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历史课

2024-07-14

怎样上好历史课(共12篇)

怎样上好历史课 篇1

就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言, 历史课可能会被上成枯燥无味的流水账本, 也可能会被上成精彩纷呈、画面感极强的历史画卷。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讨与实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 我总结了上好一堂历史课的以下几条经验与方法。

一、上好开头, 引发兴趣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成为催眠曲, 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分析《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时, 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 我这样开头:“同学们, 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 那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提出, 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 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 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时, 我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 有的光耀千秋, 像英雄刘胡兰, 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 像奸臣秦桧, 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刘胡兰、秦桧的插图, 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 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 有远大的理想, 高尚的气节, 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这样的开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解读插图, 激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 由于插图很多, 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幅图都讲, 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进行选择性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 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 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商鞅变法”是《战国七雄》这一课的重点, 里面有一幅插图是《商鞅舌战图》。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 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 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但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达到这个目的, 我在讲课时, 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该图就是当时商3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4是秦孝公。商鞅,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 引经据典, 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 对百姓方便, 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 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 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 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全被吸引住了, 从而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的第一节“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 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 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 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 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 帛的价格昂贵”后, 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 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同学们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 引发了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 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 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

所以, 历史课是可以上得非常生动有趣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 善于总结。

怎样上好历史课 篇2

微格教学是一种教学能力训练方式,但并非直接地训练能力。它的着重点是提供形象信息,主要作用在于“微化”,把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技能,比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精心设问;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讲练结合等项,开展 “51导”,为受训者明路开道,练习技能,在 “导”字上下功夫。

一、微格课的特点

微格课的特点是什么?《梦溪笔谈》上有句话:“具体而微者”。微格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就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

微格课是“形体齐备”课。微格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

微格课是“规模较小”的课。这里所说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节微型课用时约为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具体多少时间,组织者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会事先通知。字串4

微格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而,用于教师培训,更能锻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用于教师选拔、教学竞赛、教师评价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察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二、微格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格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格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微格课”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课”;“说课”是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说”。“微格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说课,就像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纸一样,而上微格课就好比设计师亲自施工。

三、处理好三对矛盾

1.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格课的上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格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程”要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微格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格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格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切入课题要快速。微型课时间短,不能在导入环节上“绕圈子”、“摆排场”。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其中,“紧密关联”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新颖独到、引人注目”是获得好评的必备条件。而“诱发听课的兴趣,诱发探究的欲望,诱发创新的动机……”(不必同时达到,能做到其中之一,就是好导语,就是成功的导入),才是我们在设计导语、进行导入时,应有的追求。

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 篇3

历史是一门基础课,但却是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不必重视的副科。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画一画,写点笔记,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作为一个开卷考试的科目,如果不照抄别人的,自己实打实的去答卷,恐怕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呢?课堂效率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刻苦钻研,认真备课

为了能够上好每一節历史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阅读材料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等,这不仅仅是写在教案上,更要装在脑海里,做到胸有成竹。

首先要备好学生和班级。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基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差。所以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并尽力设计一些和农村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热情地给予表扬,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逐渐的学生不及格现象减少了,优秀率有所提升。这充分证明了,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其次是备好课标。开学伊始,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中的每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力图把握住历史课程的理念、性质和本学期、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

最后是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科书,恰当运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史料等资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并重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同时又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二、趣味教学,气氛浓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歌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每节课根据所学内容,讲解与本课知识点相关联的成语故事,英雄人物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我喜欢把每课的主要知识,编成小歌谣,让学生写在书上,然后大声去读,从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唱歌,是学生最喜欢的事了。很多课节的知识,与一些歌曲息息相关。比如,《黄河大合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等等。在历史课中,唱上一首歌,学生既抒发情感,又乐于探索。

有时候,在小结环节,我会把准备好的知识标签放在杯子里,让学生到前边来抽签。学生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感受了抽签过程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了总结。

三、师生设疑,解决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享受真正的快乐感、成就感。

四、用多媒体,直观形象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好奇感 、独特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民族团结》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学生一边随唱,一边观看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便引入主题;在讲解地形图时,用其它应用软件制出动画箭头,随着教师的点击而移动,可使用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路线,也更便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满足现行历史教学的提问、应答、个别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要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和适当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解答实施遥控辅导。还可以通过一些电影 、电视剧的镜头剪接,然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历史画面中去体味,去感染,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南京大屠杀画面,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展露手脚,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而应是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历史课堂丰富多彩,收到实效,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它还包括应用教学资源网络,如“云教学”平台等,使家长、学生、教师之间互动,共同提高。

