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2024-09-22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共7篇)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篇1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王”字形经济磁场

王字形经济磁场包括前门大街、祈年大街、元隆商厦、红桥市场等,处于天坛文化圈的北部,南与天坛相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王字型经济磁场的各重点街区已经全面进入联动开发经营阶段。王字型经济磁场是天坛文化圈中传统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前门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建设、招商过程中。即将成为处汇聚中华民族商业品牌精华、老字号与国际著名商业品牌的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北京市个文化内涵与商业魅力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祈年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的新增长点,将建成祈年时尚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

——大都市街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中轴。大都市街招商工作初步完成。商气人气不断浓郁。随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光明日报社的相继入住,大都市街呈现新闻出版业聚集的趋势。

——崇外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聚集,重点针对青年群体发展时尚、餐饮、娱乐业,将引导文化创意消费新潮流,力争把崇外大街建设成为北京市最繁荣、最具活力的商圈。

——红桥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延伸部分,包括红前市场,元隆大厦和即将建设的“四大名里”综合楼,建成后将成为集珍珠文化、工艺美术方面创作、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区。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龙潭湖为中心,紧邻东南二环路,与国家体育总局毗邻。处于天坛文化圈的东南部。北与王字型经济滋场相望,西与天坛相接。园区规划方案已获得北京市批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产业功能区之一。将以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利用丰富的体育信息、科 技资源,发展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业,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两中心、两基地”格局,成为展示、引导体育创意时尚的窗口和舞台。

——依托龙潭湖公园,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品牌展示。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的人才、资源优势,建设体育行政服务中心、体育 产业总部基地、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装备、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体育科技研发、体育信息等产业。

新南城中轴大道

南城中轴大道包括永外大街至木樨园一线及两侧延伸地带。处于天坛文化圈的西南部。北与天坛公园相接,西与北京南站相接。目前百荣世贸三期开发项目正在积极规划中,北京南站周边商贸服务业正在积极调研,景泰文化长廊正在积极研讨中。

——百荣世贸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以百荣世贸商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批发业营销中心。目标是基本建成资本、品牌、人才高度聚集,商流、信息流高度发达的北京南中轴时尚创意走廊和商务中心区。

——景泰路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东侧延伸部分。将依托珐琅厂景泰蓝的美誉度和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打造景泰蓝传统手工艺研发基地和景泰蓝文化传播基地。

——北京南站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西侧延伸部分。将依托北京南站,形成新的商贸服务群,成为南城经济的新亮点。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篇2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的前二十年, 是湖南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湖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化“湘军”异军突起, 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优化指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高位水准, 而当前的湖南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其背后的环境危机, 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且已经造成湖南文化产业增速放缓, 这就使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理论上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 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继而明确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以及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在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湖南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找出了形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析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 湖南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大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了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 实现湖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提出了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湖南14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分析衡阳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及地域差异, 进而建议衡阳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 将衡阳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四部分对耒阳和常宁两个县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进行了剖析和预测, 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规划的引领, 要因地制宜, 高标准地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要大力延伸文化产业,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 也要注重引导文化消费, 针对市场需求、群众消费需要, 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培育文化消费热点, 拓展文化消费领域, 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显然,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抓住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研究热点, 展示了六位学者的理论造诣, 并特别关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壮大问题, 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针对湖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协调, 认为整个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瘦马拉大车” (长沙的文化产值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的不利局面。提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西方或者国内其他腹地地区的路, 而是一方面‘养壮瘦马’, 大力推进基于大都市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锻造快车’, 培育根值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 从而在整个湖南地区形成一种有如‘壮马加快车’的区域协同共进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 凸现出湖南特殊省情下的艰难选择, 沉落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比较中, 把“壮马加快车”统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得充实而深刻, 因而在与理论界同仁的对话中《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无处不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富于说服力。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篇3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南通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总量分布上看,市区的文化产业总量最大,其余各市县较为均衡;从细分行业的发展来看,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在通州、如东、如皋和海门四市县文化产业中均占最大比重;南通市各个县市的文化产业存在正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达到0.5823;工业发展和地方保护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劳动力供给和开放程度则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劳动力供给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空间计量模型;南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05

