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布局(精选12篇)
空间环境布局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户外活动交往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功能和美观相结合的环境小品, 对文化广场起着点缀公共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等作用。如何设计好这种环境小品, 营造一个体现人性化价值的和谐交往空间,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空间布局的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 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满足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⒈边界线清楚, 能成为“图形”, 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 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⒉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 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⒊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 空间领域明确, 容易构成“图形”;⒋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
所谓广场的空间品质, 不仅要关注实体,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空间的定义离不开实体, 可以被感知的实体对空间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参照老子的辩证观, 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关键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 它的空间品质特征还要靠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来丰富, 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 因此文化广场的人性化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形成广场良好景观。
二、环境小品的类型特征
环境小品是指公共空间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的构筑物。它置于城市公共环境中, 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方便人们休憩之用, 并从中获得美感, 同时又能丰富公共环境的景观效果。
城市文化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形式多种多样, 所用的构造材料也各不相同。很多环境小品设计时全方位地考虑了周围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和城市景观等因素。根据环境小品服务于人的功能, 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⒈装饰性环境小品, 它在文化广场中主要起点睛的作用,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 同时也有引导、分隔空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它包括围合与阻拦小品、水景小品、交通小品、纪念小品、雕塑小品等, 除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外, 还用以突出广场的文化性、人性化特征。⒉展示性小品, 指各种导视图版、路标指示牌, 及文物古建、古树的说明牌、图片画廊等。它对人们有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 其造型各异。⒊休闲环境小品, 指各种造型的座椅、桌、凳和遮阳的伞、罩等, 所用的材料有石材、木材、不锈钢和混凝土等, 常常结合文化广场的环境放置。其位置、大小、色彩、质地应与整个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 特别是休憩性文化广场上的环境小品更应体现轻松、恬静、温馨、活泼浪漫的环境气氛。⒋照明小品, 主要指文化广场中的路灯、地灯、投射灯等。照明小品具有实用性的照明功能, 同时本身的观赏性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广场饰景的一部分, 其造型的色彩、质感、外观应与整个广场的环境相协调。灯光照明小品主要是为了文化广场的夜景效果而设置的, 突出广场的重点区域, 其造型的外观、色彩、质感都应与广场周边环境的景观相协调, 体现时代感, 并具象征意义。
三、环境小品的空间尺度人性化价值体现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是一种小型的实用艺术装饰品, 它虽然在文化广场中占的比例不大, 但影响深、作用大, 能够很好地美化文化广场环境和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 成为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 环境小品对城市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共享作用
环境小品是城市文化广场的家具, 作为文化广场的空间布局要素, 引导、指示公共交往空间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 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 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 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共享空间里, 环境小品成为必要的空间布局载体。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即边围。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 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 将周围建筑, 环境小品等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 将有助于满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为了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 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 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并可在不同空间丰富其边沿的状态。
(二) 环境小品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它只能出现在某一处, 具有不可替代的形态和形式。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构成其特点的重要因素, 广场特色还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 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 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 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 追求新的创意,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 一个没有家具的起居室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没有家具的城市广场会显得异常空荡。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 它可以用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来点缀广场, 平衡视觉。把家具作为现代文化休闲广场的标志, 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 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体现
环境小品作为一种实用、装饰性的艺术品, 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 往往通过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外观造型的特点, 成为文化广场景观的焦点。在文化广场设计中主要通过主景升高、轴线的运用、空间的构图重心来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用环境小品分隔空间, 可以增加空间层次,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处理手法可分为障景和隔景。隔景又可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如实墙、假山等;虚隔如空窗、漏窗、花架等分隔手法。如果分隔的景物设计新颖、处理得宜, 从而会给人很高的艺术情趣, 使文化广场景观更具有感染力。如文化广场轴线两旁的景观墙的应用, 其设计目的是分隔环境空间, 同时起到引导的作用。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除了自身的使用功能外, 更重要的作用是把文化广场中的景色组织起来, 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连接的纽带。如文化广场中景墙的门窗除装饰作用之外, 还起着引导和连接的作用。环境小品进行空间布局时要有立意, 同时也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时, 要从其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来呈现不同的风格, 用新的技术、工艺、材料、艺术手法来反映时代精神。
