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高中数学课

2024-07-06

怎样上好高中数学课(精选12篇)

怎样上好高中数学课 篇1

摘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高中数学课程, 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使教学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备课,上课,数学课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普遍关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高中数学课程, 我们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做呢?下面, 笔者谈谈在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备课

仅就教师一系列的教学基本工作而言, 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想让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所改革和发展, 不断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首先, 在准备教学阶段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 深入了解学生, 找准教学的起点。

随着对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学生的“起点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往往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很多事物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 我们的教学绝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 要将以往备课时的从教材出发转变为从学生出发。

应该看到, 我们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解学生的重要性, 并且也有意识地这样做了。只是有些时候我们在分析学生时显得有些流于形式, 总是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 而忽略了学生“现实的状态”, 只是在备课时象征性地在教法上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 而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所以, 在备课时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学生, 要从办公室走出来, 真正走到学生当中去。

在教学中只有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教学材料的组织要源于教材, 优于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 况且, 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 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 但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地限制, 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 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 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 同样的学生基础, 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3.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今天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崛起。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点是经济, 可以同时使几十名学生接受教育, 但最大的缺陷是不易充分照顾个体差异。

4. 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想好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很多教师都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出非常具体的方案, 把整个过程中教师怎么问和想像中的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想像得一致, 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下一环节, 根本不会再花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其他想法。如果一旦“节外生枝”, 与教师事先设想的不一样, 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 要么显得束手无策。

而一些优秀的教师则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 将教案设计成非直线型的, 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 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成功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设想的具体实施过程。面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与以往大不一样了。过去我们往往认为, 教学设计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严丝合缝, 让学生随着教师的精心设问去思考, 由已知到未知的, 就是好课, 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走弯路。但是, 面对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 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 思维应该是活跃的, 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要引导学生向未知进行探索, 那么探索的过程肯定不是笔直的, 很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看到, 学生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总怕学生说错, 而“好心”地引导“你是不是想说……”, 让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 这样做是不对的。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 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暗示,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一般教具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能使画、声、色、文综合作用, 有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

但也应该看到, 现代化教育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 但并非使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就一定是现代化教育, 关键还是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否则可就由过去的人“灌”人, 改变为现在的人通过机器来“灌”人, 甚至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比如, 高中数学课上很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就不能为课件演示所代替。所以, 要树立整合思想, 把现代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高中数学课程, 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许多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 迎接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怎样上好高中数学课 篇2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二、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数学课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已学习过的公式、法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三、开展竞赛,激励先进

逞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这一心理特征,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经常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解答。开始主动解答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不关心。后来我在思考题的下面写上1、2、3等等名次的序号,解答对的经老师批阅后,在名次序号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由于开展了竞争,使学生有了“出头露面”的机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后来学生发现了我写思考题,就立即簇拥到黑板前来争着做,以争取好名次。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没能解出来,回家后继续废寝忘食地思考、解答,晚上还经常有学生打电话,将解好的答案告诉我。

四、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习体会

怎样上好数学课?

发布者:卓艳玉发布日期:2010-06-23 23:41:53.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情境、探究、体验和评价等方面入手,大胆转变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教学效果突出。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上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8页《分类》这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百货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归类、摆放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产生了分类的欲望,接着又创设了整理小朋友学具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开发智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我们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这样既保持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动手体验,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者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通过实践操作加强训练学生的推导能力,从多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的奥妙所在,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突出学生“体验”二字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五个步骤:

一、是确定体验内容。让学生在“体验”课本时进入“主体”角色。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开动思维机器,处于思维振奋振荡阶段。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是指导实践操作。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四、是组织交流评价。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同时教师也作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

五、是引导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创新。

四、评价激励,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鼓励、启发为主),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谈几点意见:(一)备课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发现问题,掌握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二、备课阶段

1、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教学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4、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讨论、合作是学生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5、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数学高效课堂反思

