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共12篇)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1
人民教育版《GO FOR IT》新教材, 主要是加强了初中英语的阅读量, 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达到能懂会说会运用的学习效果。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中学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阅读课就是训练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 同时阅读能力也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 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呢, 似乎是我们大家都共同追求的。好多青年教师对此比较模糊, 或者说在理论上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要么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 成了翻译课;要么一味讲技巧, 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 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要么只是把重点单纯地放在单词、句子意思和语法等基本知识上, 而对于其他方面, 关系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关系到学生语感的培养, 甚至可能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的能力方面, 似乎并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1、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 符合学生的爱好。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长短适中。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时间, 针对文章的篇幅和难易程度限时阅读。文章篇幅不宜太长, 否则学生容易倦怠。
3、难易适中。尽量做到先选学生们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可高估学生的水平, 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
4、分类训练。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考试部分的阅读题, 平时我们可以人为地将文章分类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对各类文章掌握技巧, 解答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叙事类、广告类、表格类、幽默类、科普类等。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训练, 且教给相应的阅读技巧。当然,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和阅读速度,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
二、抓住关键词, 概括段意中心
1、默读一遍, 回答浅层问题。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加快主要信息扑捉能力。例如, 初二年级第四单元的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schanged her life》。学生默读一遍大约需5分钟时间。回答4个左右的浅层问题。1.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dout her daughter?2 what did the children say about their volunteer teacher?3.How did Yang Lei say she could help?4.What did Yang Lei say about her time as a volunteer?
2、大声朗读, 回答深层问题。大声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形成语感, 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这是第二遍阅读这篇文章, 可以问学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W hy may teaching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2) why would Yang Lei like to help those children? (3) Why would Yang Lei return to the area again?
3、找出重点词汇, 理解并运用。由输入到输出, 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对于关键词的重点掌握及运用是知识输出的资本。这篇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有:sound, experience, make, need, until, open up, as, enjoy, there is no difference.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短语造句, 或编一个故事, 在运用中掌握这些新词。
4、概括文章, 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形成完整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 抓住关健词复述课文, 是思考后成品输出、学习后成果展示的重要环节。
三、挖掘主题, 拓宽思路
1、仔细研究, 找出文章的引申义。文章是作者传播信息或信念的载体, 要体会到作者的深层含义。作者想通过《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让学生们了解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的艰苦, 从中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更加发奋学习。同时也激发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引导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2、换位思考, 别出新意。看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如果你是一位山区的学生, 你会有何想法。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你又将有何打算。如果你写一篇有关希望小学的文章, 你会说什么。总之,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四、激活思维, 展开讨论
将阅读文章其转化现实教学的形式就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 手, 心, 耳、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愿望。比如在《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一文中, 问:你听说过希望小学吗?你曾亲目睹过边远山区的生活吗?如果有一天你有一个机会你愿意去那里工作吗?在学生轻声阅读该课文之后,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 最后让学生自由操练。然后要学生讨论:If we have a chance to go there to work one day, what can we do for them?由于教师利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全班学生都很兴奋, 讨论时气氛热烈,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表述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根据阅读题材仿写
在每一篇阅读完成后, 我们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题, 以提升主题, 并给学生一个真正进行主动交流的机会。老师引导, 学生讨论过后再进行写作, 一是让学生觉得这仅仅是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而已, 觉得有话可写;二是有利于学生创作性的学习写作, 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比如, 在学了《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可以引导学生写If I am a voiunteer, what should I do?或If I am a student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what should I do?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 在英语写作中做到有话可说, 汩汩而来。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2
摘要: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更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学生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怎样读;教师指导究竟导什么,怎样导,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对“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阐述。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价值取向、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更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随着图书在各校配备的普及,许多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程”,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了教学常规工作。然而,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说得多,做得少;想法多,务实少;借书多,读得少,形式多,效果少”的现象。学生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怎样读;教师指导究竟导什么,怎样导,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怎样上好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谈几点感悟。
一、上好读物推荐课,把握好价值取向
读物推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上此类课前应充分了解图书室的
藏书情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推荐读物,将推荐目录打印提供给学生选择。推荐读物应注意:
(一)、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
(三)、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动活泼、规范;
(四)、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
(五)、选择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
新课标建议向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拼音读物、低幼儿歌、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向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童小说,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国名著”为主;向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童话、寓言、故事,浅显的文言文,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外名著”为主。
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即发展方向),小学生处在人生的萌芽阶段,可塑性很强,不可能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面引导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辨别优劣、辨别正误,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自觉抵制不良读物。
