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初中物理课

2024-10-14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课(共12篇)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课 篇1

在物理教学中, 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 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探讨一下习题课教学的方法。

一、狠抓学生基础知识, 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 物理中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 为解题做好准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所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其次, 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 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 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掌握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方法。

二、认真分析习题, 并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主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精选习题是关键。

1.注意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题目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密度应用练习, 教师选用这样的一道题:体积为30cm3, 质量为178g的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若空心的, 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先让学生解答,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求体积, 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练习, 促进知识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考

“一题多变”教学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精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个容积为2.5L的塑料瓶, 用它装水, 最多装多少千克?用它装汽油呢?”这道题后, 教师把题目改为:“能装满1kg水的容器能否装下1kg酒精吗?”或“能装满100g酒精的瓶子, 能装下100g的水吗?”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训练, 开拓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3.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习动机, 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密度公式解题时, 这样一道题目:小芳买了一件银制工艺品, 测其质量为10.8kg, 体积为14L, 请你帮她鉴别一下这是银的吗, 若不是请你告诉她这是什么金属的?学生解题后发现不是银的, 而是铜的。教师接着提出如果是银的其质量应为多少?。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习题课要发挥以学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 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 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 找准症结, 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 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可将重为100N的物体匀速提起, 或静止空中或匀速下降, 在这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 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 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 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 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 分设疑点的方法, 突出解题思路, 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用酒精炉加热, 使4kg的水温度升高50℃, 需燃烧0.1kg酒精, 则此酒精炉的效率多大?”由于此题联系的知识较多, 很多学生无法解题, 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 化难为易”的方法, 分为三步解题:①求水吸收的热量;②求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③求酒精炉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比热容, 热值的有关知识。由于分层降低梯度, 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 顺利实现认知飞跃。

总之, 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而且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课 篇2

实验在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物理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单向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教与学的双方似乎并无时间也并无精力去怀疑、探究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实验也就成了强化知识的另一个方式,是为了适应另一种题型考试的必须。没有研究和探索,自然就没有悬念和魅力。加上时间、空间和手段的制约,学生的自主性更无从谈起。于是,在教师的心目中,分组实验的地位一直比较微妙,有如鸡肋。至于学生,对实验本身虽然没有兴趣,但对实验课的环境转换、方式转换似乎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觉得和体育课、活动课差不多,很“好玩”,所以根本不愿意听教师的安排,也不愿意沉下心去做该做的事情。

但是,一堂课总该有一堂课的收获,实验课的规范化教学总是必要的。为了避免使学生实验成为“赶场子”、“凑热闹”和玩游戏,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做一些工作。

一、扎实备课

仔细对比教材和(学生配套的)的《实验报告》,从原理、器材、步骤„„等等,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左的地方应以教材为准。这是规范要求的第一步。

从原理和操作的角度,研究本实验的知识点和注意点,决定课前应该讲解的内容。

研究和本实验相关的历届考试题,归纳热点知识,以备实验习题课之需。

实验课教案的格式,可和实验报告的格式差不多,而不一定和新课的格式相同。

二、操作前讲解

实验前的讲解可以包括:实验原理的简短介绍,和与本实验操作密切相关的细节。必要的话,还可以强调实验课的纪律要求,指明该带好的文具和书本。

讲解的地点,选择在(去实验室前的)教室比较合适。因为到了实验室,场面容易失控,学生情绪一般比较“激昂”,要听进老师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讲解的内容,切忌冗长,毕竟学生此时已经跃跃欲试,讲多了自然听不进,再者,讲多了学生也记不住,等于没讲。重要的细节,教师可以将仪器搬到教室示范一下,这样比讲的效果可能更好。

和解题相关的注意点和相关知识,应放在配套的习题课上去讲。

三、进实验室快、静、齐

规定好从教室到实验室的路途时间,不允许疲塌、迟到。

进实验室后立即规范座位,然后吩咐纪律检查干部开始考勤,避免溜号的现象发生。在实验的中途,纪律由教师把关,坚决杜绝中离(包括上厕所)、早退等不正常情况出现。

四、过程辅导

鉴于分组实验一般都有专职实验教师当班,科任教师的操作辅导可以相对少一些,而应将精力注重在学生的实验态度上。对于懒散、扯谈,甚至嬉戏打闹的,教师要坚决制止(必要的进行批评教育)。

为了防止学生磨洋工,教师还要对实验的进程进行督导。该测量多少组数据的,在相应的时间是否已经跟上进度。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任务,等等。

当然,对于操作技巧,教师也应耐心指导。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较普遍问题,教师在辅导、解答之后,还要记在心中,以备习题课中集中讲解。

五、总结反馈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收拾好器材,教师验收后方可让学生离开。对于个别效率较低、操作速度较慢的学生,实验可能没有按要求完成,但又必须按时离开实验室,教师可要求他们就在现有的状况下书写实验报告,千万不要虚构测量数据。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3

