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2024-10-09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精选12篇)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1

临床实验表明, 医院室内不同色彩设计对于患者的行为心理和生理治疗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医院候诊空间使用不同的色彩可作为一种辅助康复手段来配合治疗, 可利用其多种属性 (如冷暖关系、明亮关系、远近关系、虚实关系等) 合理搭配, 给人以家庭般的温馨, 平复患者情绪, 同时减少医生烦躁情绪, 提高工作效率。

候诊空间色彩设计要点

医院建筑的候诊空间主要包括:候诊大厅 (一次候诊) 、走廊空间 (二次候诊) 和分诊节点空间。

*一次候诊空间, 缓和气氛组织人流

一次候诊是主要的候诊空间, 家属和患者都会在该区域内停留且时间较长。因此, 这部分区域往往空间开放且流线复杂。该空间的色彩设计首先要降低色彩的纯度, 尽量避免强烈的颜色对比, 采用较为安静缓和的色彩, 如奶白色、淡黄色等, 以稳定患者和家属焦急的情绪。其次, 也可以考虑利用色彩关系组织人流, 如图2所示, 利用不同色彩形成的色阶来引导患者进入不同诊区。

*二次候诊空间, 重虚实变化

走廊空间是指患者在进入诊室前二次候诊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主要是患者和医生活动的空间, 较为安静, 流线简单。此空间内的患者可能会比一次候诊区的患者更为紧张, 更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因此该空间内的色彩要特别注意虚实的变化, 可以较多利用绿色植物和半透明玻璃等减小患者与医生间的距离感。此外这类空间的色彩还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利用同色系色彩由深及浅的渐变, 引导治疗区和出入口之间的关系等。

1.中医医院可利用其传统色彩进行装饰, 如结合中医取药柜的原木色作为基本色相, 以这种温和的色彩与玻璃或者亚克利等通透、干净又耐腐蚀的材料进行结合来装饰墙面, 使患者在等候空间中也能时刻感受到中医院的建筑特点

*分诊节点空间, 鲜明忌刺激

分诊节点空间包括分诊台、护士站、交费取药等患者停留空间。相对于前两者的走廊和候诊空间, 节点空间的色彩应用可以较为活跃, 使人眼前一亮。这部分的色彩宜采用明快刺激的视觉色彩, 如黄色、浅蓝色等, 使该空间在整个公共空间内凸显出来, 明确患者目标, 但同时不要采用红色等过度刺激的颜色。此外还可以利用有节奏的图案体现一定的秩序感, 引导患者排队或者分科咨询, 避免混乱。

色彩的表达方式

*利用材料质感的表达

医院建筑室内候诊空间的色彩主要通过材料表达, 而建筑材料普遍具有自然属性和人造属性。自然属性的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等纯天然材料, 还包括人工合成的仿自然材料。这类材料主要体现人性化色彩, 多以灰色、木色、大地色等柔和颜色为主, 配以大自然天生的纹理, 拉近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使患者感到放松、平和;人工属性的材料主要是金属、玻璃、板材和涂料等, 颜色多彩, 但如果不经过处理则会体现出冰冷质感, 易造成刺激感。利用不同质感的材料表达不同色彩时, 有多种手段, 例如玻璃本身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材料, 但为了满足患者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可以通过贴膜的方法将玻璃的通透性变成半隔离性, 在保护患者私密性的同时又不完全阻断室内外环境, 如图4。另外由于其特殊的透光性和对不同波长射线的选择透过性, 不一样的滤光膜还可以改变室内环境, 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等作用。

*注意光线作用

近些年花园式医院设计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光和人造光线被引入建筑中。而室内色彩在受到不同光线的影响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若候诊区颜色比光线颜色重, 就会显得房间阴暗, 患者面部也会呈现不健康色。如果分诊节点处采用过于亮丽的橙色或红色, 在自然光下患者视线会产生补色, 使得颜色变绿, 略显肮脏。

而在走廊空间中, 当不同颜色相连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中光线亮度不同时, 由于色彩作用可能也会产生过亮或过暗甚至眩光的不适感。因此这类走廊在选择色彩时要注意色彩的变化, 与其相连的空间也要注意不要采用明暗度对比强烈的颜色, 这类问题在眼科候诊区内应特别注意。

2.医院候诊区利用不同色彩形成的色阶来引导患者进入不同诊区

此外, 光本身具有色彩倾向, 还具有反射的特性, 因此可以利用侧向光和漫反射光来刺激色彩的变化达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例如通过高侧窗将光线引入, 柔和地反射到色彩墙面或者地面上, 整体空间色彩就会变得明亮而柔和, 使患者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 还可以利用昼夜不同的光线变化使同一种颜色产生不同效果。例如, 在候诊大厅内采用灰色装饰, 当白天外部阳光刺激较强时, 室内色彩在视觉上较室外阴暗, 患者易产生凉爽的心理暗示;当夜晚室外光线微弱时, 又会产生室内比室外明亮的视觉效果, 由于生物趋光性使患者产生较为安全的心理暗示。

*植物色彩点缀作用

医院内适当地配置绿色植物可以缓解患者对于同一色彩的审美疲劳, 同时引入自然气息, 使患者和医生紧张的神经得到舒缓, 如图3。另外, 植物本身具有多样性, 除了常绿植物还有各种花卉, 其色彩既丰富又天然,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植物本身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也为医疗建筑候诊空间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色彩的搭配手法

*色彩属性

色彩本身有冷暖、远近、明暗的属性, 医院公共空间部分的设计可以利用这些基本属性将各区域进行区分和引导。各种色彩同时存在时, 有对比才会看出变化, 即这类对比属于强烈对比。这类对比主要是色相、明度和对比度的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补色的对比, 这类对比一般比较刺激, 在医院公共空间中较少使用, 即使存在也需要其他少量调和色搭配;基本属于同一色系——这类对比属于微变化, 经常出现在医院这类建筑的公共空间中, 主要以淡雅的白色、粉色、米色为主。如果需要多种色彩的对比组合, 可以主要考虑通过改变颜色透明度, 而非改变颜色纯度来统一各种颜色。

3.植物本身具有多样性, 除了常绿植物还有各种花卉, 这种色彩既丰富又天然,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植物本身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也为医疗建筑候诊空间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玻璃本身是一种没有色相的人工材料, 但在医院建筑内可根据需要贴膜, 利用不同色彩和图案的玻璃膜改变其原有的属性, 使其具有色彩