二、上好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贵在方法,读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和质,教师要教给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
喜欢看,可怎么就没有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一)、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等。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
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会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
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出黑板报。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大量阅读了有关书籍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画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上好课外阅读评价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愉悦,受到激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合理、客观、激励性的评价,让其课外阅读成果得到展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教师要抓好“两个”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主要是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阶段性地展示,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及个性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调整新的阅读行为。终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一般在期末进行,对学生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技能、目标要求
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进行评价,对下一学期的课外阅读作行为指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感情与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从而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怎样上好初中数学“课改”课 篇3
关键词:兴趣 基础知识 创新 自主学习 实践
新课程标准实施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开放,和谐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提问、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通过我六年的教学经验,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数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热情高涨呢?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是创新的起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但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课堂上主要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教师和其他方面的数学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下,根据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外部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认识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教师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这个应该使学生心里放松、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只有这样的课堂,老师才能教的得心应手,学生们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迁移、类推、、实验、分析、归纳等学习能力。
三、实践是学习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归宿”。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教材、落实实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处理教材,该删的就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改进作业、进行实践。
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題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任勇.《初中生学习法与能力培养》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习题课 篇4
一、狠抓学生基础知识, 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 物理中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 为解题做好准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所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其次, 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 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 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掌握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方法。
二、认真分析习题, 并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主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精选习题是关键。
1.注意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题目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密度应用练习, 教师选用这样的一道题:体积为30cm3, 质量为178g的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若空心的, 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先让学生解答,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求体积, 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练习, 促进知识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考
“一题多变”教学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精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个容积为2.5L的塑料瓶, 用它装水, 最多装多少千克?用它装汽油呢?”这道题后, 教师把题目改为:“能装满1kg水的容器能否装下1kg酒精吗?”或“能装满100g酒精的瓶子, 能装下100g的水吗?”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训练, 开拓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3.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习动机, 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密度公式解题时, 这样一道题目:小芳买了一件银制工艺品, 测其质量为10.8kg, 体积为14L, 请你帮她鉴别一下这是银的吗, 若不是请你告诉她这是什么金属的?学生解题后发现不是银的, 而是铜的。教师接着提出如果是银的其质量应为多少?。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习题课要发挥以学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 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 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 找准症结, 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 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可将重为100N的物体匀速提起, 或静止空中或匀速下降, 在这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 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 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 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 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 分设疑点的方法, 突出解题思路, 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用酒精炉加热, 使4kg的水温度升高50℃, 需燃烧0.1kg酒精, 则此酒精炉的效率多大?”由于此题联系的知识较多, 很多学生无法解题, 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 化难为易”的方法, 分为三步解题:①求水吸收的热量;②求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③求酒精炉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比热容, 热值的有关知识。由于分层降低梯度, 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 顺利实现认知飞跃。
怎样上好初中物理习题课 篇5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直线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它问题怎样联系渗透。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向着培养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习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首先,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在出示题目之后,教师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审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这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了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然后把题目进行延伸,追求多解多变,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利于学生提炼解题技巧,并连锁设问,把思维引向深入。当然,在解题思路上,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它们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物理公式或者物理量的约束条件。对初中学生来说,逆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应该在习题教学中给予强化。尤其是学生初次上逆推法例题课时,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
怎样上好初中美术微课教学 篇6
关键词:解决;矛盾;有效;教学;引进;模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3-01
微课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美术课程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美术教学与现代科技紧密地联系起来,那怎样上好美术微课程呢?