(2009-11-05 20:14:29)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视点

教育 教改 凸多边形 课堂教学

上周,我区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高效课堂工作,参与了我校的语文、数学听评课活动,对我校的教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听完后感觉受益匪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周边各校的教改进行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已经初有成效。我校在校学生多,班额也比较大,在教改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步子迈得相对谨慎些。但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效课堂的研究,多渠道、多形式的在教师培训上功夫,老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观念上都已经为下一步的教改奠定了基础。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着实践与反思。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调整教师的教

首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螺旋式方向前进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逐渐积累的,因此课堂上对简单的内容应少讲,应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地调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少讲大多数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津津乐道地将一些综合性强,技巧性高的习题讲给学生听,至少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接受,则考虑的很少,这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脱离了现状,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苦恼,有些学生正是在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挫折中,产生了害怕数学的心理,把学习数学当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最后,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冲动,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师用让学生摆有规律的火柴棒,考考老师第几个是图形共有几根火柴棒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知敏锐,想象丰富,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概率《用列举法求概率》时,教师用扑克牌、彩色玻璃球、骰子等实物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试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使得整堂课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由a,b,c符号或数值的变化引起图象的形状或位置的变化,动态的画面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或同伴的互助中,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强调自己的绝对权威, 课堂中 “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的观点,稍与教师的观点相驳,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批评,学生再也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信心。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及时或置之不理,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摸着教师的脾气走,逐渐失去提问的动力与积极性,也不会在另外的场合提出不同的观点,把课堂完全地、主动地让给老师“表演”,做一个安静的观众。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方法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讲,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也不要讲,如果是重难点部分,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的不透彻了,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讲。好多时候,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出乎我们的意料,是我们的勤奋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智慧。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太多,对学生“放”不开手,教学方式放不开,课堂内容也放不开„„因为不敢放开,显得教师很疲劳!学生也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很强的,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她们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通盘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凸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先在黑板上画几个凸多边形,让学生考虑,一开始差不多都认为外角和是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科学的结论,它却是一个恒值,由此产生的惊奇,就成了学生探究的动力。适合的问题情景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取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怎样上好数学课 篇3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从人的认知规律与情绪因素来看,一个人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的提高,他对知识的的探索兴趣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尤其是对数学这门一般人认为枯燥的学科来看,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渴求,成了当前课改的一重要课题。

一、引入生活,生活处处显数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借助旧知,引发认知冲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对角的推广一节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一下初中有关角方面的知识,而后设问,角最大有多大;在进行正、余弦函数的定义教学时,可以先复习初中的三角函数定义,而后提问,现在的角已经可以大于90°如何定义正、余弦函数呢?

三、叙述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学习数学;强调恰当的数学交流。这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學生的好学精神。

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用小故事:国王为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人,问他需要什么奖赏,发明人说棋盘共有64?个格子,在第1个格子中放1粒小麦,在第2个格子中放两粒小麦,……在以后的每个格子中放的小麦的粒数是前面1?个格子的两倍,照此办法放满所有64格的小麦即可。国王一口允诺,请问国王能兑现吗?

四、以旧铺路,导入新知识

用旧知引入新知识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旧知引新知”的教学策略,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得以合理导入,而且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其形式可以是提问、练习、比较等。直接或间接地与某些旧知识相关联。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带新或温故知新,达到自然过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后学习等比数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比为常数,而后引入等比数列。

又例如:在高一数学《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中,学习了《两角和的正弦》之后,进入《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我们既可以在上节课给学生留这样的思考题:求sin15°的值,让学生课后思考,然后在下节课上前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也可在《两角差的正弦》这节课时,首先复习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然后给出新的问题:能否用和的正弦公式求出sin15°的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更直接的求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公式的探索。

怎样上好高中物理探究课 篇4

一、高中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现状

1. 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物理探究课本身难度系数就较大, 即使教育部对教材经过多次改革, 对无任何基础的初中生来说, 学好它还是很困难.比如, 在学习电路图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虽然懂得基本原理, 可根据文字描述, 仍旧画不出或者画错电路图;学习压强的过程中, 面对题目大段的描述, 检索不出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些有用的信息;在学习功率和功的过程中, 始终有学生分辨不出两个的区别.这些大都是由于概念不清等原因造成的, 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薄弱.