(四)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人性化尺度体现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空间应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 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 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视觉在空间中就感受他人而言, 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 在大约100米处, 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 这一范围, 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 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 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 则可以看清细节, 对人而言, 可识别面部特征, 发型和年纪, 认出不常见的人;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 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 D/H=1, 2, 3, 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 D/H>4时, 相互间的影响己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 距离为20—25m时, 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 在这个距离上, 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 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对交往行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 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研究表明, 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 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其意义的线索。因此, 在环境小品布局设计中, 应丰富其类型, 体现人性化特点, 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四、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 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经精心布局, 设计灵活新颖, 把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 与环境建筑、地形、植物、水体有机的结合, 共同构成优美的环境景观, 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在文化广场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运用, 能够增强文化广场的感染力。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色体现了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价值,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交往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如何营造一个体现人性化价值的和谐交往空间是设计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文化广场就是人们交往的“露天客厅”。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环境小品, 点缀广场环境, 活跃景色, 烘托气氛, 将成为营造人性化文化广场的核心景观。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丹麦)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
[5]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 1999
[6][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韩远彬.浅析环境小品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1020-1021页
[8]陈勇.城市环境中的“街具”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7 (2) :58-59页
空间环境布局 篇2
基地产业规划形成“一带二心五区”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沿江风光带,利用沿湘江的深水码头,将此地带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加快物流基地的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物流项目,推动园区化工、建材和制造业的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满足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需要。
“二心”:是指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结合东城镇、铜官镇共同发展,形成整个规划区的两个配套服务中心。
“五区”即围绕核心形成的四个工业产业基地,即一期的精细化工产业区和能源基地;二期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区;三期的工程机械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用地布局 采用“一厂、两片、四带、五区”的形式组织基地空间结构。
一厂”:指本规划区内的华电长沙电厂。
“两片”:指将工业基地分为工业和仓储物流两大片。
“四带”:指基地内沿星常长输燃气管、发展大道、花果路规划的绿化防护带和基地外围沿湘江、黄龙水库水系形成的环形生态隔离带。
组合布局“空间战” 篇3
“核心+卫星”策略(Core-Satellite Strategy)是近来国际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资产配置策略,为很多机构投资者广泛运用。简单地说,这种策略就是把自己的资产分作两部分,“核心”部分的占比较高,投资于一些安全和稳健的产品中去,它们是整个投资组合的“定心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卫星”资产的比例较小,就像一颗颗卫星围绕着大行星遨游太空一样,这部分资产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动,选择不同的市场和时机,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投资。“卫星”们承受的风险较高,但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提升投资组合的总体收益。
以“核心+卫星”的空间战来达到保持财富的持久性,往往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核心投资以稳健见长,卫星资产不失灵活性和进攻性,可以避免机会的错失。如果我们把核心投资比作“阵地战”的话,那么卫星投资便是“游击战”,阵地战与游击战的结合,往往能够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让投资在保持稳健之余,具备充足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让我们的财富更加持久。
稳健核心+激进卫星
或许对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说,“核心+卫星”的理论有点高深,但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已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们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已经不经意地运用其中,我们采访的投资者老徐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老徐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是他的“核心资产”。老徐说: “尽管现在房地产市场受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但把它作为长线投资的目标仍然具有吸引力。”与别的房产投资者购买商业住宅不同,老徐的目标是位于上海五角场的一处写字楼。老徐介绍说,稳定的租金收益是他选定投资目标的主要原因。他投资的这栋商办楼,当时开盘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面积为120平方米。“即使在五角场地区周边,想要以同样的价格购买一套住宅楼也非常困难”。而与住宅楼的出租收益相比,商办楼的出租收益要高得多。以1.5元/天/平方米的租金价格来算,一个月的租金为5400元,年租金收益回报率为7%左右。而对于一套100万元的住宅楼来说,每个月能收取3000元左右的租金已经很不错了。
“五角场周边大学林立,很多创办期的公司都愿意把办公地点选择在这里,稳定的租金回报不是问题。而且商办楼里设有完善的物业管理,做房东也不需要太费心。”对未来的地产增值,老徐也同样有信心,“五角场商圈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城市副中心,写字楼资源却很稀少,我买的这栋楼正处于五角场的核心地带,升值潜力也是有的。”
有了稳健的“核心”,老徐也配置了几颗“卫星”。他说:“我一直是把房地产作为一种稳定的投资方式,但在稳定之外,我还保留了一部分资金进行其他的投资。”
除了房产,老徐的丰要投资集中在黄金和基金上。“以前中行刚刚推出‘纸黄金’业务的时候,我就去开了户”。最近受美元贬值的影响,黄金价格冲破了900美元/盎司的高位,老徐也从中获利不少。“黄金价格已经连续3年走高了,虽说也错失过一些机会,但走牛的行情还是让我赚了不少钱”。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黄金市场上的获利并没有让老徐“全身而进”,他最开始投资“纸黄金”业务,投入了10万元左右,“后来赚了些钱,又加入了一些投资在里面,但一直控制在20万元之内没有继续增加黄金的投资额”。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傻,黄金价格活跃的时候,好多人都是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极端一些的还拿了房产去抵押。但我却一直控制20万元的投资,赚到的钱我就取出来。”老徐说,原因就在于黄金投资的风险太高,控制投资额是减少风险的一种有效于段,“黄金价格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金价箱体震荡的时间往往持续很久,有时候甚至会持续半年,但金价的骤然拉升又仅仅是几天的时间,一不小心我们个人投资者就很容易被套在高位上。”
所以,在经历过几次黄金投资的跌宕起伏后,老徐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投资金额不能超过20万元,超出来的部分一律提出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在于心态变稳了”。投资金额不多,在面对黄金价格的起起伏伏时,老徐反而更沉得住气,更容易把握好机会。
“恐惧和贪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谁也没法彻底克服它,唯有通过控制高风险投资的比例来减少其中的损失。”老徐这样说。
老徐也投资一些开放式基金。他说: “说起来惭愧,对股票投资我倒是一窍不通的,但是前年开始的牛市行情让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所以也拿出了一部分钱来投资基金。”老徐之所以选择开放式基金,而不是直接去炒股票,原因在于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股票投资的“门外汉”。
“要上班,要炒黄金,还要花时间研究股票,这已经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所以我从2005年开始陆陆续续地投入了一些资金到开放式基金中去。”老徐说,两年下来自己的收益情况也很不错。
战术一不同投资品种的“核+卫”配置
其实,帮老徐分析一下他的资产配置,不正符合了“核心资产+卫星资产”这一思路吗?