*虚实对比

不同颜色还可以通过形式产生虚实关系, 如前文所说人造玻璃砖、玻璃贴膜、有色相的光线、甚至同一颜色的栏栅等, 如图5, 都属于虚化的色彩。这类特殊处理的色彩与普通涂料相互配合, 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同影响。

*图案

我国医院建筑候诊空间室内彩色图案应用较少。很多设计者认为色彩图案大多用于儿童病房等特殊医疗空间, 这一观点的前提是把图案默认成为大面积色彩图案。而除此以外, 微小色彩图案在医院设计中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很多医院会采用由穿孔板的吊顶材料, 其实这种设计不会因为其不规律的小黑孔使患者产生不悦情绪, 从视觉角度来说相当于一片灰色调, 只有特别注意后图案才会出现。实际上, 在一定条件下这样微图案的处理可起到调节患者情绪的作用。另外, 这类手法也可以考虑运用于输液中心和留观室。

结语

通过对医院建筑候诊空间色彩的研究可以看出, 医院室内色彩搭配关乎患者的心理, 其手法亦可多种多样。色彩搭配是集材料、心理、美学等多方面科学的研究。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医疗建筑本身也不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 其功能更多转向为预防和康复等方面, 因而针对患者色彩需求的分析也要愈发细致和人性化。

5.同一颜色的栏栅属于虚化的色彩。这类特殊处理的色彩与普通涂料的室内相互配合, 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同影响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2

在参加“医院改革与人才工程高层研讨”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药卫生人才工程上海培养基地挂牌仪式上,陈竺做了“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主旨演讲。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施的按项目付费、药品加成等,构成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不仅落后,更构成对医务人员的腐蚀,鼓励医院以创收为导向,造成药价虚高、诱导服务、医患关系紧张、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在这样的补偿机制下,公立医院无力控费用;应借鉴和开展按病种付费等改革探索,优化质量、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控制费用。

陈竺指出,广大公立医院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平台,必须体现公益性。目前中国每千人床位数与发达国家差距正逐步缩小,但是在周转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十分明显。三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普遍超过100%,县级医疗机构超过90%,但是一级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还不到60%。医改必须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使之布局合理,上下联动,包括实施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同时,改革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陈竺还表示,未来医疗机构改革中应该为民营医院留出空间。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私立医院数量已经超过7000所,占医疗机构总量的30%,但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总数的11%。非公立医院发展,需要多方多措施支持,包括完善商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改革社会办医的执业环境,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等。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3

关键词 导视系统 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导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医院导视系统设计要求我们对医院环境进行新的定位,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医院环境进行装饰粉刷,而是从空间划分、人流物流、等方面按照患者的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如何使人们快速寻找到目标地点、获得所在区域的相关信息成为医院导视系统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总结了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指出今后研究发展趋势。

2国内外医院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院的导视系统在20世纪末出现在我国各类医院中,此前的医院标识仅只是各科室的标牌。导视系统进入医院,立即显示出独到的功能,用立体导向改变以往医院用平面功能区分,以解决医院人流、物流、等流程问题。依托对导视的目标群体研究展开的设计,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目标群体。目前在欧美日本的国家的医院导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正向着多样化、艺术化和性格化方面迈进,日本在医院导视系统设计方面较为突出,日本运用了导视设计理论成型化、系统化,对导视设计进行了细分,把医院导视系统与医院的定位以及地理位置和目标人群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医院视觉形象。

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对空间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进行了改革。一些大型医院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诊室划分不明确。医院的门诊诊室划分过于详细,几个相近的诊室,在具体的导视环境中,仅仅以数字来划分,导致了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找不到具体科室,耽误了就医时间。(2)服务场所区域指示不清晰。医院里有很多便民服务处,比如收费处、候诊处、取药处等等,为了方便就医人群,每个楼层都会设置相关区域。导视空间环境导识系统缺乏明确的指示与说明。(3)医务工作人员与病人的流动空间划分不清晰。特殊的工作空间,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工作空间的安全性,是专用的通道,病人是不允许进入的。医疗空间环境导识系统指示明确性缺乏的导患者进入禁止通道。

20世纪30年代,英国负责地铁系统形象设计的设计师爱德华.琼斯顿在地铁站牌和车票设计上,引入了字体设计,在视觉上有统一感,并且更易于识别。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关注,英国各界对于字体设计和改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于字体设计的改良,也为空间环境导识系统巾字体的运用提供了基础。

导视系统的国际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平面的导向发展为空间的导向形式,空间环境导视系统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它还是企业形象和空间环境的一部分。(2)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设计表现手段趋于多样化。一方面是平面设计的丰富性,另一方面是新材料的运用发挥。房间号码和其他的提示信息用丝网印刷的技术印在白色面布上,形状尽量贴近生活,比如袜子,手套等生活气息浓厚的物件形象。(3)静态和动态的导向形式相结合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功能性也越来越强,这些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革。空间环境导识系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触觉上。科技的发展,势必带来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新变化。

3结语

医院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医院的导视系统传达的信息是病人与医院空间之间的桥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快速指引患者就医的功能。除此功能之外,导视系统的合理性和人性化设计也是不可忽略的。

综合了国外优秀的医院导视系统设计,我概括的对国内医院导视系统的未来发展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需要加强无障碍设计,体现在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尺度、体积、视觉的舒适度上,注重群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尝试新的模式。空间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新方向是走向标准化、人性化、审美化。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设计行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给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新的空间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体现设计的文化价值,更好地为国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静,姚远.公共艺术形态下的城市导识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09(10).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

[3] 黄小龙,冯明媚,陈佳仁.色彩?心理——记汕尾逸挥基金医院的色彩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2006(01).

[4] 王庆斌.标识导向系统的色彩规划与设计[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8(11).

[5] 张英.“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室内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08).

[6] 张岚.色彩在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交通标准化,2008(10).

[7] 陈励先.医院设计中若干问题之我见[J].建筑学报,1997(12).

[8] 王晓瑞.养老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J].社会福利,2008(03).

[9] 陈立民.城市导向标识设计的视觉传达[J].美术观察,2006(06).

