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

2024-10-14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通用12篇)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 篇1

笔者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海南省、河北省、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湖北省黄冈市等十几个省份和区划进行调研访谈。将从校际, 城乡和区域这三个维度调研中小学教师薪酬的差异并挖掘其根源, 通过搜集和访谈, 分析中小学教师薪酬存在的差异, 从而为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解决方法。

一、学生难管是重点

洪老师是海南省临高县思源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 她从1980年开始走上教师岗位, 现已有34年的教龄。她原先是在临高县文澜江中心校美山小学担任小学语文科目, 2012年的下半年她被调到临高县思源学校任教。

在临高县思源学校任教期间, 她用这样一句话这样描述, “班里乌鸦一片黑。”在美山小学任教的时候, 一个低年级段的班里一共才不到10人, 工作量比较轻松, 由于美山小学是属于农村小学, 老师们还可以拿到100元的农村教师补助。她说:“现在到了思源学院任教, 思源学校虽说是县级设立的小学, 但是学校面对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孩子, 工作任务重, 但是对于这份辛苦并没能拿到100块钱的补助。”

二、城乡差距有别

公办在编中小学教师薪酬在任教地区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行政区划和校际相同的情况下, 东部>中部>西部;在行政区划上也存在差异:在任教地区和校际相同的情况下, 市>县>乡镇;在任教地区和行政区划相同的情况下, 公办在编高中教师的薪酬待遇较高, 其次是初中学教师, 最后是小学教师。

教师薪酬不仅在大区域上存在差异, 而且在小范围内也存在区域差异。以浙江温州市为例, 例如瑞安市和平阳县同一级别的中学待遇差异也大, 瑞安市对教育政策的落实比平阳县做得好, 其教师年收入在4万左右。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 促使该县市好的教师外流并请求调动到好的市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经费没有得到国家拨款, 主要来源是县市的地方财政, 而县市地方财政的源头则是县市的经济带动带来的利益和人民税收。由此看来, 公办在编中小学教师薪酬在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存在差异, 但在实际情况中, 其实是会会收到学校本身、教师自身矛盾、当地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三、职称评定有漏洞

公办教育的办学体制在教师薪酬发放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称。而教师的职称是依据教师的编制、考试分、教龄分、上课分、荣誉分而定的。在调查的教师中, 高级教师占40.1%, 一级教师占37.2%。教龄为16—20年之间的教师为居多, 占62.2%, 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6.6%, 但是每月薪酬2000元—3000元的教师占33%, 3000元—4000元的教师占29%, 4000元—5000元的教师占26%, 这三项的比例没有很大的差距。

据了解, 一个学校教师职称的教评存在份额, 若该学校教评的高级教师份额满了, 则不论教师的优秀教学质量有多么高都无法进行该职称的评定, 所以很多公办在编中小学教师的调动意愿是到其他的地区或学校获得职称, 得到更高一级的教师薪酬回报。若教师在农村学校获得的教学职称, 在调动到高一级的城镇学校之后, 其职称会降一级。促使教师想要获得更高的工资就要得到更高的教学职称, 这就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城市集中化。据调查表明, 有47%的乡镇教师希望调往城市。

四、教师薪酬难题有待解决

首先要从本质上落实教育法,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但是据了解, 现在教师薪酬水平普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水平, 国家公务员的年收入大约有10万元, 而学校教师工资只处在5.6万的水平, 由此可见将教育法落实到位的重要性。

其次我国对于教育拨款没有制定合理机制, 造成拨款由政府决定, 而学校向政府“讨钱”用等现象。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郑楼镇中学钟校长提到, “平阳县2014年财政主要投入于经济建设, 教育投入本应达到5%而如今只达到3%, 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教育每况愈下。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拨款分配机制, 将教育的评价标准纳入政府政绩观的考核,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要通过建立职称评价体制来维护教师权益, 此外, 公办中小学教师评上职称后都为终生制, 就如铁饭碗一般。只要不犯严重的错误, 即使教学质量不高对其职称和工资也没什么影响, 犹如获得了食品免检产品证明, 这就容易导致教师评上职称后教学积极性不高。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力, 这样的制度也应该像免检制一样被废除。

参考文献

[1]姜金秋, 杜屏.内外在薪酬对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效应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04:18-22.

[2]董锐.改革中小学教师的薪酬管理制度[J].经营与管理, 2008, 08:58-59.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 篇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学;教师学

一、学习和研究美术教育学

无论是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还是在未来将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学生而言,对于美术教育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都应该是永不止步的,在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首先是通过对美术教育学相关书籍的学习,对于美术教育学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认知,了解到美术教育学是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学科性专业,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整体的不断进步,由此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发展性的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方法,进行不断地吸收学习,不断地去在原有的美术教育学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美术教育经验,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的逐步接轨,越来越多的外来美术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在面对这些外来的美术教育思想时,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外来的各式各样的美术教育思想,并且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兼收并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在这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并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和美术教育思想,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或美术教育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

二、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

在经历了深入的美术教育学学习和思考过后,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内涵不断感悟,并逐步地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在这里我提出我个人的美术教育观——“三品”美术教育观。