在老徐的投资组合中,商办楼的投资是“核心资产”,不仅在整个投资组合中占比较高,而且这笔中长期投资收益稳健,除在较长的时间内可以保值并获取一定的增值外,投资期内同时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尽管7%的年租金收益率回报并不‘“惊人”,但这笔收益稳定且风险较低。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并考虑到房产增值的因素,老徐的这套商办楼可以持续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健收益,切合了“核心”资产安全、稳定的特性,是他投资组合中的“定海神针”。
老徐也拿出了一小部分资金进行黄金投资。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黄金价格连攀新高,屡屡创下了20多年来的新高。他的这颗黄金“卫星”通过灵活出击,为他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收获,提高了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经历过黄金市场的跌宕起伏,老徐对于黄金投资高风险的特性也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他始终将黄金投资的金额控制在固定的范围内。在老徐看来,保持财富的持久,风险过高并不可取,因此黄金投资始终是“卫星”,而不能取代“核心”资产的位置。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老徐太过于保守,如果他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资金投入到黄金投资中去,说小定已经身价倍增。但是对于一个追求稳中取胜的投资者来说,要想获得持久的财富,把“宝”押在某一种高风险投资上的行为绝不是理性的,终有一天,这种“押宝”式的投资会对财富造成毁火性的打击。
基金是老徐的另一颗“卫星”。毫无疑问,这颗卫星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给他带来的财富增值同样相当可观。由于老徐的整体投资风格属于稳健型,因此他把基金作为了一种配置型资产。当然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略高的投资者,也可以把基金作为自己的“核心”资产。原因在于基金在运作的过程中,
也会进行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产品的配置,其风险程度一般低于投资者单一投资股票所带来的风险。
如果说“小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讲的是投资分散的重要性,而“核心+卫星”资产配置则为我们解决了把鸡蛋放在哪些篮子里以及某个篮子里应该放几只鸡蛋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风险的偏好和承受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卫星”资产配置。
一般说来,“核心+卫星”资产配置可以通过跨市场来实现,一些以稳健见长的投资产品适合作为我们的“核心”资产。可以考虑的选择对象如房产,尽管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会对房地产的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房产是保值升值功能最稳定、也是最持久的资产之一,在资产重新定价的过程中,房价追随通货膨胀步伐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当然房产投资本身具备一定的门槛,如随着房价的高涨和信贷政策的影响,房产投资要求投资人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基础。基金产品亦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核心资产配置,专业投资人进行财富的打理,同时可以通过大规模资金的运作实现投资对象与投资风险的分散。
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则适合在财富持久战中充当“卫星”配置,例如黄金、外汇和股票投资。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行情特点。以黄金为例,在目前美元加速贬值和世界形势多变的环境下,黄金作为一种有效抵御通胀和资金避险题材的产品,投资者就可以灵活地从中获取阶段性的较高收益。但对于“卫星”资产,投资者一是要注意投资的比例,二是要制定相对机动灵活的投资战术,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保障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战术二同一投资品种的“核+卫”配置
其实,在某一种单一产品的配置中,我们也可以沿袭“核心+卫星”的分配思路。拿基金来举例,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基金产品,其投资的风格与标的是不一样的。这时,投资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基金作合理的组合。比如一些价值型投资的开放式基金,善于挖掘市场上估值较低的股票证券,这类基金通常能有较为稳定的收益;债券型基金,主要投向于债券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股票投资或是打新股,投资者就可以把这些基金作为自己投资中的“核心”资产。而对于一些侧重于中小盘股票的基金,往往注重的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风险较高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比较可观的收益,可以当成投资中的“卫星”。当然,在目前国内的基金市场中,有些基金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实际投资标的往往与基金名称大相径庭,这就需要个人投资者做好功课,细细甄别了。
战术三跨不同地域的“核+卫”配置
空间环境布局 篇4
秦岭是中国地理气候分界线、重点生物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麓紧临关中平原,是关中城市群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秦岭北麓范围南起秦岭山脉25o线北至环山公路以北1000米,东西长约166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总面积533.03平方公里(图1)。秦岭北麓扼守着众多的山口、河口和峪口,著名的“秦岭72峪”中有48个峪口汇集于西安境内,“八水绕长安”的六水也流经于此。秦岭北麓也是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仅西安段就包括6区县的33个街办和乡镇,涵盖数百个行政村,现状总人口共48.2万人。
2 秦岭北麓环境特征
2.1 地质特征
西安秦岭属于秦岭古生代褶皱带,发育历史悠久,受到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新生代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秦岭原有断裂均发生复合运动,断块作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出现北仰南俯的仰斜变动,加大了秦岭和关中平原起伏高差。因秦岭北坡急陡,河流长仅为20一30公里 , 平均每公里有100公尺的落差 ,因此水流急且极易爆发洪水。在洪水与河水的不断冲积下,山前形成大片冲洪积扇区。
(来源: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2 水文特征
秦岭北仰南俯的仰斜变动,加大了秦岭和关中平原起伏高差,因此秦岭北坡山高谷深、坡陡地碎。河水下穿山谷形成一道道峪沟,历代就有秦岭72峪的说法,以形容河谷之多。秦岭北麓总共有85条峪沟,77条水溪河流,水资源总量约为42亿m3/ 年,为渭河流域关中6市(区)水资源总量的61%,年输水量占渭河总水量的40%。
2.3 气候特征
秦岭北麓西安段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和地形综合作用下,该区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区域境内地貌多样,气候呈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山麓区自北向南由平原到台原、山地,随海拔高度的递增和坡向的影响,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则逐渐增加,风速也逐渐加大。干旱、雨涝、干热风和低温冻害等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来源:百度图片)
2.4 土壤特征
秦岭北麓冲洪积扇的顶部一般以褐土(图2)、黑娄土为主 , 更适宜各类杂果树的栽培 , 如葡萄、桃等;洪积扇中、上部为红立茬土 , 适合于栽培各种旱作物;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和河流两侧河流阶地以及河漫滩 , 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土、水稻土(图2), 多栽培稻谷、蔬菜等喜水农作物。因此 ,与其他地域相比 , 该地域水土资源配合较为良好 , 形成多种农业生产类型相互嵌合的格局和田园农耕生活环境,适宜人们的生产生活。
3 西安长安区留村概况
留村是秦岭北麓长安区五台镇的政府驻地,也是终南山有名的大村古堡之一。村落位于关中环线(新环山路)以南,老环山路在辖区内东西向穿境而过,西弥公路经村南穿过,距离长安区主城区约13公里,距离西安市主城区约25公里(图3)。留村地处秦岭北麓石砭峪和太峪之间的山前洪积扇区,地形地貌属于受流水侵蚀的大起伏中山,半干旱山区河流出口处由冲积洪积物组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其形成延伸很广、坡度较缓的扇形地区。留村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3.3℃,无霜期224天,最大冻土深度20cm,年平均降雪日为12天,全年日照时间2230h。年平均降雨量650mm,易出现暴雨天气,防汛形势较严重。风速一般为2~3级,第一主导风向是东北风,第二主导风向是西南风。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干热风和低温冻害。
(来源:作者自绘)
(来源:西安市长安区五台镇历史文化旅游名镇总体规划)
4 环境影响下留村空间布局特征
4.1 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
留村南靠秦岭位于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扇缘处,地势南高北低,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中间高而两边低。利用这种地形条件,居住区位于村子中心地势较高的地带,能有效排水防潮、避免洪涝灾害。而农田多分布在村落的东、西、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能够利用地形将作物需要的有机质和水分引入农田中,保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产量。冲洪积扇特殊地表径流冲刷的作用使留村南部的土壤较北部偏薄。养分的流动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流动的特性。因为土壤、水分、养分具有差异性的缘故,村南的农田产量低于村北的农田产量。留村的北部有两个水塘,利用村落原有地形人工开挖而成,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可以将南部的水汇入水塘中,从而达到储水的功能(图4)。
留村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水稻土是在长期灌溉条件下形成的水成土壤,土层深厚,肥力高。潮土属半水成土壤,以壤土、砂土为主,土壤肥力稍差。留村原本在河道两边栽植水稻,但因近几年水资源匮乏,已不再种植。目前留村主要的农作物为各种旱作物,如小麦、玉米、黄豆、绿豆、黑豆、小豆和谷子。可见,人为的开发和破坏,致使留村现在的土壤含水量不高,已不适宜喜水植物的生长。村子居住区北侧和西侧地形比较平缓的地方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 地势起伏比较大的地方主要种植经济林木,以女贞、油松、国槐、紫叶李、黄山栾等观赏性树种为主 , 间有少量葡萄。布局的总体特点是经济林木和农田穿插布置。由于地势的原因,村落中的农田基本呈梯田式布局。
4.2 防风遮阴的聚落空间
留村冬季寒冷,主风向为东北风,防风是该地的主要任务之一。通风主要体现在建筑室内开窗通风,建筑开窗方向与建筑朝向基本一致;抗风主要体现在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室内: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呈现45°夹角,能有效地实现防风功能;室外:留村道路多成南北垂直交错的格局,与主导风向呈现不对应的状态,能有效减弱风力。同时村内多有丁字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阻止对流风形成,从而削弱风力。