现代医院门诊空间设计 篇4

门诊空间是医院的重要区域, 随着医院建筑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 门诊空间的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目前, 门诊空间设计存在哪些问题?门诊流线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常见的门诊空间有哪些形式, 各有哪些特点, 适用于哪些类型的医院?综合大厅、候诊空间、诊室和其他门诊用房如何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门诊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对于一栋新建筑, 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门诊空间?相信不同的医院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满足实际需求的空间形式。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论文 篇5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6

厨房设计的最基本概念是“三角型工作空间”,所以相隔的距离最好不超过一米。在设计工作之初,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根据个人日常操作家务程序作为设计的基础。

一、厨房流理台区分

厨房在设计上也有很多的分类,可不要小瞧,每—个款式都有它的利弊。

U型

工作区共有两处转角,和L型的功用大致相同,空间要求较大。水槽最好放在u型底部,并将配膳区和烹饪区分设两旁,使水槽、冰箱和炊具连成一个正三角形。U型之间的距离以120厘米至150N米为准,使三角形,总长、总和在有效范围内。此设计可增加更多的收藏空间。

走廊型

将工作区安排在两边平行线上。在工作中心分配上,常将清洁区和配膳区安排在一起,而烹调独居一处。如有足够空间,餐桌可安排在房间尾部。

一字型

把所有的工作区都安排在一面墙上,通常在空间不大、走廊狭窄的情况下采用。所有工作都在一条直线上完成,节省空间。但工作台不宜太长,否则易降低效率。在不妨碍通道的情况下,可安排一块能伸缩调整或可折叠的面板,以备不时之需。

L型

将清洗、配膳与烹调三大工作中心,依次配置于相互连接的L型墙壁空间。最好不要将L型的一面设计过长,以免降低工作效率,这种空间运用比较普遍、经济。

变化型

根据四种基本形态演变而成,可依空间及个人喜好有所创新。将厨台独立为岛型,是一款新颖而别致的设计;在适当的地方增加台面设计,灵活运用于早餐、烫衣服、插花、调酒等。

二、厨房装修需要注意

厨房装修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从厨柜的高度到收纳,再到照明,哪里都需要好好注意:

工作台高度依人体身高设定,橱柜的高度以适合最常使用厨房者的身高为宜,工作台面应高800-850毫米;工作台面与吊柜底的距离需500-600毫米;而放双眼灶的炉灶台面高度最好不超过600毫米。吊柜门的门柄要方便最常使用者的高度,而方便取存的地方最好用来放置常用品。

橱柜面板强调耐用性,橱柜门板是橱柜的主要立面,对整套橱柜的观感及使用功能都有重要影响。防火胶板是最常用的门板材料,柜板亦可使用清玻璃、磨砂玻璃、铝板等,可增添设计的时代感。

开放式厨房的餐桌或吧台距离适中,可以把桌面升高至1000-1100毫米,椅子或吧凳可高400-450毫米。在吧台下面加置一个脚踏,可令人坐得很舒服。

照明要兼顾识别力,厨房的灯光以采用能保持蔬菜水果原色的荧光灯为佳,这不单能使菜肴发挥吸引食欲的色彩,也有助于主妇在洗涤时有较高的辨别力。

最后当然是强大的收纳功能。从装修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需要安装什么样的收纳工具:隔板、挂具,还有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收纳柜,这当然都要看你的喜好。

三、整体厨房充分利用

小小厨房其实可以布置得非常温馨华丽,利用整体厨房设计完全消除厨房拥挤而杂乱的局面。欧式整体厨房致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出厨房的功能性与结构性的完美结合。内嵌式的把手,可高可低的操作台,可宽可窄的台面进深,流畅的线条设计,简洁、干净、功能齐备。整体橱柜涵盖了厨房里几乎所有的电器,烤箱、内置微波炉,一切应有尽有,为日常家居生活带来实用方便。

地柜与吊柜之间有很大的剩余空间,精细功能化的设计布置好好地利用这层空间。将墙面层架安装于此,放置消毒柜、微波炉,或安装层板、挂钩,收纳盘、杯、调料瓶等厨房常用餐具,这样就避免了它们随意占据橱柜台面。当然,这样的设计布置是需要根据人体工程学来精心测量与设计的,不然的话会给家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需要专业设计师的帮助,这样就会省去很多的麻烦。

小户型的厨房没有足够的空间外置厨房设备,如何才能使小户型的厨房具备完全的功能设备?把一些没有地方的厨房用具内置于隐蔽的柜内也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使厨房功能完备又使厨房空间开阔简洁,可以一举两得。同色针对小厨房的材质,在橱柜门板上,钉上挂钩、挂杆,用来悬挂物品,尽量使厨房空间显得整洁有序。

厨房中总是有些小角落,或因为设计的缘由留下空间。稍大的小角落,摆一张小桌子,或几把便于就餐时用的椅子,选用折叠或长度可调节的收拉式餐桌,不用时将其折叠,而可叠加的椅子,则可存放于柜内或其他地方。稍小的角落安放各种推拉式厨柜,储藏能力很强的柜体大大增加了厨房的空间。

小户型厨房中,可以安放能移动的平台,比如一个小推车,在使用厨房的时候,那些必备的餐具放在这个平台上,这样就非常方便了,不用麻烦用的时候又去橱柜里面翻找。等用完之后,又放回原来的橱柜里面,推走小推车,又为厨房留下宽阔的空间。

鲜活厨房按需储物

主妇们都知道,厨房是最容易变得凌乱的地方。调料瓶、餐具、厨具全都摆在明面,时间长了,原本光鲜的瓶瓶罐罐也开始变得模糊、变得破旧了,所以,做好厨房的收纳工作至关重要。整体橱柜的出现,为我们解决收纳问题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更多的收纳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完美的厨房收纳,才能让厨房永远保持鲜活。

食品贮存

罐头、饼干、面粉与酒类等干货食物以及一些不需要摆放在冰箱里的物品,它们的存贮归置就成了一个问题。首先要对这些食品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它们的使用频率和习惯安排位置。因为这些物品数量众多,而且使用频繁,所以应该将它们放置在上下柜容易取放的地方。另外,这些物品的摆放顺序也很重要,这关系到对空间和舒适度的追求。

锅具存储

家中自然会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炖锅、炒菜锅,它们一般体积又大又重,因此最好摆放在厨具收纳系统的下柜区域,由于上下垂直的距离最短,操作顺手且节省工作时间。另外,使用率较低的锅具,则可充分利用非主要动线,例如,在橱柜的转角处摆放。像锅具等属“大件”的物品,很有必要专门放置。