怎样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 篇4

一、要认真备课, 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在认真批改试卷的基础上, 做好量化统计工作, 对整个试卷的答题质量心中有数。掌握班级学生总体得分情况, 在整个平行班中的大体位次。既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对比, 也要与平行班进行横向比较, 甚至与外校作比较。二是校对题目, 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心中有数, 从而对试卷的质量作出评估。三是对错误率高的题目按照题型予以归纳整理, 为典题分析作准备。四是对有价值的题目, 进行变换题目的设计。五是总结解题规律, 为后面的考试提供参考。

讲评课不仅要关注试题本身, 作为一节课, 与其他课一样, 备课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备学生情况。针对这份试卷, 思考我们的学生总体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是否存在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等。二是要备教学方法。通过什么手段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明确哪些题目让学生自查自纠, 哪些题目需要重点讲解;使用怎样的手段解决答题中的失误, 认真选择教学方法, 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多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暴露解题过程中的失误,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

二、要体现三维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 讲评课要巩固基础知识, 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思, 提高解题分析能力。从方法与过程看, 需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学、教、议、练、思相结合。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 考得好固然要表扬, 考得不好也要予以鼓励。通过学生参与对试题的分析诊断, 学会反思、自学互教, 从而发挥讲评课的激励功能, 关注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

三、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一是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成为课堂节奏的调节者, 解决问题的指路者, 课堂全局的掌控者。二是一般校对与重点讲解相结合。需要对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 错误率低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主讨论、相互帮助来解决。三是适度开发现有的题目资源。对一些信息丰富、值得深度挖掘的题目, 不是停留于知道答案的层次, 而是变换设问方式、看问题的角度, 形成新情境、新问题, 追求举一反三的效果, 既解答了本题又开阔了视野。四是重视对解题规律的总结。综合分析该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 归纳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四、要按照科学的流程来开展教学

1.总体分析。对本试卷和本班级的考试情况作出评估。这个环节只需3-5分钟, 首先向学生总体交代试卷的质量, 例如范围是否合理, 分值是否适当, 难易是否适中, 让学生对这次试卷有一个了解;其次交代班级的平均分, 以及班级平均分在同类班级中的位次,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次考试中的成绩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2.校对与解析。客观题部分:教师着重分析典型题目, 最好按照类别展开分析, 比如准确记忆理解类、史料解读类、表格释读类、组合选择类等。个别题目, 可以重新设计, 寻求同题异构、异题同解的效果。主观题部分:一是抓住每个题目的主题。每个历史主观题都有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答题的思路必须围绕主题展开。二是抓住主观题设问的集中方式, 引导分析答题技巧。如果属于“据材料回答”类就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 如划分史料的层次, 找导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划分史料的层次找出关键词语,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假如是“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类则不仅要从史料中找信息, 还要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来答题。如果是“论证材料观点”类, 就首先明了材料的观点, 然后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证明或驳斥史料的观点。如果属于“启示或认识”类就结合主题、现实, 阐述自己的认识。如果属于“小论文”类就先确定论点或题目, 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组织证据。分析题目也不是要面面俱到, 可以按照几个类别, 分别从几个大题中抽出典型予以分析。解析题目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发言、学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暴露思维的过程, 从而对症下药。

3.答题规律总结。包括审题、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书写规范等问题。

4.典型卷面展示。选择一两份学生的答题纸, 以投影的形式, 让学生分析卷面格式、语言层次、得分情况, 总结答题的经验教训。

5.订正错误或再次训练。试卷讲评课不只是评评试题的答案, 它还有平衡学生心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讲评课, 恰如其分地分析学生的成绩, 让学生胜不骄、败不馁,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怎样上好阅读课 篇5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一、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华考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二、加强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应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增强语感。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阅读时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四、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怎样上好口语课 篇6

小学生组织语言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再加上爱面子思想作怪,导致好多同学在说话时往往容易出现怯场现象:不够大方、半途而废、颠三倒四……此时,我们不要盲目地加以指责批评,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起学生的说话欲望,说话兴趣。激发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二、进行专项训练,化呆板为有趣