“三品”指的是“人品、学品、画品”,在这里我所强调的“三品”的主要内涵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品质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三品”中的人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时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也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上也要具备对于美术教学不断创新和研究的精神,这就是“三品”中的学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创作作品的品位,创作出真正有品位有思考的美术作品,不去创作那些没有思想性只是展示花哨技法的作品,也不去创作那些充满内心阴暗的,哗众取宠的作品,这就是“三品”中的画品。在这“三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品一项,没有一个好的个人品行,也就没有资格学习美术这门高雅的艺术,就更不要谈美术研究,创作美术作品了,没有好的品行的人,所谈的美术研究也只会是目光狭隘,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只会是俗不可耐。人品之后,便是学品,人品再好,没有好的学品,缺乏创新意识,研究意识,没有专注于美术学习研究的定力和毅力,一切仍旧是枉然,只有好的学品,才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最后就是画品,画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个人的人品的,好的个人品行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也是浩然正气,不卑不亢,所以“要修画品,先修人品”,这古人的话说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三、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后,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具有自己的美术主张,既然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或是想要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我们的目标便是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美术主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美术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初步的提出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大体可以概括为——“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是主张在美术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秉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化和指导,鼓励中小学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美术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对于学生的不足想办法去训练弥补,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艺术作品的品味与思考性,更要去注重学生人格品行的磨砺,美术教育不单单是一门教会人们了解什么是视觉上的美的学问,更是一门扪心自问自己身心美丑的学问,只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行的正,坐的端,才能在艺术创作上和艺术的学习上更进一步。在当代社会,鱼龙混杂,甚至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作品,没有底蕴,没有依托,更是谈不上美,充斥着血腥暴力,无度荒淫的俗不可耐,这些都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缺少画品,更是缺少人品的体现。因此我主张“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

四、努力构建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

在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去探寻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之所以要努力去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是因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形成美术教育流派,为的自然不会不是名头和利益,为的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的追求和抱负。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就意味着可以扩大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用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去影响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让自己的美术教育观被更多人所认可和接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影响更多的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思想,让更多更好的美术教育主张得到宣扬,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美术教育,真正的实现自己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初衷。

五、具备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要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理论的外化,就如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主张的具体阐述,是我们实施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的方式。在制定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言,在制定美术教育方法时要考虑到,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美术教学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的正确引导,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党的怀抱靠拢。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具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并依据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去付诸实践。

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美术教育方法,中小学美术教师仍旧需要结合真正的美术教育实践,通过美术教育实践,真真正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不单单是对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沟通能力、引领能力、表达能力的考验。再好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能付诸于实践也只能是空谈。所以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至少要能够从容地讲述授课内容,引领学生们的思考,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种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是训练而来,也更是实践而来,只有不断的美术教育实践,才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步精进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系统审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和美术教育主张。

七、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我看来需要不断的对美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正真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里的合格指的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具有自己思想的美术教师,这就是新时代下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是作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实践探索 篇4

一、明确课题, 使教学研究成为可能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 教学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每当遇到课题申报时, 便从相关部门给的课题指南中随意选取, 其结果要么是课题过于宽泛而无法操作, 要么是研非所用, 流于形式。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 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问题即课题, 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的课题。课题必须具有新颖性、可行性的特点。新颖性指课题能够反映时代特征, 研究的内容新;可行性指研究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课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课题要小, 要具体, 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归纳方法, 使教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般而言, 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量比较大, 考试压力也比较大。因此,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应以行动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为主, 辅之以问卷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中小学教师很少进行理论的演绎, 而更多的是一种实证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 与专家合作, 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专家的指导下, 建成了实践基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在提高课堂效率和有效教学及心理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知识传授课型及教学模式研究”便运用了这种方法。

三、整理档案, 使教学研究扎实开展

教学研究是一项细致烦琐的工作, 要求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研究者的思辨去伪存真, 去粗存精, 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档案管理是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扎实开展的有效手段。档案管理就是给每一项研究课题建立档案, 由课题的主持人负责, 将课题的前期准备以及研究过程中研讨资料、会议纪要、阶段总结、结题鉴定等一手资料进行归档, 管理部门定期检查指导反馈, 课题组反思改进, 日趋完善。通过档案管理, 使教学研究工作由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混乱状态进入集体攻坚的有序阶段, 使教学研究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 教学研究工作扎实展开带来教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四、精致表达, 使教学研究成果水平提升

教师要学会提炼科研成果, 学会把纷繁的研究材料进行整理, 形成一个问题解决的基本框架, 形成一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 形成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观点, 就事论理, 就理导行。表达的形式主要有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专著、教学课件等, 教师要掌握这些实用文体写作技巧, 做到格式规范, 行文流畅, 表达精当。格式规范是必备条件, 也是文章学术性外显标志;行文流畅是要让读者读起来通俗易懂;表达精当是指文字平实, 不要用太多的修辞, 不要太含蓄, 要让读者明确明了。在表达方式上, 还要将文字、数字和图表进行有机结合, 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保障机制, 使教学研究持续发展

教学研究工作繁杂艰巨, 若没有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单靠教师的个人兴趣, 教学研究工作不可能持久开展, 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学校要构建完整的管理、评价、奖励机制, 对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选奖励及推广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 才能使学校科研管理更加科学、民主、规范, 使教学研究的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得到发挥, 使学校综合实力持续稳步提高。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 篇5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就爱阅读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篇1

