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2024-08-31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精选11篇)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1

1降低资源消耗,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

1.1太阳能、风能的利用

在生态社区建设时,将太阳能资源运用到建筑中。在墙壁和屋顶内嵌入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让它最大程度的接收阳光,转换电量,从而构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减少村民的花费,增加居住的舒适度。农村相对来讲地广人稀,且我国的季节性变化大,风能量储存非常大。广大的农村,可以运用风车提水、风力发电等。特别是我省沿海一带、不仅风能的密度大,年平均风速也高。因此,要深度挖掘风能利用的潜力。

1.2生活用水以及天然降水的循环利用

在水资源的运用中,做到“节流”和“开源”是关键。居民的饮用水约占5%,其余95%都用来洗涤和排污等。居民可将生活中洗菜、沐浴、洗衣服、盥洗等用过的中水,集中收集、储存,经简单的处理后,统一的应用于社区的景观绿化、冲厕排污、冲洗道路等。运用循环使用的方式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天然降水,同样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水资源。在降水的收集上,屋顶的降水收集应结合建筑物的规划布局,采用暗渠收集雨水的方式,既将墙面、屋面、阳台以及散水等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内,然后铺设砾石或鹅卵石等滤水材料,雨水渗入到滤水槽后,再入蓄水池。对于道路上降水的收集,采用透水性铺装,如停车场铺设的生态型透水地面,不仅能收集雨水,而且还能吸收扬尘,有助于保护地面生态。对于不透水路面,将降水引入绿地,不仅可以保护路面,还可以灌溉绿地。在布置绿地时,做到绿地比路面低,以保证水的流入。耕地是农村社区所特有的,所以,我们要将冬季的雨水收集储存起来,用于少雨的夏季,来灌溉农田。集水的水库就会被充分的运用出来,它不仅收集了雨水,而且还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2运用环保型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社区的构建时,选用节能、生态、健康的建筑材料,构建生态住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山东大幢社区,在室内的装饰上,住宅的木门和楼梯扶手采用天然橡木,地面选用天然石材,墙面选用环保型乳胶漆,在材质上注重细节、充分考虑材质的实用性、环保性以及美观性。再如绿色屋顶的选用,在屋顶上大量的种植绿色植物。在建筑立面上种植爬藤类植物,道理也是如出一辙的。提倡采用天然材料———木材、树皮、毛竹、泥土等。尽量采用本土的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减少经济支出,而且能够体现出当地的特色。例如我省沿海地区的海草房,利用当地特色的海草作为建筑的顶面。

3绿地空间的综合使用

构建乔、灌、草比例协调的多层次植物群落,加大空间环境的绿化量,保证有限的土地面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以山东省十里泉文化生态社区为例,采用乔木、灌木、绿藤、草本相结合的方式,在树种上,选用了适应本地环境的乡土植物,如银杏、合欢、棣棠、大叶黄杨、广玉兰等,并配合了雕塑、喷泉、休闲长廊、假石,营造出清新怡人的景观环境。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又有利于植物种群的稳定。从功能角度讲,树木和灌木不仅可以吸收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帮助过滤噪声、隔热、防风、防尘、增加住宅的私密性等。从低碳角度讲,绿色植物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清洁了空气的同时,使氧气变得新鲜。这样不但能够使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神清气爽,还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4扩大村民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增强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时,一定注意邻里间的交往空间和活动空间。由于以前村民们都是住平房,习惯于挨家挨户的串门。但是住进新型的社区后,自家的院子变小或者没有了,左邻右舍在大槐树下促膝聊天的机会少了,社区的文明建设就明显不足了。所以,在社区的入口和中心区要设置足够的空间和设施,来满足村民的这一需求,加强社区的文明建设。在社区道路设计上,在满足居民便捷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富有变化的路线,在路线两边多种植树种;增加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等,以吸引居民前来。

5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政府的监督机制

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在生活区域内,经常会饲养一些家禽。村民们也并没有及时的处理家禽所产的粪便和垃圾,导致社区内卫生环境条件差。所以,应适当的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废弃物进行严格的分类,让村民深刻了解生态社区的内涵以及建设生态社区的重要性,积极的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如诸城区通过开展“提升素质作表率,加强社区和谐进程”活动,以“照明范围广、四季常绿、道路顺畅、地面干净整洁”为目标,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和引导民众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形象,共建生态社区。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土地资源丰富,污染比较严重的厂区都搬向了周围的乡村。星罗棋布的的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政府要加强监督机制,并引导村民们对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合理的排污。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思想。为此,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工作都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途径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开拓新的发展路径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创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目前,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学者各持己见,但是不管学者们从何种角度进行界定,都是围绕生态文明的实质展开的,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于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一种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惊醒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而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而形成的一种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高级文明形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包含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如果新农村建设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那么新农村各项建设最终都将受制于生态的破坏。各种生态问题也将会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想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借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大为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