1模仿朗读

播放《匆匆》的朗读磁带,指定学生到讲台上来模仿朗读。要求:声音宏亮、语言清晰、富有感情、姿态大方。这样做,既让学生在课堂上开了口,又让他们理解了课文。

2自述、复述

自述训练可以让学生当众把自己的烦恼事或高兴事讲出来,请大家出谋献策或共同分享快乐,也可以谈谈自己对某部影视剧的看法。复述训练大多可以结合课文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如《矛与盾》让学生用现代口语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或者让学生当回导游,如《桂林山水》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桂林的水和山。这样一举两得,获得理解课文内容和口语训练双丰收。

3开展辩论

辩论,是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用一定的理由来阐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矛盾,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一种特殊会话形式。辩论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辩论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辩论。如让学生辩论“开卷是否有益”“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等。总之,限于小学生的阅历,辩论时间不宜过长,辩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一夫当关,也可以另请高明,力求活泼生动,不拘一格。

4异想天开

面对未知的世界,小学生脑海中可以有无限的幻想。异想天开训练就是要把这些幻想转化为口语。如《假如我是老师》《我登上月球》由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往往会迸发出精彩的语言。

三、进行口语比赛,化潜力为动力

随着小学生口语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我组织部分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口语比赛。比赛的内容要因人而异。对于口语表达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评比项目有: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调速度是否合理、表情是否自然、态势是否得体。评委可由学生担任。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比单位时间里用词数量的多少,比对同一问题的阐述谁更精彩。

怎样上好历史课 篇7

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春秋, 这在中考中是非常热门的, 所以针对这个专题我专门用了一课时来复习。本课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复习, 引起兴趣

基于让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考虑, 复习课的导入也应尽力遵循活泼、贴近生活的原则, 寻找学生关心的时事作为切入点效果经常比较理想。可以是某个新闻引发的讨论, 也可以是学生了解到的新的政策制度;可以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 也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变迁。方法则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

本课我采用了谜语式的导入方式:“25岁, 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 不止代表地点, 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 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答案:深圳) 。

二、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在中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仍然重要。在平时的新课中, 我采取的方法是每节课用前5分钟来进行背诵或默写。通过实践, 效果不错。在复习课中我采取了新的方法:让学生动笔记忆, 而这个过程也占据了课堂的15分钟。具体方法有: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整理书上笔记;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展示完成关于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 默写, 等等。但在复习时要注意:第一, 对于最重要的知识, 要求学生记忆;第二, 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 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记忆效果更佳;第三, 注意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复习, 不造成知识的缺漏。

根据该节复习课知识量大的特点, 我采取了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提供的线索在书上整理笔记的复习方法。具体线索如下:

三、现场做题, 培养能力

中考不论怎样简单化, 仍具有选拔性, 所以在考试中往往有一部分拉开差距的题, 尤其是材料题或者简答题。

1. 针对材料题:

对于材料题, 学生比较烦难, 但一旦教给他们方法, 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本课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材料题:

“1979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是哪位党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3) 今天我国对外开放在不断扩大。对此同学们也有亲身经历。请举一例。

第一步:泛读材料 (读懂) 。这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该题一目了然, 是介绍我国设立特区的一些知识。

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 (尽力寻找关键词或答案) 。该题关键词有“形式”、“原则”、“对外贸易”等。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用白话) 。如果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 那么答案一般都是出现在材料中的, 学生切忌在书上或材料中乱抄一段来作答;若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一般出自书中。

2. 针对简答题:

答问答题时, 要抓住“三审———审时间、审空间、审内容”的窍门。如题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又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审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也就是1978年至今;审空间———农村, 切忌回答城市改革的内容;审内容———有些题目要细化到分板块, 但这里不需要。

四、结合现实, 升华知识

中考中有2分以上的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回答即可得分, 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开放性的试题。曾经有学生反映他遇见这样的题目时完全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认为这种题是送分题, 学生都能回答, 但实践证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需要训练。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加入了这样的环节———对知识的升华。

该节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因为经历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题目我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而是给同学们自由讨论的空间。怎样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锻炼做题能力呢?我把全班同学按就近原则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 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动笔写出自己的答案, 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答案。经过长期训练, 到中考前夕,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很少出现以前的不做的现象了。

总之, 开卷考试要求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 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怎样上好一堂课 篇8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根据教学常规的要求, 学习大纲, 了解各章的内容及其重难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必须把这一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一堂好课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堂课的教案设计, 才会不失偏颇。我认为, 在编写教案时, 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从全班学生的基础出发, 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宗旨;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并追求解决问题难点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 在编写教案时, 还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明晰、条理、富有美感的板书, 能调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容易利用信息交流的渠道。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 (1) 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2) 配合讲解, 出现适时; (3) 师生合作, 共同参与; (4) 技艺圆熟, 富于创意。