教学反思一:用英语组织教学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组织教学。无论课上时师生相互打招呼问候、道别,或是教师发指令让学生活动等,都用英语来说。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数学生已经接受简单语句的说法,并逐步学会了其说法。这样做有助于创造英语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的意思,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当然必要时也可适当的利用母语。例如用英语难以理解的,较抽象的词句就可以用英语解释,以节省教学时间。对于特殊的英语表达方式,也可作英语与母语对比,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例如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的汉译是早上/下午/晚上好!但是英语里必需是Good 在前的顺序。

教学反思二:鼓励

我在课堂上,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我常常进行鼓励,这是帮助初学者克服英语学习的良好方法。而且任何鼓励都会使儿童感到高兴。我在课堂上大胆使用鼓励,可以鼓励全班,也可鼓励某一小组或某一学生。学生在开展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时,可以到学生中间去,鼓励和帮助某一个学生、某两个学生、或某一组学生,这种做法是比较好的。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我也经常给予鼓励,不仅可以写上Good!Very good!等,还可以贴上一张表示鼓励的小粘贴画。对于学生书面作业中的错误应给予纠正,让学生感到你在意他们的书面作业。

教学反思三:交际活动

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两人之间的交际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语言训练中应经常开展两人活动。

两人之间的对话活动是最常见的两人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张图片、某一个人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也可要求学生开展一个发指令,另一个做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两人之间的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

在五年级,我可以开展笔头训练的两人一组的活动,如以有趣的两人游戏形式开展听写、相互改错、连词成句、句型转换等。

两人活动很容易在课桌上开展,不需要学生离开课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提供更多与不同人进行训练的机会,可以让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的学生进行两人活动。

教学反思四:今后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2、防止过分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3、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篇2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玩,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1.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2.小学英语教师应有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的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缘故,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浓缩。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和创设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该族文化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读原版英语经典著作的学习,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但是小学英语的阅读资源实在太少了,学校也没能在这个方面重视起来,所以英语教学的质量长期都是处于滞后的状态。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可以这样说,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

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玩耍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而是靠语言知识的积。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量。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困难。

三、培养英语兴趣。

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英语教师要培养对学生的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十分尊重学生,注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当前减负工作中,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篇4

五年级英语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发展。

上课一开始,播放每单元 Lets chant歌谣,让学生感受歌谣的节奏和韵律,为新句型的教学作好铺垫。

接着,事先将Part B Lets learn 中的词或词组和以前学过的写在纸条上,然后每小组抽两名学生到到黑板前来,一名学生抽其中的一张纸条,看纸条后将词组用动作表示出来,另一名学生用英语来描述此动作。

然后,让学生再次感受,强化记忆。即全班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再次巩固和强化上节课的内容。抢答的方法如下:教师将以上的词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报其中的图片号码,全体学生抢答。通过抢答游戏,让全体学生动起来,避免了机械单调地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记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新课教授部分,实行了听力先行,感知新语言。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听力练习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在进入Lets talk 新句型的学习之前先从听觉上感知新语言点。

在此基础上,创设游戏各种游戏活动。如:Whats missing?, Matching game, guessing game 等。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生活的情境,为练说新句型作好了情感铺垫。又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他们喜欢交友、喜欢热闹之情,挖掘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自然地引出新句型。

最后,让学生结合本课重点和生活实际来设计对话,能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是一个整体。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和使用语言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篇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 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 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 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 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 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 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在思想教育的同 时,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树 立学好各门知识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

第一、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电脑、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 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 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第二、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 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 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背书。

三、在辅导学生方面首先,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不多,中差生却俯视皆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 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 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我注意帮助他们 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 那儿得到的爱。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 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 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 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行为

一、教师把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主动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存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那么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呢?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再把知识一股脑地全部倒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决定教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举例而言:教师在讲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时候,老师可以拿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在学生预习完毕之后询问学生:“大家都已经预习完了,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什么是加法呢?加法是怎么来计算的呢?大家在预习完之后都有哪些疑问需要咱们一起讨论解决呢?”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决定讲什么。那么,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学生渴望学习到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高,课堂氛围也才能活跃,教师和学生才能感到轻松。

二、教师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吸引的学生兴趣,把生活实际与课程教学进行联合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举例而言:老师在教授学生分数的概念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完整的苹果进行举例,一个人吃不完一个苹果,于是乎他把苹果切成了两半,吃掉了其中的一半,那么这个人吃掉了整个苹果的多少呢?那就是1除以2也就是1/2,这就是分数。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分数,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回家后可以向爸爸妈妈进行展示,这样把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小学生总是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虽然多媒体现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学中,但是学生对于多媒体的兴趣依旧比黑板粉笔要浓厚的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举例而言:小学阶段会学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师单纯拿一个图形在黑板上进行移动很不直观,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播放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也就能随之提高。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更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采取分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针对疑难问题优先找同学商量讨论,举例而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针对这些疑难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自由进行分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根据让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这种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言也更能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无论是课堂提问的形式抑或是小组合作表达的形式,都是需要老师对学生所给出的结论予以评价。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老师对于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你回答得不对,这样答是错的,你这样考虑问题的话一个也答不对。”这种评价形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不愿意再回答问题,对于数学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这样引导学生:“首先,老师要表扬你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但是这个问题咱们是不是从这方面来想会更好呢一些呢?你的思路很好,但是可能跟老师的不太一样,咱们可以探讨一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这样评价,那么我想,在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个学生依旧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第二种评价的形式更能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对于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难免会设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很多老师认为数学就是靠做题才能让学生进步,因此会布置一大堆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玩的权利,因此,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要合理布置家庭作业,不取多而取精,每一道题都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追求习题的数量而忘记了质量的保证。合理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也能得到提高,而且作业不能太繁重占用太多课下的时间,这样留作业的形式更能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因为老师充分注重了学生的感受,所以学生愿意在老师的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摒弃了原有“填鸭式”教学的糟粕,更多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的感受,不断完善原有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帮助自己教学呢?以上几点建议仅供参考,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继军.新课程背景下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若干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

