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2024-10-2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精选12篇)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1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文化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1)。一般可以按照消费品的表现形态、消费阶层、消费性质和消费方式等不同标准对文化消费进行分类,本文所说的文化消费涉及居民在健身娱乐、教育、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借鉴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依据消费目的和性质把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娱乐消费和教育消费。

一、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与此相应,居民的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提升传统物质消费层次和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正迅速增加。

(一)文化消费的总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对旅游、教育、娱乐休闲等文化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 280元上升到10 493元(2),而恩格尔系数却由0.394下降到了0.367,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居民消费领域的持续扩大与消费热点的不断更迭。结果,大部分城镇居民已开始由传统的、以实物消费为主导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并重”转变。从城镇居民主要消费支出数据来看,尽管各类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却更为明显。例如,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来看,在2005年,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已经是1995年的3.5倍,增长速度仅次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明显高于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以及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长。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经从1995年的8.8%增长到2005年的13.8%(在2002年曾到达15.0%),已经超过“衣着”而上升到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二)文化消费的结构分析

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可以把文化消费区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后者则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在文化消费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两部分文化消费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1. 教育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需求出现了三大转型,即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以及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3),并由此引发了教育支出的大幅度增长。但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值依然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已逐年趋缓,并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将逐渐趋于理性。在经历了盲目、非理性的扩张之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已经很高。而与此同时,高校扩招、社会对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人才消费及评价的理性回归,使得高学历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有所降低,高额的教育消费支出并没有完全满足人们的效用预期。因此,合理定位的、与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消费,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2. 文化娱乐消费稳步上升。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不但在绝对值上逐年增长,而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与教育消费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随着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而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对手机、MP3、PSP和数码相机等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功能的换代升级,通信运营商与SP和CP提供的彩铃、图片、报刊杂志订阅等无线增值服务与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视频音乐下载服务等,也大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范围。此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新建了一大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所、文化馆和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从而拓展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

二、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剖析

实际上,文化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有学者研究表明消费者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最强(雷五明,1993);还有学者认为,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素质、文化生产的状况、社会时尚和宏观消费环境等(李金蓉,2001)。下面将重点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总体生活水平、收入的相关弹性和其他消费热点以及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总体生活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越高,文化消费的能力也就越强,文化消费量也就越大;其次,文化消费从属于与物质消费相对应的精神消费领域,与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才能产生社会、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也只有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其收入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更多地投向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领域。

1. 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我们收集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恩格尔系数代表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恩格尔系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前文所强调的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文化消费的增长必须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低层次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

2. 文化消费与收入的相关弹性分析。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05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文化消费结构中两类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通过相互比较,我们发现:(1)对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言,文化消费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2)医疗保健与交通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要高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即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所引发的前两项消费的增长,要大于文化消费的增长。这意味着,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中,用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这两项消费的比例要高于文化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的贡献率;(3)在文化消费结构方面,文化娱乐消费的收入弹性仅小于交通通信的收入弹性,远大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特别是教育消费的收入弹性,而且大于1。这说明:近年来,娱乐休闲类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相对,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其收入弹性仅为0.91,年均增长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与前面有关教育消费日趋平稳和理性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二)其他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目前,住房、医疗和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必然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向这些领域转移。例如,在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增长到10.2%;而1993年至2005年的12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幅则高达21.7%,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高9.3个百分点(4)。这样,下面就选择医疗和住房两项主要消费作为代表,来考察热点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此,我们收集了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和居住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医疗保健消费与文化消费可能代表着类似的消费意愿与消费倾向,即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追求。例如,在文化消费中的旅游与运动类娱乐休闲同日常保健类消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与追求;其次,居住消费、医疗消费与文化消费也代表着类似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为富裕的家庭可能会注重追求更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愿意在改善这类生活条件方面投入得更多;最后,为了遏制医疗保健和居住支出的增加所带来的沉重负担,某些城镇居民家庭可能会有意识地增加日常文体娱乐活动,从而扩大了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支出。

(三)文化产品供给及消费环境

文化消费的繁荣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1)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产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当年,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1%和28.5%(5)。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文化产品供给的增加将有效的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2005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60部,比2004年增加了48部;与此相应的,2005年,全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达到20亿元,比2004年的15亿元增长了33%(6)。(3)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立法相对滞后,导致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因素。尤其在价格这一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方面,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尚不健全,许多文化产品,如电影、文艺演出等票价的定价方式死板且往往偏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于新媒体、新文化业态,如,手机短信、网络音乐影视下载、移动无限增值服务等的立法空白点较多,使得公民在文化消费中的权利和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诸如垃圾短信、短信欺诈、网络增值服务的收费陷阱等都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从而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启示

(一)确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上的差异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多元化与多层次性的发展战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应考虑城镇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消费能力的差异性,引入宏观调控手段,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

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合理调节与配置、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同时,适时抓住机遇,开发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二)政府应着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政府应努力完善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政策,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文化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雄厚的资金依托,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同时,调整相关的税收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3)为了扩大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城镇房地产价格,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从而降低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挤出效应。

2. 完善与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1)文化产业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重要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涉及娱乐场所、音像出版业及演出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新的消费载体不断涌现,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在消费知识化条件下,某些消费者权益受损造成的危害可能比在单纯物质消费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文化产业立法应积极保护居民享有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权利。(2)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这使得文化消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国虽已制定了以《著作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对文化产品维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如网络下载、卡拉OK中涉及的侵权问题等,因此必须注意提高这些法律法规对现实的适应性并及时填补实践中出现的立法空白。

3. 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1)应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机构,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力度。(2)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文化消费的交易成本。(3)应当建立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并完善产权交易体系,为企业投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四、结语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已经成为今天人民生活的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内容的变化与载体的拓展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并最终引发居民文化消费的新热点与新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从宏观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文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冯义涛,邹晓东.上海市民收入变化对文化消费发展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11):22-27.

[2]邹晓,苏永军.上海文化消费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0(3):67-71

[3]李金蓉.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分析及宏观引导的思路[J].消费经济,2001(3):39-42.

[4]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3):24-25.

[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2006.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2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也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从而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完全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系,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十分强调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感官愉悦。

D、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无处不在。

7、根据文章提供 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B、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C、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D、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

试题答案:

5、【答案】D、答非所问。D项,讲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区间在第1段、第2段开端。

6、【答案】C、解析A项,“完全”一词错误,文中为“相对”。B项,区间在第4段中间,是指“文化含量”的“意义和符号”形成了消费文化。D项,去掉了“对理解当今社会来说”变成了“在当今社会中”。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3

摘 要:“工业4.0”作为一项国家未来创新发展战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工业4.0核心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已有多处应用。本文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出发,结合时下正在发生的案例,浅谈“工业4.0”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未来消费趋势。

关键词:“工业4.0”;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消费趋势;文化与科技融合

“工业4.0”概念最先由德国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1.0”,20世纪初以电气化为基础导入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工业2.0”,始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IT技术和信息化之上的“工业3.0”。而支撑今天“工业4.0”的则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服务化倾向的兴起。[1]美国于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试图透过产官学合作,改善产业环境,以振兴美国制造业能力。随后日本与韩国也分别于2013年、2014年提出产业重振计划以及制造业创新3.0计划。中国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三十年为期,力图借此而晋升为制造强国。就目前全球发展趋势看,由“工业4.0”所带来的新兴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经济大国的支持。随着工业4.0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令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讨论的文化产业范围属于制备性文化产业类型,即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的文化产业。[2]智能制造技术的升级与发展,有望为我国制备型文化产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案例,梳理并归纳“工业4.0”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类型并展望文化产业未来的消费趋势。

1 工业4.0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工业4.0”是全球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然呈现出的产业变革现象,也有人称其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3D打印等“工业4.0”核心技术正在逐步渗入并影响着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的发展思路之一。本文将结合案例,试归纳“工业4.0”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1.1 CPS技术引领下“泛物联网化”模式

“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推动服务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CPS连接了虚拟空间与物理现实世界,使智能物体相互产生关系,从而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网络世界。[3]放眼全球,未来谁能掌握住CPS核心功能,谁就占有未来全产业链的优先话语权。与“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积极向线上转型的趋势相悖,当前众多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正呈现出向实体服务行业转变的态势。即利用自身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逐步将产业触角从互联网世界重新拓展回到线下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中。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代文化产业传播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泛物联化”趋势有望带领文化产业走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FaceBook早在2014年就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VR,在2016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中,Facebook宣布与三星合作,通过GearVR设备建立虚拟现实社交团队。不仅于此,Facebook也正雄心勃勃地向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2016年6月底,Facebook成功试飞了旗下Aquila无人机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运行有望为偏远无法上网的地区提供网络服务。如今,类似于Facebook的互联网企业从线上回归到物理空间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均不罕见。这已成为“工业4.0”时代,众多互联网文化企业应对未来瞬息万变市场的一条固定应对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智能硬件为转化载体,将经营领域从线上进一步延伸至线下,从而继续吞并线下的教育、音乐、游戏等传统产业。从线上到线下的壁垒一旦打开,智能化物联网社会网络就会形成,它的出现,无疑将会大幅度的提高文化企业的工作效率与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1.2 版权引领下的“合作共生”模式

