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2024-10-09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共12篇)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篇1

了解学生的情况, 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成功主要在于学生的掌握。

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 备课时根据具体的学生,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这样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有效,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在上一节公开课时, 一般都是我设置问题, 学生来回答。 可在那一节课上, 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向我提问,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二、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 三到六年级学生上课不爱发言, 需要老师的感染和恰当的引导。 我经常听课时发现, 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上课都很好动, 生怕老师忽略了他, 所以每个人都积极的表现。 但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都懒于回答问题, 即使知道答案也坐在那里不说。

三、把握好“ 教”与“ 学”的关系

在课堂上, 要上成一节有期待的课, 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 有效率的。 即“ 学”在课堂上是主体地位, “ 教”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具体如下:

( 一) “ 学”

1.读一读。

初读课文, 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再读本课的认读生字。 我在教学《 珍珠鸟》 这一课时, 教学的重点在于读, 有小组朗读, 指名朗读, 自由朗读。 经过几次的读, 学生基本上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写一写 ( 检查读书的效果) 。

在练习本上书写自己在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 在积累一些本课的易错字。 《 落花生》 这篇课文中的形近字如:幕、墓、慕、暮、募, 还有辨, 辫, 辩, 这都是需要写的内容。

( 二) “ 教”

1.说一说。

这部分主要是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及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 先由学生自己来讨论, 可以是同桌, 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学习成果。 《 梅花魂》 这篇课文让学生讨论课文围绕“ 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小组讨论, 而且一个小组只讨论一个, 这样学生的压力小, 而且竞争意识强。 学生很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学习效果明显, 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2.讲一讲。

讲在课堂中是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 而且只讲学生解决不了的知识点。 对《 珍珠鸟》 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这就需要老师讲, 通过课文的梳理, 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 引导学生意识到信任的重要性, 了解到生活也是一样, 人与人的相处也是一样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

一节语文课, 适当的延伸是必要的, 但也要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 比如:

1.读了本篇课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习完《 新型玻璃》 这篇课文, 我就让学生写自己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其中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了解到玻璃的类型真多, 增长了我的见识。 ”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能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等等。

2.设计仿写句子练习, 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都可以。 《 桂花雨》 这篇课文中运用到最大的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 桂花盛开, 香飘十里。”那我就要求学生写带有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 走遍天下书为侣》 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要求这样来仿写,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 , 也是 () 。

3.最喜欢文章中哪句话或者是哪个句子, 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读了《 窃读记》 这篇课文, 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 谈谈体会。有的学生喜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在这一自然段中有跨、掂、挤等动词运用的好。 有的学生喜欢第四自然段, “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的比喻的修辞运用的好等。

4.积累与本文有关的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 学习完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 , 学生可以积累有关思乡诗句, 还可以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还可以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等。

五、课后的巩固

1.依据本节课的重点设置合理的课后习题。 一到三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四到六年级注重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 如果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 作业则是看拼音写词语, 形近字组词, 多音字填空。第二课时则是课内阅读。而且作业设计也要根据学情, 应该分层布置, 这样满足了全班学生的需求。

2.及时的批改, 及时的反馈。 作业一般都在教室批阅, 而且是面对面。 对于我们班后进生只要求其完成第一课时的作业, 必须全部掌握, 而对于其他学生则从书写的规范、整齐上及时对症下药。

总之, 对于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还在实践和摸索,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继续积累, 愿取得更大的进步。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篇2

——2011年县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首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同时,还要明确两点。语文的优质课不是“做课”、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欢搞“花架子”让课堂华而不实,也不能一味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很活、很热闹,但上的虚无缥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同时,语文的优质课也不等同于常态课,作者常识、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选取一个点,实现师生思维碰撞,展示学生最精华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有亮点。要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老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必备的素质(包括教学机智、教学语言等)。下面我结合这几天的听课和我上课的感受具体来说说。

一、文本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很多老师仅靠一本教参书来解读文本,离开了教参书便无从入手,这样的课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因为学生也有与老师一样的参考资料,课堂便在毫无波澜中推进,更谈不上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提升。

教师有效地文本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制约着教师课堂上的有效作为。当老师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时,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郑丽丽老师、郭芹老师的课上,她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石壕吏》,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品读老妇人的内心的“悲苦“时,抓住了这几个词:“新战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时失掉两个儿子,老妇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暂且、苟且,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活多久呢?“死者长已矣”的“已矣”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态;借助于品读、赏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情境中,带着悲痛再读课文,就是不一样的味道了。还有“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是“但闻泣幽咽”?“如”的妙处是:好像,隐隐约约,是一人在哭?是谁在哭?老翁、儿媳、孙子、杜甫、还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样的在市优质课评选时小段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以深入丰富的文本解读和对苏轼独到的赏析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师重点抓住了“乐”和“闲”来解读文本,细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有月色优美的快乐,有“怀民亦未寝”这样心有灵犀的知己一同赏月的知己之乐,通过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助读,更能发现苏轼与张怀民不但是“审美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己”;“相与步于中庭”,一个“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谈,只是会心一笑就胜作千言万语,多么悠闲的赏月之乐啊;还有“盖”竹柏影也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尤其是在赏析发现的快乐时,老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动:“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一个追问:补出了“月色”却失去了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补出了月色、把“盖”换做“是”却失去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