一、轻松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
美术微课教学时间短,效率高。传统教学时间长,每节课40多分钟,而微课美术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精准地解决了每一个精细的知识点。微课使用可以PPT制作、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还是DV拍摄,在资源容量方面,微课程可以用随身的手机录制,制作简单方便,且视频容量小,视频支持多媒体格式,还可以被方便灵活地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微博、班级博客等,方便学生课下学习观看,不明白的地方可反复观看,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薄弱环节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它可以轻松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如在教学中,如何把正方体表现出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教授过的知识都是一次性的,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导致有的学生画得好,有的画得不好。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以一遍注意到要表现的每一个地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进行反复的学习,直到真正理解,吃透。视频对于学习者而言,不同的学生掌握同样的学习材料需要的时间不一样,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完成画作,夯实基础。 而且微课的短小精悍可以减少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复习过程中时间的过度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微课程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二、摒弃旧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课堂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在创作教学活动中,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内容适合制作成微课。比如,可以将美术的基本造型元素、技能技法、美术媒材的认识以及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制作成微课;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基本语言、艺术特点、制作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制作成微课。在美术欣赏学习活动中,可将某件美术作品、某位美术名家、某个美术门类的欣赏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微课程的运用也常常能起到简洁、明了、高效的示范作用。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课中的技法讲解,教师的示范往往并不能很清晰的突出重点,而采用微课程的方式针对某一教学难点进行解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要通过美术学习产生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例如,在以往的版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凭书本,对于版画的绘画和制作工程不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三、产生持久兴趣,激发美术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
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把教师版画的制作具体步骤拍成条理清晰的视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版画的学习。学生可以先进行观看,把视频中教师的讲解以及教师制作过程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回忆自己动手制作一幅吹塑纸版画作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独特感受的艺术作品。因此,运用微课视频不仅能使学生的记忆得到拓展,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极具个性的版画作品,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张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以往要上好欣赏课,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现在采用微课翻转,欣赏课的效果大为改观,教师在上课前把相关美术知识,特别是有关艺术家的介绍、背景知识的讲解等可以增长学生美术知识的素材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借助微课程在上课前预习,欣赏的资料就在显示屏上出现,翻转的形式把图像、文字、声音融合在一起呈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更强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随着高效课堂模式的深入进行,出现了一种叫做“微课”的教育形式,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课堂叫做“翻转课堂”。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和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和产生厌学情绪,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反之,在教学中把美术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设计以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的能力,学习就不会显得乏味了。
怎样上好初中科学习题复习课 篇7
什么是习题课?习题课是科学复习过程中把练习中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一讲评的课型, 是加深理解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技巧, 揭示解题规律, 总结解题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习题课质量的优劣, 效率的高低, 将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尤其在中考冲刺阶段。习题课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任何一堂高质量的习题课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善于发现问题
要上好习题课, 首先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问题意识, 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 以此作为习题课训练的重点。那么, 怎么去发现问题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
(一) 从学生提问中发现问题。学生提问多, 说明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
(二) 从学生的作业、练习反馈情况中发现问题。学生做错比较多, 说明这个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三) 当然有的同学不喜欢问问题, 有的同学的作业
有抄袭现象, 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分析中去发现问题, 这是发现问题很重要的途径, 所以, 老师要重视试卷分析。
二、科学选择习题
发现问题以后, 我们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选择典型的习题进行训练巩固, 怎样选择典型的习题呢?