所谓“合作共生”模式,是指企业或平台之间,形成的密切流通、互利互助的发展模式。在“工业4.0”时代,众多先进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也加速了产业与平台之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热门版权(简称IP)在影视、游戏、出版等行业中的应用,IP引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以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为例,《大鱼海棠》在上映前,就将自己的版权线上销售的权限卖给了阿里鱼,再由阿里鱼联系各类型的厂商进行其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据媒体报道,《大鱼海棠》本次的IP合作涉及了12个品类32个品牌42件衍生品,支持它的平台包括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合作方式也非常的多元,如线上众筹、线下画展、衍生品授权开发等。[4]一部动画电影的IP衍生阵容如此多元类型,在国内的业界实属第一次。无独有偶的是,就在《大鱼海棠》在大陆上映的前后,腾讯和故宫也宣布合作,腾讯将以传统文化故事作为纽带,在创意、跨界、创新等方面与故宫展开深度合作,并结合自身的互联网平台优势,以自身原创开放的互联网帝国作为平台,发动民间年轻群体的智慧力量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些文创产品在未来将有机会渗透到游戏、社交、动漫、文学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中去。以上种种案例意味着IP概念的产生,正在消弭着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界限与壁垒,加速着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业态。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与文化传媒类产业均呈现出一种“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牵头的领导者主要以从事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居多,他们通过其自身庞大的用户流量及过去几年所积累的大数据作为营销基础,从而展开工作。第二,与之进行默契合作的企业多必有能力提供涉及影视、动漫、文化、艺术等多类型IP内容。第三,二者各发挥其自身的特长,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自身稳定的平台推出IP授权消费开发合作方案及整合营销传播等服务。IP提供方筛选出其自身最具特色的故事内容或经典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合作。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共赢的。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双方的合作会为自身的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扩大自身的用户数据基数。对IP授权方来说,合作不仅可以为其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合作对其自身品牌或文化产品知名度的传播也具有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力。

1.3 多元技术参与下的“生态发展”模式

随着上文所提到的各类新兴技术不断升级进步,以及“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开源式交互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之中,“隐形冠军”可能很快被颠覆。所谓“隐形冠军”的概念由德国学者赫尔曼西门提出。[5]他指的是那些在细分行业中全球第一,销售额上亿美元以上的却不知名的企业。然而“工业4.0”所带动的技术革命将极有可能令这些隐形冠军的制造优势瓦解。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曾受全球瞩目的苹果手机,2016年4月在中国的销售量同比下降26%,远不敌华为、VIVO、OPPO以及小米等中国本土品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苹果自身封闭的系统环境。“工业4.0”时代,随着“创客”概念的提出,开源共享的理念也随之被业界鼓励与重视。企业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工业4.0”核心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已成为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

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提倡企业生态化创新发展模式。这预示着未来大型互联网企业经营方向将从单一领域向多元生态的转变趋势。对于企业而言,“小而专”的经营模式早已被互联网疯狂扩张的时代所抛弃,得生态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构建泛“娱乐化”完美生态模型是互联网巨头BAT以及华谊、光线等诸多文化企业一致的战略选择。乐视曾是国内一家传统的视频网站公司,时至今日,其凭借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生态,在互联网界自成一派。乐视的主要业务包括乐视网、乐视体育、乐视移动智能、乐视电商、乐视云、乐视汽车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领域将借助生态系统的集群效应,以IP内容为核心,以现有网站作为平台,打通旗下所有业务的边界壁垒,为生态系统内的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同样的模式,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在生态布局中,主要是以大数据和云端服务为基础,运作模式将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升级到DT(Data Technology),企业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向越来越多的领域进驻。“生态发展”模式,无疑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

2 工业4.0时代的文化产业消费趋势

就全球当前经济趋势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兴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其兼具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节能环保、高消费潜力、低边际成本等特点。[6]“工业4.0”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技术的发展令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呈现出了几个显著的文化消费趋势。

2.1 从实体消费向智能服务消费转变

“工业4.0”概念的提出,是国家将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到制造业的信号。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推入,工业和信息的深度融合,实体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挑战,文化产业的介入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指导意见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体制造行业如何通过自身优势与设计服务结合起来,成为制造行业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如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中产阶级崛起的年代。人们开始愿意为了品牌、文化、服务买单。消费者对产品象征性意义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其对物质功能的重视。[7]“工业4.0”背景下,这一消费趋势也加速了实体制造行业向智能服务行业转型。雅昌文化集团创办于1993年,作为中国首个印刷标准化研发基地,堪称国内印刷界的翘楚。近几年来,雅昌并不满足于印刷产业龙头的称号,而是试图与时俱进,向数字化、互联网化、信息转型,为艺术品展示、艺术品交易、艺术品鉴定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雅昌也面向大众提供了流动美术馆、虚拟展览、艺品商场等多元的大众文化消费空间。大疆集团作为全球无人机制造先驱,也正在向智能服务方向发展。尽管其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大疆的发展蓝图并不打算仅局限于实体制造。2015年12月,大疆创新宣布将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标志着大疆正在迈向智能服务领域,其未来在航拍影视、广告、社交、智能配送等服务行业都拥有宽阔的发挥空间。

互联网数字智能化的时代,消费市场对实体制造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国的消费者对服务的消费诉求远远高于对实物的诉求。这就要求传统实体制造行业在顺应“工业4.0”所提出的智能生产的趋势以外,也要满足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服务的消费需求。

2.2 从大众消费向定制消费转变

工业4.0所描绘未来蓝图里面,灵活个性化定制是其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之一。全球的商业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随着物联网的推进,当人们物质上得到满足后,接下来在精神层面上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无论新一代还是老一代消费人群都期待着更为多元化的个性消费选择。虽然短期内,产品定制化还无法全面普及,但是个性化以及小批量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已无法阻挡。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往往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所遗忘的长尾。[8]这预示着定制消费趋势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无穷潜力。人们日益丰满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文化产业将越来越趋于向C2M模式发展,即客户对制造商。这就要求厂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利用ICT(Information Cummunicaton Technology)前沿技术,协助消费者做出购买的决策判断的同时,也将顾客的需求准确反馈给商品制造商,促成交易完成。

这个定制化的过程已经超脱了以往工厂批量化生产与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消费模式。同时,C2M模式将不再仅限于用订单的数量来衡量制造商获益的价值,客户的参与程度甚至比订单数更重要。也就是说,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用户的参与程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久,则该产品的附加价值越高。[5]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要求和品位不断提升,规模定制化需求的服务模式时代不再遥远。

2.3 从单机消费到人机互动消费转变

“工业4.0”时代的来临,令我们站在新世界的又一个转折点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技术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曾这样说过:“真正给人类社会带来改变的是媒介本身,并不是它传递的内容。”这个观点看起来极端,却不无道理。当传播媒介发展改变时,尽管传播内容不变,但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却发展了改变。以《西游记》为例,人们在看书和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被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称为终极感情共鸣设备的媒介-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当下继“互联网+”后,各行各业试图抢滩的又一新大陆。

一向对智能数码技术持保守态度的老牌日本游戏开发商任天堂,在80年代曾凭借“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而享誉全球。但随着智能科技以及互联网普及化的发展,其风采略渐萎靡。而在2016年7月,任天堂突破自己以往保守风格结合当下最火热的AR(增强现实)技术,以“数码宝贝”这一经典元素作为游戏主线,推出了“口袋妖袋GO”手机游戏,随后便再一次引起了全球手游玩家参与的狂潮。该游戏短短上线一周就跃居IOS及安卓的app应用排行榜榜首。由于游戏的火爆,其发行商任天堂的股价也是一度涨停,在短短几日内任天堂的市值就达到了百亿美金。科技内幕网站评价《口袋妖怪Go》为“杀手级应用”代表,即这种应用的互动方式在未来有可能变得无处不在,该游戏的出现或将永远改变人与现实互动的方式。

任天堂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再一次验证了未来虚拟现实人机互动的消费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不仅会被应用在游戏上,在电影、营销、动漫等领域上也会大放异彩。据eMaketer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VR用户总数将达到140万,在两年内将达到730万。可见,虚拟现实未来市场潜力无限。三星、Facebook、谷歌相继推出头盔,乐视网、暴风科技等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推出智能设备,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鲜概念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的急速发展也催促着中国虚拟现实市场的内容支持。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均在制定计划,与内容提供方如光线传媒、故宫等IP巨头进行合作,投资开发VR电影,电视以及周边游戏。随着国内虚拟现实平台的迅速发展,优质的内容制作产业将迎来绝佳的市场机会。

3 结语

“工业4.0”是全球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然呈现出的产业变革现象。“工业4.0”核心技术的介入无疑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未来的消费趋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制备性文化产业领域,“工业4.0”前沿技术的渗入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智能制造”与“文化创意”不仅是影响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同样作用于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工业4.0”大跨步发展,丰富了以往文化传播、文化创作、文化制作等多方面的手段与路径,也催生着消费者对智能化、数字化、交互式文化消费需求。诚然,科技在如今的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缺乏优质的内容,科技也随之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创意先行”“内容为王”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核心,更是我国未来制造业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1]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

[2]李凤亮.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3]王喜文.工业4.0:智能工业[J] .物联网技术,2013(12).

[4]数娱梦工厂.大鱼海棠“合体”阿里鱼,衍生品如何同步电影开发?[EB/OL] .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39671.html.

[5]赫尔曼·西门.“隐形冠军”有八大特质[J].经理人,2012(01).

