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2024-07-30

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通用12篇)

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1

摘要:美术欣赏课怎么上?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看法, 各有其道, 各显神通。而教学效果大概也都有其独到之处。有时在外面听课, 会看到一些老师上的欣赏课, 在课堂上他们所表现的上课形式虽然也多有变化。比如, 有的是绘画, 有的是表演, 还有的是游戏等。但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欣赏, 想法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加深印象, 那印象再深还是会忘记, 然后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学生还有一些忘不了的, 了解了, 知道了。因此, 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 简单介绍我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 以供各位美术同仁参考。

关键词:欣赏与传道,欣赏方法,欣赏意义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其道, 各显神通, 而教学效果大概也都有其独到之处。有时在外面听课, 会看到一些老师上的欣赏课, 在课堂上他们所表现的上课形式虽然也多有变化。比如, 有的是绘画, 有的是表演, 还有的是游戏等。但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欣赏, 想法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加深印象, 那印象再深还是会忘记, 然后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学生还有一些忘不了的, 了解了, 知道了, 仅此而已。而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一点东西, 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某种素质,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忘记, 也可以彻底忘记, 但忘记后还剩下一点点:修养。虽看不见摸不着, 却比“知识”有用得多。

也就是说, 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欣赏课怎么上固然重要, 但首先要思考的却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传道”。而这“道”在中学教学中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大可不必惧而拒之。只要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要上欣赏课, 为什么要上美术课,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文化这些基本的问题, 就明白了。了解了美术知识决不意味着就懂了美术, 要让学生逐步“懂”美术, 在欣赏的同时, 必须通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文化学习与生活乃至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理解, 让他们懂得其中的原理, 并且能以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对待文化现象的态度。

所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除了思考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的欣赏内容以外, 还把它分成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和学生的绘画实践距离不远的作品, 如一些优秀的和不太优秀的学生作品, 还有名家的一些草稿和速写。学生对名家多少有着遥不可测、事不关己的感觉, 这一步的任务是把名家拉近并以其中一些方面指导自己, 提高立足层次。

第二步, 围绕美术的定义和范畴展开。我给美术下了个定义:美术又叫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 是人类用物质性视觉手段塑造或者描绘一定的形象或形体, 来表达某种观点、某种感觉或者某种情感的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服装、摄影、书法、民间美术。这些都是美术家族中的内容, 是一张网。如果学生把欣赏的具体内容全部忘记, 这张网却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 在以后看到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 会试图将其放到这张网中的合适位置, 这是最起码的。

第三步, 从某种艺术性的角度去欣赏。我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创立了一个特色教学:构图教学。关于构图教学, 非本文话题, 但对构图的讲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所以构图的思想方法可以在让学生指导自己欣赏作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步, 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会正确对待和欣赏人体艺术作品非常重要。因此, 可以安排一系列以人

教学的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所以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才能独立地接受各种知识, 才能在离开学校后靠自己能力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不断进取。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有两个核心意义:一是“学案”,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不同于教案, 教案是教师站在高于学生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二是“导学”, 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点拨思路, 评价效果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二、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特点, 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内容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多,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性, 应用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但中职生往往对机械知识了解不多,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记住教学内容, 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很枯燥, 很多知识前后混淆, 甚至越学越糊涂, 越学越没兴趣。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机械基础教学中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和巨大学习潜力,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笔者通过不断探索, 结合课程特点, 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在学案中设计了“课前尝试———课堂探究———课后巩固”三个环节, 在这三个环节的执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及集体活动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保证学习有效性, 课堂的实效性。

1. 课前尝试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在课前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 以教师为引导, 先布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提前自学思考。例如, 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这样设计学案:

第一步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运动特点及应用。布置学生用四根长度不一样的杆 (可以用硬纸板代替) 首尾相连, 并记下各杆长和运动特点。

第二步学生围绕目标了解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应用等, 为引导学生的课前自学, 学案中配备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小练习。结合书本可以让学生以选择填空问答的形式来回答。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设计的课前问题一定要有技巧, 难度适当, 应该是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来, 否则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自学效果。

2. 课堂探究

(1) 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 结合旧知识将新的知识进行分类融合, 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体艺术为主题的欣赏内容。

当然, 还可以有很多, 顺序也不必总是如此,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总之, 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欣赏内容串联起来, 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联, 还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眼光, 在此过程中欣赏的内容也反过来对学生培养这一眼光起到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 这些疑问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与学生合作探索解决学习中的疑问。讨论中要求小组同学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 供其他同学讨论、补充。在讨论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善于倾听, 同时控制好讨论时间, 决不浪费时间。