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由于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形式发展轻内涵提升,而陷入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一)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内涵式发展的直接因素。农村长期发展落后造成了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民仍然缺少生态环保知识,封建落后思想仍残存于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必然导致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所以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也就在所难免。

农村毁林开荒、伐林放木,使森林覆被率下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土壤沙化;农村矿业只重开发不重保护致使“青山绿水”变成“荒山黑水”;乡镇企业“三废”排放物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土壤,使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源的保护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在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还未彻底地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技术也不能全面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致使农业发展遭遇了资源“瓶颈”,给自然生态施加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北方农业生产中,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形式,既浪费水资源又会导致土壤盐分上升,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过度的依赖农药、化肥等,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土壤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为了扩大耕地,肆意毁林开垦,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等等。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危机,给人们敲响了生态环保的警钟。

(三)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的“名片”。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所完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环保设施更为缺乏。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有专门处理垃圾的中转站,对农村中的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破坏农村环境;农村的卫生设施也亟待完善,很多农村缺少干净卫生的厕所,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牲畜比较多,而且大都分散经营,蓄养设施的缺乏,使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所以,农村环保设施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提供经济支撑

培育新型生态农业。生态游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开发,而形成的一种集生产经营、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农家乐”、“农村山庄”等;基地种养业,是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种养基地,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依靠农业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种养业。它改变了原来单一分散、生产链过短的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身的生产活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实现多种功能集成发展,走规模化之路。例如“村集体家禽养殖业”、“合作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等。

发展绿色生态工业。首先,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知识补习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生态工业提供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产业劳动力和生态工业技术推广人才。其次,加强农村工业生产的管理。坚决拒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产业项目;坚决禁止城市三污企业向农村转移;坚决查处违规经营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小型造纸厂”“小型印刷厂”等。第三,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对已经从事生产活动的乡镇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鼓励其采用污染处理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为实现“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目标创造文化氛围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对于普通民众,一方面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办生态知识讲习所、开展生态知识竞赛、农村环保活动等进行生态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德性。对于基层干部,一方面应该帮助其树立绿色GDP的政绩观,转变经济至上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应该积极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带动广大村民开展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农村环境大改善活动,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在促进生态新农村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1.树立农村的文明风尚

首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我们必须通过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农村文化站、农业技术咨询室等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其次,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交易等。其二,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农民必须以村庄主人翁的精神开展农村环境保卫工作,加大治理整顿,清扫街道、圈养牲畜、建污水池、植树造林,实现村村道路平坦化,环境绿色化、生活现代化的美丽新农村。

2.完善农村的生态制度

农村生态制度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政治保障。村中事物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集体商议,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现状,科学的制定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发展规划和制度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生态困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农村,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物质载体

1.完善农村设施是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设施如:建立干净卫生的农村公厕,打安全放心的吃水井,设立垃圾处理厂等;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业的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系统,播种秋收机械,同时还应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疏通淤塞沟渠,维护农田设施,采用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还可以通过乡镇企业出资和农民集资等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灾害预防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效益。

2.加强环境治理是关键

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究其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村民日常生活污染;一是乡镇企业生产污染。所以加强这两种污染源的治理成为建设生态村庄的关键。首先,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如开展全村大扫除活动,清理垃圾,清扫街道,清除路障等;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将环境保护行为内化为日常行为。其次,致力于改善工业污染。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转变企业为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对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吸收国外农村环境治理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应用。

总之,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想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因素,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获取更大的生态效益为考量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05-1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陈晓波.发展田园经济,提升农业效益[N].人民日报,2013-03-23.

[5]石红梅.重视培育生态文化[N].人民日报,2013-03-18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3

作者: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2日

青岛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尹明琴反映: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继提出了“五化”目标明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化”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突破。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居住环境近些年大有改观,但农村的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过程间施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化肥、农药和地膜因使用不当、利用率低,残留在土壤、水体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畜造成了危害;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的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菌病毒扩散传播,成为疾病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病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农村水体污染严重,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司空见惯,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或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生产安全。

3、能源利用方式仍以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等原始方式为主。农民炊事、取暖等采用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较少,更多地燃烧秸秆、薪柴、杂草等,在造成木材浪费,破坏植被,加剧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1、营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传。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建议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3、加强环境管理,保障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步入21世纪,城市化向农村地区的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大幅度增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农村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或者占地面积广的工厂和企业,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聚集。这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工厂和乡镇企业,大多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并且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较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仅污染水源和土壤,还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和损毁大面积的农田。其次,农民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这些化肥和农药,一部分残留在粮食蔬果中,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不仅破坏原有的土质,还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总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日不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推行。