[6]金元浦.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N].人民日报,2015-11-01.

[7]克里斯·比尔顿.创意与管理: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管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78.

[8]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单羽,女,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

居民文化消费与扬州文化产业发展 篇4

扬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加快, 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 消费支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14年扬州市居民消费支出比上年提高了10.2%。在消费支出增长的情况下, 从2008年到2014年, 文化产品的消费总体上也呈增长的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2008—2014年《扬州市统计年鉴》整理

从文化消费的结构来看, 教育支出在居民文化消费中的比重较大, 占文化消费总额的近四成。从居民文化消费组成部分的比重来看, 教育支出在文化产品消费中的比重略微下降, 文化娱乐用品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而文化娱乐服务在文化消费中呈增长的趋势。

同时, 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 扬州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年均增长居江苏省第位。从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来看, “十二五”期间, 扬州居民文化消费在江苏省位于第四, 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第三。

二、扬州市居民文化消费特点

1.消费需求旺盛, 但仍受经济收入制约。根据《201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扬州市总人口461.34万, 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50元。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消费需求旺盛。居民收入水平是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基础。一方面, 扬州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近年来虽提高较快,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 扬州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近几年一直呈下降趋势, 但仍达37%, 影响了文化消费比重的提高, 也遏制了部分消费欲望。

2.消费形态多样化, 但文化产品供给多样性不足。随着扬州市文化设施和服务的完善, 文化消费变得丰富多彩。调查显示, 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休闲娱乐形式中, 从传统的看电视、读书看报转变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获得资讯。同时, 市民逐渐形成走出家门, 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参加体育锻炼, 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电影院等进行文化消费。特别是电影市场表现强劲, 2014年扬州全市观影总人次达451万, 同比增长37.3%, 票房收入达1.43亿元, 稳居江苏省第6位。但由于文化产品内容、种类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和创意, 许多文化产品往往是低端复制, 缺乏个性, 没有现代生活气息, 导致很多消费者持币待购, 大量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无法实现, 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 休闲旅游市场增长迅速, 但消费观念仍需引导。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出行的方便快捷, 更多的家庭利用节假日享受周边短途休闲旅游。数据显示, 2014 年扬州人均休闲旅游支出779 元, 增长11.3%, 带动文化娱乐支出增长7.4个百分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及住房、养老、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消费压力的影响, 普通居民基本形成了较为保守的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居民对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 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不成熟, 加之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制约, 因而人们仍倾向于选择物质生活消费作为其主要的消费内容, 消费理念以实用主义为目的。

三、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 扬州迎来建城2500周年, 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自古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手口相传的文化口碑, 近年来, 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通力支持下, 扬州文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但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但产业结构偏“重”。近年来, 扬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 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 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力不断提高, 2012年度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4.69 亿元, 占GDP比重达3.91%, 在全省排名第5。但其中工业类增加值57.28亿元, 占全部增加值比重达49.9%, 接近半壁江山。而纳入统计的文化创意企业总数仅有243家, 2012 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5 亿元, 份额可以说微乎其微。文化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 以“工作室”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较小, 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2.产业特色日趋凸显, 但后续发展偏“弱”。扬州已形成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文化创意产业为新增长点的“一主一新”产业格局。文化旅游业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为核心, 以“世界公园”和“文博城”建设为抓手, 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的大文化旅游格局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加速集聚, 目前已经形成江苏 (扬州) 信息产业服务基地、扬州智谷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广陵设计硅谷等文化产业基地。

但由于主管部门和开发者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缺乏科学性, 对现在有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不准确, 出现投入分散、开发不足、效应较弱的局面。造成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低小散粗”的现象, 致使整个发展后续发展不持久, 发展后劲不足, 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但产业附加值偏“低”。目前, 扬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国家级园区4个,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第一家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 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工艺美术集聚区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基地, 2011 年初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江苏笛莎公主、筑丰软件、3D科技园等60 多家研发机构和企业相继入园。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电子阅读器先进制作基地, 在扬州生产的电子纸占据全球E-INK电子纸市场的90%份额, 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扬州园区”。此外, 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扬州) 入选“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宝应乱针绣文化创意园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扬州当前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 主要是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品的生产制造, 如工艺美术品、毛绒玩具等, 即“微笑曲线”的低端, 经济附加值低, 而“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均不见长, 与研发设计直接关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迟缓, 依靠市场营销力量的品牌培育和产品包装又明显滞后, 使得扬州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却始终取得与其“历史文化名城”相称的产业发展成绩和效益。

四、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一要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 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 让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够有明显的增加, 让居民能消费。二要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解决民众后顾之忧, 让居民敢消费。三要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广泛开展消费教育, 通过加强家庭培养、学校教育、传播媒介宣传, 重点引导青少年和农民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人们头脑, 指引人们文明、科学、健康地消费。

2. 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推动文化服务消费。要推动扬州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变, 一方面需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消费的增长, 不断开拓新的文化服务消费领域, 不断开发新的文化服务消费项目, 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层次,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文化娱乐服务业的发展, 加大对文化旅游、文艺欣赏、网络、休闲娱乐等行业的投入, 促进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水平提高。同时应该构建和完善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消费结构, 使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市民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保持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结构, 使居民能享受到多层次多类别的文化消费。

3. 结合地方特色, 开发特色资源。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各地地域性文化丰富多彩, 差异很大, 这就要求在启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 不能搞一刀切, 而是要针对各地实际, 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做好载体创新。扬州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产生了无数的历史名士, 如有唐城遗址、史公祠、平山堂、瘦西湖、何园等多处文化古迹, 现代有革命志士、书画家等多人, 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后人应该将这些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让这些文化资源成为财富的源泉。目前扬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经验不丰富, 体制也不完备。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就要从扬州自身的有利条件出发, 抓住特色, 打造文化产业链。同时我们不能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截然分离, 尽可能根据现在的产业进行嫁接。

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促使文化产品多样性。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以政府在经济上的大投入,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通过科学的产业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有效衔接, 形成文化产业“政府、企业、市场”三结合的发展模式, 加大政府投入, 做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盘子。同时整合和统筹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制定符合扬州市实际情况的扶持文化产业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并将细则落实。政府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 积极支持各类人员创办文化创意类企业, 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 减少审批环节, 简化审批手续, 同时对其给予税费减免、表彰奖励等政策。

5.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文化是旅游富有魅力的卖点, 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 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发展文化旅游就能有效地促进文化消费。为此, 首先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合理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做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要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与旅游项目,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满足国内和国外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

摘要:通过分析扬州居民文化消费的特点, 认为影响扬州居民文化消费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制约了消费需求;文化产品供给多样性不足;消费观念需要引导。而扬州文化产业呈现了结构偏“重”、后续发展偏“弱”、附加值偏“低”等。针对这些情况, 扬州应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推动文化服务消费;结合地方特色, 开发特色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促使文化产品多样;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加快扬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扬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敏.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1)

农村文化消费调查 篇5

-----社会调查论文-----

学院:化学科学学院 校区:南岭校区 班级:00083

团队名称:天南地北四人组 队员:修 成(吉林)李逢国(陕西)吴集钱(江西)黎立桂(广西)

联系方式:暂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是如何发展的呢?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呢?请随我们的调查来探讨这个问题。寒假期间我们四人组在各自的家乡走门串户展开了一项农村文化消费的调查。我们深入到了农村的最底层,从他们口中直接获得了这份资料。

一、农村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

本次调查是由我们四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组成的调查小组完成的,四个同学分别来自吉林、陕西、江西和广西,天南地北,覆盖地域很广,可以说每个人的调查报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所在地区或省份目前的文化消费现状,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

我们针对这次的调查报告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令人吃惊。从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合理性来说,北 方优于南方,西部优于东部。北方的农村每年开展像放电影、扭秧歌、锣鼓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较多;而南方的文化活动则较少,只有像过年时候开展一些舞狮之类的活动,平时则很少有集体的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则是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的地区。西部农村的人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唱《秦之声》到扭秧歌,从二胡到戏剧表演,应有尽有。而东南部也是一个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的地区,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内容也大多只限于打扑克、看电视、下棋之类的个别活动。

产生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很多,我想经济和文化渊源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南部的广西和东南部的江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未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都是刚解决温饱问题,故大部分收入仍花费在吃和穿两方面上。故对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而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则是有着浓重的文化氛围的地区,一到冬天基本就是闲着,不像南方的亚热带地区的农民长年在忙碌着,故能有时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虽然经济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渊远流长的文化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当然对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我们对今天的西部人们的令人可喜的文化消费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文化消费的年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上述十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化娱乐内容的选择上,例如 对电视和广播节目,老年人普遍喜欢戏曲类、文艺类节目《秦之声》、《戏曲大观园》、《戏谜乐园》等,而青少年则对此类节目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而对电视剧、足球、篮球、新闻等节目表现出兴趣。同时青少年收听广播的人数明显少于中老年,但在看书方面又远远多于中老年。对文化消费的投入中青年也明显高于老年人,而参加那些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者则往往是那些中老年,青少年则少得可怜。调查中,大多数青年人反映村里的民俗如秧歌、锣鼓、社火等太落伍,没新鲜感,但更希望村里能组织像《农村青年歌手大赛》之类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谈及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都持乐观态度,从上述不同年龄段村民所反映的情况中也暴露出一些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如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需求。