(2) 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精讲, 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去尝试, 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 他们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 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 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案导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抓住要害, 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 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和方向判定。这部分涉及计算的内容讲课时要详讲、精讲, 解题思路清晰, 让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公式, 规范解题, 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 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3) 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 形成技能、技巧, 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利用“学案”中的练习题, 当堂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根据反馈结果, 及时矫正, 基本做到当堂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例如, “直齿圆柱齿轮的尺寸计算”可以安排这几个练习。 (1) 已知三大参数, 计算各部分主要尺寸。 (2) 如有一标准齿轮在工作中损坏, 可测量出齿顶圆和齿数, 现要求重新定参数, 配个新齿轮。 (3) 根据计算的一对齿轮主要尺寸, 画出该对齿轮正确啮合图, 并标注相应的圆、公切线、啮合角等。这三个练习层层递进, 第1题是基础题, 通过解题强化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第2题为应用性练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题为提高题, 既有计算又有作图, 通过练习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巩固、拓展, 同时对前面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复习。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 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 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收到实效。

总之,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我们相信“学生能自学、自学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只要我们放开思想,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进一步优化学案教学的质量, 学案教学法就能在教

(江苏省惠山中等职业学校)

帮助作用。而这一眼光一旦成为学生鉴赏和审视艺术、观察社会的武器, 将促使学生拥有真正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化主张, 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

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2

——美术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振兴街小学 师恩才

本周我们在府西街小学进行了教材教法培训,在本次培训中,武建伟老师讲了一节欣赏课——《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作课之后,他谈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并针对性对欣赏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的讲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武老师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整堂课设计独特,学生兴趣很浓,集视觉性、愉悦性、人文性、实践性为一体,突出新的课标理念,培训后我颇受启发。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象向抽象过度,评述能力也处于迅猛发展期。小学美术欣赏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品味,但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武老师本次的作课培训,我觉得欣赏课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老师提前布置所需要收集的资料。2.良好的引课会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在上美术课时,引课很重要,导入中可以用很多方法,比如动画导入、实验导入、音乐导入、视频导入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上课时采取讲述和多媒体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了解本节课所掌握的的重点内容,以此来突破重难点。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和教师先引导欣赏,然后放手然学生自主欣赏的方法,这样就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怎样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 篇3

一、从感受节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这节课以节奏、音色的不同作为切入点,这方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它迎合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动物吗?”再让学生按节奏和不同动物发出的音高,说说跟动物叫声有关的句子,如:4/4 ××××|×·×××‖。生■:“我是小鸡,叽·叽叽叽”。生■:“我是鸭子,呷·呷呷呷”。生■:“我是小猫,喵喵爱叫”。生■:“我是小狗,汪·汪乱叫”。教师表扬:“你们回答得很好!”进而老师又问:“它们的音色相同吗?音高呢?”经过思考学生答:“不相同!”“有什么不同?”生答:“一个粗一个细!一个高一个低”等。师小结:“它们的节奏一样,音色不一样,速度的快慢、声音高低也不一样。”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愉快地掌握了创编节奏,了解了音色、音高的差别。

二、从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上入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给旋律选择正确的标题”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善于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善于用夸张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让学生们都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因此,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在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欣赏全曲之后,教师不告诉学生题目,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先听、认真想、并用动作或表情告诉教师听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大屏幕快捷地弹出《母鸡和公鸡》《乌龟》《袋鼠》《天鹅》《大象》《狮王进行曲》让学生选择,他们经过思考,很多人都能准确地说出答案。从另这种角度来说,“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的方法,一方面缩小学生漫无边际寻找答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三、从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力度的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手在钢琴上弹奏力度变化,表现出狮吼声。在学生的小脸蛋上,好像写着了“动物的声音也能弹奏出来的呀?真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问:“你听到狮王的什么声音?”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狮王的吼声的理解,并用线条在纸上画出来。让学生掌握力度的变化,还可以用音乐符号来表示。师板书:渐强(?摇?摇),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力度记号的学习,再让学生用人声、夸张的神态模仿狮王的吼声。这样的吼声,学生在动物世界和动画片《狮子王》中,早已非常熟悉了,因此模仿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可是用动作拍腿、跺脚去模仿狮王的吼声,不仅要求手脚的协调,还要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做到动作协调一致地完成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大脑反应能力,又训练手脚的灵活度,真是一举两得。

四、从用线条画出听到狮王的吼声入手

在复听音乐中,教师引导学生听辨狮王的吼声,并用线条画出狮王吼声的次数如:∕?摇○?摇△等图形,这是促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专心欣赏,培养学生专注力、听辨力的一种可行办法。对小学生来说,听出狮王的吼声并不难,但要听出狮王的吼声次数就不容易了,关键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有一点走神,就有可能数错次数。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的集中。因此在第一遍让学生听辨狮王吼声的次数时,他们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些紧张就容易出差错。在复听音乐的时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大部分的学生都答对了。通过这种的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处于兴奋的状态,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制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五、从感受主题音乐体验狮王步态入手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看动画片《狮子王》节选,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主题音乐。教师提示学生:看看视屏中的动物们对狮王做一些什么动作?狮王对小动物和刚出生的小狮子又做了些什么?让学生把看狮王的动作、神态与表情用动作表现一下。然后教师亲自带上头饰,伴随着主题音乐模仿狮王的步态;同学们则模仿小动物,见狮王走过来都很有礼貌的作鞠躬礼,让学生进入动物王国的角色中。通过体验狮王的步态,及小动物们的礼貌之举,让学生明白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小小的鞠躬到文明用语,在人际交往中都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学唱主题音乐入手