1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结构调整、整治环境污染、实现合理就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2009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纲领性引导。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2014年南通市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要求。由此可见,虽然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仍较小,但毫无疑问,它的发展已经受到广泛重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长久以来,经济地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从马歇尔的产业集聚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区位视角考察经济学问题成为影响学术界的主流,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磊(2010)对近10年北京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进行刻画,并且利用重心变动的分解分析对影响制造业布局的动力因素进行定量描述。黄娉婷(2014)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了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的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吕岩威、孙慧(2013)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考察了其区域分布特征。邱珊(2016)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度,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9—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其进行测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

总结现有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如下特点:首先,学者们集中研究了制造业的集聚问题,运用多种指标对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并详尽描述了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特点,而对于文化产业的集聚情况和空间布局研究较少。其次,在研究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往往从省级层面人手,而较少从更小区域的范围内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同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忽视了不同空间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和互动性,往往是基于空间单位匀质和独立的假设完成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进行描绘,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南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2南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布局情况

南通为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苏州、上海隔江相望。目前,南通现辖启东、海门、如皋三个地级市,海安、如东两县,市区包含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和南通经济开发区四个区。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68%。同年,南通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2.73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GDP的4.65%。

近年来,南通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增长速度亦不断提升。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从2008年的44.3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2.73亿元,增加了近5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已达到4.65%。同时,2008—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5.12%,特别是2011年,较2010年增长达到了54.09%。而从产业分布来看,南通市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类型较广,重点行业所占比重较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我国文化产业分成120个行业,2014年,南通市文化产业共涉及其中的108项,其中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规模最大,其增加值为66.O亿元,占文化产业全部增加值的32.4%,排名前三的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和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占文化产业全部增加值的近45%。但是在排名前十的行业中有8个属于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发展相对缓慢,仅占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9%。

从分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情况,2014年市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0.78亿元,占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36.62%,其余各区县的所占比重均在12%左右。“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三上企业”的统计有利于我们观察一个地区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水平。在对“三上企业”的统计中发现,如东、南通市区和海门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以如东为例,2014年共有三上企业68家,其中制造业49家,占72.06%;如皋以服务业为主,80家服务业三上企业占总数的54.79%;对于海安、启东两市县而言,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三上企业数量相当,可以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在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通州、如东、如皋和海门四个市县排名前十位的“三上企业”统计中,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企业的数量分别为7、9、7和10家。

3南通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1南通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3.1.1产业关联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Hirschman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关联的概念。对于关联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分工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对成熟的研究视角,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近年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论证了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对商务服务等行业的正向推动作用和对农业等行业的反向挤出效应。本文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界定关联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预期符号为正。

3.1.2要素供给

外部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要素供给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外部性理论指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三种类型的外部经济,其中包含了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基于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对于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投入的要素相对要求较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创新人才,所以劳动力供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文化产业应该需要更多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囿于数据的可得性,很难取得南通市和各区县的大学在校人数统计。南通市是一个教育大市,每年的高考录取率均在江苏省位列前茅,所以本文采用在校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界定劳动力的供给情况,我们预期符号为正。

3.1.3地方保护

国内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流行趋势千变万化,技术变化日新月异,需要在和组织外部进行不断的交流、学习和沟通中获取经验和灵感,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人为制度性分割将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用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地方保护主义程度,我们预期符号为负。

3.1.4开放程度

当今世界,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已经很难在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学者们对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可以发现,开放的经济体可以获得更为充足的原料、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更加富裕的人才储备,可以降低本地市场的平均成本,同时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刺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带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用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开放程度,我们预期的符号为正。

3.2空间计量模型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实际上都有一个假设,即认为不同地理单位之间是无关联的。但是,Paelinck于1979年首次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后经Anselin等人的努力形成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其稳健性、可靠性等方面都被证实较传统计量经济方法更为良好的效果。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步骤是:首先采用空间相关性指标检验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如果存在,则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估计和检验。