1.从教辅资料、历年中考卷、模拟卷、网络 (科学资源网站、名师工作室、专家博客) 等上面选择习题, 这也是最普遍的选题方式。
2.从学生的错题中选择习题。错误, 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有一篇文章叫《经营“失败”也是一种“高明”》, 介绍的是一位记者访问了一所名牌中学的五位中考单科状元, 问他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 虽然他们回答各异, 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营养, 滋养成功。甚至其中有四个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一个本子, 只见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三个字:纠错集。因此, 精明的老师要学会从学生的错题中选择典型的题例。
3.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它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实际生活。许多科学题目往往就是生活的一些实例, 所以我们在选取例题时还应该从实际生活入手, 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 这样的题目, 学生往往易于接受, 还能在练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怎样选择习题
对于一堂习题课, 习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择习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习题要立足《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紧扣选题时有的放矢, 既不盲目降低要求, 也不盲目拔高。
2.选择习题要有目的性。选择的习题除了巩固、深化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外, 还应当通过习题训练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包括解题的基本程序。
3.选择习题要有层次性。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能一下到位, 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规律开始设计一些稍简单的题目,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可以采取增加条件的方法, 也可采取变换条件的方法, 逐步加深,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 揭示出解题规律。
一般来说, 习题设计时要注意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比较差的同学, 使基础知识内化, 以巩固强化教学中的重点知识, 如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第二梯度是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 面向大多数学生, 使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以达到知识同化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问题, 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 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优化, 以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创造能力等等。
四、有效组织教学
选择好的习题, 还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利用习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 更是需要老师用心思考的问题。高明的老师常常利用习题教学课来巩固和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 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 教育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评价、会质疑、会反思。如果我们平时的习题课仅仅是为了做题目而做题目, 那显然是浅层次的习题课, 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有效的习题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做题训练以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授人以“渔”。因此, 在组织习题课教学中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 处理好两对关系。
我们常常在考试以后听到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学生:“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多遍了, 你怎么还做错呢?”当我们在埋怨学生的时候, 其实, 我们应该要有勇气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老师在设计练习或命制试题时, 往往是以我们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 测试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一般也都是从老师的角度设计的, 老师讲评试卷时, 也常常是从头讲到尾,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试题怎么做讲清楚;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 他们有时并不清楚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出这个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将来遇到类似题目是否可以也这么做。因此, 当讲过的、做过的习题再次出现时或稍有些变动时, 学生仍然不能从容应对, 容易出错。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习题课的讲评方法, 比如多问一下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让学生来讲, 让学生相互讲, 或许比老师讲效果更好。
有一种说法叫5×1<1×5, 很有道理, 说的是:围绕同一能力层次, 同一类型的题目做5道, 其实效远小于做一道题时, 从5个不同的深浅层次进行讨论、探究。这5个层次是: (1) 这道题怎么做? (2) 为什么这样做? (3) 怎样想到这样做? (4) 还有哪些方法能解这道题? (5) 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 这道题还能变成什么新题目?
