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线路优化

2024-05-13

旅游线路优化(共12篇)

旅游线路优化 篇1

摘要:在旅游区域合作的新形势下, 本文依据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引入观景指数改良边权值, 结合最短路法和衔接法来给出区域旅游线路最优路径, 更好满足游客的内在需求, 辐射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旅游线路,边权值,最短路法

区域旅游是指旅游资源较密集的跨省或相邻地市的合理规划的旅游线路, 我国大部分区域旅游正处于空间组织的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时期, 经济实力有待加强, 区域旅游路线在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空间能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路线是游客活动和感受服务的主要产所, 涉及到“吃, 住, 行, 游, 购物、娱乐”六大要素的配套设施。旅游路线不仅是游客观光和集散作用, 良好的旅游路线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加快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将促进带动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结合承德市的“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其中加快周边旅游产品开发, 区域整合供应, 联合营销, 已成为规划的重点。发挥承德市区景点周边地市的辐射功能, 带动相邻区域富有季节特色的旅游线路。

一、设计旅游线路的基础条件

在新形势下不断增长的旅游客源市场, 促进区域内各地区把旅游业看成支柱企业, 加上政策扶持, 拟定旅游合作协议, 积极打造更完善的交通, 通信, 宾馆, 市场营销等配套系统, 修复或重建一些知名景点, 筛选沿途精品网点, 对于旅游营销, 管理, 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 实现“三优”的旅游配置:即丰富的旅游资源, 完备的基础设施, 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为联合推出旅游精品线路, 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一) 研究游客消费习惯, 满足消费心理需求

旅行社推出的旅游路线将面临游客的选择, 它必须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通过市场调研, 游客心目中要求旅游路线具有“省时, 路途短, 景点内容充实, 主题鲜明, 线路性价比高”等特点, 而游客旅游动机则有好奇、长见识、休闲、购物、疗养、商务会议等, 区域旅游项目旅游资源类型众多更易迎合游客的需求, 因此设计线路时, 要兼顾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 力求以短时高效高性价的让游客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二) 涵盖资源丰富, 主题鲜明独特

设计旅游线路方案时应尽量特色鲜明, 主题突出, 在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 唯此才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不会审美疲劳。承德及地区赋存的旅游资源, 现已包括各色自然景观及人文旅游资源, 比如以丹霞风貌著称的磬锤峰、双塔山, 以潘家口水库为代表的水域风光,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金山岭长城更是声名卓著的古建筑类资源, 以及围场塞罕坝、京北第一草原等生态旅游资源, 形成各色鲜明的国际旅游路线。

(三)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

市场调查显示, 游客对旅游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值与感受差异, 个体需求等, 在设计旅游路线时, 景区景点参观顺序和节奏感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和精力, 景点设置应避免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 应张弛有度, 而不至造成走马观花或视觉疲劳。

三、区域旅游最优路线算法

旅游产品的构成主体是景点, 交通, 通信, 宾馆, 休闲娱乐等等诸多元素的综合性产品, 因此寻求最佳旅游路线, 首先要按毗邻区域内选取精品景点, 安排合理交通路线, 并将通信, 宾馆, 休闲娱乐等设备按权数考虑进去, 具体步骤如下。

(一) 节点确定

主要根据空间布局及景区的主题特色, 选择景点做为最优化路线的路由节点, 如果有必要, 结合游客旅游动机和期望, 增加或减少景点, 做到景观的疏密适度。

(二) 边权值确定

使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确定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地理距离;而表示每个节点的观景指数, 分别有表示该景点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的综合评分, 表示景区现处的级别, 表示该景点相对其他景点的重要度, 上述各部分参数的取值, 应建立在大量旅游资源分析及游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必要时可借助统计知识。以下给出承德部分景点权数值。

(三) 最优线路的配置

省级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 若大区域景点密集, 可将其分割为以市区为小区域, 逐部分寻求的最佳路径, 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进行衔接即可, 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

四、给出承德地区两条最优旅游路线

三日游路线:12景区。

第1天避暑山庄宫殿区-山区-湖区-碧峰门-老街区-自由观光-宾馆;

第2天普宁寺-磬锤峰景区-安远庙-宾馆;

第3天普陀宗成庙-须弥福寿宫-城隍庙-返回。

四日游路线:衔接15景区。

第1天避暑山庄宫殿区-山区-湖区-碧峰门-老街区-自由观光-宾馆;

第2天普宁寺-磬锤峰景区-安远庙-宾馆;

第3天普陀宗成庙-须弥福寿宫-城隍庙-宾馆;

第4天木兰围场-塞罕坝森林公园-月亮湖-返回。

良好的旅游线路是满足旅客需求的关键, 优化区域旅游线路, 引入观景指数改良边权值, 为拟定新的量化标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通过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 省时省力, 经济高效, 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 从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 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J].山东交通科技, 2000 (3) .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J].西北大学学报, 2002 (4) .

[3]梁滨, 刘承良, 郝华勇.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时序演变与功能区划[J].经济问题, 2009 (7) .

[4]李瑞, 郭影影.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组织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5]牟红, 杨梅.区域旅游合作联动的空间组织以重庆区域旅游合作为例[J].企业经济, 2006 (4) .

旅游线路优化 篇2

现在的庐山掀起旅游环境综合治理的热潮,苦练“内功”。庐山明确提出,“环境是庐山的‘生死牌’,庐山旅游是庐山的‘生命线’”的口号。没有好环境就不会有大发展;没有严治理就不会有好环境;没有硬举措就不会有真效果。环境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庐山旅游发展的快与慢、成与败、兴与衰,直接关系到庐山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

为了营造良好的庐山旅游环境,庐山召开了庐山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大会,制定了《庐山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并层层进行动员,下发了《致全山居民的一封信》,让全山干部群众深入理解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庐山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人人“争做文明有礼的庐山人”,“争做雷锋精神传人”,“争做服务游客标兵”,“争做文明交通参与人”,“争做诚信经营示范店”。

庐山投资拓宽改造香山路,使得牯岭的环线公路完善,增强了牯岭街车辆通畅能力。庐山旅游引入社会资金对牯岭街商业网点重新装,“骆驼”户外等十几家知名品牌店进驻。同时,庐山旅游通过盘活资产,对碧螺髻、小院子、来鑫楼等餐馆进行整体布局,已初步形成庐山旅游颇具特色的饮食一条街。

其次,为了让庐山旅游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庐山提出了紧扣旅游经济发展大局,以开展清理化解信访积案,小旅馆、出租屋整治,消防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四大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庐山旅游文明风景旅游区建设。

还有庐山旅游为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注重游客来庐山旅游的安全保障,加强了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景区危险路段游览安全设施的建设及索道、缆车等特种设备的安全防范。完善了森林防火监控中应急监测,实现了全天候监测。严查过期食品和“三无”产品,定期查验从业人员健康证,切实加强卫生防疫检查和宣传教育普及工作,确保来庐山旅游的游客饮食安全卫生。

如何做好高压线路优化设计 篇3

关键词 高压线路;优化设计;线路走径;杆塔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14-02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加快,电力工程高压线路的设计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故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1 电力高压线路特点

根据工程设计实践,以近年来设计工作为例,出现的新特点如下:电力线路横跨多县、市,在系统中有重要地位,设计为高可靠性线路;途经地段工农业发展迅速,大多线路临近或穿行于严重污秽区,对线路绝缘要求高;地段临近山根,风速大,覆冰厚,微气象条件复杂,对线路结构要求高;个别地段水位埋深浅,地表水、地下水对线路基础影响较大;与铁路、高速公路、等级通信线、110kV电力线数次交叉跨越;OPGW作为1种新兴的信息传输通道,在电力系统越来越普及,设计时必须考虑;大量采用先进设备,计算机深入到测量、设计计算、成图等各个方面,显露绝对优势。

2 线路设计优化

2.1 基本要求

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质量负责,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作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2 优秀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实现

2.2.1 变电站出线廊道规划与实施

因近年来变电站出线要求非常频繁,故出现变电站前廊道有限,站内有间隔而站外无廊道的问题,合理规划进出线廊道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的负荷预测,许多分析、计算必须到位,除按常规布置廊道外,应满足确保本期,服从长远,兼顾后续的设计原则,通过现场测量地形,计算机AUTOCAD绘图,考虑其中各回出线单双变换的情况,合理选择单双回路终端杆塔型。必要时,可选择近年来我国大量采用的钢管终端塔,甚至采用电缆进出线,以使各回出线均满足安全距离。