把学唱音乐主题,放在学生对音乐旋律比较熟悉之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加深对乐理知识的了解。

(大屏幕出示)

先让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谱法把节奏读几遍,再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重音、跳音、升记号、很强(ff)记号的唱法。再用上强拍击掌,弱拍右手拍左肩做行礼的动作,效果就会更好。

七、从复听音乐、画图谱入手

对抽象的音乐学生难理解,很难用语言表达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音乐的情景,培养他们的欣赏兴趣,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个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是比较好的选择。在这节课中,老师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狮王的头像,再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听到音乐中表现的狮吼声。经过多次的复听音乐,学生对“什么是主题音乐?”“什么时候音乐出现是狮吼声?”已经很清楚了,这时候再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用不同的两种图形表示出主题音乐与狮吼声,就不是一件难事。教师一提出问题,每位学生都积极举手,从那种渴望被老师选中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内容,教师这时候因势利导,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得感受。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法,也正是我们目前音乐欣赏课中所要学习的。

八、从游戏中激发兴趣入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音乐,采用身体动作、击拍、踏脚、拍手等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动一动。这避免了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教学死板乏味的现象。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感知过程的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所学会的音乐,做个汇报表演。教师进行角色分配:狮王一人,头戴王冠;卫队六人,手做举牌状;小动物由第一排学生担任,做行礼、期盼、欢呼等不同的姿态;剩下的学生承担配音任务:主旋律的演唱、脚步的变化、狮吼声。任务安排完毕放音乐,学生人人参与课堂表演,唱的唱、动的动、打节奏的打节奏,欢乐的气氛充满课堂,使听课者也激动不已,也想加入其中唱一唱、跳一跳。

浅谈“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4

当我第一次翻开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时, 我才发现, 里面都是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它们的产生无不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紧密相关, 这些艺术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价值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表象, 更深邃的展现和揭示着古今的人与社会诸多现象。我深知, 自己要琢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 更多的是教材延伸出的那些多方位的知识领域。我在思考,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师平时不多看多读, 不博采众览, 那他是上不好美术欣赏课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师, 应该是知识结构最为丰富的群体。

在这里, 我首先强调的是美术欣赏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 无论是师范院校或非师范院校的美术类毕业生, 作了高中美术教师后,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都广泛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对中外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乃至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掌握得比较浅薄, 其实, 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大专院校美术教育中遇到的老问题, 院校里总是在追求学生的绘画技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系统的人文学与美术史学的灌输, 艺术大师是不用张扬其绘画技能的, 他更包括自身的各种知识素养, 他是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代最深刻的洞悉者和理解者, 他是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 要想提高自己, 如果不及时补习自己的知识空白点, 不及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将更加难以胜任美术欣赏课, 更别说让自己的艺术事业得到提高。教学中, 仅凭教材上那些专业的知识结构点死记硬背灌输给学生, 是很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的, 他们会觉得很生硬和艰深, 甚至无聊无趣, 又与高考无关, 就会产生厌倦, 继而放下这门本来很有益的学科, 课堂上就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表演”自己的, 学生在下面忙他自己的。

其次, 在教学中可以机智一点, 要把握好现代教育心理学, 不要被自己预定的教材框死, 要把知识点延伸宽广一点, 无论接触到相关人物或历史, 可以将它讲得生动有趣些, 甚至可以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与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时尚事物综合起来, 无论是影视文学还是流行音乐, 中学生情感还是价值观, 以及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等都可以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一定要与其他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要成为更开放的知识氛围, 要有时代气息, 要拓展欣赏过程中的知识空间, 只有这样, 才会吸引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兴趣。

另外,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 可以把我们本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阐述。譬如在欣赏到民族民间工艺作品时, 我们可以把自己民族民间文化如苗族的蜡染、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品进行相应的介绍。欣赏到陶塑那一课, 可以把我们这里古人类遗存下来的石壁岩画、打耳窝新石器人类留下的遗址给予讲解。讲到建筑, 可以告诉同学们家乡清龙河畔的土司古寨与清代残留下的古城墙遗迹等,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领悟, 而且更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 我在课堂上也努力注重这样讲学的, 让同学们体悟到, 在自己家乡, 其实也有不少恢弘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对应到教材中相应时代的伟大艺术品, 其实它们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和时代特征。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5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电 话:***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 欣赏 教学 方法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揽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大谈其历史渊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由于某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并由此造成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对于升学没有用处;同时也由于我们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在从事美术教育时过分强调美术技法的教育,使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必须具备绘画的天赋,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由此而来,人们对美术教育形成不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这就形成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些问题。(1)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无暇对美术课产生重视,就造成了学生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或看其他学科书籍的现象。(2)由于多年来对音美教育的忽视,使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应该积累的美术基础知识量非常贫乏,给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造成难度。(3)由于学生知识的贫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不爱听,变主动教学为被动局面。

根据前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高中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来解决。

三、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我们要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特点和效果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使高中的欣赏教学取得实效。

(1)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地说在美术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述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