以标准的线性回归模型为起点,空间计量模型中的交互效应可区分为如下三种: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内生交互效应、解释变量之间的外生交互效应和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目前,空间计量模型关注较多的是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他们分别关注的是第一和第三类交互效应。而包含有该两种交互效应的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Y为因变量,本文中指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用空间基尼系数来表示,X为自变量,本文用产业关联、要素供给、地方保护和开放程度来表示,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u为随机误差项,W为空间权重矩阵,ε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当上式中ρ=≠0且λ=0时,此时空间计量模型被称为空间滞后模型(SAR),ρ称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反映临近空间单位的因变量对本地区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当上式中ρ=0且λ≠0时,此时空间计量模型被称为空间误差模型(SEM),入称为空间误差系数,反应的是临近单位的观测值误差项对本地区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在模型选择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1)模型的估计方法。由于最小二乘法有可能会使系数估计值有偏或者无效,所以本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2)模型的选择标准。Anselin(1996)提出了如下判别准则:如果在空间依赖性的检验中发现,LM-LAG较之LMERR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LM-LAG显著而R-LMERR不显著,则可以断定适合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反之,则可以断定空间误差模型更恰当。对数似然值越大,AIC和SC值越小,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3.3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是2008—2014年南通市及其主要区县数据,南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来自作者调研(资料来源于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其余数据均来自于历年《南通市统计年鉴》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4实证分析

2014年,南通市文化产业空间基尼系数Moran I指数值为正(=0.1633),说明各区域间为空间正相关,即某一空间单位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该指标的Z值为2.0790,p=0.02,也就是说该统计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Lisa图更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由于南通市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较高,其空间基尼系数为最高的0.007494,所以体现为红色的HL型;而海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于较相邻的区域低,所以体现为蓝色的LH型;其他区域并没有体现显著的特征。以上分析说明,南通市各区域文化产业存在空间关联性,这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依据。

对于模型的选择问题,从表1可以看到,Moraffs I(error)值为0.2881,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区域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根据前文的选择标准,我们发现空间滞后模型较OLS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更适合本文的研究。

从表1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临近空间单位的影响显著为正。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5823,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它对于某一区县文化产业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本文研究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如前文所述,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在通州、如东、如皋和海门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四个区县在地理位置上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中国南通家纺城两个上规模的集聚区。(2)相关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程度,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这与预期的假设是相违背的。无论是OLS还是空间滞后模型,产业关联的系数均为负。从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会降低1.72%。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由于在工业厂房的循环利用、土地的集约使用方面的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能带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升。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出现相反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南通市虽然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同时深处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发展过程中受到上海、苏州的影响较大,只能优先发展处于产业链相对低端的产业。(3)其余三个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研究预期一致。劳动力的供给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能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供给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会增加31.23%。它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本文研究的其他三个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素质、高层次人力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地方保护对文化产业集聚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地方保护程度供给每增加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会降低3.27%。开放程度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快速发展,开放程度每提高1%,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增加6.69%。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种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市场化配置以及生产技术的自由交流将会满足国民对文化产品的更高需求,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4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对南通市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经验描述,然后借助于空间计量方法,验证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并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对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总量上来看,南通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文化制造业占据主体地位。从空间布局来看,南通市区的文化产业总量占据较大比重,其余各市县较为均衡,而从细分行业来看,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对通州、海门、如东和如皋四个市县来说。

(2)Moran指数和Lisa图检验了南通市文化产业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临近空间单位的影响显著为正,它对于某一区县文化产业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本文研究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发展和地方保护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而劳动力供给和开放程度则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劳动力供给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较大的。

台江县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篇4

一、战略定位

——着力建设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林产资源深加工基地,蓝莓、茶叶、魔芋、水盐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银饰为主的旅游商品基地,输港澳鲜活农产品出口基地和贵州东南部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全国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县之一。

——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县。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特色型休闲文化旅游度假,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先行先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典型示范县,打造长江、珠江上游台江境内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二、空间布局

加快融入凯里经济圈步伐。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推进联合共建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转移,加快建设革一工业园区,强化生态主体功能县建设。——建设以“革

一、台盘”为核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新材料、建材、民族医药、能源、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县。

——生态农副产品发展区(台拱、排羊、方召)。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黑毛猪、魔芋、稻田养鱼等生态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及深加工,建设面向港澳供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

天坛文化圈空间布局 篇5

一、空间布局的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 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满足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⒈边界线清楚, 能成为“图形”, 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 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⒉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 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⒊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 空间领域明确, 容易构成“图形”;⒋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

所谓广场的空间品质, 不仅要关注实体,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空间的定义离不开实体, 可以被感知的实体对空间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参照老子的辩证观, 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关键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 它的空间品质特征还要靠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来丰富, 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 因此文化广场的人性化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形成广场良好景观。

二、环境小品的类型特征

环境小品是指公共空间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的构筑物。它置于城市公共环境中, 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方便人们休憩之用, 并从中获得美感, 同时又能丰富公共环境的景观效果。

