化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尽管减轻了学生的繁重的负担,但是却提高了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3.2道德素质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素质甚至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十分关注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时时刻刻注意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笔者认为,类似于《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极力推荐给小学生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从知、情、行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知”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说理教育,使其认识到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具体的道德准则,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

其次,“情”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小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快乐、满意、学习等情绪,而对不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悲愤、不满、厌恶等情绪。

最后,“行”就是让小学生付诸行动,有违道德的事坚决不做,有违道德的话坚决不说。

3.3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

3.4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

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事物.只有通过感官去欣赏,通过心灵感受,才会不断提高自我审美鉴赏能力,给生活创造多种乐趣,最终获得美感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培养美感的文章,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学生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之我见 篇3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容量更大,形式更活,涉及的语法知识更复杂,语言个性更鲜明。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更为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自品的能力。早在1981年于漪就曾撰文阐述,她还打了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加强中小学衔接,找准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拿稳新旧知识的接力棒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实现师资上的衔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教师间接力棒的传递成了这场“接力赛”的首要任务。这根“接力棒”该如何传递呢?首先,必须让中小学教师相互了解对方教材及教法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学习,通过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六、七年级的教师除了多听一些公开课外,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彼此的课堂,多听一些常态课,真正深入了解教材教法的异同。听课后要进行课堂研讨,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取长补短,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其次,实行跨段集体教研。学校应把六、七年级组成一个跨年级教研组,指派既熟悉中学语文又熟悉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教师担任组长,指导六、七年级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

二、改变中小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篇目很多都是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的,以记叙文为主,且语言浅显,情节简单,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教师往往是扶着学生学语文,或者是“半扶半放”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也就能应付考试了。

与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初中语文教材难度加深,入选课文涉及的面也宽广起来,开始由表面走向表层。知识点也更加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另外,初中学科明显增加了不少,从时间和精力上也“挤占”了学生不少学习语文的时间。语文课时在“挤占”下变得“紧巴巴”的,教师讲课速度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教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教材的不适应,教法的水土不服,学法的无所适从让学生出师不利,造成学生成绩的分化与滑坡。找准病因后,我们不妨对照病症,开几剂良方。

(一)找准衔接点,自然过渡

1.找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衔接点,做好学习内容的过渡。

虽然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编者已经注意到了教材的衔接,五、六年级的语文所选的文章已经有意识地加长了篇幅,增加了许多名著名篇,特别是六年级语文,还特别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虽然篇目不多,篇幅也很短,但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借助这些篇目,初步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后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束手无策了。另外对于一些与中学有关联的人物、篇目可以拓展学习,如小学课文中的《孔子》和《两小儿辩日》介绍了孔子的为人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这跟七年级的《论语六则》中孔子的名言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去了解,这既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兴趣,也为初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习惯的过渡。

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生理、心理发展还是智力的发展都和初中学生比较接近,但是在学习的心理上还是比较依赖老师的。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舍得“放”,要有意识地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计划分步骤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教学每个单元精读课文的第一、第二篇课文时先教给学生怎样弄懂知识,教给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三、第四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模仿老师教的方法去学习、理解,教师对难点给予帮助、点拨,起到“扶”的作用,最后在学习最后一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用前面所学的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个方法我们在一些结构相似的文章中,也可以采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在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着“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两个问题时,我先用谈《水浒传》这一件事为例,教给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共同讨论鲁迅先生在这件事中表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扶着他们学完这个故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半独立学习,最后的两个小故事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了。

(二)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1.突出过渡期的特点,采用帮扶的教学方式。

刚从小学毕业进校的七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一时无法适应。因此在七年级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帮助初一的新生适应新的环境,帮助他们接受新的教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在开学第一周,不要急于对课文新的内容进行学习,更不能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先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告诉他们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新课教学前的识记竞赛,排演课本剧等,努力营造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刺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爱学、乐学,并在爱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成绩。

3.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

刚从小学进来的学生因为“水土不服”,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遇到挫折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也会因此有所消减。面对这样的情形,不仅要求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放慢进度,还要求语文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和欲望学习语文。

总而言之,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毕竟有一定难度,尤其要在“减负”的情况下完成,其难度更大。这不仅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爱岗敬业,还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篇4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方法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吃力, 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上升, 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会减退, 甚至产生害怕的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和“滑坡”。