2.提问法:教师就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同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教师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其次,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几个主要环节。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纽带。由此看来,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问题。

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一次传统常规教学法与新教学法的对比试验。

(一)教学实验内容

1.研究对象:选择高二年级一班、二班作为对比教学班,其中二班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一班采用常规方法教学。

其中:一班有学生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二班有学生60人(男生26人、女生34人)

2.研究形式:采用对比形式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调查问卷、考试和教学实践几项内容。

3.调查内容:①学生原始情况:包括学生对美术学科有兴趣的原始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原始人数(百分比)。②验证实验成果的学习兴趣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人数(百分比)。

4.考核内容: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分析。

5.实验内容: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法的结合应用、情景法与探究法相结合的应用。

(二)教学实验的实施。在比较教学实验正式实施之前,首先对一班、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然后,用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新教学法较之于传统常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学生除了依其直观感受,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外,还需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参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并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认识。从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引发学生在自身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得到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的美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当然,美术欣赏课在使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变、综合利用,根据具体课业内容具体分析。并且在一堂美术课中,经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应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术教育、提高美术素养。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总字数:3355字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怎样上好一节专题音乐欣赏课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欣赏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说:“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这段话概括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根据音乐的这种规律,音乐欣赏便成为把人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学校教学中,音乐欣赏成为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内容。音乐欣赏将对学生起到“益智、审美、移情、益身心”的作用。因此,能够上专题音乐欣赏课是对每一位音乐教师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专题音乐欣赏课呢?

要想上好一节专题音乐欣赏课,应解决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

首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十分重要。教师要反复聆听音乐录音,阅读参考书及书面资料,确定该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编写乐曲解说词等。“备学生”也是很关键的。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年龄、性别、音乐基础、兴趣爱好等各种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记得我上《京剧行当》这节欣赏课时,为了吸引学生,就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京剧剧照和脸谱图片,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动画,利用大屏幕播放名家名段。学生虽然对京剧不太熟悉,但也都学习得津津有味。要上课,可千万别忘了“备自己”。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信息。尤其是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音乐教师就必须去查资料、去学习、去研究,甚至到一些从未涉足的领域去探索。例如,法国一位多年从事美声声乐教学的音乐教师,为了满足一个学生对爵士音乐的极大好奇与热情,竟然从头学起了爵士歌曲,为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现代爵士音乐欣赏及演唱课。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要上好一堂专题音乐欣赏课,需要在专业知识上尽可能的渊博,在专业技巧上尽可能的精益求精。另外,为了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教师还需要与校方管理人员充分地沟通,确定教学时间,准备好教学场地、教学用具等。

二、课中,即教学过程

在课前几分钟内,学生陆续来到音乐教室。这时候,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准备好,一方面播放优美、欢快的乐曲,使学生感到音乐教室的温馨、舒适与愉悦。上课铃响了,教师关掉音乐,站到教室前面,对学生说:“同学们好,让我们上课吧。”这种问候和开篇,完全可以换成一种有趣的“游戏”,你可以用英语来打招呼:Hello,everyone.Welcome to our music class.I hope you are very happy here.学生一般都会回答:Thank you!于是一堂专题音乐欣赏课就拉开了帷幕。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课件或图片打到导入部分。这部分可以是迷人的风景或画面,也可以是精辟的名言或故事。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杭州吗?”一定有学生说知道,然后我说:“古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景色天下闻名,美丽迷人。”这时,我将图片展示给学生,是一幅江南美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不知涌现了多少迷人的传说和故事。”大屏幕上出现越剧《梁祝》的画面片断。“相传,那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蝴蝶的爱情故事。封建时代,员外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二人同窗共读,相伴三载。祝公远促女回家,在十八里送别的途中,英台托言为妹做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谁知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山伯楼台相会,肝肠寸断。山伯回家后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径山伯坟墓,英台坟前哭祭,突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一声巨响,坟丘裂为两半,英台越入穴中,霎时风停雨住,英台、山伯双双化做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学生此时仍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意犹未尽,我话题一转:“那么,今天我们就欣赏根据民间故事《梁祝》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吧。”

教学主体。这部分内容,如知识点、结构等,最好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以方便展示,尽量节约时间。根据不同的音乐,采用不同的欣赏方法。例如,我在上《梁祝》这堂欣赏课时,采用的是启发诱导法。我们班有两个女同学,大家都说她俩长得很像,性格脾气也很相似,她俩也形影不离,是一对公认的好朋友。正巧那天我见到她俩又穿着同样的外套。当听完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一段后,我同时请这对好朋友回答问题。我对第一个说:“为什么同样的旋律,要用温柔的小提琴和深沉的大提琴轮流演奏呢?”又转向第二个说:“为什么大、小提琴要演奏同样的主题呢?”第一个学生说:“大提琴深沉,像梁山伯,小提琴温柔,像祝英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一定十分投缘。”第二个学生回答到:“梁祝投缘,有着共同的思想,情投意合,自然就会同唱一首歌了。”我马上亮出课件,说:“大小提琴以同样的旋律对答,就像梁祝在娓娓交谈,表现了梁祝二人真挚淳朴的感情。”又比如,欣赏《祖国颂》时,我采用了划分结构法。《祖国颂》是一首单乐章的颂歌,作于1957年,歌颂了伟大祖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繁荣壮丽景色。全曲分ABA三部分。图示如下:

A +B+ A

(a+b+c)(单乐段分节歌)(省略再现)

在学习本曲时,我先提醒学生注意本曲的结构。根据课本提示,学生大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全曲的整体结构,而有许多学生对A部分的(a+b+c)很不理解。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把书翻到课本的谱例,分析说:“大家看一看,作品的开始部分是由哪几个声部演唱的呢?学生都说是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来演唱的,开头是四个押韵的乐句。我又问:“朗诵是由什么来衬托的呢?”学生说:“是以女声为主的感叹词‘啊亲切地衬托的,与前四句的表情术语‘广阔的不同。我说:“‘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豪迈的朗诵词一下子就点出了主题。大家看一看朗诵后的节拍和表情要求与前面一致吗?”学生说:“4/4拍变成了2/4拍,‘亲切地变成了‘跳跃地。我于是说:“我们重新再欣赏一遍A部分。听到小a部分结束的同学请立刻举手。”音乐响了起来,当四句韵文到了尾声,学生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之后是小b和小c的结束点,情况也同样令人满意。因此,我总结出结构欣赏法是音乐欣赏课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查找结构的同时,也使学生集中精力聆听了音乐,学习了曲式知识,增进了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此法,需要将谱例准备好。

还有情感欣赏法。记得有一次,我领学生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由于第一次到那个班上课,我对学生的状况不很了解。按照常规,教师必须要解释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于是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合唱《小白菜》。《小白菜》讲述的是旧社会一个没了亲娘的小女孩,名叫小白菜,受到后母的虐待,想念亲娘的故事。表现了小白菜孤苦伶仃,盼望亲娘快快回来,过上好日子的思想感情。乐曲采用河北地区民众哭坟的曲调,多用下行的旋律,缓慢悠长,感人至深。”之后,我还形象地表演了一段“哭坟”。这时候,学生见到我的表演很觉新鲜,仍然掩面而笑。听了几遍音乐录音,学生都似乎若有所思了。他们都说:“小白菜真可怜。”于是,我开始教学生唱主旋律,边唱边进行分析。当巩固歌曲的时候,大家唱得是那样投入。忽然,我们听到了哭泣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瘦小的女生。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她的身上。“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想。时间好像突然凝固了,我一时想不起来如何应对这突然的状况。忽然,她的同桌结结巴巴地说:“她,她,她妈刚没。”虽然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清了。小女孩一下子由哽咽变成了痛哭。班里一些爱哭的女生,顿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哭出了声。很快下课铃敲响了,我走出教室,觉得眼睛已被泪水打湿,学生对《小白菜》的理解无疑是非常深刻的。我想下次上这类课一定要先摸清班里学生的相关情况,在运用情感欣赏法时要注意一定的分寸。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往往可以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例如,根据音乐讲故事、作词、画画、跳舞、朗诵等。课堂小结时,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的表现多表扬、多鼓励,并指出不足。一般情况下,这个环节多采用语言来表达。除此之外,还可以想出一些新花样来。例如:我上《京剧行当》一课时,为了检查学习效果,曾经用电脑的视频存储功能制作了一段声像辨析题,让学生临时组成“小生队”和“花旦队”竞相回答。根据抢答结果,为他们颁发了奖品:两个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的脸谱。课堂内容结束了,学生欢呼雀跃,这岂不是一次成功的欣赏课?

三、课后

教师应解答学生各种问题,根据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提供借鉴。记得一次音乐欣赏课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每次上课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决定欣赏内容,有时所选的曲子学生感到很陌生,不能深刻体会到乐曲的美。于是,我想到了铺垫法。大纲要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就先教唱《欢乐颂》,提到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将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之后,我又安排了清新典雅的《月光曲》,配上生动的动画。学生开始关注、追问贝多芬的事。于是我说贝多芬有很多作品,都非常棒,包括《致爱丽丝》、《英雄》、《命运》等。尤其是《命运》老师最喜欢了。学生马上说:“咱们快听听《命运》,好不好?在学生强烈要求下,我们欣赏了《命运》,我也顺利完成了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总之,要上好一节专题音乐欣赏课,必须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有趣,教学过程紧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好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行文至此,祝愿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够上好一节专题音乐欣赏课,祝愿音乐课教学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

怎样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7

1. 由近及远。

由近及远是指安排教材时最好先从中小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 然后逐步发展。比如欣赏中外音乐作品, 宜先欣赏中国的音乐作品, 然后欣赏外国的音乐作品, 在中国音乐中应先欣赏歌曲和民歌、民乐, 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及管弦乐作品;在欣赏民歌和民乐时, 可先欣赏当地或附近地区的民歌、民乐, 然后欣赏其它地区的民歌、民乐, 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即使是当地的音乐, 也宜先欣赏反映中小学生生活内容的音乐, 然后欣赏其它题材内容的音乐, 这样的欣赏教学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如河北的名胜古迹很多, 教学时可以从欣赏妇孺皆知的《小放牛》《回娘家》《小白菜》等开始, 再欣赏中国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适当的选择和充分的利用乡土音乐教材是学校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浅及深。