三、严酷的现实

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现在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同时文化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农村文化消费投入还是相当少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也就是说,经济上根本就不允许有更高的文化消费投入。现在农村盛行的一句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有钱去搞什么文化消费。有钱还不如吃好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这一块很少有人重视。2.在农村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一点新型的文化观念难以 接受,同时由于电视在农村的基本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也正慢慢的减少,以前本来在农村特别盛行的各地民俗文化活动也由于现代年青人的不踊跃参与而逊色了不少。

3.现在农村年轻人对于物质追求远远的超过文化追求。而且有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非常不赞同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觉得没啥意义,但又不开展创新的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农村文化没有进步,反而把传统的一些东西给丢了。

四、可喜的收获

我们发现吹拉弹唱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在农村依然活跃着,它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在调查也可喜的看到农村文化消费出现了些新气象,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东西逐渐走进了农家,电话、字画甚至鲜花在农家已不是稀奇的东西了。这反映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另外,农民们更渴望的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这也反映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农民们在试图与社会沟通,也说明了农民们还是对文化消费充满渴望与企盼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与大家是无分别的。

五、正确的引导

农民们在迎接新物质浪潮的时候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可喜收获的背后隐藏一点儿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农村的文化消费还欠缺一点指导性的思想,有一些低品位的东西混在里边,利用农民们识别能力相对薄弱来牟取私利。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 很低级的打油诗如《莫生气》、《夫妻诀》之类被当作名诗堂而皇之置于客厅之上,还有一些用英文写的壁画,明显的印刷错误还高居卧室之中。

农民的文化层次很低,当他们接触新文化的时候就需要一些引导,按国家规定,乡镇都要有文化站,但如今的文化站大多数是没有的,即使偶尔有的也是只有一块牌子罢了。文化站应该是农村文化的一块阵地,为农民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正确的指引,如今看来这块阵地基本已经丢了。其次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栏目,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指导。

六、总结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文化创意的概述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处于大众以及职业传播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就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包括对信息进行复制和传递的广播节目、影视节目、出版物、团体和组织等。一般来说,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报纸等,而且这些传播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广的范围及较快的速度等特点。

创意人通过对自身天赋、技能以及智慧的利用,并且对高科技进行积极地借助,创造兵提升文化资源,从而最终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必须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然而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文化,其必须要通过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借助,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立足于产业领域方面来讲,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从而最终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被认为必须要囊括智能产权、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这三项主要的内容[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广播、杂志、报纸、电视等各个媒体在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积极的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从而能够保证实现共赢的目的,总之,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合互动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灵魂就是创意,如果一种文化产品没有创意,其就不具备生命力。与新经济产品相同的是,很多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较低的传播成本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必须要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地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从而能够将更多的受众吸引过来。然而在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作为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媒介,大众媒介必须要立足于宣传细节以及创意多元化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意的影响。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进行创意,必须要真正的在实践中对创意进行利用。现在创意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创新传播技术,也就是通过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将更多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其次是创新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性文化产品进行积极的传递,就可以将很多受众吸引过来,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实现采用吸附力经济的方式来取代注意力经济;再次是积极地整合大众传媒的内部资源。大众传媒通过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积极整合,将信息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保证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最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从而使自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对符号性信息和商品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其包括图像、声音、文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体育赛事、文艺传播、电视、电影、音乐唱片等。上述的这些都属于理性认知以及情感的符号性载体。人们利用这种消费就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等得到充分的满足[3]。

各种新的媒介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迅速的对接各种文化艺术,因此也使得大众文化也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范围,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已经出现了逐渐被消解的趋势,这样就将一定的群众基础提供给了大众文化的精神消费。由于大众文化教育的商业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文化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消费逐渐取代的愉悦式的消费, 现在人类除了对工业产品附加愉悦功能的追求之外,同时还通过消费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积极的追求. 比如人们对瑞士表的佩戴,其除了属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对在维系社会中媒介发挥出的作用具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方式对归属感进行寻求,而且文化创意在大众传媒时代下的特点适应了现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产品将更多的眼球吸引了过来,因此其在文化消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受众追求的一个新目标就是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最近几年上海的创意产业就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世界级电影节,因此其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设计集聚效应。

四、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媒介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创意已经被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全面的囊括,而且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获取利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而文化创意也会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琳雅,傅琳晶.大数据时代的营销革命——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变革[J]. 中国商贸. 2013(35)

[2]邹龙妹.科技与文化融合进程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变革[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7

1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为大众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标,这是文化产业的广义定义。相应的,狭义的文化产业具体指的是某种艺术创作的行为,比如:音乐创作、舞蹈等。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与我国国情相匹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面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世界不同文化思维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如何引导青少年网民辨伪存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现实性背景。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和现状

2.1 文化产业发展政绩化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基础产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政绩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一些文化项目没有在群众中引起足够共鸣,文化产业的根据依然不够完善,缺乏对于文化产业的持续性支撑。

2.2 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资源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同时,现阶段,在文化领域,由于体制原因,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企业中有90%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各自为战,市场化非常低,并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领导者这类型的企业。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虽然已经形成,市场行为和政府引导都还处在一个低水平阶段,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环境自律性不够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和传统文化具有较大差异,且这种互联网文化对大众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少企业将文化推广也放在了互联网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产业文化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为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资源,但互联网发展至今,其自律性依然非常弱,相关平台对文化的引导具有滞后性,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上有一定难度。

3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所以,要给文化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环境,改变原有的政绩观,拒绝面子工程,为文化产业规划出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纲要。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另外,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3.2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的本土化思考

文化产业的本土化思考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落实的行为。文化产业本身是非常丰富的,把文化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地域辽阔,一方一俗,要克服文化产品水土不服的尴尬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项目规划,明确消费人群、教育层次、年龄、产品周期等,对消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产业本土化。

3.3 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年轻一代,具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和活力,他们应该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推动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并不是单指传统文化,而是一切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些都能够产业化、产品化,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增长动力,所以创意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思维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具备的,坚持创新,文化产业就能不断向前迈进。

摘要: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经济增速趋于平稳,带来的是更健康的增长形态,这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文化产业消费的趋势也正经受着新形势的冲击,应加以正确引导。本文梳理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经济发展,认识

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1).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8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四川农村文化消费状况, 2011年10月—2012年5月, 笔者组织课题组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在通过分层抽样所确定的四川省22个行政村发放了四川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调查问卷440份, 并对回收的416份有效问卷作了统计分析。文中有关调查材料和数据来自此次调查统计。

一、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农村文化消费是指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农村文化消费作为农村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 既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 也是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趋势分别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导向。因此, 农村文化产业的振兴离不开农村文化消费的繁荣。培育和引导农村文化消费, 是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选择, 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四川农村文化消费滞后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和文化消费时间有所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了较大改观;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有了增长;在提升传统物质消费层次和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 文化消费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 与我省城市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一路上扬的状况相比, 我省农村文化消费较为滞后, 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结构单一、消费设施和场所较少、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 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结构单一

农村市场潜力很大,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 农村文化产业的前景理应很好。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四川农村居民购买力较弱, 导致农村市场狭小, 近80%的农村人口仅占34%的市场份额, 文化消费所占的份额更少。与城市文化消费相比, 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总额偏低, 而且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和模式也比较单一。表1是被调查家庭每年在下列文化项目上的消费支出情况。

上表显示, 60%以上的家庭在报刊杂志、上网、看电影文艺演出、外出旅游、运动、知识技能培训方面都没有开支。除了在子女上学方面有较多支出外, 年文化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家庭简直是凤毛麟角。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以看电视、听广播为主, 还有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如麻将赌博、封建迷信等, 其文化消费的层次和品位有待提高。

(二) 缺乏文化消费设施和场所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建设不仅关乎文化消费能否实现, 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民能否从事文化消费活动, 以及进行何种文化消费活动。在调研过程中, 居民对所在村的文化娱乐消费场所建设状况进行了评价, 认为很好的仅占2%, 认为较好的占5%, 认为一般的占30%, 认为较差的占32%, 认为很差的占31%。在选择“阻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时, 选择“周边缺乏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的居民占到46%, 选择“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居民占18%, 选择“务农任务重没有时间”的占14%, 选择“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确实没有兴趣”的占14%, 选择“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占8%。调研结果显示, 近七成调研对象认为目前文化娱乐消费场所建设状况较差 (32%) 或很差 (31%) , 近五成调研对象认为阻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周边缺乏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因此, 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 图书馆的缺位会影响部分农民的阅读消费, 农村网络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农民上网学习和娱乐的顺利与否。

(三) 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近年来, 我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已有大幅度增长, 但相对于增长更加快速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而言, 其发展仍显滞后, 这主要表现为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需求大但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根据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生产的, 因此, 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 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在农村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也不高。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针对“您认为当地文化产品的丰富程度”这个问题, 选择“非常丰富, 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的村民仅占6%, 选择“不够丰富, 有很多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占62%, 选择“完全匮乏”的占32%。这说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意愿已经远大于市场供给, 存在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四川农村文化消费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制约

农民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其文化素养, 农民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文化消费需求意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 农民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消费观念。一般而言, 文化程度较高者对于文化消费的态度更开明, 文化消费支出相对较多;第二, 农民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对文化消费活动类型的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讲, 文化程度较高者会更加关注精神需求, 例如阅读的需求、接受技能培训的需求等。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不够, 大部分农村居民无法对一些高端的现代文化艺术进行消费。