2. 学生学习物理探究课的兴趣不高.

因为薄弱的基础, 令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很难, 故而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喜欢上物理探究课, 物理探究课的作业经常拖延, 渐渐就对物理产生了排斥心理.如果不是因为物理探究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放弃物理学习.

3. 物理探究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初中, 政史地、理化生被定位为副科, 而语数英被定位为主科, 部分学校甚至每隔一天才设置一节物理课.这种定位, 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非常有限, 有的甚至只是在课堂中翻看物理书, 其他时间着重学习语数英.我们知道, 物理本身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科学, 了解它就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合理设置物理探究课程至关重要.

4. 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物理探究重在“探究”二字, 也就是说, 学习物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相互探索、相互讨论、共同进步.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习惯了听课、做笔记,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用心、不动脑思考, 甚至坐等答案的出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

二、高中物理探究课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

1.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可以列举生活实例或者做一些实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对受力分析中的静摩擦力方向进行学习的时候, 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在乘车时汽车加速和减速时, 屁股上所出现的感觉进行解释.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到静摩擦力方向, 同时还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之后再用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总结, 这样要比单纯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效果好得多.因为学习物理,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还是享受科学的一个过程.

2.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情况允许的甚至可以在户外完成.既然物理探究课本身是一门科学探究, 那么它的形式就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采用大学布置作业的一些方式.比如, 实验的方式, 当然, 教师在设置题目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经济状况, 尽量是一些能用日常生活用品就能完成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某些大型机械厂、加工厂等有众多物理现象汇集的地方, 同时教师要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讲解, 学生要进行记录, 并用自己的话将其物理现象描绘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看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也可以提高学习物理探究的兴趣, 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中国的课堂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种形式, 其实教师和学生可以互换位置.学生来讲课、教师听课并改正, 用这样的方式也未尝不可.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一位或几位学生, 倾听他们对于物理的理解和认识, 找出他们的迷惑点, 纠正他们的错误, 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就此也加深.

4. 在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综合多种教材, 或者打乱教材顺序, 按照学生的需要授课.在高中, 很多教师习惯于依照教材或者教案来授课.然而当前中国很多物理探究教材多是由大学教研室编写而成, 他们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了解有限, 对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设施等了解也有限, 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中.比如, 一些教材中, 会引导学生用网络来完成自学.然而, 在一些乡镇高中, 学生和学校的财力都有限, 这样的教材很显然就不适合这些学校.所以, 教师在教授物理探究时, 要灵活多变, 选择合适的教材.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早日实现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袁国道.论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策略[G].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6 (8) , 27-30.

[2]陈昭惠.高中物理探究课学困生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478-479.

怎样才能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江西省湖口县第四小学 张红英 灵活,学生也始终是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上课也是一门艺术,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是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的。那麼如何才能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首先要备好课。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有了这个核心目标,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由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对教材有所研究,能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从中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所以在备课时,我都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去理清知识的基本构成模式。尤其是要把数学思维方法,能归纳到教学目的中去,弄清这堂课的主要讲什么?而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通过有规律的揭示,到结论的推导过程。如果在备课时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学生传授怎样学会思考数学的机会。

其次,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我在讲课时常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能掌握数学知识。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让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讲“利息”一课时,我就会这样说:“我在现在有1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放身上或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同学们回答了很多种办法,这时我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

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我还让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过呀见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让同学们通过学会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让同学通过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动手的活动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堂课的时间就那么长,如何能在有限时间里保证课堂质量,从而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所提高,并能进步和收获。它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我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选取和教材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并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延

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每上一节课,我都要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过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高兴学的效果。用于日常的生活实际中是数学最终的渊源和归宿。所以我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文本上的不动数学变成生活的“活生生的东西。要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作用的,学了就能用得上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能“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因为课本上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无论课堂上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要靠学生理解,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去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因此我都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亲身感知体验,让学生能学起来感觉到轻松、实在、有趣,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我更多的是鼓励、多引导,要满怀爱心,用关爱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通过对同学们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所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6