(2)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损害,我们不能为了杜绝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去发展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具有促进、优化、保障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1)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美丽家园,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惩治,建立关于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或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早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甚至近乎空白,造成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地倾倒,卫生较为混乱的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也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系统的排污设施,统一收集生活污水和牲畜的粪水;建立垃圾池,规范生活垃圾的倾倒。村委可以发动农村居民定期清理村道,整治村里的排水沟,还村子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从而建设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会场内外引起了热议,也成为新一轮环保建设的起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废弃物被人们随意堆放或丢弃,加之农村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我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农村环境有所改善。结合我市绿色兴市及乡镇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农村生态文明,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一旦受污染,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要想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高。且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自2012年“新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在广大农村深入宣传,通过入户走访、创办宣传栏、设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增强了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建设,选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头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公共事务,理应由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负责。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及带头作用是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要选配有能力、懂政策,能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的基层领导组织,其中主要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委会,最重要的是选配好主要负责人。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三、减轻农村工业污染,实现废物减量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有序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集中处理。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设施。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方式,对偏远、不具备条件的乡镇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下大力气提高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延伸产业链。对己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引导规模小的畜禽养殖企业走污水与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治理路子,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走干湿分离的治理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这样既保持了肥料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六、打造青山绿水新农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开发山地,营造多种经济林,既能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塘堰、小河流整治,杜绝污染。在公路、河堤沿线设置绿化带,在农村房前屋后种植花木,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新农村。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

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

1.1 生产与服务性差

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

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

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怡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2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不可能完全照搬原有的建筑村落模式,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不相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与环境景观,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保护农村乡土特色,建设集休闲旅游和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筑景观任重而道远。新农村景观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必须在美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材料学、气象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2.1 强化景观规划理念

将景观设计规划理念纳入新农村建筑规划中,需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挥当地的地域个性,即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村民思维方式和建筑样式,设计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即当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等,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

2.2 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现有乡村民居中有历史价值、名人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居,要尽量予以保护、修缮,有的可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功能完善,便于现有居住者的生活改善;对于村民自建不符合本地传统民居风貌的砖混建筑,应进行传统风貌改造;对于统一新建的新村,应具有乡土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样式、城市样式;对于无景观价值、无法改造的新旧建筑应予以拆除。

2.3 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大都没有得到政府文物部门的保护,但对于乡村景观和村民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注意保护、修复。对于曾经塑造了村民记忆而又已被拆毁的重要传统文化景观,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如一些村庄里的牌坊、戏台、庙堂等。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继承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实现现代乡村建筑的文化复兴。

2.4 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的乡村一般都有公共空间,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它们是村民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些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景观建设中,要注意赋予这些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现有公共空间应进行建筑改造、四周绿化、座椅设置、灯光配置等景观功能完善,根据村民需求和村庄实际,进行新公共景观建设。

2.5 建筑景观“点”“线”“面”体系构建

“点”——民居庭院空间。庭院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的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庭院是乡村建筑景观的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可从植物景观、水景观、设施景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

“线”——街道空间景观。街道空间要结合地貌、地形进行植物、水体、铺装、小品、宣传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街道空间景观。

“面”——广场空间景观。在广场设计中可结合农村独有的特性,采用一种质朴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材料、传统符号、人文特色等,来展示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强调节点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6 新农村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

针对乡村园林景观时效性差的原因,在规划设计时,规划人员必须综合考虑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因素,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生态方面,遵循生态原理进行设计,建立和健全长期有效的生态机制,重新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通过发挥系统的生态功能来保持景观价值。在经济方面,要考虑到经济合理性,尽量以绿化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等工程景观设施,这样既能减少一次性建设费用,又能大大减免了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园林景观的生产功能,如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或者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作造景树,选择具药用或食用价值的观赏植物作地被,这样既能为村民创造经济效益,又能调动村民热爱和保护园林景观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的同时,降低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使景观产品得以长效经营,稳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篇7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星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前提下,新农村的建设也破坏了明星村生态环境。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我们对安化县明星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意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生态环境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安化人民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1、水污染触目惊心

明星村地处资江边,在安化县内,属于资江下游。资江的水体在近年来下降,水质变差,鱼类数量,种类都急剧下降。水体周边富营养化,河床部分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游乡镇人口密集、工矿业相对发达,因此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污染严重,所以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明星村村民都是取山上的自来水,靠天喝水,遇上干旱天气,饮水用水是农村人民的大问题。其次,明星村的水体污染源多而分散,农药瓶等农用垃圾、塑料袋和电池等生活垃圾随着人的足迹散落到各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溪水渗入地下,造成难以察觉、危害更大的地下水污染。最后,明星村自来水水管陈旧而质量不达标,水在输送过程中就受到二次污染。