留村夏季高温干燥,为避免大面积的阳光直射,留村村内道路多为3~4m宽,道路两旁便是建筑,能有效避免夏季的强日光照射,尤其是南北走向的街道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太阳在东西向时的高度角比较小,街道在一天的时间里大部分被笼罩在影阴中;建筑顺应道路呈现连排状态,建筑与建筑之间大多紧挨或建筑1.5m内,能有效实现遮荫的效果; 留村多以合院式住宅为主,院落开间8m左右,进深约5~7m,庭院中种植乔木可以遮荫。同时,道路一般长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风道,降低室外温度。
4.3 排水防潮的竖向布局
留村年平均降雨量650mm,易出现暴雨天气,防汛形势较严重。因而排水是村落的第一要务。村落所在地位于周边用地地势最高的区域,房屋不会造成积水,有利于防潮且能有效排水,避免淹涝。留村道路顺应地势而建,呈现一定高差及坡度。留村居住区的坡度基本为1~2°,能够满足住宅的排水需要,且地势较平坦,能保证住宅的稳定。居住区道路坡度基本为1~2°,外围通向农田的坡度较大为3°。留村的道路排水类型有边沟、路面排水、截水沟和急流槽。留村边沟类型为流线型,排水沟主要分布在排污水处,路面排水主要利用地形高差将雨水排出,能有效实现快速排水,避免淹涝灾害(图5、6)。
5 结语
秦岭北麓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这里的乡村在千百年的进化与发展中与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着互动与对话,并能可持续的延续下来与山麓区融为一体,这里蕴含了世代人类的智慧与经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村子的经验非常珍贵,将为此类型乡村未来的发展及实现与生态环境更好协调提供参考与借鉴。
(来源:作者自绘)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发展趋势 篇5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问题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经历着复杂的时空转化过程。在宏观上是社会过程、经济过程以及生态过程等在土地利用空间上的动态映射,在微观上是政府、居民、企业等主体之间以及其与土地利用实体之间并行的局部作用的适应过程在空间上的表达。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模型可以作为这种特征的数学映像,从而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目前国内外关于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许多方面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地理空间演化的理论和动态模型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应用复杂地理计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地理系统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其中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为理解和认识地理时空演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薛领,杨开忠,2002)。元胞自动机(CA)在模拟复杂空间系统时有很多优势,在一些领域正慢慢补充和取代一些从上至下的分析模型。近年来,元胞自动机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增长、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模拟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复杂性特征。1997年Y C.Xie借助GIS和CA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有效地模拟;黎夏、叶嘉安、刘小平、杨青生等(1999、2001、2002、2005、2006)将约束性CA模型应用到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中,利用CA和GIS自动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基于CA构建城市扩张的动态选址模型等;刘耀林等(2004)将元胞自动机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层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构建城市空间动态扩展模型,并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进行了验证。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型方式,单纯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模型仅能以局部邻域空间元胞的互作互动,在离散地理空间的演化规则作用下,模拟基于空间现象交互作用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但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往往难以有效反映。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基础上研究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的一类模型,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反映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复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从而考察复杂系统在不同情景(不同参数或不同策略因素)下的变化行为和趋势,提供规划空间布局决策支持。
但是,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数量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多智能体建模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归纳和演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研究方法,是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模拟的重要手段(王铮,2005)。以多智能体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模拟的动态模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行为,然而该类模型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表述和利用城市空间信息。
商贸物流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篇6
【关键词】商贸物流城;功能;空间布局
商贸城、物流园区作为一种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场所,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商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大宗物品市场交易形式的逐步变化,商贸城与物流园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商业综合体形式——商贸物流城。
一、发展特征
相比以前的商贸城、物流园区等,商贸物流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功能配套趋向完善化
商贸物流城仍然以商品展示交易、货物仓储流通两大功能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大多数商贸物流城还配套有金融服务、信息处理、咨询、结算、融资促进、产品设计、加工包装、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使得各个功能之间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创新的产业融合方式。
2、规模等级趋向大型化
商贸物流城的前身是商贸城,它的功能较为简单、规模也较小。商贸城以营业、仓储功能为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大型建筑物构成,建筑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上百万平方米不等,占地面积一般在100亩以内,个别大型商贸城的占地也不会超过一平方公里。而商贸物流城由于考虑了商贸功能和物流功能的融合,以及信息、金融、办公、生活等各种配套服务功能的融入,其规模极易达到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
3、建设选址趋向城市外围
以往的商贸城,由于产业规模较小,投资金额不大,其配套服务功能需要由周边城区、乡镇来解决,因此通常选址在靠近城市近郊或大型集镇周边的位置。近几年规划建设的商贸物流城,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动辄几十亿的投资规模使其有足够能力进行各项产业、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贸、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吸引金融、检测、信息等服务部门主动在商贸物流城内设立办事机构。因此,近几年的商贸物流城选址,通常都在距离城市十几公里以外的远郊地区,依靠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与城区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凭借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发展。
4、交通依托趋向高端化
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商贸物流城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更加强烈,以往依靠国道、省道、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就能满足的交通需求,现在则需要更加高端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海运)、航空等支撑。
5、辐射范围趋向更大区域
依托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系统,商贸物流城普遍将辐射本区域(经济圈)作为基本的发展目标。个别商贸物流城如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东北物流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更是将辐射范围扩大到全国,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二、新兴功能
除了传统商贸城和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外,商贸物流城因为自身规模和交易方式等的改变,一些新兴功能(或传统功能的新形式)也逐渐出现以适应其发展需求。
1、看样订货中心
看样订货中心有展览和展示两大功能,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其中,展览功能通过展览馆建筑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专业商品博览会,更好地促进商品展览及流通。展示功能则通过展位展示各产品制造企业的产品,各采购商通过展示中心超大规模的同类商品比较,与意象中的企业谈判达成订单交易。看样订货中心通常还需要配套交易结算中心、信息处理中心、会议谈判中心、公证机构、质检中心等设施。
2、现货交易中心
现货交易中心也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提供各种专业商品的区域一级批发服务。它根据市场调查、区域商品流通现状,结合逐步建设的看样订货中心运营所形成的人流和品牌,健全的商贸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支撑,以强势整合区域以及批发业务。
3、商务办公及生活配套区
商贸物流城规模的扩大,必然會吸引大量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企业的入驻。商务办公区正是为这些企业、机构提供商务办公场所,并为各种类型的商务活动配套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功能。其所聚集的大量商户、管理人员、办公人员需要就近配套可供生活居住的住宅区,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商业、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4、综合信息处理中心
