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欣赏课

2024-07-02

怎样上好欣赏课(共9篇)

怎样上好欣赏课 篇1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董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运用作品比较,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举几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美术欣赏中的音乐与绘画: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所以虽然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同样也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地放送,请同学们进行浏览式欣赏两张图片,注意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利用声音的比拟,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色,特选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比较(一般用实物投影或换灯片)。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进行比较欣赏,一简一繁,各将其妙。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美术作品中的对比与和谐:

事实上,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实,在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这一节中,如果不很好的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会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看看画家是如何来经营画面的。如图 3 林凤眠的《静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

三、美术绘画中的制作技法比较

沃乐夫曾经说过,一切绘画得益于其它绘画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进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欣赏教学时,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我找到了一幅与其题材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

四、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在欣赏中,将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作一比较,是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同样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众所周知,艺术形象来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如唐代青绿山水大师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他的作品标志着山水画中青绿体系的成熟。而《森林风景》为十七世纪荷兰派画家鲁伊斯达尔所作。

这两幅作品和后来的风景画相比,他们的山水画作风一样,都属于早期古典作风,但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讨论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比较不难发现:风景画本质上仍没有独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动舞台,只是人暂时离不开前台而已。它不像中国山水真正脱离人物,山水画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现,风景画则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机去摄取一片风景相同,这是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本质区别。因此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释。”

五、美术想象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迷人和令人神往的,人们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无拘无束,达到非凡的境界。我们再把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与梵高的《星月夜》作比较对照,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人类的内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现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现。

通过教学,自己体会到:比较也是美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方面。如果把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常常不易说清楚,但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因此我们在美术欣赏中切忌孤立的对待每一件作品,而是要和其他作品联系起来看,进行各种和多方发面的比较。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吸引、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作品比较的范围很广。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的教学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怎样上好欣赏课 篇2

关键词:欣赏与传道,欣赏方法,欣赏意义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其道, 各显神通, 而教学效果大概也都有其独到之处。有时在外面听课, 会看到一些老师上的欣赏课, 在课堂上他们所表现的上课形式虽然也多有变化。比如, 有的是绘画, 有的是表演, 还有的是游戏等。但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欣赏, 想法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加深印象, 那印象再深还是会忘记, 然后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学生还有一些忘不了的, 了解了, 知道了, 仅此而已。而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一点东西, 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某种素质,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忘记, 也可以彻底忘记, 但忘记后还剩下一点点:修养。虽看不见摸不着, 却比“知识”有用得多。

也就是说, 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欣赏课怎么上固然重要, 但首先要思考的却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传道”。而这“道”在中学教学中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大可不必惧而拒之。只要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要上欣赏课, 为什么要上美术课,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文化这些基本的问题, 就明白了。了解了美术知识决不意味着就懂了美术, 要让学生逐步“懂”美术, 在欣赏的同时, 必须通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文化学习与生活乃至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理解, 让他们懂得其中的原理, 并且能以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对待文化现象的态度。

所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除了思考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的欣赏内容以外, 还把它分成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和学生的绘画实践距离不远的作品, 如一些优秀的和不太优秀的学生作品, 还有名家的一些草稿和速写。学生对名家多少有着遥不可测、事不关己的感觉, 这一步的任务是把名家拉近并以其中一些方面指导自己, 提高立足层次。

第二步, 围绕美术的定义和范畴展开。我给美术下了个定义:美术又叫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 是人类用物质性视觉手段塑造或者描绘一定的形象或形体, 来表达某种观点、某种感觉或者某种情感的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服装、摄影、书法、民间美术。这些都是美术家族中的内容, 是一张网。如果学生把欣赏的具体内容全部忘记, 这张网却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 在以后看到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 会试图将其放到这张网中的合适位置, 这是最起码的。

第三步, 从某种艺术性的角度去欣赏。我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创立了一个特色教学:构图教学。关于构图教学, 非本文话题, 但对构图的讲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所以构图的思想方法可以在让学生指导自己欣赏作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步, 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会正确对待和欣赏人体艺术作品非常重要。因此, 可以安排一系列以人