中小学教师协同备课研究 篇7

近几年,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需要师生共同建构新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体系中通过师生的新型合作关系和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关系, 达到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新解读和尝试。为适应新型教学发展需要, 加快教学创新、改变教师角色地位和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核心问题, 而问题最后归结到备课模式的全新变革中来。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教师网络协同备课由此产生。网络将具有共同兴趣课程内容的教师吸引到一起协同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 网络提供了海量的备课需要的信息资源, 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黄宜梁曾经给协同备课这样的定义“教师协同备课是指教师通过协同效应, 将原本没有或隐性的教学资源通过整体和个体间的有机协作性开发出来, 实现教学效果的非线性增长。教师个体能够在协同备课系统中得到的价值大于各个子系统所能取得价值的总和”[1] 。

由于教师的职业需求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成果包括教师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得。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师通过面对面的集体备课或个体间的直接交流, 使参与的教师从中获益,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更大范围内的, 更多专任教师参与的协同备课已经成为协同备课的主旋律。教师因为专业成长需要, 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广泛的交集, 在协同备课时表现出比个体学习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和效果[2]。网络时代, 教师必须具备协同学习的意识, 为达到共同的专业目标,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互助完成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教师协同备课小组作为一种新的合作型教师专业共同体, 与教研组、学科组及课题组等合作型教师专业共同体类似, 也是建立在教师自愿为前提, 以“分享 (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 合作”为核心, 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 形成一个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在该组织中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 在基于一定支撑的环境中共同学习, 共同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通过共同参与活动, 建立彼此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人际联系, 进而形成对组织的较强认同感和归属感[3]。这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 它超越纯粹个人的反思或者依赖外来的专家, 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一起分享和交流各自的专长, 把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力和责任交给教师自己, 其中包含了教师个人、团队及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学习互动, 易于形成良好的协作式组织学习文化, 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1 中小学协同备课相对于传统备课优劣关系

传统备课方式主要指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能体现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 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协作完成教案。但这种备课方式存在缺陷:个人备课缺少思考和交流, 对新课改概念和方法把握不准确, 造成部分教师把备课变成“背课”;而集体备课往往开学前举行, 时间仓促, 难以有效和监督每个人的贡献, 集体备课往往是几个人的简单组合, 甚至成为某些骨干教师的个人备课展示, 没有将团队的协作作用发挥出来[4]。

教师协同备课则是把集体智慧和个人才智完美结合, 取长补短, 通过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来实现的。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 网络协同备课能打破地域限制, 实行同行互助;让教师在该过程中能互利互惠, 教师自己主动参与和反思, 在共享中存共识, 存异中求发展;更能体现备课的协作性、交互性与共享性;但如果缺乏高效监督机制, 网络信息资源复制的便利性也会助长教师的惰性。

2 CSCW支持的教师协同工作网络平台框架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由个体专业发展向群体专业发展努力, 广大中小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 空余时间较少, 平常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因而网络协同备课对他们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图1充分体现了在当前发展背景下, 建立基于CSCW的教师群体发展理论的网络平台对于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积极影响[5], 尤其是它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协同交流、协作备课、共同学习的机会。

本平台是建立在教师间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理念基础上, 实现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的交流。教师专业成长社群主要包括相互独立和相互交叉的五个模块, 即CSCW子系统、用户子系统、任务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服务和管理子系统5部分。CSCW子系统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协作的工具、方法, 用来营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空间, 告知平台上最新教育资讯、群组的动态、任务信息、资源更新等;用户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注册管理, 并给予用户一定权限, 如浏览权限、言论权限、协作组织等;任务子系统主要供教师交流观点、发表与任务相关内容, 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与其他教师一起协同研究完成任务,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表征知识、获取知识、加工知识的能力, 促进自身发展;资源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协作教师需要的各种教学信息, 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是由群体成员的主动上传和共同制作来完成。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所需要的知识, 还可以增强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和自我成就感;服务和管理子系统主要赋予创建者和管理员对平台环境、发表的信息等相关系统方面的维护[6]。

3 设计与实施

在网络协同备课中, 备课小组通常是根据参与者所教授的科目或兴趣以群组形式自由结合, 一般每组5人, 小组内由组长管理, 组长首先介绍课题情况, 然后组内各成员间互相沟通交流, 接着组长分配任务并约定下次交流的时间, 下次讨论前组内各教师先完成各自备课任务再根据自己特长通过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来完善原有教案, 形成小组的初级精品教案, 该教案在平台上经过其他教师反复交流修改以及教学实践的检验, 丰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成为精品备课教案。网络协同备课以虚拟的方式使教师形成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的内部由时空分散的教师组成, 由于群体的分工协作和不断地完善, 能够极大地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师备课群体的力量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4 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 随机向网上使用协同备课系统的用户发送400份问卷, 采用自身对照法, 首先让教师对未使用前自我教学效果作自我评估, 再对使用协同备课系统生成的教案后进行授课, 让讲授者按照量表填答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目的是为了检验备课的效果, 验证利用协作备课环境进行备课确实能够提升教师上课的效果。