【关键词】培养;兴趣;设计;科学;有效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一、培养兴趣,设计科学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时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极强,往往直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设计问题时一般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分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适当的表扬奖励 ,因人而教,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

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包括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新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常新思维训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怎样引导学生上好数学课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基础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引入新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 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底子薄, 接受能力差”, 且普遍存在厌学思想, 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重视“引趣”, 激发其求知欲, 唤醒其好奇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第一堂课中, 主要利用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的作用以及数学的产生、发展和未来, 讲数学家的故事, 给学生表演数学魔术, 同学生一起做数学游戏, 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在实际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动手做。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对抽象的教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 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2) 让学生自己算。算即运算及推理, 在课堂教学中, 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演算学生看, 教师板书学生抄的做法, 无论是定理推证还是例题教学, 都应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解题思路之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推证、演算。 (3) 让学生动口说。这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概念教学中, 由学生从概念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 教师作出评价。 (4) 让学生动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引在前、讲在后, 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主动将所获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题, 围绕“怎样学”这个中心学会学习, 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灵活, 讲解问题应通俗易懂

若想上好一堂课, 事先必须熟悉教材, 收集资料, 认真备课。讲课时做到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把难懂的问题讲得透彻些, 把抽象的问题讲得直观些, 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我在讲“集合的概念”这一节课时, “集合”“元素”都是比较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 如果照本宣科, 同学们听起来将会迷迷糊糊。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 我就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常见事例紧密结合。如“学校的全体学生”是一个集合, “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就是“学校的全体学生”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这样的备课、讲课方式就把抽象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就容易听懂。

四、师生互动, 确保学生学会知识

在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老师讲课风格、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这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如下方法:上课前, 我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要点列在黑板上, 给学生留3分钟的看书时间。习题课上我鼓励学生主动上讲台做题, 对存在的问题我讲过后让同学立即纠正。这样, 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了, 学生的思维、行动都能跟上我的讲课速度。课堂上学生参与了进来, 弄懂了知识的根源,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树立了自信, 自然而然出现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及时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评价时, 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因为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 都有渴望做出成绩、获得成功、得到同学关注和老师认可的心理, 即成就感, 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并及时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参与意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讲解问题时做到通俗易懂, 学生容易学会, 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 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 教师也能轻松地上好数学课。

怎样上好高中通用技术课 篇8

1.加强自己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很宽广,几乎包含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有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学科自身特点。绝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劳动技术课,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都有本质不同,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而是工程师,不是培养劳动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技术修养。要给学生一碗水,那我们至少要有一桶水。很多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科学, 打开课本一看发现很多知识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关书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上这门学科之前吃透教材、看透教参,多看其他版本的课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空余时间可以看一些其他技术方面的书籍。各版本的教科书互相借鉴,地质版和苏教版的书可以互相补缺,许多概念经过对比,了解得比较清楚,还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有利于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用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引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只有学生体验过、经历过,活动才能开展起来、讨论才能深入,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所以,教学中选取的案例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城乡差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历选取事例。譬如在《技术与设计1》第八章“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的教学中,为说明产品说明书在技术产品使用中的作用,苏教版教材选取微波炉为案例,微波炉对城市学生来讲十分熟悉,大部分家庭都有,学生见过、使用过,这样在课堂上讨论鸡蛋为什么会爆炸, 学生发言自然踊跃, 为教学深入分析奠定很好的基础。但对农村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微波炉,虽然商场有卖,但农村学生很少关注它,不了解微波炉,所以教师上课时如果还想用教材中的微波炉作为案例, 那教师在让学生分析、讨论前,就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让学生熟悉微波炉,弥补运用此案例时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或实物展示、或课前布置学生到当地大商场了解。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情,换用一个案例。但我建议大家在没有理解透教材案例的类型、作用;没有找到相似的、更恰当的案例替换时,还是先用教材案例。使用案例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想办法消除学生与案例之间的距离,而且教师设计的铺垫过程、学生熟悉案例的过程、学生对技术产品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新技术知识、提高技术素养的过程。这个例子说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要注意这一理念贯彻,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案例说起。学生不熟悉的案例要想办法让学生熟悉。可以说,教学案例选取得好不好,学生对其兴趣的大小,是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