教学的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所以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才能独立地接受各种知识, 才能在离开学校后靠自己能力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不断进取。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有两个核心意义:一是“学案”,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不同于教案, 教案是教师站在高于学生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二是“导学”, 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点拨思路, 评价效果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二、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特点, 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内容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多,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性, 应用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但中职生往往对机械知识了解不多,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记住教学内容, 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很枯燥, 很多知识前后混淆, 甚至越学越糊涂, 越学越没兴趣。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机械基础教学中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和巨大学习潜力,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笔者通过不断探索, 结合课程特点, 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在学案中设计了“课前尝试———课堂探究———课后巩固”三个环节, 在这三个环节的执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及集体活动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保证学习有效性, 课堂的实效性。

1. 课前尝试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在课前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 以教师为引导, 先布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提前自学思考。例如, 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这样设计学案:

第一步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运动特点及应用。布置学生用四根长度不一样的杆 (可以用硬纸板代替) 首尾相连, 并记下各杆长和运动特点。

第二步学生围绕目标了解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应用等, 为引导学生的课前自学, 学案中配备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小练习。结合书本可以让学生以选择填空问答的形式来回答。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设计的课前问题一定要有技巧, 难度适当, 应该是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来, 否则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自学效果。

2. 课堂探究

(1) 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 结合旧知识将新的知识进行分类融合, 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体艺术为主题的欣赏内容。

当然, 还可以有很多, 顺序也不必总是如此,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总之, 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欣赏内容串联起来, 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联, 还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眼光, 在此过程中欣赏的内容也反过来对学生培养这一眼光起到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 这些疑问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与学生合作探索解决学习中的疑问。讨论中要求小组同学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 供其他同学讨论、补充。在讨论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善于倾听, 同时控制好讨论时间, 决不浪费时间。

(2) 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精讲, 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去尝试, 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 他们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 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 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案导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抓住要害, 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 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和方向判定。这部分涉及计算的内容讲课时要详讲、精讲, 解题思路清晰, 让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公式, 规范解题, 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 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3) 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 形成技能、技巧, 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利用“学案”中的练习题, 当堂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根据反馈结果, 及时矫正, 基本做到当堂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例如, “直齿圆柱齿轮的尺寸计算”可以安排这几个练习。 (1) 已知三大参数, 计算各部分主要尺寸。 (2) 如有一标准齿轮在工作中损坏, 可测量出齿顶圆和齿数, 现要求重新定参数, 配个新齿轮。 (3) 根据计算的一对齿轮主要尺寸, 画出该对齿轮正确啮合图, 并标注相应的圆、公切线、啮合角等。这三个练习层层递进, 第1题是基础题, 通过解题强化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第2题为应用性练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题为提高题, 既有计算又有作图, 通过练习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巩固、拓展, 同时对前面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复习。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 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 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收到实效。

总之,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我们相信“学生能自学、自学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只要我们放开思想,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进一步优化学案教学的质量, 学案教学法就能在教

(江苏省惠山中等职业学校)

浅析怎样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3

关键词:把握心理;引导欣赏;提高素质;备课;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入21世纪,在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音乐欣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們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nlc202309020549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學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乐曲《游击队歌》的欣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曲目准备自编自演的音乐剧或者音乐小品。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教学中来。

(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展再次创作。音乐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例如在乐曲《十面埋伏》的欣赏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形,并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乐曲表现出来。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就要从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的结合。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学生为本,以教授为辅。将中学音乐欣赏课上好。同时,怎样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如何将音乐欣赏教学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4

一、敲出情境。在教授《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商量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乐曲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并常尝试自己去表现、创造。

二、敲出创造。在聆听《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涉及到编创不同的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我采用了先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一般的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不同的节奏:舞蹈节奏x --- x ---,马蹄声   ,枪声:嗖 0 嗖 0。其次,用碰铃、双响筒、小锣来敲击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敲击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节奏感知的过渡。

