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精选12篇)
我国文化产业 篇1
我国现在运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才能培育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够大发展。为此,要使我国从“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要立足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一、创新文化观念
首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解放思想,摆脱一般狭隘的乡土意识,将我国文化产业自觉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地与国内外文化体系不断磨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创造出一种既反映我国文化积极成果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文化。第三,要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沟通,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切不可重复虚无和妄自菲薄的思潮,而犯下简单模仿西方文化产品的错误;也不可盲目认同西方的流行原则和话语逻辑,而损害本土的国家利益、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要积极预防和抵制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要坚决给予取缔,要高度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
二、创新文化体制
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调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继续完善符合WTO体制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化。其次,制定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允许和鼓励文化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政府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第四,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减少行业部门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摆脱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第五,制定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力度,尤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创新产业经营体系
首先,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治理与淘汰一批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经济社会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培育一批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区域。要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建设,最终构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第三,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劲的跨国公司、跨区公司。第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产业输出转移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与网络技术,努力开拓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渠道,通过直销、代理、合作经销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网络。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建设,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管理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势品牌,品牌个性既要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也要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力求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具有知名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第六,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群众需求和文化消费为出发点,使题材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产业精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缩小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逐步使我国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国。第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民俗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娱乐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出版业、广告业等媒体产业,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
四、创新资源整合体系
首先,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要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全国范围采购、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 其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以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有效地对我国宝贵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研,科学地认知我国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特别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从而统筹规划,联动开发。第四,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整合和精心提炼各种资源,尤其是吸引世人眼球的原生态宝贵资源,对其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宏扬,强势包装、宣传和运作,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最佳看点、亮点和卖点。
五、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要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文化产品创新。首先,在文化产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上有所突破。重点解决文化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科技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其次,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推进艺术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结合,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具有我国优秀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入国内与国际市场。
六、创新人才建设体系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人才是根本,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工程。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第二,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学习和专业培训。第三,要运用艺术和经济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急需的各类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第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专项基金,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用政策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成长。
我国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拓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同样,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庞大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既能全面汲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才能培育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够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产业经济
我国文化产业 篇2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 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环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问题探讨 篇3
摘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支持,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本文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意见。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体系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如何建立文化产业良性的投融资体系,实乃当务之急。
一、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证券市场融资难
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长;金融机构对新兴的文化产业不了解,信贷人员对文化企业业务不熟悉;内容产品难以抵押,也难以以产品本身获得担保,而且收益风险也相对要大许多。此外,文化产业成为公众公司上市融资,在许多方面受到政策限制。例如,文化产业类企业上市规模偏小,目前许多国有文化企业仍然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难以对自己的投融资决策承担市场风险,并成为文化市场的投融资主体。
2.政府支持不足
近些年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但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政府投入仍明显不足。比如,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采用专项资金形式,资金规模不大,且使用方向也有限制,无法满足日趋巨大且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15%以上的年增长,增速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水平,但文化产业的总量还很小,2007年仅占GDP的2.6%,2008年估计占GDP的2.99%。
3.融资渠道有限
目前,政府财政投资占62%,社会投资仍然较少。内源资金积累严重不足,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弊端就是企业自身资金积累不足,文化产业尤其如此。风险投资也是文化产业一种重要投融资模式,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面临的风险也要高于其他行业,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与资本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双赢价值诉求。但是风险投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总之,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尚未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格局,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要求很不适应。
二、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的先天局限性
(一)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权不清晰。(二)投资风险大。消费者需求不确定导致文化产品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三)文化创意企业自身信息不透明。文化创意企业信息完全是内部化、不透明的,资金提供方很难找到具有说服力、公信力的信息。并且,文化产业自身无形资产占的比重比较大,使得投资者难以承担巨额的风险损失。(四)
资产、收益特点致使担保困难。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大,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无法提供备查的资料,预期收益的评估难于进行,不能形成贷款的依据。
2.外部环境不健全导致文化企业融资难
(一)投融资政策不完善导致融资渠道缺失。准入政策不完善,民间资本经营范围还是较小,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还不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入文化产业领域。(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导致文化产品“质押”存在很大障碍。我国作为质物的版权在评估和交易机制上的不完善,以及可作抵押物的有形资产的缺乏,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四)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文化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
三、完善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建议
(一)构建文化产业投资保险制度和担保制度。不仅对于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弥补文化企业实物资产抵押不足的缺陷,而且可以为保险公司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利润来源。(二)搭建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文化产业是一个封闭性很高的产业,搭建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就是要为文化产业投资者提供及时、全面和权威的信息服务,使投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三)金融创新。大力推行信贷创新,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四)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国内主板市场,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绿色通道”;二是探索、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三是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五)加快中介服务建设和法律建设。信用担保、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评价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为文化企业利用无形资本融资创造条件。(六)整合资源,积小成大。通过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打造多元化体系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李微.美國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析.新闻界.2007(1):12~15.
[3]侯燕.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及融资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10(9):16~18.
[4]高旸.文化产业融资解析.财会通讯.2010(32):5~9.