注:之前:A:很好, B:一般, C:较差;之后:A:有明显提高, B:有所提高, C:效果不明显, D:不如之前效果好 E:效果更差。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协同备课后, 教师的教学效果确实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参与协同备课的教师也认同协同备课能够互惠互利, 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使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流程更精致, 内容上更全面, 最终实现备课效果的大幅提升,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语

综上所述, 运用协同工作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备课活动是可行且有效的。通过网络协同备课平台这个环境来改变传统的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方式是迫切和必要的,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网络协同备课对教师备课效果和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对于教师协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 这仅仅是一种新技术和备课模式的有益尝试, 并不是唯一适合可取的途径。而且网络协同备课在平台功能完善上, 资源管理监管上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展上都有待改进, 希望这次的实验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备课模式的改革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网络协同备课模式能够得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宜梁.论计算机网络协同小组教学模式与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2]杨静, 武伟.Wiki环境下教师协同备课模式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4) .

[3]时长江, 陈仁涛, 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 .

[4]沈弘.中学英语教师协作教学的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篇8

一、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

20世纪80年代, 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运动中, 学业标准、绩效评估、校本管理、家长参与、技术应用等问题使得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普遍偏低的教师专业水平、缺乏实战的教师培养模式和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等受到了强烈的批评。人们呼吁通过改革组织管理结构、重新认识教师职业、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改善教学和学习方法、加强教师、管理者、学区、学生、家长和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等方式重建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 从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学校重建运动 (school restructuring) 到开始于90年代的整体革新运动 (systemic reform) , 在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引发了根本性变革。以提高学业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推行校本管理, 扩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决策, 加强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成为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特点。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

“课程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2]因此, 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对教师有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种种新要求。一般认为, 在课堂上, 课程中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3]。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要有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创造的能力。同时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它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而形成的。仅靠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式实践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 建立一种立足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 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 帮助教师具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同时, 新课程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受经费、人力、时空等限制, 教师充分地理解新课程精神、掌握并内化新课程、新理念, 解读新课标。单纯地指望上级教研机构、培训部门显然不太可能, 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受教师个体经验、知识等的局限, 个体的自我学习和反思缺乏专家的引领和同伴间的互助又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危险, 导致教师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 以校为本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制度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重大课题。

再者, 新课改持续推进中出现的系列教学实践层面问题给中小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层层的培训和学习, 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知晓了新课改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在大班额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这些问题将会愈来愈多。面对上述问题, 需要有应对的策略和富有活力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最后,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教研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如何协调这些力量, 有效地支持教学实践, 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为学校发展服务,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 呼唤建立一种有针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三、教师专业化理念的逐步成型

在我国,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们把希望的目光聚焦于教育, 认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而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4]。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的理论专业化水平、专业知识、教师实践新课程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操守、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化程度等都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地方。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对教师成长轨迹有明确的指向作用。要求教师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得到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 其核心就是获得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目标, 即教育实践、教育科研与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这些明确指向, 为校本培训从计划到内容, 尤其是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作出了较好的引领[5]。因此, 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呼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四、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弊端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 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陈旧、落后。如学历教育除部分追求自我发展的教师外, 其他教师基本上是被迫参加 (出于职称评审需要而参加, 因为不参加高学历教育意味着不能晋级或拖后晋级) 。

(2) 各类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层次低, 形式主义严重。继续教育实施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无论学历教育还是教师职务培训, 几乎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 (学科讲授) 式为主,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在实际教学当中, 有许多能够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实际管理能力, 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很少或几乎没有被运用。培训者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是一堂课的全部, 继续教育的施教形式似乎对现代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免疫力。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学员更多的是作为观众、听众而非积极的参与者, 从而不能促使教师专业向高水平发展。

(3) 目标发生偏离。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使所有教师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并培训出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教育教学专家。根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民祥老师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模式, 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 培训模式单一化, 方法手段传统化, 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 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 可以说, 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 却忘却了教师, 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4) 内容陈旧。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 基本上还是重复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等课程, 这些大而无当的课程内容对于已经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 对他们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而教师真正想学的内容, 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评价、班级管理等, 却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 革除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 对中小学教师推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进程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人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 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6]。因此, 校本培训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 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志祥.中美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2000, 17 (4) :10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135.

[3]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校本培训[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68-72.

[5]魏建刚.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33.