除此之外, 还有教具的准备, 根据知识的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好课堂所用的教具, 也是上好一堂课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在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所用的教具, 才能在上课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用起来得心应手, 胸有成竹。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 把二者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起来, 做到三合一。

我的课堂教学思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 (巧设玄机, 把学生带到问题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授课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2.讲授新知识

讲授新知识是授课的中心, 如何把新知识输入给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1) 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艺术,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还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讲课时, 语言应准确、规范、语调委婉, 做到抑扬顿挫, 课的速度要快慢适宜,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如果讲得太快, 学生思路跟不上, 容易掉队, 讲得太慢, 有的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做, 注意力涣散。课堂教学中快慢要交替出现“柔性”转换, 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 顺畅自然。

(2) 讲授新课把握的两个原则

第一,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由未知到已知, 有陌生到熟悉。

第二, 课堂人力运用的多边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 不只是教与学那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还要协调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多边性原则。

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克服师为主体, 生为客体的观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主体, 也是客体, 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 那么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会被动地听什么, 学习不会有成效, 也不会发展智力, 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的作用。这存在一个课堂人力合理运用的问题。有些工作, 教师完全可以不自己包办, 而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 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培养。另外, 学生的上进心与责任感也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不忽视的驱动力, 教师可以将竞赛的正向作用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课堂练习, 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常说起精讲多练, 进行课堂练习, 存在一个质量效率的问题。如何保证质量调高效率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设计训练题组。

通过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 依次达成层次目标。注意防止形式上的所谓题组训练。

2.训练题组应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

注意发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转换问题的表达方式, 改变问题条件、结论等手段, 对本课习题加以引申、改造,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题、编题。

3.练习的形式与要求。

形式不拘一格, 口答、板演、书面练习、讨论竞赛等, 充分发挥不同练习形式的作用。做到既全部训练, 又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小黑板、刻印练习、投影仪等)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

4.练习的讲评。

讲评要有选择性, 注意针对性。抓住重点, 简明扼要, 反对面面俱到不讲不放心的做法。不同类型的练习, 讲评要有侧重。对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 应侧重于讲评学生的思考过程,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对技能训练联系重点讲解步骤、格式、解题速度是否合乎要求, 解题方法是否简捷。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对智能练习主要讲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探求最佳方法。

四、布置作业

笔者认为, 新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业要有弹性。

一般学生作业要适中,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让他们感到有题可做, 做到差生吃好, 优生吃饱,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

2.分清作业层次, 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生学完《小稻秧历险记》这篇童话故事后, 我设计了3个作业供学生选择:复述课文;表演这个故事;续编一个小故事。

3.张扬作业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比如, 教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结合学生的特长, 请喜欢表演的学生排演课本剧;请喜欢绘画的学生画几幅图, 做成连环画;请喜欢朗诵的学生朗读录音;请喜欢创作的学生续编故事。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表演的逼真动人, 绘画的形象有趣, 朗诵的抑扬顿挫, 创作的立意深刻。

4.加强作业探究性, 提高综合能力。

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积累素材, 然后制作各种小报。

5.作业开放,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搜集资料型作业。

例如, 在讲《秋天》一课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相片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富饶;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秋天给予了深深的留恋;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被秋天的热情点燃。

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9

一节好的语文课, 不是45分钟就能完成的。这45分钟所展现教师的才华、学生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修炼的, 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增长个人知识修养, 并且有意识地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 最后把这一切体现在一节课中。一节课好不好, 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是否达到了和谐统一。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 整天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解书本, 就很难吸引学生。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是一个书法家, 一个播音员, 一个作家。这些要求虽然有些苛刻, 但是指出了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扎实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要普通话发音准确, 语速适中, 声音响亮、高低抑扬错落、感染力强, 并能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巧用修辞、典故、古诗名句, 语言幽默风趣, 妙语连篇;“三笔字”工整规范, 教材熟悉, 运用多媒体设备娴熟自如。如果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过硬, 就不可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语文教师仅有渊博的学识还不够, 还应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首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 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 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 设计出恰当的提问, 启发学生思考, 推动教学开展。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水平。驾驭能力强的教师在课堂上有大将风度, 充满信心, 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 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等缺点。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 而学生很少参与, 老师的水平再高, 学生没有得到发展, 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课前预习一般分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 (1) 读。反复读课文, 要大声朗读, 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体会语言美, 品味句式美, 把优美的词句采集在自己的采集本中, 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2) 圈。课前预习课文时, 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课堂上认真听、仔细记, 做到难点突出。 (3) 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 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 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 加深印象。 (4) 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 做到重点突出。 (5) 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 巩固记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的美妙, 语言运用的精妙, 思想表达的深邃, 见解阐述的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学生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诵等形式都可以。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 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 品读课文精彩片断。书读透了才悟得出, 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十分重视情境教学。把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 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 这样不仅能对教材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还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 篇10