[5]李艳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特区经济.2010(3):36~39.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篇4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他们联合撰写的文章《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此后, 尽管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研究很多, 但时至今日, 国际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界定, 如表1所示。
国内外学者也发表了一些见解, 具有代表性的有:
日本的日下公人认为, “文化产业是创造某种文化, 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席贾斯廷·奥康纳认为, “文化产业就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 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叶朗认为, “文化产业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研究课题组认为, “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 新的国家文化产业框架体系, 应该具有清晰地核心产业和明确的重点产业, 其结构应是一个有核心产业为‘头部’, 重点产业为‘两翼’, 其它产业和相关产业为‘尾部’的雁形结构。”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2000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随后, 在十五、十六、十七大报告中, 文化产业地位逐步攀升, 成为了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近些年来,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是越来越重视,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年以来篇名中含“文化产业”的文章登载数量对比也可以看出, 如图1。
这些文献既包括对文化产业政策及体制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 也包括文化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等。
(一) 文化产业政策及体制研究
傅守祥 (2004) 指出, 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瓶颈, 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步伐。
章建刚 (2003) 回顾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历程以及相关文化政策的出台, 并以广州地区对报业的探索为例, 总结经验, 提供借鉴, 为未来政策的出台做出了指向。
胡惠林 (2005) 、仇小敏、高剑平 (2005) , 孔向东 (2004) 等, 对此也做了相关讨论。
(二)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祁述裕、韩骏伟 (2006) 深入分析了新兴文化产业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即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 部分传统的文化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 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文化内容将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胡惠林 (2006) 指出, 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 也将面临自身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移, 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战略性标志;能否把文化产业的积极成果转化成可供公共文化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 经济效益转化成社会效益, 为社会公平和公民精神健康提供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支持, 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
除此之外, 张晓明、章建刚 (2002) , 王琳 (2004) , 郭来法 (2004) , 王小英 (2006) , 赵继伦、毕秀梅 (2006) , 吴宏放 (2006) , 杨吉华 (2007) 等人也有相关文献论述。
(三)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是当今研究的主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 包括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二是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 包括全球化下的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代表文献有:
林拓、张修桂 (2003) 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环境引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活力三方面论证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 并提供了三大战略选择。
祁述裕、殷国俊 (2005) 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 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并对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若干建议。
还有来自赵振宇 (2002) , 汪凌云 (2005) , 花建 (2005) , 郑林 (2005) , 李国刚、张志刚 (2000) 等人的文献。
(四) 其他研究
近两年来, 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的互动与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成为了热点, 还有部分文献重点讨论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主要文献有:崔向阳 (2008) 的《南京市都市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研究》, 高金晔 (2006) 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集群发展》, 纪建悦、燕欣春的 (2006)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机制问题的探讨》, 陈玉玲的 (2008) 《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
除此之外, 对文化产业研究的专著数量也大幅增加, 最早向中国系统介绍文化产业的著作应该算是日本学者日下公人的《新文化产业论》。还有胡惠林的《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理论产业与政策》, 花建的《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优化配置》, 江蓝生, 谢绳武、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谢名家等著的《文化产业的当代审视》, 柯可主编的《文化产业论》, 花建、巫志南、郭洁敏、王国荣、吴文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的《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等。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文化产业的研究呈现了新特点:
第一, 以往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多注重自身的发展, 如文化产业的功能、特点、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文化产业政策和体制等, 较少引入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而2004年以来, 特别是近两年, 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研究越来越多, 如与数字化产业、商业产业等, 并且文化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研究成为了当今主流。
第二, 以往注重文化产业对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影响, 比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 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少之又少。而2006年以来, 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陆续增加, 开始关注农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出路、政策等, 以城市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为借鉴, 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 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定性分析, 经济学、数学的研究方法很少被引用。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文化产业分类及概念以来, 统计数据日益丰富, 定量分析越来越多, 为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研究课题组.“促进法”视角下中的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维度与方法思考[J].文化研究, 2008 (7) .
[2]傅守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J].长白学刊, 2004 (1) .
[3]章建刚.中国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J].文化研究, 2003 (3) .
[4]祁述裕, 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是现实, 2006 (5) .
[5]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 2006 (1) .
[6]林拓, 张修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双向推动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
[7]祁述裕, 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 篇5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作 者:吴春华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0(8)分类号:G0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特点 措施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篇6
关键词:我国 文化产业 困境和难点 条件 战略抉择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各民族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迅猛加强。而全球化的影响和扩散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文化的全球化正在日益凸显出来。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浪潮,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必须制定和研究在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在文化发展方面应对未来所指定的发展规划和蓝图。文化发展战略具有两种存在形式:隐性与显性方式。文化发展战略的隐性方式表现为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文化战略的显性方式表现为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文化战略的显性方式凸显的更为明显,更为强烈,文化产业化的速度和影响力更为快捷和深远。
下面我们就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一探讨。
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困境和难点
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力国力民,又有巨大战略意义的事业,值得为其付出我们的努力。但目前也是一个产业化程度最低,问题最多的产业类别。我国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许多困境和难点,主要表现在:首先,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上,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制度结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模式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对于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这样的一种文化产业结构成分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政府根据文化的意识形态在产业形态上的不同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划分,反映的是对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权限分工的一种行业范围的表述。所以,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涉及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制度的创新,必然要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到文化权利的变动和文化权利的重新分配,这是目前改革最困难的一步。
第二.在文化生产力总体水平上,我们的差距还很明显。只单纯从“物质生产”的角度评价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只从“非生产性”的角度看待文化创作,文化传播及其接受活动,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增加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另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比较淡薄,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教兴国作为第一任务的观念还不巩固。物质资源的开发远远超过人才资源的开发。
第三.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文化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科技竞争力还不能适应综合国力发展需要。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现在基本上还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技术模仿国,还算不上技术创新国。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近年来还有拉大的迹象。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二.文化活动“产业化”的条件
文化从非产业化的社会活动向产业化转化,使文化成为一种资源,就必须对文化活动“产业化”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才能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具体包括:
技术分析:文化产品的“可编码”程度。文化活动必须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且
可以量化统计。技术因素:包括了消费者所得到的产品的技术和材料内容(产品的消耗或生产程序),它可能是指产品本身(一件雕塑品),也可能是媒介(磁带或书),或者是作品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场戏)。
产品分析:文化产品的“可市场化”程度。文化产品可以作为“产品”在市场上
进行交换并使其收益内化。,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物质的依托方式。文学作品要经过作者的物质性写作劳动,经过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等环节,才能以书籍这种物质形式存在下来。绘画、雕刻也要通过对一定的物质媒介的加工制作,才能以一定的形态彰现其艺术内涵。 这些特征在雕刻中最为明显,在绘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 实际上,当文学艺术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手工业走向大生产时,文化生产力的问题就必然会凸现出来。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造精神的心理活动。
产业分析:文化生产活动的“可产业化”程度。文化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经营的资源。既然是可经营和可利用的,就会形成文化产业。文化是可创新的、可变化的、可开拓的、可放大的、可挖掘的。因此,文化产业是可以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经营的,不要把它看成一种纯文化产业来经营。
三.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信息指导、政策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各地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指导和协调,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各地也应将文物古迹、重要文化设施等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凡属文物历史古迹。其管理开发和建设要归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建设规划,应由文化部门参与方案审议。加强对不可再生的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文化市场的游戏规则,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对于文化市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维护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规体系建设。中国已经建立了以《著作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文化产品维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维权制度建设必须在与中国国情磨合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其针对性和对现实的适应性;注意政策、法规、制度的配合,提高相关维权制度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文化产品维权机构的建设,加强文化产品的维权力度,提高维权机构的社会地位,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使之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在资源和资金有限,不搞平均主义,实行“选择与集中“的基本策略,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
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合理有效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办事机构,推动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和产品生产。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欢迎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海外侨胞对文化事业资助捐赠;允许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国家允许和倡导的文化产业;与境外合作摄制影视片、出版图书、制作音像制品和其他文化产品,或兴建文化公共设施;允许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利用外资合作开展考古发掘、文物研究和保护等工作。而且,要充分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广泛了解西方国家推动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同时,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努力获取文化产品出口的外贸利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是落后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可以缩小的,而且通过努力,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可以以强势产业的形象立足于世界之林的。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李昌森.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J].沿海经济2000(11):36-37.