在教学活动中, 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 是起点。实现教学目的, 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也是如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的主要方法。

面对一些家长和学生自升入初中以来, 对自身语文学习成绩下降的困惑, 我们认为, 有必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侧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 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 使他们会听。初一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老师, 你能不能再讲一遍呀, 老师你能不能讲慢一点。”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 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听中抓住重点, 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

(2) “读”, 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 而是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他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

(3) “写”, 指的是勤于动手, 勤于修改。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养成订正错误, 修改文章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正确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那么升上初中后也能更快的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

2.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增加 (自学课文) , 难度也加深了, 知识点增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一直强调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些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文本进行预习, 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精读。在讲解文本时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不要因为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点而采取所谓的“包办”这一做法。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的素养体会文本的美。

二.中学语文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 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师应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 积极革新教学观,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要适度地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进入初中, 他们就会立刻发现:环境不熟悉、教材比小学的难懂、初中教师也比原来的教师严格, 于是他们手足无措了、慌张了。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 适当的降低难度。学生会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 在讲解初一第一单元的内容时, 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是可以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中体会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改革, 并进而逐渐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测试前, 像小学教师一样, 进行单元复习。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整理、归纳知识要点、明确单元重点。让学生在复习时明白, 初中语文对他们的要求已经与小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且让他们学着如何复习。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 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么引起学生兴趣点有关。”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 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学信息, 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能促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 减少疲劳, 产生愉悦的体验, 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趣味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 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导入这一步骤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有的课文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有的我们可以采用悬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有的课文我们则可以借助图片、影像、音乐来创设情境。比如, 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 选择在导入时播放歌曲《送别》的方式, 这首歌用音乐的语言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 体会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 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完歌曲后进一步深入:“这首优美的歌曲送走的不仅仅是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 也不仅仅是家里凋落的花儿, 还有那美好的童年, 难忘的父爱。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就让学生还未进入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对这课文的基调以及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情境中,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 朗读体验, 合作探究

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它对领悟课文内容, 增强语感, 陶冶情操,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 它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而且现在我们的学生喜欢体现自我,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利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朗读, 男女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以个人表演形式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斑羚飞渡》中对于镰刀头羊的形象分析时, 就可以让学生演绎镰刀头羊的三声“咩”。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在不断地朗读揣摩中, 学生了解到这三声“咩”包含的感情的不同。在学生一次次的诠释下, 他们感受到了镰刀头羊的内心情感, 也感受到了文本的主题, 感受到了这是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 一曲博大的爱的赞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文本理解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

(3) 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 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 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 可以组织全体同学结成各种小组分工合作。通过课本剧的排练演绎, 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自主地深入, 快乐地参与到课本中来。

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我们应当继续寻找更有效、更有力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阶段, 减轻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篇5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语文教学 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呢?

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

小学语文讲授的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初中语文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语感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理解运用、作文以及对经典的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改变上: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简单,知识点少;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增多、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知识点除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更缜密一些,知识性更强一些。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中学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老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二)小学教师除了帮学生积累知识,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体味句子的含义。小学语文更注重朗读,形式追求多样,齐读、个别读、师引读、生对读……朗读时相互评价,相互吸取优点和长处,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初中语文课,教师更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课堂虽也有朗读训练,但朗读的形式大多齐读占多数,个别读,小组读等形式很少用到。

(三)小学教师一般把学生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师则认为学生自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比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习方法的改变

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弱,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中学比较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获取。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休息时间。

中学语文老师更注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要求学生做好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体系。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3、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的道理: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书法课”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学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4、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教学 重要性

