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2024-11-09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通用12篇)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1

1 绪论

近年来,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不断凸显, 农业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同时, 农村金融演变为农村发展的“软肋”, 甚至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瓶颈。由此看来, 全面实现“双百目标”, 当前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 基本理论

2.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部分, 对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和作用的多种因素, 即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2.1 农村经济环境良好, 企业经济效益好, 对资本需求增加, 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信用进而减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 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本效率。农村经济环境良好,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各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得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推动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2.2 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减少农村不良贷款事件的发生并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农村金融环境发展良好有利于减少资金外流的发生, 提高机构服务质量,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公平、公正竞争, 提高金融效率。

2.2.3 农村司法环境良好有利于金融诉讼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有利于监督农村的金融活动, 取缔以地下钱庄为主的非法金融交易活动。完善的产权制度使得农村产权明确, 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进而农村的各项资源得到优化与合理的配置。

2.2.4 农民的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接受新理念、新产品, 农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增强, 农村理财产品得到广泛认可, 农民的决策更加合理、减少了盲目性、降低了风险, 同时也有利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诚信水平高会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 同时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为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进而提高金融效率。

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3.1 经济环境现状

根据表3.1可看出从2004年到2013年农村人均GDP增长了2891.7元, 增长率是110.28%, 城镇人均GDP增长了20159.60元, 增长率是137.95%。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 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处于落后状态。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3.2 金融发展环境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有限以及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完善, 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少、业务覆盖面狭窄, 在从业人员方面不能及时有效的填补缺口。金融机构设置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任务为吸收存款, 向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的贷款有限, 将存款带入城市导致资金外流显著。

3.3 制度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只有一些零散的意见和规定来约束和管理农村金融活动, 法律效力较低进而降低了金融效率。在农村债务人逃离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债务人逃离债务的惩戒力度不够, 为个别人和个别企业逃离债务提供了便利。金融案件诉讼时间长、结案率低等的现象广泛存在, 有的案件强制执行期超过一年。

3.4 社会文化环境现状

中国属于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比重高, 但农民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不是很高, 很大一部分居民属于文盲、半文盲。根据表3.2可看出高中毕业生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低初中毕业生与小学毕业生占农村人口的比都高于高中毕业生占农村人口的比, 高于1%左右。我国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思想浓厚, 地理位置特殊, 经济发展较城市落后, 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 没有征信系统和信用中介机构。这使得农村地区失信行为严重, 失信时常发生, 信用环境恶化, 贷款人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4 基于金融效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路径

4.1 经济方面

因地制宜开发农林牧渔产业等产业, 形成地区优势和鲜明特色, 发展有机农业。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设备, 加大规模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同时加大技术投入以及鼓励农业创新。将农村物流建设提上日程, 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加大对公路建设投资, 提升现有公路的等级, 提高公路的覆盖密度, 保证农产品能够正常运输。

4.2 金融方面

机构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 将农村居民的存款主要投入到农村地区, 加大为农村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保证流动性的同时降低库存现金和备付准备金来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积极储备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工作人员, 定期的加强金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 同时以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机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3 制度方面

引导农村金融产权制度走向成熟, 金融产权清晰, 努力保护金融主体的权利, 提高金融效率。金融监管制度要科学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相衔接、相结合, 弥补金融市场失灵。监管制度要真正落实, 避免形同虚设, 监管当局能够真正的行使其监管职责。将农村民间资本市场归为金融监管的范围, 取缔高利贷等民间非法金融活动, 引导民间私人借贷正规化、合法化、契约化。

4.4 社会文化方面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拓宽农村信用信息的征信渠道, 可以借鉴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模型对农村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与利用6C对农户进行信用评分。同时建立农村信息共享机制, 根据市场的需要将信息予以公开共享同时做好监督工作。做好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诚信教育, 大力宣传信用方面的知识, 将信用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中, 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优化法律环境, 强化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引导农村居民守法、懂法、用法, 能够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

摘要:我国金融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特征就是都存在二元结构, 城镇和乡村在金融发展方面极其不平衡。本文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出发,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程春梅.中国金融生态危机预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2]何颖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脆弱性[J].系统工程, 2013 (01) .

[3]岳意定, 刘立新.农村金融效率:研究现状及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04)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2

摘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对长期经济平均增长的总体贡献,农村经济要实现长期的、平稳的发展也同样要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建设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生态

Consider On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 Construction

Abstract: As one saying: the finance is the center of economics.And the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lso depends on it’s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latter’s development must belong to a wel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o how to better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on this point.Key-words: Rural Economics;Rural Finance;Financial Ecologic

周小川(2004)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徐诺金(2005)在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指出金融生态即“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特别弱势部位,对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将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所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

一、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难以融合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科技化等难以实现导致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合称为“三农问题”。由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农民增收缓慢引致的农村市场无法开拓进而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城乡“二元化”日益明显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及其他社会问题等,都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缓引起的,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三个方面问题,是挡在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近年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非常缓慢,除个别经济发达地方外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城市在人才占有、科技技术领先、金融发达、生活便利、资源占有占优、商品流通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城乡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我国城市资本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不能直接用城市的资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城

市科技产业将再次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长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能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大动脉。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笔者认为,首要的应该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促使农村金融能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金融时报》社评文章《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指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雷和平、林之诠(2005)通过对陕西周至县和澄城县的调研,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

因此,我们要发展农村经济,在不可能实行规模性直接政策倾斜的今天,我们唯一可以走的路就是要发展农村金融,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加速资金流转,进而实现资金总量放大,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析

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态,尽管不是完全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的现实引起的,但是,如果农村金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则一定可以极大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章政远、祁斌昌(2005)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四个方面存在欠缺:法制环境欠缺而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实而导致银企关系扭曲、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等。《金融时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也从法制、信息、会计制度、征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弱势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如下。