一、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是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准备,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指导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验的每一个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才能重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为了确保学生预习实验,教师应预先把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要求先填写实验名称、目的、器材、步骤,并检查完成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进实验室,引导学生形成先预习后实验的习惯。即对待实验课要养成先认真阅读实验课文、作好预习而后动手实验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等问题。

三、加强实验的基本训练

1.基本测量方法的训练。在中学学生实验中,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占有相当的比例,如长度、时间、质量、速度、电阻、电压、电流强度等等。围绕这些物理量的测量,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的实验训练。

2.基本实验仪器使用的训练。学生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有许多是基本的测量仪器,学会使用这些仪器,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需要,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如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打点计时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这些都是基本仪器。

3.动手能力和手脑并用能力的训练。实验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安装实验装置,调试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可先由教师介绍仪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再由学生自己安装仪器,这样作对于训练学生的上述能力很有好处。

4.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和编写实验报告的训练。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和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也和其他能力一样,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结果,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具有信心,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结果,更不能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抄袭别人的结果。当个别组的实验误差过大时,要引导学生冷静地分析原因,要鼓励学生与教师讨论问题。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安排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分析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实验时,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在实验出现问题时注意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与他们一起探讨改进的方向。

五、实验课切忌教師全部演示

有的教师常担心学生不会做,担心课堂纪律,为了使实验较快、顺利进行,采用了教师演示、学生后实验的方法。这种方式是不恰当的。因为其中学生大多只是模拟了老师的实验,这对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无益。整个实验过程应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在必要时答疑引路,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应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到进行实验操作、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仪器装配不上、数据测量不准、实验出现故障等等问题时,切忌教师自己动手,包办处理一切。例如,研究平抛物运动的实验中,由于学生在调节面板时没有使面板处于竖直位置,造成小球落到挡板上与面板发生两次碰撞,出现了两个印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程序要求,认真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由学生自己动手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禁止实验课堂混乱

实验课堂混乱的原因:一是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每组学生太多,有机会动手做的学生少,有的学生只能在一边看,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有的学生没有预习实验,无目的地在乱摆弄仪器,甚至出现在实验室到处乱窜;三是教师准备不充分,课堂组织工作不够细致。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止课堂混乱。

怎样上好物理课 篇4

关键词:物理课,备课,上课

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我们职业技师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也进行课程、教法的大洗礼。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精短了理论课时, 延长实验课时。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烦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抓住理论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程序化、机械化、公式化、模式化, 教师象从同一模式铸出来的机械人, 按照一定的程序演绎着公式。而学生则被禁锢于一尺方凳上, 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没有想象的空间, 没有思索的时间, 完全成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感觉到从教师口中蹦出来的理论与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毫不相干, 显得那么遥远。这样的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要么造成高分低能人, 要么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高质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应该培育出素质良好、有强大创造力的新一代。教师要上好一堂课, 必须遵循其生成的三个环节:备课, 上课, 观察指导。

1 备课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备好课就等于取得了一半的成效。备课就是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具和教学进程等进行预先设计, 形成教案。

1.1 备课首先就要备内容

这要求老师必须对教科书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对所教学科有整体的、系统的把握, 设计好具体的章节与知识点, 最后做到内容正确, 重点突出。这不等同于照着参考书撰写讲义。备课的过程如同一个艺术家在确定好一个主题后, 必须广集素材, 最后经过加工, 提炼出最能体现主题的题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以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准备。如讲位移和路程这两个概念时, 可以在讲清理论的情况下, 不妨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叫两位同学, 从同一起点A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AEB和ACB到达同一终点B, 他们的路程分别是曲线AEB和ACB的长度, 而位移都是有向线段AB。 (见图1)

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的结果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很轻易地分辨这两个孪生姊妹。

1.2 其次是备学生

教学的最后结果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所以学生是主体。备课就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需要、思想心理状况、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要以发展的眼光、欣赏认同的态度来分析学生, 思索当你授课时, 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发生的变化, 尽量做到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课程的进行, 让学生对知识有呼之欲出感觉。同时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身边,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对科学的亲切感。

如讲表面张力时, 例出生活中的实例:下落的雨滴是球形的, 杯中的水面能超出水杯线, 雨伞能防雨;讲角动量守恒时, 解释行走中的自行车不会轻易跌倒, 芭蕾舞演员能调整自己的转速等。

1.3 最后备教师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 是通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现实作用的实施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人的思想和情感来自外部环境, 而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教师的言行和情绪对学生处处起着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同时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 专业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多少的程度。所以老师首先就要备好自己, 让自己具有良好的责任感, 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这样才使学生在佩服与赞赏的心理状态下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才能达到良的课堂教学效果。

2 上课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

课前的精心准备、描好的蓝图必须通过上课这一环节来实现。上课并不等于照本宣科, 重述教案, 应该根据主要内容进行灵活创新。

怎样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呢?首先要提高自信, 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 借助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优美和谐的肢体动作、丰富适当的面部表情、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 将复杂的简单化, 抽象的具体化。其次是在传达过程中, 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案的前提下, 创设情境、根据情境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与技巧, 使表达具有形象性, 新颖性。