从幼儿园的拼音教学到大学的高等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程。中小学语文承接了幼儿园的拼音读写,又为高等教育做了铺垫,同时又为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见,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理解能力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拼音识字到字词句、阅读理解,乃至作文写作,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中小学语文的基础打不好,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以致会出现数学教师埋怨学生读不懂考试题目、思品教师头疼学生不能抓住故事的中心思想等困扰,这种现象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等到高中时期,想进一步弥补,非常困难。没有好的基础,很难建起高楼大厦,为了学生日后繁重的各学科学业,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能力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无处不在。现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次上市公司面试中,来自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云集一堂。面试官没有拿出任何考题或试卷,只是随意地和面试人员们聊着。十几分钟过去后,面试官向大家使了个眼色,有的人不知所云,有的人说:“我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只有一个人顺势走到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了笔和纸递到了考试官的面前,考试官欣然地笑了。这位拿起纸和笔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入选了。让其他老员工不满意的是:这位新员工居然没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刚入职就是正式员工了。在一次较为轻松的场合,这位毕业生终于鼓足勇气问了面试官这个缘由。面试官对他依然微笑而答:“我想要一支笔,别人需要三个月的试用期才能明白我的用意,而你不用试用期就能拿给我一支笔,同时还能拿过来一张纸,你说你还需要试用吗?”

这不是一则毫无根据的故事,而是实例。由此可见,理解能力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教好语文课程,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给孩子报各种语言类课外班,让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基础口语,中年级起步结构性口语,高年级接触主题性口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学科存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识字、理解字词句、按要求写作文,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在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大到商业性谈判。如今,每个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厚望,无论将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创业,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语言表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整性。无论是叙述一件事情,还是发表个人意见,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将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2.简洁性。这对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在完整的基础上表达要简洁。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当今社会,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显得尤其重要。

3.准确性。这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要求。准确性与各个要素相关,如果语言表达具备了完整性和简洁性,而没有准确性,这样的表达也无济于事。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写作能力

这里提到的写作不是狭隘的中小学作文写作,而是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写作。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作文成绩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客观题上很难分出成绩的好坏,即使阅读理解现在也都有了一定的答题模式。因此,语文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作文这一重要的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讲述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从而妙笔生花,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这一方面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软肋,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够教好客观知识及阅读理解部分,但写作这一重要的部分却轻描淡写,甚至让学生参考作文选,背诵经典词句。这种教写作的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对写作的憧憬及激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写作环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根本上喜欢写作,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其次,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各个方面都需要写作能力的体现。一份别开生面的求职信,一份精彩绝伦的工作报告、一份别出心裁的工作总结,这都离不开写作。有的人会说,理科生是不需要过高的写作能力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同样是工程师,为何有人能步入管理层行列,而有的人却和管理不挂钩?不难想象,在技术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中,写作能力强的才华会更出众,他有更大的机会跻身管理行列。而有的人一份报告都写得瘦骨嶙峋,领导有信心让他去进行管理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学习过程当中,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写作教学工作,将语文教学中的这块硬骨头消化掉。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重要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看待我们的工作,不要将语文教学流于形式,而要敢于创新,敢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这样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要将其运用的恰到好处,我们还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应传授给学生使用这一工具的技巧,这一使命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通力协作、不断钻研、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马翠影.浅谈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华章,2012(11).

[2]史爱侠.中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22).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探赜 篇7

正视语文教学的这种脱节现象和学习状态, 认真反思和再认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 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原因,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失误, 即忽视中学阶段的起始课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强调衔接而缺乏层次。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起始课与小学课文教学是一个模式, 没有把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仍是孤立地接受课文和基础知识, 并不清楚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的、要求、内容、任务。

我们应该怎样挖掘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 寻求两者的衔接点呢?

一、起始“激趣法”

教师应通过初中起始课激发学生对新一阶段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 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审视和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首先, 起始课的内容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七—九年级) 的主旨和内容。如对语文课性质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 而且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 要将语文学习的内容 (即语文教材) 系统地介绍给学生, 比如入选课文的标准、教材内容结构、编者的意图等, 使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还要介绍学习中学语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早日适应初中新课程的学习, 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预习“复读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相关的课文不少, 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课文放在一起, 初中语文教师要运用比较、勾联的方法把学习内容有机地衔接连贯起来, 使学生在思维、认知及心理上得以尽快过渡。上新课前, 布置学生重读与之有联系的小学课文, 把它当作理解新课文的钥匙。这样不仅可以为领会新课文铺路搭桥, 还达到了温故知新、加强衔接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例如, 教学人教版七 (上) 玛丽·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先让学生重读迪克·格莱格利的《三克镭》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 前者是居里夫人写的自传体散文, 后者是记述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艰辛, 歌颂了她的科研精神和伟大人格。所不同的是《我的信念》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克镭》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又如人教版七 (上)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 通过重读比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反映社会制度造成的贫富悬殊, 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和愚昧。又如人教版八 (上) 第2课孙犁的《芦花荡》和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写的都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人教版七 (下) 第22课《荒岛余生》和《鲁滨孙漂流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都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 主人公是同一个人———鲁滨孙, 两文都是讴歌鲁滨孙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可贵的人性精神。通过复习重读, 学生首先对所上的新课文有一种亲切感, 既回顾了旧知识, 同时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再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 (下)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安排学生复读《三味书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讲人教版八 (下) 第1课《藤野先生》时让学生复读《在仙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讲人教版九 (上) 第9课《故乡》时让学生复读《少年闰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讲人教版七 (上) 第22课《羚羊木雕》时让学生复读《小木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讲八 (下) 第12课吴刚的《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让学生复读冯君莉的《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 都会取得同样好的效果。