餐具收纳

医院建筑门诊空间设计现状与重点 篇7

门诊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大中型医院的门诊空间普遍存在“挤、乱、差”的状况, 从建筑设计方面来探讨, 主要是对所设计的门诊楼有关基本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欠准、对各医院门诊情况的全面情况和规律掌握不够、对医院管理运作的特点理解不深。常见问题如下:

建筑总面积不适应门诊功能的要求, 或者是过多地安排无关的部门, 致使门急诊的主要功能用房和面积难以保证;

诊疗用房, 特别是对候诊空间的面积计算不准确, 且缺乏机动应变的空间, 因此在门急诊高峰季节和就诊高峰时间, 始终拥挤不堪, 人满为患;

平面布置欠合理, 分流不当, 因而各层面、各部位及主次楼梯通道的人流量有失均衡, 加上人流的往返迂回重复, 局部阻塞, 通行不畅, 以致秩序混乱, 声音嘈杂, 患者就诊时间延长, 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应增多;

门诊楼的设计标准偏低, 设施与装备较差, 工艺设计不合理;人流密集场所往往通风不良、光线昏暗;

一些医院在规划和设计中, 未充分意识到物流规划的重要性, 物流与人流混杂在一起, 人货不分, 合用电梯是一大通病。

门诊空间流线设计要点

*门诊空间的三级分流模式

广场分流——对于需单独设置出入口的传染、急诊科室进行分流, 然后分别进入各专用出入口。儿科、保健等科室应在门诊广场与普通就诊者分流。

大厅分流——各科普通就诊者经门诊综合大厅分流, 进入各科候诊厅。在门诊大厅将不同科室的就诊者分开。

候诊厅分流——同一科室的就诊者经候诊厅分流, 把将要就诊的部分患者依次引入二次候诊和诊室就诊, 以保证就医诊治的流程秩序。

*门诊人次流线平均距离最短原则

门诊量较大的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的位置宜接近地面层, 紧靠门诊大厅布置, 以压缩水平和垂直流线的距离。同时平面布局应紧凑, 缩短由门诊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之间的距离。

*科室的专属领域原则

每个主要的门诊科室应保持独立尽端, 严防其他科室的用房及公共领域空间的介入, 并防止串科现象, 以保持正常的门诊秩序。

*与门诊流程协调一致原则

科室设置应与门诊流程协调一致, 保证顺序流畅、减少迂回。互有联系的科室应相邻布置, 以便组成专科、专病中心, 利于会诊, 减少就诊者在科室间往返。

*流线设计的“高明度”、“低密度”原则

所谓“高明度”是指交通流线, 空间组织要简明易找, 视线通畅, 易于识别。所谓“低密度”, 是指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流集聚量要明显低于计算允许量, 使空间感觉舒适宽松, 除前述的时空分流外, 设计中必须保证必要而充裕的空间量。

门诊建筑类型及空间组合

据业内资深学者罗运湖总结, 门诊建筑类型及空间组合有如下方式——

*街巷式

从门诊综合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之间通过“街”来联系, 各科室的内部通道则为“巷”, 并可适当拓宽作为二次候诊廊来使用。这种空间组合模式是以民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知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 因而识别性强, 易于辨认。

*庭廊式

由围绕庭园或中庭的通道来联系各门诊科室, 是围合与放散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形式。围合部分布置各种设施, 放散尽端部分, 安排各门诊科室。此方式特点在于视线开阔, 环境氛围开放。也可以通过多个院落的组合, 形成门诊科室的有机联系, 平面结构往往呈“日”、“田”等形态。它的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 便于庭院绿化设计的展开。其缺点在于交通流线处理较为复杂, 各科室间彼此独立性处理有一定难度, 同时对日照要求高的北方地区, 朝向也成为处理的难点之一。

1~2.上海长海医院门诊楼门诊空间

*套院式

一些大型或特大型门诊, 由于层数限制在3层以下, 又强调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和庭园绿化, 于是受北方四合院民居的影响, 形成较为复杂的套院式建筑, 平面多呈“曰”、“四”、“田”、“曲”等形式。这种复杂平面需要注意3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简化平面交通体系, 增强环境的自明性;第二是庭园围合的环状空间如何保持科室的独立尽端;第三是如何减轻不利朝向的影响。

3~4.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

5.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门诊医疗街

*厅式组合

即通过门诊综合大厅直接与各科室候诊厅联系, 减少中间环节, 科室位置一目了然。这种厅式组合多用于小型医院, 各科室沿大厅周边布置, 若用于大型门诊, 需解决科室数量繁多与大厅周长有限的矛盾及一层候诊与二次候诊同在一处难于划分的问题。因此, 一般中小型医院多采用环厅式布置, 大型医院则采用指掌式、齿轮式布置。

环厅式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又分为单环廊与双环廊两种。单环廊多见于小型医院, 人次少, 科室穿套问题不会有大的影响。双环廊式则见于中等医院。

指掌式布置:为解决厅式组合与门诊规模的矛盾, 产生了沿大厅周边呈放射状布置各门诊科室的构想, 公用科室或人次不多的小科室沿大厅周边布置, 人次多的大科室像手指一样放射排列在大厅周边, 形同指掌。

*板块式组合

即采用集中式整体布局的组合形式。由于门诊患者在院停留时间不长, 现代医院用地紧张, 为了节约用地, 缩短流线, 提高效率, 日本的一些大型医院, 多采取大面积板块式的门诊布局, 平面极为紧凑, 采用人工照明和全空调环境。在我国,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 也被一些医院所采用。

综合大厅设计

门诊部综合大厅是近年来门诊部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向个性化、家庭化发展成为一种主要趋向。通过调研发现, 在新建医院门诊部综合大厅设计中, 内街、共享中庭等空间形式的采用非常普遍。

门诊部综合大厅在设计上要尽可能使交通流线迅速便捷, 使患者不往返迂回, 等候与交通干线要分清, 避免进出人流与等候人群的互相干扰。门诊大厅的组合方式与如何组织门诊部人流是密切相关的, 常见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分散多厅式

即把综合大厅加以分解, 分设挂号、收费、取药等小厅, 各厅之间通过走道连接或采用互相嵌套的方式联系, 分层设置则更加清晰地做到功能分离。其缺点在于大厅的分解必将导致总建筑面积的增加, 加长流线长度, 组织不好会影响患者就医程序。