2、土地污染严重

明星村处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污染在日益严重。(1)明星村由于山地广,村民大多发展林业,但是,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树苗的栽培不及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生长发育慢。(2)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星村农民都不愿意种田,许多耕地荒废,土地肥力指数下降,连续几年没有耕作的土壤,要重新耕作,难度很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的垃圾也随之增多,垃圾的无限制增加和垃圾处理地的有限,形成了严峻的矛盾,垃圾污染直接造成环境破坏。根据实地调查20%垃圾都是倒在河堤边,15%直接堆土地上,剩下的65%直接露天焚烧垃圾,对大气也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明星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而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化学肥料。前者污染相对较轻,后者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较严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都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明星村每户平均用化肥50kg,化肥的总量达到5000kg之多。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差。明星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约500L,而农药不仅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还造成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由于农药的使用,使许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养殖使农村的植被裸露,生态破坏。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危害,如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染。

4、新农居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明星村人口的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就高。上一代的旧房子满足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结婚也要新房子,所以,建新房在近几年来成为农村的一股热流,明星村100%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子,而将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土地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钢筋混凝土、水泥在土壤中的滞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房子的建造过程,粉尘污染会加重,PM2.5指数会增加,大气直接受到污染。

二、新农村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

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迫于生存的压力,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湖造田、破坏湿地等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农民走了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掠夺式地开采和利用资源,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缺水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特别是有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其它产业可依,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直接堆农村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法规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农村的污染行为缺乏管理与处置,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村民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没人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既无人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环卫设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上,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不健全。对农村生活和农村污水防治等方面无可操作的条文和具体指导意见。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和部门配合,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危险无法控制。

3、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太少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远远不比城市,首先,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治理农村污染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政府不愿意将资金用在治理污染上,而是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上,高新技术的投入太少,造成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破坏到农村环境。在安化农村,农业生产一般是人工生产,效率低,收成少,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先进耕作设备。

4、污染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污染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收入低,所以,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实工业三废侵入到了农村,在城市中出现的工业污染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在过去,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农民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增施有机肥。而现今的城市垃圾不仅量大,且成分复杂,根本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运往农村的垃圾只能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运用创新的环保模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1)“一池三改”模式。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2)“旅游―农村”模式。明星村处在安化县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而安化县是黑茶之乡,茶马古道是旅游的好地方,明星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商业旅游。

(3)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

(4)将安化黑茶罐装凉茶化。明星村的土质适宜黑茶的生长,黑茶在泡制的程序非常复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喝方便的饮料,所以,我们可以将黑茶罐装化,将黑茶变为凉茶饮料,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

最近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习主席说过“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在政策方面,(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多植树种林。(2)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3)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我们要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在立法中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规定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立法。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年代,我们要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听证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消耗,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粗放的经营,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发展经济,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消耗。(1)转变种植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垃圾污染。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研制毒性较弱,污染较少的农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2)转变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养殖业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友好”,我们要打造有特色的养殖业,要提高养殖禽畜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养殖业。(3)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

4、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用制度来监督环境;(2)进行有效管理;(3)是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村干部有义务去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农民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4)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5)村民自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村民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为举报,惩罚污染环境的,奖励举发的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11532005):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篇8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因此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从区域划分上看,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作 者: 戴圣鹏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期 刊: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 (7) 分类号: X3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9

努力创建新农村生态环保示范村

乌川湖村是长沙县第一大村,现有3878口人,占地31.4平方公里,距长沙市区40余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近几年来,该村在以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星高为首的村支两委成员带领下,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四洁”(即:洁净家园、洁净田园、洁净水源、洁净能源)工程为重点,以“一线两点”为示范,以示范推动为抓手,以生态富民兴村为目标,以滚动发展分年分步实施为原则,采取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人民村庄人民建的方式,运用新农村建设精神鼓动、党员带动、组干部积极主动、上下齐动、内外联动的办法,积极创建省级生态环保示范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脏、乱、差,污染严重的旧农村,现在成为了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村民风貌普遍提升,家庭和美人际和谐,人居环境洁、绿、亮、美的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小康示范村。2008年,乌川湖村村级总资产达4500万元,村级总收入30万元,人平纯收

入7000元。先后被省环保厅定点为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示范村,被长沙市委市政府列入浏阳河新农村示范片市级示范村,被长沙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李星高本人也荣获长沙市十

大明星书记。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是一项龙头工作,抓好了就会带动各项工作,促进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此,村里成立了以李星高为组长的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乌川湖村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工作方案,并将创建目标任务分解,责任到人。

“依托原貌,突出生态,整体规划,全面发展”是乌川湖村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的大战略。该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科学准确定位,促进健康发展,共投入20万元,由湖南农大的专家教授做好了乌川湖新农村小康环保生态“四洁”工程和生态示范村建设规划,并于2008年6月通过评审。

“农民主体,注重基础,生态激活,生态富民”是乌川湖村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的支撑力。为了开发乌川湖生态旅游产业,村支两委到处跑项目、拉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350余万元,拓宽硬化江乌公路、赤霞公路、环湖公路,改造江乌公路桥梁2座,形成了完善的路网。积极协助支持乌川水库除险保安小康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入18万元,高标准修建6口标塘,确保引用水源清洁。重点争取项目投入60万元,搞好农网该在工程。