还有小段老师对“闲游”、“朵”的解读都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带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装》中对“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为什么不是“说”出来,而是“叫”出来,孩子为什么敢这样大声“叫”出来?引导学生对孩子进行分析,有独到的理解。当一个老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以《木兰诗》为例,这是08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时抽到的一个课题,《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在所有的教学用书和相关资料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都是“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

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木兰,因为

”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解读是学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曾深入解读到的,这样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老师的认同、关注。凭借独特的解读也必然给听课的老师、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还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谁解读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会成为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要准确的。而在《皇帝的新装》这节课上,有一位老师竟然引导学生“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赏析出了一个谨慎的、聪明的皇帝,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老师对文本就存在错误的解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内容的外在的显现形式,它还是由教师为文本的解读所决定的。很多老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花大功夫、细功夫精心雕琢教学环节。这样课堂上,教师就会被教学环节困扰、束缚。具体表现在:

1、环节太多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进行下一个环节。每一个都不够深入,下课铃都响了,老师还在为没赶完的环节着急,拖堂5分钟,总认为我得按我的设计完成才行,课堂太满,学生太累。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就说到课堂设计上暴露的“吃鱼”现象,一堂课老师端上一盘鱼,并不让学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酱油、看味精。一节课下来,鱼已经凉了,学生还没吃几口,老师又把鱼端走了。这样鱼非但没有化成学生口中的美味,长期下去,学生反而容易坏了胃口或者营养不良。

老师完全不用这样,一节课就只有40分钟,要选取最能展示这节课精华的东西设计2-3个环节,围绕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话、字词常识这些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的、或在预习中就能解决的,课堂上可以大胆舍去,不用设计,省出时间深入对文本的学习,当然如果学习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实是学习的基础。同样的,如果下课时间到了,就要对后面没完成的拓展环节也要大胆取舍,优质课最忌讳拖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本来很精彩的过程,拖上累赘的尾巴,就很遗憾了。

2、入课的设计

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因此入课非常关键。入课要快。一位老师在课堂进行了20分钟后,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读读课文;在读了6、7遍《天上的街市》后,还是没有引导学生品品其中的词语。师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进来。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还说到“吃包子”现象,“皮太厚,上课十分钟了学生还没有吃到‘馅子’,待到吃‘馅子’时,已是下课时。”老师要深思。尽快入课,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品读、赏析、碰撞、生成。巧妙选取入课的点。老师们来看同样是《石壕吏》的两个设计:

示例

一、走进诗歌、读懂内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说说“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二:这是一首叙事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由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同样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对故事的学习,两种设计却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家家户户的悲惨、我听到了老妇人啼哭的声音、我看到了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妇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再结合课文中“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解读,学生对老妇人那种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妇人进而想到了无数个这样类似的家庭,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也就理解了。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一个黑暗的、无情的社会。回答是空的,标签式的,脱离了文本的。因此说,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

当然有些设计是老师预设好了的,有些却是课堂是学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将会是别样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上,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骗

师:文中有几个骗子?

有学生回答两个,有的说四个,有的说无数个,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除了那个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因为他们都说了慌。

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就从这里开始切入对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水到渠成,多么巧妙啊!

3、无效的设计

一位老师在上《石壕吏》时有这样的设计:老妇人的致词是由吏给“审问”出来的,那同学们想想吏是怎么审问的,用文言的语言表述出来。于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军”这样的答案。老师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还原吏与老妇人的对话,还一组一组的展示。作者为什么要“藏问与答”,其实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审问,更强调的是老妇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妇人的“致词”更具冲击力。而课堂上反复纠缠于官吏的审问,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无效的劳动呢?

朗读指导的有效设计。这一次有两个课题都涉及到了朗读的指导,《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课堂上,上课的老师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反复的读、配乐读、范读、小组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读了很多遍,但朗读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老师对朗读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强调重音、节奏、停顿这些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语调应该是轻巧的、舒缓的、不忍打破夜的静谧的,(我想„„不信)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们轻轻地、亲切的交流一样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读的整齐、读的响亮来评价,让学生放开嗓子来读,那是无论如何读读不出效果的。有两位老师的设计印象比较深刻:小段老师和许翠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展开想象,如“飘渺的空中”读出一种朦胧的美,就要轻轻地读;“我想”一个“想”字,意味深长;通过想象街市上的美丽读出一种向往、一种赞叹、一种想飞的感觉;通过想象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的场景,读的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通过比较辨析“不信”留着与去掉的区别,读出夜空下郭沫若静悄悄的与人交流的畅快感觉。因此说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让朗读有明显的效果。

再举一个《咏雪》的例子: 设计一:学习文言文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举办《咏雪》朗诵会,用声音和情感来表达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我想请三位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读。同时全体同学都要认真听,还要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并选出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评价有最基本的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情感。配乐:古筝《高山流水》