一、深钻大纲教材, 活用教学内容

深钻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 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透彻地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 并找准教学的突破口, 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 用活教材。

《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从这三个方法去思考, 我将其细化为:把握课文的内容、中心思想、情感, 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 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 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 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 就比较容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 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 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在钻研教材中, 我认为要以独立钻研为主。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使用, 但应该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 并且要消化、吸收, 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 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个人的钻研, 否则教师个人的能力便无法得到提高。

一位名师曾说:“钻研教材深, 沙里出黄金。钻研教材精, 解牛如庖丁。”只有养成深钻教材的习惯, 才能看到教材中的黄金屋, 才能在教学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活用教材。

二、有效备课, 提高课堂效率

要上好一节课, 备课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效备课需要教师认认真真从点滴做起。要有效备好课需要勤于学习, 按照步骤方法不断修改, 有付出就有收获。备课好比战前准备, 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 只能束手就擒。备课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备课标。课标是教学的舵盘, 新教师首先要先了解它。有时候目标把握不到位, 在教学内容时就可能加深难度或教得太浅影响后续学习。

备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过程,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预设, 这样会使备课更有针对性。备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高发展水平。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 自己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备教材。包括备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练习的设计等。做到通视本册教材, 仰视高年级教材, 环视其他版本教材。对照多个版本进行教学, 深入思考教学思路。比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 不同的版本导入新课的方法就不同, 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情境导入。另外, 备课前, 要充分研究文本, 画一画, 写一写, 设计出学生可思考的问题, 在书上做标记备忘。

总的来说, 备课非同小可。备课备得好不好, 通过上课可以直接检验, 并且可以通过课堂这个渠道来反馈和矫正。备好课后, 再来研究如何上课, 课堂就会成为尽情展示教学魅力的地方, 品味成功教学的地方, 这样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提高教学水平, 改革管理, 优化备课, 提高效益。

三、合理利用课件, 犹如画龙点睛

合理利用课件, 是充分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实际情况来看, 网络上的各种课件多如牛毛, 不少教师不顾教学和学生实际全盘照搬这些课件, 其实有不少课件可以说是粗制滥造, 有的内容庞杂, 对教学作用不大, 一股脑儿地搬下来, 学生听了不知所云, 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探索出一些运用课件方法, 对提高课堂效率十分有益。

利用课件教学, 效果是显著的, 它在教学中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幻灯片把小图片放大, 比一般直观教具有更强的直观性, 更生动形象和引人入胜,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课件教学, 既有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 而且幻灯图像给予学生的印象图片比其他直观教具更为深刻, 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精选和制作幻灯片。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教材, 要利用幻灯片教学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不能离开这些任意选制、滥行放映;也不能离开主题, 节外生枝, 投学生所好。对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 要适当删减, 去粗取精, 切不可全部照搬, 要用得犹如画龙点睛。

在教学中, 不论是新课学习还是复习, 均可运用幻灯片教学。在教学进程中, 可以分散放映, 也可以集中放映。如何安排, 并无严格限制,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方式。通常情况下, 都是边讲边放, 把幻灯片教学融入整个过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放映方式, 能紧密配合教材内容, 成为解决难点, 突出教材重点,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验证明, 这种方式在讲授过程中收效很大。

总之,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使语文课堂情意浓浓, 高潮迭起, 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 而且在心灵上产生了愉悦的振奋, 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以“媒体”为手段, 以“情感”为纽带, 以“能力”为目标, 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学习最佳氛围, 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更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

四、尊重学生, 师生互动构建新型课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别。这就决定了教师接受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学生在学校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老师的爱是博大的、精深的, 它像阳光一样, 洒向大地上每一个角落。喜爱优等生, 歧视后进生, 是狭隘教育观的表现。西方有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人,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不妨借过来说:“一个老师, 爱优等生是人, 爱后进生是神。”当然,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但是, 只要我们拿出真诚的爱心, 就会发现, 后进生也有许多可爱之处, 也有许多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指导, 就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在教学工作中, 必须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 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 做到师生相互悦纳。在学生人生成长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我们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 是他们走向理想之路的引路人。对现代学生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的威严, 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 而是能够理解、信任他, 与他平等对话, 伴他成长的引路者、解惑人。