6~7.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门诊空间

*集中大厅式

即将挂号、药房、收费等设置在同一个大厅内, 大厅作为主要的交通枢纽, 是就医者集中等候的空间。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使流程衔接紧密, 可利用挂号和取药人流的高峰时间不同, 空间互补使用, 而充分动态性发挥大厅的优势。但是通过集中大厅进行挂号、划价、交费、取药、取化验单、咨询, 甚至转诊、诊断书证明等繁复的操作活动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时间交叉, 这样必然导致某一时段内门诊患者与陪护人员在大厅的高密度集中。尤其在一些区域性大型医院中, 就医者负荷超过实际设计门诊量, 致使各种活动周期变长。从而形成人员的大面积交叉, 感染几率必然增加。

*街厅式

街厅式也通常被称为医院街, 即较长的纵向大厅, 采用3~4层的通透空间形式联系门诊科室的形式。街的两侧布置公共科室及各科室的候诊部分, 大型科室则将前端面宽扩大为厅, 设置收费、垂直交通核等功能块。

候诊空间设计

候诊空间是为就诊者等待检查诊治提供的休息场所, 也可以认为是联系门诊部公共空间与诊室的过渡空间, 与诊室关联紧密。目前我国候诊空间的使用面积通常根据人流时间分布情况与人员类型进行计算, 将科室单日门诊人次的15%~20%视为高峰人次, 根据成人1.2~1.5平方米, 儿童1.5~1.8平方米计算。

这种计算方式虽然考虑到增大儿童陪护人员的使用面积, 但实际使用情况儿童陪护人员大大超出成人陪护人员。通常大型医院设计中候诊分为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两个阶段。两阶段前者等待时间相对较长, 单科或多科共用一个候诊区;后者等待时间较短, 与诊室直接联系。候诊空间设计形式根据尺度的不同主要分为厅式与廊式。

*廊式候诊

空间以门诊走廊为场所, 结合不同尺度及使用需求而设置单排或中间候诊形式。目前各医院都已经重视候诊空间的设计, 力求为就诊者创造宜人的就医环境。

廊式候诊通常作为二次候诊设计使用。在一些较早期的医院设计中也作为一次候诊。

*厅式候诊

主要适合于分科候诊与集中候诊。厅式候诊由于患者等待时间相对较长, 宜设计成环境舒适宜人的空间场所。同时, 通过背景音乐、闭路电视及电子显示牌等媒体向患者传达健康保健知识或娱乐节目以求放松患者就诊心情。目前医院设计中二次候诊通过厅廊尺度的变化, 形成各自不同的空间效果。

*组团式候诊

针对门诊和医技区域相连的建筑, 还可采用组团式候诊厅的方式, 根据科室的功能将大科室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合, 使各个功能区域流线更清晰, 保护患者的隐私, 提高效率, 便于管理。

诊室设计

诊室大小通常由多诊位诊室与单诊位诊室所需尺度决定。随着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不同病症也对私密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私密性要求较高的诊室, 单人诊室的形式正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但由于其进深和面宽有限, 在使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条件下, 必然会占用较大的用地面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诊室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诊室设计结合医患流线, 可分为两类:医患同线与医患分流。前者即医生与患者通过同样流线进入诊室;后者则在诊室两侧分别设置医生与患者交通流线, 改善了医生的工作环境, 减少交叉感染几率。同时也便于医生之间对疑难病例的交流诊断。

其他用房设计

如咖啡厅、礼品店、鲜花店、书报、超市等, 在国外的医院中是经常见到的, 多布置在医院街两侧、门诊大厅附近。值得注意的是, 欧美医院门诊流量比我国小得多, 布置这些空间对人流组织影响不大。因此, 在我国则应在满足门诊需求、不影响流线组织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布置这些用房。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8

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方面应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创造吸引人的公共空间, 美化诊断治疗用房。由于医院常常与病痛有关, 人们对医院常常有一种恐惧感, 特别是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虽然高效、精密的医疗器械提高了医疗效果和人类的健康水平, 但在这些高科技的背面, 却隐含着情感的空虚和冷漠。因此, 为寻求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 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空间已成为医院设计的热门话题。如何使医院这一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地方成为真正关爱生命的场所, 这不仅仅是依靠白衣天使的高超医技和精良设备就能解决的, 而还需要有良好的室内环境气氛的营造。在国外的研究中表明: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愉快舒适的环境, 甚至宜人的植物芳香都有助于病人的康复。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 作为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场所——医院, 如何来表述对人的关怀, 如何使其成为充满人情味的场所等等问题是本方案力求一一阐述的最终目的。

本方案采用简洁设计手法来形成和组织空间, 并赋予一种“生活中文化空间的变化”, 通过材质间的对话来表述空间的灵魂, 运用空间的变化, 以增强空间趣味性, 从而使人精神振奋。

“享受联邦牙科”诊所作为社区的医疗机构, 所坚守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如何来满足病人与医护人员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从材质的选择, 色彩的把握, 空间的组合等, 这些都是设计师赋予本方案作为现代医疗空间的新理念。

在掌握空间的构造之前, 一般可以通过色彩来感觉空间的设计理论和经验。这个诊所在出入口右侧展开的织物壁面就呈现出温暖色彩感。在设计大型牙科诊所时, 掌握整体构造及基本流线是关键。在中小规模的牙科诊所究竟应该通过几个不太大的空间来表现中心是很重要的。

例如, 一进入“享受联邦牙科”诊疗所, 就看见玻璃形成的背景标志墙。通过玻璃通道正面看到一个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候诊室的一组沙发和独具造型的挂号/收银台, 既古朴又具质感的石材造型物相协调。以间接照明设计方式使光线更柔和, 在光照中强调多层和造型的设计意图。

在通道二次候诊的环境空间, 追求简洁美感的运用简单、分割、体量、增加、夹层等设计手法和几何造型, 以基本矩形、圆形为基础, 把矩形、圆形反复重叠, 地面、墙体、天棚等是区分和分割空间的手段, 是对空间精神的补充。空间和人类的关系很重要, 即使不华丽, 但能包容人类感性的空间, 与人为的素材相比, 从泥土和自然中提取的材料和质感更容易协调。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不同于一般医疗空间的新概念接待空间, 不像诊所而更像健康艺术馆。

本方案的室内环境设计是基于对传统医院在处理“人性”方面的一种探讨、一种引领。作为诊所是与人生命密切关联的场所, 因此, 为寻求人对空间的心理情感突显重要, 所以在设计上采用暖基调, 打破传统医院以“蓝色或白色”为主的象征, 运用“温馨美”相结合, 木质与玻璃搭配是对自然与工业, 返朴与现代, 虚与实的现代人矛盾观的相互碰撞, 形成空间的渗透性, 使整体充满一种“会呼吸”的空间, 是人性的对话, 给人带来浓浓的亲切感。