就是一个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试结束以后,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讲“这道题目我会做的, 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这道题目我会做的, 为什么我会做错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平时练习的时候没有对问题多加思考分析, 只是把老师的解题过程进行简单的模范和生硬的识记。
还有哪些方法能解这道题?这是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密度应用练习中, 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 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我就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 学生便想出另外两招: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 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通过这样的练习, 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 这道题还能变成什么新题目?这是鼓励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小灯泡大电学》课题复习中, 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有一只“6V12W”的灯泡, 问“6V12W”含义是什么?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这些问题是比较基础, 然后提出: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再加上一个条件, 能不能设计出更多的新问题?例如: (1) 该灯泡正常发光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 1千瓦时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小时? (3) 若把“6V12W”的灯泡接到3V的电路中, 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4) 两只分别标有“6V12W”与“12V12W”字样的灯泡, 在正常发光时, 谁更亮? (5) 若把“6V12W”的灯泡接入9V的电中, 要使它正常发光, 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6) 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哪个亮些? (7) 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并联在电路, 哪个亮些? (8) 若把“6V12W”和“6V6W”的两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则它们通过的电流之比%%;两端电压之比%%;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产生的热量之比%%。 (9) 若把“6V12W”和“6V3W”的两个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 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两端的电压之比为%%;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为%%;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10) 如果想实际测量一下小灯泡在电路中的功率, 能不能说出你的办法……通过以上一连串的问题, 把电学里面的重要概念、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等进行了整合, 学生也拓宽了思路。
摘要:目前, 多数科学教师对上好复习课感到头疼, 尤其是习题课,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教师对习题课研究较少;另一方面是习题课确实很难上出新意, 教师觉得很机械, 学生觉得很枯燥。习题复习课效率低, 教学效果欠佳, 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怎样学会发现问题, 如何科学选择习题, 怎样有效地组织习题课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提高初中科学习题复习课效率。
关键词:发现问题,选择习题,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张尧.习题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技术物理教学, 2003, (11) .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初二英语学习相较于初一也有了较大的不同。初二英语学习,虽然基本知识结构并无太大变化,但是阅读量增大了,而且文章中的知识点也非常多,于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比较难学、存在阅读障碍。因此,如何上好初二英语阅读课、如何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成为老师们首要关注的问题。那么,阅读教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如何检测阅读教学效果呢?
一、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设定教学目标
1.储备信息、分析教学材料。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大量的信息收集储备。解读《英语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分析教科书等,从而准确发现当次课在整个话题中的地位及作为,这些都能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保证课堂的科学、流畅。以我上的公开课为例。授课内容为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3 Topic2 Section C.该话题通过学习关于音乐的种类、乐器、音乐家的故事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同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在该话题上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按照话题教材的设置,Section A和Section B为听说课,而本次公开课Section C为读写课。本次课读写活动旨在训练学生能读懂与音乐相关的小故事,并能通过书面活动表达个人喜爱的音乐类型以及对不同类型的看法。
2.准确定位、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准确定位了授课内容在整个话题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也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设定的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3 Topic2 Section C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读懂关于作曲家莫扎特故事的短文;
能描述并写出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家的短文。
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技巧、克服阅读障碍;
巩固阅读、加强写作,提升读(阅读)写(写作)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初步鉴赏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
通过音乐鉴赏和介绍乐器、音乐家等,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二、 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加强阅读策略的渗透意识
在确定好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又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时时关注阅读技巧的指导和阅读策略的渗透。接下来,我就根据所开公开课的具体教学步骤进行展开讨论。
1.热身、复习及导入。热身、复习及导入这三个部分在一堂课的前段,为整堂课的成功与否埋下伏笔。它们看似各成一体,却又围绕话题、环环相扣。本次的公开课,围绕本话题关于音乐的主题,将课程定义为音乐鉴赏课。因此,热身环节设计的是师生同唱在Section A中介绍到的My heart will go on,现场师生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效果很好;然后判断其音乐类型、复习所学分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常说英语课堂导人的好坏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常用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导入、歌曲导入、悬念导入以及竞赛导入法。而此次公开课,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音乐欣赏。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品,从而引入新课。
2.三段式阅读教学。按照教学环节,目前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读前环节(Pre-reading)、读中环节(While和读后环节(Post-reading)。在这个三段式的阅读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阅读策略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据我们所知,英语教学是初二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而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内容。阅读策略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为了充分理解和学习文章而进行猜测(predict)、确认predict结果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而采取的阅读方法或者说阅读技巧。因此,渗透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阅读策略意识。接下来,我将根据阅读教学经典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解读。