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创编,然后敲击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牢牢掌握,从而灵活运用,自由创造。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5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电 话:***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 欣赏 教学 方法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揽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大谈其历史渊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由于某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并由此造成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对于升学没有用处;同时也由于我们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在从事美术教育时过分强调美术技法的教育,使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必须具备绘画的天赋,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由此而来,人们对美术教育形成不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这就形成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些问题。(1)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无暇对美术课产生重视,就造成了学生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或看其他学科书籍的现象。(2)由于多年来对音美教育的忽视,使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应该积累的美术基础知识量非常贫乏,给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造成难度。(3)由于学生知识的贫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不爱听,变主动教学为被动局面。

根据前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高中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来解决。

三、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我们要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特点和效果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使高中的欣赏教学取得实效。

(1)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地说在美术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述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

2.提问法:教师就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同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教师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其次,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几个主要环节。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纽带。由此看来,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问题。

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一次传统常规教学法与新教学法的对比试验。

(一)教学实验内容

1.研究对象:选择高二年级一班、二班作为对比教学班,其中二班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一班采用常规方法教学。

其中:一班有学生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二班有学生60人(男生26人、女生34人)

2.研究形式:采用对比形式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调查问卷、考试和教学实践几项内容。

3.调查内容:①学生原始情况:包括学生对美术学科有兴趣的原始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原始人数(百分比)。②验证实验成果的学习兴趣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人数(百分比)。

4.考核内容: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分析。

5.实验内容: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法的结合应用、情景法与探究法相结合的应用。

(二)教学实验的实施。在比较教学实验正式实施之前,首先对一班、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然后,用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新教学法较之于传统常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学生除了依其直观感受,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外,还需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参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并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认识。从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引发学生在自身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得到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的美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当然,美术欣赏课在使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变、综合利用,根据具体课业内容具体分析。并且在一堂美术课中,经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应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术教育、提高美术素养。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总字数:3355字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试论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点体会 篇6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知,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如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感受音乐形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验、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

一、以提高情感体验为核心,营造参与想象创造的氛围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与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

二、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7

研究的最初阶段(1998—2001),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学生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2001—2003),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学生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 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2. 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 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 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

该随时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学生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2003—2005),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

1. 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地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 从学生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

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 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

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学生,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用表情、动作和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 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学生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 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京调》的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会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 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学生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

2. 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 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8

音乐是艺术的产物,是一种艺术表现行为和激发感情共鸣的过程,音乐欣赏中,聆听者不仅是对音乐的欣赏,而且是对音乐深层意境的感悟过程,是把音乐表现出的感情融入欣赏者内心想法的行为。如何激发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音乐的这种思想?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教、唱等基本技能,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角度充分引导、对学生的欣赏热情充分调动、对学生的音乐激素充分激发,让学生的耳、眼、手等各种感官带动全身的感官系统融入音乐,引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如何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觉音乐、感受音乐、感知音乐,最后深入音乐作品内涵。

首先,教师不单单是教者的角色,需要通过日常生活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不断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音乐欣赏的各种相关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鼓励学生在上课前先介绍对所欣赏音乐的认知,让每个学生先动手、动脑、动耳,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描述对所欣赏的音乐的最低认识,不但提升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的感知,而且在教学中体验音乐,体验音乐的同时收获快乐,不断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音乐自我欣赏的能力,最后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养成自我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其次,课内活跃课堂气氛,音乐本身是欣赏和陶冶情操,给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对所欣赏的音乐,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不局限,给学生一个自己的平台,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音乐的认知;试想学生用舞蹈形体动作表达展现音乐;用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教师只需对学生的感受、感知、感觉做出引导性的启迪,在引导讲评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感触加深,对音乐的审美角度在欣赏中不断转换,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再次,回味音乐,先放一遍音乐,一遍让学生聆听,在播放过程中,有稍停顿的间歇,对欣赏的音乐讲解,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角度,讲解完后再次回放音乐,一边用语言简介音乐作品背景创作年代,用剥丝抽茧的方法,一步一步慢慢揭开神秘音乐后面的面纱,从创作年代、作者表达,以及音乐作品后面所隐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都是有故事的,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典故,都有作者所寄托的一种情思、情怀。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欣赏课中,讲述了中国民歌千百年来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了解,充分认识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的历史。从古至今,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歌一直伴随着劳动者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苦乐年华,记录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更应该掌握、熟知我国灿烂的音乐艺术文化,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歌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元素。教师对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的热情进一步加强,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得以实现。