候诊区的设计既界定了空间的使用功能, 又富有变化。渔缸景观的设置, 给空间带来动态美, 嘀哒的水声是听觉感官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能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从而缓解因病痛带来的紧张情绪。

诊疗区之间采用玻璃与人造绿化小景作为分隔, 由此抚平人性深处的安全感, 避免因担扰安全所产生的紧张情绪。现有的整体空间平面接近正四角形, 根据功能的要求和空间自身所具有质的差异, 研究各种空间的分割方式, 边缘是“L”字型体积, 然后中间是独立的单一体积。中间的体积有若干角度交叉着, 派生出方向性明显的各种驿动空间。

驿动性并不只是单纯地跟随造型, 也是为使接待台更接近于候诊室和入口方向的一种自然措施。空间感是不可忽视的, 刺激观察者视觉的也许是空间的性质, 但决不是装饰物。空间对光线和色彩的控制效果。观察者带着对许多空间感差异的关心而观察。为制造出这种差异, 分割各种白色的面来分散光线, 并以青色和绿色给空间赋予弹性。

欧洲两家医院室内空间设计亮点 篇9

德国AGAPLESION DIACONICAL医院

该医院坐落在德国汉堡市中心, 由3座教会医院组成。人性化的室内空间设施是其最大的特色, 无论是病房还是办公区域, 精心的设计加上高品质的配套设施, 均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工作与休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 将配套设施搭配色彩进行融合设计, 不仅可辅助患者治疗, 还能调整医护人员的心理, 营造出美好舒适、轻松愉快的室内疗愈环境。

1.设计师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节奏以及办公空间大小, 从整体色调、平面布局规划、天花板与墙面的装饰等方面, 为他们营造了一个优雅、平和、整洁的办公环境, 突显严谨细致的风格

2.现代化的多功能会议室, 宽敞而整洁, 暖色的照明灯光加上米色的座椅, 给人简约之感

3.医院演讲报告厅在延续了多功能会议室的简洁干练风格外, 在材料色彩的选择上也注重体现庄重、温馨之感, 紫色窗户与灯光的配合, 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处

4、6.病房的设计, 充分考虑了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需求, 采用酒店式的布局, 不仅将优美的城市景观引入室内, 其装饰还强调突出了“家”的温馨感觉

5.新生儿病房整洁而温馨, 病房内还设置了新生儿呼吸机、保暖箱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空气净化消毒设施

7~8.开阔的休闲等候空间配以玻璃幕墙, 将自然光和绿色景观直接引入。同时, 沙发座椅的设置更显时尚与舒适

比利时AZ Groeninge医院

位于比利时科特赖克的AZ Groeninge医院, 是当地一家综合性的医疗机构, 包括附属儿科和日间外科、老年病科、肿瘤科和精神科门诊等。医院毗邻莱厄河畔, 自然环境优美, 拥有城市和峡湾壮观的景色, 空气清新, 光线充足, 其室内设计通过运用色彩达到视觉点缀、放松身心的效果。

9.在AZ Groeninge医院内, 几乎很少见到纯白色, 墙壁大多为柔和的米色, 并配有各种浅色纹理的装饰, 家具的颜色选择均与其保持了很好的色彩搭配。另外, 医院的手术室里基本上是绿色包围的天地, 可以极大缓解医务人员的视觉疲劳

10.走廊中, 灰色墙壁与绿色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 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10

地形利用的原则

*因地制宜, 融入城市

医院的地形并非独立存在的, 它位于城市区域当中, 必定与城市区域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合理地利用地形进行设计有助于建筑更好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相反, 若不考虑周边环境因素 (包括水源、风向、交通等) , 盲目套用模式化设计, 不仅影响建筑形象, 而且不利于建筑的使用。因此对于地形的处理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与周边建筑和区域相结合进行整体化设计, 使设计区域与其他建筑空间乃至城市空间相互交流、相互协调。

*功能优先, 造景并重

医院作为大型公共建筑首先应满足功能性的要求。在进行医院地形设计时, 应从医院功能分区出发, 结合道路系统、用地要求等条件综合考虑设计方案。例如, 建筑出入口前人车集散空间、门急诊患者等候空间等多需平地地形;住院患者康复空间、医护人员休闲空间可适当加入平缓的坡地地形;水体用地, 应充分考虑水系对医患的影响, 并调整好水底标高、水面标高和岸边标高;医院区道路用地, 则依山随势, 灵活掌握。

*以人为本, 力求舒适

现代医疗建筑是一个为患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公共场所。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以功能分区、流线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建筑空间设计上, 在地形设计方面也应全面做到“以人为本、力求舒适”。

候诊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恢复的患者以及疲劳的医务工作者, 大多更喜欢具有趣味性的室外景观空间。坡地、亲水区域等微地形的加入均能成为吸引人群的目标。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 以求达到一个更为优质的环境空间。

地形的功能性利用

地形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丰富医院区的景观, 而且为创造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不同的特色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医疗建筑过渡空间中常见的地形主要包括平地、坡地、低凹地、凸起地和挡墙。任何设计总是要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 医疗建筑过渡空间中对于地形的利用就是满足人们对于空间在功能上的特殊需求, 如空间与时间的过渡、不同场所的功能划分、步行舒适度、躲避交通噪声、提供采光通风条件等等。

*地形对于空间的过渡与限定

医疗建筑过渡空间由室外地面和相邻界的垂直立面构成。地形是构成医疗建筑过渡空间的基本骨架, 植物、水系、广场等常常是以地形的变化作为依托。地形对于空间的过渡和界定通常是通过挡墙、台阶、坡面以及不同的坡度变化来完成的。这些地形的处理手法除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外, 对限定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也有重要作用, 将地面抬高或下降, 暗示空间的界限。

一方面, 利用地形的流动性变化引导过渡空间, 使空间呈现渗透、动态、交融的空间形式, 令建筑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另一方面, 通过地形的高差变化起到阻挡视线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创造或开敞或封闭的各色空间, 对过渡空间的多样化起到很大作用。

如图2, 在某医院的设计中, 地形由南向北的变化依次为平地 (院前广场) ——低凹地 (下沉广场) ——坡地 (景观花园) , 地形的变化与建筑功能相辅相成, 引导空间过渡, 创造了更为优质的医疗环境。