3.互 动合作 ,利用多种资源落实教学目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要超越简单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 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条件时,将其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作用。由于通用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因此要上好课,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在教学方式上下工夫。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关系课堂教学实效与成败。新课程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学生是动态的主体,有些教学情况教师往往估计不到。教师要把握住课堂,就要活用教材,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学生才能把教材信息建构为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

4.教学过程形式多样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和学生打交道多了就会知道, 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就难以实现理想目标。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内容都可以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可是通用技术课没有高考支撑,学生学与不学全凭自己。这门课程内容偏重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这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 就会影响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显得非常重要。

4.1注重开展活动 ,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通用技术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我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全员参加、全程参与。

4.2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通用技术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这一方法,可以降低技术学习难度,提高技术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浅谈“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9

当我第一次翻开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时, 我才发现, 里面都是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它们的产生无不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紧密相关, 这些艺术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价值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表象, 更深邃的展现和揭示着古今的人与社会诸多现象。我深知, 自己要琢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 更多的是教材延伸出的那些多方位的知识领域。我在思考,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师平时不多看多读, 不博采众览, 那他是上不好美术欣赏课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师, 应该是知识结构最为丰富的群体。

在这里, 我首先强调的是美术欣赏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 无论是师范院校或非师范院校的美术类毕业生, 作了高中美术教师后,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都广泛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对中外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乃至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掌握得比较浅薄, 其实, 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大专院校美术教育中遇到的老问题, 院校里总是在追求学生的绘画技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系统的人文学与美术史学的灌输, 艺术大师是不用张扬其绘画技能的, 他更包括自身的各种知识素养, 他是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代最深刻的洞悉者和理解者, 他是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 要想提高自己, 如果不及时补习自己的知识空白点, 不及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将更加难以胜任美术欣赏课, 更别说让自己的艺术事业得到提高。教学中, 仅凭教材上那些专业的知识结构点死记硬背灌输给学生, 是很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的, 他们会觉得很生硬和艰深, 甚至无聊无趣, 又与高考无关, 就会产生厌倦, 继而放下这门本来很有益的学科, 课堂上就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表演”自己的, 学生在下面忙他自己的。

其次, 在教学中可以机智一点, 要把握好现代教育心理学, 不要被自己预定的教材框死, 要把知识点延伸宽广一点, 无论接触到相关人物或历史, 可以将它讲得生动有趣些, 甚至可以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与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时尚事物综合起来, 无论是影视文学还是流行音乐, 中学生情感还是价值观, 以及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等都可以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一定要与其他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要成为更开放的知识氛围, 要有时代气息, 要拓展欣赏过程中的知识空间, 只有这样, 才会吸引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兴趣。

另外,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 可以把我们本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阐述。譬如在欣赏到民族民间工艺作品时, 我们可以把自己民族民间文化如苗族的蜡染、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品进行相应的介绍。欣赏到陶塑那一课, 可以把我们这里古人类遗存下来的石壁岩画、打耳窝新石器人类留下的遗址给予讲解。讲到建筑, 可以告诉同学们家乡清龙河畔的土司古寨与清代残留下的古城墙遗迹等,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领悟, 而且更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 我在课堂上也努力注重这样讲学的, 让同学们体悟到, 在自己家乡, 其实也有不少恢弘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对应到教材中相应时代的伟大艺术品, 其实它们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和时代特征。

怎样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 篇10

一、以习题带动概念的复习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部分教师在复习时让学生去背诵这些概念, 这种做法有待进一步地改进.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现已学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题组, 以带动概念的复习, 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 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时, 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下面一道题.