综合信息处理中心是为商贸物流服务的信息采集、发布、电子商务的场所,是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它将传统的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集为一体,为体系内的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展示、交易、结算、物流配送、咨询、融资促进等一揽子服务。
三、空间布局原则
1、功能协调
商贸物流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使得其包含的基本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多,各种功能既要保持相互独立,又要有必要的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各项功能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把关联性较强的功能组合划分在同一个功能分区内,使划分出来的功能区相互协调,并最好地发挥该功能区的综合效益。
2、交通优先
交通系统是商贸物流城的营运基础,因此,便捷的交通设施也成为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中,应当将各功能区(尤其是配送、物流功能区)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有紧密的交通联系,使大量的人流、物流能够便捷到达、快速集散。
3、符合要求
大型商贸物流城动则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以及越来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已经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城市片区。但是,其规划布局仍然应与上位规划和地方政策相适应,并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物流发展规划等的要求进行落实。
四、空间布局规划
本文结合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探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选址于江苏省太仓市东部,靠近长江的入海口,紧邻苏州港太仓港区,距上海市中心不超过50公里,规划范围约26平方公里。概念规划借助中物联投资集团研发推出的新型流通体系——“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以其设定的“三网合一,四流联动,五大体系”总体架构为基础,结合规划区域的用地条件、周边交通、上位规划要求等实际情况,在规划范围内将“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进行具体空间落实。方案结合商贸物流城的功能运作流程,按照货物进入—仓储—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的流通顺序,沿苏昆太高速公路自东至西布置物流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中心、展览展示、现货交易等功能区,这种布局方式将人员、设备和货物所需要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有利于货物的对外运输、方便货物流通,减少货物的迂回。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持续改进,类似商业街区、文化艺术中心、商贸物流城这样的城市实体必然会在外在形态、功能构成、交易方式、用地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不断变化。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必然需要对这些城市实体的发展趋势和功能变化有深入了解,以使规划过程中能够将新空间、新功能加以落实,更好地适应其当前发展和未来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庭建,物流园区及其建设发展研究,物流科技,2005,28(2);
2、汪刘英、唐国安, 浅谈城市商贸城规划设计方法,山西建筑,2008(5);
3、梁浩栋、白光润等, 城市土地利用思想与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研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4);
空间环境布局 篇7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的前二十年, 是湖南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湖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化“湘军”异军突起, 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优化指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高位水准, 而当前的湖南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其背后的环境危机, 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且已经造成湖南文化产业增速放缓, 这就使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理论上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 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继而明确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以及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在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湖南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找出了形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析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 湖南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大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了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 实现湖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提出了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湖南14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分析衡阳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及地域差异, 进而建议衡阳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 将衡阳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四部分对耒阳和常宁两个县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进行了剖析和预测, 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规划的引领, 要因地制宜, 高标准地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要大力延伸文化产业,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 也要注重引导文化消费, 针对市场需求、群众消费需要, 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培育文化消费热点, 拓展文化消费领域, 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显然,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抓住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研究热点, 展示了六位学者的理论造诣, 并特别关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壮大问题, 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针对湖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协调, 认为整个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瘦马拉大车” (长沙的文化产值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的不利局面。提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西方或者国内其他腹地地区的路, 而是一方面‘养壮瘦马’, 大力推进基于大都市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锻造快车’, 培育根值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 从而在整个湖南地区形成一种有如‘壮马加快车’的区域协同共进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 凸现出湖南特殊省情下的艰难选择, 沉落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比较中, 把“壮马加快车”统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得充实而深刻, 因而在与理论界同仁的对话中《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无处不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富于说服力。
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方法述评 篇8
一、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酒店空间布局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住宿业空间布局模式演化、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住宿业微观选址方面。国内关于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星级酒店的分布情况,如梅林从整体、各省来分析星级酒店分布特征。城市不同类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如李彦兵等研究了青岛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唐健雄等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酒店业空间布局特征。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如胡志毅等对南京市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述评
(一)点数据研究方法
点数据研究方法较多,而本文只对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进行述评。
1、核密度分析方法
核密度方法是利用Arc GIS中的空间平滑技术,对点状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并根据单位面积内点的密度来估计样本点的密度,并以此产生一个光滑的表面,从而直观地反映酒店空间的集聚状态。核密度的一般表达形式:
式中, (s) 表示为地点s处的核密度估计,r则为带宽,表示核密度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已接近样本数,则表示地点l与s之间距离dls的权重。
2、最邻近距离分析
最邻近距离分析是指利用最相邻的点对之间的距离描述星级酒店分布模式,核心思想是将个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与理论模型的距离进行比较,得出点空间分布特征。
1982年Van Doren以美国1963-1977年的住宿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住宿业的空间增长点,并发现州佛罗里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和夏威夷是美国住宿业发展突出的节点。