*利用地形进行下沉广场设计

医患是医疗建筑的使用主体, 研究表明, 社会交往多的人治愈率往往较高。下沉广场是地形利用的重要方式, 它是一个围合式的开敞公共空间, 它的整体或局部下沉于周围环境, 其内向的形态特征和空间下沉与普通广场相比,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空间的围合感、平面形态、地面设计和安全性等方面。因为地下半封闭的空间有一定的隔音效果, 人们在下沉广场中活动时, 看到的不再是医院纷繁复杂的车流和聚集的人群, 而是和谐平静的广场景观, 听到的也不再是嘈杂的交谈声。广场的下沉起到了避免噪声污染、隔绝视线干扰的作用, 从而获得了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空间。

下沉广场为人们的交流活动围合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 不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下沉广场创造休闲交流空间和景观小品, 可使患者在空间中具有舒适感, 满足患者对于康复环境与氛围的需求。

*地形与地下空间的结合

随着医疗建筑地下空间逐步被有效地开发利用, 更多的功能开始向地下空间发展, 例如挂号、收费、餐厅等等功能空间均可设置在地下, 但地下空间的封闭性易造成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不足。

将地形设计与地下空间结合, 为解决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建筑所对应的开敞空间, 将地面的一部分下降至自然地面标高以下, 形成低凹地形, 这种低凹地形作为地下与地上的过渡空间, 一方面, 可以打破地下空间的封闭感, 使置身于其中的医患人员暂时摆脱地面拥挤的人群;另一方面, 低凹地形作为地下空间的中庭, 既增加了建筑的采光面, 也为室内自然通风创造了可能性。如图1, 在某医院的设计中, 住院楼充分利用地下进行员工及对外餐厅、咖啡厅等功能空间的布置, 而建筑南侧采用地面下沉的地形变化手法, 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地形设计与景观结合

对于医疗建筑使用者, 无论是就医者还是医护人员都对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医疗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中, 常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达到优化医院外部环境的目的。例如利用丘陵、凹地、水系等不同地形形态构成广场、绿地等景观, 并保持地形自身的变化。

水系景观的设计——

水系景观设计可分为两类:利用地形或建筑结构, 仿照天然的水系景观设计而成, 如溪流、瀑布、涌泉、跌水等, 在医院休闲康复区域应用较多;二是依靠喷泉设备来造景, 比如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旱地喷泉等, 在医院广场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医院在设计水景时, 应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不同的水景形式。

水系景观由于其动态的特征可以成为整个医院区的特色景观点。在结合地形的变化加入水系的设计中, 常常会使景观体现丰富的韵律和节奏, 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患者形成积极的就诊心态。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对其进行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 从而在医院水系景观设计中, 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 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 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如借助地形内的天然水源, 将水系引入医院住院部区域, 既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也可实现医院建筑与城市区域相互渗透。

绿地的设计——

草坪与草地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景观设计当中。平地绿化常常作为院前草坪, 怡人的绿植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 为景致增添了情趣, 起到了平复心境、愉悦身心的效果。起伏变化的坡地地形具有动态的景观特性, 为水景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小气候条件。坡地绿化视野开阔, 具有延伸性, 空间呈发散状。坡地是良好的观景之地, 同时地形高处的景物往往易凸显, 因此又是良好的造景之地。

在医院建筑当中, 更关注绿地景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结合地形变化进行绿地设计时, 通常可以利用微地形布置绿化景观, 利用地形中自然高差作为视觉及行为的阻隔, 代替传统围墙, 创造新景观。考虑到医疗建筑的使用者以病患居多, 绿地坡度应尺度适宜, 满足无障碍要求。1:14是较为舒适的坡度值, 1:20则是可供轮椅通过的最佳坡度值。在需要设置台阶的区域也应严格限定台阶数及台阶高度、宽度, 以达到最适宜的使用空间。

广场的设计——

广场 (包括门急诊入口广场、草坪与草地、景观广场、停车场等) 是医疗建筑过渡空间中的重要元素, 它不仅有集中、分散人流的作用, 也是建筑向城市过渡的介质。由于广场的开阔性特征, 广场多采用平地地形, 如图4, 北京某医院院前过渡空间即采用以平地地形为基础、利用合理的花坛景观进行广场划分的设计手法。

广场的设计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流线分区。在医疗建筑过渡空间中的主要流线包括人员流线、物品流线和车辆流线。只有将广场设置与道路流线规划共同考虑, 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流线清晰互不影响, 保证医院的正常运作。

其次, 应注重空间的多样性。广场可为医患双方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在设置座椅时应尽可能多样化地满足使用者对阳光、阴影、风向、景观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广场中的桌椅也是受使用者欢迎的设施, 它为空间内更丰富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有时人们需要一些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 因此也需要设置一些围合、半围合空间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此外, 还应满足安全性要求。广场的铺地、草坪应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例如设置防滑铺地、避免使用一级台阶、儿童活动区域应有专人看护等等。

结语

解读设计中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篇11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1.基本概念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建筑空间可以概括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这也就是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最初的解释。

2.拓展认识

积极空间可以理解为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积极空间的一个很好实例,四面房屋相互串连形成的中央内庭院成为家里人一个很好的户外活动场所,一家人可以在这儿喝茶聊天,其乐融融;消极空间则可以理解为实体占领而形成的空间,如空旷的沙漠环境中矗立着的方尖碑,以其为中心的周围空间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该空间的尺度感易烘托出恢宏庄严的环境气氛,身临其境的人只可仰望方尖碑的高耸,仰慕崇拜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对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积极空间往往是有导向性,有计划性的,积极的空间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是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过的,空间表现出一种秩序性和可持续性。相反,消极空间多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盲目性,消极的空间好比是被遗弃的空间碎片,很难聚集人气。

由此可见,消极的空间很难被人再度利用起来。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进行空间的组织安排过程中,一方面应尽量避免消极空间的过多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把城市或者是建筑中被人遗忘的消极空间积极化,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从而聚集人气。这样以来,空间的利用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空间发展和优化的可能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空间属性的应用