设计二:评价的标准:读得准确(读准字音)、读得好听(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读得有味(读出感情)

一读:读得准确。随即点一名同学来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二读:读得好听。读得好听的标志就是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美。停顿可以根据意义、顺应语法、清晰音节来确定。(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读:读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要想读得有味,就要结合当时的氛围揣摩好人物说话的心情。可以注意这几个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表现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骤,使得谢太傅诗兴大作,“白雪纷纷何所似”写出了“公”(谢安)特别高兴、激动地样子,创设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因此要读出激动、兴奋地感觉。

“撒盐空中差可拟”胡儿随口而吟,抢先回答。“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觉得心中没底,有点不自信的样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显现出道韫略一沉吟之后的自信、自豪。要读出一份自信、豪气。

区别是:设计一指导不具针对性,泛泛的读,没有效果;设计二则分层指导,准确、好听、有味层层深入。效果明显好的多。

三、教师的素质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教学素质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师的语言。语文优质课上老师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流利、富有文采。课堂上老师却常常太随意、语言太琐碎。比如:口头语,好吧?是不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行。咱说过了,要评明星小组等等。这样的语言课堂上老师在反复的运用。像评星、激励措施上课前说过就是了,课堂上不要反复的再强调;至于读书的方法、批注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学生平时就会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强调,只是更浪费时间。优质课上的语言,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这样课堂上才显得干净、利落,节省时间不至于课进行不完。过渡语、评价语彰显的是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

2、教学机智

课堂要精心预设,但也要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因为很多精彩的点都是在瞬间即逝的。比如前面所举的小乍老师课堂上学生所说的“除了那个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老师要灵活机智的捕捉这些点。

还有课堂上当老师遇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时时,我们该怎么办?是一再的启发,还是顺势点一名同学,或借机组织一次合作学习,都是要灵活处理的。若只单纯的问还有没有、还有谁要展示、还有谁要说这样弄得学生紧张,显得老师更束手无策。

当课堂上时间不足,环节处理不完时,则更要大胆的取舍,留着最精华的东西展示出来就行了。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还有几个没完听课的老师同学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净利落的结尾同样精彩。张伟忠老师还谈到“画蛇添足”现象:优质课比赛超时两分钟要扣分,有选手问:“一分钟扣不扣分?”答:“得看评委的心情爽不爽。”(众老师大笑)“画蛇添足”的课有好几节,“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课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这个时间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学生谈收获上还好些。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在诗词的朗诵上,就体现的特别明显。如小段老师、郑丽丽老师、马宁宁老师、小乍老师,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范读即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还有板书,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齐、美观的书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听课者看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上海的钱梦龙先生说过:“一节课没有板书,黑板上一个字没有是一堂好课,我不这样认为”。所以板书要认真设计,体现重要信息和纲要,不要认为课件可以替代板书。小段老师、郭芹老师、马宁宁老师、许贵伸老师优美的板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板书千万不要有错别字。一个老师板书的“皇帝”的“皇”就写错了,这是优质课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优质课评选时,我就因读错了一个字音“出郭相扶将”“将”,读对了但板书错了一个音“裳”,而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是二等奖的第二名,当时上完课后反响很好,结果成绩不理想,郭老师特地让崔老师问省教研员,张老师一句话“读错音”是优质课的硬伤。

浅议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篇3

一、在“口语交际”中表达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历既是交际的起点,又是交际活动的背景,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孩子表达生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表发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说在表达中树立生活交往的自信心,对生活“积极”参与“感兴趣”。

到了中年级,要求他们“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是要求孩子学会倾听,乐天请教,善于协商,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交流商讨,能在合作中表达生活。

对高年级有要求更高些。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体验生活交际中的人文情怀,懂得在生活中尊重、理解他人。也强调尊重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随着口语交际活动组织、开展的一步步深入,学生应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能表达生活意愿、理想的有个性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受生活

以往的阅读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识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被教育者所忽视,阅读中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中诱导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导中年级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疏导高年级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这就非常清晰地梳理出阅读体验与生活感受相交织的一条情意活动线索,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在阅读教学中要更关注学生对人物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感受,更关心学生阅读生活中情感、价值、意志、理想等方面的体验。

三、在“写话习作”中认识生活

学生的写话习作起点也是“生活”在写话习作中逐步融入生活,认识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因而,写话习作在于学生留心、关心、热心周围的生活。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的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掀起了低年级写话的篇章,让孩子主动去接触生活,把自己“想说的、”“想象的”作为认识生活的门槛,开始注意到生活周围的事物,并能把周围的事物与自己的“认识和感想”紧密联系起来。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为中年级的孩子解放了时空,让孩子留心周围的生活,能够多途径、多侧面地认识、感受生活,根据自己的独特的认识,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表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出了学生认识生活的个体化,习作生活的个性化。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从“习惯”、“有意識”的高度提升了高年级学生认识生活对习作的必要性,尤其要求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的感受”作为习作的素材的丰富宝藏。没有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感受,就没有成功的习作之路。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分享生活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要掌握,而不是发现。新课程标准明确单列了“综合性学习”,让学让亲自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生活研究实践的个人观念体系,能分享别人的生活,同时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低年能的阶段目标中要求这样开展综合性学习“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综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要求孩子热心公益活动,能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成果用语言和图文与人分享,突出了活动是分享生活的桥梁。