(1)Pre-reading读前环节。读前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先熟悉新课内容,通过问答、free talk等形式,让学生们大胆预测(predict)新课要谈论的主题。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现场授课情况引出部分目标词汇。阅读课并不提倡将所有生词像听说课那样先引出,而更多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
( 2 ) W h i l e - r e a d i n g读中环节。读中环节是通过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等步骤对文本进行解读。
1)略读(Skimming)。此环节旨在了解文章大意,设计的问题也多为判断主旨大意题。可以请学生们快速浏览文章或者观看flash。阅读策略上引导学生通过浏览首尾段落和其余段落的主题句,快速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关注关键词汇。
2)扫读(Scanning)。扫读是略读的延续,依然关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我这堂公开课扫读环节设计的是再次浏览文章、概括各段段落大意。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面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而阅读策略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从整体到局部,从而对全文有个完整的认识。
3)细读(Careful Reading)。也可以换个说法,叫做找读(Search Reading)。就是详细阅读文章、寻找和预设主题有关的信息。所以在阅读策略的指导上,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和预设主题相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在文章中做标记。此次公开课,在细读(Careful Reading)环节设计了两步:细读填表和细读回答问题。而这两个步骤也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
4)再读。通过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这三个环节,学生们对文章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是引导他们齐读文章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标注语言点,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清除阅读障碍。
(3)Post-reading读后环节。读后阶段通常指的是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们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活动来检测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这不仅可以检测阅读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
3.阅读延伸。教学中常常设计在Project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体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本节公开课,学习了音乐家莫扎特的小故事、欣赏了莫扎特的作品,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这个话题的兴趣。于是设计了两个任务:
(1)Survey(调查),请学生们去采访同学们最喜欢的音乐家,同时也可提供一下问题给学生参考。如: Who is your favorite musician ?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her ?
Why do you like him/her ?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im/her when he/she was young ?
…
(2) Write a short passage.这个环节的设计让阅读教学从读落实到写作上,并且培养了学生将表格转换为短文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探究总结阅读课型的教学方式
毫无疑问,在初二英语学习中,阅读的教与学是重中之重。教师们应当注重每次阅读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带着探究的精神去发现、总结阅读课型的科学教授方式。通过回顾阅读教学--分析教学效果--寻找问题--总结教学方法的过程,从而真正把握好阅读课的教学。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作文课和阅读课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阅读,英语作文
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作文及阅读一直都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 阅读课程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各种知识点以及阅读方式都在阅读中得以体现, 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而作文则是体现整个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学生在遇到长篇英语阅读及作文时, 就感到头疼,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信不足而导致的。而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初中英语作文及阅读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论述英语作文与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阶梯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初中英语作文课教学现状及提高途径
1.1 初中英语作文课教学现状
由于作文课程自身的难度以及在考试中的重要程度, 学生和教师通常都比较重视。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好英语作文课,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如:词汇、语法以及长短句的组织能力等。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作文课程占了大部分的时间, 但缺少与之对应的语言环境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等因素, 导致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想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还应该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而当前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诸如:学历较低、教学经验缺乏、英语教学水平低等问题, 不能满足当前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同时, 还有一部分英语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英语学科的认识不足、不全面, 导致平常的英语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方法将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下降, 英语学习水平不高。
1.2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途径
(1) 增加学生的阅读空间, 积累英语写作素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其实英语写作也同此理。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不但需要表达中心意思, 同时还要善于组织相关词汇, 将学到的英语词汇进行灵活的组织, 融会贯通。要想达到这个程度, 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之外, 还应该主动地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英文阅读材料来提高自身的英语语感。这样, 才能进一步拓展自身的视野, 了解英语单词、句子及结构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 不应该选择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 最好有中英文对照, 这样便于对相关词汇、句子等进行积累记忆。而且所积累的材料也应该没有限制, 笑话、风土人情及人物传记都可以。
在写作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对重点语法及重点句型的应用, 诸如:What’s this in English?Where are you from?Its time to do...You’d better (not) do...等句式。除此之外, 还应该及时整理好对应的阅读笔记, 一些经典的句式应该采用摘抄、仿写、背诵等方式予以加强, 锻炼自己的英语思维、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
(2) “阶梯法”在英语作文训练中的应用
在应用“阶梯法”进行英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 要坚持这样两个方面:其一, “一个核心”, 以作文的话题为依托, 积极发展自己的英语思维, 提高英语作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思维与英语语言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不但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同时还是思维体现的工具, 对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二, “两条渠道”, 可以采用在课内进行阶梯式作文训练与在课外进行合作轮流作文训练的方式来进行综合训练。
在课堂内的“阶梯式”作文训练时, 采用从词汇、词组、句子到句链, 进而形成短文的方式来进行递推式的训练, 教学流程如下图1所示。
在课堂外进行的“阶梯式”作文训练方法采用轮流作文的方式, 以异质类组合及同质类组合的方式构建英语轮流作文小组。在设计之后, 由小组成员自主设计组名、组徽及口号。其具体的实施程序如下图2所示。
2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及提高途径
2.1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