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四川省也不例外。调研对象中有10.1%的人为文盲, 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1.25%,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7.98%,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占16.1%, 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4.57%, 可见, 调研区域的农村居民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文化需求不足, 并造成了当前全省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建设不够成熟、文化消费支出较少、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相对单调现状的产生。

(二)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

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文化消费需求的直接因素, 是形成支付能力的现实基础。一般情况下, 收入水平越高, 其文化消费的能力就越强, 文化消费需求量也就越大;收入水平越低, 其文化消费能力越弱, 文化消费需求也会受到抑制。在22个行政村416户家庭的调查问卷中, “家庭收入主要的支出项目”调研结果显示, 选择家庭日常生产生活开支的占50.24%, 选择子女教育费用的占33.65%, 选择储蓄的占9.13%, 选择医疗费用的占3.61%, 选择其他的占3.37%。另外一项调研显示, 文化消费月支出额在500元之内者, 主要的文化消费为电视广播类;文化消费月支出额在500—1000元者, 主要文化消费为子女教育、上网、外出游玩等项目;文化消费月支出额在1000元以上者, 主要文化消费活动为子女教育、外出游玩、知识技能培训等。可见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影响显著。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四川省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 用于文化消费的家庭资金数量有限, 因此, 农民自觉主动的文化消费行为较少, 而且其有限的文化消费资金主要用于子女的教育, 只有很少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时间的制约

文化消费活动需要消费主体拥有一定的时间从事文化消费行为, 否则消费活动无法完成。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其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农业生产中度过, 仅有少数农闲时间可以用来进行文化消费。我国农村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 大部分农村居民将勤劳视为必须遵守的美德, 认为从事文化消费活动是与劳作相悖的懒散行为, 因此, 他们在农闲时间也会到田间地头照料农作物。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 真正能够进行文化消费的闲暇时间可能只有传统佳节和农作物秋收后到年底之间的这段时间, 其文化消费时间与城市居民相比要少得多。此外, 农村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也使其夜晚从事文化消费的时间较少。

(四)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的制约

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 文化消费观念决定了农民文化消费的内容、模式和结构, 进而决定了农民精神文化享受的程度、层次和品位。农民文化消费观念不够科学和先进, 也是导致农村文化消费滞后的直接因素之一。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大部分当代农民仍然保持和继承着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评价事物好坏的道德标准。除了对下一代的教育投入, 农民自身文化提高和文化消费的需求较低, 宁肯储蓄也不愿花钱。同时, 在不少农村居民心里有“免费”娱乐消费的观念, 其被动消费的意识较为浓厚, 带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保守性。

针对“您对文化消费的看法”这一项调查, 38.7%的调查对象认为可有可无, 8.65%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意义。这说明农村居民中还有近一半的消费主体对文化消费不够重视, 认为其可有可无、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消费观念的滞后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一直不够活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 地方政府文化投入的制约

地方政府文化投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从总体上看, 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按中央文件规定, 各级政府文化投入不低于年度财政支出的1%, 然而县级及乡镇政府均难做到这点。部分基层政府对文化投入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因而重经济发展, 轻文化发展, 重物质利益, 轻社会效益, 也是导致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对22个行政村的村委进行调研时发现, 每年文化设施建设费用在5000元以下的村占72%, 5000—10000元的占18%, 10000—20000元的占5%, 20000元以上的占5%。没有配备专门文化干部的乡镇竟然占到了49%。

(六) 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状况的制约

文化市场的成熟度关系着文化消费能否顺利实现。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其文化市场的落后更为突出。在农村, 不仅具备规模的农村文化产业集团少见, 连农民喜闻乐见的音像产品、文化演出也不太丰富, 一些小的娱乐、演出市场及音像网吧市场也都处于粗放经营和管理状态。文化市场总量小、经营点分散、商品品种单一、商品层次低、文化经营者综合素质低、文化市场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是制约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培育农村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 增强农民文化消费观念和意识, 激发农民文化消费热情

受我国农村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被动依赖的传统消费观念影响, 我省不少农民有文化需求愿望而无文化商品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大部分农民不愿花钱或只愿花很少的钱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这就需要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和舆论的引导作用, 通过文化活动、媒体等多种途径, 宣传和倡导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树立和强化文化消费意识。要让农民认识到文化商品是不同于普通物质商品的特殊商品, 消费文化商品不仅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更可以发展人的智力, 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消费也是文化投资, 对人的发展有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引导农民自觉地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满足精神享受、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生活品质为目的, 主动进行文化消费。

(二) 提高农民收入和知识水平, 提升农民文化消费能力

农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 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品的生产,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才有了现实基础。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密切相关, 要提升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必须双管齐下: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农民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 使农民有钱消费。二是要依托学校教育、图书馆、文化站、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载体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增强其文化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 扩大其文化消费的领域和范围, 使消费者看得懂、听得明、欣赏得了。同时, 推动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进入农村, 扩大农民接触媒介的渠道, 帮助农民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三)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和完善文化消费场所

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场所, 为农村文化消费提供硬件支撑, 使农民“有地方”消费, 为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力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针对当地最需要的文化设施进行了调研, 发现排前两位的是乡村阅览室 (54.55%) 和村民活动室 (54.55%) 。此外, 选择电影流动放映站、村文化站、健身设施、村民网吧、广播站、文化广场的比例分别为:40.91%、36.36%、31.82%、31.82%、31.82%、27.27%。上述统计数据说明, 除了乡村阅览室、村民活动室是大多数村民一致认为最需要的文化设施外, 对其它几种文化设施的需求也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可以加大政府投入外, 还可引进民间资本、相关企业在农村投资修建文化基础设施, 充分依托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满足村民实际文化需求, 提高其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四) 把握农村文化消费特点, 加强农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收入水平、总体的文化程度等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而其文化消费呈现出不同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 不同的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立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 提供村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 要调整目前文化市场定价过高的一些产品和项目, 要让普通农民能消费得起, 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农民是农村文化的消费者, 也是农村文化的生产者和供给者。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 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 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 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 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四川“泸县农民演艺网”项目, 就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让农民群众亲身参与文化实践、自办文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五) 找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子, 带动农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农村文化消费决定文化产业的存在和发展, 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对文化消费产生刺激、引导等反作用力,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四川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 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因此, 可以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 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 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 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 完善相关文化产业链,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文化富民, 同时为农民享受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文化消费提供资源与途径, 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充满活力———农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加———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四川绵竹年画村、成都三圣乡、凉山普格等地的发展之路就是可供借鉴的典型范例, 他们依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创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带动了农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进而又以文化消费的增长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 净化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环境。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采取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法, 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对假冒伪劣、非法文化产品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 给予法律和行政处罚, 并施以必要的经济制裁, 使其在文化市场无立足之地, 从而为农村文化消费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树燕.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发展问题探微[J].理论学刊, 2010 (4) .

[2]王悦洲.扩大农村文化消费途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 2010 (9) .

[3]房宏婷.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J].理论学刊, 2011 (10) .

[4]陈立旭, 潘捷军, 等.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张瑞德.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进展评析及展望[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 (1) .

[6]张瑞德, 蔡承智.论农民收入增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基于贵州省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9

河北省具有丰富、独特、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但目前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低端的、落后的局面。为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笔者在河北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0天的调查。笔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自填式问卷, 问卷主要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文化消费习惯以及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等问题, 共发出问卷4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8份, 有效回收率约为90.67%。

二、关于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习惯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在关于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习惯的调查问卷设计中, 笔者主要设计了三方面的问题, 分别是个人基本情况、文化消费习惯以及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以下是笔者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简要的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

关于个人基本情况的问题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及现居住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的平均年龄为29.63岁, 其中最小年龄22岁, 最大年龄62岁, 频数最高的为23岁年龄组, 占全部样本的13.7%;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 共占到样本的46.8%;约有58.6%的被调查者年收入在一万到三万之间;被调查者居住地来自石家庄地区和邢台地区的最多, 分别占到样本的20.5%和18.5%。

2. 休闲方式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人中首选的三种休闲方式为娱乐场所 (KTV、酒吧、电影院、游戏厅等) 、逛街购物和外出就餐, 选择的人次分别为54.2%、51.7%和46.9%, 选择文艺演出的人次最少, 仅有11.2%。由此可见, 河北省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仍以传统休闲方式为主, 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文艺演出占居民文化消费比例垫底。

3. 选择休闲娱乐时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被调查者在选择休闲娱乐方式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统计分析 (见图一) , 放松身心是居民首选的因素, 占全部样本的46%;其次考虑的因素是有新的体验, 占全部样本的21%。考虑放松身心和有新的体验的居民占到67%, 可见, 休闲娱乐项目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能否放松身心, 是否能够带给居民新的体验。

4. 休闲消费场所的选择。

通过对被调查者休闲消费场所的选择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传统消费场所仍居主导地位, 而选择文化创意街区的居民仅占14.22%, 居民对文化创意消费场所的认知有待加强, 但这也恰恰说明文化创意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调查也显示出河北省居民对剧院这种休闲消费场所的认同度不高, 仅有8人约1.96%选择了此种休闲消费场所。见表一