筑起了完善设施的“巢”,引来了生态产业的“凤”。乌川湖村支两委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发展高科技、无污染、无公害产业,先后引进示范性农家乐、湖南农大科研实验基地等项目。为壮大集体经济,投入16万元,低改楠竹基地400亩,至今已达8000亩;低改油茶基地1200亩,目前已达7000余亩,形成一村一品主导生态产业。重点扶持河田大屋新农村示范组联片开发蔬菜30亩。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使乌川湖村的经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由更快向更好跨越,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乌川湖,村里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门前设置有黄色、绿色两个分类垃圾桶,烟头、纸屑等乡村路上常见的垃圾在该村几近绝迹。“我们村的爹爹娭毑都是环卫‘义工’,经常义务清扫道路,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

自2007年12月乌川湖村被省环保局定为全省第一个新农村环境保护“四洁”(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示范村以来,为实现环境美好型新农村,该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村民自筹400多万元资金,大家一齐动手,真抓实干,才半年时间,“四洁”工程即按质按量完成。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了542户人家的房屋改造,全村改水、改厕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达到 89%,11个村民组安装垃圾桶254个。不少农户达到了“无渣无杂一条路,整洁舒适一栋房,生态家园一个院,节能卫生一个厨,标准水质一口井,实惠环保一种能,干净清洁一个厕,垃圾分类一个桶,人工湿地一个园,污水处理一个池”的“十星”标准。

“环境好了,心情就舒畅,干活也有劲!”村民们很享受现在的“田园生活”,每天到菜园里转一转,沿着门前整洁的水泥路走一走,日子过得分外舒心。如今的乌川湖村正如村民所期盼的,实现了“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幸福乐园” 这一蓝图。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村民生活富起来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照“五气”(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等、不望、不靠,讲志气;党员干部群众讲正气;左邻右舍讲客气;家庭讲和气;建设家园讲洋气)、“五有”(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民主管理有制度;发家致富有项目;党员干部有联系;困难之时有帮助)、“五新”(即发展有新思路;乡风文明新气象;组容整洁新面貌;培养科技致富能力新人才;新农村建设新成果)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庭院经济工程、文化强村工程。

实施绿化工程,营造绿色家园。近几年,乌川湖村共绿化荒山1535亩,退耕还林900余亩,种植围村林、景观林34.5万株。绿树掩映、空气清新的村庄,林茂树密、百鸟争鸣的山峦,高峡平湖、碧波荡漾的湖泊,引来无数来此旅游度假的客人。

庭院经济,村民增收的又一增长点。村支两委引导村民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蔬菜,建造经济林,不少村民种植蔬菜后,基本能自给自足,有的吃不完,还拿到市场上去卖。

当今,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乌川湖村建立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党员学习室、村民议事室,创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每年坚持开展以评选优秀党员、五好文明家庭、环保十星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对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在精神、物质等方面给予奖励。

创建生态环保示范村活动,促进了乌川湖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10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安全用水方法,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相信你我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一是和谐意识。良性生态的构建,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

二是文明意识。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随着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矿产、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绿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好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提倡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新农村生态文明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文 篇11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其艰难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克服特大雪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22万亩,完成玉米种植41.5万亩,其中杂交玉米种植27万亩,完成马铃薯种植45.1万亩。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9.1万吨,同比增长3.44%。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新建茶园1.6万亩,改造低产茶园4800亩,完成有机茶认证5970亩。加快推进蔬菜多元化种植,全年种植蔬菜36.5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8.14万亩,灾后速生蔬菜2.91万亩。畜牧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县牛、生猪、羊出栏分别为26956头、224192头和13500只,肉类总产量达2.7**5万吨,同比增长6%。烤烟生产稳步发展,收购烟叶10.4685万担,比2007年增加3.4789万担,担均价格增加188.21元,烟叶产值达7283.78万元,实现烟叶税180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深入推进,完成2007-20**年度总投资4326.76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82处,解决1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供水结构逐步优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落实了111.74万亩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全面完成地区下达的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建设任务。紧紧抓住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这一中心,认真搞好扶贫开发,全年净减少贫困人口15962人。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20**年新增试点村25个,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52个,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50万元,各试点村建设初见成效,各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面完成25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配套改厕852个、改厨863个、改圈963个,综合“三改”率达35.7%。

20**年,我们艰辛的付出赢得了较好的回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受金融危机持续加重的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压力更加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加,促农增收的压力加大;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农户由于生产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致富难度较大,开发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随着煤炭、钼矿等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逐步显现,将给下步生态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四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农村就业压力加大,劳务经济下滑明显,民生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20**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难度加大,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当前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并且明确要求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县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总之,20**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难度增加了,机遇带给我们的工作压力加大了。因此,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切实掌控好2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增强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坚定的信心,抢抓一切机遇,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着力减轻金融危机不稳定因素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努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的局面。