[2]冯子标.打造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文化产业研究.2004,(6):78-80.
[3]张晓明.关于文化产业分析的框架[J].中国社科院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2005(7):50-51.
[4]朱光烈.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N].光明日报.2005,(8).
[5]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J].文广影视网2004,(8):79-80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篇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蓬勃旺盛的发展, 产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 步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 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 400亿元, 比2008年增长10%, 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 052亿元, 比2009年增长18%, 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 000亿元, 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 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 我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软实力排名占全球第三, 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 文化发展要面向全球,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 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 较2009年增长27%, 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 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 500万册的十本书中, 我国占了三种, 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 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 而2002年、2008年分别为为15∶1和6.5∶1。
但是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的来看, 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把握得不是很清楚, 虽然研究者的自觉跟进意识、总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强, 但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存在着两大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 从而导致对国情认识不清,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认识不清;二是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意识, 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方面没有大的建树, 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指导理论上的迷失, 产业发展中许多政策性的瓶颈 (如市场准入问题、投融资问题、资产授权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税收问题等) 无法突破。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 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 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 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 都占据绝对优势。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 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 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 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 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 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 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 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在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组织拥有有序的发展趋势, 其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垄断趋势, 并且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呈现出兼并、收购、联合趋势,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文化产业市场绩效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与文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化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状况是市场集中度低, 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进步缓慢, 市场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缺乏科学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所以我们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 以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 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其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 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 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 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 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 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 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政策作支撑。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纷纷采取措施, 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应对文化产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欧洲国家也纷纷以欧盟为平台, 召开一系列文化会议, 制定多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也要采取措施, 调整变革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文化产业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用来指导和管理文化产业的原则和办法。文化产业政策架构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生产性, 而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因此, 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两个“价值最大化”原则。一是商品价值最大化原则, 政府要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比如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协调、配套服务等, 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原则, 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具有某种有效的维护作用。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 在文化产品的传播中, 强势文化总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 把它的价值观念向其他文化强烈渗透, 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降低外来文化产品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是有进有退。如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干预少一些, 对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干预多一些;对文化企业层次的干预少一些, 对文化产业层次的协调多一些。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以, 我们应该把握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进行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 加大对创新性成果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 分析与综合并重;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指导作用;注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 文化资源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5000年的文化资源宝库, 这为我们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换的时候, 要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 注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国情,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 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 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生动地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 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 从而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回归其应该有的一种力的同构互动关系, 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 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 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关于文化产业的意义, 以伦理原则和法的精神重构文化产业的价值系统, 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系统。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政策的探讨, 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提出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机制, 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 2010.4.
[2]王俊飞.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 2011.4.
[3]宛浩.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 2006.1.
[4]李运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当代经济, 2010.6.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探究 篇8
1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当前, 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 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 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 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 管理理念落后, 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 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 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 文化产业比较小, 财务状况也不明, 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 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 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 并且其信用低, 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 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 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 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 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 被政府包办。由此, 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 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 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 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 更是望梅止渴。
1.3 政策门槛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 但是, 与其他产业相比, 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 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 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 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 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 服务保障机制缺失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 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 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 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 因此,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2 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发展困境的对策
2.1 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 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 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 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 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 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 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 以法律法规的方式, 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 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哪些资本不允许, 哪些是可以投资, 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 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 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改善民资进入渠道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 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 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 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 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 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 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 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 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 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 因此, 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 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 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 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 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 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 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 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 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 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 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 结语
总之,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 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 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降低市场准入, 通过法律法规, 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 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摘要:完善投资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 并针对现存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提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 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 2012 (07) :76-77.
[2]李彬, 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 2013 (04) :60-68.
[3]袁放建, 惠萌, 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 2013 (03) :76-80.