第一,农村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农业的利润率从来就是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因此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然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是回报率极低,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此贫瘠,如何让农村金融健康的成长?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邮政储蓄占有相当的份额,前者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行贷放,而后者作为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并且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第二,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的现实,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一种忽视。诚信环境的缺失则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雷和平、林之诠(2005)在其调查报告中列举的这些数据是值得深思的:周至县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6亿元,不良贷款

1.7亿元,不良贷款率近25%,而其中的十三类突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608万元,党政干部和政府的贷款(或担保贷款)就有1656万元,占比近36%,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能不讲信用,不还贷款,并且得不到任何的惩戒,这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中的一个不容否认的现

实——征信体系建设滞后,贷款人诚信缺失。

第三,对农村金融的监管难以深入,农村金融业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农业贷款的分散性和农村私人放贷的隐蔽性,对其监管难以深入进行,因而不能很好的引导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并同时打击那些不利于正规金融事业发展的地下贷款行为;同时由于私人贷款手续简单,贷款期限较短等优势,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不能实现金融业务创新的现实情形下,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部分资金需要,因而也加剧了非正规金融业务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外部竞争环境较差。第四,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信用合作社由于历史原因定位一直比较低,参与市场竞争较少,因而导致其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市场竞争意识建设等都比较欠缺。尤其由于业务涉及范围较窄,致使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不仅不能对业务创新进行预见性的控制引导,就是对传统业务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控制。内控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人事及岗位管理制度、风险稽核制度、问责制度等方面。这些内部制度的缺失,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主动性、创新性发展的内部原因。因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是失衡的。

第五,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较为普遍,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第二点中笔者引用的数据已经从一个事实的层面上说明了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不仅是间接的(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更有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创造出现断层。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不能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市场的准确引导,交易环境较差。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而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笔者针对前面提出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欠缺点,拟提出以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农村法制环境

第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需要不同于一般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法律保护,尤其在如何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用法律来确保农村各经济体的正常经济利益获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缺失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二,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已有法律框架的约束下的所有领域都要做到这一点;同时在农村经济金融活动中司法的力度应该加强,不能等上诉,应该强化主动监督功能。

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如果按照常规法律程序,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成本将大为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期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

(二)以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提升为突破口,营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按照建立此类金融机构的本意——作为农民等农村经济主体自己的银行,或者按照其设立与管理的模式——社员自治,都应该成为促进社员利益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固有的封建残余思想,乡镇、村甚至县级政府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政干预,致使信用社的经营行为不能很好的代表广大农民等农村经济体的利益。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将信用社的官办色彩剔除,体现民治思想,还信用社经营权于民,促使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一个有力的竞争性主体,进而促使其他各

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的普遍现实,交易双方对自己的状况比交易对手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双方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博弈,一般的结果是社会效率出现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方面看不是最优的交易行为。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于交易主体尤其贷款方的信用引起的违约问题。如果贷款方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不讲诚信,则可能会导致交易对方的利益在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下蒙受损失,但是交易对方可能不会等到损失发生才进行事后追偿,其可能通过增加其他附加条款增加可能违约方的交易成本,以弥补可能的预期损失。这样的交易将进一步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充分及时利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包括征信数据库、诚信奖励与惩罚体系、追偿制度等完整的征信体系。

(四)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的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细分,对农村各经济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挖掘,因此,金融创新就是一种必要的和急迫的工作。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的人员和制度下,不仅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实现,就是通过跟随创新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创新产品的风险也不能在现有的风险约束机制下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尤其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风险监督与稽核制度建设等方面;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引入高素质的金融专门人才,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业务创新意识及业务创新能力。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内部制度和人员保障,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五)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促进支农贷款发放,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一般都只有30%甚至更低,货币创造能力较弱,加上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通常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货币流通速度慢,因此,农村资金总量供应不足便不可避免。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贷款保险制度可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趋向最大。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社会条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贷款保险模式。其一,行业协会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自主设立行业性、区域性保险基金。如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联合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类似上缴存款准备金方式强制各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贷款准备金,形成资金池,并通过招标方式确立区域性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资金的运作上采取以安全性为主、以盈利性为辅的方式,当被保险机构发生保险范围内贷款无法收回或其他既定损失情况下按损失金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额直接从资金池拨付予以补偿;其二,政府机构主导模式——以市级人行中心支行和银监局为核心,通过强制上缴贷款准备金的方式设立资金池。具体资金运作上与前一种方式基本一致,只是在资金管理上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或者招标管理,或者自行运作,或者通过指定机构运作等。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种模式在当前更为可能,在运作效率上、资金安全性及盈利性等方面都更有保障一些。

此外,科学高效的贷款保险制度还需要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损失评价、损失确认、监督体系,以防止部分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发生。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下,贷款的发放必然加速,从而降低了农村资金的沉淀,提升了农村货币创造能力。

(六)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资金外溢的渠道,以培育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金融创造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

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实也是不利的。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上理解,在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绝对是不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因此,应该从制度层面直接规定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吸纳与运用方式,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约束制度,以确保资金外溢状况得到抑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有质的提升。

(七)提升对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

农村各金融机构为了达到盈利或者其他目标必然与其他机构发生交易,尤其在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时,有可能做出违规行为,进而威胁到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因此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抵抗风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应该加强监管,包括两个方面的升华。其一,拓展监管范围即监管宽度。不仅要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同时也要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纳入,以减少其可能产生的对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的冲击;其二,提升监管水平即监管深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对产品创新行为、制度建设等进行引导,以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八)加快农村经济体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一种映射。只有农村经济体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上放大,同时也会促使农村资金在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农业发展不容乐观,农业的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贫瘠,这种状况下,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相当份额,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贷放,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加上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农村法制环境欠佳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法律行政化,,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对欠赖账的个人、企业打击不力,金融债权得不到有力保护。

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和服务能力弱化

我国目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前者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后者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和会组织、私人钱庄等。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活跃,但其缺乏规范性,遭到政府的禁止。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量撤并在乡镇的营业网点,严重消弱了支农能力,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职能有限,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等限制了支农作用的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职能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而依法收贷工作中,“执行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机。