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除了提出“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以外,还明确地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而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求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对自己身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这就是说,要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去发现,在亲自解决和策划中分享快乐,在共同合作中体味生活中的真善美。

新课程标准关注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联系,要求每一位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去组织学习,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使语文学习轻松活泼,焕发出生命活力。

浅议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篇4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能力,兴趣,评价

小学语文课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 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相应的语文知识,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达到知识与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上好语文课, 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学也是如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 要求教师教态大方。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 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这些都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的讲解而“察其颜”, 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 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 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 丰富多彩的内容, 抑扬顿挫的语调,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 声情并茂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从而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感知”“求知”, 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中。

其次, 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现代教师面临很多挑战, 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 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 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 最重要的是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 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 才气横溢, 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 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 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也就是说,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意味着教师要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语文教师要灵活转变自己的角色, 不要刻意地去做“老师”, 而要做在学生的朋友。同时, 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主持人、导演、演员、听众、观众等角色, 既统领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去, 作好指导。这样就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 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二、上好语文课, 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因此,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 必须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中, 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内容, 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 抓住阶段教学目标, 拓展教学内容, 大胆创新, 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点, 方便学生学习,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 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 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 能常教常新, 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 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这样, 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 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挖掘知识, 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教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只有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充足了, 在上课时自然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上好语文课, 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小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 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乐意学。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把教材的课文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图画、动画、视频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 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与游戏结合, 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 教师不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 学生也不再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 能实现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此外, 游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能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上好语文课, 需要教师改进评价方法

教师在语文课上还要讲究评价技巧。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仅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现在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法。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就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 或根本无价值时, 教师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教师的评价就要提高要求, 重在鼓励创新。而基础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 他们能提问题或回答问题, 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因此, 教师在评价时就要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评价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 获得欣赏, 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 教师要摒弃严厉的批评、呵责, 而是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 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 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 而不是消极的。这样, 学生才能不断进取, 有旺盛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赞赏学生, 就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 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 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怎样上好一节课 篇5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武穴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新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得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语言幽默

我曾经在学生中作了一次“你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的调查活动。结果发现,学生们都选择讲课生动形象、妙语连珠的幽默老师类型。他们的理由是:上课挺有趣的,学习起来也就比较轻松。我认为做一名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很重要。因为幽默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上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混合内容时。我以诙谐的语气对同学们说:“今天上学时,王钊奶奶给了王钊十六颗糖。结果他在路上跳呀跳呀,不小心掉了九颗,他着急啊,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掉了呢?(学生们都在笑)于是,他又往回找。嘿,结果他找回了6颗糖,你们说一说,王钊的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因为故事很吸引学生,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听得非常地认真,很快都算出来了。这时,我不忙说出正确答案,叫王钊上来,让他把口袋里的糖给大家看(我事先放在他的口袋里)。同学们看到自己算正确了,都欢呼雀跃起来。我再选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并且让王钊把糖送给最优秀的“小老师”。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

(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

(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我用一幅挂图讲《位置》内容。突然,挂图“啪”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我不失时机,幽默地说:“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幼儿园和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批改强调高效

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讲授,还要特别特别重视作业练习,因为作业是巩固知识和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最好方式。我发现一般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就是采取让学生完成后再集中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点: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信息反馈越是及时恰当,学生的

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业训练尤其如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这样也可以避免因错误在学生脑子里停留时间过长而打下“烙印”,以致造成纠错的反复性与艰巨性。多年来,我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中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主要归功于我的作业四部曲:回顾点拨——分级练习——走动批改——重点突破。

1、回顾点拨:打好“预防针”

每次做作业之前,我一般要进行5分钟的预热活动,主要是做什么呢?两个方面:

1、把今天练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提高练习的准确率。

2、把学生可能会卡壳的练习题,换一种表述方式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比较困难的题目上耽误太多的时间,教给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设计理念:以巩固知识点为核心,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准确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

2、分级练习:做好“营养餐”

打好“预防针”后,马上就进入练习阶段。因为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一刀切的形式,为了兼顾大部分学生,练习题目主要是考虑中等生。对于这样的作业,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好。调配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营养套餐,才能做到真正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设计的练习是由A题(基础)+B题(综合)+C题(拓展)组成。我按照学生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达标组和达优组。达标组必须完成A题+B题,达优组必须完成B题+C题,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凡是应用题,我都不要求学生抄题,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在开学初时,我选择达优组为15人,其他为达标组。在课堂反馈练习中,如果达标组学生一个月作业评比中,有15次作业被评为优,可以晋级为达优组。如果达优组的学生在月评比中,有10次作业不能评为优秀,则降级为达标组。经过实践,我发现有了这样适合自己口味的“营养套餐”,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般到期末时,达优组能达到25人左右。设计理念:通过分级练习,落实培优帮差。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给每位学生梯级进步的机会。