每节课的导语对该节课的合理安排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重要。我常用“迁移法”导入新课, 把小学教材中有关内容与新课内容巧妙衔接起来。我在教学人教版七 (下) 第30课《狼》 (作者蒲松龄) 时就先请一位学生复述小学课文《狼》的故事, 在肯定这位学生的复述后, 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文言文《狼》, 看看文中的屠户又是采取什么办法对付恶狼的呢?”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篇8

一、理解能力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拼音识字到字词句、阅读理解, 乃至作文写作, 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中小学语文的基础打不好, 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以致会出现数学教师埋怨学生读不懂考试题目、思品教师头疼学生不能抓住故事的中心思想等困扰, 这种现象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等到高中时期, 想进一步弥补, 非常困难。没有好的基础, 很难建起高楼大厦, 为了学生日后繁重的各学科学业,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能力看似虚无缥缈, 实则无处不在。现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次上市公司面试中, 来自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云集一堂。面试官没有拿出任何考题或试卷, 只是随意地和面试人员们聊着。十几分钟过去后, 面试官向大家使了个眼色, 有的人不知所云, 有的人说:“我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只有一个人顺势走到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了笔和纸递到了考试官的面前, 考试官欣然地笑了。这位拿起纸和笔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入选了。让其他老员工不满意的是:这位新员工居然没有三个月的试用期, 刚入职就是正式员工了。在一次较为轻松的场合, 这位毕业生终于鼓足勇气问了面试官这个缘由。面试官对他依然微笑而答:“我想要一支笔, 别人需要三个月的试用期才能明白我的用意, 而你不用试用期就能拿给我一支笔, 同时还能拿过来一张纸, 你说你还需要试用吗?”

这不是一则毫无根据的故事, 而是实例。由此可见, 理解能力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教好语文课程, 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 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报各种语言类课外班, 让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基础口语, 中年级起步结构性口语, 高年级接触主题性口语。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学科存在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识字、理解字词句、按要求写作文,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无处不在, 小在与家人、朋友的沟通, 大到商业性谈判。如今, 每个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厚望, 无论将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创业, 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语言表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整性。无论是叙述一件事情, 还是发表个人意见, 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 将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2. 简洁性。这对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在完整的基础上表达要简洁。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当今社会, 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显得尤其重要。

3. 准确性。这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要求。准确性与各个要素相关, 如果语言表达具备了完整性和简洁性, 而没有准确性, 这样的表达也无济于事。

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写作能力

这里提到的写作不是狭隘的中小学作文写作, 而是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写作。

首先, 值得一提的是,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作文成绩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客观题上很难分出成绩的好坏, 即使阅读理解现在也都有了一定的答题模式。因此, 语文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作文这一重要的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讲述课本上的内容, 还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从而妙笔生花, 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这一方面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软肋, 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够教好客观知识及阅读理解部分, 但写作这一重要的部分却轻描淡写, 甚至让学生参考作文选, 背诵经典词句。这种教写作的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对写作的憧憬及激情。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写作环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根本上喜欢写作, 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其次, 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 各个方面都需要写作能力的体现。一份别开生面的求职信, 一份精彩绝伦的工作报告、一份别出心裁的工作总结, 这都离不开写作。有的人会说, 理科生是不需要过高的写作能力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同样是工程师, 为何有人能步入管理层行列, 而有的人却和管理不挂钩?不难想象, 在技术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中, 写作能力强的才华会更出众, 他有更大的机会跻身管理行列。而有的人一份报告都写得瘦骨嶙峋, 领导有信心让他去进行管理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学习过程当中, 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写作教学工作, 将语文教学中的这块硬骨头消化掉。