2.2.2 线路走径的优化设计

线路路径的选择是整个线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和技术经济性,在线路工程主要经过农耕地,村庄布点密集,线路两端变电站廊道紧张,线路路径选择的重点放在避开厂企业、村镇的规划区、不良地质地带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与高速公路、铁路、电力线、Ⅱ级通信线的交叉跨越点,满足对通信线影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使得线路路径最短,交通运输条件较好,施工和运行条件方便。经室内初选及野外踏勘,并在充分征求建设单位和运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线路走径的大方向,在具比较性的局部地段一般拟定推荐与比较2个方案,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舍弃比较方案,采用推荐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核,确定最终路径方案。

在施工设计中,在初设走径图的基础上,应准确测量,合理调整路径,减少曲折,缩短距离,做好局部设计。在山区线路设计时,有些设计过分强调为便于施工运行沿公路走线,因此遇上林区即大范围避让。作为选线人员,应先在地形图上认真分析定线,再到现场踏勘核对,落实预计的方案是否可行,以避免出现“之”字形、半圆形、大转角等。因此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准,更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敬业精神。

2.2.3 详尽调查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及气象条件

为使工程能获得较精确的沿线气象条件,应根据规程对观测场、距本线路距离的要求,走访气象站,经计算平均最大风速、极端最低气温、历年平均气温、历年平均雷暴日数,结合沿线现有送电线路、通信线路的运行经验及造成自然灾害等资料情况分析后,获得本线路的气象条件结果表。

2.2.4 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杆塔位排定原则杆塔位排定

依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有关规定和本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杆塔设计条件进行。线路通过经济作物林区时,不砍伐通道,对与个别垂直距离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剪枝、削顶,甚至砍伐,线路跨越普通树木时,按砍伐施工通道和保证安全运行的原则进行设计,如须砍伐防护通道,按照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2倍進行。在非经济林类树木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m、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小于4.5m情况下不砍伐防护通道。

2.2.5 主力杆塔和地线的选型设计

根据以往工程的设计经验,在杆塔选型中,一般采用根据工程导线型号及水文气象地质特定情况而选择在该地区使用了多年的杆塔型,这些塔型,具有丰富的施工及运行经验,不仅可以缩短设计订货周期,同时有利于运行单位的检修及备品备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2.2.6 交叉跨越的设计保证

近年来线路工程的一大特点是交叉跨越多,而线路在果树、枣树地里的测量异常困难,故实际中在果树地里运用了高架穿线进行测量,在果树树梢上看过去;在枣树地里采用仪器架低,利用枣树树身之间空隙穿行,遇到实在过不去的,如遇到大树干、临时房屋,采用几何法进行修正。

3 技术分析

3.1 单回路塔与双回路塔配合问题

长期以来,当变电站架构排定后,由于终端塔位及廊道限制,为保证当期线路及后续工程的顺利进出线,在终端多采用双回路终端塔,在廊道规划中拥挤地段多采用双回路架设,这带来1个单双回路变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单回路各相导线最大风偏时在直线塔上悬垂绝缘子串偏移,造成导线对杆塔净空距离、导线线间距离无法满足规程要求,此类教训很多。另外,线路两侧变电站相序经常出现不吻合情况,在单回路上双回路塔档内进行调整是经常采用的1个方式。例如祥周电厂1回220kV输电线路进入某站段即是这种情况下处理较好的1个例子,当时有2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采用单回路耐张塔,另一是采用直线猫头塔。根据实际,按规程要求,对线路直线单回路塔和双回路终端塔配合情况进行计算机软件详细计算,CAD准确绘图,提出理论计算模式,最终拿出合理的直线塔位移施工图纸(一般情况下,直线塔不作位移)。并根据两端变电站相序情况,提出了相序调整方案。该方案被采用后已运行2年多,各方面均证明设计合理,计算准确,且经济效益显著。

3.2 铁塔基础改进

500kV桂林变电站至木马变220kV双回、双分裂送电线路在施工中遭遇连阴秋雨,线路所经局部地带地下水位很高,个别塔位积水成池,施工机械无法展开。如采用常规基础,不但施工难以进行,工期难以保证,基础安全受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根据雨季现场情况,参考各单位意见,对常规基础进行改进,确定基础型式为“自重式基础”,即基础的抗拔、受压、抗倾覆均由基础自身完成,不再考虑土壤受力。重新计算、设计,提出新的基础模式,最终拿出1套合理的施工图纸,为影响施工的可见地表水地带铁塔基础设计及施工积累了可行的经验,并在安全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基础改进应注意2个方面:①正确分析铁塔基础受力,应首先保证安全,针对轴心受压基础,轴心受拉基础,分别选取不同的K值。②新基础计算的前提条件是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若地质属淤泥或淤泥质土,则必须进行重新设计。

3.3 降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

要解决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偏高的问题,先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到现场认真勘探测量,进行严格的计算设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降阻措施,主要有:①水平外延接地,杆塔所在地若有水平放设的条件,则尽量采用此法。因其施工费用低,不但可降低工频接地电阻,还可有效地降低冲击接地电阻。②深埋式接地极,如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可用竖井式或深埋式接地极。

3.4 城市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负荷水平、负荷密度高速发展,要求电能以220kV或110kV输送至负荷中心,而城市建设中的市政规划,对景观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对架空线走廊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土地和环境景观等资源的占用不再是无偿或微不足道的了,线路建设中用于征地赔偿和搬迁以获得走廊使用权的各项费用在建设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有限的走廊很少采用单独回路,而双回路或多回路在线路中心两侧需要相等的半走廊宽度。所以,架空线路选择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靠道路、绿地一侧的半走廊可自由利用,也易与城市规划部门意见一致。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单侧三相垂直排列的杆型,虽仅架设一回线路,但与电缆线路比较,效益却很可观。狭窄的路径走廊,促使钢管杆的出现,它在技术上能满足输电线路的要求,如价格与角钢塔可比时,其应用领域将更广泛。钢管杆不仅造型美观,安装快捷,占地面积省,符合现代城市环境对架空线路的高要求,而且还与城市地势较为平坦,走廊宽度小,线路施工不方便等特点相适应,故得以迅速发展,给设计选择带来了方便。

线路的走廊宽度由塔头尺寸、风偏、安全距离3部分组成。减少线路走廊宽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塔头尺寸和风偏。采用固定挂点的直线杆塔以及固定跳线的耐张塔,是减少塔头尺寸和限制导线风偏的有效措施,也是控制走廊宽度的有效措施。走廊的日益紧张,发展的趋势将是多回路、大截面。

4 结束语

桂林市旅游线路优化探析 篇4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桂林具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及建筑类、消闲求知类、购物类等全部六大类,67个基本类型,占全部74个基本类型中的90.5%。

截至2011年末,桂林有国家5A级景区(点)2处(漓江景区和乐满地景区),23处国家4A级旅游(区)点(芦笛景区、两江四湖景区、王城景区、叠彩山伏波山景区、象山景区、南溪山景区、七星景区、穿山景区、尧山景区、冠岩景区、愚自乐园景区、古东瀑布景区、义江缘景区、世外桃源景区、图腾古道-聚龙潭景区、银子岩景区、灵渠景区、龙胜温泉景区、龙脊梯田景区、丰鱼岩景区、荔江湾景区、金钟山景区、千家洞景区),13处国家3A级旅游区(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

桂林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把孤立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使游客在有限的金钱和闲暇时间下游览更多的景点,旅行社旅游线路的优化变得十分重要。旅游线路的开发及优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综合研究、规划和设计。旅游路线优化不仅需要考虑串联景点、设计游路,还要考虑如何推出不同旅游时间、不同价格档次的线路来适应和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旅游者,使旅游者在旅游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具体方面更加便捷。

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为:有利于充分展现路线上各景点的景色风貌;有利于充分发挥路线上各旅游点的功能;有利于节省途中时间,避免重复走回头路;有利于旅游购物活动的实现;旅游节奏紧凑,景点游览动静有适当交错;景点游览的顺序,在总体上应符合“越来越好”的趋向。

现在,提出对桂林旅游路线优化的具体策略:

一、旅游线路设计方面进行创新

旅行社对产品创新的常用方式是对常规旅游线路进行创新。

这就需要在充分把握细分市场需求基础上,对各类传统旅游产品的供应商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自身品牌的特色。理想的方法是定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既可体现特色,又能反应目标市场的需求。例如,某旅行社利用北京打造奥运会场馆的优势,对前往北京旅游的消费群体,推出“先睹为快:北京奥运场馆工地建设游”的项目。和原来的北京四日游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个游览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的内容,这一小小的调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弘扬了当时大热的奥运精神。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也收到了来自广大游客的欢迎和一致好评。再如另一个例子是到海南、阳朔旅游,某地旅行社针对大龄青年,以“旅游+交友”的方式推出,时间安排在周末,周五下班后出发,周一还能按时上班,可以做到不影响旅游者正常工作安排,这样的旅游线路安排显然比单纯的某地数日游更具创新性。

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均可以把某地设计成具有特定主题和特殊目的的方式,并且同一旅游目的地,都可以设计成被不同年龄、不同旅游者满足的主题,形成新的景区特色。桂林作为以地接为主的国际目的地城市,仅仅以“山水之美”这一主题来推广,略显单调。青山绿水可以引申的出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流经内流城市的一级水质的漓江,河里鲜嫩的鱼虾就是可以引申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以“妙美漓江品‘味’之旅”为主题,打造不同的桂林。想来这一主题对追求美食的游客来说,也是一大诱惑。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桂林饮食方面继续引申。进而推动桂林环城一带农家乐的消费,让游客回到家后,除了桂林山水外,还有可以回味的东西。

二、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资源整合

经过总体规划,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导致的利益矛盾,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桂林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整合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科学布局,将有关联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一般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整体档次或等级,增强产品竞争力。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方面,也需要整合和加强。环环相扣,景点互相连接,重点又得以突出。经过整合出的整体具有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共同占据同类旅游资源的更高层次的能力;能够补充、加强产品的功能和品味,扩大吸引力;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旅游“大餐”,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宣传促销的能力,扩大市场影响。旅游资源经过整合,能够达成一种协议来协调大家的利益关系,整合恶性纠纷,规范行业行为,并创造出对各方都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桂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按照《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打造“一城二区三中心四基地”,计划在环境、文化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大力的发展,力争成为世界级的一流休闲旅游城市。“一城”是指以建成一个桂北城市群。“二区”则是要在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三中心”说的是,要将桂林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级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和演艺中心。“四基地”包括广西节能环保和特色农业产业两个基地,西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大力推广养生理疗服务。目前以养生休闲为国际化大趋势的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但尚不完善。虽然桂林目前开发了许多温泉疗养产品:如龙胜温泉、永福养生旅游福寿节等。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都不强。除了养生温泉外,桂林还可以开发中医按摩推拿和针灸拔罐等康复理疗产品开发。中医按摩推拿和针灸拔罐能够解除来桂林观光的旅游者一天的疲劳,使他们在桂林既能吃好、喝好、玩好、又能休息好,得到全身放松,产生良好的旅游体验。相信进一步完善的中医理疗康复设施今后还会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桂观光旅游,为桂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积极拓展户外运动事业。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桂林,也可以看到户外运动这一市场的前景。对于漓江,我们除了游船这一观光方式,也可以尝试徒步与探险的方式,既得到了游船之外的亲水体验,同时也减轻了漓江游船的压力,利于漓江水质的保持;另外,桂林形态各异的群山,是攀岩者的良好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人们提到桂林时,除了想到山水天下第一外,还同时赞誉它是“户外天堂”。

桂林旅游业经过了一定时期的快速成长,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目前桂林旅游开发的旅游线路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者的胃口,旅游线路优化是桂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然也必要的措施。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但旅游资源的区域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旅游业必然的选择。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成熟的市场条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旅游收入是不完全一样的,它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需要加强在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桂林年鉴,2012.

[2]《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管宁生.关于游线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3):32-35.

[4]肖光明.旅行社产品的创新策略及其维持[J].经济研究导刊,2008(36):182-183.

[5]温翼波,桂林国家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投资方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01.

[6]刘晓燕.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初探[J].成功(教育),2010(3):214-215.

[7]廖江.论桂林旅游资源整合[J].广西地方志,2005(01):38-41.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篇5

只有制订全方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科学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规划,需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为了将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范围内,应充分评估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

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特色,准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把握旅游城市特质,树立基于市场形式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

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建设,为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注重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2 建立健全绿洲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

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和空间结构上可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坚持对旅游景区建设作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期维持景区正常的生态功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对旅游景点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8]。

在实施拟定项目前,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

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特点制订开发策略,划分景观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实验区。

景观核心区内一般没有建设项目,主要观赏自然风光;生态缓冲区即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实验区为保护区内人口、产业、设施的集中分布区,集中了旅游开发活动。

2.3 强化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及多层次的参与,其涉及到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

因此,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相关群体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如加强全面观念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及长远观念教育等[8]。

在景区要有目的地引导旅游者提高环保意识,使旅游者意识到个人行为与整体环境的重要关系,减少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提高旅游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调查民众对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看法,可通过网络、报纸、问卷调查等形式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全民参与评价、关心环境保护。

送电线路铁塔机构优化的设计 篇6

【关键词】送电线路;铁塔机构优化设计;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输电线路

0.引导语

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地区均以铁塔托举的形式送电,送电线路与终端的供配电线路不同的是,越是上游的送电线路,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用电人群数量就越大,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就更为恶劣。所以在设计时针对送电铁塔进行优化设计以保障送电线路的安全对于电力企业与设计人员同样重要。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较为迅猛,但是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仍然无法匹配,这就造成了用电的需求远远要超过供电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保障送电线路就成了设计之中的关键性问题。送电线路赖以支撑的铁塔是送电线路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送电线路的铁塔不仅起到支撑送电线路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连通送配电环节的枢纽与节点作用。对送电铁塔的研究,国内的专业文献绝大多数集中在风荷载、雪覆荷载、基底稳固度等的研究范围。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铁塔的连接的滑移与节点弹性也是研究的重点,荷载位移曲线的变化等也是影响送电线路铁塔的重要因素。此外,铁塔的上拨力测试与各种水平力组合作用等现场实验也为铁塔的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与创意。由于电力系统中铁塔的较大规模的使用,所以建立铁塔的力学模型以便后续的铁塔工程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做为计算的基础,以加快铁塔的施工设计十分有益,而且对于进一步优化铁塔的设计意义重大。我国沿海地区经常会出现台风天气,在这种极端天气的影响之下,风荷载实验基础之上的铁塔模型的建立就十分必要,在风荷载条件下控制铁塔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塔身的坡度与朝向、铁塔的主要材质选择、铁塔的斜材的布设、铁塔的交叉点的连接设计,铁塔的塔脚的布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的电力系统的铁塔的架设无论是其基础还是塔架部分都已经实现了模块式吊装结构,也就是说其基底的混凝土工程已经实现了预制化,部分铁塔也已经按照相应的部分组装在一下,只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就可以完成铁塔的装配施工过程。这样的设计对于优化施工工序,加快施工过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降少了对当地的环境的污染与影响提高了社会效益也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风速区域设计不同的铁塔力学模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为不同的电力系统风速区域提供不同的铁塔构件。这样不仅保证了不同地区的铁塔的安全性也同时兼顾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由于铁塔采用的是角钢、钢管的结构,其连接完全采用高强度螺栓,一理螺栓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造成整座铁塔的解体。所以对其螺栓连接节点的分析就可以对其整体的性能得到基本的验证。对螺栓连接机构可以采取荷载之下的滑移实验与荷载之下的位移实验,观察在受力情况下的节点的破坏情况根据实验形成滑移、位移曲线。并且根据力学原理,据此还可以推导出各钢构件的轴向刚度值。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采用模糊统计法、例证法、专家经验分析法、二元对比排序法、系统相关性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确定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研究铁塔的结构与其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之间的关系。铁塔的机构优化不仅关系到铁塔的基底与其地上的部分,还与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息息相关,铁塔的优化设计要在了解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依据地下情况对铁塔的体系结构,水平坡度、线性应力、弧型悬垂、铁塔钢构件内力反应、基座反作用力以及塔顶相对塔基的结构误差性综合性位移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与考量。然后就可以逐步建立铁塔标准化体系的三维建模,在建立的三维模型上对应有限元模型加以系统性研究,就可以找到地下地质状况、负荷载、雪覆荷载、上拨力等对铁塔体系共同作用下的机理。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配合工作线路的走向与环境因素就可以对铁塔进行优化设计与布置实施。