我国文化产业 篇9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
1、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凡影响的民族之一, 数千年积淀而成了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多种类型的文化形态, 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宝贵文化资源。在新形势下, 蒙古族同胞要在既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大力繁荣和发展基于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产业, 尽可能多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型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优势, 我们必须看到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新兴文化产业视角下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2.1、网络文化视角
这些项目可以借助网络文化实现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在网络上宣传这些体育项目和内容。这样一来,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领略到独具魅力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各项体育节目的来历, 图片展示以及具体操作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 可以运用中文、英文、法语、西班牙语以及阿拉伯文等世界主要语种来宣传, 从而满足全球范围内喜爱和热衷于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人们的热切需要。
2.2、文化旅游视角
文化旅游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的支柱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广大地方都基于本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大型旅游节庆。这样就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 通辽市旅游行业从1955年以来就开始举办大型的旅游节庆活动, 密切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阐扬了蒙古族的独特民族文化。而且在大青沟以及珠日河等部分旅游区, 还在旅游景区中融入了民族歌舞, 这些精彩的民族歌舞演出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游客的夜间生活。还能够使得游客有兴趣领悟蒙古族独具魅力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歌舞文化。看草原、骑快马、坐勒勒车、看摔跤以及参与摔跤、赛马、射箭、射驽、祭敖包、访问牧户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极大地充实了在大草原上旅游的活动和项目, 获得了广大游客的普遍好评, 提升了区域旅游业的吸引力, 延长了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时间, 而且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3、影视制作
我国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 而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还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目标。从我国近些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来看, 和蒙古族有关的历史文化影视项目已经出现了不少精品。但是, 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就要以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 在今后拍摄电视、电影以及进行相关文化演出活动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 唤起蒙古族群众的自豪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还提出了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 并预计在2015年努力将文化产业增加值提升到全区GDP4%以上。可以从蒙古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拍摄大量的历史剧, 在其中适度地增加一些和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 而且还要依托高科技来进一步提升影视制作的水平, 大力培育影视制作人才, 建设好呼和浩特、包头以及鄂尔多斯市为主体的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核心区。
2.4、动漫设计
蒙占族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 外来文化对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将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向全球传播。在设计和制作蒙占族历史人物动画形象的过程中, 要尊重历史生活以及现实逻辑, 还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 掌控好历史和创新的关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已经有了不少从事动漫设计的相关公司和教育单位, 他们立足于本地实际, 将数量巨大的文化信息都融入到动漫设计的形象和过程中, 充分地掌握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而且还要根据蒙古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外貌、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以及不同阶段的武器和相关设备等。因此要切实做好做细这些事物,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的民族习俗。蒙古高原有着十分恶劣的气候以及艰苦的生存环境, 因此在设计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民以及游牧狩猎部族的习惯习俗, 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把握蒙占族历史人物形成勇敢性格的原因。这些不仅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气质, 也离不开特别的举止以及习惯动作。因此, 在进行动漫设计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这些历史人物的动漫设计形象可能会对青少年影响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3、结束语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项目和活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可以在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和广告传媒等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可以预期的是,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且这一新兴文化产业还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佘丽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体育文化现状、问题与展望[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0, (02) .
我国文化产业 篇10
第一, 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必然不能重复工业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加。
文化贸易在诸多世界贸易大国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全球文化贸易巨头——美国为例, 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来源, 占美国总出口额的13%。作为世界最大的文化贸易强国,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同军事工业一起主导美国经济的两大产业之一。1996年至2001年, 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6%, 而媒体娱乐产业增长率却达到6.5%。因此, 我国更应重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文化成为国民财富新的增长点, 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力争成为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大国。应充分利用文化产品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的特性, 使对外文化贸易实现可持续增长, 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 发展文化贸易, 以优化贸易结构、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等需求之后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 在此基础之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 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当前社会中, 人们从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而, 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 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贸易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较大份额, 我国以“世界工厂”的形象打造“中国制造”的世界影响力, 但“世界工厂”模式并非我国贸易发展的最终目标。提高我国文化贸易的世界地位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更符合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事实上, 我国的自然资源稀缺, 而人力资源丰富, 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 不仅能够满足本国对文化的需求, 同时能够出口创汇、优化贸易结构。目前, 依托于中国设计提供的服装、武术、餐饮、礼品、玩具、文具、家具、家电等的大量出口, 融合在这些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也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02年, 相关层文化商品贸易额达到2483亿美元, 是核心层文化商品贸易额的2.1倍。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能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 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为依托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文化贸易, 既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维护文化主权、保障本国思想文化独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加纳电影节的创始人Giles Jacob曾说, 美国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出口它的电影, 它感兴趣的是出口它的生活方式。美国愿意通过出口文化产品到其他国家这种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 培养人们对美国的亲近感。我国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带动对外文化贸易增长切实可行, 从而以文化交流带动文化贸易, 以文化贸易增进文化交流。
目前, 我国已与148个国家有文化合作协定, 签署了850多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 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 经文化部批准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约1600起、32000人次, 呈现出建国以来的最好局面。2006年8月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 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搞好对外宣传,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2007年, 中国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年”活动, 是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中俄建立更加牢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行动。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文化资源丰富, 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链增长, 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文化理念, 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认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 采取积极的态度融入全球文化贸易,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贸易结构优化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我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下, 以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 中国文化贸易必将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取得长远发展。
二、我国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增长潜力分析