如讲改变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时, 虽然可从理论上讲清交换两根接到电动机上的相线的顺序就能达效果, 但过于复杂与单调。在课堂上不能用实验演示的情况下, 不妨做个游戏, 叫上三位同学分别代表U、V、W三根相线, 站成一圈按U-V-W的顺序传递物品, 如图2。随后任意交换两个同学如V、W的位置, 如仍按U-V-W的顺序传递, 这样明显可以看出这时的传递方向与前面相反了, 如图3。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只要改变两根相线的顺序就能改变旋转方向的原理。通过这个小小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 即使这这个枯燥深奥的知识浅显易懂, 让同学们终身难忘, 更使同学们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情绪, 直接影响着后续学习。

这种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不墨守成规、灵活创新, 将课堂变成一种表演场所的教学模式, 不仅使好学的学生乐于学习, 而且能把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学的学生吸引住,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 观察指导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 是教学中体现师生互动的主环节

在课堂中,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观察, 及时反应, 及时指导。不能象留声机一样只管播放, 不管“受众”的学生感受。而应对于学生课上良好的表、机智的答问、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予或简单的赞语、或欣赏的微笑、或满意的微笑, 给学生以信心, 以鼓舞,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记得初中时, 很多同学做不出的一道物理题被我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出来了, 同学们不相信就去问老师, 而老师给解法比我的要繁杂, 老师就叫我做一遍, 他看后, 面带赞许的徽笑, 满意地摸了下我的脑袋。当时我就陶醉在老师的赞许中、成功的喜悦中, 心中对物理顿生浓浓的喜好, 对学好它有了更足的信心, 这样的喜好和信心伴随了我的整个读书生涯。

同样, 老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的现象要及时捕捉、提醒。

总之, 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指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勉励学生但不是强制学生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怎样上好初中化学优质课 篇5

一、优质课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应该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1、科学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第一个是学科知识的规律,各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第二个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师上课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定的规律,一堂高质量的课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入手。

2、艺术性就是科学再现求“实”、艺术表现求“活”师生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

求“实”

就是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

求“活”

就是注意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求“美”

就是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求“趣”

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求“新”

就是注意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求“效”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益,可见优质课的最后落脚点是效果与效益。

二、优质课应当具有的几个特点

1、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有效成份,使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控制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的过程,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可以实现有效地调控,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并随时注意排除各种干扰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2、思维流畅

思路流畅是指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启承转折应该自如、平滑,师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犹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3、应变自如

教育机智是老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处理。而这一切都是在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无论发生什么事,老师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调整原定计划,灵活地处理好一切问题。

4、节奏适中

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份连续不断的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通过这些可比成份的重复和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传达教育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所要强调的内容。

(1)课堂教学节奏的成份

课堂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是有效信息。课堂速度:指对教学量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课堂难度: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重点度:指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它是指课堂内重要和主要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强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息的能力减弱,也可能使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衰减。

激情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2)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特点

课堂45分钟里,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疲倦、松懈。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要求教师掌握这种在课堂上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时间推进,其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课堂的前15分钟和25—40分钟的前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最佳时间,课堂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这段时间而加以解决。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

5、启发得当

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要看学生是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获取知识,这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界线。

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落和作者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常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激疑、设疑、释疑、评价,一个好的提问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合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向性。

6、语言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进入艺术的殿堂。而有的教师虽然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语不传情。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能人以艺术享受。

优秀教师的语言从内容到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节奏都有很高的要求。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宏辩和艺术家的丰富情感的集大成者。

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如下特性:

准确清楚

生动形象

波澜起伏

通俗易读

风趣幽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以传播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相比之下,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就薄弱得多。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势等。

依据美国体态语言专家保罗·埃起曼和弗里森关于体态语言的分类理论,结合我国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及体态语言运用的特点,我们常将教师的体态语言分为五大类,即:象征性体态语言、说明性体态语言、表露性体态语言、适应性体态语言和体调性体态语言。

7、板书精美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老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启迪学生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方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见的板书形式有如下几种:

提纲式

词语式

表格式

线索式

图示式

总分式 板书的原则是:

书写规范

有示范性

语言准确

有科学性

层次分明

有条理性 重点突出

有鲜明性

合理布局

有计划性

形式多样

怎样上好“开放型”的物理课 篇6

【关键词】开放 感应电流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7-01

一、创设情景

利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条形磁铁在线圈中运动的实验,回忆实验现象,教师点播引导。在重复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插入和拔除磁铁的过程中,分别插入和拔除不同的磁极电流计表针的偏转方向是不相同的。教师问:你能找到其中的奥妙吗?