1.在铁塔计算的处理方面的优化

角钢式铁塔的论证过程较为繁琐,在从论证进入到实际的设计过程更是如此,一座看似简单的铁塔,往往需要设计人员花费数月的时间,主要是其中的复杂的关系的运算与各模型的匹配相关分析工作极为艰巨。虽然许多软件公司生产设计出了一些软件,但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这些软件的自由度与灵活度不够不能完全支撑起整个铁塔的复杂的力学结构模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需要手工进行分析与计算。一个好的设计人员不仅要关注铁塔的力学模型,还要在塔头的设计中注意其防污、防风、防雷的必要的三防措施,还要考虑电压负荷与绝缘配置问题等。

档距的分配直线塔挂双绝缘子串时,前后垂直荷载按4:6分配;耐张塔前后挂点垂直、水平荷载按照3:7分配。我们搭建转角塔是为了避免安装工况控制塔材及基础作用力的作用,档距的一侧代表档距取300m,另一侧代表档距取500m。

风荷载调整系数βz的取值对于2-3型直线塔,当全高超过60m时,风荷载调整系数应分段计算,但加权平均值应不低于1.6。

塔身正侧面风压增大系数的影响通过计算是众多周知的,由于大风区转角塔的选材主要由导、地线的张力及断线张力控制,因此塔身正侧面风压影响较小。而选材相对于导、地线的型号的影响甚小。若塔身正侧面风压取得过大,塔材显得不经济,取得过小又不安全。在用道亨软件计算的过程中,正面风压增大系数(Fa),侧面风压增大系数(Fb)均未考虑补助。材、节点板、螺栓的面积,如何计算与估算补助材、节点板等在不同塔身节问的挡风面积将对沿海大风区直线塔的计算有重要的意义。

2.塔身坡度的优化

塔身坡度对铁塔重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将直接影响主材规格、斜材的布置形式、基础作用力等的经济指标。合理的塔身坡度会使主材受力更加充分且均匀。如:本工程新设计的铁塔(SJ332A-36)为保证铁塔具有足够的刚度,在塔建的过程中,还应确定适当的变坡开口尺寸。

3.塔身斜材布置的优化

我们在布置斜材时,都是参照对主材最优计算而得到的长度来进行,致使其充分受力。本工程的直线塔,分为塔身上部,中部及下部,塔身上部斜材采用的小交叉式节问控制在1.2-1.3m,塔身中、下部的大交叉式节问控制在1.4-1.5m是适宜的。转角塔因荷载较大且为防止斜材同时受压的情况发生,塔身第一节问斜材采用倒K结构,然后由上至下依次采用3等分、4等分大交叉式节问进行布材,而节问高度随主材的变化控制在1.3-1.6m。

一组高低腿中最高腿的高度与铁塔全根开的比值控制在0.8-0.9是比较合适。依据上述原则,结合本工程初设阶段的报告,该地区主要以丘陵为地貌,地面高程50.0~250m,相对高差20~220m,山坡坡度,自然坡度20°~35°,山体自然稳定。因本工程主材采用Q420材质,铁塔根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每一组高低腿最小级差设为1m,且最高腿与最低腿的坡度控制在28°-35°间,可以有效地减小塔基开挖面。

4.结束语

送电线路铁塔的连接滑移和节点弹性,均被认为是影响送电线路铁塔受力特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地下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呼声的高涨,开展采动区铁塔力学计算模型与塔一线体系两者共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对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和地下以及空间资源的可用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李庆林.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抱杆的方案选择[J].电力建设,2007,(03).

[2]黄满长.送电线路全方位长短腿铁塔设计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04,(01).

辽宁区域旅游优化组合 篇7

关键词:辽宁,区域旅游,优化组合

引言

2009年辽宁省统计公报显示, 辽宁省旅游业在2009年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488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2.0%。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24194.8万人次, 增长22.0%;接待入境旅游者293.2万人次, 增长21.2%。旅游总收入2225.1亿元, 比上年增长27.8%。其中, 国内旅游收入2098.8亿元, 增长28.3%;旅游外汇收入18.6亿美元, 增长21.6%。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对于全省经济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7.41%逐年递增达到2009年14.77%, 近乎翻了一番。

然而, 在辽宁省旅游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辽宁省内14地市行政界线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本该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区域, 致使原本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整体旅游资源被分成小块, 大大降低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辽宁省旅游资源概况

辽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既有海、山、湖、泉、河、平原、森林、草地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还有众多人文胜景和历史古迹。另外, 辽宁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境内居住着汉、满、回、锡伯、蒙古、朝鲜等民族。淳朴、勤劳的关东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成为当前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总体来看,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 辽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辽宁大地上, 遍布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辽宁旅游资源类型可以概括为“五多”特征:山岳风光多、疗养避暑胜地多、特异景观多、名胜古迹多、古城现代城市多。辽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有千姿百态的山岳、大小河流、奇特的岩洞、温泉和美丽的北方海滨等自然风光, 又有众多的文化古迹, 独特的满族风光文化、古城及现代城市风貌等人文旅游资源。辽宁旅游资源内容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 还有古代的, 也有现代的, 有动态的, 又有静态的。辽宁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适合开展观光娱乐、疗养度假、避暑滑雪、文化体育、科学考察、宗教历史、会展博览以及综合性等多种旅游活动。

(二) 辽宁海滨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辽宁省是我国14个沿海省之一, 然而, 辽宁省的滨海旅游资源却有很多独具特色魅力。如有历史悠久的秦汉碣石宫遗址, 有神奇的笔架山天桥, 有蝮蛇遍布的蛇岛, 有规模巨大的红海滩, 有鬼斧神工的海上石林, 有珍禽栖息的石城岛, 还有养殖海参闻名全国的獐子岛。

(三) 辽宁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辽宁历史悠久, 战国属燕, 秦属辽东、辽西等郡, 汉代属幽州, 辽金为东京, 清为奉天省。这里是满族发祥地, 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人文旅游资源中以清代遗存居首要地位, 沈阳故宫是仅次于北京故宫的保存完好的封建帝王宫殿, 清朝入关前的三座皇陵俱在辽宁, 而北陵、福陵则都在沈阳。在辽宁大地发现了众多古人类活动遗址, 如牛河梁、查海、新乐遗址等。还有大量宗教建筑, 如奉国寺、万佛堂石窟、朝阳北塔、辽阳白塔等。还有近代、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发生地点和文物。

(四) 辽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辽宁省自然风光奇特秀丽, 名胜众多,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都是享誉中华的旅游名山。还有“北方桂林”冰峪沟、“华夏之宝”本溪水洞。既有森林茂密的辽东旅游区, 又有气候相对干旱的辽西草地, 既有景观奇特的基岩海岸, 也有壮阔的红海滩。辽宁大地有数量众多的河流奔腾不息, 还有数目众多的大小水库和湖泊分布。辽宁还有许多保护动植物的保护区, 还有数量众多的古生物化石分布地。辽宁自然旅游资源多姿多彩, 风景美不胜收。

(五) 辽宁特色节庆活动影响巨大

辽宁各地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众多。如沈阳国际冰雪旅游节、大连国际服装节、赏槐会、中华烟花爆竹迎春会, 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盘锦红海滩观赏会和葫芦岛兴城海会等。辽宁各地特色的节庆不仅体现出辽宁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魅力, 也将辽宁亮丽的旅游形象推向了世界各地。

辽宁省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一) 辽宁南部海滨旅游资源分布带

辽宁省是中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 海滨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从葫芦岛的碣石海滨到丹东鸭绿江口, 海岸线绵延2920公里, 另外, 还拥有266个大小岛屿。辽宁省海岸线从西部的葫芦岛经过锦州、盘锦、营口、大连到最东部的丹东, 不仅分布着一系列美丽的海滨城市, 而且还有许多著名的滨海旅游景点远近闻名, 如绥中秦汉宫殿遗迹、兴城海滨、菊花岛、笔架山、红海滩、鲅鱼圈、金石滩、白沙湾、长海群岛等。