3、走动批改:当好“巡逻兵”

传统的面批面改是:教师坐着,学生做完作业排队,轮流让老师改。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及时反馈作业情况,但是浪费了不少学生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等着老师一个一个地改完,另外非要一部分学生做完了才能改,那么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失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机会。于是我选择的是走动批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就拿着红笔,走到第一组第一个同学面前改作业,他做多少题我就改多少,然后轮流往后面改。就这样,我从一组走到四组后,一半学生的作业已经做完。这样批改的方式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碰到个别错误,我会当面给学生指出来。如果是普遍问题,留着集中评讲。在这个环节上,我为学困生所投入的时间也是最多。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很多学生做作业时不讲究格式,字迹潦草等等,我在巡视批改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问题,及时纠正,在源头上杜绝了这类情况的发生,保证了作业的质量。设计理念:宁愿辛苦自己,但是要尽量发挥每一分钟的时间的效率,尽量多给学困生一些帮助。

4、重点突破——抓好“钉子户” 改完一圈后,我的头脑就非常清楚了,哪些题目学生最容易做错,哪些题目学生理解上存在偏差。我迅速在黑板旁边出一些类似的题目。(一般都是换数字,换名称,防止学生直接抄答案)让所有学生放下笔,集中精力攻下这些“钉子户”,(即使不是自己做得题目范围之内,也要求他们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杜微防渐,避免了有些学生还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把错误纠正过来。这类题目我一般都是着重讲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题目交流自己的看法。设计理念:找出突出问题、普遍错误,进行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节约了老师一个个单独讲解的时间,大面积提高作业辅导效率。

怎样上好一节篮球课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篮球课;科学训练

作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篮球运动在各类学校开展广泛,但很多篮球课质量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因感到篮球教学时间有限,总是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上下功夫,希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能力的提升,结果却适得其反。上好一节篮球课,要先让学生感到有趣,继而他们才会在兴趣的引导下,产生“学”和“学好”的动机,主动配合完成教师设计的各类技能、技巧训练。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打造一节精彩充实,成效显著的“体育盛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打造高效课堂,从激发兴趣开始

篮球运动的核心虽然强调人的技能技巧,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篮球的理解只是一场好玩的游戏,能够给身心带来快感的运动。所以当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时,大多数学生会感觉离他们的“期望值”很远,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要想在短时间内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以兴趣为引导,让他们感受篮球运动的快乐,并以这种快乐作为持续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生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时,就可以通过“打豆豆”的游戏进行训练。教师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各自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有一个学生充当“豆豆”的角色,然后圆圈上的学生可以通过“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用篮球去“打豆豆”,“豆豆”可以在圈内任意移动,也可以躲球,也可以接到球后以同样的动作回传给任意学生,被击中或者丢球的人与“豆豆”进行角色互换,看谁能成为最后的“豆豆”。这种游戏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比之两人一组的单调训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事实证明,在体育运动中,只有当学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和积极的状态时,针对他们的训练才有效率可言。

二、多变的教学形式,成就精彩课堂

1.示范教学法

大多数教师理解的示范教学,就是由教师示范学生观摩,或者是找出一两个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学生自行练习。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直观,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反复使用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尤其在自主练习时,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会不耐烦,或者是分散注意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对示范教学进行适当“加工”,如在教学生练习三步上篮时,教师就故意做了一个不规范动作,然后反问学生:“老师做的这个动作对吗?”大多数学生好像看出了不对的地方,但只是私下讨论,不敢直接发表意见,在教师的一再鼓励下,体育委员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教师的整体动作还是没有完整连贯,但是完成质量并不高。在体育委员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始评价,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节奏没有把握好,有的看到老师的手指没有伸直……针对这些评价,教师进行了肯定,并引导学生从教师的“错误示范”中,思考正确的动作应该怎样完成,又应该在练习时如何避免老师出现的这些错误,这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自己试一试了。学生积极练习后,再找出一到两个做得很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与之前老师的错误示范进行比较,这种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印象深刻,同时注意力非常集中。

2.比赛教学法

篮球本身就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不但对基础技术动作运用娴熟,同样还要考量学生的战术思维,不能将技术合理运用到战术中,动作再规范,质量再高同样也是无用之功。而中学生好强的心理,也让他们对“打比赛”兴致勃勃,所以科学运用比赛教学,是调剂枯燥训练,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法。在“实战”训练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对于平时练习技能与技巧的实践运用,以及队员之间的高度配合。教师点评频率可以适当增多加高,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互评,要在实战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己的成长空间,从而更客观地学会如何将掌握的一些技巧进行实践应用,并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让学生通过每一场比赛,使篮球水平都能获得不同程度提高,避免让实战成为学生之间普通的一场体育活动,或者仅仅是一场游戏。

总之,篮球教学想在有限时间内获得高效率,切忌一成不变的枯燥训练,尤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术的篮球训练时,要注意适当降低训练的难度与强度,通过多变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不但不会在课上因训练感到疲惫,反而能在训练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自信,让他们从内心爱上篮球这项运动。