二、提出猜想

思维敏锐的学生在学完前两节后意识到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插拔磁铁的动作有关,于是大家纷纷提出了一些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①磁场的方向 ② 插拔磁铁的动作 ③ 磁极的极性 ④ 磁通量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后,决定将①、②、④ 三个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实验。

三、找出实验方法

为了向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切入口与操作中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少走弯路,教师提出了三个坡度问题供大家参考选择,坡度问题是:① 灵敏电流计在指针的偏转时,是否有感应电流,如果有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② 线圈中在存在了感应电流之后,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果没有思路尝试一下从寻找感应电流方向转变为寻找与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③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插入磁极的极性有什么关系。在采纳了大家方方面面的建议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线圈、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组成如图1所示电路进行实验;第二组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原副线圈、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四、探究实验现象

有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了感应电流,如何把各种现象归纳出来,并上升到理论上呢?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示,让学生尝试用表格记录的方法以便于归纳总结,并及时的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价。

学生受到启发,编制了各种表格。

第一组:在经历了线圈磁铁共同运动还是分别运动后,采用了如下方法:将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和拔出线圈记录实验现象,再用磁铁S极重复上述过程。

第二组:在经历了原副线圈一起运动还是分别运动之后,采用了几乎与第一组类似的操作过程。让副线圈里的电流随开关闭合、断开变化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再改变副线圈里的电流方向,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感应电流的产生一节的学习,在有没有感应电流的问题上学生有了明确的答案,既然有了,设计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讨论、探究的成功与失败也容易摸索出准确的思路制定实验方案。但在设计实验表格时可能遇到一些小小困难,教师适当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几个关键因素,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现象剥茧抽丝找到规律。把分组实验设计为两组,通过不同的路径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验结论上升到理论。

五、总结实验规律

在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规律时,两组同学经过一番研讨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有关。教师因势利导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又在什么情況下它们的方向相同?同学们对实验结论进行了一番对比、归纳后,很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在原磁场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在经历了一番探讨辩论后,大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似乎总是拖跟磁通量的变化的后腿,表现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抵抗磁通量的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抵抗补偿磁通量的减少。在总结“阻碍”问题上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教师指点迷津,引领学生思想迅速升华,点出主题,问题迎刃而解。

六、抓住关键、变难为易

“阻碍”是影响学生理解规律的关键,将对“阻碍”的理解降低为三个层面:①从感应电流方向跟原磁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着手,规律理解为“增则反,减则同”。②从磁铁跟线圈相对运动的角度,理解为“来则拒,去则留”;③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小游戏:猜极性

用图一所示电路,用白纸将条形磁铁包住,再插入线圈,依据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楞次定律来判断磁极的极性。

教师出示总结的口诀:

电流方向不难判,关键要找两个量。

一是磁场B方向,二是磁通Φ增减。

磁通若是增加时,B与B 正相反;

磁通若是减少时,B与B 同向看。

右手拇指指B ,四指环绕解疑难。

(B与B分别是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Φ是原磁场的磁通量。)

教后札记: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怎样上好高中物理探究课 篇7

一、高中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现状

1. 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物理探究课本身难度系数就较大, 即使教育部对教材经过多次改革, 对无任何基础的初中生来说, 学好它还是很困难.比如, 在学习电路图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虽然懂得基本原理, 可根据文字描述, 仍旧画不出或者画错电路图;学习压强的过程中, 面对题目大段的描述, 检索不出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些有用的信息;在学习功率和功的过程中, 始终有学生分辨不出两个的区别.这些大都是由于概念不清等原因造成的, 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薄弱.

2. 学生学习物理探究课的兴趣不高.

因为薄弱的基础, 令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很难, 故而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喜欢上物理探究课, 物理探究课的作业经常拖延, 渐渐就对物理产生了排斥心理.如果不是因为物理探究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放弃物理学习.

3. 物理探究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初中, 政史地、理化生被定位为副科, 而语数英被定位为主科, 部分学校甚至每隔一天才设置一节物理课.这种定位, 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非常有限, 有的甚至只是在课堂中翻看物理书, 其他时间着重学习语数英.我们知道, 物理本身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科学, 了解它就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合理设置物理探究课程至关重要.

4. 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物理探究重在“探究”二字, 也就是说, 学习物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相互探索、相互讨论、共同进步.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习惯了听课、做笔记,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用心、不动脑思考, 甚至坐等答案的出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

二、高中物理探究课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

1.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可以列举生活实例或者做一些实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对受力分析中的静摩擦力方向进行学习的时候, 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在乘车时汽车加速和减速时, 屁股上所出现的感觉进行解释.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到静摩擦力方向, 同时还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之后再用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总结, 这样要比单纯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效果好得多.因为学习物理,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还是享受科学的一个过程.