二、明确目标要求,坚定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总体要求: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会议、中央和省委以及地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把抢抓机遇、增加投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改善服务、重视民生、强化扶贫、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工作重点,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作为主攻方向,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实际增长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长1%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动物防疫口蹄疫、禽流感防疫密度达100%,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防疫密度达95%以上,新老疫区炭疽、狂犬病防疫密度达100%;20**年4月底前,林改工作外业勘界率达100%,发证率达90%以上,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以上;净减少贫困人口1.6万人;完成烟叶收购9万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2万人;完成营造林8.81万亩;建设农村沼气池6040。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抓好20**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这一基础性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当前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已越来越明显。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丰收,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无疑是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杂交玉米的推广为主导,以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促进我县粮食稳定增长,实现全县粮食产量同比增长1%以上的目标。一是狠抓杂交玉米的种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县政府下达的全县杂交玉米用种100万斤、折合种植面积34万亩的指令性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乡村组干头上,深入细仔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保障各项农用物资及时足额到位,其中杂交玉米良种必须立即调购到村,保证清明节前10天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便于农户掌控农时,适时早播,避开“两旱”的危害。同时,要加大杂交玉米样板点建设力度,样板点内力争达到五个百分之百(即: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规范化种植率达100%,作物配方施肥率达100%,样板区域内土地利用率达100%,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率达100%),切实提高样板点科技含量。二是要抓好其它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努力提高杂交水稻两段育秧、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绿肥聚垄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覆盖面,大力抓好粮食增产工程,切实提高粮食增产能力。三是抓好3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逐步优化薯种结构,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提高马铃薯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四是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探索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我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下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烟草产业、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特色经果业等五大产业。

一是加快茶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采取土地合理流转,整合石漠化、扶贫、水保、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继续采取贷款贴息扶持、奖励性扶持、项目扶持等政策,扎实抓好优质新建茶园和苗圃基地建设,力争20**年新种植茶叶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0.8万亩,建成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强化对茶叶初制场所的技改和龙头企业的培育,高度重视产品卫生质量监管,不断提高优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积极培育壮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千家万户茶农,努力形成具有本县地方特色、生产规模大、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县农业局要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茶叶发展资源,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各乡镇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搞好乡镇规划,规划要落实到具体地块,绘出图班,便于操作,同时要认真履行实施主体职责,抓好各类茶叶项目的实施和监管。

二是大力发展烟草业。坚持“计划种植,合同收购”的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收购烟叶9万担、种植烟叶3.46万亩的烟叶生产指令性计划。针对当前部分群众私自种植烟叶的严峻形势,各乡镇、烟草部门要采取一切措施,加大“控”的力度,坚决杜绝超计划种植,维护好国家政策的严肃性。认真抓好寨乐乡茶树梁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总结、探讨、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严格执行烟叶生产补助政策及收购等级政策,加大烟叶收购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烟叶收购秩序,保护烟农利益。注重生产环节的管理,把握好有机肥堆制、规范化移栽、地膜覆盖、化学抑芽、烘烤等关键性技术,全力提升烟叶品质,实现“控量提质”的目的,增强烟叶市场竞争力。充分掌控好时间步骤,争取生产主动,促进烟叶生产良性发展,其中3月20日前合同签订结束,3月25日前起垄全部结束,4月30日前全部移栽结束,5月1日前盖膜结束,10月10日统一关仓。加快在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在20**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抓紧落实200栋的烤房建设任务,并及时启动工程建设,力争烟叶烘烤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强烟叶基础设施的管护,今年我县将拿出烟叶税的10%建立烟叶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烟叶基础设施的管护及毁损设施的修复等方面,各有关乡镇要认真履行管护主体职责,要以落实科学合理的管护经费为重点,3月底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成立管护机构,明确管护人员,确保烟叶基础设施早日实现规化管理,发挥持久效用。三是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以当前实施的国家财政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为契机,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20**年,我县700万元的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已基本实施结束,今年8月份上级将对该项目进行验收,草地中心要按照项目实施的相关要求,抓好扫尾工作,做好查缺补漏,督促完善好相关资料,做搞好后续服务,尤其是做好防疫和保险理赔等工作,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20**年,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扶持发展875户养羊户,按照上级要求700万元用于购羊,100万元用于买种公羊,缺口种草和修圈资金。因此,我们要将20**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修圈和石漠化种草等项目整合起来,解决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配套修圈和种草的问题,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当前,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各有关部门和项目乡镇要密切配合,充分做好前期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提前实施种草,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同时,针对我县人多地少、土地比较零星的实际,进一步探索项目区土地流转机制,努力实现连片种草,规模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要抓住国家和省、地对马铃薯产业高度重视这一机遇,积极探索马铃薯产业发展新的模式,将马铃薯产业列为我县继烟草、茶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进行谋划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力争在种植规模、良种良法、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年力争完成马铃薯种植5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达30万亩。认真抓好马铃薯基地建设,力争完成原种扩繁基地150亩,二级良种扩繁基地500亩,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1000亩,高产示范基地1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当前,马铃薯种植环节已基本结束,农业局要继续加强项目的跟踪服务,努力增加基地科技含量,确保基地成效,加快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同时,要引导成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开辟产业发展“绿色通道”,争取年内培育或引进一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实施“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企业”等模式,拉动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五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果业、蔬菜产业等。充分发挥维新玛瑙樱桃基地和沙包乡布琅李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三个10万亩”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整合石漠化、林业、水保等项目资金,抓好特色经果林建设,着力发展高产稳产特色经果林,大力发展干果,适量发展水果,20**年力争完成3万亩的特色经果林建设,其中连片种植达1万亩以上。认真总结吸取20**年蔬菜产业发展低迷、菜农利益受损严重的教训,高度重视市场信息,聘请蔬菜专家坐诊把脉,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发展中药材的有关精神,立足市场需求,抓好中药材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力争一年培育1-2个中药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增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这一机遇,继续争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倾斜我县实施,力争20**年完成1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任务,2012年全面解决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项目资金到位后,各乡镇要积极协调解决好工程占地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并要明确1名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跟踪督促,县水利局要排出工程项目实施责任表,落实任务到人头,切实加大进度督促,搞好质量监督,确保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工程实施中,可借鉴勺窝乡的经验,对一些在近期内有把握争取到的项目,可抢在农闲时节,由乡镇垫资或举债先行实施,待上级工程项目资金到位后,再归还垫入或举债资金,这样即减少了青苗补偿,又便于组织劳动力投工投劳,同时又加快了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步伐。其次在烟水工程与人饮工程交叉实施的区域,要将烟水工程与人饮工程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抓好沙包、王家寨、寨落、维新、老凹坝等乡镇“三小”工程扫尾工作,确保圆满完工,改善这些区域供水结构,充分发挥“三小”工程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红旗灌区项目和金蟾水库项目的立项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大坪箐供水工程和吊水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过狮河除险加固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全力提升县城供水保障能力。做好防洪工程规划,加大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董地乡董地河、田坝河和阳长镇阳长大河防洪工程项目早日批复实施,努力构筑坚强防洪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针对过狮河水库左坝肩渗漏的情况,过狮河水库管理站要坚持24小时值班巡守,确保安全。