5. 被调查者对文化创意地标 (标志性区域或地点) 的反应。

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河北省出现一个独具创意、时尚舒适的文化创意地标 (标志性区域或地点) , 约有43.4%的居民选择一定会去体验一次;其次, 约有26.3%的居民选择听朋友或别人推荐才去;而会因交通不便或距离太远等原因不会去的居民占样本的19.6%。由此可见, 河北省居民对独具创意的项目有较大的兴趣, 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应尽可能注意项目的可持续性及交通的便利性。

6. 被调查者对现有文化创意广场和文化休闲概念的了解情况。

笔者重点调查居民对石家庄市的文化创意广场的了解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 居民比较了解的是省博物馆广场, 选择人数占到样本的45.4%;对于开发时间较近的石门1925国际文化创意街区和河北文化创意园 (新开发区) 了解程度最低;在被调查者中竟有32.7%选择都不了解。由此可见, 河北省对于文化创意广场的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的了解程度较低。

河北省居民对文化休闲商业概念嘉年华了解较多, 占到样本总数的41%;而对于其他休闲商业概念例如SOHO空间、文化创意工坊、Art-Mall等, 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被调查者中有25.9%选择都不了解。

7. 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类型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 河北省居民的主要文化消费为:电影电视 (电影院、网上购买影片、音像制品、衍生产品等) 、休闲度假 (旅游、度假村等) 和娱乐休闲 (游乐场、主题公园、酒吧、KTV) , 而动漫游戏产品 (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动画片、动漫衍生产品等) 、文化创意品 (潮品、创意礼品等) 、演出产品 (话剧、文艺演出、相声等) 、艺术品 (画作、工艺品、装饰品等) 等方面的消费仍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8. 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情况。

对河北省居民每年文化消费平均支出的情况统计分析 (见图二) , 分析结果显示, 每年文化消费平均支出在3000元以下的占多数, 约占到全部样本的65%, 每年文化消费平均支出在10001元以上的仅占到全部样本的10%。来自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的最新调查显示, 仅2012年上半年, 石家庄市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6243.20元。其中:20%低收入组人均4353.32元;20%较低收入组人均5682.15元;20%中等收入组人均5950.69元;20%较高收入组人均7356.64元;20%高收入组人均8878.31元。由此可见, 河北省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三、河北省居民文化产业消费特征及建议

1、文化产业消费主体以青年人为主, 文化产业消费主体文化水平较高。

从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 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为20-30岁之间的青年人为主, 表明河北省文化产业消费者年龄分布不均。分析表明,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内容不丰富并且需求分布不均, 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开花。河北省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水平较高, 一方面体现文化消费与文化水平有一定正相关的联系, 另一方面, 也反映着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群体面较窄, 这需要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注意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

建议:文化企业在生产制造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前, 要以不同受众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思维为支撑, 使不同年龄层的文化消费者活跃起来。

2、文化产业消费主体年均收入水平较低, 文化产业消费占总支出比例偏低。

河北省人均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下等水平, 这造成居民的文化产业消费偏低, 不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能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经济跟不上文化需求的步伐, 文化需求就有可能降低, 这样一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受到阻碍。与此同时, 调查中还发现, 在居民年总支出中文化产业消费支出较低。

建议:经济建设与文化产业建设同步进行。目前, 河北省以“建设经济强省”为发展核心, 这保障了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但同时需要经济、文化两手抓, 相互促进, 相互支持才能提高河北省整体的文化形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营造文化氛围, 吸引更多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进驻河北, 从而推动河北省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3、居民文化产业消费场所和项目欠丰富, 不利于产生文化消费。

从调查中显示, 居民选择文化休闲娱乐的方式主要是大型休闲购物广场和公园, 这两个文化场所属于公共性质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是非直接产生文化消费的场所, 不利于直接产生文化消费。

建议: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鲜少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和项目。从政府层面, 应着重促进建设一些群众认同度高、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项目, 并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文化产业企业层面, 应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行业知名品牌。加大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

4、居民对“文化创意”概念模糊。

从调查统计中看, 居民对文化产业的一般概念比较清晰, 但对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概念相对较模糊, 笔者还对河北省周边发达的北京、天津两直辖市的居民进行了街头随机口头问卷调查, 北京、天津两地居民对文化创意相关概念的了解更多, 并能够说出与文化创意有关的文化创意场所和该场所的主要文化功能和文化产品服务。

建议:河北省各城市在今后的文化地产规划中, 应该加强文化创意元素的涉入, 引导居民对文化创意概念的理解和消费。

5、居民对河北省整体文化印象模糊, 文化整体形象较弱。

通过调查走访河北省内外居民发现, 民众对河北省的文化印象比较模糊, 普遍认为河北省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 缺乏自己的特色, 文化品牌意识淡薄, 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政府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建议:尽快定位河北省文化形象, 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文化形象建设, 官企研结合, 政府牵头, 校企合作, 合力将河北省文化形象建设工程做好、做稳, 建设有河北特色的文化产业和良好的文化形象。

摘要:目前,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低端的、落后的局面, 本文通过在河北省主要城市范围内开展的居民文化产业消费习惯的调查发现, 存在文化产业消费占总支出比例偏低、居民对“文化创意”概念模糊、文化消费项目单一等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不同受众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思维为支撑, 尽快定位河北省文化形象, 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文化形象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文化产业,消费习惯,调查

参考文献

[1]杜开林, 赵欢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1 (2)

[2]葛红兵, 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科学发展.2009 (12)

[3]林东升.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东岳论丛.2011 (5)

[4]林丕.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新视野.2009 (5)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10

关键词: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跨界发展

常州市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涌现出一大批创意产业企业。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 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度更大, 如何推动基于文化消费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 已经成为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实证分析

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休闲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基地两个层面。

(一) 文化休闲旅游业

适应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 常州市深度挖掘创意生活体验区、数字娱乐体验区、人文休闲农业观光带等特色潜力行业的文化内涵, 主动适应消费消费需求, 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活品质行业和文化休闲旅游行业。以现有景区改造和转型升级为契机, 以提升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 以文化旅游景区和创意园区为依托, 采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品创意与服务创意相结合的原则, 整合资源, 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形成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结合古运河申遗、古运河石龙嘴传统风貌区改造, 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 依托古建筑群和工业遗存。“孝道园”、“春秋乐园”和“嬉戏谷”等主题公园成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成功模式, 体现了文化消费特色, 打造了“中国孝道”、“春秋文化”和“动漫文化”等文化特点。此外, 还涌现了若干个其他方向的跨界发展模式, 例如金坛和溧阳的创意农业发展。

(二) 创意产业集群

常州市创意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经过7年成熟运营, 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 逐步形成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广告、创意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作出了《炮炮兵》《恐龙宝贝》《小龙甜品工房》《云彩面包》《麦拉风》等百余部动漫文化精品, 创造出了爱尔威“火星车”、赞奇渲云平台、四海商舟跨境电商平台、化龙巷等一批行业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形成了“三名”商标18个。并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 2014年完成产值达260亿元。

基地打造常州模式的“众创空间”, 为创意产业企业创客提供“众创模式”, 有的坚持致力于细分领域发展, 扩大市场占有率, 比如翔云测控、世轩、oki等企业;有的跨界理念玩得好, 善于整合资源, 比如天马科技、香传、融商智投等企业;有的险中求胜, 自我转型, 技术过硬成为不败法宝, 代表企业有赞奇科技、金刚文化等。

二、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实证分析结果

(一) 跨界发展方向单一

从产业网络视角分析看, 我国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主要包括创意产业主体跨界发展、创意产业行为跨界发展和创意产业资源跨界发展等模式。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主体跨界和资源跨界发展, 例如对旅游资源的跨界发展, 而缺乏行为跨界。

(二) 文化消费作用不够

文化消费作用的发挥与本地的历史等因素有关, 常州市历史资源开发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深入开发和挖掘常州市历史。目前, 文化消费主要开发了春秋文化、运河文化等方向, 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竞争力还不够, 缺少像刘三姐、西湖千古宋情等经典剧作。

(三) 产业平台创新不够

常州市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创意产业基地内, 创意产业基地内创新平台不够丰富, 缺少像“众创“这样的成功模式, 需要创新出更多的创意产业企业发展模式, 尤其要创新出跨界发展的创新模式。将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与其他产业融合, 突出文化消费的作用。

三、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措施

根据已有的跨界发展方向或模式, 结合文化消费作用机制, 研究常州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提出相应措施, 重点从政策层面、市场机制、科技支撑、文化开发和消费引导等方面提出。

(一) 加强政策层面支持

常州创意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相对发达地区比较薄弱, 从而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更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尽快研究出台实施细则, 优先用于支持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及举办重大创意产业活动。同时, 对现有散落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涉及创意产业内容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 汇编成册,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信息对称并认真贯彻落实。对于积聚发展的创意园区, 给予区内企业一定的税收返还优惠, 用于基地建设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完善创意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本市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但保或风险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创意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与创意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试点等新方式, 拓宽解决中小创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建立创意产业风险投资种子基金, 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 提供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或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直接以股本方式注入资本。

(二) 加强市场机制构建

常州创意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创意产业市场主要构成。因此, 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合同发展, 政府政策是支持与引导, 市场机制作用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转换政府政策方向, 更多的激发和引导创意产业内的企业自由发展, 增强广大创意企业跨界发展的内生动力, 给予实现跨界发展的企业更大的奖励和支持。充分利用好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 创新出更多的“众创”模式平台, 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向。

(三) 注重科技作用支撑

梳理世界创意产业发展, 可见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它与科技创新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在创意产业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科技创新作为技术后盾和催化动力, 构成了科技支撑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重视科技作用支撑, 加大与科技对接, 可以更好推动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常州市应当重点引进动漫、声光、设计、传播等工具层面的技术, 注重文化层面的技术创新, 促进现有创意企业实现跨界发展。

(四) 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引导

文化资源开发则是挖掘与保护常州和全国文化特色的项目, 增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方向和竞争力。重点做好旅游业、农业、工业、广告、电子商务等跨界发展方向的文化消费开发, 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方向, 从而形成更多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加强常州市文化消费宣传, 通过媒体加强市属文化消费宣传, 让广大市民知道常州市的悠久历史, 增强其文化消费的意识。

(五) 明确统计指标考核

客观评估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非常重要, 统计部门应同有关部门, 在国家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下, 加强研究, 尽快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创意产业现状和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成果。同时, 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强化对全市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考核, 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按照年初下达的创意产业发展指标要求, 加强日常督促;建立创意产业分析例会制度, 加强创意产业发展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13, (08) .