(二) 辽宁东部森林旅游资源分布带

辽宁省森林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 以长大线为界, 有69.1%的森林面积和82.6%的森林蓄积集中分布在辽宁东部, 东部森林覆盖率达47.1%。天然林面积的87.2%、蓄积97.2%分布在东部。以森林为主要旅游资源的辽宁东部旅游景区主要有凤凰山、黄椅山、天华山、天生桥、青山沟、五女山、猴石以及白石砬子、老秃顶子等以森林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三) 辽宁中部都市旅游资源分布带

辽宁中部城市群 (沈阳经济区) 是以沈阳为中心, 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 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 形成了“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趋势。其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 市场前景广阔。其代表景点主要是一宫两陵, 即沈阳故宫和东陵、北陵, 沈阳植物园、张氏帅府、抚顺雷锋纪念馆、辽阳广佑寺、鞍山玉佛苑。

(四) 辽宁西部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分布带

辽西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目前在辽西已发现多处古、近代遗迹,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辽宁西部历史古迹中有古人类文化遗址、秦汉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

(五) 辽宁北部“本山”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带

自1990年第一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之后, 赵本山在距今的21年间20次将饱含关东民风的小品节目带上舞台, 让全国甚至全球华人都逐渐认识了辽北文化。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批演员如潘长江、高秀敏、巩汉林、范伟等将诙谐、幽默的辽北民风介绍给了各地观众。另外, 还有《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使得“辽北”品牌妇孺皆知。龙泉山庄、象牙山等成为辽宁北部“本山”文化旅游资源的物质载体, 也成为当地旅游特色的典型代表。

辽宁省区域旅游优化组合

辽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前繁华的辽宁旅游经济不是极限, 辽宁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产生更加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 当前行政界限的分割, 阻碍了辽宁省范围内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 因此, 要优化区域旅游组合, 使其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整体, 促进辽宁各地旅游业的持续、均衡发展。

辽宁14个地市根据其地理位置的邻近和资源特色的相似性, 可以组合为五大区域旅游综合体。第一个为辽西多元旅游区;第二个为辽东森林旅游区;第三个为辽北关东文化旅游区;第四个为辽南海滨旅游区;第五个为辽中都市旅游区。

辽宁五大区域旅游综合体中, 除了辽北关东文化区的范围仅是铁岭全市范围之外, 其他四个区域旅游综合体都是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地市, 因此, 要有效落实区域旅游优化组合模式, 必须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旅游协调机构, 负责区域旅游整体协调和优化发展, 保证区域内不同行政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增强实力, 实现区域旅游吸引力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200-201.

[2].姚显志.辽河平原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1.

[3].朱斌.辽西旅游资源探查[J].江苏商论, 2009 (4) :90-91.

旅游线路优化 篇8

1.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趋势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3G、4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旅游业中, 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旅游活动中, 产生了“智慧旅游”的概念。随着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 有关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智慧旅游正在渐行渐近, 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旅游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

2. 智慧旅游推动民族旅游发展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 应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和环境资源开发。这是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带有普识性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靠智慧旅游、借助信息化契机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通过对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民族文化商业化引起的游客表层体验和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下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探讨民族旅游的优化升级策略, 促进民族旅游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旅游的提出

1. 智慧旅游概念及核心内涵

从2011年开始有马勇等多位学者尝试定义智慧旅游, 其中有张凌云等综合评述了多位学者提出的概念, 指出了多种概念表述的不足之处;李云鹏等将国内智慧旅游的概念分成7个类别, 不仅从信息化的角度定义智慧旅游, 分析了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外延。基于前人的研究, 本文将智慧旅游解读为:

(1) 智慧旅游依托新型的技术, 主要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带来了智慧旅游的变革, 基于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智慧旅游;

(2) 智慧旅游首先是信息服务, 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时、随地、随需, 多媒介获取到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 更科学、灵活地制订、变更旅游计划, 使得有限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获得更满意的旅游体验;

(3) 智慧旅游的主体不仅在于游客, 还关乎于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他们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掌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数据形成“大数据”, 同时旅游目的地居民同样可以享受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利益共享;

(4) 智慧旅游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 其意义在于实现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2. 智慧旅游国内外发展现状

(1) 国外发展情况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对智慧旅游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智慧旅游更多地在于实践与应用, 多侧重于对技术层面的应用研究。比如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实施了一站式注册服务, 推出了“我行有我, 新加坡”平台、韩国“I Tour Seoul”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利时“标识都市”项目、英、德、日开发的“智能导游”、北美“游客自助导航”已广泛应用。

(2) 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631条相关文献, 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 国内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始于2011年并且呈现趋势增长 (如下图) , 由于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命名为“智慧旅游年”, 有关智慧旅游的文献在2015年达到了峰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CNKI学术总库数据整理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关于智慧旅游概念的讨论、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智慧技术的研究、智慧旅游在特定区域、不同主体、景区、酒店等企业的应用研究、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及其影响等几大方面的研究。在应用方面国内旅游业也越来越呈现出智慧旅游的特征, 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市“智慧旅游便利游”建设了网络虚拟旅游系统、自助导游讲解系统以及城市自助导览三大系统, 南京市推出了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等六大项目, 同时也有很多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加快进行智慧企业建设。

三、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 粗放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旅游开发的功利性太强, 不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 长期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一步恶化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导致民族地区处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两难状态。

(2) 民族文化流失严重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灵魂与核心, 然而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为迎合游客体验将民族文化的展现导引到商品化, 舞台化, 雷同化, 格式化, 庸俗化等方向上, 这样的过度开发使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 出现民族文化被同化, 甚至消失。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要注重对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3) 产品开发相对单一, 旅游体验深度和丰富度不够

民族旅游因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游客吸引力强, 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均是千篇一律进行民族建筑、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营销、民族美食体验, 旅游资源与产品设计单一, 体验方式简单, 在旅游开发初期能够吸引游客眼球。但是随着产品周期的发展及游客体验需求的增加, 旅游开发创新动力不足, 导致游客在游玩后的缺乏明显的感知差异, 难以吸引游客的二次消费, 在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旅游日趋弱势。

2. 民族地区转型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智慧旅游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和“民族”主题词为进行搜索仅得到10余条相关文献, 大部分文献均从智慧旅游在民族旅游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专家学者们探讨了贵州、阿坝、甘孜、恩施等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同时, 通过百度、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页搜索得出在新疆柯尔克孜族、阿克苏地区、贵州、甘肃甘南、敦煌、云南文山州等民族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智慧旅游实践,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喀什和云南怒江的智慧旅游平台。

(2) 智慧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关系

从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情况来看, 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力量。

一方面智慧旅游适应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需求,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现代信息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形态, 是提升旅游业素质的关键环节。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的迅速展开、信息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智慧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旅游转型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族智慧旅游发展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民族旅游智慧化系统可以根据游客需求主动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目的地;民族旅游管理智慧化可使得管理部门更全面、快捷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态等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网上营销, 使得有更多的游客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传播和营销, 进一步为民族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基于智慧旅游下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随着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 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以及实践者和研究者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民族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依靠智慧旅游,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对民族旅游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 将信息化渗透到民族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 服务于游客、政府、旅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持续发展。

1. 完成智慧旅游总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

在全国建设智慧旅游的新形势背景下, 民族旅游应抓住机遇, 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图2) , 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 着力打造一个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 统筹协调管理本地区的民族旅游。同时在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下, 还将重点建设四个智慧平台:智慧管理平台、智慧营销平台、智慧服务平台、资源与文化保护平台, 来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四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智慧旅游引导民族地区的优化升级。

2.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相比其他地区旅游, 民族旅游基础设施较薄弱, 旅游道路及交通、旅游食宿、游客服务中心、景区设施设备、旅游安全防范等设施是有待进一步整体规划和完善。落脚到智慧旅游发展, 应重视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网络的覆盖面, 改良通信设备, 要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地把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文件信息传递给游客, 真正让游客满意。民族地区还应体现自身的特色, 如在建设智能导游、民族住宿等应结合各民族村寨的特色及活动内容,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3. 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

信息时代的旅游者更渴望得到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服务, 民族地区应当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建设, 利用智能营销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增设顾客体验途径, 比如智能导游软件, 利用以VR技术为基础, 让游客通过声光与影像体验景点;设计路线规划系统, 通过交互路线规划工具, 量身定做旅行方案等。旅游企业要积极地运用智能化设备设施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 如自助导览服务、智能解说系统、私人定制和服务终端等, 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提供优质服务, 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4. 以智慧旅游引导资源和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 民族文化和民俗消失严重, 在开发和保护的夹缝中生态经济矛盾突出。在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中, 通过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信息设备实施监测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对生态环境、污染源、污染排放实施有效监控, 对古村落群、古建筑实施有效的监测和保护;通过安全保障监控构建旅游信息预警服务, 对游客承载进行预估和预警, 避免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大大超过景区承载力, 践行智慧化理念。以信息技术构建多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 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既能形成游客的虚拟体验, 通过不同类型的智慧旅游技术增强游客的体验, 可以有效避免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表演化, 同时也能更好地呈现和再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在解析智慧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将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构建了民族地区智慧旅游体系, 并重点从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民族地区旅游体验、资源与文化保护等内容阐述如何通过智慧化进行创新变革。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对于子系统如何进一步落地实现并没有具体研究,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Samira Borouji Hojeghan, Alireza Nazari Esfangareh.Digitaleconomy and tourism impacts,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9.