(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坚持以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按照“深化林业改革,争上林业重点工程,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工作,抓好森林资源的管护,努力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

一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年以来,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县393个村完成了输机,面积835348.8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林改矛盾纠纷调解还未完全结束,全县还有纠纷31宗、面积19989亩,其中乡内纠纷12宗、面积8898.7亩,乡际纠纷19宗、面积11**0.3亩;二是乡镇、村林改队伍和林改技术人员工作精力不够集中,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下一步,已经完成输机工作的乡镇要按改革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表册和资料,做好发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纠纷未调处结束的乡镇,要加大调处力度,争取早日进入输机,确保4月底前外业勘界率达100%,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以上,林改发证率达90%以上,6月底前全部发证结束。

二是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县委、政府已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对此项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县委组织部也出台了文件,对森林防火中的领导干部责任进行强调。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关精神,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八条禁令”,加强巡山守护,加大纵火案件查处力度,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6‰以下,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100%以上。

三是抓好营造林工作。认真开展对20**年营造林项目的自查自纠,确保自查自纠工作在4月底前完成,以迎接省的检查验收。20**年地区预安排给我县的营造林任务共8.81万亩,各乡镇、林业部门要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严格要求,狠抓落实,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面貌

大力抓好我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抓紧启动全县7个乡镇11个试点村建设。紧紧围绕着力构建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着力塑造清洁优美的环境生态、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着力培育运行良好的经济生态、着力形成健康平衡的人口生态、着力培养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态等目标,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黔北民居建设为突破,整合各有关单位的项目和资金,着力加大投入,确保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收到实效,切实改变乡村面貌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民居建设补助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各施其职,各负其责,服从大局,加强配合,搞好相关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各试点乡镇要充分履行实施主体职责,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办公人员,将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村干部头上,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具体时间要求:3月底前结束规划并启动民居建设工程,4月1日-12月31日,按照条件成熟一个先行启动一个的原则,陆续启动实施试点项目,12月31日前全县11个试点村寨所有项目必须按照规划全部启动实施,其中民居建筑改造完成90%以上。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力争每个试点村产业发展项目不低于10万元投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六)抓好畜牧工作,打牢农民增收基础