首先, 传统文化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仍未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商务部的统计数字表明, 2006年, 我国核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为96.53亿美元, 其中, 文化遗产的出口额仅为0.03亿美元。对于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 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仍存在严重不足, 潜力很大, 应采取相关支持措施, 进一步鼓励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多元化, 使得中国文化出口仅靠由动作类产品的“指头”转变为多元一体的“拳头”, 真正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 东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从商务部2007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统计数据看,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APEC、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我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同处儒家文化圈, 我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文化进口占有率不高, 出口数量较少, 在文化产业区域性竞争与合作日渐加剧的情况下, 日本、韩国等东亚文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另外, 中俄两国既是邻邦又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我国文化产品在俄罗斯也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第三,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性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加大。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类文化遗产的“国别”界限日渐模糊。美国迪斯尼等文化企业已经对多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开发。在全球化语境下, 我们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针对目标市场国的特点, 加以中国化改造, 尽量降低文化认同障碍, 打造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文化产品, 中国文化出口的市场空间很大。
第四, 世界华人文化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海外华人总数已经达到5000万, 绝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对中国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一方面, 海外华人本身对中国文化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将带动非华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 海外华人既了解国外文化市场的特点, 有着各种丰富的海外资源, 同时又与国内保持着密切联系, 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 并通过他们建立与外国市场的联系从而开拓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
三、我国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创新思想观念, 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 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例如, 过去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 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 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双重定位, 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确实困难。当然也不能一提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的完全市场化, 完全取消其意识形态功能。毕竟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服务的, 脱离了自己的使命, 一味地追求市场利润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 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 坚持两者结合。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 而且群众乐意消费。“超女”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我国文化经济兴起的开始与标志, 它凭借无限的生命力, 率先冲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管理规则, 恢复了文化的市场本性, 使文化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艺术追求和独享的阳春白雪, 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主的生活消费。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之路, 这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文化,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要遵循文化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 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要严格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 要进一步培育市场文化, 培育一批文化企业使之逐渐壮大。政府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好务, 做好文化发展的规划、政策、思想等工作。
2. 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管理型, “管”、“办”混杂, “政”、“企”一体, 后果就是抑制了文化单位的活力, 使文化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来行使其职能, 而文化经营型企业则被束缚了手脚, 难于以市场需求来谋求发展。因此, 必须要加快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使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是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近年来,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 拓宽融资渠道。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 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三是按照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原则, 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建立文化单位注册登记制度, 合理划分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 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竞争性单位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 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弱质文化产业的现状, 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
3. 健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国家长远的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尤其是在版权贸易和电影的进出口方面。应该进一步放宽政策和下放相应的权限, 鼓励国有的、民营的、中央的、地方的文化力量, 按照国际惯例, 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终结服务。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创新能力严重弱化, 究取原因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力度。一方面, 有的文化机构可以通过进口他国文化产品来复制或衍生更多的相似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如中国音像制品与电脑软件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 一种文化产品获得成功, 其他的厂商就会如苍蝇一样蜂拥而上, 直至榨干最后一分利润, 破坏消费者的胃口, 如当今的大众娱乐与出版印刷业。只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得到有效加强, 文化产品的创造就不会有“活水”的滋养, 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也就永远不会“清如许”。
要大力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 通过立法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本质上讲, 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影视产业一张盗版的影碟不过几元钱, 而正规影视节目影碟值数十元甚至数百元, 其差价就是创作影视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中的版权保护, 就不会有今天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 是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体制的核心。
对于文化贸易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不要过于强调, 不要特别地输出我们的价值观, 而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的原则, 规范政府行为, 为文化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建立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促进体系。
4. 明确战略定位, 洞察市场先机, 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战略定位。要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对一些自己优势很大的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 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强占市场先机, 而对于那些劣势项目, 要尽量避免资金的重复和浪费。要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改变国家过度垄断局面, 进一步理顺产权, 按照“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作战略性调整。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建立, 以提高竞争力。要积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 要洞察文化产业部门兴衰的先机。娱乐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出版文化的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 投入产出效益明显, 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文化产业。现阶段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应是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产业组建”, 以实现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找到能欣赏、接受其产品的消费者。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化, 双方最大程度地相互满足。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 但针对国外不同消费环境和消费对象, 我们必须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采用不同载体和表达方式。除少数情况外,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针对特定国外消费群体量体裁衣和定制定做, 并且尽量考虑现代形式, 比如精美的外型和包装, 实现双语甚至多语的配套。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广营销都要在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和一些地区居民的禁忌的情况下进行。同时要充分了解国际信息, 参与海外华人商会组织的年节活动, 以职业培训、研讨、论坛、庆典等活动为契机, 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
奥运会时期是文化产业实现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拓展的绝佳时期。在北京“人文奥运”期间, 中国的文化产业积极做好自己的产品, 为世界各国来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让他们对中国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他们将这些美好的体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 更多的人能接受中国的文化。这样, 在“后奥运”时期, 就为中国文化产品为世界人们所接受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奥运会是企业营销推广活动走向全球化的大好时机, 世界市场和世界企业的理念因奥运而凸显, 许多企业借奥运会而扩大了名牌效应。中国的文化企业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扩大的自己的宣传, 提高自己在世界的知名度,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可。
任何产品在转化为商品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手段与渠道, 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先进的营销手段与稳固的营销渠道是保证文化贸易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 运用多种营销手段, 拓展文化贸易的渠道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要细分目标市场, 做到有的放矢。在贸易方面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 直接与最终消费者接触,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固的文化营销渠道, 而不是订单式的或外交形式的扶持。
要树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 扩大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 必须尽快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名牌”上下工夫, 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也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要重视科技的运用, 高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引进要从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5. 积极培育大型跨国文化企业, 实施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