综上所述,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重要的, 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看待我们的工作, 不要将语文教学流于形式, 而要敢于创新, 敢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这样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 要将其运用的恰到好处, 我们还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应传授给学生使用这一工具的技巧, 这一使命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通力协作、不断钻研、共同完成。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这是教学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翠影.浅谈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华章, 2012 (11) .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篇9

( 1) 教学衔接就是提前教学。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所谓的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 就开始积极研究中学语文课本,甚至从中抽出一些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为了消除将来小学生升初中后的语文学习压力,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把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理解成了提前教学。这种教学认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反而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当小学生步入初中的时候,反而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无法真正融入到初中语文学习中去。

( 2) 教学衔接就是小学提前备战中考。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开展所谓的衔接式教学,对小学生一开始就实施了中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并以中考的要求来要求小学生。事实上,中小学语文的差距仍然是较大的,其中,小学语文侧重学生的多元化且完整化的阅读理解,而中学语文则看重学生完整理解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的做到理解准确。为了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就开始放弃感性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反而采取了所谓的理性文本阅读分析教学方法。这种认识误区就使得中小学教学衔接陷入到另外一种困境当中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从而让小学生误以为语文学习就应该是理性分析,从而导致他们对情感内涵的轻视或者忽略。

2.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 1) 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教学衔接。这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应该让语文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互通,从而真正让中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把那种粗略的讲解转变成对课文的详细讲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他们不仅需要教好几个自然班, 同时还要批改大量的语文作业。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他们根本无法挤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认真且细致的备课。他们所做的只能是程序化的教学安排。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考虑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来更为深入的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如何更好的把握住课文写作者的内在情感。这种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只能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即对语文课本内容只是进行简单的解读与粗略分析,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学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某种教学技巧, 也要重视一些感性方面的语文教学,尽量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利过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在高年级阶段加入一些理性分析的成分,而中学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加入一些感性成分,这样,小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会如此措手不及。

( 2)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教学衔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容之间的有效整合,往往表现的较为分散与重复。这是因为教材编写者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融通。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让中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衔接。首先,根据我们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我们可以把一些教材中的语文课文篇目进行整合,并把更多类似的课文进行统一安排,避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复教学。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教学内容更为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切不可再让教学资源被盲目的浪费。

( 3) 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教学衔接。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对小学生的引导与教授,而中学语文更多体现的是让学生进行自学。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衔接,就应该让中学语文课堂也像小学语文课堂那样充满激情与引导。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引导与帮扶的教学成分,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性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朗读的成分,通过朗读教学来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到课文中的内容。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也可以适当的增加自学成分,从而让小学生到中学学习时可以更好的实现语文学习过渡。

例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10

一.癞蛤蟆肚有自知之明

中小学语文衔接, 前提是教师“吃透”教材与“吃透”学生, 这可谓癞蛤蟆懂得自知之明。

苏教版国标语文课本七年级 (上)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六年级 (上) 《船长》是同一经典课文, 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不过前者安排在初中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第四篇, 是雨果短篇小说完整的原著;后者为小学六年级第6课, 选作课文时编者对原著做了一定的改动。

课文的标题不同。初中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 是雨果小说原名, 侧重事件发生环境、事件变化的过程, 将原著短篇小说全貌展示给中学生, 为初中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 引导他们欣赏文学作品, 感悟小说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小学教材则重新命名标题《船长》, 突出记叙文中的人物, 将《船长》纳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主题中, 让小学生感受英雄哈威尔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编者的意图不同。中小学教材选取的篇幅、文字与内容都有一些差异。初中教材面向中学生, 忠实原著及其完整内容。小学教材则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裁减原文篇幅, 压缩部分内容, 删去350多个文字。《船长》删去原文“诺曼底”号介绍、肇祸巨轮“玛丽”号交代, 压缩原文“诺曼底”号遇难的环境描写, 改变了原文一些复杂的长句和原文部分细节描写。