【例1】 (1) 下列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 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____象限;y随x增大而_____;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______;与y轴交点坐标______;图像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通过上述题目的完成, 就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的函数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并能从形式上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印象.这种复习方式比传统的背诵概念及口头叙述的效果要强得多.

二、让学生在总结错误中提高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积累了大量的错误,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搜集学生在解题时常犯的一些错误, 编制成错题组, 在复习时以改错的形式重现, 让学生通过辨别错误, 达到巩固基础知识, 查漏补缺的目的, 再通过类比改编题目,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实数计算中有这样一道题:计算:, 在这道题的运算中, 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在复习时, 教师可把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展示出来, 让学生进行辨别、自我矫正, 这样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计算指数次幂、零次幂、绝对值、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及特殊三角函数值, 同时还可以选取类似下面的练习题加以强化.

【例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 (-2) 0=0 B.3-2=-9

C.sin30°=1/2D.

这样, 通过识别错误、巩固错误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 促进知识条理化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点状的、零散的,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复习课把点状的、零散的知识进行相互比较、归纳, 找到知识间的横纵向的联系, 形成知识串、知识网, 使知识条理化,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在复习课前让学生通过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括号连接等各种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总结情况并加以补充完善.如, 在复习《三角形》一章时, 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活动任务:系统梳理本章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 按三角形概念和分类、性质、应用三方面进行梳理.在复习时教师加以完善, 最终得到三角形知识结构图.

四、深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会学到很多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帮助学生把这个阶段中所反映出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解题的基本思路提炼出来, 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提高、飞跃.数学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 又由厚到薄的过程,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 还要对所学的而且知识进行再认识, 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 从而使方法系统化,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例如,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 按规定∠A应该等于90°, ∠B、∠D应分别等于20°和30°, 王工程师量得∠BCD=142°, 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 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通过对这个题目的多种解题方法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 把不熟悉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去解决, 这种转化的思想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特定思维方法的形成.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77-01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站在讲台上的数学老师茫然了。于是当我们走入课堂中,看到了的是这样的一幕: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热热闹闹,代替全部板书,也取代了动手实践。学生看不到教师的亲手示范,学生不能亲手操作,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机灌”代替了“人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从事实中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这一现象严重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过去,我们总是用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功或利益来教育孩子们,殊不知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学习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过程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注意“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才更有意义”。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小学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创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课堂提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学小数时,课前提问:“你想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用小数怎么表示吗?”

二、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小结再问,整理知识方法和体会

课堂小结时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最后给予知识补充完善,对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课后思考,温故而知新,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适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能够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學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

谈怎样上好高中女生体育课 篇12

关键词: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兴趣培养

现在许多学校采用模块化体育教学, 男、女分班教学是比较常见的, 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女生心理、生理特点, 在教材选择和教法组织上, 都要针对女生的特点进行;同时, 发扬女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其发挥创造性, 提高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女生在生理机能方面与男生有许多差异。一般来说, 女生心脏体积小于男生10%~15%, 脉搏频率比男生快2~3次/分, 血压比男生低0.67~1.33千帕 (5~10毫米汞柱) , 每搏输出量比男生少10~15毫升, 每分输出量少0.3~0.5升。所以女生靠增加心跳次数来弥补少于男生的每分输出量。此外女生的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男生。这些都是限制女生耐力能力提高的因素。女生的胸廓、胸围、呼吸差均小于男生, 呼吸肌弱, 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频率快, 肺活量为男生的70%, 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均小于男生。因此, 体育锻炼时, 在选择运动项目和器械大小、重量上都要与男生有所区别。高中女生正值青春期, 她们的皮下脂肪逐渐增厚, 呈现青春期的一些特点, 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女性特有系统活动的相互关系更为完善。由于神经过度的灵活性高, 神经细胞物质代谢机能旺盛, 易出现疲劳, 也易恢复;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发展迅速, 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较大变化, 性腺活动加强, 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 动作迟缓等。在心理方面, 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 他们的性格比较内向、含蓄、敏感、矜持;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 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惰、对疲劳的耐受力差, 怕脏、怕晒、胆小、怕被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特点。