由浅及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 开始应该先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 然后逐步加深。就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而言, 也应力求从简易单纯的音乐作品, 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宏大的音乐作品, 对于比较艰深而又多乐章的作品, 不妨选取其中较易理解接受的段落和乐章, 作初步的介绍和欣赏, 将来有条件时再进行完整的欣赏。如果单凭良好的愿望, 希望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欣赏所有的世界音乐名作, 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如有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结果效果不好, 有的同学似听非听, 有的同学茫茫然不知所从, 有的同学注意力很难集中。出现这种现象, 能责怪同学吗?因为这些同学还没有听大段音乐的习惯和基础, 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及其作者、演奏的乐器、乐曲的结构形式及表现手段都很陌生, 同时在时代与感情等方面又有较大的距离, 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接受的了。

3. 由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 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 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便可领会。因此在欣赏教学中, 应从歌曲入手,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 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学生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 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 以解释词作拐棍, 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 如《动物狂欢节》, 及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空山鸟语》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 再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 就水到渠成, 不为其难了。

4. 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音乐, 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时, 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热烈欢快的大秧歌场面, 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 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 以及一唱百和的镜头。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音乐边听边动, 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冀中吹歌《放驴》、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 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 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5. 用情感语言技巧, 创造意境, 启迪思维。

教师的语言技巧、情感表现在欣赏教学中的作用也很大, 老师适度、恰当的情感表现, 是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引导和启示, 可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上课时运用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哪里轻描淡写, 哪里浓墨重彩, 哪里的语言要生动幽默, 哪里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在备课时都要深思熟虑。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一课中, 讲解时以极其悲愤的语调控诉了法西斯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他们践踏我们的土地, 抢夺我们的财富, 凌辱我们的妇女, 杀害我们的人民!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 很容易进入到音乐所表现情境中, 课堂效果非常好。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8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 感觉好, 就好。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完全不理解的。那么, 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 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 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一般来说, 欣赏美术作品是利用美术形式美的五大原则来衡量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 而能很好地纠正课堂上谈感受时出现失去重心, 在边缘盲目瞎转的情况出现。当然, 欣赏的方法要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使学生明白怎么欣赏的目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 而不结合作品, 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另外, 教给方法不能操之过急, 要慢慢来, 学生学会了一种后, 再教给另一种, 如果一口气教许多, 不仅学生接受不了, 而且很可能会把各种不同的方法混淆, 适得其反。

二、选择优秀的画家, 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 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 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 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 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 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只有学生多看、多思考, 对一些艺术语言 (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肌理) 和艺术流派 (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西方的印象派) 等美术知识才能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通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徐渭的《杂花图卷》、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众多名家的作品, 体会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印章于一炉, 诗、书、画、印相映生辉, 这也是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多介绍优秀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欣赏美术作品时, 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量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如: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 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 初问时学生对这幅名画都回答说好看, 但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 很多学生就大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 表情暧昧, 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 我没有责怪他们, 也不急于立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 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 我放开轻柔的音乐, 请他们挺直脊背, 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 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 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 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 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 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往往一讲到底, 这样, 造成教师的投入, 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 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 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 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五、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 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 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 一边放爵士乐, 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 同学们面对画面, 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 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六、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 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 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 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 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 认为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 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该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 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恰恰相反,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 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 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 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因此,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 一件工艺品, 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 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美术欣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篇9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意识, 丰富人文素养

美术教师除了本身有精良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树立和发展人文意识, 丰富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 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除了兴趣以外, 尊重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 (学识及人品) 是学生对他尊重的程度的界尺,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 学生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 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 这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 当然, 其中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旁征博引, 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 不仅可体现出教师的深厚的业务水平及人文素养,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讲民间美术时, 我首先指出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 接着明确概念:什么是“文化”, 对此学生都会说, 科学、知识等。我又提出, 科学知识等是否可以等同文化呢?接下来提问:你们有没有文化?学生愣了, 面面相觑, 不敢举起手表示自己有文化, 个别举起后, 见别人没举, 又赶紧放下。我笑了, 然后举了个例子:在大街上,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擤鼻涕时, 是把鼻涕擦在自己的鞋帮上;而一个学富五车的高级白领却随便吐痰。谁更有文化呢?这时学生会毫不犹疑地回答是农民。我又说: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以进一步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然后我以《辞海》的解释为参考, 提到文化的含义之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让学生联系政治常识来思考, “文治教化”属于国家的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问他们知不知道“杀鸡焉用牛刀”的出处, 学生都很想知道。我又举了《论语》;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 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既让学生复习了一遍经典的文言文, 又让学生明白, “弦歌”是为了“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即通过“文化”来影响人, 最终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所以“文治教化”就是国家统治职能的一种表现。有学生说我的课像语文课, 且颇有启发。有启发就好, 是语文课还是美术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 但我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氛围的熏陶, 和美术有着本质上的一致。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相联系,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又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 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 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 认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在美术课堂中, 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讨论研究或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想象, 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兴趣。美术学习, 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 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 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还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帮助。首先, 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 只要学生真正地探究美术知识、技能, 就会提出种种问题。其次, 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 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 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 培养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 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在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 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可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在饱含丰富智力因素与思想教育因素的知识处设问、在同伴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在美术技巧的运用上设问等。