5.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致使金融机构主题缺乏活力,一切听从行政上的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生态自然演化的规律。为维护正规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被扭曲,自我恢复和调节功能得到破坏。

银行业监管部门从政策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用于支农,支农信贷资金同样存在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现象,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政策,这与市场化价值取向不符。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讲还得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部门应加大支农的财政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政府应及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明确对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以鼓励资金流向农村;改变商业银行吸储上存的储蓄制度,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应全部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应继续流入城市;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形成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规模,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筑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和司法、执法力度。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司法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威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切实增强法律的威慑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服务创新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支持能够为中小企业、农户和贫穷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

重构农村合作性金融,组建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入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优先为入股的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大力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发展,加快建设工商、银行、公安、税务等部门信用信息联网资源。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并通过建立“失信惩治”制度,强化市场约束。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曝光,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营造“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风气。

5.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信用行为,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一种产业来扶持,正确处理银政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破坏金融生态,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凡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7年第1期.

[2]王银枝:“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3]李红:“优化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4]董岚安文龙:“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河北金融》,2007年第9期.

[5]胡畔:“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下旬刊).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 篇4

1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对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部分问题

1.1 农村产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村经济已经有了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态势,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外部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原本的经济基础就薄弱,对于广大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农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由于人为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偏低,许多农业劳动力整体综合素质较低,现代意识以及科技素质等还不能与城市和现代化相适应。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远远没有达到依靠科技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这就形成了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这种经济速度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发展。

1.2 农村缺乏资信体系的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滞后现象

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不同,农村诚信教育和社会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导致金融债务现象严重。个体私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做假账普遍。我国的一些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缺陷,地方政府保护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同样法制不完善导致农村金融活动寸步难行。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着不良贷款成本高、司法执行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2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解决的部分对策

2.1 我国全面开展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现代农村经济

为了支持农村设施建设,我国全面开展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拉动农业内需包括农村水、电、信息以及环境与能源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方位支持农业开发,比如开发创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改造农田水利,使农业生产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加大对特色农业信贷支持此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全面推进。

2.2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是人,加强农民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宣传金融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信贷政策等来完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国家应充分采用多种方式让农民认识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位农民切身利益,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整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3 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优化措施

提高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规避金融支农风险,保证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能够得到回报,政府应该大力鼓励持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依照县域发展情况,并与自身规划相结合,对于我国金融服务改善中扶持村镇银行、改善我国新农村金融机构有着十分的重要性,降低风险,健全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障机制,扩大对政策性农村保险的范围,构建农业再保险机制使得可以转嫁风险带来的损失,建立完善农村保险机制和农村信贷风险,多渠道保证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利用互联网金融担保方式进行创新信贷,将信贷保险提供给融资机构,增加力度引导社会保险机构,在担保方式上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构建多样化资本市场,以此解决我国农村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对应着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农村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也在逐步完善当中,同时伴随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但由于我们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最直接原因,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领域和农业经济为我国的其他产业做出重大基础贡献。由于我国整体经济薄弱环节,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仍然比较落后。金融的发展相生相伴的是经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后盾。优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形态发展。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想健康发展农村金融需要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关键是三农问题的解决。金融的发展相生相伴的是经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后盾。优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形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引导农村整体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当中,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业不断发展,相对应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最直接原因,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农村实体经济发展。探讨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对我国农村发展与进步的影响是有现实意义的,寻找到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并且找到相适应的方案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制约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当前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不断进行改革,积极主动的针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从而适应新的农村金融环境。本文主要从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中,信贷资产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形势看,信用社主要靠信用的形式发放大部分贷款,但是现实中存在一部分的个人或者单位诚信度不高,经常进行一些逃债、赖账等行为,有的拖欠客户彼此观望,长时间的不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此外,近些年来国家的宏观控制以及产业调整等因素,使一些行业在资金运转上出现问题,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变化也给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难,很多企业盈利下降,无力偿还相应的贷款,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债务危机更加严重,一些不良贷款的数量急剧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的农村信用社都采用了一些措施和风险管理工具,对信贷进行各种风险识别和管理。农村信用社较为常见的风险衡量方法有:专家评定、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以及贷款风险测量等,采取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轻松简便的完成风险管理,但是它们也存在自己相应的不足,比方说:首先,这些方法主要是以会计的账面为基础,对于借贷者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反应较慢;其次,这些方法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因此,主观上的影响因素较多,道德风险相应增加;最后,这些方法所需的人员较多,相应的工作效率低下。

(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来,从农村信用各种经济案件以及责任事件的状况来看,由于操作风险而产生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已经明显高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危险,因此,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讲,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业务流程风险和人员道德风险两个基本的组成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账务处理风险和违规发放贷款,在农村,信用社分布较为广泛,而且处理的业务往往由一些金额较小的组成,但是业务的数量众多,相应的工作人员紧缺,一人多岗的现象严重,在一些业务处理时,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经常省略一些步骤,从而造成风险的产生。在贷款发放时,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对借贷人的审查不够细致,对于相关的借贷人资料只是粗略的进行核实,审查只做表面文章,从而造成贷款违规现象严重。在人员道德风险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此外,一些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相对薄弱,约束制度根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制度风险管理现状

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础以及根本,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它还是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农村信用社作出了很多的改革,比如说:明确产权关系、健全约束机制、加强服务功能等等方面,而且在组织体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成立了以省为单位的信用社联社,采取省级联社统一管理,相关法人独立经营的方法。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比如说:第一,信用社的相关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对于一些关键的制度如产权关系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信用社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内控机制急需解决,比方说,信用社对相关的法人代表约束、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责任制度不明确,信贷方面也有很多问题。