[2]赵渊.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模式、策略及路径[J].北方经济, 2012, (09) .

[3]杨永超.产业网络视角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4, (12) .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广告;文化扩张;商品神话;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070-0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广告作为一股重要的传播力量对市民消费观念进行引导,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跨文化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区别

跨文化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产量的提高、交通能力的提升,市场的范围必定扩大。当商品的销售范围超出了国界,就诞生了跨文化广告。我国学者贺雪飞對跨文化广告给出了界定,他认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间的广告传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国范围内的跨种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广告信息从一国向另一国的流动”[1]。传统的广告大都局限于国内或者本土局域地区,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相对本分。传统广告尚未冲出国界,对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而跨文化广告顺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对于企业而言广告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推销商品观念、劳务资源,但是由于跨文化广告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广告,中间便有国别、地区、文化间的差异。那些能够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企业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这里就有我们提到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它使用奔放、张扬个性的广告形式向中国输入西方的个性自由,颠覆了传统广告的价值观念。

二、跨文化广告:合法的文化扩张和侵略

(一)籍借西方强势文化,强化广告文本的视觉冲击力

近代中国人西化情节较甚。可口可乐公司仅仅抓住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借助母国的硬实力,选择代表本国文化的符号,建构具有强势扩张力的广告文本。作为饮料业的“老大”,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主题不断更新变化,以保障可口可乐永远代表时尚与活力,变化的主题、不变的思想一直遵循的销售原则就是“因你而变’。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谦让,将消费者个人需求时刻作为该企业最高执行目标的理念,为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开端。在文本广告中,利用中国的人物形象销售传输西方国家理念,该公司在进行视频广告传播时,为凸显碳酸饮料的阳光和活力,一般都会选择运动巨星代言,并且基本为国际巨星,中国一直是个相对保守的国家,本国英雄主义和爱国情结尤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利用中国人这种心理,在我国的营销策略中选择了姚明、这样的国际巨星代言,姚明代表的是一个积极阳光活力的符号拥有庞大的母国粉丝,尤其是姚明灌篮动作完成,接下来会有畅饮可口可乐的面部满足感的特写,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增强了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所谓爱屋及乌,可口可乐在这片土地上热销也在意料之中。产品的包装也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习惯了中国文化简朴实用包装,在跨文化广告中看到一罐罐包装精美的饮料和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标志、包装图案后,心理上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二)“来自西方”的商品形象塑造

跨文化广告非常重视通过强调商品的产地来赋予商品的西方国际身份。通过强调“西方产品”为商品镀金,从而获得输入国市民的认可,这样的案例自古有之。20世纪初,英商华茂公司在推广其代理的名酒广告中强调“英国秘秋司名厂所出各种名酒如老牌海寿特、司讨脱等,均为该厂供应英宫贡品,质良味美,驰名久远”。利用这种诉求手段,不仅建构了商品的西方形象,更界定了品牌的目标消费者阶层,赋予商品地位、身份等象征性的功能。

(三)参与中国,制造全民文化共享假象

2003年8月3日,北京奥组委为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举行盛大揭幕仪式。同一天,100万只印有信会徽的可口可乐限量精美纪念罐正式上市。2008年中国盛世奥运主办方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全民为此欢腾之际,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系列举动令国人产生错觉——西方在吸收、共享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越洋远播。殊不知,当我们陶醉于对自身文化的赞赏时,可口可乐也实现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扩张,对以后持续而长久的西式观念渗透中国疏通了渠道。

通过合法的文化扩张,跨文化广告实现了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借用,全方位的改变着市民的消费选择,促使市民在购物选择饮品时不自觉的将可口可乐放进购物车内,无形中接纳着西方国家为输入国定制的消费模式。回望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这种照顾输入国文化元素的意识,尽管有些企业尚未形成跨文化的影响力,但最初的定位值得肯定:诞生于西安古城的米旗饼业,无论近年来LOGO的不断创新微变还是企业定位、提供西式糕点都符合西方文化的姿态。英文标识“maky”更是塑造了一种西式文化假象,前瞻性的企业文化和跨文化意识为自身国际性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三、商品神话——市民难抵物质诱惑

更多的商品能渗透到近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单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与独特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经过跨文化广告的“商品神话”[2]策略,它已经变成了“物神”,是西方物质文明的代言人,成为科学、文明、健康的使者,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拜物教”的流行让市民追求物质享受,西方商品提供的物质能量让使用它的人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一)“卫生”一词承载西方文明席卷中国市民消费意识

跨文化广告在利用各种技巧构建商品神话的过程中,掀起了一股卫生狂潮。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制约下,文化输出国标榜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饮食行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跨文化广告善于借助各种话语来建构商品的意义,其中包括卫生话语。因此,在中国人对本国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对外国企业还残存希望。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适时投放生产广告,详细讲述生产无菌化、全自动灌装技术。可见,饮食类商品经过广告的“卫生’诉求,已经获得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美味、更能带来健康的魔法。

(二)健康,是市民基本的诉求,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的中国人而言,健康成为一种奢侈。跨文化广告却擎起了“健康”大旗,为中国大众送来了健康的“物神”。2009年秋季可口可乐公司以健康的名义推出零度无糖饮料,旨在面向肥胖人群购买可乐时的矛盾心理,借助健康话语的跨文化广告如此之多,他们不断整合,建构了一张健康之网,众多健康物神成为网中之主,而网中的受众无不崇拜这些健康物神,因为它们能让健康、身体无疾成为现实。“健康”话语成为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社会物质下的必然追求,使得人们在丰裕的物质满足后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愈加苛刻。

四、生产虚拟世界,渗透意识形态

跨文化广告在为商品制造营销神话时,会自然的在广告文本中设置各种理想的生活场景。广告生产出来的场景会引导市民转变生活的方式,效仿并模拟直至内心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广告制造的商品神话只有落实到具体可感的生活环境、与消费者的文化产生共鸣才可以创造商品的商业价值。在看可口可乐的年度广告汇总时惊奇的发现:该公司针对亚洲地区的跨文化广告塑造的虚拟世界基本以西方世界为模板,在塑造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尽管有中国的明星代言,有中式的公共运动场所,但是它的整个生活情调是属于西方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移植到了中国的西方世界。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中国人,过着理想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一种西方式的生活。中国人讲究含蓄,引而不发。跨文化广告中对公共场景的呈现是为了告诉中国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场景符号里你也可以过我们广告里教你的生活。可口公司的广告几乎完全在运动场景中实现。运动成为支撑虚拟世界的一种休闲方式。以前中国人早餐主要是豆浆、包子,而西方价值观念通过跨文化广告告诉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喝牛奶、吃面包,营养又美味,激发市民的模仿心理。创新观念和功利观是西方国家走向富强和全球扩张的助推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市场竞争意识使西方国家不断创新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份额不被淘汰。竞争意识在中国的兴起令墨守成规的企业意识到危机,淘汰并发展起一批新型活力产业,但西方的功利观使国内市场逐渐消失了人情味,催生拜金主义,并呈暗涌之势,中外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交融都是市场化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其所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经济强大的国家, 其文化也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广告是一种营销行为, 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其所宣扬的文化势力有很大关系”[3]。强势文化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入他们的意识观念,弱势国家在接受其意识形态时也应当保持自我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从国门向世界敞开之日,西方国家瞅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运用中国市民的消费心理,从“惊奇、向往、尝试、习惯”一步步传输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营销理念,先把中国市民的头脑观念塑造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再推出商品占有消费市场份额,跨文化广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着先锋冲阵的莫大功劳。作为弱势国家,如何应对跨文化广告夸张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强势文化潜力;其次,我们也要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广告等大众文化载体传播民族文化,以应对跨文化广告附加而来的西方不良思想,提升市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既是本土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本土广告塑造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本土广告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舞台畅响“中国旋律”。

参考文献:

[1]钟书库,张文琪.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国元素[J].新闻世界,2009(9).