世界上文化产品成千上万, 我国独特的文化产品也数不胜数, 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时, 就要重点发展有较强竞争优势、他国不易效仿的文化产品, 如积极发展武术表演、京剧艺术表演, 大力推行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旅游等。可以把这些文化通过各种形式, 如电影、光盘制作等表现出来, 而不拘泥于原有形式。文化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文化企业, 如果缺乏有能力进行跨国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文化大企业, 中国的文化产业就不能充分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就没有竞争力。因此, 发展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 就必须要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文化公司。要借鉴我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 大胆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权,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 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
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也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更是文化贸易的组织者与促进者, 这就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贸易的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相当的专业素养。在国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中国文化贸易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 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 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 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与贸易人才, 就显得尤为紧迫。实践也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 复合型人才也是中国的文化贸易能否走出低谷的关键所在。
我国有13亿人口, 8亿人力资源, 但在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是, 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 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 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 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要保证重点人才的培养, 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文化产业“国家队”。加速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文化商务谈判人才、外语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保险人才、旅游人才等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实行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利用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良好用人环境。另外, 开辟引进优秀国外人才的“绿色通道”, 对文化产业精英实行灵活的引进和管理方式, 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6. 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特勒的产业吸引力因素理论对于选择战略性产业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他认为, 一个国家现在或未来的产业吸引力反映在以下几个因素上:一是高附加值;二是产业关联度高;三是具有未来竞争力;四是产业专门化强;五是出口潜力大;六是本国需求前景良好。从以上几种选择标准看, 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被普遍看好, 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 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而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为代表提出的战略性贸易理论, 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 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 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 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 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 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 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就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 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战略性进口政策是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则主要是指通过国内市场保护, 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 进而扩大在国内外市场 (主要是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 的份额。
用提高关税和进口配额的办法来阻止国外商品进入, 不符合WTO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因此, 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 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按照WTO的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补贴是一成员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提供财政捐助或对价格、收入的支持, 结果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 或者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措施。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将补贴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禁止性补贴通常被称为“红色补贴”, 是成员方不得授予或维持的补贴, 包括两种, 即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可申诉补贴通常被称为“黄色补贴”,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 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时, 受影响的成员方可对其补贴措施提出申诉。不可申诉补贴通常被称为“绿色补贴”, 是指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或虽具有专向性、但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的一切条件的补贴, 包括研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对于这三类补贴, WTO成员方不得提出申诉或采取反补贴措施。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取消所有属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禁止的出口补贴, 在加入之前, 停止维持先前所有的出口补贴计划, 自加入时起, 停止在此类计划下做出额外支付或支出, 也不再免除税收或授予任何其他利益。这一承诺涵盖了各级政府所给予的补贴, 而目前的情况是, 政府出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等考虑, 对文化企业给予了或多或少的补贴, 而且多为直接出口补贴, 属于WTO所禁止的红色补贴。因此, 为免授人以柄,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 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 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 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
首先, 要调整补贴方向。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 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 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 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 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 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如韩国政府特别成立影音分轨公司, 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以上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化折扣对文化贸易的负面影响, 促进了韩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拓展, 造就了韩剧风行东亚的韩流奇迹。还要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资助, 尤其是要支持西部地区积极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 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群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把民族风情浓厚的西部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次, 要改变补贴的策略, 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 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 提高暗补的成分。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乔纳森·伊顿总结了美国进出口银行因为免受金融管制而所享受的各种优惠:一是不需缴存存款备金;二是免于按标准做法注销不良资产;三是免于其他银行必须履行的会计要求。由于所受金融管较少, 资本和借款成本较低, 进出口银行在向美国商品进口商发放款方面, 比私人商业银行更具优势, 外国进口商从美国购买商品可以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在财政方面, 可以给进出口银行更多的优惠, 降低其出口信贷利率, 并对文化产品出口给予倾斜, 具体包括: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在呆坏账的核销方面, 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给予新的优惠措施。
最后, 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在文化产品出口中的导向作用。出口退税所退的税是增值税、消费税, 由于货物没有在国内使用和消费, 且货物进入他国 (地区) 后, 仍然将课以税负, 所以如果不在出口国予以退税, 则无疑等同于对同一货物征收两次税负, 从而增加了货物成本,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因此, 只要出口退税不超过在原产国实际征收的税款, 就不应被视为出口补贴。可见, 出口退税并不违反WTO规则, 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因此, 要提高出口退税率, 给予文化产品出口更多税收政策上的支持。
7. 大力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能和中国实际地位相称。我们应重视文化输出,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 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展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和风采, 缩小我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打造“魅力中国”。
发展文化产业, 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需要弘扬中国经典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推介中国大众文化, 据此着力提高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交流就是有进有出, 如果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满眼都是异国的文化产品, 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创造”却寥若晨星, 我们的文化就会逐渐被国外文化所侵蚀。
“走出去”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主要是有重点地推进文化服务产品出口, 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从现在起到2010年, 实施中国文化感动世界战略。第二步, 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产品出口, 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贸易类产业的结合。从2010年到2020年, 实施中国文化共享战略。第三步, 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 使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打造强势文化和强势经济, 整体推进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从2020年始, 实施中国文化崇尚战略。
第一步战略是“三步走”战略的基础, 对后两步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要根据文化的基本特性和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通过文化服务贸易产品有重点、大规模、高集中地推向世界, 在较大的范围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 增强中国文化的感染力, 增大国际社会接受中国文化的程度, 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把握战略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确立和正确把握战略脉络, 并将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战略重点、战略方向、战略布局和战略保障等。