参考文献:

[1]姜琴.目标分层教学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

怎样上好一节课 篇7

一、如何让学生喜欢

1. 积极备课, 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 教师不但要备知识, 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 努力寻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2. 认真授课,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 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 语言和板书, 课堂的通行证。

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 精炼简洁, 形象生动。好的板书, 简洁, 形象, 字迹工整清秀, 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 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 充满热爱之情, 注入不竭的动力。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我们学校, 新教师比较多, 作为新教师, 虽然经过一定量的教师能力、教师素质、教育技能的培训, 但毕竟是刚刚出道, 经验不足, 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

二、备出学生喜欢的特色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备不好课就根本谈不上上好一节课。因此, 知道怎样备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而备好一节课一般应该包括:备好教学知识内容、备好学生、备好教学方法这几个环节。对一个新教师来说, 坚持听课, 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 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听一节课, 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对新教师来说, 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1. 关注教师的教。

新教师不同于学生, 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因此, 要关注老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等。将老教师的这些长处与自身情况相融合, 结合学生群体综合备课, 学生喜欢什么口味,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风格受学生欢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欢迎, 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关注学生反应。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 (或练习) 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只有关注这些, 教师在备课期间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为学生的这些反应做好准备, 避免在上课时遇到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无所适从。

三、听课者要学会倾听

在听课时, 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 审美者。

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 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 为我所用。老教师有着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新教师要认真倾听, 做好笔记, 将老教师教学的“恰到好处”的教学技巧记录下来, 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认为老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审美的角度去修正与完善, 多学习他们教学中的闪光点, 避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正确认识听课过程中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以审美的心态, 而不是赤裸裸地批判, 在听课中以谦逊的心态, 逐渐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为上好一节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参与者。

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 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角色, 以谦逊的心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 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不以旁观者自居, 只看不练, 才能真正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才能有所收获。

一堂课能否高效完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是每堂课都是完美、成功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思, 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取得进步, 使我们的教学成果锦上添花。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以谦逊的心态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论怎样上好一节课 篇8

一、小学生课堂状态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 受现代科技产品的影响, 学生睡眠不足

现代家庭中,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重心, 不少家长会产生溺爱孩子的现象, 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达, 很多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会到很晚, 很多家长对此不管不顾, 造成孩子上课时由于睡眠不足很难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状态。而且, 电视或者电脑上的精彩画面, 会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得学生对上课时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到无趣, 甚至会走神沉浸在电脑游戏中, 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 而且抑制了学生大脑的正常发展。

(二) 课堂设计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 我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但另一方面教师也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 难以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自然注意力弱, 状态不佳。心理学研究表明, 注意力涣散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学生心不在焉又怎能听进去教学内容呢?

二、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

小学生大多灵活好动、思维比较活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家校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 学校可以在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 或者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 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 使家长了解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让家长了解孩子睡眠的重要性, 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 对于迷恋电视、电脑的学生, 教师应该和家长及时说明情况, 让家长配合限制学生的行为, 要让家长明白合理使用电脑是可以帮助学习的, 但是过度依赖电脑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且长时间对着荧屏对学生的眼睛损伤也很大。所以对孩子每一次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 家长都应该进行限制, 并在发现孩子有迷恋电子产品的苗头时, 应该通过其他有意义的方式转移孩子的兴趣点, 如带孩子进行健康的室外活动, 让孩子学习感兴趣的特长等, 以综合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二) 明确学习动机, 强化训练方式

小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 即学习是为自己而学的,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创造于社会, 要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其次, 小学生必须要遵守课堂规范, 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教师要要求学生专心听讲, 认真完成作业, 不允许有小动作, 从外界进行施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注意力还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 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 注意力亦是如此, 就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相关训练, 是提升其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三) 调动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 作为教师, 就应该运用各种手段, 刺激学生的大脑,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比如,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语速的快慢变化来刺激学生的听觉, 从而使其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做眼操, 让他们稍作放松, 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有效果。

(四) 对学生提出要求, 集中他们注意的方向

小学生在上课时往往抓不住重点, 就像一只迷茫的小鸟找不到方向一样, 自然就难以集中注意力, 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来要求学生, 比如上课一定要抬头看黑板, 目光要跟着教师走, 提出问题要及时进行回答, 能开口一定要开口, 紧跟课堂节奏;要求学生听课要全神贯注, 一旦走神后边就会听不懂;还可以让学生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引导他们抓住课堂重点, 为学生集中注意力提供方向, 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五)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共鸣

单调的理论知识是烦躁无味的, 不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将学习材料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接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从生活中寻找实例,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结语

上好一节课, 不仅仅是指上好单纯的一节课, 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节课。在课堂上,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这几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间的关系, 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才能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才能收获最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秦婉.怎样上好一节养成教育课[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1 (6) .

[2]吕恒才.浅谈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书, 2010 (4) .