1985年Wall从住宿业变化的数量、类型视角探讨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分析多伦多住宿业作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酒店仍然限制在小空间,但都集中在市区和机场附近。
2000年Begin根据分布模式来探讨厦门市的酒店布局演变,并与城市演变进行对比,得出他们之间是协同演化的关系。
2014年刘辰等运用Arc GIS 9. 3工具,从点数据对江苏省各星级酒店及其整体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星级酒店在江苏省内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各星级酒店分布差异较大。
2014年闫丽英等运用Arc GIS与logit模型,实证探讨了北京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面数据研究方法
面数据研究方法主要有全局空间自相关、居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各有倾重点,所以一般会结合来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一般用来反映整个研究区域空间对象的平均关联度和空间格局以及显著性。其中,最常用的Moran’s I指数反映了空间各相邻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 (I)为数学期望,Var( I)为变异数。
2、局域空间自相关
由于存在空间异质性,所以就需要采用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
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反映局部尺度上空间自相关的水平。Local Moran's I则反映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其表达式为:
若I(i) 的值为正,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程度是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反正为高低集聚或低高集聚。
2011年姜海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得出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苏北和浙南是星级酒店的主要集聚区域,沪一宁沿线城市有零星分布。
2012年石榴花运用面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市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一种状态,且城区交界处是其主要集聚地,而一些中心城区以及与中心区域相邻的近郊区的部分街道,酒店分布密度仅达到了平均水平。
三、结论
小区空间布局及植物配置探讨 篇9
1.1 适地适树
小区空间绿化设计为了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和成活率,应尽量使栽培条件和植物生态习性相适应,优先选择当地树种,少量引种外来植物。结合小区空间造景需求,优化植物配置。
1.2 常绿落叶相结合
配置小区空间植物时,常绿与落叶树种相互搭配,形成不同的林冠线与季相性景观。配置植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要求,构成稳定和谐的植物群落,实现良好的绿化效果。
1.3 满足功能需求
小区空间的植物配置必须要基于不同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作为居住区中的绿化系统,应积极发挥活动、休憩、观赏、蔽荫等功能,调节小区空间周围的微气候,尽量选择树形美观、树冠荫浓的树种。
1.4 美观性
小区空间绿化设计应和周围建筑物以及整体空间布局相协调,因势造景、因地造景,结合不同植物特性,个性化、特色化地进行植物配置,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意境。
2 小区空间布局与植物配置
2.1 健身活动区
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健身活动区,尽量设计疏林草地,周围种植乔灌木和绿篱相结合的防污染绿化带,在边角区域开辟出绿化树丛林,种植耐践踏的地被植物或者草皮,减少扬尘,调节微气候。
2.2 儿童嬉戏区
儿童嬉戏区是小朋友活动的主要区域,该区域的绿色配置应考虑安全性和多样化,结合实际建筑小区空间布局情况,设计具有特色、综合化的儿童嬉戏区,在保障儿童安全活动嬉戏的基础上,尽量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儿童嬉戏区合理配置绿色植物,为儿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休息、观赏、运动、娱乐、玩耍和游戏的空间,设计一个芳香怡人、丰富多彩的环境,帮助儿童长知识、学科学,亲近大自然,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
2.3 观赏休息区
小区居民可在餐后于观赏休息区享受短暂的休闲时光,考虑到小区中老人可能行动不便,观赏休息区应设计无障碍通道,为此类人群提供便利。植物配置应多考虑疏林草地,确保老年人行动安全,在合适位置多设计棚架或者座椅。同时,考虑到小区中年轻人的观赏需求,植物配置应有诗意、富于变化,可沿园路设计花丛、花境、花墙、花坛、景点等,实现步移景异、路随景移的效果。
2.4 文化娱乐区
文化娱乐区主要是供青少年溜旱冰、打球或者小区居民集会等设置,可以用作集会、文艺演出、扭秧歌、舞会等场地或者各类球场。文化娱乐区中可以设计电话亭、公示栏、宣传板等公共设施,周围设置廊、亭、座椅等,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观赏文体活动、聊天、休息的场所。文化娱乐区的绿色植物配置,尽量选择枝叶茂盛、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该区域周围可以种植乔灌草相互结合的绿化带,用于净化空气,消声隔音。该区域北侧种植常绿树木带,有助于抵挡冬季寒风,西侧种植阔叶大乔木,设计简洁明快的绿色植物。
2.5 便民生活区
便民生活区主要为停车场、商服中心等,便民生活区的布置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商服中心的植物配置应注意规则化,为人们的进出、等候、停留预留足够空间,尽量选择高大乔木,列植树种,下层配置花篱、绿篱等植物。停车场主要位于小区地下管网密集或者小区的背阴面,整个区域中,在通风和光照好的地段可以进行植物配置,选择抗冻,对于日照要求不高的耐阴植物,增加小区绿化面积。同时,便民生活区周围要优化绿地配置,靠近建筑物的区域最好种植银杏、国槐等乔木,和住宅建筑分隔开来,不影响建筑采光,外围道路种植红叶李、黄杨球等灌木,其形状和色调都不同,结合铺设绿色草坪,层次分明地进行植物配置,实现良好的绿化艺术效果。
3 结语
小区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空间,结合不同的功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配置,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突出植物配置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优化小区空间的绿化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小区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延勤.小区绿化的布局与植物配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1)
小城镇空间布局问题探讨 篇10
关键词:空间布局,规划结构模式,空间形态
1 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就是对城镇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首先, 应探讨各类用地的独立特点, 然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 做到统一安排空间布局, 形成有机的整体;最后, 空间布局模式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 远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受影响的因素较多。第一方面, 城镇现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的规划基础, 现状空间布局经历了不同时段的演变过程, 受众多因素影响, 反映在政治、经济、交通与资源条件等方面。规划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针对现状是否合理决定或继承或改变;第二方面, 建设条件的优劣分析对城镇总体空间布局规划起到支持的作用, 用地的储备等成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必要条件, 是影响总体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方面, 对外交通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干扰;第四方面, 资源条件为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基础, 影响到工业、商业与农业的空间布局;第五方面, 城镇在上级体系下总是承担着某种职能性质, 这要求了城镇的发展应有某一方向上的侧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些不可预见的社会与经济因素也将成为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上的决定因素。
2 空间形态模式及规划结构
2.1 空间形态模式
城镇由于发展演变形式的不同, 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 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的两种模式, 由这两种空间布局方式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空间布局形态。
集中块状模式:集中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空间形态模式。第一种为块状模式, 这种模式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模式。尤其在平原地区, 小城镇由中心逐渐的向周围自由扩散演变, 大多具备用地紧凑、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连片的特点, 在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可形成新的中心。
集中带状模式:第二种为带状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受交通条件、山体与沿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必然的形成了带状的空间布局形态。这种模式具有主要道路交通组织各项生活生产用地的特点, 且周边环境效益良好。
但是受条件限制, 大多由一条或两条道路承担生活性与交通性的功能, 各个综合组团之间的纵向交通成为规划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规划还应着重发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形成自身的特色。这种布局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 容易产生基础设施配套输配距离过长的缺点, 甚至需要两套输配系统的问题。
集中组团模式:第三种为相对集中组团式, 因为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的关系, 城镇由自然地势或道路交通划分为几个组团川。
各组团有独立的功能, 通过几条主要道路形成联系, 具备紧凑用地的优势, 但要注意各项用地的合理服务半径问题, 应综合各组团统一从区域角度考虑各职能用地的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在远期发展过程中, 注意各组团的适当规模, 互为补充, 并做有机的联系。
多点分散模式:分散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多点分散式。分散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有多个分散的组团。此种模式若针对大城市, 则会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但针对小城镇因发展建设投入资金相当有限, 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标准, 在建设投入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因此, 该模式不适合小城镇布局。