战略重点是战略基本要素的核心。影视、演艺、出版、动漫等产业是国际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具有易于传播、受众面广、影响力大、能集中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是世界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产业。中国影视、演艺和出版物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动漫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且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将这四个产业作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有利于文化产业较快发展, 形成规模;有利于四个产业互动, 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 有利于进军和站稳国际市场, 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战略方向是指产业发展的定位和主要路线。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应建立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但一定要结合国际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和最新趋势, 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 国际文化市场营销的运作规律和方式, 选择高起点, 数字化、系列化、多媒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战略布局是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力在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国内布局, 应以东部为主, 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 连接周围城市, 向中、西部辐射的格局, 成为支撑文化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聚集区。国外布局, 应加快向亚洲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张, 加大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 集中精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一步打开欧美市场, 以拓展贸易渠道和建立营销网络为重点, 适时以收购、参股和合作等各种方式,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加快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融合, 推进文化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战略保障主要是为实现战略意图而动用的财力和物力。战略保障通常是通过政策的规定和引导来实现, 目前在促进文化服务贸易发展上现已有了一些政策, 在把现有政策细化落实到实处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制定鼓励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在科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政策, 发挥政策体系的综合效应。还可考虑设立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采取发行文化彩票等社会集资的方式, 使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能够成为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公益事业。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及已形成的世界文化市场格局,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跻身并占据国际市场, 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撑, 文化产业的属性, 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较之经济主体产业跨越式发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其一, 在高起点上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企业集团所有权无论属于中央, 还是地方;无论是国有, 还是民营, 都要有全民族的文化意识,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 以全民族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资源, 同时也要树立全球意识, 挖掘和利用国际上先进文化和理念, 以世界文化作为自己的另一资源。利用两种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和加工资源, 更好地拓展全国和全球市场, 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并举,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用, 在高起点上打造中国文化产业。
其二, 企业在“两个市场”竞争中确立发展定位。企业在市场组织方式上可以在全国跨地区经营, 吸纳国际战略投资, 建立多种形式的国际战略联盟。企业通过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全国和全球, 以有序的、交叉性的和良性的竞争, 不断挖掘和培炼出文化的精华, 碰撞出精神的火花, 从而科学确立企业的业务定位和优势范围, 形成核心竞争力, 把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方式, 采取以一品带多品, 一业带多业的理念和方式, 对产品开发、生产和销仓, 以及衍生业务进行总体设计, 使之其有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通过一点突破, 带动系列推进, 以精品和规模效应, 逐步培养和站稳国际市场, 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其三, 严格审查制度。文化产品涉及到一国的意识形态, 对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内容各国都有不同侧重和程度的限制, 并制定法规加以规范。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限制法规, 建立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审查制度, 对于进一步明确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确定发展内容和范围, 使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 有利于吸纳国际人才, 有利于吸纳国际战略资本, 有利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 保障文化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总之, 中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有较大优势, 经济贸易的强势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决定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发展的刚刚起步阶段, 就把发展的目标定在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 确立“三步走”战略, 走高起点的发展道路, 有节奏、有重点、分阶段、稳步推进, 以国际文化贸易引领文化产业和经济贸易, 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此, 发展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十分必要。
我国文化产业 篇11
一、我国文化产业营业税制度评析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的概念,英国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伯纳德·泰勒1871年在其《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全部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在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其获得的成果,它标志着人类的进化进程。但从经济学角度,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上述定义不够确切。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政策会议上给文化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文化除了知识体系和艺术活动所表现得创造性和产品之外,还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这一定义深刻的反映了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明晰了文化的外延,实践中容易把握、应用,为界定“文化产业”范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Adorno和Hockheimer在1947年所提出用以代替“大众文化”的概念。而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可以用以下定义来描述:指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包括从事物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的集合。这个定义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对象、内容、目的和范围,确立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标准:即市场化原则和营利性原则。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很清楚地将不能市场化的非营利性文化事业排除在文化产业之外。
(二)文化产业的营业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全额计税存在重复计税
营业税一般以营业收入额全额为计税依据。对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体育业,以全部票价收入或者包场收入减去付给提供演出场所的单位,演出公司或者经纪人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也就是以实际取得的收入的全额为营业额。而在文化产业中的娱乐业,例如KTV,音乐茶座,是以经营娱乐业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如烟酒,饮料和小吃,都计入营业额中。
尽管营业税作为价内税,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是税负高导致消费者减少,税负不均会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扭曲作用,破坏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的均衡态势,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增值税则是以商品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而增值额是这个单位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非增值项目价值后的余额,这个增值额,大体相当于该单位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类似于商品价值中的V+M。与营业税相比,仅对增值的部分征收,大大降低了纳税人的成本,也可以提高纳税人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征收营业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2.税率偏高
对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体育业,执行税率为3%,而文化产业中的娱乐业,执行税率为5% ~20%的幅度税率,税率幅度较高。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虽然数字相比营业税稍大,但是其计税依据低。文化产业中也有很多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全部试点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由原营业税的税率统一降低到增值税的征收率3%。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税率由营业税的5%变为增值税的6%(如文化创意行业),虽然税率比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高一倍,但是在购买设备和商品时可以抵扣,实际税负降低。因此,文化产业的税负下降必然带来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资本积累,促使文化产业走入良性的运行轨道。
3.文化产业的税收惠及面小
对于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而税收优惠主要是激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产业涉及的税收优惠如,新办文化企业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列入政府鼓励范围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新增的税收,可集中滚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部分都在文化企业中实施,而对于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的税收优惠较少。相比在法国,对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采取政府直接拨款,对于重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一般商品增值税19.6%,但大多数文化产业的税率只有5.5%。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要给予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更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
二、营改增对文化产业税负影响分析——基于文化产业中间投入率角度
(一)文化产业中间投入率分析
假设文化产业k在增值税扩围改革前的营业收入为Rk,营业税税率为tk',则营业税额是tk'Rk。该行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k,则增值税销项税额为tkRk。令Gik表示为该行业k外购商品及劳务,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实行抵扣的价值,ti为外购商品及劳务的增值税税率,则该文化产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tiGik。由此,得到文化产业k在税改后的流转税负担率变化值
Δtk=tkRk- ∑tiGik- tk'Rk Rk=tk-tk'-∑tiGik Rk
第一部分:tk-tk'。文化产业各行业税负变化结果与“营改增”之后所适用的税率水平存在密切关系。根据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税率,如果文化产业改征增值税后直接适用目前的增值税税率为17%,而文化产业原来的营业税税率为5%,tk必然高于tk'。即使为文化产业制定一个相对较低的增值税税率档次(如2012年1月1日上海试点,文化创意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为6%),但只要该税率水平不低于营业税现行税率,那么就有tk-tk'>0,这意味着增值税扩围改革会提高文化产业的税率水平,我们称之为“税率提高的增税效应”。改征增值税后适用的新税率越高,对文化产业而言,其带来的增税效应越大,而将文化创意行业纳入“营改增”的范围适用税率为6%,因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增税效果并不明显。
nlc202309040533