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篇9

1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1 问题一:师资匮乏, 年龄结构老化

调研中发现, 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老化现象较为突出, 师资匮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有限;其二是新教师来源匮乏。当前按照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农村中、小学生师比为分别为18:1和23:1, 而县镇中、小学生师比为分别为16:1和21:1, 较之城镇, 农村中小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 加之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劣势, 师范类毕业生愿意到农村执教的诉求不高, 由此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匮乏、年龄结构老化的困局。

1.2 问题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受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 与城市教师相比, 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差、外出研修的机会少等诸多不利因素, 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1.3 问题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城乡、校际发展失衡

从调研结果来看,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城乡及校际教育发展不均, 学历结构、工资待遇、教师专业化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严重差异。

与城市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第一学历偏低, 最后学历专业与所教学科之间存在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 农村教师的这种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特别是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 往往没有的专任教师, 而由其他主课教师兼任。

与城市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工资待遇与职称水平不对称, 这一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积极性。

1.4 问题四: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注度不够

通过调查,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他们所应该受到的来自于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存在着严重缺位;另一方面, 理论上而言, 学校教育应该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塑造良好品格的第一、关键场所, 可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加之中国的现实情况, 广大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 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发区。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问题解决途径及建议

在调研中发现,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失衡这一共性问题, 笔者在经过大量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后, 可借鉴当前我国较为成熟的模式和做法, 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工作改进。

2.1 对策一:优化教师编制标准, 改善农村办学环境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匮乏、年龄结构老化的突出问题, 笔者建议主要从硬件建设着手, 依据本地实际, 优化教师编制标准, 加大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环境。为满足农村教育教学基本需求, 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多面广、生源分散的特点, 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调研中发现, 不少省市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已经调整为与本地县镇中小学标准相同, 对于成班率低、规模小的中小学小, 实行班师比核编。除此之外, 还应该加大投入,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现代教育教学条件, 比如通过财政倾斜,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 缩减同城镇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差距, 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以吸引年轻教师和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农村中小学任教, 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匮乏、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得以改观。

2.2 对策二:提高待遇、加强引导, 稳定师资

流失严重是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一大瓶颈。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目前, 我国不少省市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利好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其所聘的岗位和在农村任教的年限等综合指标, 每月可享受不同等级的任教津贴。

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的同时,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难实际, 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例如针对那些长期在偏远农村、欠发达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 在职务晋升申报通过率方面可相对城镇指标适当提高, 对于那些在农村学校任教满一定年限的教师, 申报高级职务时适当放宽对其论文、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要求等等, 通过这些带有倾斜性的激励政策和举措, 引导优秀教师安心在农村任教。

2.3 对策三:重点培养、全面提升、点面结合、共促均衡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均衡发展, 要综合考虑本地实际需求和资源掌握情况, 将“重点培养”和“全面提升”两种模式相结合。其中, 重点培养是指对农村中小学教学带头人的专门培养。较为突出的案例是2008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的“领雁工程”, 该培养模式的对象为农村骨干教师, 包括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 这三级骨干教师中, 分别来自专业课骨干教师、德育骨干教师、骨干校长等不同专业和岗位, 对培养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带头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全面提升是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主要工作是针对某一内容, 对所辖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旨在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加强和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失衡问题, 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专业化优先发展应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重中之重。

2.4 对策四:优化学校教育管理,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不再是家庭甚或学校某一单一教育主体独自所能解决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发展来看, 正在逐渐上升为社会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 某些地方政府已经从“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 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营投入,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网络, 整合资源, 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化和全面化。

在“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中, 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留守儿童之家, 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应建立与农村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 积极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 要将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在调研中发现, 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始实施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 他们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班级、团队活动, 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开设亲情热线、“一帮一”互助小组等方式落实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定期开展法制教育, 强化法制意识, 加强德育工作, 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关爱。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是关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教师是关键。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问题是解决农村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 结合自己工作实践, 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问题, 即与城镇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还存在师资匮乏、流失严重、发展失衡、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缺位等新老问题, 并简要分析了问题成因, 借鉴有意模式和做法, 提出了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问题的具体举措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失衡,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锦华, 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 篇10

一、中小学教师研究有没有自己的特性?

华东师范大学一课题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2000) , “近三年内有48.9%的教师从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1]七年后, 陈晓刚等人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的475位中学化学教师做的调查, 结果惊人的相似:超过一半的教师从未发表过论文。[2]中小学教师不发表论文, 是内在动力不足?还是缺乏科研能力?或许这本身就不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做的事?换句话说, 中小学教师研究除了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外, 还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了备好一堂课, 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 乃至更多的时间。”“一篇课文, 三次备课”:第一次, 独立备课, “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 要独立思考, 刻苦钻研, 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 广泛涉猎, 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 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 但人家想到了, 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 但人家没想到, 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 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 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 边教边改。每课必写“教后记”, “一步一陟一回顾”。[3]

于漪老师的研究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基本形态, 存在于无数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决不是一个孤例。对备课、上课、作业、考试, 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设计、实践、反思和改进, 是中小学教师最常态的研究。把握教材, 了解学生, 优化教学过程, 上出一堂堂让学生喜欢、促进学生发展的课, 是中小学教师研究最常见的成果。于漪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启发引导, 不迷信自己的讲解, 放手让学生实践,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活泼竞相发表意见的求知情景, 课外阅读兴趣也大大浓厚了”[4]。这样的成果怎能不让我们欣喜, 不被我们承认呢?

1962年日本“五所大学合作研究小组” (广岛大学、神户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 在日本推行授业研究, 普及全国, 次年成立了“全国授业研究协会”。教师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研究课”, 用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经历“问题探索、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评估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的研究过程[5]。授业研究就是一种基于教师工作, 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

上述例证是一个客观事实, 中小学教师研究具备自身特性。

二、中小学教师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区别在哪里?