城市文化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形式多种多样, 所用的构造材料也各不相同。很多环境小品设计时全方位地考虑了周围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和城市景观等因素。根据环境小品服务于人的功能, 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⒈装饰性环境小品, 它在文化广场中主要起点睛的作用,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 同时也有引导、分隔空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它包括围合与阻拦小品、水景小品、交通小品、纪念小品、雕塑小品等, 除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外, 还用以突出广场的文化性、人性化特征。⒉展示性小品, 指各种导视图版、路标指示牌, 及文物古建、古树的说明牌、图片画廊等。它对人们有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 其造型各异。⒊休闲环境小品, 指各种造型的座椅、桌、凳和遮阳的伞、罩等, 所用的材料有石材、木材、不锈钢和混凝土等, 常常结合文化广场的环境放置。其位置、大小、色彩、质地应与整个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 特别是休憩性文化广场上的环境小品更应体现轻松、恬静、温馨、活泼浪漫的环境气氛。⒋照明小品, 主要指文化广场中的路灯、地灯、投射灯等。照明小品具有实用性的照明功能, 同时本身的观赏性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广场饰景的一部分, 其造型的色彩、质感、外观应与整个广场的环境相协调。灯光照明小品主要是为了文化广场的夜景效果而设置的, 突出广场的重点区域, 其造型的外观、色彩、质感都应与广场周边环境的景观相协调, 体现时代感, 并具象征意义。

三、环境小品的空间尺度人性化价值体现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是一种小型的实用艺术装饰品, 它虽然在文化广场中占的比例不大, 但影响深、作用大, 能够很好地美化文化广场环境和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 成为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 环境小品对城市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共享作用

环境小品是城市文化广场的家具, 作为文化广场的空间布局要素, 引导、指示公共交往空间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 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 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 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共享空间里, 环境小品成为必要的空间布局载体。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即边围。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 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 将周围建筑, 环境小品等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 将有助于满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为了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 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 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并可在不同空间丰富其边沿的状态。

(二) 环境小品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它只能出现在某一处, 具有不可替代的形态和形式。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构成其特点的重要因素, 广场特色还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 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 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 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 追求新的创意,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 一个没有家具的起居室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没有家具的城市广场会显得异常空荡。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 它可以用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来点缀广场, 平衡视觉。把家具作为现代文化休闲广场的标志, 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 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体现

环境小品作为一种实用、装饰性的艺术品, 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 往往通过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外观造型的特点, 成为文化广场景观的焦点。在文化广场设计中主要通过主景升高、轴线的运用、空间的构图重心来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用环境小品分隔空间, 可以增加空间层次,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处理手法可分为障景和隔景。隔景又可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如实墙、假山等;虚隔如空窗、漏窗、花架等分隔手法。如果分隔的景物设计新颖、处理得宜, 从而会给人很高的艺术情趣, 使文化广场景观更具有感染力。如文化广场轴线两旁的景观墙的应用, 其设计目的是分隔环境空间, 同时起到引导的作用。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除了自身的使用功能外, 更重要的作用是把文化广场中的景色组织起来, 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连接的纽带。如文化广场中景墙的门窗除装饰作用之外, 还起着引导和连接的作用。环境小品进行空间布局时要有立意, 同时也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时, 要从其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来呈现不同的风格, 用新的技术、工艺、材料、艺术手法来反映时代精神。

(四)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人性化尺度体现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空间应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 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 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视觉在空间中就感受他人而言, 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 在大约100米处, 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 这一范围, 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 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 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 则可以看清细节, 对人而言, 可识别面部特征, 发型和年纪, 认出不常见的人;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 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 D/H=1, 2, 3, 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 D/H>4时, 相互间的影响己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 距离为20—25m时, 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 在这个距离上, 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 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对交往行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 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研究表明, 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 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其意义的线索。因此, 在环境小品布局设计中, 应丰富其类型, 体现人性化特点, 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四、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 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经精心布局, 设计灵活新颖, 把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 与环境建筑、地形、植物、水体有机的结合, 共同构成优美的环境景观, 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在文化广场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运用, 能够增强文化广场的感染力。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色体现了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价值,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交往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如何营造一个体现人性化价值的和谐交往空间是设计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文化广场就是人们交往的“露天客厅”。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环境小品, 点缀广场环境, 活跃景色, 烘托气氛, 将成为营造人性化文化广场的核心景观。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丹麦)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