[2]庞爱菊.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贺雪飞.论跨文化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J].新闻界,2007(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篇12

关键词:消费性服务业,智情一体化,“4力”,“3维”,关联性,模式

一、引言

消费性服务业指为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这类产业因其消费性服务的特点对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和情商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些要求, 相关研究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到, 尤其是从市场需求视角研讨这类应用型人才“融情商于智能培育”的理论和方法更为少见。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只有紧跟产业的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消费性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供给严重不对称, 造成人才市场供需的结构性断层。在调研中, 许多企业对从业人员更强调态度、情绪、意志等情商因素。寻找一条富含创新意识, 将素质教育、能力训练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构建高效率的、适用性强的、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策略, 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江苏省在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进程中还处在起步阶段, 要完成应用型大学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从实际出发, 锐意创新,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力与情商兼顾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培育现状

(一) 国内外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培育现状

国外大学服务管理类本科非常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情商训练。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模式,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师资国际化, 产教研结合, 课程设置视野宽阔, 新课程紧密追踪业态发展, 校企合作, 注重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基本能力和适应不断产生的新业态的职业迁移能力等。

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是本世纪才有的专业, 立足于文化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 至今尚无公认的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少高校这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定位过于宏观;还有的过于强调技能和单一的职业化;许多应用型高校为消费型服务业培育人才的专业教学模式落后于产业发展, 缺乏现代化意识, 在实践中单一强调技能, 师资不稳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消费性服务业人才的需要,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型服务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 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培育的两难处境

江苏省设立文化产业管理的高校近10家, 大多数教学型院校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向教学研究型甚至研究型高校看齐, 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 从师资到教学内容基本照搬其母体高校强调学术体系的模式, 造成许多学生研究基础不扎实, 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学生的两难局面, 直接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和脱节。已有一些本科高校意识到这一问题, 努力与市场接轨, 强化技能实践环节, 但在实践中往往偏重简单的操作环节, 与理论指导脱节, 接轨的结果往往使一些本科教育肤浅化, 学生缺乏本科生应有的学术视野, 就业取向与专科趋同。

(三) 消费性服务业对管理人才的情智能提出了新要求

消费性服务业职业经理人是这类产业健康发展所依赖的中坚力量, 这类人才应该是消费型服务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这是发达国家同类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与人沟通交流是这类专业的共同特点, 所以这类职业经理人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等智能要素、专业技术等技能要素以外;还需要包括忠诚、意志、心态、勤奋等情商要素。而后者恰恰是我们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所忽视的。

三、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界定

消费性服务业具有鲜明的现代服务业的特点。笔者分析了中外管理专家提出的多种能力, 重点借鉴了美国的SCANS标准 (美国劳工部对“职场能力”的评价体系) 和教育厅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基本能力体系, 结合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特点, 提出相关企业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学习、思考、预见、组织、沟通、表达、执行等多种能力,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向专业人士和消费性服务管理产业成功人士进行广泛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针对性地分析归纳出4种关键的职业核心能力:即主动学习力、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和综合执行力, 简称“4力”。

结合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消费性服务业基础层次管理岗位的要求, 以上述“4力”为行, 以企业管理能力的层次为列, 构建出“4力”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见表1) 。

主动学习力的要点是“主动”, 带着工作中的问题主动进行有效学习, 是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态的基本前提, 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逻辑思考力以求“真”为本质, 是探究行业各种业态的运营规律进行业态创新的基本能力层次, 是专业理论教学的重点;人际沟通力以“和谐”为取向, 这是消费性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能力, 沟通要在复杂的博弈中求得平衡, 在实践中锻炼提升;综合执行力以“实”为特征, 要求行知合一, 踏实干事、拿出成效, 在社会大课堂中能独当一面地执行任务, 解决问题。

四、消费性服务业联系密切的情商要素“3维”及其个性化描述

情商指人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品质, 是自我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 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较大关系。消费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因其与人打交道的特点, 对情商自然就有较高的要求。总体上说, 相对于智商 (IQ) 人与人之间的情商 (EQ) 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异, 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发展起来的。项目组在燕国材对非智力因素划分的第三个层次里的12项因素的基础上, 依据心理学上的个性量表、营销学上的个性量表、品牌个性量表, 针对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特点, 在征求了南师大心理学院专业人士的意见后, 归纳凝炼出了影响消费性服务业就业竞争力的情商因素的简要量表, 该量表把情商因素分为情感、态度、意志3个维度, 简称“3维”, 每个维度各用若干个性化元素进行描述 (见表2) 。

五、对“4力”和“3维”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研究组通过问卷的方式对近年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基于4种职业能力和3类非智力因素设计的李克特量表, 由就业单位和原班主任负责填写,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三江学院文管专业近一、二年的毕业生。共随机发放430份问卷, 实际收回428份问卷, 提取有效问卷402份。借助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测试后, 借助SEM (结构方程) 方法, 运用AMOS18.0统计分析软件, 对职业竞争力和情商因素的关联程度进行了系统分析 (见表3) 。

实证研究表明:

第一, 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和文管专业的职业特点, 依据美国SCANS标准等, 在征求相应用人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 提出的由人际沟通力、逻辑思考力、积极学习力、综合执行力构成的“4力”对消费性服务业具有效性。

第二, 构建的“3维”情商测量体系, 对消费性服务业人才“4力”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第三, 根据SEM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算结果, 计算出情商中“3维”均与职业能力“4力”有相当高的关联度, 但其个性化描述性元素却不能单独产生影响, 只能综合对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起作用。

第四, 职业能力由智力因素和包括情商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影响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情商因素的培养, 需要与职业能力一块进行。

第五, 情商提升的心理训练, 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 必须贯穿于学校活动的所有环节, 尤其是实践环节来进行。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 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和文管类专业的职业特点, 提出影响职业能力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块起作用的“智情一体化”培育模式。

六、基于实证分析的“智情一体化”培育模式的提出与实施

(一) “智情一体化”培育模式

情商 (EQ) 水平提升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训练。但中小学应试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 需要到高校来补课, 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由于需要与人打交道, 对情商要求更高, 但高校一般没有条件进行系统、专门化的心理训练, 只能融情商训练于知识传授、智力培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基于上述研究, 笔者提出融情商提升于知识传授、智力培育和日常生活管理, 知识、能力和情商相契合的“智情一体化”培养模式。

在“智情一体化”培育模式中, 情 (EQ) 是相对于智 (IQ) 提出来的概念, 两者相互独立, 相辅相成, 互为影响;基于“智”提出的“4力”和基于“情”提出的“3维”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如“意志”和“积极学习力”的关系, 智商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 学习效率虽然不如高智商者, 但是, 有时能比高智商者学得更好, 成就更大。因为坚强的“意志”容易造就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使之勤能补拙。在长期不懈的积极学习中, 人的意志力又会不断增强, 两者互为促进。总而言之, “4力”的四要素和“3维”的三要素之间两两影响, 充分发挥以情商为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可以将该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二) “智情一体化”模式的实施

上述研究表明, 对文管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情商包括3个维度, 其中“情感”维包括成就感、荣誉感、集体感、自尊心、自信心等元素;“态度”维包括诚信、热情、灵活、友善、勤奋元素;“意志”维包括有恒性、自律性、有序性、责任性元素。实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实际, 有所侧重地综合培养这些素质, 这样情商因素和认知因素相辅相成, 才能使得智力因素、内在智慧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 取得好的效果。

1. 课堂教学中以“智情培育”为基本要求。

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立足于文化服务类产品的创造, 这种生产精神产品创造, 是生产者将具体的情绪情感等情商因素融入到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情商。课堂教学应以“智情训练”为基本要求。由单一的“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智力训练, 向“指导性授知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 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推行团队式互助学习, 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 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情感态度, 提升学生的情商。

2. 实践环节进行将“4力”“3维”细化为评价依据。

实证表明, 虽情商“3维”与“4力”有相当的关联, 但这些“3维”中具体的描述性元素与就业竞争力的关联度均较低, 表明具体描述性元素对就业竞争力不可能独立起作用。要提升文、旅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 必须综合性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商因素, 融情商的心理训练寓职业能力培养之中, 综合性地培养。因此, “4力”是职业能力, “3维”是情商素质,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实践的过程中以“4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4力”“3维”导向, 进行专业实践, 将原来较粗放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按“4力”和“3维”的要求进行细化, 建立“智情一体化”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这种能力/素质型评价体系有针对性, 对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也更为有效。

3. 第二课堂任务引领, 发展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教师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 主动联系相关的文化企业, 开辟服务社会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 包括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各类专业大赛和各种企业实践项目等。在第二课堂中, 任务引领, 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任务执行能力, 又让学生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4.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注重习惯的长效性培养。

情商训练不是知识传授, 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习惯的逐渐养成。从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出发, 在学习和日常管理的主要环节上, 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年工作计划的制定, 设计一系列以职业能力提升和情商心理训练为目标的专业实践活动, 落实在每个学期, 由业务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共同负责;同时把对情感、态度和意志等情商因素的训练与学生日常规范管理有机结合, 由辅导员实施管理, 并建立相关培养档案。

另外, 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 不同类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情商虽然可以培养, 但个性却难以培养, 对不同的学生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 知识能力的更新非常快, 学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力,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适应岗位的迁移。情商培养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有波动性的特点, 常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所以, 在对情商元素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习惯养成训练。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胜任素质、积极性、协作性的员工能力与企业人力资源体系重构[J].改革, 2011 (6) .

[2].田喜洲, 谢晋宇.我国旅游业创业者胜任素质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10) .

[3].马发生.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教育分工及调整途径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0) .

[4].粟娟.让“学生成为旅游职业经理人”[J].科教文汇, 2007 (7) .

上一篇:多元化公司下一篇:小学语文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