(四)金融生态风险现状

首先提出金融生态这一名词的人是中国银行行长周小川。他在一次对不良贷款的评论时,提出了“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两个名词。所谓金融生态环境也就是指金融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外部环境,它主要包括了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金融生态是生态经济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利用各种服务设施、服务手段以及服务途径对周围的生态资源进行利用,从而体现出全面的生态理念,使服务对象不断增强自我的生态意识,进而使得周围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优化。相反的,就会对整个金融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和损害。具体到农村信用社而言,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主要金融生态风险表现为:农村所处的地方信用基础较差,而且信用文化较为单纯,相关的信用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一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缺失,这些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信用社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从外部环境上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造成巨大的障碍。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一些策略

(一)对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创造性转换,建设信合文化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党中央的指导精神,农村信用社应该努力围绕着服务“三农”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对信用社自身的经营观念、风险管理理念、员工从业精神进行创新,在整个农村信用社中形成一种“服务求生存,质量求发展”的意识,改变原来的传统观念,全力以赴的创建一种和谐的“信合”文化。

(二)整理原有规章制度,重新调整业务流程

根据当前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努力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整理,并积极调整缺陷流程。在对当前流程进行整理的同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流程的调整和优化上,特别是相关的会计处理流程以及贷款业务审批流程。从其他银行引进较为成熟先进的网络财务审算技术,构建一套以省联社为基础的,信用社资金结算系统和常规操作系统,从而对信用社的各种财务处理和业务流程进行较为严格的程序化操作,实现严谨、实时、高效的财务管理。此外,对信用社的授权机制进行强化,明确各个信用社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对内部员工的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实现完整健全的岗位责任制。

(三)加强信贷资产监测与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贷款监督的重点是对贷款发生额的监测和考核。一是构建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建立信用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担保、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责任追究等基础信贷制度和客户相关管理制度。二是遵循监管部门要求,明确重点信贷资产监测指标,严格进行监测、检查和责任追究。对于单户大额贷款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进行动态监测。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信贷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推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并建立量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从业人员的自觉主动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四)实施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完善准入制度

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是成熟银行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农村信用社来讲,这两项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建议从基础工作做起,以省级农信联社为单位,统一本区域的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的标准,原则、进入和退出、预警等制度,探索适应“三农”客户要求的管理办法。

(五)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化解农村金融生态风险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可以考虑采取的措施,一是以乡镇为重点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倡质朴古老的诚信文化,大力推行“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企业”、“文明信用户”建设,持续改善和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组建以法人社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地区性风险互助组织,签订“风险互助协定”和建立“风险互助基金”,通过系统互助和行业自救防范、化解“三农”业务风险。

总之,农村信用社在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而如何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成为新一轮体制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勇.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科技信息(学术版),(21).

[2]陈滢婷.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4-0026-03

一、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金融生态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是金融界普遍重视的难点问题,现有研究大多是从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赢利水平角度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李扬等从法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地方金融法治、地方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九个维度对我国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排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以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说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方法。

然而,对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不多。易可君等认为建设新农村必须重构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胡愈等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究。黄庆安从理论上探讨了建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的必要性。Yaron及Navajm et al.曾用社会福利理论评价农村金融市场的绩效。Thillairajah提出自我持续力和社会公平是评价农村金融市场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Yaron et al.认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评估应包括:政策环境、法律和监管体系、市场失败因素、政策干预的效力。

所谓农村金融生态是指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作为金融生态的子系统,包括农村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基本的法律、诚信文化、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农村金融生态失谐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最显著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人为性、脆弱性,集中表现在: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失衡、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失灵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谐。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金融的基础。构建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合理改善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明确现代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优化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考虑社会公平覆盖面、自我持续性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等方面,研究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指标体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等方面,构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生态主体、生态环境和生态调节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在确定评价农村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指标时,须特别关注以下诸方面:一是反映金融业在农村的覆盖面及其发展水平的指标。覆盖面是一个混合指标,一般包括:营业所和员工数量及其占比、储蓄与贷款账户的数量及年增长率、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及其年度增长率、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的范围、服务的灵活性和持久性、服务网络等。发展农村金融是为农村经济增长服务,而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以及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二是反映金融业自我持续力的指标,它是农村金融市场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包括对存款动员的强调程度;对存款者的激励程度;贷款发放标准;贷款组合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成本覆盖;金融中介的有效管理;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贷款锁定目标的程度;对贴现再融资的使用等。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福利增进程度的指标,表现为重视人文关怀,能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使人们的收入平等,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社会进步、安定等指标,如生活保障水平,员工的精神状态等。此外,体现环境改善情况的指标,包括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信用、法律制度的建设,监管体系的建设等指标。

三、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评价指标的选取

金融生态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广大参与金融业务的行为者,如各类企业、个人等。狭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是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与提高并作用于环境的农村金融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如银行、证券、保险、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和组织。本文侧重研究狭义的金融生态主体指标的选取。

在设计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指标时,重点从银行业发展水平、证券保险业发展水平、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选取指标。一是银行业发展水平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占比、从业人数占比、各项存款占比、各项贷款占比、各项存款增长率、各项贷款增长率、银行发展深度(贷款余额占GDP比重)、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占比)、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民间融资总量占比、补贴依赖指数(补贴额/利息收入)等指标,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GDP比重指标,其指标值越高,反映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程度越高,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可选择余地越小,贷款结构调整的难度越大;二是证券保险业发展水平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股票证券直接融资总量占比、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保险收入占比、承保额占比等指标;三是盈利能力方面,所取指标包括人均利润率、贷款收益率、金融机构资本利润率、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四是抗风险能力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各项准备金计提充足率和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这些指标从金融功能要素来说,体现了农村金融结构合理性的本质特征指标;从金融运作效率来说,也充分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等方面。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是构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与发展。

(1)经济环境指标。经济决定金融,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首先要看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稳定程度。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可供支配的金融资源越丰富。因此,评价农村经济环境可从农村经济总量、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生活及保障水平等方面来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其指标重点选取GDP占比、财政收入增比率、财政收入占比、税收增长率、税收占比、人均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乡村城镇化率、教育科技经费支出占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社会基本保障等。