[5]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 1999

[6][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韩远彬.浅析环境小品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1020-1021页

山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新路径 篇6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城镇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时期。城镇化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利益说”,开启了城镇化研究中地域分工理论的先河;1828年,屠能发表《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奠定了早期农业区位论及空间经济学的基础;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发表《城镇化基本理论》,首次使用“urbanization”概念,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新篇章。1898年,社会学家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成了近代城镇规划思想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管理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一般是指由于工业革命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地域和社會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家松巴特、巴顿;社会学家帕克、罗西;地理学家山鹿城次、施梅莱斯;历史学家库采夫等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指出创新由源地向周围扩散的方式有波状扩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及跳跃扩散等形式,并建立了其与城镇体系形成的对应关系的理论。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A.Hirschman)等人的“极化增长学说”,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学说”,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边缘”模式及其模拟的城镇群体运作过程,都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将城镇化的空间扩散具体化的学说。

20世纪60年代,戈特曼提出城市群理论,山鹿诚茨等提出都市圈概念等深化了对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促进了国际分工与合作,形成了以亚洲发展中国家Desakota模式、世界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区域为特征的空间组织类型,有关城镇空间组织结构的研究向着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巨型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城镇规划学从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工业地域结构、居住结构、就业结构、商业、服务业、办公地域结构、社区等为代表的城镇内部社会及物质空间结构的改造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将研究的视角投影到城镇外部的区域空间上,探寻城市群体空间的整合与优化。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P.Geddes)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镇规划中,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应用生态学原理,构建了芝加哥学派,并提出了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大经典城镇化模式。

诺瑟姆(Ray.M.Northam)经过研究,发现城镇化的变化过程呈现出“S”型特征,论述了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的快慢程度,并把城镇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H?钱纳里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他应用回归分析,对1950~1970年间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与城镇化水平数据,证明在一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有一定的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相对应的关系。霍尔针从城镇化发展演进角度提出了“城镇发展阶段”模式,并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并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归纳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阶段。

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模式。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等的“二元结构理论”,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问题;托达罗模型以“二元经济模型”为基础,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与城市高失业率并存现象;佩鲁、赫希曼、缪尔达尔等研究了非均衡发展中的极化与涓滴、回流和扩散增长模式等。

现代新经济地理学创始人克鲁格曼认为收益递增、低运输成本可以引发一种自我强化进程,同时人口增加促使了大规模产品增加、更高的实际收入及更多样的商品来源,这样反过来刺激了人口迁移行为等。

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端最早,但进程缓慢,进入新千年又步入快速增长的国家。1979年吴友仁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一文后,中国城市化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此后,从国家城镇化战略出发,学术界对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要》,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提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进入新千年以来,有关城镇化道路的研究,主要有小城市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发展论、城市体系论等。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缓慢,1978年之后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辜胜阻认为,“中国城镇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举,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城市构成不协调,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二元社会结构、地区差异、城市吸纳力不足与农村推力有余、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行、以小集中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农业人口转移方式、实行有计划的宏观控制”等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启动期的特征。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的演变规律、动因机制、合理模式、个别城市地域结构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三农问题异常严重,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有的学者提出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政治、经济、生态、人口、文化、空间融合等内容,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其动力机制,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其核心。

综观国内外城镇化的研究,呈现出一个从无到有,认识逐步深化、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也经历了理论体系建立与研究方法的形成与丰富的过程。城镇化研究主要沿着城镇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初期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入手,进行了城镇化的国际研究,包括工业化背景下的世界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定义、方法论、地域空间组织结构,并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框架及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城镇化研究的新趋势等。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高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的恶化,城市病与人口爆炸相伴生。

城镇上山

山区布局优化的新路径

云南是一个以山区为主体的省份,山区面积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没有一个纯坝区县。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坝子共有1557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其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仅有49个,由于坝区是云南绝大多数城镇所在地,随着人口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全省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云南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60%,山区又主要是少数民族数聚居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又尽量减少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选择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新型山区城镇化道路,对像云南这样的山区省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如何保护云南有限的耕地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选择城镇上山的山区城镇化是基本路径。云南省委提出的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路为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地区如何推进城镇化指出了一条新路径。