第二部分:-∑tiGik/ Rk,这部分是文化产业改征增值税后能够抵扣外购产品与服务所含税款所带来的减税效应,我们称为“进项抵扣的减税效应”。为了便于分析减税效应,引入进项平均税率 ,使 =∑tiGik,再用GK表示文化产业k所有外购商品与服务的总价值,这样,-∑tiGik/ Rk=- (∑Gik/Gk)(Gk/Rk)。其中,∑Gik/Gk表示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外购产品与服务比重,而Gk/Rk表示外购产品与服务总价值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假设文化产业的年产值等于年营业收入,那么Gk/Rk可以用行业k的中间投入率来衡量。通过上述公式变换与因式分解分析可以发现,“进项抵扣的减税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行业外购产品与服务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比重;二是行业的中间投入比率。前一个因素与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进程有关,在改革试点初期,由于只在小部分文化产业征收增值税,因此仍有较大比例的外购劳务不能进行抵扣。从长期看,当增值税实现对所有劳务的全覆盖时,文化产业的所有外购产品和服务所含税款都能获得抵扣,此时∑Gik=Gk,减税效应就主要由行业中间投入比率这一因素来决定。行业中间投入比率越高,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能够作为进项抵扣的金额也越大,消除重复征税的效应越明显,因而减税效应也就越大。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计算文化产业各行业的中间投入比率,通过以上的数据可知,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达到了61.9%,其次为文化艺术业和体育,中间投入率分别为61.49%和59.95%,而娱乐业和新闻出版业,分别为53.33%和52.10%,但中间投入率最高的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与最低的新闻出版业相差不过1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中间投入比率还是比较集中。可见,营业税的重复征税较为严重,若将其改为增值税则可抵扣金额很大,文化产业实施“营改增”之后,减税收益将十分明显。
行业名称 中间投入率(%)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61.90
文化艺术业 61.49
体育 59.95
娱乐业 53.33
新闻出版业 52.10
资料来源于:《增值税扩围改革有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吗?——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潘文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经济学部,上海 200233)
(二)“营改增”后对文化产业税负变化
在整个文化产业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情况下,当tk>tk'+ Gk/Rk时,税改会导致文化产业流转税负率的上升;而当tk 行业名称 税负变化 税负平衡点 娱乐业 -6.05 12.05 新闻出版业 -4.85 10.85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4.62 10.62 体育 -4.01 10.01 文化艺术业 -3.62 9.62 资料来源于:《增值税扩围改革有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吗?——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潘文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经济学部,上海 200233) (三)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次税改对文化产业具有积极影响。“营改增”之前,文化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大,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的中间投入率(61.9%)、文化艺术业的中间投入率(61.49%)、体育业的中间投入率(59.95%)、娱乐业中间投入率(53.33%)、新闻出版业中间投入率(52.10%),这说明文化产业的税收负担过大,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多。但“营改增”之后,文化产业的税收负担整体下降,娱乐业税负变化(-6.05)、新闻出版业税负变化(-4.85)、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税负变化(-4.62)、体育业税负变化(-4.01)、文化艺术业税负变化(-3.6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营改增”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减少其税收成本,而将增值税的税率也由17%下降到6%,大幅度地降低税率,也是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几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营改增”进程 现行的“营改增”征税范围只是涉及营业税的其中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会因不缴纳增值税的行为,而使进项增值税额抵扣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使增值税额抵扣与链条不彻底,从而引发一系列重复征收税费的问题。加快推进“营改增”的进程,不仅仅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从而完善增值税的税收抵扣链条,降低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文化企业积极生产。但要想使这增值税业绩更加显著,还需要在全国大范围内实施,尽可能缩短试点时间,从而使营业税税收增值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设置差别税率 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关于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依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实施差别税制,完善和细化文化产业的差别税率政策。对不同文化单位、不同文化产品实行不同的税率,可以调节文化资源配置,引导文化产业朝着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例如:对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从低确定税率;对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适中确定税率;对仅属于相关文化产业层的用品、设备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从高确定税率。通过设置差别税率,对公益性、非盈利性文化产业给予更大优惠,而对非盈利性企业应该给予较少优惠,要做到差别税率,差别对待。 (三)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是各种税收优惠,在具体政策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发展文化产业;另一面,要从全局出发,避免过多的税收优惠的出现和相关政策的矛盾。 (四)完善促进文化产发展的配套措施、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资金链短缺,融资渠道困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拓宽融资渠道,积累企业资本,这就需要国家执行一些配套措施,使得文化产业得以健康发展。例如:加强银行与企业的衔接、重视资本市场融资、吸引外资投入。 我国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文化发展就倍受重视, 但在相当成的时期内, 文化主要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晋人束皙《补亡诗·由仪》也讲“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这些“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 “以道理开导世人”, 实际都是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 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了现代, 尽管有诸多外来文化观念影响, 但我国文化界占主流的观念是把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功能上强调文化的社会教化工具性, 例如《辞海》 (1989年版) 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 我国学界长期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 对文化行为、观念文化能否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持保留态度, 甚至是忽视、排斥文化的经济属性。由于文化部门是属于党的宣传部门的事业单位, 经费由国家拨付, 从业人员都是国家干部, 管理上统一接受党的领导。这种文化生产体制市场化程度不高, 尽管存在经济类文化部门, 如出版社、电影制片厂、新华书店, 也有许多文艺团体、宣传队, 但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文化领域基本不存在非公有制生产组织, 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被纳入计划之中, 文化发展中的基本决策权都集中在计划者手中, 文化发展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而在实践中, 计划经济时代突出强调文化的政治作用、意识形态属性, 而文化的经济属性、产业属性没有得到重视。 但是随着科技、影视业、旅游业、传媒业等文化产业形态的发展,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的产业。 在我国,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尚不统一。文化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 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 (国统字[2004]24号) 中指出, “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文化传播服务 (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 和文化休闲娱乐 (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 的活动, 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 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 (如工艺品等) 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总起来说,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分为“文化”、“产业”两个层面。在文化层面上, 包含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设施, 突出了文化的精神属性, 在产业层面, 包括了影视出版、旅游娱乐等文化形态, 突出了生产、消费内涵。有学者认为, “可以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一,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 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 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其二, 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 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 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 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其三, 企业群的性质也表明, 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 是与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由于对文化内涵、属性的不同理解,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在文化实践上普遍进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分, 例如2002年11月, 中共16大报告中就正式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就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求而组织活动, 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单位。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功能。”显然, 文化事业突出了文化的公益性、社会性创造性, 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和高品位文化需要, 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和道德文明。而文化产业主要突出了文化的产业性, 其特点在于经营性、娱乐性、营利性, 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生产, 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发展文化, 既需要发展市场化的文化产业, 以满足大众普遍的文化需要, 也要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以满足大众特定的文化需要, 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当然, 在现实中, 各类文化形态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营利性的文化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时有发生, 这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表明, 以前不为人关注的文化产业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有着13亿人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也提供了强大推动力。我国文化产业必将伴随着我国社会进步而取得更大发展。 摘要:在当代世界,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形态, 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由于特殊的国情,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 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变迁。 关键词:产业,市场,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摘要) 》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cydt/201005/t20100520_79322.html [2]陈立旭 连晓明 姚休《解读文化和文化产业》,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p84 【我国文化产业】推荐阅读: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刍议论文09-25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 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11-09 我国体育文化09-10 我国校园精神文化10-24 我国传统文化11-17 我国传统茶文化07-02 我国的传统文化08-08 我国电视文化发展08-14我国文化产业意识的转型研究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