老师要善于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 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达到理解、执行教学意图的目的。我们要尽可能减政放权, 尽可能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不是老师的事情。从组织结构的设计与活动的组织, 都应渗透这一思想。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堵漏洞, 死死盯住学生的言行, 而应当细致地疏导帮助, 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 创设和谐的氛围, 形成开放的学习文化氛围, 以求“润物细无声”。

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应是和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这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 教师应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高于学生, 如果不是, 就应该不耻下问, 因为教师作为个体, 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 只是一分子, 因此, 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 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教学中, 师生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怎样上好数学课 篇11

一、更新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是上好一节课的前题

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个眼神、一副表情都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着导向的作用。新时代的教师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得远一点、深一点,要想到时代赋与我们的使命,这样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全面发展。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怎样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愉快地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交流的同时注意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创设条件。

二、提高讲授的艺术性

不同的课堂讲授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当它具有表演性、创造性、审美性、情感性和征服性时,才如同艺术一样感人肺腑,促人奋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简单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等。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数学的这些内在美,则是讲授魅力的本质。演、说技巧是发挥讲授艺术的核心。演,是指手势、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实物、板书等无声语言;说,是指有声语言,它们是讲授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利用有声语言来吸引学生,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启发思维,点拨疑难,还善于抓住动作运用技巧、教具运用技巧、表情运用技巧、板书运用技巧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柳暗花明”,一会儿比喻,一会儿暗示,以奇引趣,以趣解疑,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我讲“圆的周长”时提出“你是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滚动的方法”。我又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不能”。其中一名学生想出了用绳子绕一圈的方法。在学生观察到圆的周长的长短与它的直径有关系的前题下,老师又提出“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再一次测量、观察、讨论,从而得出了正确结论。层层的设疑,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问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心,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

三、以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注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虽源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但又高于知识与方法,它是对知识与方法的一种本质揭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时,教材上是用直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合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但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认为缺少对思维方法和其必然性的揭示。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转化思想的初步形成。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长方形可得到其面积公式,那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找到其公式呢?当学生从剪拼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并从中受到启发后,再引导运用拼合法找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了用拼合法获得公式的思维来由。联系原来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也运用剪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里再次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给予具体的思维提示,即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方向和方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充满着创造。我们要用教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那么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我以为,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真谛!

怎样上好试卷分析课 篇12

一、通报成绩

考试完毕后, 学生最关心的是分数, 那么这时最关键的就是试卷怎样发放的问题。不能用念一个发一个的方法, 这样回挫伤成绩不够好的同学的自尊心, 但也不能让学生对考试成绩稀里糊涂。最好的办法是:在上课前几分钟将试卷发给学生后,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分数就行了, 不要相互打听, 但对自己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水平应有一个了解。这时教师列一个分数段表格, 公布每一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这样既有鼓励性, 又有批判性。可使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又使他们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水平, 对优等生也是一种鼓励。另外, 还应有一个排名册, 但放在教师那里就行了, 供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加公布。这样也便于教师今后的工作开展。

二、交流学习方法

请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再请两名进步较大的学生谈进步的原因,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 做一些重点分析, 特别是对一些符合学习规律的方法给予肯定。之后, 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出这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对前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反思, 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分析试卷

教师分析试卷不是一一对答案, 也不是就试卷讲试题, 而是根据阅卷的统计资料, 重点分析出错率高的题目。教师在分析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教会学生从一题知多题, 触类旁通。让学生重在看命题意图, 明白解题思路, 总结出错的原因等。

四、学生自评试卷

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试卷暴露出的这一阶段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下列表格。

这张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目前地理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而且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学习方法, 以及在不同学习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为学生调节自己的地理学习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五、感想讨论

试卷分析课, 主要是通过分析, 提出同学们地理学习的问题, 并且对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讨论。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提醒、鼓励、督促学生运用适当方法解决地理学习问题。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从原因上讲, 一般是对自己要求不严, 本身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基础较薄弱等。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一节试卷分析课使之得到彻底解决。当然, 试卷分析课中谈到的大多数问题, 在他们的学习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所以讨论对策对他们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但这些都不能取代老师给予的更加细致、更具体的帮助, 其中也包括从感情上对他们真正的关爱。

上一篇:区域布局结构下一篇:农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