二.胸怀白天鹅的教学目标

癞蛤蟆学名叫“蟾蜍”。蟾蜍乃传说中月亮, 故科举时代有“蟾宫展志”、“蟾宫折桂”之说。如此看来, 胸怀白天鹅, 不是非分之想, 而是脚踏实地之举。中小学语文衔接, 首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按照新课程三维体系标准, 《船长》一般可制订下列教学目标:1.独立学会本课八个生字, 理解它们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八个自然段;3.了解本文作者维克多·雨果, 了解本文借助语言、动作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4.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感受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形象特征。这样设计, 小学阶段突出识字、语言积累和文章诵读。生词要能识会写, 形成语感, 并理解意义和掌握运用;优美的语句要反复朗读, 直至熟读成诵,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常识和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有的是了解就行;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靠潜心涵咏、品味咀嚼来感受。

到了中学阶段,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 制定《“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 必须避免与《船长》教学的简单重复, 着力强化《船长》教学的延续性、呈递性以及初中生语言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例如切不可再将“掌握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入教学目标, 也不可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危急关头能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这些空泛理念列入教学要求。仔细调查斟酌之后, 我们可确立下列基本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常用词语“湍急”、“猝然”、“蓦地”、“嘈杂”、“巍然屹立”、“相提并论”等;2.扮演文中角色朗读, 分析本篇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和本篇人物刻画的手法;3.体会叙事写人中插入精辟议论和对比衬托的写法;4.质疑并探讨哈威尔船长牺牲的人生价值。显而易见, 小学生阅读只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 了解《船长》故事的梗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中学生则进一步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有情感体验, 对哈威尔船长形象和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 领悟小说基本的表达方式,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比翼双飞的基础策略

上述所言, 教学目标的衔接, 尚停留在备课的静态层面, 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目标调控与目标实施, 强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运用一些基础策略, 最大限度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策略之一, 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小学教科书开篇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到初中, 教师应监督学生继续付诸行动。如抓好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读书卡片上反映自己的预习成果。布置《“诺曼底”号遇难记》预习题:1.精读课文两遍, 查工具书解决疑难生词;2.搜集作家雨果的资料, 以便课堂交流;3.就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准备质疑, 将两三个问题整理在读书卡片上。再如培养学生课上小组合作时大声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讨论交流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适时做好笔记的习惯。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受用终生, 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策略之二, 加强学法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语文自学能力。初中教学教师应突出过渡期特点, 半扶半放, 帮助学生逐渐消除依赖心理, 鼓励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精讲精练, 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引导学生经过初步感知, 找准《“诺曼底”号遇难记》阅读的重点与难点———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与文中议论性的叙述;感悟课文时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 互动中坚持学生口、心、手、眼的“四到位”, 落实多读、多思、多说、多写的“四法宝”措施。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过渡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过渡

作为一名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注重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升入初级中学之后成绩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虽然成绩一般,可是升入初中之后,成绩却明显提升。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教学中如果想真正地践行新的教育理念,那么打破这种学生学习的短板是势在必行。那么,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正常的学习现象,怎么才能使学生由小学阶段的学习顺利地过渡到初中阶段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准确领悟课程标准的内涵

为了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我省教材中心对中小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编排,特别是语文教材,我省目前根据全省的实际与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精心选编了长春版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衔接上体现的非常好。在课堂标准的确立上,这套教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九年一贯制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整个教材的总体教学目标之下,教材按照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把教材分成四个学段,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不同的学段,并根据每一个阶段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分别提出科学的阶段性学习目标,这样的设计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但小学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在编排的衔接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跳跃性。相对而言,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需要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知识点也较少,而中学阶段的教材在内容上通常是突然变得很深奥,知识点也相对增加了很多,从七年级的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小学六年级一下就提高了很多,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接受的原因。

语文学习特别注重的就是学生的积累,学生在由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学习的压力会让有些学生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种过渡时期的特殊性,让学生在开始时慢慢习惯这种改变。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与生活实践的体验,是学生实现语文知识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成绩测试,很多都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程度。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测试题:请同学们写出带有描写月亮的古诗。对于弯月的四种不同形状你能想到哪些诗句?这些问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古诗词的积累,而并非是考查学生如何去描写弯月。又如,同样是要求学生谈谈自已的人生理想,每个人对这一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你能说说我国古代的名人对这一问题是怎么说的吗?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学生平日对相关问题的积累,根本无从答起。这样的试题,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测试中根本没有,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还没有构建成知识的网络,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是星星点点的散沙,这样的记忆也很容易遗忘,所以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升入初中中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这种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整合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材,不断融合教 学中的训练,加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有效融合,形成自己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网络。