2.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情况允许的甚至可以在户外完成.既然物理探究课本身是一门科学探究, 那么它的形式就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采用大学布置作业的一些方式.比如, 实验的方式, 当然, 教师在设置题目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经济状况, 尽量是一些能用日常生活用品就能完成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某些大型机械厂、加工厂等有众多物理现象汇集的地方, 同时教师要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讲解, 学生要进行记录, 并用自己的话将其物理现象描绘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看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也可以提高学习物理探究的兴趣, 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中国的课堂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种形式, 其实教师和学生可以互换位置.学生来讲课、教师听课并改正, 用这样的方式也未尝不可.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一位或几位学生, 倾听他们对于物理的理解和认识, 找出他们的迷惑点, 纠正他们的错误, 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就此也加深.

4. 在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综合多种教材, 或者打乱教材顺序, 按照学生的需要授课.在高中, 很多教师习惯于依照教材或者教案来授课.然而当前中国很多物理探究教材多是由大学教研室编写而成, 他们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了解有限, 对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设施等了解也有限, 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中.比如, 一些教材中, 会引导学生用网络来完成自学.然而, 在一些乡镇高中, 学生和学校的财力都有限, 这样的教材很显然就不适合这些学校.所以, 教师在教授物理探究时, 要灵活多变, 选择合适的教材.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早日实现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袁国道.论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策略[G].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6 (8) , 27-30.

[2]陈昭惠.高中物理探究课学困生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478-479.

怎样才能上好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课 篇8

一、教师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实验、做好实验,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相当薄弱的,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同时,传统的物理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教学是为知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最多只能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把实验教学仅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因而,不能也不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情感;只重机械模仿,不重能力培养。特别是面对基础较差的农村孩子,教师的懒惰思想就更严重,使得实验教学一是肤浅,二是呆板,学生生搬硬套、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很快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

教师应该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例如我在“大气压”的教学中,先做演示实验:用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把杯子倒过来,纸片掉不下来,连一滴水也流不出来。学生惊奇极了。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我再把抽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叫两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拉,学生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拉不开,使学生既惊奇又确信“大气压存在而且很大”的事实。逼真的实验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取两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的封闭端插进大试管一小段,然后倒过来试管口朝下,学生观察到,水不断从两管间隙流出,小试管不但没有落下,反而慢慢地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不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大大激发了了解大气压的欲望。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模仿能力,教师熟练的操做过程也会让学生产生佩服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多做实验,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爱你,爱听你讲课,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兴趣了,教师辅导就会很轻松。

二、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克服教学器材匮乏的现象。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教师利用资源不只限于实验室现有的设备,现有的仪器有的用途单一,直观性不强或者脱离农村的现实,教师最好自制教具、学具,师生身边的许多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可以自制一些符合实情、操作性和直观性较强的教具,不但具有简单、直观等优点,而且易于动手,学生回家后也可以模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由于实验器材不够,就将62位学生分成12组,每组5人,另外2名学生收集数据,其中6组用实验室的器材,另外6组用学生自带的测量工具,各组完成后,可以交换器材,让学生使用不同量程的测量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实验桌)的宽度,将记录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论证,学生还可以回家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家中的桌椅等物体。学生手、脑、眼等多种器官参与,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训练,不能只图完成任务,长期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火车过隧道时的相关计算问题时,学生不理解总路程为何是隧道长加火车长等问题,我就用废纸做了一个长的圆筒,再折一个小火车来演示,效果很好,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在研究“升华与凝华”内容时,由于我校的器材只能做演示,为了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我让学生自己带来透明的塑料瓶,从家中带来盛热水的杯子或碗,帮助学生在实验室外完成了探究活动。物理教师若能做一个有心人,留意观察,留意收集生活素材,勤于动手,自力更生,基本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就能较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实验课。

三、开展科技活动,兴趣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

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些教材设置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不具有普适性,教师虽根据需要设置了教学活动,但有些现象学生无法观察,有些体验学生无法感受。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了解,观察学习的机会。开设实验室开放,科技活动,兴趣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同时,将课堂与课外结合,把实验教学延伸到社会,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农村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调查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带领学生观察农村家庭新建房屋楼道之间的双空开关,通过观察和听取工人师傅的讲解后,学生在到实验室利用单刀双掷开关对电路进行控制。在部分学生了解后,我在市场上给每个班买两个双控开关,放在班上,学生自己把它拆开,对照电路图接线(用干电池做电源),这样学生对双控开关的工作原理就很容易理解,以后家里要检修、安装双控开关时,学生自己就能解决了。再发点粗铜丝给学生,让他们自制两个双控开关,并对小灯泡进行控制,他们的兴趣就更浓厚了。我通过这些方式,将其学生好奇的本性纳入探索的轨道,不脱离生活的学习,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部分优秀的学生提升的机会,也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探究物体的导热性能,我发给学生一段粗铁丝,其它器材如蜡烛、木棍、竹条等由学生自备。要求学生探究出铁丝、木条、竹条等哪个的导热性好。实验中很多同学就直接做,未用控制变量法,即器材规格(长短、粗细)一样。我在组织学生对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然后这些学生在班上去表演给其他同学看。这样让学生去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怎样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 篇9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1、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 符合学生的爱好。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长短适中。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时间, 针对文章的篇幅和难易程度限时阅读。文章篇幅不宜太长, 否则学生容易倦怠。