第四,总结音乐;笔者采用启发—引导—总结的模式,深入课程教学中,发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最后得出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水平。

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时,音乐欣赏不限题材,放映两种风格的微电影,学生一边看影视,一边欣赏影视中的音乐,同时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情节。看完影视,教师可以一边对学生提问:“你们能从影视中听出这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回答:“山歌。”结果学生疑问重重:“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进一步深入探研,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引发学生讨论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积极活跃地思考,给了笔者一种引导方向:“这两首山歌产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和再次聆听。学生经过观察研究分析,发表观点看法,最后教师把学生的观点综合,对同属于山歌的《放马山歌》与《赶牲灵》进行点评式分析,但由于地区不同,寻找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特点的原因。《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是山歌是勤劳的劳动人民在劳动间歇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约束。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各有千秋。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狂野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启发—引导—总结的教学方式,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达到了,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成形且不断提高。

怎样上好律动课 篇9

语言故事

中班

授课人:许雅慧 活动目标:

1. 能从影子的整体或者局部轮廓大胆猜测故事中的客人,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 喜欢阅读故事,体验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快乐。

3. 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朋友一起过生日的快乐。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了解故事内容,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活动难点:

根据影子的明显特征猜动物。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日快乐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题,观看图片(小猫)

师:今天呀,老师请了一位动物小客人到我们这儿来做客,你们猜猜,会是谁呢?跟它打个招呼!(鼓励幼儿大胆用普通话与小猫打招呼)

师:小猫今天特别高兴,知道为什么?(观看图片)哪里看出小猫要过生日?(直接引出,通过观察封面,让幼儿获取有关于故事的信息,发展幼儿语言的完整性,了解故事的封面隐藏的内涵。)

(二)理解故事,听声音,观看大图书3(停电了)师:哎呀,小猫过生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

师: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小猫怎么办的?(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述解决停电的办法)

(一片漆黑的画面,带给幼儿视觉的冲击,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幼儿语言及推理解决能力)

(三)观看课件(小猫拿着电筒照)师:看看小猫找到了什么?(手电筒)

(四)观看课件5(门铃,客人来了)

1.师:叮咚:门铃响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解疑故事中的解决方法。)

师:这是谁啊?你们帮小猫猜猜看,(是小兔)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小猫打开门看一看。猜对了吗?(小兔,你好!请进请进!)

2.叮咚:又有人来按门铃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这是谁啊?谁来猜一猜?(刺猬)为什么?打开门看一看。真的是刺猬来了!(刺猬,你好,请进请进!)

3.叮咚:又有客人来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会是谁呢?长长的尾巴是谁啊?快请他进来看一看吧,(课件10)(小猴,你好!请进请进!)4.现在小猫的家来了几位朋友?我们一起数一数吧!(数1.2.3,同时出示课件)(推过剪影的效果深深吸引孩子探疑的兴趣,在充分推测的过程中,用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完成的语言描述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

5.叮咚:还有朋友来啊,小猫的朋友可真多,我们来看看,哇!这次一下子来了三位朋友,到底是谁呢?打开门看看。(长颈鹿,梅花鹿,熊猫你们好!请进请进!)(能分辨主人与客人,感受朋友共庆的欢乐场面。)

(五)完整讲故事

(幼儿在推测的过程中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了解,本环节通过互动式读大书,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以生动的语言适当修改原文中的语句,让幼儿享受在以图示文的过程中。)

(六)引导幼儿给小猫送祝福,唱生日歌

1.师:现在小猫家里更热闹了,哇,电来了!小动物们一起给小猫过生日啦!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小猫一起过生日啊?可是有一个要求的哦,那就是要跟小猫说一句祝福的话,你会吗?(幼儿说祝福语)

2.生日歌响起,引导幼儿唱生日歌。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给小猫唱生日歌好吗?

上一篇:死亡证明居委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