3. 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 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 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 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实际上, 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导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 自然地进行。它需要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 使探究性学习获得实效。

三、建立健全与高中美术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1. 提倡多主体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 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多主体性评价要注重民主性、开放性和广泛性。

2. 注重表现性评价。

采用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 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要注意做到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完整性、长期性、方式多样性和真实公正性。

3. 注重质性评价, 提倡成长记录评定。

成长记录主要有“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成长记录评定的意义在于提供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 包括文字或图像等美术信息、自我反思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教师能通过学生的成长记录,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 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评语与等级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5. 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

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目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理念下, 素质教育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美术欣赏课在整个初中美术课程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发挥着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一、上好美术欣赏课, 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

新课改要求初中各学科都要遵循知识目的、技能目的和情感目的的教育理念, 美术欣赏课也要以此为重,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1. 知识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

a.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指美术作品所采用的画面构图、形体、线条、透视、色彩、光影、明暗等表现手段。它们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生活, 并决定着作品的形式风格。语言的表现性越突出, 作品的风格性就越强, 也就越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b.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指作品运用艺术语言使画面形成的一种形式风格。观者因为画面形式语言受到视觉冲击, 从而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带动审美情趣, 培养欣赏能力。

2. 技能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它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所传递出来的深层意蕴才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深层意蕴包括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 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

新课改的教育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美术欣赏课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赏析, 在熏陶和潜移默化过程中, 不仅对学生起到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作用, 同时,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教育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才是欣赏课的最终目标。

二、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要求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 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 突出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突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个欣赏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对问题的设置上。在这个过程中要按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 提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受到熏陶, 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

2. 加强欣赏课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初中年级的欣赏课中安排的绘画、雕塑、古代建筑及工艺美术等作品都有它们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的深层意蕴。欣赏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而且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历史价值也会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品德, 体现欣赏课的情感目的。

3. 欣赏课要灵活地渗透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 每件美术作品中的元素都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 从生活与自然的原生态中找到与特定欣赏作品有共同点的元素, 使欣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学以致用。

4. 与其他学科结合也体现了欣赏课的灵活性

美术作品抽象的语言、诗情画意的特点及其与历史背景的不可分割性, 都使得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要结合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所以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各类学科相联系, 才能发挥它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多元性。

利用合作学习上好中专美术欣赏课 篇11

根据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的:低年段为75%,80%,中年段为25%~45%,高年段为11%~20%。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地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教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主动学习习惯等。

随着教育的深入,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现在学生知识需求向多元化发展。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地联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查询起来更加方便、准确、精细。笔者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按特长搭配分组,选好组长。分组后,笔者给学生介绍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后,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内容并拟定出一套需进一步讨论的命题来。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命题,并把这一个大命题划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小组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起来,形成总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种学习与传统方式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

例如,笔者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同学们共同讨论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与现代风景摄影、从山水画看全球环境问题、山水画里的诗韵、中国元素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地位等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分小组确定题目,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

有一组同学选择了《山水画与现代风景摄影》的题目。利用网络资源欣赏了当代各风景摄影名家的作品,并饱览了唐王维的《山阴图》、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宋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元王蒙的《深林叠嶂图》、清石涛的《山水卷》等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而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通过几个小组成员的编辑研究,得出摄影作品与绘画之间的传承与区别,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12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误区

1. 喧宾夺主

在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时, 本来作品背景越单纯越好, 但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背景极其复杂, 画框奇形怪状, 并且大量使用动画和声音效果。这些花里胡哨的课件, 违背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即在特定时间内人的大脑只能接受最主要的信息。这样做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 喧宾夺主。

2. 画蛇添足

一些教师从上课开始时的“欢迎光临”“同学们好”到结束时的“再见”, 均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本来这是美术欣赏课, 不是多媒体技术展示课, 在教学之外播放跟教学无关的图片属于画蛇添足。

3. 忽视情感

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 无论是图片展示及相关文字说明, 课件上一应俱全, 整节课都按课件设定的程序进行。如此一来, 多媒体只是在冷静地展示了一份准备好的教案, 教师沦为一名键盘操作员。由于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难以激发出来。

4. 过分依赖

某些教师平时不认真备课, 课前临时到网上随处一搜, 就可以下载大量的现成课件。其实,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所教的学生也各不相同, 过分依赖现成的课件而不去因材施教, 不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制作课件, 削足适履, 生搬硬套只会让教学大打折扣。

所以, 美术欣赏课不应该滥用多媒体, 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不只是看, 还要思考, 要捕捉内心的真切感受, 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不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美术欣赏课案例