鉴于以上特点并通过实践教学发现, 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策略, 激发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激情。

一、掌握女生特点, 依据课程标准因材施教

由于女生的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较好, 平衡能力较强, 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比男生强;而且爱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女生的天性。为此, 为了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在高一年级女生中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为动作柔韧、协调优美、韵律节奏感强的项目, 如体操、艺术体操、舞蹈等;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等;一般软排、篮球也有部分女生比较喜爱玩。女生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长跑、投掷类等。从调查结果来看, 高中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大、动作优美、有韵律感的体育项目, 而对于诸如长跑、投掷类项目运动强度大, 练习这样的项目, 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为此掌握女生特点, 增加了体操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教学计划内, 增加了体育教学的课时数, 像艺术体操, 不仅教了基本步法、姿态练习, 还完成了整套的韵律操和姿态操 (如自编纱巾操, 藤圈操, 橡筋操, 鲜花操等等) 。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的内容要多样化、兴趣化

女生好静不好动,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是很广泛。因此, 除了加强启发教育外, 还必须努力提高他们对上课的兴趣。我们在准备活动的安排上, 除了徒手操外, 还根据基本教材的不同内容, 设置了双人操、行进操、拍手操、球操、哑铃操、短棒操、短绳操等项目课程, 以提高女生对此类活动的兴趣。在基本教材的教学中, 采用游戏的形式或补充游戏教材, 使基本教材游戏化, 从而使原来不好动, 对某些教材不感兴趣的同学动了起来。如耐力跑项目, 女同学一向是不喜欢的, 不感兴趣的。我们在教学中, 沿途增加了一些障碍, 如跳跃、跑过攀登架、钻过山羊、翻过跳箱等;或采取分组出发, 要求后者追赶前者;或结合军事游戏等形式进行, 效果都较好。

三、组织教法手段要多变

女同学的兴趣性并不持久, 单一的、重复次数多的练习都会引起她们的厌烦。如在60米重复跑时, 跑过几次后往往会出现不愿再跑的情况, 我们就采取一次加速跑、一次计时跑或变速跑、最后一次改为迎面接力或各种各样竞赛性跑。由于不同的教法手段的采用, 使得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在跳高的教学中, 选择女同学爱跳橡皮筋的特点作为辅助练习等。总之, 无论是田径教材还是体操教材, 需要重复多次的练习, 一定要变换组织形式和各种竞赛模式, 以提高学生练习时的兴趣。

四、重视培养自信心和锻炼意志

女同学胆小、怕困难, 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增强她们的学习信心, 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及时鼓励和表扬她们不怕困难的表现,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和方式, 由浅入深地学习;而且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特别是教师的保护帮助, 对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是起着重要影响的;还要重视意志的锻炼。除结合教学中进行的锻炼项目, 这学期我们选择了跨栏跑和实心球等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为提高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为锻炼她们的意志。实践后的效果较好, 女同学很喜欢, 课后练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 高中组还增加了80米低栏, 报名的同学很踊跃。

五、多表扬少批评注意语言措辞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 从不会到会要有一个过程, 期间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不足, 会出现反复。有进步, 也会有波动, 有成功, 也会暂时的有失败。女同学自尊心很强, 有时又很自卑, 怕动作做不好别人笑。教师批评重一点就哭, 有时指出其错误后, 反而不肯练习了。因此, 教师要注意语言措辞, 谈吐要讲究方法, 寓情于教, 循循善诱, 使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 对女同学应多鼓励, 少批评, 特别是指明批评更要慎重。纠正动作错误, 一般也不指名道姓, 而是总的指出哪些应改正。要善于在表扬中提要求, 在肯定成绩中指出问题。对胆怯怕困难的同学, 当她们第一次完成练习时, 不管动作做的怎样, 都应给予表扬;对一些有进步的同学, 尽管做得还不好, 也应给予鼓励。

上一篇:双面理论下一篇:奶牛常见寄生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