3、难易适中。尽量做到先选学生们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可高估学生的水平, 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

4、分类训练。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考试部分的阅读题, 平时我们可以人为地将文章分类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对各类文章掌握技巧, 解答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叙事类、广告类、表格类、幽默类、科普类等。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训练, 且教给相应的阅读技巧。当然,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和阅读速度,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

二、抓住关键词, 概括段意中心

1、默读一遍, 回答浅层问题。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加快主要信息扑捉能力。例如, 初二年级第四单元的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schanged her life》。学生默读一遍大约需5分钟时间。回答4个左右的浅层问题。1.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dout her daughter?2 what did the children say about their volunteer teacher?3.How did Yang Lei say she could help?4.What did Yang Lei say about her time as a volunteer?

2、大声朗读, 回答深层问题。大声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形成语感, 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这是第二遍阅读这篇文章, 可以问学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W hy may teaching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2) why would Yang Lei like to help those children? (3) Why would Yang Lei return to the area again?

3、找出重点词汇, 理解并运用。由输入到输出, 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对于关键词的重点掌握及运用是知识输出的资本。这篇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有:sound, experience, make, need, until, open up, as, enjoy, there is no difference.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短语造句, 或编一个故事, 在运用中掌握这些新词。

4、概括文章, 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形成完整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 抓住关健词复述课文, 是思考后成品输出、学习后成果展示的重要环节。

三、挖掘主题, 拓宽思路

1、仔细研究, 找出文章的引申义。文章是作者传播信息或信念的载体, 要体会到作者的深层含义。作者想通过《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让学生们了解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的艰苦, 从中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更加发奋学习。同时也激发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引导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2、换位思考, 别出新意。看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如果你是一位山区的学生, 你会有何想法。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你又将有何打算。如果你写一篇有关希望小学的文章, 你会说什么。总之,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四、激活思维, 展开讨论

将阅读文章其转化现实教学的形式就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 手, 心, 耳、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愿望。比如在《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一文中, 问:你听说过希望小学吗?你曾亲目睹过边远山区的生活吗?如果有一天你有一个机会你愿意去那里工作吗?在学生轻声阅读该课文之后,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 最后让学生自由操练。然后要学生讨论:If we have a chance to go there to work one day, what can we do for them?由于教师利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全班学生都很兴奋, 讨论时气氛热烈,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表述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根据阅读题材仿写

怎样上好初中体育课 篇10

一、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观念对一个人来说可谓是十分重要的, 有什么样的观念, 就会有与之匹配的行动。所以作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开始从自己的观念开始改观。首先, 我们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开始重视初中的体育课程, 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 很多教师都认为体育课不重要, 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毫无用处, 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因此忽视体育课, 甚至于将体育课程上其他课, 这是严重错误的思想。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身体正处于发育和生长的关键时期, 倘若只是一味的学习, 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恐怕身体也会变的很弱, 单就短时来看, 或许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 但是从长远的来看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观念上开始重视初中的体育课程, 重视初中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体育课上, 学习了很久的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来获得一定的放松, 身体得到运动, 可以促进进一步的更好的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初中的体育课程, 这是我们每个作为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师的基本的认知。做好一名初中的体育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只要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做运动, 应该剧本一定的专业素质, 能够有着良好的表达能力, 体育课程当然也不只是局限于教师之外的体育场上, 同时课内的课程同样十分重要, 对于项目的讲解, 对于运动的规则的表达, 都要求我们作为体育教师要有着一定的专业文化素质,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全面性。因为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锻炼身心是基础, 训练是能力的体现, 目标是快乐体育模式的建立, 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兴趣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直接影响着体育工作的质量。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 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 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差, 对于在体育课程上的运动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锻炼起来就显得比较力不从心, 相比于其他同学就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 进一步的使他们降低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比如那些身体比较胖的同学; 还有一部分就是学生曾经在体育的运动中受过伤, 逐渐丧失了信心, 不愿意再进行体育运动, 害怕再次的受伤。甚至于认为体育课程不是主要的科目, 认为文化课程才是重要的学习任务, 所以对于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来。但是这都是不正确的, 要想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 首先要有着强健的身体,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学生的这些错误的想法, 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初中的体育课程, 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程除了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减少疾病之外, 还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是自己在精神上得到磨练, 使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这个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思想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强化, 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 提高对初中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学生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其上课的热情和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 从中获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体力情况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对于那些及时较好地完成任务的同学, 教师应该做出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的努力,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课中, 获得了快乐, 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运动而产生的快乐之后, 才能够更加愿意参与到进一步的体育课程上面来, 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当然对于有些运动来说, 技术是较为复杂的,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或障碍, 由此而产生一些紧张或激动等情趣状态。我们教师应该不断采用新颖, 生动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刺激学生, 做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练,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身心愉快的情趣中促进动作技术的提高。