1.广场空间的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工业化和综合化的不断发展,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健康、可持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现代规划设计中,广场与步行街道的设计又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下我主要想谈一下关于这两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城市的“客厅”,广场在规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场可以说是其所在地区的一个脸面,因此处理好广场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了规划设计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一些领导及设计师认为广场的大小最能体现起形象,觉得广场越大越有气势,进而可以体现该地区的综合实力。于是他们把广场建的很大,而空旷的广场难免易生单调感,为了打破这种单调,他们又在广场中点缀一些雕塑、立柱之类的景观小品,认为这样的广场空间既有气势又有吸引人的魅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些广场除了有某些大型活动在此举办的时候人比较多以外,平日里几乎没多少人在此聚集,充其量也就是人来人往的一个大过道。由此可见,这样的广场在很多时候是被闲置的,缺乏其应有的聚集人气的积极性。

当然,广场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尺度规模,不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广场了。但如果这种尺度太大,则会让身处广场中的人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样以来,人们便不愿意在广场中作过多时间的逗留。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可以在广场中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景观小品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但单单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绿化景观、水景观及休闲桌椅等元素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通过这些元素的引入,广场的巨大空间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划分,空间的形式也有所丰富,有局部围合的空间,也有开敞的空间。当然,必要的综合大空间也应有所保留以满足大型活动的举办需要。空间有大有小,时紧时收,各空间之间相互流通并提供人们平时社交活动的积极场所。这样,广场设计的初衷便基本上达到了。

2.商业步行街的设计

说到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我主要还是想谈一下其中的空间处理问题。随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街区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处理好商业步行街中的空间关系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购物者前来,这对于地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步行街既然是属于街道的一种,那么它就承担着一种人流往来的集散作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过街,它需要聚集人气以满足商业的繁荣需要。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步行街所应表现出的积极性,它需要收纳人群在此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娱乐活动。这决定了商业步行街中应涵盖较多的积极空间,应具有人们购物娱乐所需的舒适的空间尺度以及丰富的空间层次。

传统的街道多为一种直线性的空间形式,这对于人群的聚拢不太有利。如果适当引入一些曲线形的以及线与线相交叉的街道形式,并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广场来组织这些交叉产生的节点空间,这样的购物空间将极富变化。而且,步行街中不宜有过多的车辆涌入,适当设计安排一些休息桌凳、休息平台及特色景观小品也是有必要的。通过这些积极空间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化组织,商业步行街也将成为人们进行休闲、娱乐、交际等一系列社交活动的好去处。

结语

人们在消极空间中穿行,在积极空间中驻留。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际交往,有赖于空间所提供的场所和文化氛围。积极空间对于和谐的场所精神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好的人居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希望未来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向着稳定、和谐、蓬勃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卓(1991-),男,湖北随州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医院空间环境设计 篇12

关键词: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

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 更需要重视人性化所占的比例。随着现代化医院模式的变化, 医院的建筑与人文、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相一致, 其自身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医院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应考虑医患双方的因素

1.1 立足于医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医护人员是维护医院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 让医护人员在舒服的环境内进行工作、歇息, 能够有效地稳定医护人员的情绪, 降低其疲惫感, 使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要分清医护人员工作与歇息之间的差异, 建立专门的歇息室, 注意歇息室不能设计在太过嘈杂的地方, 与工作地的距离不宜太远, 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开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 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 既要能够应用于临床工作, 也要能应用于后勤的工作中, 认识到后勤人员工作环境的重要性, 为其建立舒服的工作建筑。同时, 要满足物流的需要, 让医药用品能够及时运送, 使医院的日常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1.2 立足于病人及陪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要能够适应病人和陪护人员的需求, 降低其在就医过程中因医院建筑而产生的不便性, 体现医院不同区域之间差别性, 方便病人快速就医。要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别性, 科学合理的设计医院建筑的空间, 充分体现人性化。

2 医院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医院院部空间的私密性

医院院部虽然向外人开放, 但也要求一定的私密性, 尤其是对于某些病人而言, 他们不希望在医院院部进行活动时被他人注意到, 如在院部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时, 病人需要安静的环境, 保证私密性。

在人性化医院院部空间设计时, 要充分体现私密性的原则, 有针对性的建立院部, 设计出敞开和封闭两种不同形式的格局, 让病人有充足的院部空间进行活动, 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同时, 也向其他人员提供了院部空间。另外, 因为个人空间的需求, 使得小部分的公共空间无法体现其作用性, 这就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辅助空间, 例如, 楼梯扶手、就医休息区、花园等空间设计要科学合理, 美观大方,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2 医院室外活动人群的活动规律

2.2.1 必须要求性活动。

必须要求性活动即在多种情况下都可能进行, 基本不会受到空间的约束, 具有一定的非自主性, 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例如, 患者从医院正门步行到就医大厅、等候就医等过程中, 最突出的即不受外部空间制约, 都必须要求进行的活动。

2.2.2 自主进行的活动。

自主进行的活动, 建立在舒适空间的基础之上, 需要人们产生自主进行的想法, 才能进行的活动。例如, 倘若医院室外空间布局非常合理, 环境非常舒适, 患者就会自发的去室外活动、舒展筋骨, 或是与其他患者进行沟通对话;相反的, 倘若医院室外环境很差, 空气受到污染, 患者很难产生自主活动的欲望;倘若医院室外空间一般, 患者则会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空间的舒适度越高, 人们自主进行活动的欲望更大。

2.2.3 社会要求性活动。

社会要求性活动即在公共空间中人们自由进行活动, 如聊天交友、步行或是跑步等。人们在活动时, 不仅能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 还能够有效地激发与他人聊天的兴趣, 如下棋、沟通等, 保持公共环境中病人的互相交流对其恢复身体十分有效。因此, 这类医院的设计要从打造舒适、安静的公共空间入手, 以及从病人会经常进行活动的空间入手, 让病人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等活动, 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另外, 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 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 切实提高医院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 推动人们进行人际交往, 发挥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作用。

2.3 公共空间社会化与家庭化处理

事实上, 部分医院不能有效地扩展公共空间。这类医院, 需要借助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 将医院的绿化区、急诊室充分利用, 在不扩展公共空间的条件下, 创建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的亲切服务。另外, 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 如果能以平时看到的大型建筑物的特色元素为中心, 来打造医院自身的独特主题, 让病人在等候就医或是在病区休息时, 都能充分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设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 人性化医院公共空间, 要充分考虑到病人、医护人员、陪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并落实在设计中, 建立舒适、安静的公共空间, 推进病人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完成医院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曙光, 钱宁亚.医院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德国沙芬堡医院印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 (09)

上一篇: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下一篇:水玻璃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