(2)政策环境指标。农村地方政府行为规范与否、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政策干预的效力、是否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政策的稳定性、政务的公开性、决策的民主性如何,以及支持农村地区的金融投入时的有效传导机制等,这些指标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评价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时,重点选择农村财政收支缺口比率及其财政支农投入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3)法制环境指标。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着银行贷款质量,影响农村金融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农村法制环境应从两个层面考察:一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是否制定了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在金融行为、金融机构和个人以及监管方面立法是否完备,司法是否公正。考虑到指标的可量化性和资料的可得性,其指标重点选取金融债权维护起诉率、经济案件结案率、诉讼案件增长率等指标,因为不同的执法效率产生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4)信用环境指标。农村信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金融资源流动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信用环境指标的选取,一方面要考虑农民的信用水平,它受农民的文化素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金融企业诚信服务、依法合规经营,以及金融企业干部员工廉洁奉公等感知的影响。以权谋私、违规经营等不良行为频发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多地受到社会的质疑。因此,选取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逃废银行债务率,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企业占比等指标衡量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三)农村金融生态调节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了防止和纠正农村金融竞争中的盲目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使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趋于协调。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调节,即由生存竞争、赢利动机所引致的自主选择调节机制,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兼并、破产机制,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等建立的情况,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的建立、征信体系的建设,信息披露的情况等;二是外调节,即政府的行为方式及政策措施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包括对金融中介的有效管理、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等。如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减税,保值利息贴补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情况等指标。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7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首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内不少专家在近几年也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是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较少, 文献检索中仅有孙杰斐[2]、黄庆安[3]等少数几人进行了一定研究, 而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相应对策方面。另外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研究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4]。因此, 进一步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原则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使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金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需要根据系统构成要素确定评价指标, 并通过专家打分或权重判读、实际测定等给各指标属于量值, 然后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或综合评价方法评定金融生态环境优劣, 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本文认为, 评价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 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本质和它的复杂性, 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应以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 符合科学原理, 以取得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 真实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且每个指标必须概念清晰、科学涵义明确, 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 又要避免重复, 同时具体的评价方法和程序也应该科学和规范。

(二) 代表性原则

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在实际评价时, 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进行全部选择。因此,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 只需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真实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的因子。

(三) 综合性原则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村经济发展层次差别较大, 既要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整体进行评价,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因此这种评介应是在区域特质性基础上的综合。应当说,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 反映整体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要既能反映局部的、当前的和单项的特征, 又能反映全面的、长远的和综合的特征。

(四) 动态性原则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预测性, 因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要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演变序列和发展趋势的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不仅要重视现状和当前利益, 更应关注将来状态和长远利益。所以对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应遵循和坚持动态性、可持续性原则, 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是否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 地域性原则

我国农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其生态环境状况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 一定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殊情况, 选择最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当前金融信贷准入条件、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均由总行统一制定, 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差极大, 对某些欠发达地区来说, 这样的同一标准是有失公允的。因此,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 评价指标设置及指标权重应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 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是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尺度, 指标体系是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指标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评价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3个层次。基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 目标层包括决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能力的不同因素, 包括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与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几个方面;准则层包括构成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各主要成分, 本文认为在法律环境中法制建设、法律执行效率与法律执行公正性几个方面是主要的评价要素;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信用、单个企业信用与中介机构信用是评价信用环境的基本指标;区域农村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农村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以及农村经济金融相关情况是评价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指标层, 选择了29个不同的指标作为评价的基准要素 (具体参见表1) , 这是对各要素的数量指标反映。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1.法律环境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于规范信用行为, 是市场经济下维护商业信用的工具, 金融行为必须以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基础。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法律环境的选择为逆向指标, 由3个准则层面的7个逆向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 其计算公式为:

P1=-∑LxnPxn=- (Lx1Px1+Lx2Px2+Lx3Px3) (1)

在 (1) 式中, P1表示在某一农村区域中, 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法制环境逆向综合得分值 (扣分) ;3个变量 (Pxn, n=1, …, 3)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准则层面的逆向综合得分值;3个系数 (Lxn, n=1, …, 3)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法制准则层面的逆向指标的权重系数, 且ΣLxn=1。

根据上式计算的P1数值越大, 表明农村法制环境越差, 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差;反之, P1数值越小, 表明法制环境越好,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

2.信用环境

金融业的产生依赖于信用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务经营借助于信用工具的运用、创新来实现,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农村信用环境是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信用环境的选择同法制环境相同, 也为逆向指标, 其由4个准则层面的10个逆向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其计算公式为:

P2=-∑CyrPyr=- (Cy1Py1+ Cy2Py2+ Cy3Py3+ Cy4Py4) (2)

在 (2) 式中, P2表示在某一农村区域中, 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信用环境逆向综合得分值 (扣分) ;4个变量 (Pyr, n=1, …, 4)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信用环境准则层面的逆向综合得分值;4个系数 (Cyr, n=1, …, 4)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准则层面的逆向指标的权重系数, 且ΣCyr =1。

根据上式计算的P2数值越大, 表明农村信用环境越差, 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差;反之, P2数值越小, 表明信用环境越好,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

3.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就是以表现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经济金融指标为评价指标, 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存在明显的互动增长关系, 农村金融深化是解释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5]。因此, 人们同样认为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体系中,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农村经济金融环境是反映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 由3个准则层面的12个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其计算公式为:

P3=∑SetPet=Se1Pe1+ Se2Pe2+ Se3Pe3 (3)

在 (3) 式中, P3表示农村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3个变量 (Pet, t=1, …, 3) 分别表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选定的3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值;3个系数 (Set, t=1, …, 3) 分别表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选定的3个准则层的经济总量权重系数, 且ΣSet=1。

同上述指标分析相同, P3值越大, 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高, 农村经济的成长性好, 能更强地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 金融机构同时能得到互补性的增长, 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态也越好, 越有利于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反之, P3值越小, 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低, 金融资源的趋利性特征会导致金融资本的相应流出,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会越差, 也就越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