中小学教师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区别类似于临床医生和基因图谱研究者的区别。基因图谱研究者和临床医生都研究病因和病理机制, 但基因图谱研究者是通过DNA的结构和变化来解释病因和病理机制, 而临床医生则是根据病人的表现、病因和病理机制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他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 绝大部分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都用于解读课标教材、搜集教学资料, 备好课、上好课、批阅作业和试卷, 做好班级管理。据王荣生先生调查, 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2~4小时, 高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4~6小时。[6]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状态决定了他们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研究在目的、过程、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研究一般不是理论研究和系统构建, 而是应用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成果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 还应该有教案 (类似于医生的病历) 、案例 (类似病例分析) 、课例 (类似于产品) 、学生的进步 (类似于医好了一个病人) 。一个教师针对问题开展研究, 改进了自己的工作, 虽没有写论文出来, 但也应是拥有了成果。“默会知识论”把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波兰尼, 1958) 默会知识是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挪威哲学家格里门说,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 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成果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于漪老师经过三篇、五篇、八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 对文章具有“庖丁解牛”的能力;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 在全国语文教师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7], 这些都是她研究的成果, 尽管没有论文和研究报告。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研究形态也会有所不同。于漪老师早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备好课、上好课, 育好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如学生学《木兰诗》时提出中国古代女子何时裹小脚的问题, 她查阅了好些书才找到了答案, 并把答案告诉了学生;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 则就语文学科性质观、功能观、兴趣观、教法观、质量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8]可见, 中小学教师研究和专业研究者研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研究者的身份差别, 不是研究层次的差别, 也没有优劣之分, 而是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研究目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

三、为什么要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倡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 在研究中工作”, 就要从实际出发, 在做正确的事的前提下正确地做事。如果我们只关注教育研究的共性而忽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 就容易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有规范和发展道路遮蔽于“视而不见”的“偏见”之墙而导致“脱离实际”。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性, 就不会用一种标准去考察和衡量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 就会认真研究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基本形态, 总结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基本规范, 而不是用“严格的研究规范”让中小学教师处于“失语”的状况, 让中小学教师为了攀援“研究”, 悬在半空, 离开自己工作的沃土。日本的授业研究就倡导“从自己的授课中学习”, 建议“用于经验交流的报告书写”———“研究概要”、“研究的目的”、“授业观、儿童观”、“授业的设计”、“实施情况的记述”、“结果与考察”、“具体的建议”、“反省或感想”、“附录资料”。[9]这些都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而提出的。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性, 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育研究的本质, 有利于我们摆脱对研究形式的过分纠结, 而去关注研究中最重要的东西。研究采取怎样的形式、方法, 是根据目的和内容决定的;但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形式和方法, 其核心要素都不能缺失:“事实求是, 追求真理, 不盲从, 不迷信”的科学精神;“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用证据说话, 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这些核心要素是所有研究, 自然也包括中小学教师研究基本的不可缺或的“规范”。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性, 认识和掌握教育研究的本质, 能够更好地及时地纠正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的偏差。坚守科学精神, 让我们有了“主心骨”, 立足实际, 克服“贪大求全”、“跟风追潮”;遵循研究过程, 寻找“真问题”, 用证据说话, 避免“穿凿附会”、“有行动无研究”;具有科学思维, 学会倾听和讨论, 善于建设, 敢于质疑, 就可以防止“一见树木”, 就“看到森林”, 就可以从故事中挖掘意义, 从叙事中提炼知识, 不再囿于个人的情境和独语。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中小学教师研究是怎样一种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有没有区别?这些前提性问题需要我们澄清和明晰。

摘要: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性, 与专业研究者研究存在着差别, 这是由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状态决定的, 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深刻地认识中小学教师研究, 才能对中小学教科研现状和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 才能坚守研究的核心要素而不在形式上迷茫不清, 才能有效地解决教科研工作中模糊、错位、低效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第18卷, (3) :39~46.

[2]陈晓刚等.中学化学教师科研基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44.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8.于漪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37.顾泠沅.教师事关重大——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 2007, (01B) :32.

[4]于漪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5]李树英, 高宝玉.课堂学习研究的国际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 :53~54.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导言:26.

[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9.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11.

[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0.

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师;言语行为理论;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53-02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赛尔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提出的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可以是能够传递一定信息的信息性行为,也可以是非信息性的。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成三类[1]:叙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事行为。美国哲学家赛尔继承并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赛尔提出言语行为四种分类[1]:发话行为,即说出词语与句子的行为;命题行为,通过对事物的指称和表述实施的行为;施事行为,在说某事中所存在的行为;成事行为,对听话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等产生了影响的行为。他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实际上,这种交流方式发生的概率较低,所以称之为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

一、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一)概念与分类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当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能力时,这一行为称之为课堂教学言语行为[2]。教学语言包括课堂组织语、讲授语、反馈语[2]。当教师运用反馈语进行评价时,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言行进行评价,就发生了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与参考,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类,包括体态评价言语行为和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包括直接评价言语行为与间接评价言语行为[2]。

(三)评价要求

1.客观准确。教师的评价言语行为要客观准确,不可因为学生平时的“顽劣”而对学生带有主观偏见。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