[2]张凌云, 黎巎, 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05:66-73.

[3]刘玮.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J].商业时代, 2014 (33∶) 131-133.

[4]梁昌勇, 马银超, 路彩红.大数据挖掘:智慧旅游的核心[J].开发研究, 2015 (5∶) 134-139.

[5]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 (05) .

赣州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篇9

一、引言

赣州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脐橙之乡”等诸多美誉,但赣州在全国范围内属典型的温点城市,旅游产业缺乏竞争力和爆发力,与发达城市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对赣州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旅游商品等单项类型旅游产品研究,欠缺宏观层次上对赣州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上的研究。在旅游市场散客化、自助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趋势下,促使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笔者主要从旅游产品系列上对赣州旅游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研究。

二、赣州旅游产品现状

赣州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以瑞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赣州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赣州是红色旅游目的地,也是国内国际公认的客家摇篮。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4左右,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分布比较疏散。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左右,加大了进出难度以及交通时间成本,也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目前赣南旅游产品已经形成“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中华绿谷、江南宋城”品牌,形成四大核心吸引物,努力打造“美丽老家·幸福赣州”的品牌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价值不匹配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资源分类表,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赣州具有8个主类的全部和31个亚类中的大部。赣州旅游资源较多、等级较高、呈多元化状态,然而目前赣州市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形成优势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与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相矛盾,旅游产品的低端化与旅游资源的高级别、高价值相矛盾。

(二)旅游产品与客源市场需求不匹配

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多样极大地挖掘和引导了旅游者的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的发达跨越了地表障碍,迅速地培育了全国各个区域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目的由观光向体验升级,旅游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少旅多游多感受,产品的核心本质得到升华。迅速成长的80后,90成为舞台的主角,面向大众化、产品低端化的产品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四、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一)旅游产品优先秩序升级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产品从生命周期的开始到结束呈现出从低级产品向成熟产品演化,经历投放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败期。当产品进入衰退期,需原有旅游产品升级优化,或者提前培育新一代的旅游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赣州客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但是产品等级不高,在世界国内都没有明显的辨识度,应升级优化做成赣州旅游产品系统中的拳头精品,成为赣州旅游名片的突破口。任何有规模有强悍生命力的旅游产品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成长环境背景,即这两文化还有很多优秀文化在铺垫着强势文化的生长,如赣州的民俗文化、堪舆文化、饮食文化。赣州推出拳头人文产品的同时,要培育自然产品及其它人文产品,形成拳头产品、名品、精品、大众品结构系列,并且阶段性分批推出,冷热温结构性搭配推出。据赣州旅游资源分散的特点和地理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赣州旅游产品区域组团升级如下表。

(二)旅游产品类型升级

根据旅游者体验层次,旅游产品可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完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特点,赣州旅游产品类型升级如下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旅游者的成长,游客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时间增加,游客选择旅游更加自信,基础层次的产品比重逐渐减小,低端化产品会逐渐衰退,提高、发展、完善层次旅游产品比重在不断增加。在提高和发展层次,专项旅游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康乐游、商务会展游、民俗文化游、科考探险游、修学游、宗教游及其方面专项游。从旅游产品形态又有团散游、组织与半组织游、家庭游。从交通方面又包驾游、自驾游。

赣州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与升级,应继续巩固观光游、增加休闲度假游,尤其是乡村体验游,开拓高科技主题游,搭配专项游。由于赣州辖区面积巨大,是江西省最大行政区,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丘陵面积占60%,并且资源散状分布,景点可进入性有待改善,随着人们汽车使用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赣州游客以本市为主,本地自驾游已成气候,同时形成了特色的家庭游。因此,在旅游方式上,可鼓励赣州发展自驾游。

五、总结

旅游线路优化 篇10

古村落是结合了中国传统聚落文化、农业文化和田园文化的综合景观,直接体现地域及群体的血缘宗族、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是活着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高品质旅游资源。而由于古村落文化信息量巨大,游客要在古村落旅游活动中深刻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产生满意的体验化效果,就需要合理设计古村落的旅游解说系统。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完善合理的解说系统不但能突出旅游景区的特色,增强游客对观赏对象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具有宣传教育、管理控制等作用。然而,我国古村落旅游解说的规划设计普遍显得较单调、薄弱,存在解说形式单一,解说内容不规范,解说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致使游客难以解读景观符号,不易感受和理解村落文化内涵,甚至对古村落产生误读。因此,构建合理的旅游解说系统已经成为古村落景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思框架

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古村落的特征和内涵,确立解说的中心和主题。同时,要调查分析游客特征和行为规律,掌握游客对解说系统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解说内容,注重其科学性、大众性,同时选择合适的解说媒体来传达解说信息,提供解说产品,形成解说服务,实现旅游解说系统的服务、教育、管理等功能。(图1)

三、旅游解说系统构建

(一)确定解说主题

我国古村落众多,因为环境、建筑、历史文脉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征,解说必须把握特色,才可以凸显地方文脉,将内涵价值外化为特征明确、可体验解读的文化基因。在设计具体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时,首先要对村落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了解其成因、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代表村落特色,诠释村落底蕴的主题,并将其融入到解说系统中,成为整个解说系统的指导思想。如浙江楠溪江的古村落因理学盛行,修身养性成为时尚,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这一带古村落素木蛮石、粉壁青砖,空间格局透露着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之趣,体现着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生活方式。在旅游解说系统构建中,“耕读结合、诗礼传家”的文化内涵就应成为始终遵从的主题,凝固在标识设计中,贯穿在导游讲解中,从而突出耕读文化的外显特征,提高游客对其审美解读能力。

(二)明确解说需求

古村落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包含着历史、地理、建筑、景观、环境、艺术、民俗等多领域的内容。与一般的旅游行为相比,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强、层次高的文化旅游行为,这个特点同时也限制了其客源的特定性,即在游客构成上,以专业层旅游群体居多。因此,在编制解说时应对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将解说内容通过加工和提炼,形成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解说资料,选择合理的解说媒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游客。

(三)选择解说媒介

按旅游者利用解说系统的方式和信息体验有效性的角度,笔者将古村落旅游解说媒介分为自导式和向导式两大类。这两种方式各具特点,在实践中可以单独采用,也可综合运用。

1、自导式解说

自导式解说是运用书面材料、标准公共信息、语音导游等设施设备向旅游者提供的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目前最常用的自导式解说是利用各类标识来进行解说(表1)。标示牌解说方式由于受篇幅、容量限制,提供的信息量有一定限度,但其解说内容一般都经过了精心地挑选和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向导式解说

向导式解说是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的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递表达方式,通过解说者的服务与技能帮助旅游者实现旅游体验的愉悦性。目前古村落旅游导游解说员无论是委派导游还是定点导游,由于受到导游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向导解说的质量往往不稳定,对古村落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空间审美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无法起到激活村落传统文化,凸显村落文脉的作用。

(四)组织解说子系统

在分析古村落资源和游客解说需求的基础上,对旅游解说内容的组织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来进行(图2),这些子系统相互影响、功能互补,为旅游者的体验有效性提供多维支持。

1、影响性解说

影响性解说是指将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传递、接收、反馈的一个行为过程,目的是让旅游者形成现行体验,激发其旅游动机。影响性解说常常利用各种媒介如海报广告、广电媒体、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和介绍。从时间维度上先于旅游活动进行,在更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一种旅游广告营销手段。实际上,影响性解说是一种相对隐蔽和模糊的解说方式,也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的重要渠道。