当然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最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与学生打成一片,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摒弃以长者自居的心态, 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能够使学生热爱体育, 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 学生们才能更好地运动起来, 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要求。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加灵活

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灵活。灵活既不是完全的脱离教材, 也不是整体按照教材照搬。灵活是一种结合自身的经验, 然后依据教材的规定来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倘若只是死板地按教材来上课, 就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教师依据教材的基础内容, 结合学生运动基础、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特点, 更新和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和练习方法。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 首先,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满足感。其次, 是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及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同文化课学习一样, 学生在学校体育实践中, 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增强了体质, 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在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并在多项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和教学内容的转换中, 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相对来说是比较活泼的, 好奇心比较强,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融入更多的花样, 将运动的项目安排到游戏中来, 以游戏的形式来达到运动的目的。对于跑步运动来说, 很多学生不愿意跑, 懒得跑, 尤其是女生,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分组, 几个学生为一组, 哪组完成的慢, 实行一些小的惩罚措施, 这样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刘全明.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体育课.读写算, 2011, (66) .

怎样上好初中足球课 篇11

关键词:足球;教学;自学;尝试;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将足球视为 “国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足球运动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足球运动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史实证明: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中国。现代足球运动诞生在英国。足球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初中足球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足球活动是在跑动中进行的。足球教学和比赛中的运动负荷要比其他项目大一些,在不断跑动中经常变换速度、方向,对于内脏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在奔跑和跳跃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锻炼身体。 第二,足球活动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球的滚动与飞行,同伴的跑动与传球,进攻与防守,都在不断的变化。人对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的判断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调整和掌握,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灵活、判断的准确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第三,足球活动的集体性强,要求同伴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鼓舞,能很好体现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初中足球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的几项主要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战术。通过足球活动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简介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熟悉球性的各种练习。学习踢球、停球、运球、抢截球、头顶球、掷界外球等几项主要的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要求:足球教学场地大,踢球远,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组织得活而不乱,生动有序。要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来组织足球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初步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在足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勇敢、顽强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初中足球教学从基本技术开始学起,逐步上升由几个基本技术组成的配合,进而形成基本战术,安排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了战术的安排,从而巩固基本技术,但足球教学时数有限,在足球教学中为达到改善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全面地锻炼身体,了解和初步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崐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笔者积极学习和探索足球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实践,认为采用五步教学法收效明显,特别在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完成体育作业,自觉自学和复习,为顺序地完成足球课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地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术、技能,有利地促进了足球运动在学校的开展,为我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每节课的结束部分,笔者除对整堂 体育课 进行讲评外,还布置了体育作业,包括一部分身体素质训练,一部分是下节课上课的内容,这样让学生在未上课之前有了心理准备。足球教学内容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在未上课之前让学生熟悉,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发挥积极而活跃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运动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与根据体育教材,笔者就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布置作业,安排自学内容。在自学前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注意抓知识点,进而提出问题,确立思考的方向;抓突破点,深化理解自学内容,做到熟读精思;最后抓疑点难点学习,使学生自学有序进行。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读思结合,提高自学的分析能力和辩别能力,进而明确学习的内容、要点、难点和重点。在上初二年足球教学,因初二年是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最有利的时期,学习足球踢球技术之一:脚背内侧踢球,笔者就要求学生自学该动作的要点:斜线助跑跨大步,支脚跨在球侧旁,踢球腿膝向里转,脚尖指向出球方,脚背内侧击球中。该动作的重点是脚面绷直,脚趾扣紧,足尖指向斜下方,以脚背内侧击球的后中部,踢球后,踢球腿随球继续前摆,两臂动作自然摆动。该动作的难点是支撑脚的位置合理,踢球腿的摆动协调自然,脚触球的部位准确。学生在自学中,明确了动作的要点、重点、难点,初步对该有了整体的认识。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进攻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传球意图,以及运球假动作新式单个战术行动与提高传接球技术相结合。要求:无球队员跑动、接应要积极,防守队员要密切注意传球队员的行动,抢断、封堵要积极。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脚内侧踢、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怎样上好初中科学习题复习课 篇12

什么是习题课?习题课是科学复习过程中把练习中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一讲评的课型, 是加深理解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技巧, 揭示解题规律, 总结解题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习题课质量的优劣, 效率的高低, 将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尤其在中考冲刺阶段。习题课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任何一堂高质量的习题课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善于发现问题

要上好习题课, 首先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问题意识, 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 以此作为习题课训练的重点。那么, 怎么去发现问题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

(一) 从学生提问中发现问题。学生提问多, 说明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

(二) 从学生的作业、练习反馈情况中发现问题。学生做错比较多, 说明这个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三) 当然有的同学不喜欢问问题, 有的同学的作业

有抄袭现象, 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分析中去发现问题, 这是发现问题很重要的途径, 所以, 老师要重视试卷分析。

二、科学选择习题

发现问题以后, 我们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选择典型的习题进行训练巩固, 怎样选择典型的习题呢?