(三) 综合定量分析

上述分析从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几个方面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 而要全面评价和揭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 需要进一步地计算其综合值。可以用下式来计算我国某一农村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P=-d1P1-d2P2+d3P3 (4)

上式中, P表示我国某一农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定量指标综合分值;d1、d2、d3分别表示目标层面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权重系数, 且d1+d2+d3=1。综合得分值P的数值越大, 表明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综合得分值P的数值越小, 则相对越差。

三、研究展望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结构中的弱势所在, 农村经济及其“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促使农村金融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并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在本文中仅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部分探讨, 该体系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如指标的设置、选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 对更深层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建设路径等还未有涉及, 而在我国, 地域广阔,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差异极大, 要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统一的评价与结论, 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如何对我国农村不同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路径, 是人们需要继续进行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章政远, 祁斌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和对策[EB/OL].[2005-06-15].中国合作金融网.

[2]孙杰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财经研究, 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6) :43-44.

[3]黄庆安.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福建金融, 2005 (10) :12-14.

[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 :167-177.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8

一、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其它金融组织机构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截至2014 年底, 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启动时 (2009 年10 月) 的2945 个减少到1570 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 (含计划单列市) 从2009 年10 月的9 个增加到25 个。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凸显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一) 农村资金依然紧缺

由于我国建国之初选择了优先发展城市经济的策略, 我国农村经济一直是城市经济的附属品。当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时, 发现固有机制难于调整。据有关部门估计, 国家在发展城市和进行工业化建设过程中, 从农业生产部门提取的“剪刀差”高达6000~8000 亿元。并且现在依然存在金融机构在农村吸储区城市放贷的情况。制度化措施还构建了城乡技术结构、分配结构、价格结构等方面的矛盾。

(二) 行政力量对农村金融活动干预失当, 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低

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掠夺是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历次的改革中, 财政收入是各政府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财政强大的控制力, 以及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当农村政府想要有所作为时, 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抽血行为。

(三) 现阶段的面相农村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 当代农业具有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需要周期长, 额度高的金融产品予以支持。而长期以来农业信贷额度小, 期限短, 发放分散效率低下的特点依然存在, 不足以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 现代农业在服务方式上, 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 金融服务上已不单纯是融资需求, 而是扩展到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这方面的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四)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有待健全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 但与目前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 无论是机构数量、种类, 还是服务功能上仍存在不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体上看, 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较为欠缺, 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丰富, 合作金融还需在规范中探索有效发展的途径。特别是,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竞争仍不够充分, 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除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外, 农村地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尚不完善, 政策性担保机制不健全, 也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

(五)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赖以存在的法制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 我国面向农村金融的法律尚不健全, 从业及需求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征信制度不健全, 监督制度不完善, 都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路径

为了塑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不论是机构层面、政策层面还是监管层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是在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上, 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 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 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 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 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深化区域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三农”的经验。

二是在金融服务创新上, 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 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 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 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 提供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支持。

三是在政策扶持上, 加强财税和货币政策协调, 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 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 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 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 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 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对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作用。

四是在监管规范上, 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划分和风险处置责任, 强化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的监管责任,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处置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机制, 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应用, 健全惠农支付体系,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方式, 健全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真实有效的信用评估, 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务, 流动便利的要素市场, 方便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非金融机构向更多农民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务。

摘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概念, 最早由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自然与非自然群落组成的一个系统,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将整个金融系统视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农村金融系统就是在农村农业农民范围内讨论金融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按定义的广度有广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狭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分。广义上的农村金融是指在农业范围内与农业与金融相关的所有的政治, 经济人文等因素的集合。狭义的农村金融则是指农村发展金融的各方面环境的总和, 包括法律、征信、管理等环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改善路径

参考文献

[1]史亚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 2012, (3) , P75-79.

[2]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J].金融论苑, 2012, (4) , P175-178.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篇9

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的动态平衡系统。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 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 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该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相比,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仍很缓慢, 农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全面经济优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以至于区域资源配置欠佳、社会生产要素之间未能有效对接、生产质量与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可以说, 农村金融生态失衡已成为阻碍黑龙江省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农村金融业务相对单一且服务网点数量不足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正逐步减少, 四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 而农村信用社在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同时, 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脱离农村化倾向。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四类机构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的县域机构, 占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71.6%, 其他机构几乎都不够重视农村信贷业务。现阶段, 农业银行的基层网点也只分布在少数乡镇, 其信贷业务也转向大中城市。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也在缺失。作为黑龙江省提供农业贷款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其业务范围相对狭窄、功能相对单一, 基层网点也只分布到县城, 并且目前在黑龙江省仅办理粮、棉、油收购专项贷款业务。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机构相对较多, 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 主要业务还集中在吸收储蓄资金, 相关农贷业务也处在起步阶段。全面延伸到乡镇并且直接面向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 但农村信用社改革尚处在进行当中,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股东权责不明, 风险责任落实不到位, 内审体制不够健全, 自我约束机制亦没有形成。目前, 只能满足农民基本的业务需求, 在农村开展扩大再生产业务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服务。而黑龙江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多数经营效益不佳, 业务风险较大, 客观上也不允许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二) 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

黑龙江省的农业特质主要表现为:第一, 农户即生产者众多, 且经营规模多数较小, 生产经营相对落后, 还未形成规模效益;第二, 农产品产量大, 价格低, “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依然存在;第三, 生产周期长, 且对自然状况依赖较大, 缺乏良好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第四,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 农业产业回报率低。

另一方面, 农业投资风险大、高成本、低收益、资金周转效率低的特点以及农村资金在担保和抵押上缺乏有效机制等原因, 使得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 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多为大量分散农户和小企业, 其交易不仅规模小且次数多, 面临着较高的运营成本。由此,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撤离农村, 留下的机构多数也是多存少贷, 造成了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未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甚至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不足, 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并不完善, 所以从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 农村金融生态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 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完善且服务不到位