2.2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城镇主要功能用地的构成方式及用地功能组织方式, 是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与空间形态不同, 主要是体现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内在关系。
无论那种空间形态模式都应有几个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一, 各主要功能用地与内外交通的结构形式;第二, 由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构成的城镇中心、居住与工业的有机关系, 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结合,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结构问题;第三, 村镇建设用地结构比例以量的形式反映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结构关系。
3 居住用地空间布局
小城镇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多为城镇居民自发开发形成, 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普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居住用地总体呈现出多点分散的空间布局形态, 即“东一户, 西一户”, 这种空间布局特点存在很大弊端, 现状人均用地极大超标、城镇建筑风貌凌乱落后、基础设施无法配套、规划改造产生困难;第二, 在用地选址上, 居住建筑与对外交通道路联系的支路呈自发的树枝型分布, 少数住户分散于山脚、河边等不受干扰处, 部分居住用地空间布局靠近道路交通便利处选址, 体现了经济与方便出行的意识;第三, 从居住“建筑”单体布局的角度分析, 有朝向、间距、层数与组合方式等具体布局问题。尤其是朝向问题, 即使在平原地区, 也呈现出多种朝向形式, 主要受自发建设因素与迷信因素影响。间距、层数上均有不合理的地方, 造成了城镇居住用地混乱的形态。针对以上对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普遍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得到指导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时应注意的因素与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科学模式。
3.1 空间布局优劣分析
针对现状的第一个特点,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缺乏严肃性, 城镇居住建筑使用者的生活意识特点与小城镇居住开发的市场投资能力也是一个方面原因。随着小城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城镇的居住生活状态将趋向于城市, 因此, 居住用地的总体空间布局应形成小区与组团的集中用地模式, 该模式为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经过多年考验的优化选择, 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化居住生活水平。
3.2 选址依据
针对现状的第二个特点, 在无政府调控时期, 城镇居民在选择居住用地时通常受“风水迷信”的影响较大, 也有部分为城镇居民自然意识的选择用地, 个人行为特点突出;随着经济的逐渐深入影响, 政府管制以及商业行为促使居住用地逐渐的向交通发达地集中, 因此, 形成了沿道路呈现树枝状分布的空间布局形态。
科学的选址依据:首先, 从居住用地本身的科学角度出发, 选址应考虑到风向、水污染、卫生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次, 从总体空间布局上又要体现出与其他功能用地的有机联系;最后,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级差与追求综合效益的规律。
3.3 居住建筑空间布局
现状居住建筑的朝向有若干种形式, 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风水原因对朝向要求、次子午线的迷信依据川、用地面积不够、用地客观规模限制、与道路成角度选择等等。如何选择朝向除了应该依据规范《村镇规划标准》之外, 应根据不同地区满足适宜的采光要求, 还应满足城镇建筑景观的要求:现状居住建筑于多是1-2层, 因此, 建筑的间距基本满足日照、防火、卫生等条件。但是, 整体空间布局中会出现多个消防通道死点, 发生灾害的时候无法控制, 因此, 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空间布局的间距则应考虑到此因素;村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多大于140m2/人这个上限标准, 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效率极低, 即通常提到的容积率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现状“前庭后院”式低层数居住建筑占地大、总建筑面积小, 应当适当提高城镇居住建筑层数。低层住宅造价造价经济, 但是占地大, 因此不可取。而对于多层, 提高层数又能降低造价, 根据实际建设经验, 1-2层造价最低, 但极大的浪费了土地且城镇建筑景观面貌一般, 而3层却比4层造价高, 4层又高于4层, 3-4层每增加一层则每公顷平均造价降低却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2, 这一趋势到了6层效果就不很明显了。城市居住建筑主要层数为6层, 是考虑到了7层需设置电梯、而6层又能最大增加面积 (除高层) 这一原因。因此, 针对城镇自身的特色选择建议层数宜为2-6层, 主要层数应为3-4层。
参考文献
[1]邵爱云, 再谈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小城镇建设, 2005
构筑低碳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篇11
在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低碳发展没有统一路径可循,必须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现阶段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层次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空间布局相对分散,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环节”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因此,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从源头上管控碳排放,成为镇江低碳发展的首要课题。
一、前瞻谋划,科学设计,以规划引领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遵循低碳发展理念,我们按照“经济布局更加集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开发秩序更加规范”的要求,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类区域。并提出到2020年,建设空间控制在28%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70%以上,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低碳发展空间格局。为了把《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彻底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发展格局,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园区面积、明确四至边界、明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明确发展目标、明确推进机制等“五个明确”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三集”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打造形成了8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3年以来,80个园区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三类园区的产业集中度每年都分别提高2.5—3.0个百分点以上。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严格管控,差别扶持,以政策推动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为了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市政府出台实施了《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准入、环境准入、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土地管理、分类考核等6个配套政策,通过“严管+扶持”的方式,推动低碳发展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三严一补”:
“三严”——一是严规划管控。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上位规划地位,其他各类规划必须服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共同遵循的战略思路与目标愿景,实施“多规合一”,形成主体功能区、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总体与专项、远期和近期规划组成的主次分明、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二是严产业准入。制定了四类区域产业准入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发展鼓励清单和负面清单。成立产业项目评估委员会(主要是产业政策、碳排放和节能量的评估),对重大项目逐一评审,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国土资源部门不予供地,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手续,金融机构不予提供金融支持。三是严土地开发。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在30%和15%以内,生态平衡区域严控各类土地开发。
“一补”——强化生态补偿。集中市级年新增财力的10%、辖市区年新增财力的5%,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池”。重点支持适度开发区域、生态平衡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健全体制,创新技术,以机制保障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强化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月度督查、季度调度、年终考核等工作制度,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确保低碳城市建设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强化技术保障。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发了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简称“低碳云”)和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与服务云平台(简称“生态云”),对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在线分析,实时掌握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状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实现可观、可感、可监测和可考核,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有效调控政府作为、干预企业行为、引导群众生活,切实将低碳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强化考核保障。构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市对辖市区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增加“三集”园区产值收入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落后产能淘汰率、空气质量、城镇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指标,加大服务业、单位GDP能耗、污染排放等指标权重。探索分类考核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镇(街道)实施差别化考核,推动形成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科学设定评价内容,逐级建立评价指标,着重突出绿色GDP、低碳GDP概念,牢固树立起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研究 篇12