二、语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升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中,语文教学应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这个过渡时期内能打好知识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断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生学习与生活环境,新的教师,学习着新的教材内容,这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接受与适应。因此,在刚开学的一个时期内,教师应该放慢教学的节奏与步伐,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产生持久而强劲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阶段的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时,作为教师不应该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们此时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内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用心去了解初中阶段语文教材内容特点,并把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初中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尽量使用简单而易于理解的教学用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亲切、自然。教师同时更应珍视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与认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要求进步的学习热情给予保护,让每位学生都能把这份热情一直保持在课堂教学之中。

中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比较

目的:比较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衔接意识的差异。

材料:《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之中。也即中小学的四个学段中都贯穿了这一理念, 可见其衔接意识要比教学大纲明显得多。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出跨领域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而且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这样前后一致、系统的要求是极力于衔接教学的。这也正是旧有的教学大纲所欠缺的。

二、教师的调查

目的:主要调查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影响。

对象:在本市有代表性的三所小学 (裕东小学、东风路小学、草场街小学) 和三所初中 (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石家庄市二十二中学、石家庄市四十三中学) 进行了教学调查。调查对象有三所小学的语文教师10人, 三所初中的语文教师24人, 分别就影响衔接教学的关键即教师的教学观念、衔接意识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格的设计参照了胡耐玲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中的做法。调查内容和结论见表格。

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并观察了小学、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1. 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关键, 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就不会有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调查结果看, 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落后, 尤其是初中阶段真正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组织教学的教师只是少数, 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 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即使某些教师注意了学生差异, 但关注的还是班上前几名的学生,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不了解, 易造成对初一语文教学把握不准, 教学时就容易造成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

2. 衔接意识

从调查结果看, 小学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尤为淡薄, 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初中教材和教法都不熟悉, 几乎没有教师到初中听过课。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 从主观上影响了教学衔接的开展。其实这是重中之重, 是问题的根源, 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可以谈及其他。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 充分考虑了与儿童经验、想象的关系, 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 知识点增多。其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占50%左右, 记忆量显然增大。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中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发现,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点适当且容量小,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并具有直观性。在课堂上, 老师往往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化的表述并辅以丰富多彩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且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点偏高且容量大,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结果应用, 不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更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 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信息也未能得到及时反馈。

综上可知, 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衔接意识、课堂教学等诸方面的衔接上都存在问题。

三、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调查

目的:考察小学、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影响。

对象:部分六年级学生360人和部分初一学生470人, 回收有效卷分别为342份和450份。

研究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及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由此,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小学、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基础因素和学习方法, 并分析其结果。

1. 学习兴趣

从表5可以看出, 初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有所下降。在“很感兴趣”这项的选择比例上, 小学生为31%, 初一学生为26%, 降低了5个百分点, 而在“无兴趣”这项的选择上初一学生比小学生高了2个百分点。从表6可以看出:A项初一学生比小学生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 从小学步入初一以后, 语文这门课程使很多学生感到不是那么好学。表6的D项说明, 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初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B、C项来看,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教师的讲课方法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否保持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

2. 学习习惯

从调查结果看, 很多小学毕业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动性差, 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有的学生虽然记笔记, 也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 分不清重难点, 致使听课常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不良的学习习惯, 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从初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可知, 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初中生活, 但不少学生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反映了初中教师往往忽略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3. 学习方法

从调查表结果看, 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自学能力很差,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重, 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 惯于死记硬背。而到了初中,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但初一新生, 往往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 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另外, 学生缺乏在理解上下功夫, 在听课、完成作业、自学方面仍留在小学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致使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不适应, 造成了学习方法上的困难。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都有一大批学生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本领。这种情况的出现, 并非学生不想掌握学习方法, 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总之,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上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境地, 二者之间在衔接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又据调查, 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 能够针对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方法。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课任老师们去思考并积极摸索探讨对策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胡耐玲.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人格测试下一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