大量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撤离, 县域层次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减少, 有的地方只有一两个机构就包揽整个地区业务, 竞争不充分, 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弱化, 不利于农村金融的不断完善, 与加快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农民也享受不到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 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局限在一些小额分散的客户中, 且仍以传统结算工具为主, 主导业务仍是现金、汇兑结算业务, 这样就为交易频繁、资金流量相对较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 (2) 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进展缓慢, 缺乏科技含量, 办理业务时间长、效率低、灵活性差; (3)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员工普遍不够专业性, 部分员工无业务基础, 在经营意识、业务能力都有不足, 对发展现代金融业务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难以提供全面服务, 局限其业务领域, 在全方位的服务理念上做的不够完善。

(四)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经济的效果。当前,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如, 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不完善;担保制度不健全, 金融债权缺乏保护;农村信用管理相对滞后, 征信体系不完善, 信息披露机制有所欠缺, 从而更易诱发金融风险, 信贷业务程序不规范, 欠缺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保险市场不发达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入了一种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规划的生态环境管理困境, 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同时, 对农村贷款投放动力不足, 金融环境运行效率低下, 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系统有序健康可持续运行。

黑龙江省的农业特征决定了该省农业经济投资的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市场化低的局面。农业经济主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的高成本、高风险与低收益之间的矛盾, 也就很难在金融生态环境中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平衡, 加上农村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制定了一些发放贷款的限制条件, 因此, 农业经济主体还要面临经营风险与规避风险之间的矛盾。这种难以平衡的矛盾, 使得农业经济主体难以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最优组合。

二、完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看, 主观与客观原因并存。要改变这种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解决问题, 要从多方面着手, 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 使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推进服务的创新、促进农业及农村保险的共同发展等多种改革路线共同实施, 逐步达到全面优化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目标。

(一) 加强竞争,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解决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困境的关键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 但这是个复杂的工程。首先,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提高其服务农村的深度和广度。可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农村存储量的一定比例投资农村。多元化主体的金融参与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特别是内生农村金融组织的参与是关键。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微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与商业金融组织。其次, 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重点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 以制度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 也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农村金融信用缺失会直接危及到农村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完善和规范信用等级评审, 根据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政策, 对信用级别高的客户提供包括贷款、银行卡、结算汇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服务上的优惠;对信用差的客户, 在业务办理上加强风险有效管理。二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 针对农村金融建立相关的风险监管指标和评价体系, 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同时, 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加快农村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指定符合农村特征的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标准, 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行为。四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农业经济、科技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全方位服务农村经济。

(三)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是弱质产业, 要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就需要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农业保险种类上多做创新, 形成多样化的农业保险, 给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基础上, 辅助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组织体系, 增强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降低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 通过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 对支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起可到一定作用。当然, 还要加快农村担保机构的建立, 探索更为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积极研究更为适合的担保方式, 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或农地等担保形式, 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担保方式, 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

摘要:近些年, 农村金融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金融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存在很多问题, 致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中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是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王曙光, 乔郁.农村金融机构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杨云聪, 金麟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 2009, (4) .

[3]袁洪斌, 谢丹, 熊德平.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07, (2)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10

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 由周小川博士 (2004) 最早系统性地引入金融领域,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研究金融问题, 开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运用金融生态的理论, 研究了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 (2007)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金融与非金融成分环境之间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参考他们的定义的基础上, 本文将农村金融生态定义为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 它具有关联性、适应性、相互依存性、演进性等特点。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生物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 各类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其中金融主体包括农村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等。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社会诚信、中介服务, 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构建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 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

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 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 并能够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以充分度量农村生态金融系统的质量。

2.1.2 系统性原则

金融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 是个系统性的理论,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择反应农村金融机构的指标, 如金融机构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等, 也要选择反应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的指标, 包括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政府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 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质量, 也才能够找出农村金融质量差, 农村资金外流的真正原因。

2.1.3 层次性原则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由若干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 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因此, 在确定指标时, 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避免简单加总而导致评价的低效性。

2.1.4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国家在做调查统计时, 并没有像统计城市数据那样对农村数据进行逐项统计, 使得农村的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得,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 保证所选指标数据能够如实获得且易于量化, 对于数据难以获得又不能用相关指标替代的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 要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出去。

2.1.5 可比性原则

农村是个大区域, 包括若干个村、镇、县,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 所选用指标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在相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的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选用的指标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该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就十分差, 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令人信服, 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的金融环境构成, 为此农村金融生态指标评价体系也相应地由金融主体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构成, 基本框架如图1。

2.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方面[1]。本文选择三项基准指标加以衡量:①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其风险一旦发生, 会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2]。本文选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②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衡量银行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的主要指标, 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 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流动性不足, 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 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本文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③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 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3], 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 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设置

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实体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服务的对象和生存的空间, 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4]。农村的经济发展好, 产业结构合理, 就会吸引较多的资金服务农村经济, 为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农村经济的壮大, 使得农村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 在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 可以使得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也较好。为此本文选取经济规模 (农村GDP、农业产业化产值、农村工业产值) 、产业结构 (传统农作物产值占农村GDP的比重、农村工业占GDP的比重、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 和市场化程度 (民营企业占农村GDP的比重、农产品的社会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三个指标衡量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诚信。一个地区的诚信文化、企业和个人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1]。农村作为一个广大的区域, 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进入农村的资金量, 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选择农村逃废债额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农村拖欠款增额 (包括电费、税费、通信费等) 、农村信用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三个指标。

三是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 有效地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是一个原因, 农村的金融法治环境不完善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 才有利于农村地区形成“资金洼地”, 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农村, 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 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 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以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用农村每亿元GDP经济案件发生率、法院结案率、金融债权诉讼费用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和金融的现象不论是在现在, 还是在以前,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综合各国及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 不当干预会阻碍经济金融的发展,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选择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农村GDP的比重、因政府干预当年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政府工作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

3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综合农村金融主体和金融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

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 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且彼此之间不再相关, 信息不再重叠, 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 即可以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本文之所以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就是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 可以很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2 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化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i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 标准化的时候注意,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 要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 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 (累积方差在80%以上) 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3.3 综合评价的意义

通过以上建立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的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得分,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程度, 并结合现有的经济金融理论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正轰轰烈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资金是很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找出不利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 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12-115.