2、交通引导解说

旅游交通解说是指利用交通指示信息,引导游客准确、快捷、安全的到达村落景区。古村落在地理位置往往位于交通网络的末端,具有交通格局的终端性。这个特点使古村落受到的各种干扰较少,得以保留形态原始的古建筑和生活方式,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游客难以获得准确顺畅的交通引导,尤其在散客旅游迅速发展,自驾车旅游盛行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更显得突出。在具体的旅游交通解说规划中,可以在古村落的上一级旅游依托点(乡、镇)开始,设置交通导向指示、标志性景观形象等。不但使游客得到交通引导信息,更可以传播景区形象,使游客对目的地产生进一步的印象。

3、游览线路解说

游览路线结合了观赏方式、观赏密度、观赏角度、观赏距离等要素,不同的游览路线,旅游景观的呈现和主体的感受都会不同。我国的古村落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建筑营造模式等的影响,形态不拘一格,只有通过游览路线解说这种空间解说方式,才能带给游客丰富的空间变化感受。进行古村落游览线路解说的设计时,首先要研究村落布局空间特点、确定能凸显村落文化内涵的空间形象。例如,位于浙江温州的苍坡古村,建造理念源于文房四宝,村右有笔架山,村中石板街为笔,莲池为墨,池边的石条为砚,整个村落为纸,以体现“兴文运,出人才”之意。村中的主要游览路线即可围绕“笔墨纸砚”来设计:先看入村溪水,寻砚池;漫步笔街,可仰视笔架山;至莲池边,则可见石砚;再到池边环视砌成方形的村墙,则可体会“纸”之奇妙。如此引导游览,则可使游客清晰地体会村落布局的独具匠心和深远寓意。除此之外,还要调查分析旅游者在古村落游览的时空规律,按旅游者最有可能游览各个景点的时空顺序安排解说媒介,使其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景点游览。

4、主题景观解说

古村落既有中国传统聚落的共性,也因为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性的特质外化表现在一些标志性的景观上,即成为了古村落的主题性景观。例如,风雨桥和鼓楼是湘、桂、黔一带的侗族村寨最醒目的建筑,是民族聚落的焦点;徽州地区古村落的进村水口地带一般都建有“水口园林”,形成“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景观效果,是村落中醒目的景观标志;而在以宗族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古村落中,宗祠无论在位置或建筑形势上,都是村落中的重要标志物。

古村落中的主题景观一般都有突出的视觉效果,位置显要,公共性强,游客分布比较集中,停留时间比较长,对旅游者来说是方位的参照物和对村落记忆的象征,是最具体验效果的核心景观。对古村落中主题景观进行解说设计,首先要发掘主题景观在村落中的象征意义,并贯穿到解说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标识类解说应遵循清晰、醒目、明确和简洁等原则,内容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能为广大游客所理解和接受,外观设计方面的造型、材料、颜色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到村落的历史、建筑和环境景观;导游人员进行解说则要充分准备解说内容,注重讲解技巧,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在讲解方式上可采取专题式解说,即围绕主题景观,将一系列的事件和知识联系起来,用一点带多面的方式来体现主体景观的主旨内涵。如果单纯从历史或故事传说的角度进行讲解,则很难形成解说受众的文化认同性。

5、生活文化解说

与传统景区相比,古村落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当地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空间。古村落的居民及其生活和社会活动可以说是村落历史延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也是构成村落景观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构成一种独特的、鲜活的传统聚落生活状态,是文化古村落的魅力之源,也是无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

由于古村落的生活文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抽象性,很容易在旅游解说设计中被忽视。自导式解说由于在位置上和解说内容的相对固定,表达生活文化时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很难达到理想的解说效果。而导游人员作为审美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第三者,既可把握主体的心理变化,又可通过语言在对象和主体间铺路搭桥,是解说古村落生活文化类吸引物的理想方式。导游人员应该根据时间、对象的不同,利用所见景物制造意境的方式来讲解,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古村落特有的生活文化。同时,在引导游客参与体验村落生活时,导游还要引导和控制游客参与体验的时机、程度和方式,以免破坏当地有序的生活结构及其审美价值。

四、结语

在体验经济时代,要使游客在古村落旅游的体验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科学设计解说系统,在定位古村落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组织解说内容的子系统,并借助合理的解说媒体来实现解说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才能起到传递文化内涵,实现多重体验价值的效果。

发挥多媒体优势 优化旅游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旅游专业课教学;教学模式

“没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普及,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和思想观念。计算机已不再是昔日实验室里的高科技仪器,它已悄悄地走进了普通家庭,走进了学校。尽管我们还在使用着原始的道具:黑板、粉笔等,但投影机、幻灯机、录像机和电视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而计算机的加入无疑加快了课堂结构的改革。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旅游专业课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专业课教学发展的要求、方向和趋势。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旅游专业课教学的优势

1.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國诺贝尔得主斯佩里提出“左右脑分工”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形象思维的中枢。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左右脑较弱的一方受到激励而与较强的一方合作时,会使大脑的能力和总效应增加5到10倍。这项研究表明:左脑负责语言、阅读和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偏重于概念思维,适合用于思维的实用化阶段;右脑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绘画,偏重于直觉思维,擅长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注重启发想象;注重做题能力训练,不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结果,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有关旅游专业知识,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例如,在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时,彝族服饰各地风格不同,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斜襟窄袖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女子下着长百褶裙。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为“天菩萨”。襄青蓝布头帕,前方扎成“英雄结”。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大耳珠,珠下缀丝绒流苏,女子也包黑色的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以压发辫。满族男子成年后的发式曾是“剃发梳辫”,即剃去前额短发,只留后面的发梳成辫子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发,佩戴耳环,穿宽大直筒旗袍,着高底花鞋。(壮族、满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这么多个民族,服饰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教师也很难将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服饰的图片全都收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我想无论这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么丰富,语言多么清晰、优美,还是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情况就大有改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通过Yahoo、sina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只要输入“少数民族服饰”这几个字,电脑马上就会显示出与这几个字有关的许多网站和新闻。进入这些网站后,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各民族服饰的精美图片和相关介绍。接着,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图片集中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甚至可以用这些图片制作一个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课件,便于学生

比较和记忆。

用语言来描述一套少数民族服饰也许用上半节课也难以让学生在头脑里有一个很清晰的图像,而多媒体技术不用两三分钟就能给学生呈现一个形象、直观、多彩的图像,给学生很感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还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求,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既不会让学生无主题无目标学习,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跨越时空界限,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旅游专业课教学仅停留在黑板、幻灯片,偶尔也会使用录像设备,大量的知识靠教师讲解和板书。这种教学手段既浪费时间又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旅游专业课教学过程,同样45分钟时间,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将是传统教学的好多倍。这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质上也有一定的飞跃。

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三大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黄河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瀑布;第三大瀑布则是黑龙江吊水楼瀑布。期间除了用“雄伟”或“宏大”或“壮观”等字眼来形容它们外,三言两语就让这三大美景草草收场。学生们由于无法身临其境,每每学到这部分知识也只能囫囵吞枣,将它们死记硬背。有了多媒体,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站,电脑呈现的就不仅仅是三大瀑布的排名,而且配有精美的图片和大量文字介绍,学生们在欣赏壮美的瀑布奇观的同时,不自觉地就浏览图片旁边的文字介绍,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知

识量。

3.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要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依赖于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和对象的活动性。将这一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注意和记忆,巩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设置“伸缩”“放飞”“百叶窗”等动画效果以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效果,同时把重点、难点设置成彩色文字。

如,讲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或者顶多也就是将文人笔下的描述引入课堂,由于缺乏直观性,缺乏图文并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兴趣也不高。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这节课的内容制作成课

件,将“四绝”的标题按先后顺序设置成“飞入”“闪烁”“棋盘式”等动画效果和“风铃”等音效,并将字体设置成非常醒目的颜色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再分别介绍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点,由学生先展开讨论,初步得出结论后,教师再将归纳好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在讲解时,将“四绝”美景逐个展示,如奇松中的“迎客松”“送客松”“探海松”,怪石中的“猴子观海”“老翁钓鱼”“仙人晒靴”,云海中的“北海”“西海”“天海”,温泉中的“朱砂泉”等。这样,运用课件教学,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他们,同时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再造了情境,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黄山的壮观美景,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旅游专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中间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2.提高旅游专业课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显得落后;其次,专修业务,不断“充电”,既要继续学习和钻研,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又要积极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法,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思路。