关键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结构
在一个城市当中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在城市的商业建设当中是较为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这种公共空间都处于商业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方或者是集中的地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对与整个城市来说, 会对其城市文化、人民的满意度等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城市商业中心的设计者来说, 合理的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城市开放空间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 在城市的商业建筑建设当中需要重点处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向群众提供购物的职能, 同时其还能够成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当前来看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还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城市当中的人文、城市面貌、人们的生活观念等。设计良好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能创造出一个具有过渡性的、娱乐性的、安全性、交往性强的区域, 能有效的吸引顾客的驻足和观赏, 这对于商业中心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2 当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属于人们进行休闲、购物、娱乐等活动功能最为复合、集中的部分;另一方面, 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过分的注重其商业价值, 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中的公共休闲设施匮乏
现代理念下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区域, 同时还应该结合广场、自然景观等为人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在该过程当中提高人们购物的环境质量。但从实际来看, 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例如供人休息的座椅和场所是非常少的, 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对于长期维护客户的重要性。而商家和设计者也是基于将顾客当作为游客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 所以自然能够达成一致, 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
2.2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公共绿地面积不足
通常来说商业中心都位于城市当中比较繁华的地带, 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正是由于商业中心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所以土地的价格就相应的较高, 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往往就会忽视绿化用地, 最后导致整个商业中心公共绿地面积不足、缺乏绿色和生机, 影响了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的心情。
2.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严重功能单一的现象
有些城市在设计商业中心的公共空间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其多功能性的发挥, 随处可见的是大面积的、功能单一的广场、空旷的公园, 似乎像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一样直插到了商业中心当中, 这样的区域虽然位于商业中心当中, 但是却和整个商业中心格格不入, 也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3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改进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知道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是有非常强大的服务功能的, 而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要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有舒服、惬意的感觉, 要能够让人们在休闲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其购物及消费的欲望。首先行人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其设计当中应该是最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人群的聚集度也是设计当中的主体。本文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是以打造人性化的、高效率的公共空间为目的进行的。
3.1 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建设
商业中心的街道广场是公共空间当中的兴奋点, 也是商业街道当中的开阔部分, 面对当前商业中心当中街道广场逐渐退化和消失的现状, 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逐步的改善街道广场的建设。
(1) 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休息设施的建设。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休息设施面向群众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有交流、观赏、休息、思考等。而在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发挥这一基本功能的就是户外座椅, 当人们在商业中心购物或者是闲逛的时候当偶尔觉得累或者是需要和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户外座椅进行休息。休息设施既可以是固定的座位、也可以是可移动的, 同时还可以是一些沿着边沿地带设计的休息区。另外商业中心街道广场当中的树墩和假石等都在无形当中为其提供了休息场所。
(2) 设计的过程要考虑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当前现代的商业中心街道广场的附属设施主要有雕塑、水景、景观花坛、书报亭等。这些附属设施的建设都会影响到整个商业街道的氛围和气息,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吸引人们前来购物。所以所设计的内容和布局就需要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需求和心理需求。
(3) 设计过程要注意尽量减少消极界面的长度。在城市商业中心当中往往会有一些较为单调、刻板、严肃的用玻璃、石材、或其它材料堆砌的建筑外立面或内部装修。那么这些建筑内外界面和电影院、游乐场、商店等商业氛围最大的区别就是看着较为冷漠, 容易让人出现紧张不愉快的心情。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量的减少这类建筑的界面长度。
3.2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城市特色的建设
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当中的符号以及有些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所以一个城市商业中心当中的符号必须要和周边的建筑协调存在, 设计上要和城市文化相呼应, 做为设计师应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个性和特点有充分的体会和认识, 能够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提炼, 进而创造出和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使其也同样具备该城市的特色元素。
3.3 增加公共空间绿地面积
为了更好的为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休憩、娱乐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就需要适当的扩大公共绿地的面积, 那么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 用来扩大绿地面积;二是通过在绿化的重点位置进行布置和点缀, 注入绿色气息。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绿化面积不足的问题, 并且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3.4 加强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对于人们来说休闲娱乐和购物生活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二者之间的连续性也变现的越为明显了。公共空间只有将多种功能活动混合在一起, 才能够使城市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更为密切。所以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多种用途的设施考虑到其中, 将各种功能混合在一定的公共空间范围内 (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 , 让每一个处于公共空间的人只需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就能够完成多种公共活动。公共空间复合性的加强能够有效的吸引人群, 使空间活力不断加强。
4 总结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是城市公众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做为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在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兼具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为现代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晓.从消费者行为需求探讨现代商业空问布局, 山东建筑大学, 2011.
[2]张晓娜, 施明华.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空问布局模式探讨,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3]齐延成.广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连接”——以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和谐·中兴广场及休闲廊道设计方案为例[J].设计.2015 (1) .
[4]赵芮兴.对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学研探索.2015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