谈谈怎样上好第一节课 篇9

一、记住学生的名字

据说蒋经国先生当年演讲都是脱稿的, 而据他的秘书披露说, 蒋先生往往都要在一个月前就开始背稿了。因此, 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 要善于从学校有关部门索取学生的档案资料, 对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并根据相片记住几个学生的名字。上课的时候好像不经意地对着某个学生叫出他的名字, 这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最动听的声音, 学生也一定会暗暗吃惊和钦佩。

二、讲好开场白

一个年轻的教师去请教老教师。老教师告诉他四个字“语出惊人”。老教师举例说, 你可以这样说, 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是在女人的怀抱中度过的。这个女人是谁呢?她就是我的母亲。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上这样一讲, 效果可真好,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紧紧抓住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的:夏日炎炎, 挡不住莘莘学子切切的求学之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式拉开了日后将证明是刻骨铭心的漫长而又紧张的三年高中生活的帷幕,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到达。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管风雨兼程。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目标, 便要拼搏到底。许多年以后, 不少学生说仍然记得这一节课的情景。

三、进行自我介绍

学生在第一节课, 对老师的兴趣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他们最想知道的是老师的基本情况。关于自我介绍这个环节我查遍了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和相关书籍, 均不见有正式的范本。我结合自己的名字, 设计了这样的自我介绍:我叫黄鸿祖, 黄是炎黄子孙的黄, 鸿是大展鸿图的鸿, 祖是报效祖国的祖。连起来是炎黄子孙, 大展鸿图, 报效祖国。而今, 我站在这讲台上, 教书育人也是报效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学校的安排, 我将担任你们班的物理教师。将来同学们中如果有人成了专家教授, 那么我就是专家教授的老师了。

四、灌输教学理念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有五大教学理念, 这些理念构成了我教书育人的体系。一是“课比天大”, 二是“不听是你的错, 听了不再听是我的错”, 三是“我是一个教学生学物理的老师, 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教物理的老师”。由于篇幅关系, 这里不展开了。

五、宣讲本学科的精华

听《怎样上好一节英语课》有感 篇10

一、改变对教参、教辅的态度

一直以来, 教参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是很轻的, 开学时要写《教学计划》中的教材分析, 我会把教参拿出来抄一抄;单元备课时要写教学目标, 打开教参抄一抄;分辨不清是不是四会内容时拿出来对一对;《补充习题》中的听力部分录音放不起来时, 快速翻开读一读……现在细想起来, 我把教参当什么了?对照沈老师的学习需求分析, 这一块自己是不及格的。

用心备好教材, 光看教材内容你看不到具体内容且你看不到每个单元的重难点, 单元的重难点分析都在教参上。回顾以往, 总觉得自己是拿到教材就埋头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哗哗直写, 甚至有的教师就这样捧着教本直接走上讲台, 也不分三会四会内容了, 一齐上。从来没有想过安静地坐下来, 耐心地阅读身边的教参等教辅材料。钻研教材应该连同教参一块钻研, 不应孤立开来。

二、改变对过程设计的侧重点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内化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积累并不断摸索。曾经的我将教学过程会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针对每一小块绞尽脑汁地思考、寻找一些自认为“绝”的教学方法, 并在授课之后感觉相当好, 甚至有点崇拜自己。这就是沈老师所说的缺乏逻辑性。针对某个单词、针对某个游戏、针对某个句子运用了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方法或课件。现在的课堂上我会注意衔接、注意整体感受, 至少自己觉得自己的课是一个整体, 不是零碎拼凑的, 更不能有突兀的环节。今后的课堂中, 我也不会刻意地追求亮点, 哪怕这节课平淡无奇, 也要注意把握整体, 环节与环节之间有连接, 更要注意环节的合理。

三、改变多媒体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地位

多媒体的优势大家都知道, 形象、生动、直观、图文并茂等等, 能够替代传统板书、传统教具, 方便又快捷。因此, 很多教师在备课之前先到处寻找课件, 有了课件, 心, 才能静下来好好备课, 仿佛吃了定心丸。那么, 脱离了多媒体, 我们的课堂用什么支撑呢?没有了多媒体, 为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感到空落落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意权衡多媒体在我们课堂实施过程的地位, 让它尽量做到一种点缀, 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 牛津小学英语4 B Unit 8 Open Day一课中, 孩子们要学会使用There be句型, 并且要能够区分什么时候用There is...什么时候用There are...在课堂实施过程中, 我借助于幻灯片进行了充分地总结, 用上了箭头、着重号, 但学生还是没将单复数明显地区分开来。于是, 我在第二课时中, 在黑板上给出了几道题:

让学生们充分地读题, 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全班参与到核对的过程中。首先, 学生们进行口头填空, 其次, 在核对完答案后请所有的学生用笔进行填空, 但正确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由此可见, 口头表达之后运用笔头练习有巩固、加深印象的作用。随后, 我又将黑板上的4道练习题进行了改编:

给出4道题之后, 我并没有做任何提示, 直接让学生去进行填空, 结果错误率相当高, 孩子们毫无头绪。于是, 我介入到解题过程中去, 有意地在be动词上画圈, 这时大多数孩子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填入答案, 跃跃欲试。但站在教师的角度上, 绝不是仅仅想要正确答案这么简单, 让全班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讨论后写上答案, 并请部分孩子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这时候出示一张归纳总结的幻灯片, 学生终于能感知到“箭头”、“着重号”的意义了。