我在上《外国风景画赏析》这一课时, 整节课没有采用多媒体技术, 只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思考, 参与度很高, 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便是我这次堂课的教学实录 (节选) 。

1. 导入

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假期里见过的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优美的场面, 可以是旅游所见的风光, 或者是家乡的景色……大家可以小声讨论, 然后组织语言描述景色及你个人的感受。

生:我去到了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 到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色, 感觉很浪漫。

师: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那是怎样的画面和味道。

生:我到大连海边, 看到金色的沙滩和湛蓝的海水, 心情很舒畅。

生:我乘坐小船, 夜游苏州山塘街, 建筑是粉墙黛瓦, 桥上有彩色的灯光, 路边是悠闲的人们, 还有人在唱歌, 感觉很美。

……

【设计意图:学生的描述比教师的讲述更能引发其他学生的兴趣, 从而能快速将学生带入他们所描述的场景中。导入环节的设计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 但是来自学生亲身经历的画面能更好地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当我们在旅行途中见到难忘的景色, 会怎么做?

生:用照相机拍下来。

师:而画家是怎么做的?

生:画下来。

师:把看到的优美风景画下来, 这样的画叫什么画?

生:风景画。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的导入, 让学生对风景画的定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 讲授

第一步, 教师通过分析画家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了解风景画赏析的步骤, 通常这是一个对作品进行由表及里探索的过程。赏析者先要初步了解作品的画种、画家生平、创作年代等基本信息, 接着描述画面内容 (观察远近中景都画了哪些内容) , 再通过画辅助图分析构图, 通过观察分析色彩。最后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揣摩画家想向人们表达的情感。整个赏析的过程, 从一眼就能发现的信息到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 它是层层深入的。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幅幅由教师讲解, 不如教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欣赏风景画的方法。这种方法特点在于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它可以较好地化解学生初遇油画欣赏的畏难心理, 以及不知所言的窘境。在这一环节, 重点是构图和色彩, 教师要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讲解。】

第二步, 教师示范赏析画作《峭壁》。先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 比如作品的画种 (油画) 、画家 (库尔贝, 1819—1877年) 、国籍 (法国) 等。接着描述画面内容:画家画了海边一处悬崖, 崖岸很高也很陡峭, 近处沙滩上画了一些渔船, 远处是大片的天空和海平面。再进行构图分析和色彩分析 (略) 。教师的个人感受:通过蓝色的天空和金黄色的沙滩形成鲜明的对比, 简捷的构图给人大刀阔斧的感觉, 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之美, 而这一种感觉也是作者当时面对此景所感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理论结合实例, 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将理论应用到欣赏中。】

第三步, 让学生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风景画, 按照欣赏的步骤进行评析。先小组讨论, 再推荐代表发言。要求观察仔细, 描述完整, 用词精确。

下面是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1:我最喜欢《海港日出》这幅画。它的作者是法国的洛朗, 画于17世纪。画家描绘了画了海边日出朦胧的场景, 岸边劳动的人画得很逼真。近景有的人正在打算出海, 他们的家人则坐在岸边聊天;远处是初升的太阳。整幅画面色调是金黄色的, 所有的事物, 包括树木、海边的房屋和人们都笼罩着金色的阳光, 给人温暖的感觉。

生2:我喜欢《特尔夫特的街景》这幅画。作者是荷兰画家维米尔, 画于17世纪。它画的不是那些雄伟的高山或者特别的景色, 而是很平常的街景, 房屋看上去很古老了, 墙壁有些开裂, 木头的窗棂也很旧了。画面中还有几个普通人在劳动, 有的在打扫, 有的在做手工活, 有的在为小狗洗澡。画面充满和谐的氛围, 给人宁静的感觉, 看过之后心情很安静。

生3:我喜欢油画《林间小道》, 这幅画是16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画的, 画的是乡村田间的一条小路。最有特点的是路边两排树木, 它们高矮不一, 层次不齐, 但很有节奏感, 画面也很有立体感。看到这幅画有一种回家的轻松愉快的感觉。

……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师所教的方法, 按图索骥顺利地完成对一幅陌生风景油画的赏析, 并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面对一幅画时常常一脸茫然, 仅能用“好看”或者“有气势”等词语进行评价。】

3. 补充

学生对上述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后, 教师再进行补充, 比如, 介绍16~17世纪荷兰风景画涌现的历史背景;就《林间小道》这幅画要着重解释一下透视在风景画中的运用及效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赏析之后, 对他们未能发现的绘画历史背景和绘画技巧等再进行一些补充。】

4. 作业和小结

这节课不但让学生欣赏了16~17世纪以荷兰为主的一些著名的欧洲风景油画作品, 更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风景绘画的赏析, 掌握了欣赏风景画的步骤。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也会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去欣赏别的绘画作品。课后, 要求学生将今天课上的发言重新整理并写下来, 形成一篇完整的美术评论文章。

【设计意图: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回到理论, 学习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看似重复的动作, 其实能让学生情绪高昂、思想集中地参与其中, 从而更好地理解学到的知识。】

上一篇:多种装备融合式发展下一篇:项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