1.从教辅资料、历年中考卷、模拟卷、网络 (科学资源网站、名师工作室、专家博客) 等上面选择习题, 这也是最普遍的选题方式。

2.从学生的错题中选择习题。错误, 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有一篇文章叫《经营“失败”也是一种“高明”》, 介绍的是一位记者访问了一所名牌中学的五位中考单科状元, 问他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 虽然他们回答各异, 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营养, 滋养成功。甚至其中有四个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一个本子, 只见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三个字:纠错集。因此, 精明的老师要学会从学生的错题中选择典型的题例。

3.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它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实际生活。许多科学题目往往就是生活的一些实例, 所以我们在选取例题时还应该从实际生活入手, 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 这样的题目, 学生往往易于接受, 还能在练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怎样选择习题

对于一堂习题课, 习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择习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习题要立足《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紧扣选题时有的放矢, 既不盲目降低要求, 也不盲目拔高。

2.选择习题要有目的性。选择的习题除了巩固、深化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外, 还应当通过习题训练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包括解题的基本程序。

3.选择习题要有层次性。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能一下到位, 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规律开始设计一些稍简单的题目,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可以采取增加条件的方法, 也可采取变换条件的方法, 逐步加深,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 揭示出解题规律。

一般来说, 习题设计时要注意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比较差的同学, 使基础知识内化, 以巩固强化教学中的重点知识, 如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第二梯度是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 面向大多数学生, 使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以达到知识同化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问题, 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 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优化, 以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创造能力等等。

四、有效组织教学

选择好的习题, 还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利用习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 更是需要老师用心思考的问题。高明的老师常常利用习题教学课来巩固和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 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 教育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评价、会质疑、会反思。如果我们平时的习题课仅仅是为了做题目而做题目, 那显然是浅层次的习题课, 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有效的习题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做题训练以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授人以“渔”。因此, 在组织习题课教学中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 处理好两对关系。

我们常常在考试以后听到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学生:“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多遍了, 你怎么还做错呢?”当我们在埋怨学生的时候, 其实, 我们应该要有勇气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老师在设计练习或命制试题时, 往往是以我们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 测试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一般也都是从老师的角度设计的, 老师讲评试卷时, 也常常是从头讲到尾,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试题怎么做讲清楚;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 他们有时并不清楚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出这个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将来遇到类似题目是否可以也这么做。因此, 当讲过的、做过的习题再次出现时或稍有些变动时, 学生仍然不能从容应对, 容易出错。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习题课的讲评方法, 比如多问一下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让学生来讲, 让学生相互讲, 或许比老师讲效果更好。

有一种说法叫5×1<1×5, 很有道理, 说的是:围绕同一能力层次, 同一类型的题目做5道, 其实效远小于做一道题时, 从5个不同的深浅层次进行讨论、探究。这5个层次是: (1) 这道题怎么做? (2) 为什么这样做? (3) 怎样想到这样做? (4) 还有哪些方法能解这道题? (5) 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 这道题还能变成什么新题目?

就是一个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试结束以后,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讲“这道题目我会做的, 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这道题目我会做的, 为什么我会做错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平时练习的时候没有对问题多加思考分析, 只是把老师的解题过程进行简单的模范和生硬的识记。

还有哪些方法能解这道题?这是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密度应用练习中, 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 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我就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 学生便想出另外两招: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 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通过这样的练习, 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 这道题还能变成什么新题目?这是鼓励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小灯泡大电学》课题复习中, 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有一只“6V12W”的灯泡, 问“6V12W”含义是什么?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这些问题是比较基础, 然后提出: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再加上一个条件, 能不能设计出更多的新问题?例如: (1) 该灯泡正常发光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 1千瓦时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小时? (3) 若把“6V12W”的灯泡接到3V的电路中, 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4) 两只分别标有“6V12W”与“12V12W”字样的灯泡, 在正常发光时, 谁更亮? (5) 若把“6V12W”的灯泡接入9V的电中, 要使它正常发光, 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6) 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哪个亮些? (7) 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并联在电路, 哪个亮些? (8) 若把“6V12W”和“6V6W”的两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则它们通过的电流之比%%;两端电压之比%%;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产生的热量之比%%。 (9) 若把“6V12W”和“6V3W”的两个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 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两端的电压之比为%%;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为%%;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10) 如果想实际测量一下小灯泡在电路中的功率, 能不能说出你的办法……通过以上一连串的问题, 把电学里面的重要概念、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等进行了整合, 学生也拓宽了思路。

摘要:目前, 多数科学教师对上好复习课感到头疼, 尤其是习题课,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教师对习题课研究较少;另一方面是习题课确实很难上出新意, 教师觉得很机械, 学生觉得很枯燥。习题复习课效率低, 教学效果欠佳, 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怎样学会发现问题, 如何科学选择习题, 怎样有效地组织习题课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提高初中科学习题复习课效率。

关键词:发现问题,选择习题,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张尧.习题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技术物理教学, 2003, (11) .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下一篇:老年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