英语阅读过程中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型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等, 同时也是考查并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当前, 初中英语阅读采取的是教材讲解及习题组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对教材中所有篇目中包含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有一个预先的了解, 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逐一的讲解分析, 针对日常训练及考试中常见的习题进行具体解答。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句型等, 加上教师在授课中讲授的这些解题方法等, 给学生更大的压力, 认为学习阅读的难度更大, 导致学生英语阅读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因此, 需要深入挖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需求, 从本质上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2.2“阶梯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问题阶梯”教学方法在课程预习中的应用
在进行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之前开展预习环节上采用“问题阶梯”的教学法将使英语教学效果明显增加。由于英语阅读课程是一个自学性较强的课程, 良好的预习将会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要求, 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设计几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课程的预习, 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给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预先打好基础, 也给一些学习成绩一般, 但学习欲望较强的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与机会。
以初中七年级下册中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的Go for it!, 其中的Section B中3a的阅读为例, 在预习该课程之前, 可以提出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 What does Johnny Dean look like?
2) Does he wear glasses now?
3) Do many people like his new look?
在预习之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阅读训练, 通过阅读找到对应的答案。同时, 要求学生开展自我预习, 对新课程中遇到的诸如模式词汇、词组等进行阅读和标记, 尽量根据语境来获取意思, 而不能采用逐词查阅的方式。同时, 要求学生将预习当中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 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来, 并通过共同的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 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这种“问题阶梯”的方式利用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及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 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了英语阅读训练, 提高了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
(2) “问题阶梯”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在预习中的初步学习, 学生对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之初的提问,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样也就获得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初,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课前预先布置的相关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讲述如何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然后, 教师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对应的疑问和问题。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要鼓励每个组员都参与到其中。当然, 可以进行跨组讨论、师生之间的合作提问等。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最后, 安排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阅读课程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伏兰.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阶梯”教学法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2) :122.
[2]徐雅芬.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5) :131-132.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10
一、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上课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语篇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只是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谈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很好的重视语言作为认识工具的作用,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从而缺乏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二、教师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技能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技能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
三、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不能有效的检测阅读效果
课堂内我们经常看到的课文阅读题是以下两种:1.以Who/What /When /Where提出的问题;2.回答Yes /No,True /False的判断题;教师利用这些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考查,但是这些问题只是涉及到课文的一些浅层内容,无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且对学生在将来人际交往中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培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必须要有梯度,体现出层次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被不断的挖掘。
四、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拓展
1.阅读前的准备。在阅读训练之前,教师应首先提出阅读要求,制定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阅读的步骤、时间的安排或阅读的方式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目的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或策略。教师可让学生完成一些特别设计的热身训练,对材料的来源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对随后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2.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监视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策略运用的效果、阅读具体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在阅读中是否有不良习惯等。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监控策略:
(1)略读(skimming):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做准备。寻找主题句,获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题。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2)跳读(scanning):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3)细读(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 ):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3.阅读后的自我评价。阅读后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读完文章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还需要对阅读策略、效果等进行检查、反思,以指导以后的阅读。
4.立足课内,注重课外。初中英语教材中所选择的阅读语篇具有时代性,涉及面广泛,题材和体裁更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课文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训练,课文教学应采用整体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重点、确定主题,寻找语感。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11
一、选准探究内容,提高探究教学的针对性