改革開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提速,云南也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大中小结合的高原山区城镇新格局。但我们必须看到,云南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不仅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快高原山区城镇化步伐,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选择适合云南特点的城镇化新路径,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新模式,已成为新的形势与环境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载体,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周围环境的推动和制约。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以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地区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选择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对于加快云南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以高原山区为主体的自然地理特征,土地资源匮乏,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必须充分考虑节约可耕地资源,因此,选择城镇上山就是一体可行的发展思路。

云南的自然地理构成复杂,民族分布众多,境内民族众多,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和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左右。而民族聚居区又主要是山区,所以,推进高原山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对于发展民族经济、统筹城乡,实现民族团结与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坝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

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研究 篇7

摘 要:分析了10年来新疆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大体走势,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及集中化指数对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均衡度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2)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3)三大产业空间布局集中化程度均较高,发展不够均衡。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关键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3.018

产业结构变化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布局能够为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提供保障,能为社会稳定提供有利环境。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幻、国家政策扶持及承接内地省市产业转移的共同推动下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研究新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相关经济政策制定起到很大的决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如果能及时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将有助于进行合理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1-2]。目前,对于新疆产业结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绿洲或干旱区经济特点及基于资源优势的新疆产业布局。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0—2010年新疆三大产业经济指标,比较新疆各产业结构变化,解析新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并通过洛伦兹曲线的绘制和集中化指数的计算,对新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其结论对认识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以及评价新疆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1 新疆经济及产业结构

近些年来,新疆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十五”以来,特别是2010年,新疆GDP首次突破5 000亿大关,是经济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也齐头并进,有力地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良好的迹象为新疆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再创佳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内地企业产业转移的信心。但是相比于全国,新疆经济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2010年经济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5位,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29位,第二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18位,第三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25位。新疆经济发展落后,既有长期累积的历史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疆落后的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发展,新疆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域,而第一产业农业又是一个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从整体来看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太充分的特点十分明显,产业层次较低的特征十分突出。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新疆统计年鉴》,研究时段为2000—2010年。研究对象主要为新疆的16个地州市(表1),分别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洛伦兹曲线 21世纪20年代,当时资本的垄断集中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地区工业分布的集中过程。随着生产发展,提出了对集中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客观要求,洛伦兹曲线分析方法,首先由意大利统计学家M. Lorenz提出,在统计上必须有测定分配不均程度的方法,而洛伦兹曲线乃是较优者[3]。

洛伦兹曲线是在地理学二维平面上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方法,主要用来测度地理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集散程度,其绘制步骤如下:(1)将各产业部门的收入及其占总收入比重(百分比),按从大到小重新排序;(2)从大到小,逐次计算累计百分比;(3)以自然序号为横坐标(x),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y);以部门代码为坐标点,累计百分产业在绘制洛伦兹曲线后,可从各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情况看出有关地理要素分布的集中化程度。

当产业在各地均匀分布时,表示为一条从原点(零点)开始的对角线,此线称为均匀分布线。当曲线上凸的程度较大时,说明产业在某些地区或部门集中的程度越大,专门化程度越高。曲线向对角线靠近,则说明趋向于均匀分布。对角线与曲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分布不均衡的程度[4]。

2.2.2 集中化指数

3.2 新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分析

3.2.1 洛伦兹曲线的绘制 空间洛伦兹曲线应用于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分析,对认识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门化程度具有可操作性[8]。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并累加其百分数,在直角坐标系上,沿纵轴标出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累计百分比,沿横轴标出地区代码,绘制洛伦兹曲线(图1、图2和图3)。

从这些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情况,可知三大产业在新疆16个地区的集中程度:新疆地区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洛伦兹曲线凸起程度最大,即集中化程度最高,第三产业的洛伦兹曲线最为平滑,分布最为均衡。

对比图1、图2 和图3的曲线上凸程度,在全疆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具有最后三位的有石河子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在全疆第二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于最后三位的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全疆第三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居于最后三位的有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此统计可知,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等地区,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及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而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种植业优势传统的农业大区。三大产业的布局并不均衡,且对各地州人民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有重大影响[9]。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11] 夏月琴,何剑.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测评[J].北方经济,2011(1):39-42.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11] 夏月琴,何剑.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测评[J].北方经济,2011(1):39-42.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上一篇:极速蜗牛作文15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连续词语的意思及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