3.发挥群体作用

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制作一个课件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

4.注意积累素材

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需要大量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特别是利用Internet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载有关资料,并分门别类储藏在计算机里,随时备用。日积月累,丰富的资料库将为制作课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知识以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浅析高压送电线路优化设计 篇12

根据工程设计实践, 以近年来设计工作为例, 出现的新特点如下:电力线路横跨多县、市, 在系统中有重要地位, 设计为高可靠性线路;途经地段工农业发展迅速, 大多线路临近或穿行于严重污秽区, 对线路绝缘要求高;地段临近山根, 风速大, 覆冰厚, 微气象条件复杂, 对线路结构要求高;个别地段水位埋深浅, 地表水、地下水对线路基础影响较大;与铁路、高速公路、等级通信线、110k V电力线数次交叉跨越;OPGW作为1种新兴的信息传输通道, 在电力系统越来越普及, 设计时必须考虑;大量采用先进设备, 计算机深入到测量、设计计算、成图等各个方面, 显露绝对优势。

2 线路设计优化

2.1 基本要求

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作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 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2 优秀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实现

2.2.1 变电站出线廊道规划与实施

因近年来变电站出线要求非常频繁, 故出现变电站前廊道有限, 站内有间隔而站外无廊道的问题, 合理规划进出线廊道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的负荷预测, 许多分析、计算必须到位, 除按常规布置廊道外, 应满足确保本期, 服从长远, 兼顾后续的设计原则, 通过现场测量地形, 计算机AUTOCAD绘图, 考虑其中各回出线单双变换的情况, 合理选择单双回路终端杆塔型。必要时, 可选择近年来我国大量采用的钢管终端塔, 甚至采用电缆进出线, 以使各回出线均满足安全距离。

2.2.2 线路走径的优化设计

线路路径的选择是整个线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和技术经济性, 在线路工程主要经过农耕地, 村庄布点密集, 线路两端变电站廊道紧张, 线路路径选择的重点放在避开厂企业、村镇的规划区、不良地质地带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与高速公路、铁路、电力线、Ⅱ级通信线的交叉跨越点, 满足对通信线影响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使得线路路径最短, 交通运输条件较好, 施工和运行条件方便。

在施工设计中, 在初设走径图的基础上, 应准确测量, 合理调整路径, 减少曲折, 缩短距离, 做好局部设计。在山区线路设计时, 有些设计过分强调为便于施工运行沿公路走线, 因此遇上林区即大范围避让。作为选线人员, 应先在地形图上认真分析定线, 再到现场踏勘核对, 落实预计的方案是否可行, 以避免出现“之”字形、半圆形、大转角等

2.2.3 详尽调查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及气象条件

为使工程能获得较精确的沿线气象条件, 应根据规程对观测场、距本线路距离的要求, 走访气象站, 经计算平均最大风速、极端最低气温、历年平均气温、历年平均雷暴日数, 结合沿线现有送电线路、通信线路的运行经验及造成自然灾害等资料情况分析后, 获得本线路的气象条件结果表。

2.2.4 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杆塔位排定原则杆塔位排定

依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有关规定和本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杆塔设计条件进行。线路通过经济作物林区时, 不砍伐通道, 对与个别垂直距离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剪枝、削顶, 甚至砍伐, 线路跨越普通树木时, 按砍伐施工通道和保证安全运行的原则进行设计, 如须砍伐防护通道, 按照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2倍进行。在非经济林类树木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m、导线与树木 (考虑自然生长高度) 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小于4.5m情况下不砍伐防护通道。

2.2.5 主力杆塔和地线的选型设计

根据以往工程的设计经验, 在杆塔选型中一般采用根据工程导线型号及水文气象地质特定情况而选择在该地区使用了多年的杆塔型, 这些塔型, 具有丰富的施工及运行经验, 不仅可以缩短设计订货周期, 同时有利于运行单位的检修及备品备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

2.2.6 交叉跨越的设计保证

近年来线路工程的一大特点是交叉跨越多而线路在果树、枣树地里的测量异常困难, 故实际中在果树地里运用了高架穿线进行测量, 在果树树梢上看过去;在枣树地里采用仪器架低, 利用枣树树身之间空隙穿行, 遇到实在过不去的如遇到大树干、临时房屋, 采用几何法进行修正。

3 技术分析

3.1 单回路塔与双回路塔配合问题

长期以来, 当变电站架构排定后, 由于终端塔位及廊道限制, 为保证当期线路及后续工程的顺利进出线, 在终端多采用双回路终端塔, 在廊道规划中拥挤地段多采用双回路架设, 这带来1个单双回路变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单回路各相导线最大风偏时在直线塔上悬垂绝缘子串偏移造成导线对杆塔净空距离、导线线间距离无法满足规程要求, 此类教训很多。另外, 线路两侧变电站相序经常出现不吻合情况, 在单回路上双回路塔档内进行调整是经常采用的1个方式。例如祥周电厂1回220k V输电线路进入某站段即是这种情况下处理较好的1个例子, 当时有2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是采用单回路耐张塔, 另一是采用直线猫头塔。根据实际, 按规程要求, 对线路直线单回路塔和双回路终端塔配合情况进行计算机软件详细计算, CAD准确绘图, 提出理论计算模式, 最终拿出合理的直线塔位移施工图纸 (一般情况下, 直线塔不作位移) 。并根据两端变电站相序情况, 提出了相序调整方案。该方案被采用后已运行2年多, 各方面均证明设计合理, 计算准确, 且经济效益显著。

3.2 铁塔基础改进

500k V桂林变电站至木马变220k V双回、双分裂送电线路在施工中遭遇连阴秋雨, 线路所经局部地带地下水位很高, 个别塔位积水成池, 施工机械无法展开。如采用常规基础, 不但施工难以进行, 工期难以保证, 基础安全受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根据雨季现场情况, 参考各单位意见, 对常规基础进行改进, 确定基础型式为“自重式基础”, 即基础的抗拔、受压、抗倾覆均由基础自身完成, 不再考虑土壤受力。

基础改进应注意2个方面: (1) 正确分析铁塔基础受力, 应首先保证安全, 针对轴心受压基础, 轴心受拉基础, 分别选取不同的K值。 (2) 新基础计算的前提条件是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若地质属淤泥或淤泥质土, 则必须进行重新设计。

3.3 降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

要解决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偏高的问题, 先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 到现场认真勘探测量, 进行严格的计算设计,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降阻措施, 主要有: (1) 水平外延接地, 杆塔所在地若有水平放设的条件, 则尽量采用此法。因其施工费用低, 不但可降低工频接地电阻, 还可有效地降低冲击接地电阻。 (2) 深埋式接地极, 如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 可用竖井式或深埋式接地极。

3.4 城市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负荷水平、负荷密度高速发展, 要求电能以220k V或110k V输送至负荷中心, 而城市建设中的市政规划, 对景观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对架空线走廊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土地和环境景观等资源的占用不再是无偿或微不足道的了, 线路建设中用于征地赔偿和搬迁以获得走廊使用权的各项费用在建设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某些情况下, 采用单侧三相垂直排列的杆型, 虽仅架设一回线路, 但与电缆线路比较, 效益却很可观。狭窄的路径走廊, 促使钢管杆的出现, 它在技术上能满足输电线路的要求, 如价格与角钢塔可比时, 其应用领域将更广泛。钢管杆不仅造型美观, 安装快捷, 占地面积省, 符合现代城市环境对架空线路的高要求, 而且还与城市地势较为平坦, 走廊宽度小, 线路施工不方便等特点相适应, 故得以迅速发展, 给设计选择带来了方便。

线路的走廊宽度由塔头尺寸、风偏、安全距离3部分组成。减少线路走廊宽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塔头尺寸和风偏。采用固定挂点的直线杆塔以及固定跳线的耐张塔, 是减少塔头尺寸和限制导线风偏的有效措施, 也是控制走廊宽度的有效措施。走廊的日益紧张, 发展的趋势将是多回路、大截面。

摘要:近年来,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良好发展, 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的设计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 故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针对工程设计中出现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实践应用, 总结设计经验, 为线路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高压送电线路,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检测理论下一篇:我国文化产业