多年实践证明,畜牧养殖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今年促农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必须扎扎实实抓好20**年畜牧产业各项工作,力争畜牧业促农人均增收100元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围绕以上目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认真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保证口蹄疫、禽流感防疫密度达到100%,猪瘟、猪蓝耳病防疫密度达95%,新老疫区炭疽、狂犬病防疫密度达100%,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组织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进出境检疫工作,力争检疫率达100%,确保做到万无一失。同时,积极做好县级畜牧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控中心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以乡镇为实施主体,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站室建设,还未启动建设的乡镇要抓紧启动,已经启动了的乡镇要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七)抓好扶贫开发,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抓住国家加快整村推进的政策机遇,大力抓好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力争年内完成45个。围绕“3个10万亩”工程的实施,以杂交玉米、茶叶、脱毒马铃薯、特色经果、草地生态畜牧业等特色种养业为抓手,深入抓好产业化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坚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的方针,认真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继续争取民革中央、深圳宝安及省、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强化与社会各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合力攻坚扶贫的良好局面,力争20**年净减少贫困人口1.6万人。

(八)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

认真抓好20**年度王家寨镇鸡场、莲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确保20**年4月底前全面完工;积极争取2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快批复,并早日启动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大力争取50000亩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确保城镇建设及农业项目用地占补平衡,抓紧抓好基本农田小水池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在各类农发项目的实施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原则,农办要加强跟踪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对已建的小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要比照烟水工程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管护机制,确保工程效益。

(九)抓好农机工作,加快推进山区农机化进程

按照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根据我县山区实际,从广大农民的需求出发,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机具。围绕烤烟、茶业、畜牧、马铃薯等产业的发展,大力争取农机补贴项目的实施,力争20**年补贴资金突破100万元。认真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农机新技术,以烤烟农机专业化队伍建设为示范,带动农机专业化建设,全力提高山区农机化整体水平。强化农机安全监管,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20**年争取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3个,深入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和装备建设,改善农机安全生产设施条件,着力构建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彻底消除农机事故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去冬今春,在民革中央及深圳宝安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60%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通过北京娘家人公司就先后两批输出350余人,目前,在京务工农民工对工种比较满意,稳定性较好,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农民工返乡还有加剧的可能。因此,我们要继续争取民革中央和深圳宝安的大力支持,加强与深圳昆鹏及北京娘家人等信誉较好的劳务企业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整合农业、劳动保障、扶贫等单位的培训资金和财政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农民工的本领,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大力发展我县劳务经济。认真落实农民工转移输出差旅费、食宿费、培训费政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工有序输出,避免游散招工导致农民工上当受骗情形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工利益。同时,认真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服务工作,为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开设“绿色通道”,努力变人力资源为经济资源,整体带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抓好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抓好沼气建设

今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海啸,扩大内需,增加沼气建设任务,这对我们既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前期工作中,各乡镇高度重视,集中力量突击,推进我县沼气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了4000余口的沼气池建设任务。但我们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乡镇专抓人员不稳定,无档案资料或档案资料不规范;二是后续服务网点建设滞后;三是农户自筹能力弱,三改率低;四是技工技术粗糙,建池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扎实推进我县沼气池建设,力争4月30日前全面完成6040口的沼气池建设任务,5月份完xx县级自查,6月份进行验收和报帐。同时,要加大沼气综合利用和后续服务网点建设,努力提高“三改”率,发挥沼气建设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

20**年计划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65.21平方公里,其中:封山育林育草450亩,人工造林10350亩,人工种草1500亩,青贮窖建设200立方米,坡改梯3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2公里,河道整治2公里,修建沉沙池10口、蓄水池10口。目前规划设计已上报,待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在工程实施中,要认真总结20**年项目实施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乡镇与石漠化办公室协调不到位以及乡镇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各有关乡镇和石漠化办公室要提高认识,加强团结协作,真正做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高治理成效,加快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努力改变我县石漠化现状。

(三)抓好“三个10万亩”工程建设

为了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委、政府从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在主公路干线完成“3个10万亩”工程建设(即发展牧草10万亩,发展经果林10万亩,发展茶叶10万亩)。由于此项工作面广量大,要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水保经果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沼气建设等项目,多渠道注入资金,加快“3个10亩”工程建设,其中20**年要分别完成3万亩的建设任务,并且要抓好各1万亩的连片示范种植。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工程质量,实施林草、林茶、果草结合等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切实提高工程综合效益。农业局、农办、林业局、水利局等单位要认真履行项目牵头单位职责,认真搞好相关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整体推进“3个10万亩”工程建设。

五、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发挥涉农资金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支农政策,扩大支农资金规模,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审计部门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我们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金滞留严重;二是部分农业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三是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现象比较突出;四是虚报和调整农业项目的情形时有发生。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为有效应对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扎实抓好各项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作用,助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对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实行阳光操作,建立公开制度,将涉农资金数额、用途、项目规模及进度等上墙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备案制度,项目资金到位后,要及时送监察部门备案,确保监督到位。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违规违纪干部的查处,做到以一儆百。四是加强计划审批、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多个方面制度建设,推行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专家评审制和工程监理制等管理方式,确保资金规范使用。五是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依法对农口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监督,提高农口资金的使用效益。六是加强廉政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严于律己。

上一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实施细则下一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