[2]汪祖杰, 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5) :150-158.

[3]曹元方, 李西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 2006 (2) :54-59.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增长

一、引言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又决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组织以及合作性金融机构等已经逐步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无论是组织体系还是发展层次都提升到了新的水平。真正发挥这些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深入的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联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制定完善有助工农村经济发展各项金融支持政策。

二、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通过融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资本保障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吸收农民群体的储蓄存款,集中农村民间的各类闲散资金并通过发放贷款或者是其他的投融资服务等方式,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中间媒介有效地解决农村储户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储户与资金需求者在时间、结构上的不对称性问题,有助于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中介,集中资金优势,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的企业、合作社或者是个体农户等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存人到金融机构中的闲置资金来实现价值收益,既可以起到合理配置农村资金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农村金融机构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提高

农村金融系统发展水平高,可以为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是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因而有助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缺陷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不高,整体呈现萎缩状态

当前,在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对于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等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尚不明确,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率普遍低于其他商业银行,整体运转机制不畅。而且,随着国家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对农村合作基金的整顿处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出现了整体萎缩的状态,对于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减弱,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2.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缺乏创新 日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农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传统金融业务项目的吸引力不强、惠扶政策不明显,制约了农村金融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3.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高 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金融机构有着非常严格的风险控制理念.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贷款理念、贷款条件、审批于续、审批时间、授信额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也造成了对于农村金融有着迫切需求的农户、合作社或者是企业等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四、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策略

1.借鉴其他国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管理经验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在服务农村经济方面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明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一些成功做法。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建立了政策性农村金融、互助合作信贷、农村商业金融及农业保险体系,共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德国则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以农业地产抵押获得贴息贷款或者是中长期的低息贷款等。日本与美国相似,也主要是以政策性金融、农村金融合作、商业金融及信片j保险等形式进行保障。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上,也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金融行业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应该注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完善。首先,应该注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进行优化,围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微企业扶持、农村资源开发、农村扶贫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拓展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种类。其次,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科学合理的界定业务服务范围,进一步对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并适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权,确保一些涉农业务的自主开展。此外,应该注重对民间各类金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在市场准人制度以及产权制度方面进行规范完善,真正发挥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同时强化对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出现各类风险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

3.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在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功能的完善上,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设置订单农业贷款,对于农户可以开展质押贷款、创业贷款,同时积极的拓展一些中间业务,把金融产品或者是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为农村可以接受的金融工具。其次,应该注重积极地探索信用担保机制,创新抵押方式以及抵押物品种,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控制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合理的确定贷款利率,并出台相应的贴息政策进行农村发展扶持,缓解资金需求群体的资金使用成本。

4.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小额信贷业务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上,应该高度重视小额信贷的特殊作用,尽可能的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业务限制,尤其是对小额信贷业务的贷款范围、业务开展方式、抵押品范围、还款期限等,在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的营造有利、宽松的市场经营环境,满足各类金融产品需求主体的信贷需要。此外,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融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推进小额信贷业务的平稳有序发展。

5.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村农业生产等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自然灾害或者是其他不确定因素,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的减产绝收。因此,维护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应该注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设计。可以通过委托政策性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建立互助保险组织或者是制定风险转移机制等,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进行分担,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保险基金,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五、结语

农村金融在农村的经济市场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基于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中,主管部门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斷地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约束,拓展金融市场功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参考文献:

[1]姚耀军.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2]余利丰,邓柏盛,王菲.金融发展与中国生产率增长——随机前沿分析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1年第8期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篇12

一、支持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

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缺位, 客体缺少可靠的运作途径, 银行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空间很大。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以小城镇为区域中心的商业银行机构网络残缺, 金融服务覆盖不全。二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残缺, 市场开发死角多。三是核心竞争力不强, 农村商业银行内力不足。四是市场信息不对称, 征信体系得不到健康发展。五是盲目的追求效益, 机构风险依然存在。突破障碍, 打开支农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 发挥央行政策导向作用,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创新制度约束机制, 营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 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 形成合力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打破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 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这主要是政策导向问题, 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发展银行, 在业务领域上有过于严格的区分, 乡镇级的邮政储蓄所只储不贷、农业银行从农村吸储后抢占城市信贷市场、农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市场上, 涉农金融机构的各自为战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开发、区域经济带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真正面向“三农”, 支持农村自营经济。其次改造农村金融软环境, 消除潜在风险。如果说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军农村市场, 设立乡镇级营业网点, 支农有了硬件基础, 那么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非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无疑会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软环境, 激发农村货币市场流通活力。

二、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 指导

金融机构建立支农绿色通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财政投入, 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营造了广阔的空间。发挥央行领导职能, 加强政策导向, 用好、用足地方政策能够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 加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协调联系, 发挥央行政策导向作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央行职责,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加强与地方政府协调联系, 为当地政府解读央行政策、掌握地方需求、解决地区性金融问题、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结合地方支农政策, 利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引导信贷资金有序流动。二, 重视农村经济政策改变, 适时调整支农金融策略。当前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地区性支农政策, 主要集中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继续调整农业结构, 积极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 壮大县域经济, 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其目的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三, 指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 效益与公平兼顾。央行在各类金融企业入主农村市场, 除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也要加强分类指导, 支农资金要严格审核, 监督流向, 定期动态分析。鼓励再贷款, 并给予适当的贴现, 指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 降低自身注资风险的同时, 形成支农金融合力。引导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解决农民、农企关注的利率问题、借贷手续繁琐、风险转移费用附加过多等问题。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注重长远, 切实把农村金融推向市场。

上一篇:出纳工作刍议下一篇:土方填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