这是上好一堂探究课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很大的探究价值,或者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中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那么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上探究课。不要以为探究是一剂灵丹妙药,无论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如在一些化学概念和化学计算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呢?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呢?一般而言,当学生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所遇到的问题,即新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其次,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有综合性,即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方面。最后,学生具有选择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内容的选择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无关,但是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内容,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成功的探究课,离不开探究情境的创设。我们经常说,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课的开始,我们往往都是选择营造一种探究情境。良好的探究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探究情境,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营造探究氛围
当探究课进入高潮时,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这样大家才能跃跃欲试。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了解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启迪探究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平时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课堂教学中,这个“宗”就是思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探究形式,探究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既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组织探究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在学习了H+、OH-、SO42-、Cl-、CO32-等的鉴定方法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现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五种溶液,请你从中任选两种溶液,用五种方案进行鉴别。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类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
五、构建知识,体现探究价值
探究课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的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论证,而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
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化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实现化学知识的获得和创造。课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方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主阵地。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12
一、提高对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认识
1 . 细化教学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会看到这样雷同的阅读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样的界定英语阅读课目标,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很难操作的和很难测量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其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具体化的,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因此,在设计初中英语课堂的阅读教学目标时,语言表述应清晰、具体,明确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2.整合阅读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不但涉及到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自然科学、人文风情,还有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呢?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可在研究教材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体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制定出长、短期的阅读教学计划。例如:某一时期以记叙文体为主,某一时期以应用文体为主。针对不同的体裁,结合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合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级阅读速度、阅读量的不同要求,发掘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素材。或广泛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题材多样的阅读素材自编阅读材料。从而巩固与内化课内所学知识、促进课内阅读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
3.运用多种教法,提高阅读效果。精读和泛读结合。以精读加强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点的系统训练,逐渐扩大阅读面。通过广泛阅读来提升语言、文化素质,增强英语知识修养,从而提高阅读领悟能力。
朗读与默读结合。根据读的效果形成规律,适当处理朗读与默读,有利于增强阅读效果,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对情节比较生动的阅读材料,安排学生分角色带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个性,在朗读中深度发掘文本。既有利于增进理解,也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案
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本人在英语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尝试,得出了以下的教学经验:
1.阅读前:首先确立好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目标,找好努力的方向,选择与本文相关的热点话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对话,畅所欲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个环节很重要。然后,针对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阅读。
2 . 阅读中: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同时根据要求合理选择。教材中的Section A,B中的3a需要精读,更需要老师精讲。可采用三个主要步骤:课下预习找疑(属于学生的泛读)、课上讨论解疑(属于老师的细讲,也是学生的精读过程),然后,进行一个改写的环节,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的仿写、改写、缩写等,让学生准备后,展示自我。
3.阅读后:回归目标,拓展目标,当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快速阅读的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努力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餐。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英语的趣味性和英语的吸引力,更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1.制定课外阅读的计划。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方案:每周读一篇文章,每节课前有1人讲述阅读收获,每周为同学提供一篇好文章,每周写一篇阅读笔记。
2.动员学生寻找好的阅读素材。课外阅读与课内的阅读教学不同,素材需要自己来寻找。可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选择部分有趣、难度适宜的文章,筛选后印发给学生。通过全班师生的努力,为全班同学奉献出了一份丰美的阅读大餐。
3.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谈收获。每节课前2分钟,就是各小组轮流谈收获的时间。学生们有时谈的是这次采用了什么阅读方法,有时谈的是自己读文章的收获,有的学生直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有的小组集体上阵,有的小组选派代表。课前2分钟,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4.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由原来的干巴巴记录文章中的语句,慢慢发展成记录文章概要,后来在记录概要后,还能发表一两句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