学生们从简单地填写be动词到根据be动词填写单复数, 练习的式样变了, 角度变了, 难度也变了, 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看待题目的高度不一样了。由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明显地感知得到, 多媒体应该是一种辅助手段。

四、改变听课的目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尽然, 这两天我一直在念叨着这几句话, 平时没有人将这几句话诠释得这么好, 沈老师的讲解是建立在理论与实例之中的, 课例多于理论, 才让我有这么深的体会。以往的听课, 只注重找别人的闪光点, 然后将别人的闪光点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 也没想过这么多, 也从未好好地将自己与别人上的同一节课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分析、对比过,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想法在脑中一闪而过, 从未用过不同颜色的笔做过记录。所以往往听课后的评课只能泛泛而谈或只能就其一两点发表观点。听到好的转折语言、碰到好的课程设计这些自然而然成为自己的收获, 但课后我们也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下所听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或自己与上课者处理的不同之处, 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篇11

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或者说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经验的老师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从课的内容出发,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游戏带入课堂。如我在教授“有理数加法运算”时,让学生猜想,这种加法的法则和什么游戏相像,大家都想到了和输赢游戏很像,把枯燥的法则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在有的地方有异议,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这时我们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打消学生的这种疑问,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教育

“鼓励别人一句,强于指责别人百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无时无刻不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谁都不希望自己总是被别人指责。在学习过程中,每個学生都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嘉奖是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就会将学习当做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就从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快乐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同一问题,老师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是不会有好的收效的。我们要考虑所有的学生,将差别性教学深入应用在课堂上。从引入新的内容上来讲,数学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内容,此时则通过第三层次学生去回忆学过的内容,使其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解决新内容的引出,第一层次的学生则完善第二层次学生的内容。在解说新的内容时要先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在课堂巩固练习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则让学生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可以给第二层次的学生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操练。另外,教师要认真对待第三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小的习题有助于他们加深记忆。

总之,一节好课的评判是多维的、不同角度的。作为教师,在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大前提下,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逐渐形成的,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只要我们多进行思考与总结,那么,一节好课离您就不远了。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篇12

一、转变思想是前提

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评价目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要树立“以学为重, 为学而教”的思想, 不是“教课文”, 而是“教语文”、“教学习”;不是“为文而教”, 而是“为人而教”、“为学而教”。

二、研读教材是关键

1. 整体解读, 明确目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作为语文教师, 要上好一节阅读课, 首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总的要求, 心中装着各年段的教学目标。然后研读教材, 阅读教材的课后习题, 根据课后习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能过于拔高标准, 也不能刻意降低要求。

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在执教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然后完成大屏幕上的思考题 (课件显示)

我知道

课文主要写了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 通过 (三) 次仔细观察, 发现了 (冬瓜) 与 (茄子) 的不同之处。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观察, 加以区别) 。

很显然, 这位教师对小学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不明晰,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只要求认识、会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知道要做个会观察的孩子就够了, 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属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目标。这就是超纲越位, 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而另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执教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7课《火烧云》一课时,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课文朗读情况后, 课件出示:

读懂内容

课文重点描写了晚饭后 (火烧云) 的 (颜色) 和 (形态) 的变化, 展现大自然的 (神奇、瑰丽) , 表达了人们的 (愉悦) 的心情。

就这样, 带领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理清了课文层次。充分体现了中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依据目标, 制定学法。

教师在熟悉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后, 要认真研究教材的课后习题。语文S版阅读课文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对读课文的要求, 第二题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要求, 第三题是语言训练题。课后练习既具有导教的功能, 也具有导学的功能。下面, 分别以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课为例, 谈学法的制定。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0课《假如》一课, 依据低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结合课后习题, 制定如下学习课文的方法:

读准字词———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美课文———读写结合

充分体现了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以“学”为核心, 通过读来学识字、学词句、学朗读、学写字的特点。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火烧云》一课, 依据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通过研读教材, 联系课后习题, 制定出五步读书法:

读准读顺———读懂词语———读懂内容———品味句子———读后练写

充分体现了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以“学”为核心, 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 而不只是对文本内容作细致入微的分析的特点。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狼牙山五壮士》一课, 依据高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研读教材后和学生一起根据教材编者编制的课后习题, 制定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第一步朗读诵读成诵

第二步默读理清顺序

第三部找句子体会表达

第四步抓重点感受写法

充分体现了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教学指导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为学生考虑, 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查阅资料, 丰富内涵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仅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还要拥有更丰富的水源, 并且教给学生如何获取更多水源的方法。那么, 教师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读书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四、编制教案, 制作课件

依据目标、学法以及所查到的相关的读书资料, 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 整合适合自己的教案, 再配以适当的课件, 但课件只是起辅助作用, 切不可让课件满堂灌。

五、回顾反思, 教后改进

上一篇:投资方案下一篇:医院空间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