2.清晰明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语言要清晰明确,使学生及时地领会教师的语意用途。模棱两可,很可能会对学生认识上产生模糊与混乱,难以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多样化与区别对待。多样化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说话语之内容要丰富多样,多变且丰富的词语与语句,会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区别对待是指对于学习优秀、领悟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点到为止;反之,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2]。

(四)评价的作用

首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带有赞扬与引导性色彩的激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赞扬与激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教师课堂评价的“施事行为”中会包含鼓励等期望成分,这种评价言语行为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在教师的“催化”下,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能。

二、当今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简单化

第一,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所查到的一线教师关于教师评价语的论文发现,一线教师注意到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非常、很)好”“你真(最)棒”等等这样泛化的评价语言来对不同的学生[3]。第二,学科特点不明显。例如,语文这一科目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文化色彩浓厚,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比诸如数学这样的科目更加具有变化性和丰富性。但由于存在泛化的评价语言的现象,教师统一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完全忽视不同科目的学科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需要。第三,缺少个性化评价语言。现实中,大多数的教师的评价语言经常是表面化、简单化,不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更别提具有艺术性[4]。

(二)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与评价言语行为的及时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准备好的,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题设的结果。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听到自己“预设”时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答案、富有发散思维的答案。

(三)教师缺少对其自身评价言语行为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反思一直在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中,我们找不到或者很少在反思中有关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许多教师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新旧知识的转换等方面。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水平的对策

(一)将教师评价言语体系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

加强教师关于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总结。对于教育学来说,语言学、哲学是一种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工具)。当我们逐步掌握这些理论,逐渐在思想理论上成熟时,可以帮助教师厘清评价言语行为理论体系,促进其思考出科学、艺术的评价语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语言学理论了解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价值判断。因此,教师要综合所学理论、教学情境、学科特点与学生个体等各方面要素,将抽象复杂的理论体系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这种实践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生成的。这时,教师需要的是坚持与不断的反思、总结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教师可以采取记录的方式(班级日志、教学记录中的反思部分等),将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单独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总结,使其自身的评价言语行为更加完善[4]。

(二)学校予以重视

第一,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并进行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首要基本环节就是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可将评价言语行为融入“备学生”这一环节中。各个老师可以交流有关课堂评价语言的心得。第二,采取专家指导的方式,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最基本的保障。语言学理论是一门晦涩复杂的学科,对于一线缺乏理论基础的教师来说,其自身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少占用时间却学较多的理论是很难的,如何将深奥的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也需要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意见。

(三)教师自身注重培养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意识

当学校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教师在主观上也要具有问题意识。由内部动机产生的学习的欲望是更好的驱动力,这要好过外界强加的推动力。例如,教师应意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及时性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变化性、是否要多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其课堂表现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得到尊重与欣赏,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对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求知欲、激发其潜在能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年龄并结合其个人背景进行正确的、合理的、艺术的评价言语行为,让其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教学的行为是艺术的,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厌倦,那么教育的艺术魅力则荡然无存。

参考文献:

[1]郭贵春,贺天平.现代西方语用哲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魏丽洁,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

[3]楼玲玲.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7(Z4):7—8.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1 研究目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 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时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信念或主体把握与感受”,是个体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2]。而我国学者俞国良等把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3]。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是他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国外许多研究已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不同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从而产生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上明显的差异。由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变量之一,也是提高在职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键要素。体育教师也是我国教育界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关系到全国所有后备人才身心健康的重任。因此,开展与体育教师素质相关的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分析

3.1.1 教学效能感一般情况分析

表1呈现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得分总的平均数及标准差。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的总平均分分别为3.660、4.460、4.060,在这三者中,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总平均分最高,其次为教学效能感总分和一般教学效能感。

3.1.2 学校位置在教学效能感上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中数据可知,体育教师的学校位置在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方面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在这两个方面,城市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均低于乡镇体育教师。我们分析认为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是城市中知识可以通过网络等科技方式获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信息和知识的权威性受到质疑,从而导致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的危机感。二是城市是各行业高收入集中的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师无论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上都没有优势可言,因而导致自信心不足。

3.1.3 学校级别在教学效能感上的差异性分析

体育教师的学校级别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性具有高度显著性(见表3)。

由表4数据分析发现,在一般教学效能感方面,重点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普通学校体育教师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重点学校体育教师高于普通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效能感总分方面,重点学校体育教师与普通学校体育教师和民办学校体育教师的差异具有显著性,重点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高于普通学校和民办学校。

注:①上表排除了重复比较的数据。②*0.05**<0.01

由上表统计结果分析认为:重点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几乎是社会年年关注的焦点、热点,往往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健壮的身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精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才能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优秀的祖国后备人才。出于这样的缘由,重点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身体等各方面机能的锻炼,从而也在不断的进修,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为做好现代化的优秀体育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以上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果有些不同,由于本研究是在研究特殊的教育者,所以和以前的成果有差别。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教师的学校位置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这三个方面乡镇的体育教师明显高于城市体育教师。

2.体育教师的学校级别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上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学校级别越高,其教学效能感越高。

4.2 建议

1.学校要支持体育教师在职进修,不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多组织交流和外出参观学习,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协助体育教师完成个人教学效能感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感。

2.经济地位能更直接地反映处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可程度,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所以要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

3.体育教师自己应正确认识自己面临的难题,合理安排工作以外的时间,安排一些适当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上一篇:保证鸡体健康下一篇:怎样上好初中物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